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二因缘经原文: 因缘和合 因缘果报. 所有的因果轮回. 都是来源于爱.

佛说因缘僧护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大海龙王。初发信心。变为人形。来至园中。依诸比丘。求欲出家。时诸比丘。不知是龙。即度出家。有一年少比丘。共同房住。经一宿已。于其晨朝。执持威仪。诣城乞食。时龙比丘。福德果报。乞食先得。或诣本宫。食已早还。比丘之法。食后入房。摄心坐禅。时龙比丘。忘不掩户。龙性多睡。天时暑热。龙有五法。不能隐身。一者生时。二者死时。三者淫时。四者嗔时。五者睡时。是为五事。时龙比丘。不能隐身。即便睡眠。身满房中。同房比丘。后来入房。唯见龙身遍满房中。即大惊怖。驰走失声。唤诸比丘。大德长老。此有龙王。此有龙王。龙闻大声。即便觉寤。还为比丘。加趺坐禅。因声高大。大众运集。问此年少比丘。何故扬声。比丘答曰。房中有龙。时诸大众。寻即共集。入房觅龙不得。但见比丘加趺坐禅。便大惊愕。不知所以。即往问佛。具说上事。请决所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非人也。乃是龙王。汝可往唤。比丘受教。唤彼龙王。时龙比丘。即诣佛所。头面作礼。却坐一面。佛为说法。示教利喜。佛即默然。尔时龙王。心自思惟。便生欢喜。佛慰劳曰。汝可还宫。龙王闻已。哀泣堕泪。顶礼佛足。绕佛三匝。即便还去。于其中路。而自思惟。我今虽复不得出家。于佛法中。作大檀越。造立僧房。四事供养。作是念已。即于旷路。化作僧房。流泉池泽。游观园林。甚盛寂静。无有人众愦闹之处。昼夜逍遥。复无虫蚁蚊虻之属。不寒不暑。温和调适。无诸恼患。请诸众僧。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所须之物。皆悉备足。持律比丘。数数诃责。时龙比丘。不解经戒。每自怀恼。心自念言。我今供养。众事悉备。而诸比丘。故见诃责。便灭化寺。更往空处。复造化寺。宫殿林泉。与前无异。复请众僧。四事供养。时诸众僧。语龙比丘。众僧厨库。头数甚多。寺主之法。应以计算头数来示众僧。时龙答曰。本非僧物。今索抄记。云为造作。尽是我有。今诸比丘。难可供给。若如是者。小可耐意。于其中夜。灭寺还宫
尔时舍卫国中。有五百商人。共立誓言。欲入大海。商人共议。求觅法师。将入大海。时时问法。因闻法利。可得往还。商人众中。有一长者。告诸商人。我有门师。名曰僧护。可请为师。辩才多智。甚能说法。时诸商人。相随往请到僧护所。头面作礼。白僧护曰。我等诸人。欲入大海。今请大德作说法师。我等闻法。可得往还。僧护答曰。可白和上。和上若听。当受汝请。僧护比丘。将诸商人。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时诸商人。白舍利弗言。我等诸人。欲入大海。今请僧护作说法师。唯愿尊者。赐见听许。舍利弗言。可共问佛。时舍利弗。及僧护比丘。将诸商人。往诣佛所。头面作礼。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诸人。欲入大海。请僧护尊者。作说法师。时时问法。因闻法力。可得往还
尔时世尊。知僧护比丘应广度众生。即便听许。时诸商人。踊跃欢喜。与僧护法师。俱入大海。未至宝所。龙王捉住。时诸商人。甚大惊怖。胡跪合掌。而仰问曰。是何神祇。而捉船住。若欲所得。应现身形。尔时龙王。忽然现身。时诸商人。即便问曰。欲何所索。龙王答曰。以此僧护比丘与我。商人答曰。此僧护比丘。从佛世尊及舍利弗所。而请将来。云何得与。龙王答曰。若不与我。尽没杀汝。时诸商人。即大惊怖。寻自思惟。曾于佛所。闻如是偈
时诸商人。俯仰不已。以僧护比丘。舍与龙王。龙王欢喜。将诣宫中。尔时龙王。即以四龙聪明智慧。作僧护弟子。龙王白言。尊者。为我教此四龙。各有一阿含。第一龙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龙者。教中阿含。第三龙者。教杂阿含。第四龙者。教长阿含。僧护答曰。可尔当教。僧护比丘即便教之。第一龙者。默然听受。第二龙者。眠目口诵。第三龙者。回顾听受。第四龙者。远住听受。此四龙子。聪明智慧。于六月中。诵四阿含。领在心怀。尽无遗余。时大龙王。诣僧护所。拜跪问讯。不愁闷也。僧护答曰。甚大愁闷。龙王问曰。何故愁闷。僧护答曰。受持法者。要须轨则。此诸龙等。在畜生道。无轨则心。不知佛法。受持诵习。龙王白言。大德。不应诃诸龙等。所以者何。护师命故。龙有四毒。不得如法受持读诵。何以故。默然受者。以声毒故。不得如法。若出声者。必害师命。是故默然而受。眠目受者。以见毒故。不得如法。若见师者。必害师命。是故闭目。回顾受者。以气毒故。不得如法。若气嘘师必当害命。是以回顾。远住受者。以触毒故。不得如法。若身触师。必害师命。是以远住。时诸商人。采宝还回。至失师处。时诸商人。共相谓言。我等本时。于此失师。今若还到佛世尊所。舍利弗目连。诸尊者等。若问于我僧护法师。当以何答。尔时龙王。知商人还。即将僧护。付归商人。告商人曰。此是汝师僧护比丘。时诸商人。踊跃欢喜。平安得出
尔时僧护。问诸商人。水陆二道。从何道去。商人白言。水道甚远。经过六月。粮食将尽。不可得达。即共详宜。从陆道去。于中路宿。时僧护比丘。告商人曰。吾离众宿。汝等夜发。高声唤我。商人敬诺。僧护比丘。即出众宿。初夜坐禅。中夜眠息。时诸商人。中夜发引。迭互相谓。唤僧护师。竟无唤者。即便舍去。夜势将尽。大风雨起。僧护比丘。即便觉寤。扬声大唤。竟无应者。心口念言。此便大罪。伴弃我去
尔时僧护比丘。失伴独去。涉路未远。闻犍稚声。寻声向寺。路值一人。即便问曰。何因缘故。打犍稚声。其人答曰。入温室浴。僧护念言。我从远来。可就僧浴。即入僧坊。见诸人等。状似众僧。共入温室。见诸浴具。浴衣瓦瓶[甘*瓦]器。浴室尽皆火然。尔时僧护比丘。见诸比丘。共入温室。入已火然筋肉消尽。骨如焦炷。僧护惊怖。问诸比丘。汝是何人。比丘答曰。阎浮提人。为性难信。汝到佛所。便可问佛。即便惊怖。舍寺逃走。进路未远。复值一寺。其寺严博。殊能精好。亦闻稚声。复见比丘。即便问言。何因缘故。打犍稚声。比丘答曰。众僧食饭。寻自思惟。我今远来。甚成饥乏。亦复须食。入僧坊已。见僧和集。食器敷具。皆悉火然。人及房舍。尽皆火然。如前不异。僧护问言。汝是何人。其人答言。更不异前。僧护惊怖。更疾舍去。进路未远。复更值寺。其寺严仪。更不异前。前入僧坊。复见诸比丘。坐于火床。互相抓捶。肉尽助出。五藏骨髓。亦如焦炷。僧护问曰。汝是何人。比丘答言。阎浮提人。为性难信。汝到佛所。便可问佛。僧护惊怖。复疾舍去。进路未远。复值一寺。如前入寺。见诸众僧。共坐而食。诸比丘言。汝今出去。僧护踟蹰。未及出去。见诸比丘。钵中唯是人粪。热沸涌出。时诸比丘。皆悉食啖。食已火然。咽喉五藏。皆成烟炭。流下直过。见已惊怖。复疾而去。其去未远。复见一寺。其寺严仪。如前不异。即入僧坊。见诸比丘。手把铁锤。互相棒打。摧碎如尘。见已惊怖。复更进路。其去未远。复见一寺。其寺严好。亦不异前。即入僧坊。闻犍稚声。僧护问曰。何故打稚。诸比丘答言。欲饮甜浆。僧护比丘。即自念言。我今渴乏。须饮甜浆。即入众中。见诸食器。床卧敷具。诸比丘等。互相骂辱。诸食器中。盛满融铜。诸比丘等。皆共饮啖。食已火然。咽喉五藏。皆成
猜你喜欢的内容。。。
……佛说因缘僧护经(1卷)〖失译〗佛说因缘僧护经(1卷)〖失译〗隐藏>>...
……佛说无常经(1卷)〖唐义净译〗_电力水利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佛说无常经(..佛说因缘僧护经(1卷)〖失... 8页 7下载券 佛说略教诫经(1卷)〖唐义.......
……《佛说赞僧功德经》 2页 免费 佛说因缘僧护经(1卷)〖失... 8页 7下载....
……佛说因缘僧护经 电子书 228人在读 版权方: 公共版权 价格:¥10
……0037_阿含部_佛说缘本致经(1卷)〖 失译〗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佛学,阿含部佛说缘本致经 佛说缘本致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
……佛说因缘僧护经 电子书
版权方: 公共版权
……佛说贫穷老公经(1卷)〖刘宋慧简译〗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佛说贫穷老公经(1卷...佛说护净经(1卷)〖失译〗... 1页 7下载券 佛说因缘僧护经(1卷)〖失.......
……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佛说护身命经,佛说因缘僧护经,佛...佛说护国经一卷 宋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 佛说护国经 如是我......
……17--得道梯橙锡杖经(1卷)〖失译〗_互联...我等奉行。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所言锡杖...若无沙弥白衣亦得 锡杖四钴应四谛 环应十二因缘 ......
……经号0009大正藏第01册p0213 佛说人仙经(1卷) 〖宋 法贤译〗_中医中...
……经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卷第八 地狱品 佛说较量寿命经 佛说因缘僧护经 起世经 卷...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隐藏>>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尔时世尊,从本座起......
……?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声闻众俱。而彼......
……一切普闻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一 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卷第二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复次福力太子。乃至后时。与......
……佛说时非时经(1卷)〖西晋若罗严译〗佛说时非时经(1卷)〖西晋若罗严译〗...佛说经竟。时诸 比丘。皆大欢喜。劝助受持佛说时非时经 因缘轻慢故 因缘修......
……佛说护净经(1卷)〖失译〗 1页 20财富值 佛说因缘僧护经(1卷)〖失译......
……0044_阿含部_佛说古来世时经(1卷)〖 失译〗 佛经佛经隐藏>> 佛说古来世时经 佛说古来世时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游波罗奈仙人鹿处。......
……0094_大正藏_阿含部_佛说箭喻经(1卷)〖 失译〗 佛经,阿含佛经,阿含隐藏>> 佛说箭喻经 佛说箭喻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佛说十二因缘法,佛说妙色王因缘经,佛说十二因缘经,佛说生病十因缘,佛说因缘,佛说十二因缘,佛说 诸法皆因缘而起,佛说因缘僧护经 ......
……用一点僧物也是天经地义,他的戒律就因为无知而失坏了,因为这一看似很小的...《佛说因缘僧护经》中,详细记述了僧护比丘所见的各类地狱众生的惨痛相状,佛......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7fd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2011年11月第26卷第11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WeinanTeachersUniversityNov.2011Vol.26No.11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神界”“十二因缘”要: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之前,总是循着所指的因
“业”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类劫轮回的痛苦中。生死福祸,富贵贫贱,都是报应。人们的思想行为作不同,所受果报亦自不同。这一宗教迷信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因果报应;十二因缘;轮回中图分类号:B948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QDYB1118)
作者简介:吴兴洲(1965—),男,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5—06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是
为了说明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业因果报”,因果又叫两者并称,构成了佛教思想
。“因”体系的基础就是因缘,泛指能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切条件。
“果”“果报”,就是是指由原因诱发并导致的一切。“业”“业力”,结果即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分为
。“报”,身、口、意三业就是“报应”是指由业力引发的自然结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佛经云:
“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认为任何思想和行。“因”都会导致相应的后果为得果之前,不会为,
,“果”自行消失为因之自然延续,必定出现。没有业因,就不会有相应的果报,因果相延,毫厘不差,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也是我们日常所“种瓜得瓜,。谓种豆得豆”
,生命的缘起缘灭”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理”。
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便会有欠缺、
遗憾,所以因果循环,皆由缘起,任何事物都要依赖因缘条件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
有缘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本是一对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是自然规律。但佛家却据此来解释人生现象,并把人生划分为十二个相生相沿的
。“无明”(无知、连续环节,即“十二因缘”妄念)“缘”(身、为引起了“行”口、意三业引发的行为与
),“行”(认识、意志引起了“识”意识、个人精神统),“识”(精神与物质、一体引起了“名色”肉体),“名色”“六入”(眼、引起了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六入”(接觉器官,亦称六处、六根),引起了“触”
“触”(忧愁苦乐触并感应外界事物),引起了“受”“受”(贪爱、等感觉、感受),引起了“爱”爱欲),
“爱”“取”(占有、“取”引起了执取),引起了“有”(产生“业报”“有”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引起了“生”(生命的延续过程),“生”(生引起了“老死”命的最终归宿)。“十二因缘”互为因果,相生相依,构成了俗世人生的运命循环,流转不息。佛教认为,众生在未达到“神界”之前,总是循“十二因缘”着所指的因果链条,始终处在生死流转、累劫轮回的痛苦中。十二环节一环套一环,循,环往复,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人要想不“死”就
“生”,,。以此类推,得无要想不“生”就得无“有”,众生若要摆脱“生死”走向自由,就应该消除“无,,,“具明”而要消除“无明”就必须相信佛的说教”。“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种性,而常大智慧
一、缘起观
“因果报应”思想的基础是印度佛教的“缘起”
“缘起”,“缘”观。在观中即因缘,就是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即“因果关系”中的造成并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动因等。佛因、
“因”、“三因”、“六因”、“十教对的解释有“二因”
:“诸法因缘生,,因”等。佛法云诸法因缘灭”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
件,互为因果,也就是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星云法师谓,生”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
。懂得了因逐、相善相恶等种种关系,就是“因缘”“了悟世间众生的运命浮沉”,就会通晓“世间缘,
·66·吴兴洲: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第26卷
[3]72”“十二因缘”住善道。于是,在因果链条的支配“造恶众生”下,阎浮提便无可奈何、自觉不自觉地
轮回转生的罪苦藩篱被束缚在了佛教因果报应、
对立的四方向和依次递进、境界迥异的四层次,并
把因缘和果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佛教的缘起观。
所谓四方向,指相互矛盾对立的四对因缘范畴。其一,有因缘与无因缘。有因缘要靠个体“在”,“在心境中证悟”,“宇方能体会出来事理上修行
,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即,有因缘;无因缘则仅仅“滞留在表解的理论上”
“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是缘木求鱼。其二,白因,“道心缘与黑因缘。白因缘即善因缘,一念向佛
,坚定”成就光明的未来,此为白因缘;黑因缘即恶,“不解生灭法”,勘不破生死,对因缘只有肤因缘
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迁影响而随波逐浅的认知,
流,陷溺在黑暗、恶性的环境里无法自拔。其三,内
因缘与外因缘。内因缘即价值因缘,外因缘即一般因缘。内因决定外因,内在因有缺陷,果报就会产生种种差异。其四,正因缘与邪因缘。明辨是非,能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行止、策
,略,并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谓之正因缘;疑神疑鬼,以为“世间法”的决定力量是神
明,整天到处求神拜庙,画符念咒,无法循着正确途径化解矛盾,处理问题,谓之邪因缘。星云法师指出,很多事情顺利或不顺利,实现起来困难障碍多或者少,有时就导因于对缘的认识是否正确、深入,
“趋正避邪”!所以世人应懂得
四层次,指因缘的不同境界、高度。其一,正
见。一般人经由各种学识、经验,容易了解世间许,多痴妄的因缘,能“知因离苦,得到解脱”这就是正见,也是入世法的因缘。其二,因缘。了解出世,“离所知障”,法,能够勘破“五阴皆空”把心灵提升到更高一层的境界,知道万事万物无对待,六道“因缘”众生相伴生,懂得的真境,达到阿罗汉的程度。其三,空。证悟了世间法,证悟出世间法,能进,“一色一香无非道,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缘
,或语或默终是禅”以空为因为缘,能知成万事,进入菩萨阶段。其四,般若。证悟了自性般若之后,
进入本体与现象不二的境界,没有世间法与出世间“人我世相”法的界限,泯除了一切的痕迹,因缘自来自去,白云空往空回,一切自然和合圆满,达到佛陀的层次。
[2]9-10
中,放弃了自我,成为吃斋念佛的虔诚信徒,孜孜以
“悉得解脱”。求
“十二因缘”在对的解释方面,古印度佛教各部派虽然存在着许多相近、相异的观点,即便佛祖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最为流行的还是小乘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说”。根据这种说法,无明、行两种“过去世”,因缘为它们既是众生前世造业之果,又是招致现世果报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因爱、取、有三种因缘是现在因,这八种缘为现在果,
“现在世”;生、老死两种因缘为现在因因缘构成了
“未来世”。这种解释,导致的未来果,属于既涵盖
,了佛教所谓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观”又包括了因果轮回机制中过去因生现在果、现在因
“两生因果”生未来果的论,所以被称为“三世两重。因果说”
按照三世因果说的看法,十二因缘之间的相生
循环关系体现出了一些明显变化。无明和行两种因缘反映的是众生过去世的思想和行为,由于他们在过去世所表现的无知和妄为,导致其“六道受,无法得到有效解脱,仍须在生死轮回圈中打转,因而有待来世的转生。识在佛教苦,暂无休息”
中指的是众生受胎时的心识,随着生命的孕育此时
既有精已转入现在世;名色指胎儿已经初步形成,神性的心识,又具物质性的肉体,是精神与物质的
高度统一;六入指胎儿已经完全成型,各种器官皆已具备;触指新生命诞生,开始与外界接触,感知“娑婆世界”的纷繁复杂。受、爱、取、有四种因缘是现世人的感觉、感受、行为意志、生命历程等,这些业力行为使人的妄念与罪孽不断加重,从而使众生无法在现世获得解脱,还得再次轮回进入来世;生﹑老死两种因缘指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及其生命
,“往来流转,旅程,最终仍须继续轮回犹如车轮”
客观而言,三世因果说既强化了因缘果报的作
用,也突出了轮回转世的意义,使佛教关于生命的流转过程更加严密、完整,为因果报应思想奠定了基础。
缘为果之因,果为缘之报。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因循关系,佛光山开山宗师、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星云法师有一番独特的理解。他根据作用力和
把佛法“因缘”区隔为相互矛盾作用范围的不同,
显而易见,星云法师对因缘的解释更切近于生
活,符合一般老百姓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在四方向上,他以实践与理论、善与恶、内因与外因、正确与错误四种矛盾对立观念阐释佛教因缘与果报
2011年第11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之间的关系,说明有因缘、内因缘是诱发果报的决定力量,无因缘、外因缘是引起果报的次要力量,善正因缘造就善果,恶因缘、邪因缘导致恶报,因缘、
。在四层次中,因缘与果报“整合而不能分割”他从世俗人生出发,把因缘的层次划分由入世法的现最终达到“般若”实世界引向出世法的佛的世界,
因缘的佛陀层次,自由而圆满。这种对因缘的理
“人间佛教”解,体现出星云法师世俗化、大众化的鲜明特色,从而在因缘与果报之间架起一座由此及
彼的通途大桥,厚植了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
原意为去做或去行的意思,所以“业”的本意为作
,“业”业或行为。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由众生造,“身业三种,分为身、口、意三业口业有作而起,
。具体而言,四,意三业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由彼三业,其一,善业与恶业能成十恶。
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其中身造者三:杀生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杀害生命)、偷盗(盗取财物)、邪淫(淫狎行为);口造者四:妄语(虚诳不实之语)、两舌(离间两方之语)、恶口(骂詈恼人之语)、绮语(杂秽不正之语)怒)
;意造者三:悭贪(悭吝贪着)、瞋恚(瞋恚忿、。邪见(暗昧迷理)。此即为佛教所谓“十恶”
二、业力说
,“随轮回的动因在于业报,众生“各据本业”
[5]136。业受报”业虽然是现在的行为,但同时又具备一种必然延续和发展的趋势,进而影响人的前途、
决定人的命运。如此以来,业又变成一种力量,一种影响或推动人的未来发展的神秘力量,一种连续
———“业力”。性的生命存在
“业力说”本为印度一种古老的思想,大体在
吠陀时期已经形成。古印度《梨俱吠陀》记载,在对待宗教祭祀问题上,不同阶层的人们表现出相
——业与非业。所差、相异的两种态度和行为倾向—谓业,指人们定期按照吠陀经的要求举办各种祭祀
活动,祭拜天神、祖先并向婆罗门教教士和祭师布施。所谓非业,指违反吠陀经的规定,做出有悖常
常理的行为和举动,不敬天神、祖先,不重等级情、
伦理。可见,在古印度社会,由于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使然,业即为善,类似于佛教的善因,非业即为恶,类似于佛教的恶缘,善恶之间,既有等级伦理含义,同时又具备强烈的政治色彩。另外,在吠陀经“业”典中,还有一种将作为功德积累下来,用作将
“入境证”来进入天国的说法。,这些事实说明,婆罗门教的“业力说”与当时
社会等级森严的伦理秩序密切相关。业即为善因,导致将来的善果,非业即为恶缘,导致其后的恶报,此即为婆罗门教的业缘报应。
,佛教对婆罗门教的“业力说”采取的是批评、
改造、吸收的态度。婆罗门教的业与非业,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已经被完全改造成为一种缘起的、
——身、善恶同具的、或者非善非恶的决定性力量—口、意三业,无论是其思想形式,还是具体内容,都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业”,亦称业力,梵文为Karma,汉语古译“羯。由于梵文Karma(或Karman)的字根是Kar,磨”
。“善者,与之相对应,则为“十善”顺理之义。行
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
。其中身业清净有:不杀生、恶,即是十善”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清净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不绮语;意业清净有: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
。其中身业三:救护生命、一切,其数亦十”给施资财、遵修梵行;口业四:言诚实语、和合彼此、善言安
慰、作利益语;意业三:常怀舍心、恒生慈念、正信因“业”果。此种分类,是以众生所造的性质而论。
其二,非善非恶无记业。善恶之念全由心起,众生由于愚痴或疏忽,虽起善心却造恶业,甚或习惯性的自然反应、行为等,并无善恶之意、善恶之念,此为无记业。根据佛教因果报应学说,无记业虽非有意为之,亦无善恶之别,但所受果报不可免。其三,共业与不共业。众生基于某种因缘而种业,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导致群体受报,此为共业;单纯影响个人身心,个体受报,此为不共业。佛经
:“在在处处,。云常识宿命”是说众生个体的运命常由不共业决定,而共业与不共业又相伴而生,共同影响众生果报。其四,定业与不定业。有因必有果,有业必有报。但众生受报时间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有所差异,所以业又分为定业与不定业。佛教认为,杀父杀母为背恩忘义之五逆大罪,死后必定坠入地狱。“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坠无间地狱,
。此罪“佛不能转”,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受。“于父母朋属,报时间确定,此为定业而生于损[7]1
害,起妄语欺诳,当堕黑线狱”。种业之后,诚心一念向佛,皈依三宝,结下种种善缘,导致受忏悔,
猜你喜欢的内容。。。
……2011 年 11 月第 26 卷第 11 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 nov. 2011 vol. 26 no. 11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吴兴洲( 渭南师范......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_专业资料。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众生在...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是结合了中国固有思想文化 , 对因果报应做出了新论证的具有中 国特色的因果报应论 。 本文从因果报应的根源 、 报应的主体 、 报应的方式 ......
……佛教因果报应论强调个体的命运取决 于自身的身、语、 意三业 , 即取决于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 善恶报应的最终结果 决定于人身的善恶动机和行为上 , 强调 主体......
……论_三言_中的因果报应思想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综 合
197 论 三言 ...可以说 , 这种 中国传统思 想中固有的 报应观成 为佛教因 果报应思想传入与......
……然而,吴兴洲在《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中辩证地看待其社会影响,他提 到,虽然因果报...
……因果报应思想的基础是因果,全称业因果报或因缘果报,它涉及业、因、缘、果、报...佛教因果报应论不仅可以引导信教群众确立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评价 ......
……在我国思想界不断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质疑、 辩论、 批评、 应答的过程中, 因果报应理论事实上经历了一个 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因果报应论也逐渐地深入人心。......
……解读佛教思想之因果报应篇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今日推荐 67份文档 ...
……要了解这一作用,就 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特...
……哲学? 人文□袁升祺佛 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 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 [ 内容摘要 ]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哲学的基本理论 , 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 ,它强调 因果报应......
……然而, 吴兴洲在 《论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中辩证地看待其社会影响, 他提到,虽然...
……要了解这一作 用, 就要 先弄清楚什么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 的特色和基石 , 它来源于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是讲十二因缘的因果关 系的,......
……《论佛教因果轮回对民间的影响》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与...因果报应说与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合流,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 中国民间因果报应......
……儒家关注苍生社稷,追求仁义礼智信,在儒家看来,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 德去...佛以因果报应的思想,始终告诫着人民大众需行慈善。 佛教从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的......
……中国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的资 源谱系——兼论中西动物伦理思想的差异 3 佛教因果报应对现代发展的启示意义 1 重视个人修养 将佛教的因果报应应用于现代发展,人......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 探讨其蕴含的轮回、因果报应、假、空等佛教思想,以及幻、缘田相 略论 《红楼梦》的佛教 .i卧j匹l赵毅 内容提要佛教传入中......
……浅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science...三业就是指人的 行为 、 言语和思想活动 , 三业的性质不同 , 有善 、 ......
……*淄博师专 学生处, 摘要: 依据佛教教义对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加以重新剖析 《与评判,有其必要性。 聊斋志异》的因果报应思想与一般人 很《 所说的宿命论......
……更多>>缘起缘灭、因果报应、灵魂不死、三世轮回、“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等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内容,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作品可以找到这些思想......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您可能感兴趣。。。
最新浏览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