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 诸法思维因缘与缘起生 诸法思维因缘与缘起灭 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 什么意思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万法缘生”是什么意思?-喜欢的人对我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缘起急灭,缘生以空有... _心理观察网
《“万法缘生”是什么意思? 》
“万法缘生”是什么意思?
好像佛语!相关说明:
具体什么意思?法是什么意思?生是什么意思?
楼主 您好!万法是指一切现象可见可观察的法,而这些法都必须依著缘--条件,才能出生,但是万法本身没有自主性,不可能自动自然出生,纵然条件具足,也不会就这样简单而出生,必定有个收藏万法种子的根本因,才能让万法不断的出生。穿花扁拘壮饺憋邪铂矛在下简单举个例子:如我们的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心,必须依於大脑(根)、在大脑显现的讯号(尘)、还必须有意根(意根是心,然而这个心很为细微),才能出生。现前可以观察到的,这个有知有觉的意识心,每天睡著之后必定会断坏,可是隔天又会继续出生清醒,然后意识本身无自主性,如果单单大脑、六尘、意根就可以让他出生的话,那一切死人,也应该继续出声意识而有所知觉才对。但是事实上却无法这样,因此必定有一根本因能够让意识夜夜断灭,而要继续出生。这就是缘生法的真实义。
万法缘生很简单,就好比现在,你的问题,我来回答一样,我们这样就是缘.你的问题是因,我的回答就是果,有因有果就是缘.你的问题就是(也叫因),我的回答就是法(就是果).其中就是一种缘.佛就是看到众生很多的疑惑,才为众生说法.
法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存在。生是生起。这一重讲的是业因缘起,一切因缘而生起,故不能断灭。
----净空老法师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缘生」,「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条件,多少条件?《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任何一法的生起都是无量因缘,不是偶然的,佛法也是从缘生。缘起性空,了不可得,所以佛在经上把这桩事情说成「梦幻泡影」。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我们执着不得,为什麽?相有性空,你执着就错了,可是你不执着也错了,你们想想错在哪里?你执着一个不执着,你还是执着,你们想想对不对?执着你是有执着,不执着你还是有执着,你执着那个不执着,妙处就在此地。所以修学佛法的人总是有执着,不执着这一边就执着那一边,这是修行人不能契入真实境界的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明了这个原因才知道怎样修学,怎样契入,契入就是证得,证得什麽?证得自己跟虚空法界是一体,不但理上是一体,跟诸位说,相上也是一体,事上也是一体,昨天你们讲经,那就入华严三昧了。所以我们总归结起来,佛教育就是叫一切众生人人作菩萨,人人作佛,目的就在此地。你出家,是出家菩萨;你在家,是在家菩萨;你是男子、是女人、是老人、是童子,乃至各行各业,无论你做国王还是做乞丐,无不是菩萨。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佛教育在这个世间就成功了。我们推动佛教育从哪里做起?要从本身做起,本身是不是个菩萨。什麽叫菩萨?菩萨一定要修菩萨道,要学菩萨行,菩萨道是什麽?菩提心。菩萨行是什麽?「六度万行」,一般大乘经上讲的「六波罗蜜」,《华严经》上讲的「十波罗蜜」,这是菩萨。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你有菩提心、学六波罗蜜就是菩萨。菩萨的世界、菩萨的社会是祥和的,是幸福美满的,我们平常讲真善美慧。这个社会里面无论是哪个阶层,无论是哪个行业,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没有一个不生欢喜心,没有一个不得清凉自在,因为这才是《无量寿经》所讲的真正的清净平等觉,而每个人所得到的确实是无量庄严,一点都不假。富贵得的是清净平等觉,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他的受用是大乘无量庄严,贫穷到乞丐,他的心也是清净觉,他的受用也是大乘无量庄严,这个不可思议,这是真实的境界。我们学佛弘扬佛法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认识,你说怎麽不会走错路?贫富贵贱是现象,幻相,不是真相。舞台上表演的身分不同,清凉自在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化度一切众生的目标在此地,不是说佛的教化会给你财富地位,你要这样想法就错了,那佛的教化增长你的贪心。儒家曾经说「素富贵安於富贵,素贫贱安於贫贱」,这是世间圣人所说的。用个「素」字,用佛法来讲,富贵贫贱是业报,你过去生中修的福,你这一生当然享福,你得福报;你过去生中没有修福,那你这一生就是贫贱。诸位如果稍稍涉猎一点法相,法相宗讲得清楚,我们得人身(引业),这一生的受用(满业),你到这个世间来,引导你入这一道,入这一道之后,你这一生的受用是满业,满业就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引业,引到人道来,人道的业因是五戒十善,过去曾经修过五戒十善,这得人身,但是你过去有没有修财、法、无畏布施那不一定,持五戒修十善的人不肯布施的很多,我们就晓得他来生如果做人,他的满业就不殊胜。如果这一生喜欢布施,喜欢财布施,喜欢法布施,也喜欢无畏布施,但是五戒十善不肯修,我们晓得他有福报,他将来会到畜生道、饿鬼道去享福,福报都很大,鬼道里面当土地公、当王爷,这些鬼神多少人去拜拜,有福。畜生,你看外国那个宠物,享受不得了,一家人伺候它。所以我去一看,那个宠物才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是它的奴仆。它有福报,为什麽不得人身?没修五戒十善。......你说对了。佛曰:万法缘生 一切随缘。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
按语义应为: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出处未知,应是后人仿的佛经体。 还有一种说法: 缘来则聚,缘去则散,...
净空法师讲自性空寂与万法缘生性空有何不同 ……
万法缘生性空,知道缘起性空,无常幻有。当处放下对万法的执着心,离一切颠倒妄想,当体清净,空寂无染之如...
什么是缘生论? ……
九八年早餐开示—实践早晚二课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13-0520 htt...
求大神详解: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 ……
佛说,一切随缘。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是相聚也无法会意。凡事不必太在意,更不需...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出自哪里 ……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缘来... 缘来...
万法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境来不拒,境去不留;缘来莫狂喜,缘去不悲泣。?求解释 ……
一切有为之事皆因因缘而发生,一切也因因缘而结束,世间的一切,均是由因缘而聚在一起。事来不要抗拒和悲哀...
佛曰: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所见所遇........ ……
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佛说: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
“人生如梦亦如幻,朝如晨露暮如霞.”是什么意思 ……
“人生如梦亦如幻,朝如晨露暮如霞.”是什么意思
禁封TA1810 ...如幻师削木为人,结草为马 ...
缘来则去出自金刚经 ……
出自《佛经》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 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什么是缘起法的空性见- _汇潮装饰网
您当前位置:
什么是缘起法的空性见
什么是缘起法的空性见
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
因道教……只说“自然(万法自然:自自然然)”:也说“天命:即天定”……但最高“功力境”是“道法(控制...)
生灭无常故说空 、缘起如幻故说空、唯心所显故说空,)
这个“缘”也就是作用的条件,“缘起”呢?也就是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作用开始发生了。就好象你想结婚了,...)
无我,就是没有相,没有相法缘起无我,实际上就是没有缘,没有起,没有我相,性空,就是解释性是什么样子的...)
万事万物皆不自成,皆是众缘所成,所以自性皆是空。)
缘起性空。缘起法是生灭法,是无常幻相,皆源于众生分别妄想。相有心生,一切法相皆是众生妄心所产生的无明...)
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佛教的宇宙观是缘起法,...)
这个偈子非常好,能提出来,就有功德。难得! 缘起性空,缘起缘灭,生灭无常,本无自性。万法唯识,相由心...)
简单说一下吧,说深也不见得都懂。 缘起性空,是因缘法,缘起则生,缘尽则灭。生灭无常,无有真实之性,故...)查看: 8622|回复: 10
缘起性空大家一定要明白!并且知道如何证缘起性空!
在线时间8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观察缘起的一切法自性空。譬如人的生命体是因缘有的,不是无因缘就有这个身体。为什么是女人、是男人?为什么他的身量高、身量低?都是有因缘的。属于因缘有的,都是自有原因,也都是自己创造的,不是由造物主或别人赋与的。
因缘有,就是自性空。为什么是自性空?本来没有那件事的因缘,那件事就不出现;现在由于因缘和合了,那件事就出现了。虽然事情出现了,而那件事本身也还是空无所有的,因为它只是因缘和合顿起乍现的虚诳妄取相,没有真实的体性。由此得知,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性,所以是自性空。
又譬如人的出生,是因为有业力,加上有父亲、有母亲,因缘和合,就生下一个小孩子。若是不需要种种因缘就有这个小孩,这是“自性有”。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小孩不是由自己的业力及依父母的因缘和合而有的,所以可以肯定:因缘有就是自性空!
再以观心而言,譬如出现一件如意的事情,我的贪心立刻现起。观察自己这一念心,是因为有了不如理思惟的因缘才生起贪心,若不作意思惟,贪心就不会出现。假设我不作意思惟就有贪心,贪心是自性有;而事实上,我不作意思惟就没有贪心,可知贪心是自性空。
还可以观察:在愚痴心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烦恼,就是执著有我;本来无我而执著有我,就是颠倒。要观察我是自性空,贪、嗔、痴的烦恼也是自性空,各式各样的分别心乃至一切法,都是依因缘而有的,是自性空的。当修空观的时候,用自性空的道理普遍观察一切有法、无法,一切善、一切恶,都是自性空,是无差别的境界。
-------------------------------------
实修指导部分
----------
止观的调配
观自性空的时间不宜过久,或可观察五分钟之后就修止,将心安住不动。
住心不动有两种情形:
第一、先前修止的时候,是以出入息作所缘境,现在改为修观,用五分钟的时间观察自性空,而后又修止,再回到出入息的所缘境,心无分别地安住。
第二、观察自性空之后,心能相续寂静住时,就不再回到出入息的所缘境。譬如:观察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是自性空以后,心念就止在无色、受、想、行、识上,无分别地安住其心。
初开始用功,可以随意地修习这两种止;常常如是用功,久了功夫进步,即可放弃出入息的所缘境,而安住于自性空。这也就是以法空的道理也修止、也修观,也修观、也修止。常能如此修习,贪、嗔、痴,我我所的烦恼会逐渐减轻。当别人轻视你或赞叹你,你内心能不生烦恼,显然地和以前没有修四念住时不一样了,那就表示止观有进步了。
若依“知息出、知息入”修止,或者加上计数修数息观,内心顶多只能寂静住五分钟,过了就有妄想,应该调整一下,转变为修观而不修止。因为静坐中打妄想,空过时间,不如改为修观。而修观要依法,法是清净的,心也能随之渍净。若修观一段时间令心清净后,此时再转为修止,就会发现和不修观前是不一样了,心容易寂静住。
三、正说四念住观
四念住观就是依身、受、心、法四种境界,作为修止观的所缘境。身,是指色、受、想、行、识组合的生命体。受,是指一切有情能够觉知冷、热、苦恼、快乐等觉受,从久远以来集聚了很多不同的觉受。心,是指明了性的心。法,是心所觉悟、所分别的一切境界,都名为法。法是总说,身、受、心是别说,其中有总别不同。
四种境界中,依止“身”或是“受”作观察,可能容易明白。若是观察“心”,虽然我们无时无处离不开心,一直是在心的分别中过活,但是不太容易明白。而“法”,其实就是心!心有能分别、有所分别;这能分别所分别的一切境界,都是法。
修四念住观,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以身、受、心、法作为所观察的境界。能观察的,是从学习佛法所得来的,观察一切法空、我空的智慧。世间上的人可能读书多,学问丰富,但是没有学习佛法,也就没有一切法空、我空的智慧。所以,先从听闻佛法得到了法空、我空的智慧后,就依此观察自己的身、受、心、法是自性空,也是无我的。
(一)身念住
我们虽然是佛教徒,若不学习佛法、修止观,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爱著自己的身体,执著身体是常、乐、我、净的。身体实在是臭秽的,但我们总感觉身体很美(净就是美的意思)。因为从外表上看,身体有相似清净的相貌,然而里面却是心、肝、脾、胃、脓血等所组合,充满屎、尿、垢、液等各种臭秽之物,唯是不净。于修不净观时,观察此身体是臭秽之物,有种种不净的过失,不要生爱著,制伏欲心令之不起,以破除执著身体很美的颠倒想。如此修习不净观,除了能断欲贪,进一步可以令“执著身体是我”的想法不生起。因为身体种种不净,无常败坏、腥臊臭秽、无我无乐,其中无有实体的我可得。由此观察,能令爱、见烦恼不生,乃至成就圣道。这是身念住。
(二)受念住
修习受念住,是观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就是苦恼的感觉,譬如身体有病了,或者天气冷没有衣服穿,乃至还有很多使令你不欢喜的苦受。乐受就是如意的感觉;不苦不乐受就是也不苦,也不乐。
通常,我们都是欢喜乐受而不欢喜苦受;然而,虽一时得到了乐受,但是它有破坏性、有无常性,因缘一变化,乐受就变成苦受了。不苦不乐受也是不能安住不动的,随著时间刹那刹那地前进,不久又遇见苦受、或遇见乐受,不能永远保持不苦不乐受。所以,三种受终究都是苦性。
常常修习受念住观,摄心安住,不随受行生种种烦恼;如此修习观察之后,又继续观察所受的境界由因缘而有,是无常变化的,毕竟不可得,令心无所住,也就是不受。若能够于一切法不受,便能成就圣道的功德,是名受念住。
(三)心念住
十二缘起中说识缘名色,名、色就是指生命体中的色法和心法。色法--是由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心法--就是受、想、行、识。我们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会生出种种的虚妄分别,也就生出很多苦恼,而这实在都是由自己的心创造的。若是不学习佛法,就不知道一切世间法不论是善、是恶,都是由心发动造作。而心是不能自见有种种过失的,唯有佛在修心念住中说:若善知心,就能善解一切法。
一般人不论说话、或心里的妄想,都是执著有我;但是并不会去深入观察,究竟什么是我。一些有思想的人会思惟观察:“心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心是常住不变的,也就是我,而我的体性就是心。”他们认为,虽然身体有老、病、死,会变坏,但是心没有老、病、死,心是常住而不会变坏的。
现在,佛告诉我们:心是无常的,刹那刹那生灭变化,不是常住不坏的。我们若能注意观察心现起的行相:有时欢喜、有时苦恼,有时贪、有时嗔,或者疑惑、或者高慢,从心念转变的快速,就会发觉到,心本身是相续不断地刹那生刹那生灭,念念之间有很多变化,并不是常住的。
静坐时,观察心是无常的,可以破除执心是常的颠倒;同时也观察这一念心,根本没有一个实体是不变异、常恒住的,可以破除我执。如是修心念住观之后,即能令念不动,令心寂静住。由于能够成功地调伏这一念妄心,也就能调伏一切法,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是名心念住。
(四)法念住
修习法念住,应该先认识法,其中包括世间所有的恶不善法,也就是贪嗔痴等烦恼,以及一切能修对治的善法、清净法。譬如,我有很大的本事,能做一切恶事,也能做一切的善事,但不论作善造恶,其中都伴随著贪嗔痴等烦恼,所以于诸烦恼应修对治。现在能够了知恶不善法之后,用四念住回转贪嗔痴心,令心不随顺贪嗔痴等法,也就是观察心是无常、无我的,同时所观察的法也是无我的。
我们虽然由于虚妄分别而做了许多罪过,也可能修习种种功德,然而里边没有我可得,就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实观察之后,心不在贪嗔痴上活动,即能远离一切染污法,名为修法念住。若进而观察色受想行识不可得,色声香味触法不可得,乃至佛的无上菩提也不可得,这就是更深一层的法念住了。
我们原来都在身、受、心、法上,有常、乐、我、净的颠倒妄执,现在用这四种方法诃责自己,以破除爱、见的执著。若能够如此修习四念住观,而且如实于一切境界不生染著,不但自己可以得解脱,也应劝导他人如是修行。这是修四念住的目的。
四、殷重劝修
经论中,佛说修四念住观之前要先寂静住,意思是对治了内心的散乱之后,才有力量用功修学圣道。所以,我们要先修习定,令心寂静住。
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我们,虽然修学圣道主要是智慧的境界,但是一定要靠定的帮助。初开始用功的人,多数能够达到欲界定。得欲界定,内心也可以寂静,但是不稳定,随时有因缘就失去定心,妄想也就跟著来了。虽然散乱心中也能够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是观慧的力量弱,不能断烦恼。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最低限度要超过欲界定达到未到地定,这时候可以长时间寂静住,不会散乱。同时由于内心的寂静住,生理上也起了变化,有轻安乐的境界,外边小小的苦恼他不在乎。若能够成就色界四禅最为理想,在禅定里修无我观、修毕竟空观,由于定的帮助,增上观慧的力量强大,就能断烦恼,就是圣人了。
佛在世的时候,当佛弟子乃至外道接受了佛的教化之后,能立刻生起清净的信心,肯随顺佛教用功修行,有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得圣道了。当然,像舍利弗尊者这样的人是特别有大善根、大智慧的,可是佛弟子中也有不是特别精明的人,同样也成就了圣道。从佛在世时佛弟子修行的情形反观,现在的佛教徒应该也能得圣道,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圣道?因为现在的佛教徒不修学圣道,还是习惯于一般社会人的思想,想要拿博士学位。你若真心承认自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应该好好修学戒定慧,只要肯努力,就可以得圣道!
我们参加禅七,学习了静坐的方法,但是心还是静不下来,这是方法不具足的关系。释迦牟尼佛完全知道佛教徒的根性有利、钝的差别,因此说了无量无边的方法。只要我们肯学习,就会在经论中找到一个合适用功的法门,依止这个法门而精进,就可以得圣道。得了圣道以后,心里面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唯有智慧光明,这是值得尊重的高尚境界!
在线时间8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缘起性空都不知道,不要告诉我你的信佛的...
如果缘起性空都不知道如何修证,不要告诉我你是佛教徒...
在线时间8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否则,般若空,对你永远只是个名相...
在线时间73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把了悟交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
缘起性空,你怎么修证?
在线时间8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观缘起,就知道身心诸法虚幻不实...是因缘聚合的暂时产物...
既是入空。
在线时间50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原帖由 怨亲债主 于
07:57 发表
观缘起,就知道身心诸法虚幻不实...是因缘聚合的暂时产物...
既是入空。
十八界空是需要证得的,不是想象而来的,无有实证,一切都是自欺欺人!
在线时间8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可笑,你竟然以为缘起不可做观。
依《无碍解道》,缘于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结生识于今生生起。能产生结生识五蕴之诸缘——无明、爱、取、行及业,尤其是人类的,于甚么时候生起呢?准确地说为「过去生」﹙atita-jati﹚。现在的名色是由于现在的无明、爱、取、行及业所产生的吗?不!这些原因在过去生生起。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因此,如果禅修者不观察过去的五蕴,他能够观察到属于过去五蕴一部分的无明、爱、取、行及业吗?
& && & 反过来说,如果禅修者能够观察过去生的无明、爱、取、行及业,由于它们是过去五蕴的一部分,它们摄入于过去五蕴。禅修者被指示观察现在果是由过去因而生起;未来果由现在因;较远的未来果由较近的未来因而生起的关系。Atitepi paccaya ceva paccaya samupanna dhamma ca anagatepi etarahipi paccayaceva samupanna paccaya dhammaca. 「过去只有缘及缘生法,未来与现在也只有缘及缘生法」。禅修者被指示观察三世,即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观察过去,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现在,只有因与果;如果观察未来,也只有因与果。
因此,为了能够了解属于过去五蕴一部分的诸过去因,禅修者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同样的,为了能够了解属于未来五蕴一部分的诸未来因,禅修者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如果禅修者欲观察较近的过去果,即由较远的过去诸因所产生的五蕴,他必须观察过去的五蕴。如果他想观察未来果,即由诸现在因所产生的未来五蕴,那么他必须观察未来的五蕴。进一步,如昨晚的开示,第七章所说,禅修者应如何依《中部后五十经注》(Uparipannasa Commentary)及Bhadekarattha Sutta修习以去除对五蕴的见与爱呢?有说到人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于他没有毗婆舍那智。人不被见与爱所征服,是由于他生起了对五蕴的毗婆舍那智。Vipassanaya bhavena tanha ditthihi nakaddhiyati. 「透过毗婆舍那的修习而不被爱见牵去」。因为毗婆舍那智生起,人不被见与爱牵去。因此,为了不生起对现在五蕴的见与爱,人必须精进尝试获得现在五蕴的毗婆舍那智。如果他不想生起对过去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做甚么?他应该于过去五蕴修毗婆舍那。如果他不想生起对未来五蕴的见与爱,他应该于未来五蕴修毗婆舍那。
& && & 佛陀在《大缘经》(Mahanidana Sutta)中说:Gambhiro cayaj Ananda paticca-samuppado gambhiravabhaso ca . Etassa Ananda dhammassa ananubodha appativedha evam ayaj paja tantakulakajata gulagunthika-jata mubja-babbaja-bhuta apayaj duggatij vinipataj samsaraj nati-vattati. 「阿难!此缘起法甚深,有甚深相。阿难!因不随觉、不通达此法,有情,如丝镂缠结;如织巢鸟的巢;如文邪草;如灯心草;故不能出离恶生、恶趣、地狱及轮回」
。佛说这一经,因为有一天下午,阿难尊者来请教佛陀。为甚么阿难尊者来问缘起法呢?因为那一天中午,阿难尊者以四种方式对缘起修毗婆舍那:
一、&&顺观。观察缘于无明故行生起,缘于行故识生起,………..
二、&&逆观。与上相反。
三、&&从中间至开端。
四、&&从中间至末端。
这样,缘起在他的内观变得非常清楚。
在线时间8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本文,谈的就是简单的修证,通过四念住,可以观察到五取蕴的关系。从而对缘起进行一定的把握。
明白 无常 苦 无我。
。。。。。。。。
实修指导部分
----------
止观的调配
观自性空的时间不宜过久,或可观察五分钟之后就修止,将心安住不动。
住心不动有两种情形:
在线时间73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把了悟交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
回复 5楼 的帖子
空也能入么?
真吓人。能入的那还能叫空啊?没撞坏你啊?
在线时间21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这个确实重要,能很快减轻现有的烦恼,楼主的见解很好。
在线时间21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不懂的人只能纠结于教相名词,陷于两边,难以体会其中体验。lz还是智慧。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维因缘与缘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