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项目工作流程有哪些重点工作?

登录四川在线通行证
新闻24小时排行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6 19:16
查看: 5803
本帖最后由 东西朝海 于
19:36 编辑
“双一流”遴选的基本标准确定
作者:刘广明来源:科学网博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对高等教育教育来讲,其最为重要的是明确了“双一流”建设遴选的基本标准。根据《规划》,今后在“双一流”建设中,国家将重点建设“四类大学”和“四类学科”。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建设四类一流大学:
一是支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全面建设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
二是支持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学科建设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大学前列;
三是支持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通过建设进入该学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四是支持省级政府根据国家建设布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自主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根据《规划》,今后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把“一流大学”分成了四个层次。评价“层次”的指标依目前的情形看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应该是ESI大学综合排名;
第二个应该是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在ESI排名中,关键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学科入选ESI前1%的学科数,根据ClarivateAnalytics公布的2017年1月ESI最新数据:目前北大第一,为21个;
二是学科入选ESI前1‰的学科数,目前浙江大学国内排名第一,为6个;
三是ESI学科排名位次,即学科在世界学科排名中的位置,而进入世界前100名学科将获得加分。
两类学科表现结果,将决定一类、二类和三类国家重点支持大学的归属。而第四类大学,则带有照顾性质,估计没有前三类大学的省份,都会得到1-2所大学的照顾名额。
《规划》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主要有四类:
一是重点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
二是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
三是重点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
四是积极发展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建设体系,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类重点支持学科将是重点,它应该是ESI排名前50的学科和第四轮学科排名前3的学科。其他类型则有一定的弹性。
《规划》明确“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标准,对今后中国高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努力方向明确。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科的排名来恰当运用“双一流”战略,盲目发展得不偿失。
第二,高校应该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特别是地方性大学,不要为“双一流”战略冲昏了头脑,而应该是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定位。地方性大学不宜把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作为发展重点,而应该把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为当地经济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作为发展重点。
第三,100个左右的重点支持学科,说明“双一流”的定位在“世界一流”,这基本上是211工程大学的事,甚至是985工程大学的事,其他大学还是应该稍安勿燥,坚守各自定位与使命,努力做好特色发展。
《规划》的主题是提升教育质量,主线是调整优化结构,主旨是促进教育公平。这将是今后五年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也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至少到2030前)的工作重点。各高校还是应该顺势而为,须知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才是办学的根本,也是高校的生存之道。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6 19:17
本帖最后由 东西朝海 于
19:25 编辑
最新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出炉(2017年1月)
来源:青塔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认,2017年中国大学双一流计划将全面启动,同时将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具体遴选条件和认定标准。新一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将要全面启动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何评价,ESI评价指标是个极其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全球很多知名高校都在采用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国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学最近几年来也开始越来越重视ESI指标,越来越多的大学把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定为发展目标之一。ESI数据库每两个月更新一次,本次数据的更新时间为日(数据覆盖时间- )。本期青塔小编整理了2017年1月ESI最新数据中国内地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名的情况,同时与2016年11月的排名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供大家参考。ESI是世界普遍采用的科研表现评价工具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目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其数据库以学科分门别类(共分22个学科),采集面覆盖全球几万乃至十几万家不同研究单位的学科。百强高校稳步前进本期青塔统计了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2017年1月ESI最新数据中国内地高校TOP100的情况,并与2016年11月进行了对比。北京大学国际排名127位,入选学科数达到21个。浙江大学国际排名145位,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18个。清华大学国际排名147位,入选ESI前1%学科总数16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五所高校进入国际排名前200位。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山东大学ESI综合排名也进入国内高校前十位。&&相比2016年11月份,部分高校国际排名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其中进步增幅最大的是南方医科大学,相比11月进步了32位。此外,进步较大的高校还有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22所高校入选ESI前1%学科数出现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16年11月份,本次百强高校中共有22所高校入选ESI前1%学科数出现变化。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各新增2个学科入选ESI前1%,山东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新增一个学科入选ESI前1%。同时,同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入选ESI前1%学科数各减少一个。下面来看看各校综合排名情况(按照各高校论文总引用次数进行排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三所高校并没有区分两地办学的情况):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6 19:18
本帖最后由 东西朝海 于
19:19 编辑
辽宁省双一流建设方案出炉!22所高校和65个学科入选!
  来源:青塔  日前,《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其中确定了22所“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含2所部属高校)和65个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同时明确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从2017年开始启动第一轮建设。  根据辽宁省双一流方案,到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5所省属高校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5所进入行业领先研究应用型大学行列,5所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5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30个左右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50个左右学科形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起到支撑作用的优势特色学科。  从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来看,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成为最大赢家,两所高校均入选了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一流学科数也分别达到13个和9个。除了这两所原985高校外,其余20所高校入选了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而入选一流学科数方面,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5所高校各入选4个,表现不俗。其余高校入选一流学科数均在4个以下。下面来看看辽宁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详细名单:          - END -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6 19:19
本帖最后由 东西朝海 于
19:20 编辑
高校合并潮又将来临?
作者:熊丙奇来源:《中国科学报》最近,辽宁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高中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辽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调减15所左右,中等职业学校调减200所左右。到2020年,停招或撤销本科39种专业的79个专业点。除了辽宁,此前上海和湖北也相继提出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探索省属高校合并重组等方案。在高考报考人数逐年减少等因素影响下,部分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社会声誉差的高校势必面临合并重组,省属高校新一轮合并重组潮或将开启。
从各地传出的信息分析,此轮高校合并、学科(专业)重组,主要针对的是地方本科高校,主要解决的是这些高校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质量低、办学缺乏特色、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潮有一些不同,当时合并主要解决的是条块分割、办学效益低的问题。同时,一批学校为了增加学科、扩大体量跻身“211工程”“985工程”而选择合并。
但需要注意的是,新一轮高校合并、调整不能重蹈上一轮合并的覆辙——高校的合并、学科的调整不能由行政主导,搞拉郎配。应该由学校自主决定,并在这一过程中,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高校合并潮,以及独立学院建设,高职(专科)升本,都是行政计划推动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以及加快解决高等教育的资源问题,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本科层次高校。由行政计划推动的效率很高,政绩颇突出,但会产生一系列后遗症。高校合并没有起到“一加一大于二”之效,到目前为止,合并后貌合神离的高校还不少。独立学院从一开始就没理顺母体学校和独立二级学院的关系,使独立学院“先天不足”,母体学校向独立学院收取高额管理费,独立学院背靠母体学校,靠发母体学校文凭维生,使独立学院办学未得到社会认可,教育部门要求独立学院在2013年都独立设置,可目前还有大批独立学院不独立;高职(专科)升格变为本科,追求的是上“档次”,这些新增本科院校,把发展规模作为办学追求,于是迅速增设专业,在高等教育资源尚不丰富时,这些学校靠本科文凭还能招到学生,而随着生源减少,这些高校由于办学缺乏特色、专业教育质量太低,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中,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最难的一部分。
面对危机,进行调整是必然的,但这不能由行政部门主导,如果由行政部门主导,那当初由行政部门主导合并、专升本的问题,会在新一轮的合并、调整中继续存在。政府部门可以出台引导学校进行办学定位调整、学科专业调整的政策,由学校自主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进行调整,才能让调整符合办学与教育规律,解决我国高校办学的深层次问题。
我国高校为何不安于本身定位,要追求“高大全”?刚升为本科的院校就想着申请硕士点,搞研究生教育?这是因为高校并非自主办学,而是行政办学。因此,追求的是行政政绩。比如,地方政府看重本地有多少本科院校,本科录取率达到多少,有多少硕士点、博士点等,而不关注学校是否办出特色,学校当然只重视办学规模和体量。
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替代以前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为了打破原有计划、工程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问题,这也让地方本科院校看到建一流的机会。地方本科院校也追求建一流,这没有错,但建一流的路径不能错,如果由行政出面,把几所学校的学科、专业合并起来,这样的一流建设就有问题:这几所学校的学科有合并的意愿吗?合并之后怎样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是需要这些学校自主决定,进行充分的教育与学术论证的。为了获得某项政府计划支持而进行的合并、调整,其功利色彩也太浓了。
有一些省市准备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建设、发展,在每一类型都办出一流学校,这是发展多元高等教育的正确选择。然而,是高校自己选择属于自己的类型,还是政府指定学校办成某一类型,这是不一样的。政府部门在促进各类教育、学校都办出一流水平方面,应该取消将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歧视性做法,给每类教育、学校平等的竞争空间,这是引导学校形成自身定位并安于定位的前提。我国的地方本科院校为何都想办学术性大学,为何都想着把校名从学院改为大学,不就是政府把高校分为不同等级吗?
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战略提出,要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其实,这并非转型,而是地方院校回归本身的职业教育定位。可地方本科院校却不愿意转型或回归,而是把办职业教育视为降格,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政府部门实施教育发展战略,不能发布行政指令,要转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至于学校如何做出调整,这是学校自主办学范畴,而学校怎样用好自主权,这需要政府部门推进学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体而言,每所公立大学都应该成立由政府部门官员、立法机构成员、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社会人士代表组成的大学理事会,负责学校的重大战略决策。学校内部实行行政权与教育权、学术权分权。
如果大学能实行现代治理,那学校为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与其他学校、机构的合作甚至合并,就是学校基于本身发展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会更为理性,而不像行政拍板决策那般随意、冲动,只顾短期效益。事实上,目前最重要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有明确办学定位,追求质量与内涵发展,办出特色与个性,而不是政府动用行政权,每隔一段时间搞一轮合并、调整。
用户等级:版主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3391 小时
金币:124571
北京大学板块版主
<em id="authorposton17-2-6 19:43
本帖最后由 dxxsd 于
20:51 编辑
新一轮合并潮已经上路,有一些勉强转从专科、学院为大学的,需要回归到职业教育行列。否则,面临淘汰或招不到生源。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6 21:50
“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正式发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 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 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 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第二章 遴选条件
第七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健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基础研究处于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较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研究解决了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工程问题,或实现了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
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突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突出贡献,运用新知识新理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科学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增强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强,整体水平高,潜心教书育人,师德师风优良;一线教师普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国际影响力较强。
第三章 遴选程序
第八条 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第九条 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
第十条 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第十一条 列入拟建设名单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改革为动力,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确定建设思路,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以下统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5年为一周期,统筹安排建设和改革任务,综合考虑各渠道资金和相应的管理要求,设定合理、具体的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细化具体的执行项目,提出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平均用力或碎片化。高校须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第十二条 论证通过的建设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经高校报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意见。
第十四条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 支持方式
第十五条 创新支持方式,强化精准支持,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给予相应支持。
第十六条 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
有关部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考试招生、人事制度、经费管理、学位授权、科研评价等方面切实落实建设高校自主权。
第十七条 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建设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
第十八条 建设高校完善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切实管好用好,提高使用效益。
第五章 动态管理
第十九条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动态监测,及时跟踪指导。以学科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开展中期和期末评价,加大经费动态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
第二十条 建设中期,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发布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出中期评价意见。根据中期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第二十一条 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建设过程中,对于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建设学科,调整出建设范围。
第二十二条 建设期末,建设高校根据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整体自评,对改革的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学科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发布整体自评报告。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意见。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对于建设成效特别突出、国际影响力特别显著的少数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建立部际协调机制,负责规划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省级政府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统筹推动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
第二十五条 建设高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组织保障,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第二十六条 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行业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协同建设。省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建设高校的投入,强化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坚持公开透明,建立信息公开网络平台,公布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建设学科、绩效评价情况等,强化社会监督。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简要介绍制定出台《实施办法》的背景。
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持举措和组织实施等做出了战略部署。
为贯彻落实好《总体方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定位于《总体方案》的操作实施性文件,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对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组织实施等做出具体规定。三部委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梳理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深入研究国内外重点建设规律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通过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征求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完善形成《实施办法》。《实施办法》经报国务院同意后由三部委联合印发。
问:如何突出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实施办法》在确定遴选条件时,充分考量人才培养质量,强调建设高校应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要求高校在制订建设方案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绩效评价中,根据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特色等中期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对人才培养质量高、建设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双一流”建设,推动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根本任务真正得到落实,并有实质性的转变和大幅度提升。
问:“双一流”建设在管理实施上有哪些改革举措?
答:“双一流”建设注重统筹改革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大学与学科、效率与公平,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改革:
一是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二是开放竞争激发建设活力。根据高校承担的主要职能确定遴选条件。面向所有高校,根据遴选条件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不论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同样标准、同等对待,开放竞争,鼓励竞争。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形成对高校的多元客观评价,不再单独组织申报,避免突击整合、互相挖角等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专项资金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实行动态调整,对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减小支持力度。推动高校聚焦任务、内涵发展、争创一流。
三是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四是统筹建设深化综合改革。要求建设高校结合综合改革方案,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问: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主要考察哪些方面?
答: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具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在科学研究方面,协同创新成效显著,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社会服务贡献突出;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能够形成引领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能够汇聚一流人才,形成优秀教师队伍;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能够深度参与国际活动,国际影响力较强。
问:遴选确定建设高校采用什么方式?
答:遴选确定建设高校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择优建设的原则,采取专家认定标准、综合认定建设范围的方式,开放竞争,动态调整,不再单独组织申报评审。
遴选工作主要依托专家委员会进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选聘高层次战略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根据“办法”规定的遴选条件,利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情况及其他要素,论证确定建设高校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建议名单,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
采用这种遴选方式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遴选工作科学性、权威性,避免重复评价以及突击申报、片面追求数量指标等不良现象。
问:对高校研究制定“双一流”建设方案有何要求?
答:根据《实施办法》,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合理选择建设路径,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和分学科建设方案。
建设学科的口径和范围由高校自主确定。鼓励高校积极支持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布局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或区域发展的学科,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
高校研究制定建设方案,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统筹安排建设和改革任务,提出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避免平均用力或碎片化。制定的建设方案,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
问:对于地方政府推进“双一流”建设有何考虑?
答:“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长期战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在资源、政策等方面形成合力。因此,《实施办法》在遴选程序、支持方式、组织实施等方面多次强调充分发挥和调动省级政府的积极性,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双一流”建设加大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同时,“双一流”建设高校毕竟是少数,不可能涵盖所有高校,所以鼓励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推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的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
各省“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经费投入情况
山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1-2所世界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30年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广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7所国内高水平(理工)大学,此外还要建设110个重点学科。
四川省:计划建设1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30个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国内一流学科以及100个区域一流学科。
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上海市:投入36亿建设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建设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江苏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10所进入前5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一流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2030年建成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1亿元。
安徽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另外安排70亿用于省属高校,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甘肃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陕西省:建设1-3所世界一流大学,5-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5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山西省:建设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所区域一流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2030年建成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050年再增加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学。
湖南省:2020年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行列,2050年4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浙江省: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高校进入全国前100;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30%,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3。
河南省:10年投入31亿,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学科进入ESI前1%。
贵州省:5年投入5个亿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河北省:5年25个亿,建设3个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个别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湖北省:每年投入10-20亿,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2020年6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左右进入前200位,70个以上学科进入前1%,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6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5名,12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30%。到2030年,湖北高校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湖北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吉林省: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江西省:建设1所国内高水平大学,1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元宝:1377
金币:1753
<em id="authorposton17-2-7 07:08
用户等级:大学一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44 小时
元宝:5824
金币:13482
<em id="authorposton17-2-7 08:13
用户等级:禁止发言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2-7 08: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用户等级:大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3422 小时
金币:10297
<em id="authorposton17-2-7 08:55
谢谢分享!
用户等级:研究生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816 小时
金币:47376
<em id="authorposton17-2-7 10:05
谢谢分享!!!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7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7-2-7 14:43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14 20:40
21省晒计划 33年后至少建成21所世界一流大学
【财新网】(记者 陈少远)根据21个省份亮出的发展目标,到2050年,中国至少计划建成21所世界一流大学。这些省份中并不包括富集名牌高校的北京和上海。上述数据是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专员于鲁江作的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1个省份在近几个月内公布了未来5至10年的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加大对“双一流”建设的投入,是各地方案的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此前中国实行的“985工程”、“211工程”等大学重点建设工程,将被统一纳入此范畴。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 “分三步走”,统筹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第一步是到2020年,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再至2030年,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第三步则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日前举行的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已宣布,“双一流”建设定于年内全面启动。教育部将抓紧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确定具体遴选条件和认定标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界与评估机构尚未有定论。国家目标所提的“若干”也尚未见具体的量化指标。在2016年12月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三届年会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透露,此前实行的“211”工程最初的思想是为了面向21世纪,中央和地方各自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使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不可能有100所世界一流大学。”陈平原表示。据于鲁江的汇总统计,在21省已经公布的目标,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0所左右,2030年建成16所左右。各省也纷纷提出要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若以全国前100名作为标准,目前21个省份提出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数量已经超过110个,“这就意味着这21个省必定有无法达成建设目标的”。而在21省明确提出的要成为国内百强大学的目标中,江苏、浙江、湖北、山东四省就占了41席,“其中有一省就提出计划,独占国内百强的15席,50强的10席”。支撑这些目标的是一些省份投入的雄厚财力。如山东将在“十三五”期间筹集50亿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湖北每年投入10-20亿。于鲁江统计,21个省份已有11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粗略计算总额在400亿左右。让辖内高校跻身“双一流”行列,是各地对高校大举投资的触媒。但根据2016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发展报告》依据“优势学科数量达到15个以上”等指标得出的结论,目前,中国有望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四所大学。根据2015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数据,上述四校的收支决算总额分别为205亿元、156亿元、140亿元和127亿元,均超过百亿。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富大学”吗?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在研究中指出,一流大学需要为吸引顶尖学者和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付出大量财力,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采取了向精英大学倾斜并且以“重点建设、项目主导”为主要投入模式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大量的经费投入可以吸引人才,购置高端设备、改善办学环境。” 于鲁江认为,对于‘双一流’建设,这些不可或缺,“但光有钱一定也不行”。而目前各地的大手笔投入,“也和国家的‘双一流’政策目标相悖”。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尚未有公开表态。而上海目前只提出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投入36亿,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并使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在学科建设上,上述21省共提出计划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至少有58个,国内一流学科则达上百个;ESI前1%的学科至少325个,前1‰的学科20个左右。其中,有省份提出2020年排名全国第1的学科要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亦有省份计划国内一流学科不低于国内总数10%,“留给其他省份的一流学科额度不多了”。一位学者向财新记者表示担忧,尽管各地GDP和财政收入都会有增长,“但大手笔突击建设高等教育,可能会影响其他教育方面的投入”。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14 20:50
高考制度恢复40年,中国培养院士最多的前30所大学
下面统计了,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培养院士数量最多的学校排名,只统计了3人以上的学校。
用户等级:高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842 小时
金币:5416
<em id="authorposton17-2-14 20:51
祝大家元旦快乐,12年事事顺心!帖子数量≥50,主题数≥5,金币大于1000申请即可免费领取!
申请最低条件:发帖数≥500并且注册天数≥300或者总在线时间≥800
奖励给为论坛做出贡献的版主,申请最低条件:发帖数超过1000并且在线时间大于200小时
长期支持论坛,在线时间、发帖数、页面访问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申请杰出贡献勋章
在线时间等级3
在线时间满3000小时将自动发放,之前等级勋章将收回。
大富翁勋章
金币数达30000时,可申请该勋章
论坛元老勋章
论坛元老勋章,申请最低条件:发帖数≥2500并且注册天数≥700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点专业建设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