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复员军人补助新政策己经57岁本岗要减员先减岁数大的合理吗?

201军人买房子优惠政策
刚买的新房子准备装修,要怎么准备装修方案比较优惠合算呢?问题详情:装修房子推荐回答:1、前期准备:首先应对自己的房结构要仔细了解,丈量一下实际面积并绘制详细的结构图。主要是了解一下具体布局(包括对原有结构进行合理更改)以及装修总费用(包括材料的价格和人工费用)可对自己的房屋如何装潢有了大致的思路。2、资金准备:一般来说,装潢的总费用应为房屋价格的10%到20%。3、材料预算和费用分配:目前人们以追求舒适为本,那材料费用合理的分配比例是:卫生间与橱房占45%,厅占35%,卧室占20%。4、工期准备:以两室一厅为例,在正常情况下,工期在30天左右,如算上些其它因素,诸如更改设计方案等,也至多40天。5、专业知识准备:在家庭装修前,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一定积蓄。6、市场基本价格的调查:家庭装修是一项经济活动,价格就是重要的因素,在设计、施工价格方面,也需要家庭有初步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装修运作时才能做到应付自如。在装修快车网发布装修需求,将有当地正规装修公司免费上门量房,出具免费平面设计图,预算方案,设计方案,供业主参考与对比,业主不用到处奔波,节省大量时间。三家正规装修公司参与竞价在同等业主需求的前提下,靠谱地节省10%-30%装修预算费用。花一分钟时间,节省半年工资!农村人在市里代款买新房有哪些优惠政策?问题详情:我是辽宁省昌图县农村人,在沈阳代款买了新房,请问,对农民在市里买房有哪些优惠政策?另外,我的户口是否可变沈阳市户口?如果能变市里户口,有哪些优惠政策?推荐回答: 农村户口在城里购房并没有特别的优惠。  买房步骤如下:  1、确定购买房屋的目标,包括价格、地区、类型、样式等。  2、制定买房财务计划,到银行做一个预批准的贷款计划。  3、选择一个有经验,服务好的房地产经纪,为您提供信息,出谋划策。  第二阶段:看房——一个耗费精力和时间的阶段  1、请经纪在网上进行全面检索,选出符合基本要求的房屋。  2、合理安排时间实地看房,避免旅途劳累,注意观察学习。  3、拓宽思维,调整心态,根据市场状况修正在价格、地区、类型、样式等方面的定位。  4、选定自己满意的房屋,其中有一见钟情型和综合比较型两种方式。  第三阶段:签订合同——一个严肃认真的法律程序  1、了解合同基本条款,与经纪商量制定出价与谈判策略。  2、确立价格、订金、交房日期和附加条件等,常见附加条件是贷款和验房。  3、签字并递交合同,可以直接递交或传真。  4、在合同经双方签字有条件生效后,缴纳订金。  5、当贷款和验房等附加条件满足后,取消条件,合同完全生效。  第四阶段:处理交房前事务——一段紧张期时期  1、到银行办理房屋抵押贷款。  2、委托验房师检验房屋。  3、委托律师审核合同,调查房屋产权债务,计算费用,准备文件。  4、到保险公司办理房屋保险,分为普通房屋保险和全面房屋保险。  第五阶段:房屋交接——一个令人高兴的时刻  1、到律师办公室签署银行贷款、房屋过户文件。  2、交清购房款和各项税费。  3、委托律师办理房屋产权的过户更名登记手续。  4、领取房屋钥匙,完成房屋交接。8级残疾军人证,安徽省有什么政策优惠?推荐回答:军人,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政府政权稳定,社会安定,有时亦参与非战斗性的包括救灾等工作。在这同时,危险时刻伴随着他们。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介绍关于2017年安徽残疾军人最新政策,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等热门消息。由于2017相关政策还未出台,所以沿用往年的说明。如有变动,请以官网发布的消息为准。  安徽残疾军人最新政策  第一条 为规范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管理,确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根据财政部、民政部印发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社{号)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部门按照政策规定,用于民政部门服务管理的优抚对象等人员相关支出。具体包括:  (一)伤残人员(含残疾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的残疾抚恤金,烈士褒扬金,“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的定期抚恤资金:  (二)“三红” (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在乡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在农村的和城镇无工作单位且家庭生活困难的参战退役人员、部分原8023部队及其他参加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直接参与铀矿开采军队退役人员、部分烈士子女(含建国前错杀后被平反人员的子女)的定期生活补助资金;  (三)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的老年生活补助资金,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生活补助资金:  (四)国家按规定向优抚对象发放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资金等。  第三条 抚恤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根据各地优抚对象人数和规定标准进行分配,向优抚对象人数较多的地区适当倾斜,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适当提高抚恤补助标准。  第四条 各地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确定本地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确保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应当统筹安排并及时拨付各级财政安排的抚恤补助资金,确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第五条 抚恤补助资金坚持专款专用、科学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使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残疾军人抚恤金标准  第六条 建立健全优抚对象数据动态管理机制。各地民政部门应当将本地优抚对象的各项数据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录入全国优抚信息管理系统,新增人员、自然减员以及优抚对象本身情况发生变化的,应于当月在优抚对象数据库中进行更新。  各地民政部门每年应当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优抚对象人员情况进行审核,并逐级汇总上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  第七条 各地应当按照“民政部门核定对象、标准,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金融机构代发到人”的规程,全面实施抚恤补助资金社会化发放,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发放安全、及时、方便、快捷。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优抚资金社会化发放体系,形成民政、财政及金融机构之间的联通联动机制,对资金发放实现全程监管。  第八条 因优抚对象当年自然减员形成的结余资金,必须继续用于解决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等困难和对优抚对象的临时性救助。  第九条 各地不得将抚恤补助资金用于工作经费支出。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优抚工作实际需要,在部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优抚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条 省财政厅、省民政厅每年初对各地上一年度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资金收支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并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各地财政、民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抚恤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对虚报、骗取、冒领、挤占、挪用、截留抚恤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 各市、县(区)财政局、民政局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 2 &现在对退伍老兵有什么优惠政策吗?问题详情:00年兵,05年退伍推荐回答:军装在身我是义务兵,军装一脱退伍回乡我就是一名普通老百姓。2012年军改前退伍老兵,目前没什么优惠政策。只知道国家军委、民政等部门对建国前抗日、解放战争的;建国后抗美援朝、珍宝岛、对印越自卫还击战、及其它局部冲突参战退伍老兵、涉核兵种、革命伤残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烈士遗属(孤)等优待政策优待金或补贴金;其它退伍老兵都在全国各地,自食其力都在靠双手、智慧、能力创造自己的天地;别无他求。不可否认的,不管农村、城市退伍老兵到60周岁退休后;有一项“老兵”军龄补贴,别忘了到时提醒一下社保办理工作人员;这是国家“国防部、民政局”对老兵历史的认可;钱虽不多,也能体现党和国家对老兵的关爱。当兵入伍我荣幸,不图名利为祖国奉献青春我骄傲;当兵不后悔,后悔就不当兵!山东济南买新能源汽车有什么优惠,补贴政策?问题详情:济南买新能源汽车有什么优惠,补贴政策?全国88个试点城市,济南听说暂时没有补贴,什么时候出台相关政策?推荐回答:济南严打老年代步车 机动三轮车 如果不能上牌 没有驾照 无法上路行驶,没证的更会拘留,新能源电动车 在济南根本没有市场了 ,有的经销商压货好几百万无销路,有点悲催 ,没办法 政策突然转变 老百姓吃哑巴亏。自从生白血病開始就个人繳社保8年了,今年51岁、女、这种类型有优惠政策吗?推荐回答:从你个人情况看,你缴的社保属自由职业者。从社保角度讲,作为自由职业者本身没有什么优惠政策,要求连续缴费15年,55岁才能领取养老金。从你个人的病情来说,可能大多数省都有优惠政策,如果你是城市低保人员,当你在医保部门申请了大病救助后,不但医院看病报销比例高,门诊看病也报销70%以上,同时可以在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救助。总之各省的政策可能有所不同,你可以亲自到当地医保部咨询了解,使自己得到应得的优惠救助。顺祝你早曰康复,平安渡过自己的余生!残疾人车要在哪里买?有没有优惠政策?问题详情:推荐回答:谢好友《人生路漫浸》邀请。。残疾轮椅车,残联去申请,残疾手摇车,也是免费领,都是企业家,爱心来捐赠。。电动残疾车,价钱比较贵,找到专卖店,自己去买回,据我所知晓,买车不优惠。。我也是双下肢重度残疾,到残联领过轮椅和手摇车,我自己买了普通电三轮。。江苏宿迁市,韩金良
郑重申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由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抓取筛选后自动生成,非人力所为,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点击右上角[侵权举报]按钮维权,我们将立即进行处理。查看:4866|回复:11
优秀技术经理
一、三流归一话战争
追溯军事物流的实践,可谓源远流长。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战争这个怪物,军事物流便与军事活动如影随形、形影不离,一直任劳任怨地担负着军事物资供应保障的重任。无怪中国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谓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流在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足见一斑。不论是歌舞升平的和平建设时期,还是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不论是国防建设的火热工地,还是军歌嘹亮的军营哨卡,到处都活跃着军事物流的飒爽英姿。现代战争空前剧烈,战场物资消耗猛增,物流扮演着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角色。不必说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中,山东老百姓用手推车运送军事物资,军民并肩谱写了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物流颂歌;也不必说震惊中外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推动着滚滚物流,保障了战争所需的物资,再次奏响了现代物流的主旋律。单就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而言,美军早在战争爆发前一年多时间就展开了军事物流的准备工作,构建了物流指挥体系,调整了物资储备布局,搭构了畅通无阻的物流信息网,开通了运输渠道,扎实而可靠地导演了一场现代跨国军事物流的活剧。这些都令人叹服地证明:谁要夺取现代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军事物流建设。
人们对军事物流在现代战争中立下的赫赫战功记忆犹新,也曾为军事物流的丰功伟绩抒写过不少的生动赞歌,然而更让人经久难忘的是那些反面的战例,譬如20世纪80年代初爆发的英阿马岛之战,正是由于阿根廷军队忽视了战前的物流准备,从仓库里提取的弹药大都变质失效,以至于和英军交战中,击中英舰的炮弹大多数没有爆炸,贻误了歼敌战机,使阿军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成亦物流,败亦物流。痛定思痛,焉可忘哉!正反经验告诫人们:军事物流是将国民经济转化为军事战斗力的桥梁和纽带,是支援战争保障军事推动胜利的主力军,对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三流涌动铸战魂
打开战争的画卷,人们不难发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总是涌动着三大流,即人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的奔腾不息,推动着千军万马,完成了兵力的集结和配置,战斗的攻防转换和机动;物流的汹涌澎湃,满载着军事物资,实现着武器装备的储存与配送,各类物资的消耗与补充;信息流的滚滚向前,涌动着永不消逝的电波,实现着各类情报的收集与整理,指挥命令的传输与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战双方正是凭借这三大流的纵横交错,斗智斗勇,比拼较量,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战斗画面,吟颂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军事佳话。
三流奔涌,各显其能;三流归一,相辅相成。战争中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既遵循着一般流的共性规律,又呈现着各自的个性特色。归结其共性有四点:一是有序性。按照轻重缓急,顺次而流,依序而动;变无序为有序,无疑展示了军事指挥人员的高超艺术和管理才华。二是连续性。战场三流连绵不断,畅流不息,绝非单体运动或个体位移。军事指挥员正是依托源源不断的信息流穿针引线,才导引着人流与物流的最佳汇合,从而爆发出克敌制胜的战斗力。三是方向性。指向胜利的为正向流,反之则为逆向流。军事指挥员正是依靠聪明才智,调动正向流奔腾不息,遏制逆向流改邪归正,演绎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神奇故事。四是可控性。战场三大流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全靠军事指挥员的合理调度和科学控制,认真选择流道与规模,及时实现三大流的最优组合,发挥最佳的功能作用。
如果把人流和物流喻作现代战争的肌体,那么信息流则是激活战争肌体的神经了。无数战例反复证明:交战双方在战场上比拼较量,说到底是三大流综合实力的博弈,胜利之神总是公正地眷顾这三大流整体实力的强者,而决不怜悯那残缺断流的弱者。故而高明的军事家总是立于时代的潮头,从战略的高度十分重视现代战争三大流的建设与发展,孜孜探索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行规律,精心运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整体优化,进而赢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二)知古识今看物流
自古以来,作战都是以物资为基础的。充裕的作战物资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但是必须送到部队手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运输线是连接战争前后方的命脉。运输线上切断与反切断的斗争历来是兵家常用的手段。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前后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给后方运输带来更大的困难。敌人的空袭和空降很可能以破坏、夺占后方交通枢纽和要道为主要目标。作为一个指挥员,不仅要考虑攻打敌人的后方运输线,还应考虑保卫自己的后方运输线。
打开历史书卷,先来看看不要后方、不解决后勤保障问题的历史教训。黄巢起义军在7年之内,驰骋于大江南北,转战12个省区,横扫大半个中国,并占领了唐王朝的统治中心——长安。但他们发展壮大以后,不建立自己的后方,结果是前占一城,后弃一地,最后所控制的只有长安一隅之地。60万大军后来粮草不能自给,又无外援,终告失败。又如,1945年3月,日军曾以10万兵力进攻印度东北英帕尔地区的英军。由于日军指挥员骄妄轻敌,扬言不要后勤也能取得胜利,轻率决定由作战部队用一些牲畜来代替后勤部队,自行携载3周口粮和少量弹药、药品,并把后续补给的希望寄托在“取之于敌”上。战役持续4个多月之后,日军死亡4万余人,患病近5万人,全军陷入了病饿交加、弹尽粮绝的困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致使整个战役溃败。日军在总结这次战役的教训时不得不承认:这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当然,黄巢起义的失败及日军在英帕尔地区作战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后勤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是毋庸置疑的。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吸取。
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里孙武把动用大批车辆、长途运输粮食、修补装备、耗用大量经费作为用兵作战必备的物质基础。同时他还指出:“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就是说,如果丢掉辎重去打仗,失去物资供应和储备,必然失败。从这一前提出发,孙武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怎样保证自己的后勤供应、怎样进行破坏敌人后方资源和补给的斗争。他主张军队部署要“居高阳,利粮道”,强调保持后方补给线的畅通,在地形险峻的地区特别要注意巩固后方,防敌偷袭。他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后勤补给原则,指出“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他还很重视采取火攻的办法破坏敌后方供应,他说的“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就是指火烧敌人的积聚、辎重、仓库和粮道。他还提出“重地则掠”,意即在深入敌人后方时,要夺取粮秣,补充自己。
《孙子兵法》这些论述,是对前人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论述的正确性又为后人的经验所证实。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后方战斗影响战争进程以至结局的史实很多。战国时代最大的一次战争,即公元前260年赵将赵括在今山西高平一带败于秦将白起之役,就是由于赵军的运粮道路完全被秦军截断,全军被围困46天,饥饿乏食,无力再战,最后45万大军被全部消灭。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刘邦进军至河南荥阳,为了保证部队供应,构筑了粮道通至黄河边,运取秦朝留下的敖仓存粮。项羽多次派出精锐部队袭击并切断这条粮道,使汉军粮尽,刘邦十分恐慌,向项羽求和不得,仅带几十骑兵逃出荥阳。不久,刘邦派将军刘贾率兵3万,会同彭越所部不断袭击楚军后方,烧毁其辎重,拦截其粮食运输,再加上韩信进逼彭城以东,英布又投汉反楚于南,致使“项王兵罢食绝”,“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这前后不过一年多,战争形势便急转直下,发生了根本变化,其间虽有种种原因,但后方的巩固与否实为一重要因素。
著名的“韩信破赵之战”也反映了防卫与进攻后方的重要性。韩信之所以能用几万军队打败赵国20万大军,一方面是采取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背水为阵,促使全军决一死战;更重要的是他又派兵袭占了赵军防御薄弱的后方,使赵军腹背受敌,失去后方依托,终致全军溃败。韩信破赵前,赵国谋臣李左车曾向统帅成安君建议,派兵截断汉军粮道,可惜未被采纳。韩信也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一重要情况,才敢于下决心背水破赵。
公元前154年,还是在河南荥阳这个重要的补给基地,又一次出现了同楚汉相争类似的局面。当时吴、楚等七王谋反,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军平乱。周亚夫采取“以梁(国)委之,绝其粮道”的策略,绕道进取洛阳、荥阳,占领吴、楚的武器库和粮库,切断其后方供应,使其“兵不得食,上下枵腹,将佐离心”。战争很快以吴、楚联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决定“官渡之战”胜负的主要原因,也是后勤问题。当时拥有北方大片领土的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在官渡与其对抗的曹操军队只有两万多人。曹操派兵偷袭和烧毁了袁绍屯集在鸟巢的万余车粮草,使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乘机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在曹操一生用兵之中,始终把保卫后方安全作为重要的军事原则。赤壁之战时,周瑜曾策划袭击曹操后方,诸葛亮告诫他说:“曹公生平惯断人粮道,岂无重兵守之?往必败。”周瑜这才改变了主张。
在外国历史上,后方袭击与防卫战斗的成败影响整个战争胜负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把他指挥作战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常胜将军的杰作就是饿垮敌人”。拿破仑的一生,在这方面也有过多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他率军远征俄国遭到惨重失败,除了政治上因为发动侵略战争而“失道寡助”以外;从军事上来说就是因为后方运输线屡遭俄国游击队和农民的袭击破坏,后勤补给严重匮乏所致。根据这一教训,拿破仑的重要将领、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一书中,反复阐述了保卫后方和保卫交通线的重要。他说:“在大军的后方应指派能力强的军官,担负组织和指挥的任务,命令他负责支(援)队和运输部队的安全”;“对于行李、弹药、补给卫生等行军纵队,应加以适当的安排和监护”;“建立和组织一个完整的后勤体系,包括仓库、医院、修理工厂等设施,并且要确保他们的安全”;每个补给区“要设置一个指挥官,并且配属相当的兵力,以供保护安全之用”等。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强调,补给军队的交通线是“军队的生命线”,而“只有设有仓库、医院、兵站和邮局,指定有警备长,派有宪兵队和守备部队的道路,才是真正的交通线”;交通线的价值“取决于有无要塞或地形障碍作掩护”。他还把“敌人在仓库、补给站、桥梁等无生命的作战力量方面遭到损失,而我们根本没有这种损失”列为导致战争中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古今战例话物流
1.釜底抽薪破吴王
公元前154年元月,汉景帝为约束诸侯王的势力,打击其称霸野心,下令剥夺吴的会稽、豫章两郡。吴王刘濞遂勾结胶西、胶东、菑川、济南、楚、赵等国策动反汉,掀起了武装反抗汉中央的所谓“七国之乱”。汉景帝遂命周亚夫率军平叛。
周亚夫乃是早年随汉高祖开国、晚年事惠帝平定诸吕的西汉名将——绛侯周勃之子。此人以军纪严明、治军有方、英勇善战而著称。据史书记载,当他兵驻细柳,抗拒匈奴时,连亲至边关慰劳守军的汉文帝也要严格按其军令行事,不能轻易入其军营,因而受到汉文帝的高度赞赏。汉文帝临终前曾训诫汉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对“军无粮则亡”这个作战指导要则当然是运用自如、心手相应了。
周亚夫受命后,通观汉、吴,权衡利弊,认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叛军兵多粮足,急取难以奏效,决定采取“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的上树拔梯战术。首先以梁国为诱饵,牵制住敌人;然后釜底抽薪,断其粮道,迫敌饥之,待机歼敌。但是,吴楚之地,富庶之乡,即动于戈,随军粮草必然丰盛,要迫使叛军饥而生乱,没有一定的时间难以奏效。一边要长时间地牵制住敌人,一边自己又能养精蓄锐,待机破敌,这就要占据有利地形,特别是必须有不间断的粮草供应和足够的武器装备方能持久。为达此目的,周亚夫不由正面出函谷关,而从兰田出武关,迂回至洛阳,占据殽、函之险,控制了荥阳武库和敖仓粮秣,同时迅速派兵清剿了吴王在殽、渑间设的伏兵,这样既有了足够的武器、粮秣运输补给线,而且后方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达到了有险可守、有粮可食、有器可用,为持久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后,周亚夫又派兵进据昌邑,切断了吴、楚与齐、赵的联系。此时吴、楚联军正加紧围攻梁都睢阳,梁王数次派人求救。周亚夫考虑到梁城坚国富,暂不前救无妨,而且利于长久拖住吴、楚联军之策,故坚壁不出。梁王上诉于汉景帝,汉景帝命周亚夫救援。周亚夫认为,全歼吴、楚叛军的时机未到,应梁请求,轻易出兵,恐其作战计划半途而废。但经分析敌我态势明显看出,以梁紧紧牵制住叛军的目的已达到。现需立即切断其粮道,断绝其粮草供应,方能使吴、楚联军急速衰竭。便决定派轻骑深入敌后,占领了吴军粮道咽喉淮泗口,切断其粮道。在吴、楚联军因频繁作战已受到相当消耗时,周亚夫将主力推进到下邑。
吴王刘濞在策动七国举兵反汉后,恨不得一下推翻汉政权取而代之。出兵前,一些将领曾为其出谋划策。但他既作贼心虚,担心别人效仿自己,乘机作乱;又以老自居,看不起年轻将领,所以对大将军田禄伯“分兵进击,奇正并用”之策和年轻将领桓将军“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险”等很有价值的建议均不采纳。待其兵多粮足,率兵直指汉王朝的屏障梁国,企图长驱直入,首先占领汉要地荥、洛,以达西进无后顾之忧,控制中原以令诸侯的目的。结果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数十万大军胶着于睢阳,暴“师”于荒野。特别是对补充粮草的要道——淮泗口,也未加防范,让周亚夫轻而易举占领。淮泗口的失守,吴、楚联军粮草吃紧,兵将心慌。处于进不能取,退没有路,吃没有食的境地。吴王深感处境不妙,遂调转兵力进攻下邑,企图寻求汉军主力决战。但周亚夫仍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吴、楚联军强攻不下,妄以声东击西之策而智取,又被周亚夫识破。是时,吴、楚联军粮断草断,长时间的腹中无食使士兵饥饿过度,有的倒毙丧生,有的叛离逃散,已达一触即溃之势。视其景,吴王不得不放弃进攻而引兵东撤。周亚夫看时机已到,遂挥军追击。汉军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破敌犹如高屋建瓴,势不可当。几十万吴楚大军倾刻溃散,撤乱旗靡,一败涂地。楚王刘成被迫自杀,吴王刘濞仅带残部数千人乘夜仓皇逃窜,不久被人诱杀,平定七国的战争仅3个月即告结束。
2.亚历山大东征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任马其顿国王后,即扩军备战,准备东征。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亲率步、骑兵3.5万人,战船160余艘,从巴比伦出发,横渡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发动了入侵波斯的战争。公元前330年攻陷波斯首都帕塞波里斯,灭亡了波斯帝国。后来,又入侵中亚细亚地区和印度,遭到当地人民的坚决抵抗和强烈阻击,不得不停止远征,于公元前324年返回巴比伦。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时其军费和军粮储备并不充足,军粮储备不超过30日,并欠贵族和商人200塔兰特(1塔兰特约合26公斤)银债。为保障东征,亚历山大采取了以下措施:① 取之于敌。亚历山大把粮饷的供应,寄托在作战胜利的缴获和进入敌区的强征、掠夺上。亚历山大明确指出:“对军人来说,假若胜利,则成我们敌人的辎重的主人;假若失败,只有勇敢的战斗和光荣的牺牲,而不是去看护他们的财富和奴隶。”这充分反映了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的取之于敌的后勤保障思想。在高加米拉战役获胜后,亚历山大进驻波斯苏萨和帕塞波里斯等地,掠获了大量战利品和皇家珍藏,仅金银一项即达15万塔兰特,增强了亚历山大的后勤保障力量。② 建立金库。亚历山大在占领波斯北部米底地区的埃克巴塔那城后,缴获波斯帝国的大量财富,并在当地建立金库,任命其财务官为金库负责人。金库为亚历山大征战中亚地区和印度提供了经费。③ 储备粮草。亚历山大一直重视粮草的储备,公元前327年占领离阿尔诺斯山不远的埃博利马城后,他命令指挥官把在附近地区收集的粮草和其他物资储存起来,准备长期供应部队。④ 规定携带物资的数量。随着作战不断胜利,士兵和将领的战利品越来越多,不仅用不完,而且成了远征印度时的负担,妨碍了进军速度。亚历山大遂即决定自焚军队辎重,军队除武器和两天的口粮外,一律不许携带其他物品,以加快进军速度。亚历山大的这一果断行动使其军队很快到达印度河流域。⑤ 选择便于补给的进军路线。如亚历山大在占领埃及后向波斯腹地进攻时,绕道北方,沿物产丰富的底格里斯河谷进攻波斯,以便从这一地区得到粮食、草料和其他物资补充。⑥ 任命得力将领,负责后勤保障。亚历山大为了做好东征的粮饷保障,任命重要将领负责后勤工作,掌管亚非地区的税收和军饷。如任命心腹大将哈伯拉斯为“财务官”,负责保管统帅“随身财物”;任命原叙利亚总督阿瑞马斯负责陆路进军部队的物资供应。⑦ 改进兵器装备。亚历山大军队所使用的兵器在性能上更适应其步兵方阵作战的需要,在马其顿方阵中,其军队使用的是2~6米的长矛,长武器在两军枪战时可先发制人;重装
步兵使用的是直角大盾,防护能力较强,能抵御波斯军的投枪;所有重装士兵都戴有头盔,其军队还装备有攻城用的投石器和与敌方城墙平行的投石器木塔。
3.曹操以粮定霸业
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军事家。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军阀混战,人民涂炭,经济萧条,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豪强、军阀们忙于频繁的军事混战,“饥则寇略,饱则弃余”,致使许多军队经常缺乏粮食。袁绍的军队曾靠桑葚充饥,袁术的军队曾食蚌蛤度日。不少军队流离奔命,不攻自破。但是,曹操的军队却越来越强,常打胜仗,先后消灭了陶谦、吕布、袁绍、袁术、刘表等势力,成为割据中原的大军阀。曹军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曹操非常重视军队的后勤建设,因而使军中粮食充足、草料丰盈,这正如诗人王粲所描述的:“军中多饶饫,人马皆溢肥”。
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将汉献帝迁至许都。在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和权势后,曹操采纳了羽林监枣祗的建议,发布了历史上有名的“置屯田令”,把秦人“急农”与孝武“屯田”当作强兵足食的良方。是岁即募民屯田许都,得谷百万斛。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以民屯为主。军屯由士兵担任,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民屯由招募的农民担任,直隶大司农管辖,各屯田区设典农中郎将(同郡太守)和屯田都尉(同县长令)负责具体管理。在屯田区里,屯田农民的劳动收获按比例与官府分成,“持官牛田者,官得6分,百姓得4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由于屯田,农民所受剥削低于私家地主,且免服差役,因而屯田得以很快推广到魏的全部领域且成效显著。例如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岁得谷万斛,“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库皆满”。
曹操屯田的动机,在他的《置屯田令》中表述得非常清楚:“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固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在曹操看来,秦国的统治者因为重农而统一了天下,汉武帝因为屯田而安定了西域,这些先代的好榜样是值得效法的。可见曹操屯田是从“兼天下”出发的。屯田使曹操达到了“强兵足食”,“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 &群雄”。
曹操既重视在平时屯田积粮,广开战时军粮之来源;又重视在战中攻囤劫粮,断敌之粮道,建安5年的袁、曹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之战,就是曹操攻囤劫粮而取胜的典型战例。建安4年,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凭着强大的实力,准备攻占曹操的大本营许都(今河南省许昌),企图一举消灭曹操。袁、曹经过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北)、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之战,两军对恃于官渡,袁绍军队将近10万,曹操军队不足三万,曹操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战役进行中,曹操抓住战机,先分兵烧掉了袁绍运往官渡前线的几千车军粮,不久又亲自带兵偷袭了袁绍的屯粮基地鸟巢,烧掉了全部囤粮一万余车。致使袁军濒于断粮边缘,将士离心,失去战斗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800残兵逃到黄河以北。袁绍经此一败,实力再也恢复不过来,不久忧病交加而死。至此,曹操统一北方的局面宣告形成。
曹操的屯田积粮与攻囤劫粮的策略,对于他在军事上的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既反映了古代战争的特点,又反映了战争对后勤因素的依赖关系。古代战争的特点,决定着粮食供给在战争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一方面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国以农为本”,粮食不仅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是军需民用的必需物资,是修战守之具的后盾。曹操在战前积极利用屯田的形式“广积粮”,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后勤保障能力,因而有力量同像袁绍那样的地广、兵多、粮足的劲敌争锋。另一方面在古代由于使用冷兵器作战,战场上“械用有数”,物价消耗主要是人吃马喂的粮秣。曹操在战争中善于使用攻囤劫粮战术,以断敌粮源,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对方的战斗力,因而能战胜优势于己的强敌。
4.忽必烈“马下”得天下
说起我国历史上出身于游牧民族的军事统帅——元世祖忽必烈,人们大都是描述他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雄姿,却很少有人知晓他是如何组织战时物资供应的。
年,忽必烈率军跋涉千山万水,途经五省之道,攻灭大理国,这是我国军事史上远程奔袭的成功范例。1259年,他领兵南下,进攻南宋江上要地鄂州(湖北武昌),大败南宋水军,取得了蒙古军首次横渡长江的胜利。1268年,他亲自筹划和指挥灭宋战争,改变前朝方略,不到10年时间,就于1276年春夺取了宋都临安(杭州),迫南宋投降……忽必烈之所以能取得这些重大胜利,在作战与他注重战场准备、重视战时军饷物资的供应是分不开的。
忽必烈在作战时期,其战争的对象、目的、战区的地形、地貌先后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作战的样式由原来的平原作战的骑战发展到山区、丘陵地带的水陆相间作战,由此军队的粮饷也随之由原来的以肉食为主变为以粮为主。忽必烈很快适应了新的形势。每次出战,他必先行筹粮。早在1253年他第一次统军远程奔袭大理时,就命部将汪忠臣先攻四川嘉定(乐山),承担筹粮任务。汪忠臣组织大批人转运粮秣,还“造舟为梁,修栈道。水陆兼行,馈运不断”,为忽必烈所率的10万大军提供了食用。1259年,忽必列率军南下攻宋,行至蔡州(河南汝南)时,即命大将拔都儿等带一部分人至汉水附近筹粮,以保证军队在渡江前后有充足的粮饷。在大规模攻宋期间,忽必烈虽未亲临战场,但他始终关注着战地军队的粮饷、兵器供给。他命令各地全力保证襄阳战地的军需,除了自河南光化、邓州(邓县)、唐州(唐河)等地不断运去粮草外,还“发清(河北清县)、北沧(河北)盐24万斤,转南京(开封)米10万石,并给襄阳军。”
为了保证作战军队的给养,忽必烈是不惜任何代价的。1285年,他曾下令抽调湖南、广西等地的民工五六十万人,为出征交趾(越南北部)的元军送粮。1287年,他还命人用海船从江南调运粮至辽东,以供给征讨叛王的军队,为夺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忽必烈常带领数十万大军参战,为保证军饷的及时供应,他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1)严密和完善的组织负责后勤保障。在地方上的州、府、县,均指定一些官员负责武器装备的制造及战场财产的搜集,军需用品的保管和部队物资的供应。在部队各级机关,都配有管后勤的官员,负责与地方政府联系有关军队武器装备的生产、后方仓库的设置和向部队分发物资等事宜。此种人员蒙语称为吉尔汗。吉尔汗还领导道路管理员、中医师、蒙古医士和各类勤务分队,分别执行建造畜栏、驿站房屋和放牧等勤杂工作,其中许多笨重的劳动是由占领地区的人民担任的。
(2)动员组织士兵配合后勤人员搞好物资供应。早在成吉思汗时就曾下令规定:“各级首领必须使士兵呈示其应随带出征之一切物品,要进行详细检查,以至一针一线,如在检查中,有缺少一物者,即应处罚之。”所谓一切物品,即是弓四,箭四百;长短标枪、斧、锥、小旗、火刀石、马盂、沙袋、袋盐、大麦若干袋、炊锅、蜡、挫刀、毛毡、雨伞及针线;縻马绳二百尺。因蒙古人靠游牧和打猎为生,官兵能吃苦耐劳,可以靠干肉为生,在万不得已时,还可以“捋羊乳为饮,刺驼血为食”,这也就使得他们能很好地配合后勤人员搞好物资供应。有史书记载:“出征时是羊马随行,不用运饷,羊食尽则射猎野兽,不举烟火。可以行军迅捷,来如天堕,去如电逝,定居的工民难以防御”,故誉之为“迅如雷电,捷如鹰鹘”。
(3)搞好后方交通运输,确保前运后送。保证从作战前线到大后方的交通运输线始终畅通无阻。设立了专门建筑和管理道路的官员,制订了一套完整的交通制度和管理规则,让抓来的一部分俘虏进行维修道路的劳动等。
(4)屯田积粮。屯田始于汉代,随后历朝有作为的帝王、统帅都把此当成“养兵息民之要道”。忽必烈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对此项工作更为重视。1252年,他下令成立“屯田万户府”,并亲自组织此项事务。即位以后,他抽调了大量军队去实施屯田。当时,全国各地军屯、民屯、军民合屯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耕地面积多达16万顷,其规模之大、地区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从其类型而言,约有三种:其一,在预定战场周围屯田。对宋作战以前,忽必烈就接受了谋士姚枢建议,“以兵分屯要地,寇至刚战,寇去则耕,积谷高廪”,为征宋作准备;1263年又命万户张晋亨率本部戍宿州(安徽),在“汴提南北”列营屯田,为后来进攻宋江淮地区时筹措军粮;1269年前后,又调军民数万在唐、邓、裕(唐河、邓县、方城)等地屯田。因而,围攻襄、樊之时,上述地区为元军提供了大量粮饷。其二,围攻坚城时就地屯田。对坚城围而不攻是元军队常用的战法。有时围困数日,有时甚至围困数年。要解决军队在此时的军饷供应,除了各地调运、夺取敌方粮草外,就是靠就地耕屯。其三,在边远地区屯田。元代疆土辽阔,“北逾阴山,西据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解决边远地区军饷,当时,在西北的阿里麻里(新疆阿拉山口南)、瓜州(甘肃安西县西南)、沙州(敦煌)北边的益兰州(今苏联克孜尔附近)、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南边的海南、雷州等地都有大规模屯田。仅云南、四川地区,就有26处军屯或军民合屯,近3.8万人参加,耕地面积计5800多顷。忽必烈推行大规模屯田政策,在当时来说,既可在平时寓兵于农,控制领地,又能在战时为军队提供粮饷,增强战力。
(5)就近储粮。忽必烈很注意在预定战场附近积聚粮饷,以备战时就近取之。1260年,其弟阿里不哥与他争位,兴兵奋战。忽必烈预料战争难免,即调粮10万石靠近预定战场的抚州(河北张北县)、净州(内蒙谷四子王旗西北)、沙井(净州北)等处储存,并从南方运粮充实燕京(北京)仓库。次年,他为实现统一全国计划,采纳了降将刘整提出的“益屯兵,厚储积为图宋计”的谋略,逐步在与宋接壤要地聚集军粮,以备攻宋时军用。
(6)因粮于敌。1254年春,进军四川嘉定(乐山)的元军一时缺粮,主将汪德臣亲自率军袭击嘉川(四川旺苍西)宋军仓库,获粮7000余石;1274年,元军进至郢州(湖北钟祥)时,粮储不济,诸将都为之担忧,在关系到能否继续进军的重要时 刻,战将谒只里率一部攻郢州西南的江陵(湖北)龙湾堡,“取其(宋军)栗万石,众赖以济”。每次元军出袭,均有所获,少者数千石,多者数万石,以至数十万石,成为忽必烈军队筹饷的一个重要途径。
堵截敌方粮援,是取饷于敌的又一种方法。元军围困襄阳后,宋军多次组织向城中运送粮饷,都被元军夺取。后来,宋军以重金招募敢死士,欲强行将物资输入,结果又被元军夺去大部分。在常州之战、崖山之战中,元军都以堵截之战法,获取宋军许多粮饷,既置敌于困境,又解己之所需。
优秀技术经理
5.李自成功败垂成
明朝后期,以闯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几年艰难曲折的战斗,攻陷北京,灭掉明帝。在这胜利在握的时刻,情况骤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起义军一败涂地,最后李自成战死于湖北九宫山,死时年仅39岁。造成这场大悲剧的主要原因虽然是由于李自成进京后推行了许多错误政策所致,但从军事角度来分析,李自成对军事后勤工作重视不够也是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1)流寇主义,无巩固的后方根据地。李自成的作战才能出类拔萃,勇猛善战,揭竿之初就被称为“闯将”。他的军法也很严,明文规定犯淫劫者立即斩首或割掌,甚至马踩了老百姓的庄稼也要问斩,故有“仁义之师”之誉。李自成不仅对军队要求严格,而且能够身体力行,他不好酒色,不贪财利,生活十分朴素,能“与其下共甘苦”。然而,李自成对军队后勤工作不够重视却是其致命的一大弱点,突出表现在其有严重的流寇主义,不建立巩固的后方根据地。从李自成起兵造反到他失败,前后长达18年。他领导的起义军自陕西到河南,由四川至湖北,经山西、河北直驱北京,还北攻过宁夏,转战八九个省市,踏遍半个中国,但是边打边丢、多处流窜,到头来没有建立一处可靠的根据地。
再有他忽视“生产”这个重要问题。李自成虽然主张“均田”,也在襄阳、南阳地区实行过屯田,想建设后方基地,但他由于对“广积粮”缺乏足够认识,事实上并没有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在这方面他与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相比就差多了。朱元璋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积极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实行了“广积粮”,收到了良好效果。李自成则缺乏这个远见。1642年后的两三年间,农民军在河南、陕西打过几个大胜仗,完全具备建立农民军根据地、后方供应基地的条件,但李自成没有这样做,致使自己没有一个可靠的立足点,形成胜时众人迎、败时少人助的局面。就在兵败芦沟退出北京的危机时刻,如果他听从李岩的建议,转战河南作为根据地,凭李自成在其故乡的威信和原来的群众基础,还是有希望挽回败局的。可惜的是李自成不听从这一良策,最后导致彻底灭亡。古兵书曰“用兵必裕饷”,把作战中的粮饷供应称之为“大略也”。可见,古代战争中后方基地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而李自成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2)缺乏可行的后勤保障手段,过于依赖取之于敌。古代作战,冷兵器相交,后勤保障手段大体有四:其一是自身携带,然形式各异,多有食余马、牛者;其二是后方供应,故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其三是就地取给,借、虏民粮;其四是取之于敌。取之于敌固然很重要,尤其在大刀长矛短兵相接的时代更是如此。孙子兵法中就有“固粮于敌”、“智将务食于敌”的观点,但这是建立在“取之于国”的基础上,不是完全依赖取之于敌的供给。李自成的起义军没有一整套的后勤保障手段,不采取多种办法,过于依赖取之于敌。李自成错误地认为勿需筹运粮饷,规定营兵不许多携辎重。因此,起义军是打到哪里吃到哪里,只靠追赃助饷过日子。据《明史》记载,李自成军“百万合营,不携粮,随掠而食,饱则弃馀”,其结果是“有断食断盐数月者”。这里应该肯定李自成的农民军以“富民的积储作对象,散财赈贫,发粟赈饥”的政策,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也是闯王军胜利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他只看到“暴力进行分配”问题,一味靠追赃助饷来解决眼前的军饷困难,而忽视了自身后方供应问题。大顺政权在西安建立之后,应该积储粮饷,保障作战需要,但他没有及时订立一套征收田赋钱粮的制度,失去了财经主动权,靠取“富民财”维持军饷供应,这显然不是持久之策,于是使军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倘若李自成进京后实行优待降官降将政策,把打击面缩小在皇室、不掌握兵权的少数文官范围内,对少数恶官追赃量刑,而对大多数降官实行“助饷自愿”政策,再加之传檄定规,按照明朝中期的钱粮数额征收田赋,用经常的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李自成的新王朝统治是可以得到巩固,局势是可以稳定下来的。事实上起义军缴获的皇库的银子就有3700万两,足够满足当时军饷的需要,大可不必追赃弄得人心惶惶。但李自成还是用老办法一味“拷掠追赃”,其实追来的钱也没有充于军实,而是各级富其私囊,致使军纪涣散、对外扩大了对立面,内部失去了战斗力,一败再败,惨归西安,到处流窜,为清兵穷追,再也无法挽回败局。李自成后来一败涂地的深刻教训,与他对后勤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6.拿破仑忘记了冬天
鹅毛大雪满天飞舞,刺骨的北风掀起一阵阵白皑皑的雪花。一个头戴独特的黑色三角帽、身披灰色大衣的赫赫人物,在一位高级将领的陪同下,坐上雪橇,急速地向西方奔驰而去,消失在朦胧的夜色中……在他身后留下的几百公里足迹的道路上,到处是冒着残烟的车辆,翻倒在地的大炮,横七竖八的尸体。这些不幸的人们,大多穿着单薄的衣服,手脚都是肿泡泡,没有致命的刀伤和枪伤,看来是被严寒夺去了生命。
坐在雪橇上的人就是拿破仑•波拿巴。这是他1812年12月逃离俄国的悲惨情景。世人皆知,拿破仑自1799年雾月十八(11月9日)政变,建立“拿破仑一世王朝”之后,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所向无敌,称霸欧洲和西亚、北非,并先后四次击败英、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强大的“反法同盟”国对法国的围攻。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拿破仑经过精心、周密的准备之后,于1812年6月,调遣了法国、德国、波兰、瑞士、荷兰、奥地利、普鲁士等国联军68.5万人(一说67.8万人)发动了对俄战争。他亲自率领42万多人,越过涅曼河,对俄发起猛烈进攻,继而深入俄国腹地作战。8月18日,占领斯摩棱斯克。9月7日,拿破仑前进到离莫斯科只有120公里的波罗金诺村,头一次遇到俄军的强大反抗,展开了激烈战斗。拿破仑用18.5万人、587门炮投入战斗;俄军以12万人、640门炮参战。法军击溃了俄军,双方损失很大。俄军损失4万人;法军损失近6万人,47位将军战死或负重伤。拿破仑之所以要用如此高昂的代价来进行这次战役,目的是为了扫平到莫斯科的前进道路,以便进行大的决战,歼灭俄军主力,占领莫斯科,逼使沙皇投降。俄国总司令库图佐夫的反攻计划虽然破产了,但他坚定了保存实力、待机歼灭法军的决心。9月13日,拿破仑迎着朝阳登上波克隆山,欢喜若狂地遥望着美丽的莫斯科城。心想,在这座城里逼使亚历山大缔结和约的时刻就要到来了。可是,没想到事与愿违。当拿破仑的军队于9月14日攻进莫斯科时,俄国人回避决战,实行坚壁清野的办法,在莫斯科点燃了冲天的烈火。9月17日早晨,拿破仑巡视克里姆林宫。当他看到莫斯科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狂暴火海的时候,脸色苍白,久久沉默地望着大火,认真地进行思索。他懂得,所有的居民都迁出莫斯科,几乎没一人留下,这是俄国人在逃避决战。他也深知,俄国毁掉莫斯科,毁掉一切物资,连一具灭火器和消防水龙头都不留下,这是不让他的军队有栖身之地。从外表看,拿破仑安然平静,但他内心已是惊恐万状,不由得自言自语说出声来:“多么可怕的景象,这是他们自己放的火……多大的决心!怎样的人啊!”拿破仑这时蓦然察觉到了,欲战不成,速决战计划将成泡影,欲罢不能,俄国政府不甘心,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他立即下令撤退。他在烟雾中披着满身火星告别了莫斯科。在撤退途中,法国军队不断遭到俄国人的袭击,再加上法国军队缺粮少穿,没有御寒物资,人畜冻死不计其数,战斗力锐减,苦头吃尽。11月9日撤退到斯摩棱斯克。12月6日,拿破撤退到斯莫尔冈,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缪拉。一个星期后,拿破仑在科兰古陪同下,坐上雪橇,秘密地逃离俄国。这位身经百战的显赫人物,头一次吃了这么惨重的败仗,狼狈逃往法国巴黎。俄国人为此兴高采烈,歌萨克骑兵大声欢呼:“拿破仑忘记了冬天!”
是的,“拿破仑忘记了冬天”。本来,这次对俄国发动侵略战争前,拿破仑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也是下了本钱的。
拿破仑特别重视军事运输工作,组织了26个运输营,调集了2.5万余辆大车运送弹药、粮草,并大量征集马匹,仅在普鲁士就征集20多万匹。在此之前,拿破仑就已从组织结构上大大加强了后勤的运输力量,在大军团级后勤建立了由7个运输营(每营装备大车600辆)的完全军事化的运输勤务机构,在每个军后勤建立机动性强的辎重队。由此可见,拿破仑在军事运输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可是,拿破仑却“忘记了冬天”,没有准备好冬季运输的工作。在风天雪地上行进,没有防滑防寒器材,解决不了防滑防风灾等问题,车辆不是翻倒路旁,就是掉下深沟被风雪埋葬,法军纵有强大的运输力量也无济于事。
拿破仑狠抓了作战物资的准备工作,备足了枪炮、弹药和米、面、饼干、蔬菜、饲料等作战物资。拿破仑几乎搜集了西欧大部分枪、炮和粮草来对俄作战,仅在一个殖民国家,就征集了14万公斤粮食和大批枪炮。为了解决肉食问题,随军带走两万多头活牛。还在进军的沿途建立若干个弹药仓库和物资仓库。在但泽、什切青、柯尼堡、奥格斯堡、华少等地建立了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的供应基地。由此可见,拿破仑在作战物资方面也作了充分准备。可是,拿破仑就是“忘记了冬天”,在这些物资库中,就是没储备过冬物资,在严寒袭来的时候,部队首先成了冰雪的俘虏,因而无力抗拒俄军的袭击。
拿破仑强调加强军队后方的防护,并亲自作了周密的部署。他留下了23.5万人保卫大后方,又在出国作战的42万军队中抽调了大批部队保卫沿途的交通线、后方基地和仓库。由此可见,拿破仑对后方防护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拿破仑就是“忘记了冬天”,没有准备防止风雪灾害的办法,许多露天的物资库不是被狂风吹塌,就是被厚雪盖死,导致物资库中的物资得不到利用。
由于“拿破仑忘记了冬天”,没有在严寒条件下做好作战的准备,以致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且,1812年冬天,寒潮来得特别早,比往年要早一个月,法军在10月30日就碰上了严寒的最初袭击。狂风呼啸,雪花漫天,让过惯了西欧温和海洋性气候的官兵冻得皮裂身僵,凄苦万分。他们不仅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更重要的是还要进行人与严寒之间的搏斗。广大官兵对俄作战是勇敢的闯将;但在风雪面前,却成了跪拜在地的无能懦夫。许多官兵在行进中跌倒之后就再也无力站起来了,只得活活被风雪吞噬掉。辎重和大炮大批被扔掉,整队整队的骑兵徒步行进,因为马匹也大多成了殉葬品。俄国人作了个计算,拿破仑军队在-20℃~-30℃的严寒中,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几十人、几百人离开人世。有的法国士兵见到那些死去的、半死的、冻僵了的同伴,不由得胆战心惊地喊道:“没有什么危险比这风雪更可怕的了。”
为了振奋士气,对付俄国人的不断袭击,摆脱俄国军队的紧跟追击,拿破仑强忍着撤退中的一切艰难困苦,像在以往的战争中一样,力图以冒着枪林弹雨率领士兵向前冲锋的模范榜样来鼓舞士兵。他手扶着一根拐杖,和士兵们并肩行进,亲切交谈,接连几个小时不休息,走过了一个个雪堆,绕过了一道道雪崩。这个时候,拿破仑的心理状态是十分混乱的。他在回顾此次失败的错误,他在琢磨有什么办法战胜风雪严寒,他在打算如何早一点回到巴黎去,他在策划怎样组织新的军队。他没有悲伤,神情自若,表现出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充满胜利的希望。拿破仑在士兵的心目中虽然威望崇高,但是,再也没有过去那种号召力了。因为无御寒衣服、帽子、靴子,无温暖的地方栖身,饥寒交迫,军心涣散,官兵们的手脚都不听使唤,一个个都拜倒在寒冷的冰雪脚下。有时,连拿破仑本人也几乎被风雪冻僵。就这样,在风雪严寒和俄国人的打击下,率领几十万大军、曾经指挥过60多次重要战役且都“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法国统帅,最终不但没有压倒比自己弱小一半的俄国军队,反倒被俄国人袭击、追杀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伤兵、死尸、车辆、大炮、枪械等沿途遗弃,比比皆是。拿破仑本人坐着雪橇逃往巴黎,这就是“拿破仑忘记了冬天”的应得惩罚。
深究拿破仑这次对俄作战的失败,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拿破仑在政治上、军事指挥上都有很大的错误。但是,“拿破仑忘记了冬天”,没有搞好冬季作战的后勤保障,致使军队大批死亡,不战而败,不能不说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一条重要原因。拿破仑自己也认为,撤离俄国是天气作弄人,“天亡我也”。要不然,多谋善战的军事巨人拿破仑不会几乎孤身一人坐上雪橇,隐姓埋名,消失在风天雪海之中。
7.一线决生死之列宁格勒会战
拉多加湖是欧洲第一大内陆湖泊,位于芬兰湾东岸列宁格勒城的东北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当德军从陆地封锁列宁格勒后,拉多加湖成为该城与内地联系的惟一通道。苏军为了粉碎德军长期围困的企图,在拉多加湖开辟了一条后勤运输线。这条运输线对解救饥饿与封锁造成的危难,保障城市军民的物资供应,稳定城市防御,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当时被称之为列宁格勒的“生命之路”。
当时,被围困在城内的,除军队外还有300万左右的居民。城内储备的谷物和面粉只够用35天,燃料只剩下6500吨。如何保障供应,成为严重的问题。这时陆地交通已被封锁,惟一的出路就只有依靠拉多加湖了。但这条通道距市区大约30公里,既无码头,又无接近道路,驳船和拖船也不足,湖上船只几乎都被封锁在涅瓦河内,也不具备供应的条件。为此,列宁格勒方面军立即组织了拉多加湖水上运输队,并动员军民突击修复了部分驳船,修建了湖西岸的奥西诺维茨港,在湖两岸建立了转运基地,还开辟了一条穿越森林长达125英里的运输通道,沟通了城市与湖面的接近道路。为保障运输线的安全,苏军加强了对空防御和两岸地面防御,成立了两个独立防空旅(后扩编为防空师),还派出了高炮营、歼击航空兵负责对空保障。日,水上运输队将第一批粮食运到了奥西诺维茨港。从9月中旬—11月中旬,拉多加湖水上运输队向列宁格勒运送粮食4.5万吨,弹药6000吨,燃料6000余吨,解决了部分困难。
1941年冬季又来得过早。10月6日就降了初雪,11月中旬,湖面即出现冰冻。此时,市内供应情况又趋严重,粮食只有一周的储备,对军民的供应减到了最低限度:工人由7月份的每天定量800克降至250克,其他如职员、家庭妇女、儿童等则分别由400~600克降至125克;第一线军队的每日面包供应量降至500克,比原来降低44.5%;后方部队和机关定量降至300克,比原来降低62.5%。部队中15%的官兵得了营养不良症。11月下半月,苏联政府向列宁格勒市空投了1200吨高热量的食品,但也没能缓和困难,市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居民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死亡和倒毙街头的日益增多。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饥饿和严寒,1941年11月—12月这两个月列宁格勒市内死亡达6.4万余人。城市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按照国防委员会的决议,11月20日列宁格勒军民顶风冒雪在拉多加湖上突击修筑冰上汽车路。这条冰路位于拉多加湖南部什利谢堡的北端,在西岸的奥辛诺维茨和东岸的卡博纳之间,直线距离30公里。11月22日正式通车。冰路共有6股车道,划分了运粮、运油等不同专线同时运行,每昼夜通过的汽车曾最多达到1万辆。由于行驶密度高,冰层难以支持,每隔10~14天就得重新开辟新的冰道。仅1941年冬季,先后构筑冰道60条,总长1770公里。为保证汽车畅通无阻,道路维护人员夜以继日地检查冰层和路面状况,及时消除积雪和冰堆。据称,在道路使用期间,仅清除积雪所费的工程,足以新建一条长3000公里的急造军路;清除的冰块达3.2万立方米;在冰裂处铺设装配式水桥或车辙桥540个;在损坏严重的路段修筑绕行线300公里。此外,在线路上还建立了若干个修理站、取暖站、加油站和供水站;每隔3~5公里设有技术救援站,派有机动修理组和紧急救援组。架设了专用通信线路,建立了指挥调度系统,设置了各种道路指挥标志。为保证冰道安全,苏军在什科谢堡地区两侧集结了足够兵力,对德军保持强大压力:由5个歼击航空兵团担任道路的直接空中掩护,10个独立高炮营和其他一些防空分队担任地面防空;道路上共部署了218门高炮,59挺高射机枪;派出一个步兵团在道路南侧构筑阵地,组织地面防御。苏军这些措施,对保障冰上运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个冬天,这条冰路共计运送各种物资3.6万余吨,撤出55.5万人。
1942年、1943年,拉多加湖的水上、冰上运输线继续成功地使用着,并作了必要的改进。从1941年冬—1943年春,通过拉多加湖共运进150多万吨粮、油、弹等物资,66万立方米木材和30多万军民;撤走36万吨物资,130多个企业,2000多个铁路机车和车皮,100多万伤病员和居民。这些不仅保证了军民的供应,而且建立了一定的储备,为坚守城市作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夺取反围攻、反封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列宁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城市保卫战,也是现代化城市战胜敌人长期包围、封锁的典型战例。这座城市从1941年9月—1944年3月,被德军围困了约900天,所经历的灾难和匮乏的时间之久,在现代战争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列宁格勒军民之所以能够粉碎德军的封锁,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建立和巩固了一条后勤运输线,把惟一可以通行的拉多加湖一片水域变成了一条运输大动脉。由此可见,后勤运输线对于战时作战行动是多么重要。它既是巩固战略后方和保证前线供应的一个重要条件,又是连接前后方最主要的手段。特别是现代战争,随着军事技术装备的发展和物资需求量的增加,运输线在战争中的价值更为重大。
优秀技术经理
8.沙漠之狐的悲歌——阿拉曼战役
阿拉曼战役是日在北非沙漠地区,英军对德意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规模较大的坦克会战,德意军惨败,英军大获全胜。
在阿拉曼之战中,后勤保障占有突出的地位。双方都强调,后勤是北非之战的决定性因素。北非德意军的最高指挥官是以闪电式的装甲战闻名于欧洲战场的隆美尔。1914年初,隆美尔奉命率部进入非洲沙漠地区后,使意军的处境迅速转危为安,先后三次自西向东进击英军,战绩颇丰,但就是这个被誉为“非洲之狐”的常胜将军,最后在阿拉曼之战中受到蒙哥马利的致命打击。主要是由于弹尽油绝,败在后勤上。西方许多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作,都把阿拉曼战役作为说明后勤保障在现代作战中地位与作用的一个典型战例。
(1)战区的基本态势和战役简要经过
北非包括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地,是欧洲主战场的南翼。英军控制北非,可确保大西洋通往印度洋、太平洋这条地中海上交通线,保持两洋的战略联系,并得到中东重要战略物资——石油的不断供应,以支撑长期战争。德意军控制北非,可确保对南欧的占领,切断对方地中海交通线,进而夺取中东,获得石油的源源供应,直接配合苏德战场作战。因而,北非战区在交战双方的战略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北非战场是当时世界上最荒芜、最干燥的沙漠地区之一。气候、天象、地理等因素对作战及后勤影响很大。北非英军在开罗有经营多年的后方基地,还可得到自英国经海上运输线的增援。德意军在北非则没有补给基地,全靠由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港海运人员、物资到利比亚的黎波里港,再用汽车向前线转运。马耳他岛驻有英空军,是支援北非英军运输线的坚强堡垒,对德意军地中海上运输威胁破坏极大。
英军在开罗有铁路经阿拉曼,还有一条滨海公路和沿海航线,地面补给距离近,并可得到空、海军支援,保障充分、及时。德意军则自的黎波里港以东有一条凸凹不平的临海公路,交通运输线漫长,而且穿越沙漠,困难较大。如供水任务繁重,在运送作战物资的同时,还需向前线运水;沙漠中风暴大,影响武器装备的使用和维修;暴雨后,有些沙漠地段变成沼泽,机械化部队失去机动能力。
北非争夺战开始于1940年9月。1941年1月,希特勒下令组建非洲德国装甲军团,任命隆美尔为司令,增援北非意军。当年3月隆美尔发起反攻,到4月底,把战场从利比亚一直推到距亚历山大港约100公里的阿拉曼地区,从而使北非英军的立足之地受到严重威胁。英军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1941年8月,重新改组了近东战区的指挥,任命蒙哥马利为第八集团军司令,增调了兵力,加大了物资储备,积极准备反攻。当时,北非德意军因久战消耗,兵员和物资严重不足,士气低落,已退至阿拉曼以西的吉多尼高地南北一线,组织防御。
英军参战总兵力有3个军下辖4个装甲师、7个步兵师,另有两个装甲旅,3个步兵旅共17.7万人,作战飞机近1200架,各型坦克1300余辆,各种火炮2180门。德意军参战兵力有4个军下辖4个装甲师,7个步兵师,当时兵员装备缺编约40%,实有9.6万人(其中德军2.7万人),作战飞机350架,各种火炮1500余门,坦克540辆,各种汽车9000余辆。
日夜,英军反攻准备就绪后,突然对德意军南北两线发起进攻,英军被德意军预设阵地的雷区阻滞和强烈炮火拦阻,一连几天进展异常缓慢。从29日以后,英军坦克在强大炮火及优势航空兵的掩护和支援下突入德意军北段防御的雷区,并乘胜发展进攻。此时,隆美尔已察觉到英军进攻重点在北线,及时抽调了原配置在南线的两个装甲师北上增援,对北线英军实施反扑,双方展开了激战。鏖战至11月4 日晨,德意军油、弹消耗殆尽,全线崩溃,向西撤退。英军缴获大量坦克,火炮千余门。德意军被歼3/4,武器装备损失9/10。德意军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北非战场的作战主动权。此后在英军打击下,节节败退,最后于1943年6月,德意军终于全部就歼,北非阵地也全部丧失。
(2)战役后勤保障的几个问题
阿拉曼战役是德意军因后勤保障不能适应前线需要而遭惨败的一个典型战例。
① 交通运输
海上运输:德意军在非洲没有后方基地,粮食、弹药、油料等完全由意大利那不勒斯港海运和少量空运到利比亚的黎波里港。由于德意军在北非隔海作战,而英军掌握着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权,马耳他岛严重威胁着德意军来自意大利的海上运输线,使德意军的物资供应无法保障,迫使北非德意军平时的物资储备逐渐减少,战役进程中的物资补充更难得到保证。阿拉曼战役前,北非德意军来自海运的作战物资,从没有一次接近预定补充目标。1942年8月共收到作战物资12万吨,只是最低需要量的40%。阿拉曼战役前的几个星期内,几乎没有一艘海运舰船到达的黎波里港。在战役准备阶段(9月2日—10月23日)的50天中,意军运输舰船被击沉27艘,有若干艘舰船被迫返航。所以,当时形势决定了德意军难以自海运得到充分的后勤保障。
陆上运输:德意军接受物资的主要港口的黎波里港距前线太远(约160~2100公里),只靠汽车转运速度慢,耗油多,机器磨损严重,交通组织复杂,装卸任务繁重,实难保障前线需要。隆美尔到达北非战场一年多的时间里,始终没能争取到意大利的赞助,修筑一条自的黎波里向东的铁路,他只能依靠仅有的一条沿海凹凸不平的公路,供应基地离前线距离过长。因此,德意军向东进攻发展得越快越远,路上运输的问题就越突出。1942年夏,德意军虽已攻占了班加西港和多卜鲁克港,它们距前线比的黎波里港虽近七八百公里,但是,易受来自埃及境内的英空军的袭击,无法充分使用。因此,在战役之初,由于陆上补给线太长,即便的黎波里港码头上有大量的物资,而前线缺乏急用的几百吨反坦克炮弹却得不到供应。由于前后距离过远,德意军往往有30%~50%的油料要消耗在的黎波里至前线的途中;而路途遥远致使运送物资的汽车经常有35%处于待修状态;还由于要避开英军航空兵袭击而不得不在夜间运输物资,这又使德意军运送能力减少一半。这对作战影响较大,始终未得解决。
港口建设:德意军对的黎波里、班加西等的吞吐能力不高的状况,没有加以改善,在北非始终没有组建新的海运装卸设施。的黎波里港在没有空袭破坏,码头设备正常及民工正常作业的情况下,它的卸货量每月约为4.5万吨,而在阿拉曼战役进行时,德意军前线每月最低需要各种物资7万吨,海运船只即便能安全到港,也大大超过了的黎波里港的卸货能力。
英军不仅有开罗、亚历山大等可靠基地,有充足的物资储备,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战区范围的后勤保障队伍。它既拥有一条与埃及铁路系统相连接的沿海铁路,可一直通到前线;又有硬质路面的公路和近海运输船队,可把作战物资直运前线。阿拉曼战役前,英军还在战场北段的阿拉曼火车站附近建立大型仓库三所,储备弹药600吨,油料2000吨,工程器材4000吨;还抢修6条急造公路通向战场北部的主攻部队,对仓库进行了伪装。凡此种种,保障了阿拉曼战役前线急需物资的就地供应。
② 物资供应
德意军因得不到最低限度的物资补给,在阿拉曼战役中无法组织有力的防御和反攻。根据隆美尔的估计,在这一战役中,部队至少需要8个基数的弹药,30个基数的油料和30天的粮食储备。而实际上,战役开始时,部队只有3个基数的油料储备和4个基数的弹药储备。粮食和面包因短缺已经实行严格的配给。10月29日以后,前线德意军弹药严重缺乏,平均英军发射500发大口径炮弹,德意军只能还击1发。当时,德意军的油料只能供应运输车队行驶两三天之用。10月30日隆美尔向德军统帅部第二次发出紧急报告:“由于缺乏油料,既不可能把足够的弹药送上前线用于坚守,也不可能把足够的油料运给作战部队作迅速撤退之用。”“因油料极端缺乏,德意军在战场上的坦克几乎完全失去机动能力。”
北非沙漠地带是不毛之地,炊用燃料和给水都很困难。为适应需要,英军部队备有燃料炉和团体燃料片,便于携带又保障了部队及时吃上热食。沙漠地带水的需要有时超过口粮。英军铺设有自战场通往尼罗河的水管,还配有钻井、净水设备和各种储水容器,解决了用水问题。德意军常年食用野战口粮,保障不了起码的营养要求。且由于德意军送来的口粮,多是脂肪含量高,食后口渴厉害,不适于北非干热气候条件下食用和储存。同时,食用水既不卫生又不能保障。
③ 技术维修
德意军的重装备不适于炎热的北非沙漠地带作战,非战损率高。虽然德意军也有一定技术装备维修能力,但由于德意两军的武器装备没有实现标准化,也给维修带来困难。英军则有北非沙漠地带作战的经验,在前线编有专门的维修分队、熟练的技术人员和所需的零配件,因而能在战斗进行中抢修各种武器装备。英军在前6天的激战中(10月24日至29日),即抢修了在战场上损坏的坦克230辆,做到随时重运战场,保持了战场上90%的装备完好率。而德意军各师由于维修能力弱,不能有效地对损坏的坦克进行抢修。德坦克第15师和第21师战前有坦克230辆,战役进行中间就只剩下80辆。维修装备效能的差异对改变坦克实力的对比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英军维修工作出色,加上动用库存坦克,在战役后期坦克的对敌优势已上升为11:1,这成为英军最后战胜德意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 卫勤保障
由于北非气候恶劣多变,战地传染病流行,英军注意防病治疗,在埃及境内有设备齐全的野战医院和相当数量的病床,对防病检疫措施十分重视,在北非参战的官兵都要进行防疫注射。就连英国首相邱吉尔到北非战场视察时,也无例外地进行防疫注射,因而英军发病率低,非战斗减员少。德意军则缺乏沙漠地区的生活经验和必要的生活、卫生设备,传染性肝炎、痢疾、疟疾、疥疮等病流行,德意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有时可达20%,连一些高级将领也染患上了肝炎或痢疾。隆美尔本人也因患传染性肝炎,不得不于情况严重的时刻(1942年9月)返回德国住院治疗,从而严重影响了德意军的战斗力及士气。
(3)战役中德意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经验教训
① 德意军的战役计划与后勤保障不相协调
在提出作战目标、制定作战计划时,都必须充分考虑是否有足够的后勤能力来保障其完成。没有相应后勤保障能力的作战计划,无异空中楼阁,根本不能实现。德意军在阿拉曼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战略目标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的。德意军队在阿拉曼战场的后勤保障受自身的人力、物力、技术条件以及客观形势等因素的制约非常明显,其后勤保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战略目标和作战任务的需要。由于当时苏德战场是德军的主要战场,在那里牵制了德国的主要兵力、物力和技术兵器,因而难以给在阿拉曼的非洲军团以充分的支援。而北非则是英军在海外的主战场,故可以得到来自本土的全力支援与供应。德意军是越海在北非作战,制空、制海权又掌握在英军手中,其海上补给线难以保障是显而易见的。隆美尔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只能单纯靠战术来获得战役的胜利,这当然是一种冒险行为。同时,德意两国所追求的战略目标不一致,两国的后勤计划和组织机构不协调等因素也决定了德意军不可能有可靠而充分的后勤保障,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作战能力。在争夺战之初,德军统帅部曾有人分析,根据北非沙漠地区的特点,轴心国在该地区的后勤保障能力只能够维持4个师的兵力作战,而德意军在阿拉曼之战时的兵力竟增达11个师(即便都不满员),这都大大地超过了后勤可以保障的能力。结果兵力虽然不少,但保障薄弱,机动力不强,不得不败给英军。
② 德意军的后方运输线脆弱,不能保证物资前进
阿拉曼战役中的德意军,在运输保障中所暴露的问题是较典型的。当时北非德意部队所需要的作战物资需经过海、陆两个阶段的运输才能送达前线,而这两个运输阶段又都无法保障。海上运输的要害问题是,英国控制着马耳他岛,其海空军使德意的运输船只遭到巨大的损失;陆上交通线的情况也很差,隆美尔到达北非20个月,始终没有得到意大利的支持建一条自的黎波里向东的铁路,而只能依靠一条临海公路的汽车运输。由于沙漠风暴的影响和路况不佳,汽车驶速慢,耗油多,机件磨损严重,装卸任务繁重,交通组织复杂,更难保障前线作战物资的需要。由于陆上运输距离过长(的黎波里距阿拉曼前线远达2100公里),也大大超过了汽车运输的极限。德意军前进得越远,则作战需要与后勤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就越突出。所以,西方军界人士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汽车运输能力时认为,在现代大规模机动作战中,从战略后方往战役后方的输送必须综合利用铁路、公路、水路等各种运输手段,只单靠其中的一种是难以胜任的。而德意军远离基地作战,后方交通不便,供应不继,造成了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 德意军统帅部只顾前方作战而忽视了后勤保障
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官,必须以极其认真的态度,直接过问后勤,为后勤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把作战行动建立在可靠的后勤保障的基础之上,不应对其忽视、偏废,否则就要受到失败的惩罚,艾森豪威尔总结他在后勤方面所吃过的苦头时说:“没有后勤就没有战术。作战计划如果在后勤上行不通时,那就说明计划有问题,需要修改”。西方军界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教训时指出,在作战目标和后勤保障能力进行权衡时,后勤往往会被各级指挥官所忽视。隆美尔是纳粹德国的一个著名将领,他从理论上当然也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践上却不能做到身体力行。同时由于不能从本国得到充足的供应,苦于无米之炊的隆美尔不得不仅从战役战术上来追求战略目标的实现,他无法处理好战略企图同后勤保障能力的关系,致使后来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阿拉曼战役的失败给予隆美尔的教训是沉重的,他在战役后写道:“要使一支部队能够支持得住会战的压力,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充足的武器弹药和油料的储备。事实上,在双方交战之前,军需官们就已经在打仗了,并在决定着战局的胜败。没有枪炮,再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如果没有灌满油料的补给车辆及时前送到战场,坦克也无法机动,起不了大作用;技术保障能力应和对方的维修能力大体相等”。这一感受应该说是相当痛切的。
优秀技术经理
9.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解决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会战对后勤的需要采取了种种措施。日—日,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歼灭其周围地区的德军重兵集团,与德军进行攻防战役。在交战的个别阶段,双方参加兵力在200万人以上,历时半年多。最后苏军共歼灭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150万人,取得会战的胜利。苏军各级后勤机关和人员,在国家后方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后勤保障任务。
(1)防御阶段的后勤保障
此阶段(日—日)苏军在城市远接近地和近接近地及市区组织了数次战役行动,苏军后勤部门采取积极措施保障了防御阶段的作战。后方组织与部署有: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后勤机关、部队和供应基地,配置于乌尔巴赫—巴斯昆扎克—阿斯特拉罕铁路附近地区。方面军的前进仓库配&&置于斯大林格勒市区附近地域,作为方面军直属部队和附近集团军的供应基地。第一梯队各集团军后方地域,纵深为250~300公里。各集团军仓库、医院和修理所展开于伏尔加河东岸和通&&往斯大林格勒主要铁路沿线。方面军、集团军的给养库及其他 库,离前沿6~8公里,守城的第62集团军的给养分库,距前沿仅
200~400米。在防御阶段,统帅部明确了斯大林格勒地区各方面军之间和方面军内各集团军之间后勤的协同与支援关系,如第38集团军以第63集团军野战仓库作为补给基地。
(2)物资保障
会战前,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原计划储备弹药2.5个基数,油料6个基数,给养11日份。但由于准备仓促,至7月18日,实际储备只达到计划的50%。所属各集团军的计划储备:弹药1.5 个基数(集团军仓库为0.5个基数),油料3个基数(集团军仓库为1个基数),给养8日份(集团军仓库为4日份)。至7月底,才有了一些增加:弹药1.75个基数,油料4 个基数,给养10日份。在市区防御阶段,方面军后勤采取了越级直达补给的方法,将物资直接前送到师团和炮兵阵地;集团军后勤直接供应到团营,做到了及时供应。同时,还采取机动补给的方法,方面军储备的干粮用完时,总部将运输途中的物资专列临时拨出几列给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机动补给了1500吨面包干和500吨压缩食品,解决了应急干粮的储备问题。在整个战役防御阶段,后勤部门共保障各方面军的弹药、油料、给养、被装和其他物资2.6万节车皮,约52万吨,其中弹药5388车皮,仅炮弹就有1000万发。
(3)运输保障
① 开辟铁路线和抢修军用公路。为给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运送物资,国家后方开通了3条单线铁路。战役开始时,每个集团军有一条军用公路和3~5条土路,到防御阶段结束前,公路增加了1倍,基本形成道路网。② 增强道路管理和抢修力量。方面军后勤编配2 个道路管理营和3 个道路建筑营;各集团军编配1个道路管理营,1~2个道路建筑营和1个桥梁建筑营。③ 组织铁道兵和铁路员工抢修被炸铁路。1942年共抢修复线4619公里,突击新建铁路3145公里,并加强了军用公路的修筑和养护。④ 增加公路运输力量。至日,斯大林格勒、西南、顿河3个方面军汽车增至9297辆,大大缓解了运输矛盾。⑤ 充分利用内河航运和空运。在市区防御期间,陆上运输被封锁,苏军以伏尔加河区舰队为主要运力,通过水上运送弹药、给养和其他作战物资2393吨,使市区每个支撑点储备了必要的弹药、粮食、饮水和药品,并后送伤员3.5万人。
(4)反攻阶段的后勤保障
此阶段(日—日)为保障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作战,苏军总部在萨拉托夫增设了中央供应基地。为做好反攻前的物资储备,每天运送物资的列车车皮就达1300节,运送物资和部队的汽车共有2.7万辆。
(5)后方部署
反攻前苏军统帅部给各方面军划分了后方地域。西南方面军后方地域纵深为220~250公里,正面约250公里;顿河方面军后方地域纵深为210~250公里,正面约150公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后方地域纵深达400公里,正面约600公里。各方面军物资分配站分别设于巴拉绍夫、卡梅申、乌尔巴赫和巴斯昆扎克。各方面军都有2~3条军用公路,总长4500公里。日,苏军发起反攻,后勤及时调整部署,开设前进后勤基地和弹药、油料、给养分库,以保障进攻部队的物资需要。
(6)物资保障
反攻前,各方面军的部队和仓库建立了最低限度的物资储备。① 弹药储备。步机枪弹1.8~3.2个基数,120毫米迫击炮弹1.2~2.7个基数,76毫米炮弹1.8~4.0个基数,122毫米榴弹炮弹0.9~3.3个基数。各方面军仓库只剩0.2~0.5个基数的弹药,其余均在部队和发射阵地。3个方面军共有炮弹和迫击炮弹600万发,枪弹3.8亿发,手榴弹120万枚。② 油料储备。共有高辛烷值汽油7.8个基数,车用汽油3.3个基数,柴油8.8 个基数,煤油和重油11.3个基数。③ 给养、被装供应。给养储备15~20个日份。各方面军后勤机关给全体人员发齐了短皮大衣和棉衣,靴子发了规定数的94%,棉马裤发了93%,冬帽发了92%。④ 不断前送物资。11月1日—11月20日,苏军统帅部汽车预备队给斯大林格勒地区运送物资15万吨,其中仅弹药就有10万吨,并运送油料4.1万吨。反攻期间,后勤给3个方面军前送弹药3645节车皮,共消耗弹药8.64万吨,油料4.2万吨,平均每昼夜消耗弹药1 200吨(60车皮),油料580吨。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苏军后勤由于采取集中统一指挥,靠部署后勤力量,建立梯次储备,越级直达供应等措施,有力地保障了会战的进行。而德军的失败,后勤供应困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优秀技术经理
10.D日辉煌——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美英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作战。从日开始登陆,至6月底巩固登陆场止,历时25天。美英军先后投入7个军21个师(含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的3个师),出动飞机10万余架次,上陆约100万&&人,占领了宽154公里、纵深10~35公里的登陆场。跟随登陆兵运输上陆15万台车辆和60万吨补给品,基本上保障了登陆兵上陆和陆上进攻作战的需要。诺曼底登陆战役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跟随登陆部队补给大量弹药、油料、给养等物资。登陆战役的司令官艾森豪威尔曾自豪地说:“德军因为我军最初补给成功,失去了驱赶我军的战机,之后的作战中又因为我军补给成功而不断遭受攻击。”
当时,德军对美英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是有准备的。德军统帅部认为:美英军在西线登陆可能迫使德军总崩溃。但是,如能切断其后勤补给,将登陆军一举歼灭,不仅能阻止美英在以后的一个长时间内难以发动另一次登陆战役,而且还可以抽调大量兵力到东线抗击苏军的进攻。为了阻止美英军登陆,希特勒下令要“死守港口,任何一个海港不能为敌军所占用。”希特勒命令德国海军,在北至挪威、南迄西班牙的沿海布设了成千上万枚水雷,他扬言:德国军队凭借这“大西洋长城”能够击退任何敌人的进攻。
美英军的企图是:在奥恩河口至科坦丁半岛的奎内村80公里的正面突击上陆,突破德军的海岸防御阵地后,首先在沙堡、冈城、贝叶、伊济尼、卡郎担(不含)和奎内村建立统一的登陆场,再向纵深发展。夺取瑟堡和布列塔尼半岛各港口,并在冈城东南建立机场,为发展大规模的陆上进攻创造条件。可见,战役双方都把夺取或死守港口摆在一个重要位置。经过仔细侦察和详细分析比较,美英军选定在诺曼底地区登陆。
为实现预定计划,美英军后勤曾进行了长期而周密的准备。
(1)建立机构,储备物资
参加战役的美英联军,共有各种舰艇5000余艘,各型飞机1.2万余架,参战人员约150万。这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后勤保障任务非常艰巨复杂。
1943年7月,在英国成立了“登陆舰艇与基地勤务司令部”,负责筹集和准备各种登陆运输工具。为了补给和维修好这些舰艇,在英国西南沿岸各地,先后建立了16个补给和维修基地(其中一部分兼作训练中心),制定了详细的舰船泊位图。这些基地的建立,不仅保障了战前训练,而且保证了数千艘登陆舰艇按时准备就绪。参战舰艇的出勤率,美军达到99.3%,英军达到97.6%。美军负责后勤补给工作的是李约翰中将,共有军官2.15万余名,士兵35万余名。从美国运至英国的装备物资共达530万吨。
与此同时,美英军对登陆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广泛的空中和舰艇侦察,获得了德军海岸防御配系、障碍物设置情况及预备队的集结地点等情报资料。
(2)保障舰艇集结与人员物资上船装载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英国各港口能够停泊的舰船数量、吞吐物资容量和各种舰船的吨位、执行任务,按照战役的意图,制定了比较合理的“泊位图”,规定了各种舰船的集结港口。每个港口都由海军派人负责调配舰船的泊位,指挥舰船出入。舰船装载完毕,按规定时间到港外编队待航。为了保证战前训练,提高人员物资上船装载速度,在英国西南沿海,还先后抢修了110多个应急上船装载场。
此外,美英军在加强登陆编队护航兵力的基础上,还抽调了24艘驱逐舰、护卫舰和大量的鱼雷艇、炮艇、巡逻艇,编成22个支队,担任警戒与护航。
(3)人工港的建设与使用
为了解决无码头条件下在海滩卸载物资、装备,战役准备期间,在英国秘密设计和建造了两个大型人工港。人工港主要由防波堤、浮码头、舟桥通道及其附件组成。人工港内水域约2平方海里,浅水区水深4.5米,深水区水深10米,港区可供7艘大型舰船和11艘小型船只停靠卸载,还可供坦克登陆舰在任意潮时进行卸载。
日,人工港所用构件由100余艘拖船陆续拖过海峡,分别设置在美军登陆地段的圣劳仑和英军登陆地段的阿罗芒什海面。初期每天可卸载补给品2.2万余吨。6月19日,诺曼底地区刮起了为时3天的大风暴,舰艇停航、卸载作业停顿。大风暴破坏了登陆海岸的工程设施,两个人工港均被吹垮,约有800艘舰艇被毁坏。风暴过后,海滩和航道上,堆满了损坏的舰船、车辆、枪炮及其他物资装备,造成了严重阻塞。之后,英国登陆海滩的人工港虽经修复,但每天仅能卸载1000多吨补给品,不能满足部队需要。
(4)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物资卸载与补充
美军原计划对运输船只的卸载,按部队需要的缓急确定先后顺序。实际上,登陆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滩头上战斗激烈,烟雾弥漫,能见度差,指挥调度困难,大大延缓了卸载速度。这时联军司令及时下令改变办法,实行先到先卸。同时,命令在港外等待靠岸卸载的登陆舰艇,在高潮时驶向浅滩,等退潮时直接向岸滩上抢卸,加快了卸载速度。
油料的补充,起初是靠油船运输,日输油8000吨,但不能保障作战需要。后来,在怀特岛的桑登至瑟堡港的奎尔克小港之间,敷设了海底输油管,回输油能力为2500吨。此间,油管曾被舰锚撞裂,又在多佛尔海峡敷设了17条海底油管,保障了作战需要。
(5)适时在登陆场建立后勤设施
使上陆部队及时获得后勤支援,组织了“海滩勤务工作队”,负责卸载与补给。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① 清理、改造海滩。清除岸滩上受损坏的船只、车辆及丢失的装备、器材,排除障碍物,为构筑码头和补给设施创造条件。② 抢修海滩道路网。工兵上陆后,先将岸堤炸开缺口,开辟纵向通路,然后再沿海岸构筑横向道路。③ 构筑各类补给品仓库。一是在海滩上清除障碍物后标出卸载地点,开设临时仓库;二是将临时仓库逐渐向纵深前移,扩大成仓库群;三是将临时仓库不断加强、集结,逐步形成补给基地。④ 建立物资中转站,临时仓库前移后,在滩头开设物资中转站,负责卸载及中转。⑤ 展开医疗救护分队,实施伤病员收容、治疗与后送。⑥ 建立流动修理分队,抢修受损车辆与武器。⑦ 建设机降场与物资空投场地。清除障碍,树立标志,派出警卫分队。⑧ 建设供水、供电设施。
优秀技术经理
11.有得有失——第四次中东战争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超级大国的支持下,建立了一支以现代化空军和装甲部队为骨干的军队,以先发制人、速战速决为作战的指导方针,对周围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实行侵略扩张政策。从1948年—1973年,以色列共发动四次中东战争,侵占阿拉伯领土8万多平方公里,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逐出家园,造成中东地区持续紧张的形势。
这几次战争中,尤其是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埃及、叙利亚等交战国全面动员,大量使用飞机、坦克、导弹等新式常规武器,实际上是超级大国间使用新武器的一次现代化战争的试验。其经验为世界各国军界所瞩目,受到广泛注意。
以色列之所以在几次中东战争中占得便宜,有军事上的原因。从后勤保障上看,也有一些成功经验,如兵力动员迅速,平战体制转换快,战略方针、战术、后勤等作战基本环节配合紧密,战伤救护和技术保障效率较高等。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它的后勤保障也无法超脱于军事乃至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就第四次中东战争而言,以军后勤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资保障就是有得有失的。
1)成功之处
(1)战前准备
① 改善武器装备。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积极备战,从欧、美大量进口武器装备,并统一武器装备的规格,对进口和缴获的武器装备进行改造、改装,以便补给和维修。② 发展军工生产。到战争爆发时,以军已能生产多种武器弹药和其他装备,以及武器的零配件。③ 进行物资储备。对各类作战物资的战时消耗进行计算,按消耗标准建立了1个月的作战储备。&&④ 动员民间力量。以国防部制定了动员计划,把民间运力、维修部门、医疗单位及专门技术人才,按战时建制进行了编组,并定期进行训练和演习,作为战时后备力量。⑤ 调整后勤部署。以军为加强西奈半岛、苏伊士运河西岸“巴列夫防线”的后勤保障,在第一道防线上储备了3~4个月的油料、弹药和给养,并设有独立的供水系统;在第二道防线上,设立了保障预备队的物资仓库;在第三道防线上,储备了保障后续部队的物资。以军的北部戈兰高地方向,由于防御纵深浅,后勤基地设在本土的海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员军人待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