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有军事家孙子,墨子和孙膑爱的那个齐国女人为什么会会灭

孙膑的父亲是谁 军事家孙膑有后代吗 - 武林网
>> > 孙膑的父亲是谁 军事家孙膑有后代吗
的父亲 孙膑,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末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至于孙膑的父亲,历史文献中提及的并没有能考证出是何人,但是从历史文献中少有记载中可以推论,孙膑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普通平凡之人,并没有孙膑那样流芳百世的功绩。《战国》孙膑剧照而孙膑的生平记载,多开始于他拜师求学阶段,以前的出生时期,孩童时期都没有文献记载,更何况他的家庭情况,他早先师从学习兵法,和是同门师兄弟,学成下山后,被魏王重金礼聘,去到魏国大展宏图,施展抱负,而当时庞涓已先于孙膑下山,他是自己到魏国报效的,和孙膑不一样,而且当时人们都知道孙膑是大军事家的后代,所有,有这个无比明亮的光环,孙膑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本,但是他的父亲并不在这个光环内,要不然,在魏王使者赞誉孙膑时,提到了是孙膑的先辈孙子,而不是他的父亲。对于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人们是不会记起某个伟人的先辈的,孙膑的父亲并没有他儿子那般有名,即是如此。经过历史考证,孙膑应该出生于齐国现在的山东省鄄城城北一带,他的墓就在那里,是70年代发掘的,在年间重修过,还有墓碑刻有孙膑墓证实,如今通过孙膑墓旁边的孙氏祠堂,能大概了解孙氏一脉分支情况。 孙膑有后代吗 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是春秋初期的大军事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的后代。《战国》孙膑剧照孙氏一脉的先祖,经历史学家考证,是在周朝时,一个陈姓王公贵族,因为攻打邻国有功,被赐姓孙姓以示嘉奖,于是,孙氏一系就此流传几千年,而孙膑当然也是有后代的,经过史学家考证,孙膑生有一子,他的后代孙胜做过秦朝的将军,而三国时期的家族相传也是孙膑的后人。孙膑受到庞涓的陷害后,逃到齐国后,受到的重用,不但让孙膑做自己的兵法老师,还让孙膑担任齐国大军的军师,和一同攻打魏国,在齐国的孙膑,才能得到了施展,却也逃不脱官场排挤,齐国大将军田忌,相来和齐国另一位大官有矛盾,两人不和已久,一次班师回朝,孙膑查觉邹忌可能要对田忌用计,力劝田忌掌握兵权自保,但是田忌没有听从孙膑的意见,果不其然,回到朝廷的田忌被邹忌陷害,孙膑做为田忌的门客,也受到牵连,两人逃出齐国,跑到楚国躲避,后来齐威王逝世,新王继任,为田忌平反回到齐国,而孙膑想回故里安度晚年,齐国感念其为齐国征战四方的功绩,把山东忆城改名仪城,划分给他做属地。按说孙膑的晚年会是非常自在充实的,他潜心著书,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化为军事理论,留给后世,也算是造福后人吧,可是,从汉朝史学家的史记《汉书》记载,孙膑并没有得到善终,想来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孙膑的儿子 孙膑,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著作《》留传后世,他生卒年月不详,具体生活时期在春秋战国的末期,那时各国纷争最动乱,最黑暗,孙膑这样的拥有兵事才能的大家,对各诸侯国而言,都是很受欢迎的人才。《孙膑和三十六记》孙膑剧照历史记载他生有一子,至于儿子的具体情况却也不见文史,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孙膑的后代枝繁叶茂,繁衍不息,有传三国时期的孙权家族就是孙膑的后代,至今在孙膑的故乡,山东省鄄城还生活着孙家后代,孙膑的墓地就在那里,还有始建于明代的孙氏祠堂。孙膑投奔到齐国大将军田忌门下,帮助田忌在当时齐国贵族间的娱乐活赛马中一战成名,受到当时齐国统治者的注意,经田忌推荐,早已对孙膑事迹有耳闻的齐威王,欣然邀请孙膑担任自己的军事老师,并让孙膑跟随田忌出征,担任齐国大军的军师,孙膑果然不负众望,运用自己的军事知识帮助齐国打赢了很多场战争,被齐国感恩,在孙膑晚年归乡时,把当时齐国境内的忆城改名仪城,专门划分给孙膑,使孙膑安度晚年。尽管有齐国的照拂,可是从汉代史学家班固的史书《汉书》从记载有关孙膑的生平,推测出孙膑并没有得到善终,晚年一心潜修著书的孙膑,应该没有其它纷争,但毕竟做为一个战争的指挥者,曾经在战场上历经杀戮,有什么人不平报复也很正常,至于具体原由只能继续研究历史了。
/ / / / / / / / / / / / / / / / / / / /齐国灭亡历史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孙子虽是齐国人,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齐国发挥作用,主要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称霸。墨子是不是齐国人还在两说,因为一般认为墨子是宋国人,或者其主要居住地在宋国。而孙膑则为齐国立下了重大贡献。齐国自古以来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实力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尤其是在齐太公、齐僖公、齐襄公、齐桓公、齐景公时期。在齐景公去世后至齐威王登基的百余年间,由于齐国此时出于田氏代齐的转折期,其历史记载较少,世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甚了解,但在史料的记载中仍可看出,齐国虽出于动荡不安中,仍然实力不凡,多......
齐国灭亡历史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孙子虽是齐国人,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齐国发挥作用,主要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称霸。墨子是不是齐国人还在两说,因为一般认为墨子是宋国人,或者其主要居住地在宋国。而孙膑则为齐国立下了重大贡献。齐国自古以来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实力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尤其是在齐太公、齐僖公、齐襄公、齐桓公、齐景公时期。在齐景公去世后至齐威王登基的百余年间,由于齐国此时出于田氏代齐的转折期,其历史记载较少,世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甚了解,但在史料的记载中仍可看出,齐国虽出于动荡不安中,仍然实力不凡,多次击败鲁国、卫国和韩赵魏燕。直至齐威王即位,齐国开始进入了稳定期,实力狂涨。齐威王在浊泽之战和桂陵之战中两次击败实力最为强大的魏国,并击败赵国和卫国,为齐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齐威王在位的三十六年间,齐国实力已经对其他国家保持了绝对的优势。齐宣王即位后,齐国实力继续上升。齐宣王即位之初,即取得了对魏国马陵之战的辉煌战果,从此魏国丧失老大地位,齐秦二国成为东西二强。此时正是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时期,齐国支持苏秦,并力主六国联合抗秦。但由于种种原因,合纵联盟并不牢固,最终瓦解。齐宣王大破赵魏联军于观泽,并陈燕国内乱之际一举占领燕国全境。但由于没有听从孟子实施仁政伐其君吊其民的建议,有迫于国际压力,齐军退出燕国,这为齐国埋下了致命的祸根。齐宣王逝世后。齐泯王即位。此时,齐国成为第一强国,向南在垂沙之战中击败楚国,夺取了淮北之地,向西大破三晋联军,还平定了韩国内乱,扶持了亲齐国的政权,另外,由孟尝君主导了伐秦国的大战,春秋战国时期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投降。此时的齐国出了一位名将,匡章,齐国自齐宣王一来的几场大战全部由他指挥,他却没能进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实在是不应当。但此时的齐闵王狂妄自大,再加上受到燕国间谍苏秦的嗾使,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国内矛盾加剧。尤其是齐闵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伐灭宋国,至此,齐国对诸侯的致命威胁昭然若揭,在燕昭王、秦昭王的主持下,六国伐齐。爆发了济西之战。由于齐闵王的瞎指挥(正如历史上很多悲剧一样,国君干预了将领的相关信息指挥权),一败涂地。之后乐毅率领的燕军孤军深入,齐国几乎灭亡,仅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齐闵王也被楚人悼齿杀害。齐国八百年的实力毁于一旦,尽管之田单复国,齐襄王和齐王建着力于恢复生产,但已经无力回天。终至灭亡。齐国灭亡的原因大致如下。1.与赢而不助五国,复国后,齐国中了秦国远交近攻之计,与秦国成为盟国,而不支援其他五国,即使到了最后关头,齐国也不肯援助赵国。2.奸相当权,齐王建时期,国相后胜专权,这是一个秦桧一类的人物,有他在,齐国怎能不亡。3.齐闵王的穷兵黩武,致使齐国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实力。4.孟尝君叛国,孟尝君由于和齐闵王兄弟之间的恩怨,竟然主动参与攻打齐国,并在战后保持独立,加剧了齐国的灭亡。5.不战而降,齐王建居然不经抵抗直接在秦军到来之时投降,实在令人费解。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齐国灭亡历史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孙子虽是齐国人,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齐国发挥作用,主要在吴国,辅佐吴王阖闾称霸。墨子是不是齐国人还在两说,因为一般认为墨子是宋国...
子贡说列国
春秋战国时,齐国有三大家族,陈、高、固,齐国有朝政就落在这在家手中。而其中陈家的陈恒野心很大,他想篡权,但又担心高、固两家势多人众,就想一个计谋,让...
姜尚,姜子牙,是齐国的开国之君。不过这齐国为春秋五霸之首,和姜尚的关系并不大,这功劳是齐桓公姜小白和他的相国管仲以及当时追随他的一班文臣武将的。至于齐国作为战国...
性质不一样。
朝鲜不是美国领土,而陶邑已经是秦国领土。
魏冉不怕齐国占领自己的封地,有强秦作为自己的后盾,齐国不敢主动挑起战争。
魏冉将自己的封地选在边地有很多...
答: 巴贝吉计算机的发明与提花丝织机有什么关系?
答: 斯德哥尔摩教育18世纪,斯德哥尔摩开始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如斯德哥尔摩气象台就是那个时期建立的
答: 当然,把人模式化啊
分析犯罪心理学等
下一个比尔.盖茨或爱因斯坦呗
答: 你是想说什么问题呢?
这个证是全国通用的,广东只是证明那是证书发放的地方而已,以后的年检需要在广东年检,不过在其它地方找到工作后可以把会计证转过去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当前位置:&>&&>&&>&
李零:《孙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孙子其人,我不讲。因为史料太少,没什么可讲,讲也是司马迁那几句话。社会上,争故里,瞎编胡说太多,一写一大本,都是骗人。我只讲书。在第一讲里,我先介绍一下咱们要讲的这本书。主要讲一下《孙子》的历史,特别是它的经典化。这种历史,稍微有点枯燥,我劝大家要有耐心。它是一扇门,门是关着的。打开这扇门,你会发现,里面的院子很大,房间很多。(一)《孙子》是一部兵学经典中国的古书很多,现在怎么读古书,读哪些书,是个大问题。过去,因为西化的压力太大,启蒙的呼声太高,鲁迅故意说,青年要少看或不看中国书。他劝伏案功夫 未深的朋友,根本不必读线装书,非读不可,与其读经,不如读史,尤其是野史和杂说,读了才知道,中国历史有多么烂。这是一个极端。最近,风水倒转,有人又 提倡读经,而且是少儿读经,少儿背经,从娃娃抓起,连蒙学课本都搬回来了,目的是借中国文化,重扬我大汉天声。这是另一个极端。两种态度,互相顶牛。我认为,古书还是可以读一点,但不能代替今书。古典就是古典,就像供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我是隔着玻璃柜欣赏。现在,我们置身其中的文化结构已发生变化,经 典的概念已发生变化。我认为,即便读经,也不必是原来的读法。首先,中国经典,不止儒经,还有其他很多宝贝,要读,不能光读这些。其次,经书,五经、九 经、十三经,有早有晚,诸子百家熟知的六艺之书,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典化。经典化就是古董化。如《诗》、《书》、《易》三种,早就是古董,汉代,大人都读 不懂,何况少儿乎?汉代小学,主要读蒙学课本(识字课本),即《苍颉》、《急就》,和《三字经》、《百家姓》差不多。这些读完了,再读点德育课本,《论 语》、《孝经》。《论语》、《孝经》,本来是子书,汉代不算经,只算传记。传记和子书同类,也叫诸子传记。五经太深,小孩不读。我看,今天读古书,子书更 适合。如果读,不妨从《史》、《汉》入手,由《史》、《汉》进读子书,由子书进读更难的书。让小孩背诵,还不如背点诗词。西方人读中国书,他们有挑选。书店里,我国典籍,名气最大,是代表中国智慧的三本书:《老子》、《易经》和《孙子》,很多老百姓的家里都有这几本书。孔子 是咱们中国的大名人。人,他们都知道,但书不一定读过,主要还是汉学家的读物。四百多年来,主要是了解中国特色的读物。汉学家一直想弄明白,《论语》的格 言,淡流寡水,玄机何在,琢磨来琢磨去,老是不得其解:论道德,未见高明;讲哲学,无从下手。《论语》翻译虽早,不如这三种有名。参考近代中国的知识背景,也参考西方汉学界的阅读趣味,如果让我选先秦经典作阅读课本,不是给小孩读,而是给大学生和研究生读,我就选四本书:《孙子》、 《老子》、《易传》和《论语》,或再加一本,是《诸子选萃》。前三本书,内容精彩而篇幅有限。《孙子》约6000字,《老子》约5000字,各用一学期, 足以毕之。《论语》,篇幅大一点,约15000字,讲两个学期,也差不多够了。《孟子》、《荀子》、《墨子》、《管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 秋》,也有很多好东西,但篇幅太大,只能选。兵书,中国古代遗产,数量很大,粗略统计,先秦到清代,有四千多种。兵书有兵书的经典。宋元丰年间,立武学,刻武经,《武经七书》是当时的武学经典。它包 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宋以来,凡是应武举的人,都是拿这七本书当军事教科 书。七书中,《孙子》是第一。《孙子》是一部兵书,但不是一般的兵书,而是讲有战略高度,带哲学色彩,侧重于运用之妙的兵书,在兵书中地位最高,是经典中的经典。《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是 百代谈兵之祖 ,一点不错。下一讲我还要提到,这本小书,就是放在全世界,也是头一份。这不是吹牛。(二)《孙子》的经典化:一至七《孙子》的经典化,有个过程,它从众多兵书中脱颖而出,很早。我想用最简单的方式讲一下这个过程,让大家知道,《孙子》的历史地位是什么样。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用从一到七这七个数字来串连我们要讲的内容。一:兵法源于军法(先秦)我们先讲 一 。兵法的源头是什么?过去,我有一个说法, 兵法源于军法 。军法就是这个源头,这个源头就是 一 。这里,我说的军法,是军中的一切制度和规定,不光指杀人, 推出辕门斩首,军法从事 ;兵法,也非泛指一切兵书,而是专指讲谋略的书。西人所谓谋略(stratagem),分战略(strategy)和战术(tactics)。战术是讲战斗的指挥艺术,战略是讲战争的指挥艺术,用下棋打 比方,前者是每一着、每一步怎么下,后者是全局怎么下。克劳塞维茨说,军事艺术分广狭两种,广义的军事艺术是指组建军队的全部工作:征募兵员、装备军队和 训练军队;狭义的军事艺术,则是作战方法,即部署和实施战斗的方法。为什么我要讲这个源头?因为大家老是忘本:一切我们称为玄妙的东西,其实都是来自最普通的东西。现在我们称作兵书的书,主要是讲谋略,即狭义的军事艺术,但它的来源却是广义的军事艺术。广义的军事艺术在哪里?在军法里。我们不要忘记这一点。中国早期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竹简上的文字,很多都是官文书,都是档案,即和政府的管理活动有关。军事方面的文书也不例外。这些书,记录很具体。比如打仗, 总离不开人和武器。武器要登记,有兵器簿。人也要登记,有伍籍类的花名册。这些琐琐碎碎的事情,就是军法所关心。敦煌汉简、居延汉简,都有这类东西。上孙 家寨汉简,就是讲军法军令。早期文书,商周时期写在竹简上的东西,我们还没发现,但从汉代文书推想,早期的情况应该差不多。有人猜,商周时期,我们就已经 有兵书,如果他指的是军法类的官文书,那还说得过去,但要说当时就有专讲谋略,专讲用兵方法,像《孙子》这样的兵书,我不相信。我相信,军法和兵法,一定 是军法在前,兵法在后,就像《诗》、《书》在诸子之前。从道理上讲,情况一定如此。战国以来,军法和兵法是并行的东西,但谁是源,谁是流,要分清。打仗,总是有兵在手,才谈得上用。军法讲什么?就是讲如何 有兵在手 。军事的第一要素是人,是人组成的军队。军队是怎么征集上来?征集上来,怎么按一定的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各级编制有多少人?配备什么样的军官?这是第一 件事。其次,有了人,还要把他们武装起来,配备战车、盔甲、盾牌和各种武器,人要吃饭,马要吃草,给养怎么解决。这是第二件事。最后,什么都有,还要训练 他们,让他们上下协同,熟悉武器,熟悉号令,熟悉阵法,熟悉军中的各项规定,什么该赏,什么该罚。这是第三件事。这是用兵之前的 开门三件事 ,古代和现在都离不开。军队的征集,军队的组建,军队的管理,军队的后勤保障,军队的技术训练,这些规定,统统属于军法。另外,我国军法,还有很多临时性 的规定、补充性的规定,是叫军令。早期军法是什么样?《司马法》是唯一的标本。这部书,今本是选本,只有5篇,都是讲和用兵有关的大道理,比较接近后世兵书的概念,但西汉晚期,《汉书·艺 文志·兵书略》著录的《司马法》有155篇,我们从佚文看,主要是讲军事制度。上述大道理都是从制度中抽出来的,内容侧重于治兵。我估计,早期兵法,主要 就是讲治兵,用兵是从治兵发展而来,这是兵法和军法的中间环节。《司马法》的 法 ,汉代《军法》的 法 ,都是军法。《尉缭子》的 令 ,都是军令。古书中的法令,有些还是设计出来,并未实施的东西,但它们的性质摆在那里,明显不同于专讲谋略的兵书。现在的古书,容易造成错觉,早期军法亡佚,制度的东西不知道,好像兵法是脱离制度而独立的东西。讲兵法,我们有《孙子》、《吴子》,但早期怎么打仗,是一 笔糊涂账。搞影视的人很苦恼,他们要想拍个电影、电视剧,当时人怎么打扮,穿什么,戴什么,手里拿什么家伙,不知道;怎么营兵布阵,怎么野战攻城,也不知 道。有关文献,宋以前很少,全靠想象。有点文物参考,也不够用。我们的古代,成天打仗,什么玩意儿没有?但东西就是保不住。传世的东西极少,即便有点出土 发现,也破破烂烂。中国军事博物馆,古代部分,我看过,文物太贫乏。我们要想找点感觉,只能看宋《武经总要》、明《武备志》,知识全是晚期的。现在研究科 技史,比如火炮,就是看这两本书。军法的存在,提醒我们,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光凭兵法就能打仗。宋以来,兵器、制度、阵法,全是当时的,但兵法是古典的,时代有断层。但我相信,战争的基础,晚期战争必备的要素,早期战争也不能少。缺了这些,就没法打仗。兵法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根之木,如果把军法抽掉,编制不知道,兵器不知道,阵法不知道,什么具体东西都没有,兵法就成了游戏。古代军法,《司马法》已残剩无几;汉《军法》,也只有佚文,很可怜。我们只能拿晚期军事制度往上推,从考古发现找一点线索。但道理摆在那里,这样的东西是基础。西方军事传统,他们没有像样的兵法,但推崇实力。他们重财力、重兵器、重技术、重制度、重训练,看重的正是最基础的东西。任何兵法都离不开这些扎扎实实的东西。二:军法生兵法,兵法包括治兵和用兵(春秋战国)二 是说军法生兵法,兵法包括治兵和用兵。兵法,英文叫artofwar,直译是战争艺术。他们的art是方法、技巧和技术, 美术 (fineart)、 武术 (martialart)和 房中术 (artofbedchamber)的 术 ,全是这种东西。 兵法 的 法 和 军法 的 法 ,咱们中文都叫 法 ,但性质完全不一样。军法,英文叫militarylaw,law是法规。这些法规,都是硬性规定,一条条写下来,叫人照章办事,军令如山,不能想改就 改。可是兵法的法不一样。它是指挥艺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的就是不循常规,不依常法。李小龙,截拳道,下手特别狠,出脚特别快。他在香港拍电影,不幸短命夭殇,死葬西雅图,我曾两次凭吊。他的墓碑,上面有两行字,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中国兵法,靠的是 兵不厌诈 。 兵不厌诈 ,就是无法之法。如果照字面直译, 用兵最讲用诈,诡诈越多越好 ,似乎不能曲尽其妙。我以为最好的翻译是 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 。军法和兵法,正好相反。军法讲的是法度,兵法讲的是兵无常法。现在称为兵法和兵书的东西,名称很模糊,其实,它是以谋略类的兵法为主,军法军令类的东西,有点,但保留下来,很少。用兵的前提是治兵,治兵的结果是用兵,治兵和用兵不一样,但谁也离不开谁。《宋史·岳飞传》,宗泽夸岳飞,说他 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但怕他太爱 野战 (这里的 野战 是指乱打),打起来,没有章法, 非万全计 , 因授以阵图 。你猜岳飞怎么说?他说,阵法当然要有,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但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怎么用,是另一回事。兵法的特点就是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它是一定基础上的胡来。没有基础不行,没有胡来也不行,和艺术的道理一样。三:先秦兵书的三大经典和三大类型(春秋战国)我要讲的 三 是先秦兵书的三大经典和三大类型。春秋战国,国家很多,各国有各国的兵书。北方有秦、晋(韩、赵、魏)、齐、燕,南方有楚、吴、越。但成就最突出,是北方的齐、魏、秦三国。三国之中,又以 齐国的兵法最发达。我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讨论这一问题,《汉志》著录的兵书,差不多都谈到了,大家可以找来看。这里长话短说,我只着重说一下,先秦兵 书,经历史淘汰,还剩哪几种,咱们的家底是什么。我先说齐。齐是周天子的舅氏,外姓中与王室经常通婚的一支。齐的开国之君是有名的太公。周文王、周武王克殷取天下,有不少外族谋士,太公最有名。传说,他在渭水边上 钓鱼,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文王思贤若渴,总算找到他,他有一肚子阴谋诡计。战国和汉代,凡讲阴谋诡计的,都拿他当祖师爷。《太公兵法》就是托名于他。这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大名人。春秋时期,和军事有关,齐国还有两大名人,一是春秋中期,齐桓公的名臣管仲。今《管子》中的《七法》、《兵法》、《地图》、《参患》、《制分》、《九变》,原来单行,《七略》收为兵书;二是春秋晚期,齐景公手下管军事的司马穰苴,他的兵法在古本《司马法》里。还有,就是被称为孙子的孙武和孙膑,孙武有《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膑也有《孙子兵法》(《齐孙子兵法》),都叫《孙子兵法》。孙武的活动时间是春秋末期,早一点。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威王时的人。战国中期,齐威王时,齐国国力最盛,学术最发达。齐威王下令整理齐国的军法,把司马穰苴的兵法放在后面,号称《司马兵法》或《司马法》。我怀疑,《太公兵法》、《管子》中的兵法,还有《孙子兵法》和《司马法》,都是这一时期整理出来的东西。齐国的兵法为什么发达?可能和山东人的某些特点有关。中国的文艺作品,语言是地区符号。知识分子,小白脸,娘娘腔,说上海话;做买卖的说广东话;油嘴滑 舌,流氓,说北京话;老农民,说山东话、山西话、陕西话。今天的山东人,影视、相声和小品,形象是老实巴交,特别憨厚。但古人,说法不一样,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舒缓阔达而足智 , 言与行谬,虚诈不情 (《汉书·地理志下》)。齐人鬼大,原因有二,一是齐擅鱼盐之利,商业发达,做买卖的心眼活;二是齐为东方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战国中期,齐都临淄 是国际性的大都市,稷下学宫是国际性的学术中心,知识分子扎堆,他们的脑瓜特别灵。兵法,是事后诸葛亮,往往是打了败仗才一个劲儿地琢磨,光会打仗写不出,没有智慧也不行。齐国的兵法最发达,保留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齐国的邻居,燕国也有一部兵书,叫《苏秦》。余嘉锡考证,今《鬼谷子》是汉代《苏秦》三十二篇中的一部分。《苏秦》是传太公术,可以归入《太公》一系。另外,应该说明一下,为什么我要把《孙子兵法》归入齐系统。孙武的兵法,不是应该归入吴系统吗?我把我的考虑说一下。我有两个考虑。第一,孙武入吴,在吴做事,可以称为吴孙子,但他本来是齐人,学术渊源是齐国;第二,先秦的《孙子兵法》,本来是孙武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合 称,《汉志》把这本书一分为二,《吴孙子》是《吴孙子》,《齐孙子》是《齐孙子》,把他们区别开来,但他们俩是一家之人,两本书是一家之学。早期的 孙、吴之术 , 孙 是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田忌问垒》篇有一条残简,说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智(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孙家的学问固然是在吴越出的名( 明 有显赫之义,这里是出名的意思),但写出来是在齐国。我一直怀疑,老孙子的东西,很可能是出于小孙子的整理,并且和小孙子的东西一起传世,就像《司马穰苴 兵法》是附《古司马兵法》而传,广义的《孙子兵法》还是成书于齐国,带有齐特点,属于齐系统。下面,再说魏。魏是三晋之一。晋是周成王时就已立国。东周,周天子从陕西搬到河南洛阳来,是靠晋、郑保护。郑是执政大臣,在畿内有封地,春秋早期,活跃过一段,后来衰落。长期拱卫京师的,是晋国。春秋晚期,晋是北方的超级大国,楚是南方的超级大国,战车最多,军队最庞大。岳麓书院,门口有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曾国藩以来的湖南,人材济济。当地特产是革命家,国民党,共产党,两边都有。但春秋时期的楚,主要是湖北一带。楚国出贤大夫,但经常叛逃,主要是上晋 国。晋国是当时的 美国 。这叫 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晚期,晋、吴是一拨,楚、秦是一拨。南北对抗,主要是晋、楚之争。晋国很重要。晋国的兵书有《孙轸》(先轸的兵法)、《师旷》、《苌弘》,都已失传。战国时期是兵书的黄金时代,三晋仍很重要。早期,三家分晋,魏国最强大;中期,齐国最强大;晚期,秦国最强大。魏国曾显赫一时。魏国的兵书,有《吴起》、《李子》(李悝的兵法)、《尉缭》、《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兵法)。流传后世的,是《吴起》和《尉缭》。同属三晋的韩、赵,也顺便说一下。韩国没有兵书传世。赵国,战国晚期,也是军事大国,它有两种兵书,一是今《荀子》中的《议兵》篇,原来也是单行,《七略》收为兵书;二是《庞煖》,庞煖是赵孝成王的将军,号 称临武君。他的老师是楚国的鹖冠子。《庞煖》只有三篇,今《鹖冠子》有《近迭》、《度万》、《王》、《兵政》、《学问》、《世贤》、《武灵王》六篇,内容 是记庞子问兵于鹖冠子。庞子即庞煖(《武灵王》作庞焕,陆佃注说煖 或作焕 ,但又说 庞焕盖煖之兄 )。这六篇东西,或与《庞煖》有关。三晋之外,北方的军事大国,还有秦国。秦有《公孙鞅》(商鞅的兵法)、《繇叙》(由余的兵法),没有留下来。楚国兵法有《楚兵法》、《景子》、《蒲苴子兵法》,也都亡佚。但《鹖冠子》,其中有谈兵的内容,如上言庞、鹖问对,还有《世兵》篇,都是谈兵,《七略》也列为兵书。吴有《五子胥》(伍子胥的兵法),越有《范蠡》、《大夫种》(文种的兵法),都是托名吴、越两国的名人。南方的兵书,大多亡佚。只有《五子胥》,两《唐志》还有《伍子胥兵法》,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六有《伍子胥水战法》的佚文。另外,出土发现,也有一些兵书,如《吴孙子兵法》佚篇、《齐孙子兵法》(即《孙膑兵法》)、《地典》、《守法》、《守令》、《王兵》、《奇正》、《盖庐》、《曹沫之陈》等,我在《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做过介绍,可参看。上面说的《议兵》,是记赵孝成王时,荀卿和临武君的辩论。这篇东西,等于一篇军事评论,它对战国的军队做了比较和总结,值得一读。荀子是赵国人。三晋地区,儒学发达,刑名法术之学也发达。他是儒家,但不是一般的儒家,而是制度派的儒家,讲帝王术的儒家。韩非、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荀 子老寿,活了九十多岁,整个战国晚期,他都见过。他是当时的国际学者,在临淄的稷下学宫留过学、讲过学,三为祭酒,是学宫的主持人,等于齐国科学院的院 长,他还游历过秦国和楚国,东西南北,全都转过,见多而识广。荀子的辩论对手是临武君,他和荀子辩论 兵要 。临武君推崇孙、吴之术,荀子不同意。他把古今的用兵分为三等,上等是三代的王者之兵,中等是春秋的霸者之兵,下等是战国的盗兵。他骂盗兵,但给我们介绍 了这些虎狼之兵。盗兵分三等,谁最厉害?荀子的说法是,齐国的军队不如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军队不如秦国的军队。总之是东不如西。语云,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后汉书·虞诩传》),东边的人文化高,西边的人能打仗。战国的兵法,情况正相反,是西不如东。孙子比吴起出名,吴起比商鞅出名。有学问才有好兵法。上面,我们说,齐国兵法最发达。齐国兵法是以《孙子兵法》、《司马法》和《太公兵法》为代表。这三本书,又以《孙子兵法》最著名。《孙子兵法》是讲谋略的代表,《司马法》是讲军法的代表,《太公兵法》是依托文武阴谋取天下的故事,有点像老农民听说书,把《三国演义》当阴谋诡计的教 材,是更通俗也更神秘的兵法。它们是先秦兵书的三大经典,同时,也代表了早期兵书的三大类型。兵书的经典化,这三本书是核心。魏国的兵法,《吴起》属谋略类,与《孙子兵法》齐名,《尉缭》讲制度,则和《司马法》类似,只有两个类型。阴谋类的兵书,是齐、燕的特产。先秦兵书,主要是这三个类型。四:兵书四种(西汉)还有一个知识,大家应该有,是 兵书四种 。 兵书四种 就是 四 。上面,我们讲先秦兵书,有很多种。这些兵书往下传,秦代的情况不清楚。但西汉的情况,我们知道一点。西汉时期,官方对兵书有三次整理(《汉志·兵书略》)。第一次,是汉初张良、韩信的整理。据说,一共有182种书,最后选了一下,留下35种。张良是韩国贵族,热血青年,博浪一击,天下震动,是个全国通缉的要犯。他跟刘邦起事,当画策臣,经常在刘邦身边,躲在中军大帐里,拿几根算筹(急了也用筷子)为刘邦擘划,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类似诸葛亮,是个军师谋士型,专为刘邦出大主意的人。韩信,淮阴人,出身卑贱,是亲自在前方带兵打仗,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百战百胜的布衣将军。李靖说,上面提到的三大经典,正是二人所学,张良是学《太公兵法》,韩信是学《孙子兵法》和《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张良学《太公兵法》,据说是由一位号称黄石公的白胡子老头秘密传授。阴谋诡计,还是老头子会讲。《太公兵法》是《太公》三书的一部分。《太公》三书,一种 叫《谋》,一种叫《言》,一种叫《兵》,《太公兵法》就是其中的《兵》(司马迁是叫《太公兵法》,见《史记·留侯世家》)。《太公》三书是阴谋大全,治国 用兵,马上马下,全都涉及。他在刘邦身边当画策臣,这种兵书最有用。韩信学《孙子兵法》和《司马法》,和他的身份也很合适。他读《孙子兵法》,是用来带兵打仗。我们读《史记》,不难发现,他对此书很熟悉。《司马法》,讲制 度,对他也很有用。汉初的制度建设,靠四个人, 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史记·太史公自序》),军法是由韩信定。他读《司马法》,和制定军法有很大关系。汉《军法》,还有佚文保留,有些内容,如军制,不是讲汉代制度,而是 讲先秦制度,就是抄《司马法》。司马迁所谓 申军法 的 申 ,含有承继沿用之义。总之,他们看重的还是三大经典。汉代影响最大的,其实就是这三种书,特别是《孙子兵法》和《太公兵法》。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杨仆的整理。整理的起因,是吕后当政时,国家收藏的兵书,被吕家的人偷走,残缺不全。汉武帝即位后,命军政杨仆查一查,敛一敛,看看还 剩多少,该补什么。杨仆整理后,写了一本目录,叫《兵录》。此书已经亡佚,书中到底有多少种,班固没有讲,只说 犹未能备 。杨仆,《兵书略》说他的职务是军政。军政,即军正,是古代军中负责执法的官员。此人即《史记·酷吏列传》中的杨仆。汉代的酷吏是法家的嫡脉。杨仆,宜阳 人,买千夫爵为吏,当过御史,当过主爵都尉。汉武帝征南越、东越,拜楼船将军,有功,封将梁侯(《史记》的《南越列传》、《东越列传》);征朝鲜,和左将 军荀彘争功,被荀彘绑起来。他们回国后,都被查办,荀彘弃市,他也是死罪,花钱赎身,免为庶人(《史记·朝鲜列传》)。杨仆什么时候当军政,《史》、 《汉》二书都没讲,估计是在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汉武帝征南越之前。第三次,是汉成帝时任宏的整理。这次整理,是由光禄大夫刘向负责,他把古书分成六类:六艺、诸子、诗赋,他自己校;兵书、数术、方技,找专家整理。兵书, 找的是步兵校尉任宏。步兵校尉,是北军八校尉之一,负责戍卫京师,把守上林苑门。《汉书·哀帝纪》说绥和元年(前8年)任宏还升官当了执金吾,相当卫戍部 队的总司令。这次整理的结果,写进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我们已经看不到。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汉志·兵书略》。《汉志·兵书略》著录的兵书有56 种,原来有66种。这次整理,最值得注意,是任宏把兵书分成四种,即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李靖说的 三门四种 , 四种 就是这四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任宏整理的兵书,说是四种,其实是两大类。权谋、形势,讲指挥艺术,战略战术,这是一类;阴阳、技巧,讲天文、地理、兵器、武术,属军事技术,是又一类。 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以后还要谈。以下各讲,我把《孙子》十三篇分成四组,第一组的三篇和权谋有关,我还要谈权谋;第二组的三篇和形势有关,我还要谈形势; 第三、第四组的七篇,因为涉及阴阳、技巧,阴阳、技巧的概念,也会插着讲。这里先简单解释一下。权谋,是讲计谋。计谋有大小,权谋是大计。大计是战略,处理的是战争全局。战争全局,和政治有关,和战前的计算和实力准备有关。战争全局,无所不包。这类 兵书,带综合性,战术和技术,也有所涉及,就像医经可以包括经方、房中和神仙家说。我们说的三大经典,都属这一类,《吴起》也是。形势,概念很复杂,暂时不往深里谈。我想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最形象的一句话,来描述形势。形势是什么?就是兵力的配方,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有虚就有 实,有众就有寡,怎么分配,奥妙无穷。大计和小计,权谋是大计,它是小计。形势是因敌制宜、因地制宜的各种对策,好像医生对症下药开药方。它的特点,是遇 什么问题,讲什么对策,解决战斗中的实际问题。权谋讲战略,它讲战术。战术的要求,是机动、灵活、快速、多变,一是运动,路线和速度怎么样,二是打击,是 不是意外和突然。诡诈,绝对不可少。先秦的形势书,多已散亡。《汉志·兵书略》的形势类有《尉缭》(三十一篇),《诸子略》杂家也有《尉缭》(二十九 篇)。今本《尉缭子》是哪一种《尉缭》,一直有争论。其实,我们看原书,它是兵书,很明显。两种《尉缭子》,只剩一种,应该放在哪一类?只能是兵家。《隋 志》和两《唐志》放在杂家,恐怕不对。今本《尉缭子》,后半部是讲军令。古代兵书,讲军法军令的书比较特殊,在兵书中很难归类,讲谋略,它不是;讲技术, 它也不是。《司马法》,讲军法,本来在权谋类,班固觉得别扭,把它搬走,当礼书。《尉缭》,讲军令,原地不动,可能是无法转移,其他各类都不合适。我怀 疑,任宏的考虑,是以军法拟权谋,军令拟形势,所以把《司马法》归入权谋,《尉缭》归入形势。其实,它并不是一般的形势家言。真正的形势家言,《汉志》中 的书,一本也没留下来。我们要研究形势的概念,只能看《孙子》的有关论述。阴阳,是数术之学和阴阳五行说在军事上的应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靠这种学问。阴阳是讲人以外的东西。比如,古代军人要学式法、风角、鸟情、五音、 占星候气、推算历日、选择地形,等等,不是与天有关,就是与地有关,里面既有科学,也有迷信,是个大杂烩。现在的军事气象学、军事地理学,有关知识,属于 这一类。它和一般的数术书,其实没有截然的界限,特别是讲式法、风角、鸟情、五音的书。《兵书略》的这一类,多已散亡,几乎全靠出土发现。只有《地典》, 银雀山汉简有,属于亡而复出。技巧,和人有关,和武器的使用和军事训练有关。比如城守、水攻、火攻、武术和军事体育,全都和人有关。古代武术,原来叫技击。徒手,拳击叫手搏,摔跤叫角 牴。器械,有剑道和射法。军事体育,则包括射箭、投壶、蹴鞠、博弈等游戏。蹴鞠是足球,博是六博棋,弈是围棋。这类古书,年代早一点,多已散亡,但《墨 子》城守各篇还在,是古技巧家说的经典之作,国内没人理,国外很重视。任宏的分类,《别录》、《七略》的分类,《汉志》有些改动,一是把权谋类的《司马法》归入《六艺略》的礼类,改叫《军礼司马法》,不再当兵书;二是把《伊 尹》、《太公》、《管子》、《孙卿子》(即《荀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墨子》中有单行本的兵书,加以省并,只 保留《诸子略》中的全书;三是在技巧类加了《蹴鞠》一书。西汉兵书,有《广武君》(李左车的兵法)、《韩信》、《李良》、《丁子》、《项王》(项羽的兵法)。李左车、韩信、张良、项羽,都是楚汉战争中的风云人 物。这几种兵法,都没有保留下来。唯一保留下来的,反而是和张良有关的《黄石公三略》。张良是著名军事家,他是太公术的汉代传人。汉以来,《太公》在续 写,黄石公的书也在续写。很多书都托名太公和黄石公。任宏的分类,为我们划出了后世兵书的基本范围,也排出了四类兵书的长幼尊卑。权谋最尊,纯用古典,越古越好,后世保存最多;形势,也很重要,但不如前者,大多亡佚;阴阳、技巧,很多是随作随弃,后世保存最少。我国传统,尚谋轻技,和这种阅读结构有关。五:五大经典和曹公五书(东汉、三国和魏晋)五 是什么?是先秦留下的五部兵书和曹操整理的五部兵书。先秦兵书,传到西汉,主要是五部,即三大经典,《孙子兵法》、《太公》三书和《司马法》,外加《吴子》和《尉缭子》。这一时期,诸子中的兵书,已不算兵书。曹操整理的兵书也有五部。东汉时期,中国社会很乱。三国,魏晋南北朝,更是天下大乱。这种乱,不是一般的乱,而是人心思乱,大家一块儿作乱。上面乱,下面也乱,里面乱,外面也乱。 俗话说,乱世英雄起四方。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群雄并起,好像街头流氓火并,一定要掐出几个最大的头。《三国演义》,说破英雄惊煞人。天下英雄, 使君与操 ,当然还有孙仲谋(第二十一回)。 英雄 这个词,出自《六韬》,《三略》反复说,《三国志》和该书裴松之注频频引用的《英雄记》,更是不绝于耳,很有时代特征。《三略》流行于东汉、三国, 英雄 是流行术语。曹操,文韬武略,都是一流,难怪苏东坡说, 固一世之雄也 (《前赤壁赋》),鲁迅也说,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大众心理不同,专疼倒霉蛋,他们受《三国演义》误导,又替刘备着急,又为诸葛亮下泪,恰好中了正统史观的奸计。王莽是外戚,不是东西;曹操是宦官的孙 子,也好不了,这是偏见。他们只承认许劭许子将的评语,曹操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英雄也是个奸的,京剧扮相是白脸。曹操是大军事家,不但善于用兵,还读过不少兵书,写过不少兵书。《三国演义》讲张松献地图,有一段故事,根据是《太平御览》卷三八九引《益部耆旧传》。 《益部耆旧传》只说杨修拿曹操的兵书给张松看,张松过目成诵,没说曹操剽窃《孙子》。小说添油加醋,有歪曲。张松说,你这本《孟德新书》,是曹丞相剽窃 《孙子》十三篇,《孙子》原书,我蜀中三尺小儿都会背,只能瞒足下(第六十回)。这是作者瞎编。实际上,曹操不但没剽窃《孙子》,还对整理《孙子》有大 功。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其实就是靠曹操传下来的本子,第一个给《孙子》作注的,也是曹操。他的书叫《孙子略解》,原书有序,保存在《太平御览》卷六 六中。曹操说,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认为《孙子》是所有兵书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但原书无注,读不懂,篇幅太大,让读者不得要领。所以,他只给《孙子》十三篇作注,其他东西,剔除。曹操如果 真想偷《孙子》,何必多此一举,一边偷还一边注,说原书怎么怎么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可见这都是小说的编造。曹操对整理古代兵书有大功。东汉、三国时期,他的整理最关键。大众喜欢诸葛亮,拿他当中国智慧的象征。其实,在军事史上,他比诸葛亮重要得多。曹操整理兵书,有如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独尊儒术,不是废弃百家,而是把百家摆在儒家之下,起陪衬作用。曹操也是这样,他独尊《孙子》,也是把其他兵书摆在《孙子》的下边。曹操整理过的兵书,我叫 曹公五书 。它们是:(1)《孙子略解》(两卷)。即上所说《孙子》十三篇的注本,今存,注文很简短。(2)《太公阴谋解》(三卷)。可能是注《太公》三书中的《谋》,已佚。(3)《司马法注》(卷数不详)。是《司马法》的注本,有佚文。(4)《续孙子兵法》(两卷)。可能是《孙子》十三篇以外,其他《孙子》书的选编,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杜牧说,《孙子兵 法》原来有 数十万言 ,曹操 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 (《孙子》序),剩下的《孙子》书怎么办?看来不是扔掉,而是另编一书。《续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书。(5)《兵书接要》(有一卷、二卷、三卷、五卷、七卷、九卷、十卷等不同的本子)。此书有许多不同叫法,如《兵法接要》、《兵书捷要》、《兵书略要》(或 《兵书要略》)、《兵书论要》(或《兵书要论》)。孙盛《异同杂语》说, (太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注引)。此书是古代兵书的选本。我们从佚文看,它也包括《孙子兵法》的佚文。除整理古代兵书,曹操还有自己的兵法,叫《魏武帝兵法》或《魏武帝兵书》,俗称《曹公新书》(有一卷和十三卷两种)。上面说,《孙子略解》太简略,杜牧 说,他是十句话注不了一句,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全面注《孙子》, 惜其所得,自为《新书》 ,好东西是放在自己的书里(《孙子》序)。这本书,就是曹操自己的著作。《孙子·作战》张预注引过它。曹公五书,后世散亡,只有《孙子略解》保存下来,但曹操的整理,有重要意义。第一,是独尊《孙子》。第二,他只给三大经典作注,说明这三本书最重要。第三,他把汉以来很庞大的《孙子》书做了区分,只为十三篇作注,不为其他《孙子》书作注,但也不把它们废掉,而是另编一书,可能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他的独尊《孙子》,其实是独尊《孙子》十三篇,无形中,已经降低了其他的《孙子》书;第四,除三大经典,其他兵书,他做了删选。他为兵书排座次,是在所有兵书中,突出三大经典;三大经典中,突出《孙子》;《孙子》中,突出十三篇。这个 三突出 ,对兵书存废起了很大作用。另外,应该指出的是,《黄石公三略》在这一时期很流行。当时,《三略》是新典,不是古典。我说的五大经典,还没包括这一种。六:六大经典和《孙子》六家注(南北朝和隋唐)六 是六大经典和《孙子》六家注。六大经典是《孙子兵法》、《太公》三书、《司马法》、《吴子》、《尉缭子》和《黄石公三略》,即五大经典加《三略》。(1)《孙子兵法》。不管一卷本,两卷本,还是三卷本,都是十三篇本,同于《孙子略解》,而有别于曹操编的《续孙子兵法》和其他挂孙子之名的单行本,如 《孙子八阵图》、《孙子战斗六甲兵法》、《吴孙子牝牡八变阵图》、《孙子兵法杂占》、《吴孙子三十二垒经》。前者是走上坡路,越来越突出,成为经典,后者 是走下坡路,逐渐归于散亡。(2)《太公》三书。是单本流行,《谋》变为《太公阴谋》(《七录》是六卷本,《隋志》是一卷本,曹注是三卷本),《言》变为《太公金匮》(《隋志》是两 卷本),《兵》变为《太公兵法》(《七录》是三卷本和六卷本,《隋志》是两卷本和六卷本)。还有《太公六韬》(《七录》是六卷本)和其他托名太公的书。 《六韬》,《庄子·徐无鬼》已有这个书名,只不过是作《六弢》。《隋志》的《太公》三书是《太公阴谋》、《太公金匮》、《太公兵法》,两《唐志》的《太 公》三书是《太公阴谋》、《太公金匮》、《太公六韬》。《隋志》的《太公兵法》和《太公六韬》都有六卷本。我很怀疑,《太公六韬》是《太公兵法》的另一种 本子。这是《太公》三书中专门讲兵事的一种。后来的《太公》书,只剩这一种。今本《六韬》也是六卷。(3)《司马法》。《隋志》和两《唐志》只有三卷,和今本卷数一样,显然是删节本。以上三种是齐系统的三大经典。(4)《吴起兵法》。地位不如前三种。《隋志》有贾诩注《吴起兵法》,只有一卷,肯定是删节本。两《唐志》没有吴起的兵法。(5)《尉缭子》。地位也不如前三种。这本书,性质很复杂,学者有争论。《汉志》有两部《尉缭》,兵书《尉缭》(二十九篇)和杂家《尉缭》(三十一篇), 这两种《尉缭》,篇幅差不多,大概都是五六卷的样子,什么关系,不清楚。《七录》,兵书有《尉缭子兵书》(一卷),杂家有《尉缭子》(六卷)。《隋志》, 只有杂家《尉缭子》(五卷)。两《唐志》,也只有杂家《尉缭子》(六卷)。今本《尉缭子》是五卷,只有二十四篇,比《汉志》的两种《尉缭》都要小一点。它 的前十二篇是泛论兵事,后十二篇是讲军令,很明显是兵书。(4)(5)两种是魏系统的兵书。(6)《黄石公三略》。今天读起来,好像没什么意思,但东汉时期,借太公、黄石公和张良的大名,《三略》是时髦书(《七录》、《隋志》、两《唐志》都是三 卷)。《七录》有《张良经》(一卷), 与《三略》往往同 ,大概是《三略》的另一种本子。两《唐志》也有《张良经》(一卷),以及《张氏七篇》(七卷,题张良撰)。南北朝和隋唐,托名黄石公的书很多,这是太公书 的余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汉以后,诸子中的兵书已不再单行,但《隋志》有《老子兵书》一卷。唐人王真说《老子》的每一章都是谈兵(《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毛泽东很欣赏。看来,这种读法早就有,并不始于王真。曹操整理的五部书,加上他的《新书》,也是六部书。它们的命运怎么样?这也值得注意:(1)《孙子略解》。一直传世,后世《武经七书》本的《孙子》和《十一家注孙子》中的曹注,都是来自此书。(2)《太公阴谋解》。南北朝和隋唐的《太公阴谋》,有一卷本、三卷本和六卷本,三卷本就是他的《太公阴谋解》,两《唐志》的《太公阴谋》就是三卷本,当时还在。(3)《司马法注》。见《文选》引用,可见南北朝还在。(4)《续孙子兵法》。见《隋志》和《新唐志》著录。(5)《兵书接要》。见《七录》、《隋志》和两《唐志》著录。(6)《曹公新书》。见《隋志》著录(一卷),两《唐志》不载,但《日本国见在书目》仍有(十三卷)。这六种书,隋唐时期还在。三国以来,注释《孙子》,有魏曹操,梁孟氏,吴沈友,隋张子尚、萧吉,唐李筌、杜牧、陈皞、贾林。但沈友、张子尚、萧吉的注都已失传,其他都在《十一家注孙子》内,我叫 六家注 。曹操注,有一卷本、两卷本和三卷本。特点是简明。此书有影宋本《孙武司马法》(可能是元丰初刻本的残本)中的曹注本,和《十一家注孙子》不同,我在《〈孙子〉古本研究》中利用古书引文做过集校,可参看。孟氏注,两卷。孟氏,生平不详,旧题 梁孟氏 ,只是因为他的书见于《七录》,《隋志》便题为 梁有 。他的注,见于《十一家注孙子》,比曹注更简,话很少。李筌注,三卷。李筌著有《太白阴经》,精通兵学,包括兵阴阳,晁公武说,他 以魏武所解多误,约历代史,依遁甲,注成三卷 (《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孙子》中,凡涉及兵阴阳,可看他的注。杜牧注,三卷。杜牧是有名的诗人,他的注属于文人谈兵。他嫌曹注太简,注释比较详细。晁公武说, 世谓牧慨然最喜论兵,欲试而不得 。他的注,特点是爱引战例, 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知兵者将有取焉 (《郡斋读书志》卷三下)。陈皞注,三卷。陈皞,生平不详。他对曹注和杜注都不太满意,晁公武说, 皞以曹公注隐微,杜牧注阔疏,重为之注云 (《郡斋读书志》卷三下)。贾林注,三卷。贾林,生平不详。另外,《通典·兵典》大量引《孙子》,附有杜佑注。佑书抄撮群书,为之注,并非专门注《孙子》,可以不算。如果加上杜佑注,唐代的注家就有五家。杜佑注,我在《〈孙子〉古本研究》中也做过集校,可参看。旧注,只有曹注和杜佑注可以校。关于《通典》,我想就中华书局校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王文锦等校点)说两句话。第一,这个本子是以浙江书局本为底本,校以宋明善本,这是倒 着校,如果以宋本作底本,当更存原貌,更有条理,还可简化校语;第二,《孙子》杜佑注,《十一家注孙子》是抄《通典》的《兵典》,因为该书是集注本,位置 和词句都有所变动,但中华版以《十一家注孙子》中的杜佑注为准,反过来改《通典》,此亦欠妥。剩下的注,大家只能看《十一家注孙子》。曹操、孟氏的注,我叫 前唐注 ,李筌、杜牧、陈皞、贾林的注,我叫 唐四家注 。七:《武经七书》(宋元明清)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孙子》版本,典型版本,其实只有三种,一种是影宋本《魏武帝注》本(《平津馆丛书》本),一种是宋本《武经七书》本(有日本静嘉堂 文库本),一种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本(有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藏本)。三种也可以说是两种。《魏武帝注》本,是《武经七书》元丰初刻本的残本,与白 文本的《武经七书》是同一系统。宋朝,是兵书经典化的终结,《武经七书》的出现是它的标志。我说的 七 ,就是指《武经七书》。它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六韬》。这七本书,是由先秦齐系统 的三大经典,加先秦魏系统的《吴子》、《尉缭子》,加西汉的《黄石公三略》,加唐代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而构成。《武经七书》,是国子司业朱服和武学教授何去非奉宋神宗诏校定。他们定下来的《武经七书》,基本面貌是:(1)《孙子》。三卷,十三篇,是曹操传下来的本子,面貌与银雀山汉简本相似,可见是最早经典化的本子。(2)《吴子》,二卷,六篇,隋代已经是节本。宋晁公武说,当时的《吴子》是 唐陆希声类次,为之说 (《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即唐代的改编本。(3)《司马法》。三卷,五篇,隋唐以来流行的本子都是三卷本,估计早就是节本,大量讲制度的文字都被删掉。此书,三国,魏有贾诩注;宋代,也有吴章注,均佚。(4)《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宋代新编的古书,其材料来源是个谜。李靖是唐代的大军事家,他的兵书,两《唐志》只有《六军镜》一种,《宋志》则增加《阴 符机》、《韬钤秘术》、《韬钤总要》、《卫国公手记》、《兵钤新书》、《弓诀》六种。这些书都已亡佚,无从判断它的取材。大家都知道,元丰三年(1080 年)刻武经,《武经七书》中的这一种,其实是新书。熙宁初年,神宗已下诏校定李靖兵法,说 唐李靖兵法,世无完书,杂见《通典》,离析讹舛 ,嫌《通典》中的官名、物名已经过时,军人读不懂,所以是甩开《通典》,另外编书。过去,学者都说《问对》是阮逸伪造,真李靖兵法是《通典》的引文。如清 汪宗沂的《卫公兵法辑本》,就是以《通典》的引文为主。其实,《问对》是故意不收《通典》中的东西,不能因为不收,就说是假的。阮逸伪造说,出陈师道,来 源是苏洵、苏轼和苏轼的学生何去非,他们只是怀疑猜测。卫公之书,当时很多,只不过没有一个是汇集各书的全本。此书可能是个选本或改编本,但不一定是伪 书。皇帝下令编的书,怎么好随便造假。此事和政治斗争有关,难免掺杂偏见,下一讲还要说到。(5)《尉缭子》。五卷,二十四篇。(6)《黄石公三略》。三卷,分上略、中略、下略。(7)《六韬》。六卷,每一韬是一卷。银雀山汉简、八角廊汉简有《太公》古本,其中与今《六韬》有关的文字,面貌差距很大,《群书治要》引《六韬》和敦煌本《六韬》也不同于今本《六韬》。《六韬》也是一个改编本。《武经七书》是刻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到六年(年)。但《太平御览·引书目》有《兵法七书》,可能是它的前身。《兵法七书》和《武经七书》可能不完全一样。比如《问对》,可能就是重新整理。宋代的注家,主要有四家: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梅尧臣的注,三卷,原有欧阳修的序。王皙的注,三卷,对原文有校正。何延锡的注,三卷。何延锡,生平不详。张预的注,三卷。张预,字公立,北宋东光人(今河北东光县人),生平不详,除《孙子》注,还有《百将传》,在名将传类的古书中,它是第一部。这四家注,我叫 宋四家注 ,单行本都已亡佚,只能看《十一家注孙子》。《十一家注孙子》,后面还附有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郑友贤,生平不详。《遗说》也不是专门的注。《十一家注孙子》,也叫《十家注孙子》, 十家 是前唐二家注,加唐四家注,加宋四家注。 十一家注 是再加杜佑注。元明以前的旧注,凡是留下来的,几乎全都进了此书。(三)最低限度参考书研究《孙子》,书很多。我读过的书,绝大多数不值得读。过去,我写《〈孙子〉古本研究》和《吴孙子发微》,是替大家看书。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毒,中毒不可免,但没有必要再重复。书,总是越读越少,而不是越读越多。少则得,多则惑。(1)著录。过去的参考书,主要是陆达节的《孙子兵法书目汇编》(重庆:军训部军学编译处,1939年)和《孙子考》(重庆:重庆军用图书社,1940 年)。现在找书,可以看两本书,一本是于汝波主编的《孙子学文献提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一本是穆志超、苏桂亮主编的《著述提要》 (收入邱复兴主编的《孙子兵学大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八册)。(2)文本。从前,善本是公私秘藏,不易见,清孙星衍刻的本子就是最好的本子。三类版本,他刻过两种,一是刻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二是刻《孙子十家 注》。此人对《孙子》情有独钟。他姓孙,自称 孙武之后 ,有光宗耀祖的巨大动力。研究《孙子》,清代学者,他功劳最大。前书,我们要感谢他。因为该书原本已经失传,他的本子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后书,早先,宋本 (《十一家注孙子》)不易见,明本(一般叫《孙子集注》,有谈恺本和黄邦彦本)也不易见,孙星衍发现明华阴《道藏》本,赶紧印,是最普及的本子,现在有宋 本,可以代替它,但以前是独一份。《武经七书》本,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日本静嘉堂文库本,这个本子和《魏武帝注》本是出于一系,有《魏武帝注》本,也 可以不读它。现在,研究文本,可看我的《〈孙子〉古本研究》。宋以前,简本和古书引文,我做了全面搜集和分期排队,极便参考。宋以来,典型版本,我也做过 横向比较。相比之下,《魏武帝注》本最好。宋以后,都是重复,不必校,不必读。(3)注本。过去读《孙子》,主要是军人。他们读的都是《武经七书》。学者盛称的金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和赵本学《孙子校解引 类》,清朱墉《武经七书汇解》,都是属于这个系统。这些书,除了研究学术史,没有太大价值。清代,考据学发达,但《孙子》没人理,没有一流学者做深入研 究。孙星衍也没有注《孙子》。他们的注,也多半不必读。我认为,读旧注,还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最好。另外,我的《吴孙子发微》,是全面研究《孙子》的 文本演变,针对所有疑难词语做深入考证,并附有白话翻译的书,也是便于参考的注本。《〈孙子〉古本研究》的下编还汇集了我历年考证《孙子》文本和词语的有 关文章,是写作《吴孙子发微》的素材和研究基础,请参看。(4)校勘。清代学者没人理,国家图书馆有个王念孙校本,只是过录本,我看过,没什么价值。清代,贡献最大,还是孙星衍。孙氏校勘《孙子》,方法很对,主 要是据类书引文,研究早期面貌。宋以后的情况,杨炳安《孙子集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做过全面调查。他的工作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为我们理出 两大版本系统,二是在客观上证明,宋以下的版本,其实不值得校勘。我在上面提到的两本书,对校勘也进行了总结这两本书,均已收入中华书局刚刚出版的拙作 《〈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一书。。读《孙子》,基础的基础,是五件事:第一是细读原典,第二是精研旧注,第三是考证源流,第四是分析结构,第五是解决词语上的难点,读不懂的词语,别轻易放过。除我在《吴孙子发微》中提供的书目,大型参考书,还有两种,可供查用,但价格比较贵。一种是《孙子集成》,24册,谢祥皓、刘申宁辑,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一种是《孙子兵学大典》,10册,邱复兴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以上,是就《孙子》谈《孙子》。如果大家对《孙子》比较熟了,我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武经七书》的其他几种,还有上面说的其他兵书,包括出土的兵书。明茅元仪说,《孙子》写得最好,其 他兵书,不过是《孙子》的注疏(《武备志》卷一《兵诀评》序)。明李贽的《孙子参同》,就是把其他兵书,还有史书中的战例,分门别类摘出来,用来注《孙 子》。这个读法很好。另外,我们真想从《孙子》学点什么,特别是学它的兵术和思想,还要把它放进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来读。这是下一讲的内容。
网站QQ: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还不是会员?
[!--temp.fix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膑在齐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