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行业不好做了换行业还是监持

查看: 39|回复: 0
在银行从事风险管理是什么样的体验?
主题帖子积分
做了十年银行风险管理,说说自己的体会。
(十年前年开始在中关村宇宙行做企业贷款,到监管三家地方小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下面写的很多都是多年工作一种思考与纠结,所见所闻所感,不成体统,没有正确答案,不会传授风控秘籍,只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也许都是误导)
也在内网看了不少风险管理的政策、文件、以及外部网文,讲座,书籍。风险管理这一块,可谓汗牛充栋,让人应接不暇,还有什么“十八招”“三十六式”,听上去都是头头是道,然后呢?纸上得来终觉浅,不落地,都是浮云。
很多人想从事风险管理,觉得这个工作不用低三下四做营销,不用应酬,喝酒。更多的是技术与分析,有积累,成为专家。而且钱多,稳定。权力大,对业务有生杀大权。其实这些多多少少有些误解。
任何企业都是要盈利,一把手都是高度重视市场与销售,对于银行就是公司部。所以有志向做一把手行长的年轻人不妨以此为起点。我们人文环境就是出问题前没有人重视,一出了问题就救火。事后诸葛亮。
风险管理大体上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块。发达国家的银行,至少要用一半的资本抵御信用风险损失,15%-30%抵御操作风险,5%-10%的资本抵御市场风险。先说市场风险,而目前利率工具,信用工具,例如互换,信用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应用比较少。操作风险,银行这一块刚刚起步,比较专业的模型可以看看工总行。现在损失数据还是不全不完善。可靠的模型谈不上广泛应用,仅仅停留在诸如银行从业几十个严禁这种稽核检查,这种都是基层基础工作,也说不上技术。
现在做全面风险管理,包罗万象,科技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外包风险,政策合规风险,太多了。深感有些事情纯粹是咨询公司创新能力强,不断给银行洗脑,说你看这个风险多么重要,我的工具多么先进。给银监会洗脑,搞一些莫名的新风险,新模型,评估,验收,国外的东西拿到国内,目的嘛,赚钱。
于是有了各种行业分析,Var蒙特卡罗模拟,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有,也一直在做,例如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但总感觉意义不大,但银监会的要求,行里转风险部门牵头,也是应付,疲于奔命。所以风险管理变成了打杂,给各个监管部门干活。
以前觉得这些技术很牛,现在真正做了,觉得很虚。
大家还是按实务的理解,操作风险管理变成了稽核检查,信用风险管理变成了信贷审批。
前台部门,一切都是为了把业务做成,其他部门都要支持,风险管理搞什么呢?说难听点就是有点像擦屁股。问题客户通通移交给风险管理部去做。救死扶伤。类似老军医,包治各种疑难杂症。准备各种诉讼材料,参加法院审理,执行,是主要工作。所以为什么风险管理部有很多律师出身的。市场部是和好客户打交道,都和谐。风险部则是和不那么好的客户打交道,工作的复杂决定了需要更高的交际能力和应酬能力。所谓霸气与匪气。
1.银行的主要风险还是信用风险,其中贷款风险是主要内容。银行要给一个客户做贷款,一般前提是该客户 在银行有较长时间的结算关系,有账户流水,更重要的是日常企业财务到银行对公柜台储蓄柜台办理各种业务透漏出来的一些信息,客户经理会和企业财务聊,从而获知企业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需求,传统上一般不和陌生客户打交道。当企业符合一定条件了,银行才开始介入授信放款,包括主动向客户营销信贷产 品或客户主动申请贷款。借款人通过贷款银行进行日常结算,银行通过检查账户往来,可以发现一些信息(不是全部,更多的信息要靠银行与企业日常的打交道聊天,走访获知),例如近期借款人贷款1000万购买100 台汽车,那么1000万支付出去以后,正常情况下后面陆陆续续会有汽车销售收入进账,比如一周进展几十万,那么这就是汽车在销售。如果一个月内没有任何进 账,那么银行就会很紧张!!!
还有借款人缴税、水电费支付都是通过银行代扣代缴、工资通过银行代发。银行通过观察其支付是否中断、是否明显减少等,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发生重大变故。
分 析账户交易流水本身就是一种本事,流水又和银行系统参数息息相关。这一点和没有结算业务的贷款公司不同,他们没有结算网络,虽然贷款公司可以索取客户的流水,但是一方面流水可以PS,而且不同银行的流水格式参数千差万别,贷款公司又如何识别真伪?就算是真的,又如何识别有效信息? 而且银行系统时不时的更新升级,很多同样一个科目又有各种入账方式,隔行如隔山。流水要分析,但是不是全部。
所谓银行信贷风控,就是对每一个细节深入细致的熟悉,而不是空洞的FRM之类的理论。所以要到银行作风控,首先你要熟悉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公要熟悉,对私也要熟悉。
不 少互联网公司也有办法,通过一些互联网信息,类似人肉搜索方式做风险控制,运用大数据,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反欺诈等计算,批量化操作。这是一个有意义的 尝试,互联网公司目前都是烧钱期,成熟的商业模式会如何,还未得而知。大数据固然重要,而作为银行人,往往我们要关心的是小数据,与手里的客户相关的小数 据。结算数据类似于抽样,从客户成千上万的变量中抽取最能代表客户风险状况的东西——现金流信息。有时候做好了现金流分析,已经能够判断风险80%,当然 客户的一些社交网络信息,如微博、qq信息,微信信息重要不重要,有时候的确很重要,权当一种预警信息吧。对于那些小微贷款,客户处于社会底层,不在金融 体系里,账户都没有,更别说结算,那么只能用互联网抓瞎,权作一种聊胜于无。对于银行来说,直接放弃这些客户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担保方面的熟悉。第一还款来源前面已经谈过了。下面说说第二还款来源。
抵押物:要熟悉各种抵押物,房产,房产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政策风险?抵押登记如何办理?他项权证也有假的哦,我亲历过,房管局和借款人串通起来骗贷几个亿!!!股权质押如何办理,政府哪个部分受理?出了风险如何处置?有哪些障碍?汽车抵押如何控制?如何拖车?
所以银行风险控制,就是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一个小细节失控,就是几个亿的漏洞!!!
2.技术与管理。做了十年风险管理,说说自己的体会。
年 少时,认为要专业,什么VBA\SAS\CFA\FRM\风险案例模型研究一大堆,其实到了后来发现,做好还是要团队,要管理,要整合资源。也即是另一种 能力。专业的知识,可以补救,能力提升则不易。明明知道哪些事情该如何做,但是具体的事情要人去做,手下的人品质出了问题,再强大的风险控制体系,都无济 于事。人防物防技防。现在过于偏重技术,例如用大数据建模筛选信贷客户,用行为模型做贷后管理。其实银行里面,更多的强调人品的作用。太过“聪明”的人不适合做银行。
例如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某P2P公司,业务员造假资料,骗贷款。这种事情就是金融机构最担心的事情,一般传统金融机构这一块做的 比较好,员工流动性小,归属感强,比较在意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目前很多新型金融机构,如互联网金融等,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太高,技术其实是双刃剑,一个金 融机构过于重视技术,人品风险就比较大,人没了人情味,没了感情,对单位没了感情,仅仅为了比较高的薪酬,短期化行为就比较严重。固然,新型互联网金融, 短期内可以发展很大,但是一旦大了,必然面临银行一样的成长烦恼,如何管理人员,如何树立价值观。人员、业务管理不好,本身就是巨大风险。 这时候,一个机构的风险往往不来自于外部,而是内外勾结。员工流动性极大的机构,比如风险极高。
到了一定位置,什么样背景的风控总监都有,有的来自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有的来自律师,有的就是行内的,如公司部老总调任风险部老总,风险部老总调任支行行长,这种调任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必须定期轮岗。
所以年轻的时候,更多的要去历练,多岗位历练,不要一开始就定位,就是风险控制,这样很局限,风险控制要跳出理论框框,不懂业务能做风险控制吗?不懂业务细节,连风险在哪里都不知道,何谈风险控制?
不懂管理能做风控吗?风控措施要执行,如何激励下属去执行?
到了更高层面,一个副行长既要分管个金部,公司部、风险部等等。
谁说你就不能到这个层面呢?
职业可以从行业分,专业分:风险控制、销售、财务、法务、办公室
也可以分为:研究类、决策类、执行类、协调、领导
风控知识,我相信,一年半载就都知道了,但是做好却不容易,很多事情到了风控这里,就是硬骨头,有的人领导能力强,善于协调地方政府、协调上下级,轻松搞定很多硬骨头,而有的人虽然知道事情如何做,就是做不了,协调不下来
为啥干银行要好酒量呢,大家都知道和公安、法院搞好关系,对于风险控制有多么重要!!!
做了那么多调查研究,模型数据分析,最后应该是一页A4纸,上面列出要找谁,解决什么问题,到此为止,切入正题,约出来吃饭,喝酒,酒场搞定问题即可。
模型也好,分析也罢,都是know why,要解决问题,要know who
为啥销售也能作风控,就是他不需要知道前面的细节,只要解决掉A4纸上面的问题即可。
找到目标关键人物,投其所好,吃喝玩乐,吹拉弹唱,搞定这个人,又是另外一种本事
跳出风控看风控,你会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举个例子,一笔抵押贷款,抵押资产是商业房产,但是历经几任行长都没能彻底妥善化解掉。官司打到最高人民法院而且胜诉。但是至今无法执行。其中故事可以写几本书。
大家都以为房地产抵押最保险而且银行最多的贷款也是房产抵押贷款,风控处置流程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真的要靠交际能力,和人民银行银监局地方政府(甚至消防队这种部门)法院媒体地痞流氓方方面面搞好。你处置了这个房产,举报纪委来查你处置流程,虽然是真金不怕火炼,但是搞得行内行外沸沸扬扬,搞得你声名狼藉一身骚,就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最安全的房产抵押例子,都有这么复杂,更不要说什么担保公司担保汽车抵押股权质押人保货押乃至信用类。这个FRM教材不会写。在银行有很多这样的陈年老帐,风控都不愿意碰。而真正有魄力啃下这些硬骨头的往往是非科班出身的,退伍兵,销售出身之类的,脑子灵活下手够狠。赖账的很多都是狡诈之徒,学历往往不高,大学出来的风控人员按常理出牌反而畏首畏尾,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中国做风险管理,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这种人际关系上。做得好的,争取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在政府公检法司、宣传、纪检监察的强大攻势下,很多坏账及时化解。
所谓妥善处理,就是摆平方方面面的关系。一个方面没有照顾到,留下尾巴,就为更大的风险埋下伏笔。关系处理不好,就是矛盾,迟早要产生风险。风险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斗智斗勇。
3、 风险管理本质上还是管人。现在技术发达了,企业上了ERP,银行上了信贷管理系统,加上互联网,大数据横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大了,贷款从网上手机上申 请,银行也用大数据建模型管理贷款。从原始社会的打架,到现代黑客战,类似于军备竞赛,反欺诈手段高明了,欺诈手段也升级了。信用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感 情建立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没有合作与感情,那么很难说风险管理就很强大。要让企业认为这个银行是值得尊敬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值得长期打交道的,而不是冷 冰冰的数据与模型。一旦大数据系统检测到企业数据指标不合格,立马停止授信额度,抽贷,断贷,逼死企业。这种大数据征信,防范了一时的风险,但是伤害了企 业。
4、趋势。未来是不是银行都要变成互联网技术公司?我感觉传统的银行,人海战术,社区金融,身边的银行,小区银行,这种方式还是有生存空间的。隔壁王二狗要贷点款,填一堆报表,该网点客户经理到网上去录入一大堆数据,电脑自动到满世界去搜索一下王二狗的活动(微博发言、qq记录、大众点评,可穿戴设备数据库看看他几点起床、在哪里吃饭,在哪里活动,有没有出入不良场所,心跳多少,脉搏多少,健康几何),再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技术,给王二狗画一个像?一分钟后,机器说,能批多少多少?这种模式很快,速度快,效率高,机器学习,就是人给机器打工。甚至以后连信息录入的工作都不需要人工了,自助贷款机,的确,我们连身边的活生生的人都不相信了,反而要依靠机器才能认识一个人,王二狗人品如何,邻居说了不算,机器说了算,而且机器可以积累经验,增长智慧。一个审批人的经验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机器学习智慧的积累程度。
自助贷款机亮相京城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了。
借用一段时髦的话,“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门槛永远摆在那里,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服务的方式取得客户信任,才有机会开展金融”。至于该如何获取信任,绝不仅仅是技术。
信任必须依耐信息,但是海量信息不等于信任,就好像你关注并了解对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对方不一定会爱上你!!!尊重、隐私、信用,这些才是金融的基石!
一些贷款公司找来一些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科学家,就说能够取代银行?但是我觉得,做自己能做的事,挣自己应挣的钱!!!
短期内,大家还不懂,跨界有红利,但是长期一定会均衡。
未来一定会有专业的征信公司,他们是大数据科学家和互联网专家,专门从事资信调查,不仅服务与信贷公司,还服务其他私人调查。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会有很多家不同的征信公司,这些科学家之间会互相竞争,导致价格维持一个均衡。由于模型一旦成熟,这些工作基本上边际成本很低很低,多查询一份,几乎是零成本。所以,这个行业未来,一旦技术公司互相竞争,价格归零,最后得利的还是银行。银行不会自己去生产ATM,ATM厂商会竞争。ATM取代不了银行,而是银行应用了ATM。所以银行大可不必自乱阵脚,专业的事情,让专业机构去做。作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员,我们不是要变成数据科学家,要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服务活生生的人。
5、对政策法规要相当熟悉。做风险的很多时候要和法律打交道,而法律法规经常变化,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就会导致很多业务翻新。例如,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核心是企业间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合法化、废除四倍利率上限标准、网络借贷平台担保的合法。大家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却极大的影响征信模式。这个司法解释,明确了企业借贷的合法性,而目前悲催的是企业之间的借贷未入人行征信而且技术上也不可能纳入!!!依靠征信系统的银行将无法掌握企业的实际负债情况。而且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个人借贷行为有可能需要企业承担责任,这一部分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里无法反映,会增加银行授信调查工作的难度。
6、对政府办事流程要相当熟悉。公安、国土、房管、工商、税务、保险、证券、社保、邮政、金融、电信等部门。
7、要在银行干,必须懂得社交。很多人会说不善社交,于是躲在银行后勤做风险,而支行的风控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分行去做风控,分行要和客户打交道,就躲到总行去,而总行呢,需要更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无穷无尽的会议,与银监会政府沟通请示汇报,下去指导考察调研,讲话,出席活动,比基层更加务虚,很多课题只是牵头,具体都找研究所的科学家,那咋办,去做博士后吧,做课题,做风险模型,达成所愿,但是似乎又太冷门了。就好像本科找不到工作就读研,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读博。其实呢,要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领导能力,营销能力,交际能力。银行工作就这些,无论哪个层次的风险管理,都是,社交第一。风险管理,有的时候是很强调及时性。过时的信息没意义。体现着资料上的,都是历史信息,什么企业审贷资料。要像情报人员一样去了解信息,而很多谍报人员,都是社交高手。千万不要迷信技术。你说审查技术高,是神仙,掐指一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NO,不会的。你再牛逼,能比银行副总牛吗,老总的社交圈子广,国内国外到处飞,其实国内的商业圈子还是比较小,谁谁谁干了什么事,只有圈内人知道,再牛逼的信贷调查审查毕竟还在一个公 司基层,你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看到的都是文本资料,静态资料。而重要的风险点,往往是从社交场合上观察打探到的。富人圈里传出来,某某某又在哪里投了个啥项目,失败了。层次不一样,看到的东西绝对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局限自己,自作牢笼,坐坐井观天。银行的一切工作,无非就是风险和营销。很不对等的是,客户经理以及审批人员,都 在基层,而决定企业风险的是企业高管。由于这种生活社交的不对等,决定了我们的审批审查了解的信息都十分滞后。而审贷委员会的成员,稍稍能和企业老板一起 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所以你会发现,有时候委员会会说一些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审查人员是不了解的。有时候,行长说能放的贷款,审查人员是不会理解的。不要窝在办公室,埋头在一堆堆企业申报的材料里,做各种复杂的财务模型,搞来搞去,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好高明,发现了什么风险点。套用我以前老板说的,像个兔子在草丛里面打滚。PAPER WORK。没用的。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所以有的时候,市场部老总调任风险总监,而不是风险经理提拔为风险老总。因为层次在那里决定了他的视野和高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风险经理对风险的理解。
8.看企业,管理很重要。风控这些年,见证大大小小数十个企业集团从兴旺到破产。多少富一代创业艰辛。多少富二代,接班短短几年,败光几十亿家产,负债累累,还锒铛入狱。屌丝不必不妄自菲薄。作为一个董事长,法人代表,要签署太多的合同,这些合同标的不小,创始人一路走来,从几千块的生意做起,商场上的猫腻,驾轻就熟。接班人则一不留神就陷入进退维谷。听谁的,谁可以信任,外面的法律顾问?托孤大臣?其中故事堪比宫廷戏。做风险控制有必要多看看历史书,例如《资治通鉴》。民营企业,要看实际控制人(真正的老板)家庭结构。创业团队成员的契合度。这些信息,要通过一次一次的接触,例如宴会细节,去感悟。
第一步是很重要,所谓人生的机遇,第一桶金。企业家,第一个成功案例做出来了,以后就是商业模式(所谓的故事)+资金(贷款、各种基金),在不同城市批量复制,扩张。短短几年,滚多赚一样,迅速做大。这个成功很简单,也很难。第一步很难,实现了“屌丝的飞跃”,很多企业家,搞了几十年,换了无数行业,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创始人,就是经历了无数个0,做成了1,有了这个起点,再招聘职业经理人,员工,就能从1,变成10,变成100。从0到1,其实需要的资金倒不是很多,从1到100,需要大量的资金。当然故事好了,自然有资金找上门。
反过来,从我们风险控制的角度看企业。看企业集团,就要从纷繁复杂的集团结构中跳出来,看到他的1在哪里?集团再大,一定有个主业,这个主业有什么风险?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主业?主业一旦衰败,集团也不长久了。
企业家,往往从1到100,就上瘾了,总觉得老天特别青睐自己。比如做超市的,从第一个小超市,做成功了,复制,开了几百家店。这时候,感到飘飘然。既然做超市能从1到100,其他也可以吧(正是因为主业往往有周期,竞争,利润越来越薄,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从风险分散的角度,有必要多领域投资。但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是个难题,运营通过高薪找来职业经理人就可以了吗?行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招来公关经理就可以了吗?经理人做事和老板做事不一样,特别是转型,意味着创业,需要有一点理想,特别是适合那种一穷二白非成功不可的心态,而不是拿着高薪且待价而沽)!
通过这几百家店去融资,资金归集以后,投资房地产、4S店、进军不同的领域。其实转行,光有资金是不行的,无数个0投下去,未见得会做出个1来,而且现在做事的心态与当年做小超市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高富帅心态与屌丝心态)。而我们看到那些做出了1的,无不是,摸爬滚打,为伊消得人憔悴,历经无数失败才侥幸成功,创业往往输得起,从小做大,亏也亏不了多少钱。转行拿资金砸的,往往输不起,失败了,直接导致主业资金紧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门店被其他收购,多年心血一场空。
先写到这里,有空再更新了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站点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本站点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本站点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Powered byP2P行业十年:监管日渐规范,贷款余额破万亿,征信牌照仍“难产”
P2P行业十年:监管日渐规范,贷款余额破万亿,征信牌照仍“难产”
现代独爱哈士奇
从2007年6月首家网贷平台成立到2017年6月,中国的P2P行业已经经历了整整十个年份。期间,P2P网贷平台涌进市场,同时问题消息不绝于耳,行业迎来大洗牌。网贷行业经历了从最初的缓慢发展到野蛮发展再到现在合规整改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不破不立,监管先行P2P行业真正的井喷式发展在2013年下半年才到来,并且由于监管并没有如预期登场,2014年行业延续2013年下半年的势头继续高歌猛进,年底平台数量达到1600家以上,是2013的两倍,成交规模可能2500亿元,是2013年的2.5倍左右。随着行业大热,平台数量快速增加的,是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平台的增多。2014年,8月28日,红岭创投爆出一笔上亿的坏账,项目融资方为广州四家纸业公司,贷款总额1亿元,涉及投资人数4567人。虽然红岭创投作了垫付,但其时其风险准备金只有8000余万元,并不足以垫付,所以只有启用股本金。一笔坏账就让红岭创投近两年来的努力打了水漂,并为其后续兑付能力埋下隐患,P2P平台的风控能力再次被置于风口浪尖上。2015年P2P行业经过又一年的飞速发展之后,成交额超过750亿的网贷平台e租宝成了当年冬天最让人寒心的行业大事。半年时间,这个平台从50亿的规模成长到750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率竟然没有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到怀疑,足以看出当时行业发展的盲目与疯狂。在经历年的P2P热潮之后,数以千计的平台以破产告终。如果不是监管层的及时介入,P2P问题企业波及面可能会更严峻: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密切关注P2P网络借贷等领域,完善法规,尽快出台P2P网络借贷等领域的监管细则;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成立,协会对P2P平台信息披露、统计数据报送进行了规范;4月,国务院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活动,对P2P提出“不设资金池”、“不自融自保”等要求;工商总局等17个部委出台了有关互联网金融广告的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8月24日,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P2P监管文件。《办法》明确了网贷机构为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将采用备案制管理方式,并以负面清单形式划定了业务边界,还明确规定了同一借款人在同一网贷机构及不同网贷机构的借款余额上限等内容;日,央行等国家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安排。《通知》中提出,原定今年三月完成的网贷平台整顿工作将延期一年左右,拟定于2018年6月底完成最后的监管验收。对个别从业机构情况特别复杂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整改期最长可延至2年。在监管重压下,大量非法P2P平台被查处。证券日报报道称,截止日,在过去4年里,共有超过3179家网贷平台消失。行业野蛮生长的态势终于被“破”。监管虽重,增长不辍随着各种细化法规条例的出台与投资者逐步理性,P2P将从多方混战的“战国时代”进入整合期,最终留下真正的成功者。而随着行业规范性增强,投资者信心不断增强,行业表现仍较为乐观。2015年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突破了万亿元大关,2016年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接连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两个大关,单月成交量超过2000亿元,2016年、2017年“网贷双11”单日成交量再次突破100亿元,2016年全年P2P网贷行业更是成交量达到了20638.72亿元,相比2015年全年9823亿元的成交量增长了110%。2017年截至6月底,网贷行业贷款余额增至10449.65亿元,环比增加4.85%,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该月新上线13家网贷平台,创下今年来月度新上线平台数量最多的纪录。这一系列的成绩都反映了P2P网贷行业仍然获得大量投资人青睐的事实。随着监管部门对行业的定位和和发展方向更加明晰,资源将会更敢于流入网贷行业。此外,随着更多平台逐步减少或暂停大额标的业务,转向个人消费贷款等领域,自3月以来,网贷行业的借款人数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月增水平。此外,行业迎来了一批上市系、国资系等实力型玩家,包括碧桂园、富士康集团等。征信牌照,望眼欲穿另一方面,作为P2P行业发展的另一个掣肘,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不仅距离美国发达的个人信用评级市场(FICO/Experian)有很大差距,甚至目前连一家正式的个人征信牌照都没有下发。2015年1月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同时允许8家社会机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开展个人征信业务以来,至今已两年多了,但个人征信牌照仍未下发。按照央行征信局的表态,原因有三:第一是发完通知对8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刚起步就碰上互联网金融整顿,整顿到现在还没结束;第二是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对8家机构要求更高了;第三是8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离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差距较大。具体来说:每一家机构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的闭环,这样在客观上就分割了市场的信息链,而且每一家的信息覆盖范围都受到限制,因为信息不广、不全面,这样带来产品的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这8家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在业务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或者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这8家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规则了解不够,而且也不太遵守,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情况下,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进行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发出牌照,央行也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而行业如果真的要迎来健康、稳定的发展,一个好的征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在大家大多还是各自为战的时候,那些新进入的平台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自己的客户信息和数据资源,也就没办法开发出很好的风险模型。P2P行业的十年,是快速、多变的十年。相信随着监管的规范,投资者心态的成熟,以及征信系统的完善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跟进,行业将会迎来真正的曙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现代独爱哈士奇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分享生活中与萌宠之间的各种趣事!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