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法门是什么么?如何去理解?

                                                            关于念佛法门消除业障如何理解? - 知乎118被浏览11470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初学居士如何选择法门
         (一)
选对法门不易产生错误
初学者在选择法门时,有些问题。
我们学佛过程,会遇到与现实生活冲突的地方。比如,如何处理自己欲望与学佛的关系;如何选择法门;如何处理学佛时间与世间法时间的冲突;…都是初学者要遇到的,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果在农业社会,你学错一个法门,没有问题;因为,你的职业是种庄稼,你不管他们庄稼还会长。现在所处是工业社会,时间是耽误不得的;如果你学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法门,或你的一个佛教观念错了,可能使你两三年在世间法上没有长进,或者浪费很多时间;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就会使你走上弯路。这个两三年的后退,会使自己也许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跟上别人的脚步。因此现代社会我们的时间耽误不得。
我的讲座、讲法,都是针对青年人的:因为我们不能耽误时间,不能走弯路,必须很快学到佛教的精髓。我自己也许学得不好,因为我本身也走了很多弯路;如果我的讲座,能使你们不走或少走弯路,不浪费或少浪费一些时间,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也是我们办学的宗旨。
我们希望并提倡:“行”:行在一门,行持一门;“理”:之信解,要圆通无碍。信解要不圆通?只认为自己修的法门好,也不行!这样容易产生谤法;而谤法,是往生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因此,要信解圆通无碍。
我们要重新建立佛教徒“活泼、向上、健康,甚至是富贵”的形象,而不是“消极、逃避、萎靡不振”的状态,成为一种社会边缘人的代名词的模样。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佛教成为社会的中坚。
(二) 多角度认识佛教
学佛要选择好自己的入手点,希望通过学习能对佛教产出整体的认识:横向、纵向上的认识。甚至要跳出佛教看佛教:不仅要用缘起观点把佛教放在哲学和宗教学来认识,而且要放在社会中来认识(为此,我们更重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佛教的各种经典和思想,不一定非要定出它是好是坏是高是低,而要看这种思想起的具体社会作用,对于你的社会行为和产生什么后果。
宗教是要以信为前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后,才去实行它。我们可以不去理解思想的推理过程,但要知道它起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就像吃药一样,我们可以不理解药的原理:它是怎么在我们身体里产生化学变化的,它是如何杀死细菌的,这些我们可以不知道。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药起什么治疗作用,还包括它有那些副作用,他的内服药量是一天多少。我们学法也是这样。不要认为:只要是佛法就是好的,不一定!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两面性就是它的缘起性。没有任何一个修行方法,是绝对好的,没有一点缺点的;优点换了缘起,可能就是缺点了。
信仰佛教是好的事情,换个角度,信仰佛教也不一定就好。所以,虽然有时我赞成年轻人学佛,但是如果学不好,还不如暂时不学。
(三) 格义与格量
这是相似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之见的关系。我们看看佛教是如何传到中国的,是如何发展的。只有了解佛教发展的整体大线条,才可能真正理解它。
从几条线来看,先从印度,到古代的中国,近代、现代的中国(地域线)。在印度的发展(时间线):小乘、大乘,然后是密乘;从思想发展史来看:般若,唯识,中观,瑜伽中观(理论线)。
好多人反对“发展”这个概念,认为佛教的教法是圆满的,不用任何人来发展他。好的,如果不用“发展”,就用“显现”——佛教思想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同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和人的根机,作出不同的显现。
有个问题,在中国,佛教是从小乘开始的吗?不是!
佛教在中国,大小乘是同时进入的。中国法师学到的东西,不是按时间线来学的:大乘经典与小乘经典,都一起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的玄学相结合。
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佛就是神仙,佛是大神仙,这是佛教的格义时期。那时人们研究佛教,一个经典被翻译进入中原,就会有人认为这个经典就是佛教的整体,就此经典,就可能创立一个宗派。当时,象这样的情况,有8个宗派。这8个宗派都不同地解释佛教:什么是“心”的概念,什么是“物”的概念,并与中国固有的玄学一些概念结合在一起——用道教的、本土的思想来理解佛教,结果出了很多问题。
比如成实宗是依据《成实论》而立的大乘宗派,后来才发现,所谓大乘的《成实论》,不是大乘的经典,而是小乘经典只是吸收了部分大乘观点。..整个中国佛教在学习和吸收印度佛教过程中,出现类似很多问题。
在僧肇于《肇论》中以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观,完整地阐释并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思想,将魏晋以来般若学的发展中的这些错误观点进行批判之后,中国的佛学思想,才从格义发展到格量。 
在佛教的传入前期阶段,也有很多法师觉得这样模模糊糊的学佛不行!没有学到佛的真意。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学到真正的佛法,才不会学偏。有了这个基础加之末法思想的流行,净土宗的思想才逐渐出现其发展的机遇和土壤。
整个中国佛教有这样的发展过程,我们个人学佛,也是中国学佛的一个缩影。我们也如此:我们一开始接触佛教,不可能学到纯正的佛教;我们要用我们的固有知识、阅历来理解和结合佛教,就是说我们对佛教的理解是一种结合物、格义的产物。然后,随着我们学识增加,我们对佛教也有个格量的过程,还佛教的本来面目。但这个过程,一定要短。如果时间长了,会在很长时间里让自己的思想处于似是而非中,甚至产生矛盾和冲出。
在格量的过程中,随着对经纶的认识,中国有自己的宗派产生。宗派的产生,有很多问题,对这些经典,如何学?如何把这些经典作为自己宗派的理论?这又涉及到一个判教问题。
(四)判教方法
从理论上,捋顺大乘、小乘、般若、唯识、中观之间的体系,这是一条线。比如说,天台有自己的三时判教,华严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法华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法相宗、唯识也有自己的判教方法。净土,也有自己的判教方法——是易行道还是难行道的判断方法。
各宗派所针对的根基也不一样。比如华严,针对大根基的人;法相、唯识,名相、概念比较多,更针对知识分子;净土,三根普度,只要你能念佛,就可以学;密乘,看自己福报、根基,也都不一样。这样一来,我们对整个佛教的大体认识就有了。
(五)准提法的判教思想初探
对于我们个人,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么多法门,这么多宗派,——如何评判它、如何选择它?
现在,我们提倡的方法是:不从理论角度去判教,而是从修行和实用的角度来判教,下面就介绍准提法网络佛学院对佛教修持方法的判教方法:
一 易行道与难行道。这是按修行方法来分:做起来的难易程度。这与华严、法华、天台的判教思路绝对不一样。从实际修行的难易程度来讲,修行分为易行道与难行道。
佛说法的应机、契机。什么是应机、契机?佛的这个理论方法是讲给谁的?有给菩萨讲的,有给比丘讲的,有给居士讲的,还有给罗汉讲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讲法。我们还可以再次划分菩萨的修行方法、比丘的修行方法、比丘尼的修行方法,可能一样吗?不可能一样。因此,佛才讲不同的方法。比如说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他讲了三次;对舍利弗,讲一次;对阿难,讲一次;还给一个居士:维希提夫人,讲过一次。 大乘《无量寿经》是给阿难讲的,《阿弥陀经》是给舍利弗讲的。舍利弗是修什么的?四禅八定,阿罗汉禅定的基础很厉害。所以对他说,往生极乐世界,要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可往生。这个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对舍利弗来讲,容不容易?很容易。所以一心不乱对舍利弗讲的是易行道。正对他的根基。
对阿难讲什么?阿难记忆非常好,所以对他讲的是极乐世界发展史:法藏比丘,如何发愿、如何修行,48愿什么内容,然后,往生极乐世界的理论框架、因缘等等。
当释迦牟尼的弟子,一个国王,被自己儿子囚禁起来时,这对老皇帝夫妇马上要面临死亡时,释迦牟尼就给这个居士讲了《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有16观,13观以后,讲的是九品往生。九品往生的观点,是提倡十念都可以往生;甚至一念,具足信心,都可以往生!世间的福报回向极乐世界,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对居士讲的极乐法门。绝对不要把这几个融合到一起,要是把它们弄到一起,这是佛的智慧,不要为求高深而串改佛意!
三 法、报、化三身的划分。三者的各自修法是绝对不一样的。如果不把这三点划分清楚,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比如说,《金刚经》上说,“若以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着相。这是讲的法身。《观无量寿经》让你观落日、悬鼓,天天想太阳、鼓、庭台楼阁的形状,阿弥陀佛眉间毫毛是什么样等等。修的是什么?净土。是报身的净土。 善导大师,说看到阿弥陀佛了。有人会说你着相!那不是阿弥陀佛,金刚经不是说佛是没有相的吗。类似这样的矛盾很多。又比如,戒律方面,是讲缘起条件的:就是说你的这个化身应该如何行事的法则。但是对于求法身来讲,戒律都没有必要。所以打磨祖师才说梁武帝没有功德,禅宗讲什么都放下,讲究不二;那好!你杀人与不杀人,都是不二。那你能杀人吗?这边杀了,那边警察就来了;你还说自己不二?所以我们要对修行的方法进行划分,哪些是法身修行方法,哪些是报身修行方法,哪些是化身的修行方法。如果混淆了,会产生混乱。
这样,才对自己学的东西清楚明白。是学得比丘的法门,还是居士的法门?这绝对是不同的。大家遇到最多的法门,可能就是比丘法门。因为多数法师,都要站在自己的观点上讲法。站在居士的观点上讲法的,不多!居士如何学佛?现在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居士如何学佛?如何修行?
打个比方,比如极乐世界有个城池,释迦牟尼佛告诉个会游泳的人:极乐世界有条河,可以由河游到城里去;而后又遇到另一个人(他会撑杆跳),对他说:极乐世界的墙不高,你可以跳进去。遇到个腿脚不太好的老太太,对她说,城的这边有个门,你一推就进去了。这是打比方,一个是给居士讲的,一个是给罗汉讲的,一个是给菩萨讲的。这些方式,都可以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如果不用这种应机的划分方法,会产生很多的错误认识,甚至发生把佛经神秘化成自以为是的师说法。把上面三个人的故事听完,有些人可能以为到极乐世界,要先过一条河,然后要撑杆跳,最后才有个门进去。你就会从这游过去,然后跳一下,再推门。如果不按这三点划分的话,就会犯这样的错误。&
宗派的发展,有好处——有利于教团的发展。但宗派发展到一定程度了,会觉得东西太简单没有意思;要完美自己的宗派理论概念,在圆融的过程中,可能要走极端:就是,把本来简单的东西变复杂了——确实吸引人!但易行道的东西可能变成难行道。
所以,我们从佛教思想的发展、进入中国的情形、我们面对现实的复杂情况等方面来看,如果不采取这三种鉴别方法的话,我们就不能选择能很好适合自己的法门。
现在社会复杂、竞争激烈,我们需要选易行道;我们要选择居士修行的方法;我们对法、报、化三身的修行方法要明确(详见七师的圆觉经讲义)。要明确下来,你到底要修哪个?你需要取舍,有些般若类的经典,比如《金刚经》,禅宗等,以修法深身为主;密乘呢,基本是修报身,是倾向,不是绝对的。律宗是修化身的;华严境界,就是融合法身和报身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你深入学习之后,就会掌握了。有这个大的理念之后,我们才真正对有的问题,放在大缘起中来讲,以及如何正确处理。&&&
居士是入世的,比丘是出世的。我们处理问题时,往往因为忘记这点而处理不好具体问题。
在我们这个世界,大乘佛教的菩萨只有一个是现出家像的——地藏王菩萨。其他菩萨,都是带发髻的。菩萨坐,是一脚在座上,另一只脚是踩在地面的,随时随地可以下来,为众生服务。这是真正大乘的教义!
太虚法师说,我们国家的佛教好像是大乘,其实走的是小乘佛教的路子。我们看南传佛教,比如泰国的佛教,它是看似小乘,实际上走的是大乘路子。主要的原因在于如何判断居士性质的问题。我们汉传佛教对居士的修行,是让居士学出家人,出家人修学什么,居士就学习出家人的修行课程。
而南传佛教不是这样,它的出家人修四禅八定,居士不要修,你就是做好自己本分,自己在家的事情。居士如果想学习佛教的话,你们可以出家。哪怕你只出家7天,也是按出家的生活方式来修行的,或者出家两年。出家时,夫妻要办离婚手续,还俗再办复婚手续。把这7天的福报,回向给自己父母。如果一个男人,一生中,7天的出家都没有,会被人看不起,觉得你没有孝心!
我们看它是不是入世的?绝对是入世的,它对待居士方法就是不同。我们不说它的高下,只看它入世的这一点。当然我们不可能选择南传佛教这种对待居士的方法,我们知道佛说8万4千法门中,绝对是有对居士讲的法,而且很多。只不过,过去并没有被重视起来。
我们还是要学习维摩诘的精神:提倡入世修行。入世修行有个基础,就是要保证往生极乐世界,解决生死问题,然后再谈入世的问题。
对大环境要认识清楚,我们知道,现实的佛教是个及其复杂的体系,各宗派林立,而且都认为自己是最究竟的。这种情况,我们如何选择?
希望居士的佛教不是出世的!佛教徒要在社会中创造价值,要显现他的智慧与快乐。首先,我们对佛教必须有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这个概念,你就不会按这个道路来修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理解念佛法门的自力和他力?能知道自己往生到哪个品吗?
我的图书馆
如何理解念佛法门的自力和他力?能知道自己往生到哪个品吗?
如何理解念佛法门的自力和他力?能知道自己往生到哪个品吗?净土法门讲通过念佛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需要自力和他力结合。自力是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他力就代表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力,二者是结合起来的。单纯靠自力不行,单纯靠他力也不行。单纯靠自力的话,业障重,烦恼多,你要想一下子得解脱不可能。但是你不靠自力,纯粹靠他力,就像一两岁的小孩儿学走路一样,他要愿意走才能走,他要不愿意走的话,妈妈把他强拉着走,他怎么都不走,他要哭,根本不行。他妈妈就是他力。必须要靠他自己主观上愿意走,虽然走不稳当,妈妈拉着他,慢慢学走,自力、他力结合,就能学会走路。为什么说完全靠自力不行呢?由于业障重、烦恼多,修行时间会很长,就必须要靠他力。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自力、他力结合,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带业往生。阿弥陀佛的愿力很大,你能够发那个“往生”的心,念佛,就在他的愿力加持之中,临命终就具备了往生的条件。但是最重要的还要有自力,不能完全依靠他力。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一样,小孩儿不走,你强拉他,他哭,在地上耍赖,就是不走,你有什么办法呀?所以这个自力很重要。自力是什么?就是信、愿、行三结合,信仰要坚定,愿力要诚恳,再结合行持。同时,在主观上对于五浊恶世应该有厌离心,若你对五浊恶世没有厌离心,贪爱心重,欲望心重,你念佛也起不了作用。“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就说明这个道理,念不专一不行。如何专一呢?心、口、耳都不能乱,专一不散乱!另外就是心中的愿力要大,以三心念佛,第一个正直心、诚恳心;第二个深善心,一切合乎善法;第三个广大心,要回向,将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众生。这样子来念呢,就会起很大的作用,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自力和他力两种结合起来,肯定往生,当然是带业往生。至于往生以后的品呢,就看你平时的作为,看你的心力怎么样。你善念重,你修的人天法,你多念阿弥陀佛,起码是下品;你欲念减少了,三业清净,这样子念佛,再结合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中品;你发菩萨心,悲心重,愿度众生,以这种菩提心而念佛,起码是中品以上或上品。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话西游法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