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代不止五戒十善了。我以往禅定为了清净身心。??所制定了一些清净戒律??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了凡四训之改过之法了凡四训之改过之法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忆而谈其祸福,糜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 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 之矣,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 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 情,私心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 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 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 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 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天地在商, 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蔽,而天地鬼 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 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是也, 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 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欢,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 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 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 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 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 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 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 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 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 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 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 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 之所以为益也。具是三心,则有过斯 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 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功夫不同, 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仅戒不杀; 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 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 廓然之道也。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 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 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 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 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 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 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 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 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 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 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 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与 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 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得 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 皆磨练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 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 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 过将自止。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 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 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 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 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 则拙矣。故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 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 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 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 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 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憧幡宝 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 执此自高,画而不进。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 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 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 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 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 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 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 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 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 勿自误。
范文二:《了凡四训》9_改过之法—就事改之,就理改之。了凡四訓  (第九集)    中國深圳  檔名:19-016-0009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下面這一段文:【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要常常想到,這一切動物有血、有氣;『血氣之屬』,都是講的動物。動物都有靈知,都有知覺。『既有靈知,皆我一體。』我們知道物質是有界限的,靈知沒有界限,沒有界限這才知道是一體。所以佛說: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的現相,跟我們的心是一體;也就是心顯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虛空法界。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樣子就是眾生、國土,包括現在所講的自然現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難覺察到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正因為它本來是一體,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都有感應。感應的靈敏程度,與眾生的清淨心、染污心,可以說成一個正比例;心愈清淨,感應的靈敏度愈強。所以在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境界當中,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他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他的接收器非常靈敏,極微弱的波動,他都能夠收得到。而我們凡夫接收能力差,實在我們接收能力原本是相同的,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他的接收器保持得非常完整,跟新的一樣。我們這個接收器不知道保管,染污了許許多多塵垢,髒亂不堪,所以接收的能力差了。只有大的波動我們能夠覺察到,微細的波動完全接收不到,就像這個比喻相似。如果我們自己能夠真正做修養的功夫,所謂修養功夫,就是把我們心地的穢垢洗刷清除掉,恢復到我們的本能,那我們接收的能力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虛空法界,過去、未來,所有極其微弱波動的現象,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接收的工具不需要機械,不需要肉體。諸位要曉得,接收能力不是肉體;靈知。靈知有沒有相?我們一般人講,靈知沒有相,佛在經上也這麼說。這個說法是對凡夫說的,凡夫能夠理解,就他的程度、就他的常識來說,不是佛菩薩自己所說的。佛菩薩自己他們在一塊說:靈知有相。這個色,色就是色相,這個色相叫無表色;換句話說,我們的眼、耳、鼻、舌,乃至於意,都沒有辦法感受得到,所以這說無色。其實,無色還是有色,我們見不到這個色,佛菩薩能見得到。這個話很難懂,舉比喻來說,譬如人都會作夢,我問你:「夢中有沒有色相?」我們細細去想一想,不能說沒有色相。為什麼?我夢醒之後,回憶夢裡頭境界清清楚楚,我夢到哪些人物、夢到他在做些什麼事情、夢到那些生活環境的狀況,就像真的一樣,怎麼會沒有色相?既然有色相,你在作夢,旁邊的這個人為什麼看不到?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佛講無色界,無色界就像夢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別人覺察不到。別的人跟我們在一起,無論他是醒著,或者是一同睡著,他沒有辦法進入到我的夢中,他見不到我夢中境界,道理就是這樣。如果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說心地清淨的人,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你作夢他在旁邊能看見。我們在傳記、小說裡頭看到,那些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家讀書,也許都讀過傳奇小說《黃粱夢》。這個老道是個修行人,有定功。他在那個地方閉目打坐,這個秀才在旁邊打瞌睡,在作夢。夢醒之後,這個老道跟他說:「你夢中做了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他全都知道;怎麼知道?他看見了。夢中那個境界是心變現的,他看到了。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色有粗的色,有顯色,很明顯的,有極微細的色,我們凡夫無法見到,無法體會到,這樣我們才能夠信得過佛菩薩甚深禪定。他那個清淨心,清淨的純度,我們無法想像得到。在他那個境界裡頭,一切眾生極其微細的念頭,極其微細的現象,他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知道靈知跟我是一體。靈知既然是一體,色相也是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圓滿,為什麼?道德真正到這個程度,這些小動物對你都尊敬,對你都愛護。『親我』,就是愛護。絕不會來干擾我,我們要有德行去感化他們。印光大師七十歲之後,房間裡的一些小動物都沒有了,蚊蟲、螞蟻、蟑螂、跳蚤,一個都找不到,七十歲的道德修養達到這個水平。這些小動物對大師都敬仰,都來保護他,怎麼會來干擾他?我們見到了,我們聽說到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我們今天自己修得還不夠,為什麼?自己居住環境裡面還有這些小動物。不過自己也有體驗,也能證明古人所講的是事實,因為自己斷惡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誠懇,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慈悲。我們很認真、很努力在做,從什麼地方看?從居住環境的小動物上看。牠來騷擾我們少了,數量少了,次數少了,這是我們自己很值得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進步,但是還不夠。為什麼?沒斷絕。但是自己有信心,二、三年之後,大概我們居住環境這些小動物可以斷絕。我們絕沒有心想把牠趕走,當然更沒有殺害的念頭,我們愛護動物。我們每天讀經、念佛,修積功德也都迴向給牠們。我們把牠們看成自己的兄弟姊妹。我們照顧牠,牠也會照顧我們,都有明顯的感應。我們尊重牠,牠也尊重我們,我們敬愛牠,牠也敬愛我們。不僅是動物,連植物、樹木花草都有感應。我們愛護它、照顧它,它長得美,花開得好,開得香,它的回報來供養我們。我們種的菜,種的花果,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去採來吃,那是什麼?那是它甘心情願來供養。我們對它真的有愛心,現在我們發現,外國人常講的植物喜歡音樂,確實是如此。所以我們的菜園播放音樂,這音樂是給這些植物供養它們的。現在我們播放音樂,我們改播放佛號,改播放講經,它們也會聽。我在圖文巴山上,我們自己種的有絲瓜,大概種的也不少,悟謙法師照顧它們。有一天晚上絲瓜託夢給他,說絲瓜長得太大、太老了,你還不來採。到第二天,他果然去找,找到一個很大的絲瓜,真的已經太老了,採下來之後只能留著做種子。絲瓜會託夢給他,叫他去採,已經太老了。植物都有靈性,何況是動物?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生在愛的世界裡面,要生在感恩的世界裡面,要生在互助合作的世界裡面,這個人生多美!真、善、美、慧,不是口號,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又何樂而不為之?為什麼天天殺害生命來養活自己?這些動物,牠不是甘心情願來給你吃的,你殺害牠,牠恨你,你跟牠結冤仇,這個冤仇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吃牠半斤,來世要還牠八兩;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酬償。這樁事情多可怕!這是愚痴到了極處。所以一個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礙很多。這障礙從哪裡來的?都是無量劫來,以及這一生當中,跟這些有情、無情結下許許多多的冤仇、怨恨,造成許許多多障礙。我們今天有幸,讀到聖賢書,聞到聖賢的教誨,幸虧還有一點善根福德,聽了、讀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實實認真努力去做,才證明古人的教誨真實不虛。佛教導人「信、解、行、證」,最後一定要證實,事實真相於是大白。所以我們常常能想到這樁事情,特別是在飲食的時候,你能夠想到,你就不忍心吃眾生肉,這是一定的道理。接著了凡先生又說:【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這個真的要看得開。你為什麼會發脾氣?當然看到別人把事情做錯了,得罪於我,我才會發脾氣。人為什麼把事情做錯?為什麼會得罪我?要多想一想。這個人毀謗我、侮辱我、傷害我,我要想一想:他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他對我不了解,對我有誤會,我們彼此之間沒有良好的管道溝通,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這個事情不能怪他,我自己也有不是處。縱然自己沒有不是處,過失都在他那一邊,與我又有何干?佛在《無量壽經》上說得好,特別是我們處現代的社會,看到許多人為非作歹,使我們自己有時候確確實實好像不能忍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說這個話多溫和!這些人,他的父母、他的長輩不懂得仁義道德,沒有好好的教導他,所以他才犯過,才做一些違背法紀的事情。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應當原諒他,不能夠責怪他。這樣的心多平和,這個心量多偉大!我們應當要學習。不可以責怪他。即使教導他,他還犯過失,我們也要回頭反省,「我教導得不夠好,我教得不夠圓滿,我教導他,他為什麼還做不到?」不要把過失都推給別人,應當回過頭來自己好好想想。譬如,現在有很多作父母的遇到我,「法師,現在兒女不聽話了。」有很多作老師的來告訴我:「法師,現在學生不聽管教。」我的回答,我說:你的子女、學生沒有過失,你沒有教好,你怎麼能怪他?不錯!現在社會的大環境非常惡劣,邪知邪見,導致邪行充斥在世間,年輕人哪有不受薰染的道理?這是現在年輕人難教的一個外在因素。可是這外在的因素,我們如何用內在的真誠去克服,古人講得不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再細想一想,連這些小動物、蚊蟲、螞蟻都能感動,花草樹木也能感動,人豈不能感動嗎?不能感動,是我們的精誠沒有達到。如果我們自己能夠這樣的反省,那就好了,一定會把自己的德行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感化現代這些年輕人。我們自己沒有清高的道德,一味去責怪年輕人,去懲罰年輕人,這不是辦法。教育這個手段,懲罰不是一個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是要自己用真誠愛心,清淨平等的愛心去感化一切眾生。佛菩薩對於畜生、餓鬼、地獄都能夠感化他,都能夠引導他回頭是岸,何況世間有情眾生?我們應當想想,要怪自己的功夫、德行不夠,決定不能怪別人還沒有接受感化。這樣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佛在經上說:「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句話說得好。所以你要想度化別人,必須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別人,才能夠度化眾生。佛在經教上說得這樣的圓滿,這樣的究竟,我們讀誦經典的人不能疏忽。我們不能成就,實實在在,了凡先生在這裡所說的「因循」、「粗心大意」。進一步這又教給我們:【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這些都是我剛才所說的。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凡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這個人絕不是英雄豪傑。稱讚他是英雄豪傑,那只是稱讚而已,有名無實。真正的英雄豪傑,絕沒有自以為是。我們稱佛為大英雄,寺院供養佛像的大殿,稱為「大雄寶殿」,我們稱他是大英雄。佛有沒有自以為是?沒有。佛跟眾生講經說法,他說了,他自己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句,說了四十九年,這是什麼緣故?他所說的都不是自己的。是誰的?古佛所說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學,也說他沒有他自己意思,他一生只是「述而不作」,所說的都是古聖先王的教誨。你看,這麼樣的謙虛!絕不自以為是,絕不加自己的意思在裡頭,這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尤」是怨恨的意思。聖賢人的學問,絕不會引發一個人自私自利,絕不會引起一個人貪瞋痴慢,絕不會教你去害別人利益自己,聖賢的學問沒有這些。一個從「人」上說,一個從「學」上說。回過頭來,我們反省自己:『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所以我們要回過頭來反省,我們自己確確實實道德沒有修,我們的真誠不夠,所以我們的感化達不到。【吾悉以自反。】這些東西,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所以要想幫助社會,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安定和平,幫助一切眾生幸福美滿,從哪裡做起?從自己修德做起。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德學,如何能感化眾生?自己還有一絲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念頭還沒有放下,如何能感動眾生?如何能行菩薩道?這些話句句都是真話,都是實話。所以,我們想幫助這個世間減少災患,現在大家都知道,世間有不少人都相信,古老預言所說的,我聽很多同修從歐洲回來,歐洲人都非常尊敬、相信十六世紀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們都把他當作聖人來看待,他的預言是講我們這個世紀有大災難,基督教《聖經》裡面講世界末日,伊斯蘭《古蘭經》裡面也講世界末日,大概都是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這些書看了,這些話聽了,也憂慮不安!我們自己如何能在這個災難裡面倖免,如何能夠幫助世人度過這個難關,有沒有可能?我們今天讀了《了凡四訓》,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我們自己修養道德,自己就超越了;佛家裡所說的,「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我們自己可以超越。我們自己有能力超越,那就要幫助廣大苦難眾生。如何幫助他們?一定要以德行、要以學問去感化他,讓他覺悟,讓他明瞭,讓他懺悔,也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災難可以化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可以把災難程度減輕,把災難的時間縮短,這個效果就是很大的功德。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做。怎樣修養自己的德行,這個書裡頭舉的例子很多,我們細心去體會,反覆的推敲。他底下又舉了一個例子:【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這一條,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遇到,我們能不能做到?別人惡意的毀謗我,我聽了之後,能不能一絲毫怨恨的心都不起?這是功夫。有人造謠生事在外面毀謗我,有同修來告訴我:「某人說你的壞話,毀謗你」,他一開口,我就制止他,不要再說下去了。他感覺到非常驚訝!他說:「為什麼?」我告訴他:「我希望我的心,對那個人永遠保持最好的印象,我不希望他的不善、種種的言行放在我的心裡,我不希望。」我永遠記人家的好處,記人家的善處,我的眼睛看天下,都是善人,都是好人。絕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把我的心變成不善,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那個說我壞話的人,破壞我的人,從前對我很好,我永遠感他的恩,戴他的德。以後種種不善,那是別有因素,這個因素裡面多半都是誤會。他為什麼從前對我好,現在對我不好?從前我對他有好處,現在好像我對他沒有好處。從利害上,心理、態度、言行改變了。這個改變我清楚,我過去對他好,現在對他更好,是他不了解。為什麼?他的心目當中只是名聞利養的利害。我今天已經提升了一步,我今天完全講的是德行,在道德上向上提升,名利上我放下了。我對他的好,他不了解,他產生誤會,我應當要原諒他。說原諒他,我的心胸已經很小了,已經是錯了,完全沒有這回事情。這個事情,它在別的地方可以發生,在我心目當中永遠沒有發生過。我們這才能回歸到自然,回歸到天性。許哲居士為什麼一百零二歲還這麼年輕,還這麼健康?一生不生病,還能為社會苦難眾生服務。她為一些老人服務,其實那些老人比她小得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她一百多歲的人還替他們服務。什麼原因?心地裡頭不夾雜絲毫不善的念頭。決定不許可有絲毫不善的東西跑在我的心裡面去,我得要防範。我這個心裡只容納一切眾生的善心、善行、善德,這才是修養自己的道德。所以我們遇到人家毀謗、侮辱、陷害,我感激。為什麼?從這個境界裡面,來勘驗自己功夫究竟到什麼程度。如果我還有一念厭惡的心,有一念不高興,自己要立刻回過頭來懺悔,我的德行不夠,為什麼禁不起考驗。所以決定是「歡喜受賜,何怒之有?」人家這樣對我,我用這個態度對他,慢慢傳到對方去,對方會感激,會回頭是岸。我救了自己,也救了別人。如果我一聽到別人毀謗,我就發怒,我就存報復的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自害害他。這個道理不難懂,這個事情利害得失也不是很難明瞭的。多想想,多思惟,我們就能夠自救救人、自度度他,這又何樂而不為之?所以,一個人在世間,希望一生當中都能保持著真誠心,都能夠永遠保持著愛心,愛一切眾生。人愛我,我愛他不難;人恨我,我愛他,這才叫真正功夫,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學問。造五逆十惡罪業的眾生,我還是真誠、平等的愛他,因為我知道他有佛性,《三字經》第一句說:「人之初,性本善。」我知道他的性本善,他的真心、他的真性是本善,我尊敬他,我愛他。他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那不是真的,那個可以改的。所以只要一念回頭,他就是善人,恢復到他本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了凡先生接著說:【又聞謗而不怒。】若無其事。【雖讒燄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我從年輕的時候學到了,我懂得,我明瞭。好像是在去年,悟道法師把台灣一些報紙、雜誌傳真給我,寫了一封信給我。這都是台灣一些出家人,指著我的名字毀謗我、侮辱我。說我提倡《無量壽經》會集本,是很大的罪過,誤導許許多多念佛人,長篇累牘的文章寫在那裡。悟道法師要找一批同學,要寫文章來反駁。我立刻打電話告訴他:「隨他去罵,一句話都不要說。」為什麼?他罵累了就不罵了。與我不相干!他寫文章隨他寫,他總會有寫累的一天,我們一絲毫反應都沒有。悟道師忍著氣,好!聽話,我們就不理他。現在不就沒有了嗎?這個罵人要知道,兩個人愈罵愈起勁;如果一個人罵,一個人不吭氣,到最後他罵累了,他自然就不罵了。這個人坐在這裡很舒服,在這裡做什麼?在聽唱歌。哪個人高,哪個人低?旁觀的人說:「某人有修養,某人風度很差。」由人批評,我們何必說一句話?何況罵人好累,發脾氣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嚴重,發一次脾氣,許哲居士講:「三天都不能恢復。」你為什麼要發脾氣?他罵你,你很難過;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難過?他罵我「淨空」,淨空是假名,很多人都可以叫淨空,我何必要接受?人家罵你,你就接受,你傻,你愚痴!你聽了,像他罵別人一樣,與我不相干,心平氣和。這個冤就化解,對我誤會也化解了,不要去理他。打架,也是如此。兩個人愈打愈起勁;如果一個人打,一個人不還手,那個打的人打幾下,他就下不了台,再打,人家不還手,不打自己又難看。這個方法對於喜歡打架的人很有效果,我都用過。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些朋友發脾氣了,他打我,我不還手,他把我推倒,我就倒在地下不起來。旁邊人看到,他在那裡很難看下不了台,要打,打不下手,不打,好像也沒有辦法收回,我這招很高明。所以不要跟人爭,一定要保持好的友誼,這種過失、錯誤,希望把這個時間縮短,友誼要恆久、要長久。這是做人的道理。幫助自己,成就別人。所以,一切讒言自己會消失,不必我們去辯駁,愈辯愈黑,不能辯駁,自然的化解了,這個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恭录自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19-016-0009)(欢迎转载!请勿妄加评论,因果自负!阿弥陀佛!)
范文三:《了凡四训》之第二篇改过之法第二篇 改过之法【欲知吉凶 细观言行】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译文:春秋时代的许多大官,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测他的吉凶祸福,并且非常的准确。这种事例在《左传》、《国语》等书里记载得很多。原文: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译文:一般来说,一个人吉凶祸福的征兆,发源于内心,而流露于全身。凡是为人忠厚,言行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凡是为人刻薄,言行轻佻者,大都多祸事。绝对没有所谓吉凶不定,祸福难测的道理。只是世人见识短浅,看不透罢了。原文: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译文:要知道,一个人心性的善恶,是与天心相感应的。福之将临,只要看他所作皆善,必能预知;祸之将至,只要看他所行不善,也一定能预知。如果想要避祸而得福,那么就必须广行善事,而行善之前,必须得先改过。蓄水早堵漏,种花先拔草,道理都是相通的。【改过之要 先具三心】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译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心理准备,比如求道要有诚心,吟诗要有雅心,绣花要有耐心。谈到改过,首先要萌发“耻、畏、勇”三种心。(一)耻心,就是要知道羞耻。原文: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译文: “耻”者,止耳。止过、止恶、止非,知耻即知止,知道行为的界线,不能越轨。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这正是人的可贵之处,也是一切文明的起点。一个人若不知耻,不明是非善恶,为人处事没有行为准则,更无上进心,那就真的不好办了。试想,古代的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他们能流芳千古,成为后人仰慕学习的榜样,而我们却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贪恋声色名利,沉溺于世间七情六欲的享乐中,暗地里作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以为别人不知道,还自鸣得意,毫不惭愧,那么他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上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可耻、更可悲的了!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因为能懂得它的真正含意,就会成为圣贤之人;失掉了羞耻心,则必将堕落成禽兽无疑。所以改过的关键就在“知耻”这一念之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也只在那一念之差而已。原文:第二,要发畏心。译文:(二)畏心,就是敬畏心,要敬畏上苍。原文: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译文: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明白苍天在上,神鬼难欺的道理。自己有了过失,虽然无人知晓,但天地鬼神却时刻都在头上监视着。过失重大者,将会降下千灾百祸;过失轻微的,也要折损自己的现有之福。我怎么能不怕呢?不仅如此,就是在僻静的地方,也会被人看得清清楚楚。尽管你遮掩得很隐密,伪装得很巧妙,但也只是掩耳盗铃,你的心肝脾肺早已暴露在外,所谓做贼心虚,最后连自己都骗不了,被别人看破,一文不值。这又怎么能不惧怕呢!原文: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译文:进一步而言,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是天大的过恶,都还可以改悔。古时候有人一生作恶,临死悔悟,产生了一个善的念头,于是就能平静安祥地死去。这说明,只要改恶向善的心念强烈,就是百年的罪过也能洗刷掉;比如千年暗室,只要点灯一照,千年的黑暗也能立即消除。所以,不论是老毛病还是新过失,都是以能改掉为可贵。要知道,人的生死无常,血肉之躯易毁,一口气不来,想改过也没有机会了。在阳世,千百年担一个恶名、臭名,尽管有孝子贤孙,也替你洗刷不掉;在阴间,得到沉沦地狱受苦无尽的报应,即使是圣贤、佛菩萨,也难于救援引度。想到这些,又怎么能不畏惧呢?原文:第三、须发勇心。译文:(三)勇心,就是勇气与决心。原文: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译文:一个人不能改过,大多是由于自我姑息,得过且过,退缩畏难所致。所以,必须要奋然振作,不能迟疑,不可等待。小过失要像对待肉中刺一般,予以挑除;大过失则要有毒蛇咬手,壮士断腕的勇气,迅速予以斩断,丝毫不能拖泥带水。《易经》中,风在雷上称为益卦,道理即在于此。雷厉风行,改过向善,才会有益。原文: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译文:具备了以上所说的三心,则有了过失马上就能改掉,就像开春后的薄冰,太阳一出,还怕它不消融吗?【改过三法 事理心上】原文: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译文: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有则改之。圣贤便是改过改出来的。关于改过的具体做法,有就事论事去改的;有先弄清了道理,然后改掉的;还有从内心深处彻底予以根除的。所用的功夫不同,效验也不一样。原文: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译文:先说事上改。比如,以前杀生,从今天起不杀了;以前发怒骂人,今天起不再发怒了。这是就事论事的改法,这种在外表行为上控制自己的改过法,实行起来倍感艰难。而且,虽能强制一时,但犯过失的病根始终存在,东边扑灭了,西边又起火,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文: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译文:再说理上改。善于改过的,在禁止自己再犯某一过失之前,先要弄明白道理在哪里。比如,过失是杀生害命,就应当想到:天地生育万物,上天是爱惜生命的,任何动物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杀死别的生命来满足自己,难道自心能安吗?况且,别的生命被杀,既要先受宰割,又要被油煎火熬,所受种种痛苦,一直要深入骨髓。我自己受到供养,珍馐美味罗列面前,可也只有片刻的享受,吃过了也就过去了,连感受随即也成了空。何况健康之道,原不在食物的珍奇味美,而在体内气血运化之畅和。肉食易令气血浑浊,有碍其和畅,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反倒有利于健康。何苦非要仅为口腹之欲去残害别的生命来折损自己的福份呢?再一想,凡有血有气之类,都具有灵性和知觉。既然具有灵性和知觉,那就同我们人类是灵根相连、灵性相通的了。我纵然不能够像佛菩萨那样,修养到使那些有灵性的动物都来亲近、尊敬的至善境界,但又怎可残害它们的生命,使之对我仇恨绵绵无绝期呢?一想到这里,自然就会产生见到肉食就伤心的感觉,难下杀手,自然也就不愿再杀生了。原文: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译文:又如以前爱发怒,就应该冷静地想一想:脾气暴躁是个坏毛病,极容易惹祸、坏事。何况人人都有不足之处,情理上本来就应当互相体谅、宽容。就算对方无理取闹,故意惹我生气,但不懂道理的是他,又与我何干?我何苦跟他一般见识?这么一想,自然也就没火气了。再说,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只会埋怨别人的学问。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这都是由于自己的品德修养有欠缺,还不足以感化他人。只要我能对自己进行全面反省、检查,便觉得就连别人的责难与毁谤都是对自己的磨炼与鞭策。对于这种锤炼自己成大器的力量,我欢喜接受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怒可发呢?原文: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译文:再说,听到毁谤自己的话能不生气,那么即使谗言谤语有火焰薰天之势,也只是对空而烧,最后必会自灭。如果一听到毁谤就动怒,与人认真较劲,即使你费尽心思口舌去辨白,结果却往往如春蚕作茧,缠得自己心力憔悴且不得解脱。可见,发怒、争辨有害无益,以理服人远不如以德服人来得高明、省心。至于其它种种过失,也都应该如此据理分析,道理明白了,过失也就不会再犯了。原文: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译文:什么叫从内心深处去改呢?要知道,无论千万种过失都是从心中产生念头后造成的。只要我心不动邪念,过失又怎能造得出来呢?《六祖坛经》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学习改过方法的人,对于好色、好财、好名、好怒等种种过恶,用不着就事论事,逐一检讨。只需一心一意地做善事,脑子里充满了正义的念头,邪念自然也就无从产生了。就好比太阳当空,妖魔鬼怪自然消失得无踪无影。这就是改过之方最精粹的真传!过恶由心所生,也必须由心中去改掉它。犹如铲除毒树,直接斩断它的根,哪用得着一枝一枝地砍,一叶一叶地摘呢?【洗心革面 奋然自新】原文: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译文:总之,改过应从心上着手,修心治心,这是最上等的功夫。此法立竿见影。只要生大惭愧心,至诚忏悔,并在佛前或对天发愿,誓作理想远大、纯正高洁之人,则身心内外立刻就有一种被清泉涤荡一新的感觉,有了这种脱胎换骨的感受,则你的命运、你的人生之路从此也就改变了。从此以后,不好的心念才一动,立即就能警觉到,一警觉坏念头也就没有了。如果还达不到这一步,那就必须先弄明白道理而改之,要是还办不到,那就只好就事论事从事上改了。用上等的治心法再兼以其它方法去改过,不算失策;但若只会用下等的方法而不懂上等功夫,那就未免悟性太差了。原文: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译文:不过,一个人若要发愿改过,在明处须有良师善友随时提醒,在暗处必须告知天地神灵,以证明你改过的决心。这样一心忏悔,洗心革面,白天夜里,时刻警觉,经过一星期、两星期以至一月、两月或三个月,一定会见到效验。这种效验表现为:或觉得心神舒畅,或觉得脑筋忽然开窍了;或虽处纷乱烦杂之境而心绪宁静,应对自如;或碰到冤家对头也能以德报怨,转怒为喜;或梦见吐黑色东西;或梦见菩萨、神仙和古代的圣贤提拔、指引;或梦见在虚空中飘然行走……,这种种的好现象,都是过恶已有所消除的迹象。但切不可因此就自以为了不起,更不可自鸣得意而停止不前。原文: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己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译文:春秋时代曾被孔子赞誉为君子的卫国大夫蘧伯玉,一生改过不止,到了五十岁,仍能从过去四十九年中检查出不对之处,一时传为佳话。古人改过就是这样永无止境。我们平凡之人,身上的过恶多如刺猬身上的刺,但在检查过去的行为时,却常常找不到自己有什么过失,这只能说明自己不是心粗就是眼瞎,毫无自知之明。原文: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译文:另外,凡是罪孽深重的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或者情绪不稳定,常常莫明其妙地烦恼;或者见到正人君子就感到惭愧沮丧、无精打彩;或者听到正直的言论就感到不入耳,认为别人是唱高调;或者施恩于人却反遭怨恨;或者夜里常做些古怪凶险的恶梦,甚至言语错乱,神神叨叨……,这些都是恶孽深重的表现。倘若发现有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则应立即奋然振作起来,弃恶从善,悔过自新,以免自误啊!
范文四:了凡四训(第二篇 改过之法)第二篇 改过之法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哪能没有过失呢?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如果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过。所以 袁了凡 先生在讲过改造命运的道理与方法后,接著又把改过的方法详细地说明,来教训他的儿子袁天启。这一篇就是讲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末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往来频繁,学问与阅历都很丰富,因此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就能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种事在《左传》、《国语》等各类记载史实的书中都能看得到。大概说来,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之前,预先显露出的吉凶祸福现象,都是发自他的内心,而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凡是待人处事比较稳重、厚道的人,常常能够获得福报;而行为不庄重、过分刻薄的人,常常会招致灾祸。一般的凡夫,学问不深、见识浅陋,没有识人之明,就像是眼睛得了眼翳病一般地看不清楚,却说祸福没有一定,是无法推测得出来的。一个人如果能以至诚之心待人,那他的心就与天道相吻合。一个人福报将要到的时候,只须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能预先得知;灾祸将要降临时,只须看他所做的恶行,也必定能够预先推测得到。现在如果想得到福报而避开灾祸,在还没有讲到行善之前,就必须先从改正过失开始做起。但是改正过失的方法,第一、要发起羞愧心。试想,古代的圣贤跟我们一样是个男子汉,他们为什么能够千古流芳,成为大众学习的榜样;而我为什么一事无成,甚至到了声名败坏的地步呢?这都是由于过分沉溺于逸乐,受到世俗的欲望所染污,并且偷偷地做些不合乎义理的事,还以为别人不晓得,而表现出傲慢的样子,毫无一点羞愧心;就这样日益沉沦下去,逐渐变成禽兽之流,但自己却不能发觉。世界上各种可羞可耻的事情,都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孟子说:‘耻这一个字对于一个人,关系实在是太重大了!因为若能知耻,就可以成就圣贤之道;如果不知羞耻,那就只是像个禽兽罢了。’这些话都是改正过失的重要诀窍呀!改过的第二个要素,是要发起戒慎恐惧心。须知,天地鬼神都在我们的头顶上监察著,祂们是难以欺骗的。我们纵然在幽暗之处犯过,大家虽然不容易发觉,但天地鬼神却像镜子般地照著我们,看得实在非常清楚。所犯的罪业若是重大,必定会降下许多灾祸;就算是轻的过失,也会减损现有的福报。我们怎么可以不惧怕呢?不只如此!就算是在没有人在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著、指著人们的一切作为;我们虽然掩盖得非常隐密,文饰得非常巧妙,但是内心的种种意念,早就显露出来了,神明全都看得很清楚,终究还是难以自我欺瞒。如果被人看破了,就会变成一文不值,怎么可以不时常存著敬畏之心呢?不仅这样!一个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存在,就算犯了满天的大罪恶,都还可以悔改;古人有一辈子都在作恶,到了临命终前却能悔悟过来,萌发一个善的念头,于是得到了善终的果报。这就是说,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呀!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要有一盏灯光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来的黑暗就可以完全除去。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间,一切都不是恒常不变的;我们的肉体也是很容易死亡,只要一口气不来,呼吸停止了,这个肉身就不再归我所有。到这个时候,就算是想要改过,也没有办法了。到了这种地步,在明显可见的世间果报上,将须担受千百年的坏名声而遭人唾骂,虽然有孝子慈孙这些善良后代,也洗刷不掉这种恶名;至于在看不见的阴间之中,还要在千百劫的长时间里,沉沦到地狱里受到折磨,纵然是遇到圣贤佛菩萨,也无法救助、接引。这种恶报怎么可以不惧怕呢?改过的第三个要素,必须发起勇猛心。人在犯过之后,不能够改正的原因,大都因为得过且过、退堕畏缩。我们必须在明白过失以后,立即痛下决心改正过来,不可以延迟、疑惑,更不应当犹豫不决,东等西等,不敢下定决心。犯了小的过失,要像是被尖刺戳进肉内一般,必须赶快地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业,更须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样,要尽速将指头斩断,不可以有一点点犹豫、停顿,否则毒液蔓延到全身,就会立即死亡。这便是《易经》中,风雷之所以构成〈益卦〉的道理所在。【改过要发心呀!改过要发心。发些什么心呀!发些什么心。第一要发那羞耻心,第二要发那敬畏心,第三要发那勇猛心,具备这三种心,便能有过立即改呀!立即改。】如果具备这三种心—耻心、畏心和勇心,那么一旦发现犯了过失,就能够立即改正;就像是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还须忧虑它不会融化掉吗?然而一般人的过失,有从犯过的事实本身上戒除的,有从认识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从心念上来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譬如以前杀害生命,现在戒除不再杀了;以前发怒骂人,现在也都戒除不再发怒了;这是就所犯的事情而将它改掉。但是这只是从外在来勉强约束,会比从根本上自然改正还要难上百倍;而且犯过的根源仍然存在,东边勉强把它消灭后,西边却又冒了出来,实在不是彻底扫除干净的方法。善于改过的人,在还没有禁止他去做某种事情之前,就应该先了解不可以做的道理。譬如过失在于杀害生命,就应该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都爱恋自己的生命,如果杀它来滋养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够心安呢?而且当它被杀时,既已受到宰割,在尚未断气之前,却又将它放进锅鼎中去烧煮,种种的痛苦穿透进入骨髓里面。人们为了滋养自己的身命,各类珍贵肥美的东西摆满眼前,尽情地享受,却未曾想到这些美食吃过以后,也都会化成粪渣排出,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实际上蔬菜类的素食菜汤,就已经足够让人填饱肚子、供给能量,来养活自己的身命,何必一定要去杀害它们的生命,来折损自己的福报!还须想到,凡是有血有气之类,都具有灵性知觉;既然是有灵性知觉,那么都与我们人类没有两样;就算我们不能够敬肃地修养到至高的德行,使它们来尊敬我、亲近我,怎么可以天天杀害动物的生命,使它们与我结下冤仇,永无止境地恨我呢?想到这种道理,每当面对著满桌的血肉之食时,自然会发出悲伤怜悯之心,不忍再咽食下去。譬如以前喜欢发脾气,就应该想到:每个人都会有短处,这在情理上来说,本来就应该加以怜惜、原谅;若有人违反情理而来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何关联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怒的。还要想到,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称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养还是不足,感动人的力量还是不够呀!这些都应该自我反省,那么对于各种外来的毁谤与伤害,都将成为磨练我们、成就我们的助缘;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这种赐教,还有什么可以发怒的呢?再者,听到别人的毁谤而不发怒,虽然这些坏话说得像火焰薰满天空,也只不过像痴人般地拿著火把,想要焚烧虚空一样,最后将会自己熄灭、停止的。若是听到毁谤就动了怒气,虽然费了巧妙的心思,努力为自己辩护,那就像春天的蚕儿吐丝作茧一样,只会将自己缠缚住。所以,发怒不但对自身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害处。至于其他的种种过失和罪恶,都应当要依据客观的道理来认真思考。这种道理若是能够明白,过失自然就会停止,不会再去违犯。怎样叫做从心地上来改过呢?人们所犯下的过失,其项目虽然有千种之多,但都是从心里造作出来的;如果能够不起心动念,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一个追求学问的读书人,对于爱好美色、喜得浮名、贪爱财物、喜欢发怒等种种过失,不必一项一项地去寻找改过的方法,只要能够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好事,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思,等正大光明的心念涌现,那么自然就不会被偏邪的恶念所沾染。这就好像炎热的太阳,在空中普照著大地,所有的妖怪自然就会隐藏、消失,这是改过最精诚专一的真正妙诀。人的过失是由心所造作的,所以也应当从心地上来改正;就如同要斩除毒树,必须直接砍断它的根,不让它再度发芽,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一叶一叶地去摘除。大抵最高明的改过方法,是从修心下工夫,当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净;每当心里刚动了个坏念头时,就能够立刻觉察到,然后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过失自然不会再产生。如果做不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明了其中的道理,以便将坏念头打发。若再办不到,那就只好随著恶事将犯时,以强制的方式来禁止自己犯过。如果能以上乘的治心工夫,并且兼用明理与禁止两种较下乘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念头,这也不失是个好方法;若只是执著于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实在是太愚笨了。但是发愿要改过,也是须要助缘,在明处须有良师益友从旁提醒;在暗的方面,必须要有鬼神来作证明。只要能够以真诚恳切的态度,一心一意地忏悔以往所造作的过失,如此日夜施行,毫不怠惰,那么经过一星期、两星期,一直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之后,必定就会产生效果。【改过须发愿,也要有助力,明里头,要有益友来提醒呀!来提醒。暗里头,要有鬼神做证明呀!做证明。还要一心一意虔诚的忏悔呀!虔诚的忏悔。】到了这个阶段,或者会感觉到精神舒适,心境开阔;或者感觉到智慧突然大开,一闻千悟;或者处在烦琐忙碌之中,却能够触类旁通,顺利完成;或者遇到以前的怨家仇人,却能将嗔恨转化,心生欢喜;或者梦到吐出因过去造作的恶业,所形成的污秽黑物,而顿生清凉;或者梦见古圣先贤来帮助接引,前程光明;或者梦到在太空中飞行漫步,自在逍遥;或者梦见各类庄严的旗帜,以及用珍贵的珠宝所装饰的伞盖。像这些殊胜的情况,都是过失消除、罪业灭去的象征!但不可以因此执著在这些境界中,自以为程度很高而画地自限,不再努力求进步。从前春秋时代,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时时反省、觉察以往的过失,而完全地改正过来。到了二十一岁,知道以前的过失尚未完全改掉;及至二十二岁,回头检点二十一岁时的自己,就如同身处梦中一般,还会糊里糊涂地犯过。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逐步改正过失,直到五十岁那年,还察知过去四十九年尚存的过失。古人对于改过之学的学习态度,就是这么认真、严格。【蘧伯玉呀贤大夫,二十岁时就觉悟,时时反省己过失,年年检讨再检讨;总觉得,自己改过的工夫不彻底呀,不彻底!所以说,改过的学问须讲究呀,须讲究!】像我们这种庸碌的凡夫所犯的过失,就像是刺猬身上的毛一般,丛集于一身,但回想以前所做过的事情,却常会像是看不到有什么过失一样;这实在是由于太过粗心大意,不晓得要仔细去省察,眼睛像是长了翳病一般,看不清楚自己的过失呀!但是,一个人如果过失、罪恶较为深重,也会出现征兆,以作检验:有的心思封闭、精神昏沉,所交付的事情转身就忘记;有的虽然没有什么可以烦恼的事,却常现出一副烦恼相;有的遇到品德高尚的人,却显出难为情、见不得人的样子,提不起精神;有的听到圣贤之道,心里却不欢喜;有的在布施恩惠给别人时,反而招致对方的埋怨;有的夜里梦见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经常语无伦次,失去了正常的模样。这些都是因为过去造作罪孽,所应现出来的表征。如果一出现与此类似的情况,就应该振作精神,舍弃过去不好的思想行为,力图开辟崭新而正确的人生大道,希望你不要耽误自己的前程。
范文五:《了凡四训》慧通白话文译本(第二篇改过之法)了凡四训原著明代 袁了凡居士 著慧通居士译第二篇 改过之法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译:在春秋时代,朝中的许多的官员,常看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吉凶祸福,而且没有不灵验的,这个在.《左传》﹑《国语》﹑《国策》上都可以看到。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译:人的吉凶祸福,首先都是先从内心产生的,然后由心传导到四肢,言行稳重的人常常仁慈厚道,言行过于轻浮者常常薄情寡义。通常仁慈厚道者常常的福,而薄情寡义者常常离凶祸不远。人世间有许多发现善恶的眼睛,这种眼睛也可判断吉凶,绝没有吉凶未定不可测的道理。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译:善恶可以和上天结合,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如果一个人的福气来了,可以从人安静的状态中发现,如果有祸事降临,也可以从怪异的行为发现。人如果想得到上天趋吉避凶,可以先不论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译:要改过第一就是要发羞耻心。经常看古代的圣贤,试着想都是人,为什么圣贤可以流芳百世,而我却身败名裂?答案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贪图声色名利,纵情肆意,多行不义,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一点惭愧之心都没有,这样发展下去必将沦为到禽兽不如的境地;这就是世界上最羞耻人和事也不过如此。孟子常说,羞耻心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常怀羞耻心就可以当圣贤,如果没有羞耻心比沦为禽兽,这点上要改过必须当机立断。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译:要改过的第二种是发敬畏心。头上三尺有神灵,不要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人知道,虽然隐藏的很深,但是天地鬼神都知道这一切。重则由不计其数的灾难降临,轻则也会损害当前的福报,这样怎能叫人不惧怕呢?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译:不仅仅是这样。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做的看的想的也是一样。虽然遮掩的比较严密,说的天花乱坠,但是恶性从肝肺中早已透出,最终是会露馅的,也只能是自欺欺人。被人看穿的话,自己的人格将变得一文不值,这难道不是件可怕的事情吗?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译:还有,只要你有一口气在,纵然犯下了弥天大过,也是可以改过的,假如临死的时候有悔过心,发善念,也是可以得到善终的。正所谓,突然发一善念,也足以洗清百年的罪恶。就像很深的山谷,点燃一盏明灯,黑暗将不存在。也就是说,不论恶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只要改正了就是好事。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译:但是尘世间变化无常,人有旦夕祸福,肉身容易毁坏,只要没有了气息,你再想改也是枉然。你就有可能担负着千百年的骂名,就算你的子孙仁慈,也不能洗清你的罪过;你就会受堕入千百劫的地狱的报应,纵然菩萨慈悲,也不能也普度不了你,也不能把你带向光明,你说这样的后果谁不怕?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译:第三,还必须发勇敢心,人如果有错不改,大多数是因为害怕坚持不了而退缩。所以,你必须振作精神,这点你不用迟疑,也不能等待。这就像有跟刺在肉里,要尽快剔除,说大了就像有毒蛇咬了你的手指,必须当机立断斩除,不能有丝毫懈怠,就像易经中所说的益卦,风起雷动这样的时机最好生长,错过这山就没有这个庙。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译:只要你具备了上面的三心,就可以当即改掉一些恶习,就像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哪有不融化的道理。然而,我们人凡有过失,有从事上改正,也有从理上改正,有从心里面去改正,每个人改正的方式方法各异,改正的力度也有异,效果当然也不同。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译:比如说,前些日子我放了杀生戒,我当即戒除不杀生,前日怒不可言,当下就戒除不动怒,这就是就事论事,就事情来改正。强制从事情上要求自己戒除某项恶习,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病根还在,即使你戒除了这项恶习其他的恶习还会萌发出来,这并不是根治的办法。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译:比较好的改过的方法不是单纯戒除某项不好的恶习,二是先明白道理,比如犯了杀生过,我们就要思考,上天有好生之德,不论什么都是迷恋自己的生命,把它杀了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这样心里面难够安心吗?况且,你杀了它,它不仅受到屠杀的痛苦,又要进入锅炉经历种种的痛苦,这样痛苦深入骨髓。要养活自己的生命,有许多东西可以吃,而且人吃完了又要排出,就算吃些菜羹,都是可以充饥的,何必非要残害其他的生命,来损害自己的福气?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译:你再想想,有血有气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既然有灵性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别说让他们这些动物来尊敬我们,爱戴我们已经惭愧了,近日还要残害它们的生命,使他们无穷尽的憎恨我们,想到这里,你看到动物必然可怜他们,而不能下咽。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译:再说前几日经常发脾气,你就要思考,人无完人,肯定是有缺点的,所以做错事情也是情所应当。别人谤我辱我,自己质问自己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不是,何必为没有的事情发怒呢?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译:你还要思考,天下的豪杰贤士为什么不犯错,使他们有学问吗,事情不能令自己满意,都是因为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不能够感动他人。我们必须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有人毁谤我,正好当做炼就自己的机会,我应该很高兴的接受并感恩上天有这样的机会,这样看你有什么好气愤的。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译:再说,你听到毁谤而不发怒,虽然坏话会到处传,这也就像放火焚烧天空,必将自生自灭。如果你听到毁谤而发怒,就算你费尽心力去狡辩,也就像春蚕作茧,自寻烦恼,发脾气不仅不能够解决问题,而且会很有害处。总之,以上杀生和发脾气的坏处你都应当认真去思考,如果你把道理想明白了,你的坏习惯也就会逐步的改正了。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译:什么叫从心而改,过错有千奇百样的,这都是由心而起的,如果你不懂歪念,无欲无求,自然罪过就不会产生。眼下有许多读书人有许多的坏习惯,比如好色、好名声、喜好东西、喜欢发脾气等等,你不必逐个的寻求戒除的办法,只有一心向善,让心里头充满了正义,邪念自然不会污染你。就像太阳在天空的时候,鬼魂是不能够侵扰的。这就是唯一的克制恶习的方法。过错是由心里的欲望造成的,同样恶习也可以靠心里的正念来改,就像要砍断有毒的树木,必须砍断这个数目的根,这样树上有毒的叶子自然会脱落,何必一片片叶子的去摘除呢?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译:改正恶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心,只要把心修好了才可以清净。恶念一旦发出,自己就可以觉察到,觉察了恶念就停止了。如果你不能做到这点,就必须知道过错的根源,如果找不到根源只有靠随时靠自己强迫停下恶念,当然如果用这个方法,只懂得自己强迫而不懂得道理,这就是最差的办法了。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译:所以发愿改过恶习,必须要好朋友的提醒,也需要天地鬼神的证明,你一心忏悔,不分白天黑夜,经历一周、二周,乃至1月、2月、3月,肯定会取得效果。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译:如果你感觉到心旷神怡,或者你觉得哪天你突然聪明了,或者你遇到错落复杂事物自己突然得心应手了,或者你看到仇家也能感觉到欢喜了,或者你做梦吐出黑色的物体,或者你梦到以往的圣贤提拔你,指引你,或者你梦见自己在虚空中飞行,,或者你梦见奇怪的彩带旗扇和宝塔,种种好的现象,都说明你罪过消灭的景象,但也不能这样骄傲自满,停滞不前。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己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译:想当年蘧伯玉20岁的时候,就觉得以前的过错全部改掉了。到了21岁,他通过反省发现以前的坏习惯并没有全部根除。到了22岁回顾21岁,就像在梦中一样,年复一年,每年都回顾前一年的过失,就算到了50岁,也仍然在回忆49岁的不足,古代贤人改过就是这样的。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译:我们是都凡夫俗子,身上的恶习就像刺猬的刺一样密集,如果我们回首往事,常常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就像眼睛里长了东西,需要医治。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译:然而,人如果罪恶深重都有表象,有的心神不定,事情过了一会就忘记了;有的见到了正人君子就会显得惭愧沮丧的状态;有的听到了正面的言论不舒服;有的帮助了别人反而遭到别人的怨恨;有的梦见是非颠倒的事情,甚至看到自己在梦中乱说哈,丧失了理智,这都是作孽之象,有以上现象的必须立刻奋发,重新做人,改过自新,不可自己耽误了自己改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士五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