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今年多了很多巴黎贝甜工作的工作,女儿在日本工作,我常常需要在两个地方奔忙,有没有能够两个地方都能用的上

天涯读书周刊第二十期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天涯读书周刊
天涯读书周刊
博主:& 栏目分类
访问:3278341 次
今日访问:22次
日志: 49篇
评论: 879 个
留言: 12 个
天涯读书周刊第二十期
目录  主题:走进美国龚小夏:敲开选民的大门--零六年国会中期选举活动纪实梁捷:美国梦龚小夏:老有所养DD国家还是市场?落木惊风:美国人争取自由权利的历程专栏刘苏里:重温美国制宪进程(四)――弗吉尼亚方案的提出池头洗砚:参 商厚空斋主 :和一位高考生的对话――话题涉及历史、剥削等胡洪侠 :书情书色---一旧书商“为当今美国的思想进行火葬”  书评御景江山:三个茶壶和一个杯子 魏英杰:《丧家狗》“孔子鸡”的一种吃法书话魏英杰:普京会是索尔仁尼琴的读者吗 柳青青:书缘  书事  2可器:蓦然回首,25年---70年代人的图文记忆 (1)朱哓剑:书日志  品读:橘子辉煌:阅读北方鹰青女:沧海月明珠有泪 序跋眉山周闻道:现代女性意识的睿智书写----读老街《三十而丽》  访谈蒋雪峰、桑格尔:我把自己最干净,最柔情的部分都交给了诗歌――诗人蒋雪峰的访谈推荐冉云飞:六月所读书目沈阿瑟:推荐《竺可桢全集》第6至19卷编后记《天涯读书周刊》官方博客网站:http://tydszk./出品单位:/index.asp?vitem=390感谢所有的读者和作者,真诚期待我们的工作能听到您的回音。建议、意见、投稿请发信至:天涯读书周刊  第20期 总第020期 日出版 每周五出版  编委会 朱晓剑 蓝紫木槿 月照花林 半夜磨牙 NONO 落木惊风  轮值主编 落木惊风    天涯读书周刊撰稿人(排名不分先后)阿滢 巴陵 何炜 心岱 重越 吴鸿 朴素 眉睫 叶雷 梅茗 向敬之 刘苏里 王晓渔 王国华 柳已青 介子平 潘小娴 胡洪侠 卢小雅 公子羽 高维生 杨不易 云也退 姜晓铭 朱航满 夏雨菡 苏莫余 小五哥 潘启雯 青青李子 寄意寒星 朴素大方 池头洗砚 江北土著 蓝剑紫笛 子非鱼兮 厚空斋主 五随先生 舒然有梦 白水依人 山西雪堂  合作伙伴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 悦读纪 中国言实出版社 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 三联生活周刊 岳麓书社 花城出版社 北京乐知博克出版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 香港三联书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武汉七星书坊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 四川新华出版公司 北京中图弘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  合作媒体 信息时报 《tooday》网刊 西南铁道报  声明天涯读书周刊所采用文章版权属于作者,如有媒体选用稿件,请与作者或天涯读书周刊联系。  主题敲开选民的大门:零六年国会中期选举活动纪实 龚小夏
这是位于弗吉尼亚州北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郊一所普通的两层楼房子。星期六上午,我和另外一位来自工会的义务竞选工作者Gregg一起敲开了这家的大门。出来应门的是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亚洲妇女。按照手上工会会员的名单,我问:“XX在家吗?”“那是我女儿,”这位妇女操着浓重的东南亚口音回答。这时,一位腼腆的亚裔女孩从里面走了出来。她大概只有二十出头,说的是标准的美国英文。显然,这是在美国长大的亚洲人。“我们是工会的义务工作者。希望能够和自己的会员谈谈关于本次选举的事情。请问你登记投票了吗?”女孩回答说,她在申请驾驶执照的时候已经顺便登了记,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将选票投给谁。我和Gregg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这正是我们需要说服的对象。于是,我们花了大约十五分钟,向这位选民介绍了本州两党国会的候选人,之后指出,工会认为民主党的候选人的政纲更加符合劳工的利益。我们希望她能够给民主党的候选人投上一票,并且劝说她的家人和朋友也这样做。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和Gregg一共敲开了大约三十位工会会员的门。也有人给我们吃闭门羹,但是由于我们穿着印了工会字样的罩衫,人们通常都非常友善。不过,我们能够拉过来的选票顶多也就是三五张。在中期大选之前有两个月的时间,像我们这样的志愿者每个周末都会到选民家里去。别小看这种不起眼的举动。每次政治竞选,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选票,就是由两党的竞选人员这样挨家挨户敲门敲出来的。参加这一活动的志愿者往往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在竞选高潮中,议员本人以及甚至各种著名的政治头面人物都会参与这种逐家逐户的拉选票活动。  
选民投票率是关键美国是现代世界产生的第一个代议制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投票是这个制度的生命线。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选民投票率连续三十年基本上呈下降状态,最低的时候连总统选举期间也只稍微超过百分之五十,中期选举则连五十都不到,令有识之士非常担忧。不愿意出来投票很难说是选民的错。毕竟,在民主制度下,不参与也是一种选择。在许多情况下,无论是哪个党推出来的候选人都让选民看不顺眼,于是许多人干脆不投票。也有不少人出来开投票的玩笑――选民有权不投给印在选票上的候选人,而是填写另外一个名字。于是,“米老鼠”成了获得选票最多的非候选人名字。排在第二位的不用说非“唐老鸭”莫属。二零零零年总统大选,布什以佛罗里达州五百三十七票的多数入主白宫,每张选票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确认。于是在二零零四年,两党都不遗余力地动员自己的选民参与,导致了投票人数的大幅度上升,创下了数十年未见的百分之六十四的投票率。同时每个政党或者政治派别也认识到,在美国今日的政治分裂状态下,要想说服选民在政治上改换门庭非常不容易。与其去劝说对方的人或者少数中间派,不如在动员自己人的同时也设法阻挡对方的人投票。分析家们预测说,如果共和党输了这次中期选举,恐怕不是因为民主党选民大量增加,而是有一批共和党选民不愿意出来投票。可以说,选民投票率是决定选举的关键因素。难怪到了这个时候,各个政党和候选人的竞选班子以及具有政治倾向的团体都会不遗余力地出来拉票。    出面拉选票的团体自从有民主选举以来,就出现了挨家挨户拉选票的活动。不过,将这种形式的竞选变为大规模有组织的基层活动,则是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产物。当时南部各州的白人种族主义者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各种方式阻挡黑人登记投票,民权组织便出动了大批志愿人员,逐家逐户为黑人选民登记,向选民讲解投票的重要性以及各个候选人的政纲,并且在投票日协助他们进行投票,包括开车接送选民,为选民照看孩子或者生意等等。直到今天,民权组织依旧在动员少数民族选票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一千七百万成员的工会组织在这方面比民权组织有更加深远的传统。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美国的工会就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无论是联邦还是地方的选举,工会都要给自己的成员发出建议,告诉会员哪个候选人会更加照顾他们的利益。工会的志愿者拿着会员的名单逐家访问,以“会员对会员”的方式来劝告选民,同时为会员提供参加投票的服务,甚至由工会集体出面与雇主接洽,在投票的那天给雇员放点假。另外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员团体是有大约四百万会员美国的枪支持有者协会。每次选举,这个组织都要出动大量人力物力。由于该组织的成员通常比较富有,起码也有收入不错的职业,又多数居住在人口分散的郊区,所以他们采取的行动主要不是上门动员,而是邮寄材料并且在各种枪支展销会上登记与游说选民。保守的基督教会最近也加入了动员选票的行列。在历史上,基督教会向来主张远离政府,所以保守教徒的投票率低于平均值。这种情况自七十年代末开始改变,特别是福音派教会对政治的参与日益积极。教会在动员投票上有着其它组织望尘莫及的优势,每个星期的教堂礼拜就是说服选民最好的场所。布什总统的两次上台都与福音派教会成功地动员了共和党选民有关。当然,教会也不全然属于保守的共和党之列。特别是黑人基督教会,自马丁•路德•金时代以来,就一直是发动黑人给民主党投票的基地。出面拉票的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团体,比如妇女和环境组织。有帮民主党的,有帮共和党的,也有像绿党这样的组织对两党都不买账,干脆推出自己候选人。总之,在离十一月七日的中期选举还有两个星期之前,美国上下进入了一片躁动状态。竞选工作人员忙着访问选民,给选民家里打电话,召开集会,邮寄材料。当然,还少不了为募捐举行的大型宴会。    政治天平在颤动这次中期选举政治擂台的范围,包括联邦参议院中三分之一的三十三个席位,联邦众议院全部四百三十五个席位,五十个州的三十六个州长,以及一系列地方性的职务。虽然这次只是中期选举,但竞选活动却热闹非凡。布什政府近来在中东陷入战争泥沼难以自拔,使得伊拉克成为决定选民投票的第一大因素。超过三分之二的选民认为,政府在伊拉克走错了方向。而共和党多年控制着国会上下两院,在绝大多数问题上成了白宫的橡皮图章,对行政权力失去了监督控制的作用,被媒体讥讽为“无所事事的国会”(do-nothing congress,原本是杜鲁门总统批评共和党国会的说法)。这次中期大选,因此上成了美国人对共和党国会和政府的一次全面的民意测验。自二零零四年输掉选举后一直萎靡不振的民主党人这下看到了夺取国会控制权的希望,很快动员起来,使得这场选举成了名副其实的“选战”。这场选战谁会是最后的赢家?虽然多数分析家预测民主党将夺取众议院,在参议院中即便拿不到多数议席也会增加,但是上次选举在过于乐观后大败亏输的民主党人大都谨慎小心,而共和党人也不敢过分露出悲观以免自己人望风先倒。竞选人员都知道,摊牌的时刻马上就要到了。    几个小数字(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局)  二零零四年总统大选  投票率:63.8%  其中:白人67%,比2000年上升百分之五   黑人60%,比2000年上升百分之三   拉美裔47%,无变化   亚裔44%,无变化   六十五岁以上公民:79%   十八至二十四岁公民:47%   四十五岁以上公民70%   女性公民:65%   男性公民:62%   大学以上学历者:80%   高中以下学历者:56% 主题美国梦梁捷 这本书来的真是时候。国内这几年讨论“住房按揭贷款”,沸沸扬扬,先是有人提出“蜗牛”的比喻,后来变成了“负翁”。最近,“房奴”又变成新的流行用语。而且信贷消费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房产或者汽车,连手提包、电脑、手机这类用品都可以信贷了。大家都说这套“过今天的好日子,花明天的钱”的信贷消费制度源自美国,可它在美国本土又是如何生长起来的? 不要说中国人搞不清楚,即使美国经济学家能说出始末缘由的也寥寥无几。个人信贷消费已经是美国主流文化,就连美国政府也早已放弃赤字预算平衡的目标。在空间上,美国人消费中东的石油和中国的劳动密集商品;在时间上,美国人挥霍子孙后代的财富,把债务和污染过的环境留给他们。这是丰裕社会必然出现的道德腐坏吗? 卡尔德以翔实的经济史资料告诉我们,不。与很多20世纪初的人文主义者所构想的相反,消费信贷不仅没有促进享乐和堕落,反而对此起到了制衡作用。债务的作用更多是正面和积极的。 有很多资料可以证明,信贷这种形式,不仅不是新东西,在很多场合下比货币出现得更早,使用得更广,因为信贷只需要社区内部的相互信任,而不需要外在独立的货币。美国历史上就有一个现成的例子。独立战争以后,罗德岛发生了债务危机。当时州内绝大部分交易都由信贷完成,不使用纸币。州议会为了私利滥发纸币,并且强制推行,引得民怨沸腾。最终引出一场“特莱维特Vs威顿”的著名诉讼,载入美国司法史书。 当然,原初的民间小额信贷与镀金时代的大规模信贷消费还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消费信贷大规模兴起之前,民众必须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即借贷是不光彩的,而收取高利贷更是不道德的。这种思想从希腊化时期就开始产生,长期困扰着欧洲学者,直到中世纪末期才有人对此提出挑战。 节俭是经济美德,它要求我们量入为出,花费永远不要超过自己的收入。使徒保罗训谕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可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突然发现,借贷不仅可以用来消费,也是可以用来投资的。早期,生产性的借贷可能获取丰厚的利润,只要诚实的信贷人不将它移作消费,那么这种借贷就不应受到指责。 借贷者的身份变了,放贷者的身份也必须随之改变,“放高利贷者的罪恶”必须抹去。20世纪初,美国通过《统一小额贷款法》,把放高利贷行为转变成为国家行为,完成了最关键一步的制度建设。历史证明,小额贷款对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人们常常需要借贷一点小钱,或是采购些原料、加工出售做点小生意,或是装修房屋使得它能顺利出租等等。美国就在这段时间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几十年后,诺贝尔和平奖又颁发给了孟加拉人尤努斯,他创办的格莱珉银行就专营小额贷款,已经帮助数以百万的孟加拉人脱贫致富。 我觉得,福特汽车由盛转衰的过程,正是消费信贷逐步兴起的最好注脚。1908年,福特汽车推出T型车,登上企业历史上的巅峰。亨利.福特努力降低汽车成本,以适应大众市场。另一方面,他出了名的顽固使得他拒绝分期付款的销售方案,他坚信,诚实勤劳的美国人应该攒钱后一次性付钱买车。就这样,他的汽车在10年内占据了世界半数市场,又在随后的10年里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生产效率提高带来成本下降的速度,永远比不上灵活的分期付款制度对不那么富裕人群的吸引力。 通用汽车后来居上,利用消费信贷的机会击败了福特汽车。这背后有个重要经济学家不得不提,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R.A.塞利格曼(Seligman)。这是一个今天早已被遗忘的名字。但他在20世纪初的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简单地说,他对税收的研究是财政理论的经典;他对经济思想史和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是思想史的经典;他协助创办了美国经济学会,创办了多本学术刊物,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是美国经济学基本范式的奠基人之一,也对公共事务有很大的影响。早期中国留美的经济系学生很多都受过他的指导,比如陈焕章、马寅初、赵抟等。马寅初的博士论文研究纽约的财政情况,显然就是塞利格曼的路数。 而塞利格曼应通用公司邀请,独立地研究了当时信贷消费市场的情况,并且在1927年出版了两卷本巨著《分期付款销售经济学》,为这一制度做出最为雄辩的解释。塞利格曼的研究分为五大目标:第一,研究使用信贷的消费者情况;第二,研究信贷商品的发展历史;第三,研究通用汽车的资金状况;第四,研究通用汽车销售中,信贷消费者最终违约的情况;第五,研究通用公司的历史记录。 通过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塞利格曼得出结论说,反对者们夸大了分期付款的风险,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这种制度都没有那么危险,反而对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刺激。在经济学理论中,我们很难把汽车这样的耐用消费品区分为“消费性信贷”和“生产性信贷”,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样的,“奢侈”、“必须”、“节俭”这样的概念,在现代经济理论中也很难被准确地刻画。总的来看,消费信贷除了少数已被法律排除的“不恰当做法”以外,“正在对现代经济做出重要而有价值的贡献。” 我们常常担心人们会做出愚蠢的贷款。可事实表明,对这类行为的过度焦虑才是愚蠢的。重大贷款之前,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收入现金流做尽量准确的估计,而中途违约、放弃消费品的情况也极少发生。 就在美国消费信贷高涨的时候,它迎来了黑色星期二,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小有波折,最终发觉自己无法偿还贷款的人寥寥无几,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帮很多人渡过了难关。倒是那些恪守维多利亚时代节俭美德的那些人,他们手里的存款在大萧条期间遭遇最大的缩水,几乎化为乌有。这个结果对信贷消费是一针极大的刺激。从此美国信贷消费的扩张趋势一发不可收拾,你不仅可以欠汽车和房地产公司的钱,还可以欠百货公司乃至政府和银行的钱,金融的高度发达反而分摊对冲掉了风险。 这就是信贷消费的历史。所谓提前消费“房子、汽车、音响、家用电器”的美国梦,现在也已经是中国梦了。现代金融为所有人提供了做梦的机会,历史趋势终究违拗不得。[美]卡尔德 著,《融资美国梦》,严忠志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主题老有所养DD国家还是市场?龚小夏 在布什总统上台后推行的各种内政外交政策中,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反恐和对伊拉克的战争,但是在美国国内,对每一个美国人的未来都具有重大影响的,却是他的社会保险改革计划。这个计划将决定人口越来越老龄化的美国,在将来几十年中是否能够做到“老有所养”。这一改革计划在美国国内遭到反对的规模,绝对不下于伊拉克战争。借用布什政府一位官员在给共和党议员的一份备忘录的话,“如果我们成功地改革了社会保险制度,那就将是政府进行保守改革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无论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为什么社会保险改革计划那么重要呢?这里面涉及的,不仅关系到社会保险税收的控制,更关系到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计划包括三项内容:退休、残障保险、孤寡福利。其中,退休金是最大的一项支出。按照目前的规定,凡是一生中工作并纳税超过十年、年满六十二岁的老人就有资格开始领取社会保险退休金,不过要年满六十五岁之后才能够领取足额社会保险。这时不仅退休金数目更高,而且能够享受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残障保险没有年龄限制,但是要求领取保险金的残障人在过去十年中曾经工作并缴纳过一定数目的社会保险税。孤寡福利则是给予交纳过社会保险税者的寡妇或鳏夫以及未满十九岁的子女的福利。领取数目的多少取决于保险税缴纳的数目和年限。总的来说,缴纳的数目越大、年限越长,领取的社会保险金也就相对越高。社会保险并不是美国人唯一依赖的退休金。事实上,足额社会保险对于一个中等收入、工作二十五至三十年的人来说,一般相当于退休前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低收入者的百分比要高一些,高收入者的百分比则要低很多。比如原来挣百万年薪的大公司总经理们退休后能够领取的社会保险金不会比拿五、六万工资的下属高出太多。所以,大约一半的美国人在社会保险之外还有工作退休金(pension)、401退休计划(401K plan)、个人储蓄退休金(IRA),以及个人的积蓄。工作退休金和401退休计划都有相当部分要由雇主支付,有的雇主支付得多,有的支付得少。通常在工资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二十之间。比如我工作的单位,老板为雇员支付的退休金计划占工资的百分之十七点五。也就是说,老板每年要为一个年薪五万的雇员支付八千七百五十美元存入他的退休计划。这笔钱进入某些投资基金,每年以一定的百分比上升。如果雇员工作二十年,拿到的退休金大概就能够相当于他工资的至少百分之五、六十。但是,低薪阶层的退休金计划一般就远远不如中产阶级,尤其是非全职的低层员工往往根本不能加入雇主的退休金计划。这样,越是贫穷的人口就越要依赖国家控制的社会保险计划。目前,美国的退休人口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领取的社会保险金超过了他们收入的一半。 社会保险制度反映的政治原则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是社会保险税,相当于每个雇员每个月收入的百分之十二点四。这笔税收由雇主和雇员二一摊作五来交给国家的社会保险局。如何控制这笔税收,就是今天布什政府社会保险改革计划争议的焦点。今日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的产物。罗斯福上台的一九三二年,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谷底,失业人口超过了百分之二十五。当时美国只有少量的贫穷救济计划,面对汹涌而来的失业大军完全是杯水车薪。罗斯福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改革计划。其中之一便是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的开创不仅仅带来了新的福利体系,更意味着一种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被引进了美国政府。此门一开,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也日趋膨胀。体现在社会保险制度上,就是政府要求只要一年内工资超过一千美元,雇主和雇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缴纳社会保险税,否则就违反了法律。缴税不仅仅是个金钱问题,还必须履行大量的法律手续。许多雇佣保姆或找人临时帮忙的家庭因为不愿意麻烦而私下现金交易,造成了犯法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初克林顿曾经任命过两位女司法部长,都是因为找人带孩子但是没有缴纳社会保险税而不得不辞掉任命的。政府对社会保险税的管理也常常遭人诟病。由政府经手的这项巨额资金每年只上涨百分之二,远远低于私人基金的投资项目。无论如何,社会保险制度给美国的普通人尤其是低收入者在年老和残疾的时候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要改变这一制度,必然会遭到各种抵制。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危机吗?布什政府提出改革社会保险制度,理由是这一制度出现了危机。在罗斯福时代,工作的人远远超过领取社会保险的人,因此该项基金的收入远远大于支出。有统计数字显示,再过十五年左右,由于二战后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将大批退休,社会保险基金将出现赤字。如果不改革,这一制度就面临破产。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则指出,随着现代人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人到了六十五岁并不退休,而是继续工作,继续交税。所以危机的说法并不成立。值得注意的是,布什总统提出的改革计划并没有去关注如何增加社会保险基金。相反,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允许比较年轻的人将部分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存入私人账户,由私人进行投资。也就是说,这一计划将进一步减少而不是增加社会保险基金。不少专家指出,按照布什的计划,社会保险基金必将破产得更快,不仅需要付出巨额费用来设立私人基金,而且收入来源也大为缩水。这一明显的事实反映出布什政府改革社会保险制度的真正用心:要减少国家干预并同时扩大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这是美国共和党全部经济计划的核心内容。支持这项计划的人指出,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私人投资的回报远远大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百分之二。让年轻的人自己投资,将大大增加他们退休后的收入。反对这项计划的人则说,低收入者很难承担市场风险。一旦市场投资出了问题,他们在老年之后将陷入永久的贫穷状态。他们还指出,尽管私人投资回报总的来说要更高,但是并不平均。高收入者通常也有能力得到高回报,而低收入者却经常在投资市场上失利。只有国家控制的社会保险制度才能够给予他们以基本保障。营垒分明在社会保险改革的问题上,共和、民主两党营垒分明。民主党人要维护罗斯福以来的传统,反对向社会保险制度开刀。其中,代表劳工阶级的工会组织的反对态度最为鲜明。在过去几个月里面,工会已经就此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站在布什政府和共和党人计划一面的,有相对富裕的阶层。大的投资公司和大银行在推动这一计划上尤其卖力,因为社会保险私人化将意味着投资收入的大规模增加。 预计在二零零六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之前,共和、民主两党在社会保险改革计划上将会有更加激烈的辩论与斗争。 主题美国人争取自由权利的历程
落木惊风美国人争取自由人权的历程是渐进式的。当年美国人闹独立,并非英国人的统治过于暴虐,只是因为英国人对本国民和殖民地居民采取两面政策,歧视殖民地居民,并强行加税。当时英国国内的纳税原则是无代议人不纳税,北美殖民地在英国国会中没有利益代言人却要纳税,甚至不顾大多数美国人的反对强行加税,因此引起了美国人的强烈愤慨,由此走向独立战争之路。战争开始时,真正赞成独立的美国人并不多,相当多数人支持战争只是为了通过战争赢得应有的尊严。后来美国独立了,在一七八七年的制宪会上,有人提议应该解放黑奴,却遭到南方奴隶主的强烈反对。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本人反对黑奴制,不过他的庄园里就有九十名黑奴,象麦迪逊这样既反对黑奴制但又拥有黑奴的人并不少,华盛顿的农场里也有黑奴在劳动。制宪会议上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反对黑奴制的人不支持给黑奴投票权;支持黑奴制的南方奴隶主要求在计算选民人口总数时把黑奴包括在内,当然黑奴的投票权归奴隶主所有。最后妥协的结果是,一个黑奴投票权按五分之三计算。就这样美国虽然独立了,自由了,宪法也写上:人人享有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事实上,这只是美国白人的独立和自由,大量的美国黑奴没有人身自由权,此外美国妇女也没有投票权。后来美国妇女和黑奴都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当时女性不仅不能投票,还]有自己的a,也不能上大W。此外,女生必付相同的WM才能M入寄宿W校,但是在他成槔之後,女老的薪水只有男老的一半。一八四零年美国女权运动领袖--露克瑞蒂雅.柯芬.莫特跑到伦敦参加世界反奴隶会议,却因为女性身份而被拒绝在门外。这样一个为争取权利而召开的世界性会议竟拒绝一名同样为权利斗争的女性参加,可见那时不当美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妇女的歧视都是多么的严重。直到一九二零年,美国妇女才获得最终的胜利。四分之三的州通过第十九项法案,认可女性的投票权。美国妇女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开展的不流血斗争长达七十年以上。在此之前,黑奴虽然已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获得解放,但他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对黑人的歧视仍十分严重,对黑人的种种限制无处不在。黑人们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从未停止过斗争,美国建国初期,就有一位叫布朗的美国人杀死奴隶主,带领黑人们起义,后来起义被镇压,布朗本人被处死,如今他已作为黑人解放斗争的英雄让后人追思缅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马丁.路德.金本人虽然被杀害,但他的“我有一个梦想”终于能够成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人的权利的自由是一步一步地实现的。先是男性白人的自由,再是女性白人争取到投票权,最后是黑人不再受到歧视。现在美国还有谁在争取权利?答案是有的,那是非法移民们还在为他们的尴尬地位不断地争取权利。FREE IS NO FREE(自由不是免费的),这是美国人告诉我们的真理。
专栏重温美国制宪进程(四)――弗吉尼亚方案的提出,日刘苏里5月28日,制宪会议主要议程,是通过了开会规则。会议结束前,南卡代表巴特勒、北卡代表斯佩特提出规则增加动议,会议同意将两人动议交起草委员会讨论,结果报告下次会议。所以29号会议第一项议程,就是对委员会讨论的结果进行表决。增加六条,要者有两部分:一是有关会议记录的规定,一是对已经由多数邦投票决定的事项,如何再提出讨论、表决的程序。前者规定的核心,是保密,任何会议记录未经许可,都不得散发、付印、传播。如果有人把它理解成“富人的阴谋”,我只能说,“有人”脑子进水了。会议不可能没有争论,甚至代表因各种原因“出尔反尔”,提早公布记录,有何益处?更不要说,代表们到费城,是来修改邦联条例的,过早“暴露”制宪意图,还会有后来的美国宪法么?关于富人阴谋的指责,很容易让人想起,例如比尔德对参加制宪会议成员的“阶级分析”论调。此论调主要意思是,参会代表不是律师就是农场主,要不就是有钱的商人或官僚,所以美国宪法是富人的宪法,有钱人的宪法。那么,让蹬平板车的车夫、卖豆浆的小贩、走街串巷的艺人、纺织女工、种田的农民、开汽车的军人聚在一起制订一国宪法,就该是对的啦?当年读大学时,我就跟同学说,此论调不值一驳。另一条规则的增加,更显出出席者高尚的古典主义情调与信念。本来已经投票决定了的事情,怎么可以允许反悔,重新要求讨论、表决呢?虽然对“反悔”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但毕竟给了“反悔”以机会,也就是给了所有代表经过深思熟虑,改变自己投票方向的一次机会。参会代表对人性的复杂、多变以及可能的弱点,认识何等透彻,而为了会议的成功,妥协的达成,真真摆出不惜一切代价的姿态。看看我们自己220年来的历史,直到今天,何曾有过哪怕一次这样的实践?甚至,有能力作出决定的人,何曾有过一丝这样的念头?不要跟我谈什么文化的不同了吧。是爱德蒙•伦道夫代表弗吉尼亚揭开会议主题,也就是美国宪法的最初蓝本,后来载入史册的“弗吉尼亚方案”。弗吉尼亚方案,有其深刻背景,我们也可看成美国制宪的深刻背景。简要说几句。《独立宣言》发布后,北美英国殖民地十三邦正式开启对英国的战争,史称“独立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十三邦成为十三个独立国家(state)。想想看,一个最大邦五十多万人口,最小帮德拉瓦只几4万多人口的十三个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即使它们结成友邦联盟,对内对外能做些什么?对外,不能御敌,对内,无法进行贸易。独立则独立矣,此外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甚至不可免地,相互之间因利益争夺,很可能兵戈相见。这肯定不是当年参加争取独立战争者愿意看到的局面。一群精英,正是在这里有了改变局面的默契,有了修改邦联条例的共识。他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纷纷坐着马车前往费城。弗吉尼亚,在十三邦中的地位很特殊,它是北美大陆第一个公司性质的政治治理单位,1607年英王授权成立,至今整整400年。它是独立的十三邦国土面积第二大邦,人口第一大邦,是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所在邦,《独立宣言》起草人杰弗逊所在邦,是许许多多北美大陆著名人士所在邦。在第一次大陆会议期间,参会的马萨诸塞代表与其他部分代达成有高度共识,就是只要关乎全局的事,就请弗吉尼亚邦牵头,都认这个“大哥”。所以宪法初稿由弗吉尼亚提出,也就顺理成章。关于弗吉尼亚草案全文,大家可以在《辩论》中读到。我只想说,该方案虽然简略,但已包涵了后来成型的美国宪法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原则设计。譬如,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原则,政府有限原则,等等。我常常望着只15条不足1500字的“弗吉尼亚方案”发呆。这就是也只有5400字的美国宪法胚胎么?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原型?那部导致人类历史上最强大国家的文献草案?我想读懂它的背后。近代500年以来,人类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人群有过多少动听而豪迈的理想?除少数外,不灰飞烟灭者几何?包括法国大革命之理想,直到它宣布后的160多年,在本邦的眉目才渐渐清晰。列宁苏联的理想,在后来七十年的实践中,怨声载道,终被扫尽历史垃圾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归纳、总结的中共党人的建国、治国理想,后来怎样了?兑现几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发动的“改、开、搞”,在多大程度上,源自中共党内的动力,正是一种对民众的赎罪、对自己的救赎心理?61年过去了,民主治理原则实现几许?当年中共党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口号、动员纲领,何曾离开过“民主理想”?日本也是,没有战后麦克阿瑟将军主导的改革,很难想像今天日本会是怎样的国家。大正时期的民主理想,被后来的日本历史所嘲笑,一度被抛到垃圾堆,长出来的却是灾难性的右翼军国主义思潮。德国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即使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独立后近半个世纪,实行的竟是社会主义制度,搞的自己一穷二白,国将不国。……美国的强大,绝非历来如此,可美国的伟大,的的确确其来有自啊。最近三十年,中国虚心向美国学习,学了很多,但皮毛也很多,比如我们至今就还没有一次220年前美国制宪会议那样的智慧、宽容、为全民福祉宁肯付出代价的展示活动。追根溯源,“弗吉尼亚方案”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远的《五月花号公约》不说,只在方案之前十几二十年,就有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迪金森起草的《邦联条例》。再稍稍向前推,还有潘恩的《常识》等。等制宪会议第一阶段休会后,我们慢慢回顾它们。29号,这一天会议快结束时,平克尼提交大会制宪的“平克尼方案”。 专栏参 商池头洗砚累了,气喘吁吁,停下,为清空遗留在身体里的病毒,喝水。这时分,渴望家乡老屋中那张宽大的木床,床边有我,坐着梳头,青丝缕缕,轩窗外,斜挂一弯上弦。许是真的老了,只怕也是病中易惹闲愁,故乡的人与事,愈来愈多地出现在自己不经意的游思里。转念又一想,家中还有家吗?那老屋,如今被矗l的高楼与大厦所倾覆,要想禀相思,话别绪,抚一抚儿时常倚的旧栏杆,拂一拂从前镜上的浮尘,怕是只能在梦中了。可是,世事奔忙,心有杂念,既在静夜,想与它相见,也是无梦所托,此去经年,心,已寄浮云,渐行渐远,身,已如飘萍,临水自伤,让我如何再做那老屋中的梦中人呢?那曾与我同窗夜读,缔结友善的闺中女儿,分明地呈现了蠢笨,岁月淘尽了其娇美高傲的姿态,守不住那些颤动了少女心的诗句,揽起身边待哺的儿女,神态自若地解衣哺乳,自有一分天伦享受。只是,一旁的我,真真地看不下去,咬断了与她相牵的那根丝线,任一分隐隐的痛,在心里扑腾。还有,那曾徘徊在我家门外,弹吉他的少年,谱在琴弦上的好年华,也被散布在发丝中的霜花,撕扯得状如残帛,虽仍是旧姓,旧时名,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旧模样。他看我,又怎不是如此,花发人看花发人,眼中只留似曾相识的荧光。当年为我唱和的那些古老的卡带,也许也早已废弃置之,或者根本,就已经不见了踪影。家本不是家了,老屋空,故人去,心里还有什么想头,究竟还有什么想头,让它总是时不时地如树上寒蝉,用着低哑的格律,哀哀地唱着相思曲?知道人有情有如庸人自扰,无端地引离愁,莫名地回头望,任记忆的洋里,回澜拍岸,黑漆漆的现实的堤,挡不住它。家就不是家了,它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不在往昔,也不在后来,它在时间里沉寂,在风霜中幻化,最终凝固成我心里的一段典故,却是任何书本里,都不曾提及。知道人无情有如智者洞穿现世,然而人带着心自远方来,怎能无情,如何无情?就任了自己的性,在光怪陆离的城市,对着故乡,投去思念的,孤独的,荒凉的,断肠的,一瞥,也仅仅只能是一瞥。专栏和一位高考生的对话――话题涉及历史、剥削等厚空斋主 五天前来到北京,巧遇一位朋友的侄女,她是高考结束后在其母亲的陪同下来北京旅游的。大家一起去吃晚饭,我有机会和这位思维敏捷、言辞锋利的九零代青年进行了一次对话。以下的对话内容是凭记忆写出来的,并不完全是当时的实录。斋主:自己感觉高考如何?女生:还行,达到一本(录取)线没大问题,五百多分不到六百分的样子。斋主:文科还是理科?女生:文科。斋主:今天在北京玩了什么地方?女生:颐和园。斋主:感觉怎么样?女生:很漂亮,皇家气派。斋主:没看出点别的什么?信步在这一百多年前的皇家园林里,没点儿触动?女生:很美,中国的建筑,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斋主:这很美的背后,难道不也是劳动者的血泪吗?女生:原来叔叔是个愤青啊。在那么让人心旷神怡的园林艺术面前,美的人文世界面前,叔叔关注的却是这背后的血泪史。再说这血泪史也要放在具体的历史中去思考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历史,这也是血泪史中的重要内容吧。斋主:你的思维很敏锐啊。叔叔谈不上是愤青了,四十多岁,从年龄上怎么也是个“粪中”了。不过,你刚才的说法,我在高中时代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也在增长,视野也就从高中课本移开了。所谓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瓜分和侵略的历史的说法,粗一听是那么回事,但真的进入历史的细节之中,又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了。女生:叔叔难道要为这西方列强瓜分和侵略的历史事实做什么辩解吗?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这些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啊。斋主:不会是辩解,只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历史,并以自己的思想去分析历史。你说的鸦片战争,就这个词而言,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给这场战争的定义,而是英国人自己说的。在那场是否为鸦片而开战的英国议会辩论中,有英国议员认为:如果为鸦片发动战争,无疑是一场鸦片战争,这将是大英帝国的耻辱,这大概是最早“鸦片战争”一词的文献资料。当然,哪怕是为贸易开放发动一场战争,这也不能成为战争合法性、正当性的理由。关于这场战争即使有了国家性质的定性,但对于民间来说,仍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比如你说的八国联军,这个历史史实你又是怎么看的?女生:这与义和团运动有关,义和团的爱国主义肯定是不容否认的。有了这些大的定性,我们还要去追问什么?难道说义和团的爱国主义都是错的?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烧杀抢掠难道可以被认为是对的?斋主:对于历史事件,我们认识和评价的尺度究竟是什么,这肯定是个非常复杂也非常大的话题。我强调的是:在这样的历史事件面前,第一,我们必须追问历史事实究竟是怎样的?现在的定性所依据的史实是真实的吗?中间有没有被故意隐去或无意隐去的东西?故意隐去是为什么?是谁隐去的?隐去的背后又是什么样的思想动机?这些问题对于民间思考来说,都是值得努力也是值得捍卫的立场。在清王朝时期,对于国家,也就是大清皇室而言,他们的立场与其时统治下的大清臣民的立场是一致的吗?女生:叔叔的意思是个人的立场?个人的立场有意义吗?个人不和国家结为一起,个人有什么力量?个人不爱国,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就肯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就根本没有资格在这个国家里生存,更别说在这个国家里得到什么发展了。爱国主义是我的信条!斋主:可是,当你抱着这个信条的时候,你有没有相过,你爱的这个国,它具体指什么,想过没有?想清楚没有?还有,当你爱的这个国侵犯你的合法权益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再者,当你抱持的这个爱国主义信条,被所有人都信仰的时候,你爱的这个国会不会成为别人谋私利的工具?甚至会发展到把全体个人的利益都牺牲掉,却只为个谁也说不清楚的理想而白白浪费了活人的时间,还浪费了社会资和自然资源。女生:叔叔的这种个人主义,我很难接受,甚至根本不能接受。别忘了,叔叔所说的自由主义,在西方也是不真实的,在几次大的经济危机面前,西方政府不也是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政策。那时候的西方政府权力也是大的不得了,那时候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不也同样被牺牲掉了。在国家利益遭遇危机的时候,个人利益只能让道,必须让道。斋主:你说的大概是二战之前及其中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践吧。或者是说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吧。但是,你没有注意到的是,在英美这样的国家制度下,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并且其权力之间受到互相制衡,这还不够,还有来自政府外部的社会性权力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即使这样,当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成为事实时,受限的政府权力就还是借机来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这里面透示出的另一个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是:政府权力也就是公权力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扩张性。幸好是英美这样的立宪主义国家,尽管政府借着社会问题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但限权性政治结构本身对此会有预警,公权的扩权行为总是会适时的受到制止。但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就不行了,一战后虽然也有了魏玛共和,但魏玛共和宪法未能深刻领会立宪主义的限权精髓,结果一个希特勒,一个纳粹党,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的口号,一个口头承诺的就业和福利目标,结果却是一场波及全世界,涉及数千万鲜活生命葬送在战场、集中营、毒气室的人类史上最大的悲剧。想想,一场以“爱国主义”为由的德国纳粹运动,结果却是二十世纪全人类的大悲剧之一,这“爱国主义”不值得小心地深思?女生:你说的爱国主义和我说的爱国主义不是一回事。我们的爱国主义,跟纳粹德国沾不上边。斋主:……女生:叔叔,我也问你一个问题,你对马克思的学说怎么看?斋主:这个题目也特大,我只能说一点关于由马克思的理论引出的“剥削理论”的看法,正好这两天网上也在谈“黑砖窑”事件,倒是贴近现实的一个话题。女生:“黑砖窑”事件,我也上网看了些。这些个没良心的家伙,比奴隶主还奴隶主,实在该杀。斋主:先不去分析“黑砖窑”事件,就说说这“剥削理论”。在企业生产中存在不存在剥削呢?或者说存在不存在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女生:当然存在。斋主:但我分析的结果,却不是这样。这里首先有一个前提要弄清楚,这就是在自由经济环境中,劳动力的自由择业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下述分析的前提。这是一项基本人权,没有这样的基本人权的保障,剥削就可能会存在,甚至不需要将剥削只界定为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公权力对非自由择业的劳动力存在着更大的剥削。比如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工资多少,什么岗位等等,作为劳动力的工作者是没有什么选择权的,这个经历我和你的父母这一辈的人都经历过。这种没有择业自由权的社会制度下,剥削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自由择业的经济环境里,劳动力的价格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产品的价格是由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这两个市场都是自由交易着的,因此,如果劳动力觉得自己被剥削了,就可以选择用脚走人的方式拒绝剥削。当然,这里面劳动力的价格不是说对产品的价格就没有影响,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劳动力的价格最终会成为企业是否还生产某种产品的尺度。企业觉得在如此价格水平上,在不能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再生产此产品已无利可图,他就可以选择停止生产,但假如有新技术被发明,生产率提高了,单位产品中的劳动力成本下降了,他就可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过去那种针对产品价格背后的利润而形成的剥削理论,在自由经济制度下,你认为还存在吗?女生: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但我仍然认为存在剥削,因为,剥削是内在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的。斋主:我不太听得懂你这句话。女生:反正,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一定有剥削。书上就是这么写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我也是这么学的。斋主:我的意思就在于,你高考结束了,马上就要进入大学学习了,大学时代如果还是按书上写的,老师教的,你就认为是对的,你的独立思想在哪里呢?女生:记住老师讲的还不够吗?斋主:就是记住所谓的剥削是内在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这样的话吗?女生:要考试,只能记住。斋主:但现在考完试了,你不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和高考生的对话未能进行到底,但经过这短暂的对话后,我独自走在回住处的路上时,心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尽管她大概是能考上大学的,那我这郁闷又因何而起呢?)专栏书情书色:一旧书商“为当今美国的思想进行火葬”胡洪侠 401自古统治者烧书,皆因书籍力量太大,不消灭阅读不足于成其独裁大业。如今网络天下吞噬传统阅读江湖,攻读纸质书籍的人日少,许多书不焚烧也很少有人读了,于是又有了崭新类型的焚书者,他们烧书不是为了人们读书,而是为了人们不读书。有消息说,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一位二手书店老板汤姆•韦恩(Tom Wayne),日在自家店外举行公开烧书活动,将几千册书付之一炬,以此抗议美国人对图书的疏离。起因是他本想将自己藏书中淘汰下来的两万多本书赠给当地图书馆,孰料竟遭拒绝,理由是“无处安放”。他一气之下,烧书抗议。“这是为美国当今的思想进行的火葬。”他说。404孔网一江西网友发帖说,2007年6月的一天,他去景德镇造纸厂闲逛,结果看到“可怕的事”:大概有三千册线装书正一捆捆丢到纸浆机里。他从一工人手里抢过一捆查看,竟是一所老大学的藏书,有珂罗版诗集,有道光版刻本,也有民国间白棉纸刻本,还有大量民国杂志。不等他细看,工人就将这一捆扔进了纸浆机。“我当时掏出一千多块钱说买这些书,”这位网友说,“可是他们和我说,不可以卖,这是制度。”我读了这段文字,一时间恍如置身时光隧道,不知今夕何夕。405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和总编辑是冯雪峰,“反右”风潮一起,他忽然从革命文学家的圣坛上跌下来,成了“革命对象”,做了一名普通编辑。到是1964年,他去河南参加“四清”,连自己的真姓名都不能叫了,组织上安排的名字是“冯诚之”。王培元的新书《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中说,冯雪峰本想写红军长征题材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还有创作一部太平天国小说的计划。当时作协的头头说,你是摘帽“右派”,不宜写伟大的长征,太平天国倒可以写。冯伤痛欲绝,把几十万字的长征小说初稿付之一炬,重现太平天国兴衰的小说《小天堂》最终也胎死腹中。406中国注经传统渊源有自,注解白话小说的风气却不过五十多年历史,开此风气之先的主事者之一是聂绀弩。1952年开始,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的聂绀弩,带领古典文学编辑室出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的新校注本,引起各方关注。《水浒传》七十回新整理本的出版尤其风光,《人民日报》日甚至还为此专门发表了一篇短评,题为《庆贺〈水浒〉的重新出版》。407记得有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过一件事,即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文网”严密,阅读进步书刊的青年经常会被抓捕入狱,惜言之未详,不明抓了何人。近读王培元文章,才知鲁迅专家林辰即是因读书而入狱者之一。1932年9月,林辰因阅读“进步刊物”被国民党逮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刑五年,囚禁于苏州陆军军人监狱,1934年因病保释出狱。408我们往往知道一些名著的作者,却不知道这些名著初版时的责任编辑。比如,你是否知道《保卫延安》(杜鹏程著)、《上海的早晨》(周而复著)、《山乡巨变》(周立波著)这几部长篇小说的责任编辑是谁?是诗人牛汉。编辑完这几部书后,1955年5月,他就身陷囹圄了。他是“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中第一个遭拘捕的人。书评《伟人之旅》:三个茶壶和一个杯子的故事御景江山  云南妇女在街头吵架,互骂道:“你就是个茶壶!”你可知这话什么意思?――因为吵架的人一手叉腰,一手指指戳戳,再加上臃肿的体型和沸腾的怒气,这草根的比喻,真是传神之至也。      最近在读《伟人之旅》,脑子里面浮现的便是三个吵吵嚷嚷的茶壶: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外加一个杯子,他要同时伺候三个茶壶,忙得团团转,这便是本书中的“我”,小仆人朗贝尔,德毕内侯爵夫人的心腹。为了照顾和监视这些不可靠的男人(卢梭是贵妇的座上宾,狄德罗是她想招安至麾下的才子,而格里姆最重要,他是贵妇的情夫),侯爵夫人逼着朗贝尔陪同三位踏上纷乱的意大利之旅。        多年之后,年老的醉醺醺的朗贝尔在巴黎撞上一场重大仪式,某位大人物去世要葬入先贤祠。人群泣如雷鸣,无数平民跟在灵车后面庄严地送别。朗贝尔意外发现,众人仰慕的是他的老相识卢梭,便出来大鸣大放:“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出大名呢!我还伺候过他呢!他以前很喜欢巴结侯爵夫人……”可以想见,可怜的朗贝尔几乎被激愤的群众打了个稀巴烂。回家之后小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写下当年的回忆,这便是我手上这本《伟人之旅》。        一口气读完之后,我问译者龙云,这个故事是否“基本属实”,也就是说,这三人是否真的曾在某夫人的资助之下一起踏上意大利的土地?答案是否定的。我服了:作者真能掰!      “一个仆人讲述真实的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如果不是历史的惊人发现,那就纯粹是胡说八道。”这句印在封面腰带上的话恰如其分。作为古典文学教师和小说家的弗朗索瓦•瓦尔若,善于虚构历史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伟人之旅》很完美地重构了18世纪的文化语境,令阅读成为乐事。        卢梭、狄德罗和格里姆这三人里面,我最熟悉的是卢梭。他老人家留下的史料最多。这不仅因为他始终生活在风口浪尖,引人注目,也不仅仅因为他伟大的思想给法国带来二百年的激荡,还因为他最喜欢回忆自己的生平。我读《忏悔录》的时候,已经多少有点辨别能力,看到里面的伪善和自私,不觉悚然。人性本善自欺。卢梭当然是伟大和真诚的,当他为人类的不平等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的时候,当他提倡人类回归自然和本原的时候。但是一转背,他又去讨好达官权贵,这也是真实的。他抛弃“小妈妈”华伦夫人是真的,他不和终身照顾自己的善良女工结婚是真的,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福利院是真的,他一辈子离不开导尿管也是真的。他在《忏悔录》中提到露阴癖和威尼斯小妓女的时候,读者不难发现口气里的沾沾自喜。可是,在大革命的激昂气氛之中,公民怎么能看到伟人的缺点?在某些特定情形之下,人类无法分辨人和神。当众人都失去理智,你一个人的清醒就变得可笑。――这样的场面,我们一定不觉得陌生吧。   《伟人之旅》继承了法国文学的一个伟大传统,就是拉伯雷传统。书里是拉伯雷式的笑到满地打滚的那种笑声。在拉伯雷式的笑声里,闹趣可以变成骚乱,性与煽动成为狂欢,大人物的庄严面具被扯下,真实面目被围观。        这是一趟乱糟糟的意大利之旅。三个浪漫又世故的男人,永不停止的吵吵嚷嚷。他们彼此友爱又钩心斗角;追逐名声,又不肯承认;一心追寻风流韵事,反被妓女蒙骗;临到头来,三人几乎完全闹翻,小仆人甚至怀疑卢梭要毒死另外两人……      最妙的是结局,回到巴黎后,这个小仆人为什么同时失去三个人的欢心呢?为什么进一步又失去的侯爵夫人的欢心呢?难道这不能够反证小仆人在途中看得太多、了解得太多吗?      我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讲卢梭的文章,从病理学来研究的。有人读完了很愤怒地回帖:“卢梭的个人生活我不感兴趣.即便他变态,猥琐,无耻下流,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崇拜!卢梭的形象和卢梭本人根本就是两码事!卢梭开发出的价值体系如果得到健康的发展,将会成为这个世上最为美好的财富!”      我承认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即使没有这样那样的思想体系,从直立行走以后,人类也存在了上百万年。我更愿意看到人类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有那么糟糕吗?承认人类的弱点,有那么困难吗?如果不刻意去拉大“人”和“伟人”之间的鸿沟,也就减少了虚伪。在瓦尔若笔下这趟奇妙的意大利之旅里,启蒙时代的伟大人物,吵架的样子也不过是三个令人捧腹的茶壶。      最后是我的一个私人推荐:译者龙云是外交学院的年轻教师,在巴黎四大和北大读双博士学位,常在重要外交场合作为同声传译官出现。他的法语水平我一向佩服,中文也很棒。如今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靠谱的译者一定要推荐一下。 书评:《丧家狗》:“孔子鸡”的一种吃法孤云国学大热,孔子又当道。这情形,陈四益先生认为,“圣贤”其实是很悲哀的,活着的时候且不说,死后任人涂红抹黑,也一样没脾气。(《符号只是符号》,《读书》2007年第5期)说不客气点,这就像吃鸡一样,炖煮炸烤总相宜。不过,“孔子鸡”的吃法种种,得分成两层意思来看,方不失客观。第一层意思,孔子乃公共精神资源,你有你的读法,我有我的说法,一鸡两吃都可以,且不为过。比如,于丹谈《论语》心得,这是她的个人权利,你可以不同意她的意见,但不能堵她的嘴。她的书,你不买不看,或拿去烧了祭孔,也没问题,但别拿自己当作民众代表,更别忙着说这是替孔子出气。――你又不是孔子,咋知道孔子“着急”?再比如,王朔认为孔子搁今天就一傻逼。我以为,这也是一种读法,并非不能接受。第二层意思,既然有这么多种吃法,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选择合乎自己口味的那种。无论读汉儒、宋儒、清儒以至今人讲解的《论语》,还是自己拿本古汉语字典对照原文去读,关键就在于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别让人牵着鼻子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于丹〈论语〉心得》味同嚼蜡,只适合中小学生拿来当“心灵鸡汤”,岁数再大点的,比如大学生,就没必要啃这“国学奶瓶”了。当然,这话也有点拿自己当“读书代表”的意味。还是回到个人层面。有朋友自命为“学术爱好者”(就是既不在学术的哪个“界”,又喜欢天天摆弄点“问题与主义”的那种人),我觉得这词也挺适合自己。说白了,像我们这一类“学术粉丝”,读《论语》心得一类的书,怎么看都觉得掉份儿。因是之故,我觉得最近出了那么多关于《论语》的新书,也就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值得一读。只看标题,“丧家狗”之谓,说明李零对孔子有自己的独到看法;“我读”二字,则强调作者的解读乃一家之见,不强求他人认同。这样的态度,首先就让人欣赏。此外,李零的学术功底,也是一种信心保证,至少对我等来说,这就值得预先支付信任支票。当然,光作“题解”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具体来谈,《丧家狗》至少还有三方面对我的口味:其一,解读《论语》的基本功扎实。特别是此书在正文之前,先帮大伙儿理顺了《论语》源流版本、古今(中外)《论语》研究概况以及孔子及其门下生平事略。这项工作很重要。因为,历史上的孔子是什么样一个人,他有多少子弟,这些弟子都是干什么的,有《论语》以来大伙儿是怎么看这本书的,哪些人的解读、演绎值得重视,倘若对这些问题没有基本了解,读《论语》如隔雾看花,终究还是一知半解。退一步说,即便不看本书正文者,拿着这几章“孔学索引”,也可以按图索骥,自己找出路。仅此一功,就让人受益非浅。其二,研究《论语》的“学术工具”完备。《论语》的文本,并非一成不变,由于新材料不断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今人拥有甚至过去儒家名流都不具备的一些有利条件――但首先你得先掌握这些材料,比如竹简本或敦煌本《论语》。如果古本《论语》都未及参考就跑出来说《论语》,基本可以断定是一个孔学门外汉。而以李零先生对简帛古书的研究,我不敢说对《论语》必能有所创见,至少要比其他人讲《论语》要来得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仅此一端,即可将《丧家狗》和当下大行其道的《论语》类书区别开来。其三,分析《论语》文本的理路清晰、风格严整。在古代,儒家对《论语》是当“神器”供着,丝毫不敢大意。这是神话《论语》。在去今不久的一段时间里,“打倒孔家店”甚嚣尘上。这是割裂传统。现在,不是《论语》“别裁”,就是《论语》“心得”,花样百出。这又是大话典籍的作法。与时下流风对比,《丧家狗》算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一种解读。一个字,一句话,以前大伙儿是怎么念、怎么解释的,作者自己又是如何认为的――正文部分,基本按照这样的办法进行阐释和发挥。既给出已有答案,又有所演绎和评述,且不“随心所欲”,仅此一“念”,可得《论语》正说之谓。当然,无论谁家说《论语》,不外乎拿古人的话浇自己心中块垒。正如陈四益先生所说:“无论采用什么圣贤作符号,都只是当代的一种思潮。”这句话对当下国学热、《论语》热现象,可谓一语中的。李零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书上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由此不难看出,李零先生并不准备只作《论语》集注。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把这部分“总结”放到了该书最后部分,很老实,也比较理智。至于作者在序言中提到,欲去历来加诸《论语》头上的政治化、道德化、宗教化等意识形态“咒语”,这是勉为其难了。说到底,“孔子鸡”可以有很多种吃法,未必都对人口味。顺着自己的喜好,总归不错。李零在书中写了一段话:“据我所知,当年的批孔干将,现在也是急先锋,只不过换了尊孔而已。……从尊孔到批孔,从批孔再到尊孔,他们是轻车熟驾。”所以,读《论语》,关键并不在于外间流行什么书,而在于内心是否对一种价值观有所坚持。这也就是李敖先生所谓“时髦不能动”的意思。书话普京会是索尔仁尼琴的读者吗?魏英杰6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探望著名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为其颁发了杰出贡献国家奖。我注意到,这一消息引起国内媒体关注,评论界人士还为此发表了看法。对于索尔仁尼琴,许多人并不陌生。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生中的许多岁月,是在监狱和漂泊中度过。直到1994年回国前,他一直被前苏联视作“异议作家”,作品不能出版,个人被开除作协会籍,直至剥夺国籍、驱逐出境。现在,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登门拜访,作品被收入地方行政官员必读书目。个人境遇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自然格外引起关注。国内有媒体解读,这表明“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后,88岁的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彻头彻尾错了。作为一名始终坚持独立自由的作家,说他“如愿得到了国家赋予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显然并不符合他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正如普京所言:“即使到今天你还一如既往地从事着自己的事业,绝不妥协,自始至终在自己的生命中坚守这些原则。”由索尔仁尼琴的一生经历也不难看到,索尔仁尼一切遭遇皆因“绝不妥协”而来,怎么可能因获奖而感到“如愿以偿”。再者,早在1989年,苏联就撤销了当年加在索尔仁尼琴头上的一系列不公正“决议”,其作品得以在国内陆续公开出版。后来,时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还想颁给索尔仁尼琴一项国家大奖,但被他拒绝了。因此,应该说是索尔仁尼琴一直拒绝接受来自国家主义的“追认”,而并非官方迟至今天才“肯定”这位伟大作家。事实上,俄罗斯人民也不可能直到今天才认同索尔仁尼琴。因为,一位伟大作家的背后,一定站着千千万万个伟大的读者。在这里,我要讲述一个关于“伟大读者”的故事。上世纪40年代中期,尚未成为大思想家的以赛亚.伯林,以外交人员身份前往苏联。期间,他造访了著名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等作家。在那个年代,阿赫玛托娃惟一能做的,就是在朋友面前悄声读完她写的诗歌,然后就着烟灰缸将一页页纸烧成灰烬。临别时,阿赫玛托娃赠送伯林几本(经过严格审查后允许出版的)诗作,每本都亲手题写献词。伯林带着这些书,忐忑不安地进入边境检查站。一位女官员仔细翻查他随身携带的物品。这时候,让人讶异和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这位官员看到这些女诗人题赠的诗作后,庄重地朝着伯林鞠了一躬,然后让他通过了检查站。正是有这样的“伟大读者”,所以我才坚信,当索尔仁尼琴这位“俄罗斯的良心”漂泊异国之时,他所时刻牵挂的祖国,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心里默默地关注着他。以赛亚•伯林造访前苏联,差不多也是索尔仁尼琴因在致朋友信中批评斯大林而被捕之时。就是在劳改营中,索尔仁尼琴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可见,那个年代的异常气氛,并不能阻止作家的“道义力量”,更不可能使人们的灵魂衰败枯萎。也因如此,当看到普京探望索尔仁尼琴的场景,我脑海里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这位前克格勃,当年会不会也是索尔仁尼琴的读者?这个问题,当然只有普京自己心里清楚。不过,普京颁奖的时候,还对索尔仁尼琴说了一句话:“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都把你和你的作品和俄罗斯的命运紧紧相连。”也许,在这成千上万的“伟大读者”当中,也包括了普京自己。这更多不应是一种想象。比如在一部反映东德时期的影片《窃听风暴》(又译《他人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某种关联与诠释。书话书缘 柳青青漂亮的图书管理员,在前台忙个不停,退书,借书,收钱,登记。一个衣衫不整的小男孩,脸上灰不拉叽的,猴子一样在人群里窜来窜去。他想偷本书! 并不是有预谋的,无意中踏进了这个图书馆,他顿时惊呆了,那么多厚厚的书,整整齐齐地码在红漆漆的柜架上,使他心生艳羡。他蹑手蹑脚地绕到没人注意的角落,伸出脏兮兮的瘦指头,悄悄将活动的玻璃往上层顶了顶……成功了,成功了,两本书,暴露在他的手指的范围下。他的心快要跳出来,紧张地环视了一圈,没人注意他。他迅速地夹了两本,掖在贴胸处,鸡也似的飞窜出门,消失在下午阳光的无边里。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当时未满十岁。 一路捺着狂跳的心,逃回家,急急地打开书去翻阅。一本是鲁藜的《天青集》,还有一本牛汉诗选,从书中,认识了这两个诗人,并一直记得了鲁藜的一句诗:今夜,我像一根针,穿过人间。 两本薄薄的诗选,引领着我进入汉字的王国,直到今天,我仍一直热爱并敬畏着文字。平生第一次做贼,也是最后一次,今天想起这种小偷行为,我不知道是该脸红还是该感激。 工作之后,才有了钱去买书。看到喜欢的书就象看到钟意的女子,爱不释手,必欲得之而后快。更多的时候,只能是望书兴叹,在书柜前磨蹭再三,翻过来,覆过去,抓耳挠腮,摩挲良久,眼睛停地书上,内心不停地叹息,书固然好,但书价也将我击倒。 所以喜欢去淘旧书。我倒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夜风清凉,华灯初上,信步于大堆喧嚣市声,就会遇见些卖书的。一些旧书象被尘埃掩藏的珍珠,三三两两,被随意搁置在肮脏狭小的地摊上,有点儿荒凉和寂寞。如果旧书有灵魂,一定也在等着一双伯乐的眼睛去发现它,赏识它,带它脱离苦海。某一日发现两本小书,一曰学词百法,一曰大众诗律,孤孤单单在停泊在一大摊杂货中间,大喜,三两块就得手了。 友人常打笑我,连走路都要拈本书看,更别说吃饭,睡觉,一付很有文化的样子,比鲁迅还鲁迅。其实我知道自己是懒散之人,大片大片的好时间被自己拿去虚度了,这留在生活夹缝处的 一小点儿,挤出来看看书,慰藉一下眼睛与心灵,也是一乐。突然就想起那句玩笑,时间就象乳沟,挤一挤还是有的。书事蓦然回首,25年---70年代人的图文记忆 (1)2可器早先听说,人的记忆是越早的越深。那些患老年性痴呆的老人,通常能回忆起儿时的景像,却记不住三分钟以前的事。这回俺算是亲自体验了一回,虽然俺还算不上老痴。春节回家,从老箱子里翻出一堆宝贝DD俺儿时的精神食粮!俺惊奇的发现:那些漫画、人物、色彩、内容竟是如此的历历在目,虽然已过去二十多年!!在俺翻阅它们时,时时能感受到儿时阅读的心境,很多时候,俺感到自己似乎是在透过那时的眼睛阅读!带着其时其地的雉觥⑸踔廖拗那个感觉太奇妙了,真的!那是一种强烈的身如其境的感受!是那种“退回”二十多年前的内心和氛围的感受!太奇妙了!如果你有机会,你可以试一下,俺相信你也会有那种感觉的!俺挑选了一些留有那个时代的强烈印记的页面,照下来,一则自己保存,也想发到这里,与俺的同龄人分享共同的记忆… 俺猜,这也许是俺最早的读物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翻开书的第一页,是国旗和天安门。通常,俺们理解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两个东东,并非国度的固有元素。通过国度与国体的概念置换,“朕”与“国家”得以实现完美的结合。要看出这一层奇妙的关系是不容易的,直到二十年后俺才从一位国外思想家的名句里搞懂了:“矮锅煮蚁是筒子者的遮羞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一页是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有几种角色现在已经不可能再见到了:赤脚医生、红小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翻开《小朋友》到封二,通常是上面这样的。孩子们与领袖在一起。那张刘少奇的照片,是王光美拍的,78年的五中全会以后,刘得以平反。俺记得79年春季开学不久,那时俺刚上一年级,开始了全国性的追悼刘少奇。盲盲无知的小学一年级孩子,是模是样地为一个政治领袖挂白花、默哀…那是历史的一景,也将是历史的笑话。为一系列人物和事件平反了。可以公开纪念周恩来、彭总和45运动了,《小朋友》也与时聚进。当然,手法是那个时代式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祖国的花朵和拖拉机手在一起。天知道10年后他们是不是又再聚北京?与时俱进的还有这DD中越战争英雄故事。老实说,那时候很喜欢看这东东,道理很简单,觉得这类故事很新,而且,最重要的时,俺们解放军也有坦克、大炮和机关枪了,不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的土八路了。记得当年看露天电影,俺PLA万炮齐发、震天动地,真如雷霆万均之势狠揍越南鬼子,那个爽啊,看得俺口水都流出来了:解放军真牛叉啊!后来逐渐知道了,甚至早在一战时的欧洲战场上,这景象就不稀罕了。三年以后的马岛战争则让聪明人看到,这年头的打仗的打法已经彻底不一样了;而到了91年,就不只是聪明人了,连最后的傻子都看出来了。所以,俺军首长们就和最后的傻子们一起,将建军思路来了个颠覆性的大转变。所以,俺们真要谢一谢傻大母,要不是这个莽汉捅了科威特这个马蜂窝,可能俺PLA还在坚持着人民战争的作战理论和火力至上的建军思想捏!====关于“苏联头目”和“波兰头目”之间的小品。妖魔化对手真是一个伟大的策略啊。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精神餐桌上歌颂领袖和党,就象请客吃饭时来碗烧酒一样不可或缺,而且同样时年代越久远,看着越有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两个童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两个童话,一个是雪人、一个是善良的王子。重读它们时,就是俺在楼顶说的那种强烈的感觉。真到今天,俺都觉得这两个故事很美。那个善良的雕像王子,让燕子把把身上的金叶子、红宝石、蓝宝石(眼球),送给雪地里的穷学生、油灯下苦读的学生、穷困的病人。王子不再美丽,却让穷人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个人文主义味道浓厚的童话,也符合工农政权的原初立意。但是,这个童话有一点让俺不爽。就是那个燕子,由于景仰王子的高尚人品,最后拒绝南飞,守在王子身边过冬,最后被冻死了,成了一个徇道者。这个结局,俺怎么看怎么象李逵之于宋江,这是中国式的对“主公”的忠诚,而完全没有生命权至上的价值体现。所以,俺非常怀疑这个童话是中国人编的。当然,以前想不了这么多,只觉得故事很美,画也很新颖(西洋式嘛,呵呵)书事书日志朱晓剑七月十二日下午,赶到香格里拉酒店,参加杂志的创刊庆典酒会,来的人不少。我也上台表演了一下,好玩儿。一行人又去吃冷啖杯,到了一两点才散,这样的场面总是这样的。七月十三日到单位,开会,大家谈论昨天的事,很兴奋。看《沙汀日记》,有的段落不大好看。不是细碎,实在是想不出他是那么无趣的人,他的小说散文看上去都不坏的嘛。收到《教材周刊》和《书友报》。七月十四日上午,去图书批发市场,买了数十册书回来。其中有《苏轼全集》,打算有时间翻一下,而一套明朝野史的书也很不坏。对于皮影戏,多少有些热爱,看到一册《皮影之旅》,也拿下,多少满足点个人爱好吧。天热居然达到35度,这样的天如何消受?政府的工程越做越大,只有我们这样的百姓才会遭殃了。值得反思,等于废话也无妨。七月十五日在家,写了则书话,无法写下去。书没怎么看,不是没兴致。这样的天气总令人觉得烦闷,怒向书中觅小路也不曾。下午,出来与胡马、老康、小满、黄丽饮于宽巷子。这条街已经死了。今天不过是行走在另一条路上,与我们陌生得擦肩而过。七月十六日上午,大伙跑到大慈寺开会。这个地方也变得面目全非了。收到当当送来的图书,达300余元。这个月的购书几乎超支了。晚上,闲翻书,也好玩。因白天落雨,天气稍微有些改善,过后依然是晴天了。多少是无奈的吧。这下半月几乎又要加班,好多事情没处理好。七月十七日看董桥的《故事》。犹如前尘往事。上午,采访袁庭栋老师,下午采访大侠魏群。都很好玩的人物。七月十八日刘靖安约着去新津参加第三届小小说论坛。时间错不开,因为周六要参加王国平的新书发布会也。下一期的《成都客》杂志将推荐他的这本《都江堰》。品读来自秦岭深处的笛声--阅读北方鹰橘子辉煌遇见鹰,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  我在网上空耗着,无文章可读,倦意一阵阵袭来。最后一次浏览天涯散文的首页,漫不经心瞥去,《老屋遗情》四个字跳入眼帘。老屋对我这样一个从小漂泊至今的人而言,无任何意义,遗情两个字却轻易抓住了我的心。联想到《廊桥遗梦》里的美丽故事,我好奇心发作:想要看看这老屋里究竟藏有怎样的过往故事?点开文章,漫不经心看去,几秒钟之内,当我读到:“父亲给我最深的印像,依旧是他脸上的皱纹,核桃皮贴了似的,纹络里满是岁月的风霜,像老屋的颜色,沉重得压抑,让我时时想去揭掉房顶或者一把火烧个净光……”一瞬间,我即被鹰的文字击中,被隐藏于其中的浓烈厚重的亲情所深深打动。  至今天,我已读完北方鹰发表在网上的所有文章,个别文章甚至读过三遍以上。鹰文带给我强烈的阅读快感和美感,让我产生了即刻为他写一篇字的冲动。且让我以自己的方式,以我笨拙而直白的笔,在今夜,留下鹰,留下他的文字,留下那些美好而奇妙的阅读感受。  北方鹰的网络文章可归结为诗歌、小说、散文三类作品。  北方鹰以诗歌《远方有某种回声》于一年前的今天,首登天涯诗会。他共发表诗歌20余首,均获得了广大天涯诗友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同。上大学时,他曾获过西安市优秀诗歌创作奖,贾平凹是散文奖,一块儿参加颁奖,为此激动了许久。由此看来,他的诗是有基础和底韵的。印象尤为深刻的诗作如下:《北方鹰》被拟化为北方最真诚的男人,“以桀骜的野性/弥漫喋血岩林/用岁月尚未完成的超度/立于苍穹/高于苍穹。”完成了作者对自我形象的期许和雕塑。《谁能收获这个秋天》当作者抚摸着深秋最后的那片叶子,经历了“圣洁里找不到宁静/宁静里找不到足迹/足迹里找不到自已/夏天的情绪生发到了秋季/似乎走了很多的路/跌跌撞撞真的很累”之后,终于获得了“荣也坦然/枯也坦然/在这样的秋天 收获或失落/我将不再遗憾”的平和心境。《关中人》则是一组宏大的人物史诗,画面感极强,大势磅礴,气吞山河,说不尽的渭河水和秦川风,讲不完的关中婆娘和关中的汉子,吟颂不够的雄性太阳和雌性月亮,关中人啊,北方鹰的关中人!让人不由得不跟着鹰一起热血沸腾,豪情冲天!  北方鹰的小说以《我的第一桶金》粉墨登场,文笔老道辛辣,语言幽默生动,故事情节纷繁庞杂,趣味性浓厚,可读性极强。作者有意染俗,此文甚至做到了与时俱进,直白地对下半身进行了肆意的描写,也算是过了一把意淫的瘾。随后,北方鹰又陆续发表了部分秦岭人物故事传记。他从生活细微处入手,以一片叶子而知树木的敏锐,关注个体命运,以浓烈的悲沧意识和细腻的悲悯情怀,揭示了一个民族部分群体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下奇特的命运轨迹。可爱的《屠夫王六》,仗义的《野汉牛盛》,过时的《铁匠胡东魁》,狗日的《闲人刘大哈》,孤单的《山皮别旦》,《错乱》中可怜的秋香,《老人与山》中孤僻的老人……都是些性情暴烈而刚强的人,爱起来火辣辣,亦要死要活的,弄出了些稀奇古怪的事,却又真实而水淋淋。这组各具形态,生龙活虎的秦岭人物,带着土得掉渣的形象语言,极其浓烈的悲剧性格,充沛茂盛的强烈感情,昂首挺胸一一向我们走来,由不得你不爱他们,并跟随着作者为他们扼腕叹息为他们在深夜里无眠。那些悲情的人物故事里,死亡往往成为最后的唯一通道。当我第三次细读《错乱》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由地摇头感慨:唉,这狗日的日子,还让不让人过呢?唉,这可怜的秋香,谁能救得了她呢?唉,这北方的鹰,干脆去整小说吧,或许也能整出个《废都》第二、《白鹿原》第三呢?唉,可惜了鹰这么好的武功笔力,就在网上这么干耗着,真有点浪费了才华和精力哦,嘿嘿。  北方鹰大部分的网络作品都属于散文类。从第一篇发到散文天下的《母亲的眼泪》到最近所发表的《磨性山》,几乎篇篇都是精品,都能够给我带来阅读后的愉悦感和美感。我个人感受尤为深刻的是以下几篇颇具代表性的散文:在《暗香》里,“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作者含蓄地表现了生命的坚忍和快乐,生命的凄楚和苦寒。在《寻找灵魂独溢的通道》一文中,“当佛祖一如继往地朝我微笑,笑得慈祥而又有魅力。在笑意里,似乎所有的不幸与灾难,坎坷与凄凉,血腥与创伤,全被化解了,宠辱不惊,荣毁不念起来。”我和作者共鸣于:灵魂独溢的通道和途径实质在于爱。《心风起兮守岑寂》则通篇弥漫着渭河野景那份荒芜寂寥的味道,一种我亦深深迷恋的深秋或者冬天才有的肃杀沧桑景象。“渭河滩上的黄沙枯树蓑草野鸟,统统是我眷念的对象。该枯尽枯,该荣自荣,该飞就飞,该聚就聚,闲云野鹤般享尽自由与自在。岑寂是全部无言的存在。”《老屋遗情》结尾处,当“我跪在母亲身旁,掏出一包香烟拆开,撒进燃烧的纸钱里,陪母亲静坐,痴痴地盯着母亲苍白稀簿的发髻,感觉生命的永恒在心间涌动。”我亦被作者对父亲母亲深沉浓烈的爱所憾动,内心里有震颤一阵涌过。《净土之外的笛声》,来自佛的笛声,悠扬端庄而肃穆,自秦岭深处,从荒寂的坟堆和青泽的石碑里迸出,撞得人胸膛发痛。文中生动的语言,浓烈的爱,嘎嘎汹涌而出,一如既往的厚重和疼痛。《心香一瓣入梦来》语言唯美而清新,作者“由几枚芸香到心香一瓣,算是经历了一段物质享受到精神追求的过程,还不包括附丽于香炉之中意味深厚的领悟,这种领悟带着一种情绪,径直抵达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来到世上,来到天涯散文天下,只是因为内心里存有着对一切美好思想和语言的渴望及喜爱。《沉醉秋风夜无眠》则是一篇让我激情迸发最为彻底的绝佳美文,我喜欢那些关于金黄秋天的斑斓淋漓的肆意描写和渲染铺排,那些秋天的树,那些杨树的郁郁葱葱,柳树的婀娜多姿,土槐的苍劲古拙,那些玉米、高粱、苹果园、梨园是大地、田野的调料,以最热烈的色彩,以艳的红艳的黄艳的绿任意涂抹出一个明净、五彩的秋天景致。喜欢那些秋花秋叶的荒杂和抽象,尘落于漫漫长途,溅起一圈又一圈涟漪,浮生一页又一页的童话。最喜欢秋天的夜晚,避免了春夜的困,夏夜的署,冬夜的寒,在那些肃穆而绵长的秋夜里,我们夜读或者夜聊,有些韵味有些气息蔓延在有风的夜晚,有些故事有些情愫在肉眼之外,在千里之遥,在历史的长河里,发生过、绽放过,然后有影无踪,善始弃终,最后消逝、幻灭。作者说:“中国文人审视秋的眼神,显得宁静,超然,深邃,它们直接与自然相通,又直接与心灵呼应。惊秋、悲秋、秋思、秋愁、秋怀、秋意……生命的奥秘植根于秋的枝枝节节,在时间不可逆转的尺度里丈量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丈量人类永恒的困惑与悲哀。”古人亦云:“春女思,秋士哀。”我与北方鹰同感:“若秋冬之季,尤难为怀。”是啊,难以忘怀,难以忘怀这个秋冬之季,鹰文所带给我的视线美感和灵魂的憾动。《磨性山》是北方鹰近期所发的佳文。作者感悟到“磨性山,多苍桑、厚重、富有内涵的词语,有摒弃尘世的空灵与教化韵味。联想经这等词语渲染会长出飞翔的翅膀,使风尘笼罩的张扬与失落,在感悟中归去来兮。”并钦佩大元时代的邱处机,以“修练道士的旷达与执着,把自己的胸襟坦陈得宽畅,也把人生的目光投放得深邃遥远。”我顺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坦然回应:是啊,当代与元代,你与邱处机,我与你,其实,只有一转身的距离。  我来散文天下近半年间,有幸读过不少高手大家们的佳作。然北方鹰的文字却是最合我心意的文字。他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所隐藏的浓烈而厚重的感情,散发出的内敛又张扬的风格,那些华美而沧桑的语词啊,那些细微和深处的美与疼痛,总让我无端的敏感,让我不由自主,让我的心被触碰,被感动,被震撼,并变得更加的柔软和开阔。  关于北方鹰文字的不足和局限,我们曾有过一些详细的交流和沟通,他谦虚地接受了我直白而浅显的一家之言。在此文里,我不想多加赘言。因为北方鹰文字带给我的美感,让我产生了上述非常主观而感性的阅读感受,亦让我对他文字的不足和缺陷宁愿忽略不计。请允许我再次引用作者在《关中人》一文中的诗句来替我表述:“关中有关中的悲哀/但关中人自身的悲哀比夜里的噩梦更荒诞/别人都看清了这点/关中人却在自已酿造的迷魂酒中/泡醉了几百年,几千年……”我认同以上高论,敢问鹰兄:您是关中人,您看清了这点吗?我亦期待着北方鹰能突破自身创作的局限,克服其文字的不足之处,增强写作的耐心、毅力和整体格局的大气开阔……有道是:凡世上之事,绚烂之极,终将归于平淡。  综上所述,北方鹰乃散文大家,此桂冠他当属受之无愧。实际上,他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收藏家,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有良知的政府官员。恭喜他在本月又被众网友力荐成为天涯杂谈的版主(对此,我很遗憾,我曾悄悄问过他:怎么不来我们散文天下呢?)。  在越来越冷的冬日夜晚,我愿凝神屏气,用心聆听北方鹰的笛声穿越秦岭北麓自云间荡漾绵延而至我的耳畔,并进入我的心间。  谨以此文,纪念橘子和北方鹰在散文天下相遇相知的缘分。并深深祝福北方鹰-北方最真诚的男人如雄鹰般展翅翱翔,在秦岭上空,在散文天下,在网络之上,越飞越远,越飞越高。品读沧海月明珠有泪 青女从小,我就很喜欢看小说,尤其是老师们所明令禁读的武侠小说。很向往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叫做“江湖”的世界,以及那些荡气回肠的侠客故事。感觉看过之后很过瘾,现实生活中所无法涉及到的东西,在那里都可以找到。就像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在那样的一个世界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心能似画,情可如歌,人们可以那样单纯的为了爱和恨活着。每次进入那个世界,我都会梦游般地倘佯于酒肆、茶楼、镖局、客栈,乃至皇宫内院,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在那些地方,我可以任意抛下沉重的现实包袱,放舟江上,挟剑而歌,且把恩仇断了。而在这所有的江湖梦中,那个叫作沧月的女子所编织的童话是我的挚爱。不记得已经看过了多少本沧月写得书了,只记得每次看完她写的文章用“震撼”这两个字去形容是不够的。从《剑歌》中的鼎剑阁到《血薇》中的听雪楼;从《镜》中的异界的云荒到《大漠荒颜》《帝都赋》中神秘的敦煌青翠的南疆;从谢鸿影的红颜到公子舒夜的墨魂;再至今日《七夜雪》中的诡异瞳术,我就是一路上看着她的故事走来。她的文笔令人倾倒,细腻而有独一无二的精致美感,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陶醉在华丽而又真实的梦境中。我只能任凭自己随着故事中的情节或喜或悲。却也不知为何学理的她竟可以编织出那样美丽的故事,让我可以放心的将自己的情感交给她去掌控。我知道她从来都不会让我失望,也许她比不上凤歌、时未寒等的锐利,可她一直都是那么的平静,就像无风的海面,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深处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然而,它却又化作一股清泉,如同一弯溪流不知不觉中就驻藏在了我的心底。如果说沧月的童话就像一座巨大的宫殿,各色各样的人物穿梭其中,那么沧月就是这座宫殿的公主,她身着绚丽的长裙站在帷幕后雍懒的看着那些男女主人公辛勤的奔波着。她却和衣掩面微微浅笑。在沧月众多的作品中,我最喜欢《大漠荒颜》《帝都赋》,虽然没有《镜》那般的气势宏大,没有《碧城》那般的细腻感情,但它却是单纯而又沧桑的,飘逸而又激烈的,无奈而又多情的。当一切浮华散尽,生命最终归于平静时,你还想要什么?那才是你此生所追求的全部,有时它近在咫尺,我们却为了不得不背负起来的责任而一次又一次放弃。人世并非只是金钱、物欲、权谋的渊薮,凌驾于他们之上的还有真情,比如:家园、兄弟。皑皑白雪覆盖的昆仑雪域上,我看到那个孤独的身影,在向敦煌方向迈出一步后,他的灵魂在闪光!漫天飞雪也掩盖不了那一袭白衣,那么纯洁,却又那么苍凉。他的脸上没有泪,但我分明看到,他的心在滴血。十年,为了她,他苦苦等了十年!如今却要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去,却无法挽留,甚至无法追逐。为了什么?为了他的家园,为了他身为敦煌城主的责任!南疆古道上,他不顾一切地驰骋着,为了她,他不惜再次面对那个非人般的大祭司,宁肯血染月宫也要见她一面。可他还是停下了,他勒住马缰,深深遥望月宫的方向,那里,火红的曼珠沙华在向他招手,那里,有着他十几年来的梦想。许久,他,纵马,疾驰,向着帝都长安――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那一刻,那勒紧的马缰就仿佛勒在他心上。他们又一次在近在咫尺间错过,为了什么?兄弟,他的刎颈之交!大靖建国,天下怀归,他不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只要她,只有她才是他唯一的牵挂。责任,累得他们十几年疏离,甚至无数次刀剑相向,而那最初的明眸笑靥,在漫长的记忆中却毫不褪色,相反,越来越清晰。十几年后,失去记忆的她,与他再度相遇时,竟欢笑着说出了让他都大为震惊的话:“我喜欢你!”他原以为他们将永生错过了呀!思虑及此,不禁感叹,如果他们真的回不去了呢?他,是否会为曾经的决定而后悔?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他会不会为了她放弃所有?不会!我知道这是他的答案。在他做出所有决定之前,就已然想到了一切可能的后果,包括永久的别离。可是,他还是选择了负起责任,哪怕那样的重担将最终压断彼此心中的桥梁,哪怕从此只能远远地看着她,独自承受万世寂寥!她也许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遗憾,但他不会后悔!勇于担负责任的人是勇敢的,为责任宁肯放弃梦想的人是伟大的!我相信上天不会让这样一个人遗憾终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繁华过眼,名利成空,浮生一梦。只愿携子之手,共度今宵。任何一部小说里的词句都没有那“你是谁?我喜欢你”带给了我更多的感动,永远的大漠荒颜,敦煌城主冷冽的面具,一袭黑衣眼神桀骜的鼎剑候,还有沙曼华永远纯洁的笑魇,永若初见。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在这里啊/就是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或许当英雄红颜剑展开在我面前时我就深深的爱上了她的故事。萧忆情,阿靖,高舒夜,沈洵,苏曼青,伽若,苏摩,阿澈。多得数不过来的人物,他们都是我的挚爱,幻想着某天我能溶进他们的故事,跟着他们一起挟剑放歌于这天地之间,甚至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释放生命的绚烂。挚爱沧月,对她的作品永远情有独钟,希望她能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描绘出更美丽的梦境,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她喜欢她。 序跋现代女性意识的睿智书写----老街《三十而丽》眉山周闻道  看见老步行街这个名字,第一感觉是,眼前浮现出了一席沉静闲适的景象:一位颇有些古典气息的斯文男人,身着长衫,手执拐杖,戴一副老光眼镜,在某个古镇的一条青石板路上悠走。也许是已走过了漫长的沧桑,他的行走显得气定神闲。于是称兄道弟。闹笑话是难免的。强烈反差之下,先是出于好奇,开始关注这位“另类”女子的文字,竟一下被一种睿智的优雅之美所吸引。
30岁的女人写,写30岁的女人。老街的书写,无论从哪个角度,大概都属于所谓女性文学的范畴。但老街显然不是在为文而文,不是在写什么尊命文学,没想到有什么样的承担,没有刻意套近什么风格或流派。她只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用结绳记事般的本真,书写自己此时此刻的心灵史。越是个性的,才越是共性的。殊不知,正是这种心无旁羁无拘无束,才远离了尘世中的许多掩饰与虚伪,更贴近人的心灵,使这些原本僵硬枯燥的方块字,拥有了更多的烟火味和本我在场的真切。不知女士们读着这些文字是什么感觉,至少于我,有一种令人心智开启之感,读之品之,如饮醇醪。天涯近十万的点击便是明证。无可否认,老街以自己的真诚真切和自在方式,于无心插柳中,成功进行了一次现代女性意识的睿智书写。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占据着半个世界,女性文学也因此而风景这边独好。这似乎是作为人学的文学的应有之义。纵观女性文学的坎坷之旅,以女性意识的表达为基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追求女性解放与理想爱情;追寻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探求女性世界深层的价值取向。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氛围催生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以文学的形态,书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开始,到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唤起女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特别是鲁迅以性别文化批判与“忏悔”为特征的女性主题作品,把女性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职业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女性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臻成熟丰富。无论是社会文本,还是性别文本,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老街的文字犹如山野春风,蕴涵了一股令人赏心悦目的清新之气。在我既往的印象里,青春年少时的女人属于唯美主义者,30岁的女人则属于怀疑主义者。这种怀疑,不属于哲学家们形而上式的范畴,而是婚姻,家庭,爱情,事业,儿女,友情等等,这些时时纠缠于心的凡人琐事。女人们刚从青春年少的唯美中走来,走入这个围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黎娃娃85老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