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牢牢抓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这条主线

|||||||||||
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日13:26&&&&来源:
原标题: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性任务。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十三五”开局之年“三农”工作,深刻研判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部署农村工作,释放出了中央坚持强农重农政策不动摇的强烈信号,标志着我国“三农”发展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新阶段。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追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的“压舱石”。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发出13个一号文件,都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4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创造了粮食生产连续12年增产的奇迹,较好解决了13亿多人“吃得饱”问题,稳步向“吃得好”新阶段迈进。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我们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最大的底气就来自于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
  要清醒地看到,无论农业农村再发展,13亿多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三农”问题中始终不变的基本问题。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如果我们守不住耕地数量红线,调动不起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粮食生产就会滑坡,国家粮食安全和改革发展大局就会受到影响。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为什么必须守住?因为农地一旦改作他用,再要恢复粮食生产,不仅需要较长过程,而且需要付出很高代价。我国口粮以谷物为主,粮食消费规模巨大。目前世界粮食市场上一年的贸易总量,仅够满足我国半年的粮食需求。如果中国粮食安全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粮食生产是大国稳定的基础,决不能出现反复,也没有反复的余地。在粮食安全面前,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试错的余地。无论改革怎么改,都不能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
  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从市场需求看,高质量农产品特别是绿色农产品供给不足,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从农业生产看,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向挤压,农民费时费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迫切需要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从资源环境看,我国农业资源长期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调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是解决“三农”面临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要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从供给侧入手,用改革的办法,实现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理顺农业领域的重大关系,矫正农业资源的不良配置,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产品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而且能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无论是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还是对增强农村的活力,都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要义和重点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牢牢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主要着力点、形成市场导向这个关键切入点、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根本着眼点、促进绿色发展这个重要关切点、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基本立足点。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是要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同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切实让农业成为富民产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方法论。当前,世界经济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稳住农业农村的“基本盘”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我们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既要着眼长远发展,也要解决当前问题。调减玉米等供过于求的粮食品种,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决不能理解为简单地调减粮食总量,更不能损害粮食生产能力,而是要在调减过剩品种的同时相应增加优质品种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但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决不能忽视小农户,不能人为垒大户,农业改革的基本面必须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实现共享发展。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则,但决不能放松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决不能削弱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而要创新宏观调控及支持保护的方式和思路,在解决农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上见真招、出实效。归根到底,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要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放在同等地位考虑,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坚决防止农民增收势头发生逆转。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农业的长远发展。推进这项改革,我们一定不能在方向性问题上出偏差,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要牢牢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只要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鼓励支持基层和群众大胆创造、大胆实践,允许试验、宽容失败,就一定能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效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支撑。
(责编:黄瑾、谢磊)
习近平:让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大家都在看
手机阅读更精彩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习近平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意何在?
关注新华网
  【学习进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好生僻的一个词,其实也就是换个角度看经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概念,大家耳熟能详,但这都是在“需求侧”角度下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看来要在“供给侧”上做文章了。那么何为“供给侧”?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新华网“讲习所”今天推出《习近平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意何在?》,一起来看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说,新一届政府在总结发扬以往需求侧调控经验的基础上,更为大胆、更为精准地在供给侧做文章。比如说,通过简政放权,把原来政府掌握的权力放给市场、放给企业,让市场活起来,让企业愿意去生产(增加供应)。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给。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信号一:在供给侧上做文章意在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大家熟悉的通过扩大投资、鼓励消费等方式扩大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在经济学上属于需求侧管理。而供给侧管理重在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既要有眼前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宏观政策在需求侧还是在供给侧上做文章,不是非此即彼,只是有所侧重。
  “以前常讲的‘三驾马车’,是从经济运行的结果出发的,便于宏观调控进行短期的逆周期调节。这次强调供给侧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更加突出长远的转型升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分析。
  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实践可以看出,供给侧管理其实以前也在做,比如淘汰落后产能、减轻企业税负等,只是现在这方面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大大提升。
  未来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工作也还要做,投资方面还有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的投资不足,消费方面还有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出口方面还有服务贸易出口仍有很大潜力,扩大内需也大有潜力。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提法既抓住了当前问题的重点,又是全面均衡的。可以预期未来经济工作的侧重点、发力点有所变化,将更加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王军认为。
  信号二:“靶心”对准新常态下经济新的突出矛盾
  无论是注重扩大需求的凯恩斯主义,还是强调供给侧管理的供给学派,对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的实践而言,都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学理问题,而是要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象上是速度问题,根子上看是结构问题。抓住供给侧做文章,是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而且成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负。此外,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公共服务、社会公平等领域,也存在着很多短板。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在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候,恰恰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最突出矛盾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问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未来可以大有作为。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迟福林分析,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需求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出现了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信号三:更多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的改革举措将发力
  在供给学派理论中,研究的多是“供给侧管理”。然而,这次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被“结构性改革”取代,指向非常鲜明。
  “这次强调的是在供给侧用结构性改革做大文章。”迟福林指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问题方方面面,但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要着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矛盾。
  迟福林举例说,中国服务业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税收、土地、资源价格等相关机制都是注重鼓励工业发展的,服务业发展的成本较高,而且金融、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业发展还面临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下一步要通过放开市场准入、减轻税负等结构性改革措施,鼓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很重。”蔡志洲说,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活微观,增强企业竞争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简政放权,助力创业创新。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需要我们持续努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同时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使得中国经济在优化结构中实现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涨姿势: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学派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供给学派基础上发展出新供给主义,主张通过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如果将需求管理比喻为“西医”,新供给所强调的供给管理更像是“中医”。“西医”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中医疗法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需要把握火候,引出的味道也更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面对经济持续下滑,我国没有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都能看到新供给理论的影子。
  已故经济学大师科斯说,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中国学者提出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或许已在正确方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新华全媒头条 记者:陈二厚,刘铮)
责任编辑:
对于未来北京汽车市场的局限性,赵春雨说,北京市对于排放标准一再升级,其限购政策也会越来越严厉,这对未来新车的发展会带来较大的局限。未来汽车后市场的各种金融衍生服务或许也会是各大商家的必争之地。
题:适应“新常态”中共调整深化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对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作者:张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要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新进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打好这场硬仗,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落实到位,才能推动新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挑战,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改革的本质,就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面对一批难啃的“硬骨头”,迎难而上。除了要梳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更要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新困难:深化国企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激发市场活力等难题,都要通过在改革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主动攻坚克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就要打破各种利益藩篱,跨过各种艰难险阻,打破路径依赖,找到发展新路子。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还是降低企业成本、补齐发展短板,是改革就会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在短期经济阵痛和长期结构调整的选择面前,是下定决心去降补还是走老路,考验着改革决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敢为人先的南粤大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早、动作快、亮点多。去年2月,广东出台了首个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经过一年的努力,广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三去一降一补”获得重要突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6年,广东全力推动7方面35项政策措施落地,全年帮助企业减负超过2000亿元,通过清算、破产、注销、委托平台集中处置等方式实现国有关停类“僵尸企业”市场出清2394户。
在广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闯关战”,重点补短板、降成本,坚持发展创新型经济。数据显示,广州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23家,是2015年净增量的10倍多,净增量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6%。富士康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思科智慧城、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总部、通用电气生物产业园等众多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项目纷纷落户广州,正是广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结出的累累硕果。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对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具体部署,更为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工作主线,奋发有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张涨)
[责任编辑:刘朝]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主线_网易新闻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主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必须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奋斗目标 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未来的成都,将是实力成都、活力成都、国际成都、美丽成都、魅力成都、幸福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奋斗目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相扣,环环相连。实力成都需要我们着力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提升产业供给水平,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活力成都需要我们丰富科技动力源泉,增强城市发展的内生活力,壮大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国际成都需要我们形成满足国际功能的制度供给环境,抢占跨国界的区域资源配置有利地位,提升成都全球辐射能力。美丽成都需要我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打赢“大气、水、土壤”三大战役的制度供给和补齐生态文明的短板。魅力成都需要我们构建“大气秀丽、蜀风雅韵”的供给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幸福成都需要我们提供更有质量、更加丰富、更具成都特色的民生供给。夯实五维支撑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需要、有基础、有支撑,顺应大势,正当其时。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建设中无效供给、低端供给还存在,有品牌有质量的产品供给不充足;科技发展中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创业机制还不完善,有效的科技发明、科研成果供给能力还不够强;文创事业中,长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制度供给还不丰富,享誉全球的成都精神特质还未形成;对外交往能力上,长效的“引进来”、“走出去”的供给环境尚未形成,对外辐射力度还不够强;枢纽地位上,群众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短板尚存,国际性、区域性的城市交通结构网络尚未形成。为解决当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五维支撑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发展中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有效需求供给不足、政策措施到位不力等关键重点问题,需要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改革工作的主线,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五维支撑。统筹推进七大任务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改革2016年以来,我市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157”总体思路,在吸收专家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任务,抓紧研究制定了《成都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成都市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行动方案》、《成都市化解房地产库存行动方案》、《成都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行动方案》、《成都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方案》、《成都市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行动方案》等专项方案。“1+5”方案紧扣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改革支撑。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必须结合成都实际,用改革的办法思路,在统筹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七大任务中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四个结合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时不我待,必须抓紧抓牢抓实抓细,需要尽快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坚持改革方向与城市目标相结合。要聚焦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五维支撑重点薄弱环节,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市场化的手段,加大七大任务中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不断增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持续增长动力。要坚持整体推进与供需协调相结合。整体推进七大任务各项改革,加强系统谋划各项改革措施,注重把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和供给对需求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着力优化供给结构,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增加城市建设的有效供给;着力改善供给环境,为培养新动能创造条件。需要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各项资源在七大任务中合理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先期规划和协调服务,营造更有活力质量的供给环境和更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坚持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坚持“干五年、看十年、展望三十年”,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立足当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着眼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既控制减少短期阵痛,又谋求长远发展;既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又构建长效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和活力。总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充足五维支撑的强大力量,解决七大任务中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辩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减法和加法、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城市治理七大领域改革,全面提升成都市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效益,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强大的改革力量。
(原标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主线)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稳中求进,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时评作者 李盈备受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总结2016年经济工作,阐明经济工作指导思想,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发展为本,改革当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就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一个国家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首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用“衣领子”、“牛鼻子”来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事实上,能否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衣领子”、“牛鼻子”,已经成为了保证“十三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也已经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问题倒逼改革,改革解决问题。今年1至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6%。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到6.7%,更为世界瞩目。汇丰银行、穆迪等境外机构就认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落实中国经济将延续企稳向好态势。新常态语境下中国经济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处此经济新方位,更应聚合13亿多中华儿女之力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工作靠抓,事业靠干。如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更应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夯实底气。【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hx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