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的工业化工业化时抑制农民消费会促进工业化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在学习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学生已经从侧面了解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讲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史理解这一模式的危害。
本课前两目在讲述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史实的基础上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观。第三目评价斯大林模式可采用讲述法,介绍这一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正确评价斯大林及其模式的作用。为降低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建国初社会主义建设走的弯路,增加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果。
1.课前预习教材,自主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明确各 [来自e网通客户端]
审核人:历史吴银春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字号选择:小大超大
近年来俄罗斯等国学者对苏联工业化的评价
内容提要: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剥夺农业发展资源对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苏联工业化不止牵涉到一个热点问题,还涉及到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和工业与苏联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因此,苏联工业化问题无论在苏联解体前还是解体后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近些年,俄罗斯等国的学者对苏联工业化的研究趋向客观,更强调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来考察苏联工业化,将主要研究点集中在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以及为保证这一资金来源所进行的农业集体化、伴随工业化过程形成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工业化在战前五年计划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消极后果等问题。本文就这方面的最新动向介绍如下。
关键词:苏联工业化、客观必然性、资金来源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仅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而且在其过程中形成了影响苏联整个历史时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苏联的工业化一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剥夺农业发展资源对苏联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苏联工业化不止牵涉到一个热点问题,还涉及到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和工业与苏联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因此,苏联工业化问题无论在苏联解体前还是解体后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苏联体制下,苏联学者对工业化的研究着重介绍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人民的建设热情所发挥的作用、工业化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工业化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重大作用等问题,而对农业和轻工业相对于重工业的发展滞后问题则轻描淡写。苏联学者В.С.列利丘克所著的《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为这方面的代表。苏联解体后,出现了否定苏联工业化的观点,例如俄罗斯学者麦德韦杰夫认为,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与人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不相称的,并把此种代价归结为斯大林的错误领导。还有学者认为正是苏联的工业化导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阻碍了苏联后来的经济改革。一些学者质疑在战前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经济统计方法,认为如果不是按照总产指标而是按实物指标来衡量,五年计划中的许多指标并没有完成。近些年,俄罗斯等国的学者对苏联工业化的研究趋向客观,更强调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出发来考察苏联工业化,将主要研究点集中在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以及为保证这一资金来源所进行的农业集体化、伴随工业化过程形成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工业化在战前五年计划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消极后果等问题。本文就这方面的最新动向介绍如下。
一、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
苏联解体之后,特别是在9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学者,宣称如果没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后来的国内战争,俄罗斯会沿着战前工业高涨和社会进步的道路继续前进。近些年来,研究苏联经济的学者对上述观点普遍持反对意见,并从各个方面阐述了革命前俄国的落后性及进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В.П.洛吉诺夫认为,虽然革命前的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俄国仍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在很多方面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俄国实际上输掉了1914年开始的一战,原因之一就是明显落后于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工业综合体。1913年俄国经过世纪初的经济上涨之后,在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上处于世界第五,只有到1925年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在许多经济指标方面才达到1913年水平。而这对于国家处于完全的孤立状态并为不可避免的新战争做准备的情况下是明显不够的。20世纪20年代末,进行过很多关于工业化道路与方式的争论,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没有对工业化的必要性进行过怀疑。
达尼洛夫则从一些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出发论述了俄国在一战之前的落后性。年俄国的钢产量从220万吨增加到480万吨,而德国的这一指标则实现了从530万吨到1760万吨的飞跃。到1917年,俄国工业的总资本为20亿美元(不含银行和铁路),那么人口比俄国少三分之二的英国这一指标则高出5倍,仅美国一个联合钢铁公司拥有的资本数额就相当于前两者之和。尽管铁路建设迅猛发展,并修筑了世界上最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俄国铁路运输能力仅相当于只有800万居民的加拿大。俄国在经济技术方面也落后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自己所需要机器的一半以上依靠进口。从外国进口的不仅有复杂的机床、仪器、设备,而且还有犁、打谷机、纺织简易车床乃至镰刀。劳动力的廉价和高额的剥削,是由于半农奴社会制度造成的,这使得资本家对改进技术兴趣不大,拒绝机械化。例如,石油开采大部分是用吊桶法进行,在矿井里全部地下工作靠手镐和鹤嘴锄完成。第一个钻孔机是在1910年顿巴斯出现的,而第一个用于采掘的锤子直到1914年才出现。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俄国教育落后,教育程度则勉强达到18世纪中叶英国的水平。根据1897年人口普查资料,识字的人占农村居民总数的28%,而在城市居民中间这一数字接近57%。
R.C.Allen对那种认为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他认为1913年之前的俄国经济高涨是依靠世界粮食价格的上升和国家大规模修建铁路实现的,这种经济高涨具有一次性和暂时性特点。随着一战的结束,世界粮食市场的繁荣消失,国家铁路修建基本完成,这种模式的工业化丧失了发展动力。此外,他还认为俄罗斯在一战之前的发展模式具有自我毁灭的特点,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如果没有布尔什维克,俄国将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在一战结束后很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像1991年的苏联一样。
不仅革命前俄国的落后性决定了进行工业化的客观必然性,而且20年代末期苏联所面临的国内外条件也决定了加速工业化的迫切性。国内面临的状况首先是大规模的社会化工业与技术落后的小商品农业之间存在的矛盾。苏联第一个十年,工业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只占20-25%,农业经济比重大约占50%,几乎80%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工业总产值按最大值来算也远远落后于所有工业国家的相应指标。苏联政府提出实行坚决和迅速的工业化变革。这是全面的工业化,不只是要增加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各个经济部门还要从家庭生产方式过渡到工业技术的生产方式。国外方面,苏联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处于国际孤立状态,苏联不可能利用国际分工带来的各种优惠来实现工业化,这决定了苏联不可能像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当时和以后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时能用较少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
二、工业化的资金来源问题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及必然要加速进行的工业化,寻找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即原始积累问题成为当时苏联的头等大事。一方面,庞大的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苏联在当时被孤立的状态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原始积累。在理论上探索工业化资金来源的过程中,苏共党内出现了重大的分歧与争论,然而实践中日益复杂的局势最终促成了通过剥削农业经济的方式来支持工业化的决定。
达尼洛夫在《俄国现代史 》一书中生动的描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确在筹集资金方面捉襟见肘。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方针,也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工业化。1926年11月召开的第十五次党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把重点放在了各种国内资金来源上:收归国有的企业的利润、外贸利润、利用内债、价格调控政策等等。当时石油开采业不太发达,不可能指望靠&石油美元&提供令人满意的资金。此外,在工业政策领域还为节约制度运行费、减员、缩减附加费和降低建设费用而绞尽脑汁。年,工业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额度被确定为10亿卢布(这比年度的投资多1倍)。但是,这笔资金的大部分都被用来维护和更新旧设备,只有20%的资金用于新建设。
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议确认了加速工业发展的方针,原因之一就是完全没有自己的机床制造业,不扩大进口,就不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年,苏联对重工业机械设备需求量的60&90%依靠进口满足,依靠本国生产只能满足纺织厂的机器需求量的35%。此外,在&战争警报&的背景下,1927年加强了对巩固国防能力的关注。当时苏联军工厂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甚至低于1916年的官营和私营工厂的生产力水平。与法国相比,苏联军事工业在战斗机生产能力上仅达其1/7,坦克&&1/20,机枪&&1/2,等等。当时苏联经济学家认为,要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平均每年需要支付30亿卢布。因此,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危险,政府还是开始冒险发行债券和纸币。财政年度,计划发行纸币1亿5千万卢布,结果多发行了1亿卢布。工业化资金不足导致大量发行纸币,可是发行纸币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切尔沃涅茨贬值以及国内商品短缺。
И.В.卡拉瓦耶娃探讨了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在最终促成工业化路线出台方面的相互关系。她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包括革命前的俄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资金的流入。而年轻的苏维埃国家不得已历经国内战争,击退干涉,失去了俄帝国在经济关系上更为发达的地区,同时被迫对民族边区&&沙俄原来的殖民地实施援助。此外,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经济工业变革的技术层面又要求大量购买国外现代技术设备。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而当时苏联工业化的资金保障问题只有通过本国资源&&改变国内生产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途径来实现。形成的局势不能不引起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修正,并重新审视实施工业化的政策。从1924年开始,在党的刊物上直接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积累来源的广泛讨论。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与方法的转折点可以视为是1928年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会议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李可夫在报告中认为应该把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路线与个体农户的支持结合起来,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而古比雪夫的观点截然相反,认为五年计划不仅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计划,还是最严酷的阶级斗争的计划。在后来的联共(布)中央七月全会上斯大林发展了古比雪夫没收富农生产资料和土地及从农业经济中提取资金用于工业化的的观点,直接说出&贡赋论&和&额外税&,并且把这一问题与&保持和继续目前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联系起来。接下来的联共(布)全会支持了斯大林和古比雪夫的观点,而关于农村中阶级斗争尖锐化的论断在加速工业化背景下成为积累来源的政治根据。关于积累来源的问题最终决定&&剥削农村的可能界限&&决定了集体化的形式和方法。随即就是迅速的大规模的大型农业经济区的集体化。
三、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和农业集体化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人为被中断的,如果新经济政策得以继续执行下去,那么苏联的命运就有可能被改变。达尼洛夫分析了1928年苏联国内的各种矛盾,认为新经济政策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能胜任加速工业化的重担,由此退出历史舞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苏联经济快速向工业化跃进,构建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是这一任务并没有完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是新经济模式短期取得成效而埋下长期危机的历史。依靠新经济政策终究不能保证苏俄城市、军队、工业的粮食和原料的稳定供应。经济杠杆不能发挥作用。工业化需要每年翻番增加的大量资金投入,而这是新经济政策所不能给予的。这也铸就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新经济政策不是被人为地&中断&的,而是被其所肩负的沉重任务&压倒&的。&
达尼洛夫认为,1928年苏联各种国内矛盾达到了顶点,而这又是新经济政策所不能解决的。本质上苏联的全部历史是国家制度和社会需求间长期存在矛盾的历史,而新经济政策是这对矛盾中国家制度对需求做出让步的具体形式。和1927年,制度企图扭转自己地位的所有尝试都转化为矛盾的激化和危机。在新经济政策最幸福的年代,最英明的就是用发行债券、税收和价格等办法在允许的边缘上搞平衡。用债券支付一部分工资,以期大量地吸纳百姓手中的资金。但这类尝试激起了居民的抵抗,间接税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因为当局明显地高估了百姓的富裕程度,因此,不得不将征直接税作为预算的基础,所以,竭尽全力压榨捐税。可是,为工业提供充足资金的主要任务并未完成。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控遭到农民的反抗。工业在不降低工业产品价格的同时,在几乎全面垄断的条件下,按照人为压低的价格获得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开始根据要纳税的金额和必须要购买商品的量,把自己同国家的交换限制在迫不得以的限度内。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显然变为政治。这种事实已经意味着出现了真正的大规模的农民反抗。当局及其非常有远见的计划遭到了庄稼汉的&抵抗&。拟订的1927年秋季的粮食收购计划失败:只收购到240万吨粮食,而去年同期收购到的粮食达458万吨。这导致粮食出口和购买外国工业设备的可能化为乌有,工业化受到威胁。粮食收购危机成了使苏联的社会和政治进程变得更加紧张并加快发展的催化剂。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宣布对农民的商品经济实行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1月,最高政治领导班子决定采取非常的行政举措,以便扩大农产品收购并没收大储量农户的余粮。使用国家政治保安总局机关和民警执行收购任务,从城里派出约3万名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非常措施使收购的粮食明显增多,但其后果是,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急剧恶化,反对苏维埃政权代表的恐怖行为不断增多。农民开始放弃租赁土地,减少播种面积,出售农业机械和农具,开始手工酿酒出售甚至闯入城市。到1928年,苏联的社会矛盾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都达到了临界线,而在新经济政策框架内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煤荒、铁荒、原料荒、商品荒,一句话什么都荒&&国家下一经济年度的前景就是这样。所有的国民经济资源都极为紧缺,以至于达到这样的一种状况,在这种状况下,所有的生产力都陷入僵局,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没有摆脱这种僵局的出路。到1928年6月时,轰动一时的消息让欧洲的粮食交易所感到十分震惊:苏联购买了900万普特的小麦。
И.В.卡拉瓦耶娃对比了国家电气化计划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具体见表1),从另一方面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她认为,工业化实际上是从列宁在世时进行的国家电气化计划就已经开始。国家电气化计划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进行的,虽然国家电气化计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完成最初设定的一系列工业化目标,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经济政策无法胜任工业化目标。她认为,一般说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形式与方法,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指的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这段时间,但实际上生产的技术变革早已开始。工业化在国家层面上的第一个纲要是1920年通过的国家电气化计划,这一纲要的实施与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处于同一时期,对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进行集中管理的进程与多种经济成分及其市场机制并行的时间至少长达7至8年。在第八届苏维埃代表会议上,国家电气化计划被定位&党的第二纲领&和&恢复全部国民经济的工作并达到现代技术水平的计划&。 正是这一论断说出了国家电气化的本质。列宁当时也强调要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基础设施中建立工业基础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而且&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这里列宁确立了大工业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思想。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体系的初期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在经济文献和党的文件中关于工业变革的本质是建设大机器工业、首先是重工业的观点占据上风。国家电气化计划的实施进程强烈影响了苏联工业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对比国家电气化计划与苏联经济实际状况的指标,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年代末的指标,就可以得出结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结果是克服了农村中的经济崩溃,重建当时工业企业赖以运行的原料基础,在1929年之前实际解决了国民经济的恢复问题,而不是工业变革问题。在20年代末俄国根据工业总产值在世界位于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但是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生产、煤的开采和电力的生产却位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几位。国家没有拖拉机、汽车、航空工业,车床制造和化学工业与发达欧洲国家相比微乎其微。很明显,在当时生产发展模式下,到1928年苏联很难达到电气化计划的指标,只有到30年代中期这些指标才实现。在保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改造方向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生产发展的质的飞跃。为了建立能与西方竞争的经济,必须解决全面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资金保障问题。
表1:20年代苏联与世界先进国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
苏联(1920年)
电气化计划任务
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
生铁(百万吨)
钢(百万吨)
煤(百万吨)
乌克兰学者对乌克兰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在广泛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原则上区别于军事共产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受国家调节的混合经济,此外,国家企业和合作社向经济核算制的过渡、允许私人资本活动、竞争机制、稳定的货币体制、无赤字预算等&&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完全有效的市场结构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尽管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业的发展速度迅速,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工业发生了质的变化。20年代中期开始明确,生产的扩大来源实际上枯竭。乌克兰固定资金的折旧率达到50%。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只有在现有企业现代化和大型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年最终明确,在工业领域,就像在所有国民经济领域一样,没有足够的资源推动所宣布的重大工业化计划。新经济政策显现出自己内部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
&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是为解决新经济政策已经不能够给工业化提供资金这个任务的另一种替代选择。的确,它打乱了农村生活。但当时确实没有解决所这个问题的其他方案(包括新经济政策)&当时需要建立那样一种动员体制,这种体制允许将资源从一种经济成分中毫无障碍地转移到另一种经济成分,与此同时不等价交换关系不应导致农业生产的压缩。在这样的体制中,各种非经济刺激措施,首先是国家强制措施就会发挥主要作用。1927年,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总体上确定了以集体农庄的形式发展农业的体制。大会通过了全面开展集体化和向富农进攻的决议,还通过了制定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决议,并批准了作为五年计划基础的指令。
四、工业化的成就
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超过1500个基于现代技术的工业企业建成和投入运营。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汽车制造、航空制造、拖拉机制造、冶金生产、化学工业、煤炭工业、锻压设备、仪器制造、滚珠轴承制造等,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大型工业中心。化学工业得到加速发展。建立了70个化学工厂,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新工厂的产品比重占到该部门的9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出现了塑料的生产,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化学工业完全保证了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品,国家不用再进口。
第二个五年计划非常成功地发展了机器制造业,该部门在1937年生产了275亿卢布的产品,而计划只生产195亿卢布。年苏联国民经济所需要的超过1/3的机器,包括63%的拖拉机和68%以上的汽车需要进口。而到1932年进口机器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0.9%。苏联不仅停止进口拖拉机、汽车和农业机器,还开始出口这些机器。1937年不到80%的工业产值通过新的工厂或者经过彻底重组的工厂创造。北海-波罗的海运河(227公里)和莫斯科-伏尔加运河(128公里)交付使用。1935年莫斯科地铁开始运营。居民的社会构成发生改变。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对比关系。1926年苏联城市人口比重为18%,到1938年初,市民占到了30%。
在战前前三年()大约有3000个新的工业工厂投入运营,生产资料的生产增加了53%。严格的中央集中趋势和部门生产专业化可以在最重要的重工业部门实行统一的技术政策,这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了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保证了苏联工业独立发展。到1941年之前根据工业生产总量苏联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是1913年的12倍,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的总产值是革命前的35倍。农业生产也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前的俄国没有专门的农机制造基地,而苏联1940年43%的谷物播种面积是在利用本国的农业技术条件下进行耕种的。在10-12年的时间苏联达到当时的生产发展的现代科技水平。苏联的生产增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一时期平均每年生产的增长速度达到19.2%,其中甲类工业达到28.5%。从前的落后状态转变为优势,新建的企业拥有最新的设备,失业现象被消除。
工业化在巩固国家的国防能力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国家在短时间内成功建立起国防工业基础,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二战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此在年才转折了战争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武器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可靠性方面严重落后于德国,许多军队连武器都不够。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弹药生产比一战期扩大了2.6倍,而苏联军事生产的规模比一战时期的帝俄提高了24.5倍。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武器(坦克、战斗机、炮)不逊于德国,在许多参数上超过德国武器。正是工业化挽救了俄国,使其免遭法西斯的奴役,这在俄国命运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重新撰写本国的历史,对自己国家在苏联时期的历史褒贬不一,但是都没有否定工业化对奠定本国国民经济基础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乌克兰成为苏联实行工业化的桥头堡。乌克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受益颇大,中央对乌克兰的投资额超过总投资预算的20%,1500个新建工业企业有400个企业规定在乌克兰组建。在35个价值超过1亿卢布的巨型工业项目中有12个在乌克兰建设。建成于1932年的第涅伯罗彼得洛夫斯克水电站是欧洲最大的发电站。重建的巨型企业有卢甘斯克机车生产厂和四个冶金工厂。得益于国家电气化计划,乌克兰在1931年就达到了国家电气委员会规定的电气化发展水平。1926年建成的乌克兰的第一座水利发电站什捷洛夫斯克发电站在1931年的发电量达到15.7万千瓦,是国内最大的发电站。祖耶夫斯克发电站和第涅伯罗彼得洛夫斯克水电站于1932年开始运作。机器制造业方面,1930年做出建立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决定。工厂建设速度迅速,第一批拖拉机于18个月后走下生产线。1932年哈尔科夫为国家生产了16800个拖拉机。克拉马托尔斯克机器制造厂是乌克兰机器制造领域的大型工程,可以满足国家冶金工业设备的需求。重建的卢甘斯克机车制造厂,根据设计能力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机车&公司。扎波罗热的&科穆纳尔&厂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企业,基辅的&列宁锻造车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河船制造厂之一。工业化引起乌克兰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中包括工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关系。根据重工业发展水平,到战前,乌克兰与西欧国家处于同一行列。乌克兰的生铁冶炼在欧洲位居第二,仅落后于德国,煤的开采量位居世界第四,钢和机器的生产超过了法国和意大利,与英国接近。
白俄罗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有538个企业投产,其中78个是大型企业,包括戈梅利农业机械制造厂、莫吉廖夫人造纤维厂,博布鲁伊斯克和戈梅利木材加工联合工厂等。白俄罗斯建立起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对人造纤维和针织品的生产进行了改组。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年),白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近1倍,低于原计划的3.8倍。戈梅利玻璃制造厂、克里切夫水泥厂和奥尔沙亚麻联合工厂投入运行。在战前的五年计划中,白俄罗斯奠定了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新成立1000多个企业,其中有400个为大型企业。明斯克、维捷布斯克、莫吉廖夫、戈梅利、博布鲁伊斯克和奥尔沙成为大型工业中心。白俄罗斯在30年代末的工业生产结构符合其在全联盟劳动分工中的作用。人口只占全苏联的3%的白俄罗斯,胶合板的产量占全联盟的34.7%,火柴的产量占全联盟的28.6%,酵母的产量占全联盟的25%,金属切削车床占10%等。
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化主要通过重工业中采掘业的发展而实现的,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是有色冶金业、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由于哈萨克斯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其经济依照原材料方向行进。但是哈萨克斯坦由于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性不能保证对矿藏的开采和掌握,为此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每年从预算中拨出大量资金。年投入哈工业的320万卢布有240万是苏联预算中拨出的。工业化使哈萨克斯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变成一个农业工业共和国,完成了现代化工业企业的建设;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奠定了牢固的重工业基础。1940年哈萨克斯坦有2.15万个工业企业在运行,其中2342个是大型企业,95%的工业企业都是在苏联时期建立的。1939年哈萨克斯坦铅和铜的产量在全苏联的比重为84.8%和16.2%。1940年哈萨克斯坦的有色冶金业在全苏联位列第二,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居第三位。1940年工业在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比重中占63.7%,而第一个五年计划前是13.5%。
阿塞拜疆的工业化具有较为单一的性质,能源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工厂占大多数。1936年阿塞拜疆的石油开采量为2060万吨,提供了全苏联76%的石油。与此同时29个新的工厂投入运营。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阿塞拜疆的工业产品生产水平和电力生产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后,位居苏联第三。由于工业化阿塞拜疆得到巨大的发展,当然主要是石油工业和电力部门。阿塞拜疆学者认为,应该承认苏联大规模的工业化的开展对阿塞拜疆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阿塞拜疆工人阶级的数量成倍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增长。到30年代末,城市居民的比重增加到35%。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巴库成为苏联第五大城市。工业项目的建设和原有企业的恢复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工业化引起了农村的根本改变。阿塞拜疆从一个农业共和国变成农业-工业共和国。
五、关于中央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俄国学者认为,无论是在工业化时期,还是在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时期,中央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不仅是合理而且是必要的。&工业化的成功实施就是计划经济的胜利。从国家电气化计划开始计划方法论建立在将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计划解决了大型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军工综合体、战后的迅速恢复。&中央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总体上能够胜任财政资源和投资的积累与分配。几乎所有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利润都置于中央管理机构的支配。生产者只剩能保证一般再生产的资源。这样的政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国家变成一个巨型建设广场。第聂伯河水电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罗斯托夫农机厂、莫斯科和高尔基汽车厂、乌拉尔奥尔忠尼启则重型机械制造厂、别列兹尼亚克和索利卡姆斯克化学联合工厂、土西铁路的建设加速开展。而马格尼多科尔冶金厂及苏联第二个煤炭-冶金基地&&库兹巴斯开始建设。在国家中部地区、东乌克兰、乌拉尔、西伯利亚、中亚、外高加索都在进行庞大的工业建设。
六、工业化的消极后果
但苏联工业化也具有消极的一面。由于工业的过度发展俄国的农村陷入困境,并对国家以后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产生威胁。最高峰在80年代中期到来,国内收购的粮食只有5600万吨,国外供应的粮食达到4400万吨。担心再一次出现赫鲁晓夫时期的粮食暴动(新切尔卡斯克),苏联政府实行固定粮食价格(实际上一直到市场改革都没有变化)并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保障城市居民不间断的食品供应。此后,里根当局急剧压低了世界石油和黄金的价格,苏联处境非常艰难,不得不贷款购粮。因此苏联成为了西方资本的债务人,这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灭亡的原因之一。工业的结构性倾斜成了苏联不断积聚的困难和工业化的另一个消极后果,这很大程度是由内部危险引起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历史对抗是武器堆积如山的原因,而武器的生产是以工业化成就为基础的。武器生产吞食了最大一份工业化的出色成果。苏联的军工体系在1980年使用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20&25%,核武器及其运载手段是苏联军工体系的核心。由于最大限度的努力获得了同美国的战略平衡。这种领袖角逐导致苏联毁灭。
责任编辑:王静
文章来源:/a/9628.s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工业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