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伊利内部控制失败案例的案例,要实体公司的,尽量近几年的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09-02-04 &匿名提问
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一些自己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的企业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薄、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  3.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5.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6.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点及设计原则  1.企业的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企业每个环节进行控制且要控制好各个要点。实行企业内部控制要注意以下要点: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2.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1)政策性原则。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  (2)有效性原则。设计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从“有效”为前提,尽量做到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  (3)就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特别是企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每日终了,应及时计算当日收入、支出合计数和结存数,逐日逐笔进行日记账登记;月份终了,日记账余额必须与有关总账余额核对相符,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随时反映账面数与实存数,保证账实相符。这样能够防止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三、对策  1.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理念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了领导的重视,有了员工的诚信,就有了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但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公司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5.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文章就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失败率较高,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强化财务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 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几年来许多企业所投资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项目由于资金困难而夭折,或“割肉”卖出或成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仅企业自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将一些银行拖入泥潭。 (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其次,中小企业没有民间融资渠道,在民间投资较多的地区大多数是采取民间集资的办法来解决资金问题,完全靠个人信用和高利息,融资成本很高,风险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由此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相对较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五)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一方面,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中小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扩大规模。其次,是集中优势,专业经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力量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样可以取得经营的成功。再次是拾遗补缺,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进而可以扩大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一是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也可以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成立带有金融性质的机构,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这样就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2、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要把信用担保制度和其它形式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金融部门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障碍,加快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注入极大的活力,金融部门要突破观念,吸纳推出国际国内先进的金融产品,如专利贷款,品牌质押贷款等业务,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改进贷款决策程序,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机制。要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信贷管理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信贷营销积极性。 (三)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蒙受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即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四)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得到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资金结构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收益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尽可能的减少闲置资金,即使不将其投资于本企业的资产也要将其投资于能产生收益的其他资产,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损失。当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大于最佳的现金持有量时,可采用偿还债务、投资有价证券等策略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反之当实际现金余额小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可以用短期筹资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建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期形成内部有力的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的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一是中小企业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二是企业的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三是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阅读人数:1061      更新日期:    
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现状,提出一些自己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看法。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1.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这种情况在民营中小型企业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的企业大量存在。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依靠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个人的冒险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多数对会计不太熟悉和不太重视。在他们看来市场才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所以,这些企业往往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老板一人说了算,会计的作用仅在于如何算账使老板少交税。收入不入账,成本、费用虚高等屡见不鲜。在“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内部制度更对自己有利,更便于他们浑水摸鱼。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企业存在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薄、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逃避税收等。  3.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的片面性。目前,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内部资金控制,即内部会计控制。因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4.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中小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企业虽然有内部审计,却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  5.内控制度行为主体素质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跟不上,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混进财会队伍,思想素质差,业务一知半解,连正常的会计业务都处理不好,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一些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势必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本就资金紧张的企业举步维艰。  6.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的中小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具有内审机构的企业,其职能也已严重弱化,不能正确评价财务会计信息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绩效。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要点及设计原则  1.企业的内控制度要达到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达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对企业每个环节进行控制且要控制好各个要点。实行企业内部控制要注意以下要点: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职责分工,权利分割,相互制约;交易授权,建立恰当的审批手续;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授权;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度;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订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  2.内控制度的设计原则。  (1)政策性原则。中小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首先符合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  (2)有效性原则。设计内控制度的目的就是规范管理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控制度的设计必须从“有效”为前提,尽量做到内控环节不宜过长而又环环相扣,使人操作起来切实有效;必须有利于控制和检查,具有了解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要根据执行情况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以保证内控制度更加适应管理需要,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  (3)就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来看,严格贯彻账、钱、物分管原则是内控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多人经手,共同负责,努力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的管理混乱现象,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特别是企业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业务,每日终了,应及时计算当日收入、支出合计数和结存数,逐日逐笔进行日记账登记;月份终了,日记账余额必须与有关总账余额核对相符,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对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随时反映账面数与实存数,保证账实相符。这样能够防止贪污盗窃行为的发生,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  三、对策  1.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竞争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效的令行禁止的管理系统;培养一批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正直、忠诚的员工,不断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管理欠缺及舞弊行为,以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2.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我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理念最鲜明、最重要的标志。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了领导的重视,有了员工的诚信,就有了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但内部控制必须有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控制制度。公司的控制活动必须有从计划、执行到控制、监督的整体框架。内控制度首先要保证组织机构的适当性,各项内控制度要参照会计法规制定准确到位,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采购与付款、货币资金、销售与收款、成本与费用的控制制度。  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层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  5.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文章就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失败率较高,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强化财务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 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几年来许多企业所投资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项目由于资金困难而夭折,或“割肉”卖出或成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仅企业自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将一些银行拖入泥潭。 (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其次,中小企业没有民间融资渠道,在民间投资较多的地区大多数是采取民间集资的办法来解决资金问题,完全靠个人信用和高利息,融资成本很高,风险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由此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相对较弱,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四)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五)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一方面,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充满风险,中小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要抓住有利时机实现发展,扩大规模。其次,是集中优势,专业经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力量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样可以取得经营的成功。再次是拾遗补缺,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进而可以扩大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一是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也可以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成立带有金融性质的机构,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这样就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2、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要把信用担保制度和其它形式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金融部门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障碍,加快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注入极大的活力,金融部门要突破观念,吸纳推出国际国内先进的金融产品,如专利贷款,品牌质押贷款等业务,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改进贷款决策程序,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机制。要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信贷管理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的信贷营销积极性。 (三)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蒙受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即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四)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得到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资金结构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收益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尽可能的减少闲置资金,即使不将其投资于本企业的资产也要将其投资于能产生收益的其他资产,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损失。当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大于最佳的现金持有量时,可采用偿还债务、投资有价证券等策略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反之当实际现金余额小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可以用短期筹资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建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期形成内部有力的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的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一是中小企业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二是企业的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三是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私营企业主队伍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发展成了一个稳定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截止到1999年6月底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主达281万人,注册资本总额8177亿元,雇用员工1503万人,经营各类企业128万家。到2000年,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主达395135万人,拥有注册资本总计亿元,雇用员工2011115万人,经营各类企业176118万家,分别增长了4015%、6217%、3318%、3716%。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队伍还将以较高的速度迅速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有着独特的经济地位和利益要求,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社会阶层,已经广泛地参与到政治领域中,表达他们的政治诉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并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总体来说呈扩大的趋势,但是,作为一个新崛起的阶层,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去完善,下面,就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一)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首先,政治参与的团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组织的政治参与逐渐成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私营企业主积极参加工商联、妇联、青联等政治性团体。这些团体处于我国决策层的外围,在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私营企业主在政治参与体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集中表现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的人数增多。一定数量的私营企业主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参加这些机构的日常活动,扩大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政治参与的层次,增强了政治参与的效果。最后,私营企业主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最终被接纳。      (二)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1 非法性参与时有发生。所谓非法性参与,就是指现行法律和政策所不允许的参与行为。导致非法性政治参与的原因很复杂,或者是没机会通过合法渠道参与政治,或者是合法性参与不能满足其参政的目的,或者是合法性参与成本太高等等。非法性参与对我国政治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必须遏制。  2 政治参与的组织性不强。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说,政治参与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组织参与。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主要是个体参与,其活动基本上没有组织化行为,尚处于散乱和单独行动的状态。他们大多只是以个人身份参与政治,并不代表本阶层的群体利益,往往只是围绕着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表达意见,所试图影响的也多限于某一政府官员的意向或政府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处理,一般很少触及方向性、战略性的大政方针。   3 政治参与的目的层次较低。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义务感并不强,其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层次不高,并没有把参与政治看作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   4 政治参与强度不高。政治参与强度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系统的程度和持续性,以及它对政治系统的重要性”。它反映的是政治参与的实质。大量事实表明,公民的许多政治参与活动并不一定就能够带来实质性的结果。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强度相当弱,对政治系统的实际影响力很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及其规律性的学派。也称德国社会统计学派或大陆统计学派。19世纪下半叶,德国统计学界在英国政治算术学派的影响下,努力使统计学成为一门用统计数量表达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从而社会统计学派逐渐形成。  该学派的先驱者K.G.A.克尼斯把统计学的性质规定为“具有政治算术内容的社会科学”。他在《作为独立科学的统计学》(1850)一书中,提出了“国家论”与“统计学”科学分工的主张。认为国家论是用文字记述的国势学的科学命名,统计学则是用数值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的政治算术的科学命名。社会统计学的提出标志着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长期争论的结束,预示了德国统计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学派的创始人G.V.迈尔在《社会生活中的规律性》(1877)一书中提出,统计学是根据数量的大量观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状态及其产生的规律作有系统的说明与研究。他明确指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认为脱离规律性的研究就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统计学不仅要确定事实数量的记述,还必须研究其规律性。他强调统计学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方法的实质性社会科学;统计方法与统计科学是有区别的,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另一位代表人物德国统计学家E.恩格尔提出了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三阶段的统计方法。他通过对英、法、德和比利时等国的工人家庭调查,撰写了《比利时工人家庭的生活费》(1895)一书,提出著名的恩格尔定律,即:一个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愈低,其食品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就愈高;反之,其比例就愈低。恩格尔系数等于(食品支出总额/收入)×100%。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社会统计学派在欧洲大陆占有优势,并在世界各国传播,对于美国、苏联、日本、中国等国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882年起,社会统计学派与数理统计学派展开了关于实质科学的争论。受数理统计学派的影响,社会统计学派的性质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实质科学向方法论科学转变。 搜集筛选了三篇优秀教师的范文,请参考!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 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在各位教师的大力帮助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学习,钻研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敬业爱岗,勤奋扎实,在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的同时,还负责学校团委的工作,各项工作都做的有声有色。现将2004年度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坚持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思想素养在过去的一年里,本人始终坚持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服从领导安排,维护学校领导的权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工作纪律,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二、 坚持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 不断地自学英语,使自己的听说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自己能更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把别人创造出来的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最大化地转化为自己所有,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体会,严格按照教务处的要求,课前精心准备,上课认真负责,耐心辅导学生,细心批改作业,一切为学生着想,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此外,还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和评课活动,还利用有限的外出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他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尽一切可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教师。 三、 团结协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团委工作千头万绪,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员队伍,把学生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深深地知道,只靠一个人和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在平时的工作中,与领导和老师的关系处理的融洽而健康,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与学生交心谈心,关心爱护学生,也深得学生的喜爱。这样不仅营造了一个融洽的教学氛围,更打造了一个宽松而和谐的工作环境,使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政教处全体人员、各班班主任和各班团支部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团委的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在色。除了做好对团员的常规管理和教育工作之外,校团委配合学校开展一一系列的有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弘扬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此外还参加了荆门市举办的学习“三个代表”的一系列活动,成绩优秀,受到了上级单位的好评。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教育的终极目标至高无上,个人的奋斗永无止境。  将用 最真最诚的心,去换取致善致美的情;将用一生去追求、去挑战、去创造更美的明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又到岁末,又到写总结的时候了。提起笔来,似乎有些笔塞。一学期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生活给予 的是更多的思考!  喜欢孩子,喜欢每一个学生,但不是所有的时候喜欢所有的学生。 热爱工作,但不是所有的时候热爱所有的工作。幸好, 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自认为 有着优良的品质:自主、自律、自强。教学的事, 能自主完成;常规的事, 能自律做好;科研的事, 能自强不息。  一、教学  教学工作, 立足课堂。为了更好地在课堂阵地上发挥最大的功效, 努力学习。由于工作的繁琐,很少有时间去阅览室看书,自己掏钱买书、订报刊杂志,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上海教育》。睡觉前,总要翻阅翻阅。学校给的学习机会, 也总能好好把握。通过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为了更好地在课堂阵地上发挥最大的功效,推广已有的教学成果,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就学生来说,它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学生倍感头疼的事;就教师来说,它是一个老师耗时最多,收效最慢的事,也是教师倍感头疼的事。 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学校要求的周记, 改称随笔。开学第一周,不管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只要求找到写作材料(最怎样的事情)后“迅速而自然地写”。事前,还专门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专门讲怎样写“最怎样的事情”,如:写成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只写一两句,但必须让别人看得懂;一天写不完,可分成几天写成一组;写一行、空一行,以便改正错别字或修改;给每篇随笔取标题。一周后,随学生自愿选择交作业的时间,什么时候写好什么时候交。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督促学习不自觉的学生,规定每两周统一收缴一次,评出优秀作业若干名展出。除此之外,还让学生参与点评。首先,作文前明确习作要求,作文写完后要写一篇“写作后记”。“写作后记”要写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哪些地方想写没写出来;哪些地方是自己最得意之处;哪些地方写得不顺手或不知该怎样写......然后由教师浏览作文,讲评重在对学生思维堵塞处进行指导和方法指点,下发修改。接下去修改后的作文按4人小组交流,互相评判。评判要具体:精彩处予以肯定、赞扬,不足处予以修改。不会修改处提出商榷意见。总评要指出作文的至少两条优点和一条缺点。最后,教师评价。同意学生的评判,只在认可处画浪线即可,否认处,继续发表意见,作文不理想的面批5-10分钟,只要有进步,就给好分数,保护积极性。一学期下来,明显感到:学生的作文兴趣浓了;题材广了;字里行间多了一些真情流露;表达也顺畅多了(因为是用自己的话说平常的事)......孙燕的《懂》获余杭市消防安全作文竞赛优胜奖,俞伟的《做一个好学多问的好孩子》刊登在《小学生作文辅导》2000年第10期上。有更多的学生主动修改、投稿,忙得不亦乐乎。  二、常规  常规,就是经常实行的规矩。应该说它是们工作的最低要求。只有超越常规,工作才有可能主动、创新。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首先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余杭市实验小学各科教学基本职责和要求》,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在落实常规中寻求突破。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并按时上交。平时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由于这学期们五年级语文学科实行电脑集体备课,在上课前,对其他老师的备课又多了步研究。上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及时调控,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创新精神。课后自行设计实践性强,尽可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业。如: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扶优补差工作能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基础上联系心理知识,讲究策略,取得了以往所没有的效果。  三、科研  勤于学习和积累,勤于调查和研究,勤于思考,并能积极投入到教改中。在学校开展的教改实验中,主动与课题组长联系,撰写实验方案。  总之,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工作专心致志。工作求真、求实、求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私营企业主队伍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发展成了一个稳定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截止到1999年6月底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主达281万人,注册资本总额8177亿元,雇用员工1503万人,经营各类企业128万家。到2000年,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主达395135万人,拥有注册资本总计亿元,雇用员工2011115万人,经营各类企业176118万家,分别增长了4015%、6217%、3318%、3716%。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队伍还将以较高的速度迅速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有着独特的经济地位和利益要求,私营企业主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社会阶层,已经广泛地参与到政治领域中,表达他们的政治诉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并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总体来说呈扩大的趋势,但是,作为一个新崛起的阶层,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去完善,下面,就对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一)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首先,政治参与的团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组织的政治参与逐渐成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私营企业主积极参加工商联、妇联、青联等政治性团体。这些团体处于我国决策层的外围,在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私营企业主在政治参与体制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集中表现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的人数增多。一定数量的私营企业主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参加这些机构的日常活动,扩大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提高了政治参与的层次,增强了政治参与的效果。最后,私营企业主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最终被接纳。      (二)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1 非法性参与时有发生。所谓非法性参与,就是指现行法律和政策所不允许的参与行为。导致非法性政治参与的原因很复杂,或者是没机会通过合法渠道参与政治,或者是合法性参与不能满足其参政的目的,或者是合法性参与成本太高等等。非法性参与对我国政治具有很大的腐蚀作用,必须遏制。  2 政治参与的组织性不强。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说,政治参与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组织参与。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主要是个体参与,其活动基本上没有组织化行为,尚处于散乱和单独行动的状态。他们大多只是以个人身份参与政治,并不代表本阶层的群体利益,往往只是围绕着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表达意见,所试图影响的也多限于某一政府官员的意向或政府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处理,一般很少触及方向性、战略性的大政方针。   3 政治参与的目的层次较低。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义务感并不强,其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层次不高,并没有把参与政治看作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   4 政治参与强度不高。政治参与强度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系统的程度和持续性,以及它对政治系统的重要性”。它反映的是政治参与的实质。大量事实表明,公民的许多政治参与活动并不一定就能够带来实质性的结果。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强度相当弱,对政治系统的实际影响力很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家族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的思路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家族企业是家族与企业的一种“二合一”的结合体。从企业运行角度分析,它不可能完全按照家族运行的规则,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规则。家族企业的运行有如下特点: 1. 企业规模: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但不乏少数大企业 我国家族企业复苏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暂,大多数家族企业的规模扩张不快,总体上企业规模还是比较小。今天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仍是小型企业。即使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企业规模也还是偏小。浙江中小个私企业其数量占到全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当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家族大企业也不鲜见。如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广东榕泰、天通股份等一批上市的家族企业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型家族企业。 2. 资本来源:创业和发展资金基本源于业主家庭或家族 我国家族企业所需的创业资金和发展资金,基本上都是自给型的。不仅创业资金基本上是靠业主或者家庭筹集,而且发展资金也基本是靠企业的自我积累。与初创时期的家族企业相比,目前家族企业的资金来源虽然有所变化,但劳动所得和向亲友借款还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这也可从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的一次调查中可见一斑。据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对浙江省120名非公有制代表人士的调查,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原来劳动所得,综合平均31.02%;其次是银行贷款,综合平均24.71%;第三是向亲朋好友借款,综合平均19.86%。 3. 企业产权: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处于绝对控股状态 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在股份中占有主体地位。在2002年,课题组对温州乐清的家族企业进行了调查,在88家企业中,除36家企业的企业主是100%拥有产权外,有52家企业的产权是控股型的。从调查中还可以发现企业主基本持大股,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17家企业的业主持股50%以上。 4. 管理方式: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居于要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中小私营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表现出深厚的家族控制特色。 5. 组织结构:有限责任公司占较大份额但往往名不符实 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中有约1/7实际上是一个人投资,登记为何种类型的企业,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经营的需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的主要法律组织形式,但是相当程度上这是私营企业主规避制度风险和改变企业自身形象的一种摆设,其本身并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现代特征。一些私营企业设立各种监督制衡机制,并非完全出于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的考虑,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变企业自身形象,并与外界建立一种相互融通的渠道。 6. 资本经营:家族企业在证券市场既是主角又是亮点 自2001年以来,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广东榕泰、天通股份等一批家族企业纷纷上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管理层对这类企业上市政策的松动以及扶持力度的加大。这些家族企业都是家族绝对控股的企业,它们有明显的优点,然而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增大。这种单一化的产权结构和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是高效率的;然而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综合素质还不全面时,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就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7. 代际传承:创业者基本上掌管企业但传承问题已经提出 目前我国多数家族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绝大多数家族企业处于创业者的掌控之中。1997年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私营企业的业主平均年龄只有40.5岁,所以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并不突出。但在一些创业者年纪较大的企业,有的已经由第二代顺利接班,如浙江方太集团;有的正在处于交接班时期。接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稳过渡,多数选择长子接班,目前我国几家有影响的家族企业的接班情况就是如此;另一种是突发式接班,如创业者突然生病、意外事故。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缺失就逐渐明朗,主要有: 1. 资金筹集机制过于封闭和狭窄 家族企业创业和发展资金基本来源于业主家庭或家族,就会大大限制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继续扩展。 2. 企业产权封闭不易于社会化 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处于绝对控股状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吸收外来资本,开放股权结构,其发展动力必定会衰竭。 3. 管理方式排外面临瓶颈制约 家族企业的任人唯亲、排外倾向是其内在固有的,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居于要位,这就势必加剧了专业化分工与家族管理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管理瓶预制约。 4. 组织结构名不符实不利于企业规范运行 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占较大份额,但往往名存实无,势必妨碍企业的资本经营和扩张。 5. 治理结构家族色彩浓厚不利于人才引进 家族内外有别的“特殊主义”排斥了社会优秀人才的加盟,用人唯亲而非用人唯贤导致企业人才渠道不畅。 6. 代际传承机制建立不可疏忽 虽然目前创业者基本上掌管企业,传承问题并不凸现,但代际传承机制的建立和接班人的选择也并非可有可无。 7. 企业家素质低下不利于企业壮大 我国家族企业创业者的思想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科技文化素质都比较低,相对而言,第二代家族企业家由于成长环境比创业者较为优越,其素质就显得较高。但在日趋激烈的商战竞争中,家族企业家还存有素质亟待提升的问题。如何建立家族企业家成长机制也是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8. 企业文化缺失使企业发展没有文化支撑 家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是模糊肤浅,即使有些家族企业自觉推行了企业文化管理,但也处于自发的管理阶段。许多家族企业文化是“家长式”文化,实行的是业主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多数家族企业文化具有血缘性、情缘性的特征,企业缺乏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思路 1.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 家族企业要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社会化;要实行专业化管理,正确对待职业经理,实现“经理革命”;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妥善解决“代际变更”问题。 2. 产权制度创新是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现实中,血缘使家族企业“家企不分”、亲缘使家族企业“族企不分”,地缘使家族企业“地企不分”,“三缘”的产权界定具有天然封闭性,是阻碍治理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是阻碍家族企业融资的重要障碍。家族企业产权制度适应了创业初期企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制度安排方式却无法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安排中存在的诸多潜在利润。要获取潜在利润,促进家族企业成长,必须使存在于现存制度安排结构外的利润内部化,而要使外部利润内部化,就亟须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 3.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尖锐矛盾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原则,而是依据伦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是利益关系,而是所谓个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族业主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矛盾。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现代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4. 家族制管理方式是制约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方式在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但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寻求扩大发展时,在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家长制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家族制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5. 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是最敏感又最易发生障碍之所在 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直接关系到家族企业的生命延续。从现实看,“子承父业”是众多家族企业普遍采取的方式,父辈特殊亲情也将引致“逆向选择”的接班人现象。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着父子冲突、子辈冲突、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矛盾的风险,深受传统文化、家庭环境、业主心理、子女素质和企业相关者的影响。 6. 家族企业中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总体而言,家族企业家综合素质还较低,相当多的家族企业家尤其是中小型家族企业的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7. 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受到制度环境的重大影响 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正视制度供给的掣肘因素,务必要考虑和顾及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制度创新所必需的知识积累等对制度变迁具有根本性制约作用的因素,努力克服制度变迁主体的制约、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传统家庭制度的制约、诚信制度缺乏的制约和现实市场滞后的制约,积极完善和优化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 8. 不能对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一概而论” 要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社会化程度的家族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家族企业制度创新要考虑企业规模、产业特点、产业性质、外部环境、创新力量等多种因素。制度创新的需求能否转变为现实的新的制度安排,取决于赞同、支持和推动这种制度创新的行为主体集合与其他利益主体力量的对比是否处于优势地位。 9. 政府应加快自身职能的转换并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加以指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收入分配的调节者、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职能必须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必须加速转换、政府行为必须更加规范。政府要加强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 加强创新意识 营造制度创新环境 对企业而言,要加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制度创新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治理结构、传承制度的创新;对政府而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 1.深刻认识家族制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对制度创新战略性的认识 家族企业要克服家族情结的缠绕,突破家族文化的束缚,加强家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探索如何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与家族文化有效融合的道路,要紧密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制度。只有这样,中国家族企业才有可能自我完成企业制度变迁。 家族企业要想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循环周期,要想真正做大、做优、做强、做长,必须要有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勇气。要以战略眼光、机遇意识、开放理念认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克服家族企业的短期行为。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到一定生命周期时,就必须突破家族制管理模式,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完成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变革。 2.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实现资本社会化 家族企业要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重点应该解决产权主体一元化的问题,要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 3.加强公司治理制度创新,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目标是建立员工、股东、债权人共同治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拆解两权合一、科学划分三会权责、确立制约监督机制、允许员工持有股份、统一信息披露制度和接轨国际会计制度等措施,实现治理机制的创新。 4.开展管理制度创新,实现管理专业化 家族企业要有明确的竞争战略,以理性代替感性和亲缘,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注重对员工培养和激励,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实施。通过创新现代管理模式,实施先进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管理制度来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家族企业要重视职业经理人这种特殊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的各种方法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必须克服实施委托代理制过程中诸如社会信用不足、企业家市场滞后等现实障碍。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从“任人唯亲求稳定”向“任人唯贤求发展”转变 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确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不断优化升级的目标要优于财务指标增值的目标的原则,要加强人才系统管理和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实施目标管理和人本管理,努力完善人才结构,切实开展激励管理,不断加强管理沟通,努力推进文化管理,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6.加强企业文化管理,提高文化对企业的创新价值 家族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创新有两部分,一是家族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二是家族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创新。要树立现代“双赢”理念、重构企业经营理念、提倡人本管理理念、注重灵魂塑造理念、注重长期培育理念、强化氛围培育理念。要把管理方式由现象管理深入到灵魂管理,着眼于建构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深层架构,树立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观,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机制。 8. 加强企业家制度创新,开阔企业家视野 家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族企业家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应大力加强家族企业自身素质的培养。要在学习中吸取营养,通过组织培训、出国深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浓厚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要克服先天存有的素质上的缺陷,客观认识自我、不断战胜自我、直面人格障碍、加强修养锤炼、提高自我素质,在创业中提升人格。 9. 加快传承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接班工作 西方家族企业在传承问题上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家族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在家族企业传承问题上,要坚持“举亲未必坏事”的原则,有效避免“逆向选择”现象;要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突破家业不传外人的局限,在极力培养家族成员接班人的同时,放眼家族之外,拓宽继承视野,适当引进家族外部人才。在家族内挑选继承人时,要解决传承矛盾的协调机制,及早制定家族企业的传承计划,确保家族的和谐以及企业传给后代的持续性。 10. 努力克服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 家族企业要深刻分析制度创新中的供给制约因素,提高制度主体对制度变迁的认识,减少非正式制度安排、传统家庭制度、现有市场环境等制度环境的影响,降低制度设计成本和制度实施成本。 11. 不断优化制度创新的制度环境 政府要加强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降低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成本;完善良好的市场环境,夯实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指导多层次的家族企业,重视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愿望;优化企业家的成长环境,培植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 12. 努力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必须拓宽国际化的视野、运用国际化的思维、掌握国际化的规则、拥有国际化的人才。要树立外向经营、知识产权、国际惯例、自立自强、公平竞争等先进理念,尽快学习和了解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和规则,学会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自身合法利益,通过各种渠道加快适应WTO专门人才的培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家族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的思路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家族企业是家族与企业的一种“二合一”的结合体。从企业运行角度分析,它不可能完全按照家族运行的规则,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的规则。家族企业的运行有如下特点: 1. 企业规模: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但不乏少数大企业 我国家族企业复苏和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暂,大多数家族企业的规模扩张不快,总体上企业规模还是比较小。今天绝大多数私营企业仍是小型企业。即使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企业规模也还是偏小。浙江中小个私企业其数量占到全省企业总数的98%以上。当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家族大企业也不鲜见。如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广东榕泰、天通股份等一批上市的家族企业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型家族企业。 2. 资本来源:创业和发展资金基本源于业主家庭或家族 我国家族企业所需的创业资金和发展资金,基本上都是自给型的。不仅创业资金基本上是靠业主或者家庭筹集,而且发展资金也基本是靠企业的自我积累。与初创时期的家族企业相比,目前家族企业的资金来源虽然有所变化,但劳动所得和向亲友借款还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这也可从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的一次调查中可见一斑。据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对浙江省120名非公有制代表人士的调查,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原来劳动所得,综合平均31.02%;其次是银行贷款,综合平均24.71%;第三是向亲朋好友借款,综合平均19.86%。 3. 企业产权: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处于绝对控股状态 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在股份中占有主体地位。在2002年,课题组对温州乐清的家族企业进行了调查,在88家企业中,除36家企业的企业主是100%拥有产权外,有52家企业的产权是控股型的。从调查中还可以发现企业主基本持大股,在所调查的企业中,有17家企业的业主持股50%以上。 4. 管理方式: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居于要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中小私营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是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表现出深厚的家族控制特色。 5. 组织结构:有限责任公司占较大份额但往往名不符实 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的《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中有约1/7实际上是一个人投资,登记为何种类型的企业,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经营的需要。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的主要法律组织形式,但是相当程度上这是私营企业主规避制度风险和改变企业自身形象的一种摆设,其本身并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现代特征。一些私营企业设立各种监督制衡机制,并非完全出于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的考虑,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变企业自身形象,并与外界建立一种相互融通的渠道。 6. 资本经营:家族企业在证券市场既是主角又是亮点 自2001年以来,用友软件、太太药业、广东榕泰、天通股份等一批家族企业纷纷上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管理层对这类企业上市政策的松动以及扶持力度的加大。这些家族企业都是家族绝对控股的企业,它们有明显的优点,然而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增大。这种单一化的产权结构和高度集中的决策机制,在创业初期是高效率的;然而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综合素质还不全面时,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就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7. 代际传承:创业者基本上掌管企业但传承问题已经提出 目前我国多数家族企业还处于创业阶段,绝大多数家族企业处于创业者的掌控之中。1997年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私营企业的业主平均年龄只有40.5岁,所以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并不突出。但在一些创业者年纪较大的企业,有的已经由第二代顺利接班,如浙江方太集团;有的正在处于交接班时期。接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稳过渡,多数选择长子接班,目前我国几家有影响的家族企业的接班情况就是如此;另一种是突发式接班,如创业者突然生病、意外事故。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家族企业成长的制度缺失就逐渐明朗,主要有: 1. 资金筹集机制过于封闭和狭窄 家族企业创业和发展资金基本来源于业主家庭或家族,就会大大限制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继续扩展。 2. 企业产权封闭不易于社会化 家族成员在家族企业处于绝对控股状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果不吸收外来资本,开放股权结构,其发展动力必定会衰竭。 3. 管理方式排外面临瓶颈制约 家族企业的任人唯亲、排外倾向是其内在固有的,家庭成员在家族企业中居于要位,这就势必加剧了专业化分工与家族管理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管理瓶预制约。 4. 组织结构名不符实不利于企业规范运行 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占较大份额,但往往名存实无,势必妨碍企业的资本经营和扩张。 5. 治理结构家族色彩浓厚不利于人才引进 家族内外有别的“特殊主义”排斥了社会优秀人才的加盟,用人唯亲而非用人唯贤导致企业人才渠道不畅。 6. 代际传承机制建立不可疏忽 虽然目前创业者基本上掌管企业,传承问题并不凸现,但代际传承机制的建立和接班人的选择也并非可有可无。 7. 企业家素质低下不利于企业壮大 我国家族企业创业者的思想素质、经营管理素质、科技文化素质都比较低,相对而言,第二代家族企业家由于成长环境比创业者较为优越,其素质就显得较高。但在日趋激烈的商战竞争中,家族企业家还存有素质亟待提升的问题。如何建立家族企业家成长机制也是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8. 企业文化缺失使企业发展没有文化支撑 家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是模糊肤浅,即使有些家族企业自觉推行了企业文化管理,但也处于自发的管理阶段。许多家族企业文化是“家长式”文化,实行的是业主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多数家族企业文化具有血缘性、情缘性的特征,企业缺乏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思路 1. 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主要包括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 家族企业要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社会化;要实行专业化管理,正确对待职业经理,实现“经理革命”;要积极规范治理结构,妥善解决“代际变更”问题。 2. 产权制度创新是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现实中,血缘使家族企业“家企不分”、亲缘使家族企业“族企不分”,地缘使家族企业“地企不分”,“三缘”的产权界定具有天然封闭性,是阻碍治理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是阻碍家族企业融资的重要障碍。家族企业产权制度适应了创业初期企业发展的需要,但这种制度安排方式却无法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安排中存在的诸多潜在利润。要获取潜在利润,促进家族企业成长,必须使存在于现存制度安排结构外的利润内部化,而要使外部利润内部化,就亟须产权制度的重新安排。 3.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尖锐矛盾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不是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其组织行为不是依据市场原则,而是依据伦理规范;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是利益关系,而是所谓个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关系。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就容易形成家族业主实际管理素质与现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矛盾。家族企业要在坚持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家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现代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4. 家族制管理方式是制约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方式在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但在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寻求扩大发展时,在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家长制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家族制管理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5. 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是最敏感又最易发生障碍之所在 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直接关系到家族企业的生命延续。从现实看,“子承父业”是众多家族企业普遍采取的方式,父辈特殊亲情也将引致“逆向选择”的接班人现象。家族企业传承面临着父子冲突、子辈冲突、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矛盾的风险,深受传统文化、家庭环境、业主心理、子女素质和企业相关者的影响。 6. 家族企业中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总体而言,家族企业家综合素质还较低,相当多的家族企业家尤其是中小型家族企业的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7. 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受到制度环境的重大影响 进行制度创新必须正视制度供给的掣肘因素,务必要考虑和顾及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制度创新所必需的知识积累等对制度变迁具有根本性制约作用的因素,努力克服制度变迁主体的制约、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制约、传统家庭制度的制约、诚信制度缺乏的制约和现实市场滞后的制约,积极完善和优化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 8. 不能对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一概而论” 要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社会化程度的家族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家族企业制度创新要考虑企业规模、产业特点、产业性质、外部环境、创新力量等多种因素。制度创新的需求能否转变为现实的新的制度安排,取决于赞同、支持和推动这种制度创新的行为主体集合与其他利益主体力量的对比是否处于优势地位。 9. 政府应加快自身职能的转换并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加以指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收入分配的调节者、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职能必须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必须加速转换、政府行为必须更加规范。政府要加强对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指导。 加强创新意识 营造制度创新环境 对企业而言,要加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制度创新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治理结构、传承制度的创新;对政府而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创新环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 1.深刻认识家族制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对制度创新战略性的认识 家族企业要克服家族情结的缠绕,突破家族文化的束缚,加强家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探索如何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与家族文化有效融合的道路,要紧密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制度。只有这样,中国家族企业才有可能自我完成企业制度变迁。 家族企业要想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循环周期,要想真正做大、做优、做强、做长,必须要有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勇气。要以战略眼光、机遇意识、开放理念认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克服家族企业的短期行为。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到一定生命周期时,就必须突破家族制管理模式,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完成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变革。 2.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实现资本社会化 家族企业要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重点应该解决产权主体一元化的问题,要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 3.加强公司治理制度创新,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目标是建立员工、股东、债权人共同治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拆解两权合一、科学划分三会权责、确立制约监督机制、允许员工持有股份、统一信息披露制度和接轨国际会计制度等措施,实现治理机制的创新。 4.开展管理制度创新,实现管理专业化 家族企业要有明确的竞争战略,以理性代替感性和亲缘,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注重对员工培养和激励,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实施。通过创新现代管理模式,实施先进管理方法,建立规范管理制度来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家族企业要重视职业经理人这种特殊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通过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的各种方法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必须克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