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回族都信伊斯兰教吗的少数民族是否一般都比较富裕

> 正文
中国穆斯林各民族概况
中国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其中,回族人口最多。此外,还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穆斯林若干。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全国穆斯林2314万多,其中,回族人口、维吾尔族人口均超过了1000万。“回回遍天下”,回族,是中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维吾尔族、哈
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6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几乎全部都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保安族主要在甘肃省;撒拉族主要在青海省。
由于伊斯兰教有着统一的教义、严密的组织、规范的教仪,从而使各个信教民族在基本信仰、主要仪规等文化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共同性。穆斯林都遵守“六大信仰”“五大功课”。六大信仰为“信安拉”(“安拉”的波斯语译音为“胡达”)“信天仙”“信经典”“信圣人”“信复生”“信前定”。五大功课简称“五功”,具体指:念、礼、斋、课、朝。穆斯林都过“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都忌食猪肉。
信安拉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核心,被称为“伊玛尼”。清真言的阿拉伯语念音是“俩一俩亥,印兰拉乎,穆罕默德,热苏龙拉西”(中文意译:“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安拉使者”)。
伊斯兰教认为,在茫茫宇宙中,安拉是最高的实在和唯一的主宰,无形象,无比拟,超时间性,超空间性。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四)维吾尔族穆斯林;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维吾尔族共有;公元4至6世纪出现的“袁纥”(韦纥),就是“维吾;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14世纪上半期,东部察合台;维吾尔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园艺业、商业为副;维吾尔族手工业技艺精湛;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是独具一格的民族帽饰;维吾尔族的饮食主要有面粉、玉米、大米,喜食牛羊肉;维吾尔族忌食猪、狗、
(四)维吾尔族穆斯林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维吾尔族共有840万人,其中,835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要居住在南疆。使用维吾尔语。
公元4至6世纪出现的“袁纥”(韦纥),就是“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后译作“回纥”,公元788年以后将回纥改为“回鹘”,公元13至17世纪写作“畏兀儿”,最后写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是其族称,意思为“团结”、“协助”或“联合”。1934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用“维吾尔”汉译族称。新中国成立后,于 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14世纪上半期,东部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强迫其16万臣民皈依信仰伊斯兰教。自此,阿拉伯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察合台汗国时期维吾尔的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1533年至1628年,居住于天山南部的叶尔羌汗国,完成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这一时期,在维吾尔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大文化政治区域,以吐鲁番为中心的政治区域和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政治区域。两者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融化其他民族成分的血液,形成壮大了维吾尔族。到17世纪,新疆的维吾尔族全部信奉了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园艺业、商业为副。特别是新疆南部,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仅阿克苏市的长绒棉产量占全国的42%,棉花产业成为新疆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俗有“瓜果之乡”的美誉,盛产葡萄、甜瓜、香梨、蜜桃等,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维吾尔族手工业技艺精湛。和田、策勒,墨玉、叶尔羌等地盛产丝绸和地毯。除此之外,维吾尔族的雕刻技术也颇负盛名。和田的“昆山玉”、“和田玉”晶莹剔透,英吉沙小刀锋利美观,富有民族特色,远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
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是独具一格的民族帽饰。男女都喜穿皮靴。未婚少女皆以长发为美,梳长辫,有多达十几条小辫,婚后以一新月型标志做装饰或将双辫(南疆为四辫,北疆为双辫)盘起。
维吾尔族的饮食主要有面粉、玉米、大米,喜食牛羊肉。常吃的食品有香馕(烤饼)、抓饭、拉条子、包子等。此外人们平时喜欢的食物还有烤肉、奶茶等。瓜果蔬菜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招待客人最好的食品。维吾尔族的饮食礼仪富有传统。吃饭时,全家席地而坐,饭前饭后要洗手。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上席,由长者领做“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后,客人方可离席。
维吾尔族忌食猪、狗、驴、骡肉、骆驼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在南疆还忌食马肉和鸽子肉;交谈时吃抓饭忌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青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入;不能随便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不能光着上身,更不能穿背心、裤衩串门;忌在背后议论他人短处;不得用自己的木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只能用公用的水桶打水倒进自己的桶或罐子。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库尔班节。肉孜节即开斋节,过肉孜节,穆斯林要沐浴,聚居清真寺礼拜。另外,还走亲串友,馈赠节日食品。库尔班节,意为宰牲节。节前家家户户炸撒子、油香,作各式各样的丰盛食品,宰牲庆祝。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舞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
(五)哈萨克族穆斯林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萨克族共有125万人,其中,124.5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要聚居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还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哈密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是哈萨克族的自称,一般理解为“流浪者”、“避难者”、“勇敢的自由人”,意为反抗和摆脱乌兹别克汗的压迫而东走者。
学者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原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在阿不勒海尔汗统治时期,其下部众因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于1456年东迁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哈萨克汗国。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同年还先后成立了青海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大约在喀拉汗王朝时期,哈萨克部落内部开始出现信仰伊斯兰教,到15世纪至16世纪,哈萨克族基本上形成了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放牧的牲畜主要有马、山羊、绵羊等。马在哈萨克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将马作为交通工具外,还有骆驼、牛等。牧羊犬和猎鹰的用途也特别广泛,是哈萨克族生产中的好帮手。
哈萨克人主要以肉、奶为主,面食为辅。肉食主要有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等,平时多食羊肉。做法有烤、煮、炒三种,但最普遍的做法是手抓肉。擅长用牛奶、羊奶加工成奶皮子、奶疙瘩、奶油、酸奶等。哈萨克人通常忌食猪肉、自死之物、动物的血液以及未诵安拉之名宰杀之物,狗肉、驴肉、骡肉、整条的鱼,他们也是不吃的。此外,一般禁饮酒。
哈萨克族以游牧经济为主,为了便于逐水草迁徙,一般住毡房。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适宜于春、夏、秋季搬迁。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顶部有天窗,用以通风。毡房门较小,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哈萨克语称“斯克尔菜乌克”。
哈萨克族节日和维吾尔族差不多,主要有库尔班节、肉孜节和纳吾鲁孜节。纳吾鲁孜节在每年的3月22日,是哈萨克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节日,意思在于送旧迎新,预祝丰收。
哈萨克族未结婚姑娘的头发梳成数十根小辫子,已婚妇女将头上的很多发辫梳成两个大辫子。
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哈萨克族葬礼实行土葬,大体与回族相同。所不同的是将亡者的重要衣物挂在毡房里,生前骑过的马也要剪去尾巴,不许再骑乘。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包括传说、故事、民歌、神话、叙事长诗等。音乐舞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冬不拉和库尔兹是主要乐器,每年夏季,都要举行弹唱会,是群众性的文化佳节。
进入哈萨克族的帐篷,应坐在火炉左边的地毯上,不得坐在人家夫妻的床上去。在哈萨克地区如果遇到拴羊的绳子时,不要从绳子上跨过去,这是哈萨克人最为忌讳的。
(六)东乡族穆斯林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共有51.4万人,其中,45万人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占88%,此外,在兰州及宁夏、新疆地区也有部分人口。现今东乡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书面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河州(临夏)的东乡而得名。历史上曾称其为“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族自称为“撒尔塔”。传说其形成与13世纪蒙古西征有关。13世纪20年代,蒙古征服中亚,大量的撒尔塔人被编入蒙古军队,同时许多中亚工匠因制造军器及军需品等需要,亦被征集。后这些人定居中国,娶妻生子,繁衍生息,融合当地蒙古族、汉族等,形成了民族共同体――东乡族。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在东乡族主要聚居的东乡地区成立了县一级的东乡族自治区,1954年改为自治县。
东乡族擅长经商。历史上东乡族商人的足迹遍及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地,进行多种贸易往来。现今,越来越多的东乡族人从事长途贩运、建筑、餐饮等行业。
东乡族食牛、羊、鸡肉,须经阿訇或年长的穆斯林屠宰,宰者带“阿布德斯”,即经大小净沐浴,否则禁食。宰了的牛、羊、骆驼的阳具务须割去扔掉,绝对禁食。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安好清洁,尊敬长辈,忠于朋友,讲究信用。东乡族人的面貌上多与中亚人相似,深窝大眼睛、浓眉高鼻、美须的人很多。
东乡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既有歌谣、故事、谚语、传说、英雄史诗,亦有童话、笑话、寓言。东乡族人人会唱“花儿”,且吸收周围各民族文化习俗,融入本民族传统文化中。
(七)柯尔克孜族穆斯林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柯尔克孜族共有16.1万人,其中,15.9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要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2.5万人),其余的少数分布在新疆北部的乌什、阿克苏、莎车、塔什库尔等地,亦有部分聚居于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人是一个跨国民族,在中亚被称为吉尔吉斯。1954年7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
受周围民族的影响,居住在南疆的柯尔克孜族多用维吾尔语,居住在北疆的则使用哈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的使用汉语。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初游牧于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上游。“柯尔克孜”为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四十百户”、“四十个姑娘”、“草原人”等说法。
10世纪,部分从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向天山一带迁徙的柯尔克孜族开始接触并信仰伊斯兰教,到18世纪初,大部分柯尔克孜族信仰伊斯兰教。
由于所处自然环境优良,柯尔克孜族畜牧业发达,有许多天然牧场,牧草丰茂,水源充足。牲畜主要有羊、马、骆驼、牦牛、驴等,畜产品主要有各种皮张、羊毛、畜绒、马尾、奶酪、酥油等。瓜果主要有哈密瓜、苹果、葡萄、桃李杏等。
柯尔克孜族男子最具标志的是一年四季都戴称做“恰尔帕克”的灯芯绒圆顶小帽子。未婚妇女戴红色金丝绒圆顶小花帽,称为“塔西克”。未婚姑娘扎许多小辫子,已婚妇女扎两根辫子。
柯尔克孜族食品多为奶、肉等。茶是柯尔克孜族不可缺少的饮料,尤其喜欢砖茶。
婚姻。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本氏族直系亲属七代不能通婚。
节日。柯尔克孜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和库尔班节。此外,还有“诺劳孜节”和“阿克托依节”。其中“诺劳孜节”意为新年,是其传统节日。“阿克托依节”是秋收节日,在公历8月22日。
柯尔克孜族能歌善舞,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诗歌、传说、故事、音乐、工艺、美术等内容丰富、新颖、优美动人,著名的《玛纳斯》是柯尔克孜人口头创作伟大成果,塑造了上百个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至今流传于民间。
(八)撒拉族穆斯林
撒拉族是生活在我国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两岸,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撒拉族共有10.5万人,其中,9.51万人分布在青海省,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与甘肃临夏毗邻)、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郸乡和甘肃省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少数散居在青海省黄南、海北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县、乌鲁木齐市等地。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密切,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一般使用汉语,并以汉文作为书面语。
撒拉族人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中称其为“撒拉回”、“沙剌族”以及“撒喇”、“萨喇”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于1954年在循化成立撒拉族自治县,后在甘肃积石山的撒拉族与保安族、东乡族联合建立了自治县。
关于撒拉族的来源,说法很多。其中有人认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传说撒鲁尔即乌古斯汗之孙,塔黑汗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原住唐代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元代取道中亚撒马尔罕,东返中国,行至西宁附近定居。后与周邻藏、汉、蒙等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撒拉族。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撒拉族种植各类果木和蔬菜,尤其以循化自治县为典型,是青海省的瓜果之乡。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六牙帽或小圆帽。
撒拉族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四周打上围墙,院墙的四角各立放一块白石头。每个院落北面为上房,东面是厢房,房前伸出较宽的廊墙。房内两边是土炕,炕上放一对门箱,被毡、枕头全叠落在上面。对门靠墙处是面框、八仙桌。灶房设在厢房的左右两侧。畜圈和厕所都修在西南方离住房较远的地方。庭院里有花圃,房后有果园和菜地,整个菜园显得清洁、整齐、美观。
撒拉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族源,有一个白石骆驼神奇传说。其中“花儿”是撒拉族用汉语演唱的民歌,常称“撒拉花儿”,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此外还包括刺绣、建筑、书法等,但最具特点的是清真寺的建筑艺术,格外引人注目。
(九)塔吉克族穆斯林
塔吉克族,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塔吉克人是个跨境民族,中亚
地区约有塔吉克人800万,主要居住在阿富汗北部、塔吉克斯坦。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塔吉克族共有4.1万人,其中,3.95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部分居住在新疆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9月成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并先后在莎车、泽普、皮山等县成立了四个塔吉克族乡。
塔吉克族的祖先是帕米尔东部的东伊朗语部落,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密切交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字。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的生活。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利用峡谷、草地和高原山坡放牧牦牛、大尾巴羊等牲畜。
塔吉克族牧民冬夏都戴黑绒、圆高统帽,帽的边缘镶数道花纹和一道宽花边,帽内以黑羊羔皮做里,一般称作“班黑曼勒”。此外,戴帽翅的称作“库拉克”。塔吉克男子多穿无领对襟大衣,系腰带,佩带小刀,脚穿平地皮靴。妇女常年戴一种称作“库勒塔”的圆帽子,喜戴称为“素尔克”的耳环,已婚妇女多在腰身后系彩色围裙。
塔吉克族民间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或木石结构的正方形平顶屋,坐南朝北,四壁无窗,屋顶留有天窗透风。
塔吉克族以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为主要节日。此外,还有春分时的“切脱恰特尔节”和巴罗提节、引水节,播种节等民族节日。
塔吉克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敦厚,社会道德高尚,民族和睦。喜爱音乐舞蹈,舞蹈以双人舞最常见,有表现鹰的姿势。最喜爱的乐器是鹰翅骨制作的“那艺”短笛。
(十)乌孜别克族穆斯林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乌孜别克族共有1.24万人,其中,1.21万人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散居于新疆各市、县,其中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少数分布在牧区或农村。大都居住在喀什、和田、莎车、塔城、乌鲁木齐、伊宁、奇台等地。新中国成立后,于日,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大南沟成立了乌兹别克民族乡。该民族使用乌孜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是该民族的自称。13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了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族与塔塔尔族,同出于13世纪以来作为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的两个不同族源的部落。“乌孜别克”一名,源于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在《元史》中称作“月即别”、“月祖伯”、“月照别”。乌孜别克可汗信奉伊斯兰教,推行伊斯兰教政策,受到当时教徒的拥戴,国势日渐强大,统治的汗国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15世纪末16世纪初,乌孜别克人南下进入中亚绿洲农业区,与当地操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逐渐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农业民族―乌孜别克族。18世纪机中期,清朝统治时期,来新疆经商的中亚乌孜别克人日益增多,其中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今天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女都戴一种小花帽,帽子形式多样,别出心裁。青年妇女多穿连衣裙,宽大多褶,无腰带,称做“魁纳克”。老年妇女服装颜色偏深,多为黑色、深绿色和咖啡色的料子。喜戴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等装饰品。
肉食以牛、羊、马肉为主。奶制品有奶茶、奶皮、奶油等,多饮用红茶制作的奶茶,佐以蜂蜜。乌孜别克族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猪肉、狗肉、驴肉、骡肉,不吃动物的血。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多的,还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许多食物可用手抓食,饭前饭后都要洗手。
乌孜别克族有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联婚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和肉孜节,届时要沐浴盛装,走访亲友,相互道“色兰”问好。
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调婉转、优美动人,舞蹈以优美轻快、多变、节奏性强为特色。民间乐器有“都塔尔”、“斜格乃”、“热瓦甫”等,表演时自拉自唱,表达情感十分自如。
(十一)保安族穆斯林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共有
1.65万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中,大河家的大墩甘河滩、梅坡和刘集乡的高赵李三个地方,习惯上称为“保安三庄”;少数散居于临夏自治州其它县城及青海循化县。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蒙古语系,语言中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
保安族自称“保安人”,1952年在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和刘集两个地区成立了保安族自治乡,1956年改为民族乡。二十世纪80年代初,正式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保安族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畜牧业和手工业,尤其冶铁,有着高超的制刀技术,他们制作的腰刀,精致锋利,享有盛名。
保安族的文化习俗与伊斯兰教密切相关,在节日、丧葬方面与回族大体相似。头饰上,保安族男子平时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小帽,过节或办事时,则头戴礼帽。保安族妇女普遍戴盖头,盖头颜色随年龄分绿、黑、白三种。保安族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为主食。肉食以牛肉和羊肉为主。饮料主要为酥油、奶茶以及自制的麦茶。
保安族一般是整村连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土平房,有出檐房和挑檐房两种类型。挑檐的房屋多一道檩柱,比较宽敞。正房坐北向南,两侧为两个大窗。屋里有火炕,炕上多铺毛毡。炕墙周围装围板或挂炕围。牛、羊、马、骡、驴圈,以及鸡舍、草房、厕所等都在侧后院。
保安族的文学艺术类型多样,它以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展现了保安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其中民间故事,内容更为丰富。民间故事《神马》就很有名,它叙述三个青年为寻找神马,历尽艰辛,最终与回、蒙古、藏族三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结成姻缘,形成保安三庄的动人情节。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保安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且歌颂了各族人民间的友谊和团结。总之,从不同侧面展示保安族的文化生活,揭示保安族文化的多元背景。
(十二)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属于白色人种。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塔塔尔族共有0.5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在布尔津、哈巴河、霍城、奇台等县也有部分居住。日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成立了大泉塔塔尔民族乡。
13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建立了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族与塔塔尔族,同出于13世纪以来作为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的两个不同族源的部落。由于塔塔尔族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族杂居,联系密切,因而普遍的使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塔塔尔语文只在老人中使用。塔塔尔族于清朝传入我国境内。史称“达旦”、“达达”、“鞑靼”等。“鞑靼”这个词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居住在蒙古草原东部的塔塔尔部落,其二泛指漠南、漠北的游牧部落 。
鞑靼最早是指唐代北方游牧突厥汗国统治之下的一个部落,突厥汗国衰亡后,鞑靼逐渐强大起来,鞑靼这一时期为北方诸部落泛称。蒙古兴起后,鞑靼归于蒙古,当时,中亚与欧洲将蒙古称为鞑靼。15世纪中叶金帐汗国衰落,境内的鞑靼人脱离其独立,自建喀山汗国,位于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汗国的居民操突厥语,信仰伊斯兰教,经过长期与突厥化的蒙古人、保加尔人、奇卜察克人等相处,逐渐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塔塔尔族。此后,汗国的居民也被称为“塔塔尔人”。新疆的塔塔尔族主要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陆续从俄罗斯的喀山等地迁徙来的。
塔塔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习俗方面,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塔塔尔族男子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彩色的小花帽为美,外罩大纱巾。塔塔尔人吃饭时既不用手抓,也不使筷子,而是用勺子,去参加维吾尔族或哈萨克族的宴请时都随身带一把小钢勺。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等等。男女成婚后便与父母分居。一切家内事务由妇女管理操办。塔塔尔族与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塔塔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新疆,不管哪一个兄弟民族,只要举行庆典和婚礼,都少不了演奏塔塔尔族乐曲,唱塔塔尔族民歌,跳塔塔尔族舞蹈。主要活动有摔跤、攀竿、唱歌、跳舞、赛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39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教等内容。 
 新疆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信仰的特点 第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强 化,但民族认同普遍高于宗教认同。维吾尔、哈萨克、...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 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撒拉等十个民族。伊斯兰教对这十个民族 影响非常大...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语言 中的阿拉伯语词汇及特点 编译:马义哲 甘肃省临夏州民族学校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国内 10 个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语言日常生 活和...  解析 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因此本题选ABCE。最新...  迄今已有回、维吾尔、哈 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 10 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 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称为穆斯林,主要风俗习惯...  下列少数民族中哪些信仰伊斯兰教( ) A.回族B.藏族C.维吾尔族D.壮族E.畲族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  下列少数民族中哪些信仰伊斯兰教( ) A.回族B.藏族C.维吾尔族D.壮族E.畲族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  下列少数民族中哪些信仰伊斯兰教( ) A.回族B.藏族C.维吾尔族D.壮族E.畲族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  在中国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 A.维吾尔族B.蒙古族C.藏族D.回族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和丧葬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和丧葬习俗[] 1、饮食禁忌
  穆斯林的饮食禁忌种类颇多,但几乎都是动物性食品及其脂类,而且要求比较严格。这种禁忌的法理来源是唯一的,即《古兰经》。关于穆斯林的饮食,《古兰经》有个总的要求,即它应该是&合法&而&佳美&的。所谓合法,就是在真主名义下宰杀的东西。《古兰经》中禁戒人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对于不食猪肉的禁忌,人们作过各种解释。其实,禁食猪肉是伊斯兰教义的规定,是信仰中的行为因素。因此,它是伊斯兰教本身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穆斯林对&不食猪肉(油)&禁忌的遵守是特别严格的。它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穆斯林的一种社会习俗。忽视或误释(无端地说三道四)这种禁忌,穆斯林会产生反感。每一个非穆斯林都应该自觉地尊重穆斯林的这一习俗。
  2、丧葬习俗
  按伊斯兰教义,穆斯林逝世后要实行土葬,并为亡人举行葬礼,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称&死亡&为&无常&或&归真&。中国穆斯林仍遵守着古老的葬制。这一葬制可以概括三个字:&土&、&速&、&俭&。人亡后要速葬,亡体停放一般不超过三天。土葬时不用棺木,而是将尸体直接埋入土中,尸位南北向,面朝西。中国穆斯林的坟穴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地面上大都有封丘。还要俭葬或曰薄葬,即在坟穴内不得有任何陪葬品。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某些地区穆斯林在亡人的头七、二七、三七、四十、百日、周年、三年等都要举行祭祀、游坟、念经等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疆人信伊斯兰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