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次日食一年出现几次阻止了一场战争

最近无论打开电视、报纸还是网络,都在说一个事:7月22日,我们一起看日全食。
我只是在中学的地理课本上学过日食的原理,明白了啥叫日食。可过去了几年,我一时竟想不起啥叫日食了,真是对不起地理老师,白教了个学生,竟不知啥为日食。
我打开电脑,在百度搜索中打入:日食。二字,在百度中是这样解释的: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日食就是天狗吃太阳。说是天狗没啥吃,看见太阳象个锅盔,就一口咬住太阳,要把太阳吃了。天狗吃太阳是一口一口吃的,就像人们吃锅盔一样,一下是吃不完的,它嘴就没那么大。一口吃不成胖子。还说天狗把太阳吃了,发现不对劲,不顶饱,还觉得难受,不等消化就拉了出来。因此,才有了日食。记得听母亲讲了她第一次看见日食的情况,她小时候和母亲到土地点锄谷,她去拾草。走到地里,天突然间变得乌黑,她向母亲身边跑去。母亲说,甭怕。天狗把月亮吃了,一时时就拉出来了。
曾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古代人因为不知道日食的成因,认为日食的出现是一种凶兆。在日食来临时通过各种的方式“救日”,以免除灾难。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记载过一个叫羲和的天文官,因为日食丢掉性命的故事。在西方,日食曾阻止过伊朗高原上强盛的米底王国和小亚细亚吕底亚王国一场持续五年的战争。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为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用日食换来了和平,这难道不是好事?
写到这,&我想起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官员、天
文学博士罗伯特·梅西说,对普通人而言,日食是极为壮观的自然景象,“我认为每个人一生中至少应该争取看一次日食”。
对,7月22日,让我们一起看日全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什么是日全食,改变历史的日全食
 日,一次数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将横扫长江中下游流域。日全食虽是罕见的天象,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次的日全食,又会唤醒我们什么样的记忆?
  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次日全食,记录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第七十四节:
  吕底亚人和美地亚人之间就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继续了五年。在这期间,美地亚人多次战胜吕底亚人,而吕底亚人也多次战胜美地亚人。他们常常也相互进行夜战,然而,他们双方仍然分不出胜负来。在第六个年头的一次会战中,战争正在进行时,发生了一件偶然的事件,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米利都人泰勒斯曾向伊奥尼亚人预言了这个事件。他向他们预言在哪一年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而实际上这话应验了。美地亚人和吕底亚人看到白天变成了黑夜,便停止了战争,而他们双方便都十分切望达成和平的协议了。
  古人对天象的敬畏,竟至于化干戈为玉帛,看来迷信也并非只有负面的意义。但这也是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展现伟大的力量。现代天文学推算这一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成功预测这一次日食的泰勒斯,是希腊的七哲之一,七哲中每个人都特别以一句格言而闻名;传说泰勒斯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他相信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常常被看成是最早的哲学家,但是罗素认为他更像一个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工程等领域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泰勒斯用什么办法来预测日食?这倒并非由于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日月运行的秘密。泰勒斯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圆盘,漂浮在一片巨大的海洋之中。月亮和太阳也是一些圆盘,在地球的上方移动。有的时候,它们恰巧排成一线,月亮挡在太阳和地球之中,这时候日食就发生了。这个宇宙模型和我们今天的不太一样,但是很奇怪,如果拥有丰富的观测数据,再荒谬的宇宙模型,也常常能做出一些正确的预测。
  泰勒斯的家乡米利都与吕底亚是联盟,吕底亚与巴比伦有着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而巴比伦人,拥有今天也令人惊叹的天文知识。巴比伦人在公元前三十世纪的后期就已经有了历法。他们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测得很准确,朔望月的误差只有0.44秒,近点月的误差只有3.6秒,对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也测得很准。巴比伦人发现了日月食的周期,叫做&沙罗周期&(&沙罗&是重复的意思),为十八年零十一天多一点,即6585.32天。知道了沙罗周期,就可以对日食进行预测了,当然你还是不知道它究竟会发生在什么地方。所以泰勒斯的成功,也有一半是瞎蒙的因素在里面。
  巴比伦人说他天文强,中国人就笑了。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的重视,举世无二。顾炎武在《日知录》开首就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顾炎武这里举到的都是《诗经》中的名句,他是把《诗经》当作天文学著作来读了。中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有着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日食记载,《春秋》所记的二百四十二年中,有史可考的日食记录有三十七次。
编辑:志趣网
来源:志趣网点击:959 发表: 13:11古代日食二三事:阻止了一场战争
作为罕见的天象,在不知成因的古代,日食的发生会让人极度恐慌,因为太阳如果从此消失的话,大地上的生命将注定灭绝,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民族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
  阻止了一场战争的日食
  公元前6世纪~7世纪,伊朗高原上强盛的米底王国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脚下的土地被争来夺去,战役一个接着一个,就这样一打就是5年。
  一天,两军对阵,激烈的厮杀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点吞食,眩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少,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好像黄昏提前来到。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士兵们从来没见过这种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杀。
  过了不久,太阳重新出现,日食很快结束了,但双方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两国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偶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据说,著名学者泰勒斯预知这次日全食后,打算利用当时人们对日食的恐惧心理来消除战祸。后人对此做过种种考证,推测他可能使用古巴比伦人发现的沙罗周期(即日、月食经过18年11天又8小时后会重复出现)来预报的。不过沙罗周期只是个近似周期,特别是日全食的全食带很窄,同一周期里每次发生的位置都不一样。看来,如果泰勒斯作了预报的话,也是侥幸说对,因为全食带恰好落在两国交战的战场上。
  李淳风知天不惧命预报日食
  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在唐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历法、观测仪器、天象记录等方面都出现了总结性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风就是那时涌现出的奇人。
  唐代初年,国家行用《戊寅元历》,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做了仔细研究,发现它存在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选派他入太史局任职。
  李淳风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他对自己的新历法充满信心。一年,他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按照旧历书,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既然太史丞预报,李世民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准备好救护仪式。
编辑:陶汝杰
未来网为中央新闻网站 如有新闻线索请点击
或发至邮箱:
本网除注"来源:未来网"以外稿件均为转载稿件 如涉版权请联系邮箱:wlwxw_
来源:中新网  11:30
来源:中新网  11:16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佳  11:09
来源:环球网  11:00
来源:中新网  10:55
来源:中新网  10:31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
&&|&&&&|&&客服电话:010-日食传说概述/日食传说
古代人大多认为日全食的发生是天上的动物吞食太阳所致,因此对之。至于这种动物到底是什么,各国众说纷纭。古印度和加勒比海沿岸的土著人认为是巨龙,中国人认为是天狗,越南人认为是青蛙,阿根廷人认为是美洲虎,西伯利亚人则辩称是吸血蝙蝠。此外,古希腊人还把日全食解释成是太阳抛弃了地球。公元前日,中国发生的一次日全食曾让两名占星官丢了性命,原因是他们没能及时预报日全食,导致人们来不及准备弓箭和锣鼓 “吓跑天狗”。同样出于对日食的无知,1600年北美印第安人误以为天火被盗,争先恐后地向天上发射火箭,试图重新点燃太阳。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关于日食的记载。在 《荷马史诗》中就有英雄遭遇日食的故事;古希腊作品中也有因发生日全食鏖战双方当即停战休和的记载,认为这是天神生气的预兆;而古代巴比伦天文学家则详细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年的所有日食景观。其实,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日食的身影。如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人类已能准确预测日全食发生的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更多的人们带着观奇览胜的心态看待日全食——这一充满奇趣的自然天象。
传说之一、天狗吃太阳/日食传说
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荤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荤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为救母亲,他用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后来“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蹿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也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不甘心又追赶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乡百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传说之二、阿修罗吃日/日食传说
阿修罗是天龙八部之一,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意思是无端挑起战争,男极极美。他与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天族有美食而无美女,所以互相嫉妒抢夺,最终阿修罗族战败被逐出天界,居于弥洞窟中。后来众神在痛饮的会议中,一个叫罗喉的阿修罗混了进去,因被月神与太阳神发现砍了脑袋,然而他喝的不死甘露没有下肚只到了喉咙处,所以只有头颅怀着怨气冲到天上,化成暗星罗喉星,不停地追着太阳月亮咬,而因为没有下身,吃掉不久就会掉出来,这就是日食的原因。至于剩下的身体,则化成了另一颗暗星计都星。
传说之三、黄琬七岁巧解日食/日食传说
东汉末年,有个当过太尉的高官名叫,曾与司徒王允共同商量翦除了大恶贼董卓。黄琬在很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而且能言善辩。东汉桓帝刘志执政的建和元年,的祖父在河北、山东交界的魏郡担任太守,小琬也跟随他在该地生活。正月里,气象有变,天空忽然发生日食。魏郡所辖十来个县的百姓都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可是京城的人们却看不到。消息传到朝廷,太后立即传令召见。不敢怠慢,带着黄琬,马车,星夜兼程赶赴京城。进入皇宫后,太后坐在簇拥的华盖之下接见。黄琼祖孙两人俯伏在地,磕了几个响头。太后笑问道:“小孩是谁啊?”答道:“他是的小孙子,名叫。”太后问:“年庚几何?”黄琼答:“五岁。”太后说:“哦!你在魏郡看到日食了吗?”清清亮亮地回答:“托太后洪福,看到了。”太后转向问道:“日食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黄琼一时间想不出用什么准确形象的语句来解说日食的样子,脸面不觉发了红。何等机灵,他用手肘碰了碰陷于困窘的祖父。祖父向他偏了偏脑袋,便轻轻说:“您说日食就像月初的上弦月亮。”大为惊喜,连忙朗声将孙子的说法报告太后。太后听罢笑道:“哦,是这样!天狗嘴巴太小,吞不了全日呀!”又说:“小孙子跟您说什么悄悄话,可不要瞒着我啊。”吃了一惊,连忙跪伏在地请罪,说:“小琬是教我怎么具体回答太后的考问啊。”太后笑道:“我早就看出这是个脑瓜聪颖的小孩啦。”说完,吩咐拿出珍贵的礼品奖赏了他。
传说之四、阻止了一场战争的日食/日食传说
公元前6世纪—7世纪,在上,居住着米底人,建立起一个米底王国。米底一度很强盛,向西征服了亚述帝国,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然后继续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了新邻居王国。王国濒临爱琴海东岸,即今天土耳其的的西北部,也是个很强盛的小王国。面对侵略,吕底亚人拿起武器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脚下的土地被他们争来夺去,战役一个接着一个,就这样一打就是五年,双方士兵大量阵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明知这样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但谁也不愿先退让求和。一天,两军对阵,激烈的厮杀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阳光照射到盔甲上,闪现出一道道刀光剑影。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进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一点地吞食,眩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少,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好像黄昏提前来到。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着。士兵们从来没见到过这种景象,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在茫茫的“黑夜”中停止了厮杀。虽然过了不久,太阳就重新出现,日食很快就结束了,但双方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他们两国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双方的首领经过一番商讨以后,决定握手言和,签订了永久的和平契约。一场的战争,就这样因偶然遭遇一次日全食,而。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根据背景信息,天文学家早就推算出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部书中还记载说,在爱琴海东岸的著名学者泰勒斯预报了这次日全食。属于古希腊城邦,此时,古希腊的文明正跨入自己的辉煌时代,泰勒斯作为一个先驱者,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工程、政治等领域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此,如果说世界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是谁,应该非泰勒斯莫属。泰勒斯预知了这次日全食后,打算利用当时人们对日食的恐惧心理来消除战祸,于是,他向交战两国宣布:“上天对这场战争十分厌恶,将用遮盖太阳的办法来向你们示警,若你们再不休战,将有大难临头。”那时普通人对日食的成因都,更不用说相信日食的预报了,所以双方都不理会泰勒斯的警告,直到交战时真的发生了日食,他们才对泰勒斯心悦诚服,从此结束了战争。泰勒斯是怎样预知这次日食的呢?难道他那时就精确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后人对此做过种种考证,推测泰勒斯可能是使用迦勒底人(是古巴比伦人?)发现的沙罗周期(即:日、月食经过18年11天又8小时以后会重复出现)来预报的。不过沙罗周期只是个近似周期,特别是日全食,全食带很窄,同一周期里每次发生的位置都不一样。看来,如果说泰勒斯作了预报的话,也是侥幸说对,因为全食带恰好落在两国交战的战场上。所以,泰勒斯是否真能预报日食,现在尚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泰勒斯真的作出了精确的预报,于是进一步认为:古希腊科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或者干脆说人类科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从这种说法至少可看出,对日、月食的认识和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多么重大的事件!
传说之五、李淳风知天不惧命预报日食/日食传说
中国在汉朝时,已能对日、月食做出大致的预报了,在以后的朝代里,随着对日、月运行规律认识的加深,对日、月食的预报也越来越精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代,天文历法科学在唐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法、观测仪器、天象记录等方面都出现了总结性的或突破性的成果。就是这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的奇人。唐代初年,国家的历法是《戊寅元历》,25岁的对它做了仔细研究,发现这部历法存在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立刻派人考察,发现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7条建议。中国传统历法的编撰是一门极其艰深的学问,一般学者都不敢问津,而年纪轻轻就对历法编撰这么有见识,自然要得到皇帝的褒奖,于是他被选派入太史局任职。因成就卓著,于公元641年被委任为太史丞(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公元648年升为太史令(相当于文化科技部长)。既能指出《戊寅元历》有那么多失误,自然要以编撰新历法为己任。他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终于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献给朝廷。那时已发现,按《戊寅元历》预报未来的日、月食,经常出现明显的误差。而对自己的新历法却充满了信心。有一年,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朝廷按旧历法颁布的历书中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既然是太史丞预报的,太宗李世民就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就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让文武百官准备好救护仪式。可是快到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不高兴地说:“,如果日食不出现,你可是!”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如果没有日食,我甘愿受死。”又等了一会,等不及了,对说:“我看你赶紧回家一趟,与老婆孩子告别吧!别让我们白等啦!”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划了一条标记,说:“圣上请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这里时,日食就出现了。”果然,过一,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跟他说的时间,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这时,擦擦头上的冷汗,对说:“臣的新历法,对以前的日食,百试百灵,今天又验证了刚刚发生的日食,可见是精密无比的,愿圣上尽快下诏颁用新历,方能顺天知命、利国安邦。”从此对李淳风的历法大为欣赏。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此故事见于唐代所著的《隋唐嘉话》。正因为编撰的历法精密,他有这份自信,才敢冒风险预报这次前人漏报的日食。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已经能预报了,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它是自然现象,为什么还要搞救护仪式?这反映了在人们认识提高的同时,封建体制和传统意识的相对稳定和滞后性。近代,特别是明末和清朝,这个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传统观念,日食是上天的告警,统治者必须举行仪式救护,另一方面,天文学家对日、月、地的运行已了解的很透彻,日月食已能精确预报,说明它们与地上的人事没关系。比如到清朝,虽然仍有庞大的司天机构,历法和天文仪器的精密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天文官对政治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除了历法颁布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对的关注只剩下一些象征意义而已,据说清廷皇帝率百官举行日食救护仪式时,许多官员都躲在后面聊天,钦天监的管理也前所未有的松懈,连天观测日、月食都偷懒,经常不去观测,只是将预报的时间抄来报上去了事。
传说之六、让天文官丢了脑袋的“仲康日食”/日食传说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设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的观测了。其目的,一是了解日、月的运行规律,制定尽可能精密的历法以满足农业社会从事农耕的需要;第二个原因比较复杂,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帝支配着人间,在支配过程中,天帝经常通过星象上的变化给人间以预兆和警告,因此,各代朝廷都有庞大的司天机构日夜监视这些的变化。天文官作为人间君王“通天”的媒介和信使,地位和威望都非同一般。由于天文官举足轻重的位置,朝廷对于天文官的期望往往很高,天文官也时刻不敢懈怠。话说夏朝之时,第四位君王时代,国势刚从前朝时代的动乱中恢复过来,朝廷内外很有些“中兴”的气象。这年的金秋季节,麦浪滚滚,晴空万里,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这是“天狗吃太阳”了!百姓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对这一天象最为恐惧的还是朝廷和天子,因为“天狗吃太阳”预示着国家将有灾难发生,可能会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可这次,时间好久,大家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了,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殿内殿外一片忙乱,宫中乐官急急忙忙敲响了的鼓声,主管钱币的官匆匆地赶往去取钱,其他官员也慌慌张张跑来跑去安排仪式,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彻底吞吃了。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这一瞬间,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惧,心想因为没有及时救护,太阳可能永远不出来了,大夏王朝的末日到了。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感到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大帝和文武百官这才舒了一口气。“天狗吃太阳”终于结束,大帝这时才发现,天文官羲和到现在也没露面,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几个差役赶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清台旁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羲和的下属,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差役们不敢耽搁,架起羲和塞进车子,把他送进宫中。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还是混混沌沌,不知几分人事。大帝问明情况,才知原来是酗酒误事,顿时大怒,立刻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里,这是国人第一本书,所以名字就叫《书》,到汉代被称作《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后因为成了儒家的重要经典,又被称作《书经》。其中《胤征篇》说:“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废厥职,于厥邑……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以干先王之诛。”“厥”即“其”,是秋天的第三个月——夏历的九月,“辰”指日月之会,房是房宿,即天蝎座β、δ诸星,“辰弗集于房”即日月在房宿合朔时出现了问题,那时大概还没有“日食”一词,所以只好这样描述性地说明。瞽是乐官,啬夫是掌管钱币的官,庶人即百姓。乐官击鼓、啬夫急跑取币、百姓奔走都是在匆忙举行日食救护仪式。尸,主管,,发生了重大天象还不知道,结果丢了性命。虽然没有“日食”二字,这则记录也早就被证认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日,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发生在中午,全食带恰好穿过中原地区(当然还有几次日食也比较符合《尚书》中的记录,具体是哪一次,尚无定论)。看了这个故事,不要以为在中国古代做天文官是非常危险,说掉脑袋就掉脑袋的。像羲和这样酗酒渎职的,几乎是个的例子。由于天文官的,君王一般对他们是宽容、礼遇的,不像对其他官员那样动辄“推出”,后来的各朝代,除了极个别陷入狱案的情况,天文官很少有被杀头的。
日食相关资料/日食传说
日全食过程中的五个时期日全食的过程包括五个时期。一是初亏:月影刚开始侵蚀日面,即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此时为日偏食;二是食既:月影刚刚遮住整个日面,日全食开始,此时有一两秒钟的时间可以在日面边缘看到一串亮点,这被称为“贝利珠”,它们是由于月亮边缘凹凸不平的山峰对阳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三是食甚:月影圆心与日面圆心距离最近,此时日光被遮的最严实;四是生光:月影刚划出日面,此时日全食结束,又开始呈现日偏食,“贝利珠”在此时会再次出现;五是复圆:月影完全划出日面,到此为止,日食过程完全结束。人类何以准确预报日食世界上最早供日食预报的手段是日、月食的循环周期,古巴比伦根据对日、月食的长期统计,发现了223个朔望月的循环周期,被称为“沙罗周期”。据了解,古代日、月食循环周期的发现对日食预报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预报只能粗略地推算出日、月食发生的日期。现在人们已经熟悉了日食发生的原因。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够精确预报日、月食。日全食时间为何有长有短日全食持续时间的长短,同月球影锥在地面上的大小和其移动的速度有关。月轮的大小实质是月球离地球的远近。发生日食时,如果月球离地球比较近,从地球上看,月轮比较大,移动的月轮遮挡太阳的时间就会比远离地球、看来比较小、移动的月轮遮挡太阳的时间要长。另一个决定因素是月影在地面上移动的速度。月影在地面上的移动速度,是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速度(1.01千米/秒)和地面上某点自西向东自转速度所决定的 (赤道上自转速度0.46千米/秒)。在赤道地区,后者最大,月影在地面移动最慢,全食持续时间就长,反之,纬度越高,后者越小,月影在地面移动越快,全食持续时间越短。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23:34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食从太阳哪边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