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现代化建立健全经济体系系的最新相关信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_新浪军事_新浪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根据我国新时代新特征新形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据此,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前进方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历史性转变的实践无不表明,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同样,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紧紧依靠发展。发展是全面的,而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首要前提。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从而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把钥匙。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必须从供给侧一端入手,将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高质量供给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可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要紧紧依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举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方面,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总结,另一方面,从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出发,提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以积极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要实现从数量型向高质量效益型转化。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态势,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反映并强化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态势,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用两个“坚持”、一条“主线”、三项“变革”、两个“着力”进行了系统阐释。具体而言,就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十九大报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其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着力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的重要战略举措;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体制机制保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对于现代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回答了为何建设、如何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行动方略,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将如何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明确宣告了党中央对中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新认知、新判断和新战略,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发展时期。
  从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来看,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其第一层含义是,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任务;第二层含义是,要依靠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第三层含义是,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安排。分别从基础任务、战略支撑以及制度安排这三个层面,全面界定和定义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
  首先,指出了全面贯彻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和工作主线。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战略的指引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落实在切实提高实体部门体系的供给质量方面,而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的供给体系质量的全面提升,恰恰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特定阶段的基本标志,是增强中国经济质量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目标。具体要在三个方面取得效果:一是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谋篇布局,既要通过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和壮大新动能;二是围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攻关克难,既通过重塑和发展具有国际标准和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依靠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来实现;三是围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来激励创新创业,关键就在于全面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新型工人阶层。
  其次,指出了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和核心途径。一方面,阐述了通过“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来建设和支撑中国的创新发展路径,即依靠“基础创新+应用创新”,特别是针对中国在应用创新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短板,依靠打造“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这四个方面的应用创新体系,来加快促进以“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为内涵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强调了当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四个重点任务,即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倡导创新文化以及培养各种类型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改革突破方向和具体政策着力点,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和创新型国家的推进。
  最后,指明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现阶段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制度安排。事事瞄准要害,件件关系全局。从总体思路来看,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改革任务,是完善产权制度和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从具体改革任务来看,围绕这两大重点改革任务,又提出了囊括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八个方面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具体改革举措。(作者:张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中国网)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
位网友推荐了本文
11804&次阅读&&&&3&次回应
所属数据库
最新鲜,最热辣的时事评论。无惧冲突辛辣,只忧平庸逐流。
您还能输入&300&字
09/30 06:30
09/30 06:30
时长:1分钟
09/26 09:49
09/26 09:49
时长:2分钟
09/18 06:30
09/18 06:30
时长:1分钟
中国将如何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您可以添加如下代码,然后复制粘贴到你要引用的网站下
从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来看,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
从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来看,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
扫码关注思客
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
还没有思客帐号?
登录或创建一个账号
还没有思客帐号?
邮箱格式不正确
验证码不正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_第一财经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第一财经APP祝嫣然 22:4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下称&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习近平同时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被首次提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撰文指出,从报告专门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来看,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
(新华社图)
事实上,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在持续发展。
多位专家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增强,会进一步淡化增速、提质增效、深化改革。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将追求更加均衡、更加包容、更加普惠的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领域改革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日前表示,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化发展,是划时代的变化。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量快速扩张为主,主要解决的是短缺问题,而高质量发展则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善质量供给、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无疑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张立群表示,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要依靠高质量的发展,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
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本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的目标已经从解决温饱、奔小康,转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报告指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经济学家万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经济基本面健康,整体政策应用得当,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失速&。从经济整体结构看,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向脱虚向实转化,转型升级初见端倪,新兴动能加快成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优化是经济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从工业结构来看,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7%,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6%,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从外贸结构来看,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与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关系更为紧密,前三季度我国对俄罗斯、波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出口分别增长27.7%、24.8%和41.1%。
从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平衡发展。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累计同比增速相比上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至6.3%,但同期第三产业(服务业)累计同比增速提升0.1个百分点至7.8%。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从发展的效益来看,企业利润、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加快增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2元,同比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1,比上年同期缩小0.0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邢志宏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企业利润、居民收入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都在加快。居民收入继续快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财政收入的增长态势也好于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9.7%,比上年同期加快了3.8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有意识的政策引导也是国民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必须考虑的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利润可以持续高速增长。扶贫、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等政策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分享发展的红利,收入增加后又可拉动消费,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质量提升更添绿色。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方面是由于对能源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起了作用。节能减排对能耗下降的贡献至关重要,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深化改革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报告专门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张杰认为,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具体而言,张杰认为,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别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任务、战略支撑和制度安排。
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大中华区总经理廖天舒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应过于关注短期增速本身,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及&十三五规划&中所预期实现的改革目标的实施和进展情况。政府提出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等,关注点从过去的经济增量、速度转移到质量、结构上来。
廖天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现有存量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避免低质量的增长;二是在已有基础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模式等。
中国车企与英国客车制造商联合设计生产的电动公交车在英国的街道上行驶(新华社图)
万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还是转换增长动力都需要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需要韧性作基础、作保障,同时改革深化的目标也是增加、保证经济有韧性。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报告称,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报告对经济领域改革做了明确指示: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撰文分析,一方面要通过对金融体系的重新梳理,加强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通过新的金融业态的诞生和规模逐渐扩大,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制度建设的支持。对于地方政府参与经济生活过程中的角色界定,需要更加清晰。对于产权的保护,需要更加明确。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必须要继续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提升效率。未来预计将进一步淡化速度、总量观念,强化质量效率优先的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背后的大逻辑。
&在有效应对好短期问题、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力气更多地放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来,放到扩大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上来,放到促进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王军说。
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韧性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向高质量迈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既有质的积极变化,也有量的边际提升,既是L型增长水平上的新阶段,也有经济增速的稳步复苏。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1-;。
编辑:杨小刚当前位置: > >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透出新时代中国经济新信号
中国日报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applying a new vision of development and developing a modernized economy),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getting us smoothly through this critical transition)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a strategic goal for China's development)。
A robot dances at the third Internet Plus Expo in Foshan,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on Oct 12, 2017. [Photo/VCG]
报告指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In developing a modernized economy, we must focus on the real economy, give priority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y system, and enhance our economy’s strength in terms of quality.
这一新提法透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七个新信号:
信号一: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China's economy has been transitioning from a phase of rapid growth to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is a pivotal stage for transforming China's growth model, improving it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fostering new drivers of growth.
信号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主攻方向
报告指出,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We will continue efforts to cut overcapacity, reduce excess inventory, deleverage, lower costs, and strengthen areas of weakness, and work to achieve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by improving the allocation of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high-quality supply.
信号三: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In developing a modernized economy, we must focus on the real economy.
信号四: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force it is the strategic underpinning for 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nomy.
信号五:乡村振兴战略造就“三农”新面貌
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Rural land contracting practices will remain stable and unchanged on a long- the current round of contracts will be extended for another 30 years upon expiration.
信号六: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
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We need to put in place new, effective mechanisms to ensur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信号七:改革要啃硬骨头 开放形成新格局
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We will accelerat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our economic reforms, we must concentrate on improving the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ensuring the market-based alloc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so that property rights act as effective incentives, and we should ensure free flows of factors, flexible prices, fair and orderly competition, and that business survival is determined by competition. We will make new ground in pursuing opening up on all fronts.
中文参考来源:新华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透出新时代中国经济新信号 新华社记者 卢哲
(编辑:马文英)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XXX(署名)”的原创作品,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英语点津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不得非法盗链、转载和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英语点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歌曲、电影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
扫描左侧二维码
添加Chinadaily_Mobile
你想看的我们这儿都有!
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点击左侧图标查看订阅方式
中国首份双语手机报
学英语看资讯一个都不能少!
关注和订阅
本文相关阅读
Copyright .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内容,版权属中国日报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欢迎愿意与本网站合作的单位或个人与我们联系。
Email: .cn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深入领会十九大报告,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供给侧不应是一般泛泛而说的供给管理,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命令经济可归为一种非理性的供给管理。中国推进现代化必须强调的是理性供给管理,是追求一定要在“守正”前提下“出奇制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应该是这样一个“守正出奇”中走向现代治理的体系。  贾康  学习十九大报告,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全面领会与把握中央大政方针。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了“新时代”的判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新的阶段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这才落到了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里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深刻认识十九大精神,必须同时领会如何保持住前进定力,要看到“两个不变”。  实现“强起来”  历史飞跃的时代  对于新时代,概括起来应该是说,我们已经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两个时代,而现在进入的是发展实现“强起来”历史飞跃的时代。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新起点的判断,对应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这个思想来作为今后的行动指南。  作为具有统领和指导全局意义的理论思想,面对现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有一个原点和支柱: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运行中间,对主要矛盾应持有怎样的认识?十九大报告非晰地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物质文明之上还有精神文明,过去已经说到“文化”,已经涉及精神生活层面,而现在实际上是进一步提升对于人民的需要的认识,更综合地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相关要素都加入进来。  人的需求层次有逐步提升的规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不断发展的动力,又是对供给侧有效供给的压力与挑战。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在另外一侧,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充分只能是相对的,现在的关键是把充分与否,作为一个动态变化中更偏于总量描述的概念放在平衡的后面,作为从属于“不平衡”问题的新表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平衡与否,是动态变化中间直指结构问题、更偏于质量描述的概念。这也正是“追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新发展理念所必须牢牢把握的关于矛盾主要方面的认识。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与  社会主要矛盾一脉相承  以此分析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新表述,后面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清晰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是和前面原点性质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认识内在契合、一脉相承而引出的。  在实际生活中,这会进一步指导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改革攻坚克难瓶颈期、现代化关键的冲关期,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结合之下,着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率的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的潜在威胁――也就是要面对制度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文生态结构等等方面的风险因素、不平衡的因素,及时、有效地来加以克服。  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以制度创新为龙头,打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巨大潜力空间,形成动力体系和供给体系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式创新,即以全要素生产率形成动力体系再造。全要素生产率不是指对所有供给侧要素等量齐观,强调的是传统要素支撑力下滑过程中间,怎样使科技和制度这两个供给侧要素的巨大潜力得到发挥的问题,这是为支撑我们能够在“追赶-赶超”的现代化道路上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所必须抓住主要的供给侧关键要素。  诸多新变化中的  两个“不变”  十九大报告里面有这么多的新变化,也特别强调了两个不变:一是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另一个是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实际”,只有认识这个最大实际,才能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伟大思想家在其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之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非常清晰地讲到“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方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终于看到了超常规发展态势,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形成了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有那么多现实情况,在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种种不成熟。在这么多不成熟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党中央强调两个不变,实际上是认识上的清醒剂。对于我们这些年发展成就方面,须注意容易被渲染到不中肯的状态,我们要防范思想认识误区。  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传承  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一个传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六十条”改革举措,最核心、最浓缩的认识是提出了现代国家治理,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要坚持现代治理这一最浓缩的核心概念。  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境界大不一样,管理所强调的无非是各级政府自上而下掌控这个架构,而治理强调的一定是突破原有的认识框架,使政府和非政府的多元主体更多平面展开、充分互动,把管理和自管理、组织和自组织、调控和自调控结合在一起调动一切积极性和潜力活力,来解放生产力。这是“六十条”的精神实质,反映着现代化必须要掌握的现代文明发展的前沿概念――。“六十条”后面跟着反复强调的现代市场体系,十九大进一步扩展为整个经济体系概念,但基调仍然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要求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必然要进一步引到非常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应于供给侧掌握的新认识框架,即探讨怎么样“守正出奇”。  “守正”是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遵循、顺应、乃至敬畏市场力量和市场规律,但“出奇”是说我们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我们以前探索市场经济的初步经验,而必须在创新开拓中寻求“出奇制胜”。“出奇”就可能有巨大的风险,超常规发展处理不好就可能违背规律。这种复杂性、挑战性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要处理的系统工程,我们可以最简洁地强调“有效市场”后面要加上“有为和有限”的政府,即政府怎么样施行理性的、成功的供给管理。  推进现代化  必须强调理性供给管理  供给侧不应是一般泛泛而说的供给管理,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命令经济可归为一种非理性的供给管理,比如企业建个厕所这种细节问题都需要领导机关审批。中国推进现代化必须强调的是理性供给管理,是追求一定要在“守正”前提下“出奇制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应该是这样一个“守正出奇”中走向现代治理的体系。  经济体系如讲内涵,要处理一系列结构、机制优化问题,包括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怎么样更好处理结合互动的关系等。对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非常明确地强调,金融出发点和归宿都要落到服务实体经济上。  经济体系从外延讲,包括怎么样进一步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互动关系、全面开放环境下义无反顾加入国际竞争面对的关系,比如推进中,怎么寻求共赢;人民币最终要自拆防火墙,实现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而真正国际化等等。在外界视角,现代市场体系与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回避地要处理如何对接到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并对接到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谈论经济体系,如果以为是到经济为止,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是个系统工程,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怎样对接整个配套改革的攻坚克难和全面配套改革的问题。  按照时间表,要力争在实际上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实现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突破,在十九大之后得到中央进一步指导,争取2020年全面小康的同时,全面改革能够取得决定性成果,而这一决定性成果,可以给我们进一步提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2035年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充沛动力与后劲。  (作者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深入领会十九大报告,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