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产业为什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青岛兰德经济管理培训学校成立于1999年,专...|
总评分0.0|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 & & & & & & &日本Z
第九届泛珠大会官网
贵州都市报
贵州工业经济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特色引领 产业联动――桐梓乡村旅游嬗变之路
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
 本报记者 黄杏
&|&新闻热线:96677&|&
  九坝镇新农村建设。娄伦权摄
  娄山关镇杉坪村黄秧坪生态农场。邹明建摄
  留下农家好风光。
  当地群众和来桐梓避暑的重庆游客一起开展文艺活动。
  燎原镇田坝村新貌。梁曙清摄
  小西湖景区。蒋隆荣摄
  编者按
  &卖气候,卖清凉&,是桐梓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
  多年的市场培育,桐梓县旅游业在2014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县25个乡村旅游点1201家乡村旅馆68家宾馆酒店,半年接待游客257.41万人(次),直接从业人员1.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6.3万人,同比增加44.6%,旅游综合收入达20.95亿元,同比增加63.7%。指标增幅在全遵义市名列前茅,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稳步加大。
  重庆人避暑到桐梓县乡村旅游为生活必需,休闲成人生享受,完成乡村旅游休闲理念启蒙的桐梓县通过资源整合,旅游休闲格局已经初步成型,桐梓&大旅游&正在聚变突破。在这种格局下,桐梓县&乡村避暑旅游&正逐渐向&旅游大休闲&转变。
  从一个村庄的变化看桐梓县乡村旅游
  2006年,本来一到夏天就奇热无比的重庆遭到了百年不遇的酷暑,成千上万的重庆人跑到桐梓避暑。这年夏天,桐梓县大河镇七二村唯一的乡村旅馆&&胡兴贵的云雾山庄实现经营收入8万余元。那时,七二村所理解的农家乐形式是:客来了上碗面,再上碗茶,提供的休闲方式,除了打牌,还是打牌。
  现在,胡兴贵的乡村旅馆每年纯收入50万元以上。这让当地农民意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会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目前,七二村乡村旅馆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知名度不断扩大,&碧海花园&、&云雾山庄&等乡村旅馆逐步成为桐梓县乡村旅馆品牌。乡村旅馆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
  &娄山关下是我家,一弯更比一弯凉。&偏远贫困的七二村地处210国道七十二拐路段。近年来,桐梓县发展旅游对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日趋显著,赵福义可以说是一个典型范例。
  赵福义开了乡村旅馆接待重庆避暑游客之后,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有钱了。赵福义说,他2012年装修了房子接待重庆避暑游客,当年纯收入达15万元。
  现在他又把自家老房子翻新扩建了。&现在能住上两三层的楼房,以前连做梦都没想不到。&
  在赵福义看来,他在村子里还不算富的,&我们村最富的人,家里建了五层的楼房,每层100多平方米,有两辆小轿车。&现在生活好了,鞋子也不穿几十块的了,儿子给我买的鞋子都得五六百块的。&他指着脚上的鞋子给记者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村民开了乡村旅馆之后的另一个明显变化是文明素质的提高。七二村村支书陈绍华说,过去,这一带村里都很穷,赌博、偷盗、斗殴现象多。自从开设乡村旅馆后,村民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了,不良爱好和习惯逐渐减少了。
  让村民受益的还有基础设施的改善。陈绍华说,通往各村民组的道路原来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全部硬化了。
  这一点陈绍华也很有体会,&现在村里通了自来水,铺上了水泥路,家家户户的牛栏猪栏都改造了,连厕所都成冲水的了,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现在的七二村,形成餐饮、娱乐、购物、采摘、休闲等一系列乡村旅游新型模式,游客到了这里,可以品尝特有的农家菜系,可以欣赏农家美景,可以看&晚会&,体验独有的农家文化。如今,七二村已经发展乡村旅馆34家,旅游从业人数2000多人,年收入达400万元以上,这个数字比8年前收入翻了10多倍,跨越的乡村旅馆增长数字,体现出七二村村民幸福生活指数。每逢夏天,从重庆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七二村乡村旅馆也已成为黔、渝两省交界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七二村的变化折射出桐梓县乡村旅游跨越发展的成绩。重庆部分中老年人每年都要到桐梓避暑休闲3个月左右,当地农民从一产转向三产,同时带动蔬菜、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每年夏秋季节,桐梓县农村普遍出现家禽被扫光、蔬菜被抢光、农副产品被卖光的&三光&现象。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2013年接待游客5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95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6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72亿元。2008年娄山关乡村旅游点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后又被列为世界旅游组织观察点,桐梓县于2011年荣获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把桐梓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作为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
  截至2014年,桐梓县共有乡村旅馆1201家。在这些农家乐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53家,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16家。全县乡村旅游共计从业达到1.2万人,带动相关就业3万余人,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以往是村里人到城里去打工、挣钱,现在除了村里人回到家中,通过乡村旅馆挣钱,更多的城里人也来到田间地头,探索通过乡村旅游致富的模式。
  辽阔璀璨的乡村田野、城市周边,正在成为桐梓县旅游产业生长的沃土,更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城乡群众休闲度假,共同走向幸福生活的广阔天地。
  &发展,需要外在条件,更需要内在精神。桐梓文化,必须担当发展的源动力。&&&当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当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当人们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桐梓县决策层,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深刻的话题。
  贴心服务引领&服务升级&
  &桐梓人朴实,好呀!对待重庆避暑摔伤的老人像自家亲人一样的服侍!&每年都有近20万重庆人在桐梓县避暑,他们有一个重庆人候鸟QQ群。连日来,在这个QQ群和桐梓县城乡的街头巷尾,人们争相传诵着龙华林苑避暑山庄老板冯建华夫妇40多天来精心照料不幸摔伤的重庆老人卓觉民的感人事迹。
  去年7月17日,在娄山关镇小坝村龙华林苑避暑山庄度假的重庆渝北区86岁的退休老人卓觉民到乡村道路散步时不幸摔伤,被确诊为软组织受伤,下不了床。龙华林苑农家乐的老板冯建华专门请假服侍老人达40多天。
  &由于整个身子无法动弹,上厕所也成了一个难题。冯建华为我端便盆、倒尿壶,毫无怨言。而且在我不高兴时还开导我。说老实话,在家里面,儿女还没得护理这么周到。&老人提起冯建华夫妇就掉眼泪。
  &冯建华夫妇太好了,他们就是我的亲人了,明年夏天我还要回来这里的,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了。&卓觉民老人高兴地说,回重庆之后要动员周围的老朋友明年来桐梓避暑。
  这不是个例。
  &桐梓的村民很热情,不论走到哪家,主人都连忙叫我们坐,给我们倒茶,就像亲人一样。在这里,我们住着很放心、很踏实。这里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很好(即统一车辆接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安排入住、统一生活标准、统一团体入保、统一纠纷调解)。&&&
  村民们把重庆客人当家人,重庆客人也把村民们当亲人。虽然重庆避暑客人已回重庆,但只要哪个村民家婚丧嫁娶,重庆客人都会赶来吃酒。村民们杀年猪都要邀请重庆客人来吃。村民们和重庆客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除了大量的重庆游客涌入桐梓休闲度假外,近年来,还有不少精明的重庆人投资在桐梓建&家&。重庆人出资2万元至5万元不等和村民们合伙建房子,每人一套住房,拥有15年产权,15年后,其产权归村民所有。据了解,重庆人在桐梓县购买商品房和与农民合建的别墅还有不少。
  重庆游客菊梦碧和朋友邀约到桐梓县九坝镇山堡乡村旅游点的文昌苑乡村旅馆度假。在连续几年的度假中,菊梦碧与业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认业主马光涛儿子为干儿子。回重庆后,菊梦碧邀请马光涛儿子到重庆读书,并承担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费用。
  作为藏富于民的乡村旅游产业,能在桐梓县高歌猛进发展,这一现象不但令周围县市感到惊讶,亦引起重庆市各级政府的关注。重庆市政府已多次派员考察。最近,重庆市丰都县党政考察团来桐梓县考察乡村旅游时惊讶地说:&没有想到,在我们重庆的边沿上,贵州桐梓县的乡村旅游竟然如此令人震撼!&当考察团在召集重庆游客听取意见时,考察团的领导问:&我们丰都正在打造乡村旅游,等我们那里建好后,明年你们就在我们重庆避暑可好?&然而他得到的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武隆太贵,巴南又热,乌溪又远,还是桐梓最亲。&
  重庆晨报采编部主任吴国富专门来采访过桐梓的乡村旅游,他感慨地说:&我采访旅游10多年,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游客入住农村,并且和当地老百姓相处得这么融洽;第一次看见重庆游客反客为主,以主人的身份邀请我到桐梓玩,还以主人的身份保护这里的山山水水;原以为桐梓乡村旅游红的原因是价格便宜,走进桐梓采访后才得知其中真正的秘密,这里淳朴的民风、规范的管理非常值得重庆学习。&
  在桐梓,随意走进一家乡村旅馆,《桐梓县乡村旅馆安全制度》、《桐梓县乡村旅馆卫生制度》、《桐梓县乡村旅游游客须知》、《桐梓县乡村旅馆价目指导表》等一应俱全。各乡村旅馆有专职的服务人员和厨师,统一着装、接待规范。真正实现了游客放心旅游、安全旅游、明价旅游。
  贵州省旅游局副局长杨俊赞扬说:&桐梓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且上升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融合催生&化学反应&
  提起桐梓,今人大多会联想到乡村旅游。然而这里历史厚重,以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张学良在大陆最后一个囚禁地小西湖等为代表的厚重红色文化;诉说着历史沧桑的夜郎古道、流传千古的太白诗篇、填补我国古人类进化空白的桐梓人遗址等史前文化;形如笔架的狮溪笔架山,水银河曼妙的峡谷风光等奇特的自然景观构成得天独厚的桐梓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水银河风景区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接待的游客在2000人以上,平时也上千人。自古以来就为川南黔北十数县市朝拜进香之地尧龙山脚下的金山村,去年夏天,近10家乡村旅馆就接待重庆游客近5万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万元。重庆游客把周围的鸡都吃光了,把农民地里的蔬菜也吃光了,一时出现了&天坪鸡贵&的现象。
  今天的桐梓,金玉之声已碎,华丽的锦衣已成裂帛。但是别忘了,金戈铁马风尘往事虽已消散,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黄莲山最高海拔1920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为1620米,为贵州屈指可数的名山。山势挺拔,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气势在群山中巍峨屹立。山中生态植被优良,保持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
  高山是桐梓的魂魄,桐梓旅游发展需做好高山文章,擦亮高山品牌。高山是桐梓的一块金字招牌,高山游却一直不旺。黄莲乡是全省100个扶贫开发一类重点乡镇之一,高寒曾压得黄莲人苦不堪言,如今却成了该县面向重庆大市场,大手笔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桐梓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和富民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重庆南方集团规划投资87亿元开发黄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5A级旅游景区。2013年,贵州黄石公园在黄莲乡启动建设,同步启动了五星级酒店建设,随后黄莲乡成为贵州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目前,贵州黄石公园累计完成投资10亿多元,君临酒店完成主体工程5万平方米,黄莲假日酒店完成主体工程1万平方米,旅游度假公寓一期完成主体工程4.2万平方米、二期完成主体工程6000平方米。全方位、高档次推进旅游产业,黄莲成了重庆游客眼中高贵的代名词。随着进入该乡境内的企业家增多,藏在深闺的旅游资源不断被发现和开发,湖南洞拥有最宽最长的天然溶洞,成功申报吉尼期世界纪录,给黄莲旅游带来了别有洞天的精彩。通过桐梓县对黄莲山、尧龙山等品牌的重点营销,山水游线路知名度越来越响,延长山水产业链条,成为做好桐梓休闲游的重头戏。
  去年10月中旬,记者坐着电瓶观光车在蜿蜒的杉坪村景区公路上驶过,就像在一幅水墨画中穿行。听农民在蝴蝶飞舞的农家院里讲述他们从事旅游的致富经,身心感到少有的放松。这是桐梓县娄山关镇2014年倾力打造的黔北第一村,这个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在短短三四个月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沿途20多公里的景区公路两旁风景绝佳,但当地政府并没有把青山绿水当成招商引资的&摇钱树&。
  &很多大企业都想在这里&指点江山&,挣快钱,但杉坪村缺的不是房地产,而是旅游设施和对老百姓的责任。&县长冉贤俊对记者说。
  该县在开发之初就先后出台一系列保护杉坪村生态环境的强力举措,有污染的一律不准上。
  在杉坪村钟家山村民组王刚的果园里,重庆游客正在采摘苹果。杉坪村海拔比县城高,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金桔生长。农户发现不仅金桔可以卖,桔树也是游客喜欢的景观,许多游客还愿意付钱采摘,收入的增加让农民种植金桔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政府因势利导,依托金桔等水果的种植带实施百里新村建设规划。王刚的水果林已从过去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亩,当地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
  如今,杉坪村成为自然景观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典范,也是游客喜欢的乡村旅游线路之一。
  杉坪村的实践证明: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型为生产与旅游服务相结合,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形式之一;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农民就会想方设法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创建更好的乡村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旅游业开发要有创意、有新意,这是一个区域能否吸引大批游客到来的关键。&在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的眼中,特色引领、产业联动是桐梓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近来,桐梓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内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多彩纷呈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旅游业与一、二产业的联动效应,把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依托历史文化、特色农业等元素,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景区带动型、特色联动型等多元发展格局。精心策划推出了极具黄莲、尧龙山、小西湖等富有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不仅拓展了旅游业的范围,让其发展更具活力、生命力,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提升了工业企业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一是高端景区带动,形成服务集聚区。规划22个高端旅游风景度假项目、总投资400亿元,由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重庆南方集团、重庆枫丹公司、重庆锦天集团、重庆大都宇公司等实力公司打造黄莲山地旅游度假区、尧龙山旅游度假区、小西湖文化旅游度假区、凉风垭生态旅游运动度假区、九坝生态旅游度假区、南天门小寨沟休闲旅游度假区等8个高端休闲度假项目。通过高端景区的建设提升,全县形成了较完善的风景游览、生态环保、度假休闲体系,乡村旅游产业正在实现转型升级。二是特色农业联动,形成商品集聚区。该县按照&一带八园&布局,即在兰海高速公路桐梓段沿线大力发展优质柑橘、白花桃、太白酥李等果园,建设&百里生态走廊&万亩绿色果园&产业带;在官仓镇、九坝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在尧龙山镇、狮溪镇和小水乡等乡(镇)建设6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将多个万亩无公害果品、蔬菜基地和人均2亩果树的资源变为农户增收的优势,林果采摘游、水上垂钓游、农业观赏游、山村休闲游和野味品尝游等让农民直接得实惠。
  桐梓县四季旅游格局的形成,为旅游者提供了随季节流转赏不同景致的休闲乐园。融融春日下,观万亩梨花如雪,万亩桃花似霞,赏花踏青;炎炎夏日中,观小西湖漂流水银河;金黄的秋日里,万亩红叶姹紫嫣红,自摘果品体验收获的乐趣;寒冷的冬日,黄莲赏雪、尧龙山求佛。在四季变换的美景中,到桐梓的景区里追思古迹、寻幽探奇、冒险刺激、强身健体、休闲享逸,将成为人们心驰神往而又伸手可及的人生快事。
  春季的活力、夏季的清凉、秋季的多彩、冬季的冰雪&&尧龙山镇、黄莲乡等高海拔乡镇和抗战文化等的恢复开发为桐梓的旅游市场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旅游元素。桐梓县委县政府精心构建的四季旅游大格局已经逐步形成。
  坚持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共融共振,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是桐梓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 黄杏
多彩贵州微信二维码
多彩贵州微博二维码
耕云贵州新闻客户端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 |
| 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营业执照:77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黔)字001号 &湖南麻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民富_凤凰资讯
湖南麻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民富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央广网8月11日消息(记者尧遥 通讯员雷国荣 李光)农庄建造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如诗如画。青山绿水间,古村古寨旁,人们尽情感受生态美好,触摸苗乡印记……湖南麻阳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展现出一幅幅令人欢喜的画面。
原标题:湖南麻阳大力发展乡村助民富央广网8月11日消息(记者尧遥 通讯员雷国荣 李光)农庄建造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如诗如画。青山绿水间,古村古寨旁,人们尽情感受生态美好,触摸苗乡印记……湖南麻阳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展现出一幅幅令人欢喜的画面。近年来,麻阳围绕“建设长寿旅游名县”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县域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农业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走上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发展轨道,2014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力打造,形成九大旅游产品麻阳是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长滕代远故乡,拥有中国“长寿之乡”“冰糖橙之乡”“最美养生栖居地”“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等美誉。资源禀赋独特,产业特色鲜明,麻阳注定要与休闲旅游有一场“美丽邂逅”。为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麻阳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旅游发展项目建设班子。编制了系列文件,突破束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瓶颈。县财政还设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商业主、休闲农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独资、参股、合作等形式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十年来,全县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累计投入资金25.8亿元,其中社会投资达5.5亿元。并积极向上级申报,争取各级休闲农业和旅游项目200余个,同时统筹整合交通、水利、畜牧、农业开发等19个领域的大小项目1万余个服务旅游发展,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麻阳现已形成了9个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即以楠木桥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观光采摘旅游;以兰村椒林村荷花池、郭公坪长寿谷村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以滕代远纪念馆及故居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锦和、十八岩,大桥江豪侠坪古民居群为代表的古迹建筑观光旅游;以盘瓠文化研究基地为代表的苗俗文化观光旅游;以文学创作、影视拍摄等为代表的文艺创作体验旅游;以山地车、徒步、露营等为代表的乡村体育休闲旅游;以白鹅、黑猪为代表的特色养殖观光旅游;以锦江河百里油菜花廊、兰里亚热带名优水果博览园为代表的种植观光体验旅游。目前,全县发展3A级景点2个;建成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12个、星级农庄10家、特色苗俗农家乐78家、观光采摘园9个、农业观光生产基地12个。观光休闲,美丽田园去处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多少城市人的梦想,麻阳多样的休闲农业,让梦想照进了现实。“不仅能欣赏到荷花,还能开展抓鱼、烧烤、露营等多项活动,这趟椒林乡村游来得真值!”来自怀化的邓女士带着家人来麻阳兰村乡椒林村赏荷花,意外发现多样好玩的活动,让她和家人惊喜不已。椒林村紧邻锦江河,2013年该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引进了观赏与销售莲蓬并重的红花莲种植,目前已发展到300亩的规模。并逐步完善了游步道、园中栈道、观景台、停车场、公用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荷花经济。“为了吸引更多人来椒林,我们还开展抓鱼、烧烤、露营灯多项活动,举办以荷花、美食、民俗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节会,现在全村休闲观光旅游越来越火!”村主任滕树德介绍,全村已建成农家乐10 家,农家宾馆2 家,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年收入300多万元。如果说椒林是以休闲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游的话,那么省“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谭家寨乡楠木桥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的水果采摘游又是另一种体验。该创业园现种植高山刺葡萄、优质血橙、红心猕猴桃、蓝莓等优特产品1200亩。走进创业园,青色的刺葡萄、即将成熟的猕猴桃挂满枝头,连绵山头种满果树,景色宜人。“园区海拔较高,充足的光热,种出来的水果清香脆甜,深受游客青睐。”村书记谭泽勇介绍,每到成熟时,满山瓜果飘香,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让大家既能体验丰收的喜悦,还能亲近大自然,别有一番味道。其实,在麻阳,还有以西晃山森林公园、郭公坪长寿谷等为景点养生旅游,以锦和古城、十八岩,大桥江豪侠坪古民居群为代表的古迹建筑观光旅游等多个乡村旅游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五年来,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总量达36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7.2亿元。看过风景、美过心情,而后品过美食,才不枉一场农家随心之旅。麻阳登记绿色农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18个,培育驰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9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这些金光闪闪的优质农产品名片,让麻阳鹅、麻鸭、湘西黑猪、锦江河鱼、黑山羊、葛根茶、富硒米等精品农产品成为乡村休闲游客餐桌上的宠儿,满足了游客对于安全、生态、绿色的美食要求。渗透融合,青山绿水好致富旅游业兴起,带动百业旺。麻阳休闲农业的快速起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农业增收,规模效应日益凸显。青山环绕下的郭公坪长寿谷村,和谐安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候鸟人”来此养生。“在这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喝长寿水,呼吸大自然空气,很多人得的病痛在这里慢慢好转了。”村书记田代平介绍,长寿谷村以前是省级深度扶贫村,自从发展养生旅游,让他们甩掉了穷帽。“养的鸡鸭,种的蔬菜,家门口就能卖给养生客,真好!”长寿谷村3组的李柒凤高兴地说,以前种出的菜多了只能扔,现在每年光卖农产品也能赚上六、七千元。六十多岁的田爱国看到养生客多了,干脆将家里六间空房间腾出来作客房,每间放两张床,每个月600元租金向养生客出租。“现在,我和老婆两人在家,每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这在以前都不敢想。”田爱国感慨,乡村旅游让他家搭上富裕快车。而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需求,麻阳还鼓励发展优质农产品,先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491家,其中规模种养大户20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74家、农业公司72家,流转集约土地18万多亩,发展优质冰糖橙、富硒刺葡萄、红心猕猴桃、黄桃、富硒油茶、锦江白鹅等精品农业20多种。并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立全市首个长寿产业园区,先后引进培育了苗家王食品、果果绿等1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产业化的发展,让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与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开发等第二产业,加上直销店、餐饮业、住宿业、观光业等的第三产业,产生了深度的渗透融合,美好的乡村环境带来了全县产业发展地大步迈进。如今,麻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已超过10.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40%以上。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4.9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43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7%和4.5%;实现公共财政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6.7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67786
播放数:1443920
播放数:497040
播放数:5808920如何更好保护古村落及发展我县乡村旅游
如何更好保护
古村落及发展我县乡村旅游
(中国传统村落祁县谷恋)
近年来,我省推出“乡村旅游”这一主题,因为它是一个新时代游客需求、农民受益、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通过深入挖掘了我县农业产业资源和民俗风情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了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事活动体验、农家客栈、特色美食品尝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趣味内涵,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旅游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是生态经济的重要产业。2014年,县文物旅游部门邀请国家级规划设计单位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并制定详细的乡村旅游规划,并且在围绕祁县旅游慢城修筑了由乔家堡村至谷恋村湿地公园旅游通道。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目标定位及对策
(中国传统村落祁县贾令)
我县是个无煤矿资源的县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家院落,因此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等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我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晋商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谷恋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东观镇中国酥梨之乡、三晋养牛第一县、戴氏心意拳发祥地、晋剧渊源、晋商巨贾之地。据统计,已建成三大景区,分别是以乔家大院为核心的乔家大院文化园;以昭馀古城为核心的古城旅游区;以九沟自然黄土风貌为核心的九沟黄土风情旅游区,还有以祁县是中国玻璃生产与出口基地为品牌的工业旅游---红海玻璃文化园区。我县如何将文化旅游资源变为旅游产品,发展我县乡村旅游又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下面做一简要分析: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我县仅距太原只有50多公里,祁县是太原都市人的菜篮子,是农业观光、採摘、体验、休闲、吃农家饭、住农家舍的绝好之地。大运、榆祁两条高速公路,大西高铁,南同蒲铁路,108、208国省道横过县境。交通十分便利,可进入性强,我县是以太原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周边有山西省旅游龙头产品---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晋祠等著名旅游景点,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非常好。2014年县境内路网主干道及乡镇公路全面升级改造,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和古老村庄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农产品种类多,果树种植面积大,且果甜个大口感好,我县的红星苹果曾定为人民大会堂接待用品,而现在的酥梨更是享誉全球,以古县镇闫漫村为核心,建立和发展了一个集赏花、採摘、体验农事活动等具有浓郁的农业旅游项目---梨花苑,还有以古村落为核心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乔家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谷恋村,来远镇四县垴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60%,这里没有矿产资源,没有重工业,没有污染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风景秀丽的来远半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写生实习基地、戴氏心意拳创始发祥地---小韩村、中国武秧歌的发祥地---温曲村、出处商人之地---谷恋村、古镇古村古驿道---贾令村、唐代大诗人王维故里---下古县村、罗贯中故里---河湾村、人类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梁村,抗日英雄武克鲁诞生地---夏家堡等人文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来远、子洪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战争的主阵地,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徐向前部队指挥部旧址、晋中战役遗址、陈毅路居旧址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梁氏节孝牌坊、元代建筑洪福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的晋国大夫祁奚墓、明清时期商贾一代精英---乔致庸故居、明清时期爱国义举人士---渠本翘故居等源远流长的晋商文化;有一样面百样吃、久誉盛名的六曲香酒、贾令熏肉、八碗八碟等饮食文化;有以晋国大夫祁奚、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东汉末大臣王允、《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清代晋商精英乔致庸、清代爱国义举人士渠本翘、祁县独立营营长兼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武克鲁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泥人、祁太秧歌、背棍铁棍、剪纸、小磨香油作坊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中国传统村落祁县上庄)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一些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定位重视不够,思路不清晰,服务功能不齐全,特别是缺乏如何实施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进行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阵,小打小闹,形不成合力和气候,打不出乡村旅游这一产品牌子。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3年制定了《谷恋村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但规划实施不够或没有实施。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进行保护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随意添加与古村无关的传统要素,把好端端的古街巷、古院落、古路面、古庙宇修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村仍然使用传统的旱厕,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严重缺乏;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很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和农耕生产,却无处找寻,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文化、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联动协调,无法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游农家”的基础阶段,祁县本土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更深地挖掘,有的虽然开发出了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整个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比如谷恋村、神堂头、闫漫村、王贤村、张登村、上庄村、盘陀村等主要以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中国传统村落祁县孙家河)
我县的种养殖业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制定全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立乡村旅游的建设标准,并分乡镇、重点村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编制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先选择一两个最有潜力的乡镇、村,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乔家堡、谷恋村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重点村要一次性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文物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乔家大院文化园现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成为我县的旅游龙头,以乔家大院文化园来带动整个祁县旅游业的发展。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由刚刚成立文旅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相关单位部门的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现有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千村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祁县特色的饮食业。突出祁县特色的土菜土饭,让游客流连忘返。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的小四合院、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外部保持原有的风格和特征,并与周边环境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可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古村风貌及人物山水画景、田园风光,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安祥幽静的山村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吃到浓香扑鼻的农家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祁县秧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食品、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祁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层次高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祁县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急需要制定全县的乡村旅游整体规划,确立重点村并制定详细规划,激活王维、罗贯中、戴龙邦等历史名人。我县素有“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酥梨品质无与伦比,梨树漫山遍野。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竖立酥梨标识标志、栽植酥梨、枣、核桃树、柿子树等,让游客走进祁县的山川原野,放眼望去满是秋阳照彩、金果红枣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祁县品农家菜、採摘酥梨、赏老镇古村”。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创作基地建设及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中国传统村落祁县唐河底)
(作者:左起第二位,在实地考察祁县古村落。)
郝昌明,1965年生,山西祁县三合村人。文博馆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祁县文联主席,《丹枫阁》杂志主编。
《丹枫文苑》公众平台“编委会”
顾问:范培杰 刘乃春
编委主任:郝昌明
总编:刘学斌
策划:冯静武
主编:赵志瑞 张瑾 周旺斌 武殿旺
主办:《丹枫阁》杂志社
《今日祁县》报社
承办:《丹枫文苑》公众平台
“丹枫文苑”为纯文学公众平台,以发布精选文友原创文字为主,欢迎广大朋友关注,投稿请参阅右下方“平台事务”栏目“投稿需知”相关内容。
发布作品所得赞赏,作者与平台五五分成,七日到帐后转款;十元以下及后期赞赏,作为平台发展基金,不予给付,请投稿作者慎重考虑。
“特约专稿”栏目为需要者提供特约文字服务。
本期编审:刘学斌 责编:武殿旺
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投稿!联系及投稿邮箱:dfgzzr@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