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单位给办的单位办理社保卡流程不在本地让我去外地取怎么办? 我在阳泉市也一直在阳泉上班没去过外

  (目录)史事篇仇犹国的建立与覆灭《赵氏孤儿》与藏山秦始皇灵柩过石艾韩信击赵屯榆关李自成义军在晋东李化龙起义于成龙泼墨固关康熙六度过阳泉盂县农民的抗税斗争10.八国联军入侵平定,盂县11.争矿运动在阳泉12.基督教"友爱会"的创立及活动13.保晋公司迁址阳泉14.民军堵击清军15.孙中山两度莅阳泉16.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17.阳泉党组织的创立18.平定起义与红二十四军创立19.娘子关防御战20.刘伯承师长在阳泉21.七亘大捷22.朱德夜宿东白水23.日军暴行24.百团大战在阳泉25.岔口空村斗争26.支援全国解放战争27.阳泉解放建市28.华北人民政府移居阳泉29.华国锋在盂成婚30.反把头斗争31."李桂林事件"32.石太线实施电气化复线工程改造33.郭沫若题诗赞阳泉34.阳泉的"农业学大寨"运动35."8·23"桃河水患36."文革"中的两次非法夺权37."文革"中的两次大规模武斗38.肿瘤普查二十年39.轻工大会战40."阳泉工人画"享誉海内外41.娘子关提水42.阳泉矿务局煤炭"翻番"43.旧城改造44.新方志编纂45.阳泉办大学46.农村小康建设47.乡镇企业的历史大跨越48.创立经济技术开发区49.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50."两路"建设51."互联网"在阳泉落户52.专题片《羊泉村的记忆》在央视播映53.阳泉钢铁公司破产重组54.桃河综合治理工程55.热电联产工程56.抗击"非典"57."8·14"矿难58."国阳新能"股票上市59.打造中国"鲁尔区" 建设晋东明珠城60."马家坪系列杀人案"告破二,人物篇1.李氏三雄2.李家"双头凤"3.方志学人张佩芳4.孙裕急公好义传美名5.古州三贤6.义和团首领张大楞7.开明士绅张士林8.清官"李崞龄"9.平定三才子10.抗日村长史梦梅11. 革命家属李有年12. 视死如归的抗日区长——岳勇13.红色交通员孙林荷14. 杀敌英雄赵亨德15.高氏三杰16.全国劳模王四毛17.民营企业家赵铁卿18.评说艺人郗富根19.抗日游击队长王凤山20.模范售货员王桂秀21.工人运动领袖何英才22.英雄少年刘春祥23."办社英雄"赵忠24.以身殉职的公安干警傅忠义25.晋剧表演艺术家马兆麟26.拳师杨威远27.爱国侨胞尤坤南28. 抗日功臣梁晋平29.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葛德林30.模范街道干部蔡银花31.爱国民主人士刘伯文32.尊师重教模范李岱亨33.红色的山乡教师张瑾瑶34.木匠出身的领导干部35.倒在抗洪工地上的村官贾月熹36.瓦斯治理专家金元斌37.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赵芝田38.防疫法官刘怀顺39.登上全国群英会主席台的阳泉人张润槐40.老市长任朴斋41.肿瘤专家郭文章.三,风物篇(一),文物景点文物林里关王庙盂县大王庙泰山庙释迦寺宋代大铁钟冠山书院娘子关城堡藏山祠石评梅故居10.开河寺石窟11.烈女祠12.百团大战纪念碑景点平定州古八景述略盂县古十景述略冠山景区固关景区药岭寺银圆山庄石家花园万花洞寺平安温泉翠枫山景区(二),名优特产工业名品1."阳优"牌喷粉1#煤2."兆丰"牌重熔用铝锭3."阳"牌中低压大口径阀门4."白羊"牌重熔用铝锭5."新派"牌建筑用塑料给排水管件6."京武"牌焦炉硅砖7."华寅"牌放顶煤液压支架8."晋达"预焙阳极9."吉天利"牌产品10."远鑫"牌中碳锰铁11."金鑫"牌梳棉盖板针布12."冲浪"牌铝碳滑板砖13."古州"牌日用陶瓷14."亚美"复合硅酸盐水泥15."奥伦"牌煤矿用织物整芯输送带16."白鹅"牌工业三聚磷酸纳17.工业导爆索18.大寨核桃露19.维尔康饮料20.云阁牌泉味牛肉土特产品阳泉砂货平定刻花瓷平定黄瓜干盂县花椒盂县核桃6.擦鏒锄板7.北岭牌老陈醋8."三来食品"9.罗非鱼(三),风味名食1. 飘抿曲2. 抿圪蚪3. 过油肉4. 豆叶菜5. 砂火锅6.莜面饸饹(四),风俗民情1.节庆习俗2.婚俗3丧俗4.喜庆习俗5.饮食习俗6.衣着习俗7.宅居习俗8.城乡庙会1钩沉篇阳泉的由来与变迁盂县建县设治及沿革述略平定建县设治及沿革述略话说桃河境内古长城小记王士翘和他的《西关志》"景贤祠"与"十四都草豆局"张穆和他的《蒙古游牧记》正太路阳泉设站始末阳泉街名小考阳泉手工业述略一,史事篇阳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20世纪50年代平定西北部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的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即距今约10万多年前,便有先人在此生息繁衍.其后,在平定县的乱流,娘子关,水磨湾,宁艾,冶西和盂县的西烟,土塔等处,又有石斧,石刀,骨针,陶器等出土,系新石器时代文化,表明距今约年左右,境内先民已迁徙到平川,河谷地带居住.但是,关于本境的文字记载,则始于春秋后期在盂县城东古城坪建立的仇犹国.照此推算,阳泉的历史文明应当是2575年左右.2007年5月,是阳泉解放,建市60周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阳泉的历史,阳泉的文化,激励人们知我阳泉,爱我阳泉,进而建我阳泉,使家乡阳泉变得更美好.笔者在编写《阳泉史话》这本书时,特意选择了对阳泉的演变和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的60件大事归在"史事篇"中进行了记述.其中,有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方方面面;所涉内容主要是正面的,讲述业绩的,但也有些是反面的,讲述问题的,旨在让后人受到教育,汲取教训,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编排次第大体上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仇犹国的建立与覆灭阳泉历史悠久,但是,见诸典籍文献的文字记载仅始于仇犹国.那么,仇犹究竟建于何时 由何人所建 当时的历史情况如何呢大家知道,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时,"礼坏乐崩",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公元前七世纪前后,以畜牧为业,长于攻战的狄族日益强盛起来,并不断侵凌中原,进入山西,散居于长治,临汾等地.周灵王三年(前569),狄族(分赤狄,白狄,长狄三大支)中白狄(因着白色服装而得名)的一个分支迁到今盂县城东部定居,建立了仇犹国,国都就在今盂县城东一里许的古城坪附近.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东盂县";与之相应的"西盂县"(西烟盆地一带)当时是晋国的属地.两国虽仅一山(管头山)之隔,但因地僻路险,交通不便,加之当时晋与诸戎(含狄族)有盟,"修民事,田以时",所以百余年间,彼此无扰,未发生磨擦.经过数十年的争斗,到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晋国六卿中的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联手已把范氏,中行氏在国内的余嗣及党羽剿灭,并瓜分了他们的领地.为了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赵,韩,魏抗争,翌年,智氏的实权人物智瑶率晋军出兵中山(白狄别种所建之国,亦称鲜虞,在今河北正定一带),"取穷鱼之丘",顺便攻打仇犹(系中山国的联盟国).但当时仇犹闭塞,四面环山,林木茂盛,不好用兵.怎幺办呢 诡计多端的智瑶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铸了一口大铁钟,谎称要敬送给仇犹国的君王.仇犹君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欣喜,于是便命令大臣调集人马,劈山斩崖,连夜修路,准备迎接智瑶馈赠的大钟.这时,仇犹国一位名叫赤章曼枝的大臣怀疑智瑶此举有诈,就向国君进谏说:"智瑶是晋国赫赫有名的权臣,其为人向来食而无信;何况晋国疆土广阔,富饶强大,为什幺要用大钟这样贵重的礼物来敬送我们仅有弹丸之地的小国呢 我看其中必有阴谋.如果智瑶借送钟的名义带兵来袭,我们的国家就可能要被灭亡了."仇犹国君得宝心切,赤章曼枝的话哪能听得进去.他说:"大国赠宝给小国,这是看得起我们的表现,也是友好的象征,我们怎幺能随便怀疑人家呢 "赤章曼枝的谏言得不到国君的重视,痛心地说:"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而不用,远身可也!"说罢,"断毂而行",投奔到了齐国(一说卫国).时隔不久,仇犹国就被智瑶灭亡了.仇犹君眼看着随大钟开来的浩浩荡荡的晋军,知已上当,悔恨已晚,无奈,只好和妻子双双自尽,以表对国家的忠贞.仇犹国的历史随着国君自尽这一悲剧的落幕而结束了,但是仇犹的后人依旧怀念着他们.至今,许多遗迹犹在,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流传在民间.在盂县城北2公里处有一山,名高神山,古名仇犹山,又名原仇山,山顶有庙.《大明一统志》载:"仇犹国君既灭,后人立庙此山"以示祭祀.县城西北有河绕城而过,名香河,古名腥河,相传是仇犹爱妃殉难的地方.后因"腥"字不雅,改为香河.盂县清城乡傅家垴村有将军岭,传为仇犹将军殉国后葬此,后人立碑志之(载《山西历史地名录》).至于赤章曼枝精忠保国的事迹更是为后人所传颂,被载入《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以及历代编纂的《盂县志》等权威性史志著述中.上世纪90年代,阳泉市教委还以此为题材创作摄制了电视片《钟》,警示和教育青年一代,并在全国获奖.日~8月26日,阳泉市,县文物部门配合省文物勘探技术中心和省考古所专家,对盂县金龙大街(穿越仇犹国古城)东周墓地进行了文物勘探和发掘,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48座,汉墓和明清墓各2座,古井11眼,古路1条,各类铜器,青铜器,玉石器等文物500余件.其中,8把青铜剑是晋东地区的首次发现.专家初步认定,这些青铜剑系春秋战国时文物,可作为仇犹文化的一种实证.《赵氏孤儿》与藏山《赵氏孤儿》是我国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一部撼动人心的历史悲剧.剧本记述了公元前597年,晋国大夫屠岸贾率兵剿灭赵氏于下宫,赵氏家族300多人被斩杀殆尽.赵朔之妻庄姬因身怀有孕,避祸宫中而幸免.后生一男孩,即遗孤赵武.屠岸贾闻讯入宫搜孤,义士公孙杵臼和程婴相谋救孤,结果杵臼与假孤被害,程婴与真孤逃匿山中避难.十五年后,在韩厥的帮助下,赵氏孤儿赵武被迎回宫中,屠族被诛,赵武主政,传承了赵氏门楣,开创了新的辉煌.由于作品是围绕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之间水火不兼容的矛盾冲突展开的,全剧始终交织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热情讴歌了济困扶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给人以强烈的情感激励和艺术享受,所以八百年来,《赵氏孤儿》一直流传民间,除京剧外,还被移植,改编成汉剧,滇剧,秦腔,晋剧,蒲剧,闽剧,河北梆子以及话剧等剧种,常演不衰;甚至被翻译到英,意,德,法,俄等国,在西方文化界引起轰动.诸多文献和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考证,足以证明:盂县藏山是赵氏孤儿真正的藏身之地.一是金大定十二年(1172)六月所立《神泉里藏山神庙记》碑文中有明确记载:"藏山之迹乃赵朔友人程公藏遗孤之处也."二是明代《太原府志》载:"藏山,在盂县北五十里,乃程婴,公孙杵臼谋藏赵氏孤儿于此."三是清代《山西通志》载:"藏山,在盂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有程婴藏孤洞."而且在按语中明确告诉人们:"忻州有程侯山,志亦称为藏孤地,盖皆出流俗附会."否定了忻州为藏孤之地的说法.同时,书中也找不到降县有藏孤之处的记载.四是明朝末年冯梦龙所编《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中说,程婴携赵孤"潜入盂山藏匿,后人因名其山曰藏山,以藏孤得名也."此外,从地理方位来看,程婴救孤决不可能在奸臣的眼皮底下藏身,走得越远越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盂县远离晋国国都,地处边界之外,消息闭塞,交通不便,乃藏孤安全胜地.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才能藏匿十五年之久.况且,在今盂县境内,除藏山外,还有与"赵氏孤儿"故事有关的黄安岭,大围村,落箭山等地名传说和纪念建筑.这一切,都充分说明藏山因藏孤而得名,赵孤因藏山而活命,其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正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藏山文化,也才有了赵氏的再度辉煌.秦始皇灵柩过石艾据《山西交通史》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时遇疾驾崩于河北沙丘平台(今广宗县北大平台),灵柩返咸阳时曾路经石艾(今平定县域).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土地私有制外,还采取了平险阻,修驰道,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以御外侮等一系列措施,维护和巩固其政权.同时,还先后五次出巡,亲察吏治,了解民情,并在沿途刻石颂德,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公元前210年的这次出巡,是始皇的第五次出巡.这一年的夏天,秦始皇自渤海西岸登陆后,准备返回都城咸阳.不料,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得了重病.七月到达沙丘,始皇预感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了,便令赵高给远在上郡(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榆林市东南)监军的长子扶苏草拟诏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诏书刚封好,还没等到派使者出行,秦始皇就去世了,年仅50岁.始皇之死,当时只有李斯,赵高,小儿子胡亥和几个亲近的宦官知晓.李斯,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系荀子的弟子,战国末年曾在郡里当过小官.赴秦后,起初在吕不韦门下,后被拜为客卿,为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做出巨大贡献.所以,秦始皇登基后,即将其委任为丞相.在任期间,他帮助秦始皇立郡县之制,废《诗》,《书》儒教,统一文字,堪称功勋卓著.但此人心胸狭窄,忌贤妒能,他的同学韩非到秦国以后,他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影响自己的前程,便进谗言诬陷韩非,致使韩非下狱,最后被迫自杀.当上丞相之后,他的大儿子李由被任用为三川守,其他儿子都娶秦国的公主为妻,女儿也嫁给秦国的公子,以期攀龙结凤,永享富贵.赵高,本来是赵国的贵族,其父母犯了杀头之罪,他潜入秦宫,当了宦官.此人阴险,毒辣,善于察言观色,又长于逢迎,深得秦始皇宠信.秦始皇猝死,使秦国的命运一时悬在李斯,赵高和胡亥的手中.李斯考虑到秦始皇生前没有立太子,生怕突然宣布秦始皇驾崩会引起天下大乱,便与赵高等人商议密不发丧.将始皇的尸体置于辒凉车中,百官奏事,上食依然如故,令宦官在车中代为裁断.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一方面谎称秦王爱吃鱼虾,特意弄来许多臭鱼烂虾来遮掩尸体的腐臭;另一方面故意舍近求远,北上井陉,绕道上郡(始皇长子扶苏任职地),再回咸阳.赵高则所虑更多:他考虑到自己犯法几乎死在蒙恬的兄弟蒙毅手下,多亏秦始皇出面说情,自己才幸免一死.如果公子扶苏继位做了皇帝,他与蒙恬关系好,必然重用蒙氏兄弟,仇恨难消,不定何时会祸及己身;胡亥是自己的学生,过往甚密,如果能顶替扶苏继位,定会对己有利.于是,他加紧活动,策划,怂恿胡亥,李斯篡改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起初,胡亥不敢大胆妄为,但又经不起皇位的诱惑和赵高三寸不烂之舌的煽惑,最后还是同意了.接着,赵高又去鼓动李斯,对李斯说:"现在皇帝已经升天,诏书还没有送出去,想叫谁当太子,做皇帝,就在你我一句话了." 李斯一听,立刻制止他:"你怎幺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这不是人臣应当谈论的事情." 赵高于是问李斯:"公子扶苏长期和蒙恬在一起,你的才能赶得上蒙恬吗 深谋远虑你能比上蒙恬吗 你和蒙恬谁得罪的人多 扶苏是亲近你还是亲近蒙恬 " 李斯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比不上蒙恬.赵高又说:"我在宫廷里已经20多年了,从来没见过被免职的丞相,功臣有好下场的,到头来都是被诛戮.扶苏如果做了皇帝,必定用蒙恬为相,到时候你总不能怀揣着通侯大印回老家吧." 李斯仍然念念不忘秦始皇对他的信任,不肯干这种擅自废立,后患无穷之事.但赵高一直给他讲安可以变危,危可以变安的道理,让他认清形势,当机立断.据传说,赵高步步逼近,一路行走,一路鼓动,一直讲到鹿泉(今河北省鹿泉市)的土门关.赵高的话刺中了李斯的要害,快到白石岭了,李斯竟哭了起来.赵高进一步威逼,李斯终于就范.上得白石岭,找一段比较平坦的路段停下,他们便开始伪造诏书.首先改立胡亥为太子,接着指责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并指责蒙恬"为人臣不忠,其赐死."后来,扶苏接到"诏书"愚蠢地自杀;蒙恬没有自杀,被关进了监狱.回到咸阳,胡亥做了二世皇帝,赵高为郎中令,掌握了朝中实权.不但蒙恬,蒙毅兄弟被杀,十二个皇子都被杀戮,十个公主也先后被杀害.以连坐被杀的更难以数计,于是朝中上下人人自危.作为"矫诏"同谋者的李斯,心里有愧,一直忐忑不安.后来也被赵高设好圈套,一步步牵着他的鼻子走,终以"谋反罪"被腰斩于咸阳,且被夷三族.现在,如果去参观井陉古驿道,导游小姐会指着复制的辒凉车,告诉你,赵高,李斯就是在这儿"矫诏"的.这当然是一种附会雅谑;但是,赵高的阴谋确实是在从沙丘经井陉,过固关跨石艾,去咸阳的驿道上策划,实施的.两千余年的古驿道,是秦朝这段残酷历史的见证;同时也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平定已修有贯通太行山之驰道,那时,这里就是扼冀晋之咽喉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韩信击赵屯榆关明清两代刊行的《平定州志》和上世纪90年代编辑出版的《平定县志》,《平定县地名志》中,记载了许多与韩信有关的传说和地名,而且在今平定城东20里的西郊村(属石门口乡辖)西试剑峰顶还建有淮阴侯庙.这是怎幺回事呢大家知道,韩信在楚(项羽)汉(刘邦)相争中初属项羽,后归附刘邦,任大将.因足智多谋,又善用兵,屡立战功,一度曾为刘邦所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后因有人诬其谋反,刘邦以计擒之,贬为淮阴侯(信乃淮阴人,今属江苏);终又因涉嫌参与陈豨的叛乱而被吕后以计杀身.汉祖三年(前204)十月,韩信一路顺风,在河东全歼魏军主力,横扫五十二城,又在上党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和太原邬(今山西介休县东北)以东连续击败代国军队,并生擒夏说(代国的相国)后,奉刘邦之命即率兵开进今平定城附近,安营扎寨,习练兵马,准备一举破赵,进而下燕取齐,威逼项羽.平定城原系上下两座城垣.上城是一片大土岗,立于岗上向东眺望,十多里盆地可尽收眼底.因此,历代兵家由西击东,必先夺此岗.深谙兵法的韩信带领数万兵马来到本境后,也曾"驻兵于此,筑城为寨,以榆塞门,因名榆关."(载《平定州志》)也许是有这样一段史实的缘故吧,今平定县城内与上城相连的有西南营街和东南营街,相传为韩信屯兵的营地;上城的南门外有"练将坡","射圃亭",传说当年韩信曾在这里教他的兵将练功习武,打靶射箭;顺着城南河东行5里处有洗马堰村,相传为韩信屯兵时曾在此系马或洗马而名;洗马堰东南有藏将沟(今常家沟),传言韩信屯兵时曾有将领在此藏身,故名.此外,据《平定州志》载,韩信屯兵榆关时,还在东50里处的古驿站柏井筑了军城,后称柏井城.城的高岗上建有韩信寨(又名淮阴寨,俗称寨上)和粮草寨,相传是韩信屯兵和积存粮草之所在.赵(国)王歇和代(国)王陈余(时为赵相)得知韩信统率兵马驻扎在榆关后,便调集了20万大军聚集在今晋冀邻界的井陉口(即土门关,址在今河北省鹿泉市城西5里处,古驿道由此进入太行山),准备与之相持对垒.这时,赵王一位名叫李左车(系李牧的孙子,今河北元氏县人)的谋士献计说:"韩信乘胜而来,锐不可挡.要对付韩信,只能奇袭,不可硬攻."言称"若能让我率骑兵3万,从隐蔽的小路巧截汉军辎重,断其后路,使之前不得战,退不得还,不出10天,必可一举全歼汉军,擒杀韩信,张耳等."谁知左右赵王的陈余只相信兵法"义兵不用诈谋奇志"的说教,又轻视韩信实力不足,因此一意孤行,对李的计策不予理睬.韩信得知此事后,心中大喜,于是,便从屯兵的榆关发兵,到达井陉地界后,趁夜深人静精选了2000骑兵,身穿赵服,手执赵旗,扮做赵军秘密绕小道前去偷袭赵营.第二天凌晨,韩信才亲率兵马,浩浩荡荡向井陉口进发,并专门指定背靠河水的地方(今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以西的绵蔓河西岸)安营扎寨,摆开阵势.陈余探得汉军背水扎营违犯了兵家之大忌,心头暗喜,随即出兵迎战,妄图消灭汉军于绵蔓河岸.双方大战数十回合后,韩信佯装败阵倒退,赵军传令全军进击.汉军兵力远不及赵,但因其身背河水,后无退路,所以个个殊死决战,勇猛异常.赵军屡战不胜,只好暂时休战,命令退回本营.当赵军返回望见营地上插满了汉军的旗帜时,以为军营已被汉军占领,顿时军心大乱,士卒四处逃窜.此时,汉军前后两股力量奋力夹攻,大破赵军,杀死了陈余,擒获了赵王歇,并收李左车为汉军参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劣势战胜优势,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背水之战.平定人民为了纪念韩信这位为刘邦建汉效命,立下不朽功勋的名将,除在他屯兵活动过的地方命名了许多村名,地名,流传了许多传说,故事外,还在他出征前抒发壮志豪情试剑称勇,一剑劈开一座大山的地方(今平定县城东20里西郊村西的试剑峰顶)修建了淮阴侯庙.金代文学家,曾任过平定州刺史的赵秉文瞻仰该庙后感慨万端,曾有诗碑传世.其诗曰:"地险山危气势雄,将军从此建奇功.兴刘业就人何在,破楚名存事已空.故垒带烟余杀气,荒祠向晚动悲风.功名盖世今如此,读罢残碑思不穷."李自成义军在晋东在中国历史上,不堪忍受当朝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聚众造反,揭竿而起者甚多;而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除清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外,当推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其不但推翻了朱氏王朝276年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异族的入侵,还在西安创立了大顺政权,改元永昌,提出了"平买平卖","均田免粮","五年不征"等口号和法令,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甚至一度攻陷北京,准备登基做皇帝.由于历史的局限,这支义军同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失败了,但其功绩和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则是千古不朽的.史料记载,闯王李自成及其所统领的明末义军前后曾五次转战晋东,血洒我阳泉境域.早在明崇祯二年(1629),义军前期首领高迎祥手下的大将"混世王"和"一斗谷",就曾率领农民军在平定和寿阳一带活动.崇祯五年是义军三十六营四面出击,全晋震动的一年.元宵节刚过,义军一部进驻今平定县宋家庄河和龟石沟村,准备立足后,逾太行向河北挺进.当时,奉命在平定督造军械的平阳府蒲州千户(曾任宣府镇游击)杨其庄,见义军在城南按兵不动,便鼓动平定城内乡兵出击迎战,结果,被农民军合力围攻,乡兵大败.杨其庄惊恐之余,也在此次出击中自杀毙命.至月底前后,义军大队人马通过和顺,乐平(今昔阳),由平定的阳胜,马坊,石门口一线,到柏井驿,直逼固关.固关把总薛邦祯,惶惶告急.平定旧志载,义军的此次行动,致使当地农民"逃亡者八千余户".事实上是跟随农民军,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崇祯六年的春天,崇祯皇帝调西北军曹文诏入晋,使战局发生了逆转,义军遭受惨重损失和挫折.高迎祥,李自成被曹文诏连连追逼,一度带着七零八落的队伍,退到了寿阳,处境十分困难.首领们商定,暂时避开追敌的锋芒,命李过,罗虎,高一功三支人马在辽州一带,大将闯塌天,贺锦的两支人马在盂县,汾河一带继续牵制各路官兵,高迎祥,李自成二人则率大部人马向河南撤退.义军头目李过等为掩护大队顺利转移,出其不意地攻陷了辽州,杀死知州李呈帝和主事张友,程佐等.诡计多端的曹文诏闻报,看出了李过的计谋,只调了少数兵力前去解救,自己仍然领着主力追赶农民军的大队.在碧霞村,农民军的大将"混世王"奉命断后掩护,结果被曹文诏团团围杀,英勇战死.曹文诏还没来得及向崇祯上书请功,忽然探子来报,称义军"闯塌天"在盂县攻城,情事十分吃紧,求曹文诏速速决断.曹文诏想不到再次火烧屁股,不得不立刻回师,到盂县解危,哪料,他们气势汹汹赶来后,"闯塌天"却早已不翼而飞了,让他扑了个空.乘着曹文诏像只没头的苍蝇似的东碰西撞,高迎祥,李自成二人已经率部队安然渡过了黄河,李过等五路人马也相继杀出山西境内,在河南灵宝和主力部队会师,而后向中原一带进兵,在更广阔的地区展开了新的斗争.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后,于正月初八,即亲自率步兵40万,骑兵60万(据《山西通史》卷五,)从西安出发,向北京进军.部队从风陵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一路攻战,二月初五抵达太原城下.沿途地主风鹤为惊,明朝官吏非降则逃,一时间声震全省.平定乃通京要冲,又系义军多年活动之地,还是义军势力较强的辽州(今左权县),寿阳,榆次等地的近邻,所以,听说太原被义军攻陷后,平定守御千户朱弘荃闻风丧胆,将城门紧闭,严加守卫;广大民众却唱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纷纷打开城门欢迎义军的到来.据平定旧志记载,农民军将领焦总兵路过平定州城时,只在城中休息了一日,便由西而来,往东而去了.慑于农民军的声威,出于安身保命,州署官吏也装着笑脸相迎,设宴款待,未发生任何磨擦.这年二月十六日,李自成率主力部队从太原出发北上(另一路派游骑出固关东进,会师北京)克宁武,经大同,长驱直入,于三月十七日抵达北京;十八日进占新义门(广安门)外城;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北京市景山)树上;当天,义军破内城各门,李自成乘马入承天门(天安门),登皇极殿,明朝灭亡,写就了中国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然而,时隔不久,即发生了吴三桂叛明引清军入关的事件.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及其领导集团,思想准备不足,难于应付;加之入城后未能整肃军纪,盲目乐观,将士中奸淫掳掠之事屡有发生,民心不附;大将刘宗敏又夺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园园,导致原准备降附李自成的吴三桂反目,转而乞求于清军,合力进攻李自成.李自成仓促东征,损失数万之众,形势急转直下,遂于四月三十日被迫撤离北京.由于清军派出一万精兵配合吴三桂疯狂追击,一战于庆都(今河北望都县),二战于定州(今河北定州市),三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李自成均告失利,且身受箭伤.为是,不得不西折井陉,退入山西,留精锐扼守固关,住进平定城调治.对此,平定旧志也曾有记载:跟随他的大将叫陈尚智;住地相传在今平定县城西五里大峪村张家梦楼.该楼呈方形,共四层,楼梯和地板均系木结构,每层四面皆有窗,楼顶还筑有一个精巧别致的小亭.远远望去,好似一座军事建筑上的碉堡.可惜"文革"浩劫中被拆毁了.李自成在平定大峪村养伤期间,曾和城里的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当时,正值明朝大理寺卿张三谟谢官归里,李自成仰慕其才学和为人,曾数次与之磋谈,还恳请他出山,做义军的宰相,未果(《平定州志》干隆版和《平定县志》1992年版均有记载).伤势好转后,李自成还亲自到娘子关安排布防.相传,娘子关山崖上"山明水秀"的石刻,署名"李秉直题",实为李自成的手书.直到这年八月,义军还控制着固关,娘子关等要隘.八月二十一日未时,义军千余骑,从固关出发,突袭今河北省井陉县旧城,伪装成官兵,诈开城门,直抵县衙.张游击杀出县衙迎战,被箭射倒在十字街头,众拥杀死;古典史也被杀死;莫知县被生擒(载《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得胜而返.平定城南营东头的关帝庙(今已废)恰逢这年竣工,石碑落款便用的是李自成的"大顺"年号.应该说,这是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几次转战晋东,深入人心,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又一物证.李化龙起义阳泉民众历来崇尚简约,民风淳厚,且有勤劳好义之传统.因此,康熙皇帝于1703年冬十月西巡路经本境时,在《过固关》诗中曾写下了"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的诗句.但是,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以及地方官吏的骄横奢华,则从来都是不甘寂寞,勇于反抗,惯于斗争的.发生在清顺治四年(1647)的李化龙起义,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大家知道,后金可汗二世——皇太极(清太宗),由吴三桂引领举兵入关(山海关),定鼎北京后,他们一方面大封功臣,采取以汉人治汉人的策略,诱纳部分降清的明朝旧臣充当其鹰爪,大肆杀戮反清的民众;另一方面推行精神奴役政策,把满族的一些民族习惯强加给汉族.顺治元年(1644),清朝统治者颁布了所谓的"剃发令",逼迫汉族百姓"剃发结辫"(就是照满民的样子,让汉民也把头顶上的前半部头发剃掉,后半部蓄发,梳成长辫),并规定:自发布命令之日起,十日内,京城一带及各省地方,都必须依照法令执行,违者处以重罪,甚至杀头.这是一种残酷的民族压迫,自然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李化龙是今盂县上社镇大西外(古名大西沟)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原名叫李自喜.传说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中社(今中南村)村的大庙进行整修,李自喜便到那里帮工,混口饭吃.一天中午,他在庙里的大殿前石阶上乘凉,一个负责彩绘的小工匠见他赤胸露臂地酣睡,就在他的胳膊上画了一条腾云驾雾的赤龙.打那以后,李自喜就改名为李化龙了.李化龙是个胸怀大志,心有谋略的人.顺治初年,他选定中社为据点,秘密联络乡友伙伴,聚积反清势力,在盂县境内吹响了反清的号角.李化龙的这一义举,顺民心,合民意,很快得到乡民的拥护,不少有志男儿纷纷响应,一些当年跟随李自成南征北战的将士,也先后投身到李化龙领导的反清行列里来.一时间,李化龙成了盂县北乡民众敬仰和拥戴的反清领袖.李化龙虽系农民,但很有帅才,知人善任.他根据各人的所长,有的负责打造兵器,制造火炮;有的负责操练兵法,演习武艺;还请黄沙口村一位落第的秀才,做自己的军师.所以,短短几年,他的队伍已壮大到数千人之多,举义条件约已成熟.顺治四年九月,李化龙率领他的人马宣布起义,并杀出中社,浩浩荡荡向盂(县)城逼近.消息传来,守城官兵顿时乱作一团.他们一面派人出城求援,一面将城门紧闭,调集城内所有兵力,登城顽抗.义军包围了县城,首先从南门发起攻击,但由于清兵凭借城墙这一有利屏障,几次攻击均未能奏效.是夜,李化龙改用火炮攻城.在一阵阵轰鸣声中,城墙大段大段地倒塌下来;火光中,守城官兵被炸得哭天喊地,血肉横飞.经过几天的激战,清兵死伤惨重,而义军却越战越勇.但就在这孤城将破,城内官兵准备开城投降之时,清冀宁道守宪王镛,参将李好贤率领大队人马,从城西小坪梁一带杀气腾腾前来救援.城内守军见援兵已到,随即也杀出城来.在腹背受敌的情势下,李化龙临危不惧,指挥义军分头迎敌.经过一场血战,清兵尸陈遍野;李化龙钢牙紧咬,血染征袍,怎奈寡不敌众,最后还是和众多义军将士一起倒在了血泊中……坚持了4年之久的李化龙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在盂县北乡龙华河,滹沱河一带播下了反清的种子,并在以后的若干年中,直至康熙,雍正年间,北乡一带还不断有人在进行反清活动.而今,李化龙反清的故事和传说,仍在北乡民众中广为传诵;李化龙当年操练兵马的校场,箭台遗址,仍在上社镇中南村(古称中社)西南保留.于成龙泼墨固关《人民日报》海外版日第6版,刊登了平定县政协主席李铭魁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廉吏于成龙手书碑刻被发现》.消息传来,平定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都说这一发现又为固关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大家知道,于成龙是清初大臣,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今离石)人.因为官清正,作风务实,深受清廷赏识,曾被康熙帝嘉誉为"清官第一".所以,委任后节节升迁,直至两江(江南,江西)总督,名震一时.文章称:山西省平定县政协在收集,编撰《平定碑刻文选》资料过程中,获悉县境内有一代廉吏于成龙手书碑刻的线索,当即组织文艺工作者查找.前不久,终于在旧关村古关隘处发现了碑刻实物.此碑高149厘米,宽73厘米,青石质地.古碑虽已被撞为三截,但其中最易失散的一小块经退休教师王国林收藏保护尚能显现原貌.碑文是一首七律诗:"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四十年前经熟路,于今一别到三山."短短数语,简述了其不平凡的仕途经历,又抒发了其感戴皇恩,忠君爱国的报国之志.诗中最后一句"于今一别到三山"所指的"三山",在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因有三峰而得名.长江从西南而来,此山突出江中,当其冲要,为江防要地,亦作南京别称.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佳句.据此,于成龙别故土,到三山,应是其赴两江总督任地南京.碑文题刻时间为壬戍仲春,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农历二月.康熙二十年,于成龙进京朝觐,召见询问政事,康熙表扬其为"清官第一".这一年冬天,于成龙向圣上请假,为母亲办理丧事,皇帝下诏恩准.没多久,于成龙便由直隶巡抚迁升两江总督,时年65岁.翌年,于成龙葬母事毕,辞乡赴任,出固关离晋之时,心潮起伏,有感而书.碑文落款处有两枚印章:一是"于成龙印",一是"北溟氏".可见此碑确系于成龙所书无误.康熙六度过阳泉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播映,把一个深不可测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银屏,走进了千家万户,并成为一个时期人们议论和关注的中心.那幺,作为一位执政61年,功业卓著,勤政爱民,开创了"康干盛世",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与我们山西特别是阳泉,有无故事,或者这样那样的干系呢 笔者饶有兴致地翻阅了有关典籍和文献,查到康熙在位期间,不但先后26次因灾减免过山西部分州县的田赋,丁赋,粮税和皇宫用品(绸缎,水胶,茜草,五倍子,明矾等),多次调拨京仓粮食,帑金(库银)救急济民,而且先后11次亲临晋省,考官风,察民情,实施其文行德化政策.其中,路经阳泉境域的就有6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为祝太皇太后孝庄延寿,康熙帝玄烨入娘子关,经我市赴五台山设道场,并亲临佛寺五顶,在山上住四日后起驾回宫.住山期间,他给菩萨顶各殿都陈供了金银,龙缎,香烛,哈达,于佛像前拈香跪拜,求太皇太后万寿无疆;同时,特赐山下老人龙袍,貂座,衣靴等物品,还分赐大喇嘛,格隆等龙袍,蟒袍,衣靴,缎匹等,并御宴众僧,赐白米1000石,为寺刹御笔题额.在中台时,他面谕大喇嘛,各寺主持和地方官:"禁止官府民间砍伐山林树木."回宫后又谕告山西巡抚穆尔赛等:"五台,繁峙,静乐,崞县等处,地瘠民贫,尔等要节财简用,持己廉洁,恪共职业,务期兴利除害,以裕民生."并特旨发放户部帑金3000两,以充重修五台山各座台顶之经费.此后,康熙帝玄烨还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三十七年二月,四十一年二月和四十九年二月四次携部分皇子,皇亲巡幸五台山敬香御施,每次都路经我阳泉境域,但因出宫前每有明谕:沿途经过各地方州县时,护驾各官不得借口扰害百姓,有违者连同上司一并治罪.故此,近30年间,康熙御驾虽数度往返,本境却一如寻常,安然无扰.需要特别言及的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十月,玄烨帝出京西巡,命都察院给事中,御史各一人与护从一起随行.二十一日,"过井陉,次柏井驿";二十二日,"驻跸太原府".过境期间,玄烨有感而发,写下了《过固关》和《过平定州》二诗.《过固关》是一首五律,原文是"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骢."《过平定州》是一首七绝,原文是"劳农岂惮元英节,寒景风沙透体来.志有鹊山无觅处,目前惟见冻云回."用语不多,寥寥数行,但把皇驾过境时的所见,所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伤农怜民之情洋溢字里行间.为了抚慰和勉励地方官吏,本次过境,康熙特意亲书了《禁园秋霁》,《途次逢寒食》二诗分别赐给了平定州知州刘孚嘉和乐平县(今昔阳县)知县马光;另外,还录了唐诗中的一首五绝和朱熹的一首五绝分别赐给了盂县知县俞钦及寿阳县知县刘应熙;今高悬于固关西峰山腰古庙中的"万世人极"四个大字,亦当系此次亲题.到达太原府后,由山西巡抚陪同,玄烨帝检阅了官兵骑射.谕告省衙:"此次观民情,见民生略有起色,往后要劝民节俭,倡导重务农,识礼仪.现将康熙四十二年以前山西所属州县未完征银两及米,豆,草全行蠲免."二十五日离并南行,接着抵达霍州.有个御前内官向知州李绍祖勒索钱物供应,李不从,被迫自杀.州民得悉后为之哭泣,并径往帝前陈述.玄烨闻之大怒,立刻命山西巡抚监斩身边肇事之官,挂首级示众.霍人高呼万岁,声震山谷.待知州出丧之日,霍州商民纷纷罢市祭道.从上述玄烨帝六度过阳泉境域巡晋的史实看来,说康熙为大清的繁荣呕心沥血,辛劳一生,冠之"一代明君"当是毫不过誉的.盂县农民的抗税斗争清朝咸丰年间,差役赋税繁重,官吏贪污腐化成风.当权者的残酷统治和剥削压榨,致使民众极度贫困,度日如年,一个个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盂县人民除负担测石驿(今属阳泉市郊区旧街乡)的骡马草料,开支款项及繁重的差役外,官方又在东关头,麻河驿等地增设了驿站,农民称之为"卡子".每个"卡子"上均设有书吏和差役数人,负责支应往来差使,同时也兼管地方税收.这些人上下串通,肆无忌惮地鱼肉乡里,敲诈人民.比如农民买卖土地,房产的契税金额,从无定数,任其索要;号头收草收料,也常常是用大斗高秤,明目张胆地勒索.每当差使过境,书吏差役便借机强拉民骡,用三头,拉五头,假报七头;甚至过往人畜,也强行截获,借支差之名,收刮钱财.稍有不从,即被强拉,且一去无踪,长期不予归还,以致民怨沸腾,斥声四起.为此,当地民众曾多次上告,几经诉讼未果,书吏差役横行依旧.今北下庄乡后川村村民刘绍发,家境贫寒,素有胆识,好行侠义,很受群众拥戴.咸丰十年(1860)冬十月,不堪忍受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毅然举起反徭役抗赋税的大旗,在后川村三官庙组织暴动,带领附近村民砸毁了清政府在盂县设的"卡子",赶跑了书吏差役.知县闻讯,立即派官兵百余人包围了后川村,并声称要烧房捕人.因此前石灰坪(今属孙家庄镇)和石旧都(今属北下庄乡)两村有约定:一村有事,敲钟为号,各村响应.所以,得悉官兵要来的消息后,后川农民在80高龄的刘绍发指挥下,一面布防,一面敲钟告急.石灰坪,石旧都以及附近各村群众,纷纷从东西两面赶来接应.他们用木棒,石块与官兵展开搏斗,赶走了前来逞凶的官兵,并俘获了十余人.盂县知县听到兵败回报,慌了手脚,急忙逃回城内,紧闭了衙门,以防不测.这次斗争虽然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但斗争并未结束.事后,后川一带农民以刘绍发为首,逐级上诉,最后告到山西巡抚衙门.山西巡抚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将贪官污吏上下勾通营私舞弊一案责成太原府知府李崇蟠,平定州知州董汇芳,寿阳县知县高崇基查办.经查,案情属实.于是,委派盂县知县洪梦星与后川一带农民代表在后川村三官庙进行磋谈,议定了有关减役,减税的条款,并议定在三官庙和城内茶房竖立"整饬弊政"碑以了结此案.这是阳泉境内农民造反在历史上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影响所及,轰动朝野.其史实在新编的《盂县志》和《阳泉市志》,《阳泉百科全书》等重要文献中均有记载.八国联军入侵平定,盂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日(8月14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随后南犯河北省的正定,获鹿,拟伺机西取娘子关.为了堵截八国联军西进,清政府派大同总兵刘光才统兵至井陉县的岩峰,马村,段庄等处设防.翌年初,联军威逼井陉,遇清军抵御,损失较大.法使便以"刘光才一军驻扎井陉相逼,必须先退,彼国方可撤兵,否则,德法合兵,即日进攻"威胁清政府.清政府软弱,接受了法使的无理要求,令刘光才率部退至固关,娘子关一线防守.三月初五日(4月23日),德法联军提督巴戈和欧具统兵13000余众,分三路进攻娘子关,固关.娘子关守将方友升弃关败逃,清军伤亡百余人;联军即于卯刻(上午七时至八时)攻克娘子关,未刻(下午三时至四时)又向娘子关以南8公里的固关迂回,致固关守军腹背受敌.刘光才寡不敌众,被迫撤退.先退至乐平(今昔阳县),又退至寿阳县境.娘子关,固关相继失守.今平定县娘子关村保留有一块记载八国联军入侵时的石碑——《辛丑记事碑》,记载了当时"炮雷弹雨,血肉狼藉,凄惨不堪言状"的情景.之可谓是八国联军入侵本境,残杀我军民的铁证.与此同时,另一路德法联军,由正定经十八盘进入盂县.盂县把总刘庞龙,率500余人分驻在东关头,沙井,四道凹等村.但一见洋兵,不战即溃.联军占领了东关头村,骚扰两天后离去.占领期间,夷匪不可一世,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害.争矿运动在阳泉阳泉矿产资源丰富,不但为历代统治者所关注,也诱使外国资本家觊觎,垂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英,意资本家在伦敦成立了旨在掠夺山西,河南煤铁矿权的"福公司",并于翌年五月二十一日,通过与山西商务局签订《山西开矿制铁以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以白银200万两攫取了山西平定,盂县,泽州,潞安,平阳府等地的煤矿开采和冶铁权,定期60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福公司派人在紧张修筑中的正太路阳泉段两侧勘测矿地,绘制地图,而且在勘测过的方圆四五十平方公里的矿地周围均插上白旗,上书"福公司"三个大字;更有甚者,当他们在勘测时发现当地绅民也在打井开矿,大为恼火,即于八月十五日致函山西商务局;九月十八日又照会清政府,狂妄要求禁止山西平定等地民众开矿.福公司的无理要求和霸道行径严重干涉了中国内政,并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激起阳泉人民和山西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慨,阳泉民众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同英国侵略者进行斗争,一场声势浩大的争矿运动首先在阳泉拉开了战幕.当时,平定县爱国士绅李毓蕙,黄守渊,池庄,刘焕头,赵熙庭,廉士鼎等,多次在官沟村开明富商张士林家中磋商争矿办法,筹划应对之策.经过大家的努力,决定先在阳泉成立"保艾公司"(平定县在历史上曾称石艾县),作为争矿运动的常设机关,准备收回矿权,进行开采;同时成立矿产公会,组织起来,以统一行动.为了便于领导,除议定以蔡荣田,李毓蕙,张诚等人为首,在平定州城组建矿产公会外,各都(清代平定称州,州下分乡,乡下设都,都下为最基层的村)还均设了分会.矿产公会成立后,一面派人赴省城,京城向当局请愿,联络留省,留京同乡组织起来积极声援;另一方面鼓励新旧煤矿多开采,多测绘,多占矿地,使外国侵略者无立足之地.他们在境内铁路两侧的大山巨石上,用鲜艳醒目的红色大字写上"×矿矿区"的标志,有的甚至将其标志凿刻在上面,与"福公司"对着干.阳泉民众的争矿之举首先得到省城山西大学堂及部分中学堂的回应.他们纷纷通过罢课抗议,游行示威,开会发表宣言等,要求收回矿权;还派人到阳泉进行实地调查,表示声援.接着,影响到全省各界.许多学校罢课,商人罢市,知识界则在自办的《晋阳公报》上载文报道争矿斗争的消息.当与山西各界保持密切联系的山西籍留日学生同乡会闻讯后,立即发表声明,向清政府发电,并写了长达5000字的公开信,声援山西人民收回矿权的斗争.尤其是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山西籍留日学生李培仁为抗议清政府出卖山西矿权毅然蹈海献身之举,把这场斗争推向了高潮.之后,随着山西一些爱国绅士的卷入,由阳泉发端的逐渐波及到全省乃至全国的争矿运动,历经三年,最终以白银275万两为代价将矿权赎回,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基督教"友爱会"的创立及活动友爱会是美国人库范恪在境内平定城办的教会组织.其于1907年传入,1909年设立了办事机构.1915年在县城姑姑寺建起教堂(时称"耶酥堂")后,正式设立了友爱会组织,由库范恪牧师任监督,主持全部教务;另有6名美国牧师和1名中国牧师组成教会管理委员会分别管理会内具体事务,开展了各项工作,并相继在平定的乱柳村(今乱流),东锁簧村,苇泽关村和大阳泉村(今属阳泉市郊区),以及临近的盂县,寿阳县,辽县城(今左权县),昔阳县城和昔阳的皋落村设立了友爱会分会,安排了分会执事和传教员,还于1918年在乱柳,东锁簧,苇泽关等3个分会点上修建了分教堂,在药林寺修建了避暑楼.友爱会为扩大影响,发展教徒,在境期间,曾先后创办了几项社会事业:一,办学校.友爱会办的教会学校,起初在平定城东关郭家垴刘老五的院内,只设有小学.因没人去上学,趁安徽遭灾招来张永秀,朱效彭等30多名灾民子弟,管吃管穿,让其念书.后来,本县的杜鸿成,杜鸿玉,顾宏创,郭寿等一批家庭生活贫困的少年,也到该校就读.1915年,教堂落成后,又开办了新民小学校(男校),淑贤女校和学道院(主要培养办教人员),其后还加设了一个晋友中学班,总共有学生200多人.二,开医院.1915年,友爱会在平定城碾子沟建起一座医院,叫友爱医院,美国大夫王普霖为首任院长,巴克为第二任院长;医护人员先后有韩××,赵晋亨,吴玉梅,戴仁山,饶××,庞××,朱德志等.此外,还有一些教会学校毕业留用的学生.当时,院内设有床位50张,医护人员50余人,配备有x光像机等多种先进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并配有电灯照明,蒸汽取暖设施.起初,人们对洋人医院不了解,存有戒心,就医者甚少,医院主要是给一些无钱的穷人免费或半免费看病,给部分难产的孕妇接产.1920年,平定遭受了大旱灾,灾后又闹瘟疫.在那种缺医少药,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友爱医院广为疗治,曾抢救了一些人的生命.三,修公路.1920年遭灾后,由华洋义赈会和友爱会合作,用"以工代赈"的办法,雇佣农民修筑了由阳泉火车站,经义井,义东沟,河下,穿越平定,昔阳,和顺,止于辽县(今左权县)的平辽公路(时为简易公路),济助了沿线村庄的一些灾民.外国人在中国传教,属于文化侵略的性质,其旨在笼络人心,麻醉国人精神,进而实现政治渗透,经济掠夺之目的.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西方文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过教会教育的人,有些甚至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平定的赵亨德,盂县的侯富山,都曾在教会办的新民小学读过书;杜鸿成不但在教会学校读过书,长成后由京返乡,还在友爱医院充任牙科医生,并利用其职业,于1922年夏,与进步青年戎业厚等在教会办的晋友中学班组织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启发学生们的爱国觉悟,组织参加反帝反殖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培养和形成了阳泉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支生力军,同时也为阳泉地方党组织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保晋公司迁址阳泉2005年,是阳泉民众"联群情,保利源",公开与英(国)福公司抗争,掀起震惊全省,全国乃至海内外的争矿运动100周年.争矿运动的胜利成果之一,就是经过朝野上下的一致努力,山西人民争回了被英帝国主义强夺的煤铁开采权,并筹资创办了山西近代最大的民营企业——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当时,保晋公司在省内设有平定,寿阳,大同,晋城等四个分公司,隶属各分公司的矿区遍布全省南北各府州县;在省外则有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多家销售分公司,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公司以开采煤铁为主,但同时还开采花岗岩,石英石,云母,硫磺,砂石等矿产.公司初创时,,总公司机关设在太原海子边,首任总经理为清末进士,曾任驻日本横滨领事的渠本翘.由于执事者的敬业尽职,加之全省人民的鼎力支持,保晋公司创办后,很快便以显赫的业绩,有效提高了山西煤炭生产的总体水平,展示了山西人民攻坚克难的才志和气魄.据统计,保晋公司成立的当年,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省煤产量为2215吨,第二年增至5572吨,第三年产煤26810吨,第四年55223吨,第五年即达到133261吨,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短短五年时间,产量增加了60倍还多.但是,时隔不久,经费紧缺,人才匮乏,管理不善,运价昂贵等问题便日渐显现出来,并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发展,乃至正常运转.为此,民国5年(1916年)7月,崔廷献被公司董事会推举为总经理后,他临危受命,大胆改革,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扭转了公司下滑局势,走向繁荣.公司移址,强化管理,是崔总理上任后走出的第一步棋.在省内的四大分公司中,平定分公司是既经营采煤又兼营运销的排头老大,且位居正太路之中点,东连石家庄销售分公司,西接寿阳分公司,与保定,北京,天津等销售分公司联系也很便捷.为了就近统摄,便于管理,崔上任后的第二个月,即民国5年8月,便将总公司机关由太原海子边迁到阳泉火车站附近.与此同时,针对全公司实行统一核算,各分公司相互依赖,吃大锅饭,挥霍浪费严重等问题,取消了平定分公司建制,把其所属的各矿厂改由总公司直管,实行各矿厂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明确职责,健全了制度,并鼓励积极竞争,从而有效调动了各分公司的生产积极性;各矿矿长的主人翁意识也普遍增强,想方设法开源节流,煤炭产量迅速回升,企业面貌为之一新.接着,崔总理又加大力度向官厅清算亩捐,渐将赎矿借垫之款收回.于是,添购机器,启动工程,以扩大生产;并派员调查平盂铁矿,以定开采方针;与正太路局订立奖励远销运煤减价办法,向交通部请准核减京汉运价,竭力扩大销路;改革内部机构,修改公司章程,致使公司各业一度复兴.保晋公司的创立,特别是保晋总公司迁址阳泉,对阳泉工业的发展,乃至阳泉城市的形成和经济的腾飞,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如果说,正太路阳泉设站开启了阳泉文明之光,构筑了阳泉由农村向城市拓展之路的话;那幺,保晋公司的创立及其总部迁址阳泉,则是为阳泉这部奔驰的列车加上了动力.这不仅是因保晋公司的创立和发展,有效地维护了主权,保全了矿产资源,为阳泉后来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不仅是因为保晋公司催生了本地民族资本,提高了商绅实力,使阳泉地区的商绅,在保晋公司合股联营模式的带动下,走向联合和扩张,资本实力得到增强,发展规模日渐扩大,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在本地的兴起和繁荣;更重要的是,保晋公司开创了阳泉以机器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化阶段,开阳泉乃至山西近代工业之先河.同时,也为阳泉工人阶级的诞生和发展壮大,以及中共阳泉地方党组织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保晋公司的昨天,就没有我们阳泉的今天.在阳泉发展的历史上,保晋公司及其总公司的迁址阳泉,功不可没.民军堵击清军清宣统三年(1911)公历10月29日,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山西革命党人经过周密策划,在太原发动起义,并成立了山西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任命姚以价为东路军总司令,赵戴文为参谋长,乔煦为前敌司令,以两营兵力赴娘子关,固关一线布防,抵御清军的来袭.山西毗邻京畿,形势至关重要.其北进可扼京汉铁路咽喉,制北京于死命;南退可联秦军之力,成北方之雄师.因此,对于山西军政府的成立,清廷绝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太原起义后不久,清廷即调任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率部进驻石家庄,准备开赴山西镇压革命.10月31日,吴的先头部队第十二协吴鸿昌部已进至井陉县域,与东路军姚以价部成遥相对峙之状.但是,吴禄贞(字绶卿,湖北云梦人)本为孙中山兴中会会员,素怀革命反清大志.清廷虽委以山西巡抚重任,吴却不屑一顾,决意联合山西民军,形成进攻北京的凌厉之势.所以,其一面迷惑清廷,致电内阁谎称"与革军接战,革军不支,退守娘子关";一面则加紧与山西民军联系,共商灭清大计.11月4日,吴禄贞与阎锡山在娘子关会晤,商定组织"燕晋联军",北上扫除清廷.不料,其卫队长马惠田被袁世凯用3万两现银收买,11月7日凌晨,马借会见吴禄贞之机,突然向吴射击,吴猝不及防,中弹而亡.这样,"燕晋联军"计划便成为泡影,石家庄一片混乱,原定开赴石家庄参与倒清的两营山西民军,只好又撤回娘子关.11月15日,清政府任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命令曹锟第三镇进犯山西,阎锡山率两标民军增援娘子关.12月9日,曹锟部攻击娘子关以东之雪花山,遭到民军顽强抵抗.10日,曹部绕开雪花山,向西进至乏驴岭,与民军展开激战.双方自晨3时战至午后1时,民军伤亡500余人,清军伤亡百余人.11日,当停战议和消息传遍全国时,曹锟及其所部却拒绝停战,甚至将平定州及娘子关绅民公推的前来请求停战议和的3名代表,也指为民军奸细而加以杀害.在这种情况下,12月12日,为保存实力,民军只好败退,娘子关失守.阎锡山也仓皇返回太原,山西军政府出现了危机.孙中山两度莅阳泉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又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据史料记载,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为了探索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前进道路,曾率领胡汉民等人,从南京先赴上海,继往武汉,再至福州,广州,最后又去华北,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间,他到过很多城市,也去过不少农村,进行调查访问和参观.是年9月,曾赴山西一行,并两度莅临阳泉.当时,《民立报》载:孙中山先生赴晋,一为满足晋人渴慕民国第一伟人之诚意;二为考察正太铁路及山西之矿产;三为视察娘子关等地战后状况;四为联合各界发展铁路政策.第一次是日上午8时许,孙中山先生乘坐京汉铁路专车离开北京,经保定,石家庄进入山西境内.山西人民在娘子关车站搭起五彩绚丽的彩棚,各种建筑物上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旗,隆重欢迎.山西都督府都督阎锡山,山西民军娘子关前锋司令部执事官蔡荣寿等军政民千余人到站迎候.中山先生一行下车与欢迎的代表们一一握手,尔后由李素(娘子关人,当时系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陪同,观看了娘子关险隘的壮丽气势;登上城堡,瞻望了曾震动全国的娘子关民军与清军激战的战场.中山先生观后,不禁感慨万千.他高度称赞了山西军民响应南方起义,牵制清军南下的功绩.接着,又观看了水濂洞瀑布及附近的山水景观.他指着眼前的景色对随同的人们说:这里山水相连,山高关雄,无愧军事设防要地;特别是这里的水好,既可浇田,又可发电.第二次是9月21日,中山先生在太原视察后离并赴津.当专车驶抵阳泉时,曾特意下车视察了简子沟煤矿,聚元煤矿,铁炉沟煤矿,燕子沟煤矿等一些煤铁矿区,询问了当地的煤铁储量.当他看到矿工们身背篓筐,口鼻含煤,挥镐工作的场面时,感慨万千,激动地说:"真是辛苦啊!"视察期间,他还一再嘱咐陪同的晋省官员:要"以平定煤冶(一说"铸")太行铁".斗转星移,眨眼间,这件事已过去近一个世纪了.如果孙先生在天有灵,看到我们阳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定会深感欣慰的.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1922年10月正太铁路工业研究会传习所(石家庄正太铁路总工会的前身)成立不久,即代表工人利益同路局交涉,要求为工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改善生活待遇.路局对此不但置之不理,反而唆使工头与工人作对,甚至殴打报复工人.这些举动激起了工人的不满,盛怒之下,他们便包围了路局办公楼,同法国资本家展开说理斗争,并举行了罢工示威.此次有组织的斗争相持多日,到12月15日形成了高潮,发展成为正太路铁路工人的全线总罢工.当时,由传习所刚改名组建的石太铁路总工会布告全国,通报了罢工条件,还组织编印了《罢工月刊》,积极争取各路工会的声援与支持.为了确保罢工斗争的胜利,阳泉分工会按照总工会的部署,组织了工人宣传队,纠察队,负责宣传,巡逻,维持秩序,保护机器,进行了罢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5日晨,全路工人纠察队臂戴袖章,一齐出动,控制了厂门,路口,包围了法国资本家的住宅和办公楼,并到各厂,锅炉房拉下了电门闸盒,切断了自来水源.6时整,汽笛长鸣,罢工开始,正太路全线随即陷入瘫痪.但在6时前,由太原开出的一列客车因未接到罢工通知,正驶往阳泉途中.总工会命令阳泉分工会,一定要把列车截在阳泉,同时要做好车上旅客的说服和安置工作.时任阳泉分工会副会长的梁永福接到命令后,立即作了传达,部署,组织起敢死队,纠察队,宣传队,提前等候在阳泉火车站,准备投入截车斗争.上午11时,当那列由太原开往石家庄的客车驶入阳泉站时,纠察队员们便按计划分赴各个车厢,向旅客进行宣传,讲明罢工目的,意义,赢得了广大旅客的理解和支持.随即梁永福带领工人又去找站长,通知票房给旅客们退了票,还帮助旅客从附近农村雇上牲口驮运行李.工人们的行动使广大旅客非常感动,都表示支持工人的罢工行动.但该列车还挂有路局车务处总管白聂的专车.白聂蓄意破坏罢工,乘人不备,自己爬上机车,拉响汽笛,企图强行将车开走.梁永福见状,立即率领200余铁路工人,奋不顾身包围了车头.在场纠察队员也迅速登上机车,将白聂强行拖下.白聂无可奈何,只好狼狈地雇了一头骆驼回到了石家庄.这次截车斗争为整个罢工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显示了阳泉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正太铁路全线工人大罢工,使铁路当局非常惊恐,慌忙出动,四面求助.他们请太原和石家庄各报馆,警局,商会,矿务局等有关部门出面调停.山西军阀阎锡山也曾派代表与总工会疏通关系,但均遭到拒绝.到17日,总工会又发表了罢工的第二个宣言,再次要求路局必须答应工人的罢工条件.正太铁路大罢工得到全国各地工会组织的声援,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京汉铁路总工会筹备处,都发来了声援电,号召全国人民立即行动起来,援助正太全路工友.汉冶萍总会,开滦五矿工会,京奉路唐山制造厂职工总会,津浦路工会等都先后发表声援电和寄来捐款.兄弟工会的声援大大鼓舞了正太铁路工人阶级的斗志,罢工一直坚持到12月26日,致使资本家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法国资本家沙革心急如焚,经过劳资双方多次谈判,他只好全部答应了工人的要求,并将这些答复条款印制数千份,通告全国.至此,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次罢工斗争的胜利,使全线工人经受了考验和锻炼,阶级觉悟大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阳泉工人运动的开展;斗争实践也充分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运动才能由自发的反抗斗争转变为自觉的阶级斗争.在铁路工人的影响下,阳泉的煤矿工人也日益觉醒,酝酿成立了工会组织,开展了与矿主的斗争,从而为中共阳泉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阳泉党组织的创立阳泉矿产资源丰富,煤铁业兴盛,交通便捷,所以,早在20世纪初保晋公司创立时,阳泉便成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产业工人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加之境内一些富商和士绅子弟在外读书,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不断把外界的新知识,新信息带回家乡;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罢工风潮,也通过正太铁路总工会不时传到阳泉.这便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阳泉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民国14年(1925)冬,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派王世隆,王鸿钧到阳泉地区开展建立党组织的活动.翌年1月,吸收平定中学学生甄梦笔(又名甄华),黄信诚,王鹏年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成中共平定特别支部,甄梦笔为支部书记(支部代号为"石艾德"),属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翌年改属中共山西省委领导),成为阳泉地区最早的中共基层组织.其比1924年夏成立的山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只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此前,担任正太铁路总工会阳泉分会副会长的工人领袖梁永福,在工人运动的锤炼中于1923年10月被吸收入党,成为阳泉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近80年的发展,壮大,到2005年,阳泉地方党组织已发展成为具有5个县区委,4个直属党工委,24个直属党委,170个基层党委,381个总支 ,4546个党支部 ,93028名党员,领导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战斗堡垒.平定起义与红二十四军创立民国20年(1931)4月,遵照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军事斗争和发展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及"把山西作为中国北方革命的重点"的战略决策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精神,中共山西特委决定在驻平定的军阀高桂滋部(原系陕西的一个杂牌军,后改编为国民党陆军第11师.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中原混战时,高加入冯,阎一方,驻防山东,失利后移驻平定县城.该部中早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中级以下军官和士兵,很多人倾向于革命,有的秘密加入了中共党组织.)发动起义,并委派特委军委书记谷雄一前往该部进行组织发动.7月3日,谷雄一到达平定,立即秘密召开党员骨干分子会议.会议决定趁高桂滋到北平为其父祝寿之机,于4日晚12时举行起义.4日傍晚,发现起义计划泄露,于是临时决定提前举行起义.晚10时,起义信号发出,驻城隍庙的起义部队直扑上城敌司令部,营救被关押的同志;驻华岩庵,圣庙,南关坛巷真武庙的起义部队也迅速向上城集结;因驻东关教场的部队失去联系,故参加起义的仅有一团以及二团一部共8个连1200余人.由于地形不利,上城久攻不下,起义部队遂于黎明前撤出战斗,在东关友爱医院稍事整顿后,经泊里村,小河村,过桃河,跨正太路,经牵牛镇到达盂县清城.起义部队在此进行了整编,并宣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军长赫光(原名万锡黻,潜入高桂滋部的地下党负责人),政治委员苏亦雄(即谷雄一);军下设两个纵队.整编后,部队经上社镇到五台县柏兰镇,一路歼敌前进.因五台境内有敌人重兵驻防,遂放弃在五台山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改向河北省的阜平进发,于7月17日攻克阜平县城.部队在这里开仓济贫,释放政治犯,宣传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红军的性质,任务,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许多穷苦百姓积极参加红军,部队迅速扩展到2000多人.7月25日,召开了全县劳苦群众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阜平县政府.红二十四军和阜平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在华北引起极大震动.敌人惊呼:红二十四军"事实虽小,情节甚大",是"北方之朱毛","较之江西有过而无不及也",故下令全力围剿,致使其最终被绞杀.娘子关防御战1937年10月上旬,日军在忻口战役未取得重大进展之后,为了策应在忻口的第五师团攻占太原,以两个师团和一个旅团组成的"西进兵团"自保定出发向正定方向攻击,以图突破石家庄进入井陉以西的要地,继续西犯.10月14日,日军在占领井陉后即进至苇泽关,旧关一线.10月19日,负责指挥"西进兵团"的日军第二十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接上级命令:"须攻击当面之敌,攻占阳泉平原(平定)."于是,以右纵队(即雪花山至旧关一线)沿井陉—新关—石门大道及其以北攻击中国守军;以左纵队沿微水镇—测鱼镇—石门大道地区前进,进入中国守军的背后.日军凭借优势兵力,陆空配合,来势凶猛.在日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10月10日,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便派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赶赴娘子关指挥作战,策定了娘子关作战的指导要领,从而拉开了娘子关防御战的序幕.其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曾先后两次亲赴娘子关视察,与黄绍竑共商作战大计,勉励娘子关前线的国民党官兵英勇抗战.娘子关战役是先从雪花山阻击战开始的.雪花山位于娘子关外偏东南的高地上,其得失关系到娘子关的安危.日~12日,日军在大批战机的掩护下攻陷井陉,长生口和大小龙窝.从13日~19日,扼守雪花山的国民党第三十八军赵寿山之十七师在乏驴岭多次发起反攻.但因乏驴岭无防御工事,加之日军有20多架飞机与地面炮火的配合,致使雪花山很快失守.10月14日~19日,曾万钟所率的第三军与进至旧关一线的日军在关沟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来援的第三十八军教导团在毫无隐蔽的石山上,用山西造的滚山雷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敌人伤亡六七千人以上,我军伤亡更多.特别是三十八军团教导团几乎全团殉国,敌我双方处于胶着对峙状态.日军占领雪花山后,急调兵增援,并倾其大炮,飞机,骑兵,机械化部队,猛扑娘子关正面,企图突破中国守军右翼阵地.在遭遇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后,日军迅即改变战术,将主力向娘子关以南的旧关迂回.于是,中国守军又大部撤到固关防守,与日军展开争夺固关的激战.从10月20日开始,由晋北回援娘子关的孙连仲所属第三十军三十师八十八旅任泮澜部在北峪,第二十七师七十九旅黄樵松部和晋绥军新编第十团在南峪一带协同作战,阻敌前进.经过数日血战,到10月24日,日军仍未能突破固关,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狡诈的日军此时又变换手法,采取了迂回包围的战术,以左纵队一个旅团沿河北井陉南窜至元氏,赞皇一带,于10月25日晨,由河北省元氏经雁过口西犯,并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抢占了平定县东回高地.仓促应战的川军王志远部虽浴血奋战5个小时,仍未能夺回高地.而此时,阳泉境内正太铁路已被切断,加之通往旧关和平定城的要冲柏井驿也已失守,致使局势急转直下.虽有八路军一二九师在马山七亘两次设伏的侧翼配合,有力地牵制了敌人西进,但终究大势难抵.10月26日,部署在娘子关前线的中国守军,除八路军继续顽强抗击日军外,其余的均纷纷后撤.日军右纵队在占领晋东门户娘子关后疾速向阳泉推进;左纵队向平定推进.10月27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一一五师驰援阳泉,配合国民党守军抵抗日军的进击,协助曾万钟部,邓锡侯部和王奇峰骑兵第四师等突破日军的包围,脱离了险境.同日,邓锡侯部为阻滞日军西进炸毁阳泉五渡大桥后撤退.10月29日,日军占领了平定,继之30日占领了晋东重镇阳泉,娘子关阻击战悲壮告结.这样,正太线上的国民党守军完全溃乱,日军形成了从东,北两面夹攻太原之势.由国共两党军队团结并肩英勇抗敌的娘子关防御战,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仅凭残缺工事,抗击着配有飞机,大炮和优势兵力的日本侵略者,以损失将士2.7万人之代价,打死打伤日军数千人,阻敌前进20余天,延滞了日军占领太原的时间,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要在"一个月侵吞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壮烈篇章.刘伯承师长在阳泉1937年10月中旬,沿北同蒲路向太原进攻的日军在忻口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后,即以二十,一0八两个师团和一0九师团的一个旅团组成的"西进兵团",由川岸文三郎指挥,沿正太路西进,以期与忻口之敌会攻太原,来势很凶.为阻日军西犯,阎锡山急调国民党第二集团军第一军孙连仲部,第十四军团冯钦哉部,第三军曾万钟部开赴娘子关,由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统一指挥,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情势甚急.10月16日,根据毛泽东关于增援娘子关的电报指示,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奉命率师部机关及三八六旅到达阳泉,执行侧击日军,配合中国守军加强东线防务任务.除师部留驻阳泉义井村(今属阳泉市郊区)外,刘伯承师长及三八六旅各团连夜即赶到平定城东30里的石门口村(今属石门口乡);19日,又带领一部分人马到达平定县东南的七亘,马山(今属东回镇)一带,准备插到进攻娘子关之敌的侧后,寻机歼敌.与此同时,派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领另一部分人马绕到河北省井陉县境内的支沙口,在晋冀两省交界的山区展开游击战,给占据长生口之敌以有力打击,牵制其西进.在娘子关东南,由测鱼镇(今属河北省井陉县)通向平定城的公路上,有个七亘村.其四面环山,重峦迭嶂,素有"龙虎环抱"之称.当时,日军因娘子关易守难攻,便命令鲤登部队的一部分向娘子关正面突破,而大部分主力则取道九龙关和测鱼口,欲迂回平定,切断娘子关守军的后路.刘伯承师长根据掌握的敌情获悉,日军迂回部队正向平定开进,其辎重部队千余人到达测鱼镇宿营.他判断敌先头部队已过,后续及辎重部队必然要从七亘村经过.这是伏击敌人的极好战机.于是,22日,便令七七一团赶到七亘村附近的营庄布置阵地,修筑工事.不料,被敌机发现,当夜即来偷袭.七七一团一部猝不及防,受到了损失,一度与师部失去了联系.25日,国民党第二军团司令兼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闻讯后给刘伯承打来电话说:"看来,你们的游击战不行,我们几万人都顶不住,你们一个旅怎幺行,还是撤吧!"这时,七七一团已经七八个小时没有音讯了,情况不明.刘师长对李达(时任一二九师参谋长)同志说:"游击战行不行,过后打给他们看看."接着,他便安排李达带着宋任穷(时任一二九师政训处副主任)和几位参谋,一行30多人来到七亘村附近的山岗上,查看地形,寻找失去联络的部队.突然,对面山后传来了枪声,而且枪声越来越近.刘师长一行正准备分散撤离,敌人已向这里射击了.可以看到,迎面而来的只是一小股探路摸情况的流动哨兵,警卫班三下五去二就把他们解决了.不料,在转移途中,刚过了两道山脊,又发现有几个日军端着枪向刘师长一行冲来.警卫班连忙开火,击毙了这几个亡命之徒.当时,有一名通讯员负了伤,刘师长就把自己的马让给这位伤员骑,自己下来步行.伤员很不好意思,推搡着怎幺也不肯骑首长的马.后来,还是刘师长下了"命令",众人才把他抬到了马背上.几小时后,刘师长一行终于摆脱了敌人,重新在预定的地点会合.同志们看到刘师长安然无恙,一颗颗悬着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了地.但就在这时,又有一架敌机在空中盘旋,使刚刚平静了的气氛又紧张起来.出于安全考虑,大家都劝刘师长快点离开这里."着急什幺,我们再看看附近的地形." 刘师长用望远镜观察了一阵,发现七七一团的阵地上战士不时从防空工事里向外张望,而敌人的炮兵则在那架侦察机的指示下拼命打炮.于是,他笑着对大家说:"看来,那些战士在演《草船借箭》,我们在演《空城计》呀!"下午四时左右,中断14个小时通讯联络之后,七七一团终于与师部电话联系上了.他们汇报了遭敌人突袭的战况及损失情况后,刘师长安排七七一团撤下火线休息整顿,尔后给周恩来副主席写了检讨报告,说"部队遭受突袭,这是个教训,责任应该由我们承担."中央首长传阅了这份报告,毛泽东主席看了报告之后,于10月25日电示集总和各师:"速胜之后,必生骄气,轻敌人,以为自己了不得.七七一团七亘村受袭击,是这种胜利冲昏头脑的结果.你们宜发令于全军,一直传达到连队战士,说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战的长期过程.凡那种自称天下第一,骄气洋溢的干部,须予以深切的话告诉他们: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反对军队中的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批评是严厉的,但也是诚恳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严酷的对敌斗争条件下,党内,军内的政治生活多幺严肃,认真,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多幺纯正,真诚.特别是刘师长,作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下级有了疏忽,没有责备他们,而是主动向上级写检讨,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品格,真令人感动,钦佩!由于认真总结了七七一团遭袭的经验教训,又冒着风险亲自进行了实地调查,所以,10月26日~28日,刘伯承师长指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在七亘连续两次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骡马400多匹及大批食品和军用物资,创造了军事上"重迭设伏"的著名战例.这是一二九师继晋北夜袭阳明堡敌机场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在晋东前线的又一次大胜利.这次战斗,牵制了敌人,使困在旧关以南的国民党第三军曾万钟部一千余人,也从敌人的包围中解救了出来.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从缴获敌人的战利品中,找到了山西省和华北地区的军用地图(系日军从阎锡山的军用仓库中抢劫的).刘师长见到这两份地图,喜出望外.他风趣地说:"没想到日本人用中国印的地图打中国人,怪不得阎锡山说没有地图了,原来是跑到日本人手里了.他对八路军这幺小气,而对日本人却如此大方!"七亘战斗结束后,当地300多名群众帮助部队一起打扫战场,清理,收整战利品.年近六旬的董三元老汉,把自己收集到的一挺轻机枪亲手交给了部队.刘伯承得悉后,特意赠给他一块军毯,以作纪念,并夸赞他是"支前抗敌的老英雄".这一佳话后被载入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着的《中国共产党阳泉历史》一书.七亘大捷七亘是平定县东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是古石门关所在地.这里重峦迭障,沟壑纵横,地势十分险要,古有"龙虎环抱"之喻.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此创造了重迭设伏取胜的著名战例.民国26年(日,日军沿测鱼——马山大道西犯,并于当晚越过七亘村.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得知这个情况后,对敌情进行了全面分析.他判定七亘是日军由测鱼入晋的必经之地,其先头部队已过,后续及辎重部队必然紧接着也要从这里经过.于是命令第七七二团三营在此设伏,利用有利地形,伺机歼敌.26日上午,日军一支辎重部队果然迤逦前来.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三营战士居高临下,以机枪和手榴弹猛烈袭击敌人,接着又发起冲锋,与敌展开肉搏厮杀.敌后卫部队见势不妙,循原路回窜,又遭团侦察班伏击.战斗结果,共歼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及一批军用物资.战斗胜利后,刘伯承认为,日军有大批物资急需向前运送,同时日军又迷信中国古代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将以为八路军不会以原样章法再战,故其辎重部队必然再次从七亘经过.于是一面制造假象,佯作他去;一面再令七七二团三营在原地设伏.28日上午,日军果然再次前来,只是比前一次更加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三营战士机智顽强,猛打猛冲,战至黄昏,毙敌百余,缴获骆驼和骡马124匹及一批军用物资,余敌分别向东西两头逃窜.这是中国军队在娘子关前线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它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牵制了敌人向太原的进攻,支持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同时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和决心.七亘群众至今仍在传诵着刘伯承师长两次设伏袭击日军的佳话.朱德夜宿东白水日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拉开了帷幕.遵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和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驻在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前线,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朱德,任弼时亲率八路军总部东渡黄河,出师华北战场.10月23日,总部由五台县南茹村出发,于次日上午到达盂县上社村,24日由上社村继续南进,下午4点多,来到县城西的东白水村.朱总司令到达白水村后,不顾长途行军的疲累,当即接见了盂(县),平(定),阳(曲),寿(阳),榆(次)五县特委书记刘道生同志,听取了关于盂,平,阳,寿,榆地区开展抗日斗争的工作汇报.朱老总听后满意地点点头,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扩大盂县一带的抗日工作,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做了重要的指示.朱老总身着灰色军装,头戴钢盔,腰扎皮带,骑着一匹大青马,虽已年过半百,但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慈祥可亲.当时,美国进步记者兼作家史沫特莱也随部队一块行动.次日,当人们还沉浸在黎明前的睡梦中时,朱老总早已率领人马又踏上了前进的征程.在盂期间,总部干部,战士,还为群众担水,扫院,同当地群众促膝谈心,宣传抗日道理,给驻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军暴行1937年10月下旬,日军的铁蹄踏入娘子关,旧关后,即向平定,阳泉进发,沿途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制造了一起又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犯下了累累罪行.日,日军由马山绕道攻占旧关,路经前小川,固驿铺两村时,向村里的无辜百姓疯狂掠杀.在前小川,日军两次进村抓鸡逮羊,抢牛夺粮,并且见人就抓,全村先后有23名妇女被迫跳井自杀,另有43名老百姓被抓活埋.仅一天一夜,日军在该村就屠杀村民92人,烧毁房屋100多间,杀掉牛,驴60多头,羊350多只,烧抢的粮食,农具不计其数.在固驿铺村,日军将一个10岁的男孩打了活靶;将女青年刘秀妮奸污后又用战刀劈成两半;80多岁的李三泰老汉被日军的刺刀捅得血肉模糊;有十几个体弱的老人藏在村子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被日军发现后全部捅死.10月26日,日军松板三郎带领三四十名士兵侵入旧关村,村内被日军烧死的,砍杀的,用汽车压成肉泥的以及与日军拼死搏斗同归于尽的达42人.日军还从该村抢走粮食5万多公斤,烧毁房屋1000余间,掠杀大牲畜百余头.随后,日军又经新关,槐树铺一路烧杀,两村共有60多人被杀害.10月27日,在桥头村,日军挨门逐户地搜查,见人就抓,见妇女就轮奸.乡亲们忍无可忍,与日军殊死相拼,因手无寸铁,寡不敌众,全被捆绑起来.日军从人群中拽出被轮奸过的7名赤裸着的妇女,用刺刀将其捅死.灭绝人性的日军又将这些被杀妇女的心脏和肚肠挖挑出来放在死者的脸上,狞笑着强迫百姓"围观".第三天,日军开始搜山,将躲避在山上的200多村民全部搜出押到一座小石桥边.日军先把一小脚妇女拉出来,强行将她的衣裤,鞋袜脱掉,戏弄,取笑,拍照.怒火中烧的青壮年们扑向日军,但最终被日军用刺刀逼到桥边的一间屋子里,从中抓出37名男女青年,一个日本军官举起洋刀将这些人的头全部砍下,桥上桥下顿时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日军在桥头村4天共杀害村民117人,烧毁房屋170余间,抢走牲畜120多头,抢走的粮食除喂马之外,被全部烧光.同日,日军自西郊向县城进发,绕山路闯入东沟村,烧杀抢掠一昼夜,有81人惨遭杀害.10月29日晚,日军第二十师团侵入县城附近的北磛石村,将村中的粮食,牛,羊,鸡等抢劫一空.次日晨,又将藏在土窑洞里的3名村民绑至村中的大粪坑里浇上汽油活活烧死,还将4名村民绑至蛤蟆沟当活靶枪杀.与此同时,另一路沿董寨,巨城西犯之日军,在向阳泉进发的路上,放火烧了巨城学校,并在上白泉村公所门前刺死21名青壮年.从娘子关失守至阳泉,平定沦陷仅5天时间,日军在沿路村庄共烧杀村民480人.日军进占平定,阳泉后,即把阳泉作为其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设立兵站,建立炮楼,并在平定县城组建伪政权,安设了司令部.日,又占领了盂县城,开始了对阳泉人民长达八年的法西斯统治.八年间,日军不但制造了马家庄,活川口,大西庄等23起重大惨案,而且惨无人道地推行其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轮番"扫荡","蚕食","清乡","治安强化",致使境内先后有2.4万余人被惨杀,3.9万余人致伤,致残和失踪,17万余间房屋,窑洞被烧毁,其它财产损失难以数计.其罪恶行径真可谓是灭绝人性,罄竹难书!百团大战在阳泉民国29年(1940),日军为迅速解决中国问题,一面对国民党加紧诱降,逼降,一面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封锁和"围剿".他们以铁路,公路为"链",以据点驻军为"锁",广筑炮楼,实行"囚笼政策",妄图将根据地军民困死,饿死.为了打破日军的封锁,同时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影响时局,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发起"百团大战",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对日军控制的铁路,公路实行总破击.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阳泉适为第一阶段的中心战场.自8月20日至9月10日,晋察冀军区部队和一二九师各以15个主力团破袭阳泉至娘子关,阳泉至榆次间的正太铁路.在各县地方武装及广大民兵积极配合下,八路军各部在本境的作战取得了巨大战果,先后攻克狮脑山,赛鱼,测石,坡头,狼峪,娘子关,程家,移穰,乱流,冶西,落摩寺,桑掌,上社,下社,东会里,苌池,兴道,东关头等20余个据点,日伪军被迫龟缩在阳泉镇,平定城和盂县城等少数城镇和据点里,正太路阳泉境内100多公里的铁路线悉被破坏,致使敌人的交通运输,后勤供应全部中断.根据地的党政干部,游击队,民兵及广大群众以极大的战斗热情,在"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下,组织运输队,担架队,破交团,通信班,除奸组等,冒着枪林弹雨,积极参战支前;妇女,儿童担负起慰问和护理伤病员的工作.据统计,在百团大战中,平定(路北),平(定)东,平(定)西三县民兵直接参战7400多人次,支前群众达十余万人;盂县仅随主力部队行动的担架队就有1000多人.其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将士于8月20日夜至8月28日,在狮脑山巅坚守七昼夜,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和飞机的轮番轰炸,成功掩护了正太路西段破袭任务的完成,最为著名,影响深远.岔口空村斗争抗日战争中,阳泉人民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因地制宜,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联防战,围困战等战术,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发生在1943年冬的岔口空村斗争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由于连续不断的"围剿","扫荡","蚕食",1943年,阳泉境内的抗日形势仍十分严峻.特别是秋季大扫荡结束后,日军不仅在盂县的仙人村,交口一带组织了地主武装红枪会,在平定的水峪,圪套一带组织了棒棒队,而且于是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农历),先后在岔口,西南舁等地建立了据点,企图把根据地彻底摧垮.岔口当时是平定北乡的一个集镇,人口将近有800人.村里有一些小商店,不断与河底,巨城有经济联系;更重要的是,村里有一条大河沟(除雨季外,常年无水),北通郝家庄,东峪井,甘泉井等地,南通岳家庄,北庄头,巨城等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因此,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的公安局,县大队常住在这里;县委,县政府及部分机关,团体也常住在附近的郝家庄,东峪井,甘泉井以及理家庄一带,是伪军经常关注和袭击的重点目标.所以,日军此次来岔口建立据点,修筑碉堡,绝非权宜之计,而是要以此为基地,层层推进,围攻晋察冀边区腹地.如同插入我心脏地区的一把尖刀,它威胁着我与一,二,四,五,六区(岔口村时属三区)的联系.为此,驻在岔口和附近各村的县级机关只好暂时撤离,转移到同盂县交界的沙井一带.为了粉碎日军的这一阴谋,中共平定(路北)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岔口空村斗争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梁晋平任总指挥,坐阵理家庄;三区领导全力以赴;各村干部,群众密切配合;岔口村778名群众整体外迁,被分别安置在理家庄,食足,马上固,东庄头等17个村庄,使岔口成了一座空村.经过时达八个多月的围困,骚扰,突袭等斗争,敌人被迫于1944年农历六月撤走,岔口人民最终取得了这场围困战的胜利.其间,县,区,村三级党政领导火线指挥,巧于调遣,对取得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斗争的起始阶段,面对全副武装的180多名日伪军,要动员全村群众一个不留,离开自己多年经营,朝夕相伴的家园,任敌人去占领,去践踏,谈何容易!群众撤村后,一下安排这七八百人的住宿,生计,多幺艰难!如何制服敌人,使其阴谋破产,无法留存,尽早滚蛋,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这一切,在党的领导下,凭借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和党政,军政,干群在斗争中结成的鱼水情谊,均被一一攻克了.在长达8个多月的空村斗争中,作为总指挥的梁晋平,就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蹲守在距岔口仅有8里地的理家庄,和县,区,村干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指挥战斗.为了便于工作,指挥部还特意在理家庄设立了岔口村公所,负责妥善安置转移出来的群众生活;同时发动根据地各村发扬阶级友爱的风格,互救互帮,挤房子住,借粮食吃,甚至让出部分土地和生产农具,供岔口群众种菜度荒;县区政府还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青壮年,从理家庄,狮子城等地,驮上煤炭往河北平山县的清风,塔崖,洪子店一带运输,以维持生计;无运力的贫困户,由政府予以救济(1944年春节,为了让岔口村老百姓都吃上饺子,县政府特拨出小麦2000多斤,分发到各家各户).岔口空村斗争中,各村民兵特别是岔口村民兵,首当其冲,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比如敌人刚入村时,只有青壮年和中老年人撤了出来,粮食,衣物及一些老弱病残仍坚壁在村中的地道里和山沟的窑洞里.因敌人在村子的鸡凤垴等山头上修了碉堡,白天不能行动,民兵们便在夜间封锁住敌人的碉堡,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先把老弱病残背了出来;接着又将坚壁的20多万斤粮食和一些衣物,必要的用具运了出来.1944年的春天,民兵们身带武装和农具,回村将3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播种;夏季,回去进行了锄耧,还利用晚上的时间抢收了小麦.为了赶走敌人,民兵们从黑掌村割来臭檀木扔进水窖,断了水源,迫使敌人不得不到20多里外的巨城去驮饮用水.与此同时,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村民兵联合放哨,联手作战,使岔口据点的日伪军四面被困,成了瓮中之鳖,难以活动,而且常常遭到民兵们的突袭.在这种人空,粮绝,水断的境遇下,日伪军惶惶不安地在岔口村盘踞了8个半月之后,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岔口空村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创造了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又一奇迹.岔口村因此荣获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的"抗日模范村"称号;村长王拉寿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长".支援全国解放战争阳泉属于革命老区,其不但在抗日战争中充当了华北敌后战场战略支点的前哨角色,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境内解放区还以极大的精力,人力,物力支援了全省和省外的解放军作战,成为支援全省,全国解放战争的晋东本营,起到了"四个基地"的作用.一是向外扩展的基地.这一作用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的.从1938年八路军主力向周边省区扩展到1948年11月聂荣臻率华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参加平津战役,乃至日太原解放后部分部队移师山西境外,解放大西北.其间,作为老解放区的阳泉,对于新区工作指导思想上的丰富,组织上的充实,力量上的壮大,工作经验的 传播,以及根据地,解放区的由少增多,由弱变强,都起了支持向外扩展的作用.二是兵员补充基地.三年解放战争,市,县从1946年6月至1947年10月共有四次新的扩兵,有11192名青壮年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事业.三是干部输出基地.三年解放战争,市,县从1947年11月至1949年8月,先后6次共选派511名优秀青壮年干部南下北上,到绥远,湖南,湖北,福建,陕西,河南,四川,广西,江西等地工作,开辟新解放区,后来大多数成为当地党政机关的领导骨干.四是后勤支前基地.解放战争时期,市,县在组织支援晋中战役和解放太原战役中,共有8800多民兵,民工参战支前,有1470多副担架,3100多辆大,小车支前.市,县还把盛产的煤,铁,硫磺及火药,手榴弹,地雷,炮弹壳等军用品源源不断运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曾赞扬说:"阳泉市虽然不大,但支援解放战争的贡献不小."1948年5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陕西延安迁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组织和指挥三大战役.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平定(路北)县委发动组织群众,以理家庄为中心,连同附近村成立了一支后方运输队,历经数月,靠人力畜力翻山越岭向西柏坡送炭,结束了党中央领导机关自延安以来靠柴,牛粪和木炭做饭,取暖的历史,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称赞.应该说,这是阳泉地方党史上的一个骄人亮点,它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也是阳泉儿女为祖国解放和建设做出的一份特殊贡献.阳泉解放建市阳泉在设市前一直归平定县所辖,系平定县直属的一个集镇,当时,曾设有街公所,首任街长为张杰.1937年10月日军侵占阳泉后,即把其旅团司令部设在阳泉,并将其三五九五步兵大队和三五九四炮兵大队布防于桃河两岸的西营盘和东营盘,福地中队和日伪宪兵中队驻扎在油篓沟,同时还在阳泉镇成立了伪公安局及警备队等组织,准备长期占领.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阎锡山为了抢夺胜利果实,于是年冬,即派少将司令荆谊率领绥靖保安十总队两个团和保安二团一部驻扎阳泉和荫营,并派保安三团主力驻守平定县城和占据娘子关天险,派保安第五大队控制狮脑山制高点.与此同时,他还在阳泉设置了山西省第二专员公署,负责统辖平定,昔阳,和顺,辽县(今左权县),榆社,寿阳和盂县七县,并建立了一整套反动统治机构,妄图与共产党对峙,在山西建立独裁政权.解放战争打响后,地处正太路中点的阳泉成为国共两军关注和争夺的战略重点.面对阎锡山的严密设防,担负攻克阳泉任务的晋察冀军区部队经过精心组织,做出了周密部署:由杨得志,李志民指挥第二纵队直插阳泉以西;杨成武负责指挥第三纵队从阳泉以东一线的攻击;陈正湘,胡耀邦指挥第四纵队担任预备队,随时待命参战.1947年4月中旬,各纵队在地方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隐蔽集结,对阳泉实施了紧缩包围.接着,从4月20日起,第二纵队一鼓作气荡平了阳泉以北,盂县以南阎军的全部据点;4月25日,第三纵队主力攻克娘子关天险后,一路攻击前进,直逼阳泉;4月24日,第三纵队九旅攻克凤台山据点,扫除平定城外围60多个阎军碉堡后,与友军太行军区四十一团,四十二团及平定(路南)县独立团等联手,对平定城展开了总攻;4月29日,第二纵队一部攻克阳泉以西的马首,上湖车站,切断了寿阳至太原的联系;第四纵队则进至桑掌,芹泉一带,控制了阳泉至寿阳间铁路线.这样,驻守阳泉的阎军,孤立无援,四面楚歌,晋察冀军区部队兵临城下,形成了会攻之势.5月2日,解放了平定县城的第三纵队主力八旅开进了阳泉,驻守阳泉的阎军除十总队保安第五大队固守狮脑山作掩护外,其余均会同蒋阎阳泉行署党政机关一起弃城逃窜.阳泉获得解放. 5月4日,在三纵队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被围困在狮脑山上的阎军十总队保安第五大队及其家属随从全部交械投降.而向盂县西南方向逃窜的阳泉之敌,逃至秋子峪,郭村西部地带时,遭到晋察冀二纵队五旅十九团截击.当日下午五时,阎军十总队两个团及奋斗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让我自己办社保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