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及创新点,获自主知识产权 科技成果情况,成果应用和产业化情况怎么写

当前位置:&&&
大型船舶船台(坞)总装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大型船舶船台(坞)总装工艺
  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船舶工业是关系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造船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三位,但造船效率与日韩等造船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在影响生产效率的各种因素中,船台(坞)总装工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造船企业在制定船台(坞)总装工艺时,一般需综合考虑吊装网络、船台资源、船台吊装工艺等内容,其中有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如:
  (1)船台吊装顺序,制定吊装顺序时应综合考虑时间、船台资源、工艺约束等方面。一个好的吊装方案将有效缩短船台周期。
  (2)分段或总组段在吊装过程中的工艺力学问题,包括结构应力、应变分析等,这一问题的讨论对船舶分段划分、分段总组、舾装完工程度等都将产生影响。
  还有其它一些问题,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为此,本项目拟将对大型船舶船台(坞)总装工艺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以总组段吊装过程有限元结构计算分析、船台吊装网络优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完善船台(坞)总装工艺,缩短船台周期,节省船台制造费用,提高船台(坞)的利用率,为船舶建造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对船台调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些商品化的系统。Lee J K(韩国)采用含约束有向图和神经网络的方法对Daewoo船厂吊装约束问题和吊装顺序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典型船厂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动态模拟了吊装过程,其目的是寻找满足吊装工艺约束的最佳吊装顺序。这些研究对于合理安排吊装顺序和资源调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却没有把吊装网络、时间和所需要的资源约束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从而使优化结果在实际船舶生产中的应用受到影响。REID D J利用遗传算法构建了Petri网模型。REYESA、MOROAR等人利用了启发式搜索算法对其进行了研究。K.Park对船厂生产过程瓶颈问题分段制造日程计划进行了研究,考虑到每个分段的制造日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部分枚举和分解调度的算法,设计了启发式搜索程序。
  我国对船舶建造计划的研究起步于80年代引进船舶生产设计,由于传统模式的惯性难以按现代造船模式推行基于壳舾涂一体化的船舶建造计划。在安排分段制造场地时,有的船厂甚至还用手工根据分段投影形状来规划分段制造日程计划。随着我国船舶企业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船舶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也积极开展了对船台调度体系的研究,从不同方面对吊装过程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基于虚拟制造的计划优化,船台计划计算机化等研究。
  船舶设计工作中,一般需要根据规范要求进行结构强度校核,但是不同于分段或总组段在吊装过程中的工艺力学问题。对分段或总组段在吊装过程中进行结构分析时的建模方法等与设计中的结构分析相似,但环境因素差异较大,如需考虑吊钩、加强材、动载因素,计算结果分析时不能仅考虑分段或总组段的结构应力和应变,还应考虑对舾装件的影响。吊装过程中分段或总组段结构分析的这些特点,在过去的研究工作中很少引起关注。然而,这一问题的讨论对船舶分段划分、分段总组、舾装完工程度等都将产生影响。
  (三)项目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技术关键及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典型总组段吊装过程有限元结构计算分析;
  (2)船台吊装网络优化
  (3)船台吊装网络管理系统
  本项目的技术关键:
  (1)典型总组段结构模型的简化,实现有限元分析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的统一;
  (2)建立船台吊装网络优化模型,对单船、一条半串联等船台总装方法进行优化;
  (3)船台吊装网络管理系统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吊装网络优化、船台资源管理、船台吊装工艺管理、船台调度管理等内容。
  主要创新点:
  上述技术难点的解决也将构成本课题的创新点。
  (四)项目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社会效益、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前景以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将为提高造船效率、实现造船资源平衡探索一条新的途径。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江苏省和国内船舶生产企业,为船台快速搭载创造有利条件,使得船台搭载快速、有序、顺利地进行,缩短船台周期,节省船台费用,提高预舾装量,为缩短船舶码头泊装周期打下坚实基础。
  以14000DWT散货船单船建造为例,根据本项目课题组的初步计算,可缩短船台周期8~10天,码头周期5~8天,若某船厂一年具备建造10艘14000 DWT货船的能力,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后,则可以建造14艘,提高经济效益20%。因此,本项目的产业化前景是明确的,也是可以预期的。
  本项目来源于造船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前景,具体如下:
  (1)为船舶分段吊装过程的结构计算分析提供一种建模和分析方法;
  (2)研制船台吊装网络优化软件,该软件可独立运行,供信息化程度一般的船厂使用;或集成到船台吊装网络管理系统中,供信息化基础较好的造船企业使用。
  (3)研制船台吊装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考虑了吊装网络优化、船台资源管理、船台吊装工艺管理、船台调度管理等内容,将有效提高船台(坞)的工作效率。
  因此,本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江苏省造船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提升江苏省在造船领域的研究水平,切实推动江苏省造船业沿着科学发展的方法前进。因此本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在大型总组段结构分析、船台吊装网络优化、吊装网络管理系统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
  (五)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
  本项目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选择一~两类船型,对分段特征(包括:尺度、结构、型式等)进行分析归纳整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总组段作为研究对象;
  (2)对(1)所选择的分段进行结构有限元建模,进行应力、应变分析。有限元分析中应注意结合CSR(共同规范)。根据应变分析结果,分析变形对分段舾装件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上述有限元分析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模型简化的方法。
  (3)建立船台吊装网络优化模型,对单船、一条半串联等船台总装方法进行优化,研制相关软件;
  (3)研制船台吊装网络管理系统,应综合考虑吊装网络优化、船台资源管理、船台吊装工艺管理、船台调度管理等内容。
  本项目将采用理论研究、数值计算、软件开发、生产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
  (1)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部分
  (2)软件开发部分
  (3)生产应用部分
  项目组因此按上述三部分组成研究小组,研究工作内容和进度由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各小组相互协作,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有序、高效地开展,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六)计划进度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预计2年内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研究内容
  第一工作年度
  (1)调研、收集资料,完成和本研究项目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报告;
  (2)选择一~两类船型,对分段特征(包括:尺度、结构、型式等)进行分析归纳整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总组段;
  (3)对(1)所选择的分段进行结构有限元建模,进行应力、应变分析。根据应变分析结果,分析变形对分段舾装件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对上述有限元分析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模型简化的方法。
  (5)建立船台吊装网络优化模型,对单船、一条半串联等船台总装方法进行优化,研制相关软件;
  第二工作年度
  (1)研制船台吊装网络管理系统;
  (2)生产应用,推广
  (3)系统总结研究工作,完成结题报告。
  (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我单位长期致力于船舶开发设计、船舶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已成为造船行业骨干力量。我单位与国内多家高校长期合作,高校强大的科研力量为我单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课题组在船舶结构有限元计算分析、船台吊装网络规划、优化技术、软件开发等已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如:已完成5000DWT、14000DWT典型分段(上层建筑整体、货舱区舷侧分段、槽型舱壁等)有限元建模和结构强度分析,研制出船台吊装过程优化软件,上述工作实际上是本项目的预研工作,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项目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是可行的,可以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我单位具备完善的研究工作环境,计算机等硬件设施齐全,拥有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MSC以及CSR(共同规范)系统,研究工作所需的硬件设施齐备。本单位近年来与国内大多数造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已得到多家造船企业的支持。因此,本项目的应用实施已有保障。环球好技术
NSXM-146.一种风味酸奶制备方法
发酵乳企业及酸奶吧
发酵奶企业加工及酸奶吧加工
该酸奶爽滑细腻,质地浓稠,分散均匀,味道酸甜适中,奶香味虽然比较淡,但回味悠长。
商业化阶段
NSXM-147.食品粉末化加工关键技术
新型食品粉末化关键技术以新鲜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为原料,经过清洗、灭菌、干燥、粉末化等工序加工处理,从而得到的一种新型食品加工制品。
将新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加工成粉,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产品水分含量低,可以延长贮藏期,降低贮藏、运输、包装等费用;二是原料的利用率高,粉末化技术对原料的要求不高,特别是对原料的大小、形状没有要求;三是加工制成粉后,拓宽了果蔬、肉类等原料的应用范围。
研究表明,粉末化产品几乎能应用到食品加工的各个领域,可用于提高产品的营养成分,改善产品的色泽和风味以及丰富产品的品种等,特别是可用于面食制品、膨化食品、肉制品、固体饮料、乳制品、婴幼儿食品、调味品、糖果制品、焙烤制品、方便面等。可以有效解决我国新鲜食品贮藏能力严重不足、产品滞运、积压、霉烂的问题。
经过深加工后的产品利润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利润,从初级产品到深加工产品,其增值潜力高达几十倍。相关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苹果粉的制作方法(授权专利号:ZL 98.7),天然芹菜粉及其制作方法(授权专利号:ZL 7.2),天然虾酱粉及其制作方法(申请号:.6),天然鱿鱼粉的制备方法(申请号:)。该成果经天津聚昌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年产量100吨,年利税近1 000万元。2006年度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NSXM-148. “活性速溶全骨复合物”产品与技术
“活性速溶全骨复合物”为一新型补钙壮骨制剂,含有骨骼生产所需的全部有机成分和矿物质成分,尤其是其中的成骨蛋白活性得以保存,是补钙类产品的新突破。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Ⅰ、Ⅱ型胶原蛋白:利用动物骨生产高纯度骨胶原蛋白产品,包括医药级、化妆品级和食用级3个级别。
(2)超细鲜骨粉:以“活性速溶全骨素”为原料,制备补钙、壮骨产品,包括速溶颗粒、片剂和骨饮料产品3种形式;开发高纯度低聚骨多糖和低聚硒酸软骨素原料。
(3)低聚硫酸软骨素:以软骨为原料,制备医药原料和保健品原料,用于关节炎、降脂等领域。
(4)生物羟基磷灰石:以畜禽硬骨为原料,制备生物级羟基磷灰石,用于色谱级DNA吸附材料和人造生物骨骼。
完成以Ⅰ、Ⅱ型骨胶原蛋白、天然羟基磷灰石、骨多糖、低聚硫酸软骨素和“活性速溶全骨素”为主的五元一体骨综合利用加工技术平台建设。实现“活性速溶全骨素”补钙、壮骨产品、高纯度骨胶原蛋白(医药级、化妆品级、食用级)、天然生物疏水性和亲水性羟基磷灰石、高纯度低聚硒酸软骨素等产品的中试及工业化投产,实现畜禽骨全面、环保、节能综合开发利用,使其总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有力推动我国畜副产品深加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NSXM-149.发酵型果汁饮料生产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其中,水果的产量越来越大。故解决水果产品的深加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键问题。
在水果加工技术领域,大部分水果被用于制造果汁饮料。部分果汁饮品为简单的调配型普通型果汁饮料,其技术含量低,口味单一,且含有人工香精成分。而且,部分果汁饮料产品含有防腐剂。这种状况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天然的需求相驳,更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加强食品安全大趋势不一致。
天津科技大学果汁饮料研制组研发了发酵型系列果汁饮料。该类饮料与市场上果汁饮料的不同点有:(1)不含防腐剂;(2)赋予果汁饮料除天然果香外的发酵型风味,单纯用人工香精不能调制出该类型风味;(3)含微量的CO2气体。目前,国内无同类产品生产。
NSXM-150.奶啤酒饮料的生产技术
奶啤酒饮料是以鲜乳(粉)、白砂糖为主要原料,采用生物技术,经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的中、高档乳饮料。该饮料兼具有麦香味、酸奶风味和啤酒饮料的风味特点,外观呈均匀的乳白色,含有微量酒精及二氧化碳气体,可冷藏后饮用,风味独特。按酒精的含量可分为奶啤酒(酒精>0.5%),奶啤饮料(酒精<0.5%)。该产品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宾馆、饭店和娱乐场所消费群体中不善饮酒者的理想营养型饮品。
此项技术我校独创,填补了我国啤酒与乳品饮料行业此类产品的市场空白,具有广阔的市场开拓前景。经天津市科委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该技术的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产品为国内首创。并于2003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技术成熟,可按需求方的产量要求进行专项设计。适合于大型乳品厂、啤酒厂、饮料厂实施。可设计成日产10—50吨的生产规模。包装可采用易拉罐、玻璃瓶等。
NSXM-151.益生菌饮料的研制及延长益生菌存活率的研究
该成果是使用干酪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混合发酵技术,开发的一种益生菌乳饮料。比传统的发酵技术缩短了发酵时间,直接利用发酵产生的乳酸进行调配,生产中不易污染,制成的饮料含益生菌数量高。由于采用了益生菌包埋技术,延长了益生菌在饮料中的存活时间,使产品的保质期由原来的25天延长至45以上,可以更好地发挥益生菌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由于瑞士乳杆菌的特殊生理保健功能,使所研制的益生菌乳饮料的功能性大大增加,产品的商业价值得到很大的提高。研制的益生菌饮料稳定、不易发生沉淀,产品口感好,口味独特。
本技术已经成熟,可以用于实际的工业化生产。在生产和销售上的风险较小。
该成果可以单独建厂生产,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益生菌饮料成为乳品厂的一类产品。对生产设备要求不高,一些中小型乳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就可用于这种饮料的生产。
该产品富含干酪乳杆菌和瑞士乳杆菌两株保健功能强的菌株,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适合各类人群饮用,不但可作为嗜好食品,更是一种功能良好的保健饮品。
NSXM-152.比萨干酪加工技术与关键设备
比萨饼干酪有拉丝性能,主要用于比萨饼的加工。我室完成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比萨饼干酪的工业化开发及其生产线建设”,制造出符合美国低水分比萨干酪质量标准的产品。
工艺流程:干酪乳→乳酸发酵→凝乳→切割→热烫→乳清分离→堆积折叠→切碎→热拉伸→成型→腌制→成熟→冷藏或冻藏。
本研究室具有完整的工艺技术,自主设计制造了凝乳槽、搅拌器、恒温恒湿成熟库和比萨饼干酪加工的核心设备——400千克/小时热拉伸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个:(1)一种制作比萨饼干酪的热拉伸机;(2)一种制作比萨饼干酪可原位清洗的热拉伸机。
项目组设计制造了产量为600 千克/小时的加热拉伸机,该机为我国首例;应用以上专利设计制造拉伸机,已为保健然公司加工4吨干酪,产品已全部投放市场;向三鹿集团出售二台干酪拉伸机。
该项目可以用于乳品加工企业,产品利税率可以达到15%~20%,目前制造厂家很少,产品可以比较顺利销售;该项目设计的拉伸机可以在机械制造企业制造,每台售价5万元,利税率达到30%~40%,目前无企业正式制造。
NSXM-153.牛初乳冷杀菌及低温干燥造粒关键装置技术开发
本项目采用了两大关键技术,即:无机陶瓷膜除菌(冷杀菌)技术和低温喷雾快速干燥造粒技术。采用陶瓷膜除菌,操作简单,除菌效果好,并且不破坏牛奶中的有效成分,保持其原有的风味,保质期较传统的“巴氏杀菌”要长。提高了牛奶除菌的技术水平,并且由于膜技术可以实现逐级分离,这样可以提高牛奶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品质。采用低温喷雾快速干燥造粒技术是针对现有干燥造粒技术的不足,当今国际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将快速气流喷雾干燥技术、喷动旋转流化造粒技术、先进的风力分选技术、成熟的PLC控制技术进行最佳匹配组合,强化低温造粒干燥、颗粒风动分选和冷却功能,使微颗粒造粒在密闭设备中连续稳定进行,可满足农产品深加工,诸如乳制品、天然食品添加剂、南瓜、红果、红枣、葡萄功能食品乃至中草药等热敏微颗粒产品清洁生产的技术要求,使其加工工艺具有节能、高效、环保的特质,以符合现代食品生产要求。
本项目的实施与推广,可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提供关健技术,从而使这些一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使用时更方便,营养成分更容易消化,口感更好,不仅可用于保健品、功能性食品、肉制品、固体饮料、乳制品、婴幼儿食品、调味品、糖果制品、烘焙制品、方便面等,还可以为化妆品及中医药的研制提供优质的原料及辅料,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发展途径。本设备的处理速度是40~60千克/小时,每年生产牛初乳粉约30吨,每年加工牛初乳可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
NSXM-154.红枣酒的研究与开发
本项目经过发酵制成的红枣酒酒性温和,枣香浓郁,醇柔甜润,风味独特,保留了红枣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更是易人体全面吸收的一种典型保健饮料酒。
本项目通过小试和中试确定了红枣酒酿造的最佳工艺线路和最佳发酵条件,主要包括:红枣 → 浸泡 → 打浆 →酶解 → 过滤 → 枣汁 → 酵母菌→下胶→陈酿→红枣酒。枣汁经过调整糖酸成分后,选用法国葡萄酒活性干酵母经过发酵后,经过冷热处理,澄清处理,过滤修饰后,得到了产品宝石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及沉淀物;香气:枣香浓郁、酒香怡人、果香与酒香协调;滋味与风格:酒性温和、口味醇和绵长、酒体醇厚丰满、具有红枣酒的典型风格。
本项目实施枣酒的研究与开发,可加快当地水果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符合酿酒业的消费潮流,对贯彻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需要的设备主要包括:打浆机、双压板压榨机、发酵罐、硅藻土过滤机、除菌过滤机等。
NSXM-155.富含多酚抗性淀粉
本项目是以淀粉为原料,在其糊化过程中加入槲皮素,茶多酚等多酚类化合物形成高度分散的多酚-淀粉复合物。这些多酚类复合物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它和淀粉分子形成复合物后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而影响淀粉的酶解性能。这种复合物即为抗性淀粉。这种复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抗性淀粉。抗性淀粉可抵抗酶的分解,在体内释放葡萄糖缓慢,具有较低的胰岛素反应,可控制血糖平衡,减少饥饿感,特别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本发明解决了抗性淀粉在生产过程中产品得率低、生产工艺复杂等问题。
投资点、投资情况:富含槲皮素、茶多酚及其他品种多酚的系列抗性淀粉的制品;主要投资设备有反应器和喷雾干燥塔。目前市场还没有相关产品,项目技术成熟,投资小见效快。
效益分析:主要设备及投资额: 300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年利润:450万元
NSXM-156.酿造型果醋高耐性醋酸菌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果醋及果醋饮料是水果深加工的新型产品,市场快速发展。以果代粮酿造的果醋不仅营养、风味、口感比传统食醋更佳,而且水果所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在酿制中被保留下来,大大提高了果醋的保健功能。由果醋延伸的产品果醋饮料,被称为是继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和乳酸饮料以后的第四代饮料,受到普遍欢迎。我国果醋及果醋饮料的发展较短,是刚刚兴起的新领域。我国果醋发酵基本上照搬粮食液态醋的发酵工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醋酸生产菌种,几乎全部沿用了食醋的生产菌种,缺乏针对性,耐酒精和醋酸能力较弱,酒精转化率较低。
课题组针对果醋发酵特点,课题组分别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条件、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利用选育得到的具有较高乙醇氧化能力和醋酸耐受性的巴氏醋杆菌AC2005,以高浓度果酒为原料,利用液态深层发酵技术,建立了高效的果醋发酵工艺。以年产1000吨果醋饮料计算,年利润约1000万元。
本技术属于发酵工程、食品工程等多个技术领域的高度集成,并先后建立了苹果、山楂等多种果醋的发酵工艺以及果醋饮料生产工艺,特别适用于高浓度果醋的发酵生产。该技术具有发酵速度快,原料利用率高,发酵过程损失小,产品风味丰富等优点,具有广阔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价值。
NSXM-157.绿色加工工艺制备灵芝多糖与抗性淀粉复合物
我国的灵芝资源十分丰富,而灵芝的深加工产品则较少,灵芝的活性成分如多糖大多存在于灵芝切片中,主要以原材料的形式消费,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活性成分的利用效果也不高,为此本项目采用绿色提取技术,有效地将灵芝中的多糖等活性成分高效率提取,然后将这些活性成分与抗性淀粉进行无化学溶剂的耦合反应,制备出了灵芝多糖-抗性淀粉复合物,该生产工艺具有生产成本低、生产过程无化学溶剂使用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等优点。这种新产品既具有了灵芝多糖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同时也具备了抗性淀粉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经有关功能测试,该产品有效起到了两种有效成分的协同干预作用,在预防慢性疾病及调节人体血糖、血脂和血压方面起到明显的效果。
NSXM-158.食用菌复合饮料
食用菌复合饮料以茶树菇为主要原料,辅以灵芝和猴头菇进行复配,以澄清型液体饮料生产为主线,通过配合、浸提、澄清处理、浓缩、杀菌制成复合食用菌功能饮料主剂,开发出复合食用菌功能饮料主剂化加工的工艺过程,具有降低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和抗衰老等的功能,澄清透明,风味独特的复合食用菌功能饮料。产品主要理化指标:主剂的浓缩度大于3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多糖含量≥2%,氨基态氮含量≥100mg/100g;复合食用菌功能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氨基态氮含量≥40mg/100ml。
NSXM-159.长保质期魔芋高纤维高蛋白营养面包及工业化开发
魔芋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大量膳食纤维,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排毒通便以及调节或平衡体内盐份等多种功效。查新报告表明本项目兼顾营养功能、口味与加工,成功地将魔芋、膳食纤维、蛋白等保健成分引入到面包中,应用复合酶生物技术改进传统面包发酵工艺,使其适应工业化生产,并利用多羟基醇类、功能性食品胶及乳化剂等稳定产品品质。
产品纤维含量大于6g/100g,蛋白质含量大于15g/100g,产品质量符合 GB/T和卫生部通知印发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用户使用认为本产品兼顾口味与功能,是一种口感风味独特诱人的长货架期保健面包。
NSXM-160.腌制类蛋制品快速生产技术及自动化设备
真空腌制技术,利用真空减压腌制设备将蛋内的部分气体抽出,通过压力差使料液中的碱、盐等物质迅速渗入蛋内,加速了腌制效率,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口味丰富的再制蛋。
本技术的创新之处:
1. 抽真空可使禽蛋内的空气抽出,由于蛋内外的压力差,使料液快速渗入到蛋内,明显缩短腌制周期,松花蛋由30天缩短为6天,咸鸭蛋由40天缩短为15天,糟蛋由7-8个月缩短为2个月。
2. 松花蛋的腌制在负压状态下进行,碱液等汽体从管道抽走,避免了其对操作人员的呼吸道的刺激和灼伤。
3. 腌制料液经过补充后可以循环使用,减少了生产废液的排放。
4. 真空减压法生产的松花蛋、糟蛋等再制蛋胆固醇较鲜鸭蛋明显下降,这对于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很好的作用。
NSXM-161.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制备技术
中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2012我国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2571.7万吨,产值超过1400亿元,出口创汇24.07亿美元。我国食用菌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是全球食用菌产量第一大国。
中国食用菌生产还以小规模的作坊式为主,食用菌栽培方法还基本延续传统的固体菌种培养的模式,由于固体菌种生产周期较长、污染高、纯度低、易老化等缺点,固体菌种生产方式落后已成为影响食用菌行业进步的瓶颈。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工厂式规模化生产是食用菌生产发展主要趋势,而更为先进的菌种液体发酵制备技术是整个食用菌生产的源头,也是食用菌规模化高效生产的核心技术。
本项目食用菌菌种液体发酵,是利用特定的生化反应发生器加入培养基并通入无菌空气,加以搅拌或振荡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等,使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繁殖生长,获得大量菌丝体用作于生产菌种。液体菌种发酵具有生产周期短、菌龄一致、纯度高、接种简便等优点,克服了固体菌种培养的劳动量大、耗时多、产量低等缺点,有效提高了生物转化率。考虑到液体菌种发酵技术可节约木屑等生产材料,降低能耗等优点,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具有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效益。
NSXM-162.食品、农产品中有害物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针对食品中化学污染,以完善的快速免疫检测技术为基础,开发了集快速提取、基质屏蔽和实时检测于一体的农药、兽药、生物毒素单残留和多残留检测试剂盒和金标试纸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建立标准化的半抗原合成和抗体中试生产工艺生产线和标准化技术保证体系,实现抗体生产由小试向规模化工厂化转化;
(2)重点转化试剂盒稳定剂规模化生产工艺、快速前处理产品规模化生产工艺、试剂盒保护封装工艺,建立成熟完整的适于试剂盒规模化生产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并进行生产改进和测试,以满足技术需求。
所开发的快速检测产品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强、反应特异性好的显著特点。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蔬菜、谷物、水果、茶叶、畜产品等农产品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的快速检测,为保障我国的农产品安全,促进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
针对我国食品中非法添加较为普遍的问题,开发了食品非法添加物快速检测箱等快速检测产品。快检箱是由多功能食品安全现场检测产品优化组合而成,具有功能齐全、携带方便、检测快捷和结果准确等特点。两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分别由7个和26个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组成,使用者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试剂盒的调配,可以满足客户对于各种检测对象的不同需求。
NSXM-163.酶工程在蘑菇深加工中的应用
在天津市的西青区大寺镇、蓟县等地设有食用菌种植基地,蘑菇年产量达5万吨,总产值2.3亿元。但蘑菇采后保鲜负担较重,极大地影响菇农的积极性。本项目利用现代酶工程技术提升蘑菇的附加值,开发蘑菇深加工产品,包括蘑菇冻、蘑菇粉、蘑菇汁、即食蘑菇等,可以为蘑菇加工企业提供相应配套技术和产品,为企业创造效益,对于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大促进作用。
项目优势:
本项目将现代酶工程与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备新型复合酶制剂,以提高蘑菇的利用率;在实际应用中,采用分段加入酶制剂的工艺流程制备蘑菇水解液,简单易行,易于推广;以蘑菇水解液为基础开发蘑菇深加工产品如蘑菇冻、蘑菇粉、蘑菇汁、即食蘑菇等,无化学残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活性更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酶法制备的蘑菇产品生产效率较高,除保持蘑菇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外,蘑菇中有效成分得到全部释放,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和利用。
项目背景和经济效益分析:
本课题组利用现代酶工程技术开发蘑菇深加工产品,经小试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申请国家专利一项。该项目可年生产蘑菇水解液5万吨,产值50亿,所用复合酶制剂250吨,产值近3500万元。开发蘑菇深加工产品包括蘑菇冻、蘑菇粉、蘑菇汁、即食蘑菇等,可实现年产值2100万元。此项目技术及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经济及社会效益良好。
NSXM-164.功能性营养蛋白粉
功能性营养蛋白粉产品的开发是针对我国目前某些膳食营养素供给不足而开展的,可以降低少年儿童、妇女、老年三个重点人群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营养蛋白粉系列产品以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为主要成分,是发展大豆产业、乳产业,促进大豆、乳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乳类食品的供给水平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利用,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都是有益的。同时,功能性营养蛋白粉也符合食品工业加快开展食物营养强化工作,重点推行食品营养强化,减轻食物营养素缺乏状况的趋势。因此,营养蛋白粉的开发符合未来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不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且市场前景广阔。
技术创新点:
1)应用现代营养学原理,根据蛋白质互补作用,进行科学配方。通过分析检测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氨基酸组成,根据人体对氨基酸的营养模式,将两种蛋白质进行科学复配,使其氨基酸组成更合理、更全面,易于人体消化吸收。2)依据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合理强化营养素,改善其营养素摄入不足问题。3)针对大豆蛋白溶解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应用喷涂卵磷脂、沸腾床造粒等现代工艺,提高产品的冲调性能,改善产品的感官和理化指标,提高产品品质。
NSXM-165.双孢蘑菇复合保鲜液及保鲜加工方法
双孢蘑菇是一种重要的食用真菌,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 而蘑菇类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多数是在低温条件下储藏,即在低温气调冷藏库中贮藏。一般的常温保鲜方法时间最多仅为1-2天,而一般蘑菇从冷库中出来,经过运输到销售商再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一般在5—7天左右。所以,蘑菇采用普通包装以及不加处理的一般包装方法是无法保证蘑菇在这期间的品质的。
本项目提供一种延长双孢蘑菇的货架寿命,并保证蘑菇的食品安全的双孢蘑菇复合保鲜液及保鲜加工方法。使用本项目的复合保鲜液包装处理的蘑菇,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在贮运和销售过程中品质下降甚至腐烂的问题,延长蘑菇的货架寿命,并保证蘑菇的食品安全,解决我国蘑菇在销售期间常温短期贮存的难题。并可推广到应用到其它同类蘑菇的保鲜贮藏上,为此类农产品的销售环节提供保障。
NSXM-166.果蔬采后生防保鲜剂的应用开发
本项目采用紫外诱导结合液体深层培养及膜分离技术从灰霉菌、链孢菌、瓜果腐霉真菌中提取出3种诱抗因子,并确定了组成及相对含量;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高效的几丁质酶基因工程菌株,并发酵培养和纯化出几丁质酶作添加物。诱抗因子施用于果蔬后,防御酶系的激活作用明显,对碳疽病菌与灰霉菌菌丝体DNA的复制产生影响;几丁质酶处理协同诱抗因子分解了真菌的细胞壁,分解的主产物几丁寡糖能诱导果皮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增加,提高POD、PPO和PAL酶活性,从而延缓果实的发病时间,降低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明确了几丁质酶体外抑菌作用机理,研究所获得结果对明确诱抗因子诱导果实抗性的分子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内外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以瓜果腐霉KD-331为基础的紫外线幅照诱变、培养基筛选及低聚糖提取工艺流程,获得了提高低聚糖产量的工艺方法;通过发酵罐高密度培养,大幅度提高了几丁质酶的表达量和酶活性;以诱导抗病作用的低聚糖为主成分,添加抑菌的纳他霉素与乳酸链球菌素等成分,并添加适当辅剂配制而成的诱抗防腐剂来源明确,使用安全,该方法对病害的控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化学杀菌剂的水平,能使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降低10~100倍以上。发表文章6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2 项。先后在河北、山东、云南、海南、宁夏、辽宁、天津进行了中试应用,在香蕉和芒果、桃、李子等果实上应用效果显著,果实的好果率在95%以上,贮运果蔬近1500万公斤以上,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达1210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达到506万元。该项目获得201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NSXM-167.配送蔬菜安全流通技术集成和应用
本项目研究了配送蔬菜的货架期预测技术,开发出产品货架期预测软件和货架期预测器,达到了能实时监控、采集温度数值,通过分析软件能够准确的预测产品的货架期的功能;研究了配送蔬菜货架期微生物生长规律,建立了微生物生长模型和呼吸速率变化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了配送蔬菜气调小包装技术,确定了最适预混气体比例和最适流通温度,通过货架期品质和卫生评价,符合国家标准,达到了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效果。该项目应用后,使蔬菜的消费量和加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增强了我市蔬菜深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促进我市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广大农户的种植热情,保证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利于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NSXM-168.大米LOX3代谢调控与规模气调储藏技术集成创新
项目以大米储藏期陈化脂肪酸氧化酶LOX3代谢基因调控生理和气调保鲜分子理论为基础,以节能气调新工艺、配套保鲜膜新产品为保障,形成符合国情的大米节能保鲜产业化理论与技术新体系。主要进行了大米陈化调控机理与节能气调新理论、新工艺的研究;大米专用防虫、防霉、气调保鲜膜的研制;大米节能气调绿色储藏产业化技术模式的开发。该项目集大米陈化分子与生理调控、保鲜膜研制和MA储藏工艺三位一体,实现大米1年品质变化小于15%,总损耗小于3%,年储藏节能20%以上。保鲜大米储藏增值约达300元/吨,以我国1.2亿吨大米流通量,该技术推广10%计,将能实现效益360亿元/年。该项目目前已在天津、北京、河北等省8个示范基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总储量达1558万公斤。获直接经济效益约1353万元,获社会经济效益1.2亿元。该项目获得2013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NSXM-169.山药咀嚼片及速溶粉
以山药块茎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其中的山药蛋白复合物(包括黏液蛋白质、多糖、皂苷、脂肪酸、尿囊素、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营养元素);对剩余残渣山药淀粉进行控制液化得到低DE值麦芽糊精功能食品;并且制得山药咀嚼片和速溶粉。创新点包括:(1)将山药蛋白复合物与山药淀粉进行分离,研发能够满足糖尿病人要求的山药蛋白复合物功能食品;(2)重视对山药淀粉副产物的充分利用,所生产的山药蛋白复合物和低DE值麦芽糊精功能食品,能形成新的产业。
投资点、投资情况:山药蛋白复合物原料和低DE值麦芽糊精的加工、山药咀嚼片和速溶粉的产品的生产。产品成本:加工100kg鲜山药可得4.5kg山药蛋白复合物,估算中间原料价格4500元(每kg按1000元计),可15kg山药低DE值麦芽糊精,价格4800元(每kg按400元计)。加工成咀嚼片或速溶粉,产品附加值可达93元/kg鲜山药。山药是具有优良药用保健功效的食品资源,由于山药块茎含有多酚氧化酶,采集后易霉变腐烂,极难贮藏。本项目实施后将会在山药食品的的研究开发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对山药的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山药系列食品,将有助于改变我国山药产品加工工艺粗放、商品化处理水平低的状况,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有初级产品生产向加工增值转变。为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示范性成果转化。
NSXM-170.碎米深加工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和大米多肽
本项目通过碎米深加工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和大米多肽。本项目开发了高效的大米蛋白除杂专用复合酶制剂,通过酶法除去粗大米蛋白中的纤维素、淀粉和脂肪杂质,使蛋白含量提高到了90%以上;通过优化的蛋白酶复合酶制剂和交替式酶解超滤偶联技术制备大米多肽,产品总蛋白含量达到90%以上,多肽含量达到了70%以上,200-1200 Da的寡肽含量达到了50%以上,超过了国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开发的交替式酶解超滤偶联技术,与间歇式酶解方法相比,提高了寡肽的含量,同时与连续式酶解超滤偶联技术相比,能耗和水耗减少,并降低了过滤过程中的膜阻塞程度,提高了过滤效率。
创新点: 通过复合酶除杂制备高纯度的大米蛋白,通过复合酶水解和可控酶解技术制备高纯度的大米寡肽。
效益分析: 目前市场上碎米的价格是每吨2000元左右,加工成低蛋白含量的饲料级大米蛋白粉,每吨价格也仅在5000元左右,而加工成纯度在90%以上的高纯度食品级大米蛋白,报价可高达5万元/吨,进一步加工成大米肽(肽含量大于90%),其报价更可高达20万元/吨。以年加工1000吨碎米计算,前期设备投入需要200万左右,可每年产生800万以上的经济效益,利润可观。
NSXM-171.即冲即溶功能谷物(杂粮)全粉开发
本项目利用湿热挤压-气流超微粉-耦联技术生产谷物全粉,不但最大程度保留了谷物中的营养、功能成分,而且使其中纤维成分达到温和降解,产品冷水可溶,极大地提高了全谷物的适口性,解决了全谷物口感差、不易加工食用等难题。同时,以开发的谷物全粉为原料,可生产天然功能谷物饮品、速溶谷物早餐固体粥、特殊人群专用膳食等系列全谷物产品,以及富纤维谷物类功能配料,可应用于焙烤食品、冷冻食品、肉制品等不同食品领域。
本项目受天津市科技支撑项目“活性米糠的生物转化与功能产品开发”、天津科技大学引进人才启动基金“米糠类生物活性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的前期资助,已完成实验室小试、中试,并获得成功。已获得天津市科委组织的鉴定成果1项:“活性米糠的生物转化与功能产品开发”(国内领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成果转化条件完全成熟。该项目技术完全成熟,实用性强,已达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水平。年生产能力1500吨生产线投资估算200万元,占地20亩。
NSXM-172.微型冷库
微型保鲜冷库又称“1元经济保鲜技术模式”,也就是每保鲜1kg果蔬,库体建造、控温设备投资、保鲜流动成本和保鲜净利润4个技术单元均1元。以容积120m2为例,果蔬总贮藏量20~25吨,库房与设备总投资约4万元,许多普通农户即可投资兴建,农民自产、自贮、自销,流动资金需求量很少。相当于库体投资2万元左右、设备投资2万元左右、保鲜成本(包装箱、保鲜袋、保鲜剂、电费、人工等)2万元左右,一个贮藏季节(4~6个月)保鲜净利润2~3万元。特别是充气式微型保鲜冷库、气调库,利用新型聚烯烃基发泡材料、纤维材料,通过工艺优化设计,于国内外首次发明出充气式微型CA保鲜库,充气即可使用,配套一体式制冷、气调设备。可以广泛地用于田间地头预冷、产地贮藏保鲜、物流气调运输、批发市场或超市货架保鲜,也可以用于城乡居民、工业、军事领域生活需要。库体与设备总造价相当于相同容积的微型冷库或CA库,但是,库体与设备100%地实现工厂化标准生产,避免了库体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更加快捷,故障率可降低90%以上。像旅行帐篷一样。而且达到传热不传质新水平,为微型保鲜冷库、气调库工厂化标准生产,库体与设备免安装,5年免维护创造了条件。
NSXM-173.天然山楂果粉及其产品开发
山楂属药食同源植物,山楂提取物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类、黄烷类、及其聚合物原花青素物质。目前国内外对山楂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山楂具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压、强心、抗心律失常、降血脂和降胆固醇、抗血小板凝集、抗氧化等活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山楂抗氧化功能食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已完成山楂中生物活性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对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了评价,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和血脂异常的调节作用。
创新点:对山楂提取物活性成分稳定性的研究,使山楂成为又一重要的天然药物和保健品原料,其创新和技术属于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已完成中试试验和产品的标准制定,项目的实施需建厂房1000平米,设备投资500万元。可年产600吨天然山楂粉,产值1500万,利润500万。
NSXM-174.“功能性肽-Fe”生产技术
本项目以动物血液为原料,采用直空降解、絮凝回收等高新技术生产功能性肽铁,改变了国际上传统的蛋白酶水解法生产“肽–Fe”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利用自主研发的电解电离及真空降解技术生产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肽–Fe”,解决当前畜禽副产物利用不足、浪费严重现象,提高畜副产物的附加值,促进农畜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以血红蛋白为原料的“SOD样抗氧化功能性肽–Fe”的定向酶解技术研究,制备“α29肽–卟啉铁”多肽链和“β13肽–卟啉铁”多肽链;
(2)真空辅助降解技术:作为“SOD样抗氧化功能性肽–Fe”定向酶解技术的辅助技术,真空状态可加大酶与底物的接触,提高酶解速率;真空可阻断氧气保护Fe2+不被氧化;
(3)“SOD样抗氧化功能性肽–Fe”的絮凝回收技术:从降解产物中利用特异性絮凝回收技术回收“功能性肽–Fe”成分,以简化分子筛、层析柱以及脱离子等精制步骤,既可降低成本、缩短处理时间,又能提高纯度;
(4)确定了不同动物血液由来的“α29肽–卟啉铁“的免疫原性,筛选无抗原性肽–Fe组分,为生物医药原料开辟使用途径;
(5)确定了“SOD样抗氧化功能性肽–Fe”的抗氧化机理。
NSXM-175.山楂叶黄酮的提取精制工艺
山楂叶提取物中主要含有槲皮素、金丝桃甙、芦丁、牡荆素、异牡荆素、牡荆素鼠李糖甙、牡荆素乙酰鼠李糖甙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山楂叶总黄酮可以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凝聚等,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明显药理作用。
本项目采用新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可生产中、高总黄酮含量山楂叶黄酮品种(不同品种山楂叶总黄酮含量20%~92%)。项目技术成熟。
实施条件和效益分析:当地有充分的山楂资源,项目建设期1年,设备投资约30万元;年加工200吨山楂叶,年生产黄酮10吨,产值20万元。
NSXM-176.抗氧化竹盐制备技术
通过温度精确控制、最优比例的盐竹搭配、降低制备竹盐的时长等关键技术,制造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竹盐。极大地降低了传统制备竹盐所需的原料成本,同时通过技术革新使制备高端竹盐的烧制次数大幅降低。企业可投资厂房、设备、原料等。按年产1000吨计算,纯利润1000万元以上。现该项目正与江苏某企业合作进行中。
NSXM-177.多品种食用、外用功能盐制备技术
通过对人体有作用和功效的一些草本植物的筛选和提取,将其和优质日晒海盐或深井盐相融合,同时结合我国传统药学典籍上的一些用盐配方,经过改良和实验,制备对人体有益的的针对不同功效的多品种功能食用盐和外用盐系列产品。提高了产品的功能性和区别性,针对不同适应人群开发不同功效的多品种功能盐,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企业可投资厂房、设备、原料等。按单一品种年产100吨计算,纯利润80~100万元以上。
NSXM-178.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藻类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
通过对人体有作用和功效的一些草本植物的筛选和提取,将其和优质日晒海盐或深井盐相融合,同时结合我国传统药学典籍上的一些用盐配方,经过改良和实验,制备对人体有益的的针对不同功效的多品种功能食用盐和外用盐系列产品。提高了产品的功能性和区别性,针对不同适应人群开发不同功效的多品种功能盐,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企业可投资厂房、设备、原料等。按单一品种年产100吨计算,纯利润80~100万元以上。
采用膨化柱方法从海藻中直接纯化藻胆蛋白,克服了海藻粘性多糖堵塞色谱柱的难题,同时大幅提高得率,纯度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公司同类产品的标准,生产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然后,进行了藻胆蛋白及其色基多肽组分光敏药物的研制,并对该光敏药物的给药方式进行了研究。
在羽藻中发现了具有强抗肿瘤活性的环肽化合物,同美国科学家已经完成Ⅱ期临床研究的红海牛环肽在组成与功能上基本一致,但由于药源生物红海牛不能人工养殖,难以产业化。为此,我们深入研究了羽藻的生物学特性,发明了用羽藻原生质体团聚球发芽成苗的快繁技术,为羽藻抗肿瘤活性环肽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海带人工栽培规模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海带总产量的90%。以我国人工栽培的海带为原料,使用DMSO提取,得到高纯度的具有强还原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岩藻黄素,用于健康食品添加剂等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该研究结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
筛选出DHA含量高的球等鞭金藻藻株H29,在5升光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养殖,收获量达965.9g/m3;同时完成微藻养殖池的建设,实现球等鞭金藻H29在300m2开放式养殖池中的成功养殖,实现微藻工业化采收和产品的储存;开发出金藻粉软胶囊、金藻粉口含片、金藻粉3种产品。该研究结果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
NSXM-179.贝、虾活性成分研究及高值化利用技术开发
本项目主要特点:符合"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最大化、绿色环保"的宗旨,解决目前贝、虾加工业附加值低、精深加工滞后、二次污染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低值贝类和对虾加工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应用推广情况:项目实施以来,开发的实用技术在天津的宁河、东丽及河北的唐山等地进行了熟化应用,生产出了优质的复合蛋白粉和低聚壳聚糖,满足养殖业和医药环保业的需要,三年累计新增利润769.656万元,新增税收92.529万元,节支总额54.665万元。复合蛋白粉和低聚壳聚糖用于天津塘沽的红鳍东方豚和半滑舌鳎养殖及天津汉沽的中国对虾养殖,又衍生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三年累计间接新增利润71.2万元,节支总额7.26万元。该项成果获得获得201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NSXM-180.微生物发酵过程智能控制系统
本系统用于微生物发酵过程参数检测与过程控制。 现场端通过对发酵实验进行采样,可获取温度、溶氧、PH等参数,具有实时数据采集和存储功能。对菌体产量进行预测,进行发酵建模。
NSXM-181.高钙长保质期中式山羊奶酪(乳饼)
NSXM-182.榨前分离果蔬全营养化利用技术
NSXM-183. 苦杏仁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
应用领域:
该技术主要用于杏仁、核桃、板栗、松仁等坚果类加工过程中的去皮、(脱苦)、干制工序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控制和资源高效利用。
项目水平:
项目申请专利号.X
针对苦杏仁在去皮、脱苦和干制阶段的褐变和油脂、苦杏仁苷、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损失、品质下降以及加工过程的废液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本项目首次提出褐变机理及控制并将超声、层析等技术有效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础。
技术指标:
脱皮率:≥98%
皮中有效成分保存率:≥80%
脱苦率: ≥96%
苦杏仁苷利用率:≥75%
排放废水达到相关环境指标要求。褐变率≤8%
创新内容:
苦杏仁快速有效脱皮的关键技术研究:拟采用绿色加工技术使苦杏仁皮快速有效脱掉,而杏仁皮中营养成分得以最大程度保留,同时由于采用了绿色加工技术,一方面浸入脱皮液中的黄酮等活性成分可以回收利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废水排放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苦杏仁苷提取、分离的关键技术研究:苦杏仁深加工过程有一必须工序就是脱苦,传统的脱苦工艺是用水长时间浸泡,这样一方面费时、费力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宝贵的苦杏仁苷未能利用,而是随脱苦液一同作为废水排放了,这样既造成苦杏仁价值未被充分利用、而且还增加了环境污染。本项目采用微波、超声波耦合等现代提取、分离技术达到了快速、高效脱苦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保留苦杏仁苷的活性并能回收利用,从提高杏仁的附加值。
在杏仁去皮、脱苦和干制过程中均会出现杏仁颜色的改变,不同阶段其颜色变化机理不同,本项目首次对这些褐变及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找到了有效地对策。
成熟程度:
项目成果一部分已在工厂使用,一部分正在进行中试,不存在风险。
市场前景:
本项目符合国家确定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促进杏仁产业链条的延长和杏仁资源的转化均有积极作用。另外,本项目中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有利于苦杏仁加工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核桃、松仁等坚果类加工过程所遇到的褐变等问题,同时,还有助于杏仁加工企业减少化学试剂使用、大幅降低废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该项目技术成果有广阔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投资规模:
可在原有生产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造或新建生产线,投资额150-450万元
合作方式:
技术入股或转让
HQ318-001.增加鲤鱼免疫力的饲料
鲤鱼养殖户、水产市场等
鲤鱼鱼苗培育及池塘养殖
本饲料能够显著提高幼鱼免疫保护率、降低死亡率,饲料系数较低,同时能够增加幼鱼进食,有效遏制幼鱼细菌性疾病感染。
HQ318-002.黄曲霉的生长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生物抑制剂
1、作为安全植物源消杀剂应用于玉米和花生等加工原料的安全保藏;
2、 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含玉米或花生食品的防腐防毒处理,如玉米饲料和花生果酱等。
纳米化处理工艺解决了肉桂醛作为杀菌材料的水溶性和渗透性问题,同时大幅提高了对毒素产生的抑制作用。
HQ318-002-1.系列天然产品检测、开发技术
对天然食品感兴趣的食品加工企业,更加易于天然化的食品是咸味食品,如肉制品、方便面、休闲食品、餐饮配料调味品、速冻食品等。
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不添加化学合成有机物质。利用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天然食品原料生产而成的食品,且采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或传统食品制备工艺生产而成的物质。
天然食品一般指深加工食品,不同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初级加工食品或农产品。
1、提供天然产品工艺配方。共同拟定产品标准,产品生产规范。
2、提供 “天然度”100%的权威检验报告。
生产设备、厂房:原有设备不需要更换。检测设备:暂时不需要投入。开发费用:主要是小规模试制样品。生产成本增加:例如普通天然乳品,增加成本4%左右。检测成本增加:在生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此项费用的增高可忽略不计。
合作方式:
可灵活协商
HQ318-003. 食物风味物质的苍蝇引诱剂的制备技术
需要驱除苍蝇,特别适合在卫生要求比较高的场所,如餐厅、食品加工企业、宾馆等。
目前的苍蝇的引诱剂都具有农药或具有类臭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伤害,而且引诱效果不理想,该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不含类臭素,不含化学农药。
合作开发,技术服务
HQ318-004. 湿面条保鲜技术
规模化生产湿鲜面条的企业,或连锁面条食品餐厅。
从原料处理、加工工艺、配方等方面综合考虑,开发出了安全、环保、高效的鲜湿面保鲜技术,从而找到有效的延长生鲜湿面的保质期的方法,使鲜湿面保质期大大延长。
合作开发,技术服务
HQ318-005. 干面条节能干燥技术
干燥工艺和设备耗能高、产品质量不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干面条的企业。
针对传统挂面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先后完成了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小麦专用粉和传统面制品工业化技术与装备开发子课题挂面生产工业化技术与装备开发和郑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开发挂面生产及干燥技术,完成的成果“节能高效挂面加工技术和成套设备研究与开发”于2013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于同年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部分挂面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合作开发,技术服务
HQ318-006. 香菇素肠
HQ318-007香菇素火腿
HQ318-008. 虫草口服液
HQ318-009. 纯发酵香菇酱
HQ318-010. 开袋即食产品
HQ318-011蘑菇宴方便食品
HQ318-012.食用菌清水罐头
HQ318-013. 菇蔬脆片
HQ318-014:平菇菌种脱毒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简介:本成果主要内容如下:1.从平菇菌株新831和豫6的菌丝体中成功提取出了三个基因组不同的dsRNA病毒;2.采用原基组织脱毒、菌丝尖端脱毒、原生质体再生脱毒方法对带毒平菇菌株新831和豫6进行了脱毒处理,并采用dsRNA技术对脱毒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再生技术可以得到dsRNA带型完全消失即脱毒彻底的菌株;3.对三种脱毒处理得到的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原生质体再生脱毒菌株具有较高的生理生化活性;4.对三种脱毒处理获得的新831和豫6菌株进行了栽培试验。原生质体再生脱毒的新831菌株2号和豫6菌株10号前两茬菇的生物学转化率比原代菌株提高25.4%、22.1%、平均23.75%。而且菇体形态也有明显改观,菇体较大、菌盖较厚等。应用本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经济效益:每栽培投料1000公斤,可生产平菇985.5公斤、实现产值2956.5元、新增产值702.2元;2.社会效益: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水平;3.生态效益: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成果适宜在河南及全国平菇栽培区应用。应用时要求能提供平菇栽培的原料和栽培场地等。平菇脱毒菌株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20.小麦新品种豫农4023
品种简介:豫农4023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出的半冬抗旱小麦新品种,201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11029,并申请国家农作物品种权保护,审请号为。豫农4023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3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抗寒性好,春季生长快,两极分化快,落脚利落,叶色灰绿;成株期株型半紧凑,茎秆蜡质厚,旗叶窄小上冲,通风透光好;纺锤型穗,长芒,穗整齐,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成熟落黄好;籽粒半角质,白粒,饱满度好,黑胚率低;亩成穗35万左右,穗粒数32粒左右,千粒重42克左右。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条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品质分析结果为,容重807g/L,蛋白质(干基)含量13.39%,湿面筋含量30.7%,吸水量64.3%,沉淀值67.2ml,形成时间3.8min,稳定时间5.9min,硬度61HI,出粉率67.1%。
豫农4023已在河南省示范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0万亩。
品种成熟度:已审定并成功推广
HQ318-022.玉米新品种豫单919
品种简介:豫单919玉米品种2011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届一次审定,品种审定编号:豫审玉2011011。适宜河南省各地夏播种植。豫单919玉米品种2009年参加河南省玉米区试(4000株/亩三组),10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74.6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6.2%,差异显著,居19个参试品种第8位;2010年续试(4000株/亩三组),12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91.6公斤,较对照郑单958增产8.4%,差异显著,居20个参试品种第7位。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平均亩产583.9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4%,增产点比率为100%。2010年河南省玉米生产试验(4000株/亩BⅡ组),11点汇总,全部增产,平均亩产596.0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7.7%,居9个参试品种第3位。
品种成熟度:已审定并成功推广
HQ318-023. 番茄品种“粉都丽人2号”
品种简介:最新保护地品种,膨果快、果色亮、特高产。早熟无限型品种,长势健壮,叶量中等,抗性强,连续结果性好,低温条件下仍能较好膨果,膨果速度快,果实圆正、硬实,单果重280g,均匀度好。06-08年在河南、山东等地示范种植,是粉果番茄中表现最好的品种之一,是农大示范园春大棚种植的近百个粉果品种中最高产的品种。
品种成熟度:已审定并成功推广
HQ318-024.番茄品种“豫星2098”
品种简介:大红果耐贮运高档番茄品种。中果型大红果耐贮运高档番茄品种,无限生长型,穗状花序,结果能力强且坐果均匀一致,成熟后果实不易脱落,果实圆形光滑,果脐小,萼片平整美观,单果重180-200g;07、08年在福建、广西、广东、海南、浙江及湖北、山西等地表现优秀,完全可与国外高价品种相媲美。适于保护地、露地及高山区越夏栽培。
品种成熟度:已审定并成功推广
HQ318-025. “豫南黑猪”
品种简介:“豫南黑猪”是以固始县淮南猪为育种材料,历经亲本选育、杂交筛选、横交固定和继代选育四个育种阶段培育而成的新品种。“豫南黑猪”瘦肉率56.08%,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瘦肉型猪标准,肌内脂肪含量为4.11%,远高于国外猪种。新品种还表现出了较强的抗病性。
品种成熟度:已审定并成功推广
HQ318-026:冷却肉汁液损失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本成果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7BBAD70B02)、(2006BAK02A21-7)和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创新工程项目(2006KYCX003) 等课题研究的共同成果之一,201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No. 0019028)。本成果从肌肉蛋白变性、肌纤维结构变化、细胞完整性破坏和肌肉蛋白降解四个方面,系统研究并揭示了冷却肉汁液损失的形成机理;从宰前和宰后两方面分析了冷却肉汁液损失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确定了动物品种、运输方式、宰前管理、宰后冷却等工艺条件,形成了生鲜肉汁液损失的综合控制技术,使冷却肉综合汁液损失降低1%(相对降低30%左右)以上。企业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本技术成果年生产20万吨冷却肉,可减少2000吨冷却肉损失,直接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同时提升了冷却肉的品质。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26_1:高效无抗肉鸡饲料添加剂制备与应用技术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简介:本项目核心技术是将防御素和禽用益生菌二者联合应用,制备出无抗生素的肉鸡饲料添加剂。该添加剂稳定性好,经过多次的系统研究,确定了合理的配伍添加量,饲喂效果表明,肉鸡生长速度优于含抗生素饲料,肉产品安全无残留,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该成果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共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高效无抗肉鸡饲料添加剂制备与应用技术》于2010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厅成果二等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产品在促进动物生产、提高机体免疫力、环境保护、提高畜产品品质、提高肉鸡养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27:大蒜保鲜新技术及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简介:本研究主要对大蒜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大蒜米可食性涂膜保鲜剂的筛选、大蒜米复合涂膜保鲜剂以及最佳可食性复合涂膜保鲜剂对大蒜米涂膜保鲜的贮藏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研究了大蒜米在采后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大蒜米在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数学模型;(2)筛选出了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羧甲基纤维素等一些适合的大蒜米可食性涂膜保鲜剂;并对这些可食性涂膜保鲜剂进行复配;对大蒜米的涂膜保鲜工艺进行优化,得到大蒜米复合涂膜保鲜剂的最佳浓度配比:壳聚糖2.0%,大豆分离蛋白1.5%,吐温-20 0.5%;以及CMC 1.60%、大豆分离蛋白1.00%、吐温20 2.00%,并结合冷藏技术,形成了高效的大蒜米涂膜保鲜技术,延长新鲜大蒜米的保鲜期到9个月而品质不发生明显变化。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27_1:高效微胶囊化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由于抗生素的抗药性、耐药性以及在畜产品中的残留等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逐步颁布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严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因而开发和利用抗生素的替代品-微生态制剂已迫在眉睫。本研究直接从动物消化道内筛选出效价高的优良菌种,并把酶基因转入到高效的菌种中,使该产品具有酶和益生菌的双重功效,这对于消化道发育不完善的幼龄畜禽更为有效。同时选用液体发酵、低温冷冻干燥和微胶囊技术,使产品具有效价高、稳定性好、储藏期长、抗热性及抗外界因子的能力强等特点。由于大多数的益生菌为厌氧或微需氧菌,无胶囊包裹的微生态制剂在自然保存状态下会大量死亡,且抗热性及抗其它外界因子的能力大大下降。另外,对微生物菌群之间配比协调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因而,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微生态制剂的效价及功效,为养殖业绿色饲料和安全畜产品的生产及抗生素的替代提供保障。通过猪和禽的饲养试验证明,微胶囊化微生态制剂对于抗生素的替代,生产性能的提高,畜产品的安全生产,养殖环境的改善,动物的健康和免疫力的提高,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是养殖业首选的一种高效饲料添加剂。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28:雷公藤总生物碱杀虫作用研究与应用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本项目以代表性害虫为试虫,采用室内生测法系统测试了杀虫植物--雷公藤中主要杀虫活性成分的作用方式、作用谱和杀虫活性强度;通过症状学观察、电镜技术与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探讨了雷公藤总生物碱的作用机理,明确了其对昆虫的作用部位是神经-肌肉接点突触,突触前膜上的谷氨酸受体或突触后膜上的γ-氨基丁酸受体可能是其作用靶标,肌细胞和中肠肠壁细胞的质膜及内膜系统也是其作用部位之一,并明确了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昆虫体内重要的杀虫剂代谢酶系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雷公藤根皮中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系统研究了其乳油制剂加工关键技术,并在河南郑州、南阳、开封等地进行了防治小菜蛾和菜青虫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同时大大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田间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改善了蔬菜品质,提高了产品质量,保证了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实现了绿色、环保和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亦十分显著。本项目不仅可在河南推广应用,而且可供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借鉴。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29:无公害根叶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该成果建立了一套从生产基地——生产设施——原料供应—— 生产过程——产品检测——产品储运等系列化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体系标准,研究了几种有机磷农药在叶菜体内的降解过程,确定了其安全用药期;筛选出防治根叶类蔬菜主要害虫的植物源无公害环境友好药剂。研究了氮肥类型和施用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施用不同形态氮素化肥对蔬菜硝酸盐、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研究了重金属对蔬菜生长发育及积累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土壤修复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研究了露地、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栽培季节条件下,有机肥、钾肥、氮肥、磷肥施肥量与叶菜类、根菜类、葱蒜类等主要蔬菜种类品质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添加物对香椿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为示范基地、相关企业及郑州市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制定了河南省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草案);辐射推广面积达34.6万亩,获得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10个,获得绿色食品蔬菜证书22个;协助相关企业与公司建立了一批蔬菜批发市场、加工企业、无公害蔬菜连锁超市和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0:河南省集约化蛋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该成果针对我国蛋鸡集约化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找到了导致雏鸡羽色自别雌雄准确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进行了节能环保型蛋鸡舍设计,有效降低热应激和鸡舍有害气体含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行了豫州褐壳蛋鸡的遗传参数估测,国内首次开展了系祖间轮配的方法在豫州褐壳蛋鸡保种上的应用研究;开展了强制换羽初期补钙对鸡体的影响研究,采用该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蛋鸡换羽期间的死淘率,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了抗热应激添加剂的研制,相关产品有效地提高高温期间蛋鸡的产蛋率,减少热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年来成果应用场家增效1.2亿元。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1::中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物兽医临床应用研究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该成果针对目前养殖业中存在的疫病大面积流行和药物泛滥使用的情况,以及目前兽医临床中中药产品粗制、剂型单一、药物成分的提取和药理作用研究薄弱的事实,通过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药理作用研究,开发出不同的剂型;成果组调查分析了我国我省黄芪及其提取物的市场容量及前景预测,进行了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等的体内外作用效果研究;比较了黄芪多糖颗粒剂、粉剂、注射剂等不同剂型对猪、鸡免疫效果和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探讨了黄芪多糖做为新城疫疫苗佐剂对疫苗性状的影响以及对雏鸡免疫效果的影响;新配方开发了4种具有抗菌、抗病毒、促生长、增强免疫力等的中草药成分提取复方制剂;获得了中药复方及单一成分等11种国家批准文号。经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的猪、鸡、牛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畜禽的生产性能、改善了产品质量、减少了疾病的发生与死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2:木聚糖酶产业化中试及在小麦加工中的应用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简介:该成果经过多年的木聚糖酶产生菌的选育,获得一株产酶活力高、酶系合理、原料粗放、遗传稳定的木聚糖酶高产菌株黑曲霉A-25,该菌在以玉米芯、麸皮为主料的培养基上产酶活力达到国内领先。在河南莲花酶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中试,确定了5吨发酵罐的发酵条件及提取工艺,此工艺在20吨生产罐中放大,发酵罐产酶水平达到900IU/mL以上,成品液态酶制剂活力达2500IU/mL,产品符合酶制剂行业标准(套用糖化酶行业标准QB),建成了木聚糖酶中试线。该酶制剂的生产由于采用玉米芯和麸皮的主料使其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目前同类产品,而活力与杰能科产品相当。将该产品用于小麦谷朊粉及淀粉糖生产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3:大蒜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的研究
简介:本研究主要对大蒜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硫代亚磺酸酯测定技术、蒜氨酸酶提取技术及酶分子构象以及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硫代亚磺酸酯测定技术对测定硫代亚磺酸酯的Lawson方法进行了改良,通过改变半胱氨酸和DTNB的浓度以及延长反应时间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改良后的方法不仅可应用于新鲜大蒜中硫代亚磺酸酯的定量测定,也适用于不同大蒜制品中总硫代亚磺酸酯的定量测定。(2)蒜氨酸酶提取技术及酶分子构象研究对新鲜大蒜、冷冻干燥大蒜片以及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大蒜中提取的蒜氨酸酶粗酶液酶学性质进行比较;采用一步纯化得到的蒜氨酸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园二色性的光谱特征研究,初步明确了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后蒜氨酸酶的热稳定性提高和最适温度提高的机理是经过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处理后蒜氨酸酶的分子构象变得更为有序。(3)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技术
对大蒜的干燥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新型干燥技术——微波真空与真空联合干燥技术对大蒜进行干燥处理,可使得大蒜粉中硫代亚磺酸酯含量达90%以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4:秸秆固化成型燃料(SDBF)及燃烧技术研究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简介:该成果以资源量丰富的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应用液压驱动热压成型技术生产一种可替代煤的成型燃料。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秸秆物化特性、成型机理以及燃烧机理; 秸秆成型机;秸秆成型燃料专用锅炉及多种专用户用炉;秸秆成型燃料技术在农村应用示范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该项目的创新点有:(1)双活塞、双压头和双缸结构液压秸秆成型机;(2)双重倒置式炉排结构成型燃料专用锅炉;(3)适用于处理高含水率原料的三段式成型套筒;(4)户用成型燃料专用炉。燃料体积热值与中质煤相当,CO2零排放,SO2和NOx排放量远低于煤,燃烧性能优于煤,灰渣可作有机肥。可作为中小型燃煤锅炉以及户用煤炉的替代燃料用于工农业生产领域。该技术已在河南、江苏、湖北、北京、辽宁、吉林等省市进行了应用。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5::生鲜肉微生物安全控制与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简介:本成果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02A21/7,2007BBAD70B02)等课题研究的共同成果之一。该成果通过对生鲜肉生产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大量实验研究,确定了主要的微生物污染源,探讨了不同有机酸喷淋对细菌总数和致病菌的影响效果,提出了初始菌数的控制技术,建立了不同温度下的微生物生长模型和冷却猪肉剩余货架期的预测模型,揭示了冷链不间断技术中温度的影响,构建了生鲜肉生产、流通、销售的全程微生物控制技术和货架期预测预报技术,降低了致病菌的阳性发生率,使生鲜肉初始菌数控制在3-4lgcfu/cm2,延长产品货架期至5d以上,可使每吨生鲜肉附加值增加600~1200元,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6::优质原料乳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研究与应用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简介:成果以优质原料乳安全生产和建立牛奶质量控制体系为攻关目标,河南农业大学组织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河南省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沿黄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奶牛饲养小区和规模化集约化奶牛厂组成研究示范推广项目组。项目设计从奶牛营养生理调控技术、优质原料乳生产关键技术和原料乳质量控制体系3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推广应用。从奶牛阴离子盐添加剂、缓解奶牛热应激添加剂、非激素类生物活性饲料添加剂等3方面对奶牛营养生理调控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从环境生态型奶牛场的设计及运行管理研究、农牧结合型规模化集约化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化奶牛饲养示范小区设计和运行管理、制订与推广牛奶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奶牛粗饲料处理利用技术研究等5方面进行配套地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优质原料乳生产关键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在沿黄滩区50个奶牛饲养小区和在郑州、洛阳、商丘和安阳等10个集约化奶牛场中试验示范,极大地促进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该成果在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进行了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原料乳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了乳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7:生物多糖复合酶改良生产高档速冻饺子粉的研究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简介:该成果采用以河南为主的北方小麦品种32个,通过系统研究分析,优选出了最适合制作速冻饺子的3个小麦品种;利用配粉技术生产基础粉,通过微生物多糖胶体、酶制剂等添加剂对基础粉进行改良,开发了绿色天然专用改良剂,生产出了高档速冻饺子专用面粉。(1)立足于河南小麦品种,成功地优选出了适宜生产高档速冻饺子粉的小麦品种,充分发挥河南农业大省的小麦优势,改变了目前依赖进口和外省小麦的现状,为速冻食品行业提供了优质价廉的高档专用速冻饺子粉原料;(2)用绿色天然的物多糖胶体、酶制剂等天然复合改良剂生产的速冻饺子粉,大大提高了速冻饺子的抗冻性能,使其冻裂率明显降低;速冻饺子煮后的表皮光滑、晶莹透明、口感劲道,耐煮,达到了出口饺子的质量要求。该成果200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8:金华火腿现代化生产技术
简介:该金华火腿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肉品加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以色、香、味、形俱佳著称于世。目前金华火腿仍沿用手工作坊式生产,生产条件难以控制,受季节变化制约,产品一致性差,优级品率低。本项目在传统金华火腿加工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及装备,研究制定了金华火腿现代工业化生产工艺和工艺参数,取得3项专利,形成了金华火腿工业化生产技术,生产周期由传统的8~10个月缩短为4个月左右,突破了传统生产的季节限制,实现了全年生产,该技术产品保持了传统火腿的特征香气,优级品率较传统工艺提高20%以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39:复合饲草猪饲料
简介:该技术正是适应我国当前养猪业现状以及猪的采食特点,开发研制而成。主要包括:适宜养猪的青绿饲料品种的选择与种植管理技术;青绿饲料的加工贮存技术;复合饲料的配置技术;饲喂技术。通过该技术多年的实施应用,青绿饲料和精饲料的合理配置与加工,每头肥育猪可节省饲料费用45元,繁殖母猪节省200-300元/年,并能提高母猪繁殖数和仔猪成活率。该技术不仅能够节约精料,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瘦肉率,还有利于食品安全,并操作简便、容易实施,在广大养殖场和养殖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0:禽用系列疫苗
简介:为了保障养禽业的健康发展,河南农业大学禽病所王泽霖科研团队长期注重于生物制品研发工作。目前,研发的鸡“新-支-减-法四联灭活疫苗、新-支-法三联灭火苗、新-法二联灭火苗”等8种禽用疫苗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获发明专利二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研发的成果技术含量高,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发明了先进的超滤装置和抗原浓缩技术;筛选了优质种毒;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工艺并制订了制造与检验试行规程。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1:便携式土壤成分快速分析仪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简介:该产品是一种适于农村基层或流动服务使用的载有全套低成本速测技术的土肥养分速测成套设备,具有专业、快速、方便、低廉、准确的特点。测试成本较常规分析方法减低5-10倍,测试周期缩短至1-2个小时,测试速度提高2-15倍以上,而测试精度仍旧达到常规检测方法的精度要求。产品已覆盖全国,并外销到中东、印尼、美国。目前,已推广4000余套,累计指导施肥2亿多万亩,创社会效益110亿元。其核心技术土壤主要有效养分联合浸提比色方法和仪器通用技术要求已获农业部行业标准立项,并于2009年5月通过审定。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2:大田专用缓/控释肥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简介:该成果主要针对当前普通速效性氮肥利用率低、一般缓/控释肥价格较高、并有一定的环境风险的现状,进行多年攻关研究。经多年攻关,筛选出了生产无机复合包裹缓/控释肥适宜的无机包裹材料、粘结剂、增效剂等,探索出了的最佳的生产工艺条件及工艺流程,目前已研制出系列产品。研究表明,该肥料的主要特点是:(1)具有较好的缓/控释效果,在土壤中的有效期可达80天左右,符合国际对缓/控肥的基本要求。(2)肥料成本较低,该包裹肥料生产成本大约相当于等氮量尿素价格的1.2-1.5倍。(3)肥料环境友好,施入土壤后无不良影响。(4)肥料肥效明显、氮素利用率高 。施用该包裹肥料与单施尿素相比,氮肥利用率在小麦、玉米、棉花上各提高6.3%-15.1%、4.6%-14.8%、9.8%-12.%。该肥料在我省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上已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与环境效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3:液体地膜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简介:该成果针对农田现有覆盖材料存在的种种问题,依据材料成膜学原理,采用五种可降解材料,通过7年系统试验研究,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地膜,深入探讨了液体地膜对棉花高产高效的作用机理,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制成功了无公害液体地膜产品,为农田覆盖栽培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阐明了液体地膜覆盖对土壤物理性状、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为该类产品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了液体地膜棉花生长发育特性,并比较了液体地膜与塑料地膜对棉花生长发育效应的差异,尤其是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差异,丰富了覆盖棉田高产机理理论;首次探讨了利用液体地膜抑制叶片蒸腾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地膜的应用不但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在保墒节水,改良土壤,促进作物早熟丰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4:中小型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
简介:建立了光合细菌连续培养及连续产氢运行工艺模式,提出了太阳能光谱耦合在光合细菌产氢实际应用的现实意义,并在综合国内外生物制氢反应器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内置光源多点分布式光合生物制氢反应器设计理念,设计了有效工作容积为5.18m3的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该装置有效采光面积为为2.7m2,太阳光聚焦后通过118根照明光纤均匀分布于反应器内部,同时配备118组高亮LED作为辅助光源。装置同时采用光热、光电技术为反应器提供热能和电能,是光合细菌产氢过程摆脱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其以葡萄糖为产氢底物时的最大产氢率为5.393 m3/m3od,运行成本为6.7元/m3,当以预处理牛粪作为产氢时其最大产氢速率为0.56 m3/m3od,运行成本为2.87元/m3。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5:下吸式固定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
获奖情况: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简介:该成果从研究生物制成型燃料的燃烧特性入手,确定出主要设计参数,在较详细热工计算的基础上,研制出下吸式固定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热水锅炉,同时,为该类型锅炉的设计奠定了基础。这种下吸式锅炉的燃烧方式,实现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分步燃烧,缓解生物质燃烧速度,达到燃烧需氧与供氧的匹配,使生物质成型燃料稳定、持续、完全燃烧,起到了消烟除尘作用,从而弥补了原有锅炉的不足。经河南省节能监测中心检测,该锅炉的燃烧效率达到7.81%-98.20%,热效率达到74.39%-81.25%,SO2、NOx及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量远远低于燃煤锅炉,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推广应用,燃烧1吨生物质成型燃料成本比燃烧相同热量的煤低25元,该锅炉适用于洗浴、供暖及加热等领域,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6:小麦质量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简介:该成果明确了河南省小麦品质及其分布现状,筛选出了适宜不同品质生态类型区种植的高产且具有高磨粉性能的专用小麦品种,制定了3套优质专用小麦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形成了区域化种植示范区。通过对面食制品品质性状的研究,明确了以面条、馒头等食品加工品质、稳定性能为基础的品质获奖情况指标体系,以及快速、标准的检测技术。构建了小麦安全储藏测报系统,对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并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检验检测全省不同品质生态区小麦的品质。筛选出灵敏、易测的小麦储藏品质获奖情况指标,建立了小麦储藏品质获奖情况和监控体系,并在国家粮食储备库中应用。该成果研究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先进,在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品质获奖情况和速测、品质测报和信息服务、储备小麦品质获奖情况和监控等方面创新性突出,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结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经在全省不同品质生态区示范、推广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7:一种活体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的无损监测系统与方法
简介:本发明涉及一种活体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的无损监测系统和方法,属于作物生产技术领域,专用于水稻生育后期田间生产的实时监测和调控管理。该系统主要由支撑杆、传感器、Flow32包裹式茎流仪主机、包含相关软件和无损监测方程的计算机和电源五个部分组成。该无损监测方法是在水稻抽穗开花后的10-20天进行,将水稻单茎穗颈节间下部2.5cm处的茎秆小心裹入传感器SGA2或SGA3中,通过信号线路将五部分连接,然后启动茎流仪和计算机进行活体、实时、无损监测。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7-1:肉鸡高效饲养技术及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与应用
简介:本项目创新性地采用降低日粮能量水平和料量限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肉鸡的能量限制研究,表明能量限制可明显降低肉鸡的死亡率、耗料增重比,显著降低肉鸡的脂肪沉积,提高肉鸡的总体经济效益;系统进行了肉鸡能量和氨基酸模式的建立,形成了动态的能量需要和氨基酸需要的预测机制; 系统研究了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鱼油等对肉鸡肉质的影响,发现VE有强肉色的作用;研究发现鸡lmbr1基因应是控制一些生长及屠体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这些性状的主效基因紧密连锁。围绕肉鸡高效饲养技术及标记辅助选择研究与应用,申请专利两项,发表26 篇论文,出版了2 部著作,为我省乃至全国的肉鸡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成果可每只肉鸡可增收节支1元。每吨饲料新增利税20元,节支5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肉鸡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肉鸡的疾病发生率和总体死亡率。 项目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肉鸡的脂肪沉积、提高了肉品,减少了肉鸡残次率,减少了饲料浪费,增强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有助于育种场在不杀鸡或少杀鸡的情况下进行屠体性状的选择,有效促进育种场对重要屠体指标的选择,降低了育种场对屠体指标选择的费用。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8:猪禽耐药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检测及其感染的药物防治新技术研究
简介:“猪禽耐药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检测及其感染的药物防治新技术研究”项目,经过2001年以来的努力工作,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鉴定猪禽临床分离菌、多底物双纸片协同法进行酶的分类检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及酶抑制剂的抑酶谱等科学试验,创新建立以动物专用药头孢噻呋为底物的酶分类检测技术及猪禽耐药菌酶与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相应酶抑制剂联用防治临床猪禽耐药菌感染的新型无残留药物防治用药技术,查新表明为国内兽医临床领先。经过在河南、山东等地推广应用证明此新型用药技术安全高效,不仅为临床及时有效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分类检测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为解决细菌耐药性严重、治疗困难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显示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49:速冻油条专用面粉生产关键技术
简介:该项目系统研究了面粉理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等与速冻油条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利用不同面粉间重组搭配及添加剂改良技术,开发出高档速冻油条专用面粉。该技术在省内的面粉加工企业进行了试生产,速冻企业进行了试用,产品获奖情况很高,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该项目如果转化生产,将会大大提高速冻油条产品质量与稳定性,提高小麦的专用化程度,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50:富含铁锌硒营养面条生产工艺
简介:本发明为一种富含铁锌硒营养面条生产工艺,包括将面粉与水搅拌和面,然后熟化、复合、压延、切条等工序,在所述面粉中添加有富铁、富锌、富硒小麦芽粉和改良剂。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生产而成的富含铁锌硒营养面条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 面条的营养价值高,强化后面条中含铁24~32mg/kg,含锌9~12 mg/kg,含硒200~280 mg/kg,完全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2) 强化的铁、锌、硒全部是以有机形式存在,生物活性很好,大大有利于人体的吸收。(3) 面条细腻,筋道,耐煮,不混汤,感观获奖情况达到工业产品优质级标准。项目成熟度:已成功运用
HQ318-051:速冻北方馒头专用粉生产技术
简介:采集北方主要小麦品种46个,全面测定其理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并进行速冻北方馒头制作的实验;选优出了最适宜的4种小麦,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粉理化指标与流变学特性对速冻北方馒关品质的影响规律。对优选出4个品种进行配粉并进行添加剂的改良,研制成功了速冻北方馒头专用粉。利用该专用粉制作速冻北方馒头,具有表面光亮、抗冻性能好、口感筋道、组织结构均匀细腻、比容大,达到优质级速冻馒头的质量标准。目前市场还没有真正的速冻北方馒头生产使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