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城市知名度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

舒城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来源:上传者:大笨06时间:
**县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
调 研 报 告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我县县委、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廉洁**、效能**、平安**、活力**&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作为第一责任,突出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创新理念、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做优环境,切实加大优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这几年,全县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10多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按照市人社局的部署,近期我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对全县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县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做了认真分析,并就今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做了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我县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
(一)领导有力,尊才氛围已经形成。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报告制度。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简报等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和科研成果以及我县制定的各项人才政策,营造了一种&人才至上&的工作氛围。
(二)组织到位,引才力度明显加大。今年来,我县由人社部门牵头,通过组织企事业单位赴外地招聘、举办不同类型的人才招聘会、加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力度等有效措施,全县人才总量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每年春节,开展&春风行动&大型人才招聘会。全面实行全县事业单位人才公开招聘,特别是县教育、卫生系统积极开拓渠道,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引进了多名人才,有效改善了教育、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帮助规模以上企业引进紧缺人才
(三)政策优惠,留才措施不断强化。一是及时制定了我县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先后出台了《**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工作的实施意见》、《**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等政策措施,具体规划了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明确了具体的工作努力方向。二是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先后出台了《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构建了&绿色通道&。对领办、创办的各类产业项目和经济实体,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资金信贷、税收减免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予以倾斜照顾。目前,已有100多人来舒从事技术入股、技术合作和创办等多种形式兴办实业。三是通过在建立农民工创业园、科技示范园、研究生科研工作站等措施,积极为优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四是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行重奖。出台了《**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县享受政府科技津贴人员选拔办法》、《**县专利申请资助及专利转化奖励办法》等,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大大激发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五是积极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优秀人才实行&三优先&,优先解决家属就业,优先改善办公条件,优先解决子女就业、上学。
(四)注重创新,用才效果逐渐显现。事以才立,业以才兴。我县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有力推进了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动了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壮大。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同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还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宽阔的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县域的知名度。
二、当前引进高层次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作做了一些工作,但与经济发展仍不适应,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和引进难问题仍然存在,主要原因有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观念不够新。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部分单位和人员认为高层次人才的引留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人才自然会来。在人才引进观念上没有完全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人才引进上,存在重引才、轻用才现象,引进人才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部分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问题上还存在畏难情绪,在资金支持上难以保证。
(二)人才引进环境不够优良。客观方面:我县是欠发达地区,商贸服务、医疗保健、文化生活设施、教育质量、信息交流渠道等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处于弱势地位,一时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对高品质的需要。主观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引留人才的优惠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是现有的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强。人才引进、培养、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引进环境还不够优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凝聚力。二是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现有政策侧重于引进人才的经济补贴,缺乏对人才引进后的子女就学、家属就业、购房优惠、服务保证等人才较为关注的生活保障方面的配套措施。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尽完善。现有的人才激励机制还不能完全调动引才和用才德积极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难以保证。
(三)人才引进机制不够灵活。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无法引进。普遍超编与急需人才匮乏,存在着该进难进的问题,制约着基层有计划按需求补充人才。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引进人才的物质待遇相对偏低,主要是引进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能完全成正比,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机制灵活、待遇高,对欠发达地区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人才引进的承载力不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吸引了不少外资,也兴建了不少民营企业,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企业自有研发中心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偏低,高层次引进人才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相对较小。这些因素影响了我县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和承载。
(五)、人才引进的服务网络不够严密。各职能部门尚未形成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的整体性人才开发体制;日常信息的沟通、传递机制还有待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学习、交流的活动还需进一步丰富和制度化、经常化。
三、对完善我县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更难这一共性问题,我们应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才格局,充分发挥&借鸡生蛋&、&借脑发财&、&楚才晋用&的作用,实现花钱少、见效快、效果好的预期目的。
(一)进一步重视人才引进工作。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先于、优于、重于其他资源开发的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形成党管人才的格局。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各司其职,按国家、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出台适合我县人才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强宣传,让人才政策真正达到用人单位熟悉、组织人事干部精通、各类人才了解、全社会共同落实。使我县各级和全社会各阶层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靠人才&的思想。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出台新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引才观念,拓宽引才渠道,进一步加大兼职、讲学、咨询、短期服务、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柔性引才方式,加大引智引才工作力度。三是要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确保引进人才质量,分类构建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引进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应有的价值。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活人才活力,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工作机制。
(三)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一是要改善县城环境,加强交通、居住、绿化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扩大**知名度。二是要优化发展环境,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引进人才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引进人才干事业,支持引进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引进人才干好事业。同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引进人才不仅事业上有舞台,发展上还有空间,支持引进人才的个人发展,帮助引进人才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鼓励引进人才发挥更大、更全面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和奖励政策。
(四)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一是政治激励,对引进人才从政治上关心,优先推荐入党,扩大引进人才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优先参政议政,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进行命名表彰奖励。二是待遇激励,创新有利于释放引进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的多元化分配模式,突出贡献与报酬挂钩,拉开分配档次,体现出引进人才的价值。三是使用激励,坚持任人唯贤原则,突破籍贯、身份、性别、年龄、资历等界限,推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机制,打造零起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平台,以水平、能力、实绩选用引进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重视现有人才培养。一是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根据**发展思路和今后所需人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做好人才的培养。二是要坚持人才工作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三个留人&的方针,想方设法为各类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三是要强化人才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健全培训网络,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构建继续教育体系,通过校企联姻、委托培养、定单培养、专家讲课等多种途径,保证各类人才的知识升级和技术换代,实现部分急需人才的补充。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4353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305
今日新增文档:47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走进上海看“四海”——我市强化“四海”意识、推进“四海”战略专题研修班综述 -网上宿迁
当前位置: >>
[本页支持双击滚屏]
走进上海看“四海”——我市强化“四海”意识、推进“四海”战略专题研修班综述
宿迁网讯(陈小波 邹留迎)夏初的上海,阴雨绵绵;上海交大的校园,夏木葱茏。在校园内那么多略显稚嫩的学生脸庞中,有这样一群以70后为主的学生格外显眼,他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课堂上主动和专家教授交流,即使在路上、饭桌上还在讨论。他们,就是我市强化“四海”意识、推进“四海”战略专题研修班的学员。6月30日—7月5日,宿迁市42名来自市、县(区)经济发展一线的领导干部,来到我国经济发展最前沿———上海,走进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接受为期5天的高层次培训,实地感受上海的开放之路,思考宿迁的发展之策。新挑战:“四海”战略如何落实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宿迁如何顺利实现发展的预期目标?随着“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宿迁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没有口岸,也不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城市,如何抢抓机遇,全方位融入,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宿迁的现实生产力?市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心向大海、接轨上海、融入沿海、联江通海”的“四海”战略,这是对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的积极呼应。全市上下随即掀起了“四海”思潮,主动融入对外开放,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如何贯彻落实好市委的战略部署,将“四海”意识内化为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把国家的宏观战略转化为宿迁的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创开放新优势?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编办主任龚和介绍,举办强化“四海”意识、推进“四海”战略专题研修班,是对市委重大部署的积极回应,将进一步帮助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更快推动经济发展。“从上海自贸区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看,市委提出‘四海’意识非常及时、十分关键。我们必须主动对接上海、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寻找新机遇。”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骆敏深有感触。新收获:思想认知在培训中提升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提升之旅,思维上的丰富之旅,视野上的开拓之旅。这次培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魏国强同志亲自审定了培训方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健同志专门听取培训班筹备情况汇报、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审定学员名单。培训突出了宏观经济形势、“一带一路”战略、上海自贸区、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地方投融资等方面的内容,专门邀请上海交大、浦东干部学院、上海经贸大学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领导为我市干部授课。培训期间,学员参观考察上海自贸区,零距离触摸改革前沿的心跳。同时还开展了交流研讨,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创好主题、讲好故事、做好推介,这是孙兆安教授讲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我们宿迁有骆马湖、三台山这么好的资源,一定要设定好主题,向外宣传推介好。”湖滨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钱信松信心满满。7月1日下午,熙熙攘攘的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综合服务大厅,人们有序排队咨询、办理公司注册、变更登记业务。学员们认真听取介绍,仔细观察企业办事流程。据介绍,自贸区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行政制度市场化的优势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在自贸区注册的企业呈井喷式增长,截至6月底,今年已经有1.7万家企业注册。上海自贸区对企业设立采取“一口受理”,大大简化了申请流程,企业设立由原来的29天缩短至4天。学员们感到,应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为客商投资兴业提供方便,“当制造业、服务业从上海溢出时,吸引客商首选宿迁。”上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窗口和桥头堡。培训安排了相当比重的“一带一路”课程。课间,学员纷纷讨论我市如何搭上“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温士才认为,我市可采取东融西联、南下北上的方式,即西联枢纽城市徐州,东融淮安,南下对接南京江北新区,北上东陇海线城市群,更大力度推进“四海”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苏州花桥主动融入上海,建设华侨国际商务城,与上海产生了同城效应。”“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靠都市圈推动,而大型城市就是都市圈发展的引擎”……学员们表示,课堂中学到的这些理论坚定了践行“四海”意识的决心和信心。新思路:从消化吸收到工作创新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融入、开放、发展,成为学员们讨论的主题词。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实现良性高效的发展,同样是学员们求解的问题。“现在是招商引资的最佳季节,大家要主动走出去!”昆山市原招商局局长孙建中通过讲述昆山招商引资经验,向我市干部呼吁。“要大力发展工业项目,培育本土企业。”“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不具备强劲的工业实力。”“注重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水平,占领微笑曲线的上端。”“后发地区同样要注重发挥金融作用,不断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董锡健教授是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他针对我市实际,提出了提升区域经济“软实力”的一揽子建议,引来学员追捧,大家频频举起手机拍摄授课讲义,下课后,围住董教授争相提问。一个个疑问有了答案!宿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唐善林说:“参加培训,把老师讲的内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静心思考,找到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培训班班长、泗洪县委副书记朱长途认为,市委举办本次培训班正当其时,且课程安排高端、科学,上接中央部署、外接上海发展、下接宿迁实际,进一步增强了学员的“四海”意识,大家都涌现了很多新思路、新想法,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些想法变成做法,创意变成创造,不断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编者按:为认真贯彻市委“四海”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三抓三促”工作主线,进一步引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近日,我市赴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强化“四海”意识、推进“四海”战略专题研修班。现将部分学员学习体会择刊如下,以飨读者。集成区域多重优势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强化“四海意识”、推进“四海战略”专题研修班,在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培训,聆听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国际化大都市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课,参观考察了上海自贸区,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知识,而且深化了对“四海意识”的认知和体会,触发了对宿迁发展的一些粗浅思考。在新常态下谋求宿迁新发展,必须全面强化“四海意识”,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集成区域多重优势,打造创新发展高地。如果从传统的思维角度看宿迁,区位优势可能不是很明显,甚至还有被边缘化的可能,但是放在大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用区域经济逻辑架构的新思维来分析,宿迁则占据区域多重优势叠加的独特区位,只要把这些多重优势有效集成起来,宿迁发展必将潜力无限。向北看,宿迁处于东陇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可以直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向南看,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正式成立,为宿迁对接融入南京都市圈战略规划提供了重大机遇;向东看,徐宿淮盐高铁即将开工建设,运河产业带有望纳入省“十三五”规划,这为宿迁全面融入沿江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向西看,苏皖合作日益紧密,安徽“向东战略”深入推进,把宿迁直接推向了改革开放的门户和前沿。为此,建议我市采取“北联南融、东向西进”的战略举措,集成叠加区域多重优势,全力把宿迁打造成为创新发展的高地、投资兴业的宝地。北联,就是研究推进徐宿连一体化,加快东陇海经济带城市群建设。徐州、宿迁、连云港作为江苏最北部三个紧密相连的中心城市,同处东陇海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东部经济走廊,如果统筹规划、联手发展、一体推进,则有利于三市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打造成为东陇海经济带上的最强城市联合体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从而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也必将为苏北振兴探索出新的路径。如能通过三市联合争取,将徐宿连一体化建设纳入省级战略规划,则可以大大加快徐宿连运河、徐宿连客专(或徐连客专宿新支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步伐,真正实现陆海统筹、河海联运、空铁并进。南融,就是积极对接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争取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战略规划。省会南京跨江发展,将促使大量的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迅速向江北涌动,在江北加快形成新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集聚高地,从长远来看,必将对包括宿迁在内的江北地区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应及早谋划、迅速行动、主动对接、全力争取,尽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战略规划。纳入规划后,宁宿徐或宁宿新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则有望规划实施,从而将“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经济走廊与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通道有效串联起来,实现互联互通,更好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东向,就是规划建设好宿迁“一铁一河”产业带,构建融入沿江沿海开发开放新格局。“一铁”即徐宿淮盐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使宿迁大大缩短融入沿海、接轨上海的时空距离,更好地承接龙头辐射和产业转移,沿高铁产业带必将成为投资者青睐的热土。“一河”即京杭大运河,这是宿迁联江通海的主渠道,运河产业带有望作为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进行布局谋划,宿迁无疑是这条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水铁沿线产业带的经济大动脉功能,将对加快宿迁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全力加快位于这两条产业带上的国家级宿迁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创建、宿迁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运河宿迁港申报国家二类开放口岸等重要载体平台建设步伐,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全面提升宿迁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西进,就是探索建设苏皖北部边界合作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跨省综合交通互联互通。安徽特别是皖北地区有着强烈的向东发展意识。实现跨省区域合作发展,既有利于宿迁发展大旅游、吸引人力资源、集聚消费群体等,更有利于调动多方力量,联合争取连宿蚌高铁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从而打开宿迁的发展空间,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高铁枢纽,提升区位优势。(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温士才)产业发展之我见 近期,我有幸参加市里组织的“四海战略”研修班,在各路专家学者的思想“轰炸”之下,我受益良多、感慨颇多,现将一些体会汇报如下:一、在产业方向选择上,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之中。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里有9类重点领域,诸如机器人、3D打印、集成电路、光电、新能源汽车等等,发展前景广阔。宿迁在发展新兴产业上应及早谋划、有的放矢。但相比较于发展热门的新兴产业,本人更倾向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传统产业升级,可以在产品、质量、品牌、渠道、技术等多方面做文章。以我市企业为例,宿迁罐头食品厂的“董小妹”罐头最近销售红红火火,采用的是微信销售方式,这是营销模式、渠道和品牌的创新,也是“互联网+”的成功尝试。再如,双星彩塑公司由包装薄膜向光学膜迈进,苏华达由建筑玻璃向电子玻璃升级,属于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这些领域都被外资控制,利润率惊人,如果这两家公司投产后在良品率上能够达标,最终挤占甚至替代外资产品,企业必然会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很多转型失败的案例。天辰纺织从纺织行业转到锂电池行业,绿陵化工开发的膜生物反应器,或是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或是成本居高不下,缺乏销售渠道而失败。因此,在产业选择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建议我市在重点产业选择上要更加慎重,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链延伸,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和地区资源禀赋,多做扶助性的工作,少做引导性的工作,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点在于人力资本的培养。有位授课教授的观点我十分赞同,即产业结构调整不在产业本身,而在于人力资本要素的培养,当人力资本要素达不到时,想调整产业结构较为艰难。我们所说的产业转型升级,即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拥有高质量的产品,掌握品牌和渠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发人才、技术工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如果宿迁劳动力结构徘徊在低端,那么中高端产业不可能在宿迁开枝散叶,高技术产业更加难以在宿迁立足。可以说,人才是地区竞争的关键,人才净流出的城市没有前途。那么,宿迁这样一个苏北小城,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人气?我觉得这是值得所有人深入思考的终极命题。德国制造工艺精良,很大原因在于技术工人素质高,富于“工匠”精神。如果我市能培养并留住一大批高级技术工人,这将是我市“再工业化”的宝贵财富。这其中,发达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让技术工人享有更高的社会待遇也十分重要。三、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营商环境包括行政服务效率、融资成本、物流条件、招工难易度、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税收制度等等,这些就象土壤,肥沃的土壤撒什么种子都能长出来,贫瘠的土壤则容易“橘生淮北”。比如上海自贸区的注册便利、负面清单管理、进出口贸易监管便利,确实吸引了大批企业;上海猎头公司非常发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短时间内都能给你配齐;上海金融国际化进程很快,银行、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金融代理公司扎堆,企业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专家举例上港集团国内贷款利率是7.5%,到香港贷款只有4.5%,100亿的贷款就节约了3个亿的资金。宿迁要向上海学习这些方面,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内功”,再加上招商引资这个“外功”,宿迁就能成为内外兼修的高手。而城市功能的提升,对于聚集人气,吸引和留住人才,无疑具备基础性的作用。试想,一个城市没有良好的生态、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知名度,怎能留住有能力“东南飞”的“孔雀”?因此,建议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围绕制度改革做文章,简政放权,逐步实现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自由化;二是做大做美城市,包装生态、历史、文化、景区、美食,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气,大力投入教育、医疗这两个宿迁短板;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设计、人力资源、会计法律服务、电子商务、软件等等,逐步提升和改善宿迁营商环境。(市经信委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 许多)在学习中深化认识 在实践中解放思想 参加本次“四海”专题研修班,真是受益颇深。上海交通大学、浦东干部学院、上海经贸大学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学者、领导为我们授课,突出了宏观经济形势、“一带一路”战略、上海自贸区、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地方投融资等方面的内容,让我们在学习中深化了对“四海”战略的认识。学习归来,必须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在探索中更新观念,在创新中转换思维,来推进“四海”战略的实施。“心向大海”———开明开放。“过去人们都说,‘宿迁不沿江、不靠海’,是沿海地区腹地城市。”其实,跳出宿迁看宿迁、放眼全国看宿迁,宿迁既是沿海开放城市的一员,也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对于苏宿园区来说,我们要以开放前沿阵地一员的身份,矢志“赶海梦想”,围绕“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主动融入对外开放大潮,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研发平台建设,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商事规则、能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服务的人才队伍。同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园区亲商服务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宿迁开放型经济高地。“接轨上海”———圈内发展。“地缘即宿命”,宿迁区位属于上海大都市圈内,宿迁市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海这个中心城市核心城市的拉动带动,宿迁离不开上海这个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五流”交会之地的辐射输出。宿迁务必要主动接轨上海,做好南北联动大文章,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对苏宿园区而言,一是进一步发挥苏宿共建优势,充分挖掘以上海、苏州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圈项目资源,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二是充分利用上海、苏州等地人才、科技优势,以一流的服务配套和政策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企业落户。三是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进经验做法,营造同其一致的“行政制度市场化”的政务服务环境,寻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道路。“融入沿海”———红利共享。对宿迁来说,就是要积极对接沿海开发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共享好沿海开发红利,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重点做好政策对接和产业对接,政策对接就是充分挖掘沿海开发各项政策资源,对专项政策紧抓不放,对共享政策快速反应,切实破解资金、用地、环境等瓶颈制约。同时,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抓住国内外工商业巨头聚焦江苏沿海的有利时机,大力完善招商机制,灵活运用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等有效形式,把国内外工商业巨头的目光吸引到宿迁来,加速项目、资本、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流入。“联江通海”———借道远航。目前,宿迁“一港二路三场”(一个运河宿迁港,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及一条正在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观音、白塔埠、涟水三个机场)格局基本形成,立体化综合的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更大力度构建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对接连云港港口是主动融入对外开放大潮的必然选择,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顺应互联互通,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对苏宿园区来说,要充分利用全市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企业物流成本逐步降低的契机,进一步提高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园区对外影响力。(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骆敏)唱响工业腾飞主旋律 近期,本人有幸参加为期一周的强化“四海”意识、推进“四海”战略专题研修学习,通过聆听专家授课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亲眼目睹了上海自贸区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辉煌的发展成就,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可以说,整个学习考察活动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让我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受益匪浅。尤其是自贸区发展理念之新、体制机制之活、结构调整之深、审批效率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前,我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推动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经验,大力实施“四海”战略,坚持以效益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全面加快国开区转型升级步伐,坚定不移把工业腾飞的主旋律唱得更响,走出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发展之路。一是突出招商选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水平。突出产业链招商,紧紧围绕家电、食品、光电三大特色产业,紧盯康佳、美的等产业龙头企业,全力猛攻模具、冷凝器等产业链核心配套项目,力争3年内三大产业产值分别过百亿。突出存量招商,不断加快“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步伐,对排出的“零地招商”地块,科学推进“退二优二”和标准厂房招商,不断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突出新兴产业招商,紧跟产业发展前沿,定向攻坚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企业等“高精尖”项目,全力推动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二是聚力攻坚外资,进一步壮大外向经济规模。始终紧盯外资这个“短板”,全力以赴突出外资招商。在继续猛攻台资、德资的基础上,抓住当前中韩关系持续向好的有利时机,重点强化对韩招商,组织专题招商活动,确保年内韩资招商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培育外贸企业,重点帮扶骨干出口企业,加快形成千万美元的外贸企业集群。继续鼓励园区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力争到2015年底达到100家以上。三是调整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按照“有收有放、有升有降、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的原则,对现有各类产业政策进行调整,变“普惠制”为“特惠制”,真正让政策的红利最大化。项目供地与地块投入挂钩。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实行“差别化”的供地价格,切实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四是强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功能平台建设,在继续完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光电研究中心、世界之窗科技园等功能平台建设。特别是综合保税区内主干道、标准厂房、保税仓库和查验仓库建设,并尽快启动国家十部委联审程序,为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依托工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加强与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积极引进各类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努力打造区域性产业研发中心,为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莹)接轨上海重在加强“五个对接” “四海战略”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理念上高度契合,为我市加快对外开放,集聚发展资源提供了明确指引。贯彻落实“四海战略”,关键要靠大靠强,重在接轨上海方面谋篇布局,加强对接,借势发力,找准结合点,寻求突破口。一是强化规划对接,构建接轨上海新机制。以“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为契机,跳出宿迁看宿迁,把规划的视野扩展到整个长三角经济圈,从产业体系、城乡统筹、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建设、居民收入、民生保障等多个层次,科学谋划我市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战略,找准我市在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定位,注重在未来的功能分工中凸显自身的地位和优势。在此基础上,做好交通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科技人才等规划与上海的对接,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发展同向。二是强化交通对接,建设接轨上海新通道。以实现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新突破为目标,大力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布点覆盖我市,拓宽对外通道,切实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集疏运系统,强化客货运枢纽功能,尤其是大宗散货进(长)江达(上)海入(连云)港中转、水铁联运功能,建成公、铁、河、江、海联运的综合运输枢纽和区域性大型物流中心。建议加大宁宿高速铁路争取力度,形成一条我市南向直达南京、快达上海的大通道。三是强化平台对接,打造接轨上海新载体。平台数量较少、规格不高是宿迁当前工业发展的短板。如,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发达,与其他地区相比,企业货运成本高、速度慢。建议加强与上海地区物流、电子商务、商贸、咨询顾问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宿迁航道、铁路专用线等物流网络和配送体系建设,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加强与上海地区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对接,建立合作机制,提升科研水平,合力攻关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力促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全市选择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产业基础好、配套设施全的开发区或特色产业集中区,与上海市开发区、科技园区、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切实提升开发区和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投入产出率高、创新能力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四是强化产业对接,开辟接轨上海新路径。将产业对接作为接轨上海的核心,强化产业协作,积极承接以上海为源头的产业梯度转移,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深入研究上海自贸区由于受空间承载力有限和商务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和配套服务将向周边地区转移,一些基础性金融、传统型商贸加快外移,一些创意、信息、研发等新型业态需要延伸开拓市场等形成的溢出效应,围绕全市“4+4”和县区“2+1”产业发展导向,对自贸区产业转移开展定点招商,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并行的方式,举办项目、资金、科技、人才推介会,推动我市相关产业有效“嫁接”,尽可能地将自贸区的出口订单、资金、项目、技术外包服务等引进宿迁,把我市打造成上海自贸区的生产功能拓展区。另外,我市也可以依托项王故里、乾隆行宫、三台山森林公园、“两湖”风光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上海及长三角区域内城市联合开拓市场,开发旅游线路,建立旅游联动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一体化营销,促进景区、旅行社、宾馆等旅游企业合作,统一区域旅游标识,共同培育和打造区域旅游年会、品牌节庆活动。(市发改委综合规划处副处长 冯如张)
扫描二维码收藏本页面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升知名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