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样,如若心安,即可参破凤眼菩提子价格参照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如何发菩提心-佛教社-地藏论坛-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社区|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交流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7773|回复: 92
如何发菩提心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出家在家,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禅、律、密、净、教,就是修学菩提心。心印递传,迄至於今不坠。然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 那么未发呢?
未发菩提心,绝对不能往生!
不但不能往生,念佛、参禅、持咒、读诵、礼忏等等,所修的一切善法,皆是魔业。
这个问题很严重了!这些年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参禅得定开悟的,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学密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由几亿到今天的十几亿,半个多世纪,仅仅成就了六个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行持决定在某一个方面出了问题,於是引发了人们对释尊本师一代时教的根本——发菩提心的重视。
众生之所以能成佛,释尊本师在《大般涅槃经》指出有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同具成佛之正因。唯有发菩提心,有早有迟,有引生有受持,有精进有忘失,有淬励有升华,有懈怠有退转。所以,众生欲成就道业,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在缘因,就是能否发菩提心。
有许多同修说,他们很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这是老实话,他不是发不出来,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传入中国后,有新旧两种译法,唐朝以前被称为旧译,译为悟;唐朝以后称新译,译为觉。两字意义差不多,而通常总是把觉与悟联结在一起讲。
菩提心即觉悟心。其意有三:第一是始觉。你心中生起念佛之心时即是觉悟成佛的开始。第二是随分觉。为报四重恩,随缘随时随地随分随力广行劝化一切有情发菩提心。第三是究竟觉。心中生起的念佛心是始觉,念的阿弥陀佛是本觉,始觉合本,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
《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大乘起信论》也讲三心,即真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合而齐发为菩提心。义趣同《观无量寿佛经》完全相同。
当代佛门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宗心要》说,菩提心是大智慧、 大慈悲、 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
上说皆净宗心要,行者至要,往生正因。
释尊本师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又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中告诉我们,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一者,於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於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於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於菩提心,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於诸如来,捨离诸相,起随念心。
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心相。诸位同修要知道,每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具足这十心。这十心中具足一条,其它九条皆具足。如果你说有九条,还有一条有点问题,你就十条都没有了。所以不能把它看作十个,它是整体的,是一体的十面,是菩提心的十面,一条都不能欠缺!
《无量寿经》谓菩提心又叫无上心。那么什么是无上菩提心呢?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一语惊天地:“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师以前的祖师大德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所谓深信,《弥陀经要解》中举出六样,即有名的“资粮六信”。大家一定要知道,六信如若缺失一信,就必将丧失今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机缘。
首先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这叫信事。只信到这儿,此信太浅,为什么?菩提心生发不起来,念佛也只是磨磨嘴皮子,练练嗓子,如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绝对不能往生!黄念祖老居士常说,极乐世界是一所特别的学校,二百分就能去,一百分是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录取的标准都是共同的,不管你学什么法门,你先去发菩提心,否则,一切都是戏论!
信事还要信理。理是理体,是法身,从法身流出报身、应化身。理体也就是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你湛寂光明的自性,一切法从此生,从此流出相,流出用,释尊本师成道时所证即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时所证的最高境界亦如此。
一切法门,都是为这一件事。
清彭二林居士在他的《华严念佛三昧论》中说:“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这是大智慧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佛就是证这个,成就这个。
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你一念介尔之心,又叫菩提心!《华严经》告诉我们:“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信释尊本师叫信他。这些年,信他信得太低了。信的都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许多人都信“仙人”指路,说某人跟某某佛某某菩萨有缘,跟某某佛某某菩萨没缘,这位能供,那位不能供等等。都是不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心不从他悟。
正如释尊本师在涅槃时说:“虽信别相,不信一体无差别相,这叫信不具。”现在很多很多人都犯一个毛病,总觉得有个心,心外有个佛,甚尔有千佛万佛,大家都看到,有很多人家中都是圣多香炉多,这都是不解心佛无二无别,於是心外找佛,愈找离佛愈远。
释尊本师第八千次来到我们这个人间示现八相成道,唯一大事因缘,就是向我们畅叙他和诸佛的本怀,没教我们别的,就教我们发菩提心,一个方向,一个劲儿,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我们应当听话,才是尊师重教,不只是上供嗑头,上供嗑头是纯皮毛的表现,真正的供养礼拜,是接受本师的教化,依教奉行。
《涅槃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释尊本师慈悲地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与究竟成佛无异。但若将两者比较一下,发成佛的心不难,发菩提心难,长养心更难。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有的人发菩提心后,步步顺,一顺百顺。有的人就来了障碍,或是生病,或是破财,或是来些个什么事,好不容易有点进展,修持有点得力,又来点什么干扰,或被人毁谤侮辱,或来些其它的拂逆的事,就懈怠了,退了下来,又遇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过两天心又凉了,如此进进退退,像世人们扭大秧歌似的。
其实,这是初发心时,“心佛众生”自然“磨合”的过程,自心他心,密通冥应,感应道交的力量有强弱的差异而已。只要你不忘失菩提心,以忍辱坦荡菩提心,以妙音滋润菩提心,以戒行坚固菩提心,以精进升华菩提心,年年是好年,月月是好月,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信他还要信自。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的师父黄蘖有一部书叫《传心法要》说: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识佛,于是向外求觅,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著了相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甚至盼望哪一天得个什么法,灌个什么顶。现今有人就是贪境界,求通求变,想什么特异功能,都落在此话中。其结果决定跟道是相悖的,这是禅宗大师黄蘖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在《修心诀》中开示说:“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常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如蒸沙做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在线时间13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169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还可以归纳和具体一点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些话痛快淋漓,把今天乃至尽未来的一切行持,说得非常明白,非常透彻,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
五祖弘忍大师跟六祖惠能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若明自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识则无益,若识则成佛,直截了当!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释尊本师教导菩萨的第一句话就是: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现在大家都是菩萨摩诃萨,应当怎么样呢?应当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觉。在哪里成正觉?就在众生的心念之中。为什么?因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国土都离不开每个众生本有的自性。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决定不是你心外的一个佛,他就是你自心的佛!对此你若能信并敢於承当,你与十方一切诸佛初发心时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证自心。你念佛,佛是谁?还是《观无量寿佛经》的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念字从心,原不从口;口念心不念,虽念如未念;饶你念一生,也不当一声!
故念佛是心在念。
这个能念的心就是菩提心,又叫佛心;作佛是心在作,又叫心佛,故古德云:一声佛号一声心。所以,能念所念,能作所作,就是你自己的自性。
不信自性,就不能信自,又怎么能正念真如呢?
这话又怎么说呢?凡愚不了自性,不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所以,我们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要从自性中修起,依照自己的真性去修行。当我们自己的佛心与心佛起相应了,就跟阿弥陀佛潜通佛智,就连上线了,就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会常常有好信息,你就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渐渐暗和道妙,巧入无念。
那么,无念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呢?无者无二相,佛法是不二法,无二相,实者连一个相也没有。念乃自念自,自己念自己的真如自性。
诸位要知道,真如自性起佛念,才是真念,它不是眼、耳、鼻、舌生出来的念。真如是念的本体,佛念则是真如之妙用。相用不能离体。念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念自己心中的真佛,若念出自己心中的真佛,心体离念,那个真佛就是你自己!
这种境界密宗称之为母子光明会。净宗永明大师谓之: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旦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三身的佛:法身、报身和应化身。
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又称宝王三昧。它又分“理一心”和“事一心”,六通自然现前。那个水平太高了,你不一定能做到。另有个境界,它叫“念佛心打成一片”,简称“功夫成片”。请大家特别注意了。这里说的“念佛心”就是菩提心,“功夫成片”就是“念佛心”跟阿弥陀佛打成一片,这个境界也有通力,但较低点;也有九品,中上品以上就可以生死自在。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自在是什么呢?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天下太平,想在这个世界再住些年,也不碍事,这也叫任运往生。有人问这要修多久才能得到?真正用功的人,顶多三个月就得到了。三个月没见效,再往上修,只要你不断增进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三年五载决定成就。
再有信因信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般的因果,现在很多人都把它忘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没错,但还是一般因果,模糊笼统,故现在有很多很多人都在念糊涂佛。
为什么呢?权教都是先因后果,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先修因,后证果,故要三大阿僧祗劫。实教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时,念阿弥陀佛法门即是。
这是释尊本师和十方一切诸佛亲证的境界,是如来的果地,我们下手就从果上修,所修即果。因在哪里呢?因不离果,果不离因,因果唯是一心。
此心无相有名。
以无相的心,修无相的果,能修的无相,所修的无相,无相与无相合为一体,便证菩提。
同修们一定要知道,一切有相的因,无论它是多么善的,都不是成佛之因。
有相的因,只能结有相的果,轮回的果。
那么,什么是无相有名的心呢?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间,唯一真实。不在内,不在外,无形象,无色彩,非过现未,非香味触法,觅之了不可得。你若能究竟明了,就见性了。为什么?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所以,你发菩提心之时,就是成佛之时。因为当念就圆成了。《华严经》上讲:“无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又说:“捨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如藕益大师的话:念佛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在末法时期,信必须还要深入,我们生起的信,一定要和我们的真如本性相应,也就是说,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实信心,才是实信、真信、深信,才是净信。
华严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见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这里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八样事情。何以故?无为法绝诸相待,无两个:有、无,一、异,生、灭,去、来。我们一般说的有,都是一个相对观念的有,是有为法。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见有见无,都不能见道。经上说,心要清净到相当程度,才能体会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凡夫执有,轮转六道;二乘执空,不能见性。何以故?如来的心光,不是有,缘起性空;亦不是无,性空缘起。非是有见,非是无见,不落边见,你这个有无就离了。
离于一和异。比如波浪与水一体,不是异;但千波万浪,与水亦不是一。所以,不见一相,不见异相,就离开了一异。
离于去和来,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没有来相,去相,若有来相,必有去相,都是自身,同一体中,说从哪里到哪里,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我们说往生,还是对凡夫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不离一念菩提心,所以就没有什么去来了。但是,也不妨有去来,所以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身没有去来,也没有生灭。用生灭心,看一切法都有生灭。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用不生不灭心,看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来心,无去心;不生不灭——无生心,无灭心,如是不一不异,即是一心。
这个事实,大乘八地菩萨,定功深,可以看得很清楚。佛说宇宙万有假相之生灭,只在弹指间。一秒钟可弹指四次,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业果生灭连续的现象,所以一秒钟的生灭相续恰好是两个十万八千。可见,凡夫一念之中的妄想多如空中的微尘,故招无量烦恼。念佛念到一定的境界,也可以见到这个境相。即能了解《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才能体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乃是真语、实语。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离开了上面讲的八种见,对立的观念,好恶的观念,都会淡薄了,得失之念更淡薄了,烦恼可以减少百分之八九十。
知道了事实真相,我法二执不难破除了。我执是烦恼障之根源,破了我执,就破了见思烦恼,就出了六道轮回。法执是无明之根源,破了法执,就破了无明,就圆满成佛。
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远离了病根,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整体显现,这是入佛正信,你就可以在一切时处见如来了。
现在信佛的人多,信正的,特别是真正实修实证的,太难太难见得到了。为什么?其实太多的人并不图成佛,更没想度生。能百病不生,长命百岁,就好!能混个人模样儿,发个大财,弄个名声,更好!管他下辈子哪辈子的?!
《无量寿经》得善本,本逢胜缘,奈各地寺院,有谁听闻有人系统讲习发菩提心?居士们中又见哪位善知识传授如何发菩提心?时至今日,发菩提心这样一个无上乘佛教的基本名相,都被滥用得面目全非了。例如某居士说发心向寺院捐钱,某居士说发心供养法师,某寺院发心举办放生法会,某某发心做这个,某某发心做那个等等,非常可惜,这都不是真实发心的相貌,都在那儿咬文嚼字,寻枝摘叶,捨本求末。
更有甚者,还牵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蛊惑人心。如有人自称是圣、是神、是菩萨、是佛;有的四处做广告,声称自己在什么什么圣地,得某某佛某某菩萨亲传了他个什么法了。其实,这些都是骗子!释尊本师早就告诉我们,时下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间无佛住世!
现在很多一些地方,“仙人”多,“托儿”多,专事给别人“指路”,引荐“活佛”、“活菩萨”,其实都是冒牌货,“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现在“妖通”不见少,“鬼通”也多起来了。有许多许多念佛人,矜躁卜度,希冀玄妙,计功求速,瞻顾得失,喜欢远外求学,相中观佛,声中求法,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此皆不悟如来真实义呀!
有谁想问个为什么吗?其实这些现象很好认识。行人各自因不一样,缘不一样,果就不一样了。
有福方真干,无缘枉劝人。
就拿禅宗说,禅宗又叫心宗,唯传见性法。怎么传?禅宗有句名言:“张口就错,有念即邪。”固从本以来,“佛佛唯传其本体,师师密付汝本心”。所以又叫“默传吩咐之法”。你能从这里悟出点什么吗?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古大德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有门。”若须了四依法,即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若依言语文执,必失真宗。
所以,要知道,佛法是心法,佛语是心语。我们要练内功,心不要游于外,不要向外头去用功。非常可惜,许许多多人都爱著色著声。
其实无始劫以来到如今,众生都是被色声所迷所累。现在有些人梦多,在梦里听到一些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声尘,决定不是什么圣音!《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是有能听、所听、能看、所看等等的,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著相,还没有体悟到“诸相非相”,还没有认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本具的佛性怎么会自然显现呢?!
现在回过头来说,问题完全出在他自己,他把自己的闻机给颠倒了,心外取法去了,上了外道了。怎么办?
很简单,他只要把自己的闻机转过来,不去追逐那些个声尘,返回来闻自己本有的自性。说白了,就是不去听什么声,去听谁在听,听的是谁呀。禅宗叫这为离心意识参话头。诵经、持咒和念佛的精妙关键之处都在这儿!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这个地方你能久久坚持,不断发展,就会自然达到念念之间,事事之间,处处之间,慢慢跟你自己本有的佛性相合了。你若能完全相合,那就是成佛了。这是观世音菩萨成就的经验,返闻闻自性,叫“耳根圆通”。
大势至菩萨成就的经验,是六根都回头,返念念自性,叫“念佛圆通”。
念阿弥陀佛的方法,就是融二位大士之法为一法,将这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清清楚楚的标准是:字字不乱,句句不乱。
自念自听的境界非常微妙。何以故?众生本具的自性如来念,众生的佛性闻,这样语默念闻,念即是闻,闻即是念,同体起用,念闻一如,或现或久,自然会达到“自得心开”的境界,进而住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自觉、自悟、自度。你说这个方法微妙不微妙!
大家决定要知道,要明了,要记着!佛法要求我们把全身心的力量都放在这上面,因为谁达到这个境界,谁成功!
禅宗用的功夫、原理、原则,也完全取之二位大菩萨。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听声时,不染于声;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多少同修都问发菩提心应从什么地方下手,现在告诉大家,就是从这个地方下手!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古大德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如《无量寿经》云:“已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如来净愿,而且是至高无上的大愿。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从此起行,彭二林《华严念佛三昧论》说:“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至高无上的大愿,发心即成。这就是华严不可思议、超情离见的境界!
而为什么要成佛呢?《无尽意经》说:“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跟我们讲:“真正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大师这一发现,深得印祖赞叹,他说:“即使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
由上可知,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简单说就是没有比它再高再上的意思,简称为“无上”,三是“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觉”,一般译成“无上正等正觉”。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
所以菩提心一发,就成佛。就圆满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亦圆满了释尊本师的五百大愿,落实了四弘誓愿。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想,佛菩萨的哪一愿不是为利益众生的,愿愿都是让众生早发无上菩提心,护持菩提心,落实菩提心,直至成就菩提心。
所以呀,真正的佛子是谁呢?谁肯发菩提心,谁就是!
我们现在发心,就是要把佛愿作为自己的大愿。
为什么?愿力一转,自己的业报身就转成愿力之身。你的身体就不是自己的了,这叫“乘愿再来”!
你真的信吗?乘愿再来,你一念菩提心起就可以做得到。
发菩提心,能深入愿海者,就可以知道,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事无非佛事。何故我们不能成佛?只是情诚不自内发。
古德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有些人去朝拜五台,去朝拜普陀,拜文殊,拜观音,其实哪里不是五台、普陀?你足下就是;哪儿不是文殊、观音?你自己就是!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什么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发菩提心呢?《现观庄严论》说:“发心为他利,欲正等菩提。”这就给发心下了一明确的定义:发心,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唐朝有个高丽(即现在的韩国)僧人元晓法师,他在《无量寿经宗要》中,倡导以发菩提心为正行,念佛为助行。
善导、灵芝等,及日本国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
莲池大师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故知“持名为发菩提心”,实乃一代时教之指归也。
《阿弥陀经》中“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从而引发十方诸佛舒广长舌,说诚实言,劝化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到篇后“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等,广演闻说名号为发菩提心,互称赞为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善本,法藏因地品说,法藏比丘当年即“闻佛说法,欢喜开解”,才“寻发无上真正道意”。这是“闻圣教发菩提心”。发大誓愿品则以“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闻我名号,一心念我”,“闻我名号,即自悔过,愿生我刹”,“闻我名字,得清净信”,“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皈命”,“闻我名号,证离生法”等,广说发菩提心。心得开明品和礼佛观光品等,皆有无上教戒。积功累德品则总说“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往生论》云,发心有二义。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一切诸佛都自说是佛,但不著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从发菩提心修起,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这样念佛就是理念,就是念实相佛,实相念。
“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一切众生什么最苦?心地染污最苦。这是所有一切苦的根源。怎么样帮助一切众生,把心里的染污洗刷干净,恢复清净呢?第一等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发菩提心,这是帮助众生排污治污最有效的办法!今天,《无量寿经》最善本为我们作增上缘,释尊本师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我们作增上缘,我们一定要尽份尽力地帮助一切学佛的人发菩提心。你帮助一个人成就了,你还会不成就吗?!要知道,这是第一等大功德,第一等大福报!
“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不说出家人,现在有些大居士,周围有一帮人,大家以欢喜心恭敬心,常常给你送些礼物,有的人甚至供养很大,千万别贪著。佛门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不送来最好,送来了一定要替他修福。
怎么替他修福呢?必须你今生修行证果,他就得到福了。
如果你今生“不了道”,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真对不起,现在这些供养你的人,全是你将来的生生世世的债主,你收的供养愈多,那你还债的时间愈长!
喜欢修供养的同修们一定要知道,你供养了一位真佛子,你的功德无量无边;倘若你供养了一位假佛子,你的罪过比受供养者大的多了。大家可能都看了《金刚经》,释尊本师在般若会上教导菩萨:所作福德,不受福德。大家一定要解“真实义”。
我们以真实清净慈悲心,帮助他人在菩提道上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培养菩提心,增进菩提心,这是做的真正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救世之行,这也是对未来十方一切诸佛的供养!
我们十分庆幸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同修们,自然运慈心,默默拔有情。心行称性,无为无作;行若无事,无不自在。我们为此常常感叹,有多少人见到这种利生的境界,而能相信这种无相的妙行呢?!我们虔诚地期待着。
《往生论》说:“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
“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毫不利己,专门利生。要知道“生”是谁呀!你若真弄明白了“生”是谁,无染清净心不须修,自然就现前了。
“二,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帮助众生发菩提心,尤其要帮助他见到三轮体空,见到利生的功德,令其将全身心安住在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名号上,精进不忘,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这决定也是你人生中最高的享受!
可惜呀,有那么些人,成天争议念自佛念他佛,争得脸红脖子粗,这都是可怜悯者!好好扪心自问,老老实实念佛,就知道“他”是谁了。
更有那么些人,念佛竟念出了“冤亲债主”,念出了“妖魔鬼怪”,念出了“是非人我”,念出了“横祸灾殃”,念得什么都不称心如意,甚尔都念到临终助念上去了。念佛念到这个份上,不荒唐吗!不悲哀吗!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为什么?绝对是将这句万德名号给念错了,在行持上出了问题!大家要知道,绝对要知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绝对“安稳得大利”,绝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就教令菩萨们发大菩提心。行愿第一的普贤菩萨,记忆第一的阿难尊者则发愿往生西方净土,都是为我们做榜样。莲池大师晚年说:“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于他人行,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
何以故?不夹杂,不间断,不疑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安乐”,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圆满得到了。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元晓法师说:“发心有二:一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四弘誓愿出在《蒙山施食仪》中,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请诸位注意一下,下面还有四句,即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四句特别强调要回归自性,但义趣完全一样。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的弘愿无量无边,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不管发多少愿,若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条。
所以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总愿,称为菩提愿。
这四条,是随事发起了一部分的菩提心,名为发菩提愿心。
也就是黄智海大居士说的,晓得了佛法的好处,明白了心性的道理,仅仅是信发心和解发心。现在万分之万的念佛人连这个程度也没达到。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佛门常讲的信、解、行、证,到这一步就是在信发心和解发心的基础上,行证到了的一个真实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又叫证发心。
也就是以菩提愿起修,先须离无始劫以来的妄想分别执著心,然后住於菩提心,行念佛三昧。这才是真正发起了菩提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到这儿,言语这条路就断了。因为菩提本身无任何形相,在无可说中勉强说来,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
永明大师在《心赋注》中说: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
香港有位了不起的佛门大德圣一老法师说:“一切心之中,以菩提心最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无一众生而不度,无一法而不摄,无一净土而不庄严,无一佛而不供养,是故菩提心最上,更无有上!”
什么是发菩提心?对于初机学人,他必须透过世俗的这些语言文字才可能容易被理解,也必须借助具体的人格形相才容易被把握,而佛的德号和佛身的相好,正是无上菩提最具体的象征。
在线时间16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发菩提心的阶位和类别
无上菩提心的修持有四十二个阶位。从圆教初住历行向地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阶位统称为诸佛。
佛家常讲的诸佛就是指四十二个阶位的佛,是法身大士。
十发趣,即十住位的菩萨,十长养,即十行位的菩萨,十金刚,即十回向位的菩萨,十地,即十地位菩萨。四十位之功德,与佛果德相同,故四十阶位的菩萨,都是佛的儿子,称“佛子”。
再上去到十一地等觉位,等觉大士历尽四十品无明,再上去,极乐地,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就是妙觉,法身全显,圆证三德,彻本心源,究竟清净,就成佛了。
佛心犹如藏,能含藏一切功德,故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三十心,亦总称为佛心藏。
我们常讲的菩萨就是讲三贤位的,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的菩萨。
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含藏一切功德,故又称地藏。
从初地以上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的菩萨,我们常称谓摩诃萨,是菩萨位次里面最高的,是大菩萨。
在线时间41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171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有些人,一听到这儿,头都大了,这要哪辈子才能成就啊!释尊本师第八千次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将他老人家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向我们和盘托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净土。从你开始的出发点到目的地,你一步也不要动,你发心之时,就因也圆了,果也圆了。
按说,四十二品无明,至少要破一品,即见一分法身,见性成佛,现佛身,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圆教初住以上都有这个能力。天台家称为分证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菩提心一发就是这个阶位,可是后头还有四十个位次都比它高,怎么十住初心就成佛了,这怎么说呢?
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破一品无明就见性,见性就成佛。这时菩萨用真心,跟一切诸佛没两样。所以,阶位虽然不同,可是佛因佛果唯是一心,不离你本有的佛性。一切佛古今不异,佛佛道同。所以,成佛必须从发菩提心开始。
信,愿,持名,做什么?就是发菩提心,修菩提心,证菩提心。你今生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关键就在你能不能发菩提心!念佛法门之圆、之顿、之真、之超、之离见、之令人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所谓曰一日曰七日是什么?所谓临终十念一念又是什么呢?就是菩提心!知道这个事实的人,是非常稀有的!
理若悟入了,那么你不管修什么行门,统统都是理修,你念佛就是理念,你得念佛三昧就是理一心。
在线时间11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非常可惜,现在百分之百甚至千分之千,万分之万的人都著了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都沉迷在事相上作功夫,以为念了几遍发心文或四弘誓愿,或念了什么经,耍耍嘴皮子,就是发了菩提心。
如果说以四弘誓愿发菩提心,菩提心内本具四弘誓愿,焉能以四弘誓愿发菩提心?!若以四弘誓愿发菩提心,四弘誓愿便在菩提心之上。
如果说以六波罗蜜发菩提心,菩提心内本来就具足六波罗蜜,又焉能以六波罗蜜来发菩提心?!若以六波罗蜜发菩提心,六波罗蜜即在菩提心之上,菩提心便不能称为无上菩提心,既是无上菩提心,焉能有一法在菩提心之上可发菩提心?!
要知道,菩提心的发起是一种真实的修证境界,决定不是什么嘴头子上会气的事儿!
有些同修发菩提心后有些理解,但是理解不是实证。大家要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自己亲身体悟,切莫从解上取空华。
发菩提心决定不是闻慧和思慧的境界,必须应用修慧,证到了才管用。故凡夫修行要重知见。知见不正,不能发菩提心;知见正,一刹那间即可发菩提心。
知见正,这个“正”的标准,就是决定要“如”,要“真如”。其实,三藏十二部归结到一个字,就是“如”。“如”何?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要“如”我们本有的佛性!“真如”,无相无为,无缚无脱、那还修什么,证什么,得什么?!你决定不是六道众生!
所以,在菩提心内诵经、持咒、念佛、拜佛、发愿、礼忏、放生等等。万行不染尘劳烦恼,即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名相很多。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密宗称菩提心为行愿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密宗殊胜,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密宗有密戒,透一点给你,在密教里,不要说你跟凡夫俗子,你就是跟声闻众同住七天,你就是犯戒了。因为什么?就因为他们都没有发菩提心,都不是无上乘行者。
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重视发菩提心。藏僧,无论是传法或灌顶,一律从菩提心开始说起。顶礼句都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发无上菩提心”。
世界各地的噶举派道场,将自己修习的法门的精髓称之为“自他交换”,或谓“以己换他”,一重在菩提心里的自他交换,一重在四无量心中的自他交换。借着相对菩提心之修习与究竟菩提心的禅观,当下直了心性的禅定,开悟成佛。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在他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阐发说,从发起成佛的决心那一刹那开始,自己就进入无上乘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中的资粮道,称为资粮道菩萨了。
那个决心称为愿菩提心,有三种:一是为度一切众生愿自己先於众生成佛,这种发心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才能成佛。二是愿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这需要七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三是最可贵的,愿一切众生先于自己成佛,这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历程。如果有福德因缘值遇密宗,则更可因法的深浅等因缘而在数世乃至一世中成就。
愿菩提心成熟坚固后,再去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开始后,他相续中的罪业就迅速减灭,福慧迅速增长。
萨迦派大德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则称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二后得(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进一步修胜义菩提心。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月菩提子价格参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