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怎么加入团队了团队后被淘汰之后,就不是这个团队的成员了吗

从28推团队成员的发展看现在流行的圈子文化 - A5创业网
当前位置:&&&
从28推团队成员的发展看现在流行的圈子文化
15:07&&来源:牟长青博客&
  现在好像很流行圈子这概念,身边很多好友都有在类似的圈子。比如管鹏的K友汇,江礼坤的思享岛,王通的秦王会,卢松松的VIP会员等等。可能搞的圈子大小或者入会门槛不同,但大概目的都是一样,成为一个圈子的人,资源共享,人脉共享,经验共享。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28推创始团队,其实就是一个圈子。只是我们这个圈子相对上面的比较小只有30来人,人群也更精准,大部分都是搞网络营销和推广相关的工作的。并且成立的时间够长,已经快4年了。因为人少,时间长,每年都会线下聚会。从而我们这个小圈子的人感情特别深,人与人有时候就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了,因为有了感情,从而才能更好的资源共享,人脉共享,经验共享。不能说完全无保留的共享,但可能会比一些圈子共享得更彻底。
  招募28推创始团队成员的3个阶段
  很多不了解28推创始团队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28推创始团队成员,是跟我一起创业的人。在这里我特别说明下。其实没有一个团队成员是有跟我一起创业,他们都是各自有自己的事业。之所以叫28推创始团队成员,是有典故的,在后面会说明。
  其实招募的28推团队成员其中主要有3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2010年10月份的时候无意在博客发布了一篇招募徒弟的帖子,最终在400封报名邮件里,选出了最早的28个人。招募的第一批学员,完全是通过报名邮件,凭自己的感觉选了进来。通过后面的培训才发现,良莠不齐,在最早的2个月,就被我淘汰了11个人出去。 其中,吴健,陈朝波,黄志雄 李泽 等人都是第一批招募进来的,并坚持到了现在。
  第二个阶段招募的人,是已经成立28推论坛以后了,因为当时被我踢了7个人出去,所以在论坛又发布了一个补招任务,最终又补招了7个人进来。跟第一批完全凭感觉招募进来的团队成员不同,这7个人是从实实在在做任务,靠自己的努力从上百个人里面脱颖而出的。从而基础能力更有保证,最终这7个人也坚持到了现在,其中有多人现在表现非常优秀。这7个人分别是 胡选艳,黎一中,易小歪,罗登,朱文健,张平,张毅。
  再说第3个阶段招募的人,都是做28推公益培训以后进来的,都是在28推公益培训中表现特别优秀的学员或者组长,从而破格成为了28推创始团队成员。比如:沈海波,姜敏,许凌嵩 郝明霞,肖然等等都曾经是公益培训前10的学员,从而被我邀请进入了28推创始团队。
  之所以叫28推创始团队成员,只是因为期间做了一个28推论坛,但其实目前的团队成员,没有一个人和28推论坛有直接关系。只有少数还在论坛里担任版主等职务。
  28推创始团队成立快4年,团队的存在对成员发展的影响
  成立28推创始团队后,才让我更明白圈子的重要性,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学习,受这环境气氛的影响,从而会让人更努力,从而也会变得更优秀。
  我一直很关心团队成员的发展,当时才招募他们进来的时候,基本上都了解过他们的收入情况。因为4年前的他们,基本上都还是新人,很多人收入都只有,当时收入能上5000的可能只有2个岁数比我还大的团队成员。
  28推创始团队从一开始体现了小圈子的交流,人脉,资源等共享的作用。比如28推创始团队成员其中最少有10个人,我帮忙推荐过工作。而团队的大师兄互联网博士,更是把这圈子人脉利用到了极致。从加入28推团队,就开始物色一起创业的伙伴。现在和陈朝波,沈海波一起在深圳创业做的禾葡兰做得有声有色,现在公司团队已经接近200人。
  而且28推团队成员经常会在群里交流一些最新的互联网思想和创业机会,比如在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一推出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因此号召了一批团队成员和28推学员一起来做微信公众平台。当时为了让这些团队成员和学员能快速做起来,我还主动给他们找资源推广,从而快速让他们拥有了第一批微信基础粉丝,从而才能持续抓住后面的机会。
  因为28推团队的人,基本上都是做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相关工作的,因此在经验和资源上难免都会有互补的地方,从而很多团队成员在私下也都有各种的资源合作,从而他们的事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说了这么多,这3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些团队成员到底有多大的变化,事实永远胜于雄辩。3年多前的他们,大部分都是行业菜鸟,收入在之间(也就是年收入都在6万以下)。现在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我的了解里,目前最少有6-8个团队成员的年收入在50万以上,其中又有一半的人年收入在20万以上。另外只要是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团队成员,基本上90%的人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
  按现在这些团队成员的发展,预计明年最少有12个团队成员的年收入都能在50万以上。说实话看到现在团队成员的发展得这么好,我个人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进入互联网行业快10年的时间里。做得最对的事情,就是成立了28推创始团队,因为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3年多的时间,这么大团队成员有这么飞速的变化,不得不说28推团队这个圈子的存在,对他们有非常大的影响。哪怕不在群里交流共享,但总看到哪个团队成员现在发展多好,也难免会受到刺激,促使自己更努力。说实话我现在这个当老师的在里面就特别有压力,不少学生都要超过我了,甚至已经有团队成员走在了我前面。从而也促使我必须更加的努力才行。虽然说青出于蓝是好事,但毕竟我也还算年轻人,还是得继续努力才行。
  28推公益培训和28推创始团队的圈子区别
  28推不光招募了团队成员,也做过3期公益培训,只不过28推团队是深入交流的小圈子,而28推公益培训是每次280人的大圈子,并且公益培训每次只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培训的期间,因为有学员之间的竞争,有组长的监督,很多学员在公益培训期间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其中更有一些学员公益培训结束后,抱团交流发展,也有发展得更好的。比如彭勇俊,谢匡华,王震,呼自雨等学员,就是公益培训结束后,继续交流如何做好微博,最终都成了草根大V,在新浪微博上淘到了第一桶金。他们当时在微博上的成功,有他们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个小圈子的交流有很大的因素,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当身边的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你不得不努力。
  而大部分公益培训的学员,参加培训结束后,没了学员之间做任务的竞争,没了组长的监督慢慢就开始懒惰了,从而错过了一些机会。比如当初在公益培训里,少数微博任务做得非常好的,最终却并没在微博营销里做出成绩,在这就不点名了。
  这也是公益培训和28推创始团队圈子的区别,公益培训的圈子相当于只存在了4个月的时间,而且人比较多。而28推创始团队的圈子是长期存在,人不多,并且也有吸纳优秀的学员进入创始团队,也有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团队成员,从而保证了交流的质量。因为我不想团队成员有那样的思想,总觉得后面还有更差的,从而让自己有理由可以不努力。
  28推团队成员4周年聚会即将到来,28推团队还会招募新成员吗?
  28推创始团队从2010年10月份成立,可以说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组织了一次全国的团队成员线下聚会。2011年因为我结婚,不少团队成员从全国各地来到了重庆,算是团队的第一次周年聚会。2012年是在深圳,2013年又来到了重庆。2014年的原计划是去北京,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团队成员陈朝波,百度姐(陈方)的大喜的日子正好是团队聚会时间前后。因此今年的28推团队成员的周年聚会,选择去了陈朝波的老家北海,在10月中旬,这次预计有接近30个团队成员会到现场。
  2012年在深圳
  2013年在重庆
  而这次的聚会也有特别的意义,因为陈朝波和百度姐的结合,说明在28推团队不但能帮助大家在事业上成功,在爱情上同样能开花结果。虽然之前也有都是28推学员结婚的,但同是28推团队成员,相恋结婚的,陈朝波和百度姐是唯一的一对。加上陈朝波曾经是我的伴郎,他的喜事,自然得大力支持。
  最后说下,大家可能都关心的问题,28推创始团队还会继续招募团队成员吗?在这我只能说,可能还会招,但招募的标准肯定比外面的大部分的圈子更严格,至少不是说花钱就可以进来的,我们也不会去赚这个钱。或者说有能力的人,但如果和团队成员不熟悉,这样的人也进不来。在28推团队不缺有能力的人,我们需要的是知根知底,志同道合的人。
  招募到后面都是越来越严格,如果现在还想成为28推团队成员,至少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才有可能。
  1:曾经参加过28推公益培训
  2:和大部分团队成员比较熟悉
  3:能力能被大部分团队成员所认可
  28推最近2年,就只招募了一个团队成员进来,就是3期公益培训的优秀学员肖然,相信做微信营销的朋友对这名字都不会陌生。肖然因为曾经是我这边的微信负责人,因此和团队成员都比较熟悉,能力也被大部分团队成员所认可,加上曾经是3期公益培训的优秀学员,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最后一位28推的创始团队成员。
  加入一个圈子更多是看缘分,28推团队这个圈子的出现,本来就是偶然发生的。了解过我当初为何招募徒弟的朋友就知道。现在外面的各种圈子很多,但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圈子才是最重要的。都说现在已经不是个人站长的时代,你可以没有团队,但至少得有群人和你交流,从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因为现在的心思都是在做新媒体,不像以前那么闲,什么都拿出来写,因此写博客的机会越来越少。未来还是会继续跟大家分享点28推团队成员的故事。之前就介绍过彭洪伟,黄志雄,吴健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团队成员,后面还会继续跟大家分享,比如下次就可以考虑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努力28推的女性团队成员,目前新媒体做得非常成功,光从收入看,在28推团队里绝对进入了前3名。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买车买房,最终让拿着高薪的程序员老公辞去工作,跟着她一起创业。
  最后我要说,我感到很幸运,生活在这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从而才能抓住一些机会和机遇。因为互联网也让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虽然我们没一起创业,但在成长的道路上互助成长,从而让未来的路更好走,谢谢。
责任编辑:sunpeipei
作者:牟长青
延伸阅读:关键词:
分类排行榜
作者:守护袁昆
作者:木木博客
作者:木木
作者:何杨
作者:何杨
安全、高效、便捷的交易中介平台
中小企业首选SEO、全网营销服务
技术外包平台 一站式网站技术服务
高收益、移动广告、弹窗CPM
做有良心的cms技术服务提供商
提供公众号出售、求购、代售等交易中介以及增值服务。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
编辑热线:6-2
A5创业网 徐州八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一个科技媒体团队用什么样的团队工具 - 简书
一个科技媒体团队用什么样的团队工具
这是一篇我写的发表于TECH2IPO的关于团队协作工具的综合性评价文章,为创见聚光灯这个产品观察项目“团队协作”专题的总结,大面上列举了目前比较常见的团队协作工具,详细介绍了 Asana 的使用方法,文章中每一个涉及到的产品都有单独介绍的连接。以下为正文:
经过了一个月的评测,我们对 21 种范团队协作工具进行了零距离的试用和体验,并且将我们的体验整理成了前 9 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之前,编辑部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定下了我们团队的协作工具。在介绍我们为什么不用,和我们为什么用之前,先为急性子的读者奉上我们的最终选择:Asana(项目管理)+HackPad(会议与头脑风暴)+OneDrive(文件分享)+Google 日历(日程管理)
我们最终定下的这个选择并不意味着是最佳的组合,因为每个创业团队所做的工作及所对应的团队协作需求不尽相同。在此在我们将说明,为什么 TECH2IPO 会选择这样的组合以供大家参考。如果对其中某一个产品感兴趣,点击文章中的连接将回溯到我们之前对每一个产品单独的详细评测,其中有更加客观(不考虑我们团队自身限制与需求)的优劣评论。
为什么不用……?
首先,团队协作的核心是项目管理,无论对于程序开发还是 TECH2IPO 这样的媒体团队来说都是适用的,其他工具需要配合项目管理平台来选择。所以我们最一开始进行投票的就是项目管理,本次参与创见聚光灯评测的项目管理有:Asana、Taskworld、Tower、Worktile、风车、明道、Yammer、推事本、Teambition。
我们最先淘汰掉的是,因为风车的项目管理功能相对较弱,使用起来更像是个人的 GTD 软件,虽然目前 TECH2IPO 的团队并不大。但是有时同一个项目要分解给许多个人完成不同的步骤,没有子任务和 Follow 功能的风车不满足 TECH2IPO 的需求。风车的一个优势是能够非常直观方便的看到项目的进度,这一点我们的最终选择 Asana 是做不到的。但是针对创见这种媒体团队来说,我们的几乎所有项目都是长期项目,是无法“完成”或“归档”的甚至也无法用进度来衡量。因此项目的当前进度并不是我们的第一需求。
第二个淘汰的是 ,Tower 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是免费版对项目数的限制让 TECH2IPO 的成员感到隐隐的不安(虽然现在实际在执行的项目尚未达到 Tower 的 20 个),而 Tower 的收费版价格对于我们来说又无法承受。另外,就是 Tower 仿制 Basecamp 的层级结构让团队中一位死理性派的成员强迫症发作,具体表现为:为什么他们的 Dahsboard 花花的?为什么不同的模块没有框或分割线?为什么要把讨论这个功能放在最上面?为什么讨论、任务、任务列表这些东西不能拖拽排列?
接下来,我们讨论了 ,TECH2IPO 的团队目前满足 Worktile 的免费版的条件,而且即便是收费版我们也能承担的起,因此没有付费压力。但是 Worktile 的问题在于它是个刚上线不久的新平台,从 Worktile 1.0 到 2.0 之间界面的巨大改版虽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体验,但是也让我们产生出以后会不会还随时要大改版的潜在担忧。另外,Worktile 的移动版也是于上个月刚刚上线,虽然基本满足要求,但在体验和界面上并不能算是优秀。想想团队母公司之前默默弃用明道的原因,颜控的我们还是残忍的拒绝了“Worktile”。
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近似于 Worktile,虽然在线聊天功能非常棒,但是考虑到我们除了核心团队之外还有大量的兼职作者和译者,我们不太可能将全部的交流任务都搬到推事本上来做。因此,我们没有选择推事本。(不过,也许我们会在未来尝试用
与作者建立联系。)
之后是,事实上正如上面提到的,TECH2IPO 团队其实以前是跟随整个公司使用明道进行团队协作的,明道也曾为我们这样的创业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方案,在此感谢明道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是,在我们这次为撰写创见聚光灯而测试明道的时候,我厂的明道里已经荒草漫声了。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直到去年为止明道的移动端还非常的弱,功能上和界面上都不尽人意,在 Android 上还时不时有卡死的问题,这作为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赞同 Evernote 的 CEO Phil Libin 说的话:
即便是企业产品也应以取悦个人用户为目标……UI 和 UX 设计在未来企业产品设计中将越来越重要,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违反公司规定来使用你们的产品。
另一个拒掉明道和 Yammer 的共同理由是:我们认为在团队协作中加入大量的社交元素,甚至是以社交为中心向外扩展是本末倒置的,我们需要一个纯粹的项目管理,社交功能(比如说社交带来的非任务的提醒)会影响该工具的使用效率。
就算是你给了好几屏的用户引导我也记不住好么?
被干掉完全是一场意外,它本来有望在最终决战中出现,但最后只落得了第三的位置。我们淘汰掉它的原因如上图:它的按钮太多了,结构完全扁平化,智商如小编的人不会用!
不过,Taskworld 在团队内也有人支持的,支持的观点是“这些按钮就应该都被展示出来,能够直接按多好,层级多了还要反复点好几次才能完成。”
另外一个淘汰 Taskworld 的原因是,它在我厂的网络环境下表现很差,经常刷不出任务列表。
好吧,Taskworld 就是典型的宗教战争牺牲品,默默点个蜡。
剩下的项目就是 Teambition 和 Asana 了,关于这两个平台孰优孰劣的问题编辑部争论的时间是最长的。笔者作为常年做国内创业报道的小编其实是支持 Teambition 的一方,Teambition 在我们测试过的所有国内的项目管理类团队协作工具中是最强大的,基本满足了团队的全部需求。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去回顾一下那篇单独写 Teambition 的创见聚光灯。但是,Teambition 所面对的敌人 Asana 也不是一个小喽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项目管理类协作平台的鼻祖。
我们先说说
淘汰的原因:首先,Teambition 的项目 Dashboard 中也是按模块展示而不是直接以任务流展示,直观的有效空间变少了。我们希望的是在这里展示的四个模块的顺序应当是可以自行排列的,或者甚至可以X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会需要到分享和文件,这样就浪费了屏幕,分散了焦点。
我们需要去掉或隐藏至少应该可以排序的两块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是,Teambition 现在无法建立“分享给团队的,不属于项目的,个人任务”。这个功能在 Asana 中可以很好的实现,我们可以在一个团队中建立一个个人任务,这个任务在未添加任何 Follower 时它就是个人的不会出现在团队日历。这个功能实现了个人任务管理与团队任务管理的完美结合。另外,Teambition 的分享功能虽然我们十分欣赏,但是目前 Teambition 的分享功能需要手动的复制和粘贴,本质上更像一个论坛,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队 Pocket,后来我们用印象笔记来实现了这个需求。
为什么用 Asana?
说完了为什么不用之后,下面就来谈谈我们为什么选择 Asana。
首先,Asana 的层次是清晰且完整的,在 Asana 中可以建立一个 Workspace,我们称这个为团队。在建立 Workspace 之后可以建立数个 Project 即项目,项目之下可以直接建立 Task 也可以将多个 Task 合并为一个 Section(我们称之为任务列表),在同一个任务之下,可以建立多个 Subtask(子任务)。
每个任务下面可以再分为多个子任务,可以指派给不同的人
Project 层级以下的项目均可以 Asign(指派)给某个人,这个功能在之前测试的许多项目管理中都无法做到:我们可以把整个 Section 都指派给某个人来负责,但其中的具体任务不一定全由他来完成,他可以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同时一个任务有可能需要多个人来协作完成不同的步骤,每一个子任务又可以指派给不同的人。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解构这个过程:比如以 TECH2IPO 与创投平台天使汇的合作为例,合作本身即为一个 Project,然后“日常的创业项目互推”(对应的是“非日常的创业项目报道”)我们会建立一个 Section,其中每一个 Task 是一个创业报道,撰写每一篇报道的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人沟通则划分为 Subtask,所有 Subtask 完成的时候 Task 就完成了。
这样细分到具体执行细节的方式的好处是,在 Asana 的个人 Calendar 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在团队中要做什么,在我的 To-Do List 中直接陈列处理的是“我要写一篇文章”或是“写某篇专稿的某一个部分”而不是展示“我要参与这次的专题”这样一个模糊的不可执行概念。
我的日历上的每一件事都是确实我要做的,而不是待分解的模糊任务
Asana 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之前和 Teambition 进行对比的时候也提到了,Asana 可以在同一个工具内实现对团队和个人的时间管理,并且这两套系统是共荣共通的。在 Asana 中有两种方式建立私人任务,一种是在 Workspace 之外的“Personal Projects”这个虚拟的团队(Workspace)中建立,另一种是在团队中的 My Task 界面建立一个任务不将其添加到任何 Project 中,也不添加任何 Follower,那么这个任务对团队就是隐形的。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
Personal Projects 是一个虚拟的团队,它下面有完整的四层结构(Project、Secition、Task、SubTask),在这里面做的任何操作都是独立于团队的,不能指派给除自己以外的人(指派之后,这个任务会从你的 Personal Projects
中消失,转移到对方的 Personal Projects,如果该任务完成,会有一个通知回馈任务指派人该任务已完成。),但可以添加外部 Follower,分享自己个人任务的进度。在团队中建立无从属任务,这个方式可以更加方便处理那些有可能转化为团队任务的事情。它只有 Task 和 Subtask 两个层级。我们的建议是所有工作上的事情都以这种方式建立,一旦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将这个 Task 转移进团队的某个 Project 或 Section 中。
另外,在整个 Asana 中基本做到了有列表的地方就有日历,日历的层级也异常清晰,我们可以看到整个 Workspace(团队)的日历,也可以看到 Project 的日历,还可以看到个人的日历。个人的日历上呈现的就一定是“我”要做的事情,无论这个任务是隶属于团队、某个 Project 还是某个 Task 下面的 Subtask。具体的区别如下:
My Tasks Calendar - 所有 Asign 为我的需要我执行任务和我个人创建的无从属任务的日历Project Calendar - 该 Project、Section 下的全部任务的日历Team Calendar - 该 Workspace 下所有公开任务的日历All Tasks Calendar - 该 Workspace 下所有公开任务、我个人创建的无从属任务的日历
其次,Asana 在任务管理本身之外的地方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点开 Asana 的 Apps Intergrations 页面中,我们可以看到 Asana 支持海量的效率类工具整合。比如 TECH2IPO 团队几乎同时都在个人的使用印象笔记,Asana 可以实现当我在印象笔记指定的笔记本中建立一个新笔记的时候就自动在 Asana 中创建一个任务,让 Asana 变成了在后台默默工作的行政助理(由于 Asana 支持的是 Evernote 不是印象笔记,所以这个具体的过程是要使用到 ,电子邮件做跳转)。另外,Asana 支持内嵌在 Worpdress 中,这一点也十分便于利用 Wordpress 搭建的媒体团队的协作(小预告:TECH2IPO 将于近期迁移到 WP 平台)。
由于 Asana 在硅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Asana 支持几乎所有常用的外国云服务,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Asana 自身完善的 API 也保证了其延展性。在国内的同类产品中,没有一点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为我们之后选择配套服务(比如云存储,文档等)以及以后更换相关的配套服务提供了便利。
最后一点,Asana 虽然不是最漂亮的,但是 Asana 无论是在 iOS 上还是 Android 上都有第三方客户端来保障用户体验。在我们之前测试 Asana 的时候曾经对 Asana 移动端“保守”的画风进行过吐槽。但是,在我们决定深入的使用 Asana 之后发现,因为 Asana 开放了其全部 API,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的客户端来替代 Asana 自身的客户端。这样就满足了颜控不同的审美需求。
Asana 的缺点
Asana 当然也不是完美的产品,首先它自国内使用速度略慢。另外就是由于 Asana 的功能强大界面设计略显复杂,而且没有中文版,所以对于国内团队来说上手需要一段时间。
Asana 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在测试中不断发现意外惊喜的工具,而且 Asana 不是一个亮点特别明显或偏向某一方面优秀,而是每一方面都做的很出色的平台。基本上除了界面设计上之外,可以认为 Asana 的所有指标在参与此次评测的项目中都是最优的。
在我们定下使用 Asana 的这一天,也就是愚人节的这一天,Asana 推出了一个新的极具情怀的愚人节功能:SnapTask——创建一个阅后即焚任务,任何人看到它开始十秒钟后自动完成。虽然我们不太可能用到这个任务,但是这还是让我们团队所有人都感到很有趣。
说说其他的
好了,我们用了 70% 的篇幅来讲述了我们为什么要选择 Asana 作为项目管理协作平台,那么接下来就该说说我们的组合中的其他选择:
(会议和头脑风暴)+(文件分享)+Google 日历(日程管理)
首先是 Hackpad,对于没有使用过的人来说,Hackpad 是一个不好描述的产品。它是一个用于团队协作的 Wiki 平台,任何人可编辑,可同时编辑,版本控制和详尽的修改记录是它的主要特性。我们团队使用它的场景是会议记录和与团队外成员的文档协作。
Hackpad 的好处是多人同时修改完全不会导致冲突,它的同时编辑功能比微软的 Office Online 和 Google Docs 更加强大。同时,我们利用它来分享文章草稿给团队外的人,让他们可以直接在文章草稿中进行编辑,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修改记录。这避免了以往采用 Word 方式分享草稿时,许多团队外的成员不打开修订模式导致文档返回后编辑还要重新校对一遍。
与 Hackpad 在同一个应用场景下的产品应该是 ,如果说 Hackpad 是快艇的话,Moxtra 就是会议记录+资料整理的航空母舰。我们不用 Moxtra 的主要原因是 Moxtra 体型太重了,我们不需要 Moxtra 的聊天功能、会议日程安排功能、会议中资料演示功能和分屏会议功能等。而且 Moxtra 作为资料夹是一个相对比较闭环的设计,资料与文件加入容易导出难这一点也不符合我们的需求,因为我们的工作重心是任务不是文档。
整理归档的文档(一些长期不用修改的文案、工作制度、编辑守则、对外公关关系、刊例、Logo 等),我们选择的是 OneDrive。这个选择异常的简单:Dropbox、OneDrive 和 Google Docs 这三者中只有 OneDrive 完全不受到墙的阻拦。虽然翻越技术是编辑部的标配,但是我们总要预备在无法翻越的紧急情况下使用文件,因此选择了 OneDrive。
Google 日历,这个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因为我们的所有服务选择的都是国外的产品,因此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能够将这些服务串联起来的 Google 日历而不是 QQ 企业邮箱的日历。实际上,在决定使用 Asana 了之后,Google 日历也基本上隐居幕后了。Asana 可以很方便的和 Google 日历进行同步,这样就能够将日程同步到其他任何支持 Google 日历的个人任务管理工具上。
另外,我们在规定以外每个人还是用印象笔记来做知识整理和写作,因此不可避免的我们也会用印象笔记来在成员之间传递一些草稿。Zapier、IFTTT 和 Google 日历保障了整个工作流中文件、任务与日程的顺畅流转,团队成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个人效率工具来完善自己的工具列表。
我们还需要什么?(对国产项目管理类协作工具的思考)
其实对于这次的选择结果,TECH2IPO 的编辑们还是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毕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筛选之后,我们最终竟然没有选择一个国产服务。
这并不是因为编辑部崇洋媚外,或者是特别在意自己的数据安全,只是确实……每一项国产的服务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下面是我们整理的一些对国产团队协作工具的意见,并不针对某一个厂家,大家可以当作我们是普通用户听一听我们的需求:
不要怕被指责抄袭,因为国内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国外的服务有的时候用起来就是不爽。如果我们还在用新浪微博,在用人人,在用 QQ,就不要怕受到像素级拷贝的指责。相反,如果一个山寨品在功能上、界面上做不到和其原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那么墙是拯救不了它的。此次评测的国内项目中,能够达到原品水平的不多。服务之间的延展性不高,只有少数国内产品提供了 API,而且由于大环境使然,即便是提供了 API 的工具也很少能够和其他服务结合使用。接地气≠汉化。这与第一条并不矛盾,意即在核心需求已经达到原品水平之后,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外服务在国内的汉化版,而是能够真正满足一些国内的需求。
在如何打造适应国内办公文化的团队协作工具这个问题上,我们咨询了多年工作经验的人事行政领域资深专家(我厂行政同学辛苦了),她对团队协作提出的看法在整理之后可以理解为:
从整个公司的角度讲,有的工具以项目为最高级 Dashboard 的话,再往上就没办法组织了。不同的团队(在公司内其实是不同的部门)之间应该能够有一个模糊的进度分享,看到不同的项目在做哪些项目,起止日期是什么,进度到多少。跨团队之间(整个公司)的项目细节分享可以由公司不同的需求来设置权限。
还有一点也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团队协作需要活动、调查、单独发通知的功能。如果现在这些工具目标都是小团队(部门),那么我们需要有个东西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另外,在发散思维之后,我们也想到了许多可以和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结合的奇葩思路,比如在建立外出日程的时候可以直接调用地图查询路线(甚至接入打车服务),或者还可以在项目管理中增加订餐功能。
团队协作的一个理想状态是它自身的页面应当长时间保留在团队成员的浏览器后台,这就需要团队协作工具不只是一个只有完成任务和分配任务的时候才去登陆的东西。明道在这方面想到的是社交,但这样却使得社交的信息噪音盖过了有用信息,最终导致渐渐停用。我们的思考是可以在工具属性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将 Pocket 的模式整合进项目,番茄工作法的闹钟与任务管理相结合。
添加这些功能的目的是为了在完成项目管理的同时给团队成员更多登陆这个平台的理由,但是本身又不会产生信息干扰核心功能。
我们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TECH2IPO 团队能够使用上国内趋于完美的团队协作工具,不再饱受网速之苦的折磨。
附录:Asana 常用名词推荐翻译及快捷键说明
常用名词:
Workspace 团队
Projecct 项目
Section 任务列表
Subtask 子任务
Asign 指派
Due Date 截止日期
Follower 关注者
Personal Projects 个人空间
My Task Calendar 个人日历
Project Calendar 项目日历
Team Calendar 团队日历
All Task Calendar 全局日历
快捷键说明
删除选中Task
(其他方法:在一个任务标题为空的情况下按退格)
完成选中 Task
Ctrl+↑ / Ctrl+↓
Ctrl+Shift+↑ / Ctrl+Shift+↓
将光标移动到下一个 section
拷贝选中 Task
粘贴选中 Task
将指派给自己
标记为今日待办
标记为下一步任务
标记为以后待办
归档已完成 Task
NAVIGATION
为已选中 Task 添加评论
指派选中 Task
设置截止日期
添加 Follower
定位到 Subtasks
搜索一个 project,tag, person, or task
跳转到 task list
Shift+Click
Shift+↑ / Shift+↓
Ctrl+click 选中多个任务
APPLICATION
显示快捷键帮助
打开任意选中项的详细页
关闭已打开的详细页
二次元与三次元没有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入我们团队的宣传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