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衍财富的资金师资力量雄厚翻译麽?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3版:文化周刊
往期回顾 & && &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中华读书报
&&&&近日在国际金融博物馆举行了资中筠的新书《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公益事业百年发展及其启示》的首发式,由任志强主持,张维迎为对谈嘉宾。以下是资中筠在会上的讲话和回应张维迎讲话及听众问题的综合记录,作者审阅后略有改动。
&&&&我尽量简单地把写这本书的过程和想法,跟大家交代一下。
&&&&正如刘苏里先生给概括的,这本书十二年来,有了三个书名(前两个书名是《散财之道》《财富的归宿》),书名确实是代表了我对这个领域认识的深入。我开始注意到美国的公益基金会,不是从公益慈善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为了给我们国家引进这方面的经验,当时的出发点是研究20世纪的美国。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有一个领域是我们都不大注意的,就是美国的现代公益基金会,从20世纪初期开始发达起来,对这个社会的影响非常大。
&&&&另外一个角度,我本来是想研究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992年我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查档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发现关于中国部分材料多得不得了。除了众所周知的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外,应该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所有教育文化事业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我们的第一代的院士在研究工作的关键时期都得到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这使我大吃一惊。但是,中国部分只是其工作的一小部分,于是我发现这个基金会非常了不起。再进一步发现,美国远不止这一个大基金会。这样,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在这个题目上,我的收集资料和思考成熟的过程大约有十年,从1992年开始,到2003年才出书。当然这十年里,我还干了好多别的事,不是专门做这一件事,但这十年我对这个领域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2003年初版叫《散财之道》,主要是说聚财有道,散财也应该有道。成为巨富以后,花钱是个问题,如何能最好地把钱花出去,对社会有益。这是美国的这些基金会做出的榜样。我没想到这本书出版以后会对国内的公益慈善界产生影响,正好是当时国内的公益基金会开始发展起来的时候。刚刚任志强先生讲阿拉善基金会,确实我发现阿拉善第一次开会就拿着我这本书,我当时感觉很高兴,居然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后来我们国内这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到2005年出第二版,我又换了一个名字叫《财富的归宿》,我的想法是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整个财富的积累不管是通过什么,企业也好,或其它的途径,应该回馈社会。回馈社会的途径是什么?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公益基金会。第三版又作了增订,主要是在中国部分,还叫这个名字。
&&&&在这之后,我就想搁笔了。因为做这样大规模的实证性的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对于我这样一个衰朽的人说起来,精力和时间都够不上了。所以我就想有待来者。因为我们国家许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领域,确实有些专家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没有我想象的对于最新的发展的系统著作。
&&&&去年,正好乐平基金会去美国考察,他们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怕太累,有点犹豫,后来还是去了。两星期走了四个城市,每天四场座谈,确实很累。但是,对我来说大开眼界,启发很大。对于现在的所谓新公益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有了认识,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凭我多年观察世界的敏感性,我意识到实际上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以美国为代表,但绝不仅是美国,包括欧洲很多国家)正在发生比较深刻变化。上一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一百多年以前,在欧洲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开始,社会主义思潮、社会改良思潮开始起来的时候。在美国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20世纪初,形成“进步主义”运动。我在《20世纪的美国》这本书里对此有专门章节论述。没有那种大规模的改革,美国不可能有整个20世纪的社会基本稳定和繁荣富强。在这个大的改革里,有一部分是资本家拿出钱来做公益,大财团引领了我称之为“捐赠文化”的风气。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出台一些可以规范经济的法律,包括反垄断、保护劳工和消费者的法律,等等。
&&&&我现在感觉到资本主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又发生了很多矛盾。我们常常讲美国兴衰的问题,关于美国衰落了,或正在衰落的说法一直都存在。我过去曾经讲过,美国是不是衰落,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世界优秀人才的自然流向是不是仍然首选是美国,如果还是这样的话,不管它的经济有多么困难或者发生什么曲折,它不会衰落。这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说的,经过20多年来证明它又进入了信息时代,并没有衰落。现在美国衰落论又兴起了,而且我看到很多专家的文章,好像把美国一定要衰落已经作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认为,中国就是会崛起取而代之。除了上面讲的指标——现在优秀的人才还是在往美国流动——我还想加一个指标,就是它的精英们能不能自我反省,认识到社会的弊病,不惜揭丑和提出切中弊病的改革方案,也就是它的纠错机制是不是还有效,能不能主动进行比较深刻的改良。那么,新公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改良途径。
&&&&实际上这个新的思想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试错、慢慢的淘汰和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规模相当大了。什么叫做新公益?它是非常复杂的,概括起来讲,过去的公益是纯粹的无偿的捐赠,完全是非营利的。但是,现在针对目前的形势,很多人感到这种模式不能解决日益扩大的社会矛盾所产生的巨大的需求,所以要用市场的机制把营利和非营利模式合在一起,以做企业的办法做公益事业。而且是各种部类的人联合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会管理的教给大家怎么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联合体。在实践中做法五花八门,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想到的,因此它的创新能力非常之强。
&&&&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原来的书里,我管20世纪兴起的基金会叫“现代”公益基金会,以别于传统的慈善,在现在这一版里我把它们叫做“传统”的基金会了,以别于新公益模式。原来古老的慈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我原书中所称的现代公益基金会是大工业社会的产物,现在的新公益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是后工业社会产生的新型的公益。具体的操作很复杂,短时间内讲不清楚,只有请大家看书,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是专门讲这个内容的。
&&&&总而言之,我现在要讲的是它对社会的意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改造。书名“资本主义的演变”是借用他们自己用的词:叫做“evolu?tion of capitalism”。还有一个词是“包容性的资本主义(inclusive capi?talism)”。什么意思呢?在我们国家,如果你问什么力量最强大,我们一定回答是党和政府的力量最强大。但是在他们的社会,什么力量最强大?就是资本的力量,资本可以做很多很多好事,促进社会的繁荣。但是,资本如果不加规范的话,它也会肆虐,出现很多很大的问题:不正常的贫富悬殊、尖锐的社会矛盾、泡沫、危机。所以,他们自己意识到必须用比较好的办法驾驭资本。新公益的倡导者们意识到,当前贫富悬殊扩大的趋势已经难以为继,这样下去,金字塔尖1%的人也没好日子过,他们的好日子是行之不远的。因为社会整体的购买力没有了,不能靠少数富豪买奢侈品和豪宅来支撑市场。必须是大家都有购买力才能支撑起这个市场。所以要共富共荣。并不是有钱人拿出钱来救济穷人,就能共富。第一是要使穷人成为消费者,让他能够消费得起,买得起东西。第二,要把他变成创业者。什么叫包容性资本主义呢?就是把资本主义扩大,也就是把当资本家的门槛降低,让更广泛的人能够创业,都能够变成企业家,小企业变成中企业,中企业变成大企业。当然,它有很多途径和做法,新名词也很多,如“创投公益”“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等。还有一种形式叫SVP,就是社会创业伙伴。也就是我刚刚说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的观念。
&&&&这个新事物深远的意义就是资本主义将要面临一次深刻的改造。这个改造的动力是什么呢?其实是全社会各阶层。第一次美国进步主义的时期的改革动力,最早是劳工运动,从底层罢工开始,其规模和频繁引起社会震动,然后是知识分子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然后是开明政客被选进议会以后出台一些法案、通过法律。还有包括像老罗斯福总统这样的力主改革的政治领袖。当然,还有在言论自由保护下的媒体的批判,最重要的是揭露社会弊病的舆论,等等,一起推动社会改革。
&&&&现在的动力是什么呢?也是上下结合的。但是更加体现在社会精英的觉悟上。我们看到,几年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是底层的行动,就是表现一般老百姓的不满,这比以前的群众运动要弱得多,它没有组织、没有纲领、没有领导,没有真正的具体诉求,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那些既得利益的人意识到社会有这么多的不满,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他们自己再想办法进行改良。
&&&&我们常常认为既得利益阶层是不愿改良的。其实他们是最积极的,最深刻的意识到社会危机,而急切地认为需要改良的。正因为他们从这个社会得利,才最不希望这个社会衰败、甚至出现动乱。所以,他们在一起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举几个名字就足以说明推动者是些什么人了:像英国的查尔斯王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比尔·盖茨、巴菲特、英格兰银行的总裁、国际货币基金的总裁拉加德夫人、金融世家罗斯查尔德家族的后代、新兴IT业的领军人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的资深教授,还有像洛克菲勒等这样老牌基金会的领导人,等等,这些顶级精英人物在一起,深刻地批判现在这个社会,他们所揭露的弊病和批判的尖锐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国家那些最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我发现我们说到的,他们都知道,而且有数据,有很科学的分析,专门出资组织调查研究报告,用图标、数字说明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利润高度向上集中,而普通员工所得份额直线下降,强烈表示这个社会如果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们自己觉悟到必须改变游戏规则,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而且他们相信可以运用他们所掌握的资本的力量进行改革。
&&&&这种改革是非常细致的,不是大而化之的,不是既赚钱又做慈善,没那么简单的好事。它是非常艰苦的细致的过程,还要一点点的促进现有法律的修改。比如英格兰银行的总裁提到英国现在正在修改《金融法》,就是对于一个银行的操作规程、总裁的职责都有改变,向着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金融业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2008年的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门,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失去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另外一点,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再忽悠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规矩,要对普通人负责。他们定出很具体的一条一条规定,现在正在改。我对这个完全外行,应由专家去研究。另外《企业法》《公司法》也有改革的方面。这些东西都是通过法治社会的机制进行。
&&&&为什么他们有改革的动力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是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公民,就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主人,出了问题,除了自己想办法以外,指望不了什么人。并不是向华盛顿提出意见,让奥巴马出台一个法令,就解决问题。当然不是说这完全不必要,但是他们有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先做,然后在必要时影响政府决策,国会通过法律。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研究外国、研究美国的时候,不能眼睛专门看着华盛顿和华尔街。它的每一个州、每一个市,甚至一个居民区,实际上都各自为政,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验。共同的方向是向着平等、向着共荣、向着更广大的阶层可以发财的方向来发展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启示。
&&&&这也不是从道德方面来讲大公无私。主要是有一批人很有远见,他们现在可以享受,生活都过得非常好,但以后怎么办?要考虑好几代人。所以他们还提出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概念,叫做“代际公平”。就是说不能拼爹,不能让“富二代”一定享受特权。要有一个机制使得每代人都有同样的起点。他们还提出在财富分配方面相对平等,机会方面绝对平等的目标——财富分配绝对平等是不行的,会使社会失去活力,它一定是会有差距的,只是差距不能太大。而机会平等是一定要保证的,不能让“富二代”的机会一定比“穷二代”的机会高一大截,马太效应永远循环下去,一边是良性循环,另一边恶性循环,社会就要撕裂。他们要想改造社会,要改良的是这种机制。这体现在他们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新公益中。公益事业可以盈利,这是非常大的改革。但是,这里一定要有很多规矩,有明确的标准,还有权威机构的认证。并不是一句话,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做慈善,绝对不能这样理解。所以我觉得这里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研究的东西。
&&&&这是为什么我最后勉为其难决定再写这一部分。我从美国回来以后又看了大量的材料,幸亏现在从网上查资料比较方便,不像以前得一家一家的档案馆、图书馆的去查书。现在有很多材料可以从网上查得到,而且非常丰富。这本书里举出的案例也是挂一漏万的。国外这方面的新书也已出版不少。我特别希望有人能更深入的研究、利用现存的丰富材料写出更多的著作来。我这也仅仅是抛砖引玉。自己知道精力确实不够了。另外,必须强调的是,不能否定无偿捐赠的公益事业,以为已经过时。现在还是完全必要的,传统和创新是有连续性的。因为新的公益模式中有一部分是靠无偿捐赠的,比如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可以投资到一个社会企业,三年不要还钱,或干脆就不要还钱。这个被投资的企业应该去赚钱,应该自己造血,达到自己循环,但是最初阶段不可能马上实现,开始的无偿捐赠还是必要的。在思想上以前的卡耐基、洛克菲勒这些先驱和现在的新公益推动者还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我们国家引进外国的东西相当快,我发现很多报刊都已经提到“创投公益”“创客室(Hub)”我在书中叫做“影响力工作坊”,有人投资搞一个房子,让一些愿意创业的青年到这里来实验、交流、创业,这些我们国家已经开始有了。我害怕山寨的东西,就是没有按照严格的规范来做,只是赶时髦——你也叫创投公益,他也叫创投公益,但最后做的不是那么回事。这件事之所以在美国可以大规模做起来,因为美国是成熟的公民社会,有非常严格的法治,法律是非常规范的,冒名顶替不那么容易。在我们这个社会不是说做不成,也有人做成了,比如乐平基金会也在做社会企业,并且开始建立SVP。但是,这些都是挺艰难的,需要有坚定的理念,有克服困难的韧性,脚踏实地去做。
&&&&另外刚刚有人提到逼捐的问题。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其实是很愿意做公益的,他们也积累了很多财富。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公益事业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民间性,政府的不算。不能让私人把钱拿出来,又归回政府变成政府财政的一部分,这是倒过来了。常常听说你捐钱捐给政府吧,那个完全是本末倒置的。第二是自愿性,无论他赚了多少钱,他不想捐,你不应该逼他,他有权利不捐。一般说起来,现在大多数人假如有很多财富,都还是愿意捐出来做一些公益之事的。他要是有理由不愿意捐,或者他就是一个吝啬鬼,或者他需要这些钱做其他的投资或什么,我觉得不应该逼他。任何群众和政府不应该逼捐。第三是自主性,捐出来的钱,我想做成什么,要看到它的效果。不能像很多情况那样,捐给好多官办基金会,包括红十字会,我不知道你拿着这些钱去干什么。那个时候李连杰挂靠在红十字基金会时,为了怕捐款流失,他要求看到受款人的手印。后来人家告诉他手印也可以是假的,根本没办法核实。所以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就是说捐赠人要想做什么事情,要按照他的意愿来做,不能强行干涉,而且要有有效的途径,保证目标受惠者能真正得到。
&&&&这几点在我们国家比较难以做到。可是,我们的公众有这样习惯的思维。一个就是类似逼捐的心理,看到谁有钱,认为他必须捐出来,而且应该与他的财富比例相对应。至于怎么做法、通过什么途径,他们不管,反正你捐了就行了。一般多注意什么人捐出多少钱,不注意最终效果是什么。
&&&&另外一个误区就是均贫富的观念。好像公益事业是一个均贫富的机制,这是错误的。公益事业是对社会的一种回馈和改良,能够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自力更生。我们比较熟悉的小额贷款,在我们国家已经比较普遍了,汤敏先生和茅于轼先生都是在我国搞小额贷款的先驱。穷人想借小额的钱,在大银行借不到款,从这里可以借到,然后去创业,并不是去消费掉,事实证明,有这点启动资金和没有是大不相同的。
&&&&还有一种,就是做这件事情的工作人员,并不是大家饿着肚子,什么报酬都不要。公益事业的组织是很复杂的组织,跟一个公司或企业是一样的,它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从事公益事业的员工应该是有报酬的,是全职的工作人员,不是大家业余贡献几个钟头的事。在一场天灾之后的志愿者,那时临时性质的,又当别论。真正的公益组织是提供就业机会的。美国的NGO是很大一个就业场所。所以人们不要以为只要在NGO工作,就不要拿工资,或只要低工资。这是不对的。因此我们的基金会管理条例里规定只有10%的资金可以用于行政开支,这是绝对行不通的。其结果就是很多人用别的方法来报账,又是逼着人做手脚。以为公益组织不要发工资,或必须低工资,这个观念完全错误。我们国家,包括官与民,对公益组织的认识有很多误区,把公益看作是完全“大公无私”,谁有钱了就拿出来给大家分分,这绝对是错误的。
&&&&所以我希望这本书,无论是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新的部分从十三章开始),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纠正一些误区,更重要是认识到现在的外部社会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有长远意义的变化。而我们,虽然现在已经改革开放很多年,每年出去几十万的留学生,几百万旅游者,但我们的很多主流观念还是非常封闭的,比如认为外国的基金会就是要“和平演变”我们。其实他们是要和平演变自己。而且对任何社会,和平演变都是好事,否则就要发生暴力,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还有各种各样陈腐的观念还很多。实际上外面正在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化,我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注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能脱离整个世界潮流而单独存在。不管有多少特色,必须汇到世界潮流的发展中去。新的公益事业并不是慈善公益而已,它是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向,而且是占领制高点的那些精英们的一种很深刻的觉悟。
&&&&我就先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张维迎老师是很有见解的,他的绝大部分观点我都同意,只是想做一点补充。说资本主义本身和自由市场本身是创造财富的,我绝对同意。过去认为富人就一定是罪恶起家,这些都是错的。但是,有一点,在现实社会里,自由市场这个规律本身并不是像理想的几何学的点、线、面一样,比如线是绝对没有面积的,面是绝对没有体积的,以这个为前提推演出来的结论是可以预见的。但是现实中没有那么纯而又纯的自由市场经济。因为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人,人就不一定总是按理性行动,这就使市场不一定总是产生预期的结果。另外,在现实中,我刚刚说的“代际公平”常常是会被打破的。我以前做过这样的比喻:一场接力赛的起点是一样的,但是某一组第一棒的人跑得特别快,接第二棒的人就占便宜了,虽然第二棒的人跑得慢,但第一棒跑得快,他的起点就和其他组的第二棒不一样。所以在现实社会里,常常过了几代以后出现了并不是由于公平竞争而产生的差距,这是需要补足的。
&&&&大部分人发财是由于他的努力、聪明和机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的财富和贡献或聪明才智都是相称的。我经常引用巴菲特的一句话,我觉得非常精彩,他说:一个模范教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他得到的报酬是家长的感谢信;一个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救了战友的士兵,他回来得到的报酬是一枚勋章。但有一个人从不同的证券定价中看出了毛病,却得到了好几百亿的财产(那就是他自己),他觉得这不公平。人家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就得到这么点回报,可是他只是灵机一动,忽然就得到这么多的财富。所以他把90%的钱都捐出来。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从非常公平的情况下应该得到的,一个投资者相比模范教师和士兵,到底谁的贡献大,这个很难说。这是巴菲特的良知。说明,并不是只要有了自由市场,所有的收入都一定是公平的。
&&&&另外,我也同意不能培养懒汉。现在中国就是有这样的风气,一个家族里有一个人特别有出息,发家致富了,所有那些好吃懒做甚至吃喝嫖赌败家的成员都来依靠他,觉得他理所应当的应该帮助自己。这是中国一个最大的陋习。但是,并不是所有愿意努力和非常优秀的青年人都能够有机会找到合适的职业和创业机会,特别是在失业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并不能实现人尽其用。在这种情况下,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是必须的。
&&&&我比较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然界的达尔文主义,前提是条件完全相同,一场暴风雨或水灾过去之后还能生存下来的物种就是适者生存。但是,在人类社会,一场暴风雨来了,有的人已经盖好房子了,有的人没房子,后果就不一样。生一场病,有人能看得起,有人看不起病,这又不一样。在人类社会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不太能够站得住脚的。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干预,政府适当的制定一些法律、规则还是必要的。也就是说,社会发达到现在这个程度,纯粹的放任自流(laissez-faire)的经济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当然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代替自由市场经济,已经为实践证明完全失败。改革是要完善市场经济,而不是要取消或限制。
&&&&我知道张老师是反对福利国家的,但我觉得以政府调节税收为手段的福利政策开始还是起到一些作用的,缓和矛盾,改良社会,而不造成社会革命。那种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原来的制度,然后建立计划经济,这已经证明完全失败了。但是民主主义的福利社会在开始的时候还是起到好的作用的,不过现在已经弊端丛生。只有像瑞典、北欧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人的心态非常淡定,能行得通。但是像在法国这种国家,工会的力量实在太大了,使得提高经济效率的改革寸步难行。举个例子,法国邮电工会就不允许像我们这种快递出现,在这方面大家就很不方便,而且影响经济效率。
&&&&新公益的前提是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下是存在不公平的,不是说自然而然就一定永远公平下去。但是又必须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进行改革,而不是拆了重来。
&&&&我还要补充一点是:中国和美国的语境是非常不同的。我理解张老师强调市场的作用是在中国的语境中,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中国的不平等主要与市场无关,是特权造成,恰恰是市场没有达到在平等的条件下自由竞争的结果。而美国的发展途径是相反的。它先是从完全不受监管的资本和放任自流的市场逐步改革到现在的。就像我一开头讲的,中国最大的力量是党和政府,美国最大的力量是资本,所以改革的内容不一样,强调点不一样。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资中筠著,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9月第一版)
光明网版权所有查看: 10408|回复: 47
资本的力量
聚焦有效预算管理
3位导师9大主题2个月在线互动
掌握这些技能
老板主动给你加薪
七折考取CMA,投资未来的正确方式!
CMA获得政府及各大企业集团一致推荐
本帖最后由 南极虎 于
12:00 编辑
发帖说明:1、这是我准备做的第二场关于资本运营课题的培训讲课稿,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2、由于这次培训对象比较大,所以内容比较基础,高手看完砖别拍得太猛,呵呵。3、我知道论坛里有这方面的大佬和专家,希望你们多给些意见,赚钱的招大家都想学。4、经过一番思索,整个文章已有重大改变,包括思路、内容和立意方面,待续中完善中。
《资本的力量》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培训的课题是《资本的力量》。作为企业经营,离不开资金,资金的筹集平台,就是资本市场。之所以给大家做这个培训,一是因为集团发展到今天,一直属于单一银行融资,目前开始有其他渠道的融资计划和并购的发展方式,所以系统的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可以给我们集团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部分 资本的形式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实业的运营必须依赖于资本的聚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或者说一个经营者随着其实力和平坦的的不断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自有资金利滚利式的发展、借贷资金进行发展、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发展、在股市上募集资金发展以及并购发展。当然,这个过程也并非有先后秩序之规定。因此,对于不同的发展模式,也就对应了以下不同的资本支付形式和不同的金融支持机构。
资本的形式发展模式金融支持机构自有资金利滚利发展借贷资金复制原理的发展银行、信托股权资金寻求合作伙伴式发展天使基金、风投资本公开募集资金大规模筹集资金发展证券基金非货币资本形式并购形式发展投资银行(国际型)对于各类募资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逐一详述如下:
◆利滚利式发展
懂得利滚利的原理,说明你从一个投资盲踏入了理财的门槛。只有知道收益可以通过持续投资来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个道理,人们才会更加明白“节俭”、“储蓄”和“投资”这个三位一体概念的重要意义:只有节俭才有储蓄,只有投资才能体现储蓄的价值。也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脱离了一个纯粹消费者,而变身为一个投资者。
&&经典案例1:李嘉诚的投资收益观
李嘉诚说过一句话:我们每个人,如果你每年拿出2万的工资收入来进行投资,保持能有15%的投资收益率,坚持45年,你的净资产将达到1亿;如果你能再坚持5年,你的净资产将达到2亿。从这句话里面,我解读了个人投资成功三个要素:(1)要想成为亿万富翁,你不需要有大手笔投入,积少可以成多;(2)你不需要做暴利投机生意,只要你能投资一份普通的事业即可;(3)你必须能够坚定不移的去执行,不要半途而废。同样,对一个企业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这三个结论:(1)因为每笔小钱都可以创造天文财富,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厉行节俭;当然节俭不是对员工和社会吝啬和刻薄,因为对股东来说保持合理的回报率即可;(2)做企业不能总想着一夜暴富,机会要抓住,但不是总想暴利,高收益必定高项目,一旦一个项目失利,一切就要从来,而这与持续投资的要素是相反的;(3)永不停步是企业家精神的另一特点,半途而废者,小富则安者有之,他们都不能算是企业家。资本主义精神与小农意识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所谓的“浮士德精神”!即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它本身并不把金钱视为追求的目的,而是事业有成、实现自我的手段。魔鬼靡斯陀保证满足浮士德一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但浮士德一旦表示出自我满足,停止进取,则浮士德和上帝都会输给魔鬼。小农意识,理应力戒之!如果不兼备上述三点精神,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可能成功的。即时你侥幸得福,但你失去的也快,也许是因为你的贪享奢侈,也许是因为你的贪婪暴利,总之你最终得不到你想要的,即使侥幸得到,终究会失去。不是因为命,而是你不具备长期拥有财富这个素质。而大家别小看这句话的意义。这是一切实业经营的根本,如果这个条件不成立,一切立足于实业经营的资本运营就成了空中楼阁。当然,前提是企业能保持每年15%的成长性,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虽现实不如计划那么理论成立,也有超出理论值之时,所以持续的投入一项工程,总是能获取巨额回报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就卖快餐、沃尔玛就做商店、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卖饮料,都成了世界五百强就是证明。
◆ 借贷融资发展
企业的现代经营方式与传统或具有小农意识特点的经营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受小衣意识影响的经营者“双手紧紧地护着钱袋,用猜疑和嫉妒的眼光打量着他的邻居”(恩格斯语),他们把俭朴、节约视为最最宝贵的经营原则。而现代经营方式则是用大战略家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他也可能关心成本的降低和费用的节约,但它们只是他的大棋局中的一枚棋子而已,本身服从于更高的目标——利润的增加或市场份额的扩大。节约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只要筹资成本低于盈利率,则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借债多了比少了好。
经典案例2:洛维格的借鸡下蛋模式
丹尼尔·洛维格所创立的企业王国,是一个庞大复杂得令人不可思议的跨国公司,它包括全部独资或拥有多数股权的遍布世界的许许多多产业:一连串的储蓄放款的信贷公司;许多家旅馆和许多座办公大楼;从澳洲到墨西哥各地的许多家钢铁厂、煤矿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公司;在巴拿马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炼油厂;除此之外,洛维格还拥有一支总吨位达500 万吨的,足以同希腊船王的船队相媲美的世界性船队。然而,这一切都是丹尼尔·洛维格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取得的。其中,他独特的、高明的借钱赚钱方式,是他的事业得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丹尼尔·洛维格1897 年6 月出生于密歇根州的一个叫南海温的小地方,他的父亲是一个做投机生意的房地产掮客,生意还算顺手,但并不富有。*19 岁那年辞了公司的工作,寻找自己的事业。但在此后的20 多年中,他一直没有财星高照,平淡无为。*&&一直到30 年代中期,年近40 岁的洛维格才开始时来运转。这归功于他高明的借钱赚钱的经营方式。【碰壁】最初,他仅仅是想通过贷款买一条普通的旧货轮,打算把它改装成油轮(运油比运货的利润高)。他找了好几家纽约的银行,银行的职员们瞪着他的磨破了的衣领,问他能提出什么担保物。洛维格双手一摊,他没有值钱的担保物,借钱只得告吹。【妙招】最后,当他来到纽约大通银行时,他提出他有一条可以航行的老油轮,现在正包租给一家信誉卓著的石油公司。这条老油轮和那家信誉卓著的石油公司,帮了洛维格的大忙,大通银行可以直接从石油公司收取包船租金作为贷款利息,用不着担惊受怕,只要这条老油轮不沉,石油公司不倒闭,银行就不会亏本。银行就按着这个条件,把钱借给了洛维格。洛维格买下了那条想买的老货轮,把它改装成为一条油轮,将它包租了出去。【如法炮制】接着,他又用同样的办法,拿它作了抵押,又贷了另一笔款子,买下了另一条货轮,又把它改装成油轮包租出去。如此这般,他干了许多年。每还清一笔贷款,他就名正言顺地净赚下一条船。包船租金也不再流入银行,而开始落入洛维格的腰包。他资金的状况,他的银行信用,还有他的衣领,都迅速地有了很大的改进。【更绝妙招】洛维格开始发财了。洛维格通过借钱赚钱而发了财后,他的脑袋里又产生了一个更加绝妙的借钱构想。他想,既然可以用现成的船贷款,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用一条未造好的船贷款呢?洛维格的具体设想是这样的:他先设计好一条油轮或其他的船,但在安放龙骨前,他就找好一位愿意在船造好以后承租它的顾客。然后,他拿着这张包租契约前往银行申请贷款,来建造这条船。贷款的方式是不常见的“延期偿还贷款”,在这种条件下,在船未下水以前,银行只能收回很少还款,甚至一文钱也收不回。一旦等船下了水,租金就开始付给银行,其后贷款偿还的情况,就和前述的一样了。最后,经过好几年,贷款付清之后,洛维格就可以把船开走,他自己一分钱未花就正式成为船主了。当洛维格把自己的构想告诉给银行时,银行的职员们都惊呆了。当他们清醒过来、经过认真研究之后,便采纳了洛维格的构想,同意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个不会赔本的贷款,在效力方面来讲,这个贷款受到两个经济上独立的公司或个人的担保,这样,假设其中的一个出了问题,不能履行贷款合同,另一个不一定会有同样的问题,所以银行反而可认为它借出的钱多了一层保障。更何况此时的洛维格早已不是以前的穷光蛋了,他不仅有大笔的财产,还有良好的及时归还贷款的信誉。【扩大借贷规模】借钱赚钱的方式,被洛维格很快地推行到他的所有事业上,真正开始了他那庞大财富积聚的冒险过程。最初,他是向别人租借码头和造船厂,很快地就改为他向别人借钱,修建自己的码头和造船厂。这一切都给他带来极为可观的丰厚的利润。洛维格如同坐上幸运之船,他这种借钱赚钱的方式,又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良好时机,他的所有船,所有的造船厂都生意兴隆,从40 年代初一直持续到40 年代末。利用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洛维格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具备了大战略家的现代经营精神的洛维格,最终在众多平庸之辈中鹤立鸡群,脱颖而出,大赚其钱。无独有偶,号称“香港船王”的包玉刚的发家史也是如出一辙,中间是否有参考就不得而知了。至少英雄之所见往往相似是无疑的了。
需注意的事项:
借债的前提:(1)筹资成本低于盈利率;(2)要在风险可承受范围内;(3)在行业迅速发展时期,这种方式发展才更有意义。
◆& &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发展
企业创业之初,创业者仅仅有一个好的商业计划,并有一身抱负,但无资金,这时候如果有外在投资者慧眼识英雄,提供一笔创业基金,这无异于雪中送炭的天使,故人们将其成为引入“天使基金”;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自身也无足够的发展资金来实现自我发展,并且市场前景不确定,但一旦企业经营成功,则回报率将会极高,这时候如果外部投资者愿意借出资金,与市场做一次对赌,那么这样进来的资金被称为引入“创投风险基金”;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期间,自身资金无法再研发、市场渠道、广告等领域进行大规模扩张,而市场时机一瞬即失,此时如果有外来资金给予企业发展战略上的实现,这类资金被称为引入“战略投资者”。以上种种,在资本市场上已经屡见不鲜,且不时都曾有过奇迹的出现。
经典案例3:美国市场的天使基金
天使投资是美国早期创业的和创新主要支柱。在美国,目前的天使投资能够占风险投资总体盘子的40%至50%。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下属的创业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表明,2008年,美国共有26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天使投资组织。他们为55480个创业企业提供了总额为192亿美元的投资。而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报告,2008年,美国的后期风险投资共投入了280多亿美元资助了3700个投资项目。我们熟知的思科、苹果当年的创业都是必须拜天使投资者的锐利眼光所赐。可以说,假如没有天使投资,后期风险投资将是空中楼阁。至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都曾疯狂体现,一是风靡一时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另一项是国退民进期间,民营企业家借助战略投资者的协助实现企业的MBO(管理层收购)等。应该说,当企业自身发展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如果自身资金有限,贷款能力,并且战略资源缺乏时,适时引入外部投资者,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我们选择外部投资者时,需综合考察外部投资者的资质,是否满足自己发展所需条件。比如:对方是除了能带来资金,最好要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能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长远利益回报。
◆& &上市融资发展
通过股市进行IPO募集融资,然后使得企业进行快速发展,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企业发展手法。当然,发行债券进行上市也是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的一种形式。
经典案例4:用友IPO助企业走上帝国轨道
【融资背景】2001年中国加入WTO,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无论在技术、人才还是整体市场开拓能力上对国有民营企业都形成非常大的压力。这在财务软件市场上体现得很突出,大的财务软件垄断巨头如甲骨文软件、SAP对中国普通财务软件公司形成致命竞争。【发展困局】用友软件一直是国内制作财务软件行业的龙头老大,净资产七八千万。为了不被跨国公司吃掉,用友决定发展高端产品,但却在融资时遇到了瓶颈:用友总裁王文京经过估算,发现用友软件如果要开发一个ERP系统,需要3个亿的资金,可就算以资产做担保从银行贷款,最多也只能拿到5000万。 【解决方案】在海通证券公司的建议下,此时的用友开始启动资本运作,过去擅长卖软件、卖产品,现在则要卖企业,把用友软件卖掉。用 IPO的方式公开发行上市。总股本设定1亿股,七八千万净资产折合成7500万股,每股1.118元,相当于新公司里75%的股份是王文京的,剩下25%的股权则面向社会公开发行。通过市场公开竞价,用友每股价格最后涨至36.68元,乘以2500万股,最后融资9个亿!原先3个亿的投资困难迎刃而解,大股东王文京的身价也顿时涨了10倍!企业发展不再因为资本平台太小而受约束,企业社会美誉度也大大增加。公司股票发行之后,银行也主动提出还可以提供10个亿的投资贷款。一个企业通过IPO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一夜之间迅速成长为一个大的企业帝国,用友是资本运作的成功典范。
◆& &并购发展
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会在这个部分把并购拿出来讲,并购是资金募集的一种形式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原因是,并购发展的时候,我们支付的有时候并不是现金,而是股权,是产业。并购往往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所以它也解决了发展所必须的资金的问题,因此被列做资本手段是不容置疑的。关于并购的成功案例和相关知识,我已经在前次培训中做了详细探讨。在这里举一个我们身边的案例,做一个补充。
经典案例5:ABB公司的来源
1988年,ABB由两家主营工程技术的公司合并而成,即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rown Broveri)。这次合并是阿西亚总裁珀西R26;巴内维克(Percy Barnevik)的主意,他发现国内能源市场行情不好,就推断出跨国公司一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新合并的公司在电力生产、传输和分配方面都遥遥领先,其他如石化、自动化和机器人制造等方面也不落人后。巴内维克很快着手将两个公司合二为一,速度之快让人惊叹,手笔之大也前所未闻。同时ABB也通过一系列并购扩张自己的国际市场。1989年,ABB分别收购了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在北美的电力传输分配业务,又收购了美国康巴森电气公司(Combustion Engineering)。接下来,借着东欧剧变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契机,ABB大举进军中东欧市场,同时也向电能需求迅速增长的亚洲市场迈进。到了1994年,ABB算是脱胎换骨了,它精简了西欧的员工总数,巩固合并了北美市场,还扩张到了工程市场,销售和利润都青云直上。ABB的创立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将两个经不起风浪的欧洲公司合并成一家世界级公司。年间,ABB的收益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347亿美元,利润增加了两倍,达12亿美元。它的股价也一路看涨,当时ABB的市场总资本额超过了400亿美元。实际上,资本市场上还有其他发展模式,包括证券交易、融资租赁、金融服务和国际融资,等等手法,在此就不一一去分析了。
第二部分 资本的逻辑
对于企业前面所述的融资发展模式,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来做一个探讨:
◆& &利滚利式发展
关于利滚利发展的逻辑,则是年金复利终值系数的魔力。有关的经典案例是一个关于象棋格里的米粒的故事。
经典案例6:象棋盘中的米粒有这样一个关于某人一个古代国王的故事。国王爱上了一种称为“象棋”的游戏,决定嘉奖此项的发明者。他把发明者召入宫中并且当众宣布要满足发明者的一个愿望。
“陛下,我深感荣幸。“发明者谦卑地说:“我希望陛下赏我一粒米。“
& && &“只是一粒米?”国王很惊讶。
& && &“是的,只要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上一粒米,”发明者说,“在第二格加倍至2粒,在第三格加倍到4粒………依次类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又倍,直到放满整个棋盘为止。这就是我的愿望。”国王很高兴。“如此廉价便可以换得这么好的游戏,”于是欣然接受。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国王发现,即使把全世界的米给发明者,也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因为,经过计算:一粒米在64格的棋盘上每个格倍增,最后是1800亿兆粒米,总数相当于全世界的米粒总数的10倍。与之相同的还有另一个故事:一张报纸,连续对折32次,其厚度可以从地球连到月球上。这就是持续增长的魔力!以自由资金利滚利的发展模式,是一切发展模式的根本,如果没有实业经营本身的财富效应,那么一切建立在实业之上的财技和发展模式都是空中楼阁!
◆& &借贷融资发展
借贷为何能快速做大?这里的逻辑则是“复制原理”和“杠杆原理”。复制原理,即借来的钱转换为资产,资产再去抵押借款,借款又转换为资产,如此循环往复,则资产理论上可以无限度扩张。银行之所以能规模如此之大,就是利用了存贷循环的原理。当然,银行有存款保证金率、企业也有安全资产负债率的限制,所以理论上存贷转换或资产负债转化不能100%实现,但也可以做到70%以上水平,即一项资产(价值为M)可获得最终融资额 = M/保证金率;或者= M /(1-安全资产负债率)如果,保证金率=0,或者安全资产负债率=100%,则可获得融资额为“无穷大”。杠杆原理,则是利用少量的自有资金加上大比重的借贷资金获取全部资产的利润,然后支付银行利息后能产生盈利,即为杠杆经营。这也是借贷融资成立的基础。但是,贷款的取得最终依赖于企业的“信用”、“资产质量”,一旦某项资产质量出了问题,那么银行收缩信贷则资金流容易出现崩溃。就如银行一旦失去信用,出现挤兑现象,那么就是银行的灾难。
◆& &股权融资的发展
股权融资的逻辑是合作的力量,这也是资金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发明家掌握了技术、艺术家掌握了表演技能、创业者掌握了创意,这些靠什么来实现?资本家的出现,既为人们实现其梦想提供了机会,又为社会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为资本家自身带来了利润,这就是资本的魔力。合作,往往能带来1+1&2的效果。
◆& &上市融资发展
股市融资发展的逻辑,其核心在估值的方面。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理解:一、股市融资是符合利滚利发展逻辑的。因为“利滚利式发展”是可行的,即一项诚实经营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天价的,那么对这个未来价值的折现,也一定是远远超出投出净资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一项资产估值是对这个资产运营者的团队、技术、持续盈利能力的认可。认为他能创造出惊人的业绩。二、股市融资也是符合借款估值逻辑的。如果一项资产,他能承诺每年给你带来1万元的利润,那么你愿意出多少钱购买这项资产?假若你追求的回报率是10%,你当然愿意出资10万元购买;如果你只追求5%的投资回报率,那么你就愿意出资20万元购买。如果这项资产第一年给你1万元收入,并且以后每年番一番,那么你愿意出多少钱购买?谁知道,呵呵?我的结论是我愿意出1亿元购买!所以,股票价值看的是未来现金流折现在今天的价值,不能看公司净资产价值。当然,前提是公司经营水平正常时,否则股价跌破净资产也是有可能的。股市融资就是出售预期,销售未来。
◆& &并购的逻辑 关于并购的理论与并购的逻辑的研究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式,绝不夸张。
关于理论则有:竞争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价值低估理论等等;
关于形式则有:横向并购、纵向并购理论、混合并购;
关于动因则有:协同动因、财务动因,等等……
有兴趣的可以在课后专项探讨,不过多来占用时间与大家分析了。
第三部分 资本的运用
事实上,筹集资金只是财富积累的第一步,接下来利用资本来对主业运营,才是将企业迅速做大和做强的有力工具。资本运营的本质是“资本结合”,其高级阶段则是“产融结合”。
◆& &资本结合
资本与产业的结合,打通产业链,谋求利润最大化,是很多实业家的梦想,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认识到资本的魔力,滋生出“资本结合”的想法,从而向“资本家”蜕变。实际上,在我们前面分享的案例中,这些成功者都是在利用资本进行主业的经营。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期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资本运营与主业经营犹如企业的左右两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车子才能快速前进。如果只重视业务扩张,不重视资本运营,则会引发主业资金的危机。经典案例如铜锣湾集团:
经典案例7:铜锣湾的扩张失败铜锣湾集团是一家专业性的大型零售企业,是一家从深圳起家的民营商业集团。铜锣湾从2002年到2005年,在短短3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共开设了40多家SHOPPING MALL(即综合了百货、超市、餐饮等多种商业模式的大型购物场所)以及10多家百货店。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快速的扩张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快速的关张。在大步跃进后,不得不吞下泡沫破裂后的血泪。企业在保持快步伐的同时,如何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融资模式,才是发展的必备选择。
◆& &产融结合
资本结合的过程中,资金哪里来?资金本身通过股权和债权的形式聚集。“资本加产业”的运作模式,是本世纪初诸多资本玩家的共同目标。那么规模最大的股权资金集中的机构在哪里?规模最大的在债权资金集中机构在哪里?答案是证券公司、银行,以及信托公司。那么如何最快捷的取得这些机构的资金?答案是控股或间接控股这些金融机构!于是,为了更快的进行并购扩张,这些企业想到了介入证券业、银行业,为产业整合提供金融服务。这就是产融结合的逻辑。为实现产融结合,一些民营资本通过直接参与新设立金融机构,或借原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国有股东退出之机参股,向金融业的各个领域渗透。民生银行、新华人寿保险等机构均有民资介入。到2003年,民营资本控制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4.6%,对证券公司的控制程度远超过13%,还控制着中国一半的金融租赁公司。其中:泛海系、爱建系、东方系、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金信系、农凯系等八大家族或类家族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投资额达到80亿元。其中,德隆系的运作最具规模,当然,最终代价也最为惨重。
经典案例8:德隆的帝国 德隆作为本世纪初中国股市最神秘的玩家,利用当时股权分置的格局,以每股净资产为定价依据,低价受让“国家股”和“法人股”,从而以低成本控制了“新疆屯河”、“合金股份”、“湘火炬”等上市公司。此后,德隆系公司或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小额投资,或通过高送股等方式,频繁制造“利好”,推动这三家公司的股价在年分别上涨1100%、1500%、1100%。德隆由此获得巨额投资收益,而其中大量收益与上市公司资产被转移到一些“壳公司”及私人手中。在利用炒高上市公司股价取得的收益,德隆在整合汽车、水泥、番茄制品等产业的大旗下大举收购扩张。由此导致的资金需求,德隆借助上市公司进行大量抵押、担保、银行贷款,并借助旗下银行、证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多种金融平台挪用保证金、信托资金和进行融资。【案例点评】客观来看,德隆有产融结合的战略目标,并且当时极有可能成功。但是,由于公司内部原因,比如其利用这些短期融资用在回报缓慢的实业投资上,短贷长投,令德隆陷入了年年的利润都被用来偿付高息,而所借资金却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另外,外部原因如国家加强金融控制,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2004年4月,由于资金链断裂,德隆系老三股的股价全线崩溃,其试图打造的金融控股帝国也轰然倒塌,唐万新因“涉嫌非法集资”被羁押。但作为中国资本运营的龙头、产业整合的先驱,其留给后人的资本运营的理念和方法,仍在是让人仰望不止。
第四部分 资本的误区
资金,是资本运营的目标。我们获取资金,目的是要投入产业中,做大做强我们的实业,这是根本目标。但是,很多人在面对资金面前,由于自己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他们把聚集资金本身当然了目的。这些人,沉迷于资金聚集的术中,忘记了自己的根本目的,忘记了自身的责任,于是导演出一幕幕误入歧途的悲剧。
◆& &利滚利式的压榨
由于掌握了利滚利模式中的复利增值的道理,于是人们发明了高利贷业务,这种业务就是以利滚利为基础,导致借债者最终以破产也难以还清一笔原本金额不大的借款,压榨了借贷者的全部油水。这应当是一种比较低级原始和恶劣的应用。
◆& &借贷融资的骗局
由于掌握了借贷的循环借贷原理,一种以恶意集资为目的的骗局被诞生。这种骗局即“旁氏骗局”。旁氏骗局,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传销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旁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庞氏骗局在又称“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纪的裔投机商,1903年移民到,1919年他开始策划一个阴谋,骗人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后人称之为“庞氏骗局”。
经典案例9:麦道夫事件美国前主席涉嫌诈骗被捕涉案500亿美元,日报道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11日晨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他通过操纵一只对冲基金,使投资者损失大约至少500亿美元。 说,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欺诈案。
◆& &战略投资者的阴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抱着“以市场换技术”的美好愿望,大规模引入国外资本进入中国,但我们最终却看到了国内大量的品牌被外资清洗,市场被外资占领,却没有实质的技术引进。甚至有很多行业,如清洁产品、食用油行业、摩托车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等连窝被端掉的情形。我曾整理了一份相关资料,详细介绍了被外资恶意投资的品牌和行业的情况,并详细罗列了外资恶意并购的路线图,大家可去做一些了解。
◆& &股市圈钱者的乐园
由于股市估值效应如此明显,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由于投资者投资渠道有限,老百姓手中的流动资金只能投资股市和房产,导致价格泡沫严重。股市更加成为了许多人圈钱的渠道。这是上个月的一篇文章:《中国股市生态透视:圈钱 圈钱 还是圈钱》日,。公司超额募集资金、募集资金被转投或被大股东占用、公司高管上市后即抛售股票套现、上市公司造假上市、公司上市后业绩马上变脸、上市公司从不分红、明明是ST公司估价竟然高企,这些都是中国目前股票市场的常见现象。
◆& &资本结合式的误区
真正的资本巨头是用“资”和“本”共同推动资本增值的。而国内有的企业在偿到资本市场的甜头的时候,立即被资本的魔力所吸引,往往只重视“资”而荒废“本”。这类人被称为“资本玩家”,其特点一般都有一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手法。这类玩家已经很多,像顾雏军通过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骗取银行贷款,再通过大量的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金,用于收购和扩张;一旦手法暴露,玩家当即倒下。再比如张海,他以做假账、虚增库存、虚增销售等方式挪用、抽走、转移、侵吞健力宝资金,用于产业扩张;最终难全其身。德隆玩法更高明一些,是通过各种担保和委托理财,玩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致使旗下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额超过了净资产的数倍。但这些玩家无不是成也于玩,败也于玩,最终不可能玩成大事,反而使自己被资本所玩。哈佛教授克里斯•祖克在《回归核心》一书中写道:“专注于核心业务是全球化的大趋势,它永不会停止。当商业愈发全球化,竞争对手变得越来越专注,大多数公司发现,为了赢利他们不得不更加专注而不是扩散。”所以,随着企业主业的回归,资本运营也应当随之回归。资本运营只是手段,实业的增长才是终极目标。这一点,德隆其实做的很好,遗憾的是对于产业的不熟悉,使得他在经营管理中,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第五部分 部分财技分享
企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财技的体现过程,可以说一部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资本富豪们的财技炫耀史。在企业的迅速发展中,资本富豪们的个人财富也得到了迅速的聚集。根据我的总结,企业发展中至少有以下发展方式,对应着不同的资本运营手法:
经典案例10:复星控股南钢,实现资本跨越
“资本家”运作的一大特色是通过较低的所有权实现对多家上市公司较高的控制权,控制金额较少而影响市值较大,复星系控制人郭广昌的运作即是如此。他是最能在并购中,掌握良好的财技,达到以最少目的获取最大收益的效果的“资本家”。在2003年的“国退民进”潮中,郭广昌等人以注册资金仅3500万元的复星集团为资本平台,自将“复星实业”上市后的5年内,接连通过投资收购,直接和间接控、参股了生物制药、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100多家公司,控制的现金流达数十亿元,其中不乏以极小的代价收购到南钢股份、友谊股份、豫园商城等现金流非常充沛或具有良好品牌的公司。复星能够大举收购的关键在于控制现金流:通过“付现金,先合资,后增资”等金融安排,复星系收购所付现金仍能控制在体系内;它热衷于收购现金流充沛的商业企业,以补充高利润产业,并通过股权激励推动经营现金流的实现;其收购资金多来源于股市权益性筹资,及系下公司互保获得的银行贷款;同时,它还介入证券业,为产业整合提供金融服务。【并购背景】南钢(南京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家重点钢铁工厂之一。 2003年以后,和所有中国钢铁企业一样,南钢业绩提升非常快,销售额大增。为了整体推进企业改制,政府决定趁钢铁行业势头最好的时候,国退民进,卖掉南钢。上海复星集团是我国资本运作做得非常突出的民营企业,复星置业上市以后,复星集团启动大规模资本运作,几年下来,涉足的领域包括生物医药、房地产、信息技术等产业。【运作手法】听说南钢集团要改制,要卖掉上市公司南钢股份 6.8亿的股权,很多资本运作高手都争先收购,包括新疆德隆、北大方正、上海富通,但最后被上海复星抢走了。如果按正常手段收购,出资6.8亿可以直接收购南钢。但复星没有这么做,而是通过间接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进行收购。具体方法是:(1)复星出资6个亿,南钢出资4个亿,双方分别占有60%和40%股权,合资组成南钢联合有限公司。(2)公司组建后,复星又立即增资扩股,注册资金从10亿增加到27亿。为保持双方对公司控股比例60%对40%的比例不变,复星追资10.2亿到南钢联合,南钢集团则以“南钢股份”股权增资。这样一来,南钢股份的第一大股东由南钢集团转为由复星控股的南钢联合。 组建合资公司,就可以继续借助南钢的力量来发展钢铁行业,这对业务的发展无疑是最佳的考虑,现在复星集团的钢铁产业板块已经达到了 150亿元的年销售额就是最好的证明。【并购解读】从6.8亿到16.2亿,复星多花了10亿,这或许是很多人都困惑不解的一点。 事实上“现金流”管理资本运作,才是此次收购行为的精髓所在。现金为王,现金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资本运作反复强调的就是现金流。获得现金流高效利用是企业获取收益最重要的渠道。复星收购南钢现金流管理的非常好,如果按传统收购模式,复星花 6.8亿买南钢股权,股权交易完毕,6.8亿现金也就从复星帐上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出资16.2亿,但组建后的合资公司复星控股60%,其实是等于复星用16.2亿注册集团下面绝对控股的子公司南钢联合。钱没有付到南钢口袋里,而是相当于从复星的左口袋到了右口袋。不仅如此,复星的口袋里还装进了上市公司的股权。也就是说,虽然掏了钱,但钱没有流出去,避免了现金流出可能导致的风险。而不管企业值多少钱,一旦断流,企业就只能当废铁卖了。间接控股最主要的就是解决现金流出的问题,复星成功收购的独到之处也就在此。 此外,复星在2002年参股“友谊股份”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只是没有控股合资公司。其收购资金则来源于“IPO + 配股 + 集团担保借款”的方式。
经典案例11:集团层层控股公众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模式在亚洲不完善的制度下,最有效率的企业一定是股权集中的家族企业,但与此同时,它们无法轻易得到独立银行的融资,因此,亚洲家族往往倾向于自行控制银行。大部分亚洲上市银行都是家族控股,而且这些银行往往处于家族企业金字塔的最下层。在中国,家族金融出现的背景和运作模式与此有类似之处,这是产融结合的不良动机之本质。中国那些产融结合的家族往往对旗下金融机构有着很强的控制力,而且金融机构基本处于家族公司的最低层,这显然是刻意安排的,并且这些也与亚洲国家特有的家族关联银行现象极为相似。这些家族常常会拿关联银行的钱投资风险大的项目,或透过控股银行大量放贷给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再通过关联交易将资金转向私人公司。而即便家族控制的公众公司和银行倒闭,家族的损失也非常小,因为这些公司在最下层,它们的现金也已被掏空。
总之,企业要生存,离不开资本市场;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进入了资本市场后的生存,更加要认识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创业者的乐园,资本家的舞台,也是流氓恶棍的天堂。有一句话说的是“如果你爱他,让他去纽约;如果你恨他,请他去纽约”,我想是不是因为纽约就是全球最大资本市场的原因呢?作为集团各公司的高管,掌握了足够的资本市场的知识,我们的企业才能如虎添翼;作为集团各财务人员,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资本市场的知识,我们才能为企业的战略实现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其实,资本市场造富财技还有多种多样,限于时间,我就不去过多展开。这些财技中的杀手锏还有十余招,招招有效,属于高级技能分享内容,目前我要保留起来备用。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自己平常要多留意,多学习,多积累,到了关键时候才能充分发挥。呵呵。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多高超的财术,都只是术的层面。而我们如此沉迷于术,只因利益来得太快,但正因为急功近利,以至于我们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但在资本的世界,资金的任何聚集形式,其实都只是意味着一种委托,一种责任,一种承诺,但我们大多时候把它当成了目的,而忘记了其本质。股民将资金投出,债民将资金借出,是对集资者人格和品行的信任和期待,这才是一切资本运营之道!我们一定要牢记道,才能正确的运用所掌之术!今天的培训,到此结束,谢谢!
该贴已经同步到
<p id="rate_163"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推荐论坛首页&金币 + 15
" class="mtn mbn">
<p id="rate_108"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好文&金币 + 5
" class="mtn mbn">
据说实业是加法,资本运作是乘法.
不过资本运作还是要和实业相结合才好,据说资本运作转做实业能活下来,实业转向资本运做的都死了.
好像案例里面的有些数据不经推敲。
你说的是李嘉诚的话吧?是要有些前提条件的,不过不是重点,只是想简单说明一个道理而己,吸引听众耳膜,呵呵
建议讲点“德”。无德则无人,无人则做不大。
同意,我会增加资本的责任内容,这篇东西只用了三个小时成文,还会有较大幅度改变,请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分享,读完再评论
回复@中国会计视野大鹏:纯粹搞资本运做的永远找不到方向,终究有一天财富会消失,就象赌徒永远赌下去的话,结果一定是血本亏光而后止。当然中间能见好而收者除外,但持币者财富缩水如做除法。
谢谢分享,读完再评论
回复@中国会计视野大鹏:纯粹搞资本运做的永远找不到方向,终究有一天财富会消失,就象赌徒永远赌下去的话,结果一定是血本亏光而后止。当然中间能见好而收者除外,但持币者财富缩水如做除法。
转发此微博:老虎的又一力作,先睹为快!@中国会计视野 @歪C歪AT中国会计视野
关于资本运营课题的培训讲课稿,南极虎,虎虎虎![耶]
转左先,有时间再睇!
德隆系运作的最大败笔在于:它不是央企。产融结合和集团控制是两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
学习啦!谢谢!
学习,感谢分享!
我们可以免费先学习啦。
站长推荐 /1
3位各行各业经历丰富的嘉宾主导,9大实务中总结出来的主题,2个月的至少9次线上直播、答疑,更重要的是专属助教实时跟进的小班制小班制小班制,择时的(上海)线下活动。不仅系统掌握预算管理知识,更能在学习中结识诸多共好的会计人。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雄厚的师资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