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说是僧人的玄幻小说受得起人天供养”

的痛苦呀!;五曰私财:钱财到了我的手,就是我的了;若是在父母;六曰恋妻子:有了美味和钱财,就想取悦妻室、宠爱儿;七曰争妒:上天对大地万物没有私心要偏护什么,而万;以上几种不孝恶习,作为人子的,应当时时警惕,事事;道纪法师孝母;南北朝时的南齐,有一位很有修行的高僧──道纪法师;去之间都扛着一个扁担,扁担上有两个担子,一个担子;为什么说对待父母好,功德就那么大呢
的痛苦呀!
五曰私财:钱财到了我的手,就是我的了;若是在父母手上,又说应该把这些钱财给我才对。自己的钱财充足,就把父母亲忘掉了,若无钱财,就用希图的目光盯着父母的钱,要是得不到手,就怨恨他们。如果父母亲自己不能养活自己,要靠我来承担,那就更加厌弃老人。甚至只有一个独生儿子的,也因钱财而父子对立。那些兄弟多的,小的推给大的,大的又推给小的,互相推脱,将父母弃之不顾。应当想一想,我的这个身体是从哪里来的?我的钱财又是谁给的?我赤条条一文不带来到人世,而能够从婴孩不缺吃穿地长到今日,是谁所为呀!
六曰恋妻子:有了美味和钱财,就想取悦妻室、宠爱儿女,有良辰美景和欢乐的机会,就拥妻抱子前往。如此,承欢父母膝下,使其欢喜的念头也就渐渐淡薄了。为什么不想想,我爱我的儿女,而我又是谁的儿子?我是父母的亲生子,而我不顾及他们,那么今后我又如何能依靠我的儿子呢?夫妻和睦,固然是一家的乐事,但当我呱呱待哺、大小便溺不能分时,妻能照顾到我吗?当父母把儿拉扯成人,又给他娶了媳妇,自然是不胜欢喜。但为什么儿子有了妻亲近,反而使父母失去了儿子呢?
七曰争妒:上天对大地万物没有私心要偏护什么,而万物或受栽培或遭失败,那是万物自己的事。父母对于子女也没有私心和偏爱,或顺从父母或忤逆父母,也都是子女各人的作为不一样。如果孝顺的儿女得到父母的爱多,违逆的儿女得到的爱少,这也是天下的公道事嘛!儿女失爱于父母,应当悔恨自己的过失,要平心静气深刻反省失爱原由。即使在大节方面没有差错,而自己的言语气度、声音脸色等方面,一定有大不妥之处。只要能对父母生起恭敬心、孝顺心,日子久了自然和顺。如果见兄或弟得到父母的喜爱,就怒目而视、记恨不平,若是父母知道了,岂不更加嗔怒?因此那些桀骜不驯、怨恨父母之人,最后不堕落为大不孝的忤逆之子的能有几个呀!
以上几种不孝恶习,作为人子的,应当时时警惕,事事检点,念念克治。不要因为父母的慈爱之心,而自己原谅自己;不要因为世道的炎凉,觉得我比别人还好。这样一天比一天谨慎行持,自己成为一个很孝顺很有道德的人,难道还是很远的事吗?
道纪法师孝母
南北朝时的南齐,有一位很有修行的高僧──道纪法师。他常常在邻城东边讲经,来去之间都扛着一个扁担,扁担上有两个担子,一个担子里坐着他的母亲,一个担子则摆满了佛经佛像。日常生活中,不论穿衣、吃饭、大小方便,都是由道纪法师亲自为母亲料理,如果有人要来帮忙,他一定会拒绝,并且说:“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的母亲!你应对你的母亲也这样做!”道纪法师时常告诫人说:“自己的母亲一定要亲自供养,供养母亲的福德与供养登地菩萨的功德一样大。”很多人被道纪法师的行为感动,
纷纷效法他的孝心孝行。
为什么说对待父母好,功德就那么大呢?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大最大的恩人,天底下最愿意、最心甘情愿付出的只有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人如果对父母能够念得起这份恩德,业障就会慢慢地消除,是很不可思议的。
念父母恩,要体会父母对我们的好,也要懂得回馈。同时也要懂得感激他人和为他人着 26 想,这份能够感激他人,为他人着想的心,必须从感念父母的恩德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木碗的故事
有位老太太卧病在床,儿子每天都得送饭到房间给她吃。老太太因病而手抖,常常不小心把碗掉在地上打破了。儿子看了心里很不高兴,向老太太抱怨:“你常常把碗打破,我哪有这么多的钱来买碗给你用呢?”为此,他就去找一个木头刻成的木碗,每天拿这个木碗送饭给母亲吃,这样即使不小心摔到地上,也不会打破。
一天,老太太的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弄个木头在院子里刻刻挖挖的,他好奇地问:
“你拿个木头在那里干什么?”
“我在刻碗,刻一个木头的碗。”
“你刻木头的碗做什么用?”
“等你老了,我也拿木头的碗盛饭给你吃,你也不可以把我的碗打破呀!”
爸爸给儿子这么一说,惭愧得无地自容,才惊觉自己是怎样对待母亲的,以后自己的儿子就怎样待自己。
我曾经在一个医院的儿童病房里,看到好多的父母进进出出,忙碌地照顾孩子。也曾经在老人的病房里,看到凄凄冷冷的场面,很少有儿女进去探望。纵使有儿女去探望,带的不是水果,也不是奶粉,而是录音机。他们会将录音机朝父母亲的床头一摆,然后说:“爸爸妈妈你讲,你的遗产将来要交给谁?”现在的社会竟然走到没有伦理道德的地步,发展出这贪财忘本的人性,实在令人堪忧。
一首“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的诗偈,道尽天下父母心,宁可自己受累,也要儿女温饱。但愿天下儿女也能以此心境对待父母,明白有父有母可是一个莫大的福气!
众生欲重忘父母
有一位寡母茹苦含辛把幼小的独子抚养成人,母子身影相吊,相依为命,走过艰辛坎坷的日子。儿子长得温文儒雅,才学出众,深获大家赞扬。岁月推移,儿子已经到了立业成家的适婚年龄,上门来提亲说煤的人络绎不绝,把门槛都快踩平了,但是儿子眼光高,没有中意的对象。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儿子年轻的心被一位标致的姑娘虏获了,二人坠 27 入再世的情网,浓情蜜意,片刻无法分离。一个柔和月夜,儿子终于提出勇气,向心爱的姑娘提出结婚的愿望:
「你愿意嫁给我为妻子,和我携手组织家庭,共创未来的人生吗?」
只见姑娘低头深思,沈吟不语,久久才回答道:「你要娶我为妻,你能给我什么幸福呢?」
「我将以挚爱的生命为誓言,对你的真心生死不渝。」青年盘石不转移地表示情意。
「喔!你愿意把最珍贵的生命献给我吗?我只想向你要一样你最心爱的东西,以证明你对我的真诚感情。」
「我的身心血肉都可以献给你,天边的星月我也愿意乘坐云梯摘下它,做为你发鬓的饰物。」青年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姑娘娟秀的脸庞。
「那到不必!我听说你和母亲感情深厚,血脉相连,彼此以对方为自己的生命,如果你真的爱我,就把你母亲的心献给我,证明你爱我甚于你的母亲。」姑娘柔柔的语气透着一股冷冷的寒意。
「不!不!太残忍了,我不能做如此伤天害理的事。」青年惊得目瞪口呆,x时少女美丽的容貌扭曲成魔鬼般的狰狞。
一段人人欣羡的爱情,因为现实利益的差异而告仳离绝裂,青年陷入美丽的哀愁,每天饮酒来麻醉自己,但是姑娘巧笑倩兮的俪影却经常浮现在他的眼前,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这一切的异常行径,点点滴滴都看在母亲的眼中,忧心忡忡的老母亲小心翼翼地试探孩子的伤痛,却换来如受伤野兽般的疯狂咆哮,老母亲陷入前所未有的无助深渊。爱不重不生娑婆,青年决定做人生最后的抉择,再度和心爱的人谈判:
「自从和你分手之后,我努力忘掉我们之间的一段感情,可是你的影子始终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一生我已经不能失去你,你愿意接受我的痴情,共结连理吗?」
「我不是早已告诉过你,要娶我除非以你母亲的心作为聘礼,我要知道在你心目中,究竟你母亲比较重要,还是对我比较关心?」姑娘斩钉截铁地说。
青年脚步踉跄,满脸怔忡沮丧地说:「好!为了表示我对你生死相许的真爱,我决定以母亲的心为聘礼,迎娶你为妻子。」
月黑风高的深夜,青年趁着老母亲熟睡,摸索来到床前,撩起蚊帐,举起手中的利刃,星光照在刃口上,发出闪闪的寒光。青年心中一横,朝母亲的心脏猛刺下去,双手掏出血迹斑斑、温热跳动的心,正要跨下床栏,突然一阵雷电交加,青年只见天际一群鬼魅魍魉向他扑来,心中一惊,脚下一滑,跌倒在冰冷的地上,手中那颗热腾腾母亲的心「咚!咚!」地滚到角落。青年觳觫颤抖不已,自己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天地不容。这时角落中母亲的心却响起了慈爱的声音:「乖儿子!你摔疼了没有?伤要不要紧?」
儿子此时再也忍俊不住,泪如雨下,嚎啕大哭。
母亲的心是天下最为慈爱的心,母亲对子女推干就湿,苦的自己尝,甘美的给子女。施恩于子女不求回报,源源不断付出慈爱;子女忤逆背叛,依然春晖照拂,无怨无悔。母亲的心,其实就是佛陀对待众生那无止无尽的慈悲心。众生就像那情欲深重的青年,不知慈母的可贵,背叛慈母的教诲。什么时候众生才能幡然醒悟,体会母亲大慈大悲的无上深心?
母亲的三个鞠躬
法庭里座无虚席,开庭审判的是一桩绑架案。犯罪嫌疑人是一个30多岁的民工,绑架了一个六岁的男孩儿。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安然无恙。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他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民工绑架的是老板的儿子。之前,他在老板那里干了八个月,却没有拿到一分钱。他几次求老板先预支点儿钱,哪怕几百元也行。他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一天也离不开药。孩子上学也要用钱。还有他的妹妹,因为失恋患了精神病,他还要为妹妹治病,他不能看着妹妹天天披头散发满街乱跑。他每次找老板要钱,老板都一脸的不耐烦。往往他还没说上几句话,就被老板叫来的保安赶出了办公室。
终于,他忍无可忍,绑架了老板的儿子。后来,他后悔了,他完全可以跑掉,但他怕孩子一个人出什么意外,也怕孩子害怕,便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当警察出现的时候,孩子在他的怀里睡得正香。
他被判了五年。旁听席上的人都为他惋惜,到底是不懂法,否则,也就不会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他那个风雨飘摇的家该怎么办呢?
就在法官要宣布退庭时,从旁听席上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等等,我有话要说。」大家扭头望去,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妇人。有人认识她,她是男孩儿的奶奶,也就是老板的妈妈。孩子被绑架之后,老人一病不起,那是她最爱的孙子,也是孙辈中唯一的男孩儿。众人的心里都有些紧张,或许,老人还要提额外的条件,那个已经一无所有的民工还能承受得起吗?
老人慢慢地向被告席走过去。她站在民工面前,大家看到,她的嘴角在抖动。大厅里鸦雀无声,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突然,老人弯下腰,向民工深深地鞠了三个躬。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原告席上的老板,他不明白母亲想干什么。
老人抬起花白的头,泪水流了一脸。良久,她缓缓地说:「孩子,这第一躬,是我代我的儿子向你赔罪。是我教子无方,让他做出了对不起你的事。该受审判的不应该只是你,还有我的儿子,他才是罪魁祸首。这第二躬,是我向你的家人道歉。我的儿子不仅对不起你,也对不起你们一家人。作为母亲,我有愧呀。这第三躬,我感谢你没有伤害我的孙子,没给他的心灵留下丝毫的阴影,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孩子,你比我的儿子要强上一百倍。」
老人的一番话,令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这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而那个民工失声痛 29 哭,是感动,也是悔恨。
事情的结果是,老人的儿子不仅向民工支付了工钱,还把那个民工的母亲和妹妹接到城里来治病。故事以喜剧结束。
我想,是老人的宽容和大义救赎了儿子的灵魂。母亲的三个躬不仅是鞠给民工的,也是鞠给儿子的。她是用这样的方式规劝儿子,不能做昧良心的事。
不管我们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道路,走得正是第一要义。不愧对良心,不违背道义。最起码,不要做让母亲伤心的事,不要让母亲为我们低下她花白的头。 未报父母恩的轻生者
有一位轻生者被寺里的一位僧人救起后,仍然坚定地说:“大师,您何必费力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下去,今天不死,明天还得去了结的。”僧人捻须笑道:“是的,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寻死的决心,可是,我想问你一句,你的恩都报了吗?”
轻生者一脸诧异地说:“我没欠人家的恩情,也不曾施恩于他人,还报什么恩呢?”大师沉吟片刻说道:“你的生命来自父母,就得报父母之恩;你的衣食住行取自于天地,就得报天地之恩;你的知识和智慧得之于老师,就得报老师之恩;你的生活得力于亲友,就得报亲友之恩??这些恩,你一辈子都报不完,怎能说无恩可报呢?”那人忽然醒悟过来,连声对僧人道谢后,便独自下山而去。
正如那位僧人所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报之不尽的恩,在佛教里,更是将报恩看成参究修行的基本准则,并提出“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之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报恩品》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这就要求一切众生,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得“报四重恩”。
报父母恩。“生我者父母”、“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没有父母的恩情,哪里会有我们的降生呢?佛陀出生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他后来被姨母摩诃波^波提夫人抚养成人。佛陀的母亲并没有把他养大,但对他有生育之恩。佛陀为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曾经专门现神通,升到忉利天宫为他的母亲说了三个月的法,然后乘着宝阶从天宫上下降到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以后,他亲自为他的父亲抬金棺(棺木)。佛陀可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祖啊,他为何要这样做呢?尽管他是人天的师表,是七众弟子崇敬的对象,但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他表现出来的仍然和普通人并有两样。
想想现在的一些人,动辄与父母争执,不听父母的劝诫,甚至恶语相向,打骂父母,这真让人悲痛、心寒。去年我的奶奶去世时,在做法事的时候,父亲抱着她的遗像,一直在她的棺木旁跪着,足足有三四个小时。父亲都五十多岁的人了,而且身体又不好,关节炎非常厉害,却依然在那里坚持着。为什么?是因为做儿女的孝心,是因为报父母恩的诚心。
30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专业论文、行业资料、传统孝道文化的由来及内涵56等内容。 
 试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嬗变及社会功能计志宏 摘要: “孝文化” 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其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 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孝与顺的关系 2、奉养。中国传统...  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孝字是一个会意字, 上部是一个不全的 “老” 字, 下部是一个 “子” 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忠孝文化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意义曹绍晴 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 当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使其孝的...  以上情况的出现,说明我们 有必要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汲取其正面价值,...足以让我们有取之不尽的理论 来源,来指导建设我们当代的新孝道,实现新的道德...  孝道作为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弃。 孝道文化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 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而备受推崇。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 生。本篇文章将从孝道的内涵、...为何僧人受得起人天供养
为何僧人受得起天人供养?(资料图)文:妙莲法师出家沙门又称比丘,比丘是梵语,具有乞士、怖魔、破恶三种意义:(1)乞士,就是要托钵。在我们中国因国情、风俗、环境的差异而不出去托钵,人家是送到常住来,这也是受人家的供养。(2)怖魔,在受戒的时候,三番羯摩:“人间有某某出家了。”天上的魔宫就震动,魔王就会害怕,因出家就是要修行以至出离三界,有人出家,他的魔子魔孙就会少了,所以魔王就会感到恐怖。(3)破恶,因比丘持戒能破心中的种种烦恼恶业。“僧”者,比丘之通称,我国及日本,皆称比丘为僧,僧人具有五种净德,于三宝中称为僧宝。五种净德即是:(一)发心离俗,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佛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二)毁坏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福田。(三)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爱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四)委弃躯命,出家之人委弃身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近代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说过:“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斋僧功德最大。”一般说来,人的根性有三种:上等根性的,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都可以,这种根性的人,如维摩诘居士,在家修行也能修得很好,若能出家修当然是更好的。中等根性的,那就出家修行好,在家修行就不行了。因为这种根性的人,需要有清净的环境,才能清净,若在染污的环境,就无法把持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像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性,大都是中等的根性,所以最好能发心出家,仗三宝功德较易修。至于下等的人,就用不着出家了,出家也不会修得好;那倒不如在家做个居士,好好勉力修还可以,免得出家反而败坏佛门。印光大师叫人不要出家,就是针对这种下等的根性说的。若有真儒之士,大丈夫之辈,来发心出家,那真是佛门幸事!关于出家有没有资格受人礼拜、供养?这要知道,出家决定要受戒并守戒的,受戒就内有戒德庄严,外有袈裟著身;只要你袈裟披身一现僧相,这就不但能受人来礼拜,连天人来礼拜你都受得起。因为你有一个僧相就堪受人天礼拜,至于你有没有修行那是自有你的因果。你想想看!佛堂内的那尊佛像是木雕的,外面镀上金,好像披上袈裟,虽是木头雕的,但有此形相都能受人礼拜;你堂堂的一位僧宝,受了戒法,还不能受人礼拜吗?让人家礼拜是给人家种福,这是功德。袈裟又叫福田衣,有人对你布施,你受人家的供养,他布施于你,他今生或转世就能安乐自在,这是因缘果报法。至于出家后,修行不修行,那全是你自己的事,是你自己的果报……当然,出家人生活之需全赖信众供养,若不精进修行,生死不了,那今世天神不拥护,转生还要堕落,那就太苦、太可怜了。当然,若是修行有功、道业成就,那就真是为无量众生的良福田。出了家自以为没有修行,不受人供养,要自耕自食,是不如法的。是谁叫你自耕自食呢?不可以的。依佛制是要托钵,但我们中国僧不托钵,而是在斋堂吃饭,这一样是受人家的供养。这些道理要明白,不要把道理弄反了,还自以为是。即使你是一个有钱的大居士,有百千万财产的大富翁,你要出家时,家中的财产也都要施舍的;你不能留一部分,说要留著自己修行用,建个茅蓬,不要受人供养。错了!比丘身分那能蓄积钱财呀?穿了福田衣就是福田僧,现了僧相就是良福田;你不给人家供养,怎么能令人家得福?人家得不到你的福,就如你有良田不给人下种子一样,如此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那里会有福报呢?出家人因地在人间受人的供养,将来证罗汉果,果报就是应供——应受天人的供养。比丘受人的供养,将来证果就有了天福;若不受人供养,没有天福,就算你证了罗汉果,托钵都托不到,饥饿是好苦的啊!那么做居士的供养时,要不要分别这个师父有没有修行,才来供养呢?“有修行就供养他;没修行,就不要供养他了。”若有这种分别心,就算你供养到菩萨、供养到佛,那样功德还是很小的,因为你有分别心。若能无分别心的供养,“修行不修行是他的事,我一律平等供养。”能平等供养福德是很大的。佛陀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无相而布施,功德和供养佛是一样的,所以你们要会平等供养。供养主要是在求福,所以不用去分别。但假如你是要请开示求智慧,那当然就不同,他要是不会讲,不明道理的,你就不必请问他;要问,当然就要请问过来人,有修行的人,有正知正见的。不好的就敬而远之,因为他既无慧,行为又不好,若跟着他,会学坏的。犹世间人并不是每个都是好的,以我们自己家里的父亲、老祖父等长辈们来说,好的,我们就要学;不好的当然就不能学。但不管他们如何的不对,他们总是你的长辈,对他们还是要尊敬的。不过他讲的话你不能听就是了,他们的坏行为你也千万不能够学的。世俗的儒者都知对“长上”的礼,不可违逆犯上,即使父母有过失,也应婉言劝谏,不能当面数落。若父母不接受,那么只能将其不明理的地方放在自己心中愁忧。同样的,我们在家佛弟子对“僧宝”也不能失了恭敬,虽然有些出家师父,其言行确实是不值得亲近,你或可抱持恭敬的心私下劝谏,但绝不可随便批评。学佛是要修慧培福的,切莫在三宝门中造口业。慎之!慎之!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或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stitchzh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养僧人的功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