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网络销售怎么销售出去

您现在的位置:
千吨蔬菜价低烂地 为什么在地里就是1角钱也卖不出去?(2)
  调查 市场蔬菜不便宜
  油麦菜在大棚里1角钱一公斤也卖不出去,那么市场里的价格又是如何呢?
  18日,篆新农贸市场里,记者找到几个卖这种菜的生意人,发现这种菜的零售价格一般在4元/公斤左右,而且这个价格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此外,上海青菜也叫瓢菜,在篆新农贸市场里卖2元/公斤,买这种菜的市民还不少。
  市民徐先生说:&前天的时候,我买菜发现菜场里的油麦菜6元/公斤,今天再去看,只卖3元/公斤了。我也不太懂,为什么在地里就是1角钱也卖不出去,还要碎掉呢?&
  【前期报道】
  菜价一路狂跌 昆明嵩明上千吨蔬菜砍倒碎地里
  收拾烂菜,期盼下一季能赚钱。
  &我看到嵩明杨林一些大棚里的蔬菜被一棵棵砍倒烂在地里,听说是因为菜价太便宜,这些菜白送人都没人要。&昨日,市民张勇向本报反映:最近,昆明嵩明蔬菜滞销,一些种植大户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砍掉蔬菜。昨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嵩明蔬菜滞销的情况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直至现在也没有好转迹象。这些蔬菜原本都是要销往广东和北方,由于外省菜价一路狂跌,这些蔬菜亏本也卖不出去。为了种上新菜,迫不得已,菜农只好忍痛将蔬菜砍掉丢弃在地里。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南财
南方财富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48小时排行& 超市蔬菜生鲜区经营方法以及蔬菜保鲜小技巧
保鲜的应用
超市蔬菜生鲜区经营方法以及蔬菜保鲜小技巧
可以说,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超市蔬菜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是:鲜度控制不好与过大的物损。&新鲜度&是鲜销蔬菜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消费者在购买蔬菜时,质量判断主要还停留在形状、色泽、新鲜程度等为主的感官判断上,在同样的采购成本条件下,鲜度最终可以影响到销售的价格。但由于蔬菜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怕磕碰,难储存,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水分散失与货物损失,这些是产品的物化性能带来的必然损失。但是,由于管理水平、流通销售方式的不同,即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失差别却很大,这些因素是改进经营状况中需要控制的重点,需要认真分析出现这些问题与产生差距的原因。
根据笔者的经验,超市蔬菜生鲜区经营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管理上的原因。由于蔬菜类商品的产品化程度低,以及其本身怕磕碰、易变质、不易保鲜的物化特征,在配送、摆放、销售、指标核算等各个环节,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与不同的管理流程细化程度,会对蔬菜的鲜度保持与物耗控制产生很大的差异。其中的重点是责任心管理,不可能要求蔬菜经营各个环节的人员做到小商贩那样的责任程度,关键是如何最大可能的用指标核算、物质奖惩、规范流程来提高各个环节所有人员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二、销售方式。销售方式涉及到蔬菜商品的设施、灯光、摆放、保鲜,以及供应商合作方式、定价原则、折扣等各个方面。
三、采购。货物采购的方式与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销售。现在超市蔬菜绝大部分的货物来源还是批发市场,不管是超市的自采还是供应商供货。不同于工业产品,蔬菜类商品的分级质量标准,描述起来非常模糊,难以明确,蔬菜本身在生长过程也不可能大小规格统一,所以采购与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对接,性价比的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几点,往往是超市蔬菜经营管理者注意最多的因素,但笔者认为却不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也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因为单纯从竞争对手的角度考虑,上述几个方面无论超市管理做的多么好,不可能超越小商贩,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鲜度与物损,还需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认真应对:
一、二次包装与配送。为了便于管理与降低成本,现在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一般都建立了自己的生鲜品配送中心。生鲜配送中心的主要职能有(针对蔬菜类):统一采购,依靠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与堵塞采购漏洞;对采购的蔬菜进行初步分级与加工;蔬菜的临时保鲜储存;根据各个门店的需求将蔬菜配送到各个门店等。可以说,生鲜配送中心的设立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在分装与二次配送的时候,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没有引起管理者足够注意的物损的问题。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对蔬菜进行初加工,剔除残次果、烂叶是必须的,但是笔者认为对大部分蔬菜分包,包裹保鲜膜的工序是没有必要的无奈之举、多此一举。
包裹保鲜膜的主要目的是蔬菜的保鲜与防止顾客随意挑选带来物损。其实蔬菜本身就是鲜销产品,依靠保鲜膜来保鲜,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办法,还没有加湿的效果好,保鲜的最好方式就是及时把蔬菜销售出去。虽然没有包保鲜膜,小商贩的菜比超市的新鲜,就是一个明证。另外,消费者在采购产品的时候,都有一种主动挑拣的欲望,你把产品都给他捆好了,让他被动去消费,缺少了一种挑拣的乐趣,岂不让他非常的不爽。有过超市促销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于大堆头的随意挑拣促销产品,场面非常的火暴,价格是一个方面,随意挑拣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原因。归根结底,采取这种包装方式主要的原因还是对自己的产品质量与管理水平没有信心,产品如果比较统一、标准,看上去都很新鲜,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再强一点,象小商贩那样,难道还怕顾客挑选?
同时,二次包装对蔬菜的损害是很大的。大家都知道,蔬菜非常怕摩擦与磕碰。在运输过程中,些须的摩擦与磕碰是难免的,但是,在二次包装的过程中,又会出现二次的磨损,甚至更大的磨损。就拿黄瓜来说,在第一次运输过程中,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会有轻微的压痕,这是必然的,当在第二次包装时,瓜与瓜之间的接触面必然发生了变化,不可避免的又会出现第二次压痕。更糟糕的是,当进行了二次包装后,重新装箱配送,装箱一定不会紧密,会比较蓬松,而蔬菜运输时最怕的就是装箱不紧实,这样在运输过程的颠簸中,给蔬菜带来的磨损是致命的。大家可以观察农贸市场商贩的蔬菜,怕磨损的蔬菜一般都是原箱,象呵护婴儿那样的保护蔬菜,这也是黄瓜可以保持&顶花带刺&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二次包裹保鲜膜必然会增加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二次包装是得不偿失。
二、偏重设施建设,忽略了与上游蔬菜供应环节的紧密联系与协作。连锁超市的蔬菜经营管理,一般都会比较关注面对顾客销售的蔬菜经营形式,包括经营品种项目、卖场布局、设备配置等。在蔬菜经营管理流程设计时也会更多考虑蔬菜加工和经营过程本身,而对蔬菜供应上游的采购环节、来源和物流配送的影响却疏于认真考察与应对,实际上蔬菜流通渠道及采购配送现状等外部因素对超市蔬菜经营的影响非常之大。
对于生鲜产品来讲,商品的产品化程度越高,管理的难度越小,例如面食、分割冷冻肉等。如果蔬菜产品在进入流通与销售之前已经最大限度地标准化和产品化了,超市蔬菜经营者就会大大减少为蔬菜产品加工核算,以及损耗控制之类的问题所困扰。这就需要现在的超市经营管理者,要重视与加强与上游的蔬菜供应商的协作,借鉴供应链管理思想与&零库存&思想,把蔬菜的产品化程度尽量前移,向基地化采购、加工方向发展,真正的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单纯的竞价打压政策。传统的购买运作与现代采购战略在观点上的差异可以集中归纳为致力于所有权总成本最低而不是购买价格。尽管生鲜商品的购买价格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仅仅是蔬菜总成本公式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考虑蔬菜的二次配送、成本核算等服务成本和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产品周期寿命成本对生鲜商品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如果从批发市场进货,和竞争对手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如果能够从蔬菜种植基地直接进货,就可以节省1-2天的货物周转期,这1-2天的时间对蔬菜的保鲜是非常关键的,这样,就具备了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优势。
三、价格虚高,依靠高价格弥补管理与供应链的弊端,牺牲了大批顾客群体。超市明亮、干净、卫生的整体形象是传统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这本来是超市经营很大的优势所在,但几乎所有的超市都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在经营上基本走入了一个&怪圈&。由于场地设施分摊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影响,在还没有把顾客群体从农贸市场争取过来,销量还没有上去的前提下,可以说,超市蔬菜的平均销售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几乎大部分超市的价格定位都在高端上:超市的环境好,干净卫生,所以蔬菜的价格理应就高一点,挣的就是有钱人的钱。殊不知,这样会赶走大部分的顾客,从而造成销量不能在一个阶段内有一个明显的上升,销量上不去,蔬菜不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必然会不新鲜,越不新鲜越没人买。同时,销量小,平均销售成本必然会居高不下,更需要用高菜价来维持成本,甚至更加逼着去走高端,出现了天价的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试问:无公害与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种植成本真有那么高吗?这样,必然会造成恶性循环,把好的经营项目变成了&鸡肋&。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只要降低了流通配送成本,提高必要的管理水平,把物损降下来,把销售数量做上去,即使价格和农贸市场持平,蔬菜经营的利润率也是非常客观的。同时,蔬菜经营的销量如果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对其他生鲜品的销售,会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会提升超市的综合经营效益。
四、蔬菜失水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新鲜的蔬菜失水超过10%,多数会导致其严重的失鲜和失重,从而影响蔬菜的口感、脆感及颜色,销售成本会升高,而销售量则会下降,遭受不小的经济损失;而笔者特别推荐广大蔬菜超市经营者使用保鲜加湿器,以喷雾加湿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给蔬菜新鲜蔬菜提供必需的水分补充,保持了蔬菜水果的质量及新鲜度,降低因失水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对超市蔬菜保鲜产生的成效:
1、延长生鲜蔬菜水果寿命、保持蔬果鲜嫩色泽、提高蔬果的视觉效果;
2、保留生鲜蔬果原有口感,防止蔬果枯萎变黄、延长蔬菜的新鲜度;
3、避免生鲜蔬果水分和重量的流失,增加蔬果在货架上的保鲜期;
4、吸引顾客购买、增加生鲜超市人气,增大超市销售利润;
5、投资回报率高,投资元左右即可实现对长约5-10米的生鲜蔬菜展架进行喷雾加湿,而收回投资仅为1-2个月就可以了!;
6、我站已为全国各地近千家蔬菜经营者配备喷雾机。由于机器型号非常多,为使您物尽其用不浪费投资,请根据右侧联系方式联系。如看不到图片,可直拨133-或加此号码微信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蔬菜保鲜小技巧和方法,或许对开超市的朋友有些帮助。
  西芹和芹菜都可以这种方法:将芹菜或者西芹放进装一点水的水盆里,然后放入冰箱里保存,可保存很长时间。普通芹菜还可以将叶子和茎杆分别放到保鲜袋里保存。
& &最好挑选棵大、带根的香菜,然后捆成小捆,外面包―层纸后装入塑料袋中,松散地扎上袋口,让香菜根朝上将袋置于阴凉处,随吃随取,保证香菜在7―10天内都是新鲜的。还可以准备一个放了水的杯子,将香菜的根部泡到水中,每天换水,同样也能保持几天的新鲜。
  茄子不能用水冲洗,用保鲜膜包好放进冰箱里保存,避免磕碰、受热,最好尽早食用。
  因为韭菜怕干,所以将新买回来的鲜韭菜用小绳捆起来,然后根部朝下放在水盆里,可以长时间不干、不烂。也可以用喷过水的纸包好后放进保鲜袋里保存,最好尽快食用。
西红柿保鲜
  西红柿要挑选完好、没有磕碰过的,不用水洗,直接放于保鲜袋内入冰箱保存就可以,如果西红柿上面有一点腐烂最好就不要食用了。
& & &土豆适宜低温保存,低于0℃容易冻坏,高于5℃时又容易发芽,发了芽的土豆会产生有毒的龙葵素。贮藏土豆要注意温度,另外就是注意保持土豆的干燥,以防霉烂。
  选择表皮完好有完整白霜的冬瓜,放于通风阴凉处,最好能垫上木板等,而不要直接把冬瓜放在地上,这样可以保鲜4&5个月。
  可先用纸包好后放进保鲜袋,竖着放入冰箱里保存时间会更长。
  将买来的洋葱头晾干,放在凉爽、干燥、通风的地方,比如可以直接放入网袋中挂起来,能贮藏很长时间。如用塑料袋包住或放入冰箱,反而容易闷软、变质、发芽。
& & & 大蒜属香辛类蔬菜,保存时最好能保持原样。可放入网袋中,然后吊挂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还可以将大蒜去皮,加工成蒜泥密封起来放入冰箱内冷藏,大约可使用2个星期。
  姜分为老姜和嫩姜,老姜不适合冷藏保存,可放在通风处和沙土里,嫩姜应用保鲜膜或者纸巾包起来至于冰箱内保存,还可以冷冻保存。&
  用喷壶在菜叶上喷一些水,用纸包好再装入保鲜袋中放进冰箱。
胡萝卜、山药保鲜
  将胡萝卜的上泥土洗净、晾干,用保鲜袋包好放进冰箱。
& & 切开的南瓜都是从瓜的心部开始变质,所以要将瓜瓤部分全部挖掉后再放入保鲜袋里保存。
金针菇保鲜
  可以在金针菇的包装上扎两个小孔,然后再放入冰箱里保存。
圆白菜、生菜保鲜
  将菜切成两半,从外面一片一片的食用。剩下的菜放入保鲜袋再存放于冰箱内。生菜可将菜芯摘除,然后将沾湿的纸巾塞入菜芯处让生菜吸收水分,等到纸巾较干时取出,将生菜放入保鲜袋中冷藏。
白萝卜、青萝卜保鲜
  萝卜的养分会被根部的叶子吸收,所以可以将萝卜的叶子切除,然后再保存。
  青椒沾水以后会变质,保存前不要用水洗,直接擦干入保鲜袋再存放于冰箱内。
参考阅读:&
加湿喷雾保鲜是成本较小的生鲜果蔬保鲜方式。无论您是蔬菜超市还是自助档口,都可以通过这种局部加湿方式减缓商品的水分流失。我们立足北京,向您提供高中低档生鲜喷雾设备。 133-(电话/微信) QQ
Humidification spray preservation is the cost of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fresh way, whether you are a vegetable supermarket or self-service stalls, you can use this local humidification way to slow down the moisture loss of goods
Any question? 7-6700 (phone / WeChat)
&&[] [] [] &&
技术与应用
联系人:张经理
&&视频1:一般雾量配置的效果
&&视频2:火锅店生鲜保鲜设备安装中千吨蔬菜价低烂地 农民无奈砍倒蔬菜:亏本也卖不出去_社会新闻_海峡网
您现在的位置:&&&
收拾烂菜,期盼下一季能赚钱
&我看到嵩明杨林一些大棚里的蔬菜被一棵棵砍倒烂在地里,听说是因为菜价太便宜,这些菜白送人都没人要。&昨日,市民张勇向本报反映:最近,昆明嵩明蔬菜滞销,一些种植大户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砍掉蔬菜。昨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嵩明蔬菜滞销的情况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直至现在也没有好转迹象。这些蔬菜原本都是要销往广东和北方,由于外省菜价一路狂跌,这些蔬菜亏本也卖不出去。为了种上新菜,迫不得已,菜农只好忍痛将蔬菜砍掉丢弃在地里。
砍倒的蔬菜都变黄了
17日上午,在张勇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嵩明县杨林镇嘉丽泽农场。这里有一大片蔬菜大棚,6户蔬菜种植户一共种植了600亩蔬菜。
记者走进一个蔬菜大棚时,被眼前的惨景惊呆了:砍倒在菜地上的蔬菜都变黄了,像是晒了一地的菜叶子。
随后,记者又看了几个大棚,里面都有被砍丢了的蔬菜。种植户朱云说:&最近几天,我砍掉了7个大棚的蔬菜,每个大棚里有3吨左右,一共砍了21吨。看到砍丢的蔬菜,我也很心疼,但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亏本也卖不出去。&
种植户朱伟说:&这些蔬菜主要有油麦菜等6个品种,主要是销往省外,往年这个时候,菜价好时每公斤能卖到两元。但从去年11月以来蔬菜价格就一路狂跌,像油麦菜,每公斤1角钱也卖不出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把蔬菜砍掉丢弃在地里,有的还用机器打碎在地里。&
朱伟说,他种了60亩蔬菜,6位种植户一共种了210亩蔬菜,但最近4个月里,只卖出了32亩的蔬菜,而且都是在亏本卖。其余的菜只有砍掉,令人心痛。
朱伟说:&除了卖不出去的蔬菜砍丢了,我们还要请人将蔬菜打碎在地里,这又得花工钱。今年,我亏了十七八万元了。&
说起现在蔬菜的行情,朱伟说:&我几天前卖出了5车油麦菜,一车有5吨,每车卖得500元,算下来,一公斤才1角钱,加上每车300元的运费,一公斤才合6分钱。而种菜成本,大约在1元。&
在种植户张日飞的大棚里,记者看到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油麦菜,好一幅丰收的景象。但在张日飞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笑容。因为这些蔬菜虽然没有砍掉,但也卖不出去,更谈不上卖个好价钱。
记者从蔬菜种植大户的口中了解到,目前嵩明砍掉丢弃的蔬菜共有上千吨,还有大量的蔬菜&待&在地里等着有人来买,但总量有多少种植户们却估计不出来。
走向菜地,心灰意冷。
城里买菜不便宜,地里的菜没人买
在蔬菜种植大棚里,记者遇到了一名特殊的工人。他叫林朝利,最近几个月,他都在帮种植户将卖不出去的蔬菜用机器打碎在地里。这不仅可以减少一些损失,还可以将土地尽快腾出来,种上其他的菜,以期待在下一个季节,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林朝利说:&其实我不想做这种工作,因为不是看到种出的蔬菜卖出去赚到钱,而是用机器打碎在地里。我很纳闷,听说昆明的菜价很高,可这些蔬菜为什么不能走上市民的餐桌,而是打碎在地里?城里人买的菜并不便宜,但为什么我们地里的菜低价也没人买?&
责任编辑:肖舒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 举报邮箱: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C)2016 海峡网(福建日报主管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号-2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如何让绿色蔬菜走出销售的尴尬局面
  【导语·】一级经销商按车卖,二级经销商按箱卖,到最后一级经销商,就变成按把卖了。印在箱上的绿色食品标志和品牌到了消费终端时,谁也看不见了。所以,到最后我们的蔬菜一点优势都没有了。因此,价格也和普通蔬菜区分不开来,出现优质不优价的尴尬。
  如何让绿色农产品的绿色价值在市场得到体现,成为不少基地老板正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5月8日,连日阴雨仍在继续。肖逸的心情就像阴雨天一样,沉甸甸的。
  肖逸是潼南县梓潼街道办事处重庆冠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他糟糕的心情缘于基地的蔬菜虽然有绿色食品认证、质量很好,但是价格却起不来,甚至在菜市场与普通蔬菜混在一起卖。
  绿色蔬菜
  菜市场被当普通蔬菜卖
  在重庆冠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在1200亩左右。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反季蔬菜长势正旺,科研人员们正在基地内苦心钻研。
  肖逸说,冠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绿色蔬菜有黄瓜、茄子、青椒、苦瓜、白菜等10余种,多年前就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不过,让肖逸郁闷的是这种绿色食品在一些蔬菜批发市场,根本发挥不出优势。肖逸告诉记者:“一些蔬菜批发市场,将我们的蔬菜拆散后与其他蔬菜混在一起卖,根本看不到我们的品牌,难与普通农产品实现有效区分。”
  盘溪蔬菜批发市场老经营户老陈印证了肖逸的说法。“潼南县、璧山县、九龙坡区白市驿等地方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菜,和普通蔬菜没什么两样,根本就卖不起价,市场上的无公害蔬菜大多是在匿名卖,有很多采购商也根本就不关心菜是哪里来的。”老陈说,到无公害基地收菜,好处仅仅在于基地是成片和规模种植,采收不费力。
  价格上不去
  藤菜批发1.2元/斤只够成本
  绿色食品的招牌在菜市场没了用武之地,也直接影响到肖逸的收益。
  肖逸告诉记者,现在藤菜批发价1.2元每斤左右,一般亩产公斤,销售额接近一万元,这个收入只是差不多与成本打成平手。
  他算了笔账,蔬菜种子100元/亩、肥料500元/亩、农药500元/亩、人工24000元\人\年、土地租金400元/亩、喷滴灌1000元/亩、大棚20000元/亩,这些加起来每年一亩地的成本在3万元左右,种一季成本也接近一万元。
  优质蔬菜价格却起不来,甚至沦落到与普通蔬菜一个价格的地步,这让他的心情糟透了。
  肖逸也想过提高批发价格,但他说,一旦提高批发价,采购商就会转投其他蔬菜基地采购,自己的蔬菜销售就会大大受挫。
  进超市“门槛高”
  蔬菜种植企业难承受
  拥有绿色食品认证,投入了高成本,肖逸当然不甘心只卖这个价格。与肖逸持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重庆市农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凤明。
  “要让绿色食品的价格得到提升,必须提升品牌影响力,本来进超市是比较理想的渠道。”但姜凤明说,超市高额的进场费用、提点和运输成本,让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销售也不理想,最终在两年前他选择了中断与超市的对接。
  肖逸称,在超市售价5元/斤左右的茄子,我们批发价仅1.5元/斤左右。虽然超市的售价较高,但其实生产企业拿到的利润并不高。
  同时,在大型超市,对生鲜产品基本上采取的是唯一供货商政策,即对同一种产品统一由一家企业供货。要想独占市场,就要成为唯一,但成本并不低。进入超市一般要缴纳进场费、包装费、运输费、标签费、促销管理费,同时还要根据销售额缴纳提成。记者在重庆某大型超市了解到,农产品在进驻超市时,进场费为每月2500元到3000元,超市还要“提点”7%到10%,加上促销员工一个月2500元的工资,一般中小型蔬菜企业根本“吃不消”。姜凤明说,如果卖给小型超市,日销售量一般都不大,而且他们一般不与基地对接,而是选择自己到基地或者农户去采购,采购范围一般都不固定,不具备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
  重庆市农委质量安全处处长黄君一称,无论是农民还是合作社,在面对超市时大都是一种弱势地位,有的合作社虽然与超市实现了有效对接,但由于无法承受部分超市过高的进场费和资金回流慢等问题,已主动从超市中退出。
  看流通环节脸色
  绿色蔬菜难赚钱
  为何经过绿色认证的蔬菜在市场上与普通蔬菜没什么区别?
  重庆市农委研究室主任颜其勇称,瓜果蔬菜被收购商收购后,按外观、大小等条件进行分拣,然后批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经过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已与普通蔬菜混在一起了。
  颜其勇介绍,由于绿色蔬菜与普通蔬菜混销,导致农企和农户并没有因为绿色认证而获得好处,以致现在很多农产品都不进行认证了,就算认证了也经常不贴标。
  “一级经销商按车卖,二级经销商按箱卖,到最后一级经销商,就变成按把卖了。印在箱上的绿色食品标志和品牌到了消费终端时,谁也看不见了。所以,到最后我们的蔬菜一点优势都没有了。因此,价格也和普通蔬菜区分不开来,出现优质不优价的尴尬。”肖逸认为,关键在于他们只负责生产,而产品的流通完全掌握在经销商手中。
  而市商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虽然绿色农产品在超市的售价较高,但并不代表企业一定能盈利。首先,超市对产品的新鲜度、外形、销售量等有较高要求,农产品在筛选过程中淘汰率较高,很多产品无法上市。其次,标价并不等于真正的销售额,鲜活农产品必须当天卖出,否则都要扔掉。
  自建专卖店卖菜
  企业遇资金瓶颈
  姜凤明告诉记者,农超对接,门槛比较高,费用繁多;和市场对接,蔬菜要经过经销商根据外形、质量、大小等进行挑拣,到最后根本就不能体现我们的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品牌优势,如今我们只好在主城各个区开设专卖店。
  “做流通特别考验企业的管理能力,只有把流通环节抓起来了,打通从生产到终端的整个链条,才能形成品牌的掌控力,从而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姜凤明认为,为了保证口碑,就要自己掌握流通渠道。
  不过,姜凤明坦承,专卖店运营成本较高,高成本摊薄了整体利润,导致采用专卖店模式的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如今多数企业在扩大市场覆盖面方面普遍遭遇资金困难。
  肖逸也称,要保证绿色食品质优价也优,只有自建专卖店,直接将蔬菜提供给消费者。但是,开专卖店的成本远高于批发和进入超市。“例如在农贸市场开专卖店每个月的租金要3000块,一个档口还要雇两个员工,另外配送等环节的成本也要高出很多。”肖逸表示,虽然最终售价比同类产品高出40%至50%,但高价之下销量有限,利润率普遍较低。因此,打造自营销售网络,掌控流通渠道,虽然实现了优质优价,但并未实现优质优利。
  第三方监督
  让农超对接发力
  进农贸市场遭遇混销,体现不出绿色农产品价值;进超市门槛高了受不了;自建专卖店成本又太高,虽然蔬菜价格上去了但却赚不了多少钱。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重庆市农委质量安全处处长黄君一认为,缺乏品牌、流通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作物发展的关键。在当前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下,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企业和农户也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介入流通环节,从而打造专有品牌,因此只能充当农业产业链低端的生产者角色。
  颜其勇告诉记者,一级经销商按车卖、二级经销商按箱卖、农贸市场商户按把卖,这样的情况是消费市场约定俗成的,短期内不会改变。生产企业要想保证品牌价值得到彰显,就要掌握自己的流通渠道,要不品牌肯定就砸了。
  黄君一称,如今政府也在引导基地和农户对自己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和建设地理标志等,并且在有关方面进行资金补助,如新认证一个绿色产品政府就会给企业1万元的补贴。
  黄君一说,农超对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有效对接。应在蔬菜检测、损耗过程中引入仲裁机制,通过第三方介入监督的方式保证“农超对接”的公平、公正,让“农超对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中国蔬菜网Vegnet:绿色、无公害、生态蔬菜三个概念的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可能会出现根本不知其定义是何的现象,而且现今市场上这三种蔬菜有与普通蔬菜放在一起贩卖的,更加混乱了消费者的思维。而在另一方面三种蔬菜的价格确实很大的高于了普通蔬菜,但是价高并不代表销量一定会好,如何将这三种蔬菜的价格打入到适合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中才是关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蔬菜销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