与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谈论佛教时,会不会造下谤佛的罪业

有佛缘's Blog
最近再看《佛遗教三经》。个人认为最适合在家信众受持的经典。在佛教里,常听人喊「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的口号,究竟如何建立人生佛教?如何才是在家佛教?一定要提出圣言量来作为依据,什么是最适合在家信众受持的经典呢?在我想,如何让大家认识到哪一部经就是建立人生佛教、修学在家佛教的一本最好的宝典u&& 佛教,虽然是分在家的与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数;佛教,又分入世的与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着重入世;佛教,又再分现实人生的与来世受生的,但重点也仍是在现实人生。经云U「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太虚大师也说U「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佛教里,人生佛教与在家佛教,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们要选好一部经自己相应的应用到人生宝典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指出U
这部经的内容,像航海的指南针,指示人生的前程u
这部经的内容,像午夜的钟声,惊醒人生的迷梦u
这部经是认识迷途回归觉路的圣经u
这部经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圣经u&(字节数: 2587) [原创
17:58:39]&&&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常的、乐的、净的,在佛法中称为颠倒想。世间人有四种不正确的知见,称为四颠倒,它们是:常、乐、我、净。
  五蕴:&&&&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色蕴--&&&&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
 &受蕴--&&&&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
 想蕴&&&&&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行蕴识蕴&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
  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嗔痴,就是执著常、乐、我、净。
&集《佛学基础》《轮回与解脱》&(字节数: 1472) [原创
17:57:33]&&&&& 要怎么下苦功呢?我们看看古人求学的精神与态度,真是令人钦佩。举个例子说:「头悬梁,锥刺股」,什么意思呢?晚上用功,不停地打瞌睡,古人头上梳着发髻,就用条绳子把它吊在梁上,叫头悬梁,要打瞌睡,头垂下来的时候,绳子一拉着头发,惊醒啦,再继续用功。锥刺股,想睡觉的时候,用锥子在屁股上锥一下,把睡虫赶走了,再努力吧!为什么他们这样下苦功,希望能够求取功名,享受荣华富贵,荣宗耀祖,不这样下苦功求学行吗? 我们做一个佛弟子,要怎样呢?除了念佛参禅,还要充实自己,对佛法,不分宗别派,必须加以研究。尤其是学做菩萨,行菩萨道,更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所有的法门、学问,什么都要懂,而且要专精,所以说「菩萨当于五明处求」,所以,我们要学菩萨,行菩萨道,要度化人家,不是凭着一点学问就足够了&(字节数: 1105) [原创
17:53:18]&&&& 今天教务长叫说我们快毕业了谈谈感受,我的感受是到哪里修学都是一样的。光只是了解,或者听闻佛法,却不用脑筋去思惟;或者只是思惟而没有实行,结果还是等于零,唯有从闻而思,从思而修,才能返本回道,向道上去会,与佛法相应,才能得到受用。(佛教化修行人要闻而思,思而修,修而证,不应该单单口里会说,耳里听佛法,身不去行,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才行)&(字节数: 284) [原创
12:45:38]&&
&(字节数: 0) [原创
12:38:4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学佛之道,乃是逐段前进的,也是层层向上的。归依三宝,只是信佛学佛的初初入门,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本来,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时代,凡受三归的,也必连带着接受五戒; 所以三归五戒,从其根本要求上说是分不开的,后人之只受三归不受五戒者,只是一种接引众生的权宜之计而已。
受了三归五戒,只要能够如法奉行,绝对可保不堕三涂――畜生,饿鬼,地狱。五戒的功德可以保住人生,乃至可以上生天道为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脱死,三归五戒之使众生不堕三涂,也只是了生脱死的一种权宜之计,首先使之不往下堕,扎稳了脚根之后,再使之更上一层,而走上了生脱死的门径。 八关戒斋,便是这一了生死的门径。当然,八关戒斋,仅是些一了生脱死之路的起点,只是一扇大门,只是一条路径,进了门,上了路,还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着我们! 所以经中都说,持八关斋戒是众生种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因为持五戒清净者生天,持八戒清净者,虽也是生天,但是,五戒生天,仅止于天,而不一定能够了生脱死。八戒生天,虽生于天,终究必将得到了生脱死的涅(般)之果。这是五戒生天与八戒生天的不同之处。
戒,在佛教,从大体上分,共有两大类别:一是渐次戒, 一是顿立戒。所谓渐次戒,是指在家的三归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受三归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不受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进入比丘比丘尼戒的过程中,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因其须要逐次上升,级级增加。故称渐次戒。在家二众,加上出家的五众,共为七众佛弟子,均以渐次戒而得名份序次。
所谓顿立戒,是指八戒与梵网、缨络之菩萨戒,这两种戒是在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梵语波罗提木叉),此戒与彼戒,虽然同为佛戒,但是不受三归五戒,同样可以直接来受八戒与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则仍为渐次戒)。那么,我们现在所讲的八戒,即非七众的渐次戒之一,为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后来讲呢?因为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摄入沙弥十戒的大部,为了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后,沙弥戒之前。
八关戒斋的内容是这样的: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华(曼)。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
我们看来,就可知道,此八戒中,除了六七八的三条戒,其余前五条戒,则与五戒相同,不过第三条的“不邪淫”,在此改为“不淫”了。
其实,这八条戒,就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条,除了未将第十条的“不持生像金银宝物”列入之外,则与沙弥戒完全一样,只是把沙弥戒的六七两条,在此合为第六戒的一条了。所以,也有人将此八戒依沙弥戒分列为九条的,因为最后一条的“非时食”戒,不是戒而是斋,不非时食称为斋,过中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绝对不是等于吃素),过了中午而食,称为“非时食”。八关戒斋,也就以此持斋为体为主为本为要,故而前面八条称为戒,后面一条称为斋。斋的意义是“清净”,从事相上说,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皆是过中午不食的;从根本上说,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便名为斋。
不过,八关戒斋与沙弥十戒的最大区别,是在仅于六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弥戒是须要终身受持的。正因沙弥终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证阿罗汉果,八关戒斋一日一夜受持,虽种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证阿罗汉果。但是佛陀慈悲,因为世上尽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学佛, 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别因缘,使得许多人皆无法走出这一生死之道,有的为了他们本身的职业,使其无法自由决定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有的为了社会的牵制;有的为了家庭的责任;有的为了妻子儿女的纠缠等等,所以,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很多,能够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则很少。因此,开出一个方便法门,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的而又无法达到目的的人,也有机会来过过出世的生活,种植出世的善根。八关戒斋,就是此唯一广大的方便法门。八关戒斋,既然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条,故也相近于沙弥十戒的分日受持了。出世的生活,是以沙弥的生活为基础为开始,分日受持沙弥十戒的前九戒,也就相近于出世生活的分日受持了。八关戒斋是一日一夜受持,多受一次即多一次的受益,通常是以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天,通称为六斋日,在此六天之中,天天受固然好,如因环境的限制,仅受五天乃至一天,也是好的。
为何要受八关戒斋?大概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是为种植出世的善根受持八关戒斋,虽仅一日一夜,终究必因此功德而将得到涅(般〕之果!那么,为何八关戒斋具有如此功德呢?
这一点,我们应注意到,八关戒斋的重心,是在设法关闭众生的生死之门。八关戒斋的作用,是在由此关卡而走出众生的生死的之门。生死的主要关键,端在淫欲与饮食的二大祸源,儒家说:“食,色,性也--众生之成为众生的根本原因。”依佛法的观点说:饮食为生死的增上助缘,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众生,皆由不断淫欲,所以不离生死;一切众生,皆因贪恋淫欲之乐,所以既然助成了后代子孙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的索之所束缚缠裹!众生之有淫欲,乃是与生俱来,淫欲之形成两性的交接,则又必在温饱之后,饱暖属于衣食,食比衣更重要,有食无衣,可以饱也可以暖,有衣无食,终必饥饿而死。所以淫为生死根本,食为生死助缘,若能超越于淫欲与饮食之外必已了生脱死-三界之中,虽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已无淫念,但仍不离识食,故仍不出生死。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为了抑制淫欲,所以持斋。出世的生活,端从戒淫与持斋做起。饮食虽为生死的助源,淫欲却由饮食的满足而起,正因如此,持斋虽非戒,却是戒之体了。
也许读者要怀疑:八关戒斋的内容,明明有八条或九条,为何只说淫戒与持斋才是八关戒斋的重心呢?
这要知道,八关戒斋的前五戒,除了将第三戒的“不邪淫”改为“不淫”,其余则与五戒一样,可见其重点是在于戒淫,故与五戒不同;至于第六条“不著香华(曼),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以及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床”,目的也是为了间接的戒淫。著花、涂油、搽香,唱歌、跳舞、弹琴、杂技、坐宝座、不论自己做也好、去看他人做也好,对于修道的人来说,总是不相宜的,这些都是放纵导欲的媒介,都会使人想到淫欲上去乃至做到淫欲上去的东西,故其仍属戒淫的范围。至于第八条持斋,不用再解释了。
正因为八关戒斋,是重在淫欲与饮食的戒除与节制,所以持了八关戒斋,就是种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种植出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该受持八关戒斋,不论你已受了三归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萨戒也好,都可以也应该再来受持八关戒斋的,因为八关戒斋与三归、五戒、菩萨戒的受持,并无冲突。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不再受此戒斋的限制,如果下次要受,必须重新再受,这是实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菠罗提木叉,不象五戒、菩萨戒是终身受持。
八关戒斋的内容,前面已经大略地介绍了,现在再来稍加解释。
一至五戒,除第三淫戒之外,完全与五戒相同,我们不再解释,读者可参看“人间天上的护照”第一章。即使淫戒一条,我在该文中,也已提到:“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不过,但持五戒而不持八关戒斋的人,虽说六斋日不得行淫,万一行了夫妇的正淫,也不算犯戒。唯于梵网菩萨戒轻垢第三十条,也有如此的规定:“……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缚着。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正月、五月、九月为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这是说:受了梵网菩萨戒的人,也应于每月的六斋日及每年的三个长斋月中,皆不得犯杀生、偷盗、淫欲、非时食等的行为,否则便跟持八关戒斋的人一样,成为犯戒罪!这在梵网戒中,称为“不敬好时戒”;五戒之人,不敬好时,虽非犯戒,总也不是好事,今在八戒之中,如果不敬好时,那就成为犯戒了。这是与五戒情形不同之处。同时,八戒的不淫,还有更进一层的要求,佛说斋经中说:“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来),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淫,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在此最要紧的,是要向佛陀看齐,虽仅一日一夜,也得希望做到百岁比丘那样的梵行清净,身不犯淫行,口不说淫语,心不念淫意,在此一日一夜之中,完全要以出世离欲的身心来自期自处,凡是一念淫意现前,或者回忆过去的淫境,或者想象未来的淫乐,便算斋不清净。这一要求,比起菩萨戒的“不敬好时戒”,又要严格得多了。但是,菩萨应持六斋,故在优婆塞戒经中有“持六斋戒”的规定。
第六条、不著香华(N),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顾往观听。
因为八关戒斋是重在教人出离世间,重在种植出世之因,所以从事相上看,是属於自求解脱生死的小乘法门,(不要轻视小乘, 若无小乘行的基础,大乘行便无从落实。自己不能生死自主, 先喊:{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那是等同犯罪堕地狱,而非乘愿救地狱了; 要知道, 唯有自主的能力越强大, 才做到化度的范围越深广。)故也不要说:{为了接引众生,一生补处的菩萨也要用花发璎珞来作庄严。} 要知接引众生是一回事, 求了生死又是一回事。{著香华N},是印度的美化妆饰品,用香花结成花冠,缀成花圈,连成花串,或用金银宝物镶嵌连缀而成,带在头上,挂在胸前,披在肩上, 乃至垂吊佩饰於全身上下。 如在今天来说 , 女人的项链,项圈,耳环,发夹,饰帽,别针,手镯,钻戒,指环等等, 男人的手表,金戒,领带上的饰物等等,皆属香N的同一性质,所以南傅小乘比丘与沙弥,他们的手上是不带表的,原因即在於此。现在各地大乘比丘出国访问,接受欢迎, 有用夏威夷式的花圈,敬献於项间佩挂者,乃是不合要求的事。 在此不著香花N的含义之中,当也包括了不著华丽高贵与色彩鲜艳的衣服在内,这是不能不注意的。出家人著袈裟 ----- 坏色衣,是终身的事, 在家人於持八关戒斋的六斋日,衣著自也应当力求朴素为宜。这在佛陀时代,有一个例子:当时有一位非常有钱有地位的贵妇人,叫做毗舍夷福 有一次, 她去拜见佛陀, 直到走近祗园精舍的门口, 才发觉她是盛装出来的,一身都是珠光宝气的花发璎珞, 她觉得去见佛陀是不该如此的,但又不便再退回家去卸装,於是就将那些花发璎珞卸下来, 随便向精舍里的树下一放,朴朴素素地去拜见佛陀。以此可见,弟子为了恭敬佛陀,所以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拜见,我们为了了生脱死而受八关戒斋,自是更不应该盛庄艳抹了。{香油涂身}, 本来也是印度的习俗,印度地处热带,皮肤须要经常润滑, 所以有钱的人,不任男女,都有涂油的习惯,有的人,每洗一次澡,便得涂一次油, 故此 {涂油} , 也有清洁剂的成份在内;比丘比丘尼本不许涂油, 但遇有病, 佛也准许涂油, 这在律中,常可见到,用油涂脚, 更是平常的事。不过,俗人,尤其是有钱的人,均用上等的香油。 过出家生活的人是不可用香料涂身的。今日市场上所卖的香水,香皂,香粉, 香脂, 香膏,香油等等,在受八关戒斋的日子, 自也一律不得使用 (如果比丘比丘尼用香料涂身,那是持戒不净的象征)。以上两点, 男人比女人容易持,女人之爱美心理,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听说 {女为悦已者容} 吗?女人美化自己的容貌,乃为求取男人的爱慕与欢心,其中富有挑逗引诱的淫意在内,所以佛陀要求,在家弟子们於受了八关戒斋的日子里,要把这些全部放下。如说为了交际以应酬的理由而不能放下,那末你可在没有交际应酬的日子,再受八关戒斋, 决不可即然受了,又要去犯, 受戒功德大,犯戒罪更大!所以泰国的在家人,如於六斋日 (他们称为佛日), 受八关斋,{那是一日一夜不回家的, 夜间就和衣睡在佛殿的四边}。 (见净海法师的泰僧安居记)
对於香料的运用,律中也有指示:涂在佛殿里,涂在僧房里,或因住处房内有臭气,亦可燃烧各种好香来熏。如有患眼、患疮,医师处方,教用香料为药,并且非以香料涂抹不能治好者,也可以用。在今天,好像已极少有用香料涂疮的实例了,故也没有开用的必要。
(歌舞倡伎),是娱乐,以世间法来说,人之对于娱乐,是不能缺少的,人类自初民开始,便有简单的歌唱与舞蹈,因为娱乐是调济人类生活的一种产物,所以娱乐之于世界各民族中,自古以来,均受重视。不过娱乐的范围很广,娱乐的效果,也有善与不善?所以今世的社会,要提倡正当的娱乐而取缔不正当的娱乐,娱乐之有益于人的身心者?为正为善,有害于人的身心者;为邪为恶。故在中国的古圣先贤,要(制礼作乐),(礼者养也),礼的目的,在培养中正和平的国民性?是为了发扬人性,提高人格而设。(乐者乐也,乐则安,安则久)乐的目的,是在陶冶和乐互助的国民性,是为了上下和敬,长幼和顺,族里和亲而设。其实礼乐二者,相互为用,才能产生敬顺和乐的效果:有乐有礼,虽乐而不流于淫乱,有礼有乐,虽礼而不滞于呆板。因此,娱乐的价值,可以达成移风易俗的目的。即然如此,我们佛教,怎么要教人(不歌舞倡伎)呢?其原因,是在向往出世,既已向往出世,那还有闲情逸致来享受世间的娱乐呢?出世者的态度,决不可仍以顺世的心来衡量,否则也就不成其为出世者的态度了。即求出世,不可再以广度众生的理由来随顺世俗,若尚未证入圣果圣位,空言随顺世俗而广度聚生者,那你随俗而流,顺流以去,是真的。广度众生,则决难做到!所以瑜伽菩萨戒中,菩萨为度众生,可开七支罪,虽犯戒而有功德,但又明文规定:(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摄大乘论则说地上的菩萨,为度众生,可开十恶,虽犯十恶,仍多功德。根本杂事卷三八中说,佛陀为度乐神善爱健达婆王,也去天上亲奏千弦琉璃箜篌,八关戒斋即是出世戒(本质与出家戒一样),我们即然不是地上的圣位菩萨,为了解脱生死,持斋之日,不作歌舞倡伎,不享声色娱乐,谁说不该?
当然,佛陀并不禁止在家弟子的歌舞倡伎,为了供养三宝,俗人可以歌舞作为奉献,这在大小乘经典中,均有记载。唯有应以赞扬三宝的功德为先决条件,否则不得演奏于三宝之前(今人有以佛化电影、佛化歌曲、佛化戏剧来宏扬佛法者,自是不违佛制的,但是出家人决不可参与演出)。如在寺院中由俗人演奏歌舞而属于赞扬三宝功德的,并且专为出家人演时,佛陀是准许看的,至于到以歌舞倡伎为营业的娱乐场所去看,佛陀则绝对的禁止。我以为这有几点理由:
(1)娱乐场所的歌舞,好坏不等,以娱乐为商业的人,为了(票房价值),迎合低级趣味的色情演出,乃是极平常的事,
(2)娱乐场所的观众,男女混杂,贤愚不类;
(3)出家人的生活,应以摄心闲静为职志,应以禅诵听教为要务,
(4)出家人的服饰形貌与俗人殊异,易招俗人的讥谤。
有这四点理由,修道人是否应该进出于娱乐场所呢?受了八关戒斋的人,可能与第四点无关,与前三点则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但我看到净海法师报导泰国的比丘生活,他们可以看电视,也可以听收音机中的歌唱―根据佛制要求,他们看的电视―应该是有关佛教化的节目,他们所听收音机中的歌唱,也该是赞颂三宝的歌唱。泰国实情如何,我则不得而知.
关于(歌舞倡伎)的内容,梵网菩萨三十三轻垢戒说:(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不得樗蒲(赌钱)、围棋、波罗赛戏(象棋)、弹棋(汉宫人妆奁)、六博(即今双陆戏)、拍球(球戏)、掷石、投壶(竞技用,如今之铅球、标枪、打靶等)、八道行城(西域以棋子分八路进退游戏)、爪镜(圆光法)、蓍草(易卜)、杨枝(樟柳神)、钵盂(搅水碗法)、髑髅(报耳法)而作卜筮。(以上多分参照弦骅笸献⒗ㄗ弦娲笫υ冢ㄉ趁质渫锹家⑹停┲杏炙担海ǔ魇瑁舯埘茏悖瑁淮刁铩⒌佟⑺健⑽濉⒅厉弧⒍那⒁健⒉贰⑿窍唷⑼逗⑸浼⒊勐怼⑹越#⒚俊#┐哟丝梢悦靼祝桓栉璩康哪谌荩前艘磺械母栉杓家沼朐铀A恕
(不故往观听),是说,只要不是存心蓄意去看去听,如果道经其前者,不为犯戒,但也不得因为偶而道经其前,便驻足观听,或随逐观听――这要注意了,争看街头巷间的热闹,也是不许可的。
第七条、不坐卧高广大床。
关于律中的(床)这样东西,中国人可能还不大明白,床在我们是专门用来睡觉的,但在西域,床的含义较广,睡觉用的叫做床,起居用着坐的也叫床,床有大小及高矮不等,有的高大得须要好多人来抬,有的卑小得可用一只手轻轻地移动。因此,有的床可以二人乃至数人坐卧两用,有的床是只能坐不能卧的。故在佛典中的床与座,往往通用或并用的,如说(身为床座遍大千),这是说明愿心之大,载德之厚,能以一己而广度大千众生的意思。经中常说佛陀(敷座而坐),但也有敷座而卧的,如毗奈耶卷四中说:(时世尊叠襞优多僧{七条衣}敷床{座}上,僧伽黎(大衣)着头前,右胳卧狮子座,累滕互屈申脚……。)又如西藏达赖与班禅喇嘛的(坐床大典),实也即是(升座大典),所谓(金床),也就是(宝座)。
明白了床的含义之后,我们可以解释高广大床了。弦娲笫κ渫锹家⑹统疲海ù沧愀咭怀吡纾苯挪还铱眨肆空撸疵撸坏扇萆碜啵思疵恪#┱馐歉菟姆直惹鸾涞ニ娣ò耸奶醵础
唯有淡泊了物质的享受,才能提高精神的领城;唯有简单了物质的生活,才能勇猛于道业的精进。既然向往出世的境界,自当放下感官的贪着了。资生的用品越好越美,我们就越是会被资生的用品所役所转,甚至爱护资生的用品要比爱护自己的道心更为热切;资生的用品越高贵,我们的心也就越是因了资生用品的高贵而现得高傲我慢起来,一有高傲我慢之心出现,道心也就走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唐代悟达国师,因受沉香宝座,一念名利心起,竟遭人面疮报.
再说,床上刻画雕漆,绫罗绸帐,绣枕锦被等等,都算是高贵,如果再加床身宽广高大,试问那对于一个修行的人是适合的吗?一个人睡在这样好而且大的床上,会有些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当亦可想而知了!
在家人、受了八关戒斋的日子,应该男女夫妇分床分房睡,如果家里只有双人大床,没有单人小床,不妨特为自己购置一张单人小床,专备六斋日卧用。否则虽受戒斋,亦不得戒斋。
出家五众,对于这条,尚有规定,在此不举。
第八条、不非时食
前面已经说过,八关戒斋中的过中午不食是非常要紧的一条,而且是最主要的一条。受八关戒斋而不持此(不非时食),固然不成戒斋,出家而不持(不非时食),便不能为俗人作八戒阿^梨(师);不终身持(不非时食)者,也不得为俗人作八戒阿^梨,不得为俗人授八关戒斋;更不得作沙弥戒和尚乃至比丘戒和尚;沙弥不持(不非时食),不得受比丘戒。这是非常严正的一条。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外道婆罗门,均持(不非时食),佛在舍利弗问经中说:(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中后不吃东西,身心都很轻爽。杂想记妄念也会减少。
不非时食,是说过了日中之后,除了饮水,不得再吃任何食物。俗人也许不惯中后不食,到了晚上也许会饥饿难忍而反增烦恼,甚至形成胃病。这一点,我要普劝.如你万不得已,你可以方便吃糖减饿、,可以花果子汁,但要先用清水滴净,并且不得吃果子肉.如果你能忍受的话,反正一个月只有六天,为什么不勇敢 一些来忍受一下呢?如说营养不够,那是多余的顾虑,大陆时代的中国军人,每天都是吃的两餐,也未见饿死的。至于详细的情形与理由,我有一篇(佛教的饮食规制),可以参看(见拙著{佛教制度与生活}一O六至一五O页)
八关戒斋,是俗人在每月的六斋日受持的。前面说过,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两日,便是六斋日。
不非时食,是印度的内外道通行的,六斋日也是印度的内外道共同守持的。在此,我们必须明白,佛法与外道,在人天法的许多观念中,是可以相同的,外道虽不如佛法的深广博大,外道在人天法中所见境界,有许多在佛教是可以承认的。只要是对的,外道说了正法,虽为外道所说,仍应得到尊重,如果是不对的,佛子说了邪法,虽是佛子所说,还是不能采信,这也是佛教的伟大之处。六斋日,梵语叫做逋沙他Posadha。这与佛教每半月布萨说戒的布萨,是同一义,意为(长净),长养善法,清净梵行的意思。其实比丘半月布萨说戒,与六斋日的关系很深。如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王舍城诸外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说法,多得利养,眷属增长,瓶沙王信佛法僧,往诣佛所……佛言听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处呗诵说法。)印度当时将一个月分为二月,称为白月与黑月,每月只有十五天,只有初―到十五,没有十六到三十)至于布萨,原因亦为(王舍城诸外道梵志于月三时为集会,众人群来周旋,共为知友,供养饮食。佛劝瓶沙王制之,有比丘对白衣说,白衣施食比丘等者,原为月二回,次第增为六斋八斋等。)(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八六二页),乃至增为十斋日的。可见比丘的半月布萨一回与八戒的半月布萨三回,是同出一个原因了。
那末,为什么要选这个六天为斋日呢?
大般若经卷十四:(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
四天王经:(诸天斋日,伺人善恶,须弥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于臣民、龙、鬼、飞、蛟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二十九日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自下。)
智度论卷十三:(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福,以避凶衰。)
关于六斋日的由来,传说很多,各部经中,大同小异,大智度论所列最详,如有兴趣,可以参阅大正藏二十五册一六零页。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一:(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当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
好了,我们不再多举了,其实,我们持戒斋的目的,不是怕天神来伺察善恶,不是怕疾病凶衰,也不是怕天神的嫌毁,而是为了种植出世之因。不过,每月之中,既有如此的六天,比较重要,所以佛陀也就选了这六天,作为八关戒斋的斋日。绝不是说:唯有此六天可作斋日,其余日子便不可作斋日;更不是说,只此六天应该持戒斋,其余的日子便不该作戒斋日。因为凡是受待戒斋,日日受待,日日均有功德,六斋之日仅持其中的一日,也有一日的功德。如果不持戒斋而反造恶业,六斋日作了固然得罪,平日作了,同样也要遭报。佛陀沿用印度外道所通行的六天,来劝在家弟子们受持戒斋,也是一种权巧方便。
八关戒斋,看来仅仅八条,要求受持清净,实也不太容易。身不作恶:不杀,不盗,不H,不着香华曼、不香洎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口不作恶,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只要决心来做,是可能做得到的。至于要使意不念恶,那就很难了。最难控制的是妄念的纷纷涌现,并且不绝如缕,心志稍不集中,妄念便会趁隙而入,妄念之中,有善有恶有无记,美的不妨,无记亦无多损,恶念之来,念杀生、念偷盗、念H欲,念妄语,念饮酒,乃至念非时食,只要一念生起,不论念过去、念未来,均为斋不清净,唯其若未涉及身口二业,仍不是破戒。
如果有人准备于明日受持八关戒斋,以为明日既不能行杀、行盗、行H,乃至不能于非时而食了,便于今天故意放纵一番,这样的人,明日虽能受持戒斋清净,也是不算清净,或有人今天受持八关戒斋清净,却存意明天去行杀、行盗、行H,乃至准备非时而食者,还是不算清净.持戒斋者,贵在心念出离世间,贵在放下五欲的束缚―如果心不清净?便是斋不清净,岂可怀着贪乐五欲之心,而来受持戒斋?
因此,佛在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不名得斋。)可见,受斋之先,不但先从身心清净而作准备,更要以口宣告他人,使得他人也知道我要受持戒斋了。
如何才能做到戒斋清净,弦娲笫τ谟牌湃褰湎嗑阋哪┖笏担悍舱淙眨坏帽薮蛑谏徊坏蒙砜谧鞑煌鞘拢徊坏闷鹛坝⒉_恚、烦恼等邪觉,更须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虽不破斋,而斋戒不清净。
六斋日受了八关戒斋,为防妄念业生,为增戒斋功德,最好的方法是专持六念:
一、念佛,佛为慈悲导师。念佛的法门,能除愚痴,念佛的实相;能除恶意;念佛的相好,能除怒习。
二、念法:法为请佛之母。佛所说法,无量无边,但以三十七道品,能够逐层而上,完成修证之功,所以应念三十七道品,其内容是:
(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未生恶不生、已生恶减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
(三)四如意足――欲(慕乐修持之法)、念〔一心正住其境〕、精进(修习不懈)、慧(思维心不散)
(四)五根――信(信于正道)、精进(勤求不息)、念(一心观想)、定(一心寂定)、慧(内性自照)
(五)五力――由五根而发生五种力量,破除五障:信力遮烦恼、进力除懈怠、念力破邪想、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一切邪外。
(六)七觉支――念(思念修诸道法,而使定慧均等)、择法(以智简挥法之真伪)、精进(以勇猛心,离邪行、行正法)、喜(心得善法,即生欢喜)、轻安(断除身心尘重,身心轻利安通)、定(心住一境)、行舍(舍诸妄谬、舍一切法)
(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命。
三、念僧:僧为人天福田。根据佛说斋经的记载,此所谓念僧,是念的真实僧,或胜义僧,乃是证得四果与向四果的四只八辈的圣僧。但凡夫比丘僧,也应恭敬供养,此处所谓念,乃是念其功德,所以要念胜义真实僧,平日依止学习,仍当以持或有素的世俗僧为主。因为梵语僧伽Sangha一字,意为和合众,或者单译为众。印度四人以上即为众,所以比丘尼四人以上,可称为僧伽,俗人四人以上,也可称为僧伽,所以佛弟子共分七众乃至九众,,所以阿含经有将(归依僧)译为(归依众)的,因此有人以为,既称归依众,就不必一定要归依出家人了。其实,凡立此一谬论者,已招大罪!因为佛陀从未说过归依僧者即是归依在家众的,处处都说是(归依比丘僧)。佛初成道,未度比丘,先度在家弟子,便令归依未来比丘僧,即是最大的明证。因有人误解了僧的定义,故此附带说明。四、念天:天上长寿安乐。因为受持八关戒斋一天一夜,其功德即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报,所以一心念念,生天的果报,长寿安乐。
五、念戒:持戒三业清净。八关戒斋,虽仅八条,然其戒力的范围,亦可大至无穷无极,持一杀戒,即可于一切众生份上得不杀的功德,余戒亦可类推准知;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摄定共戒(由定而发,又称禅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称定共戒)、道共戒(证得圣果阶登圣位,虽不受戒持戒,也能与戒相应而―往清净、故称道共戒)、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是大乘菩萨戒的境域了)。因为五戒是一切戎的基础,八戒自也更是一切戒的基础了。故其功德大小,可以随人而异,以菩萨心持五戒,五戒即成大乘戒;为求人天福报持菩萨戒,菩萨戒也等于五戒了。
六、念施:普济一切贫穷。贫穷有三种:财产贫穷、修福修道的方法贫穷、做人处世的胆识贫穷。所以布施也有三种: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布施。财物能使众生的物质生活改善,佛法能使众生的精神生活充足,无畏能使众生铁肩担道义,择善刀从,勇猛直前。根据智度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财物,且以自己的财物施与他人,称为财施,能为他说法,使之开悟得道,称为法施,一切众生皆有畏死之心,持戒之人无杀害之心,能使众生没有畏惧感,称为无畏施。
以上介绍了许多的名相,枯燥无味,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的确是件困难的事,单把六念的内容分辨清楚,已经很不容易,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那就更不容易了。不过,这是修此八关戒斋法门的一种规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万一于一时之间用不上六念的工夫,改用持名念佛念菩萨的圣号,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经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净土宗中的念佛,却是专心持念阿弥陀怫的圣号了。如果再有方便法门,比如持咒、诵经、礼忏,那也可以 。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地藏)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我们看,十斋日是于六齐日之外,另加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的四天,其余六天都是六斋日;十斋日可读诵地藏经,六斋日当亦可诵地藏经了。还有药师经中也说:(受八分斋戒……复应念彼(药师)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药师)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由此也可证明,受持八戒之日,不惟可以诵经――六斋日的由来,本为瓶沙王请佛于此六日说法的,已见前面征引。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凡得波罗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八戒也是波罗提木叉戒,故除人类而外,异类众生,上至天人也不得戒。又说:(虽处处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苦心功德,不得斋也。)又说:(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四种人中,唯有男、女得戒。)也就是说,虽在人类之中,也只有生理正常的男人与女人,才能得成。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如果男女中,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轮(以上为五逆),污比丘尼、贼住(非法而住僧中者)、越济人(为了生活非为佛法而出家者),断善根,如是等人,尽不得戒。)
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犯佛弟子净戒人者,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所谓(净戒人)是指守持不H戒的人,如果他人坚持不H戒,初次诱逼,与其行H,便称破净戒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以及受持八关戒斋日的优婆塞与优婆夷,均不得使之破戒,否则自己便永无求受任何佛戒的资格了。不过,通常均以破女尼的净戒为主,破男人的净戒,总不是寻常的。然在十诵律卷四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佛在舍卫国,有婆罗门生女,面貌端正,名曰妙光……:后女语乞食其舍沙门婆罗门:(共我行欲!)以是语罪缘,死堕恶道,在彼国北方,生作H龙。)这仅仅诱使沙门婆罗门与她行H,尚未造成破他净戒的事实,她便因此而堕H龙了!
关于受持八关戒斋的时限,各经论中,所说不一。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也。)又:(问曰:[若欲限受昼日斋法,不受夜斋,得八斋不?若欲受夜斋,不受昼斋,得八斋不?答曰:(不得。)所以尔者,佛本听一日一夜斋法,以有定限,不可远也。]这是说明八戒唯有一日一夜受,不得数日连受,也不得单受白天而不受夜间,或单受夜间而不受白天。虽在根本部皮革事中,亿耳于旷野见到单受日斋与单受夜斋的果报者,但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又接着解释道:(有云:此是迦旃延欲度亿耳故,作变化感悟其心,非是实事。)
但在成实论中则说:(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并得。)
药师经中也说,(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又说为了供养药师如来:(应先立彼佛形像……,七日七夜,受八分斋戒。)这是说八分斋戒,不一定要在六戒日受持,受持之际,可以或一年,或三月,或七日七夜,连续受持的。
不过,依照八戒的受戒文字来说,乃以(―日一夜)为准为常,为正为主,如果环境许可,最好是一日―夜受持,好在每月只有六次,如果环境不许可,或者发心连续受持,附近又没有能为受戒之师,为免每日往返之劳,也不妨限年、限月、限数十日、限数日来受持。
优波塞戒经卷五中说:「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单独向八戒师求受,其中的原出,根据灵芝律师的解释是:(不得多者,恐人参混,心不专一。泛论归戒,独受为佳,则心不他缘,法无通滥。今多众受,于理难通,终成非便。)(行事钞资持记卷三九)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说:「夫受斋法,于何人边受?(出家)五众边。」优婆塞戒经卷五也说:(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可见,八戒应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求受。但在成实论及智度论中,又许可自誓受。成实论中说:(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不过自誓受也是有条件的,比如梵网菩萨戒,可以自誓受,唯其应在:「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而要见好相(佛来摩顶、见光、见花,种种异相)」如果不是没有能授八戒的出家五众的情形之下,当然还是向出家五众,求受八戒的好。
受八戒,可往寺院中求受,也可在自家中请八戒师来授。弦娲笫υ蛩担海ㄓ牌湃苷退挛悖牌乓氖苷图椅恪#┠腥巳ニ略海嗽蛟诩摇5嗣挥杏残怨娑ǎㄊ邮导是榭觯嬖登笫馨私涞暮昧恕
八戒虽以六斋日为常经,但逢佛菩萨诞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死亡日,或为六亲眷属作诸功德之日,以及一切纪念,怀恩、修福、祈祷之日,均应酌情受持八戒。儒家每逢祭祀大典,也有(斋戒沐浴)的准备工夫,如礼经说:(斋戒以告鬼神。)孟子也有:(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不过,儒家斋戒的意义,虽可与佛教相通,其内容则不同。
受持八戒之前,身口意三业,即应消净下来,故于增一阿舍经中说:(若受八戒,先须忏罪。)又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若人欲受八斋,先恣情女色,或作音乐,或贪饮啖,种种戏笑,如是等放逸事,尽心作已而后受斋,不问中前中后,尽不得斋,若本无心受斋,而作种种放逸事,后遇善知识,即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若欲受斋,而以事难自研,不得自在,事难解已而受斋者,不问中前中后,一切得斋。)
上文所言的(中前中后),应于说明:八关戒斋的求受时间,应以持斋日的清晨为正规,最少也该是立中午以前,今日的泰国,就是在中前受的:(每逢佛日和星期天,早晨七八点钟,就有很多男女佛教信徒,手里拿着鲜花香烛,和私人简单用的东西,陆续来到佛寺做早课与听僧人说法……说法之前,先为信徒们说三归五威……信徒中也有受八关斋戒的……受五戒与受八戒,是同在一起的,不过当僧人说到第六、七、八戒时,受五戒的人不用答『持』。)(净海法师「泰僧安居记」)但如遇到逆缘阻碍,只需心念受斋,延迟到中午以后再补行求受,也是可以的。如俱舍论中也说:(若先作意,于斋日受八戒,虽食竟,亦得。)
有关八关戒斋的内容及其要求,介绍至此,大致已经完备了,现在再来介绍纳受戒体的方法。
本来,三归、五戒、八戒,说戒受戒,都是很简单的,只要准备的工夫做够了,受时就很容易。但在中国的大寺院中,一切讲究排场,所以读体大师,也为八戒的传授,编了一篇(授八戒正),共分八节仪式,其纲目如下:
一、敷座请师――由引礼师领导迎请和尚升座。二、开导――略示八戒的意义及持斋的方法。三、请圣――迎请佛法僧及护法龙天。四、忏悔――忏除往昔恶业,悔断未来恶业。五、受归――以三归纳戒体。六、宣戎相――宣说八戒戒相条文。七、发愿――发愿以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使成无上菩提,同在弥勒的龙华三会,了生死,化有情,生极乐。八、劝嘱回向――说明八戒的受持功德,并劝以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此一(授八戒正范),虽然很好,做起来的场面也很隆重庄严。但是所须时间较长,受戒之时,除了授戒师,还要引礼师,戒师若非住持方丈,行来颇为不易。
因此,弘一大师曾经根据「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编一篇(受八关斋戒法),现在照抄介绍如下:
归命一切佛,惟愿一切佛菩萨众,摄受于我。我今归命胜菩提,最上清净佛法众。我发广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忏除一切不善业,随喜无边功德蕴。先当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一夜中过午不食),后修八种功德法。(以上三说)我名某甲,惟愿阿^梨摄受于我,我从今时,发净信心,乃至坐菩提场,成等正觉,誓归依佛,二足胜尊;誓归依法,离欲胜尊,誓归依僧,调伏胜尊。如分三宝,是所归趣。(以上三说)我某甲净信优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属在家二众,亦兼通出家诸众,如药师经中说明。此文且据在家者言,故云俸给婆塞,若出家者,随宜称之),惟愿阿^梨,忆持护念,我从今日今时,发起净心,乃至过是夜分,讫于明旦日初出时,于其中间,奉持八戒。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七不华N庄严其身及歌舞等,八不坐卧为广大床。我今舍离如是等事,誓愿不舍清净禁戒八种功德。(以上三说)我持戒行,庄严其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一说)又颁伽陀颁曰: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说法镜益于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
以上文中的案语,均系弘一大师原文。惟其主张出家诸众亦得八戒者,必须加以说明:根据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弥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弥戒,就已终身须持八戒,至于比丘戒,更不用说,已经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诸众,乃自然而然是终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师之所以说出家诸众也当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诸众,殊少依律而行。多数出家人,别说比丘戒或沙弥戎,连八次也未能受持啊!
现在再录「在家律要广集」卷四中的(受八关斋法)如下,用供参考:先应教受三归法: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次应教受戒斋法: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慎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如诸佛尽寿不H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H欲。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如诸佛尽寿不著香花曼,不得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曼,不得涂身。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士。(如果各人自有愿求,均可加入回向)
这篇(受八关戒法),似较弘一大师根据(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所录编的还要简要,三五分钟之内,就可把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并且这是将八戒与一斋,分列为九条,称为(戒斋法)而不称(斋戒法)。其实,用(斋戒)二字,是受儒家(斋戒以告鬼神)及(斋戒沐浴)的影响,依照八戒斋的次序言,应该称为「戒斋」而非「斋戒」。所以笔者本篇行文均用(戒斋),征引他文者,则随文而录。或也有人以为,八戒以斋为体,称为(斋戒),那也不无道理。
另有此处是(如诸佛)受持戒斋,在中阿含持斋经中,则是比照(阿罗诃)受持的。
本来,八关戒斋的受持,仅仅一日一夜,故也无所谓舍戒,既然受了,就不该舍戒,也用不着舍戒的。但是为防万一,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许可:(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也就是说,如因逆缘,或因烦恼,或以饥饿难忍时,只要向一个懂事懂话的人一说,便算舍斋。在义钞中也说:(若有染心,将欲犯戒,宁可舍已为之,后还忏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这是说:不能守持,应舍戒,以后要受,忏悔之后,仍得再受。
前面说过,八戒是七众戒之外的顿立戒,受了三归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戒斋,未受三归五戒的人,同样可以求受八关戒斋。但是,这有一个称呼上的问题:受了三归五戒的人,称为优婆塞(近事男――亲近三宝承事三宝)与优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萨戒者,仍然称为优婆塞与优婆夷。如果不受三归五戒而仅斋日受八戒者,称为什么呢?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将这称为(中间人),也就是说,受持戒斋之日,称为优婆塞优婆夷,平日则不名的优婆塞优婆夷了。
又有将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男)与(近住女)的,这是说:八关戒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萨道的究竟)则是阿罗汉果,所谓「没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罗汉,或者是指亲近阿罗汉而住,因其心乐于出离世间,故又较(近事)优胜了一层。如婆沙论中说:(受八戒者,名曰近住,谓近阿罗汉住故。)实际上也应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三归五戒的人,不受三归五戒,单受八关戒斋,那是很少有的。
受持八关戒斋,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佛说斋经中说:(奉持八戒,习五思念(即六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与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受持八戒,虽生天上,必将泥洹即(涅),而得了生脱死,这是多大的功德果报了?
优婆塞戒经卷五中说:(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又说:(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又说: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释尊)世一日一夜。)又说:(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
阿含经中说:(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涅经中记载一个广额屠夫,于日日中,杀无量羊,后遇见舍利弗,即发心受八戒,经一日一夜,命终得生天上。
菩萨处胎经中说:(八关斋者,是诸佛之母。)
受持八关戒斋,既有这样大的功德八关戒斋的要求虽严,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人学佛目的,绝对多数是希望出离生死的,但于在家弟子,若不种下出世之因,殊难获致出世之果。同时,受了五戒的人,再持每月六日的八戒,也不是一椿多大的难事,一月之中,仅六天不吃晚饭(过中午不食),那是容易做到的事,八戒斋中,主要是在此条不非时食的(斋)戒;这条守了,其他八戒跟守五戒是困难不了多少的。所以在大陆时代的在家弟子,受八戒的很多在南传国家受八戒的则更普遍。在今日的台湾以及海外,受八的风气,故而不厌其烦地广征博引,写了这篇文字。但多,可灭至一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律学要略)这也正如优婆塞戒经中所说:(如是斋者,既是易作,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字节数: 32912) [原创
12:13:23]&&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及诸菩萨。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因有一法不从法化,令法毁灭,不得长益。何谓为一?不护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顺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业。是为一事,令法毁灭。”  佛告比丘:“复有二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二?一、不护禁戒,不摄其心,不修智慧。畜妻养子,放心恣意。贾作治产,以相供活。二、伴党相著,憎奉法者。欲令陷堕,故为言议,谓之谀谄。内私犯恶,外扬清白。是为二事,令法毁灭。”  佛告比丘:“复有三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三?一、既不护戒,不能摄心,不修经义。二、自读文字,不谛句逗,以上着下,以下着上,头尾颠倒,不能解了义之所归,自以为是。三、明者呵之,不从其教,反怀_恨,谓相嫉妒。识义者少,多不别理,咸自为是。是为三事,令法毁灭。”  佛告比丘:“复有四事,令法毁灭。何谓为四?一、将来比丘,已舍家在空闲处,不修道业。二、喜游人间,愦闹之中行来,比丘谈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三、高望远视,以为绮饰,自以高德,无能及者。以杂碎之智,比日月之明畜已。四、不摄三事,不护根门。行妇女间,宣文饰辞。多言合偶,以动人心。使清变浊,身行荒乱,正法废迟。是为四事,令法毁灭。”  佛告比丘:“复有五事,令法毁灭。何谓为五?一、或有比丘,本以法故,出家修道,废深经教十二因缘、三十七品、方等深妙玄虚之慧;智度无极、善权方便、空无相愿至化之即。二、反习杂句,浅末小经,世俗行故。王者经典,乱道之原,好讲此业。易解世事,趣得人心,令其欢悦,因致名闻。三、新闻法人,浅解之士,意用妙快。深达之人,不用为佳。四、天龙鬼神不以为喜,心怀悒戚,口发斯言:‘大法欲灭,故使其然。舍妙化法,反宣杂句。’诸天流泪,速逝而去。五、由是正法稍稍见舍,无精修者。是为五事,令法毁灭。”  佛告比丘:“吾灭度后,有此邪事十五之乱,令法毁灭,一何痛哉!若有比丘欲谛学道,弃捐绮饰,不求名闻,质朴守真。宣传正经,佛之雅典,深法之辞,不用多言。案其本经,不舍正句,希言屡中,不失佛意。粗衣趣食,得美不甘,得粗不恶。衣食好丑,随施者意,不以_喜。摄身口意,守诸根门,不违佛教。寿命甚短,恍惚已过。如梦所见,觉不知处。三途之难,不可称计。勤修佛法,犹救头燃。五戒十善、六度无极、四等四恩、智慧善权,咸可修行。虽复后生,不值佛世,出家为道,学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哀一切,十方蒙恩。”  佛说如是。诸比丘悲喜,前自归佛,作礼而去。&(字节数: 1070) [原创
10:42:40]&&&
菩萨称为大人,而天人、二乘,不能称作大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天人、二乘,不能称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人慧浅福薄,还没有了生死;二乘人虽然证得圣人果位,但是没有发起利益众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称大人;而大菩萨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经觉悟了诸佛所证的无上菩提,所以称之为大人,也就是大菩萨。‘大’字也是叹德的意思。本经的体、相、用都大,我们把体、相、用三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体大:就是我们自心中的真如理体,这个理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平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也是众生人人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叫‘体大’。
  第二、相大:‘相’,就是德相。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相,而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体中显发出来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在众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彻底觉悟真如理体,功德妙相,当下就现前,这是显示自性相大的意义。
  第三、用大:‘用’,就是妙用。我们的清净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间妙用;而这个妙用,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的,也就是称性而起的大用。因为佛具足了万德万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称‘大’;如果众生能够证自性中的体、相、用,也就可以称作佛。但是众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为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不能称‘大人’的缘故。既然不能称大人,又怎么能听闻八大人觉经?我们应该知道,众生虽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来具有的体、相、用三大永远存在,从来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不过就是终日糊里糊涂,随著境界流转,暂时的迷失而已。
  众生与诸佛菩萨,只是迷惑与觉悟的差别而已。而佛所说的八项事理,就是要我们众生各个都能觉悟,能够觉悟,就是‘自觉’。再依照本经里面的八项道理,劝导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都做到圆满的时候,自然见性而证入佛的果位,这就可以称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们,对于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也有所觉悟的话,诸位就有资格称为‘大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成佛的话,非觉悟这八种法门不可。&(字节数: 923) [原创
10:41:23]&&&
知道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为什么小儿还要去添?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峙不让小儿舔刀刃之蜜?说明财与色,对我们的法身慧命,伤害更大。这一章是佛接著空名不可求,而后再教诫我们,不论是出家,或者在家的佛弟子,对于财色应当要看淡,要能够放下,否则的话,等于是舔刀口的蜂蜜一样,会把舌头割破的。&(字节数: 779) [原创
10:38:04]&&&
&&& 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讲:我们人身难得,譬如有一只瞎了眼睛的乌龟(有的经典说它只瞎了一只眼睛),数百劫来,它都生活在海里面,差不多要一百年,它的头才伸出海面上来。在海中有一根木头飘浮著,这根浮木上面有一个孔,乌龟就想把它的头钻进去,但是海水随风飘荡,木头也随著波浪起伏,乌龟当然很难可以遇到浮木上的那个孔了。
‘盲龟浮木’这故事,出于《杂阿含经》,佛陀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所以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说:‘我们一个人在六道当中轮回,生生世世头出头没,正像这只盲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钻入木孔,我们也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够投胎做人呢?’可见能够做人,实在太难得了。我们的人身,是不容易得到的,可以说比那只盲龟要钻浮木的孔更难。所以,我奉劝诸位不要埋怨人身,我们要活下去,要珍惜我们这个人身。试想,在六道当中,有多少众生,但是,能够听闻佛法的,只有苦乐参半的人道众生,才有机会,其他各道,天道太享乐了,那里的众生体会不到苦,当然不会去珍惜佛法了,而三恶道的众生,受苦已经来不及了,那有修行的机会,唯有我们人类,知苦知乐,才有希求向上向善,离苦得乐的心,所以,我们既然获得这希有的人身,有机会学佛学法,就必须珍惜人身,借假修真,好好地去修持,不要动不动就埋怨了!&(字节数: 600) [原创
10:35:51]&&&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是说明众生不知足的过患,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菩萨的行业,以菩萨的行业做榜样来修学?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这就是菩萨的行业。
  ‘菩萨不尔’:‘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发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的人,就称为菩萨。这里说,发心的菩萨,不像贪得无厌的凡夫。因为菩萨是以利他为宗旨,而时常要以自己所有的布施给别人;对于世间一切东西,视为身外之物,根本就不看重,当然不会去多求而造罪业,所以菩萨也就不会像凡夫那样的增长一切罪恶。
  ‘常念知足’:菩萨对于现前的生活,常常思念知足;纵然过著淡泊的生活,感到非常的满足。遗教经说:‘不知足的人,虽然很富有,而仍然以为贫;知道满足的人,虽然很贫穷,而以为是很富有。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也是非常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还是感到不称意。’这就是菩萨和凡夫不同的道理。
  ‘安贫守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绝对没有贪欲,而且在贫穷困苦中过生活,也绝不怨天尤人,不因为贫穷而妨碍自己的修道,甚至于愈在困苦中,愈是守道清净,真正能做到‘人穷志不穷’,这才是真正的安贫守道,人格不穷,就非常的高尚而富有。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安于贫穷而不为贫穷所困,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一个好榜样。颜回虽然住在最简陋的小巷子,一箪食、一瓢饮,别人看见,感觉他太苦了,但是颜回却感觉很快乐。因为他内心充实、满足,一心向道。所以他的生活过得很有乐趣,这才是真正的富有。佛法说:‘有道德,有智慧,才是无价之宝;道不穷,才是真正的不穷。’这一切都是知足的利益,值得我们效法。
  ‘惟慧是业’:常念知足的菩萨,为求取无上清净的智慧和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他能于淡泊中,过著清贫的生活,依靠‘智慧’修习一切道业。‘智慧’对于一个学佛的人的确很重要。无论在断烦恼、证菩提的过程中,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只要有智慧作先导,绝对没有阻碍,可以勇往前进。有了智慧,对于事理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就是化导众生,也能做到圆满与成功,同时更能够破除无始劫以来深厚的烦恼习气。由此可见,不论自证化他,都需要智慧才能做到究竟圆满的功德。若具足圆满的功德,就叫做‘大富有’;如果不具备功德,就是‘贫困’。
归纳起来说:对于身外之物追求无厌的人,是会增长无边罪恶的,受生死轮回的果报。菩萨常念知足,具足一切功德,遵守清净的佛道,所求的是智慧德业,所作的是度众生的事业。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和不懂佛法的人一样,只求物质的享受,而应该求取道业法财―永不散失的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七圣财,才是真正的大富翁。&(字节数: 1170) [原创
10:34:30]&&&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寂静乐。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的大乐。
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些条件,然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字节数: 304) [原创
10:33:20]&&&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互相勉励,向著这一条道路往前走,只要能够不断的精进努力,一定能做到自利利他,事业功德圆满的。这个法门再作个简单的介绍:生死炽燃的苦恼是无量无边的。因此,菩萨发起大慈悲心愿,慈济一切,代众生受无量痛苦,使一切众生得到诸佛究竟的大涅寂静之乐。这就是所谓的‘大心普济觉’的道理&(字节数: 169) [原创
10:26:29]&&&
&&&&&&&&&&
&& 慈悲和智慧的法门,是菩萨教化众生,与乐拔苦的最方便,是不可缺少的德行。假若没有慈悲心,就不能叫做菩萨。但是有慈悲没有智慧的话,就不能辨别邪正、是非;也不了解众生千差万别的根性,因此不能对症下药,治好众生种种病痛;甚至于自利,也不可能做到圆满。菩萨修智慧,他的宗旨就在如何从有漏的闻、思、修三慧,不断的努力精进,以求取真实无漏的智慧现前,而能成就法身德。修学智慧和慈悲,也就是菩萨悲智双运的表现,才能功德圆满,乘法身船到涅岸。&(字节数: 1203) [原创
10:24:31]&&
&(字节数: 998) [原创
10:23:24]&&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眷属围绕,渴仰闻法。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必有缘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  佛告阿难:“吾涅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尚。教化平等,怜贫念老,救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思善,不侵害人,捐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u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咨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福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法将殄没,当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克罚。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尽故,日月转促,人命转短,四十头白。男子淫佚,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十、九十,或至百岁。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流漂,鱼鳖食啖。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化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更明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字节数: 1416) [原创
10:22:21]&&佛垂涅略说教诫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x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r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W,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_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_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_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_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_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_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时阿[少/兔]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阿[少/兔]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字节数: 3234) [原创
13:37:28]&&
&& 一、舍戒  ◎如因逆缘或因烦恼或以饥饿难忍时,只要向一个懂事懂话人一说,便算舍戒。  二、受戒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净,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  《佛说斋经》云:「奉持八戒,习六念(念佛、法、僧、施、天、戒),为佛法斋,灭恶生善,后生天上,终得泥洹。」  《优婆塞戒经》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  《阿含经》云:「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  《菩萨处胎经》:「八关斋者,诸佛之母。」  三、普劝受持八关斋戒  ◎受持八关斋戒,既有这样大的功德,八关斋戒的要求虽严,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们学佛的目的,绝对多数是希望出离生死的,但于在家弟子,若不种下出世之因,殊难获致出世之果。勉之!勉之!  四、忏悔(于戒中若有违犯,即须向人说悔其罪,以净戒根,恢复清净戒体。)  《资持》云:「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云:『取其义意谓不造新罪。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  △事忏  ┌机宜―中、下品罪。  一、作法忏┤  └忏法―犯中品罪,向清净大小乘僧三人前忏悔。犯下品  者,向一人前忏悔。  ┌机宜―上品不可悔罪。  二、取相忏┴忏法―若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此须至诚恳切,外  假坛仪,内资理观,凡《法华》、《方等》、《大悲》、《  占察》、《八十八佛》等一切行法,皆属取相忏摄,若准《  业疏》须具五缘:一、请佛菩萨为证。二、诵经咒。三、说  己罪名。四、立誓言。五、如教明证。能灭根本重罪,令净  戒复生;亦能灭七逆罪,使重报轻受。(糅合业疏)、《菩  萨戒忏悔行法》)  △理忏  《事钞》云:「言理忏者,既在智人,则多方便,随所施为,恒观无性。」  ○q益大师云:「破戒之罪,虽由取相忏灭,不堕三涂;然其世间性罪仍在,故至因缘会遇之时,仍须酬偿夙债,除入涅盘或生西方,乃能脱之不受报耳!可不戒乎!」  说罪文:  先礼敬佛菩萨三拜,然后找一位忏悔主(法师或同受五戒者)顶礼一拜长跪合掌作如是说。  犯者:大德一心念,我优婆塞(夷)○○,有故○○,犯(中)下品可悔恶作罪,及此方便恶作罪,此所犯罪,我今于大德前,从清净来,并皆发露,不作覆藏,由发露已,便得安乐。(三说)  忏悔主:汝见罪否?  犯者:我见罪。  忏悔主:将来诸戒能善护否?  犯者:能护。  忏悔主:善。  犯者:尔。&(字节数: 1568) [原创
13:36:25]&&
&& 一、唯有人类可以此受戒  《萨婆多论》云:「凡得波罗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  二、犯五逆破净戒者不得戒  《萨婆多论》云:  ┌杀父 ┐  ├杀母 │  五逆人┼杀阿罗汉 ├───────────────┐  ├出佛身血 │ │  └破僧轮 ┘ │  ├尽不得戒  破净戒┬破他梵行―污比丘尼、污受八戒、五戒之人 ┬┘  └自破梵行―破四根本戒(如杀、盗、淫、妄)┘  三、受持的时限  《萨婆多论》云:「受八关斋戒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过限(不可二、三乃至十日,一时受)。」  《成实论》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  四、求受的方式  ┌《萨婆多论》云:「从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  │ 沙弥尼)边受。」  从他人受┤  └《优婆戒经》云:「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即五众也)。」  ┌《成实论》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自誓受┤  └《梵网菩萨戒》云:「若千里内,无能受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  五、斋日的准备  一、《增一阿经》:「若受八戒,先须忏罪。」(可拜佛,至诚忏悔无始恶业。)  二、八关斋戒的求受时间―应以持斋日的清晨为正规,罪少也要在日中以前。&(字节数: 965) [原创
14:10:34]&&
俯视众生&(字节数: 241)1 |
已成功添加“”到 个分组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明天书是附佛外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