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辉煌史那个煌其有没有去过的兄弟,现在失业想去学技术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_在线翻页电子书免费阅读,发布_云展网
阅读云展网其他3D杂志
喜欢这样的3D电子杂志?您也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文档免费上传到云展网变成翻页书![点击上传我的文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
描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
关键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50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的社会身份和角色? 技术隐匿性的积极性在于社
济学中的公共品消费问题?指一些人需要某种财会大众敢于直言社会?无忌政治管制能推动社会
产?但实现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获得代价取重大问题如腐败、社会乱象、教育失准、人性丑恶
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7] 搭便车问等信息环境表达的畅通?有助于社会协同治理推
题会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 技术进? 但更为消极的是技术隐匿性会形成不良信
便车” 是指网 络 使 用 者 免 费 无 偿 使 用 技 术 平 台 享息、个人情绪、谣言、群体感染、社会言论灾情的宣
受付费用户的资源?占为己有财产?最通常的表现泄通道? 某种特定情况下?还高举 “ 网络民粹主
就是网络侵权事件发生? 以视频网站为例?根据义” 大旗引导信息流向与流量?偏离社会主旋律与
国家版权局公 布 的 数 据 显 示? 从 2005 年 到 2015正面能量释放?散布不适言论并化身为正义大使?
年?我国已查处网络侵权案 5000 多起?依法关闭导致言论碎片化并出轨正常的社会秩序与法律框
网站达到 3000 多个? 吕忠梅认为?网络侵权发生架?剑走偏锋?将自媒体为建设平台的移动媒介审
的原因 在 于 侵 权 主 体 的 匿 名 性 和 法 不 责 众 心判权无限张大?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技术隐匿性
态?[8] 如网络音频盗取打击行业良序、电子商务中成为网络民粹主义摇旗呐喊的华丽外衣?并催生
假冒商品泛滥导致“ 劣币驱良币”?究其原因就是了敌意的氛围?可悲的是受匿名性诱导的大众对
“ 搭便车” 的恶性循环?自身逐渐丧失反思性却毫无察觉?[6]
在中国?互联网市场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对
( 三) 技术赋权导致隐私安全失控
于人人需要的东西?网络的免费与开放代码是各
所谓技术赋权( 数字赋权) 是指信息技术进步
个网络营运商、组织平台吸粉和沉淀用户的常规赋予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掌握一种权利?[6] 互联网
策略? 这种无偿服务带来的利好是催生了互联网出现之所以被认为会带来一场革命?是因为其背
强国的根基?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后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他们合力
拥挤者或引领者?以免费、共享、价值共通维系彼释放了人的主体性?营造了人人平等的对话框架
此生存空间? 但弊端是滋生了无偿使用的惯性思并颠覆了既往的传者中心论?瓦解了凝固、封闭的
维?在理所当然中享用他者的劳动版权并有意无生产关系与社会基础?重新缔造了平等、开放、人
意间视为己有? 免费获取、无偿开放是中国互联人为中心的新型的信息传播结构? 技术赋权的核
网市场营运的普世性原则?也是促成“ 搭便车” 思心是赋予以“ 人” 为中心的信息内容生产机制与改
维与惯性的底蕴?以别人的支付为自身成本优化造世界通道的能力? 但技术赋权的赋值超越一定
并获得红利已是网民共识? 基于这种“ 搭便车” 心限度并被滥用时?被放大了的人的权利将会突破
理审读和现实提供的版权侵犯无视的孵化?使得桎梏与伦理底线?进而演化成隐私侵权?从而上升
技术便车成为版权安全的公害? 困难的是在普世到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弱化的对立[6] ? 移动技术推
性“ 便车” 心态?以及运营商、媒介组织极力讨好买进移动社交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在虚
方的现实语境下?当权者很难界定版权安全被侵拟空间尽情表达和交流?乐于在移动社交平台上
犯与控制的底线与惩处原则?导致理所当然的免分享即刻动态与人物展示?包括重大事件的亲临
费使用成为版权侵犯的合法外衣?法不责众中版和个人兴趣爱好?而大数据即时锁定功能可以将
权安全沦为法理道义难以界定清晰的红线?个人隐私信息抓取并无善意地运用?将个人隐私社会化和社会议题私人化? 技术赋权导致的隐私
四、移动媒体信息安全治理的逻辑与框架信息泄露和侵权成为网络技术“为恶之” 的最大诟病? 虽然?移动媒体实名制的推广在某种程度上
移动媒体信息生态环境失衡是人、移动技术、可以控制网络乱象?但对手机企业与大量的私人
信息环境中?某一方或者多方力量超越生态体系卖主无疑是沉重打击?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竞争变
中自我调适功能导致系统失灵和非良性运转? 如得异常激烈? 政府虽能频繁出招试图通过出版法
技术赋权导致的技术原罪对于政府与用户层面?规条例?限制市场运作?但是市场以其“ 潜规则” 与
已不是单纯控制与被控制、 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擦边球” 总是能实现边缘性突破?
一方面 政 府 出 招 在 保 障 互 联 网 相 对 自 由 的 基 础
( 四) 技术便车导致版权侵权犯法不责众
上?通过法规与技术手段屏蔽关键词、实名制等强
“搭便车” 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宏观经
化意识形态安全? 但另一方面也利用移动互联网
技术动员社会力量支撑自己的路线? 所以?信息
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促进政治变革?维护意识形态稳定?同时又对被唤起的人的权利意识、政治表
媒介观察 151达支持的社会动员力量催生孵化作用?引发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的行为个体对自身的责任担当更是一个社会性话
题?应根植于大众心智?
( 一) 信息利益主导的治理逻辑
移动媒体信息生态失衡的变革之举是寻找信
( 二) 技术治理为核心的治理框架息主体、技术、环境间的利益均衡? 所谓信息利益
移动媒体和其他互联网媒体治理一样遭遇两是不同利益主体在信息和信息相关的活动中获得
难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国家边界和主权政府仍有满足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9] 是涉及
影响力?国家必须承担责任?持相反者认为互联网移动媒体信息安全各方:政府、移动媒体服务商、
的活力来自其高度开放性?是最适合话语伦理和媒体组织、移动运营商、用户在信息使用中需要获
公共领域的运作? 因此?互联网本身特征使“ 自我得满意所支付的成本?以及维系信息场运作的关
规制”优于立法监督? 也有部分学者强调从技术系链? 和谐的信息生态体系应该是多方利益均
治理入手?认为代码的手写者将成为法规制定者?衡、互相关联的利益体? 从信息利益框架看?政府
开放代码是开放社会的基础?[10] 在中国?对技术赋承担着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力的责任?是
权能力张大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学界历来信息关系场域权利影响的制定者、实施者与把关
有两种观点:悲观主义者将中国互联网仅视为政人?维系个人信息安全和国家稳定是其本责?是信
府进行控制的一个工具?而乐观者则指出技术在息生态链的顶端? 具体治理策略是:针对内容安
产生自由化效应上几乎有无限的潜流?用户总是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令?对移动媒体组织实施
能够利 用 新 发 展 的 技 术 促 使 政 府 控 制 更 为 无资质认证、内容审核、流程把关? 在信息利益均衡
效?[10] 由 Web 4 0 技术催生的移动技术帮助互为中?媒介组织承担舆论安全问责?其安全治理可以
陌生的人们形成了大规模的社群网络?这种形成从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引导三个层面展开?
速度远远超过了政府的控制能力?互联网的信息
作为依傍无线网络的移动媒体?需要借助服
自由反映了市场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本文主张在务商的网络入口与界面平台展开传播与交换?移
信息利益的理念指导下?采取“政府主导” 为基础、动服务商承担的是维护网络环境安全的责任?非
“自我规制”为手段、“ 技术治理” 为核心的治理框常适合利用自身网络或云服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
架?主张针对移动媒体特殊的媒介特点突出“ 技术的安全服务? 网络安全治理可以从网络基础设
治理” ? 原因是移动媒体的用户较之 PC 端更年轻施、网络技术支撑、 网络入口协议入手等方面展
化、自主意识 更 强、 参 与 程 度 更 高、 内 容 生 产 能 力开? 从移动 APP 的开发环节入手?提升移动 APP
更强、对技术的崇尚更明显?故对移动端用户的媒的安全等级?避免出现移动 APP 被反编译、二次打
介素养有更高要求?而且互联网的开放性要求用包、恶意代码注入和侵扰等盗版行为?
户具有自我规制的民主精神?这些因素使得技术
在移动媒体信息生态链中?用户既是生产者
治理得以展开?又是消费者?是信息安全的受益者和受害者?由于
所谓技术治理就是以技术使用权作为主体责主体安全意识薄弱与自我保护能力欠佳导致个人
任的边界框架?制定决策权分配和承担责任?[11] 即隐私信息频频暴露?危及个人财产乃至人身安全?
以技术为核心手段?把控信息内容生产、推送、发<> 显
布、运用的各个环节?以对技术的使用与承担作为示?在社交媒体隐私设置上?23 5% 的用户将信息
移动媒体治理的路径? 针对大量以合法外衣存在设置为“ 所有人都能看到” ?而 对 于 个 人 资 料 的 商
的移动 APP?技术治理对其网络运营环境的直接业使用?51% 的用户表示只要没有对外泄露个人
控制可通过分级与过滤技术实现?采取前段控制资料?就能够接受这一行为? 如此众多的信息隐
模式?将风险控制于行动的输入端上? 对内容安私被社会化、公开化并转化为商业意图?不仅损害
全的控制则主张加固移动平台?如卡巴斯基公司了个人利益?同时也是对社会公权的侵犯? 因此?
开发了反病毒 SDK?国信灵通推出了 NQSky Mshel对移动用户信息安全的素养教育是确保信息生态
加固系统?为市场提供程序代码加密和完整性保良性运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实名制推行、商家网
护技术?有效 阻 止 各 类 添 加 或 去 除 广 告、 修 改、 破络环境加密正日益普及与被接受?但作为负责任
解、汉 化、 挂 马、 添 加 病 毒 等 非 法 恶 意 行 为 侵 袭?
同时对存储在本地的数据进行加密保护?防止数
据被修改 与 窃 取? 保 护 知 识 产 权? 降 低 被 恶 意 篡152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改、插入广告盗版、动态截取机密数据的风险? 而
国实情的必然和现实必要? 但 2016 年是一个分这一切的指向都需要移动媒体服务商承担技术治
水岭?<> 的发布对网络安理的重责?
全净化提出规范意见?各主流媒体在主页分别推
出“ 中国互联网信息安全举报中心” ?人人参与、人
( 三) 美国经验的借鉴与现实思考
人有责的治理思维初现迹象?可谓以“ 人为本” 的
移动媒体信息安全治理已是全球共识?核心
治理图景呈现?是数据与个人隐私安全? 以美国为例?其管理机制是立足移动服务商? 2012 年美国加州已出台政
本文的理论主张是沿着现实国情的逻辑?遵策?要求需要获取加州居民个人信息的公司必须
守移动媒体的介质特性?回归“ 人本位” 的治理框先备案?公司需要首先决定网页或者移动程序是
架? 虽然?现实中会遭遇很多无法突破的难点?但否有对应的个人隐私政策?然后评估隐私政策是
正是这些未突破点能为学者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实否与加州网络隐私保护法和其他条例一致? 2013
现“ 人本位” ?构建符合中国国 情 与 移 动 媒 体 特 质年?美国司法部长发布“隐私在行动” 指导报告?内
的治理路径?提供学术空间?这也是本文的引玉目容为移动生态的推荐?这些推荐是针对移动程序
的?开发者与其他参与者?告诫移动服务商与用户:不要采集不需要的信息?多采用数据目录?提供数据
参考文献:等级?对用户或者潜在用户的隐私保护要清晰、准确、显著地使其接近?[12] 同时?美国司法部对 Ap ̄
[1] Parker D B. 信 息 安 全 [ J] . 娄 承 肇 译. 世 界 科 学? 1985ple 等六家服务商提出原则声明?要求他们开发隐
(10) .私保护的创新策略?提高隐私操作的透明度?促进隐私法在移动领域的执行?[13] 在媒介组织责任担
[2] 周庆山?李瀚瀛?朱建荣?李腾. 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当上?美国采取重罚的方式对 Facebook、Google 等
术语界定初探[ J] . 图书与情报?2006(6) .实施治理?促成其自律? 如 2011 年?美国司法部因谷歌没有及时对一家加拿大医药公司的广告信
[3]丛敬军?王学东. 信息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息进行适当处理而对其起诉?此案最终以谷歌支
[ J] . 情报资料工作?2009(03)付 5 亿美元的罚金告终? 此后?为更有效实施广告信息内容审查?谷歌组建了约 1000 人的内容审
[4] Levinson?P. Electronic Chronicles Columns of the Changes in查部门?最大限度避免不良、不实信息从渠道源流
Our Time[ M] . Tallahassee? FL: Anamnesis Press?1992.出? 可见?美国遵从以法律为准则、以移动服务商为责任人、以技术革新为手段、以媒介组织自律为
[5]吕乃基. 科学技术的“ 原罪” 及其背后的人性[ J]. 长沙理基石的治理逻辑与框架?
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3) .
而中国是立足政府宏观管制层面?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管理设置?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发声?以维
[6]郑永 年. 技 术 赋 权 [ M]. 邱 道 隆 译. 北 京: 东 方 出 版 社?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根本?市场与技术必须服
2014.从政府指令? 对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也是“ 半遮琵琶” ?游走于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实际表达的框
[7] 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架设定中? 以政府、企业、媒体、用户为主体?法律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Published January 1st 1971 by Harvard Uni ̄为准则、 技 术 为 核 心 的 协 同 治 理 机 制 尚 未 搭 建?
versity Press.中美两国治理的根本不同是对媒介管制的机制不同? 在中国?移动媒体已成为舆论阵地中最重要
[8]吕忠梅. 网络侵权与不正当竞争[ J]. 中国法学创新网?的发声平台?承担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主流话语
2016 - 11 - 18.缔造的重责? 因此?对其治理是政府行为多于自我规制?这似乎与互联网的媒介特质不符?却是中
[9] 陈玉和. 信息利益问题[ M]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10] James Curran. Natalie Fenton. Des Freedman. 互联网的误
读 [ M] . 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1] 刘永谋. 技术治理的逻辑[ 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
[12 ] MELISSA J? KRASNOW. Mobile Application and Website
Privacy Policies - It&#39;s Not Just About Cal [ J] . Financial Executive?
2013(3) .
[13] Mobile App Industry Agrees to Privacy Standards in Califor ̄
nia. The Computer & Internet Lawyer? Volume 29. Number 5. May
收稿日期  2017 - 07 - 05  责任编辑  吴定勇抗战前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与世界听众的互动交流
———以国际听众来信档案为中心考察
齐  辉  杨美美
[提要]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为中国对外传播一个重要的窗口? 抗战时期国际广播向世界传布中国抗
战信息?通过节目和电波与世界各国听众建立了广泛的沟通与联系? 借助国际听众来信?中国的国际广播以
“ 听众的需求为导向” ?不断丰富广播节目内容和提升广播节目质量?改善播音员的播音技术?掌握电台 信 号 传
输的范围?注重加强与海外媒体合作?极大地扩大了中国抗战宣传的范围与效果?成为战时中国国际传播的重
要手段之一?
[ 关键词] 国际广播电台?听众?互动交流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7)11—0153—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百年中国新闻史料整理与研究” (15ZDB14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抗战时期日本在华新闻侵略与殖民传播研究” (16BXW009)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齐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美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助理? 重庆  400044    广播电台自诞生以来?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
与交流? 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之下?中国国际广围广的优势?迅速打破了报纸的垄断?成为近代世
播电台与世界各国听众的互动对双方又产生了何界最主要的传播工具? 二战时期?广播电台作为
种影响? 对于这些重要问题?学界尚语焉不详?缺传播武器?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并在战争宣传中
乏细致且深入的研究?② 近来笔者在搜集史料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国际广播俨然已成为战
中?发 现 重 庆 档 案 馆 馆 藏 的 抗 战 前 后 ( 1941 -时军事、外交辅助手段和对外传播工具?参战各国
1948) 国际广播电台与世界各国听众交往信件 556借助广播的传播特性?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广播战?
封?这些信件涉及国际广播电台的播出内容?听众广播战核心内容是争夺国际听众?国际听众的多
反馈和传播效果等众多内容?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寡与收听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国际广播电台的综合
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珍贵史料?至今尚未有人对其实力与传播能力的重要指标? 20 世纪 20 - 30 年
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解读? 笔者不揣简陋?力图解代以英、美、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国际广播电台?在
读和分析这批通信?以微观视角探析国际广播电世界范围内争夺听众?不断扩大其国际传播的影
台与世界听众的交流过程及其效果?探究海外听响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从本土和伪满洲国
众对于中国国际广播的重要价值?进而窥探抗战等地对中国展开了广播侵略?试图瓦解我国抗战
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创办水准与传播能力?军民的战斗斗志与民族精神? 为反制日本?1939
为当下中国国际广播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年 2 月国民政府决定在重庆成立国际广播电台?
提高国际听众认知提供历史的借鉴?使用 11 种外语和 8 种方言每天对外播音近 10 个小时?向世界发出“ 中国之声” ?并由此与世界听众
一、“ 中国之声” :国际广播电台与海外听众互建立了广泛和频繁的联系? 遗憾的是?由于史料
动与沟通的散佚?国内学界对于抗战时期国际广播电台的活动与史实研究仍十分薄弱?其中涉及抗战时期
国际广 播 电 台 原 为 “ 中 央 短 波 广 播 电 台”?甚至民国时期电台与听众互动与关系的研究更是
1939 年 2 月 6 日在重庆正式播音?呼号为 XGOY?尚付阙如?①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广播如何吸引世
隶属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1940 年 1 月 15 日改界各国听众的关注? 双方之间又是如何开展互动
名为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称为“ Voice of China”
即“ 中国之声” ?简称 VOC? 国际广播电台自创立154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以来?陆续与 BBC、NBC、CBS 等国际知名广播机
各类消息?揭露日本侵略者对华侵略的暴虐野心?构建立了联系?每天用英、德、法、日等 11 种国家
宣扬中国抗战的必要性与正义性?为中国抗战争语言和客家话、潮州话等 8 种方言面向北美、东南
取国际支援与同情? 这在现存的听众来信中得到亚及欧洲地区播音?并于此间与世界各国听众建
了充分的展现?一位英国听众赫立逊在收听国际立了沟通和联系?这种情况在现存档案中得到了
广播电台节目后来信写道:充分的印证? 在笔者收集的重庆市档案馆所藏272 封听众来信涉及 16 个国家和地区?其时间跨
“ 近闻贵台清晰之播音?藉悉贵国抗战之渐占度从 1941 - 1948 年?充分说明国际广播电台自建
优势?殊为欣慰? 盖英国多数人士?皆认贵国为维立后逐渐具有较强的信号传播能力?其具体分布
护世界文化之前卫?中英两国间相距甚遥?而能有详情如下表③ :
如此优良之收听成绩?不论在贵台播音方面或本
人收听方面?实均获有光荣也?” [2]
海外听众来信情况表
从中显示?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在英国不仅年份
有着良好的收听效果?也成为英国民众了解中国
272( 封)
抗战形势的一种手段?由于两国互为盟国?故广播
美国 7 封?澳大利亚 2 封?芬兰 1 封?菲律宾
无疑有助于加强双方的这种战略联系? 在信件末1941
尾?赫立逊向中国抗战军民的英勇斗争表达了崇
美国 13 封?
高致敬?并祝愿中国能够“ 继续努力?获得最后胜1946
美国 38 封?英国 26 封?新加坡 1 封?
利?”1947
除了外国听众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最大的
欧洲( 瑞典 83 封?英国 58 封?挪威 4 封?奥
海外听众群体是散布世界各地的广大爱国华侨华
人?他们虽身 处 异 邦? 但 是 对 亲 人 的 思 念? 对 祖 国
地利 3 封?德国 2 封?捷克斯洛伐克 2 封?芬
的关切并未因时空的阻隔而终断? 由于战争倥
偬?信件难通?广播无疑成为海外华人华侨了解祖1948 201
兰 1 封?丹麦 1 封?荷兰 1 封) ?东亚 ( 中国
国讯息最为快捷的手段?他们纷纷来信?借助电波
17 封?日本 2 封) ?东南亚 14 封?南亚( 斯里
了解国内的战况?表达对中国抗战的坚定支持与
必胜信念? 一封来自暹罗华侨的来信认为?中国
兰卡)5 封?北美洲 5 封(加拿大 3 封?美国 2
的国际广播节目对华侨了解中国抗战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 信中这样写道:
封) ?其他 3 封?
“ 自我们祖国展开神圣的全面抗战?至今足足    从表格来看?这批听众来信保存的时间分布
有十二个月了?在这时候我们政府诸公本着一面并不均匀?其中抗战时期来信仅保存 11 封?而抗
抗战一面建设的精神?在战时首都的重庆建立了战以后信件保存较多?仅 1948 年就保存 200 封?
这座规模宏大的广播电台?逐日向海外播送憑?使综上情况?笔者认为存在两个原因?一是档案资料
我们旅居海外的侨胞得于每日聆听我们祖国抗战的散佚?导致抗战时期及其他年份资料未能有效
胜利的捷报?得到无限的慰藉” [3]保存? 另一个原因有可能在国际广播电台创办初期?其传播能 力 和 创 办 水 平? 没 有 后 期 成 熟? 故 战
荷属往漳全使华侨来信则期待中国的国际广时与平时相比?来信互动可能不多? 就地域来看?
播能够长久坚持为海外华侨服务的方向?不断提这批听众来信中?英国来信最多有 84 封?美国来
升信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满足海外华侨对国内信 60 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距离较远的
讯息的迫切需求? 信中写道:北欧地区来信也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瑞典一地来信即有 83 封?而周边挪威、丹麦、奥地利、芬兰
“ 自穷兵黩武者疯狂侵迫我祖国以来?已二年均有来信被保存下来?可见国际广播电台后期其
于兹?幸赖诸 将 士 英 勇 奋 斗? 前 途 已 渐 近 光 明? 目信号已能远及北欧地区? 此外新加坡、菲律宾这
前我军易守为攻?敌势已衰?终必崩溃?同侨等对些华人聚集区?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拥有数量庞
于抗战消 息 至 为 关 切? 自 贵 台 成 立 后? 地 无 分 远大的且稳定的收听群体?故来信数量亦多?
近?时不论早 晚? 均 可 接 聆 贵 台 放 松 之 一 切 消 息?
使国内与海外获得更密切的联系?同侨等诚感无
二、民国时 期 中 国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与 海 外 听 众
限的兴奋? 尚 望 继 续 努 力? 以 达 成 抗 战 建 国 之 目的对话与互动
的?” [4]
( 一) 传播抗战信息赢得海外听众同情与支持
还有听众对于国际广播在抗战报道?信号传中国抗战
输及节目编排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为提高广播
记者陆铿在<> 一文中指出?“ 中国国 际 广 播 电 台 之 产 生? 目 的 即 在 配 合 国际宣传?加强我国与盟友之联系”?[1] 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多个国家语言?每天以消息、演讲、时事述评的方式?向世界听众发布中国战场节目质量出谋划策?称赞国际广播电台的闽南语
新闻史 155播音清楚?信息准确?信号质量稳定:
祖国和家乡的联系?积极响应国内的号召与呼吁?
“ 贵执事( 笔者注:指播音员) 方以国际各种语
为祖国捐款捐物?有的直接回国组成志愿队参与言?及祖国各地方言之播送? 深恐无此从容之时
抗战斗争?在这里广播的宣传与鼓动无疑发挥了间? 如能于可能之范围内?择优广播则尤幸矣?
巨大的作用?贵执事作闽南语时?听者咸嘉其语音之爽朗? 尤其是每述一地方?必详细提示该地在某省之南?或
( 二) 战后海外听众愈加关注国际广播节目质某县之北?及若干公里之距离? 故听者如按图索
量与播音水平骥?不致茫然索解?而且发音正确?态度从容?诚属不可多得也?” [5]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局的动荡?各国听众来信
更加关注节目质量?对国际广播的创办水平提出
有的海外华侨在收听国际广播电台节目的同
了更高的要求? 而国际广播电台在对外宣传作用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国际广播电台收听效果
下降?人员与经费不足加之缺乏独立的新闻编辑提供情报?收集信息? 例如 1943 年 5 月 11 日晚?
队伍?导致其节目稿源严重依赖中央社和<< 中央日国际广播电台以厦门话对新加坡华人播音? 在播
报>>? 这些新闻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尤其缺乏信息音即将结束时?播音员不无遗憾地说:
的独家性和可靠性?从而招致了海外热心听众的
批评? 一位曾经供职于国际广播电台?后在巴达
“ 贵台连日 收 到 各 地 对 于 贵 台 播 音 之 感 想 颇
维亚担任中央新闻社记者的谢先生( S. T. Hsieh) ?多?独对南洋方面尚未接及任何人之报告书?希望
在来信中毫不客气地批评国际广播电台的新闻节南洋侨 胞? 作 一 ‘ 听 后 感 想’? 寄 上 以 资 参 考 云
目缺乏对听众的吸引力? 他写道:“ 坦白地说?我云” ?[6]
认为国际广播电台新闻内容‘ 太单薄’ 了?我希望
你能增添更多‘实质性内容’?” [8] 单薄的实质是新
新加坡华侨在收听到电台请求后马上给予热
闻节目缺乏可信性?稿件从内容到观点对听众而烈回应?5 月 13 日他们给国际广播电台回信?详细
言缺乏吸引力? 针对批评?国际广播电台在回信介绍了国际广播电台在新加坡播出的信号质量?
中也承认?“新闻不够充实”?“ 但是碍于现有条件节目内容和传播效果等讯息?并对进一步提高节
的制约也是无可奈何”? “我们非常认可你关于英目提出了建议?信件内容如下:
语新闻缺乏‘ 实质性内容’ 这一说法?但是英语新
闻是由中央社提供?同时这也是我们在重庆所能
是故同人等特将本晚“ 听后感想” ?略述于下?
做到的?” [9] 事实上?战后?随着中央广播事业管理以供监察焉?
处和中央广播电台迁回南京?国际广播电台虽驻
留重庆?但设备与人员均难以为继? 为此?而该台
(1) 时事报告———用各种方言?如国语、厦门
关停部分小语种节目?只留国语、粤语、英语、俄语语、粤语、 英 语、 马 来 语 等 报 告? 甚 为 明 晰? 句 句 入
和越语播音?从而导致海外听众的流失? 这期间耳?惟有任何之杂音? 与日本之广播电台较清楚
国际广播电台的听众来信几乎都来自华人华侨?颇多?实可与本坡相比?足见吾国对于宣传方面之
欧美听众来信几乎难觅踪影?来信内容也仅是提注意?改良之迅速? (按以前贵台之播音每不甚清
出“ 希望国际 广 播 电 台 能 增 加 一 些 时 事 评 论 等 节晰) ?并可证明吾国政府办事之精神也?
目” [10] ?由此可见抗战后国际听众更加注重节目
质量?尤其是作为整个国际广播节目支柱的新闻
(2) 音乐方面———包括各种音乐?音调适当?
节目质量?但显然战后国际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节拍清楚?甚为动听? 且所选均为救亡之名曲著
质量并未因战争结束而明显提高?难以满足国际名歌谱等? 甚为适合现代化之有价值的音乐也?
听众的需求?(按本晚所播之音乐计有<> << 牺牲到最后开头>> 及<> 等)
抗战结束后?娱乐节目重新被置于国际广播
电台广播节目的重点? 在传播策略上?战后国际
但在九时二十分( 新加坡时间) 以后则较逊
广播电台根据海外听众的收听喜好?适时加强了色? 常有鸣鸣鸣之杂音? 未知是否日本电台故意
音乐节目的播出? 据资料显示?1947 年每日播音发音相扰? 总之如此之收获?可谓成功之至也?
时间为 6 时 35 分钟?其中新闻节目占 43% 、演讲聊欢数语?以供参考?专此奉闻?[7]
节目占 4% 、音乐剧则占 53% ?[11] 从中显示出国际
广播电台对于音乐节目播出的重视? 事实上?国
抗战时期在敌占区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的节目
际广播 电 台 播 出 的 音 乐 节 目 也 颇 受 海 外 听 众 欢无疑要冒着巨大的危险?仅在菲律宾即发生因收
迎?其中一个名为“ 交响乐时间” ( Symphony Hour)听同盟国广播而“传播反日宣传” 被日军残酷屠戮的事件? 尽管面对日本禁止收听的严厉惩罚?广大海外华人华侨仍借助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了解中国抗战的进程?通过电波的纽带?他们维系着与156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的栏目最受听众喜爱? 在现存听众来信中?来自
汤米李( Tommy Lee) ?在收听了国际广播电台的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国的听众?以及旅居天津、广
节目之后?对播音员的发音表达了极度不满? 他东等地的国际友人均表示喜爱收听这档节目? 一
批评道?“ 对 于 听 众 来 说? 某 些 词 被 他 朗 读 得 非 常位来自新加坡的听众陈先生( Tan Kim Neo) 在来
可笑?不仅发音令人绝望?并且还带有非常明显的信中写道?“我非常喜欢听‘ 交响乐时间’?因为这
口音?” 针对播音员的糟糕表现?汤米李在信中是唯一一个每天都能听到交响乐节目?” 而对于
提出两点改正建议:第一、播音员应由新闻部门管“交响乐时间” 栏目的热播?国际广播电台似乎也
理?第二应增设对外听众需求栏目? 他写道?“ 我颇为得意称?“ 它确实已经在世界上流行起来?而
建议那些学习语音的人应该由新闻部门掌管?而且最令人高兴的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它?” [12] 由于
且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应该是以满足听众需求“交响乐时间” 栏目的热播?由此衍生的歌曲点播
为目的的?” 也有听众来信反映国际广播电台播音也成了 听 众 与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互 动 交 流 另 一 种 形
员播音语速太快?导致信息收听时有遗漏? 一位式? 在现存听众来信中?很多信件听众来信都是
听众在来信中写道?“ 贵台晚间之纪录新闻?报告听众的点歌要求?而国际广播电台一般都会尽量
速度太快?致 时 有 遗 漏
为 此 特 请 转 知 张 宝 珍满足听众的要求? 例如有一位旅居天津的听众安
先生( 此人应为播音员) 等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减低德鲁莫罗佐夫( Andrew Morozoff) ?在 1948 年 3
速度?最好以南京电台之速度为标准?这可符合纪月 16 日来信? 希望电台 能 在 21 日 的 “ 交 响 乐 时
录新闻节目设立之原意?” [17] 这些建议对于播音间” 节 目 中? 听 到 弗 朗 茨
李 斯 特 的 << 第 五 狂 想
员了解观众收听习惯?提高播音水平无疑具有价曲>>?同时他还为母亲生日点歌? 他写道?“ 我还有
值?另外一个请求?3 月 28 日星期日是我母亲的生日?能请您为她点播一首肖邦的升 c 小调<< 幻想即兴
作为以“说话” 为职业的有声语言传播主体?曲>> ?这将是她收到的最大的惊喜?” [13] 国际台在 3
善于表达是播音员主持人应该有的“ 专业技能”?月 23 日的回信满足了这位听众的要求? 回信写
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并不都像汤米李所说的道:“ 你 21 号的电台请求已经播放完毕? 如果我
那样“ 令人绝望” ?有两位播音 员 的 广 播 也 得 到 了们资料室里有肖邦的唱片?我们将会尽全力地为
许多海外听众的认可与赞赏?他们是来自加拿大您母亲在生日当天播放?” [14] 而在另一位来自英
广播公司( CBS) 西岸区节目主任、著名记者邓乐国的听众贝内特( Bennett) 的来信中?他也希望电
夫夫妇? 作为专家?他们受到国民政府邀请来华台能在“ 交响乐时间” 节目中为他点播一首平克
指导国际广播电台播音工作? 一位菲律宾的听众劳 斯 贝 演 唱 的 << Silver Threads Among The
来信称?“ 邓乐夫和她的夫人是非常优秀的新闻播Gold>> ?[15] 从回信中得知?国际广播电台同样满足
音员? 他 们 不 仅 语 言 表 达 清 晰? 而 且 容 易 理听众的请求? 由此可见?战后点歌及音乐节目成
解?” [18] 他们纯正的美式口音?受到许多听众的喜为国际广播电台最重要娱乐节目形式?通过互动
爱? 除了邓乐夫之外?还有其他播音员也得到了点播的音乐极大满足了听众的悦乐需要和情感需
听众的赞赏? 一位驻清迈领事馆负责人来函盛赞求?这成为国际广播电台与观众互动沟通最为经
国际广播电台某播音员的声音是其他国语播音台常的交流?
所不能企及的?“ 贵台国语播音员某女士?声音极
为清脆?且 语 调 轻 重 配 合 适 宜? 尤 觉 入 耳 堪 称 标
除却音乐节目之外?听众与播音员的通信交
准?国语播音口非其他各台所能及?” [19] 由于广播往?也成为国际广播电台与海外听众交流的主要
突出语音的传播特质?听众往往容易与播音员建内容? 众所周知?播音员是广播电台的灵魂所在?
立友谊?随着战争的结束?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向一个优秀播音员的播音效果往往成为电台的“ 代
娱乐回归?听众的要求更加追求娱乐效果和信息言人”或“名片”?是收听率最重要的保障手段? 正
的多元与准确?尽管国际广播电台力所能及来满如民国播音专家陈沅所指出?“ 播音人员?既然是
足观众的需求?但听众来信中针对节目质量和播电台的灵魂?而灵魂的运用?就在运用灵魂者的善
音水平提出的诟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广于安排了? 以前曾说过?播音人员?犹之乎人体的
播电台后期节目制作质量的下降无法满足国际听神经系?而神经系是代表电台的声誉的?” [16] 抗战
众丰富且多元的需要?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 还都” 南京?国际广播电台仅剩下国语、粤语、英语和越语四种语种播音?播
( 三) 加强与 海 外 媒 体 互 动 合 作? 不 断 提 高 传音员流失严重?引发播音质量的下降?这引发了听
输技术水平?扩大传播空间众的不满与批评? 1948 年 1 月 4 日马来西亚听众
在现存国际广播电台通信档案中?有相当数
量信件为该台与世界各国广播电台或新闻机构来往的公函?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广播电台使用短波
新闻史 157广播传播?因此其广播节目要想落地?就必须与各国当地电台建立合作?利用当地广播传输信号网
反馈收听效果不佳?从而引发过国际广播电台调络来提高信号稳定性? 抗战时期国际广播电台与
整收听信号的案例? 例如 1947 年?众多美国东部国际各大广播机构建立了广泛合作?现存部分通
地区听众来信反映国际广播电台信号接收效果不信反映了双方机构合作与交往的情况? 如抗战胜
佳?参杂杂音?收听效果模糊? 这些意见引起了国利以后?国际广播电台与 <> 杂志合作
际广播电台的重视? 最初电台将信号不佳归结于就是一例? <> 创刊于 1919 年?是美国
当地广播电台信号干扰和天气原因?但后来随着一份以介绍无线电广播及电子技术发展的专业性
信号持续恶化?遂引起了冯简的关注?经其观察和杂志? 该 杂 志 负 责 人 肯 尼 斯
伯 德 ( Kenneth
研究发现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极光活Boord) 曾主动致信国际广播电台?希望其提供相
动影响电波信号传输? 当时?重庆至美国东部电应资料和技术信息给<> 刊登? 这些信
波以及古巴等北美地区的电报传播路线要经过北息内容包括电台信息?广播频率甚至是节目时刻
极?而当时北极光活动频繁?因此影响了国际广播表?以便向<> 的读者和其他国家电台
电台信号在北美地区的传递? 这些信息的准确掌俱乐部作以详细介绍? 信中说?“ 作为回报?我不
握?都得益于散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听众能够反馈仅会向<> 的读者介绍?同时我也会直
信息?接向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电台俱乐部介绍国际广播电台?” [20] 据现存资料显示?1946 年 9 月?
结语<> 的“ 国际短波” ( International short -wave) 栏目中刊登了冯简的回信及国际广播电台
报人赵君豪在描述战时国人收听广播的盛况的来信? 一名瑞典听众 Per M. Carlberg 在 1948
时这样写道:年 8 月 23 日的来信中也称?从<> 杂志上看到了关于南京的广播电台和国际广播电台的
“ 中日战端 既 开? 各 地 民 众 关 怀 大 局? 莫 不 亟信息?[21] 关于这次活动的初衷?肯尼斯
于聆听战事之消息?重以交通阻梗?报纸寄递极形道:“ 我希望可以收到关于战时国际广播电台所经
濡滞?于是无 线 电 遂 为 唯 一 传 播 战 讯 之 利 器 历的考验?以及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你们是如何
听众亦视收音机为挚友?集聚其旁?未肯他适? 至坚守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使 <> 获得更
于内地民众?则多趋往相识之商店?屏息勿声?静多的关注?” [22] 很显然?信件显示了双方完成了一
聆胜负之 局? 其 一 种 悲 喜 交 集 之 神 情? 冷 眼 旁 观次愉快合作?<> 刊登了对中国国际广
者?往往为之坠泪” ?[24]播电台的介绍?并得到了读者的反馈?从而引发了读者对中国国际广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收听场景于海外听众而言也如出一辙?
在现存来信中?海外华侨曾这样描述收听国际广
在现存来往信件中?还有一部分信件是用于
播的场景:检测国际广播电台的海外收听情况的内容? 由于距离遥远?国际广播电台迫切希望海外听众能在
关于此间收听方面?就本台宿务一埠而言?凡来信中报告收听的各种实况信息?包括收听的时
属华人中等商店?莫不各置收音机一座?尤其是近间、频率、波长、主要内容、收听设备、天气情况及
来益为普遍? 每于九时开店后? ( 菲律宾各处市收听是否受到干扰等? 从而便于国际广播电台不
街均一律于夜间九时关闭) 全体店员?皆环列收音断调整播音技术力量?提升信号传播质量? 国际
机之下?以听取祖国战时消息? 一闻前方忠勇将广播电台在创建时期总电力为 35KW? 抗战胜利
士得到胜利?辄拍手欢呼?一闻倭寇肆虐?则咬牙后?总电力为 45KW?由于波长和频率的影响?国际
切齿? 伟哉! 广播宣传 菲律宾垠里拉埠?虽广播电台的信号传输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据 1941
有华报五所?最快亦须两天?始可披阅?总部及当年资料显示?国际广播电台的信号传输以南洋为
前可直接向收音机听取? 此外华人小商店?虽无最佳?欧洲次之?北美则较差? 有关听众收听报告
听取机会?而学校方面之学生会?则于每晚收译记对于国际广播电台的重要性?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录新闻?用简便印刷机印刷?于翌早分送侨界? 所冯简曾在给听众的回信中说道?收听报告“ 有助于
以对于祖国战讯无不家喻户晓?盖其宣传已普遍检查我们电台日志?对于我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
化矣?[25]值?” [23] 在现存听众来信中?既有多个因听众来信
由于广播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注重声音特质
的传播特性?使得抗战时期?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
节目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和极端的战争环境?成
为海外听众了解中国抗战讯息最为快捷和有效的
手段? 广播传播的共时性?亦使得中外听众得以
在同一时空场域接受信息?形成一种“ 天涯共此158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时” 的独特氛围?进一步培养了海外听众对广播的
为了加强对外宣传?尤其是对美宣传?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一个重要忠实与依赖? 除了新闻资讯外?广播亦给听众带
的宣传工具?来声音的独特美感?提供了娱乐享受? 一位来自美国华盛顿的听众 Wm. C. Warmington. Jr. 在来
③整合重庆市档案馆资料<< 国际广播电台 1942 年美国听众报信称非常高兴能在大西洋西岸收听到来自太平洋
告>> 、<> 、<> 、西岸的广播? “ 对于能收到来自遥远地方的广播
<>、<< 关于检送美国听众报告致国际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不禁想到我们生活在
广播电台工务科的函>> 、<> ?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中?一首歌通过一根电线?在空气中?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传输过来?” [26] 麦克卢
参考文献:汉提出“ 媒介即人的延伸” ?广 播 作 为 一 种 声 音 媒介?其极强的声音感染力为其优势所在? 这种媒
[1] 陆铿. 中国广播事业之展望[ Z] . 中国新闻学会年刊:92.介优势同时也是塑造国家形象最有效、最快捷的
[2] 海外来鸿[ Z] . 广播周报?1939(173) :6.手段? 抗战时期国际广播电台与世界听众建立了
[3] 海外来鸿[ Z] . 广播周报?1939(173) :6.广泛且经常性的沟通?并形成了平等相待的情感
[4] 海外来鸿[ Z] . 广播周报?1939(173) :6.联系?极 大 有 利 于 电 台 形 象 的 塑 造 与 品 牌 推 广?
[5] 听众来函[ Z] . 广播周报?1939(173) :29.事实上?正是凭借战时优异表现?中国国际广播电
[6] 听众来函[ Z] . 广播周报?1939(173) :30.台得以在战后跻身世界级广播电台的行列? 1947
[7] 听众来函[ Z] . 广播周报?1939(173) :30.年 10 月 2 日在美国大西洋城召开的国际无线电
[8] 重 庆 市 档 案 馆.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听 众 来 信 [ Z ]. 档 号:会议上? 中 国 无 线 电 台 呼 号 由 以 前 的 “ X” 改 为
00040001000900000001:82.“ B” ?将中国广播与英、美、苏三国一同并列为世界
[9] 重 庆 市 档 案 馆.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听 众 来 信 [ Z ]. 档 号:四强之一?[27] 从国际广播电台与世界听众的互动
00040001000900000001:83.交流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关注节目质量?重视情感
[10] 重庆市档案馆. 关于请对 XGOY 节目增加情事评论致国的交流?努力提高电台传播技术?是中国国际广播
际广播事业处的函[ Z] . 档号:00040001000330000032.电台得以长期发展的原因之一? 而这一切都是基
[11] 行政院新闻局编. 广播事业[ M] . 行政院新闻局?1947.于“ 送上门的老师” ———即对听众的尊重?视听众
[12] 重 庆 市 档 案 馆.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听 众 来 信 [ Z ] . 档 号:为上帝?不断听取和满足听众日益丰富和多元的
00040001000900000001:71 - 72.收听需求? 遗憾的是?作为国民党官方宣传机构?
[13] 重 庆 市 档 案 馆.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听 众 来 信 [ Z ] . 档 号:国际广播电台后期热衷于为国民党发动内战鼓动
00040001000900000001:14.和发声?与其创办之初的办台方针与听众路线渐
[14] 重 庆 市 档 案 馆.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听 众 来 信 [ Z ] . 档 号:行渐远?最终完全沦为国民党党化宣传的工具?
00040001000900000001:15.
[15] 重庆市档案馆. 国际广播电台听众对节目的反映[ Z] . 档注释:
号:00040001000920000001:267.
[16] 陈沅. 漫谈广播[ J] . 影音?1947(1 - 2) .
①当前的研究中?彭芳群的<< 政治传播视角下的解放区广播研
[17] 重庆市档案馆. 关于请以南京电台口语速度为标准致重究>> 一书中?对解放区广播听众定位、听众效果分析等都进行了研
庆国际广播电台的函[ Z] . 档号:00040001000850000030:1.究?尤其分析了解放区广播对国统区听众的传播效果?认为解放区
[18] 重 庆 市 档 案 馆.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听 众 来 信 [ Z ] . 档 号:广播在瓦解国民党士兵军官的心理防线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
00040001000900000001:118.而?关于国际广播电台与听众互动研究在我国的研究中尚处于一
[19] 重庆市档案馆. 关于告知国语广播播音员播音情况致重片空白? 仅有的研究是胡耀亭在<> 中?只是
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函[ Z] . 档号:00040001000850000028.将国际广播电台历年来收到的海外听众来信做了一个简单的统
[20] 重庆市档案馆. 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来电、来信[ Z] . 档号:计?对信件的解读并不完整?只是将其作为本书的附录? 如 1939
00040001000820000001:133.年?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国民党国际广播电台共收到海外华侨听
[21] 重庆市档案馆. 国际广播电台瑞典听众报告[ Z] . 档号:众来信 40 多封?其中来自印尼 16 封?马来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各
00040001000890000001:28 - 29.6 封?新加坡 3 封?缅甸 2 封?国内 1 封?
[22] 重庆市档案馆. 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来电、来信[ Z] . 档号:
00040001000820000001:135.
②目前我国对民国时期国际广播电台的研究较多?如胡耀亭
[23] 重庆 市 档 案 馆. 国 际 广 播 电 台 1942 年 美 国 听 众 报 告的<> ?文章着
[ Z] . 档号:00040001000830000001:4.重讲述国际广播电台在抗战时期的构成及其特色?指出抗战时期
[24] 赵君豪. 中国近代之报业[ M] . 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新闻节目为“ 广播宣传之重心主干” ?时事评述为驳斥敌方广播的
二编 49 册?1990.有力武器?演讲则是抗战时期最具特色的广播节目?王晓岚的<< 论
[25] 听众来函[ J] . 广播周报?1939(173)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对外新闻宣传策略>> 一文中?论述在抗战时期?
[26] 重庆市档案馆. 国际广播电台听众来电、来信[ Z] . 档号:
00040001000820000001:8.
[27] 温世光.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M] . 台湾三民书局?1983.
收稿日期  2017 - 08 - 15  责任编辑  吴定勇供女性观看的女性形象———近代中国画报中的女性主体建构初探
徐  沛  周  丹
[提要]近代中国画报中刊登了大量女性形象? 其中有很多内容专门针对女性读者?因而很难从“ 供男性注视”
的角度来分析? 作者将这些女性形象分为叙述性图像和展示性图像两类?进一步应用阿尔都塞关于国家意识
形态的相关理论?对展示性图像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国家意识形态以自然化的方式寓于画报女性形象之中?
在实现大写主体(以“新女性”形象为代表)对小写主体(即画报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 的召唤过程中?实现教
化国民的功能?
[ 关键词] 叙述性图像?展示性图像?意识形态?近代中国画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7)11—0159—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清末民初画报研究” (10CXW002)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 skqx201104)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周丹?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四川成都  610064    “‘理想’的观赏者通常是男人?而女人的形象
教?是其重心之所在? 就图像本身来说?它不是以则是用来讨好男人的?” [1] 约翰伯杰( John Ber ̄
塑造女性形象为重点?而是侧重故事情节和场景ger) 在分析西方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后得出的结论
的呈现?在相关的女性图像研究中被奉为圭臬? 然而?近代中国画报中却存在着数量巨大?不容忽视的“ 另
图 1  杨夫人织布易米之耐苦类” 女性形象———“ 贞节烈女” 和“ 新女性” 形象?与此前被较多关注的情况?即女性形象大多因为
图 1 便是这类图像的典型代表?刊登在清末美丽或者奇特而被大众媒体使用不同?近代中国
<>上?名为<>?①画报上刊登的女性形象要复杂、丰富得多?其中有
图画上方用文字叙述了杨夫人守寡以后含辛茹苦不少对于男性而言毫无性别吸引力的劳动妇女和
抚养幼子成人?使他最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故职业女性的形象? 那么?近代画报为什么要大量
事? 画面中的女子正在织布?而旁边的小孩正在刊登这类无法用“ 男性—女性” 的视觉权力关系模
埋头读书? 这类文图结合的传播方式在清末石印式来解释的女性形象? 本文试图在分析近代画报
画报中大量存在? 在这里?图画的功能是吸引读中女性形象的视觉表征的基础上?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作为妇道说教陪衬“ 贞节烈女” 形象
早期中国画报?特别是石印画报中女性形象的主流是符合贞洁、贤淑、孝顺等传统道德规范的典型女性形象? 在这些大同小异的道德楷模背后?图像的视觉表征方式也如出一辙:在绘画技巧上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并不精美?有些甚至显得拙劣?而且千篇一律? 这类图像中的文字部分往往夹叙夹议?在讲故事的同时达到臧否是非、评点黑白的目的? 可以把这类图像叫做叙述性图像? 在这类图像中?叙述故事?尤其是故事背后的妇道说160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者(包括女性读者?特别是大量不识字的妇女) 阅
中?作为 讲 述 道 德 伦 理 故 事 的 叙 述 工 具 而 出 现?读、理解故事?从而达到道德说教的目的?
通过讲 述 故 事 来 弘 扬 和 维 护 传 统 的 伦 理 道 德 体
系?是这类画报图像最主要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
图 2  贞节可风
是?其共同之处在于传播的主要工具是文字而非
图像?也就是说?教化的主体是以明显的说教方式
在某些图像中?主人公的形象甚至无关紧要
来影响读者? 这里的“主体”是图像或文字叙述的到可以不出现在画面中? 图 2 则是更为典型的一
作者?他们站在某一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发言?并通个案例?它刊登在<> 未集上?② 叙述了
过一些模式化的手段实现教育女性读者的功能:这样一个故事:何、胡两家为儿女订下婚事?却不
其一是将人物典型化?即将贞女烈妇树为代表某料胡公子婚前一病不起?丢了性命? 何小姐得知
一伦理道德规范的楷模?这就为普通女性读者学噩耗后坚持嫁到胡家?准备守节终身? 这个故事
习、模仿提供了具体的参照和榜样?其二是大多让只是众多贞洁烈女的故事中的一个?但其画面的
女性形象作为历史人物出现?使其与“ 传统” 这一构成却有些特别:画面按照<> 一贯擅
概念更紧密地融为一体?并由此获得权威、受到尊长的场景描绘方式展现了迎亲的热闹场面?而“ 贞
崇? 所有这一切对传播、沿袭并巩固传统道德体洁可风” 的何小姐却没有出现? 故事的主角并不
系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在这类图像中?被褒奖的出现在画面中?这在以直观见长的画报中是罕见
贞洁烈女只是作为代表传统伦理道德的符号而呈的? 看看图画中文字部分的表述?作者的用意不
现?正如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性被礼教所抹煞言而喻:
一样?她们在图像中的主体性呈现也被叙述性的
图像表征方式和说教色彩所侵蚀?从而成为一些
若此松筠不足比其亮节?冰蘖莫能喻其苦心?
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视觉陈词滥调?当此风俗浇漓廉耻道丧?此女以矜式之诚足以矫励人心而回狂澜于既倒矣? 至表扬之典请俟诸輶
二、作为现代主体的“ 新女性” 形象轩?③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近代画报?特别是摄影
虽然何小姐在这里是故事的主角?因为正是
画报中开始出现另外一类?与叙述性图像的表征她在坚守传统伦理道德对妇女守节的要求? 然
方式不太相同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 主要而?显然“从一而终” 的贞洁观念才是画家与画报
以照片的形式出现) 的重点是通过展示“ 新女性”想要强调的内容?这位女性本身并不是图像表现
形象本身来进行主体建构?的重点? 从这幅女主角缺失的图画中?我们能够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传统叙述性图像中女性形象对
图 3 是清末<> 中的一幅图画?标题故事及其所宣扬的意识形态的从属地位? 女性形
是<> ?画面是一名时髦女象并不是这类图像所要表现的主旨?妇道才是真
性正在使用电话?④ 根据刘慧英的研究?清末女性正的主题?
典型的时装一般都有延长的裙摆将脚完全覆盖?
然而这副画中女性穿着的旗袍较短?故意露出一
在近代中国画报中?类似的叙述性女性图像
双天足?这在清末是相当“现代” 的做法?说明该女还很多?其女性形象往往被放置在一个故事背景
子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开放态度?[2](P. 9) 而画面中?
女性虽然在使用电话?但却没有面对安装在墙壁
上的话筒?而是转身看着画面外的观众? 这个有
违常规的姿态使她的形象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
其显著 性 甚 至 超 过 了 标 题 所 强 调 的 重 点———电
话? 这样的视觉表征方式显然是要借助画面中的
各种要素来共同塑造一个现代女性的形象? 可以
把这类图像叫做展示性图像?
展示性图像具备一些显著共同特征:一方面?
它因为包含各种最现代、最新潮的时尚元素( 例如
图 3 中的电话、图 4 中的汽车、飞机等) 而明显有
别于传统仕女图、美人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这类图像因为采用展示性的表征方式而区别于早期
新闻史 161石印画报中大量出现的叙述性女性形象? 展示性的表征方式是指人物形象成为画面的重点?往往
形象均以展示性的表征方式出现?她们都处于自占有画面的大部分面积?画面内容一般是女性的
己所属的工作环境之中?有的还有意识地朝向读面部、身体?甚至身体的局部 ( 例如四肢、 发型等
者露出嫣然的微笑? 版面上除了每张照片下面附等)? 这些图像除了非常简短的标题和文字说明
有该职业的中英文说明以外?没有其他文字对她之外?画 面 中 几 乎 没 有 任 何 其 他 的 叙 述 性 文 字?
们以及她们的工作予以详细介绍?也没有围绕她实际上?这些图像完全可以脱离文字说明或者标
们而展开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作为典型的展示性题而独立存在? 这类女性形象在清末画报中由少
图像?这些图像的目的是展示这些走出闺阃、自食到多?数量逐渐增加?发展到民国时期已经成为摄
其力的女性及其所从事的工作的现代内涵?影画报上不可或缺的一类图像?
那么?<> 刊登这类展示性图像是基于怎
图 3  女界杂俎图
样的考虑? 正如<> 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伍联
德先生在回顾<>出版百期时撰文所说:“ 本志
图 4  新女性
对于文化之推进?及智识之灌输?更思竭其驾
骀?以求精益求精” [3](P. 4) 按照他的想法?画报
图 4 是<>1936 年第 120 期上刊登的一个
正是通 过 直 观 的 图 像 这 一 工 具 来 实 现 教 化 的 目跨页专题?其标题———“ 新女性” 引出了一系列区
的?“ 窃以为 在 文 化 落 后 之 我 国? 藉 图 画 作 普 及 教别于传统女性的新的职业女性?照片内容包括“ 大
育之工作?至为适宜?” [3](P. 4)陆报馆中的主任与打字员”、“ 电话公司中的接线生”、“ 电台中的报告员与播唱员”、“ 美容室中的
那么?<> 如何通过这些展示性图像实现技师”、“ 航空社中的飞机师” 等等?⑤ 所有的女性
其教化目的? 细读<>都不难发现它所营造的
自然亲切的风格?而这正是公认的<> 能够风
行一时的重要原因?正如李欧梵所说:“<> 的
良好声誉不是通过知识刺激或学术深度达到的?
而是借着一种朋友般的亲切姿态做到的? 开首几
期的编者志就显然给读者这个印象:该杂志是希
望成为读者日常生活的亲密伙伴?” [4](P. 75) 通过这
一办刊策略?<> 所呈现的“ 新女性” 形象及其
所传递的意识形态内涵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读者的
关注与认同? 这种认同是画报读者在阿尔都塞
( Louis PierreAlthusser) 所谓“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的“ 召唤” ( interpellation) 下作出的自愿选择?是她
们自身进行“ 新女性” 的主体建构的开始?
按照阿尔都塞的观点?国家机器包括两种类
型:镇压性国家机 器 ( AE) 与 意 识 形 态 国 家 机 器
(AIE) ?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许多机构?其中就
包括传播领域的出版、广播、电视等机构? 镇压性
国家机器通过暴力发挥作用?而意识形态国家机
器则通过“运用意识形态”发挥作用? 阿尔都塞在
此处专门回应了“ 凭什么把大部分不具有公共地
位而完全只是私人性质的那些机构看成是意识形
态国家机器” 的问题?他引用葛兰西的观点认为:
“ 公私之分是资产阶级法律内部的区分?在资产阶
级法律行使‘ 权威’ 的( 从属) 领域是有效的? 而
国家领域避开了这种区别?因为国家‘ 高于法律’
” [5](P. 334 - 336) 这也 解 释 了 <> 作 为 一 个 私
有媒体也参与国家身份建构的原因? 这其中便包162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括“自然化”这一手段? 所谓“ 自然化” 是指:意识
自我解放、成为一名现代女性的愿望?形态生成力体现为由社会、历史、经济与文化所限定的情景与意义被当作自然而然的东西———也就
表 1  两种图像的教化方式及各自目标是说不可避免的、永恒的、普适的、遗传的( 因而也是不容争辩的) 东西而成为“ 经验” ?[6](P. 181)
图像类型 教化方式 主体 手段 教化目标
再回到<>刊登的“ 新女性” 形象?不难发
叙述性图像
传统女性现亲切自然的新女性形象正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意图明显)
( 画家、文字作者)藉“自然化” 的方式获得接受的必然选择? 这些“ 新女性” 形象将女性形象本 身 与 各 种 现 代 要 素?
展示性图像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现代女性如汽车、飞机、电话以及时髦的服装等等结合起来
( 意图隐蔽)
( Subject)
( subject)展示在读者面前? 一方面?她们以亲切的姿态暗示了一种读者向往的观念与背景?表现出对自身
    参照表 1?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两种图像表现状的充分的自信心与满足感?另一方面?她们暗
征过程中教化方式的差异? 但是?如果“ 新女性”示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通过努力便可能获得独
的形象代表着画报期望的现代女性的理想状态?立而受尊重的社会地位?应以现代女性形象为自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摄影画报中并不少见的非现代己学习的典范? 正如吕新雨在对<> 画报的女
女性形象? 例如<> 经常刊登的农村妇女形性形象进行专门研究后指出的那样:“<> 通过
象?这些新 女 性 的 典 范 重 新 定 义 了 女 性 的 现 代 价值?” [7](P. 56) 而这个重新定义女性价值的过程正是
从整体上?近代画报中女性形象的特征是多传统性别观念受到怀疑、批判?其中的某些旧的要
元的?甚至矛盾的? 这种多元的特征不仅存在于素?如消极、自 卑 的 生 活 态 度 等 等 被 去 除? 另 一 些
不同时期的石印和摄影画报中?甚至在同一本摄新的要素?如女性的独立和智慧等等被内化的过
影画报中也可能显著地存在? 画报将农村妇女形程? “新女性”的内涵通过包括这些展示性图像在
象与都市现代女性形象并列的做法并不是要达到内的各种外延而被具体化?成为大写的主体?而无
厚此薄彼的目的?而是通过这种对照的方式为读数的读者则是这个大写的主体的“召唤” 对象?也就
者呈现 了 现 实 中 真 实 存 在 的 大 相 径 庭 的 女 性 内是一些小写的主体———“ 由于主体( Subject) 而存在
涵? 对于这些劳动妇女?画报常常以赞赏的态度并臣服于主体( Subject) 的主体( subject)”?[5](P. 369)
突出她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品格? 如<>通过对小写的主体的“ 召唤”?“ 新女性” 这个大写
就曾刊登跨页专题<>?称赞农村劳动妇的主体 最 终 完 成 了 它 在 读 者 头 脑 中 的 主 体 化 过
女“ 是最时代的她们最能了解着时代?最实际程?
的在担负着时代的使命” ?⑥ 虽然这些农村妇
女形象与现代妇女形象之间差异巨大?但是它与
与早期叙述性图像中以外在因素( 图像之外
画报所强调的现代女性内涵———独立自强———却的文字?即图像作者意图的表达) 显现的、说教式
是一脉相承的?的教化作用不同?发生在展示性图像表征过程中的教化作用是内在于图像之中的、 潜移默化的?
图 5  标准女性这是意 识 形 态 国 家 机 器 发 挥 作 用 的 一 个 显 著 特征:“ 意识形 态 的 后 果 之 一? 就 是 在 实 践 上 运 用 意识形 态 对 意 识 形 态 的 意 识 形 态 特 性 加 以 否认?” [5](P. 365) 也就是说?挑战统治意识形态的某一意识形态并不会明显地出现在展示性图像的表征过程中?正相反?它会尽量弱化、掩饰、否认自身的存在?而以一种“ 自然化” 的方式对那些“ subject”发挥影响作用? 具体到“新女性” 这一主体建构过程中则是画报通过对积极的、进步的“ 新女性” 形象的展示?引导读者认同这些形象?并激发起寻求针对近代女性身份的这种多元内涵?许慧琦
新闻史 163在研究近代女性形象以后指出:“ 近代中国女性被赋予了双重的重责:其既须在现代国家中扮演好
段? 可以说?这些具有特殊表征模式的女性形象新国民的角色?同时又被期许保有国家传统的精
在近代中国人经历的现代性身份认同过程中发挥髓?” [8](P. 310) 实际上?从中国近代画报中的女性形
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象来看?近代女性身上也许并不仅仅是“ 双重的重责” ?而是多重的责任? <> 画报在 1934 年 99
注释:期中刊登的“ 标准女性” 的多元形象便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体现?⑦(见图 5)从人称“美人鱼”的游泳健
①载于<>?见<> 第 7 册?全国图将杨秀琼到“ 名闻四海” 的电影明星蝴蝶?从富有
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2001 年 6 月?第“文学天才”的女作家丁玲到独具“ 艺术手腕” 的
124 页?女画家何香凝?从“ 相夫贤德” 的宋美龄到只身一人考察大西北的女飞行家林鹏侠“ 标准女性”
②载于<> 第六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年这一能指在与现代和传统交织的一个个所指的结
9 月第 1 版?第 263 页?合过程中变得复杂同时也被极大地拓展了?
③金蟾香: <> 第六册? 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画报上刊登的不同的女
2001 年 9 月第 1 版?第 263 页?性形象与那个转型时期赋予女性的复杂内涵是一致的?而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正是“ 新女性” 概念
④载于<>?<> ( 第一多元内涵的真实写照? 正因为如此?吕新雨在评
册)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国家图书馆缩微中心?2003价<>上刊登的女性形象时认为( 仅仅) “ 把它
年 8 月?第 176 页?( <> ———笔者注) 定位在对上海新都市文化中消费主义 ‘ 现代性’ 的论证上? 这 是 值 得 商 榷
⑤载于<> 第 120 期?1936 年?第 20 - 21 页?的?”“如果对<> 画报的研究多注重它的商业
⑥佚名<> 第 73 期?1933 年?第 28 - 29 页?成功?把它看 成 简 单 的 市 民 刊 物、 时 尚 杂 志? 从 而
⑦载于<> 第 99 期?1934 年?第 22 页?把它追认为今天中国大众传媒商业化之前身以及合法性论证?就遮蔽了<> 的启蒙主义价值追
参考文献:求” ?[7](P. 56) 笔者以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 为代表的近代画报为理解中国的现代转型
[1] [ 英] 约翰伯杰. 视觉艺术鉴赏[ M] . 戴行钺译. 北京: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另类路径?
务印书馆?1994.
综上所述?将近代画报中的女性形象简单定
[2] 刘慧英. 遭遇解放:1890 - 1930 年代的中国女性[ M] . 北性为处于“ 男性—女性” 权力关系之中的消费对象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近代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并不仅仅是男性读者的消费对象和画报商业化运
[3] 伍联德. 良友一百期之回顾与前瞻[ J] . 良友?1936(100) .作模式的产物?也通过越来越多供女性读者观看
[4] [ 美]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的图像 而 成 为 现 代 女 性 进 行 主 体 建 构 的 重 要 手
- 1945[ M] . 毛尖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法]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研究笔
记)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 C] . 陈越编. 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2003.
[6] [ 美] 约翰费斯克等.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 Z] . 李彬译注.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 吕新雨. 国事、家事、天下事———良友画刊与现代启蒙主
义[ J] . 读书?2007(8) .
[8]许慧琦. 过新生活、做新女性: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对时代
女性形象的塑造[ J] . 台大文史哲学报?2005(62) .
收稿日期  2017 - 07 - 20  责任编辑  吴定勇台湾当代文学离散叙事的审美追求
王  进[提要]台湾当代文学的离散叙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其涉及的作家多?作品丰富? 在离散文学中因离散而产生的时空乡愁和文化乡愁?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得到了多维度、多样态的艺术呈现? 离散叙事比乡愁言说的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 温情和悲情交织的美感在诗歌散文中表达得最细腻精致?最酣畅淋漓?这也是大多数乡愁作家的审美追求? 文章还探讨了部分离散小说今不如昔的叙事模式形成的因素?并肯定了诗人洛夫“ 天涯美学” 对离散叙事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 台湾文学?离散叙事?审美追求中图分类号:I22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7)11—0164—05基金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项目“ 中国当代台湾文学研究” (14XNZ009)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进?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四川 成都  610041    离散是始终伴随人类生活的一种现实存在?
饱满、最细腻、最酣畅淋漓的抒写? 且不说早期从大到一个民族?小到家庭、个人? 离散的原因通常
大陆来台的沈光文等一帮文人的怀乡诗词?也不有两种:一是不得不离开?二是主动选择离开? 无
论 1895 年以后抗日文学中的家国之思?只就上个论是哪一种原因?在作家笔下都会演绎出各种纷
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文学创作而言?乡愁就像一繁复杂的故事来?
团浓得散不开的云?始终缭绕在作者的笔端和读
者的心头? 乡愁文学往往蕴涵着“ 淡淡的温情” 和
当一个作家提笔创作的时候?常常是思绪万
“浓浓的悲情”?台湾作家把这“ 温情” 和“ 悲情” 的千、五味杂陈的? 对台湾作家而言?笔下最少不了
因子接续起来?经过一代代作家的倾情抒发?呈现的一味?就是因离散导致的曲折人生和复杂心境?
出缤纷的形态? 台湾当代文学的乡愁书写兴起于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与思索? 他们所书写的离散
上世纪 50 年代?因国民党败走台湾?致两百多万人生也是异常丰富的:亲人的离散?族群的离散?
人离乡背井? 当一个人被生生地拔离故土?又日文化的离散?心灵的离散? 对很多人来说?离散就
日思归归不得时?必然会郁结于心?这对提笔能写是一道被撕裂的伤口?时常因文化环境和政治气
的人来说?下笔就有故事了? 因不同的人群?不同候的变化而感染发炎?隐隐作痛? 台湾的离散书
的经历?不同的感悟?就有了不同的言说方式和书写涉及到各种文体?各代作家? 下面从离散叙事
写风格? 于是这一写就是半个多世纪? 然而开风的审美追求入手进行阐述?
气之先的是一群台湾作家? 在 50 年代这个特殊
的时期?女作家们因相同的原因从大陆来到台湾?
一、温情与悲情交织的乡愁言说
一夜之间成为异乡客?天长日久?回归无望?她们
对当时的政治喧嚣又不感兴趣?于是无边的乡愁
乡愁的产生是离散的必然结果?所以研究离
渐渐在心中弥漫开来?她们只有靠写作排遣孤独?散文学?乡愁书写是回避不了的?
抒写乡思之苦? 这些作品有的忆亲朋好友?有的
写故土家园?旧时代女性的婚姻生活也是她们感
乡愁本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乡愁书写在
兴趣的话题? 如张秀亚、苏雪林、琦君、林海音、钟世界文学中也不缺这一类型?但中国有更为深厚
梅音、谢冰莹 等? 都 在 这 个 时 期 写 出 了 大 量 作 品?的乡愁书写传统?中国人是家园意识很强的民族?
这时的女作家中?有的早已成名于大陆?有的已开正如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在散文<> 中所
始发表作品?小有名气?有的则是刚刚出道的文坛写的那样:“ 中国人是即使死在火星上?也要把骸
新人? 她们用手中的笔?就这样不经意间开启了骨搬回来的民族”? 所以乡愁是中国文学千年书
台湾女性写作的新时代、新维度?一时间形成了一写从未间断过的母题? 屈原的苦吟?杜甫的苦思?都被李白幻化成一轮明月?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乡愁的寄托? 乡愁主题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最股影响不小的怀乡思潮?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乡
文  学 165愁文学在台湾久写不衰?
人心魄?因为它触碰到了生命的更深层? 悲情是
以上列出的女作家中?张秀亚被誉为“ 台湾妇
人生苦痛达到极点时从心里浸出的隐形的泪水?女写作的燃 灯 人” ? 她 的 文 章 很 讲 究 意 境 的 幽 远?
张晓风是台湾第二代女作家?她跟第一代女作家始终含有饱满的诗情? 注重文字的锤炼和精致?
比起来?故乡已没有清晰的模样?她的乡愁更多是苏雪林的散文中不乏写亲朋故友的文章?<< 吴稚晖
想象的乡愁?但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想象的力量常先生怀里昂中法学院———一个五四时代青年的自
常是无法估量的? 她在一次海边度假的散步时?白>> 、<> 、<< 北风———纪念诗
偶然知道对面的一片海域叫“ 中国海”?一时思绪人徐志摩>>、<>、<< 冰心女士的小
万千?“ 多柳的长安”、“ 多荷的金陵” 便浮现在眼诗>> 等记人的篇章?以极简的笔墨写出了人物的个
前?她的乡愁“ 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于是“ 徘徊性、人品、才华及学问? 既有随笔的美感?又有史
低吟?黯然久之”?度过了一个“ 咸涩的下午”? 这料价值? 苏雪林既是散文家?又是楚辞专家?所以
是她在散文<> 中的动情描述? 在另一篇她的乡 愁 散 文 特 别 是 其 中 写 田 园 山 川 之 美 的 散
<> 中?一位驻守金门的士兵?每天痴文?不仅想象奇特?而且又有鲜活贴切的比喻与之
痴地望向对面厦门一个叫何厝的村子?因为那里匹配?读之精彩叠出?惊喜不断? 她常在写景中隐
有座红砖房是他的家?他母亲每天出来?在那棵老隐流露出对故国家园无限的眷恋和满满的温情?
树下喂鸡? 可是作者把这个母亲的行为解读为:在这一代作家中?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女作家林
一遍遍的喂小鸡?其实是“ 藉以压抑一次又一次思海音?她虽出 生 日 本? 但 成 长 于 北 平? 三 十 多 岁 才
子的冲动” ?这样一来?本来还温情暖暖的画面?一回台湾? 她心心念念的老北平的一砖一石?一草
下就悲情萦绕了? 还有那个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木?街坊四邻?都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一一摄入眼
的“ 拉肚子的老兵” ?老兵自从 到 台 湾 以 后 就 一 直底?刻在心头?在作品里永存? <> << 苦恋
拉肚子?看遍了所有的医院都不见效果?最后去看北平>><> 以及后来写的小说<< 城南旧
了精神科?大 夫 的 结 论 是: 老 兵 只 身 在 台? 因 想 家事>>?在海峡两岸影响深远? 此外?琦君也是一位
归不得?男人又不能经常痛哭流涕?所以他的身体善讲老故事的女作家?<> << 留予他
就选择了腹泻来抗议? 这是让作者“ 一想起这事?年说梦痕>><> <> << 灯景旧
就会流泪” 的故事? 诗歌是更长于抒情的文体?情怀>> 等篇章?无论是写故乡山水还是童年趣事读
诗歌的乡愁书写中有一首比余光中写得更早、更来皆是满满的温情?其中也不乏淡淡的感伤? 第
动人心魄的 是 于 右 任 那 首 著 名 的 乡 愁 诗 << 望 大二代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在延续前辈作家温婉风
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格的基础上?开拓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在知性思
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考方面有更多建树?
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
国有殇”? 这就是所谓的长歌当哭吧? 著名诗人
在台湾五十年代的离散叙事中?成就最为突
洛夫在<> 中写到:“ 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出的是女作家的创作? 大多数女作家的诗歌散
梨?在年轮上你仍可以听到风声?蝉声?” 在<< 石室文?读来有温暖如春的感觉?这样的一种温暖奠定
之死亡>>中又写到:“ 而我只是在历史中流浪了许了台湾乡愁文学的基调?这种基调贴近人性?对家
久的那滴泪?老找不到一副脸来安置”? 两句诗中园的眷恋本来就是人类的初心?特别是中华民族?
的比 喻 极 其 高 妙? 树 的 名 字 就 特 别 有 象 征 意家园意识尤其深厚?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
义———苦梨?而且还是被锯断了的苦梨树?虽然看我们也读到了一些反共情绪?那时正值反共文学
起来还有生命的迹象?但无根之树已无生的希望?盛行的时期?是大环境使然?受影响在所难免?况
断根之树?犹 如 离 家 之 人? 还 有 那 滴 流 浪 的 泪? 找且不是乡愁文学的主流? 文学大师王鼎钧在其散
不到一副脸来安置?说是神来之笔?毫不夸张?世文<> 中写道:“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 思
间又有多少人的命运?如那滴泪找不到归宿? 诗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 我的乡愁
人把漂泊之痛写到了极致? 余光中的<>是浪漫而略近颓废?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是
表达了他回家的决绝? 即使今生今世回不去?到的?在不同时期的乡愁文学中始终不乏 “ 暖意融
了人生大限之时?也希望能在祖国母亲“ 最纵容最融” 、“ 温情脉脉” 的回忆和乡思?
宽阔的床” 上“ 坦然睡去”?“ 睡整张大陆”? 诗中
抒发的感情深沉、激越?酣畅淋漓? 这些作品中表
乡愁书写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 悲情”? 如果
现出的悲情?已超越了思乡怀人的地理乡愁而上说温情暖人的话?悲情则是更高的审美范畴? 悲
升到了文化乡愁的层面?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除了情通常是跟悲剧相伴而生的?在艺术效果上更动166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出生成长的故乡外?还有一个以文化为依托的精
会对一个人的命运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钱夫人神家园?这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旦这个根
百思不得其解的? 白先勇对这个悲剧人物给予了本产生了动摇?悲情就遏止不住了? 台湾原住民
无限的同情? 他和他的家庭也经历了从广西桂林就遭遇了这样的命运?他们中的很多人离开故乡?
的公馆、南京的府邸?到台北四处漏雨的小屋这样流浪都市?母 语 环 境 不 保? 部 落 文 化 失 传? 部 落 结
巨大的落差?其父也从曾经的将军?降为无关紧要构瓦解?祖先的面容越来越模糊?文化的乡愁越积
的闲职? 离散的苦况悲情?从现实进入文学?两者越深?这一切 从 作 品 里 抒 发 出 来? 尤 其 悲 情 深 重?
互相映衬?对 比 之 下? 不 难 看 出? 其 实 文 学 反 映 的触动人心? 到了七十年代?现代派文学中的乡愁
现实仅仅是冰山一角? 白先勇另一篇佳作<< 花桥书写便逐渐褪去了悲凉的底色?
荣记>>写于七十年代? 小说讲述的是一群普通人
的离散人生? 小说中穿针引线的人物是台北一家
二、苍凉与无常笼罩的离散叙事
小食店的老板娘?老板娘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
人?她爷爷早年在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开了一家
台湾小说的离散叙事里?描写漂泊人生起落
米粉店?店号“花桥荣记”?在当地家喻户晓? 她嫁浮沉的作品比较多?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离开
给一个军人?做过几年营长太太?后来丈夫在打仗家园故土?结局不一定都不好? 可是在大多数台
时下落不 明? 她 随 军 眷 到 了 台 北? 开 了 一 家 小 食湾作家的笔下?男女主角们的命运都是一路下沉?
店?也叫“花桥荣记”?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在她店有个很突出的现象是:作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就
里包饭的小公务员或老单身汉?别看他们现在心有人生离散的切身经历?有的作家甚至跟他作品
中无爱?袋里 没 钱? 可 这 些 人 的 过 往 都 非 富 即 贵?中的人物经历有很多相同面?比如白先勇就先后
特别是那几个老单身汉?他们辉煌的前半生在大经历了二度离散和双重离散? 二度离散是指两次
陆? 流落到台北后不是穷愁潦倒?便是窝囊至死?地理空间的离开:1949 年从大陆到台湾?1963 年
老板娘口中的李老头在大陆时?人称“ 李半城”?早母亲去世后毅然告别年迈的父亲?只身离台赴美?
年在广西柳州?半个城都是李家的?流落台北后?第一次被迫?第二次是自主选择? 双重离散是指
穷愁潦倒?最终因难忍孤独和病痛上吊自杀? 还地理与文化的离散?所以人生漂泊的百般滋味?离
有在店里白吃了半年饭欠钱没还的秦癫子?以前散的焦虑和隐痛?他都有深切感受? 白先勇的离
在广西容县当过县长?也曾经威风八面?还娶过两散人生不只是从故乡到异乡?而且还是从巅峰到
房太太? 到台北后因调戏妇女丢了饭碗?从此疯谷底?特别是第一次离散? 在他的笔下?人物的命
疯癫癫?一场 台 风 过 后? 被 人 发 现 死 在 臭 水 沟 里?运总是今不如昔?小说中的男女主角们?往日皆是
其中最让人唏嘘不已的还是悲剧主角卢先生?他荣华富贵? 艳 阳 高 照? 到 了 异 乡 就 严 重 “ 水 土 不
本性良善温和?文质彬彬?感情专一? 为了把大陆服”?人生厄运难以逆转? 这种叙事模式?在白先
未婚妻接到台湾来?被香港表哥骗得人财两空?理勇写于六十年代中期的<> 里最为典型?
想破灭后?他自暴自弃?娶了行为不检的洗衣妇阿女主角钱夫人在南京时贵为将军夫人?享受荣华
春?最终因捉奸被打?死于“ 心脏麻痹” ?富贵?锦衣玉食?让人羡慕? 可惜好景不长?老将军突然亡故?国民党败局已定?钱夫人不得不离开
小说的结尾留下了不经意的一笔:卢先生死南京? 到台湾后?明艳和光环不在的钱夫人生活
后?破破烂烂的居所什么也没有留下?可是被想占一落千丈?落寞的日子?深居简出还算安稳? 可世
点便宜的老板娘发现了一张卢先生和未婚妻在广事难料?昔日不起眼的小姐妹成为了既富且贵的
西桂林的合影?背景是水东门外花桥头? 卢先生窦夫人?在受窦夫人之邀赴宴的全程里?钱夫人一
来台前后命运性格判若两人?今昔对比强烈? 如路的尴尬?一夜的伤感?一腔的落寞? 一言难尽?
此悲情的离散故事?作者却借老板娘之口讲得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钱夫人身上演绎得淋漓尽
描淡写?最后她想把卢先生的照片带走?并非如她致? 正如小说标题<> 所暗示的那样?人
所说的留个纪念?而是因为那张照片的背景? 总生就如一场梦?梦破之日?就是心死之时? 钱夫人
之?<> 给读者留下的不只是心酸?更有无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她一生经历了两次离散?一
奈和无尽的感叹? 此外?白先勇的<>次是与钱将军的死别?一次是与她南京富贵生活
<> 等名篇?都是相似的叙事模式?但其后期的告别?从南 京 到 台 湾? 只 隔 着 一 湾 浅 浅 的 海 峡?
的创作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可人生却已是天壤之别? 如果她与钱将军的死别
表现人世沧桑的苍凉感、历史感和无常感?是中国是可以预料的话? 仓促赴台却是在意料之外的?
文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苍凉感?他有切身体会?让她困惑的是?离开一个人或离开一个地方?怎么
所以深切认同?聂华苓也是一位善写离散文学的强手? 从写
文  学 167于 50 年代的<> 、60 年代的<< 失去的金铃子>> 再到写于 70 年代的<> ?一路写来?
因迁台?第二次是 1996 年从台湾移民加拿大温哥聂华苓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怀乡者?而是一位历
华?是主动选择? 他自己称为“ 二度流放”? 这一史感悟力特别强的思想者? 她与白先勇的离散经
次主动选择的“ 流放”?给了他很多感悟和静心思历大致相同:1949 年赴台?1964 年赴美?
考的空间? 他认为“ 流放是一种追求?一种寻觅?
也是一种挑战”? 诗人一旦从哀怨和悲情中抽离
<> 是聂华苓的长篇小说?作者塑
出来后?胸怀和视野就有了很大的飞跃?其诗歌创造了一个叫桑青的女子因战争而离开大陆赴台?
作在境界上有了更宏阔的自由空间? 这一时期他继而又流浪美国?历经磨难的人生经历? 桑青与
创作了 3000 多行长诗<> ?这是中国新文学史桃红是同一个人物的两个名字?隐喻了一个人的
上最长的一首诗? 在诗中?他抒发了再度流放的两种经历、两种选择、两种性格、两种人生走向?它
漂泊经验与孤独感受?也写出了他对生存的困惑们对立、分裂、无法相容? 桑青的人生?经历了两
和对生命的观照? <> 发表后?在华语世界引次离散?身份 模 糊? 既 是 现 实 地 理 意 义 上 的 离 散?
起轰动?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更是文化的离散? 瞿塘峡、北京、台北、美国?几个地理时空的交错?更加突显了地理环境、历史文化
洛夫在台湾诗坛的名气不在余光中之下? 他对于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和影响? 当然作者的主
的乡愁诗跟其他诗人比起来?别具一格? 1979 年要意图是想通过一个生命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精
他应邀访港?在余光中的陪同下来到香港与大陆神分裂来影射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况? 台湾的小说
的边界? 在 望 眼 镜 里 遥 望 大 陆? 写 下 了 << 边 界 望家们在大量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因离散而至命运
乡>>?诗中写道:“ 说着说着 /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跌跌撞撞甚至不得不走向自毁的绝境?
好像去赴一个平常的约会? 可心里已暗潮涌动?
“手掌开始生汗 /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乱
在这几部小说里?我们看到的离散叙事?温情
如风中的散发 /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 一少了?悲情重 了? 对 于 小 说 中 的 人 物 来 说? 离 散 直
座远山迎面飞来 / 把我撞成了 / 严重的内伤”? 由接影响到人物的人生和命运?这不仅仅是一般意
手掌“生汗”到“ 严重的内伤”?可见望乡人已思乡义上的今不如昔?而是命运的直落谷底?低至完全
成病? 虽是“ 三月的春寒”?“ 我” 却被“ 烧得双目没有可能逆转的绝望? 我们从小说中看到了无数
尽赤?血脉贲张” ?这并非一般的近乡情怯?而是伤像吴汉魂、李 彤、 钱 夫 人、 卢 先 生 及 桑 青 一 样 的 人
筋动骨之痛? “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 但我抓回们?他们作为人的追求和努力?皆因离散而一切归
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故国就在眼前?但 “ 禁止越零?今生再也回不到离散的原发地了?这样的离散
界” 的界碑也在眼前?所以仍是望得见?摸不着?除叙事?是痛彻心扉的? 这些人物的经历?具有很浓
了一掌冷雾?什么也没有? 与此诗具有异曲同工的暗喻意味?一个艺术形象一旦成为一种经典?一
之妙的?还有<> 等名篇佳作? 洛夫勤于是因为其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二是这个形象
笔耕?诗心不老?从 50 年代到 2001 年?出了三十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 这其中既有地理空间意
一部诗集?五部散文集?五部评论集? 八部译著?义上的离散?也有文化的离散?
可是洛夫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还希望在理
论方面有所建树? 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在 2000
离散之痛不止在小说里书写? 龙应台的<< 大
年提出了“天涯美学”的概念? 在西方文学理论铺江大海 1949>> 更是记录了一个庞大群体各不相同
天盖地而来的当时?提出这样一种具有中华文化的离散人生?和前面不同的不只是今昔对比的角
特色的美学概念?是非常有胆识的? 对 “ 天涯美度?作者要表达的是每一个离散的生命个体?在历
学” 这一概念?他有自己的阐释:天涯不仅指海外?史的大潮和时代的变革中?几乎没有选择的可能?
也不仅指世界?而是一种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涵义?尽显生命的弱小与无奈? 这才是一种大悲情?一
身处海外?如果只有移民而没有大寂寞大失落的种隐忍不言的伤痛?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所有的
漂泊感?就只能写出泛泛的作品? 天涯美学具体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
说来应具备“ 三有”:一是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
怀?二是要有宽阔丰厚的文化视野和宇宙境界?三
是要有诗性艺术的美学表达? 由上可见?洛夫的
三、中华情怀与宇宙境界的诗学表达
理论视野远远超越了国界和华人的范围而延伸到
宇宙和心灵? 这样的大情怀、大视野?使得离散文
“天涯美学” 的概念?是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先
学的创作和研究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提醒作生在 2000 年提出的? 他的人生经历了两次离散?
家们不仅仅要关注一己一家一族的离散命运?更第一次是 1949 年从大陆到台湾?因众所周知的原168   <> (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1 期要关注普天之下?整个人类的命运?
思考?来探索文学与人生关系的密码?
接下来的 2001 年?洛夫出版了获得诺贝尔文
结语学奖提名的三千行长诗<>?完全有理由把这
乡愁只是离散文学的一部分?是人类离散必首诗看作是洛夫自己对天涯美学理论的一次成功
然会产生的一种情愫?无论是被放逐?还是自我放的尝试? 从诗歌出版的时间不难看出?<> 的
逐?都会产生乡愁? 乡愁不仅是空间的?也是时间创作构思跟他对“ 天涯美学” 的酝酿几乎是同步
的? 有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冠煌食品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