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泄露中国武统台湾说要给中国一个惊喜,他带来了穿着苏联军装的仪仗队 哪一场阅兵

今天阅兵,微博网友关注十大话题都是啥?|习近平|普京|朴槿惠_新浪新闻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今天上午,中国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你知道,微博网友最关注的内容什么吗?你是否错过了哪些热门话题?新浪新闻帮你梳理、盘点“今天上午微博最热10话题”。
  (一)9.3胜利日大阅兵
今天阅兵,三军仪仗队在行进。
  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举世关注。毫无疑问,在微博网友关注的内容中,阅兵排第一。
  这一刻,美丽的天安门广场。今天,无论你身在何方,请为阅兵喝彩,为中国点赞!
  只要民族力量有效凝聚,就没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没有什么目标不能达到。向老兵以及今天帅掉渣美透透的兵哥哥、兵姐姐们致敬!
   (二)这盛世
  “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你所愿吧,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当年送你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网友翻出了当年周总理说过的话。
  (三)左手“敬礼”?
习大大检阅部队,用左手打招呼。
  今天,在习大大在检阅受阅部队时,有网友发现阅兵仪式上,习大大在乘坐检阅车返回金水桥检阅路上用左手“敬礼”。为何会有左手“敬礼”?
  有人有疑问,也有网友自发解释,甚至引经据典,用道德经佐证左手礼大有讲究。左手行军礼,叫制式回礼,非现役军人检阅部队的标准敬礼姿势。没穿军装,不能对军人用右手敬礼,部队在左用右手,部队在右用左手。《道德经》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面对部队时左手敬礼,表示不尚武力。
  人民日报微博称,“其实,只是镜头角度误区,真实情况是,习近平在向三军将士招手致意”。
  (四)白俄罗斯总统儿子
白俄罗斯总统的儿子尼古拉4岁就“涉足”政坛,陪伴父亲参加官方活动。
  元首出访,陪同一般都是第一夫人或者第一先生,但白俄罗斯,则是“第一公子”:总统卢卡申科的幼子尼古拉。这个金发碧眼的正太“小王子”的出现,简直是一抹亮色。在短短半小时内,#白俄罗斯总统儿子#被网友刷上了热搜榜。
  卢卡申科曾对媒体说,这个小儿子就是自己的“尾巴”,此言绝不夸张。尼古拉很小就“涉足”政坛,从4岁开始陪伴父亲参加官方活动。
  有网友说:“真是好萌,还自带转圈,反观奥巴马的女儿们好难过,只能在家里看电视了。”
  卢卡申科还直言不讳地称,自己的宝贝儿子就是自己的“护身符”。有分析称,对于作风一贯强硬的卢卡申科而言,这是在“借助自己的小儿子来显示总统柔情的一面”。
  (五)裁军30万
今天,习近平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发表讲话。
  今天,在纪念大会上,习近平讲话说:“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中国爱好和平,不管发展到哪一步永远不会称霸,中国将裁军30万!”
  (六)老兵方队
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岁。
  此次阅兵组织了2个抗战老兵乘车方队,参加阅兵的抗战老兵由从大陆遴选的、目前健在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我党我军和国民党抗日英烈后代,以及抗战支前模范代表组成。
  这100余名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兵102岁。抗战支前模范平均年龄88岁,英烈子女平均年龄78岁。
  (七)普京
今天上午,习近平夫妇与普京合影。
  普京说会带给中国一个惊喜,原来他带来了曾经和我们并肩战斗的苏联红军。此前,中国军队在俄罗斯唱着“喀秋莎”走过红场。今天,俄罗斯士兵走方阵时,背景音乐选择的是中国音乐。
  普京此次访华,中俄拟签订20多项合作协议,内容涵盖金融、投资、交通、物流等领域,能源也囊括在内。
  (八)奥巴马
奥巴马在阿拉斯加。
  此次阅兵,奥巴马没有来,但他仍是网友关注的焦点。奥巴马去哪了?
  美国电视节目制作单位8月31日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参加《荒野求生》节目,在阿拉斯加州荒野跋山涉水,并向吃虫的英国冒险家贝尔-格瑞斯(Bear Grylls)讨教求生技巧。
  NBC表示,“奥巴马将与贝尔一起,在阿拉斯加的荒野中冒险。他将观察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
  (九)朴槿惠
今天上午,习近平夫妇与朴槿惠合影。
  昨天,韩国总统朴槿惠抵京。今天,她出席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朴槿惠就任总统以来第三次访华。朴槿惠此次率领包括128家企业在内、由156人组成的经济代表团访华,规模为历史之最。
  9月2日晚,《联合早报》援引韩国媒体报道称,“习朴会”从原来的20分钟,延长至半小时。报道称,朴槿惠上午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并共进午餐;下午则与中国总理李克强举行会谈,获得中国超规格的礼遇。
  有网友说:“仅凭妳对中国的那份友好,我都敬妳矢志不渝!”
  (十)朱镕基
今天,李鹏、朱镕基在天安门城楼上。
  据央视直播画面显示,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李瑞环、贾庆林、宋平等老同志出席了抗战阅兵。
  新浪新闻综合报道& 信息来源:新浪微博等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在很多民族的记忆中,英雄构成了历史,他们是这个民族品格、境界、理念最完美也是最集中的表现。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民族,而无视、贬低英雄,无异于断灭历史和血性。
专家称5年后中国光棍人数接近澳大利亚总人口。自1982年以来至今,中国越发严重的性别比失衡将引发“婚姻挤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剩男”规模将接近澳大利亚总人口(2013年估计2400万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将终身打“光棍”。
有叫质量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和质量管理局的,也有叫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和食品监督管理局的,最奇葩的名称是中部某县的XX县市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因为单位名称字数太多,而公章规定的规格太小,所以只能用两圈才能把这些字放下。
回过头来看这段出境转内销的视频和消息,在网上掀起的这场剧情反转风波,我们不难看出,网友的情绪化,是与真相的缺位和到位程度密切相关的。但是作为看客,这种不愿等待真相、求证事实的浮躁,却是与视频中殴打孕妇小偷的那名男子一样,是粗暴而又愚昧的。红场阅兵中国获最特殊礼遇 俄被指已转向东方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方国家的冷落,并未减少今年莫斯科红场阅兵的隆重和热烈。与十年前不同的是,当年坐在普京旁边观看阅兵的是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而今年坐在普京身边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方一片抵制声中,俄罗斯将中国领导人的出席视为“精神支持”。从迎接领导人的车队到参加阅兵式的仪仗队人数,都给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最高待遇。在习近平10日起程赴白俄罗斯前,俄罗斯还派了军乐团和三军仪仗队,在机场再一次接受中国领导人检阅。据俄官方统计,来自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约30位领导人观看了9日阅兵式,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埃及总统塞西、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等。和普京一样,大多数俄罗斯人对西方国家缺席不当回事,他们唱着二战时的老歌,向老兵们表达敬意。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躲开了阅兵式,但她10日还是飞往莫斯科向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表达了与奥巴马并不相同的对俄立场。
  压轴出场体现中俄亲密
  9日,世界的目光投向莫斯科红场,但关注对象不仅仅是俄罗斯,还有中国。各大媒体镜头都特别关注主席台上习近平和普京的互动。习近平和普京并肩坐在第一排,在习近平的右侧是夫人彭丽媛。尽管此前一天习普已经有过数小时会谈,但整个阅兵式中两人不时微笑交谈。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0日称,“仅在阅兵期间,从镜头中看到,普京与习近平9次进行交谈。中国仪仗队也首次走在红场。表明俄中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俄方给习近平最高规格的接待。8日,《环球时报》记者在总统饭店遇到迎接习近平的车队。在其车队前面有7辆摩托车开道,之后是警卫车,然后是小轿车,后面还有好几辆依维柯,最后有警车收尾,各式车辆排出近百米距离。
  “中国方阵太优雅、太整齐划一了!”伴着《喀秋莎》的旋律,由102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方队从容、昂然地走过红场,检阅台上,习近平主席起身向他们挥手致意。9日阅兵完毕后,各国仪仗队的队长出现在广场上,其中中国三军仪仗队队长李本涛受到特别关注,不少俄罗斯人都要求与他合影。
  迄今为止,中国三军仪仗队共赴海外执行过5次受阅任务,9日参加红场阅兵的中国受阅方阵为102人,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在此次受邀参加红场阅兵的10个国家中,中国方队也是人数最多的,其他9国方队受阅人数都是70人。知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是双方协商后达成的方案。
  在出场排序上,中国仪仗队也得到“特殊对待”。按照字母排序,中国本该排在第九位,但却调整到“末位”,压轴出场。外交无小事。一位军方人士对《环球时报》解释了这种微妙调整展示出的深层次含义,“中国方队排在&国际方阵&的最后一位,其后就是主宾国俄罗斯方队,展示了中俄关系紧密相连”。
  三军仪仗队在阅兵仪式上的完美展示也得到了俄方的赞许。9日,习近平与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会面时,梅德韦杰夫称中国方阵“给人印象非常深刻,训练水平非常高”。
  普京“忽略”西方抵制
  英国《金融时报》9日说,多数西方国家政府拒绝了普京邀请,因为“他们担心普京会利用二战纪念活动,为俄吞并克里米亚和它在乌克兰战争中的角色提供正当性”。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俄罗斯9日的胜利日拥有一切成功:1.6万名列队官兵、挂着勋章的老兵以及携带二战死难者照片的亲属,唯独缺少一件东西――二战时西方盟国的领导人。美国派出的代表是驻俄大使特福特,这级别显然比较低。英国派出丘吉尔的孙子。“参加周六红场阅兵活动的外国领导人不到30人,而十年前,参加红场阅兵活动的外国领导人超过50人。”《金融时报》这样说。
  《澳大利亚人报》10日称,普京对西方领导人抵制阅兵“满不在乎”。西方国家的冷落,使得普京把这一天转变成同中国、古巴以及其他对俄友好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的日子。在对数以千计的外国宾客和老兵致辞时,普京选择“忽略”西方国家的抵制,他感谢英国、法国和美国为击败德国法西斯做出的“贡献”。“在显然挖苦美国的一段讲话中”,普京批评了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尝试,但他没有提及乌克兰危机。
  “普京的阅兵,太空也能看到!”德国《图片报》表示, 9日是胜利者的一天,到处是俄罗斯白蓝红国旗的颜色,每个俄罗斯人都很自豪,沉浸在欢乐而庄严的海洋中。普京要给自己的国家自信和未来。 “这是几十年来最大的胜利日庆祝活动之一”,法新社10日称,包括下一代T-14主战坦克和核导弹系统在内的尖端军事装备以及著名的二战时期的T-34坦克隆隆驶过红场。这场阅兵式上还出现了包括远程核轰炸机在内的超过100架军用飞机,在莫斯科上空俯冲。有50万人抱着他们二战时亲属的照片走上街头,这样的游行规模是普京执政15年来最大的。《金融时报》称,T-14坦克在彩排中曾一度熄火,但在周六则毫无瑕疵地成功完成了阅兵活动。英国《卫报》称,苏联红军的胜利仍是俄罗斯国家自豪感的巨大源泉。超过70%的俄罗斯人表示,有家庭近亲成员在二战中被杀或失踪,这使胜利日成为全国团结的一个情感符号。
  “回到苏联”,德国《明镜》周刊8日表示,俄罗斯展示最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并表现出昂扬的精神状态。这一画面让人想起最强大时期的苏联。普京的讲话简短,但中心突出,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还批评二战中“日本的军国主义”,显然是为了与中国结盟。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0日称,70周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普京的俄罗斯要“征服”西方,一场真正的战争还远吗?
  “受伤的骄傲”,德意志广播电台10日认为,俄罗斯就像一个自尊受伤的男子。西方国家的抵制让俄展示世界大国形象的愿望落空。但专家表示,西方不能没有俄罗斯。乌克兰危机需要对话。
  摇摆的欧洲
  10日,默克尔飞往莫斯科向无名烈士墓敬献了花圈。法新社称,对于“跳过了周六主要庆祝活动”的默克尔来说,这明显是一个“妥协姿态”。当天在克里姆林宫与普京会见时,她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在复杂的情况面前,合作和寻找外交解决方案是必要的”。
  “默克尔只得罪俄罗斯一点点”,德国新闻电视台10日表示,默克尔会见俄罗斯总统只有几个小时,但她在莫斯科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德国电视一台说,默克尔访问莫斯科,对俄罗斯来说是一种和解的姿态。这是务实的,为了解决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平衡。
  法新社10日称,普京在会见默克尔前,刚刚接待了91岁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穆加贝称赞普京对抗美国的行为,并称“这就是我们应该在一起的原因”。文章同时称,普京还是展现了与欧洲修复关系的意愿,他接待捷克总统泽曼时说:“与欧洲朋友的关系变冷不是我们的初衷,我希望像您这样的政治家能促进俄欧关系正常化、甚至比以前更好。”泽曼则回应称,他相信“正常关系会取代现在相互间的寒意”。
  “俄罗斯仍希望促进与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德国《经济新闻报》表示,尽管抵制大阅兵,但德国和法国的政治家近来频频与俄罗斯接触。对俄罗斯来说,德法不是真正的问题,美国才是制造欧洲与俄罗斯分裂的原因。
  “俄罗斯实质性转向东方”
  据俄新网10日报道,普京对俄胜利日庆祝活动感到满意,并且未因众多欧美国家领导人拒绝出席而失望,称“我们希望看到的国家领导人都在这里”。
  潘基文9日与普京举行了会谈。他表示,阅兵式后,他看到在红场仍有数万人,还以为他们要举行反政府示威,结果发现他们是支持现政府的。“我看到了俄民众脸上的自豪感。由此我明白,你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习近平访俄期间中俄签署了32项大单,总价值达250亿美元,这令俄媒兴奋不已。“中国得到了一个新的销售市场,俄罗斯促进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在西方制裁背景下,这些协议的签署对俄罗斯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现在我们目睹了俄罗斯实质性转向东方,并确定了世界新的秩序。在这一新秩序中,俄中两国领导人个人关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俄罗斯专家9日对《生意人报》说,习近平通过此次访问表明对俄罗斯直接和公开的支持。
  俄罗斯《消息报》9日称,俄直接投资基金会会长德米特里耶夫表示,中国将掀起对俄投资热潮。目前中国向俄投资占俄所有投资额的18%,今年将会达到25%,未来将会升到40%。
  德国全球新闻网10日称,俄罗斯和中国签订网络安全协议,而美德之间都还没有签订这一协议。中俄的做法给了西方国家一个榜样。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表示,可能因为北京在亚洲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因此乐于拥有一个敢于与西方公开斗争的盟友。 对于欧洲人而言,只有一条路:尽快改善与北京的关系。这早就超出了贸易的范畴。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左凤荣10日对《环球时报》说,中国与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中国领导人出席阅兵式是非常自然的,体现了中俄关系的稳定与巩固。与此同时,胜利日里缺席了当年与苏联并肩作战的盟友,这是遗憾的事情,也说明美国在外交上的安排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恰当。可以说俄美都采取了强硬的外交姿态,而且突出展现肌肉,这是俄美关系近年来一直趋于紧张状态的主因。(记者 郭媛丹 青木 魏莱 柳玉鹏 候涛)
(责任编辑:张海桐)
原标题:红场阅兵中国获最特殊礼遇 俄实质性转向东方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俄罗斯姑娘:中国仪仗队军人帅极了_网易体育
俄罗斯姑娘:中国仪仗队军人帅极了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俄罗斯民众在红场阅兵现场拍照留影。
胸前挂满勋章的老兵在出席阅兵仪式后,相聚言欢。
93岁老兵玛利亚希望政府本着尊重死者的态度,送德军尸骸回家。新京报记者 崔木杨 摄
昨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不朽军团”大游行中,俄罗斯总统普京举着他参加了二战的父亲照片参加游行。
昨日,伴随着莫斯科红场上空环绕的乐曲,中国三军仪仗队威武亮相接受检阅。中国军人平均身高在1.88米以上,个个帅气逼人、雄姿英发。他们身穿最新的14式礼宾服,手持95式突击步枪,伴着前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的旋律走过莫斯科红场,引来红场周边观看阅兵群众的欢呼。
“鹅步”、“正步”红场PK
“以往都认为亚洲人身材没有欧洲人好,现在完全颠覆了。”在现场的一位俄罗斯姑娘说,中国军人帅极了,她的不少女性朋友都在网上表达了对中国军人的爱慕之情。
俄罗斯媒体则评价说:中国人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仪仗队,他们出色的一致性,分毫不差步调一致。
在现场的一位俄国军人则从专业角度点评了中俄两国军人正步的不同。
他说,俄罗斯正步,是对前沙俄军队传统正步稍作修改后形成的。俄国军人正步走时,上体躯干保持正直,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向后摆臂时,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35厘米,脚向前方踢出时,腿要绷直,脚尖上跷,腿与地面平行,两腿夹角90~100度,通过检阅台向右看时,头要上扬30度,以体现自豪感。
为此在军界,也有人讲这种正步的走法为“鹅步”。
中国正步则汲取了德式、苏联正步的经验并加以改动,使它更适合于中国人体型,同时更显威严。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对正步行进步法的整齐划一有着苛刻的要求———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俄罗斯军人踏步时要将下巴扬起受阅,彰显自豪感。而中国军人受特有的东方内敛文化影响则不要求扬起下巴,以避免被人解读成有傲慢倾向。
骑兵受阅致敬历史
红场阅兵,在装甲部队之前,一组骑兵受阅部队引人注目。
记者了解到,这支部队隶属俄联邦保安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警备署总统卫队荣誉骑兵团,这支部队作为苏联红军光荣的骑兵代表,接受检阅。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骑兵也曾发挥巨大作用,因为当地严冬气候,德军装甲部队常常陷入泥泞当中,别洛夫将军将骑兵和空降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追击战斗,创造了骑兵打坦克的奇迹,造就骑兵在现代战争中的经典案例。
后来,骑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未降低骑兵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 现场  
俄国老人帮中国小伙正帽徽
5月9日胜利日不仅是俄罗斯人的节日,也成为中俄的友谊日。
中国人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人
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中俄两国人民互相问候的场景比比皆是。“二战时候我们一起打败了日本,”一位俄罗斯老兵告诉记者,在俄罗斯,中国人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人,大家的情谊是战友加兄弟。
在红场很多游客都穿上了前苏联军装,其间有一位戴着苏联军帽的中国小伙子因军帽上的帽徽钉装反了而得到一位热心的俄国老人帮助。老人抖着手把钉反的帽徽摆正后,拍着中国小伙笑了起来。
最特别的庆祝是“击落敌机”
为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不只是红场,昨日俄罗斯全境庆祝,共有17个城市举行阅兵仪式,40多个城市有群众游行活动。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当天参与俄罗斯庆祝活动的士兵共有78500人,展示了两千多种武器。“乌拉”(俄罗斯语中,有震慑对方、振奋己方之意)声在俄罗斯各地响起,几乎每一座俄罗斯城市都在庆祝这一个特别的节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叶卡捷琳堡,有3000人跳起了胜利者之舞,舞毕后3000舞者组成了“谢谢”;而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一架飞机飞过,飞机上播出“祝胜利日节日快乐”的声音。
在伏尔加格勒,专门复制了1945年的阅兵情景,参加卫国战争的老坦克、老式步枪,连现场有轨电车都是按当时的场景还原,士兵们穿着当时的军装游行,其后和群众在广场上跳舞欢聚;在圣彼得堡,举行了大规模的水上阅兵,1500名士兵分布在15艘军舰上,气势恢宏。
据当地媒体报道,最特别的庆祝来自于克里米亚。当天,克里米亚的上空突然出现一架“德军飞机”,其上纳粹的十字架标识清晰可见,然后苏联的战斗机升空“迎战”,很快“德军飞机”机尾着火,冒出黑烟“掉了下去”。苏联飞机则骄傲地飞过,拉出一条象征胜利的15米长彩带。
- 特写  
93岁老兵希望送德军尸骸回家
俄罗斯国歌响起时,缩在座位里的93岁老兵玛利亚向上伸出一根手指左右摇摆。她回绝了身边年轻姑娘试图帮她站起来的好意。
这位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老兵坚持自己站起来,向国歌致敬。
为了赶来纪念二战胜利七十周年,玛利亚孤身从克里米亚的家中来到莫斯科。一根拐棍,一个磨破了边的双肩背包是老人全部家当。
老人的记忆有些恍惚,一会说自己孤身前来,一会又说是和克里米亚的几位老战士一起被接到莫斯科。
不过聊起战争和外婆,她灰蓝色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她说,16岁那年为了保卫莫斯科,她和外婆来到了莫斯科郊外的森林,任务是破坏德国人的进攻。由于年龄小她当时只负责安装电话线,外婆则把炸弹放在德军的必经之路。
“后来德国人发现外婆埋炸弹,就把外婆抓了起来剥光了衣服后杀掉了,”她说外婆罹难后自己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
老人不愿回忆和德国人作战时的情景,说太惨。老人也不愿意展示自己战争年代的照片。她笑着说,自己年轻时很丑。
老人说,战争结束后她和丈夫离开莫斯科到克里米亚生活。“我希望平静地生活。”
在克里米亚,玛利亚经历了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丈夫去世和不久前的克里米亚骚乱。
“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从来也没想离开我的小木屋”,玛利亚说,不过这一想法在今年有了改变。
她说,在一次耕地时发现自家地里埋有多具当年德军的尸骸。别人劝她直接扔掉,可她认为,即使是德军,死后也应受到尊重。她说,她来到莫斯科,除了参加阅兵庆典,还有就是想找政府解决此事,希望政府本着尊重死者的态度,送德军尸骸回家。
红场阅兵  
现场演奏哪些歌?
《神圣的战争》: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当地时间昨日上午10点,莫斯科红场阅兵开始,现场首先响起的是歌曲《神圣的战争》。
“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慷慨激昂的合唱男声在现场激荡,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
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也很高,它出现在《潜伏》、《士兵突击》等流行的影视剧中,被用在一些英雄奔赴沙场、视死如归的场合中。
日,德国军队侵入苏联。千百座城市被摧毁,成千上万的百姓死在炮火之中。在痛苦和愤怒中,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写下了《神圣的战争》这首诗。
战争爆发后的第3天,苏联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大罗夫读到这首诗,并被深深地打动。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念着这首诗,连夜将它谱成了歌,这就是《神圣的战争》。
6月27日早上,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据亚历山大罗夫的儿子博利斯·亚历山大罗夫回忆:“我记得那些坐在简陋的军用木箱上抽着烟的士兵们听完第一段唱词后,一下子站了起来,掐灭了烟卷,静静地听我们唱完,然后要我们再唱一遍又唱一遍……”
《神圣的战争》很快在前苏联的大街小巷传唱开,极大鼓舞了苏联人的斗志,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获得“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的美誉。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将士唱着它奔赴前线
《神圣的战争》之后,现场军乐团奏响的第二首歌是《斯拉夫女人的告别》。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苏联将士正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前线。
昨日的莫斯科红场,当《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响起时,一些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不少老兵更是眼含热泪。这首歌和《神圣的战争》一样,是俄罗斯传唱度最高的歌曲。
“离别的时刻已来临/你不安地直视着我的眼睛……/再见了,父亲的土地/请你把我们记起/再见了,亲爱的目光/我们都不会怯阵离去……”
其实,这首进行曲原本就是一首军乐曲,它创作于1912年。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沙皇军队的司号手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创作了这首歌,以巴尔干妇女的角度,为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送行。
苏德战争爆发后,这首歌再度在苏联唱响。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亲自担任乐队的指挥,奏响了这首歌,苏联士兵齐声高唱,奔赴前线。
《喀秋莎》:苏联为它专门建了一座纪念馆
当各国仪仗队通过红场时,现场奏响的音乐是《喀秋莎》。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极高,此前排练时,中国三军仪仗队列队前行时就合唱了这首歌,高歌前进的视频在国内被频频转发。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当《喀秋莎》音乐响起,不少中国人都能哼上几句。
《喀秋莎》的原型也是一首诗。1939年,苏联与日军在诺门坎爆发战争,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灵感被激发,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后,很快将它谱成歌曲。
《喀秋莎》迅速在苏联唱响,在苏联上下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据了解,二战后,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胜利日》:有专属演唱的神圣歌曲
红场阅兵,军乐团最后奏响的歌曲是《胜利日》,现场人们齐声合唱。
“亲爱的母亲啊、伟大的祖国/你的儿女们为你抛头颅洒热血/赤脚跑过满是露水的原野/走遍了几乎半个欧洲/半个世界/终于在这一天走向胜利……”
《胜利日》的歌声高亢,歌词振奋。
这首歌诞生在1975年,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30周年而创作。此后,俄罗斯“5.9”胜利日的各种庆典活动,及红场阅兵式上都要演奏这支歌。
前日,新京报记者应邀参加莫斯科政府举行的一场纪念音乐会时,便见识到了这首歌在俄罗斯的“神圣地位”。当天参会的都是苏联的二战老兵和俄罗斯军方高层等,但唱这首歌时,现场全体人员自发起立,高声合唱。
据现场俄罗斯友人介绍,从1975年以来,在俄罗斯的大型正式场合,《胜利日》这首歌都只见俄罗斯殿堂级的男歌手列申科和科布松两位演唱,其他歌手很少“染指”。“如果有别的歌手演唱了会怎样?”记者问,“会觉得不太尊重”,俄罗斯友人答。
新京报特派记者崔木杨谷岳飞莫斯科报道
本文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京要卖外东北给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