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美国电影对联合国改革

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比较
【摘要】: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因为它不但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问题,而且决定着中美关系的性质。从冷战时期到冷战结束后的今天,美国对台的政策从单一的阶段性特征走向复杂的两面性特征,其目标走向是日益清晰化。通过对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台的政策受美国对华战略意图的影响,"双轨"政策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也是将来美国对台政策的基调。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D871.2;D618【正文快照】:
一、冷战时期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差异性比较“台湾问题的实质是美国对华战略问题,包括决定美对华的亚洲战略和全球战略”[1]328。在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美国的国家利益也不尽相同,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亚洲战略也会相应进行调整,决定了美国对华政策在台湾问题上也会有所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诗传;[J];国际观察;2004年04期
卞庆祖;[J];和平与发展;2004年03期
刘丽华;[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舸;[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陆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臧运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宫炳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张风梅,潘广辉;[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毕元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张建华;[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戴小江;[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范前锋;[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杨晓虎;;[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家成;[D];吉林大学;2011年
李传利;[D];南京大学;2011年
卢红飚;[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任方;[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启龙;[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金龙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邵育群;[D];复旦大学;2003年
徐红艳;[D];复旦大学;2003年
杨绪盟;[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穆占劳;[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陈翠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先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刘一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侯鲁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梁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卞金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宋雨星;[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王昊;[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张小娟;[D];内蒙古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忠菲;[J];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02期
裘元伦;;[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11期
张文峰;;[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12期
阎学通;[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08期
李才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祖传光;;[J];现代军事;1996年07期
孟祥青;[J];21世纪;1999年03期
张小莉;[J];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09期
马小军;;[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4年03期
张如海;[J];和平与发展;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周余云;;[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于迎丽;;[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陆俊元;;[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汪小平;;[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叶张瑜;;[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潘忠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马晶;权红;;[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冯绍雷;;[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李景治;阚道远;;[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宜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吕鸿;[N];人民日报;2007年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N];光明日报;2010年
记者 尚绪谦 鲍杰;[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梁强;[N];上海证券报;2008年
李乔;[N];人民日报;2010年
邸永君(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N];中国民族报;2001年
周戎;[N];光明日报;2007年
徐励;[N];北京日报;2007年
林利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主编;[N];中国国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聪;[D];吉林大学;2010年
丁超;[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崔建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马晶;[D];延边大学;2009年
朱鸿博;[D];复旦大学;2006年
赵跃钦;[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肖刚;[D];外交学院;2001年
刘芝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吴伟兴;[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云莉;[D];内蒙古大学;2005年
邱永丰;[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林爽;[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杜钏;[D];暨南大学;2009年
周志伟;[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梁倩;[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烨;[D];西北大学;2007年
宋山丹;[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潘凤东;[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吴敏;[D];武汉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后冷战时期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政策研究分析.pdf 6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后冷战时期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政策研究
姓名:周海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际关系
指导教师:叶江
论文题目:后冷战时期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政策研究
学科专业:国际关系
学位申请人:周海峰
指导教师:叶江
本论文着重系统考察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对联合国
改革的政策及其异同,并对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和美国的联合国改革政策所产生
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联合国改革所面临的机遇和困
难,把握联合国改革的发展走向。
冷战结束之后,面对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格局的转变,联合国遇到了前
所未有的挑战,再加上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联合国
前秘书长加利和安南都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的进程。联合国改革既是国际权力的
再分配和围绕建立何种国际秩序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某种理想主义的体
拥有强大“硬权力”和“软权力’’的美国在联合国改革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其政策深深影响着联合国改革的进程。面对国际社会要求改革联合国的呼声以及
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都提出了对联合国改革的政策
主张。这两届政府的政策主张虽存在着差异,但更多的还是两者的一致性。对联
合国改革的态度和所强调的改革的重点是两届政府政策的差异之处,但给予联合
国在行政与财政方面和安全与人权领域改革以高度关注,而对安理会改革和发展
领域改革的漠视,以及政策主张中所体现出的实用主义,则是两届政府政策主张
的相同之处。造成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的联合国改革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国会和两党政治的影响、两届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所认定的国家安全利益所面临
的威胁的重点以及两届政府外交理念的不同,而美国的单极霸权战略、制度霸权、
对联合国的定位以及“美国例外论’’是两届政府政策一致性的主要原因,这也是
我们分析美国政策的最主要出发点。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
了联合国改革的主要议程或走向,它既是联合国改革的“助推器”,又是联合国
改革的“绊脚石&。对于维护美国的霸权来说,它的联合国改革政策起到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但美国政策中的实用主义和双重标准也使美国的声誉和霸权的合法
性受到损害。
因而,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种权力与权威的关系,尤其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对联合国改革的政策主要来源于其“软权力”,但在其推行
过程中却损害了其“软权力”。同时,联合国的改革则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
改革能否取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在联合国及其改革中所追求的国家
利益的实现程度。这也就需要美国实行必要的自我约束,采取多边主义的方式,
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对待联合国及其改革。
联合国改革;美国政策;美国霸权;“软权力&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Title:A ofAmericanPoliciesonUNReforminthePostCold—War
InternationalRelations
Applicant:Haifeng
Tutor:Jiang
willattachattentiontothe
policiesbrought
administration
on’sadministrationtheCold—WarandBus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少有一位国家领袖的逝世会激起这样多的猜测和疑惧,并令世界诸大国的一言一行变得如此小心谨慎:不按常理出牌,时常行走在悬崖边上的朝鲜,令人难以预测和把握。而金正日已经将这个狭小而孤立的国家打造成了让世界强权们深切关注甚至害怕的力量。
日上午10点,当朝鲜媒体称将在中午播报特别新闻时,韩国统一部官员还以为是关于“六方会谈”或者是“朝美会谈”的消息。直到女主持人李春姬以一身黑衣出现,他们才惊悉大事发生。就在这之前,美国方面掌握的最新情报是朝鲜领袖的健康状况正在好转。此刻距离金正日逝世已经51小时。
这恰是这位神秘领导者的行事风格:在摊牌的前一刻,没人知道牌底会是什么。
接壤俄罗斯与中国,隔海峡与日本相望,这已经足以说明朝鲜半岛的价值。在华盛顿看来,朝鲜半岛内部冲突,具有将周边大国卷入的效应:以半岛为立足点,对朝鲜加以挟持与控制,可以维护对盟国的安全承诺,树立美国的威权;以东亚为立足点,挟朝鲜半岛,可以制衡中俄日韩,在地缘政治角逐中占据主导位置。由此,朝鲜半岛的风云际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投映和牵动点。
在此地缘政治结构下,金正日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1994年金日成逝世时,苏联已经解体。长期生存于美苏对抗地带的朝鲜突然失去倚靠。丧失主要外援,连年自然灾害,经济濒临崩溃,美国虎视眈眈,金正日必须迅速给出答案:朝鲜如何生存DD换而言之,在大国角力之间,朝鲜的位置在哪里?
在此背景下观察朝鲜出乎常理的外交动作,方能窥见金正日的真实考量和他力图扮演的国际角色。
金正日面对的天然问题是朝韩关系。在美国的首肯下,1991年9月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上,朝鲜副外长姜锡柱和韩国外长李相玉握手庆贺朝韩同时加入联合国。但这一握手的背后是美国希望以韩国为主导,逐步实现对朝鲜的吸收统一。从金泳三到李明博,历任韩国政府都必须在“民族”和“盟友”间做出优先选择。在民主改革派执政的10年,民族主义盛行,韩国重新考虑美韩联盟关系,试图把解决半岛问题的格局由过去美朝协商转变为南北双方自主协商,争取韩国解决半岛问题主要当事者的地位。但这一逻辑的漏洞是:韩国无法给朝鲜以安全保障,如果生存无法解决,协商有何意义?
朝鲜的生存威胁从未因韩国的友好而消失。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 赖斯的话证明了这一点:“金正日政权的不透明,使得我们很难知晓它的动机,只知道这些动机的本质是恶意的,与曾经的民主德国一样,朝鲜是其国境边上另一个成功国家的邪恶孪生兄弟。”
“三八线”以南,中等国家遭遇有限选择;“三八线”以北,边缘国度决定采取边缘策略。应对威胁,金正日给出的答案并不只是简单的核对抗。伦敦战略研究所所长杰拉尔德 西格尔一语道破天机:“较之‘冷战’时代苏联强大的导弹武库,朝鲜所拥有的远程武器技术和数量相当有限,而相对应的美国导弹防御体系所具备的能力远超应对所必需的能力,所以其存在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抑制朝鲜一个对手,而是使自身在整个东亚具备某种战略上的优势,减轻其介入地区其他冲突时的顾虑。”
金正日深谙此道:没有国家期待战争,大国对朝鲜的困顿局面及其后果也不愿承担更大的责任DD美国存有私心,俄罗斯奉行机会主义,日本只关心自身安全和韩国倾向民族主义立场。利用在这些交织的利益,朝鲜充分利用时机,迈入核武器国家之列。
由此,朝鲜挟持日韩为“核人质”,以“不对称战略”与美国抗衡。这些难以调和的对抗决定了局势的跌宕起伏即是半岛形势的常态,而这一常态正构成了朝鲜的生存条件。
幕布后的朝鲜,我们难以直接看到它的机理,但对地缘政治关系变化观察却可以提供认知金正日的切入点,而他的角色亦实为朝鲜的国际角色。很少有一位国家领袖的逝世会激起这样多的猜测和疑惧,并令世界诸大国的一言一行变得如此小心谨慎:不按常理出牌,时常行走在悬崖边上的朝鲜,令人难以预测和把握。而金正日已经将这个狭小而孤立的国家打造成了让世界强权们深切关注甚至害怕的力量。
日上午10点,当朝鲜媒体称将在中午播报特别新闻时,韩国统一部官员还以为是关于“六方会谈”或者是“朝美会谈”的消息。直到女主持人李春姬以一身黑衣出现,他们才惊悉大事发生。就在这之前,美国方面掌握的最新情报是朝鲜领袖的健康状况正在好转。此刻距离金正日逝世已经51小时。
这恰是这位神秘领导者的行事风格:在摊牌的前一刻,没人知道牌底会是什么。
接壤俄罗斯与中国,隔海峡与日本相望,这已经足以说明朝鲜半岛的价值。在华盛顿看来,朝鲜半岛内部冲突,具有将周边大国卷入的效应:以半岛为立足点,对朝鲜加以挟持与控制,可以维护对盟国的安全承诺,树立美国的威权;以东亚为立足点,挟朝鲜半岛,可以制衡中俄日韩,在地缘政治角逐中占据主导位置。由此,朝鲜半岛的风云际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投映和牵动点。
在此地缘政治结构下,金正日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1994年金日成逝世时,苏联已经解体。长期生存于美苏对抗地带的朝鲜突然失去倚靠。丧失主要外援,连年自然灾害,经济濒临崩溃,美国虎视眈眈,金正日必须迅速给出答案:朝鲜如何生存DD换而言之,在大国角力之间,朝鲜的位置在哪里?
在此背景下观察朝鲜出乎常理的外交动作,方能窥见金正日的真实考量和他力图扮演的国际角色。
金正日面对的天然问题是朝韩关系。在美国的首肯下,1991年9月第46届联合国大会上,朝鲜副外长姜锡柱和韩国外长李相玉握手庆贺朝韩同时加入联合国。但这一握手的背后是美国希望以韩国为主导,逐步实现对朝鲜的吸收统一。从金泳三到李明博,历任韩国政府都必须在“民族”和“盟友”间做出优先选择。在民主改革派执政的10年,民族主义盛行,韩国重新考虑美韩联盟关系,试图把解决半岛问题的格局由过去美朝协商转变为南北双方自主协商,争取韩国解决半岛问题主要当事者的地位。但这一逻辑的漏洞是:韩国无法给朝鲜以安全保障,如果生存无法解决,协商有何意义?
朝鲜的生存威胁从未因韩国的友好而消失。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 赖斯的话证明了这一点:“金正日政权的不透明,使得我们很难知晓它的动机,只知道这些动机的本质是恶意的,与曾经的民主德国一样,朝鲜是其国境边上另一个成功国家的邪恶孪生兄弟。”
“三八线”以南,中等国家遭遇有限选择;“三八线”以北,边缘国度决定采取边缘策略。应对威胁,金正日给出的答案并不只是简单的核对抗。伦敦战略研究所所长杰拉尔德 西格尔一语道破天机:“较之‘冷战’时代苏联强大的导弹武库,朝鲜所拥有的远程武器技术和数量相当有限,而相对应的美国导弹防御体系所具备的能力远超应对所必需的能力,所以其存在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抑制朝鲜一个对手,而是使自身在整个东亚具备某种战略上的优势,减轻其介入地区其他冲突时的顾虑。”
金正日深谙此道:没有国家期待战争,大国对朝鲜的困顿局面及其后果也不愿承担更大的责任DD美国存有私心,俄罗斯奉行机会主义,日本只关心自身安全和韩国倾向民族主义立场。利用在这些交织的利益,朝鲜充分利用时机,迈入核武器国家之列。
由此,朝鲜挟持日韩为“核人质”,以“不对称战略”与美国抗衡。这些难以调和的对抗决定了局势的跌宕起伏即是半岛形势的常态,而这一常态正构成了朝鲜的生存条件。
幕布后的朝鲜,我们难以直接看到它的机理,但对地缘政治关系变化观察却可以提供认知金正日的切入点,而他的角色亦实为朝鲜的国际角色。“冷战”结束,朝鲜必须面对新的国际政治格局。这当然是一连串的国与国关系的调整,显然,美国希望自己来主导未来世界格局DD这是朝鲜乐意接受的未来吗?
日,韩国官员穿着防辐射服视察朝鲜核电站仓库的核燃料棒
从“硬对抗”到“软着陆”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上台后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了“扩展与参与”战略,主旨为利用“冷战”后总体对美国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全球各地区政治事务的力度,实现和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1997年,这一战略又被修改为“塑造D反应D准备”三位一体,同时应对后“冷战”时代大国对其全球霸权挑战的同时,加强应对所谓地区性“不对称威胁”(即有可能采用恐怖袭击和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非常规武器对美国实行打击,对美国持敌对态度的地区性发展中国家)。这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强调的那样:“一旦现存的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地缘政治结构框架自行瓦解,人口爆炸,贫困导致的移民,急剧的程式化,种族宗教的敌对,以及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撒的后果将无法控制,如果没有美国持续和有针对性的介入,不用多久全球动乱的力量就会主宰世界舞台。”
在诸多全球热点中,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是美国战略利益的核心。布热津斯基要求美国在亚洲建立“一种以美国为仲裁者的稳定的大陆均势”,从而“有效应对在朝鲜半岛和中东发生的两场地区性军事冲突”。在后“冷战”时期,继续拒绝被纳入美国环太平洋体系的朝鲜,成为美国定位的“无赖国家”典型,而其在核武器与远程导弹等国防项目上的发展,也被美国视为“地区性不对称威胁”的例证。2000年1月号《外交政策》上,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康多莉扎 赖斯在《促进美国国家利益》一文中声称:“金正日政权的不透明,使得我们很难知晓它的动机,只知道这些动机的本质是恶意的,与曾经的民主德国一样,朝鲜是其国境边上另一个成功国家的邪恶孪生兄弟。”
“‘冷战’后期至朝核危机激化前,老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于朝鲜问题,采取了一种所谓半岛问题内部化政策,就是以韩国为主导,逐步吸收统一朝鲜。”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传剑说,美国曾设想苏东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剧变,必将波及朝鲜,而韩国则有能力以“西德方式”实现统一,然而此局面并未发生,原因就在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的绝大差异,如果按照两德模式统一朝鲜,那么韩国政府需每年投入400亿美元,耗费至少10年才能将朝鲜经济水平提升至当日韩国大约60%的水平,而如果完成彻底统一,整个提升朝鲜境内公用设施、难民救济以及整合工业生产结构所需的总体费用则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显然不是当时韩国能够负担的。
在此情况之下,1996年6月,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提出,美国在亚洲的重大利益包括“防止某个敌对大国控制该地区,保证朝鲜半岛的安全,保证自身在商业、军事、政治上进入亚洲的便利,以及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亚洲的扩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 N。哈斯在《规制主义DD后冷战时代美国全球新战略》中,将美国的朝鲜政策核心,定义为对朝鲜半岛现有政治局势的规范与制约,即一种被称为“双重规制”的战略。“在华盛顿以及其智库看来,朝鲜半岛问题所造成的低强度冲突,极可能将周边大国卷入,美国战略,由全球战略、东亚地区政治和朝鲜半岛三个维度层面考量,从全球战略来说,当务之急是维护对盟国的安全承诺,树立美国的威权,从东亚角度上,则重于在中俄日韩之间平衡,力图在地缘政治角逐中占据主导位置,再细化到朝鲜半岛局势方面,则重于制止直接冲突,对朝鲜加以挟持与控制。”
“‘冷战’结束后,似乎整个世界都顿觉紧张局势一去不复返,除了朝鲜半岛,这里的安全紧张局势,因‘冷战’而孕育,但其对抗性质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烟消云散,‘冷战’中各项制约因素一旦去除,南北双方矛盾可能有更易激化之趋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东亚外交与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吉尔伯特 罗兹曼教授告诉本刊,“五角大楼对朝鲜军事实力非常重视,认为其在‘冷战’后一旦遭遇政治危机,对韩国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朝鲜自身的经济困境亦不容忽视。“冷战”结束,朝鲜以往依赖的经济援助顿失,年,朝鲜经济已经连续9年出现负增长;从1990年起,苏联不再以优惠价格供应朝鲜石油,其他传统贸易伙伴亦要求朝鲜在贸易时支付硬通货。1999年,朝鲜实际粮食产量仅为241.8万吨,只能达到全国所需的50%。1997年,驻韩美军司令约翰 提勒里将军(JohnTilelli)提出:“朝鲜人民军可能是朝鲜政权仅剩的唯一有效国家工具。”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的年度报告显示,朝鲜将近30%的国民生产总值都被投入到国防相关开支中去,军事力量规模在全球排名中仍然居于前十,在北纬38度军事分界线附近,朝鲜人民军始终呈攻击态势部署。
在此种战争边缘思维下,朝美双方摩擦不断,一时间,朝鲜半岛被直接冲突的乌云所笼罩。1995年初,平壤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金光镇表示,朝鲜不承认1953年之朝鲜停战协议,并拒绝履行义务。同时发生朝鲜人民军武装进入板门店共同安全区事件。1996年9月,一艘朝鲜潜艇在韩国东海岸附近搁浅,朝鲜的理由为潜艇机械故障。日,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制定了“5027”作战计划,其目的是为“第二次朝鲜战争铺路”。发言人表示,将“以歼灭性的打击加以回应”,认为美国、日本在用子虚乌有的朝鲜地下核设施,以及8月卫星事件为借口,向朝鲜直接挑衅。根据五角大楼的计算机模拟演习结果显示,一旦战事爆发,驻韩美军将最终付出大约5.2万人的伤亡代价,韩国陆军的伤亡人数则将超过10万,总开支将超过1万亿美元。“冷战”结束,朝鲜必须面对新的国际政治格局。这当然是一连串的国与国关系的调整,显然,美国希望自己来主导未来世界格局DD这是朝鲜乐意接受的未来吗?
日,韩国官员穿着防辐射服视察朝鲜核电站仓库的核燃料棒
从“硬对抗”到“软着陆”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上台后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了“扩展与参与”战略,主旨为利用“冷战”后总体对美国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全球各地区政治事务的力度,实现和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1997年,这一战略又被修改为“塑造D反应D准备”三位一体,同时应对后“冷战”时代大国对其全球霸权挑战的同时,加强应对所谓地区性“不对称威胁”(即有可能采用恐怖袭击和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非常规武器对美国实行打击,对美国持敌对态度的地区性发展中国家)。这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强调的那样:“一旦现存的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地缘政治结构框架自行瓦解,人口爆炸,贫困导致的移民,急剧的程式化,种族宗教的敌对,以及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撒的后果将无法控制,如果没有美国持续和有针对性的介入,不用多久全球动乱的力量就会主宰世界舞台。”
在诸多全球热点中,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是美国战略利益的核心。布热津斯基要求美国在亚洲建立“一种以美国为仲裁者的稳定的大陆均势”,从而“有效应对在朝鲜半岛和中东发生的两场地区性军事冲突”。在后“冷战”时期,继续拒绝被纳入美国环太平洋体系的朝鲜,成为美国定位的“无赖国家”典型,而其在核武器与远程导弹等国防项目上的发展,也被美国视为“地区性不对称威胁”的例证。2000年1月号《外交政策》上,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康多莉扎 赖斯在《促进美国国家利益》一文中声称:“金正日政权的不透明,使得我们很难知晓它的动机,只知道这些动机的本质是恶意的,与曾经的民主德国一样,朝鲜是其国境边上另一个成功国家的邪恶孪生兄弟。”
“‘冷战’后期至朝核危机激化前,老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于朝鲜问题,采取了一种所谓半岛问题内部化政策,就是以韩国为主导,逐步吸收统一朝鲜。”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传剑说,美国曾设想苏东国家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剧变,必将波及朝鲜,而韩国则有能力以“西德方式”实现统一,然而此局面并未发生,原因就在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和模式的绝大差异,如果按照两德模式统一朝鲜,那么韩国政府需每年投入400亿美元,耗费至少10年才能将朝鲜经济水平提升至当日韩国大约60%的水平,而如果完成彻底统一,整个提升朝鲜境内公用设施、难民救济以及整合工业生产结构所需的总体费用则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显然不是当时韩国能够负担的。
在此情况之下,1996年6月,美国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提出,美国在亚洲的重大利益包括“防止某个敌对大国控制该地区,保证朝鲜半岛的安全,保证自身在商业、军事、政治上进入亚洲的便利,以及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亚洲的扩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 N。哈斯在《规制主义DD后冷战时代美国全球新战略》中,将美国的朝鲜政策核心,定义为对朝鲜半岛现有政治局势的规范与制约,即一种被称为“双重规制”的战略。“在华盛顿以及其智库看来,朝鲜半岛问题所造成的低强度冲突,极可能将周边大国卷入,美国战略,由全球战略、东亚地区政治和朝鲜半岛三个维度层面考量,从全球战略来说,当务之急是维护对盟国的安全承诺,树立美国的威权,从东亚角度上,则重于在中俄日韩之间平衡,力图在地缘政治角逐中占据主导位置,再细化到朝鲜半岛局势方面,则重于制止直接冲突,对朝鲜加以挟持与控制。”
“‘冷战’结束后,似乎整个世界都顿觉紧张局势一去不复返,除了朝鲜半岛,这里的安全紧张局势,因‘冷战’而孕育,但其对抗性质并没有随着‘冷战’结束而烟消云散,‘冷战’中各项制约因素一旦去除,南北双方矛盾可能有更易激化之趋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东亚外交与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吉尔伯特 罗兹曼教授告诉本刊,“五角大楼对朝鲜军事实力非常重视,认为其在‘冷战’后一旦遭遇政治危机,对韩国采取军事冒险行动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朝鲜自身的经济困境亦不容忽视。“冷战”结束,朝鲜以往依赖的经济援助顿失,年,朝鲜经济已经连续9年出现负增长;从1990年起,苏联不再以优惠价格供应朝鲜石油,其他传统贸易伙伴亦要求朝鲜在贸易时支付硬通货。1999年,朝鲜实际粮食产量仅为241.8万吨,只能达到全国所需的50%。1997年,驻韩美军司令约翰 提勒里将军(JohnTilelli)提出:“朝鲜人民军可能是朝鲜政权仅剩的唯一有效国家工具。”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的年度报告显示,朝鲜将近30%的国民生产总值都被投入到国防相关开支中去,军事力量规模在全球排名中仍然居于前十,在北纬38度军事分界线附近,朝鲜人民军始终呈攻击态势部署。
在此种战争边缘思维下,朝美双方摩擦不断,一时间,朝鲜半岛被直接冲突的乌云所笼罩。1995年初,平壤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金光镇表示,朝鲜不承认1953年之朝鲜停战协议,并拒绝履行义务。同时发生朝鲜人民军武装进入板门店共同安全区事件。1996年9月,一艘朝鲜潜艇在韩国东海岸附近搁浅,朝鲜的理由为潜艇机械故障。日,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制定了“5027”作战计划,其目的是为“第二次朝鲜战争铺路”。发言人表示,将“以歼灭性的打击加以回应”,认为美国、日本在用子虚乌有的朝鲜地下核设施,以及8月卫星事件为借口,向朝鲜直接挑衅。根据五角大楼的计算机模拟演习结果显示,一旦战事爆发,驻韩美军将最终付出大约5.2万人的伤亡代价,韩国陆军的伤亡人数则将超过10万,总开支将超过1万亿美元。
后冷战时期相关信息
后冷战时期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冷战时期_冷战时期美国外交_什么是冷战时期、以及后冷战时期等相关信息
冷战时期美国外交
什么是冷战时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战时期的美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