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耶稣基督名词解释并非独生子吧.”这句话怎么解释

出题的人不用做卷子。
出题的人不用做卷子。
&a data-hash=&aeee4ffe4ccea3bbaf4e7& href=&///people/aeee4ffe4ccea3bbaf4e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aeee4ffe4ccea3bbaf4e7&&@你的小盒子&/a& 首先说一说木心古文功底的问题,估计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木心,木心成长于江南的大家族里,从小是私塾教育,教他的是前清举人,古文素养估计知乎里没多少人可以比得上吧。木心的文章里经常用古句,生僻字,大家可以看遗狂篇,后半段十分见功力。所以我觉得木心是有资格谈自己对于古代文学的见解的&br&&br&好了说说这个问题,要知道木心为什么说孔子伪善就不得不先说说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和木心本人,在文学回忆录里,我认为最难得的就是木心对大师们的态度,用梁文道做的序里的话讲就是:&br&“斩钉截铁,不解释,不道歉,不犹豫,不迟疑。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的和未来的读者,于是自由自在,娓娓道出他的文学回忆录”,&br&木心从来没有无限崇拜一个人然后认为他完美无缺,哪怕是木心三句不离的尼采,木心也老老实实讲他的不足,同样讲到孔子的不足,他也说了很多孔子的好,比如论语非凡的文学性,而且木心本人很喜欢论语,可见题目问的片面了,容易让大家产生对木心的反感。&br&&br&好像还是跑题了,说题目。木心说孔子本人有些作为与他的学说不相符,比如杀少正卯一案,还不赞成儒家的一些学说,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发表的观点,而且有理有据,大家没必要那么火气大
首先说一说木心古文功底的问题,估计很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木心,木心成长于江南的大家族里,从小是私塾教育,教他的是前清举人,古文素养估计知乎里没多少人可以比得上吧。木心的文章里经常用古句,生僻字,大家可以看遗狂篇,后半段十分见功力。…
简要地概括一下:&br&&br&今天中国文学的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br&&br&首先,这与我们的儒家传统有关,儒家强调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和现实关怀,反映在文学上,即是现实主义。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学只有现实主义,其他主义如浪漫主义,中国也有,比如《离骚》,但不曾占据主流地位。&br&&br&近代以来,从清末的社会谴责小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文学研究会的出现,描写且反映社会与世情的现实主义依然是主流,其中虽然也有如扛浪漫主义大旗的创造社的出现,但没有发展壮大成主流。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家内外交困,前途未定,一方面屈辱地遭到外国列强残暴的侵略,民族危亡,另一方面国内革命不断,局势动荡。其时,寻求民族振兴反抗外来侵略、谋求国家独立社会稳定便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谁还有去心思赏花吟月,所以在那时及更早些的时候,中国的文学便与家国政治、社会现实紧紧关联起来,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鲁郭茅、巴老曹等等一批批中国大师级的文学家,其作品无不直面惨淡的现实。(注:郭沫若初期的诗歌如《女神》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其成就和影响非常之大,这另论。)&br&&br&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学与革命、现实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强调文学要服务人民,尤其是解放区,鼓吹革命的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后的“十七年文学”更是把革命主义文学推向巅峰。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以及著名的“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另外需要指出一点,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深受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影响。&br&&br&八十年代以来,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到“先锋文学”,再到新历史写实主义,以及后面有些评论家所谓的“底层写作”,现实主义依然是主流,是潜移默化到骨子里的,拿先锋派来说,“先锋”主要是小说形式、叙述风格上的变革,它是大于内容的。后期先锋派也回归了传统,比如余华、苏童和格非等人。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格非的《人面桃花》,都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这时的他们已经不是所谓的“先锋”派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主要的作家都回归了现实主义传统,莫言的《丰乳肥臀》,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等等,不胜枚举。&br&&br&新世纪以来,现实主义完全取得了确切无疑的主流地位,现实主义的范围也被拓宽。现在我们讨论一个作家的风格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说谁是现实主义谁是浪漫主义,或者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在主要讨论的都是作家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方式,其中判定一部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是语言。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有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受活》,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劳》,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苏童的《黄雀记》,韩少功的《日夜书》,金澄宇的《繁花》等等。&br&&br&当前,中国文学与现实主义已经不可分离,我相信往后随着文学进一步发展,“现实主义”这样带有鲜明区分度的表述是否应继续存在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有理由相信,以后的文学会更关注和执著于于文学本身。当然,现在我们用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来归纳中国文学,仍是非常适合的。纵观近两年多来的中国文学,徐则臣的《耶路撒冷》,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宁肯的《三个三重奏》,东西的《篡改的命》,周瑄璞的《多湾》,弋舟的《我们的踟蹰》,以及近期的贾平凹的《极花》和王安忆的《匿名》,这些作品对现实的挖掘已经切入到毛细管,它们的最主要区别只在于题材和呈现它们的不同的手法及语言。&br&&br&——如果非要说主流,那么现实主义就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 &br&&br&*** &br&&br&第二个问题,木心为什么不是主流?&br&&br&这个问题本身有些问题,按纯文字的标准来看,木心算主流,但是相对而言他的影响力并不算很大。他的书有一套《木心谈文学》,也可以看出来,木心更多是以一个学者身份参与文学的。他写过诗,教过书,对文学有很深的研究,中国文学需要这类人。但以文学成就来看,我们今天包括过去甚至将来,衡量它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国作家有长篇的情结,这个标准几乎是心照不宣的,你能写出一部不错的长篇小说,那是很了不起的;你要是能写出一部伟大的长篇,那你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当然现在中国每年的长篇小说据说有几千部,泥沙俱下,真正好的经得住考验的优秀长篇并不多见。&br&&br&据我所知,木心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建树很少。&br&&br&——&br&ps:第一次回答问题,好紧张~&br&&br&————&br&更&br&&br&最近在学习文学理论,对文学上所谓的现实主义等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复杂性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之前只能算是半吊子水平,认知还是过于简单和肤浅。&br&&br&现实主义是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的文学概念,在胡适等人提倡“文学革命”也即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此之前中国是没有现实主义这样的概念的,它是舶来品,现在来看这种引进在当时至少可以说是略显突兀的。因为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的产生在西方也是复杂的,大致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而在此之前,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流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最大的两支主流。前者的概念和理论的产生及发展渊源流长,起始于古希腊时期的“模仿论”、“中庸论”和“净化论”,此后历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及十七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时期,可谓盛极一时。浪漫主义起源于十七世纪后期,它在文学和美学上的标准与以整体性、规范性、和谐性为特点的古典主义迥然不同,强调人的主观情感对世界的感受,这种范式的转变意味着人在文学上的能动性的提升,从原本的被动“模仿”变为主动感受,也即艾布拉姆斯著名的“镜与灯”的心灵隐喻变迁。当然,这个过程以及其更内在和具体的意义,三言两语是无法厘清的。&br&&br&现实主义回头抽空来说。。。&br&————&br&&br&更新&br&&br&以上大概可以说明,严谨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在中国传统中(近代以前)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非要问中国文学的主流,还是可以用现实主义倾向来稍作概括的,也即是传统儒家倡导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点在中国的“史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传统一向是文史不分家,文学和历史的在学科上严格的区分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所以近代以前,中国文学主流是具有强烈的积极的家国天下胸怀的现实倾向,近代以后则是关照社会关心国家出路心怀人民大众的现实主义。&br&——与前面说的作一些概念上的拨正。&br&————&br&&br&更新&br&&br&一晃眼又近一年过去,作为野狐禅的我正在逐渐往专业的方面前进,算是自以为的前进吧,不断的啃书,作品加理论,慢慢填充自己,也觉得至少比以前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一点,人总是会通过学习而进步的。以现在的眼光再来面对上面的问题以及我当时我作的回答,很多地方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观点也很有些不严谨甚至站不住脚。&br&&br&我暂时不打算在上面的回答里作删改,虽然有不足甚至错误,但毕竟可以视为我个人在某些认识上前进的曲线,这样一个不断更正的过程于我大抵是有些意义的。所以现在我打算做的仍是对其进一步的修正和补充。&br&&br&先自我批评一下。最初的回答里我试图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先作一个粗略的简介,或者说梗概,然后从中归纳结论。颇有点自不量力,贻笑大方。囿于当时的狭隘的眼界与半吊子学识,很多东西都是比较含糊不清地一带而过,一些概念也没有作出必要的界定与厘清,也有很多疏漏。&br&&br&比如现代文学部分,单从小说这个体裁来说,按时间的线索,从五四新文学白话小说开始,到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诸多文学社团的创立,从社会问题小说到写实人生派的题材转变,再到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涌起,以及后期左翼文学及东北作家群的出现,文学在思潮、题材与创作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迥异于以往的发展。这一阶段的文学主流我认为可以算是现实主义。但在此我想指出一点的是,在某种意义上,主流的构建必然是依存支流而得以成立的,没有支流,又何来主流的确认呢。另外主流的确立也不应和不能掩盖住支流,所以为了凸显主流,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标注出相应的支流的情况。在五四到三十年代间,除了以上我所提到的,二十年代创造社作家群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浪漫气息的文学作品,以郁达夫为代表,之后又出现了以庐隐为代表的自叙传题材作家。这些都是不得不提的,研究文学绕不过去的、在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的创作流派。&br&&br&四十年代,我们可以且适合从地域上来讨论中国文学的发展。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寇入侵,造成很大的动荡,大片的土地沦丧,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在文学上也造成了不同的格局。总的来说当时文学在地域上分为三大块区域,国统区、解放区以及沦陷区。解放区自不必赘言,革命文学如火如荼,尤其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报告》之后,新的为工农兵、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与规范与体制被确立。国统区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多种创作倾向,有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的继续发展;有由三十年代后出现的所谓京派与海派的创作,同样也各自坚持着他们自己的创作原则及文艺观念,比如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比如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和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的都市文学创作。沦陷区则以上海孤岛文学以及张爱玲苏青等人的创作为代表。&br&&br&然后我们需要面对一个问题,解放区、国统区以及沦陷区内的文学创作,它或它们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或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吗?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现实主义作一个概念和意义上的确认,现实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内里的衍变,然而这些是三言两语是讲不清楚的,是另外一个也可能是比现在这个题目更复杂的课题了。所以我们这里为了方便,也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我们把现实主义放在狭义上来理解,不作过度地引申与发散,因为广义的现实主义实在过于繁复和庞杂。&br&&br&有点事回头再更。&br&&br&————&br&&br&更&br&&br&一晃又几个月过去了,偶尔还会收到赞。学习仍在继续。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革地下潜在写作,新时期以来各种思潮,总算有一个大概的把握了。再来看中国文学,尤其现当代文学,深深感觉到它的复杂性。现在看之前说的,很多地方有谬误,也有夸大其词之处,比如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卖弄,自我反省。有空会来试着来梳理一遍。以前写的依然不会改动,虽然肯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简要地概括一下: 今天中国文学的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 首先,这与我们的儒家传统有关,儒家强调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和现实关怀,反映在文学上,即是现实主义。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学只有现实主义,其他主义如浪漫主义,中国也有…
木心是&b&素的&/b&,不刻意的,董桥喜欢雕琢,是&b&复合色&/b&的;&b&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渐老渐熟,乃造平淡&/b&,木心已经完成了崛奇到平淡的蜕变,更不容易,更难得,也更高。
木心是素的,不刻意的,董桥喜欢雕琢,是复合色的;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木心已经完成了崛奇到平淡的蜕变,更不容易,更难得,也更高。
1.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我寂寞的健康
――《眉目》&br&2.傲慢是天然的,谦逊只在人工。
――《素履之往》&br&3.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是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br&4.能做的事就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br&5.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做出来的。&br&6.悲观主义是一种态度,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br&7.悲观是一种远见。&br&8.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br&9.晴秋上午,随便走走,不一定要快乐。&br&10.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1.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我寂寞的健康 ――《眉目》 2.傲慢是天然的,谦逊只在人工。 ――《素履之往》 3.一个人到世界上来,来做什么?爱是最可爱的,最好听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 4.能做的事就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5.人害怕寂寞…
&p&既然题目是《祭叶芝》,自然和叶芝有关系了。&/p&&p&yeats有一首诗名叫《驶向拜占庭》,第四段里写:&/p&&blockquote&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 &br&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 &br&而只要希腊的金匠用金釉 &br&和锤打的金子所制作的式样, &br&供给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 &br&或者就镶在金树枝上歌唱 &br&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 &br&给拜占庭的贵族和夫人听。&/blockquote&&p&恰好和&b&啼唱啼唱那株金打银造的树上璀璀璨璨,那只人工的鸟闪烁其辞就是一样的我&/b&呼应。&/p&&p&叶芝离世,就终于从肉身中解脱出来,成为永恒的纪念和精神,以灵魂和诗篇存在。&/p&&blockquote&从神火中走出来吧,旋转当空, &br&请为我的灵魂作歌唱的教师。 &br&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 &br&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 &br&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请尽快 &br&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blockquote&&p&驶向绸缪:我理解中绸缪取&b&鲍輗 《襄阳行》中&/b&“今日何日春气柔,东城骑马花绸缪。”的绸缪一义,指花开得茂盛。&/p&&p&叶芝的《驶向拜占庭》里曾经写过&/p&&blockquote&树上的鸟,正从事他们的歌唱; &br&鱼的瀑布,青花鱼充塞的大海, &br&鱼、兽或鸟,一整个夏天在赞扬 &br&凡是诞生和死亡的一切存在。&/blockquote&&p&木心的愿望是叶芝去了另一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地方。&/p&&p&其他的感觉没什么好解读的。一千人眼里有一千首诗歌。最后贴一下驶向拜占庭的原文吧。&/p&&blockquote&Sailing to Byzantium &br&&br&I &br&&br&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br&In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 &br&--- Those dying generations --- at their song, &br&The salmon-falls, the mackerel-crowded seas, &br&Fish, flesh, or fowl, commend all summer long &br&Whatever is begotten, born, and dies. &br&Caught in that sensual music all neglect &br&Monuments of unageing intellect. &br&&br&II &br&&br&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 &br&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 unless &br&Soul clap its hands and sing, and louder sing &br&For every tatter in its mortal dress, &br&Nor is there singing school but studying &br&Monuments of
&br&And therefore I have sailed the seas and come &br&To the holy city of Byzantium. &br&&br&III &br&&br&O sages standing in God's holy fire &br&As in the gold mosaic of a wall, &br&Come from the holy fire, perne in a gyre, &br&And be the singing-masters of my soul. &br&C sick with desire &br&And fastened to a dying animal &br&It
and gather me &br&Into the artifice of eternity. &br&&br&IV &br&&br&Once out of nature I shall never take &br&My bodily form from any natural thing, &br&But such a form as Grecian goldsmiths make &br&Of hammered gold and gold enamelling &br&To keep a drowsy E &br&Or set upon a golden bough to sing &br&To lords and ladies of Byzantium &br&Of what is past, or passing, or to come. &/blockquote&
既然题目是《祭叶芝》,自然和叶芝有关系了。yeats有一首诗名叫《驶向拜占庭》,第四段里写:一旦脱离自然界,我就不再从 任何自然物体取得我的形状, 而只要希腊的金匠用金釉 和锤打的金子所制作的式样, 供给瞌睡的皇帝保持清醒; 或者就镶在金树枝上歌唱…
我需要友人而非追随者&br&需要可以握着的手而非目击者的眼&br&&br&---老人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我需要友人而非追随者 需要可以握着的手而非目击者的眼 ---老人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br&木心先生若是在世,又要写俳句调侃此事了,那样该多好。&br&-
- 木心先生若是在世,又要写俳句调侃此事了,那样该多好。 -
-&figure&&im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068& src=&/0fab1f8ea1b9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0fab1f8ea1b90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0d06b4eacafa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d06b4eacafaa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cb9b4d8621c9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cb9b4d8621c9a_r.jpg&&今年八月(2015年)去的乌镇 恰是浙江最热的那段时间
游客熙熙攘攘
高中看了木心的书 特意去的乌镇
在纪念馆呆了一个多小时吧 纪念馆不大 除了我就只有一对学生情侣 很冷清 &/figure&今年八月(2015年)去的乌镇 恰是浙江最热的那段时间
游客熙熙攘攘
高中看了木心的书 特意去的乌镇
在纪念馆呆了一个多小时吧 纪念馆不大 除了我就只有一对学生情侣 很冷清 &br& 走出纪念馆 一队队旅游队走过去 导游也不会介绍
就这么坐在旁边的门槛上
看人来人往
却没有人驻足&br&总之 国人对木心的关注度还是被高估了 大众其实并不了解木心 这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br&16年四月又去了一趟乌镇
特意去看木心美术馆 没有失望 既古朴又很现代 看得出用心去对待 才造就了这样一件艺术品&br&&br&乌镇分为东栅 西栅 南栅 和北栅(没有过北栅 )&br&木心纪念馆在东栅财神湾孙家花园
一直往里走
走尽头就是了
&br&西栅已经很商业化了
夜景很漂亮
但是什么都很贵 但是我个人觉得定胜糕还不错 好像三块钱一个 &br&我去乌镇时住在西栅大门外的一家旅社
对了 乌镇旅社其实不贵 两百一晚就很好了
三个人住一间应该够了
但是西栅里面住宿很贵 但是可以住青年旅社 可以提前在乌镇官网上订青年旅社&br&吃
乌镇好像吃的不多 白水鱼 羊肉 姑嫂饼 酱鸭 个人觉得没什么特别的
还买了乌镇的三白酒回家给我爹 我爹说味道一般 &br&乌镇风景很好
但是西栅有点大 准确来说是容易迷路 绕来绕去 建议可以先拍个地图&br&买票 要买联票 一百多
PS 建议利用好学生证
学生证可以打折 木心美术馆也可以打折 &br&
可以上午去看东栅
下午晚上去西栅(如果住在西栅的话 是可以只买一次票的 会给你一个卡还是什么的让你能够出入)&br&
个人推荐的地方是南栅 特别美 老旧的样子 似水年华好像就是南栅拍的 &br& 总结:其实乌镇不大 可以随意走 总能有惊喜 我跟同伴在景区外闲逛 居然吃到超好吃的咸豆花和小笼包 而且超便宜&br&
反正乌镇是一个会给你惊喜的地方&br&但是 去景区的话就长点心 反正景区纪念品都是批发的 就尽量少买了&br&&br&最后的最后 强烈推荐去乌镇大剧院看个话剧 乌镇有很多话剧节 观赏体验超棒的 我上次就去看了《恋爱的犀牛》虽然离得有点远 但是超有感觉
当然木心美术馆必不可少去看的 如果可以先关注木心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 就可以提前了解活动了 &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c424e9ea3fe0560f6fc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c424e9ea3fe0560f6fcd_r.jpg&&tips &/figure&tips &br&木心纪念馆是不让拍照的 至少我去年去的时候是这样&br&但是木心美术馆部门展厅是可以拍照的 票根背后有写 要看清楚
&br&顺路说下 美术馆隔壁的大剧院也很美 可以提前买票去看话剧啊 &br&哦 对了 西栅的昭明太子居里面有个木心图书馆 可以去参观下&br&&br&如果有啥不合理 希望善意指正
&figure&&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002cc74f3f6ef1b7391df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002cc74f3f6ef1b7391df1_r.jpg&&&/figure&&br&&br&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今年八月(2015年)去的乌镇 恰是浙江最热的那段时间 游客熙熙攘攘 高中看了木心的书 特意去的乌镇 在纪念馆呆了一个多小时吧 纪念馆不大 除了我就只有一对学生情侣 很冷清 走出纪念馆 一队队旅游队走过去 导游也不会介绍 就这么坐在旁边的门槛上 看人来人…
谢邀&br&艺术其实是一种慰藉&br&艺术的形式很多,涉猎的范围很广,它来自于人类想要表达内心的欲望。而人类在失意的时候往往最需要表达。&br&那中国做个例子。在中国的艺术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艺术高度发达的,一个是魏晋南北朝,一个就是宋。很值得玩味的一点就是这两个时期,在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上都是非常受人诟病的(虽然宋朝在经济上依然可以说是强大的)。而且这两个时代又上接了中华文明最强大的的两个朝代——汉唐。魏晋诞生了我们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宋则奠定了人文山水画的传统。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两个时期都可以看作是“颓废时代”。&br&汉的艺术可以说都有一种向外的气度,唐的艺术则充满一种华丽的贵气。可以说这两个朝代是中华的大繁华,人的精神状态可以说向外的。但通晓历史的人都明白没有什么永远昌盛的朝代,盛极总是要衰的。在经过这种大繁华,在繁华破灭的时候,人的状态是一种空洞的。这时候,面对人伦的败坏、政治的腐朽、甚至是国土的败亡,人从外界是找不到希望的。此时,艺术就成了人们最后一片自流之地。此时,一种由外向内的自省与面对幻灭的超脱早就了魏晋与宋在艺术上的大成就。&br&我们都知道魏晋风骨,魏晋的书法也可以说是中华美学上的第一次人的自觉。宋朝改变了自古以来中华绘画以人为主的格局,开始寄情于永恒的山水,追求一种清净高远的意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在文化上拯救了这两个时代,让人的心灵在艺术上寻到了归属。但是,虽然艺术给了人们这么大的安慰,但它却改变不了现实,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始终只能是一种慰藉。&br&&br&在现代的时代大背景下,艺术可以说是所有文化活动的先锋。比如,现代环保主义的最初尝试与提出,来源于现代艺术家博耶斯的行为艺术——将落叶扫回森林。最伟大的美国现代小说家菲兹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揭示了所谓美国梦背后的幻灭。可以说,我们人类所有面临的问题都可以用艺术的形式演绎出来,艺术也成了我们讨论我们自身问题的先行试验场。而可惜的是,好的艺术只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艺术并不能给我们答案。&br&在人类的文化中“哲学、艺术、宗教”是三个关乎人类心灵、人之本质的门类。而在这三者当中,艺术其实恰好处在一个巧妙的境地当中。&br&哲学,会带来一种理性的愉悦,但它太过理性与逻辑;宗教没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归属,但有时候它又显得太过狂热。几乎只有艺术可以平衡我们人类的各种状态。&br&&br&艺术作为一种慰藉,它关照我们的心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对我们的拯救,而也正是只作为一种慰藉,它有无法真正拯救我们。
谢邀 艺术其实是一种慰藉 艺术的形式很多,涉猎的范围很广,它来自于人类想要表达内心的欲望。而人类在失意的时候往往最需要表达。 那中国做个例子。在中国的艺术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艺术高度发达的,一个是魏晋南北朝,一个就是宋。很值得玩味的一点就是这…
我不认同,小男孩曼诺林是老人人格中“童性”的体现,是人格的补完,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僵硬的顽强,他需要一种柔软的情感的发泄。这在文本中体现为老人在船上5次左右呼唤曼诺林,以及老人捕鱼失败,男孩为其哭泣,体现出来
我不认同,小男孩曼诺林是老人人格中“童性”的体现,是人格的补完,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僵硬的顽强,他需要一种柔软的情感的发泄。这在文本中体现为老人在船上5次左右呼唤曼诺林,以及老人捕鱼失败,男孩为其哭泣,体现出来
关于木心先生的作品,建议从散文入手《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西班牙三棵树》等作品(广西师大木心作品第一辑)。&br&其次可以读读诗歌,先生的现代诗颇有些韵趣,古体诗颇有些琢磨劲头。&br&建议还需读读他人回忆木心的文章,如陈丹青,梁文道等等。但须辨别哪些是真心,哪些是假意。&br&&br&不建议以《文学回忆录》入手。原因有三。一者,此书参以中西文艺,如对中外文学艺术没有一个宏大的知识背景,读先生这本书容易流于其言论表面,反而对自主思索不利。二者,先生的艺术素养极妙,但是论严谨的学术造诣则有待真正争论,《文学回忆录》中涉及的史诗颇多,争议颇多,不可盲信。其三,先生的风格是恬淡逸趣,有一股精神上的贵族绅士气,散文最为明显。
关于木心先生的作品,建议从散文入手《哥伦比亚的倒影》,《素履之往》,《西班牙三棵树》等作品(广西师大木心作品第一辑)。 其次可以读读诗歌,先生的现代诗颇有些韵趣,古体诗颇有些琢磨劲头。 建议还需读读他人回忆木心的文章,如陈丹青,梁文道等等。…
参照木心先生所熬过的年代,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运动,那时候但凡提点到一句西方的话语或是旧文化的“糟粕”都是很危险的。而当时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面前只有两条出路,为政治思想背书,或者干脆保持沉默。而根据记录,从1949年到1982年出国,也就是二十二岁到五十六岁之间,他从不发表作品,所以由此我们可以获知木心选择了后者。然而通过前者获得尤其丰厚的待遇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木心还是毅然得沉着脸不出一声,所以“我能抗拒任何诱惑”是他的自我写照。&br&&br&但是还有一种诱惑,也就是王尔德所言的“诱惑”对于木心而言同样是一种诱惑。这种诱惑可以延伸为“美学”,王尔德的美学思想是“为艺术而艺术”,然而最终不知道幸运抑或是不幸,他后来的人生遭遇与他的美学背道而驰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尔德成了”美学“的&殉道者&.乔伊斯说:“流亡,就是我的美学。木心说自己不如乔伊斯阔气,只敢说:“美学,是我的流亡。“流亡”往往在社会的话语体系中带着贬义色彩的,但是一旦赋予其语态,即主动得流亡,就会形成截然不同的意思,木心的流亡并非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他是带着“自觉的愉悦”去追随他人所不了解的好玩事物。&br&&br&章学林曾对木心心生不满说道:“木心老师你什么都好,就是没有群众观点。”木心立即回应:“群众没有观点。”试着展开联想,群众没有观点,谁会有观点呢?群体和个人有着始终无法分割的联系,个人的独立绕不过群体的这一“环境”,个人的生存的绝大部分是为了满足他人所给予的期许,而为了满足这种期许个人会通过对可能自己并非热爱进行长时间的努力和尝试,也因此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也就构成了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木心保持独立性的方式便是拒绝一切妥协,唯独向自己妥协,凭借与生俱来的直觉去挖掘灵魂内在的“美”,依赖这种“美”而生存。&br&&br&追随“美学”这一诱惑是具有危险性的的过程,当“美”发展到一定极端就会失去道德准则的驾驭,这可以在王尔德的不少作品里有所呈现,丧失道德的天秤就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这岂不是与“美学”发展的初衷相悖了么?因此,我似乎在王尔德身上发现一小段被“美学”刻下的奴性的烙印。同样是“享乐主义”的木心,虽然你可以从他书中看出他是个多么好玩爱玩的人,然而对于“美学”他是有着理性的警惕的。&br&&br&陈丹青说:&木心不和时代玩,但他的文句会和任何时代的人玩,只要你愿意。“活脱脱的一副独孤求败的模样,他并不需要为别人证明自己的“美”是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资本主义阵营”,因为他的作品本身就会散发出蕴含着“美”的芳香吸引着”懂“他的人进入。
参照木心先生所熬过的年代,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运动,那时候但凡提点到一句西方的话语或是旧文化的“糟粕”都是很危险的。而当时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面前只有两条出路,为政治思想背书,或者干脆保持沉默。而根据记录,从1949年到1982年出国,也就是二…
&b&&b&书的开篇木心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说的性感点:这是不公开的。最杀手的拳,老师不教的。前几年的课,是补药,现在吃的,是特效药。”&/b&&br&&br&&br&&br&木心谈木心&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2BX3LfLfS1FWz9uZ%2BGYY%2BAEjzFLguthiUbZS6jKaj/QiJjrlJfaGyHXrFKr4XEc/oV0rsM/W/ehK2oFpmdY3q9V0LsaDl4ULFOpHvA1IrEBfIO9SlICzC6G22PUoewOVVcjyd/XYBf%2BY%2Bx4e6tUSktEBN7e9kh6lVcbx//lxZ5FlDOWtI%2BOlIl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文学回忆录》&i class=&icon-external&&&/i&&/a&补遗&br&后记 | &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rzBO9Xr5zcXiGtb8l5g4o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U6ke8DUisQF8g71KUgLMLobbY9Sh7A5VVyPJ39dgF/5j7Hh7q1RKS0QE3t72SHqVVxvH/%2BXFnkWUM5a0j46UiV2Pah4egTNMg%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陈丹青&i class=&icon-external&&&/i&&/a&&/b&&br&&br&2012年底,&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2BX3LfLfS1FWz9uZ%2BGYY%2BAEjzFLguthiUbZS6jKaj/QiJjrlJfaGyHXrFKr4XEc/oV0rsM/W/ehK2oFpmdY3q9V0LsaDl4ULFOpHvA1IrEBfIO9SlICzC6G22PUoewOVVcjyd/XYBf%2BY%2Bx4e6tUSktEBN7e9kh6lVcbx//lxZ5FlDOWtI%2BOlIldj2oeHoEzTI%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文学回忆录》&i class=&icon-external&&&/i&&/a&发排在即,我瞒着&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2zK4jvU2sNrHy6SbYQtV8B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AR04Y7Ah8AW2vuuj7WtghIbp0VIUoTZVONzZmNL1QD6vULcQQhtDTfV77T3rq7L/xU6s1ab86Dw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读者&i class=&icon-external&&&/i&&/a&,擅自从全书中扣留九讲,计两万余字。三年过去了,今天,这部分文字成书面世,总算还原了《文学回忆录》全貌,但因此与母本上下册分离,成为单独的书。也好。以下我来交代此事的原委——先要告白的实情是:返回八十年代,这份“课业”并不是听讲世界文学史,而是众人撺掇木心聊他自己的&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0QDsKfZYYfY2PoMPv3jraA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AR04Y7Ah8AW2vuuj7WtghIbp0VIUoTZVONzZmNL1QD6vULcQQhtDTfV77T3rq7L/xU6s1ab86DwU9LI4CCJvs4wPGbuJnYGNA%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文章&i class=&icon-external&&&/i&&/a&。初读他的书,谁都感到这个人与我辈熟悉的大陆文学,毫不相似,毫不相干。怎么回事呢?!我相信初遇木心的人都愿知道他的写作的来历,以我们的浅陋无学,反倒没人起念,说:木心,讲讲世界文学史吧。 大家只是围着他——有时就像那幅照片的场景,团坐在地板上——听他谈论各种话题。一惊一乍地听着,间或发问:你怎会想到这样写,这样地遣词造句呢?木心略一沉吟,于是讲。譬如《遗狂篇》的某句古语作何解释,《哥伦比亚的倒影》究竟意指什么,《童年随之而去》的结尾为什么那样地来一下子……几回听过,众人似乎开了窍,同时,更糊涂了。当李全武、金高、章学林、曹立伟几位恳请老先生以讲课的方式定期谈论自己的写作,他却断然说道:那怎么可以!总归是在1988年底吧,实在记不清经由怎样一番商量,翌年初,木心开讲了。最近问章学林,他也忘了详细,但他确认木心说过:“零零碎碎讲,没用的,你们要补课,要补整个文学史,中国的,西方的,各国的文学都要知道。”众人好兴奋,可比得了意外的允诺,更大的礼物。之后,承李、章二位“校长”全程操办,这伙乌合之众开始了为时五年的漫长听课。 &br&&br&1993年,文学史讲席进入第四个年头,话题渐入所谓现代文学。其时众人与老师混得忒熟了,不知怎样一来,旧话重提,我们又要他谈谈自己的写作、自己的文章。3月间,木心终于同意了,拟定前半堂课仍讲现代文学,后半堂课,则由大家任选一篇他的作品,听他夫子自道。查阅笔记,头一回讲述是3月7日,末一回是9月11日,共九讲。之后,木心继续全时谈论现代文学,直到1994年元月的最后一课。2012年,我将五本听课笔记录入电脑,一路抄到这部分,不禁自笑了,历历想起容光焕发的木心。我与他厮混久,这得意的神采再熟悉不过,但在讲席上,他的话语变得略略正式,又如师傅教拳经,蛮乐意讲,又不多讲,听来苍老而平然。那是他平生唯一一次对着人众,豁出去,滔滔不绝,但以木心的做派,话头进入所谓“私房话”,他总会找个潇洒而带玄机的说法,用关照的语气,交代下来:我讲自己的书,不是骄傲,不是谦虚。我们两三知己,可以这样讲讲。&br&&br&麻烦来了——唉,木心扔给我多少麻烦啊——《文学回忆录》数十万言,可以说都是他的“私房话”,这九堂课,更是私房话里的私房话。现在临到出版,这部分文字也发布,是否合适?“私房话”一语,固然是木心调皮,可作修辞解,但他有他的理由,且涵义多端,此处仅表其一:通常的文学史著述者未必是作家,而木心是,所以他的话,先已说到:在学堂、学府,能不能这样做?我们才不管那些,巴不得木心毫无顾忌,放开说。麻烦是在下一句:要看怎么做。他怎么做呢,诸位在本书中看到了。可是三年前拟定出版《文学回忆录》之际,“要看怎么做”便成了我的事情——木心生前不同意我的五本笔记对外公开。他去世后,“私房话”语境终告消失,新的,令我茫然失措的状况出现了:他的大量遗稿,理论上,都是有待面世的文本,那是他的读者殷切期待的事——哪怕不过数十人、数百人——出版《文学回忆录》,我能做主,可是夫子自道的这部分,委实令我难煞。难在哪里呢?传出去,木心讲自己的书,老王卖瓜,自赏自夸。所以要讲清楚——传出去,也要传清楚。是的,他自己当场“讲清楚”了,二十多年后,我该怎么“传”法?怎样地才算“传清楚”?2006年初,木心作品的大陆版面世了,零零星星的美誉、好意、热心语,夹着各种酸话、冷话、风凉话,陆陆续续传过来。我久在泥沼,受之无妨,但那几年老人尚在世,他开罪了谁吗?&br&&br&2011年冬,木心死。2012年秋,《文学回忆录》全部录入,重读他以上这些话,我心想:这污浊的空间,“传”得“清楚”吗?而当年的木心居然相信“传清楚”了,便是善道,便得太平。 老头子还是太天真。纽约听的课,北京出的书,世道一变,语境大异,我得“学坏”才行。诚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一横心,将这部分文字全部剔除了。然而新的麻烦,须得收拾:全书九十多课抽去两万多字,便有九堂课的内容骤然减半(其中,两堂课全时讲述木心的作品)。为了版面的齐整均衡,我还得煞费苦心,将九堂课上半节谈论的内容(萨特呀、加缪呀、新小说派呀)挪移、衔接、拼合,既经压缩,课目的数序也随之篡改而减少。诸位明鉴:《文学回忆录》下册,便是这样地被我挖去一块,哪位读者的法眼,看出来么? &br&&br&此即木心留下的麻烦,也是我自找的麻烦——以上交代,亦属小小的麻烦。 我从木心学到什么?其一,是他念兹在兹的“耐心”,虽则跟他比,我还是性急。当初,他延宕四年方始谈论自己;如今,我静观三载这才公布他的夫子自道。老头子知道了,什么表情呢?我真希望他一机灵说:“倒也是个办法。”但这办法并非“传清楚”,而是,索性抹掉它、存起来、等着瞧。 我等到什么、瞧见什么呢?很简单:感谢读者。 迄今我不确知多少人读过《文学回忆录》,多少人果真爱读而受益:这不是我能估测、我该评断之事。然而风中仿佛自有消息,三年过去了,近时我忽而对自己说:行了。这份私房话的私房话,可以传出去了。年初编辑第三期木心纪念专号,我摘出听他讲述《九月初九》的笔录,作为开篇,“以飨读者”,随即和责编曹凌志君达成共识:过了年,出版这本书。我的心事放下了。有谁经手过这等个案么?木心的顾忌、处境,长久影响了我,以至临事多虑,留一手:这是何苦呢?所幸木心讲了他要讲的,我传了我能传的,此刻想想,还是因为读者——包括时间。 诸位,我不想夸张《文学回忆录》的影响。如今的书市与讯息场,一本书、一席话,能改变读者吗?难说。而读者却能改变作者的。木心的夫子自道,只为一屋子听课生的再三聒噪;我发布五册笔录,乃因追思会上向我恳请的逾百位读者——虽然,我不是《文学回忆录》的作者——此刻全文公布这份“补遗”,说来说去,也还是因为顾念读者。读者的从无到有、由少而渐多,谁做主呢?时间。我所等候的三年,其实是木心的一辈子,他的远虑,远及他的身后。木心终生无闻,暮年始得所谓“泛泛浮名”。一位艺术家,才华的自觉,作品的自觉,说,还是不说,熬住,还是熬不住,这话题,鲜见于通常的文学史,木心却在讲席中反复言及,虽举例者俱皆今古名家,但以他自身的际遇,度己及人,深具痛感——眼下这本书,便是此中消息,便是他这个人。 &br&&br&天才而能毕生甘于无闻者,或许有吧;庸才而汲汲于名,则遍地皆是。木心渴望声誉,但不肯阿世,他的不安与自守,一动一静,盖出于此,而生前名、身后名,实在是两回事。木心自信来世会有惊动,但生前的寂寞,毕竟是一种苦。苦中作乐,是他的老把戏,而作乐之际,他时刻守度。日常与人闲聊,他常坦然自得,眉飞色舞,形诸笔墨之际,则慎之又慎,处处藏着机心、招数,兼以苦衷。一位作家顶有趣而难为的事,恐怕是闪露秘笈、招供自己的写作,在高明者,更是智性而旷达的游戏,本身即是创作。 现在回想,如果我们不曾围拢木心催他开课,年复一年撩拨他,他会有这份机会、场合,慨然自述吗?我记得那几堂课中的木心:恳切、平实,比他私下里更谦抑,然而惊人地坦白——好像在座全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同时,也如他俭省的用笔,点到即止,不使逾度。木心写作的快感,也是他长年累月的自处之道,是与自己没完没了的对话、论辩、商量、反目,此书所录,一变为亦庄亦谐、进退裕如的谈吐。他的自赏与自嘲好比手心翻转,他对自己的俯瞰与仲裁,接踵而至。日间校对这九堂课,我仍时时发笑。当他谈罢《S. 巴哈的咳嗽曲》的写作,这样说道:好久不读这篇。今天读读,这小子还可以。如今“这小子”没有了。下面的话,好在他当年忍不住:很委屈的。没有人来评价注意这一篇。光凭这一篇,短短一篇,就比他们写得好。五四时候也没有人这样写的。“他们”,指的谁呢?“五四时候”是也果然没人这样写的:今时好像也没有。就我所结识者,对木心再是深读而赏悦的人,确也从未提及这一篇,而他话锋一转:幸亏那时写了。现在我是不肯了。何必。这是真的。我总愿木心继续写写那类散文,九十年代后期,他当真“不肯”了。&br&&br&此是木心的任性而有余,也是他诚实。1985年写成《明天不散步了》,他好开心,马路上走着,孩子般着急表功:“丹青啊,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写得顶好的一篇散文!”可是八年后课中谈起,却又神色羞惭,涎着脸说道:不过才气太华丽,不好意思。现在我来写,不再这样招摇了。当时听罢,众人莞尔,此刻再读,则我怃然有失:老头子实在没人可说,而稍起自得,便即自省,因他看待艺术的教养,高于自得。你看他分明当众讲述着,却会脸色一正,好似针对我们,又如规劝自己,极郑重地说:当没有人理解你时,你自己不要出来讲。什么叫做“私房话”呢,这就是私房话。全本《文学回忆录》的真价值,即在“私房”。他谈到那么多古今妙人,倒将自己讲了出来,而逐句谈论自家的作品,却是在言说何谓文学、何谓文章、何谓用字与用词。这可是高难度动作啊,爱书写的人,哪里找这等真货?眼下,隐然而欠雏形的木心研究,似在萌动。此书面世,应是大可寻味的文本,赏鉴木心而有待申说的作者,会留意他所谓“精灵”的自况,所谓“步虚”的自供吗——承老头子看得起我们,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论,诚哉所言非人:这是文学法庭再严厉的拷问也难求得的自白啊。我知道,以上意思,不该我来说。但我也憋着私房话。那些年常与木心临窗对坐,听他笑叹“不懂啊,不懂啊”,我好几次急了,冲着他叫道:怕什么啊,你就站出来自己讲!&br&&br&这时,他总会移开视线,哑着喉咙,喃喃地说:不行的。那怎么可以。&br&&br&&b&日写在纽约&br&&br&&br&-END-&/b&&br&&br&&br&至于陈是否在其中谋利,题主可以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微博下评论或转发,请他们代问陈丹青先生?
书的开篇木心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说的性感点:这是不公开的。最杀手的拳,老师不教的。前几年的课,是补药,现在吃的,是特效药。” 木心谈木心补遗 后记 |
2012年底,发排在即,我瞒着,擅自从全书中扣留九讲,…
现在的一些人呐……是否只要有谁打算出名了,就有把他拉下神坛的冲动,并且踏上一万只脚,言说着:“呵,你也不过如此!”呢?&br&&br&然而那个人虽然还没有来得及站起来,袍子也有点不干净了,但头还是已经渐渐地抬起来了,他笑了笑,随口说&br&&br&“我还没有上去呢”
现在的一些人呐……是否只要有谁打算出名了,就有把他拉下神坛的冲动,并且踏上一万只脚,言说着:“呵,你也不过如此!”呢? 然而那个人虽然还没有来得及站起来,袍子也有点不干净了,但头还是已经渐渐地抬起来了,他笑了笑,随口说 “我还没有上去呢”
谢邀。&br&说实话之前并没有看过木心的画,也没看过陈丹青的评论,说真的连他的文章都没有正经看过。所以只就题目中这几幅简单说一下。&br&&br&首先我觉得木心的山水画(如果能够以山水画称呼的话),与传统山水画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br&比如这张,我觉得取法宋元的东西就非常明显。&figure&&img src=&/5cb7ca339f96f6f1cdecf3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5cb7ca339f96f6f1cdecf3_r.jpg&&甚至我觉得他的话对于传统山水画范式的把握的立足点是挺高的,把握准确而不拘泥的。比如下面这张的平远法,我觉得就挺耐看。&/figure&甚至我觉得他的话对于传统山水画范式的把握的立足点是挺高的,把握准确而不拘泥的。比如下面这张的平远法,我觉得就挺耐看。&br&&figure&&img src=&/b17bfbb9e821b1c6e5268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17bfbb9e821b1c6e52684_r.jpg&&&/figure&&br&此外,我我感受他对于传统的取舍在于比较注重传统山水画的范式结构,而在笔墨上则是比较大胆地变化甚至抛弃。比较典型的就是下面这张,一眼看上去是很传统的东西,在整体范式构图上更类似宋元,树法有些像郭熙,也有些像黄子久,但是再细看,笔墨则又是与传统山水画的要求显著不同的:&br&&figure&&img src=&/4d776e2ebf077dcdb03ff00_b.jpg& data-rawwidth=&492&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2& data-original=&/4d776e2ebf077dcdb03ff00_r.jpg&&&/figure&&br&这张一眼看上去是挺纯正的四王的东西,细看则不是,像是一副四王的未完稿,但是这种未完似乎也并不免得十分寡淡:&br&&figure&&img src=&/ffaeceb528a0cb84ddf603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ffaeceb528a0cb84ddf603e_r.jpg&&&/figure&&br&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山水画这种东西,因为其体系性和自足性比想象中要强,因此我觉得只可能在比较窄的技术层面上评价,而且是在画家相对严格地遵守山水画范式的情况下。只要画家脱离或者尝试脱离古人的范式,在整体艺术取向上,只有喜欢不喜欢。&br&所以,如果单纯从欣赏的角度上,我是喜欢木心的画的,至少他能够在传统范式之内,即可以看出对于传统的尊重,甚至有一些很有趣的传统的细节,但又能够在具体笔墨层面上提供另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又是比较高级,具有蕴藉的,我觉得确实没办法要求更多。
谢邀。 说实话之前并没有看过木心的画,也没看过陈丹青的评论,说真的连他的文章都没有正经看过。所以只就题目中这几幅简单说一下。 首先我觉得木心的山水画(如果能够以山水画称呼的话),与传统山水画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 比如这张,我觉得取法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生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