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非得让大量人自觉礼让排队的画也不开柜台

为什么银行个人业务不能完全取消柜台?-石投金融
下载客户端
三步轻松贷款,贷款利率低
为什么银行个人业务不能完全取消柜台?
我昨天去银行柜台办业务,主要是网银证书过期了,必须去柜台办理,到了银行一看,我的天,那个排队长的,没有1个小时肯定排不到我。好吧我有耐心,我慢慢等,结果一个窗口办完一个业务了,挂上了暂停的牌子,柜员直接离开了,当时这个火大啊,我知道柜员也是人也要上个厕所什么的,但在当时这个场景下,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啊,这个排队太TM浪费时间了。当时我就在想,这些银行为什么就不能网上办理业务呢,这样用户就不用出门,不用找网点,不用排队,有什么需求直接网上提交申请。如果银行要审核,就审核去好了,慢点,严格点,我也无所谓。至少我节约了出门时间,排队时间,等待审核的时候我还能继续做自己的事。银行也能节约柜台成本,人力成本,培训成本,这么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补充 =========================感谢看到这么多同学积极回答。1.补充一点,我之所以去柜台,是因为我有1个多月因为不可抗力没有登录网银,再次登录提示我证书过期了,我打了银行电话,告知我必须去柜台,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不得已我才去的。2.有很多同学提到,现有的银行有很多负担,暂时无法取消柜台。这个问题,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新成立一家银行,申请业务都能在网上或ATM上完成。这样的银行是否能经营下去?a) 安全认证刷脸的问题可以用手机摄像头或电脑摄像头来完成。一样都是人工验证,摄像头和柜员没什么区别。证件照不像本人,就是到了柜台也依然不像。b) 减少排队等待和骚扰,不会去半个存款业务还要被推销其他理财产品。这甚至都是一个卖点,“我们银行不会忽悠你购买保险和理财”c) 营业时间长。采用在线经验,各种抱怨公司上班银行上班,公司下班银行下班的抱怨就不会有了,任何业务都能全天24小时在线办理。
匿名用户 |
浏览次数:363
常见类似问题
回答共有14条
重点在反洗钱和身份核实,不然怎么开卡,虚拟卡额度有限按下不说。 现在的技术还没法做到网上精确核实身份,核实身份目的是保证开卡人的权利和开卡行的权利,以免发生纠纷。 如果开卡在网上这么方便,那真是洗钱的乐园。 显示全部 重点在反洗钱和身份核实,不然怎么开卡,虚拟卡额度有限按下不说。现在的技术还没法做到网上精确核实身份,核实身份目的是保证开卡人的权利和开卡行的权利,以免发生纠纷。如果开卡在网上这么方便,那真是洗钱的乐园。
回答于日 00:00
这个问题,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新成立一家银行,申请业务都能在网上或ATM上完成。这样的银行是否能经营下去?国内看来是还没有。 但就本人在法国的经历,法国目前头几大商业银行这几年都已经自己开设下属网上银行品牌(比如SG的Boursorama, BNP的Hello Bank… 显示全部 这个问题,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新成立一家银行,申请业务都能在网上或ATM上完成。这样的银行是否能经营下去?国内看来是还没有。但就本人在法国的经历,法国目前头几大商业银行这几年都已经自己开设下属网上银行品牌(比如SG的Boursorama, BNP的Hello Bank等等)。所有业务全部在网上和手机App上办理。包括申请卡片,还款,售后服务等。年费低廉,又有大银行母公司撑腰。目前来看还是挺靠谱的。
回答于日 00:00
个人业务柜台的消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之一。柜员转型一般会转型为大堂引导和机器维护人员。 下面贴一篇我写的银行未来发展变迁的文章。 仅供参考! 前言:变化是主题。今后10到15年,银行从业人员必须做好“变”的准备。整个银行体系框架,尽管从整体上来看… 显示全部 个人业务柜台的消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之一。柜员转型一般会转型为大堂引导和机器维护人员。下面贴一篇我写的银行未来发展变迁的文章。仅供参考! 前言:变化是主题。 今后10到15年,银行从业人员必须做好“变”的准备。整个银行体系框架,尽管从整体上来看,像一只行动迟缓的巨型恐龙一样,慢慢的在河边踱步(向前发展)。但我们将其置身于历史发展观的视野中,这只怪兽从骨架到血肉都在进行剧烈的演化。这些演化的动力来自包括金融行业本身规律性的向前发展、监管部门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变革、市场的倒逼等等。银行从业人员置身其中,无论你目前是在从事业务拓展,还是准备提升自身素质为将来做准备,必须将这一“变化”的观点融入其中,才能做出有远见的决策,准确的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不要等大环境已悄然发生质变,你还站在原地茫然不知所措,只能看着这只怪兽远去的背影而拼命追赶。不契合时代,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下文列出了银行业今后可能的变迁领域,这些领域的变化无不被打上深刻的技术变革的烙印,供广大从业人员借鉴。 一、物理网点数量将从扩张转为收缩 银行业经营模式最大的冲击来自信息技术领域的变革。现在部份媒体津津乐道的互联网金融,大都关注于P2P模式如何摆脱银行,实现便捷的直接融资,似乎传统银行业的消失已经就在眼前。但鲜有专业银行业人士出来表达看法的(或许是不屑一顾,P2P融资平台的风控和监管都太弱,无力挑战银行)。其实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早已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和保证了,只不过银行传统上都是以业务为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所以很少提罢了。当下,最具有战略远见的专业银行人士的目光焦点都集中在以技术为导向的阿里将以何种方式侵入银行业?它所设立的银行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不设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实现业务经营和对客户服务的无缝链接,并最终实现经营获利?如果阿里能够成功,势必引来众多的模仿者,尤其是对那些正在经受存贷利差缩小和高额存款保险金双重打击,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还在大力发展所谓“社区银行”的中小银行,尤为感兴趣。而大型银行如果对这一趋势不能做出正确应对,势必会在将来的发展中付出沉重的代价。虽然目前不少银行对网点扩张已经失去兴趣和冲动,并适当的进行了战略性的收缩,但这种收缩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萎靡而不是技术冲击,经济形势下行的冲击是短暂的,但技术的冲击却是恒久有效的。如果一家银行能够因为采用新的技术模式实现不扩充昂贵的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实现业务扩张,这种颠覆性将是多么大的诱惑?显然,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 二、普通操作岗位数量将减少并趋向消失 2014年11月份网上的一篇“农行推出以自助机具为载体的‘超级柜台’”的报道代表了未来银行业务办理模式变革的一种新方向。具体来说,就是采取“大堂现场引导、客户自主办理、后台专业审核”的新型业务办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自助机具不断被研发,从传统的ATM到存取款一体机、自助开卡机、自助网银机、自助查询(转账、缴费)机等等,超级柜台的思路实质上就是将各种最先进的自助设备整合到一个物理网点中,彻底屏弃传统的用防弹玻璃隔开的人工办理柜台,普通操作岗员工转型为大堂经理,在开放式环境中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技术进步使得这种全新创意能够被实施的条件不断成熟,全新的创意模式赋予银行传统物理网点全新的内涵,这种模式代表了今后网点转型的一种方向。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传统物理网点的业务吞吐量增大了、客户体验变得更好了、人力成本更加节约了。原来在银行占有重要地位的“柜员”阶层将趋于消失。他们中的部份人将转型为专业自助设备维护人员、大堂经理等新型服务岗位。截至本文完成时,据媒体报道,日北京银行宣布,启动该行首家“智能银行”,目前除了北京银行外,光大和招商银行等也涉足“智能银行”。 三、对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将扩大 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银行产品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各种针对金字塔中底层的客户服务将通过人与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的交互来完成,银行对普及型产品的销售人员的需求在减弱。而对高端的私人银行服务和家族财富管理的需求在迅速扩大。目前正从事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岗位的广大从业人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今后坐在办公室里面不分大小层次的向客户推销各种产品的模式可能行不通了。客户价值是分层的、客户时间是宝贵的、客户需求是多样化的、银行人力成本是昂贵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大多数人乐于用移动端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跑到网点去找人浪费时间,甚至在某些城市,去银行一趟办事情,昂贵的停车成本和交通罚单就让人头痛不已,而大多数银行对市政停车位的提供又无能为力。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远程业务办理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大大节约了社会运行成本。无论对客户还是银行,都是双赢的好事。而将来只有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类客户才会对一对一式的人工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对广大销售岗位人员来来说,转型为为私人银行服务和更为高端的家族财富管理方面的专家是一条不错的职业发展路径。建议通过进修,掌握专门的知识,比如获得认证私人银行家(CPB)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资格,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型打好基础。 四、银行业之间的兼并和交易会更加剧烈频繁 银行业之间的兼并和交易在成熟经济体中并不少见,所以中国银行业在循规蹈矩的遵循着历史道路发展的时候,将会顺理成章的迎来这一阶段。之前深圳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合并还带有浓郁的政府计划主导的色彩,但接下来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兼并恐怕会越来越多。随着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的逐步推进,风险监管和市场纪律要求更加趋于严格,各家银行在追求RAROC(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的动力之下,或主动或被动,将会灵活选择各种资产兼并方案来重组自身业务结构,通过战略调整对风险和业绩进行主动管理,既不会像过往一样只扩张不收缩,也不会坐等或公开或隐性的政府救济。可以预见的场景将是:A银行信用卡业务连续5年亏损,董事会决定将该业务出售给B银行。C银行决定将住房贷款业务打包出售给D银行以便提前回收流动性。E银行决定和F银行进行合并以扩大实力同时降低经营成本。以上诸如此类的财经新闻将会更加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总的来说,银行业将会更加趋于“普通企业化”,企业所拥有的一些特性,银行也会一样不少的表现出来。而稳增长、高利润、金饭碗等银行业的传统光环将逐步消褪。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也为将来诸如此类的交易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基础,各种数据在复杂交易条件下依然能够保证安全可靠。 五、风险激进型银行将出现倒闭 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不管内行外行,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银行倒闭恐怕不是cry wolf(狼来了)。这只靴子将会实打实的落地。伴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破冰阶段,这两项政策就像影子一样先后到来。政策推动是外生变量,技术发展是内生动力。市场已经对银行的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人都知道,每家组织在其董事会领导之下,以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为导向,会制定符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风险偏好。这种偏好反映了组织在实际运行当中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在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风险的快速扩张是很多银行所偏好的一种风格,而一旦到了行业衰退期,这种风格以及在这种风格指导之下形成的业务往往会转化为银行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在当今商业周期处于衰退形势之下,笔者无意评价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过程,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围绕这种核心文化进行框架构建,想从激进型风格转换到稳健型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换句话说,照着市场风向标想快速转舵,这事不太容易办的到。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银行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直面压力去寻求应对之道,目前有一股力量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商行展开横向合作,以此应对迫在眉睫的问题和挑战;日,由上海农商银行发起起,天津农商银行、浙江省农信联社等24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农商银行(上海)合作平台”正式成立。而此前,由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厦门农村商业银行等30余家农村商业银行自愿发起成立的“农商银行发展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推动各成员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政策应对、风险管理技术提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各成员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抱团取暖是为了在危机中寻求机遇,更好的渡过这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六、风控和审计愈加重要 经济下行,监管从严。原来不因人注目,一直在背后默默努力的银行业风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泛称)和内部审计部门,将会从幕后登上前台,聚焦在公众视线之下。它们的重要性将要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传统上来说,企业风险管理有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分别是以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以风险管理部门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以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第二和第三道防线从向来都是远离公众视野之外的,很多组织也因为认识上的偏差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它们。2002年,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问世,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萨班斯法案中最著名、最复杂、最难操作的是404条款,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行为、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内控的要求极其严格、极其详尽。面对作假舞弊手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现实,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细化到每一环节,无所不尽其极,真正做到“没有人不被控制,没有环节不被控制”,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每个领域,诸如每笔付款的时间要记录在案,办公用品采购与审批要有分别岗位和专人等等。随之而来的是实施404条款的巨额成本,据测算,汇丰银行的实施成本是2840万美元,通用电器则高达3000万美元,而中国在美国上市的46家公司在人力、财力、时间、资源方面的投入将更高。至此,很多人也期待中国的萨班斯法案将何时出台,用以重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公平透明的信心。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CAAT(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已经给现代内部审计带来全新的改变,内部审计已经由单一审计转向综合审计,由常规定期审计转向持续审计。对增加组织价值,合理保证组织目标实现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投资者而言,充分了解银行的风控和审计水平,有助于正确理解银行的价值。 七、传统信贷业务运作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银行对信贷业务的传统管理模式是静态为主,动态为辅的。普遍的一个适用模式是:客户经理定期向企业收集财务报表,不辨真伪或者简单分辨后录入系统,然后以报表数据为主,计算机糅合各种地区和行业参数,依据预定义的模型生成各种客户评级和分类信息,辅以文字材料(通常为调查报告),以此作为发放贷款和利率定价的依据。客户经理在管理客户的过程中,会不定期的实地走访企业,以确定企业的实际运行是否如财务报表显示。上述模式也是银行对信贷业务一种静态的、滞后式的风险管理模式。企业自身运作和银行信贷运作是两条平行线,各走各的路。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将逐步转化为动态的、实时的。银行将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努力将两条平行线叠加在一起。企业经营运转的过程也是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过程,银行可以通过嵌入软件模块,实时收集企业的订单、加工和款项往来数据。类似的,阿里对其电商平台的用户能够发放信用贷款,正是基于这种风险管理模式的有效可靠(这也是支撑阿里银行能够盈利的最宝贵的客户资源)。这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应用的具体例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收集企业的关键数据,通过可靠的分析模型,将风险降到最低。诚然,其他银行在漫长的经营期间也日积月累有海量的数据,但在数据提取和分析的技术投入上远远不够,存量数据大都是处于睡眠状态的“死数据”,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和阿里的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这也是阿里这种以技术为导向的银行的优势所在。和传统的以业务为导向的银行相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八、银行卡将会消失 相信不少人对刚刚过去的“双12”支付宝钱包狂欢节活动记忆犹新。这种线下交易活动带给人们一个有趣的思考:我们还要银行卡干嘛?显然,和崛起的支付宝钱包相比,银行卡2015年实现“换芯”这样的新闻已经实在无法引起人们关注了。相比之下,某些银行大力吹嘘的磁条卡换芯片卡免收工本费的广告更是相形见拙。笔者在这里大胆预言,芯片式银行卡将是最后一代接触式银行卡,甚至将在它未能来得及完成更换磁条卡的历史使命之前就会退出舞台,转而被虚拟银行卡所取代。这种技术层面的演化路线是“磁条银行卡—芯片银行卡—虚拟银行卡”。众所周知,银行卡只是在卡面上标识了一组卡号,然后和个人的身份信息相关联,代表了用户个人在银行的账户。在当今技术条件之下,在ATM上无卡取款早已成为现实。银行卡这种接触式的载体的存在,无论在使用体验还是在安全可靠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日,苹果备受期待的移动支付系统——Apple Pay终于在的发布会上正式亮相了。苹果CEO库克称,支付时间到了,我们的目标是要取代你的钱包。Apple Pay使用了NFC天线、TouchID、 Passbook和被苹果称为“安全元素(Secure Element)”的东西。“整个过程是基于这个小小的塑料卡片,无论它是借记卡还是信用卡,”库克在发布会上说道,“我们完全依赖于暴露的卡号和已经问世50多年、易被攻击的磁条接口。我们也都知道,安全码其实并不那么安全。”至此,笔者劝小伙伴们赶紧收藏一些废弃不用的银行卡吧,很多银行卡的卡面设计那是相当的漂亮,很有艺术收藏价值。N年后,众多的银行卡片将会和旧粮票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珍藏的宝贵记忆。 小结:上述的8个领域未来可能的变迁,背后或多或少都有技术推动的影子。但就总体而言,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外生变量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并非正式的论著,论证不一定缜密,结论不一定正确。仅希望能带给广大银行从业人员一点有益的借鉴。就像经济观察报的社论“告别的年代,开始的年代”中写到的那样:现在,当我们不得不慢下来,应该更多的想想,我们到底要什么?
回答于日 00:00
因为有的老大爷老大妈就是喜欢我们跟他说话办业务,明知道有自动取款机,我就不用。。做生意的就喜欢汇款我们告诉他帐号户名对不对得上,有手机银行和自动汇款机,我就不用,因为万一我弄错名字咋办。 很简单的道理,我就是怕我自己出错,才让你办理的,出… 显示全部 因为有的老大爷老大妈就是喜欢我们跟他说话办业务,明知道有自动取款机,我就不用。。做生意的就喜欢汇款我们告诉他帐号户名对不对得上,有手机银行和自动汇款机,我就不用,因为万一我弄错名字咋办。很简单的道理,我就是怕我自己出错,才让你办理的,出错了我就可以大闹一场,如果我自己出错了,我给谁闹去。。会多丢人的呀。。不得不说,有些东西,身份信息核查,就得我们弄。因为有人的身份证是消磁的。当当当。。。
robert sun
回答于日 00:00
题主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 1.为什么某些业务一定要去银行办? 题主特意提到了网银证书过期了,要求银行柜面办理。那我们来从技术角度分析下为什么? 风险永远都是金融行业的伴生矿,有金融就会有风险。而鉴权(Authentication)正是风险控制的最基础一环。… 显示全部 题主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某些业务一定要去银行办?题主特意提到了网银证书过期了,要求银行柜面办理。那我们来从技术角度分析下为什么?风险永远都是金融行业的伴生矿,有金融就会有风险。而鉴权(Authentication)正是风险控制的最基础一环。具体来说,就是确保交易是客户真实意愿的体现,并且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那么如何做鉴权呢,我们常用的鉴权因素主要有三种: 所知("things only the user knows"),比如密码(passwords) 所有 ("things only the user has"), 比如银行卡( ATM cards) 所是("things only the user is"), 比如生物特征( biometrics)而从密码学角度上来说,使用上面两者之一完成的验证称之为“双因素验证”(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2FA)举例来说单因素验证的例子就是网站的登录,输入用户名、密码这样用户所知的因素即可登录,适用于安全性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景;双因素验证的例子就是ATM取款,插入银行卡,输入银行卡密码,一个是“所有”,一个是“所知”;相对的,网银交易的双因素便是登录密码(所知)、银行所发的认证介质(所有,如口令卡、U盾、密码器等)。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双因素认证本身也是有安全性高低之分,包含“所是”的双因素认证要比不包含“所是”的双因素认证安全性更高,“所知”和“所有”都是可以发生转移的(比如告知密码、转借银行卡等),而“所是”是用户所独有的,无法发生转移。可以回想一下办理认证介质的业务流程:客户把身份证交给柜员,柜员拿起身份证核对下本人样貌,确认是本人,要求输入某张卡的密码,成功后就完成了双因素认证。而身份证和本人样貌的对应关系正是由公安机关验证过并核发的,具有可信性。看到这里就清楚了,口令卡、U盾、密码器等认证介质是由银行进行过更安全的双因素认证后所核发给用户,兼顾便捷性、经济性的认证因素。让每个用户都购买一个指纹/虹膜识别仪用于交易认证,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行。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用认证介质的方式并不是最高级别的认证,处于风控的需要,银行需要设定有效期,有效期过后便需要通过“所是”的因素进行一次验证。以上便是为什么认证介质有有效期,并且需要前往银行办理的原因了。但是为什么要去柜台办理呢?因为这是现阶段兼顾经济、适用范围、监管政策等因素后,确定的较有效的方法。那么,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当然有,还有一堆!目前来看,最好的认证手段是指静脉和虹膜,其中指静脉需要在有血液通过的情况下才能验证,这也就避免了被砍手指的悲剧。。。 静脉 指纹 虹膜 手形 人脸 签名 声音
拒真率(FRR) 0.01% 0.1% 0.01% 0.8% 2.6% 1.0% 3.0%
误识率(FAR) 0.% 0.% 1.3% 1.0% 3.0%
从现在发展来看,银行验证介质的发放可以通过远程柜员机(VTM)由身份证联网核查+用户人脸识别(人工或机器)的方式实现双因素验证,办理速度更加快捷。同时,在二代身份证完成指纹录入之后,客户还可以通过身份证+指纹的方式完成无人工介入的双因素验证。2.银行个人业务不能完全取消柜台?之所以不能完全取消柜台正是因为目前大部分的银行都在面向大众服务,电子银行渠道(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等作为有技术门槛的交易渠道只能作为一类增值服务来提供,而不能全面推开。作为大多数银行来说,将客户的技术水平作为准入门槛:“想成为我行客户,请问您会上网吗?”,这样并不现实。当然,现在也有各类网络银行专业服务特定的人群,这类银行没有实体网点,通过互联网提供传统银行服务,在国外这类银行包括ING DIRECT,FIRST Internet Bank等,国内主要包括即将开业的浙江网商银行(即“阿里银行”),前海微众银行(即“腾讯银行”)。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银行可以实现完全取消柜台,但是对整个银行业来说,还是暂时不能达成的目标。本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APP分享、知乎日报除外)
Caesar Chan
回答于日 00:00
大致想想应该至少有三点原因 一、客户需要 不是所有客户都能自如地运用自助机具设备以及网络银行功能的,比起面对未知的操作,他们更愿意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办理业务,他们对于新鲜功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愿意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这个客户群体的数量对于… 显示全部 大致想想应该至少有三点原因一、客户需要不是所有客户都能自如地运用自助机具设备以及网络银行功能的,比起面对未知的操作,他们更愿意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办理业务,他们对于新鲜功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愿意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这个客户群体的数量对于大银行来说仍十分庞大,作为服务公众的机构,有需求,既存在,存在即合理二、风险需要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风险控制是重中之重,诈骗、盗刷等犯罪行为日益猖獗。举几个例子来说,犯罪嫌疑人用盗取来的身份证冒名开卡,再进行洗钱等犯罪活动;用身份证偷开网银,获取u盾等工具;被诈骗团伙所诱导,意图汇出大量资金给犯罪嫌疑人。这样的行为都是对身份证持有人有实质的财产、隐私损失的,柜台人员在处理时就会多一步验证的工作,虽然面对面的柜台服务不能完全杜绝这类犯罪行为,但减少风险的验证行为是不可少的,在这点上目前自助机具还无法替代柜台。三、营销需要银行从盈利方面考虑来说,面对面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发现这位客户意图存大额定期,不如营销个基金产品;发现客户询问黄金价格,不如营销个贵金属产品;发现客户要在结算日转走大量资金,赶紧进行劝说挽留,赠送礼品。这些都事关网点、个人的中收效益,柜台服务就是营销最前沿。当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减少基层网点,银行柜台也并不是不能取代对于客户需求来说,发展自助渠道,包括开发新的自助机具,能让客户从“面对柜员、录入需求、请求授权、完成业务”的模式中转变成“自行录入需求、请求授权、完成业务”,开发中的机具具备多功能、高智能的特点,将覆盖柜台的大部分服务职能,而简洁、明确、易懂的个性化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获得更高的使用率。对于风险需求来说,与公安部门联网,运用指纹、视网膜以及后台授权验证的方式也能控制风险。对于营销需求来说,银行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将在互联网金融中有所体现,营销将从“客户至银行,询问客户经理,购买产品”的模式中转变成“客户在家使用app直接询问客户经理,使用网络渠道自行购买产品”,跳过网点平台。以上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实施起来需要时间和成本,希望过个十年不会再有如此问题
回答于日 00:00
真的只有我觉得银行之所以开这么多柜台也算是尽一部分社会责任咩?柜台资源之难争取,成本之高,而大多数时候却只是在为大部分“弱势群体”(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网络认知度等)提供一些低增值服务。 显示全部 真的只有我觉得银行之所以开这么多柜台也算是尽一部分社会责任咩?柜台资源之难争取,成本之高,而大多数时候却只是在为大部分“弱势群体”(低收入、低教育水平、低网络认知度等)提供一些低增值服务。
回答于日 00:00
题主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某些业务一定要去银行办?题主特意提到了网银证书过期了,要求银行柜面办理。那我们来从技术角度分析下为什么?风险永远都是金融行业的伴生矿,有金融就会有风险。而鉴权(Authentication)正是风险控制的最基础一环。具体… 显示全部 题主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某些业务一定要去银行办?题主特意提到了网银证书过期了,要求银行柜面办理。那我们来从技术角度分析下为什么?风险永远都是金融行业的伴生矿,有金融就会有风险。而鉴权(Authentication)正是风险控制的最基础一环。具体来说,就是确保交易是客户真实意愿的体现,并且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那么如何做鉴权呢,我们常用的鉴权因素主要有三种: 所知("things only the user knows"),比如密码(passwords) 所有 ("things only the user has"), 比如银行卡( ATM cards) 所是("things only the user is"), 比如生物特征( biometrics)而从密码学角度上来说,使用上面两者之一完成的验证称之为“双因素验证”(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2FA)举例来说单因素验证的例子就是网站的登录,输入用户名、密码这样用户所知的因素即可登录,适用于安全性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景;双因素验证的例子就是ATM取款,插入银行卡,输入银行卡密码,一个是“所有”,一个是“所知”;相对的,网银交易的双因素便是登录密码(所知)、银行所发的认证介质(所有,如口令卡、U盾、密码器等)。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双因素认证本身也是有安全性高低之分,包含“所是”的双因素认证要比不包含“所是”的双因素认证安全性更高,“所知”和“所有”都是可以发生转移的(比如告知密码、转借银行卡等),而“所是”是用户所独有的,无法发生转移。可以回想一下办理认证介质的业务流程:客户把身份证交给柜员,柜员拿起身份证核对下本人样貌,确认是本人,要求输入某张卡的密码,成功后就完成了双因素认证。而身份证和本人样貌的对应关系正是由公安机关验证过并核发的,具有可信性。看到这里就清楚了,口令卡、U盾、密码器等认证介质是由银行进行过更安全的双因素认证后所核发给用户,兼顾便捷性、经济性的认证因素。让每个用户都购买一个指纹/虹膜识别仪用于交易认证,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行。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用认证介质的方式并不是最高级别的认证,处于风控的需要,银行需要设定有效期,有效期过后便需要通过“所是”的因素进行一次验证。以上便是为什么认证介质有有效期,并且需要前往银行办理的原因了。但是为什么要去柜台办理呢?因为这是现阶段兼顾经济、适用范围、监管政策等因素后,确定的较有效的方法。那么,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当然有,还有一堆!目前来看,最好的认证手段是指静脉和虹膜,其中指静脉需要在有血液通过的情况下才能验证,这也就避免了被砍手指的悲剧。。。 静脉 指纹 虹膜 手形 人脸 签名 声音
拒真率(FRR) 0.01% 0.1% 0.01% 0.8% 2.6% 1.0% 3.0%
误识率(FAR) 0.% 0.% 1.3% 1.0% 3.0%
从现在发展来看,银行验证介质的发放可以通过远程柜员机(VTM)由身份证联网核查+用户人脸识别(人工或机器)的方式实现双因素验证,办理速度更加快捷。同时,在二代身份证完成指纹录入之后,客户还可以通过身份证+指纹的方式完成无人工介入的双因素验证。2.银行个人业务不能完全取消柜台?之所以不能完全取消柜台正是因为目前大部分的银行都在面向大众服务,电子银行渠道(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等作为有技术门槛的交易渠道只能作为一类增值服务来提供,而不能全面推开。作为大多数银行来说,将客户的技术水平作为准入门槛:“想成为我行客户,请问您会上网吗?”,这样并不现实。当然,现在也有各类网络银行专业服务特定的人群,这类银行没有实体网点,通过互联网提供传统银行服务,在国外这类银行包括ING DIRECT,FIRST Internet Bank等,国内主要包括即将开业的浙江网商银行(即“阿里银行”),前海微众银行(即“腾讯银行”)。从这个角度来看,部分银行可以实现完全取消柜台,但是对整个银行业来说,还是暂时不能达成的目标。本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APP分享、知乎日报除外)
Caesar Chan
回答于日 00:00
个人业务柜台的消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之一。柜员转型一般会转型为大堂引导和机器维护人员。下面贴一篇我写的银行未来发展变迁的文章。仅供参考!前言:变化是主题。今后10到15年,银行从业人员必须做好“变”的准备。整个银行体系框架,尽管从整体上来看,像… 显示全部 个人业务柜台的消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之一。柜员转型一般会转型为大堂引导和机器维护人员。下面贴一篇我写的银行未来发展变迁的文章。仅供参考! 前言:变化是主题。 今后10到15年,银行从业人员必须做好“变”的准备。整个银行体系框架,尽管从整体上来看,像一只行动迟缓的巨型恐龙一样,慢慢的在河边踱步(向前发展)。但我们将其置身于历史发展观的视野中,这只怪兽从骨架到血肉都在进行剧烈的演化。这些演化的动力来自包括金融行业本身规律性的向前发展、监管部门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变革、市场的倒逼等等。银行从业人员置身其中,无论你目前是在从事业务拓展,还是准备提升自身素质为将来做准备,必须将这一“变化”的观点融入其中,才能做出有远见的决策,准确的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不要等大环境已悄然发生质变,你还站在原地茫然不知所措,只能看着这只怪兽远去的背影而拼命追赶。不契合时代,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下文列出了银行业今后可能的变迁领域,这些领域的变化无不被打上深刻的技术变革的烙印,供广大从业人员借鉴。 一、物理网点数量将从扩张转为收缩 银行业经营模式最大的冲击来自信息技术领域的变革。现在部份媒体津津乐道的互联网金融,大都关注于P2P模式如何摆脱银行,实现便捷的直接融资,似乎传统银行业的消失已经就在眼前。但鲜有专业银行业人士出来表达看法的(或许是不屑一顾,P2P融资平台的风控和监管都太弱,无力挑战银行)。其实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早已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和保证了,只不过银行传统上都是以业务为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所以很少提罢了。当下,最具有战略远见的专业银行人士的目光焦点都集中在以技术为导向的阿里将以何种方式侵入银行业?它所设立的银行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不设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实现业务经营和对客户服务的无缝链接,并最终实现经营获利?如果阿里能够成功,势必引来众多的模仿者,尤其是对那些正在经受存贷利差缩小和高额存款保险金双重打击,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还在大力发展所谓“社区银行”的中小银行,尤为感兴趣。而大型银行如果对这一趋势不能做出正确应对,势必会在将来的发展中付出沉重的代价。虽然目前不少银行对网点扩张已经失去兴趣和冲动,并适当的进行了战略性的收缩,但这种收缩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萎靡而不是技术冲击,经济形势下行的冲击是短暂的,但技术的冲击却是恒久有效的。如果一家银行能够因为采用新的技术模式实现不扩充昂贵的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实现业务扩张,这种颠覆性将是多么大的诱惑?显然,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 二、普通操作岗位数量将减少并趋向消失 2014年11月份网上的一篇“农行推出以自助机具为载体的‘超级柜台’”的报道代表了未来银行业务办理模式变革的一种新方向。具体来说,就是采取“大堂现场引导、客户自主办理、后台专业审核”的新型业务办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自助机具不断被研发,从传统的ATM到存取款一体机、自助开卡机、自助网银机、自助查询(转账、缴费)机等等,超级柜台的思路实质上就是将各种最先进的自助设备整合到一个物理网点中,彻底屏弃传统的用防弹玻璃隔开的人工办理柜台,普通操作岗员工转型为大堂经理,在开放式环境中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技术进步使得这种全新创意能够被实施的条件不断成熟,全新的创意模式赋予银行传统物理网点全新的内涵,这种模式代表了今后网点转型的一种方向。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传统物理网点的业务吞吐量增大了、客户体验变得更好了、人力成本更加节约了。原来在银行占有重要地位的“柜员”阶层将趋于消失。他们中的部份人将转型为专业自助设备维护人员、大堂经理等新型服务岗位。截至本文完成时,据媒体报道,日北京银行宣布,启动该行首家“智能银行”,目前除了北京银行外,光大和招商银行等也涉足“智能银行”。 三、对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将扩大 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银行产品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各种针对金字塔中底层的客户服务将通过人与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的交互来完成,银行对普及型产品的销售人员的需求在减弱。而对高端的私人银行服务和家族财富管理的需求在迅速扩大。目前正从事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岗位的广大从业人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今后坐在办公室里面不分大小层次的向客户推销各种产品的模式可能行不通了。客户价值是分层的、客户时间是宝贵的、客户需求是多样化的、银行人力成本是昂贵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大多数人乐于用移动端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跑到网点去找人浪费时间,甚至在某些城市,去银行一趟办事情,昂贵的停车成本和交通罚单就让人头痛不已,而大多数银行对市政停车位的提供又无能为力。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远程业务办理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大大节约了社会运行成本。无论对客户还是银行,都是双赢的好事。而将来只有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类客户才会对一对一式的人工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对广大销售岗位人员来来说,转型为为私人银行服务和更为高端的家族财富管理方面的专家是一条不错的职业发展路径。建议通过进修,掌握专门的知识,比如获得认证私人银行家(CPB)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资格,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型打好基础。 四、银行业之间的兼并和交易会更加剧烈频繁 银行业之间的兼并和交易在成熟经济体中并不少见,所以中国银行业在循规蹈矩的遵循着历史道路发展的时候,将会顺理成章的迎来这一阶段。之前深圳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合并还带有浓郁的政府计划主导的色彩,但接下来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兼并恐怕会越来越多。随着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的逐步推进,风险监管和市场纪律要求更加趋于严格,各家银行在追求RAROC(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的动力之下,或主动或被动,将会灵活选择各种资产兼并方案来重组自身业务结构,通过战略调整对风险和业绩进行主动管理,既不会像过往一样只扩张不收缩,也不会坐等或公开或隐性的政府救济。可以预见的场景将是:A银行信用卡业务连续5年亏损,董事会决定将该业务出售给B银行。C银行决定将住房贷款业务打包出售给D银行以便提前回收流动性。E银行决定和F银行进行合并以扩大实力同时降低经营成本。以上诸如此类的财经新闻将会更加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总的来说,银行业将会更加趋于“普通企业化”,企业所拥有的一些特性,银行也会一样不少的表现出来。而稳增长、高利润、金饭碗等银行业的传统光环将逐步消褪。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也为将来诸如此类的交易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基础,各种数据在复杂交易条件下依然能够保证安全可靠。 五、风险激进型银行将出现倒闭 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不管内行外行,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银行倒闭恐怕不是cry wolf(狼来了)。这只靴子将会实打实的落地。伴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破冰阶段,这两项政策就像影子一样先后到来。政策推动是外生变量,技术发展是内生动力。市场已经对银行的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人都知道,每家组织在其董事会领导之下,以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为导向,会制定符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风险偏好。这种偏好反映了组织在实际运行当中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在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风险的快速扩张是很多银行所偏好的一种风格,而一旦到了行业衰退期,这种风格以及在这种风格指导之下形成的业务往往会转化为银行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在当今商业周期处于衰退形势之下,笔者无意评价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过程,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围绕这种核心文化进行框架构建,想从激进型风格转换到稳健型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换句话说,照着市场风向标想快速转舵,这事不太容易办的到。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银行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直面压力去寻求应对之道,目前有一股力量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商行展开横向合作,以此应对迫在眉睫的问题和挑战;日,由上海农商银行发起起,天津农商银行、浙江省农信联社等24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农商银行(上海)合作平台”正式成立。而此前,由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厦门农村商业银行等30余家农村商业银行自愿发起成立的“农商银行发展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推动各成员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政策应对、风险管理技术提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各成员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抱团取暖是为了在危机中寻求机遇,更好的渡过这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六、风控和审计愈加重要 经济下行,监管从严。原来不因人注目,一直在背后默默努力的银行业风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泛称)和内部审计部门,将会从幕后登上前台,聚焦在公众视线之下。它们的重要性将要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传统上来说,企业风险管理有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分别是以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以风险管理部门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以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第二和第三道防线从向来都是远离公众视野之外的,很多组织也因为认识上的偏差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它们。2002年,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问世,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萨班斯法案中最著名、最复杂、最难操作的是404条款,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行为、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内控的要求极其严格、极其详尽。面对作假舞弊手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现实,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细化到每一环节,无所不尽其极,真正做到“没有人不被控制,没有环节不被控制”,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每个领域,诸如每笔付款的时间要记录在案,办公用品采购与审批要有分别岗位和专人等等。随之而来的是实施404条款的巨额成本,据测算,汇丰银行的实施成本是2840万美元,通用电器则高达3000万美元,而中国在美国上市的46家公司在人力、财力、时间、资源方面的投入将更高。至此,很多人也期待中国的萨班斯法案将何时出台,用以重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公平透明的信心。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CAAT(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已经给现代内部审计带来全新的改变,内部审计已经由单一审计转向综合审计,由常规定期审计转向持续审计。对增加组织价值,合理保证组织目标实现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投资者而言,充分了解银行的风控和审计水平,有助于正确理解银行的价值。 七、传统信贷业务运作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银行对信贷业务的传统管理模式是静态为主,动态为辅的。普遍的一个适用模式是:客户经理定期向企业收集财务报表,不辨真伪或者简单分辨后录入系统,然后以报表数据为主,计算机糅合各种地区和行业参数,依据预定义的模型生成各种客户评级和分类信息,辅以文字材料(通常为调查报告),以此作为发放贷款和利率定价的依据。客户经理在管理客户的过程中,会不定期的实地走访企业,以确定企业的实际运行是否如财务报表显示。上述模式也是银行对信贷业务一种静态的、滞后式的风险管理模式。企业自身运作和银行信贷运作是两条平行线,各走各的路。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将逐步转化为动态的、实时的。银行将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努力将两条平行线叠加在一起。企业经营运转的过程也是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过程,银行可以通过嵌入软件模块,实时收集企业的订单、加工和款项往来数据。类似的,阿里对其电商平台的用户能够发放信用贷款,正是基于这种风险管理模式的有效可靠(这也是支撑阿里银行能够盈利的最宝贵的客户资源)。这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应用的具体例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收集企业的关键数据,通过可靠的分析模型,将风险降到最低。诚然,其他银行在漫长的经营期间也日积月累有海量的数据,但在数据提取和分析的技术投入上远远不够,存量数据大都是处于睡眠状态的“死数据”,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和阿里的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这也是阿里这种以技术为导向的银行的优势所在。和传统的以业务为导向的银行相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八、银行卡将会消失 相信不少人对刚刚过去的“双12”支付宝钱包狂欢节活动记忆犹新。这种线下交易活动带给人们一个有趣的思考:我们还要银行卡干嘛?显然,和崛起的支付宝钱包相比,银行卡2015年实现“换芯”这样的新闻已经实在无法引起人们关注了。相比之下,某些银行大力吹嘘的磁条卡换芯片卡免收工本费的广告更是相形见拙。笔者在这里大胆预言,芯片式银行卡将是最后一代接触式银行卡,甚至将在它未能来得及完成更换磁条卡的历史使命之前就会退出舞台,转而被虚拟银行卡所取代。这种技术层面的演化路线是“磁条银行卡—芯片银行卡—虚拟银行卡”。众所周知,银行卡只是在卡面上标识了一组卡号,然后和个人的身份信息相关联,代表了用户个人在银行的账户。在当今技术条件之下,在ATM上无卡取款早已成为现实。银行卡这种接触式的载体的存在,无论在使用体验还是在安全可靠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日,苹果备受期待的移动支付系统——Apple Pay终于在的发布会上正式亮相了。苹果CEO库克称,支付时间到了,我们的目标是要取代你的钱包。Apple Pay使用了NFC天线、TouchID、 Passbook和被苹果称为“安全元素(Secure Element)”的东西。“整个过程是基于这个小小的塑料卡片,无论它是借记卡还是信用卡,”库克在发布会上说道,“我们完全依赖于暴露的卡号和已经问世50多年、易被攻击的磁条接口。我们也都知道,安全码其实并不那么安全。”至此,笔者劝小伙伴们赶紧收藏一些废弃不用的银行卡吧,很多银行卡的卡面设计那是相当的漂亮,很有艺术收藏价值。N年后,众多的银行卡片将会和旧粮票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珍藏的宝贵记忆。 小结:上述的8个领域未来可能的变迁,背后或多或少都有技术推动的影子。但就总体而言,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外生变量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并非正式的论著,论证不一定缜密,结论不一定正确。仅希望能带给广大银行从业人员一点有益的借鉴。就像经济观察报的社论“告别的年代,开始的年代”中写到的那样:现在,当我们不得不慢下来,应该更多的想想,我们到底要什么?
回答于日 00:00
大致想想应该至少有三点原因一、客户需要不是所有客户都能自如地运用自助机具设备以及网络银行功能的,比起面对未知的操作,他们更愿意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办理业务,他们对于新鲜功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愿意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这个客户群体的数量对于大… 显示全部 大致想想应该至少有三点原因一、客户需要不是所有客户都能自如地运用自助机具设备以及网络银行功能的,比起面对未知的操作,他们更愿意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办理业务,他们对于新鲜功能的接受能力相对较低,愿意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这个客户群体的数量对于大银行来说仍十分庞大,作为服务公众的机构,有需求,既存在,存在即合理二、风险需要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风险控制是重中之重,诈骗、盗刷等犯罪行为日益猖獗。举几个例子来说,犯罪嫌疑人用盗取来的身份证冒名开卡,再进行洗钱等犯罪活动;用身份证偷开网银,获取u盾等工具;被诈骗团伙所诱导,意图汇出大量资金给犯罪嫌疑人。这样的行为都是对身份证持有人有实质的财产、隐私损失的,柜台人员在处理时就会多一步验证的工作,虽然面对面的柜台服务不能完全杜绝这类犯罪行为,但减少风险的验证行为是不可少的,在这点上目前自助机具还无法替代柜台。三、营销需要银行从盈利方面考虑来说,面对面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发现这位客户意图存大额定期,不如营销个基金产品;发现客户询问黄金价格,不如营销个贵金属产品;发现客户要在结算日转走大量资金,赶紧进行劝说挽留,赠送礼品。这些都事关网点、个人的中收效益,柜台服务就是营销最前沿。当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减少基层网点,银行柜台也并不是不能取代对于客户需求来说,发展自助渠道,包括开发新的自助机具,能让客户从“面对柜员、录入需求、请求授权、完成业务”的模式中转变成“自行录入需求、请求授权、完成业务”,开发中的机具具备多功能、高智能的特点,将覆盖柜台的大部分服务职能,而简洁、明确、易懂的个性化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获得更高的使用率。对于风险需求来说,与公安部门联网,运用指纹、视网膜以及后台授权验证的方式也能控制风险。对于营销需求来说,银行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将在互联网金融中有所体现,营销将从“客户至银行,询问客户经理,购买产品”的模式中转变成“客户在家使用app直接询问客户经理,使用网络渠道自行购买产品”,跳过网点平台。以上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实施起来需要时间和成本,希望过个十年不会再有如此问题
回答于日 00:00
哪个行?我用建行网银手机客户端,可以在网上叫指定网点的号,可以看到前面还有几个人,快到你的时候你再去,我觉得还比较方便。 显示全部 哪个行?我用建行网银手机客户端,可以在网上叫指定网点的号,可以看到前面还有几个人,快到你的时候你再去,我觉得还比较方便。
回答于日 00:00
这个问题,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新成立一家银行,申请业务都能在网上或ATM上完成。这样的银行是否能经营下去?国内看来是还没有。但就本人在法国的经历,法国目前头几大商业银行这几年都已经自己开设下属网上银行品牌(比如SG的Boursorama, BNP的Hello Bank等… 显示全部 这个问题,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新成立一家银行,申请业务都能在网上或ATM上完成。这样的银行是否能经营下去?国内看来是还没有。但就本人在法国的经历,法国目前头几大商业银行这几年都已经自己开设下属网上银行品牌(比如SG的Boursorama, BNP的Hello Bank等等)。所有业务全部在网上和手机App上办理。包括申请卡片,还款,售后服务等。年费低廉,又有大银行母公司撑腰。目前来看还是挺靠谱的。
回答于日 00:00
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会签名,不会按密码,盲人,聋哑人,不会电脑,不会手机,不识字的人,不是所有人都跟题主一样又聪明,又有文化,又健康,又有钱上网买智能手机还会玩知乎的。对题主没有任何恶意,只是现在的工作环境接触了太多底层的人,不能把他们… 显示全部 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会签名,不会按密码,盲人,聋哑人,不会电脑,不会手机,不识字的人,不是所有人都跟题主一样又聪明,又有文化,又健康,又有钱上网买智能手机还会玩知乎的。对题主没有任何恶意,只是现在的工作环境接触了太多底层的人,不能把他们排除再金融业务外。
回答于日 00:00
因为有的老大爷老大妈就是喜欢我们跟他说话办业务,明知道有自动取款机,我就不用。。做生意的就喜欢汇款我们告诉他帐号户名对不对得上,有手机银行和自动汇款机,我就不用,因为万一我弄错名字咋办。很简单的道理,我就是怕我自己出错,才让你办理的,出错… 显示全部 因为有的老大爷老大妈就是喜欢我们跟他说话办业务,明知道有自动取款机,我就不用。。做生意的就喜欢汇款我们告诉他帐号户名对不对得上,有手机银行和自动汇款机,我就不用,因为万一我弄错名字咋办。很简单的道理,我就是怕我自己出错,才让你办理的,出错了我就可以大闹一场,如果我自己出错了,我给谁闹去。。会多丢人的呀。。不得不说,有些东西,身份信息核查,就得我们弄。因为有人的身份证是消磁的。当当当。。。
robert sun
回答于日 00:00
对以上回答还不满意?您可以想我们的的专家咨询您的问题
*此回答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供用户参考及研究用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
贷款相关计算器
大家都在问
热门银行贷款利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让群众多排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