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马歇尔规模经济理论的边际效用理论如何佐证供求决定价格(高中政治党别来),谢谢

肖临骏: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肖临骏: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导读: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是考西方经济学,一是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一是高考前夕“模考”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曲线题,两者都没有真正理解高考题中的供求曲线题其实是来自高中《经济生活》而非来自《西方经,一、“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是错误的,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我国现行的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考试大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作为落实课程标准有人认为,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是考西方经济学。所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应变态度。一是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一是高考前夕“模考”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曲线题。子木老师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两者都没有真正理解高考题中的供求曲线题其实是来自高中《经济生活》而非来自《西方经济学》。 一、“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是错误的。 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 子木老师认为,我国现行的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考试大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关于价格,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作为落实课程标准的《经济生活》教材,对于价格变动的意义,人教版2014年3月第6版《经济生活》教材第15页有表述: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经济生活》教材第16页有表述: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活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活规模,增加产量。 与教材相对应,人教版2014年4月第6版《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39页明确提到“需求法则和需求曲线。”第40页明确提到“供给法则和供给曲线”,并指出:“无论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自变量(商品价格)通常放在纵轴,因变量(商品数量)通常放在横轴。”
这就说明,目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高中《经济生活》已经吸收并升华了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法则和供求曲线”的基本知识。 为什么子木老师说“吸收并升华”呢? 子木老师认为,目前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里的有关价格影响供求的原理,其实和《西方经济学》(大学教材)所讲的价格影响供求并不完全相同。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价格影响供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为基础的,是在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的前提下,来分析价格对供求的影响。即在价格与供求的互动关系中,以价值决定价格为前提条件的。而西方经济学却是在供求决定价格(或者说物品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前提下来研究价格影响供求。两者有一个共同处:都认为价格影响供求。如果我们假设价格一定,静态分析价格对供求的影响,那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便可以为《经济生活》所用,师生也可以掌握一种分析经济现象的工具。这样,高中《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运用并升华了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这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有人说,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政治12题、Ⅱ卷15题,是考西方经济学。子木老师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对《考试大纲》和高考考题目的的误读。全国新课标卷的政治《考试大纲》里有“均衡价格”的概念,这个“均衡价格”是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均衡价格,并不是西方经济学里的以马歇尔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为基础的均衡价格。高考政治卷中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政治12题、Ⅱ卷15题,可以用高中《经济生活》的相关原理加以很好的解释,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知识的运用。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政治12题: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图5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 ①
D. ④ 答案:B。 子木老师解析:“土豆产量增大”即供给增加,综合题干和题枝的信息,我们可以确认这是在土豆自身原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出现的“供给增加”,根据高中数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用曲线图表示,就是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即S右移至S′;“市场没有相应扩充”即需求不变,也就是需求曲线D不变。那么S′与D的新交点是E′,表示土豆价格下降,需求量也增加。我们知道土豆是生活必需品,降价引发的损失高于需求量增加带来的收益。正如图②所示,E点左边的小矩形面积大于E′点下边小矩形面积。因此,图②很好地表达了土豆“丰产不丰收”的经济现象。如果我们真正搞懂了图示②的道理,那不选ACD的原因也就明白了。总之,解析此题所用知识是高中《经济生活》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的综合。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政治15题: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图4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
B.P1,Q2 C.P1,Q4
D.P2,Q1 答案:C 子木老师解析:本题是已知“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结合图示,求某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假如,我们取价格P1为支持价格,此时,供给数量Q4大于需求数量Q2,即在P1价格下,生产者有利可图,生产积极性高,充分满足需求。假如,我们取价格P0为支持价格,此时,供给数量=需求数量=Q0,即在价格P0下,需求多少供给多少,农产品没有剩余,生产者积极性低于P1价格下的积极性。假如,我们取价格P2为支持价格,此时,供给数量Q1小于需求数量Q3,即在P2价格下,生产者无利可图,生产积极性低,产品短缺,不能满足需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只有取价格P1为支持价格时,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支持农业的发展。因此,这个最低的收购价即支持价格,不能是P0和P2,只能是P1,那供给量就是Q4。总之,解析此题所用知识是高中《经济生活》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的综合。 因此,子木老师认为,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政治12题、Ⅱ卷15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而是考高中的《经济生活》。反对高考政治考供求曲线题者,其错误在于把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等同于西方经济学。 二、高考前夕“模考”西方经济学的供求曲线题是错误的。 比如,太原市2015年第一次“模考”政治的第13题。 【原题】 13、福利经济学认为:市场的总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如图所示),自由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产出使总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一般来说,社会计划者若想使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就应该 A更多自主决定市场均衡 B允许市场自己寻找均衡 C选择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 D选择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 【答案】 B 此题,通过百度可以发现来源:《曼昆微观经济学试题库》。不是考高中的《经济生活》,而是考西方经济学。子木老师对此题解析如下。 子木老师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我们已经不太陌生的那条“右向下倾斜”的所谓“需求曲线”。有了这么一条曲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可以做到数学化,真正成为科学。西方经济学,用这条曲线来解释经济现象。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市场总剩余就是用这条曲线来解释的。 (1)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如图示1所示,市场上包子价格P4=1元时,我的购买量Q4=4个,共支付了4元。据西方经济学说法,我所购的第一个包子(Q1)对我来说“效用(包子对人的满足程度)”非常大,可解除极端的饥饿,我愿意支付的价格P1=4元,但我实际上支付的第一个包子价格为1元,这样我就获得了3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①②③。我所购的第二个包子(Q2)对我来说“效用”下降,我愿意支付的价格P2=3元,但我实际上支付的第二个包子价格仍为1元,这样我就获得了2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④⑤。我所购的第三个包子(Q3)对我来说“效用”又下降了,我愿意支付的价格P3=2元,但我实际上支付的第三个包子价格还是1元,这样我就获得了1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⑥。我所购的第四个包子(Q4)对我来说“效用”为0,我愿意支付的价格=1元,我不再获得剩余,即在P4的价格下,我不再增加购买。总之,作为消费者,我获得的剩余共有6元,就是图示1中的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据此,我们可知,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总数量与实际支付的价格总数量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实际上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2)什么是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其实也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如图示2所示,市场上包子价格P4=4元时,某生产包子者供给量Q4=4个,共获得16元。据西方经济学说法,他所生产的第一个包子(Q1)对他来说“节欲和费用”非常小,举手之劳,他愿意以价格P1=1元出售,但他实际获得的价格为4元,这样他就获得了3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①②③。他所生产的第二个包子(Q2)对他来说“节欲和费用”增大,他需以价格P2=2元出售,但他实际获得的价格为4元,这样他就获得了2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④⑤。他所生产的第三个包子(Q3)对他来说“节欲“更加困难、“费用”更大,他须以价格P3=3元出售,但他实际获得的价格为4元,这样他就获得了1元的剩余,如图所示⑥。他所生产的第四个包子(Q4)对他来说“节欲和费用”极大,他以价格P4=4元出售,他不再获得剩余,即在P4的价格下,他不再增加出售。总之,作为生产者,他获得的剩余共有6元,就是图示2中的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据此,我们可知,所谓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在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时所愿意接受的价格总数量与实际获得的价格总数量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实际上是生产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3)什么是市场总剩余?
把(1)的消费者剩余和(2)的生产者剩余相加,就是市场总剩余。现在,我们假定包子市场供求相等,呈现均衡状态。那么,按(1)(2)分析,市场总剩余如图示3所示。△APE的面积为消费者剩余,△CPE的面积为生产者剩余,△ACE的面积为市场总剩余。 (4)“选择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是多少呢?
如图示4所示,假如市场价格为P1(高于均衡价格P)。由(1)的分析可知,消费者剩余为△AP1F的面积;由(2)的分析可知,生产者剩余应为△CP1D的面积,但市场价格为P1时,供过于求,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1,FD为过剩部分,这些包子实际上卖不去,生产者无法获得剩余,即△GFD不存在,所以生产者的实际剩余为四边形P1CGF的面积。因此,市场总剩余为四边形ACGF的面积。很明显,这个面积小于△ACE的面积。即“选择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小于市场均衡价格时的市场总剩余。 (5)“选择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是多少呢?
如图示5所示,假如市场价格为P2(低于均衡价格P)。由(1)的分析可知,消费者剩余为△AP2B的面积;但市场价格为P2时,供小于求,生产者的供给为Q2,GB为短缺部分,没有包子可买,消费者无法获得剩余,即△FGB不存在,所以消费者的实际剩余为四边形P2AFG的面积。由(2)的分析可知,生产者剩余应为△CP2G的面积。因此,市场总剩余为四边形ACGF的面积。很明显,这个面积小于△ACE的面积。即“选择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时,市场总剩余小于市场均衡价格时的市场总剩余。 由(2)(3)(4)的分析可知,市场均衡价格时,市场总剩余最大。因此,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得出结论:“自由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生产出使总剩余最大化的物品量。”通过(1)(2)(3)(4)(5)的分析,市场总剩余最大,是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结果,非而“社会计划者”自主决定。于是,子木老师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有理有据地选择B。 但是,“市场的总剩余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如图所示)”的表述有误:第一、题干中的“如图”是均衡价格时的“总剩余”图示,图示并不能表示“不均衡”的“总剩余”。第二、“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之间的面积”,表述不准。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供给和需求是两条线,均衡数量是位于横轴上的表示供求数量相等的点,这个象限内的两条都不与横轴相交的线如何能与位于横轴上的点围成一个面积?子木老师认为,正确的说法应为:如图所示,均衡价格时,市场的总剩余是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与纵轴围成的面积。 综上所述,此题是完全在考西方经济学。这就背离了我国现行的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考试大纲》的要求。 子木老师认为,高考政治是考高中《经济生活》里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曲线题。2016年高考政治全国Ι卷,第14题就考了供求曲线。这与子木老师的分析不谋而合。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经管营销、工程科技、教学研究、计划方案以及肖临骏:高考政治卷中的供求曲线题不是考西方经济学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决定【可编辑】,供求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供求决定论,商品价格由什么决定,决定商品价格的因素,商品价格的决定,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格,商品的价格由什么决定,商品价格决定因素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决定【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一位正在IT行业中学习的小人物,想分享一些学习资料给所有人
 下载此文档
西方经济学中均衡价格思想探源
下载积分:1600
内容提示:西方经济学中均衡价格思想探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1:05:2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西方经济学中均衡价格思想探源
官方公共微信发展历程/价格理论
人类对价格理论的探索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研究过商品交换,他认为商品之所以交换,肯定存在某种等同的东西。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可把价格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和再反思阶段。启蒙阶段启蒙阶段为16世纪以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格努斯、阿奎那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特点,是提出各种解释价格的初步思想。例如,阿尔贝图斯·马格努斯从劳动和花费角度阐述了价值理论,他认为,产品是依据同劳动的关系来测量的。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通过强调人的需求来改进马格努斯的理论,他认为价格随需要而变动。争议阶段争议阶段为17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克思等劳动价值论者,以及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与争议: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价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劳动,生产成本等),而效用价值论者则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初步统一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夫人等。这一阶段价格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代表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完善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再反思阶段为20世纪中期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包括Stigler、Peter、Friedman、Hirshleifer、Schefold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对原有价格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并进行了反思。例如,Stigler(1946)对不完全信息价格决定进行了研究,而Peter(1960)、Schefold(1985)则对马歇尔的价格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谷书堂(1985)、苏星(1992)、(2000)、(2001)、曹国奇(2002)、郑克中(2003)、徐毅(2005)、汪林海(2008)等对价格决定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学派划分/价格理论
从学派划分来看,我们可把经济学史上的价格理论分为劳动价值论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学派、学派和斯拉法价格论学派等四个学派。学派劳动价值论学派的学者有马格努斯、配第、穆勒、马克思也可以划入这一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边际效用学派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学者有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供求均衡价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歇尔等学者。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斯拉法价格学派斯拉法价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拉法。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价格决定理论。例如,当前主要经济学教科书都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的,长期内(长期竞争均衡时),商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这一观点,实际上可认为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的“短时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的现代版本。
主要研究者及其成果/价格理论
专门研究价格理论的研究者包括赫舒拉发、弗里德曼、斯蒂格勒、汪林海等,这几位研究者都有以“价格理论”为书名的学术专着。
中外着作/价格理论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价格理论一书的作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货币主义的创始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曾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院校任教,参加了美国许多学术团体和组织,是美国经济协会、数量统计协会、经济计量协会、蒙特·佩莱林学会的会员。1967年出任美国经济协会会长,1970年出任美国蒙特·佩莱林学会会长。现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80年和1988年曾两次来我国访问,对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和价格改革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弗里德曼的论文和着作丰厚,《价格理论》是他微观经济学思想的全面体现,我国经济学界对他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即货币理论了解较多,而对他的价格理论所知甚少。弗里德曼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掌握整体经济理论,即包括两个分支: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他一直在这两方面努力探索,而且价格理论是他货币理论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想全面把握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无疑要了解他的价格理论。弗里德曼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袖,他一直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的先锋。因此,《价格理论》一书中芝加哥学派的特点十分鲜明,书中多处对其它经济学派提出质疑和批判。弗里德曼曾对译者这样介绍芝加哥学派与其它经济学派之间的区别,他说:“我相信芝加哥学派与其它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是非常不同的另一种东西。它更多地与对‘价格理论’的态度有关。芝加哥学派在方法上是马歇尔式的,是把经济理论看作用于分析具体问题的一部发动机;而瓦尔拉斯学派及其它学派则倾向于强调抽象理论本身的意义。”因此,本书的翻译出版有助于我们了解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学派——芝加哥学派的基本观点。在《价格理论》一书中,弗里德曼还引入一些货币理论,将宏观经济理论应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该书具有新意。弗里德曼作为一名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站在其自身的立场上,在本书中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有几处议论,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要注意鉴别。价格理论对《价格理论》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弗里德曼教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并给该书的中文版写了序言,他希望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能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所贡献。该书各章节的译者:鲁晓龙(序言、第一章、第二章)、邵虹(第三章、第四章)、曹建军(第五章、第十一章)、李明哲(第六章、第七章)、卢凤霞(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李黎(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和姜润宇(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本书后的附录未译出。全书的译文校订由过庚吉、李黎、鲁晓龙负责。[中]汪林海的《价格理论》中文《价格理论》一书的作者汪林海现任《亚洲经济评论》主编。汪林海是崭露头角的华人经济学家,也是近年最活跃的理论经济学研究者之一,《》一书代表了汪林海的主要微观经济学思想。汪林海的《价格理论》全书20万字,分为九篇三十一章。该书对现有价格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完善了消费者选择理论,建立了二元价格理论,并详细介绍了房价理论。该书内容全面、语言通俗,可作为学习价格理论的教材。[美]斯蒂格勒与《价格理论》(George Stigler),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即将到来之时,他进入了华盛顿大学,并于1931年获得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斯蒂格勒进入芝加哥大学。1936年离开芝加哥来到艾姆斯地区的依阿华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在斯蒂格勒的早期学术生涯中,他对经济学的许多领域都感兴趣。他就着手撰写他的第一本专着《竞争价格理论》(1942)。1946年,他又推出了《价格理论》。斯蒂格勒是芝加哥学派在微观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是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如果消费者在获得商品质量、价格和购买时机的信息成本过大,那么,使得购买者将既不能,也不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价格。斯蒂格勒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市场现象,并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斯蒂格勒的观点更新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中关于一种商品只存在一种价格的假定。在研究过程中,斯蒂格勒还把这种分析延伸到劳动市场。这些研究开创了一个被称“信息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斯蒂格勒在价格理论上的重要着作是其《价格理论》。在其《价格理论》中,斯蒂格勒对不完全信息下的消费者价格搜寻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斯蒂格勒指出,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受到价格分布和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的影响,在不完全信息下,同样的商品的实际售价可能不同,而在完全信息下,同样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偏差将接近于0。相关阅读:人类历史上的价格理论1、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价格理论。撇开中国远古时代关于交换与货币的种种传说不算,至迟到商代,中国的商品交换已经发展到出现专门商人的程度,并且以海贝作为货币,商代晚期还出现了铜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形态的铜铸币,并且黄金已经在交换上大量使用。与此相联系,有关商品交换、商业、货币和价格的理论也逐渐增多,在古代世界价格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2、古希腊时代的价格理论。古代希腊在欧洲和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关于商品交换和价格的理论也相当丰富,源远流长。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历史称为“英雄时代”,因荷马史诗的流传又称为“荷马时代”。当时以物物交换为主,商品交换时的主要“价格标准”是家畜,如全套青铜甲胄值牛4头,而全套黄金甲胄值牛100头,女奴隶视其技能和美丑的差异很大,一个普通女奴值牛4头,而一个出色的女奴值牛20头。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农民诗人HESIOD在其史诗《工作与日历》中提出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值得注意的缺少性,选择和资源配置等三大问题,并鼓励“善良的竞争”。这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虽然他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也没有直接对价格问题进行探讨,但他的这一卓越见解对近代西方经济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3、欧洲古典价格学理论。西方古典经济学在价格理论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欧洲自古希腊时代以后,又经历了罗马时代、中世纪时代、重商主义时代,价格理论又的到进一步发展。较有影响的如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托马斯*阿筌那的公平价格理论,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在贸易差额理论和价格竞争理论等,但总的说来,在价格理论上并没有什么重大的进展。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才是价格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任务有配第、斯密、李嘉图等,其中尤其以斯密和李嘉图的影响更大。[中]何全胜的《新价格理论》《交易理论》(何全胜,2010)一书,从传统价格理论的谬误之中,重新去寻找价格的形成机制,并根据价格形成的不同方式,将价格分为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从而建立了“新价格理论”。从交易的角度来说,由供求双方经过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称为市场价格,这种价格实质上是一种内生价格,是由交易双方在在一个市场内部经过自由竞争后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内生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因此,供求决定价格,当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将会上涨;当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将会下降。其中,需求是指实际购买量,供给是指实际生产量,那么,就有:需求=供给—库存。与市场价格相比较,管制价格则属于外生价格,是由交易双方以外的因素所形成的价格。外生价格不是由市场竞争而形成的,不是交易双方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违背了自由市场的交易原则,对需求者和供给者都有影响,因此,外生价格对需求者有“需求效应”,对供给者有“供给效应”。外生价格不是由供求决定的,因而会对供求产生影响,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价格能够决定供求,显然是不明白内生价格与外生价格的区别和联系。外生价格的作用是以内生价格为基础的。当外生价格高于内生价格时,需求者收入和替代品的价格不变,会提高需求而降低其他替代物品的需求,反之亦然,这种情况称为外生价格的“需求效应”。在这里需要注意“需求效应”与传统价格理论的区别。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即使提高外生价格,如果提高后的外生价格依然低于内生价格,需求依然不会降低,如:自来水的价格。因此,价格上涨,需求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必然导致需求减少,显然不能很好的解释自来水的价格。外生价格同样会对供给者产生影响,如果外生价格高于内生价格,供给者的成本不变,同样的销售量会降低利润,因此,供给者会减少供给,这称为外生价格的“供给效应”。同样,“供给效应”与传统价格理论中的供给理论也有本质的区别。传统价格理论认为价格上涨,供给会增加。但是,当外生价格低于内生价格时,如果外生价格提高后仍然低于内生价格,供给者在这个价格下可能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只是比提高价格前亏的少些而已,因此不会增加供给量。这同样也可以解释自来水价格。外生价格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同时产生作用,那么,会增加还是降低就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外生价格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我们不能认为外生价格提高或者降低,经济就会一定出现什么情况。因此,管制价格作为一种外生价格,关键要看它和内生价格的关系,要以内生价格为基础进行分析。而传统价格理论没有进行区分,一味的认为只要价格上涨,需求就会减少,显然是不科学的。“新价格理论”的内生价格和外生价格的作用原理,可以很好的解释市场价格和投机价格等经济现象,也可以用来分析劳动力价格管制、粮食价格补贴、、汇率管制等政府管制价格的情况,从而为分析“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奠定了一个微观理论基础。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16:5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