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中印战争最远打到哪里老是说快到新德里了,那到底打进印度多少公里?

09-1209-1809-0108-25
03-0312-2704-1301-08
◇本站云标签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王牌部队为何一触即溃
[导读]印军第七旅原属英国殖民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所属的几个营大都成立于18、19世纪,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历经百战,功勋显赫。然而,正是这位尼赫鲁总理执迷不悟,才使“王牌旅”全旅覆没。壹中印之战——是一场中国不情愿打、又不得不打的战争,毛泽东也不情愿打。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1951年为缓解印度的粮荒,中国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大米。20世纪50年代,两国官员频频互访。周恩来总理曾4访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8年,中国在尼赫鲁的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更令人难忘的是尼赫鲁访华,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呼喊声。然而就在这热烈的欢呼声中,中印关系危机却已悄悄来临。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然未曾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开始时一直遵守着这一边界。但在1954年,印度政府却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两国关系就此跌入低谷。贰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西藏独立。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同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叁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在大国支持下,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这次自卫还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击方向为克节朗——达旺地区。战前,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22000人。我军投入作战的部队有: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分区的部队。在克节朗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自20日上午7时30分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便大部歼灭了该地印军。接着,分兵5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于24、25日,先后进驻车新桥、达旺等地。在西段地区,我军于20日8时25分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敌。21日乘胜扩张战果,至23日便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随即挥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地区之敌,歼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于10月20日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阶段作战至此便告一段落。第二阶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击方向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战前,印度当局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增加到13个多团并一部分炮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特点,以部分兵力反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部分兵从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断敌退路。这样,便形成了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的多路向心合击,经1天激战,我军占领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歼灭印军一部。19日,占领邦迫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近千名逃敌。尔后,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分兵力继续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鹰窠山口一线。在瓦弄方向,我军一部于16日晨发起反击,歼敌一部,印军第4军军长和第11旅旅长仓皇逃走。我军在当天下午即占领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击,至21日,先后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地区,我军于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残存在我境内班公洛地区的6个印军据点,歼灭大部守敌。在东段中部,我军也于11月18日开始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歼敌一部。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印军“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印度举国震惊,总理尼赫鲁痛心疾首。印军第七旅原属英国殖民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所属的几个营大都成立于18、19世纪,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历经百战,功勋显赫。然而,正是这位尼赫鲁总理执迷不悟,才使“王牌旅”全旅覆没。肆战争后期,我军先头部队推进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战线上,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使尼赫鲁乱了方寸。他不与任何人商量,独自向美国总统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轰炸机和军队与中国作战。印度国民也从未经历过如此失败情绪的冲击,全国陷入一片混乱。新德里城内居民四散逃跑,印度上层领导人苦无对策,印度政府被迫临时将总理府从新德里迁往孟买。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而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中印战争后,印度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197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当时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说,如印发动战争,苏联将在军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并牵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与此同时,印度为了报边界战败的一箭之仇,开始了全面的扩军备战,并专门组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山地师”部队。“中国威胁论”也从此笼罩印度大地,中印关系进入了冷冻期。但有争议的大部分地区牢牢地掌握在中国的手中。中印战争:最让印军胆寒的解放军“特殊”兵种[导读]两名喷火兵在我步兵掩护下,利用夜暗接近敌堡约30米处进行喷射,一条条火龙向敌堡枪眼钻去;烈火烧身的敌军,急得丢掉武器,跑出碉堡在地上乱滚。只一个小时的战斗,一个不漏的全歼了加勒万河谷之敌。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喷火连正在距新疆喀什营房30里外搞秋收。当时我是四师司令部防化参谋,到该连帮助工作。下午3时,突然接到立即返营,连夜开赴喀喇昆仑边境,进行自卫反击战的命令。回营后,连队、机关进行紧张的备战工作:政治动员、战斗编组、检查设备、补充给养。晚上10时师直所有加强分队在操场整队,按时出发。当晚星夜乘车行军,路经英吉沙、莎车,直抵昆仑山下的叶城013日晨即向昆仑山开进。从叶城开出不远,直插云霄的昆仑山就出现在眼前。从山下仰首望去,看到汽车像小甲虫一样在白云缭绕的高山上爬行。有的战士说,我们的车怎能开得上?坡是那样陡,道是那样险,有些地方,本已到了山穷水尽,硬是从悬崖绝壁中劈石开路!战士们屏息着呼吸,经过两个多小时行驶,终于爬了上去。那真是“登上昆仑山,离天三尺三,老鹰脚下转,人在白云间。”部队爬雪峰。越戈壁。翻大板,行驶了两夭两夜,分别到达加勒万河和红山头边界战区,那里海拔多在4200米至5200米之间,气温常在一25--4090。我们乘车行驶了两天,未见到过一个老百姓,那里是冰雪的世界,生命的禁区,气候严寒,地面光秃,堪称是“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六月下大雪,终年穿棉袄”。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更难承受的是高山反应。由于高原空气稀薄、缺氧,部队刚到时,一个个像着了魔似的都睡倒了,帐篷里只听到哗哗的呕吐声。有的战士行走得撑拐棍,解小手时昏倒在地的也常有。到战区第一顿饭,36个人都吃不完六斤米饭,后来我们号召党团员带头,提出了能吃一个馒头的及格,吃两个良好,吃三个为优秀。吃饭也要做艰苦的思想政治工作,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当时我们非常担心,像这样下去怎么能打仗?尽管这样,战士们一听到打仗,一个个都掀开了被子,从床上跃起举起拳头要求参战,因为战士们懂得,这是保卫我们伟大祖国领土的安全、扬我国威、振我军威的时候,一定要克服高原地区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坚决消灭入侵之敌。看到战士们争先恐后积极求战的情景,我们不禁由衷地赞叹: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这就是我们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这次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除部分守卡分队外,主要有陆军第四师十团三营、十一团三营、75加农炮连、师直高射机枪连、工兵分队与喷火连两个排,共约一个加强团兵力。主要任务是负责清除北起喀喇昆仑山、南至西藏阿里西段入侵之印军。自卫反击第一仗,喷火连一排配属十一团三营,主要消灭红山头、天文点入侵之敌。二排和我配属十团三营,消灭加勒万河谷之敌。10月19日下午,当我们徒步前往八连时,途中距敌堡也只有200多米,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五成群耀武扬威的印军。在攻打加勒万河谷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时,兵分两路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进攻。10月20日拂晓前两个多小时,我们和八连在距敌堡200多米处,占领冲击出发阵地。由于接敌较近,且是砂石土质,不便土工作业,只有利用地形作隐蔽。深夜在一2090的寒风中蹲两个小时,是多么难熬。进入阵地后,要不间断地和战士谈心,除了明确各自的前进路线、攻击目标与互相协同外,更重要的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激发战士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20日8时25分(新疆时间是6时20分)三发信号弹腾空而起,照亮了静静的群山,总攻开始了。此时,震耳欲聋的炮弹密集落在印军阵地上,特别是用作平射的高射机枪曳光弹,在夜色中像流星一样,直向敌堡射去,甚为壮观。巧分钟炮火准备完毕,我身旁的年轻号兵,吹响了僚亮而急促的冲锋号,战士们似离弦之箭向敌军阵地冲去。在前进中,部队除了避开敌机枪外,根本不顾敌单发步枪射击,士气非常高涨。当接近敌堡时,印军明堡、暗堡火力猛烈向我射击,一时部队前进受阻,两名喷火兵在我步兵掩护下,利用夜暗接近敌堡约30米处进行喷射,一条条火龙向敌堡枪眼钻去;烈火烧身的敌军,急得丢掉武器,跑出碉堡在地上乱滚。只一个小时的战斗,一个不漏的全歼了加勒万河谷之敌。我军占领阵地不久。印机尚前来空投物资与食品,盘旋了两圈,见势不妙,方调头飞跑。在当夭同一时间,喷火连一排配属十一团三营攻打红山头与天文点之敌,二等功臣、副排长张虎生表现得非常勇敢。在拔除天文点敌群堡战斗中,敌机枪火力文叉向我猛烈射击,他在部队受到伤亡、步兵指挥员焦急万分的情况下,背着喷火器,迎着枪林弹雨机智勇敢地接近敌堡,一举消灭了敌机枪火力点,当场博得了步兵官兵叫好。三营领导提出要给喷火兵请功。红山头是西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该地是印军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16个地堡,5个地下室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在20日与加勒万河同一战斗时间,部队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反击。一部分从正面徉攻,一部分从侧面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分直捣印军平台阵地。当部队进至平台时,敌火力疯狂向我射击,几次欲进不能。喷火连一排二等功臣何如亮,机智灵活,勇猛顽强。在部队众目注视之下,他背着喷火器低姿葡甸前进接敌,在我机枪压制敌火力的一瞬,立即架枪喷火,将敌堡消灭,给部队拔除了前进中的钉子,得到干部战士的赞扬。经一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取了红山头主峰。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只得半途回撤。战后我向前指汇报时,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徐国贤与四师副师长王洪杰称赞说。喷火器既震慑了敌人,又能鼓舞我军士气,夜间作战看到哪里喷火,就知道我们部队前进到哪里。印军被俘人员说:“一见到你们喷火器的火龙,我们心里就非常害怕”。为了彻底清除入侵印军据点,我们又立即南下西藏巴勒加斯、阿里等地,到达巴勒加斯时,是晚上10点左右,准备夜战,和步兵摸到敌营地,出其不意地用喷火器烧杀印军。后到敌据点侦察,只见敌住地前拴有一匹马做伪装,印军早已闻风丧胆逃跑。另有一个晚上,所有兵种都要去搬运炮弹,为了不被印军发现,部队沿着一条冰沟行走,而且还要趟过一条齐腰深的急流,距离约有几里,往返多次,累不可支。喷火连有一姓潘的战士累得躺睡在河水里,喊他也不答话,我和两名战士将他扶到岸上他才慢慢苏醒过来。寒冬山区之夜,-30℃。运完炮弹,战士们棉裤、毛鞋和腿脚冻结在一起。如用火烤,皮肉就会离开。后来只有和着鞋裤睡觉,用体温将冰块溶化,方能脱下。试想,能经受昆仑山上那样的苦,人世间还有什么苦不能吃呢?一次,总参有位部长在边界看到战士如此艰苦,不禁潜然泪下。几十年来,我也常以此作对照,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接着我们又直下西藏阿里,它是中印边境东段与西段的连接处,那里海拔5000多米,-40℃,气候奇寒,一年只刮一场风,从年初刮到年终。在进军阿里途中。很多地方没有明显的道路与方位物,容易迷失方向。从军事地图标号上看是一个大圆点,往往误认为是个较大的城镇,可到了现场,只是一个用石块叠起来的羊圈,连老百姓都没见一个。所以,在西线作战,使用军事地图也很容易迷失方向。根据“快上快打快下”的原则,前指令喷火连一、二排配属十团三营与十一团三营,于11月18日清除班公湖(班公洛)地区之敌,我和二排参加十团三营拔“16&号据点这个硬钉子。23日夕阳西下时分,我们到了班公湖,一眼望去,在白雪皑皑的高原上,有一个望不到边的平湖。从军事地图上看,大半属于我国,小部分归于印方。那里有舟船汽艇,不过都是我边防战士巡逻用的。晚风吹过,水波粼粼,显得特别清凉。我和二排副排长卢荣湖在湖旁取水,边做饭边烤火,湖畔风很大,那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卢荣湖一面拨弄着灶里的柴火,一面对我说:“明天打‘16’号据点一定是场恶仗,我已做好准备。我没有什么牵挂的,只是有个未婚妻,如有万一,代我去个信告诉她就是了。只要人民需要,我没有说的。”过一会,四班长潘自兴把我叫到一旁,讲的也是类似的话:“我从小失去父母,‘有个姐姐,我是姐姐带大的,她很喜欢我。明天这仗如有个什么,请将我留在连队里的那包衣物寄给她,别的没什么了。”这些和我朝夕相处的战友。不单是向我表述为国捐躯的壮志,而且是向祖国与人民保证,当祖国与人民需要时,他们会献出自己的一切。班公湖这一仗,的确是一场恶战。特别是“16”号据点,那里印军设防时间长,工事坚固,碉堡成群,且布有百米纵深雷区,易守难攻。为此,我们连夜向敌“16&号据点出发,为了避免被敌发现,一律闭灯沿着湖边行驶。道路狭窄难行,一边是山,一边是深湖,此时此地,哪能顾得个人安危?一切交给驾驶员就是了。距敌阵地不远,部队改为徒步行军,翻过冰大坂,从敌侧后方运动。深夜时分,寒风像潮水似的一浪接一浪迎面吹来,身上仿佛没有穿衣一样。遇到风雪大时,只好弯下腰来侧身行走,帽子和武器结着冰凌,走一会又得将冰凌敲掉。中途,有一姓黄的四川战士害雪盲,我们将他安置在一块大石后面,当战斗结束返回找他时,见他双脚已冻坏,十指肿胀亮得像马奶葡萄,随即送他去医院,真是令人心痛。11月18日拂晚,战斗打响,印军火力猛烈向我射击,冲击时先头人员误入雷区,被迫停下。由于工兵分队携带的爆破筒有限,很难完成开辟100米纵深雷区的任务,在这紧急关头,全军闻名的滚雷英雄罗光燮就是在这次作业中,当左腿、右臂被炸断后,仍坚持用自己身躯去滚雷,为部队开辟道路的。当时,敌地堡群拼命向我冲击分队射击。喷火连二排四班长潘自兴看到这种情况,背着喷火器立即跃进接敌,前进中头部中弹牺牲。副排长卢荣湖见状,马上前往接过四班长的喷火器,向敌人的机枪眼喷去,敌堡立即燃成一团熊熊烈火。当他继续奔向敌人另一火力点喷火时,不幸中弹牺牲。战士崔相明为了给战友报仇,踏着副排长的血迹从侧面绕道,上去喷火,终于摧毁了拦路敌堡。部队就是这样前仆后继、英勇顽强,恶战了两个多小时,清除了入侵之敌,夺取了阵地。印军在仓惶逃跑时,竟将他们据点附近机场的物资与汽油纵火烧掉,可见他们是何等的恐嗅与狼狈了。整个班公湖战斗,喷火连立一等功一人,二等功四人,一排荣获集体三等功。共牺牲干部战士四人,其中有连长潘盈傅,一等功臣卢荣湖,二等功臣潘自兴、崔相明。这次自卫反击作战,从日至11月18日,打了约一个月。我们部队在600多公里的边防线上,从加勒万河到红山头,从班公湖到西藏阿里,转战千余里。我们在中央军委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在各族人民的支援下,翻雪山、爬大坂、涉冰河,战胜了高山缺氧、风雪严寒造成的重重困难,全体指战员英勇顽强,刀山敢上、雷池敢越、无坚不摧、所向无敌,清除了印军在西线中国境内设置的40多个据点,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重大胜利,大大扬了国威,振了军威,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赞扬。外交部解封中印之战:战争胜利后为何主动撤军中印之战是在号称“世界屋嵴”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之战是从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1962年10月至11月间,中国和印度之间因边界问题展开了一场军事较量。最终,以中国的绝对胜利而告终。但是,中国政府没有就此收复失地,而是选择了主动停火和撤军。几十年来,关于中国政府当时的选择有种种猜测,但是研究学者也只能通过一些回忆录类的文章而进行揣测。上周四的档案公布后,记者进行了查阅,了解到一些这场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而国际关系有关专家表示,这部分档案开放后,对于研究中印之间关系将起到重要作用。11月13日,外交部档案馆开放了1961年至1965年的外交档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1962年中印之战的档案解密。印军士兵在崎岖山路上拖行一辆卡车。资料照片解密一战争胜利后为何主动撤军档案: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因此中国采取了包括主动撤军等许多友好步骤46年前的今天,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从10月20日至11月21日的这场持续了1个月左右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可是,此后中国军队主动停火并后撤。至今,仍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国外交过于软弱,当时应当将本属于中国的领土夺回,那样就不会留有后遗症。但是,本次解密的外交档案中,却向我们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宽宏大量。1963年1月的一份解密档案,提到中国的主动停火并主动后撤。这份档案里写道: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边防部队不仅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而且还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主动交换给印度方面。日和16日,中国政府曾两次照会通知印度政府,中国方面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而不应当通过武力解决,希望中印边境冲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军用物资,就是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采取的许多友好步骤中的一个步骤。可是,“中国方面采取的每一个善意行动,至今都没有从印度方面得到积极的响应。相反,却往往遭到印政府的歪曲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中国政府也对未来寄予希望:“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希望印政府改变蓄意敌视中国的态度。”中印战争期间,在中国领土内进行兵力调动的印军部队。解密二亚非国家对此战持何态度档案:一些国家从中斡旋,希望和平解决中印战争发生后,与两国都很友好的一些亚非国家并不是坐视不管,而是采取了积极地斡旋。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就曾分别公开致书刘少奇和印度总统及总理。在致刘少奇的信中,他表示欢迎和赞扬我国政府11月21日的声明;在致印方的信中称,为了中印的友好、亚非各国团结和反对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阴谋,希望印度接受中国和平解决争端的建议。马里总统凯塔也表示出了同样的愿望。日,他称中印之战为:“亚洲两个兄弟国家之间的敌对行动”。凯塔愿意从中斡旋,以挽救这一不幸的局势。解密三为何公布交还印武器清单档案:印度污蔑中国交还的军事设备多系废品中印之战后,中国政府并未立即对外公布交还印度武器的清单,而是在战争结束了几个月后才予以正式公布。在此次解密的外交档案中,记者找到了原因。一份档案中记载,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在日发表谈话称,印度方面从中国方面接收了一批中国边防部队缴获的印军装备,这些装备都已“损坏不堪”,中国方面交还这些装备是为了“宣传的目的”。罗瑞卿批示的外交部档案。据档案显示,关于中国边防部队把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交还印度方面一事,中国政府之前并未予以公布,而且中国报纸也没有做过任何透露。中国政府只是两次照会印度政府通知了有关情况,这无论如何不能叫做“宣传”。“实际上,第一次公布这件事并且就此掀起一场恶意污蔑中国的宣传运动的,正是印度自己。”中国政府现在是“不得不公布有关事实真相”。在这份档案的后面,列出了所有交还印度的军用物资清单,包括了足有四页纸的内容。“任何没有成见的人都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这一行动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友好的、慷慨的行动。正如清单所表明的,中国交还的物资,绝大部分是完好的,清单中所列的一部分损坏了的武器和装备,也都是印军在撤退时自行破坏了的和在战斗中损坏了的。”解密四战争中印军遗体的处理档案:遗体由中国红十字会妥为埋葬一份名为《中国和印度红十字会就收集印军遗体的来往文件》的解密档案记录:1963年4月初,印度红十字会致电中国红十字会,要求到中国境内的奇普恰普河等六个地区收集在战斗中死亡的印军遗体。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复电称,印军遗体已妥为埋葬。可对方仍要求来中国境内按习俗处理遗体。对于印方的再次要求,中国红十字会表示,为了照顾印度习惯,与有关当局联系后,将派出工作人员于日分批前往上述六个地区。日左右,结束清理和焚化遗体,在这项工作完成后,将把骨灰和遗体送给印度红十字会。中国如此周到的安排,印方红十字会却不领情,声称将直接派出几个小组乘直升机飞入中国境内。中国红十字会最终致电对方称,中国政府已要求印政府停止印度红十字会的上述行动。后来,印方再未就此事致电中国红十字会。专家点评中印边界问题近年仍棘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李巍分析称,中印关系目前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复杂、最有可能爆发潜在冲突的一对双边关系之一。中印边界问题最远可以追溯到1914年英国殖民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它把东段原本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未予承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印度乘机取得了对“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事实上的占领。1962年10月,印方挑起中印边界战争,印度军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溃逃,中国军队本来已经接管了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但为了表示和平的诚意,退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度此后又逐渐将军事力量推进到“麦克马洪线”附近。现今,“麦克马洪线”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印边界谈判的关键性症结所在。中印几次边界谈判都因此无功而返。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两个重要代表,中国和印度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要求中印两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不仅如此,中国和印度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的空间,同时在文化交流上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总之,中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外交部开放的档案表明,早在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中国为了维护大局就做出了很多建设性的举动。今天,中印双方更应捐弃前嫌,面向未来,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和前瞻性的勇气,解决双方有争议的领土争议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出的贡献和榜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战争到底谁赢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