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 穆斯林国家迫害本国的非穆斯林么

中国穆斯林借“一带一路”拓展国际视野
  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郑一晗 张曦)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中国的穆斯林群体正逐步拓宽“向西看”的国际视野,发掘与沿线国家增进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与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研讨会29日在北京闭幕。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由于历史相连、宗教相同、文化相近,中国的穆斯林群体在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对外交流中拥有独特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总人口超过2000万,他们是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郭承真如是说。
  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会长马振岗认为,“一带一路”沿线有57个国家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且大多与中国保持着友好交往,这给中国的穆斯林企业走向国际带来了机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的重大倡议。
  早在2012年,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贸易总额就超过了5000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号角吹响,包括清真服饰、清真食品在内的中国清真产业大量走出国门,中国穆斯林商人也在全球坐标内追寻着致富商机。
  “作为青海走向‘一带一路’市场的首批企业之一,我们计划明年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建设年产1000吨的地毯生产线,第一期计划总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青海绒业集团对外贸易部经理韩文祥告诉记者。
  该公司所在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穆斯林聚居地,虽然地处偏远,但那里的穆斯林企业家紧跟“一带一路”建设的脚步。撒拉族是古代从今土库曼斯坦一带迁徙到中国的,语言相通,这种天然的文化联系让循化的外向型企业与土库曼斯坦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旨在促进沿线各国发展,也让文化沟通、民心相通成为可能。专家认为,伊斯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穆斯林应当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张广林介绍,“中国穆斯林积极参与国际伊斯兰文化交流,宣传真实的中国宗教政策,传播和谐声音。”
  目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组织建立了联系,伊协开展的赴国外文化展演、共同出版书籍、派遣穆斯林留学生等方式,让中国的伊斯兰文化逐渐被世界各国了解,在消除误解的同时传播着中华文化。
  穆斯林书法家肖军告诉记者,文化融合才能增进互信,穆斯林艺术家在“一带一路”构想中看到了中国伊斯兰文化走向国际的机遇。“一直以来,融入中国书法风格和汉字文化审美的阿拉伯文书法深受东亚、东南亚国家穆斯林的喜爱,今后这一艺术将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深入交流为更多人所了解。”
  郭承真指出,虽然“一带一路”为穆斯林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中国的穆斯林群体仍然需要抓住时机提升和完善自身水平,不断成长为适应未来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人才。
[责任编辑:|||||||||||||||||
&>>&&&&&正文
学者:除非穆斯林被西方平等相待 否则IS不会终结
迈克尔?曼:
  ISIS不会终结,除非穆斯林真正被平等相待
  在迈克尔?曼(Michael Mann)今年的中文版新作《民主的阴暗面:解释种族清洗》中,曼曾经忧心忡忡地分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屠戮清洗的模式。这是他那部阐释二十世纪最大的阴暗面――种族屠杀――的著作中最关涉当代现状的一部分。巴黎暴恐事件背后运作着恐怖主义怎样的路径,这些与宗教原教旨主义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困境,我们通过邮件采访了迈克尔?曼教授。
  作为西方影响力极高的历史社会学家,迈克尔?曼是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LSE)、艾塞克斯大学和剑桥大学等。
  曼的写作方式属于“终生写作”,著述不多却极为深刻,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权力的本质,近年来从对历史框架下的一般权力分析转向了对我们当代生活中的最阴暗角落的研究:人类中的大恶与现代性――民主的关系。
  主要著作有《社会权力的来源》(四卷,已完成两卷)、《不连贯的帝国》、《法西斯主义者》等。其中,长达数年跨度完成的《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二卷)获“全美社会学联合会”杰出学术著作奖,是社会学领域的权威著作,在西方思想界赢得了与马克斯?韦伯等量齐观的赞誉,曼本人也被视为韦伯之后最伟大的社会学家。而作为社会思想的里程碑,他的著作“表现出惊人的广博、罕见的深刻和雄辩的理论”。
  【提要】
  迈克尔?曼分析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敌人有两个:“近敌”――他们腐败的世俗政府;“远敌”――帝国主义的西方势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攻击本国世俗政府的失败使他们转向远敌,“9?11事件”就是这个目标转换的结果。迈克尔?曼不认为“恐怖主义”是西方普世价值中民主或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这些“普世价值”切实地、全面地贯彻了,在西方国家就不会出现伊斯兰恐怖主义。他认为全球性的恐怖主义行动在可见的未来内并不乐观,直到有一天西方不再对穆斯林国家实施暴力(也许直到巴以战争结束),直到穆斯林在西方普世价值的民主体系中可以真正地被平等相待,不然伊斯兰恐怖主义是不会终结的。
  新京报:在20世纪,阿拉伯国家政教分离的努力为什么没有像19世纪时期欧洲基督教的政教分离那样顺遂?这是伊斯兰教本身的原因,还是外部政治环境的原因?很多人把这个当代的宗教暴力(圣战的兴起)归结于伊斯兰教中具有暴力的、难以可世俗化的成分,你认为这样的理解有什么误区吗?
  迈克尔?曼:阿拉伯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被法国和英国殖民,这些国家的发展被殖民阻碍了。然后们又像世界上大多数的殖民地一样,取得了独立。刚刚独立后成立的第一个政权是非常世俗化的,事实上,它们那时称自己为“民族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政府。可是他们未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并走向了专制和腐败。所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从根本上要被看作是对这些失败的政权的反应。
  新京报:你在著作中提到,当代日益增多的“宗教暴力”产生于当时阿拉伯国家人民对“神权民主”要求的兴起,即在对抗“西方殖民主义和本土的威权世俗政府”和要求民主的过程中而产生的。所以在你看来原教旨主义的兴起是20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
  迈克尔?曼:所谓的“神权民主”,可以理解为:伊斯兰信仰在人民中的力量、所提供的那种规范性团结和诚信,在那个时期让积极分子们相信,他们可以通过用宗教动员人民来获取一个廉洁的制度并实现发展。比如这正是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所承诺的。在这里,“间接殖民”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放入考虑的范畴的。因为冷战和“巴以冲突”,西方势力一直在背后支持着那些令人民憎恶的世俗政府。
  而在宗教社区的控制下,伊斯兰信仰把阿拉伯国家从20世纪世界上其他地区更现代的“反殖民力量”隔离开来。他们倒退到过去的理想化伊斯兰的世界观之中,拒绝他们自己国家内失败的现代化进程。
  新京报:那你觉得原教旨主义必然走向宗教暴力甚至恐怖主义吗?它走向恐怖主义在21世纪的条件是什么?它是否暴露了现代性的核心冲突?
  迈克尔?曼:对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们来说有一个“双重敌人”的概念:“近敌”――他们腐败的世俗政府;“远敌”――帝国主义的西方势力。恐怖主义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运动之下的兴起本来并非是不可避免的。一开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恐怖主义团体试图攻击他们的“近敌”,但他们失败了并且被政府压制了。然后“基地组织”转换目标开始攻击他们的“远敌”――2001年的“9?11事件”就是这个目标转换的结果。而美国的反应正好满足了“基地组织”的期待。美国发动了多次针对激进穆斯林政权的“非常失败”的攻击,这些攻击仅仅是增强了恐怖分子在“伊斯兰运动”中的力量。
  新京报:你认为这件事情发生在法国有一定的必然性吗?似乎很多从小生长在欧洲的穆斯林最后选择原教旨主义和加入“圣战”,你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迈克尔?曼:英国和法国常困扰于恐怖主义的袭击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历史上的殖民主义统治,另一方面要归结于当今它们社会内部作为少数族裔的穆斯林群体的不满情绪。因此,出现在这些国家的恐怖分子大多数时候是“土生土长”的。当然目前在这些少数族裔中,只有极少的、屈指可数的恐怖分子,但在更大范围内有可感性――激起了一定程度的同情。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听到,英国和法国的穆斯林表达他们完全反对恐怖主义,但是我们明白恐怖主义是怎么来的。
  需要注意的是,法国的穆斯林绝大多数来自北非,而英国的穆斯林绝大多数来自巴基斯坦――这是和美国不同的,那里的穆斯林来自不同的国家,每个穆斯林国家的移民相较之下也并不多。所以,集体化的恐怖主义行动在英法国家比起美国要容易得多。
  新京报:这个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开始质疑西方普世价值中诞生出的“多元文化主义”。你觉得西方普世价值中的民主和多元文化主义在这个事件中暴露出了什么问题吗?
  迈克尔?曼:我并不认为“恐怖主义”仅仅暴露出了西方民主或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这些“普世价值”切实地、全面地贯彻了,在西方国家就不会出现伊斯兰恐怖主义。很明显,穆斯林在西方并未真正被纳入西方的普世价值当中,他们是被区别对待的。
  新京报:ISIS所带来的“战争的去领土化和日常化”是不是已经颠覆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系统机构设置和认识论上的认知了?奥朗德的关闭边境还会有作用吗?你认为这会是欧洲进一步反移民、右倾的讯号吗?
  迈克尔?曼: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恐怖主义的时代。暴力无处不在,并且已经开始了针对穆斯林的右翼势力的反弹――尤其在美国――这也许会加固国家的边界,并终止欧洲大部分国家中人们在申根协议下的自由流动。
  ISIS代表了对现有民族-国家系统的挑战,但他们想要跨越现有的国家边界建立自己的国家。事实上他们也已经这么做了。他们同时还欲求这个国家在种族和宗教上的“纯洁”,所以他们要进行屠杀式的清洗。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我对“阴暗面”的分析中一种新的屠杀清洗模式。
  新京报:如果ISIS被消灭了,所谓的“恐怖主义”在当代就能消亡了吗?还是它是历史发展的新产物?
  迈克尔?曼:我并不认为ISIS很快就会被消灭掉。即便会,其他的恐怖主义行动也会兴起来继承它。直到有一天西方不再对穆斯林国家实施暴力(也许直到巴以战争结束),直到穆斯林在西方普世价值的民主体系中可以真正地被平等相待,不然伊斯兰恐怖主义是不会终结的。而这些并不会发生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怖主义将会继续下去。
  ■ 延伸阅读
  宗教暴力日益增多,这是为什么?
  当代宗教暴力主要产生于神权民主的要求的兴起――要求由“我们,宗教人民”统治的政治统治。……虽然他们将他们的要求建立在《古兰经》的基础之上,但他们将19世纪和20世纪的国家主义和民粹主义结合成了一个宗教版的我们-人民的统治。起初他们是将神权民主――一个由40年代印度次大陆最重要的伊斯兰教思想家毛拉纳?毛杜迪创造的一个词――理想化了,试图表示一个“受神指引的民主政府”这样的意思(索拉特,)。所以原教旨主义者起初像民粹主义者一样动员起来,鼓动普遍的并隐含阶级色彩的针对威权主义统治者(要么是殖民主义列强,要么是被谴责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后殖民主义世俗统治者)的情绪。
  然而,随着这些原教旨主义组织的增长,它们变得不够民主。当它们攫取权力之后,如在伊朗或阿富汗,它们变成了专制兼神权政治,体现宗教伊玛目或毛拉的统治。因此,我们认为原教旨主义者与民主没有任何关系。
  以上见《民主的阴暗面》 2015年5月 中央编译出版社
  采写/新京报记者 伍勤
责任编辑:hn_新闻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被“伊斯兰国”围困三年:孩子们都忘了水果的样子 - 中国军网
国际资讯 / 正文
被“伊斯兰国”围困三年:孩子们都忘了水果的样子
“孩子们都忘了水果的样子”——探访被“伊斯兰国”围困三年的叙利亚代尔祖尔
新华社记者郑一晗 车宏亮
2014年,叙利亚东部代尔祖尔被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包围。3年多来,城内近十万名平民和数千名守军仅靠有限的空投物资维生。今年9月5日,叙政府军终于突破“伊斯兰国”对代尔祖尔的包围圈,军事行动持续推进。
记者近日探访获解围的部分城区和机场。经年的炮弹袭击和交火,代尔祖尔已满目疮痍:房屋坍塌、电线杆弯折、公共设施废弃,残破的街道因民众大批逃离更显凄凉。
“孩子们都忘了水果的样子。”正在代尔祖尔姑苏尔区售卖一小堆苹果的阿布·哈姆扎老人苦笑着对记者说:“一公斤苹果要6000叙磅(约合77人民币),吃水果成了奢求。我都快4年没吃过西瓜了。”
曾经商铺遍布的姑苏尔区,如今路边只有一些卖饼干、汽水的小摊。哈姆扎老人售卖的苹果是围困解除后领到的援助水果,他给自己留下几个,把其余的拿到街头来换点钱。他说,围困期间食物短缺,物价高涨,大人们只能用大饼蘸点油来喂孩子。
40岁的马哈茂德说,除了吃喝发愁,缺水缺电也让生活异常困难。围困前后当地柴油价格涨了近10倍,那些无力烧油取暖的家庭,在寒冷的冬天度日如年。
“伊斯兰国”每天都向城内发射炮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当地卫生部门主管阿比德·纳吉姆说,代尔祖尔95%的医疗设施都在炮火中损毁,8家医院仅有1家维持运行,106个医疗中心仅剩4个,医护人员更是短缺。“急救人员要做外科手术,同时充当骨科医生,紧急关头连护士都当医生来用。”
23岁的小伙哈勒敦面色黝黑,身着迷彩军装,肩挎步枪。他说,自己曾是个近100公斤的胖子,如今瘦到只有50多公斤。
3年多来,哈勒敦和战友们一起保卫着代尔祖尔。许多战友在战斗中牺牲了,他也多次负伤,嘴角、小腿等处都留下了伤疤。“我们坚守的时间比列宁格勒保卫战都长。”说到这儿,哈勒敦一脸自豪。
机场守军指挥官哈立德说,约有2000名士兵驻守在机场,他们不仅要克服缺衣少粮的困难,还要靠有限的作战装备抵抗极端组织的围攻。“‘伊斯兰国’武装对这里发动猛烈攻击,飞机根本无法起降。”哈立德说,解围后机场已恢复运行,连日来有多架运送物资的军用和民用飞机抵达。
城北的瓦迪大街,人们像过节一般欢聚在救援物资车队旁。10岁的小男孩穆萨看到记者,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他说,他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吃到饼干。
“轰轰轰……”远处突然响起猛烈的爆炸声,穆萨和小伙伴们像训练有素一样,迅速散开,跑进街道两侧的房屋。
仅仅几个街区之外,仍有许多平民处在“伊斯兰国”占领之中。包围圈被打破的代尔祖尔,难言平静,险象依旧。
(新华社大马士革9月22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宁夏将着力构建中国与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交流合作平台
& | & 来源: & | & 编辑:赵妍 & | &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婷、李惠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郝留虎日前在银川表示,未来宁夏将着力将中阿博览会发展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政治对话、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综合型平台。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近年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将宁夏明确定位为“推进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区开展交流合作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将银川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点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并多次成功举办了中阿经贸论坛及中阿博览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郝留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将充分发挥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交流平台、人文合作等方面的优势,深度挖潜促进中国与西亚北非丝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构建双方合作的桥头堡,将宁夏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点。
更多新闻v&& 08:30:12v&& 09:40:14v&& 15:07:30
•&•&•&•&•&•&•&•&
•&•&•&•&•&•&王正伟会见穆斯林国家驻华大使
日10:40&&&来源:
E-mail推荐: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7月5日晚在银川会见了科威特驻华大使费萨尔?盖斯、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阿卜杜拉?萨阿迪、巴林王国驻华大使贝碧?阿拉维、土尔其共和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麦丁?柯力奇等一行。双方就“宁夏世界穆斯林城”建设的相关事宜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王正伟代表自治区政府和全区各族人民对各位大使来宁夏参加“宁夏世界穆斯林城”奠基仪式表示欢迎。他说,“宁夏世界穆斯林城”是由自治区政府牵头依靠社会力量来进行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项目,希望各位大使支持这个项目的建设,集中财力、物力做大做强,使其成为一个国际上有影响的穆斯林城。  自治区副主席李锐会见时在座。(记者&白景辉)
(责任编辑:高巍(实习))
我要发表留言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历次党代会
“我和我的祖国”网上有奖知识竞赛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杀光穆斯林消灭伊斯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