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现代影响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下载积分:840
内容提示: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77|
上传日期: 15:28: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4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儒家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官方公共微信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有多大? - 知乎20被浏览10431分享邀请回答48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的图书馆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主张批判的继承,但在儒家思想领域,继承的较多,批判的却很少,也只有在专家学者的著作中可以见到只言片语,而且或在书店中束之高阁,或在图书馆中被深埋角落,无法雅俗共赏。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当然,很多消极因素并非儒家思想最初之意,而是经过历代大儒的“修改”和封建王朝不遗余力的“义务教育”,但历史已经成为事实,儒家思想曾对中国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在以家长为首的家族组织里,家长和家族一般成员之间,实际上处于奴役和被奴役的对立之中,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封建政权,是放大了的封建家长制形式。“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真是令人诧愕,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文化大革命,这场中国现代史上的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仅仅是领袖的一念之差和人民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吗?当然,文革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我们今天回头去看那段历史,为什么会出现“领袖一呼群氓响应”的局面?应当说有什么样的民众,才会产生什么样的领袖,这才是文革的可怕之处。对于妇女,更是为其戴上“紧箍咒”,要她们牺牲自己来换取名节的虚名。人们总是把潘金莲说成“荡妇”,如用现在思想解放的观点来分析,他不正是古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吗?民国初年,某报上刊载了一篇报道,大意是某妇人在其夫死后亦跳崖寻夫去了,以完成她的贞烈人生。该报非但没有对此种行为提出异议,而是对此列妇的行为大加褒扬,称赞她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由这篇报道,也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了。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场面:一批白发苍苍的元老级大臣跪在金銮殿上,声泪俱下,甚至以头抢地,高呼:“祖宗之法不可变!”于是,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打个比方,改革者在台上演戏,民众在台下看戏,成功了,听不到掌声;失败了,大家一哄而散,回去取些银两,还可以私下买几个蘸了鲜血的馒头。到了近代,我们被列强用枪炮打开了国门,资产阶级曾试图改变中国的命运。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说,任何革命有其轰轰烈烈,也有其蓄积的过程。不错,历史在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可是中国历史的封建专制为何长达两千年而且其影响至今余波未尽?我们在分析历次改革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时,总是归纳出来条条框框。当然,失败是多方面原因作用的结果。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根本原因就在我们民族思想的内部。
“复古”思想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八十年代前后,朦胧诗初登中国诗坛令文学界惊骇万状,它与四人帮的“批林批孔”儿歌不同,也与某一时期流行的“头上,焊火喷光;脚下,风铆铿锵”的鼓动诗不同,是一些习惯传统的人大为恼火,非议纷纷。有人说它是四人帮毒气在诗坛上的一种折光,是解放潮流中一个倒转的旋涡,是新生婴儿身上一个可恶的脓包。这些在今天看来另人发笑的评论深深折射出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看到新生事物,便视之为异端,而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有时,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都会感慨:在李世民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于是就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古代的文献备受推崇,很多人儿时就了解“四书五经”,遇到了新问题,总喜欢到古书中去寻找答案,这种模式严重抑制了中国人创新思想的发挥。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想影响了往后长达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生产劳动,忽视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开发,从而造成了至今仍是沉重包袱的脑体分离,经济和科技落后的。东西方两种思想孰优孰劣,只要看一下鸦片战争中的武器就知道了:中国人是大刀长矛,英国人是长枪火炮。有人也许会列举“四大发明”,某某项成果领先欧洲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否定上述观点。诚然,谁也不能对中国古代的丰硕成果视而不见,但我们只要放眼全球,就会发现,中国在某些领域领先欧洲时,欧洲人亦在某些方面领先中国。最好的证明就是打开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你会发现上面中国人的名字并不多,一堆欧洲人的名字倒会跃入我们的眼帘:牛顿、伽利略,帕斯卡、道尔顿```````````
实际上,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学问”的精神思想而不仅在于精神。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文明几近断绝,汉继秦火之余,遍地书灰,终能建成民族史上光辉的一页。唐宋以后,所有典籍都被仔细收藏,而汉民族的境况却是每况愈下。有人以唐为强,可是唐代京师三陷,天子四迁,何以谓之强呢?无数史实证明:我们过于重视“音乐”而忽略了“体育”。
此外,封建王朝利用儒学中“崇本抑末”的观点,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堵塞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道路;把知识分子的精力吸引到读儒家经典,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近代保守势力利用孔子“明华夷之辩”的思想处理中学与西学之争,坚持闭关锁国,使中国人失去了赶上西方的重要机会。
有人说儒家思想像粮店,不能批,否则我们就没有饭吃。为什么不能?中华民族的心弦难道如此脆弱吗?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积极因素塑造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品质,陶冶了一带又一带中华儿女,这些都是正确的。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带着情绪化色彩来看待这一问题。过去的历史,留给中国人的决不仅仅是那些厚厚的史书,可怕的是留在中国社会中的不良习气,留在中国人心中的毒瘤思想。过去塑造了我们,我们有续写着未来。以前,我们对待什么事都是浮于表面,所以“前车翻了千千万,后车来了也亦然”。一位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说过:“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换。”历史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是不是本着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态度,让人民去真正的认识儒家思想呢?
馆藏&1546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首页&>&平安讲堂
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影响
www. 平安临沂网&发布时间: 14:22:42 大 中 小 论坛
  [摘要]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著作之丰富、思想家之多、研究者之众,是其他学派和思想无法望其项背的。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最深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法治建设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对儒家思想进行去粗取精的借鉴,并立足于其优秀思想,合理有效地与外来法治文化相结合,就成为一个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分析的问题,这也正是文章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中国法治文化;影响;积极;路径  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其价值观和思想内核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的内心,儒家的那些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经典名言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警示格言。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国的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无法摆脱儒家的影响。因此,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  探讨儒家思想的产生可以从四个阶段来进行,即“儒”字的产生“、儒者”的产生、孔子———儒家学说的形成。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通过考证认为,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儒”,他是指“专门替殷商奴隶主贵族祭祖事神, 办丧事, 当司仪的那一批人”。到了西周和春秋时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职业“儒者”他们主要从事几项专门的活动,首先就是殷商时代就有的主持丧、祭礼仪,春秋末年,齐国晏婴曾经这样对周时期的儒者行为进行评论:  “夫儒者……崇丧遂哀,破产厚葬……”到孔子时期,他由一个单纯的“儒者”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集大成的思想家。孔子从 30 岁前后开始收徒讲学,55岁开始 14 年的游历历程,其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孔子达到了“儒之所至”,后来人们逐渐把这些学说称为“儒家学说”。  儒家思想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阐述儒家思想的内涵要与其发展阶段相结合。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孔孟时期,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成为“显学”;这个阶段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在奴隶社会中提倡礼治、人治和德治的“仁”学体系,孟子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民本”的思想。第二阶段是西汉董仲舒时期,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黄老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的具体内涵发生了变化。第三个阶段为明清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以几个典型的儒家思想家为代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无疑是巨大无比的,是无法用较短篇幅进行阐述,文章仅仅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性阐述。  第一,儒家思想有效地维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对其发挥重要作用。其次,社会制度仅仅是社会的外壳,其内在精髓更为重要,儒家正是设计了一套适于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三纲五常”等等的伦理思想,就像黏合剂一样,维持着中国的封建社会。  第二,儒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人士的精神命脉。儒家思想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这是中国古代大多数士子的共同目标,其中“修身”是其他方面的根本和前提,于是“修身”思想就占据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地位。  第三,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这些思想能够促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并造就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深厚凝聚力。  三、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1、“恤刑”思想的积极影响  儒家的“恤刑”思想拥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最早提出该思想的是《尚书·尧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它主要是指在对刑罚的使用上要轻重适中,在量刑的时候要怀着悯恤的心情。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受“恤刑”思想影响最明显的应该属司法领域中对“死刑”的改革变化。2006 年10月 31 日《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第十三条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核准权的代写论文收回,体现了对死刑的谨慎态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郎胜认为,此次减少死刑“更好地体现了人道精神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且“这次我们迈出的步子是很大的”。  这就比较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恤刑”的思想。  2、“礼法合治”思想的积极影响  “礼法合治”思想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礼法合治”思想对当代法治的积极影响可见一斑。  3、“无讼”思想的积极影响  首先提出“无讼”思想的是孔子,他认为审判案件的目标在于使人不争讼,审讼是为了没有讼,即“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中国当代社会“,无讼”思想一个最典型的表现是“和谐”,“无讼不过是和谐延伸到司法上的一个转用词,其意蕴和旨趣是一致的”。而具体到法治领域,其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在当代社会,诉讼的不断增长,一方面增加了本已经非常有限的司法资源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传统伦理、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我国实行人民调解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社会对安定的需要,为当事人降低了解决纠纷的成本,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的基本理论价值,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4、“民本”思想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当代法治活动中,“民本”的思想在法治的理念、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彰显。在理念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深刻地意识到“民本”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的基本价值在于保障人权与自由,感悟到“人亡政息”的深刻道理,故而逐步在法治建设中树立了“民本”之理念。  四、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1.泛道德主义的消极影响  泛道德就是儒家的“德治”思想走向了极端,它将道德意识无限扩张,以至越位侵犯到文化的其他领域。在当代的法治国家,一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和利益格局不仅会对其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是与现代法治完全违背的,因为支撑当代法治根基的正是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和利益格局。从这方面来说,它强化了法律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而一元化的道德观强迫人们在一种道德模式下生活,人们必须忍受这种枷锁而痛苦地生活,所以这不符合道德的真正内涵,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性善论”思想的消极影响  “性善论”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儒家认为所有人的本性是“善”,将所有的人都设定为“善人”,人只要通过自我的不断学习和自省,就可以提升个人素养。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法治文化,使其只重视情感而忽视理性;只重视人而忽视制度,并对当代法治文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人治思想的消极影响  儒家的人治思想对当代法治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导致了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政治文化“,人治”思想的前提是“内圣外王”,即国家要由圣人来统治。但是到了统治者那里,这个思路就被倒了过来,即统治国家的人是圣人,统治者成为了道德的化身。君主个人的意志成为了法律的前提,君主的圣旨、诏令甚至话语都成了拥有最高效力的法律条令,他不但不受法律的制约,反而凌驾于法律之上,他可以随意制定和更改法令,随意执行法律,随意对案件进行个人主观上的审判,使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错误意识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甚至对当代的法治建设还有余毒的作用。二是“人治”具有短期性。“人治”有一个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就是其“短期性”,再强大的王朝、圣明的统治都无法摆脱“人亡政息”的圈子,直到当今,还在对中国的法治文化起着负面的作用。  五、当代中国法治批判吸收儒家思想的路径  1.对儒家思想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认识  儒家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内容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高雅也有粗俗,既有对当代法治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也有对其产生消极作用的因素,因此在当代法治文化中要批判吸收儒家思想,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科学的认识。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的作用,并主张以此为基础对社会进行管理,这对当前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当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道德出现滑坡现象,出现了法律无法顾及到的领域,在这些领域,儒家思想就显示出了其作用。另外,儒家非常重视对人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这都是其非常积极的一面,无疑是当代法治建设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2.积极主动地促进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对其进行去粗取精  任何一种思想只有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够具有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才能够对这个时代产生作用。儒家思想同样如此,只有将儒家思想的内涵进行符合时代的发展,才能够做到去粗取精,真正发挥它对当代法治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所处的时代具有两大特点,即现代化和全球化。  对于传统思想的现代化问题,早就有人类学家提出:“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决不会比类人猿更高明。”因此在当代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对儒家思想内涵的发展性解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抛弃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糟粕,使其自身不断地得到革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全球化”的现象。  3.吸收西方法治优秀文化,使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西方的法治建设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果,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对其进行了不少的借鉴,在法律思想和制度建设方面,也吸收了不少西方的法治经验。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法治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国人的生活中。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只有吸收西方法治优秀文化,使其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够在中国产生作用。  如果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不符合本国国情,超过了本国社会的容纳程度,那样不但起不到借鉴的作用,反而会为社会进步增加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必须将借鉴和吸收的过程看作是一个逐渐本土化的过程。张岱年先生提出来的“综合创新”论在中国文化论争中是一种极具价值的学说。这种文化主张,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论争中各种学说的基础上立论的,它排除了盲目的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特别是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其他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认为只有辩证的综合创新,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鉴于此,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如果不经过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植根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因此,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法治建设经验必须立足于本土实际,并结合国际发展的形势做出整合和创新。
&&相关文章
·报警服务110 火警电话119 交通肇事122
·交警在线 
·临沂市政法委
·临沂市人民法院 
·临沂市人民检察院 
·临沂市公安局 
·临沂市司法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