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的外交政策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有哪些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
我的图书馆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
一、基本国情与历史任务
1、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
&&& (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摘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2)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 (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
&&&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 (4)由文盲办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较稳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 (7)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 (8)使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 (摘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
二、国际国内形势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 (摘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2)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 我国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 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较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解决。“十五”时期在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较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
三、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一)基本国策
&&&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对外开放、节约资源和男女平等。
&&& 1、计划生育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确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即国家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并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对少数民族也实行计划生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面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具体政策规定。&&&&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分不开,人口问题成了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能否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全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兴衰,也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人口与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以内(有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千分之九;2010年,全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到21世纪中叶,全国人口总量在达到峰值(接近16亿)后缓慢下降。
&&& 2、保护环境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投资少、消耗资源少,而经济效益高、环境保护好。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十五”规划中指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依法保护环境,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环境安全。向所有地球公民呼吁: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结束战争,维护和平,全球一家,共同繁荣。
&&& 2001年——2015年环境保护目标是:到2005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力争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始减缓,重点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到2015年,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力争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 3、保护耕地
&&&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日,国务院发布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我国人多地少,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们的国策。同年5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第三条规定: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1984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随着人口增长,这个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该是我国的国策。”198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中指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决定,将保护耕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共同列为我国的三项基本国策。日,李鹏总理题词:“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首次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土地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这不仅表明土地管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表明作为基本国策的土地管理方针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 4、对外开放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的规模日益扩大,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只有把自身经济发展同对外经济技术革命交往活动的扩展密切联系起来,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
&&& 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更直接地投身国际市场竞争,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与经济合作,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走出去不仅是到境外融资,而且要到境外投资,即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搞跨国经营,推动企业走向世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我们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国际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这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以及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都有重要意义。
&&& “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 5、节约资源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 6、男女平等
&&&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指出:“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 (资料参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
&&& (二)主要发展战略
&&& 1、可持续发展战略
&&&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 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报告中指出,“宰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是第一次在中共的重大纲领性文献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所做的明确表述。
&&& 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高新科技的应用。科技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水平。可持续发展涉及各行各业,涉及每一条战线?四、如何认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一)关于爱国主义
&&&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一卷)
&&& (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
&&&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已经和正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强盛作出贡献,而且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朋友。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大业,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我们并不要求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赞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他们赞同“一国两制”,我们就要同他们加强团结。
&&& (三)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
&&&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也是统一的。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相对的民主,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根本区别。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又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人民民主而斗争。现在,我们仍然在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行不懈努力。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该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 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剥夺我国人民主宰自己国家命运的权利,使中国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并且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一九八九年那些煽动、策划、指挥动乱和反革命暴乱的极少数人,那些叛逃国外的动乱和暴乱分子,不仅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投靠国外敌对势力,进行危害祖国、反对人民的活动,充分暴露出卖国主义的立场和灵魂。他们连国格、人格都不要了,还有什么资格谈爱国、民主、人权!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我国社会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又曾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人民遭受了巨大灾难,这是近代 中国贫穷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人民从不屈从于任何外力,为了救亡图存、推翻三座大山,进行过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涌现出许多永垂史册的志士仁人和英雄豪杰。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
&&&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要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要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要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促进建设和改革。
&&& 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这种学习,应该立足于中国实际,立足于增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同各国人民一道,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 (摘自《江泽民文选》第一卷)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当前国内外形势与党的政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前国内外形势与党的政策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春鹏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课程主要采用专题讲解的形式,重点讲述当前一个时期的时事热点问题,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清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在现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形势与政策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段话告诉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科学内涵,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才能全面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只有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从近代以来的历史看,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经历了艰难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先是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之后是民国初期的议会民主,之后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没有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经典作家主张的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起点、现实基点、现实途径上具有特色,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光明之路、伟大之路、成功之路,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受到世人的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赞誉。因此,只有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十八大报告指出: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是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及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创新之路,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动摇创新发展,决不能走到改革开放之前封闭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的老路上去。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国防、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制度。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反,如果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效和功绩,拒绝开放、放弃改革,只会让中国走向僵化封闭的道路,只能扼杀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把社会主义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锲而不舍,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十八大报告指出: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决不能走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清醒而又坚定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领导,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全方面。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进行的现代化建设,“老祖宗”没有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姓“社”而不姓“资”。正因为这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拥护,才能从本质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不走改弦更张、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相反,如果放弃社会主义旗帜,走上盲目照搬其他国家体制的邪路,就会导致经济停滞、政治衰败、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就会从根本上动摇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最终会毁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基石。总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我们要有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正路、康庄大道。我们既不妄自菲薄,无端指责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也不妄自尊大,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完美无缺。我们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蓝图。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个基本判断没有变,各国人民要和平、求发展的呼声,正在倡导和形成许多新的人类价值观念,并逐步渗透到每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观念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与此同时,冷战思想仍然存在,新霸权主义还在发展,天下仍不太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形成国际化的生产和经营,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这种全球化的趋势,既打破了传统的经济上的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精神、文化上的壁垒。以经济生活全球化为基础,世界不同类型的文化和思潮在更加众多的领域广泛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和融合,同时也发生着碰撞和冲突。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要善于在开放的环境中处理好与其他文明类型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对此发生的矛盾冲突,我们要进行具体分析,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30多年来中国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战略道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是依靠扩张、侵略和发动大战,还是依靠冷战对抗来谋求国家崛起,依靠争霸来谋求国家崛起,归根到底行不通。所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到我们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都是坚持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勇敢地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坚持锐意改革,而又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战略关系和利益关系,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奋力崛起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不争霸,不称霸。正是这条和平发展道路使我们国力壮大,带领我们走向民族复兴。面向新世纪,我们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妄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渗透,让我们自觉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大量文化产品输入,把他们的一些价值观、社会观隐藏其中,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认同、接受。通过上调石油价格提高中国经济建设成本,通过调整汇率使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人间蒸发。在政治上干涉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在我国的东海及南海区域不断的挑起事端,挑衅中国捍卫领土完整的底线。 &身处21世纪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今是充满活力、机遇众多、英才辈出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认清形势,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面对当今世界的形势,身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立志。要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使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武装自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动摇。 &二是要修身。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价值观,也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改变个人的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更好的服务。 &三是要勤学。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好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作为大学生,我们目前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好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利用自己学会的专业知识贡献社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将来走向社会,也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是要自强。在困难面前,要自强自立,乐观面对,经得起摔打,经得起磨练。国家将来要交在我们手里管理,这个民族的素质要靠我们去提高和引导走向。面对将来的国家、社会和家庭,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考验。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不停的接受挑战,在社会上奋斗拼搏。 &五是要有为。要勇于面对社会,面对挑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敢试敢闯、有所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当今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很严峻,作为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来考虑,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使命,以及义务。 &我们要时刻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 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何科学地把握形势和政策?
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一定的形势之中和各种政策的规范之下,为了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必须首先对形势和政策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掌握认识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一)形势及其基本特点& 形势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趋势。在人类活动领域,形势是社会各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形”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现状,即客观事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或某一区域所表现出来的外在静态形象。“势”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向,即客观事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呈现出来的具有较为稳定的动态趋向。形势是静态形象和动态趋向的统一。因此,认识形势不仅要看当前的静态表现,还要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发展趋向。由于任何客观事物在一定的内因和外因作用下,都要表现出一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因而形势的类别是多种多样的。以空间划分,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以内容划分,有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军事形势、外交形势、科技形势、文化教育形势等。形势作为社会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具有如下特征。1、客观性和可知性形势的客观性是指形势具有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属性,形势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可知性是指形势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我们强调形势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形势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把握形势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形势朝着着有利的方向发展。2、相关性与规律性& & & 形势的相关性是指在时空和内容上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性质。这种形势的相关性表现在时间顺序上说明,未来的形势是由当前形势、当前形势是由过去形势发展变化而来的,过去的形势对当前形势、当前形势对未来的形势有影响;表现在空间范围上,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全国形势与省市形势,全局形势与局部形势之间互有联系。表现在内容上,政治形势与经济形势,工业形势与农业形势诸方面也是互相联系的。形势的规律性是指形势具有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表现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形势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就要求人们在观察形势和制定政策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使自己的方针、政策符合形势发展的客观规律,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引导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3、前进性与曲折性& & & 前进性是指形势发展比较顺利,朝着有利方向发展的状态,是形势基本的、主导的方面。曲折性是指形势发展过程中顺利局面的暂时中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的状态。就形势发展的总过程而言,形势的曲折性只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逆流和漩涡,终究改变不了历史长河的滔滔东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波浪式进程的表现。因此,我们在顺利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处于逆境和挫折时,又要增强信心,鼓足勇气,去迎新新局面的到来。(二)政策及其基本特点& & &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或完成一定任务而制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是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手段。政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其本质是阶级利益和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策与路线、方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政策是在路线、方针的指导下而制定的,受路线、方针的制约,并为路线、方针服务。人们有时把总路线或基本路线称之为总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又常常把路线、方针、政策分开使用。& & & 政策总体说来是一个既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体系。一般说来,可作如下分类:按纵向层次,可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按横向层次,可分为经济政策、外交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等;按影响范围,可分为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全局政策和局部政策等;按专门程序,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和特殊政策,如少数民族政策、一国两制政策和特区政策等;按时间要求,可分为短期政策、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还可以按其他标准作不同的分类。政策具有如下特征。1、原则性与灵活性& & & &政策作为一种行动准则,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高度的原则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坚持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政策的灵活性是指,有时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也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人们在基本政策的指导下,可以因时因地,制定一些具体的、灵活的政策,执行政策时也能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后从和平发展方针转变为武装起义的方针、十月革命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等,都是列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2、现实性与长远性& & & &所谓现实性,就是政策要指导现实,能够把现阶段党和政府的纲领、任务付诸实施,变为现实。当然,政策的现实性决不等于政策的临时性,不是权宜之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要着眼于现实,而且也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长远任务的完成,要把现实性与长远性结合起来,既要注意现实任务的完成,又要注意长远目标的实现,注意政策的前后衔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3、稳定性与可变性& & & &政策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策的稳定性是稳定社会、稳定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但是,政策又具有可变性,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检验,坚持正确的政策,完善不足的政策,改变错误的政策,废弃过时的政策。政策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它要求人们在理解和执行基本路线(总政策)时,注重其稳定性的特征,比如我们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强调党的总政策要稳定,但在具体的政策上则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不断加以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形势与政策的关系& & & 形势与政策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可以说,它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 & 首先,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又是检验政策的客观标准。把握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形势是客观的,而政策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主观对客观认识的成果。政策的基本特征贯穿着一条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建立在对于形势的正确认识之上,必须以客观实际情况为依据,准确地审时度势,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推动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几经失败,终于认识到我国还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而制定了不同于苏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革命取得了胜利。建国后,我们党经过了20多年艰苦探索,终于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反,不从客观形势出发,或者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出发,就不能制定出科学的、正确的政策。这方面我们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训。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连续发生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庐山会议反对所谓右倾的斗争以及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并由此制定出一系列“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甚至发动了造成我们国家历史上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错误判断客观形势所致。制定政策,必须从世情国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主观主义,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 & & &其次,政策对形势也有推动作用。形势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是人们制定政策的客观基础,可以说形势决定政策。而政策是人们根据客观形势所制定的主观指导性行动准则,它对形势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即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因此,政策是促进形势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有利形势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我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的锐利武器。我们分析形势和制定、执行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 & 既然政策对形势的发展能起推动作用,那么,必然有正作用与反作用。当人们能够正确地分析、判断和把握形势并制定贯彻正确的政策时,就会引导和推动形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反之,当人们错误地估量形势并制定贯彻了错误的政策时,就会引导和推动形势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所以政策极为重要,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由此可见,形势决定政策、检验政策,政策推动形势、影响形势。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两者的辩证关系,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政策不断推进形势的健康发展。(四)正确认识形势和政策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首先,要端正观察分析形势的立场。立场是指人们观察事物、处理问题时的立足点和态度。立场的本质是代表什么人、什么社会集团、什么阶级利益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要正确地分析形势,必须端正自己的立场。立场问题支配着每个人的言论和行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有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只有站在人民大众和国家的立场上,注意维护全局的利益,对事物的认识才能符合实际,其结论才是正确的。当然,观察形势的立足点也不都表现为人民大众和国家立场,还表现为全局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等不同的立足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这种不同立足点的表现是大量的、经常的。这种立足点不正确,对形势作出错误的估计,同样也会犯错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 & &其次,要树立正确观察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必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就是实事求是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 & &实事求是的观点是我们观察分析形势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承认事物客观存在,研究并把握其内在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我们在观察分析形势的时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 &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普遍联系是事物和现象的客观本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观察分析形势必须用联系的观点,防止片面和孤立的看待形势。& & & 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和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具体的历史原因和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要正确地观察形势,就需要认识它的起因、变化和发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 & 全面的观点就是要全面分析形势,不能只看一点,以偏概全;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只看主流不看支流,也不能把支流夸大为主流;要分清现象和本质,不能只看现象而忽视问题的本质。比如:在我们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壮大了经济实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这是主流的方面,也是形势的主要方面。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分配不公等消极方面,但这只是支流,是前进中出现的暂时现象,绝不能因为这些不尽人意的现象而否定大好形势和改革政策。& & & &其三,要掌握观察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观察认识形势基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信息法、分析综合法、比较法。& & & 信息法就是通过掌握形势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情况,诸如事件、活动、材料、统计数字、图表等,对形势有一个是真实、准确、及时判断。分析形势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情况,多收集信息,并辨其真伪与准确程度,得出正确的结论。掌握信息的方法很多,读书、看报、听广播、收看电视,但最重要的还是深入社会、深入群众系统的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 & &分析综合法是指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处理,使之上升为对形势的理性认识,对形势做出全面判断。& & & 比较法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逻辑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没有比较就难以对形势做出判断。按时间前后进行形势发展比较,称之为纵向比较;按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条件进行形势变化比较,称之为横向比较。通常,人们用人均年产值变化的比较来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用人均接受高等教育的比较来反映社会教育发展状况;用人均寿命的比较来反映社会基本生活水平等等。此外,人们还运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统计结果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下的发展状况研究。& & & &其四,要正确认识、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毛泽东同志说:“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党的政策正确与否,执行的情况如何,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认识政策的重要地位,是执行好政策的前提条件。& & &政策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作为在校大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综合素质本身就包括了正确看待形势、正确理解并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而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会其精神实质,是贯彻执行好政策的前提条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仅要学好党的基本路线,而且要学习各项具本政策,包括业务领域的具体政策。要克服政策与己无关的思想。有些人认为制定政策是中央的事,执行政策是各级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这种思想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的事业是亿万人的事业,政策只有少数人知道是不行的,必须让广大群众都知道,齐心协力去做,才能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群之一,还担负着宣传政策、维护政策责任。因此,必须自已先学好政策。当然先学好政策也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将成为党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的先期实践,学会理解执行政策的方法,对大学生提升素质、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式与政策国际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