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的冲击波病毒,能把路过的飞机打下来吗?

当年投下原子弹的美军人是这样说的
耶子按:& & & 在凯迪看到一个帖子,非常明显是使用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修辞表达形式,将一些零星的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美军军人的讲话新闻材料进行加工剪辑加工篡改,杜撰出一个帖子,整个帖子完全成了中国人式的表述和表达,非常低俗和恶劣。为了真相,特转载以下相关内容帖子,以正视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执行“广岛投弹任务”的12名轰炸机机组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伊诺拉·盖伊”号及投下原子弹后返回基地一、曾向广岛投原子弹美国飞行员指挥官逝世
& & &日,蒂贝茨在“埃诺拉·盖伊”号上挥手致意。“我知道那会造成很多人死亡,但为尽快结束杀戮,这(轰炸)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事。这个想法成为我的动力来源。”日,美国老兵保罗·蒂贝茨走完了92年的争议人生。但是,围绕他展开的口舌战并未就此消散——作为人类首次核战的直接实施者,以及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全部真相的唯一知情人,有人说蒂贝茨是英雄,但也有人说他是涂炭生灵的刽子手。
骨灰撒向英吉利海峡
11月1日,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一幢普通的二层小楼前,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来回穿梭着。这里是1945年负责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贝茨的家。这天凌晨,他在家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蒂贝茨弥留之际,夫人、三个儿子和几十个孙子、曾孙回到了他的身边。那张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组成员的合影照片,也陪着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蒂贝茨过世后,他的家人宣布,不举行葬礼,不立墓碑,以免其墓地成为反核战人士游行示威的集结地。这正是蒂贝茨的心愿——早在2005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我死后,骨灰将被撒入英吉利海峡。二战期间,我在那里浴血奋战,许多战友都长眠于海底。我终于可以与他们团聚了……”
美国“曼哈顿计划”(注:二战期间美国的原子弹研发计划)重要成员、历史学家比尔·威尔考克斯,得知蒂贝茨去世的消息后表示,蒂贝茨当年执行的原子弹轰炸行动,结束了战争,改变了战争的打法,甚至改变了当时的世界。从医学院到“曼哈顿计划”
日,蒂贝茨出生在伊利诺伊州,12岁那年随家人迁居佛罗里达州,并在那里爱上了飞行,立志成为优秀的飞行员。然而,父亲一心想让蒂贝茨做医生。1933年,高中毕业的蒂贝茨难违父命,进入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飞行的热爱。一有机会,他就瞒着家人和同学,溜出去学习飞机驾驶技术。几年后,从医学院毕业的蒂贝茨,医术不见精进,驾机技巧却已十分成熟。走出校门不久,他就加入了美国陆军航空兵团,正式成为一名飞行员。
“他(蒂贝茨)将来肯定会成为陆军航空兵队伍中最好的飞行员!”时任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的阿洛德中将,一眼就相中了这个飞行技术精湛的年轻人。果然不出所料,1942年,入伍仅5年的蒂贝茨,就当上了驻扎在英格兰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97轰炸大队的中队长。很快,他便投入盟军对德国的战斗,先后25次带队驾驶B-17轰炸机空袭德国的军事目标。当年11月,他又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执行轰炸任务,掩护盟军对北非的进攻。“他做事严谨,跟他一起执行任务,不但能活命,还能立大功!”时至今日,在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时,战友们仍对蒂贝茨敬佩有加。
1943年3月,蒂贝茨突然接到指令,奉调回国,负责波音公司新研制的B-29轰炸机的试飞工作。直到此时,他仍不知道,自己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一个极端机密的军事计划。1944年9月的一个深夜,阿洛德中将亲自把蒂贝茨叫到他的会议室里,表情凝重地说:“你已经被选入美国绝密的原子弹研发计划——‘曼哈顿计划’了。”
在此次密谈中,阿洛德中将一改平日的干练作风,“婆婆妈妈”地同蒂贝茨谈了很久。谈话结束时,蒂贝茨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其一,组织和训练一支能投掷原子弹的部队;第二,全权负责对B-29轰炸机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安全、精准地投掷原子弹。“保密高于一切,就算是你最亲密的人,也不能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你尽量通过正常渠道为新组建的部队申请后勤保障;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你只需告诉对方,这一切都是为了‘银盘’计划(注:美国原子弹研发的后勤保障计划代号),那么,你的一切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谈话结束时,阿洛德中将一再叮嘱蒂贝茨。
蒂贝茨随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绝密行动中,立即着手对15架崭新的B-29轰炸机进行全面改造:去掉射击舱和底部装甲,改造炸弹舱……改装后的B-29轰炸机飞得更高、更快、更安全,就连当时世界上射程最高的防空炮火也对其无可奈何。与此同时,蒂贝茨频频带着他的轰炸机中队,飞赴犹他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的温德弗陆军航空兵试验场,进行原子弹投掷训练。
日,蒂贝茨的轰炸机中队正式升格为第509轰炸机大队(简称“509大队”),他一跃成为拥众1700人的指挥官。此时,他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原子弹的威力。多年以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原子弹爆炸后,成千上万的人将灰飞烟灭。得知这一点后,我不可能没有任何顾虑,但对日作战的残酷性,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
“509大队”成立后,蒂贝茨多次率部协同其他轰炸机编队,参加对日本的空袭。与其他编队不同的是,他们每次只携带一枚炸弹,投弹时要求轰炸机保持在一定的飞行高度,还要确保炸弹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爆炸——全队只有蒂贝茨一人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反复演练这一奇怪的作战方式。改变人类战争史的轰炸
日,一份名为“垮台计划”的作战方案,被送到了蒂贝茨手中。该计划的作战行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代号为“奥林匹克行动”,拟于日前后实施,准备派遣76.7万名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将士,在日本南部登陆。如果这一行动不能迫使日本投降,美军将转而实施代号为“小冠冕”的第二阶段行动——拟于日前后实施,总计26个师的部队在日本东京湾登陆,攻占东京和附近要地,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但是,美国高层一直不敢实施“垮台计划”,因为光是实施第一阶段军事行动,美军就可能付出伤亡30万人的代价;如果战争延至第二阶段,其伤亡将可能达到近百万,而日本民众和军人的伤亡更是无法想象。
经过权衡,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选择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作战方式——原子弹轰炸。而蒂贝茨,成了这一历史事件“最后的制造者”。蒂贝茨生前曾回忆说,轰炸行动开始前,杜鲁门专门接见了他这个上校军官,并亲手将作战方案交到他的手上。“美日军民要想减少伤亡,一切取决于你的这一炸!”
日,蒂贝茨召集“509大队”全体人员开会。这是一次交底会。蒂贝茨第一次宣布,“509大队”之所以组建并训练了近10个月,是为了在日本投掷一枚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第二天凌晨2点45分,蒂贝茨驾着以他母亲名字“埃诺拉·盖伊”命名、序号为82的B-29轰炸机,向日本飞去。此次出征,他亲任正驾驶,而这架飞机原来的正驾驶刘易斯改任副驾驶,技术专家柏森斯上校随机飞行。这是一次悲壮的征途——一旦未能完成任务并被日军抓获,三人将立即吞毒自尽!
日8点15分15秒,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实战原子弹“光临”日本广岛。三天后,“509大队”在长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弹。人类战争史由此被改写!为了尽快结束杀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行动,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责难;战后许多年间,不少媒体屡屡报道称,这一行动的执行人悔不当初。但实际上,蒂贝茨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年,杜鲁门总统在白宫接见他时,就曾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用原子弹轰炸广岛是我的决定,你别无选择,所以你不用理会任何质疑与责难!”
“当我接到这项任务时,我就知道这容易伤及人们的情感。”2005年,蒂贝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也有情感,但你得把这些情感置于历史大背景中。我知道,投掷原子弹会造成很多人死亡,但为了尽快结束杀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
1976年,已退役10年的蒂贝茨,驾驶一架B-29轰炸机,参加在得克萨斯举办的航空展。当轰炸机从观众头顶上飞过时,主办方在跑道上引爆了一枚炸弹,制造出一团巨大的“蘑菇云”。事后,蒂贝茨解释说,这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但日本政府对“美国人炫耀原子弹威力的举动”大为恼怒,不断向白宫抗议、施压,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以道歉了事。
这一事件引起了蒂贝茨的反思。此后,他频频接受媒体的邀请,讲述当年轰炸广岛的经过。“使用原子弹是历史的必然。对此,我们毫不后悔。如果当时以登陆日本本土的方式结束二战,那么,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活不到今天。”
芝加哥著名记者、评论家安迪·马丁的父亲也是二战时的美国军人。得知蒂贝茨去世的消息后,马丁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蒂贝茨将军救了我父亲的命》。11月3日,他告诉记者:“向广岛投掷原子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惊人的一击,才能彻底粉碎日本人继续顽抗的希望。所有对蒂贝茨的批评,都是没有道理的。”二、执行“广岛投弹任务”的12名轰炸机最后一名机组人员离世。& &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014年)7月29日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行日本广岛原子弹投弹的任务组最后一名成员西奥多·范柯克28日在美国去世,终年93岁。至此,执行“广岛投弹任务”的12名轰炸机机组人员全部离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广岛投弹任务”美军轰炸机机组人员中西奥多·范柯克日,当时24岁的西奥多·范柯克担任轰炸机“埃诺拉·盖伊”的驾驶员,并投下了原子弹“小男孩”。这枚原子弹照成巨大的伤亡,直接扭转了二战的局势。范柯克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曾表达对原子弹和战争的厌恶:“我不以轰炸广岛为荣,但还能怎样赢得战争呢。那些发起战争的人都是疯子。”但他坚持认为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决定正确,因为这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从长期角度看是“挽救生命”:“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不内疚也不后悔。因为我们让这场战争结束了。”西奥多的儿子汤姆·范柯克称赞其父亲“他一直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直到生命的结束”。汤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知道他是一位战争英雄,但我们更知道到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历史性的“一投”汤姆证实,这位老人28日因自然原因在佐治亚州石山的住所中去世。家人定于8月5日在家乡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举行葬礼,将范柯克安葬在他已故妻子的墓碑旁。范柯克服役生涯参与的投弹任务接近60次,但在广岛上空执行的一次投弹任务则将他载入史册。日,美军出动B-29型轰炸机“伊诺拉·盖伊”到广岛上空执行特别投弹任务。机上成员中,时年24岁的范柯克负责导航,与其他11名空军成员协作投弹。轰炸机在广岛投下一颗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截至当年年底,广岛市因原子弹爆炸死亡的人数大约为14万人,超过全市35万人口的1/3。3天后,美军在日本长崎市投下代号“胖子”的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漫长的43秒”范柯克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对外界讲述那次任务。2005年,他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描述了投弹前后经历。他说,那次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他当时负责在夜幕中将轰炸机导航至指定位置,实际到达时间只比计划晚了15秒。当轰炸机投下原子弹时,他和其他投弹组成员只想躲过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范柯克回忆,他们当时不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原理,也不清楚冲击波是否会将轰炸机“撕成碎片”。于是,他们投弹后开始数数,直到数至第43个数字。他们先前被告知,原子弹应该在投下后第43秒爆炸。“我想,机上所有人当时都以为这成了一颗哑弹,时间似乎比43秒要长很多。”范柯克说,接着,他看到晃眼的亮光,然后是轰炸机能明显感受到的一轮冲击波,以及又一轮冲击波。
日凌晨2时40分,B-29超级空中保垒轰炸机“埃诺拉.盖伊”号准备起飞,飞行员保罗.提贝兹(Paul Tibbets)向人们挥手告别。就是他,在几个小时之后在广岛投下了“小男孩”: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了核武器——原子弹。美国《时代》周刊曾经刊登的题为《投下原子弹的人》的采访文章,摘要如下:西奥多·范柯克1945年,保罗·蒂贝茨上校是那次行动的指挥,他对我说:“我们要做一件事,现在还不能对你明说,一旦成功,就会结束或大大缩短这场战争。”我心里想,伙计,我早有耳闻。 我们挑选了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投原子弹。保罗·斯威尼上校负责投弹飞机,乔治·马夸特负责摄影飞机,弗雷德里克·博克上校负责气象飞机。前一天晚10点多钟我们被告知要去扔原子弹,但不清楚能否成功,也不知道会不会机毁人亡。然后,我们被安排去睡一会儿。真不明白他们怎么能指望我们得知这些情况后还能睡得着,我无法入睡。起飞时间是凌晨2点45分,机场灯火通明。我说,这就像好莱坞的一场首映。二等兵迪克·纳尔逊说,像是超市的开业典礼。现场有人提问,有人拍照,有人录制采访谈话,一派繁忙。从天宁岛到广岛全程要飞很久,飞行员必须使飞机保持在航线之内,准时飞抵目的地。要去投弹的B—29飞机已彻底轻装,简直就像一个载有很多机器和人的大金属管。除去机尾机枪外,所有的回转炮架、所有武器以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被拆除,整机减轻了大约6000磅。那就像一次平常的飞行:有人在看书,有人在打盹。投下炸弹后飞机激烈颠簸,因为减轻了1万磅的负荷。保罗立即让飞机转了一个180度的弯。飞机掉转头,高度下降2000英尺,以最快速度飞离。很快,原子弹爆炸了。我们在飞机上只看到耀眼的闪光。紧接着,第一道冲击波击中飞机,飞机劈啪着响,剧烈震动。我们想看轰炸后的目标什么样,但根本看不清,整个广岛完全是黑色的烟尘,炸弹和冲击波掀起了满天的残砖碎石,还有巨大的蘑菇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军投弹前后的广岛对比看到这一切,你就明白,一种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了。有人说:“这场战争结束了。”我也这么想。你想象不出有什么人——哪怕是最极端的、军国主义思想最顽固的、最不关心民众的人——能够经得起这样一击。 你不能不黯然神伤,因为你知道无数生命随着这个城市一道灰飞烟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西奥多·范柯克年轻时和年老时照片& & 美国媒体日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执行日本广岛原子弹投弹的任务组最后一名在世成员西奥多·范柯克28日在美国去世,终年93岁。  范柯克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曾表达对原子弹和战争的厌恶,但坚持认为对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决定正确,因为这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从长期角度看是“挽救生命”。  B-29型轰炸机投下世界首枚原子弹  范柯克的儿子汤姆·范柯克证实,这位老人28日因自然原因在佐治亚州石山的住所中去世。家人定于8月5日在家乡宾夕法尼亚州诺森伯兰举行葬礼,将范柯克安葬在他已故妻子的墓碑旁。  范柯克服役生涯参与的投弹任务接近60次,但在广岛上空执行的一次投弹任务则将他载入史册。  日,美军出动B-29型轰炸机“伊诺拉·盖伊”到广岛上空执行特别投弹任务。机上成员中,时年24岁的范柯克负责导航,与其他11名空军成员协作投弹。  轰炸机在广岛投下一颗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使用核武器。截至当年年底,广岛市因原子弹爆炸死亡的人数大约为14万人,超过全市35万人口的三分之一。3天后,美军在日本长崎市投下代号“胖子”的原子弹,造成约8万人死亡。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漫长43秒”后在飞机上感受到冲击波  范柯克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对外界讲述那次任务。2005年,他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描述了投弹前后经历。  他说,那次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他当时负责在夜幕中将轰炸机导航至指定位置,实际到达时间只比计划晚了15秒。当轰炸机投下原子弹时,他和其他投弹组成员只想躲过原子弹爆炸的冲击波。  范柯克回忆,他们当时不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原理,也不清楚冲击波是否会将轰炸机“撕成碎片”。于是,他们投弹后开始数数,直到数至第43个数字。他们先前被告知,原子弹应该在投下后第43秒爆炸。  “我想,机上所有人当时都以为这成了一颗哑弹,时间似乎比43秒要长很多。”范柯克说,接着,他看到晃眼的亮光,然后是轰炸机能明显感受到的一轮冲击波,以及又一轮冲击波。  “原子弹挽救的生命绝大多数是日本人的”  对于美国是否应该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各界争论延续至今。范柯克认为,战争和原子弹都不能解决问题,但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确属“必要”。  按照范柯克的说法,美国当时还准备对日本本土展开登陆作战。比起美军对日本长时间狂轰滥炸以及登陆作战对双方带来的人员伤亡预期,原子弹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挽救了生命”。  “老实讲,我认为使用原子弹从长期讲挽救了生命,挽救了不少生命,而绝大多数被挽救的生命是日本人,”范柯克说,原子弹让他厌恶战争,“整个二战经历显示,战争没有解决任何事,原子弹也没有解决任何事,我个人认为世界上不应该再有原子弹,希望看它们全部被销毁。”  一直不愿意提及自己的从军经历  二战结束后,范柯克继续在军队中服役一年,而后进入大学深造,获得化学工程学位,进入化工巨头杜邦公司任职,直至1985年退休。  儿子汤姆说,与不少二战老兵一样,范柯克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提及自己的从军经历,直到晚年才开口。& & & 西奥多在2012年出版了回忆录,指出投放原子弹的意义在于“把美日双方损失控制在了最小限度,结束了战争”。他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强调不能再次使用核武器。  “我甚至不知道他参加过那次任务,直到我10岁时在祖母阁楼看到一些以前新闻的剪报,”汤姆29日告诉美联社记者,“我知道,他被视作一名战争英雄,但我们只把他看成一个伟大的父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范柯克(左)蒂贝茨(中)查尔斯.斯文尼(右)钱学森从原子弹上赚了多少钱?
已有 339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钱学森 原子弹 两弹一星 氢弹 邓稼先 杨振宁 中国 周恩来 人民币 奖金
有感于炸药奖买不起帝都一套房、中石油高官博士论文剽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搞原子弹的院士不如卖茶叶蛋的小贩,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那时的10块钱,估计能买块手表??&钱学森,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原子弹被成功研制出来之后,很多和钱学森认识的人,非常关心他领了多少奖金,有事无事遇到钱学森就问他这个问题,钱学森每次都是笑了笑,然后说这是国家机密不能透漏出去。有一次他的好朋友郭永怀来看望他,也问了这个问题,面对追随自己回国的老朋友,钱学森不能搪塞,平静地说:“给了一张。”郭永怀问是空头支票么?钱学森神秘地说:“比那要大,空头支票只是一张纸,而我这可是10元钱。”郭永怀惊讶地张大了嘴问:“什么,那可是原子弹啊,怎么就给10元钱?”钱学森点了点头说:“对,就是10元钱,我还是最多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一共给了1万元,但不是给我本人的,是给整个单位的奖励,每个人都需要分到。”郭永怀插话说:“你们的研究院很大,人也很多,1万元好像每个人还分不到10元。”钱学森说:“还是你懂行,对,单位的领导不想出现有人领不到钱的情况,又拿出来十几万元,最终,勉强够了,按照三个等级,我是最高的一等10元。”郭永怀问那你研究期间领过么?钱学森说:“没有,从1964年开始研究,一直到爆炸成功,我从来没有领过奖金。”然后,钱学森补充说:“奖金只是形式,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舞台,让我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要时刻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乐于奉献自己的一切,至于其他都是次要的。”郭永怀听完眼里流出泪来,非常崇敬地看着钱学森,嘴唇抖动了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在罗布泊深处的荒原上,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张爱萍的草书:“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  50年过去了,曾被核火燃烧过的沙砾已被风沙覆盖。不知名的小黄花和骆驼草,仍在顽强地展示着生命的重生。但这里的水文地质和土壤样品,依然是国家机密。  日15时,就在此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化作天地惊雷。  这一时刻为华盛顿特区时间凌晨3点,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从沉睡中被叫醒,立即发表了广播声明:中国核试验放的是一枚钚-239制成的原子弹,即钚弹。几十个小时后,美国飞机升空取样,捕捉到蘑菇云的尘粒,他才不得不改口: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是铀-235。  路透社从巴黎发出消息:法国总理庞比杜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业已改变了世界形势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制起步的“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翻开50年前新华社就此发布的新闻公报,全文仅寥寥两百余字。个中多少曲折、艰辛和磨难,皆浓缩如铀-235。50年前,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工人和部队官兵,他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心血、战胜了怎样的困难?在原爆的日子里,他们又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考验?  日前,本报记者团队走近了当年创立丰功伟绩的老科学家和老功臣。  “零时”:定为正点减四15丈  日凌晨,东方渐亮。这片晨曦,是在大漠深处人们的紧张期待中升起的。  他们在期待北京核武器研究所的周光召等专家拿出有关第一颗原子弹的最后一组计算数据。  前一天下午,就在看似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当口,北京的二机部部长刘杰却收到了一份来自罗布泊的马兰基地急电。报告说,有两种可能会造成原子弹试爆失败:一是原子弹中的铀-238自发裂变产生的中子引起“自燃”而提早核爆;二是化学爆炸未能激发核爆炸。  十万火急!刘杰立即报告了周恩来。  当晚,周恩来把刘杰叫到西花厅办公室,问有什么看法?刘杰认为化学爆炸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多次聚合爆轰试验都没有出过问题;至于铀材料自发裂变到底有多大概率,要请专家再研究计算。  周恩来问:“试验可能会发生什么结果?”刘杰想了想答:“有三种可能,第一是干脆利索,第二是拖泥带水,第三是完全失败。”最后,他自信地说:“第一种可能性最大。”  凡事细致过人的周恩来仍叮嘱他说:“要做好以防万一的准备工作。”  刘杰不敢怠慢,冒着风雨,连夜赶到核武器研究所。汽车还未停稳,刘杰就跳出车子跑上楼,他找到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中子物理学家黄祖洽和数学家秦元勋,布置任务说:“场区出现新情况,周总理要求重新计算一下成功的概率,8个小时内给我结果。”  15日凌晨,数据终于出来了:“经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  严谨的计算和必胜的信心,再次激活了马兰基地“零时”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年在马兰基地的孙秉众,如今已七十有五。他回忆道:“10月15日,核试验指挥部向各参试单位下达了战斗命令:10月16日为‘零日’,各单位从现在起,做好一切准备。”  那天上午,他所在的担任核爆炸测试任务的丙07组,分乘3辆卡车奔向各自在爆炸区负责的测量线,进行最后的调试和安装。孙秉众小组的田树元留在接收站负责信号接收,杨吉纯和孙秉众到3个信号发射点进行现场调试和安装。  “到了离爆心7公里的发射点,杨吉纯负责调试和安装,我负责监督和记录,以防出错。他先和田树元举行无线通信,再将定时钟表调整到第一次开机时间,然后打开电源开关,最后将发射机装在埋在地下的铁箱子里,以防遭到核爆炸的破坏。他每操作一步,我都要确认正确无误,才在记录表上打个对号。在完成了14公里、20公里这两个信号发射点的安装和调试后,才驱车返回基地。”  原子弹爆炸的时间究竟是怎么确定的?  曾担任刘杰秘书的李鹰翔告诉记者,核试验委员会初步商定为日,15日凌晨才最后确定为16日15时为“零时”,并报告周总理批准的。  此前,基地的天气预报部门说:从10月15日至20日之间将会出现符合试验条件要求的好天气。10月10日23时10分,首次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副总指挥刘西尧的报告送达中南海总理办公室。  次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了这一报告。周恩来的短笺是写给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的:“望告张刘,同意他们来信所说的一切布置,从10月15日至20日之间,由他们根据现场气象情况决定起爆日期和时间,决定后报告我们,你们来往电话均需通过保密设施以暗语进行。”  第二天,马兰基地气象部门再次预报,16日左右有出现好天气的可能。核试验委员会便把试验日期瞄准这个日期。  13日,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召开会议,一致认为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可以进行正式试验,并确定:第一,这次试验一定保响,确保安全,基本保测。第二,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第三,“零”时选择的关键在于气象预报。第四,要做好成功和失败的两手准备。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核试验委员会还规定了来往电话的“暗语”,如“1064”为“首次”、“老邱”为“实弹”、“穿衣”为“装配”、“下房”为“装配间”、“上房”为“铁塔”、“辫子”为“雷管”、“梳辫子”为“装雷管”、“体温”为“剂量”、“血压”为“气象”、“零时”为“起爆”等等。  当年在二机部177办公室工作的李鹰翔告诉记者,10月14日18时25分,他们接到马兰基地办公室报告:“根据对血压(气象)情况的分析,经过党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以正点减四(16日)作为零日(原爆日期)”。  177办公室是中央决定进行首次核试验后,由二机部和国防科委联合组织的一个临时工作机构,是核试验现场与北京最高决策层之间实现通信畅通的信息枢纽。地点设在二机部办公大楼2层5号房间,为了严加保密,房间的门窗都钉上两层毯子,使外面看不见里面的工作情况,也听不见里面的谈话声。177办公室的电话一头连接核试验基地,一头连接周恩来、贺龙、聂荣臻、罗瑞卿等首长办公室。  当晚,李鹰翔和宋炳寰立即赶到总理办公室报告。  周恩来当即批示:“刘杰同志并告成武同志:同意16日作为零日,请以暗语加密告张刘两同志,零时确定后望即告。”  李鹰翔赶回177办公室,即用保密电话把总理批示传达给罗布泊试验场区指挥部。场区各项试爆工作弯弓待发。  张爱萍、刘西尧等领导与气象专家顾震潮等,同气象人员昼夜研究天气变化。15日上午,经场区气象部门与北京总参气象局电话会商,认为16日是符合试验条件的好天,试验委员会常委会确定,16日15时为“零时”,并请示周总理。当天中午12时,李鹰翔在177办公室接到基地办公室的保密电话:“零时(试验时间)定为正点减四15丈(16日下午3时)。”  5分钟后,刘杰命李鹰翔、宋炳寰将来电面告周总理。  12时30分,总理批示:“刘杰同志并告成武同志:请以保密电话嘱张刘,同意零时定为16日15时。”  期盼已久的“零时”终于确定,14个小时30分钟后,大漠深处铁塔上的中国首枚原子弹即将震撼世界。  启航:没有记录的绝密会议  此刻,离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启航,仅9年时间。  日。这天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由此起步,迈上了艰辛而伟大的历程。  因为这是一次绝密会议,会议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和照片。仅有的线索,是周恩来前一天约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后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以及总理台历上写的“约李四光、钱三强来谈”这几个字。直到32年后的1987年,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这些线索,找刘杰、钱三强了解当时的情况,才揭示出这一重大秘密。曾担任钱三强先生秘书的葛能全,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从周恩来写给毛泽东的信,可见他为开好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作了精心的准备,信中说:“下午三时前,李四光午睡。晚间,李四光身体支持不了。请主席明日起床后通知我,我可先一小时来汇报下今日所谈,以便节省一些时间。”“明日下午谈时,他们可带仪器来,便于说明。”  会议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的办公处举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毛泽东开门见山地对李四光和钱三强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课。”  时任地质部副部长的刘杰将一块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广西找到的铀矿石放到桌上,它只有拳头大小,黄中带无数绿点。钱三强将盖革计数器接通电源后靠近铀矿石,立即发出“咯啦咯啦”的响声;再将盖革计数器拿开,响声便停止了。几位领导人见状,也好奇地上前试了一下,效果一样,引起一阵惊叹和欣喜。  接着,李四光先对我国铀矿资源情况作了全面汇报:已在西北、中南、华东等地发现有远景的矿点11处,相信其中必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可以开采。钱三强则介绍了世界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原子能发展的概况,以及我国近几年开展原子能科学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情况。他还挂上两张示意图,介绍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基本结构:先从铀矿中提炼出铀,再把铀形成固体,加工成两块半球型浓缩铀-235(或钚-239),外面包上一层中子反射体,放在弹壳里,用高能炸药引爆,使两块半球型铀发生链式反应,原子弹就爆炸了。  彭德怀问钱三强:“我们的科学家能不能把原子弹搞出来,要多久?”  钱三强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先问毛泽东:“主席,我们国家是不是下决心要搞原子弹?”  毛泽东微笑道:“我一个人说了不算啊……老彭,你的意见呢?”  彭德怀说:“当然要搞啦!”  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与会的领导人都赞成要搞。周恩来说,综合我国目前的情况,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弹,带动整个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是个好办法,我建议中央,对原子弹早下决心。  毛泽东总结说:“出兵朝鲜我想了三天,要不要搞原子弹我想了三年,结论是两句话:一,原子弹一定要搞;二,既然要搞,那就早搞。我们国家发现了铀矿,也训练了一些人,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那天的会议一直开到晚上7点多。会后,毛泽东留大家共进晚餐。李四光、钱三强被特意安排和毛泽东一桌,上的是豆豉腊肉等6样湖南风味菜。本来不喜欢喝酒的毛泽东端起一杯葡萄酒,大声说:“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干杯!”  原子能事业,从此就成了原子弹研制的代名词。  曾在马兰基地工作了30年的国家一级作家彭继超告诉记者,刘杰部长曾在1993年接受采访时说,1954年9月,他去菊香书屋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汇报寻找铀矿的情况。汇报完了,毛泽东将他送到门口,握着他的手笑着说:“刘杰啊,这个事情要好好抓哟,这是决定命运的。”  “这是决定命运的。”这是毛泽东对国际形势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重要判断。  但刘杰当时回去没有敢传达毛泽东的这句话。因为毛泽东另一句话太著名了。早在1946年8月,在延安杨家岭的一孔窑洞前,毛泽东在接受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时,就发表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刘杰后来说,他当时心里暗暗嘀咕:您老人家不是说“原子弹是纸老虎”吗?怎么又说原子弹“是决定命运的”呢?  刘杰说:现在看,毛主席这是讲了战略和战术两个不同层面的认识。从宏大的历史观上要“藐视”原子弹,不被核讹诈吓倒;并不等于战术上就不重视原子弹。对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阐述道:“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中国人民“要不受人家欺负”,这是决策的原点,它决定了中国核武器的“核自卫”性质。  后来,中国在启动原子能事业的早期,确实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指点。但在日,当时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包括毛泽东在内,知道“苏联老大哥”究竟会不会在原子能事业上帮助中国。但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决心已定。  核讹诈,逼出中国原子能产业  中国军人第一次亲眼目睹原子弹爆炸,是日,中国军事代表团来到苏联核演习的托斯克地区,观看代号为“雪球”的4万吨级核爆炸军事演习。当蘑菇云升起的时候,冲击波一直刮到几十公里外的观看台,竟然掀掉了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彭德怀的帽子。彭德怀一动不动,在他凝视的望远镜里,苏联的坦克和穿着防护服的骑兵正冲进核爆炸区,天上的米格飞机也钻进了蘑菇云……  9月29日,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上任后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10月3日,中苏双方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谈。当赫鲁晓夫得知中方对原子能感兴趣时,一时愣住了,过了好一阵才说:“搞原子武器,以中国现在的条件恐怕很困难……”  当时,中国确实困难。  别说中国,就是美苏造原子弹也不容易。钱三强说,他看到过一个数据:美国1945年分离铀-235时,据说也动用了全美七分之一的电力。  按照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美国人、苏联人反反复复推算了,结论是中国人造不出原子弹。这个计算模型错了吗?不一定。就是让今天的中国有关专家拿这些数据自己来重新算一遍,结论恐怕和50年前一样,还是造不出原子弹。但我们中国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把真正铀-235的原子弹造出来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就伟大在这儿。  这是一个民族众志成城,不甘被欺负、被侵略、被讹诈创造出来的奇迹。  新中国造原子弹是核讹诈逼出来的。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朝鲜战争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应付军事局势。”  有记者问:“那是不是包括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答:“包括我们拥有的各种武器。”  记者追问:“总统先生,这是不是说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公然答道:“是的,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它。”  杜鲁门的话,令西方世界震惊。  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计划把30颗到50颗原子弹投到中国的空军基地和敏感地区,沿鸭绿江形成一条“放射性钴地带”。  1955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甚至已经研究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但热爱和平的人们,依然把打破核威胁的希望寄托于新中国。1950年,我国的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回国前,法国杰出的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对他说:看见你要回国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毛泽东主席。你们要保持世界和平,那么你们必须反对原子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  临行前,居里夫妇女儿约里奥·居里夫人还将亲自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人民开发核科学研究的一种支持。  回国后,杨承宗把约里奥·居里的话告诉了钱三强,钱三强当时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当即对杨承宗说:“这件事太重大了,你千万保密,我马上向丁瓒报告,他是科学院党委副书记,请他报告毛主席……”  1956年3月,彭德怀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其中,首次明确提出“我们必须积极着手研究我国能不能生产新式武器(如核子武器、导弹和新式武器等)的设计制造问题”,并建议积极筹建航空和导弹的研究机构,并准备筹划核子武器研究机构。这个报告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据悉,这是最早落实到文字上的我国研制导弹和核武器的正式文件。  日,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开始了艰难而坚定的起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用军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外冲击波治疗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