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徒徒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不是执着

佛教徒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不是执着(着相)?
佛教徒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不是执着(着相)?
1.持戒是佛弟子奉行自己的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佛弟子远离杀生等不道德的行为而过着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持戒也是一种善行。
2.戒、定、慧三增上学,戒为基础,持戒能遮不善身、口业。行者由清净持戒而心不追悔;由不追悔而心生喜悦,如此则能容易地获得禅定。行者依禅定而修毘婆舍那(观禅)进而证得道与果。所以持戒能作圣道的基础。
3.佛陀为弟子制定戒法,并要求弟子遵守,佛陀不可能私下偷偷违犯,因为世尊的教法没有秘密的缘故;阿拉汉尊重佛制,对于佛陀所规定的戒法宁死不犯,所以也不可能偷偷违犯,因为他们具足「无学戒」的缘故。
4.初果圣者具有四法不堕恶趣,必证涅槃(四不坏证净):
(1)对佛不动摇、绝对的净信。
(2)对法不动摇、绝对的净信。
(3)对僧伽不动摇、绝对的净信。
(4)具足(圆满)无毁、无穿、无斑点、无杂色、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无执取)、令定生起的戒。
依照注释书的解释,「无毁」等的意义指在家众对五戒;出家众对(波罗夷等)七戒聚没有破戒与违犯等(他们的戒在起初或末了,一条也不破),其意义和《清净道论》「戒随念」的内容相同(SA.iii,
p.277;DA.ii, p.536;;A.ii, p.400;Vism. pp.221-222)。
因此,依照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说法,证得初果的圣人不会故意犯戒。
5.在戒经(Patimokkha)序有一段:「如果比库被询问到三次,记得(自知)有罪不发露者,犯故意妄语罪。世尊说故意妄语是(证道的)障碍法。」这段是在说明比库犯了戒而没有如法忏悔,当在诵戒问清净时也不发露表白,他就犯了默然(沈默)的故意妄语罪,也就是犯了恶作(dukkata)罪。
故意妄语的恶作罪会障碍什么呢?注释书上解释:「会障碍这位比库证初禅等。」(Kankhavitarana, p.16)
连小小的恶作罪都会障碍证得禅定、道果,行者岂可轻忽!
6.在《律藏》中,世尊说大海有八种不可思议法(未曾有法),其中第二种不可思议法为:「诸比库!譬如大海有不泛滥(越岸)的常法。
同样的,诸比库!我为诸声闻(弟子)所制定的学处(戒),诸声闻弟子乃至有失命(生命的危险)的因缘也不会违犯的(宁死不犯)。」(Vin.
ii, pp.238-239)
我们佛弟子宜应尊重圣法律,对于微小的罪过也见其怖畏,轻重等持。我们既然立志修学佛法,迈向圣道,岂有不依法奉行而能到达彼岸!诸佛、阿拉汉乃至初果圣者必定恭敬正法律,奉行戒法,我们希望向他们看齐,迈向圣道前进,则必须遵守戒律!
7.持戒有种种功德,例如:持戒能(1)不后悔,(2)得大财聚,(3)得善名称(声誉),(4)在大众中没有怖畏、羞惭,(5)临命终时不昏昧,(6)身坏命终生善天趣,(7)成为修定的依止(助缘)─容易得定,(8)证(得)涅槃的基础。还有很多功德无法在此一一列出。
破戒、犯戒则有追悔等种种过失,并且有堕落恶趣、地狱的危险(过患),行者宜应深思!
8.有人认为持戒是执着(着相),修学大乘似乎不需要持戒或可以开缘,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1)佛与阿拉汉都已经断了烦恼,没有执着,但他们必定会遵守自己的戒法。
(2)持净戒是为了清净三业,做为证得圣道的助缘。岂有尊重佛法、依法奉行,就被挂上「执着(着相)」之名的道理!
(3)真实修学菩萨道者,必定精勤地为圆满诸波罗蜜而努力。无论六巴拉密或十巴拉密都有持戒巴拉密,岂有不注重道德、不尊重戒法而声称自己在修学菩萨道的懈怠菩萨!
在《律藏》中,「开缘」有一定的法则(规范),并没有所谓自己不愿意遵守而不去奉行称为「开缘」的道理!
觅寂尊者问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53|回复: 0
(6)问: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
发表于 3&天前
摘自《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 &&&(6)问: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
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 &&&答: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为佛弟子,首先
得要三皈五戒呀!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业,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皈,具足众
戒,不犯威仪。佛在大乘经典中,千经万论处处劝勉赞叹持戒的功德,怎么说不需要持戒呢?
有人说,末法时代众生持戒持不清净,所以就不需要持戒,这个说法有混讹,要辨别清楚。
作为念佛行人,一定要按照佛的制教来受持戒律,居士的五戒、出家众的二百五十条戒律,
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因为戒律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幢相。如不持戒,佛教就会在
这个世间上提前消亡;唯有戒律能使佛教生存与发展。佛在临涅槃的时候殷勤顾命:以戒为
师。能够受持波罗提木叉,就如同佛在世啊!一部《涅槃经》就是扶律谈常啊!扶持佛的戒
律,广谈常住真心;《遗教经》也殷勤地劝说持戒。作为佛弟子,怎能不听佛的话呀?佛这
么强调戒律,他怎么说不需要持戒呢?这是原则性问题,净业行人必须明白。至于说持戒持
不清净,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持戒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难道
五戒就不能持吗?不杀生,难道一天到晚想到要杀人吗?不偷盗,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还想要
偷别人的东西吗?不邪淫,难道学佛的人还去留连花街柳巷?这些都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为什么不去做呢?至少在身口七支,你要把五戒做到;至于内心清净那是需要佛法长期熏习
的。起码你在行为上能做到它吧!说出家人都没有持戒的,这个观点就更说不通了。自古以
来僧团难免鱼龙混杂,社会上传言某些出家众做得不如法,不持戒,甚至一些假和尚,到处
化缘、赶经忏,弄钱什么的,确实有这些现象。但是要看到,在这个时代僧团主流是好的,
有很多比丘、比丘尼非常有道心,非常信因果的。那些真有道心修行的僧众,往往不出头露
面,默默无闻地修行,一般人也看不到,住持寺院丛林的僧众也有许多发大心行菩萨道者,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恭敬,去护持的。那么这些持戒的出家众在住持佛法,利益众生,他们一
定能够往生净土,而且品位不在中下。中国净土宗祖师悉是持戒念佛。吾辈净业行人应当将
持戒念佛的家风在现代发扬光大。
遗世万年,苦坠红尘;历劫百世,无念无心;唯愿此生,魂归灵隐;斯人已逝,唯灵永存。
灵隐岛,带你体验一场穿越梦境的旅行
包含,,,等,Powered by上座部佛教问&与&答
Santagavesaka&
作者简介Bhikkhu Santagavesaka
()1967.19901992199512()
1.(32.245)
4.()(1)(2)(3)(4)()()(S.v, pp.342-343)()()(SA.iii, p.277;DA.ii, p.536;;A.ii, p.400;Vism. pp.221-222)(26.502)
5.(Panimokkha)()()()(dukkana)()(Kaikhavitaraoa, p.16)
6.()()()()()()()(Vin. ii,
pp.238-239)
7.(1)(2)(3)()(4)(5)(6)(7)()─(8)()()(Vism. pp.9~10;pp.51~58)
8.()(1)(2)()(3)()
()()()()()()()()()()()()()()()()(Vin.ii, pp.287~288)()()(Milin, p.143)
(22.153)()()1.2.3.4.(Vin.I, pp.197~198)
(Vin.i, pp.218~220)()(Vin.i, pp.202~203)()(Vin.i, p.238)(Vin.iii, p.171;ii,p.197)
1.2.3.4.5.6.7.8.9.10.11.12.13.14.
…过去有分→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准备→近行→随顺→种姓→安止→有分…
…→→→→→→→→→…→ →→…
(Katha-vatthu)(Kv. p.572)(Pubbaseliya)(KvA. p.175)()()
()(Kv. p.480)(Andhaka)(KvA. p.144)()
()(Kv. p.69)(Sammitaya)(Vajjiputtiya)(Sabbatthivadin)(Mahasaighika)(KvA. p.35)(49.15~17)1.()2.3.4.5.(A. iii, p.173)(Godhika)()(S.i, p.120)(2.286)(AA.ii, p.292)()─(SA.i, p.183)
()()(Kv. pp.69-93)(32.257~258)
(Kv. p.267)(Uttarapathaka)(Kv. p.73)(Yasa)142
(p.129;p.195)
()(Kv. p.286)(Andhaka)(KvA. p.78)
()(49.16)…………(15)()()(27.3329.120)(Saikharupekkha ¤aoa)()()………………(S.v, p.422;Vin.i, p.11)()
(Kv. p.608)(KvA. p.190)(2.708~710)
()(Antarabhava)(Kv. p.361)(Pubbaseliya)(Sammitaya)(KvA. p.106)
(49.15~17)()()
(27361)()(Peta)()(Kv. pp.361~366)(32.256~257)
(Pubbapeta)1041…(A.v, p.269f.)(Peta)(Vantasika)(Khuppipasino)(Nijjhamatanhika)(Paradattapajavino)(Mil. p.294)
&&&&&&&&&&&&&&&&&&&
& & &&&&&&&&&&&&&&&&&&&&&&&&&&&&
&&&&&&&&&&&&&&&&&&&&&&&&&&&&&&&&
& & Bhikkhu
Santagavesaka&
◆&&&&&&&&
& & ◆&&&&&&&&
& & ◆
A.= Aiguttara Nikaya &
D.=Dagha Nikaya
DA.=Sumaigalavilasina ()
Kv.=Kathavatthu
KvA.=Kathavatthuppakaraoa-annhakatha
M.= Majjhima Nikaya &
MA.=Papa¤casadana破除疑障(中部注)
Mil.= Mlindapa¤ha
S.= Sa&yutta Nikaya
SA.=Saratthappakasina()
Vin.=Vinaya
大正=大正大藏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拒绝访问 | www.laohuangli.net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laohuangli.net)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99ffe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