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只是个神话,

孔子和盘古都是神话中巨人是对的吗
盘古是神话中的
孔子是春秋时代真正存在的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盘古传说作为古老东方的创世神话,蕴含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宏大胆识,蕴含着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先哲思想,蕴含着以人为本、无私...
在此说明一下,希腊神话中有很多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是最为出名的一个。
1、《奥德赛》中的传说
在荷马的史诗《奥德赛》故事中,经历过特洛伊十年鏖战的英雄奥德修斯于...
欧律斯透斯国王才交给赫拉克勒斯这样一个任务,他希望赫拉克勒斯在征伐这个国家时被打死在那里,再也不能回来。可是赫拉克勒斯对此任务并不畏惧,他像从前一样组建军队,在...
答: 卡介苗化脓图片,有哪位姐妹是有这个的哟, 可以发这个图片过来给我看下吗?
答: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尘埃落定,最终全国963项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在当地广泛开展的特色鲜明的某种群众性文化...
答: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尘埃落定,最终全国963项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在当地广泛开展的特色鲜明的某种群众性文化...
答: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尘埃落定,最终全国963项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据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在当地广泛开展的特色鲜明的某种群众性文化...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王宪昭:盘古神话是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王宪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字号
重新审视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意义,不能不说“盘古”。在中国,盘古可以算得上是最知名的创世者。许多民间叙事作品也常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作为开篇语,目的就是强调万事万物都要有个源头。那么,盘古到底从哪里来?人们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盘古神话体现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盘古有历史原型吗?
盘古神话现象背后有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即盘古是真实的人或者说是有历史原型的人,还是说只是神,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想象中的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参照三皇五帝创世纪神话中关于人神关系的建构。
从文字、文献和口头传统的关系看,文字的出现并没有能够记录更久远的历史,更古老的历史只能保存于世代相传的口头传统中。口头文类中,只有神话能称得上人类史前文明百科全书。无论春秋时期的孔子试图复原唐尧虞舜的炎黄正统,还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以三皇五帝为起点重构中国编年史,只能将神话“杂取种种合一”,即把某些历史事件的主宰者归结到神话时代的人名或神名之下。
这里选择大禹为例,观察一下盘古作为神话人物名称的文化特征。
《史记》中关于禹的叙述,删除了其他神话文献或口头传说中关于“鲧复(腹)生禹”的记载,只从族谱关系的角度进行定位。例如,《本纪第二?夏》中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又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这里,把商代王室的祖先契记述为禹的辅臣。如果再与其他文献神话、民俗神话中的大禹作对照不难发现,禹有时出现在西部羌族地区,有时在黄河下游开山治水,有时又到浙江会稽山并与涂山女子结婚,有时还出现在贵州布依族地区,成为布依族六月六祭祀的对象。大禹最为辉煌的业绩是定冀州、青州、豫州、扬州、徐州、梁州、雍州、兖州、荆州等九州之宏业,这也标志着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
从上述诸多事件看,时间跨度之大,活动空间之广,绝非一个特定叫禹的人能力所能及的。依据古代族名的产生和使用规则,显然这里的“禹”是一个族称,即禹族。外族的人会把禹族所有的人都叫禹,如禹族派去治水的人所到之处,人们就说禹到此巡游; 禹族的人死后为之建造坟墓,就称之为禹陵;有时禹族到过的地方也会命名一个与禹有关的名字。所以,今天在中国各地以禹命名的地名或风物很多,如禹山、禹河、禹城、禹井、禹王庙、禹门口、大禹渡、大禹陵等。有些可能是后人的杜撰,有些则确实与禹族有关。
无论神话中的“盘古”,还是三皇五帝等古帝王名称,大都与禹的情形相同。这些名称并非一个人的专指,而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族称。该族成员的许多文化发明和英雄事迹都会归功于这个名称之下,因而就构成了一个集多种荣耀于一身的“箭垛式”神话人物名称。
对此,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提出,今天凡是有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帝系姓》《晋语》《五帝德》《五帝本纪》与《三皇本纪》等古籍所载的古史是靠不住的,从黄帝到大禹的帝系是伪史。但如果辩证地思考就会存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受众、有那么长的时间去认可和记忆这样的“伪史”?说到底,在出现龟甲兽骨记录文字的殷商或更早一些的年代之前,有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口头神话,才保留下一些历史的影子。如果单单从神话中人物名称及其事迹的关系看,常常自相矛盾。但倘若从神话创作和传承的目的、手段看,则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真实”,只不过是用一些错位的人物名称记述了历史上有价值的事件罢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各民族公认的盘古,不是一个具体的神或人,而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具有象征性,其本真价值就是各民族构想出的文化祖先或称文化英雄。无论祖先还是英雄,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中当然会有不同的形象和含义。但不管怎样,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根基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英雄的民族会失去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盘古是人,也是神,亦可以兼具半人半神的特征。这就是盘古多元一体的文化身份。
盘古伏羲是否为同一人?
盘古神话是中国多民族的群体记忆,也是活态记忆,不仅见于文献,而且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如果把神话比作大海里数不清的鱼,那么进入文献的只能是寥寥几只鱼的标本,存其形而失其神,需要后人更多地去标记、解释。相反,在水中生活的鱼,却充满生命力,是生动的,并且会变化生长。如果深入考察民间流传的大量盘古神话,就会发现一个活生生的盘古。
口头神话中的盘古名称具有不固定性。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神话,距今已有一万年左右,而中国文字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即使出现了文字,这些书写工具也垄断在极少数上层人士手中,广大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字普及率不高,有一些少数民族甚至没有文字。神话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世代口耳相传,要试图保证创世者名称不发生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少地区将盘古、盘瓠、盘王、盘果王等混在一起,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神话将盘古与伏羲混为一谈,甚至道教神话还把盘古称为元始天王。
不同民族神话对盘古身份的解释,更是丰富多彩。不少研究者考证盘古时认为,盘古就是伏羲,这听起来有些牵强,但细想起来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从音训角度提出,“瓠”(盘瓠)的原义是葫芦,而伏羲、女娲的本义也是葫芦,进而认定“瓠”与“伏羲”属于“字异而声义同”。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些神话说神农(伏羲)、祝融是盘古的后裔,伏羲兄妹是盘古的儿女,等等。这也表现出民间神话在口耳相传中的不稳定性。
关于盘古的来历,在各民族神话中也表现出明显的灵活性。壮族神话认为,盘古是从天上贬到人间的神;毛南族神话说,盘古是土地神的子孙;瑶族神话认为,云彩生盘古;侗族神话说,蟠桃变化成盘古……
关于盘古的体貌特征,也同样非常灵活多样。例如,汉族神话中有盘古身高一万八千丈、身高九万里、身高十万八千里等不同说法,土家族神话说盘古身高一丈二尺五,白族神话说盘古身高一丈八,侗族神话说盘古身高三丈六。描述盘古的外形时,有盘古头上生角、牛头马面龙身、狮头人身、龙头人身、龙头蛇身、龙头蛇尾、虎头人身、鸡头人身、三头六臂、三头六臂两角,等等。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讲述者对盘古的不同讲述,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它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是各民族友好相处、文化共享的必然结晶,展现出民族文化交流的活态、开放和包容;另一方面,盘古神话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反映了人们对盘古创世的高度认可与热爱。人类的历史是漫长的,在时间长河的大浪淘沙下,有些记忆被淡化,有些记忆终被永久性遗忘,但盘古神话跨越时空、超越文字,以民间说唱、绘画雕刻、文物建筑、节日民俗等形态顽强地生存下来,足以说明它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价值,足以令人自豪。
创世共识带来什么启示?
神话作为人类的口头传统经典,起源于民间,传承于生活,作用于信仰,承载着人类最悠久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是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克思评价希腊神话时提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他认为,直到今天,神话“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神话作为文化传统中的神圣叙事,在外表的荒诞中展现的是人类生存的哲理性思考,塑造了淳朴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在神话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得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同时,神话还具有民族历史的记忆功能、生产生活经验的传递功能、群体信仰的载体功能、行为规则的规范功能等文化实践意义。这些功能都与民族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那么,盘古神话究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盘古神话体现文化共识。在多民族对盘古神话的接受、传承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同于西方一些国家的神话信仰传统。盘古形象本身就源于人的自身观照,无论盘古生于“浑沌”,还是盘古的多种体貌特征,都表明盘古是一位接地气的创世者,是无数个文化祖先、文化英雄的化身,是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的创世大神。
盘古神话体现文化自觉。正因为盘古开辟人类生存的空间,孕育人类赖以生存的万物,奠定宇宙的秩序,人的历史才找到开端,人的内心世界才有了归属感。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人们落叶归根的潜意识,往往与盘古神话的产生和传播相契合。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语境下,一些关于盘古的讲述虽然不再有仪式的神圣性,甚至许多关于盘古的母题进入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段子之中,但还是可以反映先前文化传统与当今文化创造的自觉结合。它不仅能够激活人类对童年的记忆,而且会让人在追忆童年快乐中找到尊崇祖先、奋发有为的家国情怀。
盘古神话体现文化理性。盘古神话的内容是非现实的,但并不排除盘古神话叙事的创作理性。盘古开天辟地不像其他一些神话,源于神的意念,而是表现出建立在物质世界基础上的朴素唯物观。盘古在“浑沌”中的“一日九变”,以及盘古死后的“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等,都是以变化发展的眼光辩证地探索万物起源,表现了以人的自我观照为中心的创作视角。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作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形象表达。
总之,盘古神话留给我们的,远非片言只语所能涵盖。无论盘古开天辟地时带给人们恢弘大气、畅快淋漓的快感,还是盘古垂死化生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大地、福泽后代的悲壮,抑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各自的形式对盘古的塑造与重构,都会使我们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文化传统、积极向上的生命意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责编:张淑燕、周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