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慈悲心与菩提心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

善心|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currentPage:1,pageNewMode:true,isgooglead3:false,ishotrecompost:false,visitorId:0, first:'',tag:'善心',recommType:'new',recommenderRole:0,offset:20,type:0,isUserEditor:0,};点击:9310次&&&&&&&&
认识菩提心?问答篇
?第11页?共11页
  修学菩提心的行人,应经常读诵《华严》。经中描述的菩萨境界可谓波澜壮阔,其精神、愿力和修行,无不令人倍觉震撼。依菩提心修行,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修行方式,因为它要求我们主动塑造和佛菩萨相应的品质。这并非空洞的口号,心行的运作方式正是如此,如是因感如是果,没有丝毫通融的余地。过去我们讲因果,往往着重于外在现象,如三世因果。但这里强调的主要是内在因果。当我们起心动念却未付诸行动时,表面看来似乎未造成任何结果,事实上,它已在我们内心留下相应的影像。善念固然是功不唐捐的,恶念却也是罪责难逃。什么样的心所在活动,生命中与此对应的某种品格即随之发展壮大。我们可以为自己不如法的行为找到一百个理由来应付别人,可以粉饰错误,甚至可以颠倒黑白。但我们却无法以同样的方式来涂改留在内心的影像,也无法请它高抬贵手,接受我们编造的借口。对于心行及其运作方式的认识,唯识教法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唯识着重谈的,正是妄心的层面。我们的心,仿佛最忠实的记录者,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心行的所有变化,无一遗漏。所以,不要存有任何侥幸心理,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对于学佛者来说,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之路,并非易事。在我个人的学佛过程中,与菩提心教法似乎特别有缘,不仅契入速度最快,且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受益,深觉这一法么之殊胜和威力。这种认识既包括理解上的,也包括心行上的。当我了解到菩提心教法的殊胜后,立刻发愿将此作为尽未来际修行和弘法的核心。我希望,这一教法也能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学员:发菩提心是否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
  法师:出离心和菩提心属于两种不同层面的发心。大乘经论中主要以菩提心为主,很少涉及出离心。而在《阿含》等声闻经论中,则以出离心为要,也很少谈到菩提心。将出离心和菩提心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宗喀巴大师所建构的《菩提道次第论》中。
  早期的声闻行者可分为两类:一是趣寂声闻,一是回小向大声闻。趣寂声闻发出离心,且一发到底,直接成就阿罗汉果,不更进求佛道。因为他们出离三界之意向极其强烈,别无他求,因此佛陀演说《法华经》前有五千声闻退席,这类属于定性声闻。还有一类声闻,自接触声闻教法后又有机会学习大乘教法,最终回小向大,由出离心转向菩提心。
  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对法尊法师翻译的《菩提道次第论》极为赞叹,因为这条路确实比较稳当。宗大师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建构的三主要道,纠正了学人修行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少流弊。以出离心为基础,既帮助我们摆脱凡夫心,又能帮助我们引发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许多大乘经论中并未强调这一次第,而是直接由发菩提心入手。但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始终是学佛修行的重要前提,因而其建构亦不违大乘思想。
  若是出离心仅指出离轮回及对三界的执著,这一内涵已囊括在菩提心内。菩提心具备无相、无住、无所得的特点,自然不著五欲六尘。所以说,菩提心本身就含摄了出离心的部分内涵。如果根机特别好的人,可以直接从菩提心入手。这也是大乘经教往往只谈发菩提心却未强调出离心的原因。只是对一般人而言,菩提心不容易立刻发起来,更不容易发到位。若知见不清,发心过程中极易与凡夫心混淆,根本不清楚自己发的究竟是什么心,甚至将人天乘的善心当作菩提心。如果以出离心为基础,菩提心的的纯度就会更有保障。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发心固然可以沿着从出离心至菩提心道路前进。但发起出离心并证得空性之后,未必能成就大慈大悲,未必能导向菩提心,否则就没有声闻乘和菩萨乘之分了。汉传佛教中,禅宗行者也好,净土行者也好,虽然学的是大乘佛教,诵的是大乘经典,但往往只发了出离心,将个人了生脱死当作一切,反而忘却了菩提心。菩提心的发起,必须通过相应的观想和修持,才能将本觉中的悲心引发出来。也就是说,它并非任运就能生起,而需要特殊因缘的引发。正如修习禅定未必能开显智慧一样,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得定之后无漏智慧必将一触即发,喷薄而出。事实非如此,否则,外道如何将四禅、四空定以为最终目标,当作究竟涅呢?“由定生慧”固然是不错,但得定只是发慧的条件之一,最终还需透过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的修习,才能引发无漏智慧。
  学员:若无出离心为基础而直接发菩提心,能否断烦恼、了生死?人生佛教与菩提心的关系如何?
  法师:发起菩提心,连佛果都能成就,难道不能断除烦恼吗?所有的修行法门中,以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为最。关于这一点,《华严经》弥勒菩萨赞叹菩提心的颂文中阐述得极为详尽。
  现在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如能赋予菩提心和空性见的内涵,就能直接抵达佛果,真正贯彻虚大师所说的“人成即佛成”。但从目前来看,人生佛教的弘扬确实存在肤浅化的倾向,有必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化。道在人弘,人生佛教的旗帜固然契机,关键还在于怎样弘扬,赋予其什么内涵。
  学员:发心是否也有顿渐之分?是否有可能直接由胜义菩提心契入?
  法师:法门的顿、渐不同,是由知见高低决定的。《华严》可谓圆顿之极,其中“初发心既成正觉”,乃一超直入如来地,实为至高无上之法。而禅宗和大圆满的教法也告诉我们,即使在凡夫心的层面,觉悟心也是触手可及的。烦恼亦无自性,若体会得这一点,每个念头生起的当下即可获得解脱。如同蛇,自能将反复缠绕所成之结解开,毋须再假他力。不过,这些教法固然能使我们对修行成就、了脱生死充满信心,对根基的要求也更高,未必都能修得起来。相比之下,唯识教法是从妄心的层面入手,比较容易把握。但依唯识教理修行,发心就是发心,结果就是结果,三大阿僧祗劫且慢慢走来,成佛似乎变得遥不可及,很难相信现生可以见道,可以了生死。所以,唯识学人在修行上往往容易松懈。民国年间,许多学唯识的后来多学成哲学了,这一流弊影响至今。
  修学佛法的常道,是从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而进至胜义菩提心。一般来说,可以先从这一常规路线入手,积累一些资粮,才有机缘接触到直接契入胜义菩提心的教法。
  学员:在发菩提心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法师:发心过程中,最大的敌人正是“我执”。“我执”无比狡诈,会利用我们所学的一切知识甚至佛法来干扰我们的心,其理由往往冠冕堂皇,让人无法拒绝。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自己究竟要成就什么?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的发心,决定了最终的成就。但涉及具体事务时,往往很难意识到究竟是哪种心正在作用。比如我们住持道场、弘法利生,看来似乎都是在发心。或许我们自己也以为是在大转法轮、广渡众生,以为和佛菩萨相差无几。可是,真正的心行基础是什么呢?仔细分析的话,可能是贪著,也可能是我执,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到后来,事业做得越大,对事业的贪著也越深。如果这样,最后成就的必然是“我执”,是地道的凡夫心。
  学员:我们应当首先利益众生,还是成就后再利益众生呢?自利和利他是否有先后的次第?
  法师:在菩提心的教授中,有三种不同的发心方式,即国王式、船夫式和牧人式。
  首先是国王式的发心,认为利益众生的首要是自己先成为国王,然后才有能力广济群生。这种发心侧重以自利为主,修行达到相当程度后再开始利他。当然,其修行目标始终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而不是为了个人成就。藏传佛教中的米拉日巴尊者,即属于这类发心。
  其次是船夫式的发心。船夫和乘客同舟共济,同时修行,同登彼岸。
  第三是牧人式的发心。地藏菩萨就是其中的典型,其愿力为“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只考虑众生,完全没有考虑自己。
  关于这几种不同的发心方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选择。有些人可能适合做国王,有些人可能愿意做船夫,也有些人可能希望做牧人。但不论选择什么方式,其共同前提和发心基础都必须是利他。也就是说,在发心过程中不可有任何夹杂。若是有丝毫的杂染或自利色彩,我执必然无法彻底破除,无上菩提的成就也必然受到影响。
  学员:藏传佛教中谈到,发菩提心者不可以舍弃任何众生,但又特别强调应远离破戒者,这一矛盾应如何解决?
  法师: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需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孔夫子亦云:无友不如己者。也就是说,应与胜过自己的朋友交游,如此才能见贤思齐。这一教授,对于初学者尤其重要。因为初学者往往善恶不辨,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对环境的要求必须严格一些,于增长学业和完善人格皆有益处。
  但学有所成之后,则应以度化一切众生为对象,此时便无善知识及恶知识之分了。地藏菩萨发愿前往地狱,一定不是去那里亲近善知识的。从菩萨道来说,发起菩提心后,一方面要亲近善知识,一方面要从悲心出发利乐一切众生。若欲圆满无上佛果,绝不可舍弃任何众生。当我们说到不舍一切众生时,关键是在于心行。只要对每个众生都怀有平等无别的慈悲,慈悲便是圆满的。
  事实上,这两个教授并不矛盾。佛法是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基而施设,在不同修行阶段,要求也有所不同。
  学员:如何才能圆满自己的发心?
  法师:无上菩提的成就,固然是以一切众生作为度化对象,但并非将众生度尽才能成佛,因为度众生也是因缘法。佛果功德的积累,也不在于达到怎样的量才能圆满。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总以为菩萨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必须积累多少福德,度化多少众生才能合格。就象在社会上,获得博士学位、教授资格需要多少成果那样。但我们要知道,成佛并非事相上的成就,亦非外在功德的成就。若是执著功德相,必定无法成为佛果的资粮。
  当我们说到度化一切众生时,别忘了自己也是众生。当然,关键不在于度了自己还是他人,而在于我们的发心是否缘法界一切众生。当我们修行时,不在于修利己行还是利他行,也不在于修止观还是修布施,关键是看这一行为的发心是什么,所缘又是什么?这才是根本所在。若是发心圆满的话,所修一切善行包括自身的修证,都能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圆满成佛的资粮。
  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国王式的发心,还是船夫、牧人式的发心,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即使暂时将重点放在自我修证上,发心也是为了利他而非个人解脱。而修利它行的时候,则应缘无限而非有限的众生,这才是发心的关键所在。禅修属于自利还是利他呢?若是因为厌恶人世、逃避众生而参禅打坐,对众生缺乏悲心,仅以自了为足,当然不属于利他行。反之,若是为了更好地度化众生而精进修行,则是属于利他行的范畴。可见,关键取决于打坐时的发心,而不是行为本身。在修行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在发心上必须圆满,这一点极为重要。
  在这个时代,更需要普及菩提心教法。学习这个教法之后,力量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修行者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出现,取决于自身的心行。有怎样的心行,就会形成怎样的人格,获得怎样的成就。过去,修行者更重视的是止息恶行,而菩提心教法还要求我们积极地成就善法,饶益有情,从而成就慈悲、智慧的品质。
  学员:发心之初还比较猛利,但往往不能坚持,应如何解决?
  法师:发心的困难,正在于发得准确,发得长久。这和“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心行的力量源于积累,发一次只有一次的力量,况且这一次还未必发得准确。菩提心的教授,正是要帮助大家持续、准确地发心,通过见、定、行逐步巩固自己的发心。其中,见是用于调整心行,定和行的实践,则使菩提心在心行中产生稳定、持续的作用。如此,使菩提心的力量日渐增长。
  学员:如何实践菩提心呢?
  法师:菩提心的实践,包括观想和利他行两个方面。通过观想的培养,使自己时刻心系众生,行住坐卧皆不忘利益众生。这种用心方法,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有很多具体指导。以这样的心做每件事,都是圆满无上菩提的善因缘。在吃饭时,希望天下众生都能衣食无忧;健康快乐时,希望天下众生同样健康快乐;遭遇挫折时,希望自己承受的一切,能使天下众生远离挫折。时刻作如是观想,菩提心必然突飞猛进。
  当我们有机会行利他行的时候,应视为众生成就我们菩提心的因缘,本着感恩心去做。而在做事时,随时调整心行,念念不忘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在菩提心没有成就之前,这样做确实会有些难度,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并坚持不懈地练习,这一心行就能得到巩固。久而久之,菩提心就能自然运行起来。
  学员:菩提心与正见的关系如何?
  法师:发起菩提心之后,见就有了用武之地。无论是中观见或唯识见,都能指导我们调整心行,帮助我们将附在菩提心上的杂质一一剔除。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决非否定教理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可将谈空说有作为修学目的。
  在学佛过程中,正见极为重要。知见不正,修行必然无法提高。禅宗也很重视见的作用,所谓“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当然,这个见不仅是闻思的见,更是心行的见。心行上的见若是没有摆正,即使每日精进苦修,未必能成正果。反之,见若是摆正了,搬柴运水、语静动默皆为无上妙行。
  所以说,见和菩提心是一体不二的。见需要一个着力点,才能发挥其功用。发起菩提心之后,见就找到了着力点。
  学员:如何看待五种姓?如果一个人注定了是无种姓,是否还能发菩提心?
  法师:唯识宗将种性归纳为声闻、缘觉、菩萨、无种性和不定种性五种。按唯识的说法,种性已决定了将来的成就。若是不具备菩萨种性,成佛必定无望。若是具备菩萨种性,生命起点就高于声闻。
  众生虽然是平等的,但无始以来的积累,确实造就了生命起点的不同。有些善根深厚,有些障深慧浅。有些生来具有菩萨倾向,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有些则天性冷漠,对社会漠不关心。但从缘起看世间,我们不应将这些倾向理解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个人比较倾向一切众生皆可发起菩提心,皆可培养起菩萨种性,但因为起点不同,难易程度会有所不同。对于那些乐于助人、充满悲悯之心的人来说,菩提心和其性情较为相应,发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那些性情冷漠、孤僻的人来说,发心的难度自然大得多。但只要努力并切方向正确,最终都能获得成就。
  学员:应当如何抉择利他行?比如吃不完的饼干,应该喂鱼还是和乞丐结缘?有人说,喂鱼不会造业。但也有人倾向于布施乞丐,因为人身难得,比鱼离成佛更近。
  法师:从菩提心的教法来说,等到把人救度完之后才开始对鱼慈悲,本身就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的话,菩提心永远无法圆满。众生是帮助不尽、救度不完的,何时才有成就的一天?所以,关键不在于度化的客观结果,而在于面对每个众生时都充满慈悲,决不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位。不论对于动物还是人,都应具有平等无别的悲心,这样的心行才是圆满的。若心中还有高低之分,最后所成就的只能是不平等的心,是凡夫心。而平等的心,才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心。发心是什么,最后成就的就是什么,这一点必须牢记在心。
  另外,利他还有智慧。象这样的情况,究竟谁更需要?怎样分配更合理?有了智慧,自然就知道如何抉择。恒顺众生,并非众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更不是顺着众生的欲望和贪、嗔、痴行事,必须考虑对众生是否真正有益,以此作为取舍标准。所以,在菩提心的实践中,首先发心必须纯正,然后再以智慧进行抉择。
  学员:请问学习中观和发菩提心的关系?
  法师:性空见,是菩提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菩提心所具有的无相、无我、无所得等特征,皆属性空见的范畴。若是没有这些认识,菩提心必然发不到位,也根本无法圆满。但这并不是说,需要在菩提心之外另立性空见。三藏十二部典籍和一切修行法门,都可汇归于菩提心,并在修学菩提心的过程中找到位置。所以说,菩提心是佛法的核心。
  当然,菩提心还要落实到生活中去检验。每一种负面情绪的生起,都是因为对众生的抵触,由此唤醒不愉快的心灵频道,反之亦然,这是心行的运作规律。如果菩提心发到位,具有无相、无我、无所得的特征,便能容纳一切众生,进一步,就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
  学员:菩提心应如何落到实处? 
  法师:我们的心行虽然属于凡夫心,但即使在这个层面,若有上乘的用心方法,也是可以触及本觉的。首先,必须找到心行的立足点。凡夫心的立足点是分别、执著、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整,向平等、无相、无限靠拢。当然,做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凡夫心的力量很大。但是,不要预存菩萨道很难、成佛很难的心态,这种畏难情绪是发心的极大障碍。事实上,每种心行力量都是培养起来的。聚沙能够成塔,是因为点滴的积累;愚公能够移山,是因为不懈的努力。其中还有个关键是,必须真切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学佛的唯一出路。否则,不要说救度众生,自顾尚且不暇。基于对自身生命的负责及对众生的慈悲,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全力以赴地做。
  发菩提心成就的先例不是没有,恒河沙数诸佛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读书心得:评论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本页显示最新2条
发表于 11:31:47  IP:..X.X
感谢法师!受益非浅!
发表于 10:15:43  IP:219.238.X.X
感谢法师!
留言请直接发布到论坛:菩提心与善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菩提心与善心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入行论学习》第七册 思考题 第八品 117~134
查看: 4719|
评论: 0|原作者: 索达吉堪布|来自:
摘要: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第八品)第117节课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659、有些人看到修行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660、 ...
《入行论释&善说海》思考题(第八品)第117节课658、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659、有些人看到人苦行时,觉得他们非常可怜,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660、在衣着方面,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什么差别?今后你有什么打算?661、到尸陀林和坟墓处时,怎么样观想才有意义?第118节课662、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663、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64、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65、死亡来临之前,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安排?第119节课666、亲友临终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哭?按照世间传统,不哭的话,大家会觉得你不近人情,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667、请以说明,为什么临终时随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随念哪些对境?668、假如你没有机会住在寂静处修行,那你平时怎样安排时间?请具体说明。669、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第120节课670、佛经中宣说了女人的种种过患,所以有些男众一见到女人就特别恨,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671、的为什么不值得贪执?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72、在与交往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守护清净的戒律?第121节课673、很多人对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特别,对方稍微跟异性说几句话,自己就妒火中烧、疑神疑鬼,怎样断除这种颠倒的嫉妒心?674、有些人花费极大的财力和精力来保养、化妆打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具体分析。675、佛经中说:&增上贪欲者,不知理非理。&对于这句教言,你有哪些深刻的体会?676、人们以贪心来拥抱所爱的人,作者是怎样剖析这种行为的?你觉得合理吗?第122节课678、男人在拥抱亲吻女人时,对女人的口水也会生起贪执,对此应该如何破斥?679、女人细滑柔软的身体,会给男人带来乐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颠倒?680、现在的社会贪欲纵横,在这种环境中,你应该怎样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第123节课681、世间人将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伴侣身上,认为对方可带给自己永恒不变的关怀,所以拼命地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682、如果一个不信佛教的人贪爱异性,怎样引导其走出这种颠倒执着?对此道理,你能生起稳固的定解吗?683、有些人虽然知道人身不净,但却迷恋异性的肤色、气味、身材,应如何去除这种妄执?第124节课684、请从各方面阐述人身的不净,并以比喻破析贪爱异性身体的妄执。685、为什么说人体是加工不净物的机器?请用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说明。686、假如你去过尸陀林,当时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没去过尸陀林,那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对身体不净产生定解?第125节课687、修安忍的果报是感得来世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这与破除对身体的贪执相违吗?为什么?688、了解身体的不净后,为什么不能彻底根除贪心?怎样才能根除?对此你有哪些体会?689、请具体分析身体与香味的关系,以破除因香味而贪爱异性身体的执着。690、明白身体的本性之后,你怎样做才不至于堕入两边?第126节课691、&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对这句话你有哪些感受?请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692、为什么说死人的城市和活人的城市一样?明白这个道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693、从因方面而言,为什么不应该贪执异性?694、在家人没有清规戒律的约束,可以随意享受欲乐,为什么作者说他们享用欲妙的机会很少?对此你有哪些体会?第127节课695、如果贪着异性的身体,会给自己的身体等带来哪些痛苦?696、当今社会上,刑事案件、贪污分子层出不穷,其来源是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采用什么方法?对此你有何感想?697、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样,甚至自己更胜一筹,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第128节课698、请以、比喻和公案说明:贪执财色弊多利少、得不偿失。699、为什么说为贪欲所受的痛苦毫无意义?700、当今社会上,色情暴力等的影音资料随处可见,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701、请具体剖析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你对此能产生定解吗?第129节课702、前面已讲过寂静地方的功德,此处又再次宣说,是否有重复的过失?为什么?703、请简述很多在家人虽然没有机会前往阿兰若,但在城市里修行仍可解脱之理。704、修行人是怎样看待死亡的?他与一般的世间人有何不同?705、有些人说:&修行必须要在闹市,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磨练,去寂静处是一种逃避。&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706、如何区别洪福与清福?你向往哪一种?为什么?707、请以实际生活来说明知足少欲的功德。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翁?第130节课708、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709、菩提心与世间的善心有何区别?你属于哪一种?710、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需要修什么?应该怎么样修?请以教证进行说明。711、请以你周围的事例加以分析,为什么说自己与众生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自己应该怎样做?712、三界的众生那么多,每个众生的习气爱好都不同,而我只有一个,应该如何将他们全部执为我所呢?713、有人提出疑问:&道理上可以将别人与自己一起执着为&我&,但他的痛苦是他的,我的痛苦是我的,二者互不相干,怎么能除他苦如自苦呢?&请对此以理作答。第131节课713、请背诵&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并具体解释其中的两个推理。你觉得这种推理方式合理吗?为什么?715、有些人声称:&旁生可以随便杀害,因为它们比人类低级。&这种说法正确吗?请以理驳斥。716、有些人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修行和成就,对这种情况应当如何看待?你自己有什么打算?717、虽然他人的痛苦很难受,但他的痛苦毕竟无法伤害到我,我一点也感受不到,我凭什么要去保护呢?718、为什么说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不是一个相续?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分析。719、你认为《入行论》简单吗?请说说你的体会。第132节课720、有人说:&如同肚子饿,只能由自己吃饭解决一样,自己的痛苦应由自己遣除,没必要替别人解除痛苦。&你如何破斥这种说法?721、凡夫人从哪两个方面执着&我&的?请以理分析其颠倒性。722、为什么说只要是痛苦,不分自他一定要遣除?你明白此理后有何打算?第133节课723、既然一切痛苦都应遣除,为何缘众生而生悲心的痛苦不遣除?为什么说这种痛苦很有意义?724、为什么说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你通过学习本论,在这方面有哪些改变。725、现在学习佛法是什么样的时代?对此你有哪些体会?726、如何看待现在的&人间佛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求人天福报应摆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怎样将之转为大乘修法?请谈谈你的理解。第134节课727、为什么菩萨利益众生时,纵然是无间地狱也愿意欣然前往?此举与小乘行人有什么差别?728、强迫出家人把僧衣脱掉,会有什么过患?懂得这个道理后,你有哪些感触?729、在讲经说法时,为什么需要引用教证?对此你有什么体会?730、你如何看待藏传佛教?如果你周围有人毁谤藏传佛教,你会怎么样做?731、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下一代?为什么?732、请以公案、教证说明: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并谈谈你对此有哪些感受?733、在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原因何在?请以你所见闻的事例进行剖析。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心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