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家标志性特征是是寒,儒家是温对还是错

(古佛清灯)
(古佛清灯)
(古佛清灯)
(古佛清灯)
(古佛清灯)
第三方登录: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曲阜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5,578贴子:
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收藏
人生其实就是由喜剧和悲剧组合而成。何 为喜剧?何为悲剧?没有标准答案。同一 件事情,对那些惯用头脑思想的人来说是 喜剧;而对那些惯用感觉的人来说则是悲 剧。这也说明,面对同一件事情,为什么 有人笑,为什么有人哭。凡能理性、客观 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有精神家园;凡凭 感觉、激情、主观看待世界,他的心中就 只有一片荒芜。所以,英国小说家梅瑞狄 斯说:“喜剧是充满思想的欢笑”;美国女 诗人维尔库科斯也说:“笑,世界跟你一 起笑;哭,你只好一个去哭。”看来,人类还是要有一个精神家 园。大家都读过柳宗元的诗:“千山鸟飞 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如果心中没有一个精神家园,在那 种环境下,他能“独钓”得住吗?按现在的 价值观他不投江才怪呢。所以,有人说, 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 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 时候就是个佛家。也就是说儒家是治国 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按台 湾学者南怀瑾先生的比喻,儒家像是开了 个粮店,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所以中 国挨饿,就是精神饥饿啊。现在不光在中 国把孔家店又开了起来,而且还开到国 外。道家是药店,人生有毛病,社会有毛 病,一定要吃点药。人的心灵和精神有点 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佛家是开大型 购物广场,有钱没钱都可以进去逛逛。哲 学上有个观点,就是社会是永远未完成的 社会,人是永远未完成的存在。社会、人 生都是未完善的,因此需要药去治。所 以,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 意崇道。林语堂先生也说过:道家及儒家 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当然,要集儒道佛于一身,需要一种 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 养,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你面 前即使有粮店、药店、购物店,你也会迷 茫,无法自我超脱,说不定会跳楼自杀。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中国一直存有一些误 区。过去我们动不动就讲政治,上纲上 线,这是迷信,那是毒草。后来讲道德讲 文明,无论讲哪种道德、哪种文明,你身 边都会留下阴影,只有开启你心中的文明 之灯,才会照亮你人生的方向。现在又流 行心理咨询,因为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 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断增多,精神失常、跳 楼自杀的不断增多。有些话其实都是专家 的语言,是些抽象的教育。什么叫专家, 专家最大的特征就是“片面”,当然,是一 种深刻的片面。试想苏东坡发配黄州、岭 南、海南,如果自己想不通,专家能治好 他的“病”吗?还有,当一个人在得意或失 意时心中要有一个缓冲地带。得意时,不 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遍长安花”。 当了官还想发财,有了钱就想包二奶。不 要认为中国人不信基督教就没有上帝的存 在,“头上三尺有神灵”。得意千万不要忘 形。失意时,也要想得开,想不通发发牢 骚,但后退一步也会有天地宽的感觉。大 学毕业虽然没有考上公务员,但我也找了 份不错的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据 说西方人碰上这样的事就没有这个调换心 眼,他或者认死理走向精神崩溃,自杀了 事;或者他会干一件轰动的事来引起社会 的注意。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 统肯尼迪被暗杀,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 那个凶手辛克利要追求一个电影明星,人 家根本不理睬他,说你这个毛娃娃,有什 么资格追求我呢?要是中国的小伙子,也 许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呢,追你是看得 起你,要知道你这德行叫我追我还不追 呢,这事也许就过去了。但美国这个小伙 子却认了死理,追你没资格吗?一个星期 后,我就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给你看 看。结果一枪把肯尼迪给打倒了,全世界 都知道。在薛城临山公园南侧的墙上,曾有一幅 宣传画,大体是教育人们要懂得知足常 乐。其实,作为年轻人要学会进取,敢于 担当。中国人常把人生作为一个结局,大 学毕业、博士毕业,就达到目的了,从此 不再读书学习;做生意,挣了几百万、几 千万,够花就行了;当官当到了一定年 龄,一看没有什么前途了,就想歪门道, 贪污、养情妇,立马像换了一个人。其 实,人生就是一个一个过程,不同的过程 有不同的目标。人到中年慢慢有一些道家 思想也是正常的,人家提拔重用年轻干 部,你年龄到杠了,想不开有什么用呢? 人家有钱买车、买房,你看不惯,怨天尤 人也无济于事。到了老年,儒、道、佛集 于一身,也是人文精神的自发倾向。不要 认为没读过《论语》、《道德经》,没读 过佛家经典。实际上,在我们身上都有儒 道佛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文人常画松、 竹、梅,谓之“岁寒三友”,兰、梅、竹、 菊,谓之“四君子”,表现的主题就是从入 世到出世。松树的品格是“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大雪压来之时,高压线的 铁塔都被压塌,而青松仍能挺住。竹是什 么呢?竹本固,不见异思迁;竹性直,不 趋炎附势;竹心空,不刚愎狭隘;竹节 贞,不改志向,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 而到了菊花,便是一种“西风昨夜过园 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吾家 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 桥)的境界了。
智联招聘,青岛高端人才招聘网站,每天更新350万高薪职位曲阜人才网信息,年薪30万起!24小时极速反馈,立即登录填写简历,快速找到好工作!
我在信佛家.
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本来是一家-------------1.富贾,可为吾友乎?(土豪我们做朋友 吧) 2.寡人果如其母之聪慧。(我他妈太机智 了) 3.尔等果如其母戏寡人欤?(你他妈在逗 我) 4.寡人与众爱卿皆瞠目结舌。(我和我的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5.睡于棺。(卧槽) 6.汝何如停疗?(何弃疗?) 7.寡人倍感爱之所失。(缺爱) 8.贰叁叁叁叁叁叁叁叁叁叁叁叁。 (3) 9.金城烧饼。(兰州烧饼) 10.此人必定无妻终生.(屌丝注定孤独一 生) 11.寡人尝于岁前购得西洋钟表一块(。 我去年买了个表) 12.寡人之膝为矢所伤。(我膝盖中了一 箭) 13.君甚屌,家翁可知?(你那么屌,你爸知 道吗? )
生活的枷锁无以挣脱,只好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很好理解。
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儒家浩然正气修法入门》
&&&&&&&&&&&作者杨学思
&圣人何以为圣人?我认为孔子之道只在修养功夫,在生活中自修是我的基本原则。我认为真正的儒家弟子则是懂得修身的人!而做学问则为其次。所以我是儒家修炼派,对儒家学院派的活动,政治儒家活动从不参与,也没有加入过儒学论坛,今只谈修身。要论派别我是儒家修身派。现代的儒学论坛多如牛毛,然而都没有就儒家的修身功夫做介绍,修身尚且不足,谈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活动我没资格参与,因为修身尚且没做好,还谈什么兼济天下。
&儒家修法儒家修身功夫来自上古,是古代圣王的明心之法,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俗家修行法。儒家修身法参透性命,一步登天直透中黄省掉了很多麻烦,又是世俗的修法,所以特别适合大众,以事为修节约了时间,又把修德,练气,做学问,融为一炉。
为什么没人教儒家功?是前辈们自私?还是失传了?都不是。因为功夫的上乘境界不是功法而是心法,心法只能自觉,自省,自悟,只能跟你讲些道理,直奔主题行不行?为什么要饶舌?好我告诉你儒家的修法——“格物”完了。你只有自觉的去学习《大学》《中庸》你才会明白,这种自省自悟的事情谁又能够教你?
&儒家并不主张一味静坐,而是要在人情事变上用功,体会正邪。比如儒家强调要“慎独”也就是,谨慎独处,静坐也不是要像佛道两家一样要入静,而是要克省察治,排除己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养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是怎么养出来的?——1 煎销习心,修品时刻省察内心。2
守礼符合天理&&3 存养良知(仁)相当于气功修炼
三者实为一体荀子有语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儒家的修炼是德,理,气三者的结合。
&&&日常生活中儒家强调要使心保持中正,对自己的私欲,所有阴邪:贪财好色之心进行纠正,这一门功夫叫&&“
慎独功夫”& &对心性进行磨砺,对我们的'人心‘要做到戒除谨慎恐惧
&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四十岁时,他与黄绾论学,说了一段颇富禅意的话:“圣人之心如明镜,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玄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不消费力,到此以识得仁体矣。若驳蚀未去,其间固有一点明处,尘垢之渃,固亦见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积于驳蚀之上,终弗之能见也。此学、利、困、勉之所由异,幸勿以为难而疑之。”而修善去恶,尤须在起心动念处,认真省察,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毋或怠忽,是为善人。
& & 什么是省察?
&省察者,反省與查察己心,省察在內或在外,如能常以此心學道,才能有著力處,否則免談「學道」二字。省察就是覺照,克制就是改過。
& & 学问之道有三,曰:省察也,克治也,存养也。
——清·张伯行
一个人骄奢淫逸,为邪气所主,为声色所迷,又能做成什么事业?这是人生的悲剧。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煎销恶习,正气自然滋养。人生如此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读书,经商,人生各种事业有此何事不成?这是人生的大根本,本立则道生。。
儒家门派也是很多,有守一派,有守中派,有艮止派,有体天理派,有明诚派,有慎独派,体仁派,本文研究的是孟子所传的养浩然正气,但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修心这一主题,所以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共同的理论。
&&&儒家的功夫其实体系是这样的:六证修法的目的只为一个“得法”入门而已。好些佛家道家的朋友都来解释,一味以为有多少功夫,其实从“知止”到“得”只是入门而已,是筑基功夫,儒家只有一个功夫叫“诚
”。好些大学教授都在瞎扯,卖狗皮膏药,毛皮和本质之间差距太大了。儒家功夫的顺序:“六证”相当于入门完成了格物致知,是得“法”的阶段,修完就能“得”“格物”的办法,正心诚意是格物致知的功效。也叫得“中
”进而意诚。所以儒家功夫简单就一个字“诚”,所以陆九渊称为至简功夫。&
&本文共九章:(一)知止是入德之门(二)格物的千古之谜&&(三)麒麟文化&
&(四)研究《大学》的思路
(五)原理探究&&(六)入手须知&
&(七)儒家的一些体会&
&(八)天人之道----儒家的性命功夫&&
(九)收放心的六证功夫& &
太极就是“一”也叫“中”,太极循环贯穿了儒家修炼的始终。儒家修炼和太极相关,连炼精化气的功夫也都是阴阳循环,天人合一时感觉天地就是太极图,人就是太极的中心,又时动时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物我循环合一为一太极,因为是在事上修炼,所以修炼出来的功夫更加真实,得一是一步步践行(知行合一)知行循环往复就是太极,静坐时物我不二又为一太极,太极就是“中”。所以,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儒家功夫又称一贯功夫。王阳明讲得就更直接:吾道大中至,彻上彻下,一以贯之。可见中正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太极之道。
&修法大都散见于四库全书,实际上是中华道统,但是由于近百年被批判,其学问功夫主要在台湾香港美国等地,
国学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复兴当然也包含文化。儒家有动静二法克服了静坐之后的散乱,这比佛家的念佛,道家的时时
守丹田更为实用,也更适合俗家,因为儒家有在事上练功的方法除了静坐(静存)之外,生活也是练功,而且越是心烦意乱
练功效果越好(动养)。
&&&中华文化的源头《易》距今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大中华复兴在即,仁人志士为之欢欣鼓舞,文化复兴是个重要的内容,中华文化就是太极文化儒家和道家互为表里构成了我国优秀的文化,这些古董《大学》《中庸》《孟子》看不懂的人居多,于丹教授讲《论语》属于学院派的,离儒家修炼文化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敝,今讲儒家的修养方法,是为正本清源,儒家文化本质为修炼文化,故有三教(道佛儒)的说法,如:“存天理灭人欲”被人批判的太多,但你修炼儒家功夫,你就知道这是国学修养方法,那就是批判错了,修养方法怎么能是哲学呢?错了而且错的离谱。心学是修炼学而非哲学,心学是个独立的东西,王阳明也不是哲学家而是国学的修炼家,儒家的许多大儒都如此,实际上是被人误解。
&&&中华文化经典《易》中的思想,周文王做了总结,也就是元'亨'利'贞,并写成爻辞。这是如何过得更好的办法,
修身进德的办法,儒家入门首在立志。就自修自省上并不比佛道少多少,省事多少,就天人合一
的最高层次,归纳起来就是道德二字。何为道德?孔子回答了: 儒家《大学》中中庸之道的提出,更清晰的指出五达道,
三达德,这是修道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庸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发展,是把上古修炼发展到了新
的高度。显然孔子是道统的传承(上古十六字真传)者,因为有“中”的道统,我国称中国,这就是我国的核心文化。
&老子并不言丹道,只言“守中”。丹道是养生家的杰作,张凌开创道服,立制度,儒服和制度是董仲舒创立的,
儒家和道家在汉朝开始分道扬镳,上古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被两家继承了下来,但渐渐失去本来面目。
&儒家被统治者看中,开始科举之后修身的本质渐渐消失,成为只会摇头晃脑的腐儒,儒家经典也被删改的面目全非,习
气练剑的越来越少,汉唐时读书人是佩剑的,文武双修比较彪悍,书和剑成了读书人不灭的梦。宋时完全成了一种贵族装
饰,明清时后来连装饰也没有了,这也是我们国家衰落的开始。
&&&儒学在明朝开始复兴,修道方面以王阳明为代表王阳明在石棺中参透道德的最高境界,出来后告诉我们修行要点:知行
& 儒道两家渊源极深,同源而不同流,儒道两家同来自《易》,儒道两家的区别
:道家是地道贵在守雌,自然,
无为无不为,是在学地道无为而万物得养;儒家是天道贵在行。知行合一,以人应天,是在学天道有行而万物有本末
始终,儒家有为有不为曰:天理。故一个是天一个是地成为儒道两家的分水领,用儒家解释道家或道家解释儒家都是
错误的这必须搞清。过程来看儒家还强调知行合一 “天下惟此事,父不能传之子,父不能传子,师不能传徒,
此道只能自求”,是一条力行之路。从目标来看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明明德,是一种英雄的抱负。
叹!今人都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人太多了,这些人并不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而是他们不明白,人欲岂
是能填满的,为物欲而追求,远不如为内心的信仰来得真实;为信仰而奋斗远不如为了内心的灵魂。程门立雪,慧能断臂这是
人类灵魂的极致追求,他们是真正的获得灵魂自由的人,明白宇宙人生真谛的人!
& &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一):知止是入德之门&
作者&&杨学思
&儒家修炼就是本天德以立仁(人)德,本天道而立人道,就是为人之道。不是要白日飞升,也不要长生不死,而是要做大人(君子)是为人生的幸福而修,是为做人而修的,是为提高智慧品德(进学)而修的为己之道,修到最后和佛家,道家大略相同。
什么是“知止”?这是入道初步。有了孝道根基,具备了为人基本品德,如此方可以用功上路,否则学功夫将会走入邪道上去,学止静功夫也会入魔入狂。所以所这功夫前先要有纯良品性。学儒也是从止静入手的,也有如参禅打坐的功夫,只是儒家坐法与其它有些不同,儒是正襟危坐的。当然儒家也重视走路、读书及卧时的姿势,以便以保持功夫不失,使在坐卧及行走、读书等时心都能保持安定。“知止”就是把恶心、散乱的心能止住。“知止”重在一“知”字。儒家说知礼,等于佛家说守戒。再进一步知善恶忠伪,再进一步知仁,及孔子说“知天命”。知能进一层,则功夫也更进一层。“天命”是什么?有很多猜测。但猜测是没有用的,如果功夫能达到孔子或更超越,则天命是什么自然而解,没有做到就不用谈了。(引自《论儒家修养功夫》
修身的入手地点:
&由知止到止于至善,六证修法由知止开始因此,知止就成了入手的地方,文中关于知止的表述有:止于至善;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止于至善”后文里又接着讲人要知止的意义,这是
结论:知止的止就是入手,人若知止就能入圣,否则就会:人不如鸟。关于知止也有一个段落: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以人要知止,并且止于至善。何为止?此所以明伏羲《艮》卦之义,兼体用而言也。曰:“艮,止也”,言其体之止也;又曰:“时止则止
”,言其用之止也;“时行则行”,言其用之行也;“动静不失其时”,言其用之动静不失其时也;“其道光明”,(3)因动静不失其时而得其道之光明也。后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止于至善其实就是止于“中”不懂?那就接着研究《易经》,《易经》是打开儒家的玥匙。
&《易经》讲的就是中正之道,尧之传舜,曰“允执厥中”,舜之传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万世圣学之的也。其传自禹至汤,至文武,至皋夔稷契,至伊傅周召,至允执厥中,由此言之,则孔门之传授可知矣,
就是止于道义之门“中”。
何为“中”?《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中庸》实际上是孔门心法,《大学》是体系,两书是一体的,这和朱熹的看法一致——中庸之道就是孔子哲学和修养方法的精髓,不然孔子怎么能成圣人,中庸就是成圣进学的方法。
证明这一点有一古诗为凭:
《静坐吟》
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天心。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
但有平常为究竟,更无玄妙可穷研。一朝忽显真头面,方信诚明本自然。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馀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
不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本诗词来自《静坐法精义》,诗词自己体会。
附录:原本《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音为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mao(女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bing(并加个走字旁)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原本《大学》的原文有别于流行八百多年的朱子章句本。《大学》原本,是指西汉戴圣所传《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原文。&&自宋朝朱子的章句本流行以后,其他许多注解《大学》的书,如司马光的《大学广义》等,都已失传,甚至坊间连原本《大学》也久不流通。所以到明朝嘉靖年间,王阳明把原本《大学》刻印出来,&&当时的文士还惊怪起来,不相信还有这一种本子。甚至清朝的李惇还说:“学者有老死不见原文者。”因为大家既然只读朱子的章句,刻《礼记》的人索性就把其中的《大学》、《中庸》只存其目录,把文字都删除了。本书所采用的原文,是依据清末阮元重刊的《宋本礼记疏本》。
&至于怀师为什么要用原本《大学》来讲述,详见南老师《原本大学微言--开宗明义篇》。
总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的三个方面明明德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一切都要先修身,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在大学中的第一章,实际上是一个结论。指出大学的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步骤: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修身的过程包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格物一章已经遗失,被秦焚书坑儒消灭了,成为千古之谜。既然这样格物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从结论三纲中(在止于至善)反推,因为儒家修身的理论基础来自《易经》而此书讲的是中正之道,恰好和格,至,诚,正的意思吻合,格,至,诚,正为修身的过程,就是由不正到中正。所以格物就应该是调心的开始,是心态归于诚正的过程的第一步,格物和知止意思相关,格物就能知止就能入手。总的来讲个人认为大学之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体认天理。
诚意的段落: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点评:“诚”有人把它当作一种修法,诚意就是不自欺,也就是慎独的修养,其实这是生活化的练功,和礼一样是时时体天理的修养方法。其功效: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正心段落: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点评:文中“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一句点明了和《易经》中正之道的渊源,并指出修身的根本在正心。
身修段落:《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点评:为了指出修身的好处,文中树立了一个有德君子的形象。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二):格物的千古之谜&
作者&&杨学思
&&&在中国哲学史上争议最大的就是格物,有著名的龙场悟道就是因为格物,王阳明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
哈哈大笑?在月光下他的一笑,成了佳话。多少人为止倾倒!历史书上记住了几个人的笑?唯有王阳明。
王阳明为什么以格物为首要,反对者们知道吗?谁也不知道。我研究了很久,也非常头痛,直到看到
黄绾的《明道编》才知道阳明先生为什么笑?他太应该笑了,除了王阳明谁还能解?“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儒
学在日本的影响何其大!
《大学》中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所有的一切的逻辑最后落到“格物”二字,应该是很重要!
能解格物一词的人真的太少!认识到格物是大学的核心的,并以此构成体系的唯有王阳明。
&阳明先生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有以致知为至极其良知,格物为格其非心者。又谓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致者、至也,至极其良知,使无亏缺障蔽。以身、心、意、知、物合为一物,而通为良知条理;格、致、诚、正、修合为一事,而通为良知工夫。
甘泉先生:格者,至也,即格於文祖、有苗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於庶物之物,即道也。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格者,至也,即格於文祖、有苗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於庶物之物,即道也。格即造诣之义,格物者即造道也。明德新民,全在止至善上用功,知止能得,即是知行合一,乃止至善之功。古之欲明明德二节,反复推到格物上,意心身都来格物上用功,格物即止至善也,圣贤非有二事。自意心身至家国天下,无非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天理,即格物也。
《大学》之要,在“致知在格物”一句。其云致知,乃格物工夫;其云格物,乃致知功效。在者,志在也,志在于有功效也;致者,思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格者,法也,有典有则之谓也。
程子:“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
 复性书(唐:李翱)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易》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之谓也。」
现代的東岐明:「格物致知」的正確意涵
物:指連繫於心的「物境變化]
「致知」在作用上就是指“昇華覺知”。
致:無求而至.
& & 到底谁是对的?
我认为王阳明说的是对的!格者正也,格物就是正物,物者事业。理由:
首先,从传统文化上来研究。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传承的是上古文化,传统的文化上修身包括进学的方法(修
真),还有品德的修养不注意品德的修养就不是华夏儒家文明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么重要的东西在儒
家的核心文化中应该体现出来!大学中只有王阳明的解释符合这一点。
甘泉先生以体天理为核心,所以对天理比较看重,因为天理就是至善!从修养上来看,一开
始就止于至善是不可能的。所以格物不可能是止于至善。
黄绾的头脑(核心)也是止于至善,他曾经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后来独立并反对王阳明,这就学术上来讲没什么,可是他晚年骄傲纵容子侄横行乡里,可以看出,他的功夫实在不行。他的品德可以看出他并不能齐家。
再来看程子。
程子认为“至其理乃格物也”,他是著名的理学家,天理一词就是他倡议,也是他的学问。他还提出静坐的修养
方法,但以天理为儒家头脑忽略了儒家道德修养,学问,修真,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文化,他的说法是对的,但不全面。
&其次,从《易经》的角度来看,《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也是孔子儒家文化的来源,《易经》贯穿了一
个核心思想,或者叫精髓是“中正之道”,王阳明以“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致者、至也,
至极其良知,使无亏缺障蔽。”以格物作为核心(头脑)符合《易经》,并且不正归于正,就是儒家的复性功夫,反对者认为前面讲正,和正心冲突了,实际上恰恰是前面的“王阳明以“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和后面的相互呼应,格物是使其正,而不是心正,所以没有冲突。
&&&大明三百年出王阳明一人而已!蒋介石,毛泽东都是王阳明的粉丝,可见先生之才!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三):麒麟文化
&儒家修法的来源——传说
&&&修儒家心性学(现代就叫气功)是开发大脑的,能促进内心安静,使头脑更清晰更好使使人聪敏,古代儒生以此进学,悟道,成就人间功业,并不是什么武功。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儒家修炼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本质和道家同根同源是一种天人合一,以人应天的修炼方法。
我国7000多年前出了一个圣人叫伏羲相传他发明了先天八卦太极图的原始,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易经》写作的完成经历了几千年,有人认为这是外星人的结果,其实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外来文明(外星文明)我不太愿意承认,因为没有依据。我反过来认为地球上存在过史前文明,如金字塔就是证据,失落的大西州也是,安第斯山的文明,玛雅文明。。。一下来了这多不同文明的外星人,不太可能。可能是人类曾经灭绝过,印度史诗里有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记载,还有圣经诺亚方舟的记载。不胡说了开始吧!
伏羲(太昊)是以一划开天地的,这个“一”就是太极,是宇宙最早的原始的物质,中国人称之为元气,这是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并有了最早的修真理论,自从有这一理论修真就开始了。伏羲可能就是第一个修真者,第一个圣人创造了八卦太极图,每卦共六爻,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了。
中古时期(距今4000——5000年)真就有黄帝闻道广成子的故事了,相传黄帝抱虚守一实际上就是在修炼,太极图在这一时期修改名为旋极图(麒麟文化)有极在中间开始有一漩涡。
炎帝代表天道,代表作《连山易》。黄帝代表地道,代表作《归藏易》。
儒家代表人道,代表作《周易》。(相传文王拘而演周易)从修炼的角度来认识太极图的唯一性是对的,儒家功本质上用的也是太极图,只不过旋转而已,人体就是漩涡的中心,这也符合执阴阳二者而取其中的含义。&&中极图还有天地人三才并用,人居中为立人极(因此,也叫有极图),才有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说法。旋极图后来演变为中级图。
中级图是儒家道家共同的修真图,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老子强调守中,其实都是中,中是什么?是“一”是巧夺天工,中就是太极,太极之说是用来解释中的,这个词是谁发明的?
是孔子,2500年了一直沿用!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是孔子在研究《易》的时候写的,孔子的提纲简称十翼,也叫经。《易经》的爻辞是周文王写的。儒家入世强调中正,是对《易经》天道的应用,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格物上修真表明儒家的修炼是刚健的,运动的;道家无为,抱雄守雌,不敢为天下先是对地道的应用,守的是母体,修法是阴柔的。儒家开始走的气脉是中脉,是一条线;道家的是任督二脉是一个圈。儒家道家一阴一阳相应成趣,互为表里,缺一不可,都是《易经》之半壁。谁看不起谁都是十分好笑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同根同源!
儒家功夫来自上古,据传为轩辕圣祖所传,尧舜禹下来的圣圣相传,孔孟之后有子思,秦时焚书坑儒,《大学》格物一章被烧,之后传人凋零,大道不传。。。
&直到宋朝儒学复兴然而,但在修法上并没能继承下来,受禅宗影响,儒家功实际上已经成了佛家观心法,到明朝朱熹修改古本大学,更是让儒家子弟成了只会摇头晃脑的书呆子,王阳明研修古本《大学》在龙场悟道终于明白格物之内涵,王阳明光复了圣学大道!世人对儒家静坐不了解,讥讽为“阳明禅”,阳明一派在当时用现在的话讲叫“非主流文化”,所传不广。
&&清朝沿用了朱熹的思想,清人刘沅在大西南创了槐轩学派,受道家影响很大,现在四川仍有传人,传人不多,多半为自修自练,有人到70多岁才明白,也有人到孔林日夜研究也有所得,但据笔者看,其中有很多采气法的影子,显然是多派和融的结果,萧天石的《圣心静坐法》中儒家分派系的特征很明显的体现出来,现有很多功法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浩然正气礼敬修法
&这也许是好事,说明儒家功法仍在民间!至于笔者学习的是王阳明一派的,只不过在研究先天太极图时发现,原来儒家在孔子前就有了,也发现其原理就来自此图,这说明中华民族祖先的睿智聪明。
&&&修儒最适合自己看自己悟,儒家虽然外部看来好像已经没有影响,消释了。作为流传五千年的文明的核心“中”的文化,其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了,焚书坑儒改变不了,新文化运动也一样,文革虽然传统文化受很大的伤害很严重!但仍然改变不了只要我放一把火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儒家修行法来自上古明君的追求“内圣外王”,儒家气功(心性儒学)指的就是内圣的修炼功夫,而并非完全来自孔子,孔子不过是其中一脉而已;“外王”指的是治理天下的政治儒学,要用“中”于民,创造和谐社会,二者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
儒、道两家从本质上说是同根同源,修行也是大同小异,只是筑基时的入手不同,传承的同是圣脉,儒家圣圣相传,从未间断,只不过能成就的极少而已,或为其功业所掩盖(如:管子,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等自己可以读书了解)才鲜为人知。&
&"三教虽然并立,而儒教最大。儒能入世治世,又能出世。仙怫二家只能出世。然以打破生死为事,则仙佛二家最切近,故好长生者多归二家。不知儒家亦有长生之术,其法身与仙佛无异,人不留心。孔孟二圣悲悯天下后世,性理而外,只论经济。其经济仍从性理中流出,而真性处间或流露一二句,见仁见智,令人自悟。”
(引用)但是没有修真的潜质,持久的毅力肯定是不行的,《大学》《中庸》两部书就是儒家修行的功夫次第和心法,只是不容易悟出来!道家佛家我就研究了二十年,最后七年回到《大学》《中庸》上,并修行方有所获。聪明若王阳明都三十多岁才龙场悟道,方法有时是句空话,我是用心去感受,承受,理性有时是非常局限的,当然机缘也很重要,要是没看《周易禅真》肯定还要摸索。你认为儒家入世搞得鸡飞狗跳,为什么还得以修养?儒家是有凭借的,不只是用“中",还有外动合内静之道。这是儒家功夫的高明之处,此才足以入世。不要满足于“中”,还要明白“一以惯之”才是中华无上道。这就是《易经》的秘密——通天之路。
&人心惟危,天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就是最好的儒家功法了,是的!概括起来一个字“中”两字“中正”三字“中正固'"四字“持中守正这个也是中国道统——中道!本质上就是内明外化之道,所有的上乘功夫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难悟,儒家是直透先天的上乘修法
道家没有谈外化的功法,实际上是有的,只不过在道德经中,能悟出的不多,所以不能入世。同样明白儒家十六字真传的人很少,知道的也不敢轻传,
有时说了对你也没用!只有自己感受到才是真的,气功心法就是一种感受而已。
儒家传理不传法,这是传统,所以传人要求较高的悟性,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诚心,所以传人凋零,能继上香火就不错了。同时外部文化全盘西化和儒家的落寞也有重要关系。儒家的“道”就一中字,儒家的修行就一“合”字。
&儒家贵自悟,宋代有人曾经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说:“到恍然神悟处,不是智力求底。”也就是靠智力是没戏的!儒家没有听了就明白了的,要靠自己体悟,不是很容易,没有像广播操那样的方法,而是只有心法,什么心法?格物致知,怎么样格物致知?具体而言:正心诚意一套正心体察的方法,掌握它就是入门的关键!怎么做呢?要靠体察。QQ聊天中网友和我谈论修儒,我总要他们看《复性书》为什么呢?妙在一“复”字,“复”之中即含有本来义,本来是先天,复是回复到先天。众生为后天习气所蔽而不自觉,静心也有次第阶段,一觉便归本来,只是才觉便又忘了,所以是生熟问题,气力问题。直截了当的讲,静坐中不通达处,于凡诚、敬、主静。观喜怒哀乐未发、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等,一一行之。。行才是关键。
&&&大道至简,晕倒!至简单,还学习干嘛?直接做神仙去,何必劳心劳力。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复杂的,大道至简,只是得道后的感言!这就是我的感言。明白的是一层纸,不明白永远是一座翻越不了的山。
道家修炼者相对较多,资料相对较多,基本上是守玄关,年老的可以以命门为玄关为安乐长寿,年轻的可以以肚脐里一寸三分为玄关,上士可以黄庭为玄关。儒家也有自己的修法,只是近代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书院,现代教育老师也不再传道,教育完全西方化教授教知识技能,已经完全失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失去了方向!我国大陆尤其如此,今年刚考上北大的五位同学,都跑到香港大学原因不言而喻,离开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有民族灵魂的教育,无论怎么改都是死路一条。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四): 研究《大学》的思路
&&&《易经》中正之道,此真龙脉。
&一年以前我和道友聊天,还妄自尊大,以无为为道之极处,借以炫耀——无为法为真法,还写了《儒自然真法》一文,还被人好评,得意之情益于言表,现在看来真是太狂妄,此文两月前被我删了。还是道友让我自己看:《易经》乾,坤,泰,丕四卦的爻辞注解,起初并不在意,无意中大概看懂易经的思想,方信,大为感激,吾友诚不欺我。研究《大学》必看《易经》!《大学》就像有的专家认为的一样和《易经》渊源极深。
&《大学》是一部儒家纲领性的文章,其深度可以和天书《道德经》媲美,跨度很大好像凭空出世,无头无尾,研究者一致认为被它有“一纲(有认为三纲)、六目、九经”在我看来这是对孔子思想精华的总结。三纲实为一刚,就是大学之道,六目就是六证,学者龚鹏程认为这是修证的方法(见《儒门修证法要》)除了他,一大批学者也有同样的看法!我不赞同,草根未必不豪杰,英雄莫问出生。研究大学还要看《中庸》《论语》作为参考。先讨论大学之道,用易经的观点来看: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一”就是“中”,就是太极!
王阳明讲了格物就是在正上用功,又讲:
“吾道大中至正,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不看《易经》不解此语的真正含义,功夫一以
贯之,一就是太极,太极的内容是什么?含义是什么?可看易经最基本的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太极。
儒家以中为贵,中极图就是儒家修炼图。如图
中极图实际上是顺应自然之图,又叫听话。听谁的话?听自然规律的话。儒家中庸之道讲:过犹不及。过和不及都不可取。话到这里不能再说了。这些都来自易经的思想:中正至道。所以儒家的修法不出《易经》,中极图同样柄承了已经的中正思想。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五): 原理探究&&
儒家的养生理论
&&&儒家修法为什么称浩然正气呢?孔子认为,天地间浩然正气乃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之根本。家有正气家不衰,国有正气国不亡,人有正气是脊梁。历来儒家被认为剽窃道佛两家的功法,其实不然佛家重在明心,一尘不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儒家也有以心观心的说法,只不过差别很大佛家以道心观人心返本还源,儒家的观心在养心,正心功夫有本质区别可以看出儒家重养气,佛家重见性。道家重练气,内观,儒家重养心,内省。
&&&儒家内圣修法的最大特点是将正常的社会生活、道德修养与练功融为一体,这是儒家功的优点,所以儒家是不避世俗,以事磨心,勇与当担,孔子美其仁德以君子称之,孟子称义,大丈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就是入世磨心的修炼结果。儒家修炼其真性情,成其英雄之事,立功,立言,立德,内圣而外王。儒家不在乎生命的长短,而在乎是否符合天理,儒家认为不符天理就是禽兽!
&&&当然养生方面的效果是一样的。儒家在养心方面认为“心”有人心、道心的区别,提出了“人心”、“道心”这一对概念。人心指后天的私欲,道心指先天本性,所谓“人心惟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见《尚书正义》)这些说法为传统养生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养生学认为,人刚出世,体内真气较盛,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影响和私欲的增加,使体内真气逐渐消耗而减弱。养生功夫就在于化后天之气为先天真气,以达到延年益寿。(引用)孔子也提出仁者寿的观点,现代科学家也认为人身要长寿必须养心。儒学大师孟子在《孟子·卷七·尽心下》明确地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这就是儒家的养生理论。
儒家思想的来源探秘
儒家的修真思想来源于此图:以道观法,以道观象,以象言道,以悟道为根本,易学就是读象法,这就是《易》学,儒家思想都来源于《易》,因为《易经》是儒家六经之一,附图
07:23 上传
伏羲八卦太极图图称“天地自然之图”、“天地自然河图”、“卦气图”,简称“先天图”。后世所制其他太极图式均未脱离此图基本内涵。先天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峙,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最早的认识。
16:36 上传
08:36 上传
伏羲(三皇五帝之首)太极图是中华最古老的哲学成果,旋极图(麒麟文化)实际就是把太极图旋转,所以又称旋极图,中级图据我猜测应该在麒麟文化基础上的伟大发展,在外形上和旋极图则和很接近.如图
后来中极图也有被分成阴阳各半,中间为一,S被划为一。《易经》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中极图就是阴阳各半,儒家强调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要把握好阴阳的变化,一味的做好人和做坏人没什么区别。如果太对一个人好和对他坏是一样的,会害了他,使他不能自立自强,如我们的子女,也同样。这就是儒家'执中"的理论,要把握中,做到中,中不是正中间,而是一个适当的尺度,中极图,中正之极图。中极图,自然图,阴阳平衡静态图。中极图,德之图,修行图,这是夺天地之造化,用自然之玄机,返本归宗,回归大道的必经之途。唯有中极达修真。(引用)所以老子强调多言数穷,不若守“中”。儒家的思想或原理就是“中庸”,就是中极图。
&&&诚”是儒家的修炼方法.儒家练中脉,道家练任督二脉,佛家练左中右三脉,练中脉走的都是阳刚的路线,通过百汇穴和宇宙相连,练后往往周身热流运转,只想长啸,壮怀激烈。据传王阳明练功后长啸,三军兼惊。儒家直接修炼祖窍,又叫中黄神室,是虚无一窍,儒家成仁取义,就和此功有密切联系,和道家弃情绝智不同,儒家是人极派,强调义,认为出家修行有背人伦,以正道正气为修炼的基础,符合天道为修炼的目的,也就是天人合一!有极图就是天人合一图,是旋转的先天太极图,儒家修真图,实际就是取中间道那个漩涡,所以叫“中”孔儒正气功,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持中中正,谓自然之道法。
儒家十六字真传
&&&中国历史文化大传统。这是自上古三代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子的道统谱系所指陈的真实内容。这个传授系统,无人能反对,亦无可争议。连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0世纪中国现代化第一总设计师孙中山都明白无误地予以认同,说:“中国有一个道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转引自钱穆《中国思想史》,香港,新亚书院,1962年再版,第174页。)
这就是中华道统:“人心惟危,天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就是最好的儒家功法了,是的!概括起来一个字“中”两字“中正”三字“中正固'"四字“持中守正这个也是中国道统——中道!本质上就是内明外化之道,所有的上乘功夫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难悟,儒家是直透先天的上乘修法,直接修炼“仁”也就是祖窍。能明白儒家十六字真传的人很少,知道的也不会轻传。实际上从古人祭祀的用品玉琮上我们可以理解:人心,道心,一,中的含义,玉琮反应的就是天人合一,以人应天,这也就是儒家的修法,天地人,人居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玉琮就是用来和上天沟通的。请看下图:
14:24 上传
13:56 上传
&大家看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样子很像,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中'这个是不是通天之路呢?
&&&儒家传理不传法,这是传统,法就在理中何必再传?所以传人要求较高的悟性,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诚心,所以传人凋零,能继上香火就不错了。十六字真传实在难解,古今几人懂?由于文化的破坏今天明白的人,怕更少了!
诚之一字实真诀&
14:24 上传
这个“诚”字也是祭祀活动的产物。也是儒家修炼的主要方法,以人事天就是以人应天,应之后求合。
儒家之“道”——中庸&
在修炼过程中笔者感悟到了,人体如同一涡轮的中心,因此就去网络上看太极图,发现人体中脉就是先天太极图的中心,所以,儒家的修炼实践证明了上古三图实际上为意图,告诉我们修炼的真实体会。儒家功法,本质要靠体悟,所有的内容看完你就会明白,也许不会明白,万法自然而已,几乎所有的气功都逃不出老子“道法自然”这一惯例,当然这是很难的,孔子也讲:白刃可蹈,中庸难得也。
没有修炼的时候以为上面这些就是正确了,其实在对峙的背后还有统一的一个方面,这才是关键,把先天太极图高速旋转中间就有一虚无的“一”伏羲以“一”画开天地,指的就是这个一,中字的那一竖,也指的就是这个一。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叁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於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者道之始生,而为万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训,庄子有「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之训。守一为得一之阶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门。冥心於一,合气於淡,则不二叁,心不二叁即定;行者於此,宜将牙关咬紧,死尽偷心,冥合於一,此为定心妙法。
&孟子曰:「天下乌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乌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动,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极,杂念纷起,根尘不净,难得见一,一不可见,又乌乎守?乌乎定?一者道体,人与天地万物之共性,见一即见道,亦即佛家之见性工夫。心一冥极,则自「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语),而清虚澄澈;便即见一,亦即见性,迄乎见性,便即入道。迄与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极於无。宇宙天地万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复归於浑沌无我之境界。(引用)
&通过修炼较长时间的静坐达到心体“澄莹”的境界,获得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和心灵飞跃。杨慈湖也主张静坐得悟,他还把这种方式称为“反观”,说:“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心生万物,万物有心,心物互化,合而为道!修心为上,心外无理,这就是儒家对“道”的理解。附图就是儒家"道
14:24 上传
这幅图可以成为守“中”或守“一"图
儒家修行的心法
07:23 上传
知行合一是儒家的真谛,所以按照传统还是不教方法,自己研究《大学》《中庸》研究出来才真正是你的,这就是是身体力行!儒家气功不是普通的养生方法,要靠自己体贴出来通向真理道路来,因为“知行合一”是儒家修行的必由之路,做到才能见到,见到又要合于天,今天体会出来一点就要去做。这就是儒家心性之学或悟道的特点。儒家板块里不是有几篇是新手写的体会吗?修儒就是这样修的,不只是打坐,是力行之路。所以儒家道修行就一“合”字,合天之德就是天人合一。一旦返回先天之后,可以和宇宙相通,吸取宇宙能量,人体如漩涡之中心,宇宙能量自然进入中脉。所以儒家功力增长强劲,称浩然正气。
修儒最适合自己看自己悟,儒家虽然外部看来好像已经没有影响,消释了。
作为流传五千年的文明的核心“中”的文化,其实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了,焚书坑儒改变不了,新文化运动也一样,文革虽然传统文化受很大的伤害很严重!但仍然改变不了,因为儒家精神,道德还在,我们秉承了“天人合一”(儒家讲以人应天)“和谐”这一儒家文化,而且还是主流文化,虽然有些人不承认。
在一本旧书中笔者看到这样的话:儒家亦有长生之术,其法身与仙佛无异,人不留心。孔孟二圣悲悯天下后世,性理而外,只论经济。其经济仍从性理中流出,而真性处间或流露一二句,见仁见智,令人自悟。”
(引用)但是没有修真的潜质,持久的毅力肯定是不行的,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大学》《中庸》两部书就是儒家修行的功夫次第和心法,只是不容易悟出来!道家佛家我就研究了二十年,最后七年回到《大学》《中庸》上,并修行方有所获。聪明若王阳明都三十多岁才龙场悟道,方法有时是句空话,我是用心去感受,承受,理性有时是非常局限的,当然机缘也很重要,要是没看《周易禅真》肯定还要摸索。你认为儒家入世,为什么还得以修养?儒家是有凭借的,不只是用“中",还有外动合内静之道。这是儒家功夫的高明之处,此才足以入世,这也是我研究的原因。练功时做到不算太难,难点在入世磨心,做到:不增不减,不垢不灭(佛家),道家:粉碎虚空,练虚合道,保持赤子之心,象婴儿一样;儒家:知行合一,做到才能“得”,才能参悟天地持中庸之德。
&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六): 入手须知
&一&&得“中”——儒家入门三要诀:
(1)止字要诀:外止于非礼,非义,不仁,不忠,不孝,使其无过无不及。内而止心于密,一源之初。内止其宜,
外止其当。
(2)静字要诀:在外为谦,也就是“无争”在内静己之私欲,约束七情六慾,一物不存,一物不累,心清然后
可以入静。
(3)定字要诀:在外为人伦道德。在内也即要做到内定,先定其心神使心有所属并做到专注,能专注就能意诚,
能意诚就能心正,心正方能得其“真”。得其“真'为儒门修真的入手方法。真就是“诚”就是佛家正觉,
儒家叫诚也可以叫得“中”,得“中"只是正觉,是一步步证道的开始,儒家知性(格物致知)的结束知行合一的开始。
诚的修法:在内也即要做到内定,先定其心神使心有所属并做到专注,能专注就能意诚,能意诚就能心正,心正方能得其“真”真就是诚的境界,也即“中”的体现。何谓得中?
&&&《周易阐幽》中有这么段话可为印证,现择录如下:
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
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篆文中字从○、从|,在人即秉[ ]之良,为至善无恶,圆明不昧之物,所谓先天真一
之气者是也。 ○中有|,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在O之当心。"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
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O。
万象主,即|。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
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
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
,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
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
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为中(圖);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圖),其实后天中返出
先夭,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紫阳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元牝立根基。"谷神,
即中也。元牝为阴阳,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圣人也;失此中者,
凡人也。圣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间耳。
一切常人,为气质所拘,为积习所染,性命分居两处,中有亏损,日亏日损,性乱命摇,神昏气浊,
将中之原物全然失却。中一有失,性命无本,形虽动而神已丧,焉能长久乎?三教圣人,以中为本者;
欲人执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中之一字,为修道者始终之要着,筑基在此,采药在此,烹炼在此,温养在此,进阳在此,退阴在此,
结丹在此,脱丹在此,七返九还,无一不在此。但这个"中",人不易见,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
以无心守。有心求之,则落于色相;无心守之,则入于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中道,非有非无,即有即无,
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O偏于恍惚中求,于杳冥内寻,庶乎近焉?
天下学人。不知此中是个什么物事,或谓黄庭穴,或谓天谷穴,或谓百会穴,或谓绛宫,或谓明堂,
或谓咽喉,或谓两肾中间,执守幻身穴窍,便谓守中抱一,妄冀长生,不但不能长生,反而促死,哀哉!
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谓中."道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
平平气象全。"又曰:"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释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
无背无面。"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皆言中之实落处也。若人能于
此等处留心,极深研几,就正于真师,认得真正之中。将柱扙子穿在中鼻孔内,主登彼岸,绝不费力,
从此直进大路,缓步而行,终有到家之日,经云:"得其一,万事毕,"岂虛语哉!
(此处系引用《周易阐幽》)
二& &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止,静,定,安,虑,得。
&&&层次:知止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定,定然后能安,安然后有得。&
&&知止,静坐开始时用心反照自性,杂念有了就要止于善地。
&&更上一层就是“静”,“静”后再深就是“定”,渐渐于静坐之中心性一片清澈,生活中人事匆匆,
&&思虑万端,事为烦扰,于定中忽然会觉得什么都看破了,无牵无挂,心生喜悦,孔子曰:
“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天心了。天心层次为“致中和,天地归位”。
&&&儒家“安”的境界这个层次佛家和道家多有描述:六祖慧能求达摩为其“安”心境,
达摩问“你的心在那里?”慧能明白了“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人,人无其人”不求而心自安。
《易经》“艮”卦就是最好的描述“艮其背不见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视而不见,听如不闻。
&&&再往下就是“不虑而得”通过"诚"的修练,练到极致就会达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儒家之道。
三& &儒家修行的心法&
儒家和道家分别继承了“中”的道统,孔子的心法是"端而虚,勉而一",教道弟子子路时说的话就这,
即“虚心”从而守中坐忘。无意守,不数息,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儒家以'一"为法。儒家其它法还
有很多,本质上就是“一”即“中”。—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有一古诗《静坐吟》把心法作了
&&&《静坐吟》
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天心。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
但有平常为究竟,更无玄妙可穷研。一朝忽显真头面,方信诚明本自然。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馀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
不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小结:本诗来自《静坐法精义》妙诀无过未发中指明了要害“自然”“平常”为要诀。并再次强调
“中”为妙诀。 萧天石先生已经守中法要中将儒家的“中”讲清楚了:“ 中为道体,此中道不但为
中华文化道统之所系,且亦系圣圣相传之心法所系。《论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张。’舜亦以命禹。”是以《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言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是历史上有名之十六字心传。在此,人心与道心,只是一心,
切不可作二心会,由其下句之“惟精惟一”,即可证之。其工夫头脑在教人以人心合道心。道心即天心,故
亦即是以人心合天心工夫。以人合道,以人合天。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最吃紧处即在此。
在求其合之以前,先须修“应”字工夫。以人应道,以人应天,也就是以道率人、以天率人之意。本天道以立人道,
本天德以立人德,本天心以率人心,本天性以率人性。人则体而应之,修而合之;合与不合,再印而证之;
印证不二,即得中道矣!一般人恒言“天人合一”。
体会:《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和道家的“中”——一般指“玄窍”是一致的,
心法都是符合《易经》大衍之数,找到那虚无的一并守之,目的不一而已,儒家修心是为入世,道家则要修仙不死。
四 万法自然之道
&&《金刚经》有云:一切圣贤法兼无为法而有差别,至少道出了两个意思,首先,圣贤法为无为法,一切有为法兼如泡影;其次为,修法有差别,修法实际上差别并不大,兼为无为法!那有差别在那里?由于心性根器的差别,机缘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我要说的万法自然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一切强求不得。根本上修行是不用法的,一切从心,心即理,心即法,心即道,万法自然之道!以明心入手,心明而理顺,自然知行合一,万法依于自然。
五 关于修行入门方法
&修炼入门方法,心静则理明,理明则能够知行合一,而合与礼的要求——礼者天理也。“中道”为儒家修行的正法,儒家修行必由理入手,所以又称理学。
&&儒家修行的方法很多!诚&&明&&仁&&中,兼可!格物致知理自明,这就是儒门入手基本办法。
&&生活中以礼修心,心正诚意,自己可以依理而行,如能“唯精唯一”则为至诚,天地可参!
&自然真法先天太极歌&&&是老鸟修儒戏作,可当入门口诀用,不是我卖关子,儒家起步很高,直透先天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我国之道统所系。修儒需要悟性,和耐心体会,也需要花很多时间读书,懂就是懂,不懂再讲也没用。
&&&先天起太极,
&&&浩气由中生,
&&&乾坤是鼎炉,
&&&日月自西东&
&&&三教本一源,
&&&造化由心生。
&&&圣贤宁有种,&
&&&道心人自有。
&&&自然为常道,&
&&&平常理最真。
&&&莫问诗出处,
&&&学思理自明。
六&&儒家修行心性之学的要求&
(1)在生活中修是非常人不能做到的。以“礼”'制心即慎独,讲究生活就是修行场,不过这一关,
究是镜中之花井中之月。要保持宠辱不惊,一心不乱要有多痛苦和多大的智慧?看是简单的要求却没几
个人做得到!孔子”日三省乎己”诸葛亮厉精练己,王阳明把自己关在石棺材里修行,看过《曾国番家书》
他每天是怎么过的?——我知道了!不修心功夫练十年也就那样没什么进步。
(2)儒家的“寡欲”为养生修行的必然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是国学修养方法,并非朱熹一个人强调。
“随处体认天理”也是一样,是国人追求的大境界。
七&&儒家心性之学的读书要求
&《大学》《中庸》两书为修儒者必读的书,是儒家心性之学的纲领性著作。《大学》是儒家的纲领,
《中庸》为心法《大学》就不多说了,在层次和方法里提过很多。《中庸》子思唯恐儒家修炼之心法失传,
又当心误传故留下了本书。原话已经很明白了: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
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什么东西能让
人受用有不能尽者?道业才能这样。用失血的眼睛(不用心),不求理解,读再多也没用!——这算是体会。
八 中的修炼与文化
中化道统者天之道也,天道唯和,天道唯谐,和谐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中国文化以此为核心,为做人,审美,社会管理,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以此为出发点,也是善恶是非判断的重要依据。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可见文化生命力的顽强,21世纪必然是儒家文化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的世纪——和谐的世纪。
& & (一 )修己以事天——“诚”。
&祭祀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命题,儒家修炼就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一纲(有的认为是三纲)九经就是这样的文化,持经达变,明礼守法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和”为贵,和,和谐是也。和谐是因为相信天人感应,在董仲舒以前就已有之,洪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人没有不生病的,不老不死的,不能有合理的解释于是只有祈祷上天,所以事天以“诚”——真心。希望上天能够消灾免难。所以修炼方式为“存诚”。
& & (二 )道德崇拜——礼
道德崇拜也来源于重德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从古到今,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中国人的神都是有道德的人,崇礼就是崇道德。从古至今,从传说到孔子,孟子,岳飞,文天祥。。。取义成仁,不胜枚举。修德几乎是所有的门派都要干的事情。儒家止于非礼,非义,不仁,不忠,不孝人伦道德,为人谦和低调,天下为公已经深入人心,以德治国为我国所独有。
& &( 三 )关爱社会——仁
仁者爱人也,是中国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儒家修炼认为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仁是天之心,修人心一应天心者为仁者,只有修人心才能让天地和谐,万物各归其位,万物才能得到发展,社会和谐安定。
& &( 四) 自强不息——勤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激励自己。也就是自己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儒家对勤奋的要求虽然没有任何修法,却是修行做人的根本。
九“执中”有深刻的修炼内涵
有人从学问的角度阐述了儒家文化受佛道文化的影响,这不可否认就文化而言是很正确的。可做为修炼者这是大错,大家都知道,练功的法门只要有一小点的出入那就不能练了,更不能称儒家了,练功有素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功法修改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自成体系,并发展了儒学文化强调”知行合一“这没错”借用资源的痕迹“应不包括修法!
负责任的讲这样做离儒家修法越来越远了。“执中”不是“守中”(执中——还有执两端而用中之意,强调生活中要恪守中道,做道知行合一,在生活中修炼这是儒家的硬性要求。)更非练“真言”,观心等似是而非的修法,儒家十六字真传一点不能改,这是一个尺度准则啊!初学者宜精读经典,少走剪辑**之路,相信某天会明白“诚明”之道。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七):&&儒家的一些体会
(一)儒家的修法“中”也叫“诚”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这两句很重要,前一句说的是“诚”和中的关系,后一句说的是诚和道的关系。
&&&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放在开头吧!太极本无极,无极就是诚。我的修法就一个字“诚”我认为这就是儒家修炼的关键,修炼太复杂,抓住关键很重要,我20多年的研究我想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诚”。看完下面《大学》的文字,你就知道“诚”字的地位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看懂了吧?诚的地位,还有“诚”字的很多表述,如:至诚可参天地,至诚如神等。。。
&&&聪明的读者你看懂了吧?诚的地位,短短的几十个字,反复强调,在《大学》这本书里是相当突出的,“诚”实质上就是“中”儒家另一本书《中庸》讲什么呢?讲一个字“中”中的道。
什么是诚和中的关系呢?“诚”者,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也符合十六字真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中的要求,“七证”修心只是诚意的过程
把三者联系在一起考虑,就能把握儒家的精髓。相信你已经懂得了!此为第一依据。
&《大学》中开头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应该是《大学》中的核心(大学之道),在我看来明德和至善本为一体互为表里,明明德是体至善为用。什么是至善?当然就是中庸之道!这样一切就明白了《中庸》之道就是至善之道!这样《大学》《中庸》就能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能把儒家十六字真传的要害“执中”的心法圈了进来。此为第二依据。
三点一条线,哈哈!明白了?!这就是开启宝库大门的钥匙。那就好办!因为关键就在这里,聪明的应该明白了。不明白的,也没关系,我的废话还有很多,也许你会有体会的。
儒家派别很多,大同小异,有主一派,存诚派,主敬派,阳明派,龙溪派,槐轩派等,看《大学》《中庸》,边学边看《易经》只不过在研究先天太极图时发现,原来儒家在孔子前就有了,也发现其原理就来自此图(伏羲太极图),这说明中华民族祖先的睿智聪明。
(二)修性在心——无心之心
道中有道,名曰中道,是三教最高心在法,三教共法。儒家称执“中”持中守正,道家多言数穷不若“守中”,佛家称空假中无不中。此“中”——非有非空,空有不空。
&&&我们要以自然,平常之心对待生活。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顺境的生活倒着看,逆境之中正着看。这就是“中”
&&&练功生活本来是一样的,动静无本,无始无终,生活就是修炼修炼也是生活。这就是“中”
&成道一味求静,反不能静,不在世上磨,不能成其道。无中求有,有无相生,有中求无,互证有无。不可有心求,不可无心持。此谓之“中”
&一切守其中,自然无贵无贱,不生不灭,不气,不争。这就是不失本心,也是修心的方法!(待续)
(三)中极图的秘密——中庸之道
本帖隐藏的内容
我国以“中'为道统,中极图的执“两”用“中”的思想精萃,是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也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这也是中华,中国的名称来源,因为它超出了气数,能改变人的命运,甚至世界的命运。太极图是自然之图
后来在麒麟文化时期发展到旋极图,黄帝时期发展到中极图(见本人作品《儒家浩然正气修法的原理和心得》)经历了几千年
的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总结我国先民们总结出了改变命运的办法。
中极图在旋极图两条切线和阴阳临界曲线上加宽,形成以中为道!阴阳之间跨度增大,以中为度更加注重"中"的平衡能力和宽
广性!中极图如何超出气数呢?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太阳即是无极图,太阴即是有极图,中和之气则中极
图。道家所谓“守其一,万事毕”,“执一而牧天下”者,乃是守“中一”之本也!要达到中极图,就要把握《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的原则,逢中则逆转,反其道而行之。“顺则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常人只知道顺行顺从,流浪生死;非常人却可以逆转返还,超出气数。但是在逆转守中的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度,适可而止。升者要降,降不能降到底;降者要升,升不能升到顶;阴者要阳,阳不能极;阳者要阴,阴不能极。这个适度的火候,在老子看来,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出来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惟有守得中极,把握中“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自然可以盗取天地造化之机、掌握阴阳莫测之变,动可以发于九天之上,静可以潜藏于九渊之下。“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如此,则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本文摘选自李海波著《道商》)
孔子讲:”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啊!普通人很久以来不能做到这一点了。”由此看来,中庸的辨证思想,该是孔门的万古心法真传。孔子从“过犹不及”的欹器认识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并且引申出中庸的思想。在修炼中儒家强调守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四)诚、就是守中,就是正心,就是良知,就是天理
诚的解释书中说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
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已有正解,何必再解!而且已经讲了修行的办法: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实际上至诚就是“正”,通过格,至,诚,达到正(至诚),什么是正,《易经》讲当位为正,就是思不出位,就是“思无邪”,六经贯义,指的就是“思无邪”王阳明讲六经一语而已。
(五)儒家十六字真传
《尚书·卷一·虞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朝人把这四句话称为“十六字真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能由迷生悟,以阴顺阳,借人心复道心,以道心制人心。先失主而后得主,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何病于柔乎?这就是儒家十六字真传有关人心道心的含义。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比较好理解,惟精惟一,就是精纯的意思,允执厥中,就是执守大中至正的太极。
(六)入世而修
&儒道同源而不同流,儒道两家同来自《易》,道家是地道贵在守雌,自然,无为无不为,是在学地道无为而万物得养;儒家是天道贵在行。知行合一,以人应天,是在学天道有行而万物有本末始终,儒家有为有不为曰:天理。故一个是天一个是地成为儒道两家的分水领,用儒家解释道家或道家解释儒家都是错误的这必须搞清。
&&&就功法而言三家各有妙处,但在家修行还是儒家适合,这是功法设计理念上的差异,佛家说空假,道说虚无,所以不能入世,在家修行有时难免为世俗所累到。
儒家求真,求真务实,在事上用功又能出世,旷达豪放,进能为君王卿相,或带几个弟子著书立说,充文充武,退而为高人隐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或济世活人或独善其身为文人墨客,教书育人。此儒修妙处之一端尔。
&&&然至达道不易,大道微妙,惜儒者往往知进不知退,不明止于至善的双重含义,进亦忧退亦忧。或死读诗书,不求修身落于下乘,或放言高谈阔论,不知夫子教诲,敏于事而慎于言,自取其辱,或好高骛远不明儒家务实不虚。
&中华道统岂读书明理能道尽?真正的儒上穷天理之妙,悟道修己;中体国家之忧,万民之困,为公而不私;下体父母妻儿,推己及人为忠孝节义,礼仪万方。
我自己的儒家修炼路线图(八) 天人之道————儒家的性命功夫
儒家气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养生养心,而是融合了修炼,养生,学问,品德,实践为一炉,特别是强调知行合一,每一事每一时都要修炼,所以特别痛苦,当然效果也是最大的,因为这是在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在革命。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良心”(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核心和基础,儒家的修炼不过是在找回良心,也叫复性功夫。受后天的各种各样的诱惑,人们的心态扭曲了要使回复正常就要“正心”心正了才能“诚意”,意诚了才能得“中正”得中正之心才能称为良心。
&能改变命运这就是《易经》的最终目的,而儒家就是在履行易经之道!儒家认为:礼不复,心不存,礼者天理也,儒家传理不传法,原因很简单,看你能不能诚意,诚意则得之,不诚则不得。可是同志们练功的方法五花八门,却忽视了浩然正气的核心“正气”,儒家心法核心就一个字“正”整部《易经》也就一个字“正”。所以修炼需从正心开始,这就是性功。具体而言:
儒家道家在这方面差异很大,儒家认为:礼不复,心不存,所以儒家直入性功。(不复礼,欲其得养天地浩然之气,得致万古常真之知,犹蒸沙而欲其成饭,不可得已!)
2 世人皆曰三纲领,实则圣学只明明德一着,功夫只止至善一着。 明明德者,明我之明德也,为内圣功夫。
儒家还认为:先天一,后天一;亦即先天道,后天道;无二无别。故云其为物不二,而其生物不测。不原其交泰之道,何能有此?最后修止之法。一曰系心止法:系心一处,不使放失,一放即收,使勿散乱,久久自伏;此亦名系心守窍法。一曰克心止法:起念即克,有想即制。此为克念为圣,与克己复礼归仁之功。
&以上为儒门修复(复性功夫)功法,亦犹道家之修返还功夫。
& & 那么儒家的命功呢?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儒家先炼性,后练命。由心性的修养开始到人与天合(天人合一)的时候,就进入命功的层次了,儒家修的是性命合一之道,每次进步都是一个太极循环,性命是合一的。可参考《参透性命的儒家气功》和萧天石的《道海玄微》。
&内圣功夫,全在从心性起修。心性之修持炼养,二者功夫只是一个,举心则性在,举性则心在;修一得二,修二得三,综三合一,复归于无;守一生三,复妙及万;其化无穷。
儒家命学罕传,夫子于性与命与天道,均罕言之,自孟子而后,此学或几乎绝矣!唯儒家非无命学,且其起源甚早;如《易·说卦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为孔门圣学对于性命之一贯心传。故下章紧接而详阐之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即为合天道、地道、人道而一之;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配天之道,极其功以至于命,方为圣学之极致,也是儒家的命功。
&儒家的命功是天道(天命),孔子50而知天命,50岁能够看懂天道,这个层次不可测也,我不敢奢望啊!
(九)孟子浩然正气正功具体修法
《孟子》一书是陆九渊,王阳明的功夫来源,我等只要研究孟子就行了。
&儒家传理不传法,法自在理中,所以儒家没有功法,可称至简功夫,心性上下手,这就是儒家《大学》的本质。大道之真谛在修心,是儒道释共法,也是真正得道者的感言。修凡心么,已差很远。。。非上智,不足以明。”道“毕竟是最上层的东西,一切依于自然,怕是最好的结果。你仍然理解不了,就把我当成三家村的老学究,就算我自说自话。你懂了,那我会很虚伪的讲,同志们革命上岗才刚刚开始,复兴中华文化任重道远!&&
&生活中其它门派的修法有个致命的弱点,静心,动心有分别,只得一半之功,生活中就散了,只足养生,不足得道,综合来看,并不是无上之道。道之真谛在修心,以上是儒道共法,也是真正得道者的感言。
&儒家的复兴是件很重要的事,因为儒家是我中华正统文化,虽然受封建社会影响,被利用,但正是有利用价值才被利用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复兴中华文化离不开它,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没有价值取向,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知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人是可耻的,一个知道自己有能力做点什么,却不去做的人,又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一个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迟早会变为西方文化的牺牲品,至简功夫终久大,中华道统必将随国家的强大而日益受到重视。因果随缘,道法自然
! 虽然没几个人在修儒,但你要相信被称为道统的东西是值得研究的,中国文化的灵魂在此
作者& &杨学思
(一)古代圣王的明心之法
儒家修法儒家修身功夫来自上古,是古代圣王的明心之法,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俗家修行法。儒家修身法参透性命,一步登天直透中黄省掉了很多麻烦,又是世俗的修法,所以特别适合大众,以事为修节约了时间,又把修德,练气,做学问,融为一炉。
&儒道佛共同点:精力旺盛,筋骨强劲,思维敏捷,可延年益寿。
儒家的特点:身体力行,强调自学,靠他人讲作用不大。
首先,修行时间长,二十四小时全天都属于练的时间,没有上班间断的问题,再怎么繁忙都行。因为儒家以事为修,晚上又存夜气,所以进步迅速。
其次,不违背人伦,性生活适当不太影响练功,道家没有精气就如同蒸沙煮石,百般避免夫妻生活除非懂房中术。佛家影响明心见性的速度,释迦牟尼修成之后才回家和妻子一起生活。
第三,不禁酒肉,女色儒家不提倡,也根本做不到断六欲、绝七情。儒家不是为僧为道的绝欲者,但求能够珍惜三宝,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既能有收入,又要有开支,用之得当罢了。治身如同治家,要重视勤俭节约,勤能多入,俭可少出,这也算是富家强身之道吧。
第四,得道后道家佛家没事了,儒家却还有参天地的功夫,之外某种神秘的神感神应会要求你“替天行道”,否则不算完全。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即为合天道、地道、人道而一之;穷天地之理,尽人物之性,配天之道,极其功以至于命,方为圣学之极致,也是儒家的命功。
缺点:1 功法难悟难懂,需要中等以上天赋,而且很费时间气力去参悟中庸之道。
至少要读点《易经》《大学》《中庸》《孟子》,及历代大儒的经典,对国学功底差的同志,不太容易,除非自学,做好文言学习,加强国学。
3 自省自悟不立文字,儒家的进步就靠悟进学,心灵上的感悟。
儒家不担心心术不正之徒,因为修为越高,品行也就越好,儒家就是修品德明天道。没有修的不为入门,入门的品行必然端正,我也放心。浩然正气入心了不正也正,所以为万世法。
&&&以前大概和大家讲过儒家有两套体系,一套为内修法就是小学功夫“知止”;有一套外功为格物的功夫,其后则合二为一同为中正之道就是大学功夫。
以我现在的修为看,格物一章没有遗失,其实'格物"是不用讲的,六证功夫为大学入门的阶梯,六证功夫明白了,就得到大学功夫了。这就是六证“得”的含义,由内而外,由浅入深,是修行的顿法留给中等根器的我们。根器好的人六证有可能一次到位,王阳明就如此,所以他不言六证次第只讲大学功夫,搞得我们一愣一愣的。
&我的《浩然正气修法入门》主要讲的是《大学》一书。本文《儒家修法讲授.则是要讲《中庸》一书的
我的讲法不是做学问,自然没有说文解字的必要,文字功夫古人已近登峰造极,我们那位讲述的老师教授能超越朱熹?
我的这种微末直接的讲法是为现代人学习提供参考的,你有你要求,我有我角度。
(二 ) 君子之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道家儒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