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或者说禅宗与佛教的小故事,想不起来主要人物姓名了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您目前的位置:>&&&&&&
一个“荒谬”的禅宗故事----残月
日 15:18:00
清净莲花开的个人空间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非常荒谬,就跟所有禅宗的故事一样,它们必须荒谬,因为生命就是如此,他们是按照生命本然的样子来描绘它。
有一个禅师问他的门徒说:前一些日子,我将一只鹅放进一个瓶子里。现在那只鹅已经长大了,瓶口很小,所以那只鹅出不来,那个瓶子很珍贵,我不想将它打破,所以现在有了个危机,如果那只鹅不出来,她将会死在里面,但是我又不想打破那个瓶子,因为那个瓶子很珍贵,而我也不想杀死那只鹅,所以你看怎么办?
这就是那个难题!鹅在头脑里,而那个瓶口非常小,你可以打破头,但它是珍贵的,或者你可以让鹅死,但那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你就是那只鹅。
有很多门徒试了很多问答,但总是被师父打,然后说:不。有人会建议说从瓶子下手,但是师父会再说:那个瓶子会被打破,或者什么事会被弄错,那是不被允许的。或者有人会说;如果那个瓶子那么珍贵,那么就让鹅死好了。这是仅有的两个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而师父不给任何暗示。
那个老禅师继续问他的门徒,而且打他们,他告诉他们说:找出一个方法!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而他只允许最后回答一次。有一个门徒说:鹅就在外面!
对这个门徒,师父他弯下了身子向他顶礼,然后说:他是对的――鹅就在外面!她从来就不曾在里面待过。
你就在外面!你从来不曾在里面,那个你在里面的感觉只是一个虚假的观念。
编辑:木北
欢迎投稿:
(国内) &(国际) &&&&
QQ:& &&电话:010-05&&&&&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信箱:(国内)&&(国际)&& QQ:
传真:010-13 &&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
吉祥宝塔迎请: &&010-26&&010-
&&&联系人:子桑&&&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B-11C&&邮编:100011&&
&&义工报名&&QQ:&&QQ群:&& &&技术支持:010-23
京ICP证130013号 Copyright & 佛教在线版权一个佛家禅宗小故事
我的图书馆
一个佛家禅宗小故事
就事论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一种能力。佛家禅宗有一个故事——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馆藏&25568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佛教故事_佛教人物_佛教故事人物_佛教_佛学_佛法宝藏_佛学在线 - 佛学在线-中国佛学网|中国佛教网|佛教在线|佛法在线|佛学佛教交友中心
当前位置: >
扫描下图关注网站公众号
扫描下图关注站长微信号
扫描下图微信支付
扫描下图支付宝支付
佛学在线网站 www.foxue.org
站长手机/微信:
微信帐户:黄富财
支付宝帐户:黄富财
敬请互相转告,并转发好友或朋友圈或公众号等为祈,共同一起弘扬佛法,利乐有情!禅宗故事★佛教故事★
  指月之别(慧能法师)  《六祖坛经》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慧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的原义。  苹手之声(东阳禅师)  默雷禅师有个叫东阳的小徒弟。这位小徒弟看到他的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分别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用来拴住心猿意马,于是也请求师父指点。“等等吧,”默雷说,“你的年纪太小了。”但东阳坚持要参禅,大师也就同意了。到了晚上参禅的时候,东阳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在师父的一旁坐下。“你可以听到两苹手掌的声音”,默雷微微含笑地说道∶“现在,你给我听一下单苹手的声音。”东阳鞠了一躬,返回寝室后,专心致志地用心思量这个问题。一阵轻妙的乐声从窗口飘入。“啊,有了,”他叫道,“我会了!”第二天早晨,当他的老师要他举示苹手之声时,他便演奏了艺妓演奏的那种音乐。“不是,不是,”默雷说道∶“那并不是苹手之声,你根本没有得到。”东阳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因此,他就把他的住处搬到了一个避静的地方。这里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什么是苹手之声呢?”思量之间,他忽然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苹手之声了。”东阳在心里说道。于是他再度来到老师面前,摹拟了滴水之声。“那是滴水之声,不是苹手之声,”默雷说道∶“再参!”东阳继续打坐,谛听苹手之声,毫无所得。他听到风的鸣声,但也被否定了,他又听到了猫头鹰的叫声,但也被驳回了。苹手之声也不是蝉鸣声、叶落声...东阳到默雷那里一连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出应对,但都未获认可。到底什么是苹手之声呢?他几乎想了近一年的工夫,始终找不出答案。最后,东阳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他后来谈自己的体会说∶“我再也不东想西想了,是以,我终于达到了无声之声的境地。”东阳已经“听”到了苹手之声了。  为何不住(莲花峰庵主)  莲花峰庵主,拈起柱杖对大众说∶“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下呢?”大众默然无语。他自己说∶“因为路途不得力。”又问∶“毕竟为什么呢?”自己又回答说∶“柱杖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这个莲花峰庵主,得道之后,茅庵石室,足不出户,不求名不求利,煮野菜根度日,放旷自达,立下这一转语,要传佛心印,报佛祖恩。每见一僧来,便问这话。前后二十多年,终无一人答得。要说这话,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有权有实,有照有用。若知他圈套,不消一捏;若不知,二十年白参。这话虽不在言句中,又非言句解不得。道本无言,因言显道。所以辨人悟否,下口便知音。柱杖子是僧人平常用的,因什么卸道“路途不得力”、“古人到此不肯住”?因为金屑虽贵,落眼成掳。石室善导和尚,常以拄杖示众说∶“过去诸佛是这样,未来诸佛是这样,现在诸佛也是这样。”雪峰一天在僧堂上拈柱杖示众说∶“这个只是为了中下根人。”有个僧人便问∶“如遇到上根人,你怎么办呢?”雪峰便拈柱杖离去。云门说∶“我才不像雪峰那样呢。”僧问∶“你要怎么样?”云门举杖便打。大凡这类举杖问话,并没有多少神秘处,只是为了助你开悟而已。因你外见有山河大地,内见有见闻觉知,上见有诸佛可求,下见有众生可度。你只须一时吐却,全部放下,饥时吃饭,渴时饮水,行住坐卧,打成一片。虽在一毛头中,也宽若大千世界;虽居热汤锅中,也似安乐国土。虽处七珍八宝中,也似在茅茨蓬蒿下。横担拄杖,说的又是严阳尊者的事。严阳路逢一僧,他拈起拄杖,问∶“识吗?”僧云∶“不识。”严阳说∶“一条拄杖也不识!”又用拄杖在地上捣了个洞,问∶“还识吗?”僧人说∶“不识。”严阳道∶“土窟子也不识!”严阳又把拄杖担在肩上,问∶“会吗?”僧人说∶“不会。”严阳吟道∶“拄杖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雪窦颂这则“为何不住”的公案说∶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不肯住。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何处去?“眼里尘沙耳裹土”,是颂莲花峰庵主如痴似呆,却是会道之人。南泉说∶“学道之人,如痴钝者也难得。”贯休诗云∶“常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还希。”南泉又说∶“七百高僧,尽是会佛法的人,唯有卢行者不会佛法,只会道。所以得了弘忍的衣钵。”雪窦意为,耳里着得大海水,眼里着得须弥山,得了祖佛言教要旨,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挑起钵囊,横担拄杖,乃是一员无事道人;同时,眼里又着不得沙,耳里着不得水,不受人瞒,祖佛言教一概抛却,高挂钵囊,横担拄杖,也是一员无事道人。这无事道人,一似生铁铸就的汉。不管他遇恶境界还是好境界,到他面前,悉如梦相似。不知有六根,他不知有旦暮。但即使到此境界,仍不可守住寒灰死火,在黑漫漫的鬼窟里作活计,也须是有转身一路始得。所以古人道∶“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所以莲花峰主道∶为他途路不得力,直是千峰万峰去始得。然而,落花纷纷,流水茫茫,闪电之机,连雪窦也不知他去处。且道他向什么地方去,你又唤什么作千峰万峰?  拖死尸者是谁(高峰禅师)  高峰原妙是南宋时的一位伟大禅师。当他老师第一次要他参“赵州之无”时,他便尽力参证这个问题。有一天,他老师雪岩钦和尚突然问他∶“谁替你拖个死尸来?”这个可怜的家伙不知怎样回答。他的老师很严厉,常常打人。后来有一天,他在梦中想起他的另一位老师。老师曾要求他参悟“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公案,这使他三天三夜没有合上眼。在这种内心极度紧张状态下,有一天他看到五祖法演给自画像的题词,其中有两句是∶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这汉!这使他突然打破了“拖死尸者是谁”的永久疑团。他整个改变了,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高峰在语录中告诉了世人在那些日子里他的内心倾向∶“当我回到参堂一个月之后,有一天夜里,睡梦中突然间注意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问题。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我了,忘记吃东西,也不辨东西,不分昼夜。当我摆餐巾摆饭碗甚至上厕所时,不管走动或停下,不管说话或默不作声,我整个生命都充满着‘一归何处’的公案。我的心不曾想到别的事情,即使稍微想到一些与这问题无关的东西,也不能够。我像是被钉住了或是被胶住了,不论我怎样想摆脱也无法动一下。虽然我置身于许多人或集会中,总觉得好像一个独处似的。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清楚,如此的平静,如此的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绝对地净纯而一尘不染!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心思。外界是如此的宁静,我是如此地忘记他人的存在。“六天六夜就像白痢一样过去了。最后当我跟着大家到来三塔讲经时,偶然抬头看到五祖演师的诗句。这使我突然间从恍惚迷离状态中醒悟过来,而从前老师所问的问题‘谁能替你拖个死尸来’的意义,也在刹那间领悟了。我感到这个无边的空间似乎破为碎片,而大地也完全毁灭了。我忘了自己,也忘记了这个世界。它好像是一面反映另一世界的镜子。我试验过我所知道的几个公案,发现它们是非常的明白清楚!我不再迷惑于般若的妙用。”后来,高峰见到了他的老师。老师一见他就问∶“谁替你拖个死尸来?”高峰大笑。老师想用棒子打他,高峰便握住棒子说∶“今日你打不得我!”老师问∶“怎么不能打你?”高峰便拂袖而出。第二天,老师又问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高峰回答说∶“狗舔热油锅。”老师问∶“你从哪里学这些无聊话来搪塞老夫?”高峰说∶“正要你疑着呢。”老师便高高兴兴地走了。大凡公案,都像一把生了锈的锁,或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初学者未知深浅,便用钥匙一个劲地桶,一股气的解,结果自然是出了一声冷汗,气喘吁吁地累趴在地上。坐在地上凝神静气地想上几年,锁也烂了,绳子也断了,上前一摸,正要惊喜地进去,却又发现房子里空空如也,于是连呼上当。而当他蓦然回转身来时,竟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所处的世界却是皓月当空,群花烂漫,百鸟啼鸣,好一片美丽的天地。  宏船法师  释宏船,俗家姓朱,福建省晋江县人,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霞福村,为家中独子。幼读私塾,十岁丧母,深感孤苦。十三岁因观看目莲救母傀儡剧,深受感动,遂有出家的念头。十五岁时,闻泉州承天寺住持会泉法师,在寺中讲经,乃诣承天寺,依会泉法师剃度出家,法名宏船。翌年,赴莆田广化寺,依本如老和尚受具足戒。一九二四年,厦门南普陀寺住持转逢和尚,将子孙庙的南普陀寺改为选贤制的十方丛林,选会泉法师为首任住持。宏师也随着会公到了南普陀寺,在会公身边为侍者。晨夕亲炙,会公亦为之口传心授,受益良多。一九二七年,会公任满告退,太虚大师继任住持,宏船因之亦有亲近太虚大师的机会。一九三二年,会泉法师常住厦门虎溪岩,改虎溪岩为净土道场,翌年,就万石莲寺开设佛学研究社,宏师升任监院,纲维寺务,使会公得以专心讲学。太虚大师到万石莲寺访会公,曾书一联赠宏师云∶“海上有山森万石,人间度世仗宏船。”由此可见大师对宏师的器重。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开始,南普陀寺受战争影响,殿堂被毁,僧众四散。宏师随着会公长老,南渡星洲。先后游化仰光、印度尼西亚、槟城各地。一九四○年,随会公回到新加坡,驻锡普陀寺,与创建光明山普觉寺的转道和尚,在普觉寺共建大悲法会,祈祷世界和平。转道和尚以普觉寺传继人的问题和会公商议,欲传法于宏师。宏师念恩师会公嗣法于南安杨梅山雪峰寺喜宗上人,是佛化老人的法孙,而转道和尚亦受学于佛化老人,彼此渊源甚深,故受转公和尚记别,嗣法于转公和尚。继之,随会公到槟榔屿,初住李氏书室,会公曾于广福宫讲经。一九四二年,槟城林炳照、炳坤兄弟,发心为会公建妙香林寺。寺甫落成而会公示寂,宏师继任妙香林寺住持,并由新加坡请得广馀法师出任监院,二人合力于妙香林寺的增建工程。为感念会公法乳之恩,特建会公老和尚纪念塔,供养会公舍利。一九四六年,新加坡普济寺住持转岸老和尚,以光明山普觉寺信托人的身分,聘请宏船法师出任普觉寺住持。普觉寺是转道老和尚所创建,一九四三年,转道老和尚于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示寂,二次大战后光复,转岸老和尚也由避难的 淡岛回到新加坡,考虑到宏师是转老的法嗣,自然由他出任普觉寺住持为宜。同时新加坡的居士林,中华佛教会等团体也联名力请,宏师乃由槟城抵达新加坡出主普觉寺。宏师初到普觉寺时,光明山面积有三十英亩,十分广阔,唯地点偏僻,十分荒凉,仅有一座大殿,及前庭一处僧寮。周围则是蔓草丛生,坟冢垒垒,行人罕至。寺前原有一处放生池,但已颓废。宏师晋山,初则农禅并重,种植花生、蕃薯以自给,继而与转岸老和尚共议,开发建设光明山,先后扩建寺宇,兴建大悲殿、钟鼓楼、甘露戒堂、藏经楼、方丈禅楼、客座禅楼等。在建设期间,宏师广宣法化,普结善缘,发起大悲法会,为民祈福。同时每年在普陀寺、居士林等处,开坛讲经,先后讲《金刚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阿弥陀经》、《心经》、《地藏经》、《大乘起信论》等。并在信众间组织诵经会,以培育教化。继而进一步美化光明山,将寺前空旷之地辟建为放生园,成立“建园委员会”,推请长于建筑设计的转道老和尚为主任委员,将原有的放生池凿为巨池,以为鱼鳌之属的放生之所,园内配置亭囿台榭及禽畜栖止的栅舍,并广植花木,使光明山风景改观,有如公园。以此多年建设,将一处荒凉僻地,发展成为星洲最大的名胜巨刹。以后多年,每年二月十九日举行大悲法会,光明山车水马龙,里里外外挤满人潮,一日间要开两三千桌素斋,可见法缘之盛。一九四九年,新加坡佛教大护法李俊承居士,发起组织“新加坡佛教总会”,一九五○年注册成立,选举执监委员,自委员中选出正副主席及常务委员。选举结果,李俊承居士当选为主席,宏船法师当选副主席,常务委员有广洽、达明二师,及张淑源、毕俊辉、陈光别、庄丕唐诸居士。佛总委员及主席每两年改选一次,以后多届之主席副主席,均由李俊承与宏船法师连任。一九六四年,李俊承居士以年事已高,坚辞主席,不再连任,宏船法师在众望所归的情形下,为众公推继任主席。依照佛总新会章,主席每年改选一次,宏师有生之年,均连选连任。宏师接任后,推动会务,不遗馀力,如改建由佛总所办的菩提学校为五层大楼,为佛总购置位于巴登律的新会所,每年卫塞节时,联络新加坡各民族的佛教徒,共同联合扩大庆祝。同时于每年卫塞节时,筹募慈善基金,分发给各慈善团体。一九六九年,在常凯法师的建议下,成立“佛教施诊所”,以后施诊所发展为五处,受惠贫民不计其数。在那几年内,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访问团、菲律宾佛教访问团,以及台湾的续明、道安、印海、真华、常觉、圣印等诸团体法师到新加坡访问,宏师领导佛总同仁欢迎接待,并安排到各寺院社团访问,及参观风景名胜,妥尽地主之谊。特别是一九六九年三月,礼请台湾的印顺导师到新加坡弘法,假维多利亚剧院公开讲演,听众千馀人,极一时之盛。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即使是同为佛教,也有南传与北传之分,同为僧侣,有中国籍、锡兰籍、越南籍、泰国籍、柬埔寨籍。以语言不同,习俗各异,彼此联络之际,不免有所困难。以此,宏师乃与法乐法师,邀请各民族诸山长老举行座谈,筹备成立“僧伽联合会”,即席推举筹备委员,负责草拟章程,向政府申请注册等手续。一九六六年,僧伽会假光明山普觉寺召开成立大会,宏师当选为僧伽会主席,阿葛汉玛法师及本道法师当选副主席,理事由不同国籍的僧侣担任。新加坡僧伽联合会是由各民族僧侣所组成,负起与世界各国联系的责任。一九五八年,世界佛教友谊会主席蓬荻司蔻公主访问新加坡,僧伽会欢迎接待,并接受公主之请,同意成立世佛会新加坡分会。一九六九年,世界佛教友谊会在吉隆坡召开,新加坡僧伽联合会曾推举两位代表出席。此际法师年逾六旬,僧腊近五十年,在新加坡声望日隆,众尊之为长老。他除了担任佛教总会、僧伽联合会两会主席外,还兼任新加坡佛教施诊所主席、济世之家主席、文殊中学董事长、菩提学校董事长、弥陀学校创办人,以及其它许多佛教中的荣誉职。佛教中诸团体每有困难,长老从不袖手,出面号召为之解决。一九八○年,中国大陆开放,长老屡应中国佛协之邀请,率领弟子赴大陆朝礼四大名山,及名刹胜地。并回到家乡泉州参礼祖庭,捐款重修了泉州承天寺,厦门万石岩、虎溪岩、以及开元寺、雪峰寺、及漳州南山寺等处。以上这些地方,都是早年会泉大师弘化之地,在“十年动乱”中受到破坏,寥落已久,而长老一一予以修复,可谓光前裕后,法门增光。一九八五年,长老计划在光明山兴建万佛塔,泰国副僧王率团莅临,主持奠基大典,随后即动工兴建。一九八六年,长老八十诞辰,四众弟子为他祝寿,门下广净、广纯、法徒印实、广馀等,并于是年农历八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泉州开元寺举行三天诵经法会为老人寿。一九八七年,泰国国王蒲美蓬,御赐长老“华僧大尊长”的尊号,并授予爵扇,这是泰王授予外国高僧最高的称号。长老八十岁以后,逐步辞去许多兼职,在普觉寺静修。他在新加坡积财巨万,但全拿来修建梵宇,举办社会救济事业。他自己简居斗室,自奉俭朴。一九九○年世缘告尽,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岁次庚午年十一月初九),舍报西归,世寿八十四岁,僧腊六十九夏,戒腊六十八夏。  代你不得(宗元禅师)  宋朝禅师大慧宗果的门下,有一个和尚名叫道谦。他参禅多年,但没有发现禅的奥秘。他的师父派他出远门去办事,他非常失望。为时半年的远行,在他看来,对他的参禅有害无益。&他的同门和尚宗元十分同情,对他说:“我同你一块去好了。我想我可以尽我的全力来帮助你,没有任何理由使你不能在路上继续参禅呀。”因此,他们一起远行。&一天晚上,道谦向宗元诉说了自己久参而不能悟道的苦恼,并求宗元帮忙。&宗元说:“我能帮助你的事尽量帮助你,但有五件事我是无法帮助你的,这五件事你必须自己去做。”&道谦忙问是哪五件事。&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的饮食不能填你的肚子,你必须得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自己来,我一点也不能帮你;最后,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驭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这些话立刻打开了道谦的心扉。此时他感到快乐无比。&于是,宗元说:“我的事已做完了,再伴游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你继续前行吧。”&半年之后,道谦回到了原来的庙里。当大慧在半山亭遇见他,便说:&“这人连骨头都换了。”  大慧的话(大慧禅师)  大慧禅师是十二世纪一个伟大的公案提倡者。他最喜欢的公案是“赵州无字”。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公案。他常常在僧众之前举起他的短竹杖说:&“如果他们叫这个为杖,便在肯定;如果你们不叫这个为杖,便在否定。超越肯定和否定之外,你们叫它什么呢?”&大慧在他的语录中说:&“法是不可以见闻知觉的。若行见闻知觉,便只是见闻知觉,不是求法。因为法不在别人处闻或由悟性而学到的东西中。离开所见所闻所思的东西,去看看自己心中有什么东西吧。只有空。空是抓不到的,也是思想接触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们感官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是在感官所及范围之内,便是可以想到的东西,便是可以瞥见的东西,因此,也是受生灭法支配的东西。&“最重要的是遮断所有感官而使心像木头一样。当木头突起而出声音时,就像无人阻止的狮子吼一样,或像急流中渡河的大象一样。这个时候,便没有烦乱和不安,便无所作,只有这个:&  神光不昧,万古徽猷。&  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一个和尚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回答说‘干屎橛’。无论行、住、坐、卧,都要把心放在这个‘干屎橛’上面。心总会突然止息,像陷入死路中的老鼠一样,然后,才会进入那未知世界中高喊:‘噢,这个!’当这种喊声发出时,便发现你们自己了。同时,也会发现,所有古代杰出人物在佛家三藏、道家经典和儒家经书中阐释的意旨,只不过替这一突然的喊声‘噢,这个!’作注脚而已。&“参禅最后必定产生悟。这像节日的赛船一样,比赛的船通常被驶向某一僻静的角度,但最终目的是要赢得比赛。这就是古代禅师们的情形。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开悟时,禅才算真正成功。你们必须以种种方法获得开悟。但是,如果你们想要透过寂静,或如死人一样的坐着来获得开悟的话,就永远得不到所希望的东西。为什么呢?有一位祖师不是说过若想抑制活动而得到寂静,寂静将更易于招致烦恼吗?不管你多么热切希望使妄心安静下来,可是,只要推理的习性继续存在,结果将与你期望实现的完全相反。&“所以,应该抛弃这个推理习惯,不要管生灭二字,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述公案上面,好像要还一笔大债一样。不论做什么事,不论在什么时候,白天或晚上,只想着这个公案。一个和尚问赵州‘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说‘无’。集中心思在这个‘无’上面,看看其中含有什么东西。只要继续集中注意力,便会发现这个公案毫无任何倾向,就是说,没有任何理智的线索可使你们探究它的内容。然而这个时候,可能有一种潜入内心的喜悦之感和不安之感。不要重视这种混在一起的感觉,只继续用力于公案,那时你们便知道自己已像老鼠进入死路一样向前挤,然后一定要回头。但优柔寡断的人决不能做到这点,因为他们永远在动摇和犹豫。”&大慧在另外地方说:&“在生活中时刻不要忘记参看公案。若一念生起,也不要故意去压制它,只要继续守着面前的公案就好了。无论行或坐,注意力始终放在公案上面,不要间断。当你们发现它毫无意味时,便到最后关头,不要让它脱离掌握。当你们心里像闪电一样突然出现某种东西时,光芒遍照世界,就会看到毫毛之端完全显现出来的悟者精神世界以及一微尘中转动的大法轮。”  饥食困眠(白云禅师)  初入佛门的,往往要发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上誓愿断;&  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白云守端说,我也有四愿:&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  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九顶惠泉亦云:“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九项今日亦有三句,所谓饥来吃饭句、寒即向火句、困来打睡句。若以佛法而论,贝九顶望云门,直立下风;若以世谛而论,则云门望九项,直立下风。”&有位源律师向慧海请教:“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用功。”&“怎样用功呢?”&“饿了吃,困了睡。”&源律师疑团顿起:“别人也都是这样,饥吃困眠,岂不是和你一样用功吗?”&慧海说:“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想着这样那样的杂事;睡觉时不肯睡觉,梦着金钱富贵。所以和我说的吃饭睡觉完全不同啊!”&僧问首山:“我久处愚闇,不能开悟,请你指示途径。”&省念说:“我没有这么多的闲功夫。”&僧问:“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省念答:“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一位和尚问长沙禅师:“所谓平常心是道的意义是什么?”&禅师答:“想睡就睡,想坐就坐。”&和尚说:“我不懂你的意思。”&禅师说:“夏天,找阴凉的地方;冬天,坐火炉边。”&育王净昙禅师说:&  本自深山卧白云,偶然来此寄闲身。&  莫来问我禅兼道,我是吃饭屣屎人。  张公吃酒李公醉(象田梵卿)  僧问象田梵卿:“寒风乍起,衲子开炉。忽忆丹霞烧木佛,因何院主堕眉须?”&师曰:“张公吃酒李公醉。”&佛教的缘起论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从这个立场来看,芸芸众生、菌菌万物都是互相交替和融合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每一个人都与其它任何人、任何物圆融无碍,因此,禅家习以“张公吃酒李公醉”来表达这一真理。&但是,倘将这种联系仅仅囿限于人类,则未免显得狭隘封闭了些。禅者在生活中,往往将此手足相连的共命共感扩展到悉有的层面。“悉有”即一切存在,包括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存在。&黄龙慧南禅师常问僧众:&“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时,却伸出一只手说:&“我手何似佛手?”&之后又垂下一只脚:“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间,黄龙常常用这三个问题来检验前来参学的僧人的悟性,竟没有人能领会其深意。这便正著名的“黄龙三关”。&第一问的大意是,人人皆由前世因缘转化而来;第二句是说人的心性与佛相同;第三问是认为人与其它众生也无本质区别。第二问和第三问正是建立在博大的宇宙同情心之上。镜清禅师也用类似的方式引导弟子获得这种认识。&有一次下雨时,屋外淅淅沥沥地响,镜清问他门下的僧人说:“外面是什么声音?”&学僧说:“是下雨声。”&镜清说:“错了!”&徒弟大惑不解:“咦,老师,应该怎么感觉才对呢?”&镜清凝然地望着窗外,平静地说:“我就是雨声。”&只有突破物我的界限,物我相忘,没入天地间的每一滴雨声里,才能完全体会雨声的全部意义。正如禅者所描绘的那样:&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日本诗人芭蕉也有首很著名的俳句:&  古老一池塘,&  一蛙跳在水中央,&  扑通一声响!&这几行诗所表现的,就是芭蕉习禅获得顿悟的那个刹那时刻。当此之际,主体与客体、能知与所知,芭蕉与蛙声,都不复区分,绝对合一,整个宇宙的迷雾,都在那只青蛙扑通一声跳落水中的那一瞬间顿然在他眼前烟消云散。&促使芭蕉获得顿悟的,正是芭蕉与声音、张公与李公的绝对合一。悟境就发生于这绝对合一的瞬间。  莲花出水(智门禅师)  智门是浙江人,入四川参香林后,回到隋州智门,开堂说法。&有僧问智门:“莲花末出水时如何?”&智门说:“莲花。”&又问:“莲花出水后如何?”&智门说;“荷叶。”&这段话很是奇特,甚至不合情理,但在禅中却是一段极美的文字。你如在字面上求,那么便摸不着边际。但在言句后面,却有极深的禅机。&正如投子所说:“你不要执着于名言字句,你若了知诸事自然,不执诸法,你便不会有许多疑惑束缚了,那时你摄一切法,一切法摄你不得。许多事物,本无,不必强安与他。”&古人一问一答,应时应节而已,本无许多事。有僧问灵云:“佛未出世时如何?”云竖起拂子。又问:“佛出世后如何?”云也竖起拂子。这一拂子足矣。你若寻言逐句,永无了悟之期。你若能于言中省,句外悟,心中便清闲得很,什么也放得下。&你若放不下,便处处是困惑,诸如:佛未出世时如何?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斑石内混沌未分时如何?父母末生时如何?&云门说:“从古至今,只是一段事,无是无非,无得无失,无生与未生,哪来这许多问?”&有人问夹山:“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夹山说:“露柱灯笼。”&又问:“出水后如何?”&夹山说:“杖头挑日月,脚下太泥深。”&这也可谓随机而答,脱口而出,无心无念。你若依墙摸壁,非要问个清楚,从文字上去想,真是缘木求鱼,石沉大海。如果衲僧带此疑问,江南江北,遍参大德,以求究竟,便会终身疑惑,永无了悟之期。&雪窦颂云:&  莲花荷叶报君知,出水何如未出时?&  江北江南问王老,一狐疑了一狐疑。  久坐成劳(香林禅师)  香林与鹅湖、镜清同时,他先从四川出来,参湖南报慈,后又到云门会下,作了十八年侍者。他悟的虽晚,但随侍十八年,终成大器。&云门平常只呼:“远侍者!”&香林才答,云门便说:“那是什么?”&香林那时候,也喜欢写几句偈语呈给云门,但终不相契。&一天,香林忽然说:“我会佛法了。”&云门说:“讲出来啊。”&香林不语。这样又住了三年。&后来云门说了许多佛法奥义,多半是为了这个远侍者。&香林后来归川,初住导江水晶宫,后佳青城香林,在四川四十年,八十岁方迁化。&临远行前,辞知府宋公说:“老僧云游去。”通判在一旁笑道:“这老和尚疯了不成,八十岁云游,去哪里?”宋公说:“像香林这样的高僧,来来去去总是自由无碍的。”&香林回禅堂后对大众说:“老僧四十年来方打成一片。”说了这话,香林就安然长逝了。&云门虽然传人很多,卸只有香林一派最盛。&香林曾说:“大凡行脚,参寻知识大德,要多长一只眼。又先须立志,我四十年,才参透这一切。”&有僧问:“如何是室内一盏灯?”&香林说:“三人证龟成鳌。”&又问:“如何是衲衣下事?”&香林说:“腊月火烧山。”&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香林说:“久坐成劳。”&古来答西来意的很多,惟这一句奇特。可谓言无味,句无味,无味之谈,塞断入口,无你出气处。要悟便可顿悟,要是不悟,切忌从字面上来理解。“久坐成劳”从字面上看,不外是久坐辛苦劳累疲乏了。但一句答复,竟成为名答。这是因为他得着大自在,脚踏实地,无许多佛法知见道理。&霎窦颂曰:&  一个两个千万个,脱却笼头卸角驮。&  左转右转随后来,紫胡要打刘铁磨。&一说到祖师西来意,一般人总以为达摩带来有什么东西似的,于是乎求法觅禅的人不只是一个两个,而是千千万万的去行脚,请教祖师大德要求得到答复。香林说:“原无可求的法,也无可参的禅,大家何苦来劳辛万千呢!”所以用无味之谈说:“久坐成劳。”使人听到这话,似乎自然地会把心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都能放下,身心脱落逍遥自在,变成洒洒落落的闲道人。(角驮指驴马负载之物,比喻衲僧所负之邪见妄想)可是患有参禅病、公案病的人,东奔西跑,要求解决西来意。对这种人,就该像紫胡打刘铁磨那样,给他三十棒,醒醒他们的迷梦!&紫胡打刘铁磨的公案见《景德传灯录》十。&衢州子胡岩利踪禅师,是南泉的法嗣。有一尼来参问,紫胡说:“你就是刘铁磨么?”&尼说:“不敢,不敢。”&紫胡问:“左转右转?”&尼说:“你莫不是在胡言乱语么?”&紫胡应声便打。&在香林“久坐成劳”这个答话里,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脱落之境。禅的真理,一切都是自己所有,故此外更没有什么可求,求则愈远。这个境界,不着一丝云翳归于纯粹意识之境,这就是意识的超越,回归于无意识的本源境涯。在这个境涯里,只是自己回归于自己,显现自己。&理解了这种境界,才能体会公案的意趣。  银碗里盛雪(云门禅师)  有僧问巴陵:“如何是提婆宗?”&巴陵说:“银碗里盛雪。”&第十五祖提婆尊者,本是外道。因为见到第十四祖龙树时,投一针于盛满了水的钵里,不发一言,得到了龙树的器重。&《楞伽经》上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马祖说:“凡有言句,是提婆宗。”&都是对提婆以针投钵宗风的解释。&后来云门文偃说:“马大师的话太妙了,只是无人问究它。”&有个僧人便问:“什么是提婆宗?”&云门便说:“九十六种外道中,你是最劣的一种。”&这个僧人执着于言句,当然最下劣。&巴陵是云门的法嗣,跟随云门座下多年,深得云门三昧。&他承继云门时,不说多少领悟的话,只将三句上达云门:&如何是通?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着月。&如何是提婆宗?银碗里盛雪。&云门听了很高与,说:“他日我忌辰时,不要作斋会,只要向弟子们宣示这三句话,就足够报我的恩了。”&这银碗里盛雪等话,出语典雅,落处孤峻,虽然难懂,却皆有出处,又使人脱离思议名相的束缚,真可谓不露锋芒,却有陷虎之机。可以八面受敌。&后来雪窦颂此公案说:&  老新开,端的别,解道“银碗里盛雪”。九十六个应自知,不知却问天边月。提婆宗,提婆宗,赤幡之下起清风。&赤幡说的是提婆的事情。&西天议论佛法前,要先撞钟击鼓,然后才开始议论。&当时外道捷足先登,把钟鼓都封存了起来,想借此取得霸主的地位。&提婆知道了佛法有难,就运起神通,登楼撞钟。&外道问:“楼上撞钟的是谁?”&提婆说:“天。”&外道又问:“天是谁?”&提婆说:“我。”&“我是谁?”&“你。”&“你是谁?”&“狗。”&“狗是谁?”&“你。”&这样往返回答了七次,外道终于服输,打开了钟楼的门。&于是提婆从楼上拿着赤幡旗下来。&外道又说:“你为什么不靠后?”&提婆说:“你为什么不近前?”&外道又说:“你是贱人。”&提婆说:“你是良人。”&提婆以无碍辩才,折服了外道。&外道要斩首谢罪。提婆说:“不必了。”只是令他们削发归入自己的门下,于是提婆宗门大兴。&佛法冷处冷如冰雪,细处细如米末,深处佛眼也难窥,密处天魔也不识。明白了“佛语心为宗”,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即可勘破巴陵三句。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禅宗故事,佛教故事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网友阅读最多的文章:
推荐文章列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宗和佛教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