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战国时期的兵器被日本兵抓获的白马叫什么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战略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在线投稿邮箱:
值班电话:工作日 010-:00-18:00)Copyright (C)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10164号 京ICP备号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日本士兵的装备这么多,你都知道吗?
三八式步枪(日语:三八式歩兵铳;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英文:Sanpachi-shiki hohei-ju)为手动步枪,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后1907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用了整整40年。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
钢盔,钢(金属)制的头盔,用于防备外来力量伤及头部而造的安全防护装备,属于帽子的一种。现代钢盔由法国的亚德里安将军发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三〇年式”弹药盒,明治38式步枪1支,步枪子弹存放于其前腰2个(各30发)后腰1个(60发)的弹药盒中,这种弹药盒就是二战中日军使用最普遍的明治30年式弹药盒(前盒 后盒) 明治30年式弹药前盒,采取上宽下窄的梯形设计,目的是为了保证和子弹的包装一致.可以存放2盒包装15发子弹的纸盒。
军用水壶顾名思义就是军人用于饮水用的水壶,主要采用铝材质作为水壶外壳,是军人作战演习时候必不可少的装备。
九七式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弾,きゅうななしきしゅうりゅうだん)是日本帝国陆军与日本帝国海军海军特别陆战队在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标准破片手榴弹。
刺刀又称枪刺,日本人称为铳剑,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如步枪、冲锋枪)前端的刺杀冷兵器,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想持续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A.①②B.①④ C.② ③D.③④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想持续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A.①②B.①④ C.② ③D.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安徽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想持续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A.①②&& B.①④ C.② ③& D.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四川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历史图片。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A.企图泯灭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B.推广日本重视初等教育的有益经验C.强化日语教学,为日本服务D.消除中日隔阂,实现“共存共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3届山东省高一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某时期的一幅宣传画,其题目是“军 阀与帝国主义压迫下之中国人民” 。这幅画应该出现在A.辛亥革命时期 &&& 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科目:高中历史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  )
A.日本法西斯势力不堪一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抗日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D.日本侵略势力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中国抗战时期俘虏的日本兵后来怎么处理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俘虏去了哪?
中国抗战时期俘虏的日本兵后来怎么处理的
在大陆战场投降的大部分被遣回大陆 在缅甸孙立人杀了很多 去过南京的全杀了 是他在缅甸下的命令
抗战胜利后,日本军人缴械投降,成为日俘,住在中国的日本平民仍然叫日侨,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一个叫“日侨俘管理处”的机构来管理他们。那时“中国本部”(不包括东北和台湾省)有日俘一百二十八万三千多人,日侨约八十万人,中国政府要把他们送回日本,当时称为“遣俘”和“遣侨”。“中国本部”使用广州、上海、秦皇岛、青岛等十三个港口进行遣送工作,上海最受重用。资料显示,上海港口送出日俘七十六万人,日侨约六十万人。按照国际通例,战胜国有权使用战俘的劳力。当时在南京的江湾新建的机场就是日军战俘修的。据当时战俘营的资料记载,当时修路还是靠铁锹锹和镐,日俘因为之前挖过许多战壕掩体,操作十分熟练,但是动作比较慢,也许是不甘心吧。一锹一镐下去却很认真,从来不敷衍了事,也不会有人磨洋工或者擅自休息走动。在我看来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时候,一枪一个洞缉胆光感叱啡癸拾含浆,一弹一个坑,使得生灵涂炭,留下无数的断桥残壁,现在征用他们的劳力,既是一种赎罪也是一种教育。根据盟军的规定,日俘遇见战胜国的军人,不论对方级别高低,都要敬礼,而对方不必还礼。据记载当时在战俘营里很多小军官就故意每天走过那些日俘的工地,享受一个个日军战俘的敬礼。日本的军官动作敏捷,姿势标准,从未违背盟军的规定。很多人看了这个可能觉得无聊,但是抗战八年他们除了这个还能捞到什么呢。如果说日俘决心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他们办到了,当时的报纸杂志不断“称赞”他们,说他们在投降前一天照常出操上课和整理内务,纪律严谨。缴枪之前把枪擦得干干净净。他们登船回国时秩序井然,不但没有人抢占好位子,而且还让妇孺优先。他们的财物都得留下,只准带很少的钱和随身用品,例如五百日元的现款,一只手表,一只钢笔。宪兵检查严格,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不久,日俘走海路赴东北,在葫芦岛(葫芦岛是遣返日俘和日桥的最大港口)登岸。据当时史料记载许多日本侨民在码头上排成队伍,接受检查,老人弯着腰,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妇女,牵着小孩子,最后才是青壮男子。队伍很长,十分寂静,甚至连小孩子的哭闹声都没有,就像在一幅油画中才有那样的沉默。那是成功前往葫芦岛遣返的日俘和日侨,但是留在“化外之地”的东北日俘和日侨就没那么幸运了。首先日本人确实在东北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再加上东北人民性情刚烈,脾气暴烈。在他们的字典里“以德报怨”根本就不存在。就在那段时间,所有的国仇家恨在一瞬间爆发,他们杀死许多日俘和日侨,还抢劫了许多在伪满洲国日本侨民的房舍。许多日俘日侨被飞机炸死,被中国老百姓杀死,衣服被人扒光冻死。还有部分日俘和日侨因生病得不到治疗,也死了。还有不少是自杀而死。日俘被死神一次一次筛选,最后大难不死的,再回到日本去受罪(日本本土也已被美军炸成一片废墟)。在台北出版《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中记载到,天皇下诏投降,教他们“不能忍者忍之,不能受者受之”。“忍”能维持自尊,也许这是日本人的性格特点之一,但是也只有在中国人手中办得到,或许可以说,这才是中国给他们的特惠。抗战时期,兵学家蒋百里有一名言,他说日本盛产清酒、樱花和鲤鱼,这三样东西可以代表日本人:清酒没有后劲,象征日本的国力难以为继;樱花突然满树盛开,也一夜败落干净,象征日本的国运无常;厨师烹鱼前,鲤鱼躺在砧板上不动,象征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可怕的是清酒喝光了,酒厂再造;樱花谢尽了,明年重开;鲤鱼死了,来世轮回。细思极恐。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想美化日军的侵略与罪行,也无心夸耀大和民族如何有樱花般灿烂的品质。我只是对这些在战争中的牺牲品的同情。在我看来战争永远是家的游戏,他们煽动了人民投入了战争,最......战争的残酷决定了死伤的必然,或许为国而一枪毙命是很多战士或英雄的光荣,而投降者,往往被多数战争本国人民所唾弃,作为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武装头脑的日本军人,在无情的硝烟弥漫的战火淤血中,一样逃不开人性的生存欲望,无论是伤而被俘或主动弃械,总有军人脱下那顶亚路西的太阳帽。我们基本都清楚,日本对待中国俘虏的残虐,南京被迫投降的20000将士的命运。对于日本俘虏,同盟国国家又是如何的呢?作为太平洋战争的核心国家,以下列列主要大国:苏联、英美、中国。1.苏联:日本俘虏是最经济战利品。“使用战俘只须提供最低水平的食宿生活条件,无需苏联政府太多的投入,就能迅速启动被战争摧毁的工业、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给盘踞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在整个远东对日战役中,苏联红军击毙日军共计8万多人,60多万日本官兵缴械成为俘虏。(1)死亡之路---日本战俘押往到苏联之路被拘押在中国东北临时战俘营里的日本战俘被分期分批地押送到苏联境内。日军战俘总数为60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战俘被安置到苏联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由于铁路和公路交通运输工具匮乏,除特别重要的战犯和一部分战俘是乘火车前往苏联的之外,不少战俘是徒步离开中国东北临时日军战俘营。还有一些战俘被安置到哈萨克地区以及顿河流域的坦波夫州等地。由于苏联方面没有做好接收日本战俘的准备,1945年底到46年初,没有住处,日本战俘只得被迫在窝棚、帐篷和不适合居住的简易房里过冬,在第一个冬季,究竟有多少日本战俘死掉了呢?根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总共有55000名日本战俘死掉了。(2)你的手段我也会----最经济的战利劳动品我们无法忘记日本在我国东北华北所抓取的数百万劳工,尤其是至今幸存下来的屡次声讨而不得援助的老人们。在苏联,日本俘虏的命运也会重演。日本战俘并没有在中国东北地区就地接受改造,也没有被迅速遣送返回日本,而是被苏军象战利品一样拘押运送到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等边远地区的劳改营里强制服苦役,直至1956年日苏两国政府恢复关系正常化的《日苏联合宣言》签定为止,历时11年,其中有62068人在各个劳改营死亡。1945年开始,大量的日本战俘被安排到苏联的煤炭工业领域工作,开采煤炭,重建矿井,还被安排兴建新的重工业企业——符拉迪沃斯托克拖拉机制造厂、车里雅宾斯克和外高加索冶金联合企业、阿穆尔钢铁联合企业……并参与修建了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参加了改造和重建苏联各地区公路的工作,参与兴建了一批水电站,包括明盖恰乌尔水电站、塞凡湖水电站、扎乌吉卡乌斯水电站、法尔哈德斯水电站、索契水电站、库拉科夫水电站。“在这些重点工程建设中,日本战俘所占劳动力在总数的40%以上,最多高达90%。”此外,日本战俘还被安排到一些极其特殊的工作场所工作,2005年俄罗斯学者阿纳托利?斯米尔诺夫在《劳改营管理总局的原子弹幽灵》一文中,披露了日本战俘在苏联劳改营管理总局掌控的与制造原子弹相关的工程里的劳动情况:“日本战俘们在车里雅宾斯克州建筑地下工厂,也就是所谓的车里雅宾斯克-40工程,这个工程是用来制造原子弹的……作为特殊定额人员,战俘们无权随便越出工程工地一步,荷枪实弹的苏联士兵严密地监视着他们……”(3)意外的仁慈-----花姑娘的有然而,苏联政府却准许少数日本战俘同苏联妇女结婚。其实,这么做并不令人费解,因为纳粹德国侵入了苏联本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物质和精神损害,这自然激起了苏......一般是抓起来,集中关到战俘营,进行反战教育,后来战争结束,我国提倡以德报怨的中华传统美德,发路费送日本军人及家属回家。
放回去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管教之后。
中国抗战时期俘虏的日本兵后来怎么处理的——
抗战胜利后,日本军人缴械投降,成为日俘,住在中国的日本平民仍然叫日侨,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一个叫“日侨俘...抗日战争时期 我们怎样处置日本俘虏的?——
你指望怎么处理?共产党常说了优待俘虏,所以缴枪不杀。国民党送回日本,国民... ...抗日时,日本鬼子俘虏中国军人,有些日本鬼子好男色,性侵了很多中国帅哥军人,这是真的吗,感觉好刺激——
明显是假的。 1,打仗的时候,交战双方都是灰头土脸的,再帅的人也会很难看。 2,当时我国国内都是吃不...抗战时期日本兵在中国死亡了怎么处理——
日本兵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基本上由其部队将尸体火化再将骨灰带回日本安放。 也有因战况紧急或无法带回的尸...抗日战争时日本人怎么运兵到中国?——
简单啊,中国东北不是被占了吗,后来上海也被占了,中国隔日本又近,就是派...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201...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入兵中国多少人?——
差不多100多万,不过后来日本的师团很多都缩水了,为了攻打亚洲其他地方,日本抽调...2011-06...钩沉 | 抗战时,杀死一个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难?
1944年4月,日军动员兵力50余万,发起纵贯中国南北的“一号作战”战役,至12月该战役始告结束。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其间历经中原会战、湖南会战、桂柳会战,日军先后攻占河南、湖南、广西和广东部分地区。其中,湖南会战自5月底打到9月初,持续3个多月,是此次“一号作战”期间中国军队抵抗时间最久、最顽强的一次战役。以此次战役为例,可以一窥中国军队与日军之间的战斗力差距。此役,双方参战人数,中国军队先后投入16个军,40多个师,约35-38万人;日军先后投入10个师团,约25-28万人。双方伤亡人数,据日军方面的统计,中国方面死亡66468人,被俘27447人,伤病132485人,合计226400人;日军伤、亡6万多人。而据国民政府军令部的统计,中国方面伤、亡90557人(死49370人),日军伤、亡66809人。日军伤、亡人数,双方公布的数字接近。而国军伤、亡人数则出入较大。日军方面公布的数字,包括了伤、病、俘、亡,中国军队损失过半。国民政府公布的数字,则不含病、俘,仅伤、亡两项,也已占国军参战人数的25%。显然,日军方面的统计要更为确切一些,国民政府不统计病、俘,则有其鼓舞抗战民心乃至获取二战国际地位之考量。国民政府在1944年前后对兵力的配置也能从侧面证明日军的统计要更为准确一些。抗战初期,日军装备完整,训练精良,常常以1个大队(营)战中国军队1个师(3团)或1个旅(2团)。日军第一军在山西有过战中国军队30个军的记录。抗战后期,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更趋下降。据国民政府军令部1944年统计,第一战区敌我兵力之比是14:100;第二战区是13:100;第三战区是20:100。平均起来,中国军队要六七个人才能抵抗一个敌人。徐永昌国军将领徐永昌的估计也大致相似:中国军队共有320个师,在中国战场的日军约40个师,比例是8:1。徐永昌认为,这样的敌我力量对比,在水田山地尚可应付几日,一到平地,便多不能支持。何应钦在拟定军队减编方案时,其着眼点亦大致以中国军队1个师对日军1个联队的比例编制。考虑到抗战后期军队编制的缺额——徐永昌认为战时国军各师实际兵力平均要打七折。而日军师团分甲、乙、丙三种,人数 为一万多人至二万余人不等。一个师团内辖三至四个联队。依此推之,1944年国民党军与在华日军兵力的实际比例约为3:1。整个抗战期间,正面战场敌我伤亡比例在1:4到1:2之间。抗日战争时期,要杀一个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难,要付多少代价?可以从敌我双方士兵的伤亡作比较。据国民政府1947年10月公布的数据,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作战消耗合计3227926人,其中阵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因病消耗合计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残废191644人,逃亡323436人。两项合计为4165485人。而当时有多少侵华日军被歼灭?目前没有准确的数字。《日本陆海军事典》一书中认为在中国关内日军总共死亡45.57万,其中八年抗战日军在中国死亡40.46(不包括东北),战后遣返中死亡5.11万。按照美国学者根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四十四万余。学者张忠义先生,根据日本的资料也计算出一个接近的数字,45.5万人。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的数字则为48万,而中国革命军事馆则采用建国后综合统计后的数字——55万。“一二八”事变中,参与侵华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尽管目前日军在华死亡人数还不确切,但可以估算其人数大概在45万至80万之间。根据国民政府的报告,国军死亡将士共计约170万人(合阵亡和因病死亡)。也就是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敌我伤亡比例在4:1到2:1之间,这个比例应该算保守。中、日军队战斗力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林彪总结:中央军队守着挨打战术真糟糕透了;我军的军事技术实在还需大大的努力。平型关大捷后,林彪曾撰文《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刊登于日出版的《解放》杂志第一卷第二十五期,对中、日军队战斗力做过一个基本比较,并分析了原因。文章说道:……七、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瘫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八、日兵至死不肯缴械,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之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对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治宣传与优待俘虏。十、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十一、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真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工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 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十二、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 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需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当努力此方教育。经过这次的战斗,部队中的一般情形更形活跃了,战斗的情绪及生活高涨到万分。战地群众对我军与友军完全是两个态度,见友军就逃,见我军到了则又转回。八路军所到之处,受群众热烈的欢迎与夸扬,不是无因的。这一切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虚心地学习,运用在今后的抗战中,这些都是我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林彪对八路军自身的批评自然是中肯的。其对中央军的批评,其实也相当准确。下面就具体说说中央军的问题。、准备对日军发起进攻的27军官兵国军战斗力差的原因一:中国士兵缺乏训练又营养不良,白刃战三士兵尚不能活捉一日兵。国军战斗力的薄弱,除装备不如日军,亦由于士兵缺乏营养和训练。1944年10月,魏德迈担任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后,发现士兵无力行军,不能有效作战,而 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处于半饥饿状态。由于后勤、补给工作不良,后方军粮不能按期送达第一线,导致前线部队常常断粮。学者黄仁宇正在国军中任排长。据他的亲身体验,士兵“不仅体格孱弱,而且状似白痴,不堪教练。师部的办法,即是抽调各营连可堪训练的士兵,组织突击队,集中训练,其他的则归各部队看管,也谈不上训练,只希望来日作战时在山上表现人多”。抗日剧中常常不乏白刃战场面,往往中国士兵与日兵一对一厮杀,结局一般是中国士兵手刃日兵。在抗战初期,日军确实比较害怕与中国军队进行白刃战,但到了抗战中后期,中国士兵已多为新兵,其劈刺技术已比不上敌人,有时两、三个士兵尚不能活捉一个日兵。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营养不良,体力太差,以及劈刺技术训练不足等。冲锋与阵内战的战斗技能,平日也未注意演习,每遇近距离与敌交锋,只知一味喊“冲”、喊“杀”,如同儿戏。造成士兵缺乏营养和训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军后期保障能力不足。据王奇生称,“国军各部队由于后勤、补给工作不良,遂增加士兵不少杂务。据估计,一般部队因领粮、领草、搬运、打柴、磨麦等,每星期竟难得三天的训练。一个连往往有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人力,经常在打杂。新兵入伍后半年,还不知如何瞄准, 如何使用表尺与目测距离。国军士兵的射击技能远不如日军。大多数士兵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后勤不力,军令部在检讨桂柳会战时检讨过原因:“政治不能适应军事要求,军队不能得民众协助。此次作战,各级政府多行迁移,一般民众率多避难,致军队运输方面发生诸多困难。”国军战斗力差的原因二:兵役办理不良,新征壮丁因饥饿、疾病而死于路途者十之八九。随着战事进行,国军士兵战斗力日益衰退,除了上述原因外,兵役办理不良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交通工具,被征召的新兵常常要步行数百里,才能到达指定的部队,新征壮丁因徒步远行、饥饿、疾病而死于路途者十之八九。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长的蒋梦麟在1941年7月写给蒋介石的一篇关于兵役状况视察报告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况:“梦麟此次视察桂湘红十字会医务工作……沿途所见落伍壮丁,骨瘦如柴,或卧病道旁奄奄一息;或状若行尸,踯躅山道;或倒毙路旁,任犬大嚼……(六)黄平县长检得道旁卧病壮丁七人,送医院治之,死其六,其余一人病愈逸去。(七)据马场坪医生云:‘有湘人十余人,挑布担迤逦而行,近贵定县,遇解 送队,数人被执,余者逃入县城报告。适一卡车至,持枪者拥湘人上车,向贵阳行驶。湘赂之,被释。方下车时,以枪击毙之曰:彼辈乃逃兵也。’……”蒋梦麟的报告又提到,从韶关解来300壮丁,至贵阳只剩27人;从江西解来1800人,至贵阳只剩150余人;从龙潭解来1000人,至贵阳仅余100 余人。死亡壮丁与存活壮丁的比例高达11∶1。蒋介石看了蒋梦麟的报告后,亦深感震惊,声称“觉得无面目作人,觉得对不起我们民众”,并承认“兵役办理的不良,实在是我们军队纪律败坏,作战力量衰退的最大的原因。国军战斗力差的原因三:军官素质之不佳,兵好官不好,官阶越高能力越低。除了战备、一般士兵不如日军外,国军的素质也令人堪忧。一般士兵多为农家子弟,他们温顺、有纪律、能吃苦耐劳、服从领导,但在师长和军长阶层,则是个大问题。蒋介石曾多次公开指责国民党军队,官阶越高能力越低。1944年蒋介石说:“中国军队现在营以下的动作,大体可以说是很注意了,但团以上到军师为止,各级司令部的业务极不健全。图上作业与沙盘教育可以说完全没有,指挥所与参谋业务的演习,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国军队一到作战就莫名其妙。既没有具体的作业计划,也没有完备的作战命令……国军中央军直系部队中,汤恩伯的13军系统一名士兵在训练团以上司令部的人员,很多不是正式军官,而多是主官的私人。往往很重要的职务,交给一些落伍的军官或不习军事的文人来担任。参谋人员虽然有些是陆大毕业,但大多数都缺乏实际的经验,在部队里面也没有专门业务的训练,所以人事参谋不知怎样来管人事,补给参谋不知如何来办理补给。至于军需军械人员,更多滥竽充数,甚至于管理物品检查物品的常识都没有。”蒋还声称:“无论自我自他任面之观察,皆官不如兵”。蒋也许有痛责高级将领反省以及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但仍可从中看出国军军官素质之不佳。徐永昌在其日记中亦称:“人人言,我国兵好官不好。”可见“官不如兵”在当时几乎成为一种共识。国军战斗力差的原因四:指挥与协调差,蒋介石集事权于一身又常埋怨手下无人负责办事。此外,国军的指挥和协调系统紊乱,几无章法。按照军事指挥系统,身为委员长的蒋介石只要将指令下达给战区司令长官即可,但蒋素有越级指挥的习惯。一些大的战役,蒋必亲自遥控指挥,通过电报、电话,频频传布命令到前方,不仅越级指挥集团军和军,甚至直接指令到团、营一级。日军令部长徐永 昌在日记中发牢骚说:“委员长每好亲拟电,亲笔信,或亲自电话,细碎指示,往往一团一营如何位置等,均为详及。各司令长官或部队长既不敢违背,亦乐于奉行,致责任有所诿谢,结果,所至战事愈不堪问矣。因委员长之要求,即本部指导者,实亦有过于干涉之嫌。”由于蒋介石事无巨细均要亲自过问,部队长官不敢自作主张,或为了卸责,遇事均请示执行,导致前方将领欠缺自主作战意识和机动应变能力。张治中;940年间曾任侍从室主任。他对蒋介石的高度集权深有体会:“蒋对军队的统率,向来采集权于一身的办法,养成习惯已久,所以部队将领就有一种反映:部队接到蒋委员长电报,先看电尾是那一个机关主办的,如‘中正手启’是要特别注意的,如是‘中正侍参’(引者注:侍从室主办的)也还重视,但如是其他部门主办的电报,就要看情形来决定遵行的程度了。所以军令部、军政部甚至后方勤务部,有时为求命令有效,也要用‘中正手启’名义发电。这种个人集权、机构无权的特殊现象,坏处甚多,决难持久……我认为这是以后军事失败种种原因之一。”蒋介石集事权于一身,却又经常埋怨手下无人负责办事。军令部副部长刘斐私下与徐永昌议论时,即认为这种状况“实由委员长自己造成,将领骄不受命,必委员长手令才有几分几的效率;派出人员必侍从参谋。此全系不运用组织,自毁机构能力”。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马义从 白耳精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