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田公司财务状况被中国哪家公司收购

日本高田要成为中国企业了
日本高田要成为中国企业了
把车长4.5米的轿车首位相连,1.2亿辆就是是54万公里。这一长度相当于42个地球排成一排,或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5倍。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生产商——日本高田(TAKATA)。从2008年开始,这家占全球汽车安全市场20%份额的日本企业,便不断因气囊缺陷而被召回。截至今年5月,全球因装配问题气囊而被召回的缺陷汽车总量已高达1.2亿辆,涉及了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品牌。持续不断的召回,以及因问题气囊造成的人员伤害赔偿,已让高田入不敷出。2016财年(截至2017年3月)财报显示,高田当年销售额为662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亿元),亏损则高达7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8亿元)。而在今年稍早达成的和解协议中,高田同意向全球主要汽车厂商赔付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9亿元)。下周进入破产程序之前,成立于1933年的高田曾寻求破产清算以谋求重振经营。但鉴于高田严重资不抵债且整车企业也不希望其破产,自去年6月以来高田开始积极寻找“救世主”。在全球众多意向合作方中,瑞典奥托立夫(AUTOLIV)和美国百利得(KSS)被高田列为最偏爱的投资方。现在,随着高田即将进入破产程序,来自中国的“接盘侠”——均胜电子(SH.600699),也变得更为清晰起来。据外电报道,高田正在准备最早于下周申请破产,目前该公司正在与KSS协商,以达成协议获得资金援助。预计作为破产重组计划的一部分,KSS将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以约1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0.6亿元)收购高田业务,继续供应安全气囊、安全带及其它产品,债务则由另一实体承担。资料表明,目前预计高田负债总额将超过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12亿元)。KSS正是中国均胜电子旗下的子公司。2016年2月,均胜电子以11亿美元的价格购得美国KSS和德国道恩(TS)的汽车业务,并分别与于当年5、6月份完成了交割。资料显示:KSS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涉足汽车安全市场,其主营业务包括: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和特殊产品三大类别。TS道恩于1986年在德国道恩成立,汽车信息板块业务始于1997年,拥有多项车用信息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的专利储备。目前,高田董事会由包括来自其创始人家族的现任董事长兼社长高田重久等在内的6名董事组成,高田计划向本月27日召开的股东大会提交留任议案。倘若完成破产法律程序,并被KSS重组后,其董事会人员变更在所难免。为何是均胜电子?公开资料显示,总部位于宁波、成立于2004年的均胜电子前身是一家以汽车功能件为主业的零部件企业,在2015年开始为特斯拉供应部分传感元器件。在去年完成对KSS和TS的收购后,均胜电子希望在业务、市场和资源等方面产生互补和协同效应,成为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特别是主被动安全、HMI、自动驾驶、汽车信息和车联网领域的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据均胜电子5月11日晚公告,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17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50%到1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1亿元到6.8亿元)。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495.93万元,每股收益为0.36元。事实上,当初提出对高田业务重建提供资金支持的是该行业全球最大厂商的瑞典奥托立夫。除涉及《垄断法》问题外,高田的创业家族也对把经营权交给竞争对手存在不满。此外,奥托立夫如果掌控高田,将逐步产生垄断,气囊的价格也将上升,汽车厂商也对此有所担忧。对于高田,本田公司社长八乡隆弘6月16日在接受采访时称,“希望优先切实供应零部件”,并表示有意帮助其继续供给。目前,高田问题气囊的召回费用现由汽车厂商临时垫付。今后预计各家车商将同意放弃巨额债权,承担大部分费用,不再要求高田支付。这对将收购高田的均胜电子来说,或许为一个不错的消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专注汽车原创车评与视频专业网站
作者最新文章日本高田公司破产 这家宁波企业为何将其收购_新浪浙江_新浪网
  6月26日,因“气囊门”倒下的日本高田公司,与美国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利得(KSS)达成高田破产后资产的购买意向约定,KSS拟以不高于15.88亿美元(约合108.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高田主要资产。
  消息一出,业界沸腾。
  议论、质疑声不仅因为这是“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规模破产案”、高田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气囊制造商之一”,更因为KSS的背后,站着的是其母公司:中国宁波均胜电子,一家比高田小71岁、成立于2004年的年轻企业。
  一直以来全球最封闭、排外的日本汽车生态链,即将闯进一个讲中国话的“野蛮人”。
  顷刻间,全球市场,万目睽睽。
  为了收购双方接触了一年多
  6月28日,记者在均胜电子4楼的办公室见到了参与和高田谈判、刚刚从纽约飞回来的均胜法务总监杨律师。为了收购高田,大半年时间里他满世界地飞。据同事称,已经一个多月没见到他了。他的身上“全是商业机密”。
  收购高田,双方差不多接触了一年多。
  高田是日本最大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儿童安全座椅供应商,拥有超过80年的经营历史,在日本汽车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多年来它一直为美国通用、德国大众、日本丰田和本田等大型车企提供安全气囊产品。若不是上亿个“问题气囊”引发高额的大规模召回费用让其陷入绝境,它仍是全球安全领域“骄傲的公主”。
  最初的问题始于2000年前后,早期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仅本田在2008年召回过4000辆气囊问题车型。日,一美国车主曾因本田雅阁内气囊爆破弹出的一块金属片击中,切断动脉,其通过Labaton Sucharow为首的几家律师事务所在佛罗里达州向高田公司,以及本田、宝马、福特、日产、丰田等汽车制造商提起集体诉讼。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宣告召回旗下产品。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高田气囊总计导致召回了1.2亿辆的汽车。这相当于丰田“踏板门”事件的10多倍。而在中国,被召回的存有隐患的汽车约为60万辆。
  今年2月,高田公司承认,在对美销售问题安全气囊中存在欺诈行为,并同意支付10亿美元罚款。一系列的召回和赔偿,最终让高田不得不走上破产保护的道路。
  为什么要收购高田
  当“公主落难”,旁人的机会就来了。不过,即使破产拍卖,要卖给谁,也不是高田自己能决定的。
  在全球汽车安全领域,四大厂商为美国天合汽车、日本高田、瑞典奥托立夫和宁波均胜旗下的美国KSS。这四巨头几乎霸占了大部分汽车安全领域的份额。
  如果高田要选择卖给其余“三巨头”外的其他汽车企业,作为债主,全球各大汽车公司都不会答应:未来如何保证质量和供货量?如何放心和信任?
  所以,均胜电子公共传媒部总监陈阳告诉记者,这不是一桩有钱就能收购的买卖。
  高田的最佳选择局限在天合、奥托立夫和KSS之间。
  “首先,天合对此番收购似乎并不感兴趣。而奥托立夫已占全球40%份额,若加上高田20%的份额,将缔造一家全球份额超过一半的安全系统垄断者,对于下游的汽车公司来说,无法接受。”
  于是,规模小得多的KSS提出要收购高田资产的时候,理所当然就受到了债主们的欢迎。
  表面上,出手的是美国KSS,实际上,背后站着的是中国的均胜电子。
  “这是彼此吸引的过程。被拉下水的整车企业也要推进这个合作,不然他们的日子也会很难过。高田是一家很好的公司,如果不是破产,我们以前是根本没有机会的。”陈阳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不缺少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而是缺少国际化的中高端产品。过去,均胜以及中国百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希望进入整车企业非常挑剔的“前装市场”,但无奈欧美的技术壁垒实在太森严。
  “我们在2011年收购了老牌汽车电子公司德国普瑞后,以普瑞为平台,海外收购变得手到擒来。去年,我们收购了美国KSS,而今年又以KSS收购高田,美国企业收购日本企业,对方没有戒心。所以我们比很多难以迈出第一步的中企占了优势。”
  陈阳表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上百万家,但缺乏世界级的。这笔买卖对均胜的意义重大,一旦收购成功,均胜就会名正言顺地由此成为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跨国企业,改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甚至改变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市场地位摆在那里,好处是很多的。”
  另一个受市场瞩目的点是:相对于欧美车企之间彼此融合、相对开放的生态链,日本汽车生态要封闭得多。像丰田、本田这样的车企龙头,一向乐于和本国的零部件供应商相互持股,彼此扶持成长,就像一个神秘的俱乐部,外资极难挤进来。人们将日本经济的这种独立与封闭性,称之为“加拉帕戈斯现象”。
  而若此番收购落锤,这个加拉帕戈斯俱乐部即将强行挤进一个新会员,“我们进入日本的封闭市场,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陈阳说。
  均胜方称自己不是“接盘侠”
  2017财年,高田的营收达到61.18亿美元,而KSS的年收入规模只有15亿美元,不到高田的四分之一,这是一出典型的蛇吞象案例。
  而均胜电子,收购KSS不过一年有余,那时候,它的营收甚至只有11亿美元。
  媒体质疑:一只蚂蚁,刚刚吃掉一条蛇,紧接着再要吞下一头大象,它真的能消化得了吗?
  网友议论: 高田欠本田、丰田和宝马巨款,没那么好消化,16亿美元接手,这个盘接得有风险。
  对此,陈阳斩钉截铁:大家误会了,我们不是“接盘侠”。
  他解释,首先均胜收购的内容,是问题气囊以外的业务。第二,均胜只收购高田破产以后的资产。债务已经切割了,是原来公司的事情,均胜并不负责。
  “原来有纠纷,潜在风险的,我们都割开了。这好比我们像是一个采购员,去采购好的东西。机器、地皮、工厂等,但原来的债务,他们怎么解决不关我们的事。”
  至于15.88亿美元贵不贵,陈阳说,这是一个封顶价格,但不是一个最终价格,“商业谈判可以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具体价格签字那一刻才能尘埃落定。我们目前只能算订婚。”
  而至于涉及到的融资和资金出海监管问题,陈阳大手一挥:“我们不会通过在国内增发股票的方式来融资。收购高田,一方面是KSS公司自有资金,另外是美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美国的国债。收购由美国公司来主导。”
  迎娶落难公主,跻身汽车安全领域世界级老二,均胜似乎志在必得。
03-08 08:12|分享
03-08 08:04|分享
02-28 08:59|分享
02-28 08:57|分享
02-28 07:15|分享
02-21 08:04|分享
02-21 08:00|分享
02-03 14:16|分享
01-21 06:53|分享
01-19 07:58|分享
新浪地方站日本高田公司要把整个汽车业都毁掉|界面新闻 · 商业图片来源:CFP日本高田公司最近成了麻烦制造者。进入10月后,世界各地汽车制造商的召回数量频创历史新高,其背后的罪魁祸首&&日本高田公司提供的在碰撞中可能致人死亡的安全气囊。
成立于1933年的高田是一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股票在东京证券市场上市。主要为所有日系汽车厂商生产汽车安全气囊,其客户还包括美国克莱斯勒和通用等汽车公司。高田目前拥有4.37万名员工,总共56家工厂遍布世界20个国家,此次涉及安全问题的气囊由墨西哥蒙克洛瓦(Monclova)工厂生产,主要供应美国市场。高田公司的股价因此已经连续多日下挫。
高田气囊问题发生的召回最早从2008年开始。当时,气囊可能因压力过大而破裂,金属碎片可能弹向驾驶者,本田宣布少量召回2001款雅阁和思域。截止今年之前,全球因高田气囊存在安全隐患而宣布召回的汽车总数约160万辆。
然而,这一数字在今年秋天全面发酵:通用和日产的召回总计约3.08万辆汽车;10月底丰田开启召回,数量高达24.7万辆;11月初克莱斯勒也开启召回,宣布在12月为涉及高田气囊的37.1万辆车更换安全气囊;日产随后又一次扩大召回规模,将在美国高湿度的12个州全面展开召回,数量增加到5.3万辆。
随后,高田向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递交报告,承认气囊的安全缺陷覆盖2008年至2014年产品。外界最初预测,此次安全气囊可能致死的召回涉及总量约780万辆车。然而,目前看来,召回数量将远超过这一预期。
本田汽车公司是高田安全气囊最大的客户,也是所有汽车厂商中受此次高田气囊事件影响最严重的一家,不但四起致死事故全部发生在本田车身上,致使本田将和高田一起面对美国当局的质询,而且,本田的召回数量亦是最多,将有超过百万辆汽车涉及召回。
日前,此前一直保持缄默的本田终于坐不住了,首席执行官伊东孝绅公开表示:新车上市延期,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和安全把控。同时他亦承认,受高田气囊事件影响,本田今年铁定难以完成全球销量目标。
高田气囊造成的巨大影响已经引起美国国会关注,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周二勒令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提交高田气囊相关报告,弗罗里达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比尔&尼尔森(Bill Nelson)则公开表示,此次事件不应只关注弗罗里达的车主,所有在弗罗里达用车的车主都应受到重视。
高田公司的官网在10月16日更新了一条《丰田在世界耐力锦标赛第五回合包揽冠亚军》新闻之后,再无动静。而据高田墨西哥工厂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透露,目前的安全气囊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路透社获取的内部文件显示,高田墨西哥工厂的气体发生器这一气囊核心,并未达到高田内部安全标准,高田工程师早已在邮件中汇报了这一问题,且不达标的部件涉及时间延续到2011年,而目前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的调查只涉及2000年至2007年。
北京时间今日凌晨,高田方面对外透露,他们将更改气囊生产的配方成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田工程师表示,无法透露具体的配方比例,但硝酸铵依然将是主要成分。相比高田主要竞争对手使用的硝酸胍,高田使用的硝酸铵成本更低廉。但这种成分在墨西哥和弗罗里达这样的高温高湿地带生产和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高田的这位工程师同时透露,涉及高田气囊的车型并未完全召回,至少在底特律的一款热销车型并未召回,而它使用的正是此次高田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这意味着,高田气囊带来的麻烦,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更多专业报道,请
0界面报道总监工作邮箱: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当前位置: >
高田收购竞标商在日本寻求庭外和解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高田公司的两个收购竞标商计划向日本法院提出仲裁申请,希望高田安全气囊一案能够有回旋余地。东京股票交易所在星期四早期也停止了高田的股票交易,对此,高田的发言人也拒绝做出任何评论。高田目前正在寻求一个“金主”来帮助其解决数十亿美元的安全气囊赔偿。相关人士透露,两家潜在的收购竞标上此前也提出了重新构建的方案,希望高田能够向美国申请破产保护。而美国买断公司——科尔伯格克莱维斯罗伯特公司(KKR & Co)也宣布从竞标当中退出。高田一直以来也在考虑确实的解决方案,但是希望可以通过私下庭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据日经新闻报道,两家潜在的公司——安全气囊生产商奥托立夫和美国零部件供应商百利得安全系统公司会尽快在本周发布收购方案。百利得安全系统公司在2016年初被中国宁波的均胜电子公司已9.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日本大赛璐公司和美国买断公司贝恩资本此前也联合起来提出单独的收购计划,但后来也加入了百利得的阵营当中。日经新闻补充到,即使高田外部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法庭和解的申请,但也存在可能会被拒绝的可能。美国政府上周判决高田为涉嫌欺诈的重罪,并要求高田向美国司法部支付10亿美元的赔偿用于解决政府调查的开支。但此项判决目前还在等待司法部门的同意。
本文版权为盖世汽车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盖世汽车)及作者。
文章标签:
愈演愈烈的高田“气囊门”事件或将激起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并购的又一个高潮。
2月28日,日本汽车气囊制造商高田承认犯有欺诈行为,接受10亿美元罚款。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是为高田的出售或重组扫清障碍...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 高田公司于本周一对美国联邦法院的重罪指控认罪,为其的出售/重组计划扫除了一大障碍。认罪是高田10亿美元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除了认罪,高田10亿美元解决方案还包括向故障安全气囊受害...
《汽车新闻》当地时间2月24日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百利得安全系统公司(Key Safety Systems Inc.,或KSS)与高田公司将于3月底签订最终收购协议。
近日,日本高田公司发布了2016财年(2016年4月~2017年3月)前三财季的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4月~12月,高田公司亏损额达到67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亿元),与2015年同期25亿日元的盈利形成鲜明对比。
据美国《汽车新闻》2月9日报道,日本汽车零配件供应商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存在质量问题,大批量的汽车需要进行召回。此外,它还将面临美国当局的巨额罚款。
高田公司于9日表示,将斥资969.3亿日元(约8.644亿...
(原标题:外媒:高田将就安全气囊欺诈指控认罪)
据美国《汽车新闻》2月8日报道,底特律联邦法院2月7日存档记录显示,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高田公司将于2月27日在该法院承认其犯下的一项罪名,指控高田在美国...
(原标题:高田气囊危机再起波澜 召回阴霾笼罩中国车市)
2月6日,宝马中国通过其官方途径发布公告:日前,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及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向国...
日媒称,因缺陷气囊异常破裂问题而陷入困境的日本高田,受其委托制定重建计划的外部专家委员会选择了宁波均胜电子旗下的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SS)为候选投资方。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2月4日报道,2月...
盖世汽车讯 据路透社报道,日前多名内部人士宣称美国百利得安全系统公司(KSS)成为高田公司的最终唯一投资方之后,高田公司股价骤跌19%,现估价3.22亿美元。外界担心由法院主导的重组或将上演。
日经网是首家...
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于当地时间周五表示将在美国召回230,117辆或搭载存安全隐患的高田安全气囊的轿车和SUV。
这些受影响车辆使用的安全气囊由德国Petri公司(该公司于2000年被高田收...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采购发布区
重庆斯凯力科技有限公司1天前 哈金森(武汉)汽车橡胶制品...1天前 重庆高通汽车有限公司1天前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1天前
盖世行业工具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破产案:负债破千亿,中国企业欲百亿收购    ');尽管中国企业近年来大力布局海外收购,但是在收购日本公司收购的数和量上都无法与欧美公司相比。有外媒统计,今年以来中资收购日本公司总规模仅为1140万美元,去年一年中国企业赴日收购总额也仅为7000万美元。
  84年,日本高田公司似乎走到了尽头。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称,日本高田公司周一决定在日本申请破产保护,债务超1万亿日元(约合90亿美元)。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称,高田公司破产案规模为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
  没能走出气囊门,高田公司被迫申请破产
  高田公司创立于1933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一家老牌汽车安全系统制造商,其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系统、方向盘和其他非汽车类安全和电子产品。据了解,高田公司目前在全球20个国家拥有56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接近5万人。
  高田公司的噩梦早就开始了。
  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报道称高田公司过去一直隐瞒了以硝酸铵作为气囊推进器的安全隐患。据日本国交省介绍,2011年9月以后,高田公司生产的气囊已经在日本国内发生14起异常破裂事件,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致人伤亡。2015年5月,高田公司安全气囊的异常破裂造成了6例死亡案件,100多人受伤,此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一方面,高田公司在积极地进行召回,但是,另一方面,安全气囊破裂致人伤亡的事件也在不断增加。终于,一纸诉状将高田公司送上了法庭。由于隐瞒数百万个安全气囊有缺陷的问题,高田公司受到了刑事欺诈罪的指控。
  今年2月,高田公司在联邦法院上正式认罪。在认罪答辩中,高田公司方面承认其故意隐瞒“生产的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可能会爆炸,爆炸时滚烫的金属碎片会进入司机的脸部。”这个事实。据美国司法部称,在过去的10多年里,高田公司一直持续系统性地篡改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关键检测数据。
  丑闻在那一刻暂时消停了下来,殊不知,真正的大危机已经到来。在审判结束之后,就有人预测“这次的和解方案可能会让高田公司坠落。虽然高田公司的认罪答辩会让此次丑闻有所消停,但是高田公司仍然在消费者和美国各州层面面临着法律诉讼,可能会让高田公司再次担负数百万美元的成本。”
  一语成谶,高田公司真的逃不掉了。
  其实,高田公司申请破产早有先兆,本月中旬,就有英媒报道高田公司将于月底申请破产,因为安全气囊发生器的缺陷问题已经导致高田公司面临10亿美元(其中包括高田公司向汽车制造商赔偿8.5亿美元,缴纳2500万美元的罚金,并成立1.25亿美元的基金用于赔偿受害者及其亲人)的和解金,律师也在法庭上承认,“该公司将不得不被出售以支付和解金。”
  彼时,由于高田公司与KSS还没有达成最终协议,所以全球主要的汽车生产商纷纷对高田公司申请破产表示担忧,因为这可能干扰到该公司生产被召回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替换产品。高田公司在美国召回的4620万个空气发生器中,有超过65%尚未进行修理。
  还值得注意的是,高田公司上游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有130多家,其上上游企业又有600多家,且这些供货商多为作坊式中小企业。宣告破产后,意味着这些企业向高田提供的零部件费用可能无法收回,对整个供应链都将造成重大损失。
  百亿接盘
  关于高田公司的后路,中国企业已抛出了橄榄枝。
  6月26日,均胜电子(股票代码:600699)发布公告表示,旗下子公司KSS拟与高田公司签署资产购买《谅解备忘录》,购买因安全气囊召回事件而遇到困境的高田公司的主要资产,意向购买的目标资产基础交易对价预计不高于15.88亿美元(约合108.6亿元人民币),具体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预计不少于3.5亿美元,以及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资产包。同时KSS将与客户集团签署相关协议保证与高田公司安全气囊召回事件的风险隔离和未来订单的可持续性。
  公告称,《谅解备忘录》仅系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的意向约定,所涉及具体事宜尚需KSS与高田公司另行签订正式协议,最终协议能否签订取决于公司后续尽职调查及谈判,并需要与全球主要的14家整车厂商(以下简称“客户集团”)以及高田公司破产管理委员会达成一致,因此相关事宜存在不确定性。
  截止今日收盘,均胜电子上涨1.14%,报32.06元/股,总市值304.34亿元人民币。
  资料显示,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汽车电子供应商。成立虽然仅13年,但可以看到均胜电子一直通过全球并购,完善自己在汽车安全、智能驾驶及车联网等领域的布局。均胜电子董事长峰家族和银亿股份董事长熊续强家族分别以12亿美元和18亿美元身价入选2017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2009年,均胜电子并购上海华德,扩张并整合国内产品系;2011年并购德国普瑞,通过德国普瑞的海外并购扩大自身业务;2014年,整合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IMA Automation;2015年又收了德国内饰和方向盘总成零部件翘楚Quin GmbH;2016年6月,完成对美国KSS公司收购,并加大投入和布局。
  资本的魔杖有着神奇的力量,而并购是最简单直接迅速切入市场、打造全产业链的选择。均胜电子首席执行官唐宇新此前曾经明确表示,高田公司本次出现的问题气囊,也给均胜电子一个进入该产业的良机。如果成功收购,均胜电子很有可能一跃成为全球汽车安全气囊的跨国巨头。
  日本制造业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诞生,对均胜电子来说,机遇和风险并存。此次收购成功或将改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甚至改变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格局。
  日企从买方变成卖方
  19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巅峰时期,许多日本公司在海外市场展开了疯狂的收购,当时全世界都对日本公司的“买买买”感到震惊,甚至发出了“狼来了”的呼声。
  然而时过境迁,日本公司从当年的积极收购方,变成了其他国家企业的收购对象。日本的电子产业,一直被各家企业“觊觎”。当日本本土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时,海外企业纷纷来“救援”,这就导致被收购的日本企业和资产规模急剧攀升。有数据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外资机构共提出以3.8万亿日元(约合370亿美元)收购日本企业的资产,同比增长77%;而日本企业在海外的收购额同比下降70%。其中,最抢眼的还是中国公司的收购交易。
  众多收购案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郭台铭和他的。
  但关于近期东芝的竞购,郭台铭似乎只剩五成的把握。据日本共同社6月24日报道,东芝预计将于6月27日同优先谈判方美日韩联合体正式签约,虽然富士康给出了270亿美元的价格(比美日韩联合体出价高出50%),但东芝为了防止技术外流,最终选择了美日韩联合体。
  东芝的问题是众多日本家电产业、电子公司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品牌进入集体挂牌出售期,中国企业也有很大热情。如2009年苏宁就收购了Laox(乐购仕);2011年海尔收购了日本松下电器旗下(Sanyo);中国长虹公司收购了松下旗下三洋电视业务;海信收购了日本夏普公司在美洲地区的电视业务及品牌授权;2015年年底,东芝就宣布将印尼的电视机和洗衣机生产企业转卖给中国的创维公司;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约 537 亿日元(约合 4.73 亿美元)收购东芝家电业务的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权;还有直到去年才完成,富士康3888亿日元(约224亿元人民币)收购夏普等。
  尽管中国企业近年来大力布局海外收购,但是在收购日本公司收购的数和量上都无法与欧美公司相比。有外媒统计,今年以来中资收购日本公司总规模仅为1140万美元,去年一年中国企业赴日收购总额也仅为7000万美元。
  大量的亚洲公司对日企非常感兴趣,尤其看重对方的品牌价值和技术。除了来自海外的收购之外,日本同行业间的合并整合也越来越活跃。可以看到老牌企业都已到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而且并购或将成为主旋律。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作者:Charlotte Alien,原文:/.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
TOPS7849゜13160゜22551゜32089゜41867゜51824゜61822゜71805゜81617゜91550゜1011780゜111064゜210859゜310781゜410510゜59474゜69418゜77876゜87849゜97354゜10
A+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Pre-A 2000万人民币 融资A轮 金额未透露 融资B轮 8000万人民币 融资
市场及媒体合作李小姐010 37.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高田公司财务状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