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黄营2017新兵入伍时间名单

中国涟水政府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 -&
涟水县2016年度大东、黄营、石湖污水管网工程中标候选人公示
 文字大小:
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中标候选人公示
编号0201-BD-001
根据工程招标投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该工程招标文件的规定,涟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涟水县2016年度大东、黄营、石湖污水管网工程的评标工作已经结束,中标候选人已经确定。本项目采用合理低价法的评标办法,现将中标候选人公示如下:1、中标候选人情况
中标候选人名称
江苏圣厦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建航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国厦建设有限公司
投标报价(万元)
377.875067
377.645272
376.674571
项目负责人
暂估价(万元)
0.00&&1.1、中标候选人企业业绩
&1.2、中标候选人项目经理业绩
&2.1、资格预审结果名单及原因
&2.2、资格后审不合格名单及原因
3.废标及原因
4、报价修正
5、所有投标人技术标评分情况(至少5人)
6、所有投标人及其拟派项目负责人类似工程业绩、奖项、投标报价、投标报价合理性等得分情况
7、拟确定中标人:江苏圣厦建设有限公司&
本中标候选人公示期自:起,至止。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对上述评标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间向招标人提出。公示期满对评标结果没有异议的,招标人将发布中标公告并签发中标通知书。
招标人:涟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旅顺的老街和已消失的桥
壶中一绺香
转载自壶中一绺香新浪博客
我曾在旅顺生活和工作多年,后因工作原因迁居大连,这些年来,我虽然身在大连但心还在关注着旅顺。前些日子应邀去旅顺参加一个活动,车刚进区内就接到主办方来电,一名年轻工作人员询问我的具体位置以便指引路径,我告诉他“已到英武桥附近了”,而他竟然问我“英武桥在哪儿?”我顿了顿,忽然领悟,城市变化之巨大让早年的地名早已消失,现在的年轻人还真未必知道。后来和旅顺的老友们提起这件事,他们都笑了,这些代表着旅顺历史的老街和桥早已随历史消散,包括老辈人也不经常提起了。之后,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描述和评价旅顺的文章,讲述旅顺曾经的平民市井生活,曾经的桥,确实鲜有,但这些不应消失,或许应该说这些历史需要传承下去。
一、教场河,旅顺的母亲河
旅顺的城区以旅顺火车站和龙河为界,以东的城区是清末时期修建的老街,称为“旧市区”,以西的城区俗称“太阳沟”,是沙俄和日本侵占旅顺后修建的新街,因此称为“新市区”(也有称新市街和旧市街的)。当然,所谓的新与旧是指一百多年前那时候的情况。旧市区有一条发源于东鸡冠山南麓的河流,这条河流从东向西贯穿整个旧市区的老街到坝沿儿处入海。清末时期因这条河流经教场沟(大致是在现今市场街道的位置)的缘故起名教场河。在清末时,这是清军的教练场。教场河这个名字当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现在正式的书面名称叫中心河。据《旅顺志》记载,该河流全长4.9公里,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8平方公里,城区内面积1.5平方公里),上游山坡比降为45.6%,下游河道比降为8%,上下游高低差35.3米。原来全是自然河道。后来其中从上沟石场桥至坝沿儿入海处在日占时期修筑了由石材砌成的人工河道。此段长3351米,河道高1.9米,河宽7至30米不等,是流经旅顺老城区最长的河流。由此看来,最早定居旅顺的先民们就是傍水而悽,在河的下游建住房,提取生活用水和出海打渔都方便,后来随着居民的增多,居住点沿着河向上游逐渐扩展,最终形成了城市。所以教场河就是旅顺人的母亲河。现在有人把龙河称作旅顺的母亲河,我觉得是不准确的。发源于蟠龙山的龙河仅在其上游有水师营和附近的几个村庄外,下游几乎没有太多的人口居住。从旅顺的发展史上看,龙河所涵养的人口数远远不及教场河。
随着年代的推移,河水的流量越来越小,原有的自然河道经人工修筑成矩形河道后,又窄又深,已经不像河了,人们开始叫它河沟或河沟子。旅顺的旧城区分上沟和下沟的两个区域,也是因为其位置分别在河沟的上游和下游而得名。
在我中学时期,我家住在下沟,学校在上沟,每天在两地之间往返。从我记事起这条河沟已是季节河了。在不下雨的时候,隐约在沟底中间的小河道里有一股涓涓细流,清澈流淌,街坊大妈们经常相约去洗衣服,那时还有裹着小脚的老奶奶用木槌敲打的方法洗涤衣物,洗完的衣物就直接铺晾在没有水的干河床上,从沟上往下看去,河床上布满五颜六色、大小和形状不一的衣物煞是好看。孩子们也经常下到河沟里玩儿水,把叠好的小纸船放进溪水里,任它顺水漂流,一群孩子也跟着跑。
到了雨季,如果下了小雨或中雨,河水能淌满整个河沟底,水的颜色会稍有发黄,水深没脚。这时大人们就纷纷将家中的桌椅板凳、锅盖笼屉等家什拿到河沟刷洗。孩子们纷纷下去打水仗,弄得浑身湿透,玩得不亦乐乎。可是要是下了暴雨,山洪下来时,那真是惊心动魄!在离河沟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洪水咆哮的声音。洪水能涨满整个河道的三分之二,有一年山洪下来时正赶上海水涨大潮,把洪水堵住,洪水从河沟沿上漫出,都冲进了临河的房子里。这时的河水变成了浑黄色,水中还夹杂着上游冲下来的大树枝和不知是谁家的家具、生活用品,有不少大人站在河沟边用大铁钩子在打捞。
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人口增多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河沟里原来的清清溪流已渐渐变成黑黑的污水,成了一条排污沟,由于是明沟,它不仅有碍观瞻,还不时的散发着臭味。那时大家都盼雨季早些来,洪水一过,能干净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就一切复然。这时的它已成为旅顺市民的一大心病,改造中心河,明沟加盖儿变暗沟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曾经的老街、曾经的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旅顺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财政收入倍增,对于中心河的改造,区政府顺应民意,在1985年责令有关部门进行改造工程论证、提出施工方案。1986年经区政府区长办公会通过,正式决定开始实施中心河改造工程。工程内容是先分期、分批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中心河实施盖板儿工程,再依据规划在盖板上面实施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工程。经八个阶段的施工终于在2005年全部完工。
随着河沟变成宽敞的大街,市民在高兴之余也不免有些惆怅,因为桥都不见了!以前,我们每天都要过桥,那是我们的生活内容,桥与我们朝夕相处,目睹着我们的成长。它们不仅仅仅是桥,也是一个地名,一个坐标。有了坐标才有了我们的位置。现在桥没了,坐标没了,似乎我们的位置也没了,好在人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面对这崭新宽阔的大道、美丽的街心花园,人们很快就有了新的坐标,迈进新的生活。那些关于河沟和桥的记忆渐行渐远地淡出,最终便消失了。
记忆可以消失,但历史却是永远完整存在的。那么原来的中心河到底有多少座桥呢?在我的记忆里,从河上游第一座桥算起,除几座无名的小木桥外,共有十二座钢筋混凝土桥。它们分别是石场桥、启新桥、高升桥、菜市桥、民联桥、城建局小东桥、英武桥、兆麟桥、民主桥、体育桥、和平桥、海岸桥。现在一头一尾的石场桥和海岸桥还在,其余的这十座桥都已消失了,这里我着重说说其中五座桥的情况。
(一)“启新桥”
“启新桥”位于中心河的上游,位置在上沟的东边。据旅顺志介绍该桥原系清末修建的木桥。日占时重建,称“朝颜桥”。194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0米,宽9米。因地处启新街而命名“启新桥”。
此地区是在日占时期才逐渐发展为居民住宅区的,它的位置在旧市区的最东边,日占时期叫东町(东街)。在1910年以前这里就有了旅顺唯一的柴草交易市场,叫草市。那时居家做饭、烧炕用柴禾,出门办事和货物运输都使用马匹,也需要大量的饲草,每天一大早来自东山里(含大龙沟、林沟屯和镇泉寺等山村)的农民肩挑、驴驮柴草到这个草市上叫卖,买者基本上是各商号的账房先生或官吏、士绅大宅院的管家。1925年前后,柴草交易最为活跃,每天都有好几百人参与柴草交易。草市一直存在延续了40多年,到1945年才歇业。在现今高升街的位置,原来人称铁匠街,是因为在短短的街巷里竟有五家铁匠铺和一家马具社在营业。
启明桥地区很早以前就有粮食加工厂,他们是1923年刘坤山开办的春香德精米所和1928年王守洪开办的宏记精米工场。另外,据上沟的老辈人回忆,光复(指日本投降)后的那几年,在启新街上,陈绍礼开办的天玉昌服装店、路曲氏开办的滨生福靴店都很有名气。1956年1月由23人集资6300元,在启新街成立豆腐生产合作社生产豆腐,市民简称为豆腐社,60年代时年产量已达到600吨。1975年豆腐社改为区营集体所有制的旅顺副食品加工厂。建新厂后,安装了新设备,形成了生产流水线。产量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品种也多样化,丰富了旅顺市民的饮食。1986年,5月,副食品加工厂组织员工乘船去海猫岛春游,在返程时因风浪和超载导致人员落水,虽经全力施救14人脱险但造成8人遇难、2人失踪的惨剧。当时我在区政府工作,被派去负责遇难者遗体的搜寻及打捞工作,这个悲惨的事情虽然距今已过了近三十年,但海滩上遇难者亲属面对打捞上来的遗体嚎啕大哭的场面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记……这是一起旅顺地区最大的职工溺水死亡事故,事后法院依法追究了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在启新桥的桥头西的位置,原来有一中国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时曾是某部门的办公室,从外表上看非常普通,就是普通的平房,一次因进去办事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穿过门堂,里面竟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天井,天井上面有盖儿,是木框镶嵌玻璃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来。天井是由四面连体的二层楼围成的,中间有一木质楼梯直通楼上。二楼面向天井的一圈都建有供人通行和站立的带精美木护栏的走廊。面对这画梁雕栋的景象我一时愣住了。面对我的惊愕,屋里的一个人见怪不怪地告诉我,这房子原来是一家妓院,老百姓管这儿叫窑子。他说旧社会时上沟的菜市桥到启明桥之间有18所窑子,这只是其中之一。有资料显示,至1945年8月旅顺解放时,区内有营业执照的妓院38家,共350余人从业,其中由日本人开办的日本妓院7家,朝鲜人开办的朝鲜妓院4家,中国人开办的中国妓院26家。
启新桥北原有有一个学校叫启明小学,成立于1946年2月,建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日本殖民侵占时期的大量失学儿童就学问题,1951年9月在全市教育整顿时被裁撤。随着上沟地区人口的增多,1959年9月启明小学恢复招生。1965年&#年,启明小学曾是旅顺全区最大的小学,共有41个班,在校生人数达1748人。后来,随着计划生育的成果显现,入学儿童逐年减少,1983年7月启明小学与登峰小学合并,统称登峰小学。启明小学的部分校舍曾归大连电视大学旅顺分校使用。
启新桥周边由于历史上原因,居民住房破旧、道路狭窄且损害严重。1997年旅顺区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决定该
区域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高标准的规模居住小区。到1998年底新建住宅1593户,修建了居民生活附属设施和花园广场,整个区域都进行了美化、绿化和硬覆盖。至此,启新桥周边区域面貌焕然一新。
二、“菜市桥”
“菜市桥”位于上沟区域的中心地带。是日占时期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2.6米,宽11.3米,时称“花水桥”。1949年因地处菜市街东端而改名“菜市桥”。
清末时期,此地就是上沟区域的商业中心。说到区域我顺便介绍一下,我认为,1945年日本投降前,旅顺城区基本分上沟、下沟和太阳沟三个区域,上沟基本上的中国人居住区,下沟是有钱的中国人和日本人杂居的区域,而太阳沟则是日本人居住区。菜市街日占时期街名新市场町,店铺也比较多,有商店、饭馆、澡堂、照相馆、洋服店、刻字、修表等等。当时名气比较大的有山海堂浴池、世兴照相馆、正隆当、元升当(当铺)、宏济钱庄等。菜市街南曾是木匠铺扎堆的地方。距菜市桥东不远的益胜街上有旅顺最早的中药房,叫大德堂。大德堂创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山东济宁人郭氏独家经营的,大德堂原址在火神庙(现港湾街)附近,有房屋8间,坐堂医生一人,药工4人。该药房除了诊病、开方、抓药、加工炮制药材和制作传统的丸、散、膏、丹外,还兼做药材贸易,收购本地出产的黄芩、丹参、柴胡、土鳖虫、全虫等。大德堂经营的中草药已超过一千余种。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在旅顺修建军港征用土地,大德堂搬迁至益胜街,用房十七间,设高台晾晒药材,招聘著名药都河北安国县人陈洪山为经理,并聘请著名儒医孙辑五坐堂并带徒弟三人。1949年建国后,大德堂并入私营中医联合诊所。
1925年日本大连自动车株式会社在旅顺开始经营公共汽车客运业务,开辟的第一条公交线路(也是当时唯一的线路),从上沟的菜市街经下沟的老长途汽车站到新市区的环形广场(即现在的列宁街)。里程5.4公里,单车行驶,车内座位21个。这条公交线路现在仍在运营,只不过菜市街的站名已改叫中学前,这条公交线路算起来已经运行快到90年了。
五十年代后菜市街的第二百货商店、上沟新华书店、菜市街饭店、邮电所、羊汤馆、人民浴池等都是上沟居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小时候常去人民浴池洗澡。买澡票进去后,按序号给你安排一个两两相对,带有隔板的木床,洗浴后可以躺着休息,床板可以掀开,下面是更衣箱。洗浴用的毛巾是浴池发的,不是一次性的,走时要交还。为了防止丢失,毛巾上还印有旅顺人民浴池的红色小字。入浴时要穿浴池提供的木底拖鞋,因穿木拖鞋走在硬地时有嘎哒声,我们都叫它嘎哒板儿。那时旅顺的好多居民家都有这种木拖鞋,夏天经常有人穿着木拖鞋在我家门前的小巷走过,留下一路嘎达声。
菜市街新华书店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旅大市大众书店旅顺分店,店址在当时的菜市街路南的一个二层四合院楼内,临街是门市,后院是办公室和库房。菜市街邮电所的资格可相当老了,它建于1907年4月,它不但建所时间早而且用过的名字最多,先后用过鲛岛町邮便所、毛泽东路邮电支局、黄河路邮电所和菜市街邮电所4个名字。
菜市街路北即是著名的旅顺中学。旅顺中学成立于1945年,其前身是1905年建校的旅顺公学堂。早在1954年旅顺中学就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学,是大连市最早的全国重点中学。
三、“英武桥”
“英武桥”位于旅顺老街区上沟和下沟的分界线,由此开始就进入下沟区域。“英武桥”因地处英武街东端而得名。原是木桥,我记得是1965年区城建局将木桥拆除,在原址新建钢筋混凝土桥。
英武街俄占时期叫技师街,日占时期叫伊知地町。街名取自伊知地幸介,他曾任日本陆军第三集团军参谋长。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第三集团军付出大量的伤亡才攻下了旅顺203高地。俄军向日军投降谈判时,伊知地幸介是日军全权谈判代表。日俄战争结束后,曾担任旅顺要塞司令官。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日占时期的旅顺殖民当局用伊知地幸介的名字来命名这条街。
英武街路的北侧原来是普通日本人的住宅区,建有一栋栋红砖黑瓦的日式平房,有的一栋一户,有的是连体住宅一栋两户。在平房之间还夹杂着数栋二层小楼。现在这些日式住宅早已拆迁没了踪影,被新建的住宅小区所取代了。
英武街路的南侧是一个特别大的院子,是当地驻军的营房和大库房。这些建筑都是清军或俄占时期俄军修建的。大库房都是一色的砖石墙体,黑色沥青铁皮房盖儿,窗户不大但很高,木质库门很大可以开进汽车。库房和库房之间都有大平台便于晾晒库房里的物资。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当时的市民都称之为晾台。有的资料上叫它粮台。
六十到七十年代期间,驻扎在晾台大院的部队为了丰富战士们的文化生活,在每年夏、秋季节的每个周六都在院里放映露天电影。当地的驻军部队有一个优良传统,放电影时都允许周边的市民一同观看。那时的海军基地训练团、黄营大院、军人俱乐部第一、二活动场地都是这样做的。这对当时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的市民来说是个非常高兴的事。每到周六傍晚,平日配有哨兵站岗的晾台大门四敞大开,看电影的市民自由进入。这天,市民都是一下班就赶紧回家做饭,平常在外面玩耍不叫不回的孩子也早早回家。匆匆吃完饭,大人拿着板凳拉着孩子,招呼着街坊邻居就去晾台了。银幕的正前方是部队战士的位置,他们身穿军装、统一列队,坐着一样的马扎。两旁和后面就是老百姓了,前面的坐凳子,后面的站在凳子上。后面的墙上、树上都有人。开演前是战士拉歌,百姓叫好。先演新闻纪录片,再演正片。头几年是单机播放,一盘胶片放完后还要停下了换另一盘。遇到放映员技术不熟练的话要停顿好长时间。后来是双机放映提前把胶片换好,放映就不停顿了。那时放老电影片时可能是放的次数太多的缘故,电影胶片老化,经常是在放的过程中断了,还需现场粘接后继续放映,北京人说喝酒喝到断片了,可能就是从这引申来的吧。电影放完,大白炽灯一亮,市民们先簇拥着往回走,而部队战士都是在市民走完后才统一起立,排队退场。多少年过后,每当想起那时看电影的事,都还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英武桥东,现旅顺图书馆的地方当时是旅顺百货批发站。批发站的路对面是一所中学,七十年代时叫“旅大市第五十五中学”,该校曾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中学”,在最高峰时,有7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到4000多名。
四、“兆麟桥”
兆麟桥”位于忠诚街的北端。原为清末修筑的木桥,时称“东大桥”。此处需要指出的是同一时期在龙河上也有一木桥,既现在解放桥的前身,时称“西大桥”。由此看来,在清末的时候,旅顺内城的范围大致在这东、西两座桥之间,也就是下沟的区域。东大桥在日占时期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桥附近的街以日本的大津市为名,称大津町,桥也起名“大津”桥。1949年改为现名,桥长12.30米,宽14.40米。
我少年时期的家就住在兆麟桥附近的安民街,几乎每天出门都要经过这座桥。也曾觉得这个桥的名字挺怪的,却始终不知道“兆麟”是什么意思,直到在大学读书时接触到东北抗联那段历史时才幡然醒悟。这个桥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李兆麟,生于日,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日在哈尔滨被暗藏的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兆麟将军生前曾以“运思出奇,横扫千军,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作为“振兴中华”的座右铭。在哈尔滨兆麟公园里建有“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
兆麟桥的北端建有一个典型俄罗斯风格建筑群的大院子。俄占时期是俄国旅顺红十字医院。日俄战争结束后,1907年日本殖民当局接管了这个医院,改名”日本赤十字关东州病院”,后几经更名,至1934年,称”旅顺病院”,主要为日本军人及家属和驻地日本移民服务。我曾问过旅顺的老辈人,他们说当时这儿都被人称为“大医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实行大规模移民政策后,急需医生。日又在病院内成立了旅大地区第一所医学院校——“旅顺医学校”,招收日本人和极少数中国人入学,设本科,学制3年。另设护士、助产士班,修业时间1年半。日,“旅顺医学校”升格为官立“旅顺医学专门学校”,学制4年,在籍学生289人,毕业后具有日本正式医师资格。此时的“旅顺病院”已成为医专的附属医院。日占时期日本殖民当局在旅顺一共开办了5所高等学校,这是唯一一所设在旧市区的,其余4所都在新市区。此院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联红军接管,1955年移交给解放军驻旅顺某部。
很多人知道旅顺口都是从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开始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惨案,在四天时间里有近两万名无辜的旅顺平民被杀害。1895年日本同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中国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后,清廷委派候补直隶知州顾元勋接收旅顺。他将旅顺死难同胞骨灰掩埋处重新修整,墓上立一石碑,亲书“万忠墓”三个大字并配有碑文。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重新占领旅顺,为了掩盖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毁灭证据,日本关东都督府旅顺军政署将“万忠墓”这一墓碑拆走,就藏匿在“旅顺病院”的后院。1939年扩建医专校舍施工时被雇去干活的中国人发现并暗记于心。直到1948年旅顺民主政府决定重修“万忠墓”,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派人将这块历尽沧桑、重见天日的碑石移回“万忠墓”。
兆麟桥的南端连接着两条街,一条叫红光街,一条叫忠诚街。红光街日占时期叫高千穗街。红光街一直通往大坞以及东面的海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不发达,就业率低,双职工家庭不是很多,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男的在外上班挣钱,女的在家做饭看孩子,被称为家庭妇女。这些家庭妇女除了日常的照顾家庭外还要出去赶海、打零工补贴家用。打零工主要就是上大坞[①]干活。要维修的舰船进坞后第一道工序是雇佣临时工用小铁锤敲除掉船底的贝壳和铁锈。这活儿俗称“打船锈”。每逢大坞里打船锈时,在厂区外边都能听得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在大坞里没有活儿的时候,她们就三三两两地结伴拐着小筐,趁海边落潮时去赶海,用蛎钩子打海蛎子,用小铁耙扒蚬子。当时旅顺的民谣就有一句唱到:“赶海的老婆腚朝天儿,打个蛎子尝尝鲜儿”。每当你看见好多家庭妇女带着头巾、穿着旧衣服、胳膊拐着小筐,结伴走在红光街上,不用问,不是去大坞干活儿就是去赶海的。
忠诚街在俄占时期叫“狙击街”,日占时期改叫“忠海町”,1949年改为现名。它是旅顺开埠以来最早、最繁华的两条商业大街之一(另一条是得胜街),忠诚街距港口较近,周边又都是居民聚集区,商业自然发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忠诚街的商号数量在百家以上,几乎整个街道都是店铺,家家连在一起。1924年,孙少南就在忠诚街开设了福兴泉烧锅生产并销售以高粱为原料的白酒。1935年,崔永修在这儿创办了振兴公司,生产和销售酱油等调味品。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在忠诚街仅洋服店就有13家、靴店4家。其它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店铺就更多了。这些店铺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开办、经营的。整个街面上大多都是中式平房,砖木结构,上覆泥瓦,临街的大门上有厦屋盖,前店后厂。中式店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临街的门和窗户外安装木板,叫门板和窗板,就是在门和窗户的上下都有相对的铁制凹槽,可以依次把长条形的木板推进去,最边上的那块板有小眼儿,用铁棍穿墙而过,在屋里加以固定,这样既安全防盗又可当做窗帘使用。店铺每到关门时,伙计就出来上门板和窗板。路人见到门窗板已上就知此铺打烊了。我有一个中学同学的家就在忠诚街,住的房子就是以前的店铺房,一到傍晚开灯时,他的妈妈就喊道:“孩子,该上板啦!”
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大部分店铺都陆续被兼并和关闭。但与其他街道相比,保留的店铺还是挺多的。
我记得在上个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忠诚街南北两头各有一个很大的食品杂货店,居民都称之为十四店和十六店,此名可能来自其上级饮食服务公司对各店的排列序号吧。那时街上还有洗染店、白铁铺、玻璃铺、切面铺、粮站、奶站、冰棍厂等等。说到冰棍厂,就想起我小的时候,每到夏天,在兆麟桥头的柳荫下总有一个老奶奶在卖冰棍儿,听她拖着长音吆喝,“小豆冰棍儿…奶油冰棍儿…冰棍儿五分…”那悠长的声音我一直忘不掉。
1964年到1966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有所好转,我记得那时商店的商品还是挺丰富的,物价也很便宜,十四店里的柜台上有好几个玻璃阔口瓶,里面装有各种形状而且没有包装纸的糖块,糖块上都撒满白砂糖以防粘连,售价一分钱两块儿,交钱后售货员用裁好的小方形纸包好再递给你。店门外堆满了各种待售蔬菜,西红柿两分钱一斤。到了文革时期,供应开始困难,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烟、糖、酒、肉、肥皂甚至连买火柴都要凭票定量供应。
忠诚街上有两家大公司,一个是区糖业烟酒公司,一个是区医药公司,医药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4月成立的“关东医药公司旅顺药房”,1957年改称“旅顺市医药公司”。医药公司的办公地点是在忠诚街南端的一个四层楼内,是当时旅顺最高的楼,大家都把它简称为“四楼”。据说“四楼”在日占时期是一家买办资产的大绸缎庄。这是个灰色的砖楼,旅顺的老人说,当年盖楼时,就是由四个瓦匠每人把着一个角儿往上砌成的,没用任何测水平和垂直的仪器。当时墙上砌有“宏记”两字,听说是清朝亲日派肃亲王的手笔。1945年光复后被当时的民主政府没收。“四楼”文革时期曾被一个群众组织占为武斗据点,楼顶修建了防御工事,架起了高音喇叭和机枪,那段时间忠诚街附近的居民每天都在高音喇叭和枪声中度过。
在忠诚街上名气最大的就是“旅顺饭店”了。“旅顺饭店”的前身是于德吉经营的“德元居”饭店。光复[②]前,“德元居”是旅顺四大饭店之一,其它三家是得胜街的“德兴楼”和太阳沟的“太丰楼”、“昭和楼”。1949年德元居倒闭,将房屋移交给旅顺市政府。同年7月,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旅顺市工会联合会利用“德元居”的旧址开办了旅顺第一家公营饭店——“旅顺饭店”。
“旅顺饭店”从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一直是旅顺地区档次最高的饭店。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一座中西风格相结合的二层灰砖楼房,楼面间隔贴着彩色釉砖,楼顶建有女儿墙。楼里最打眼儿的地方是一进门厅就面对的通往二楼的大木质楼梯,木梯两侧立有雕刻精美的扶手,楼梯每一踏(台阶)的平面都嵌有闪闪发亮的铜质防磨装饰条,每一踏的立面都镶了明亮的整块水银玻璃镜面,每一位来宾都是伴随着自己的影像款步上楼。这个楼梯是富丽堂皇、晶莹剔透,令人过目不忘。一楼大厅早餐出售油条、炸糕、锅箅子和牛奶、豆浆。午餐和晚餐出售各种主食、零拨菜、拼盘、酒类等等。顾客从上收银处购买饭票到取饭口打饭菜最后端到餐桌上都是自我服务。楼上是雅座和包房,专门承办酒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流行套菜,套菜的内容大致是“八热四凉”。八个热菜都是各种肉类和海味炒菜,那时讲究“八热”里要有“四大件”,分别是加吉鱼、全家福、四喜丸子、黄焖鸡。加吉鱼学名真鲷,属上等食用鱼类。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旅顺的海猫岛、蛇岛等海域盛产真鲷,据(满洲渔业)记载当时的年产量达到300吨,单条最大2.55公斤。现在加吉鱼基本绝迹,上饭店点清蒸加吉鱼,那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喽!四大件的菜基本都是鲁菜,是山东人在当年闯关东时从胶东、福山传过来的,体现了对山东饮食文化的传承。“旅顺饭店”的“四大件”我幼年时曾随父母去吃过,对海鲜味道印象不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香喷喷的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鲁菜的经典名菜,由四个色香味俱全的肉丸组成,喻意人生福、寿、禄、喜的四大事。是喜宴的压轴菜,取其吉祥之意。在我的记忆中那四个大丸子做的是色泽金黄、芡汁儿明亮、酥嫩可口,现在想起来还会流口水,甚是怀念。我在农村当知青时,每当天天、顿顿面对着苞米面大饼子,苞米面稀饭和咸萝卜瓜子时曾无数次在脑海里重温那四喜丸子的味道!1979年,我上大学二年级,在大连中山路的体育场饭店点过这个菜,可能是很久没有人点这个菜了,厨师很好奇,做好后亲自端菜给我,我尝后他忙问味道怎样?我笑着说很好,但我内心觉得与我记忆中的味道相差甚远。后来我也曾多次吃到这个菜,都没吃出第一次的味道。后来我才领悟到,不是这些厨师手艺不高,做得不好,而是我儿时的记忆经过长年在脑海里无数次的重温后,已经升华,超越现实变成一种虚无的东西啦!“旅顺饭店”在上个世纪末因火灾被毁,没有重建而是建住宅了。听到这消息后我心痛了好长时间。
五、“民主桥”
“民主桥”位于九三路的南端。原桥是清末时修建的木桥,日占时期,于191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单孔拱桥。长14.21米,宽18米,桥面是由青色小方石铺就,据说这些块石都是从山东运来的,乌黑锃亮,历经七十多年的车碾人踏仍纹丝不动。日本殖民当局给这桥起名为“迎桥”,1949年人民政府将其改名为“民主桥”,将桥边的广场命名“民主广场”。这个桥的前后名字都很有深意。日本侵略者定桥名为“迎”是为了他们武运长久,迎来永久占领和统治,最终却迎来战败无条件投降,被赶出旅顺。而旅顺人民光复后迎来人民民主专政,而且新成立的民主政府办公机构就设在桥边,所以定“民主”为桥名。
民主桥的北端是区内一条主要的大街,日占时期侵略者定名“乃木町”是为了炫耀乃木希典在日俄战争中攻占旅顺的战绩。后来的民主政府定名为“九三路”,每年的9月3日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其意义深远。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是屡试不爽的定律。
民主桥区域是下沟地区的中心地带,民主广场周边的主要建筑有中共旅顺区委办公楼、区人民政府办公楼、邮电局、德胜饭店、公安派出所等等。
区委办公楼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区政府的办公楼是个老楼,建于日占时期1920年,原是日本殖民当局的统治机构旅顺市市役所的办公楼,我曾经在里面工作过。当时我们办公的房间就是日占时期旅顺市市长的办公室,那个办公室设计的非常合理。大门进去后,穿过大厅,从一个隐蔽的小楼梯上二楼直接进入办公室。这是个套房,外边是秘书室,里面是窗户向南的主办公室,室外还有一个露台,可出去俯视外景。出办公室门向左可通到后楼,往右则进入礼堂和小会议室。
区政府对面邮电局的建筑是俄国人于1899年建的,日占时期又进行了扩建。1900年10月俄国在此设“旅顺邮政电报局”,1901年设电话局,这个电话局是继1882年丹麦在上海建电话交换所、1890年南京创办磁石电话之后,国内第三个市内电话局。日本占据旅顺后,于1906年9月改名为“旅顺邮便局及旅顺邮政局”。1924年在羊头洼、水师营、营城子等地设置了14处邮政代办所(营城子、牧城驿历史上一直都归旅顺市管理。1944年营城子与革镇堡、岔沟(现在的岔鞍)、栾家屯(现在的栾金村)、小平岛等处一并划给大连市管理)。旅顺解放后,1946年2月“旅顺邮政局”恢复营业,1948年6月邮政和电话电报合一为“旅顺邮电局”。那时人们的通讯方式主要是靠寄信件,有急事时就靠上邮局去给对方发电报。我记得那时的路灯都不是很亮,在夜间的民主广场上最亮的就是邮局门上显示有“夜间电报”的灯箱。在上个世纪十年动乱时期,每当快过年的时候邮电局的包裹领取处都是最忙的,待领取的包裹一大堆,包裹里不是花生米就是地瓜干。那时大连地区的食品匮乏,山东老家的亲人们为了让他们的“海南丢”过好年,都勒紧自己的裤带,省吃俭用将攒下东西寄来,充分展示了山东人淳朴的民风和与闯关东的后代血浓于水的关系。
“得胜饭店”的前身就是著名的“德兴楼饭庄”,我没有赶上它全盛的年代,我看见它时,老建筑已不存在了,就只是一家后建的、面积比较大的普通饭馆而已。
民主桥公安派出所的办公场所是一栋日占时期修建的二层小楼。这个派出所据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因其管辖的面积最大、管理的人口最多,被称为“旅大市公安系统中最大的派出所”。
以上所列举的民主桥周边建筑物在上个世纪末都陆续被拆除了。区委、区政府都迁往水师营,邮电局由桥南迁到桥北,派出所在离原址不远处重建,至于“得胜饭店”早已消失了并不知所踪。
民主广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旅顺市民大型集会的场所,我有生以来看到的第一个大型集会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年,我母亲骑自行车驮着我从太阳沟去上沟的旅顺一中,走到民主广场时过不去了,整个广场都是人,参加集会的有大人,有学生。在广场上高呼“要古巴,不要美国佬!”,齐声高唱“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大地,遍地开红花。”场面相当震撼!动荡的文革十年中,这里是批斗所谓的走资派,张贴大字报,进行大辩论和武斗的场所。直到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走上了正常法制的轨道,民主广场也变得宁静起来。
现如今昔日的民主桥和民主广场如今已被大型购物商城、街心花园和繁忙的交通信号灯所取代,连公交车站的站名也不叫民主桥站了。消失的“民主桥”已经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环顾四周,唯有民主桥公安派出所的牌子上还保留着桥的痕迹,也只有通过它,还能看见些许历史的影子,静默地承接着古往今来,漫长岁月。
2014年春写于大连百壶轩
注:[①]大坞,1881年至1990年由清政府用银139.35万两建成。主要是为驻扎在旅顺的北洋水师维修舰船。因其船坞是当时的东亚地区最大的而被称为大坞。后来大连造船厂也建造一船坞,因船坞小而被称为小坞。
注:[②]光复,指1945年。大连地区的老一辈人都把抗战胜利、赶走日本侵略者称为光复,1945年称为光复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新兵入伍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