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坛祖经中六祖慧能传 电影说的的我和呵斥他人是指什么

坛祖六说什么作&&&&&&者:不详出 版 社: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
印刷时间:印&&&&&&数:装&&&&&&订:平装版&&&&&&次:开&&&&&&本:大32开页&&&&&&数:字&&&&&&数:I&&S&&B&&N:品&&&&&&相:十品售&&&&&&价:15.00(已售)出售日期: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2.00十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2.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二印10.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两印50.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0.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一版一印8.00八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0.00九五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5.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12.00九品装订:平装开本:版次:14.00九五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六祖慧能,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思想家。他出身贫寒、目不识丁,却在24岁时,以行者之身,成为了佛祖释迦牟尼血脉嫡传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师。而后,他又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15年……是他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开创了中国禅宗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慧能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  禅宗是自生自悟的思想,在启发唤醒我们的智慧。禅宗祖庭国恩寺住持如禅法师认为,用四化来概括六祖惠能对佛教的贡献,就是他把印度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生活化、丛林化。六祖惠能认为行、住、坐、卧都是禅,修行随时随地,佛在心中,不需要外求,而是要向内去修行。
  9月5日,纪念六祖惠能圆寂1300周年暨2013广东第六届禅宗六祖文化节在惠能故乡云浮市新兴县龙山六祖广场开幕。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广东省政府副省长林少春、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伟发、云浮市委书记黄强等省市官员,中国佛教协会圣辉法师、明生法师、心澄法师、祜巴龙庄活佛等副会长及港澳台地区以及泰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8个国家的近百名高僧大德,出席活动开幕式。  本次新兴会场的活动从5日开始,历时4天,包括六祖金像安座暨瞻礼典礼、佛舍利塔奠基典礼、菩提功德林栽植、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展示馆落成开馆暨禅文化书画展揭幕、素食文化、“禅与生活”电视论坛、千盏明灯朝六祖”传灯法会,以及大型祈福法会、《六祖坛经》大讲坛、禅宗文化生态游、禅宗文化生态游等内容。
  一代人杰,三教师表,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六祖慧能大师,一千三百年前生于新兴,1300年前寂于新兴。六祖与新兴的因缘,殊胜无比。纪念六祖慧能大师,弘扬六祖禅文化,意义重大,旨在为人类谋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六祖禅文化是无价的财富,在今天这个时代尤其显得宝贵。  因为今天的人类依然被重重烦恼所困扰,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精神生态,皆面临着种种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样的时代环境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在这方面,六祖禅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人类的精神品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和平与幸福,能作大方便。   如是思维,我们今天的聚会意义深远。这既是对示寂1300年来的六祖菩萨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开拓。
  慧能本来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有过一官半职,后被贬谪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死在任所。惠能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靠他砍柴维持生活,非常困苦。  有一日,他在集市上卖完柴,听见旁边一个客人念诵佛经。他一听,便觉心有所动,仿佛春山里忽然一声鸟啼,不知不觉把连日的劳累困顿都忘了。他忍不住上前问那个客人,所念是何种经典。客人告诉他,是《金刚经》。又说弘忍大师劝人读这部经,经里有见性成佛的法门,所以自己随身携带,念诵不已。惠能听得一脸渴望,有如在沙漠上跋涉已久的人思欲泉水。去东山寺投弘忍学法的念头一起,便无可遏制。惠能回家安顿好母亲,便日夜兼程,来到了东山寺。
  惠能是由一个出身低微,而且又不识字的岭南猖獠,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后人更给他冠誉为东土小释迦。正因为他是从一个乡村小樵夫,一跃成为佛教界万人敬仰的祖师领袖人物,其一生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其中大部份故事均记载于《六祖坛经》或其它书籍之中,但有些故事特别是他出家前的一些生动而又神奇的故事如“与龙说法”、“别母石”等等都是《六祖坛经》和其它佛教书籍所没记载,这里仅凭民间口头传说而流传到现在,且情节颇为生动的民间故事,编录出来给大家作为参考。  民间传说惠能少年时期,龙山境内常有火龙出没,伤害村中人畜。村民请了很多能人异士均不能降服火龙,反而激怒了火龙,火龙出没的次数越来越多……
  六祖惠能大师,俗姓卢,父卢行蹈,母亲李氏,唐朝新州人(即今广东省新兴县人),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初八日子时。次日,有二僧来访,对行蹈说:“府上昨晚生一小孩,我们是专门来给他安名,名为惠能。”行蹈问:“为何叫惠能?”僧人回答说:“惠者,以佛法惠施一切众生,能者,能作佛事,弘扬大乘佛法。”说罢,二僧不知所踪。   惠能三岁丧父,母李氏茹苦含辛,矢志将其抚养成人。及长,因家贫而以卖柴为生计瞻养老母。一日惠能担柴到县城卖,在金台寺(即今新兴县人民医院内)听一僧人诵《金刚经》,听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有所感悟,于是上前问曰: “此是何经?”僧人曰:“此乃《金刚经》,黄梅弘忍禅师教我们诵的。”……
  国恩寺位于新兴县集成镇的龙山脚下,距城13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六祖惠能弘法、示寂以及辑录六祖“法宝坛经”之所。惠能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于唐玄宗弘道元年(683年)建,名“报恩寺”。国恩寺背枕龙山,故又名“龙山寺”。一块“敕赐国恩寺”金光闪闪的大牌高悬在寺门之上。国恩寺的山门西向。寺正门广场前,一条10米长的巨龙横亘腾跃,气势逼人,一对巨龙夺宝的立体雕饰,则雄踞于近百米长的寺前高墙之上,气势恢宏。经历朝修建,院宇精严,布局壮观,建筑面积广达9200多平方米。  国恩寺名闻中外,与海内外有久远香缘。国内外常有参拜团来此顶礼,又以日本佛教访华团为最。1982年2月,“日本六祖足迹参拜访中团”谒国恩寺,就举行过隆重的参拜仪式,并赋诗留念。1990年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来国恩寺朝拜、游览的就有10多万人。
  释如禅,云浮市罗定太平镇人。1963年出生,1982年在新兴县龙山国恩寺出家,同年就读于中国佛学院,1984在北京广济寺授具足戒;1986年毕业后回到新兴国恩寺,担任寺管会副主任,知客师,当家师等职;1997年任国恩寺当家师(主持寺的全面工作);2004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荣任国恩寺方丈,来自海内外的逾万名长老及善众参加如禅大和尚晋院升座庆典。  如禅法师现任广东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云浮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政协云浮市第四届委员、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新兴县佛教协会会长,并担任中国禅学研究系列丛书《六祖坛经》研究主编。
  在寺的东北面有一棵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荔。是六祖惠能带领门徒回故居时亲手种植的。虽历经兴衰,甚至在文革期间遭人用火烧过,但至今仍茁壮成长,巍然挺拔,枝繁叶茂,高十数丈,盛夏结果,优于它荔。日本、韩国等佛教信徒来寺寻宗访祖时,均视此树为圣物,予以参拜,且称此树为“圣树”,是“佛荔”。每逢荔果成熟季节,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信众们常来此品尝佛荔果。有些信徒把荔枝叶也当成了驱邪去病的灵药,认为喝了荔叶泡的茶能使人身体健康且延年益寿。 & & &卓锡泉是六祖惠能回故居讲经说法时所开凿的。因当时追随六祖的门徒很多,用水不足,有些弟子与六祖商量,六祖就在寺后用锡杖击地,令弟子于此处掘地而成泉。后人为了纪念六祖,故叫此泉为“卓锡泉”。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它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生平事迹和说法内容的集录,由慧能弟子法海整理成书,成书时间大约于公元713—732年。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的言教的著作才能称之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是“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及“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高,足见慧能禅宗影响之大。   《坛经》所代表的慧能南宗在充分肯定每个人的真实生命所透露出的生命底蕴与意义基础上,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中。在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潮中,《坛经》和其他中华文化典籍一样,仍有其感召生命、净化灵智、庄严人类文明家园的慧命和价值。
  《坛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见《行由品》)。菩提自性,显然就是般若的不同名称。菩提在那里,在众生的心中。五祖在退居传衣钵时,开示徒众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见《行由品》)。自性是般若之性,五祖传衣钵,让弟子们作偈表达自己的修证功夫,看谁成就了自心般若之性。   纵观《坛经》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无所得为基础,开显般若性。一切众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无明,妄相、执著,而不得显现。在认识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时时保持智慧的朗照。以无相、无住、无念的修证方法,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坛经》所要表达的人人皆可成佛之性的思想,实际上正是每个社会人性平等的一个永恒追求,在这一点上使它具有了超越常与不常的时空,成为每个社会与人类的永恒的话题,始终突显了时代意义,具备了当时当下的现代意义。这个理论在今天仍然可以用来解决我们所碰到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的诉求。   慧能提出的佛性平等的思想和明心见性的主张,契合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众生的精神疾病和心理误区,乃至包括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指导意义与帮助的作用,直到现在仍然显示出其生命价值,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坛经》的现代意义仍然会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慧能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 & &六祖慧能,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生。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六祖慧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六祖慧能的禅学理论不仅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文明也有积极的影响。 & & &《六祖坛经》的翻译推动着六祖南宗禅在世界各地的流布。自1930年黄茂林英译《六祖坛经》,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了该译本,开了英译《坛经》之先河。迄今所见,共有12种英译本。此外,还有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韩文等译本。这说明《坛经》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是很广的。
& & &禅宗认为,人类心灵具有觉悟人生、统一宇宙万法的和谐本性,但这种本性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贡献则是高举明心见性的旗帜,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思想将人类心灵深处极致的和谐本性(佛的境界)呈现于人的当下一念之中。这种呈现全面、深刻、简洁、明了,对人类心灵的和谐本性进行了终极意义上的探索,为迷失在滚滚红尘中的人们重建个人的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慧能在继承了佛教般若性空和涅槃佛性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注重现实人生的倾向,提出了“三无”学说,开创了以当下现实人心为本的禅宗体系。慧能禅法体系对恢复人类心灵本质的和谐状态,化解心与本性、心与自然、心与现实生活的隔阂,对解决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困惑具有终极的指导意义。
& & & 禅宗六祖文化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扬善抑恶等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公民伦理道德要求存在相通之处,对信教公民的行为具有较强约束力。在社会矛盾凸现、思想文化选择多元化、信教人员趋多的新情况下,其道德教化与心理调适作用日显重要。禅宗六祖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贵和思想,包含着化解冲突、整合社会、提升人生的智慧,深入挖掘其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价值理念与思想内容,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发掘和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文化,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都是很有价值和积极作用的。 & & & 如,发挥禅宗六祖文化讲平常心,顺应自然,倡导温和的心理,有利于引导社会群体及时调适心理,克服浮躁心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消除人心不稳而造成的社会不稳定。
大型交响乐《六祖慧能》现场。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命运之上的风景 1.请用一句话概括《我与地坛》一文中朋友的故事.2.文中第四段中说:“一节课,我都揪心与他的命运,并作着种种离奇的猜测.”“离奇的猜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文中第六段中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被生命的暗流吞没,一定是平静的战胜了命运.”“平静”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具体是指,对他人生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的取向,用戏剧性的色彩在大脑中构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金刚经&中说的非法非非法是指无有定论亦无无有定论?具体指什么,和惠能说的非常非无常一样,能具体给-百谷歌
建议你去看看高僧大德的讲法,比如宣化上人,慧律法师等,另:学佛修行首先要认识和改变自己的烦恼习气,使心清净,进而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开始不大适合谈空性等,因为有个次第问题,内心调柔寂静才能生起智慧福德,这个空性智慧,以后你修到这里自会开的,说的不对,仅供交流。(个人见解)。法界不可得。无常变易。如露如电。即不可得。又何来佛法与非佛法。是故。于法界中。不见法与非法。不见常与无常。不见有道可证。不见有法可修。以无修无证故。名为菩提萨埵。。烦恼如幻。智慧也如幻。修行名为(以幻修幻)。。烦恼和智慧。好比二木。修行如同二木相钻。钻木生火。火出。焚烧二木。灰飞烟灭。清净无余。烦恼和智慧。涪川帝沸郜度佃砂顶棘悉皆远离。皆不可得。名为永离一切幻。亦名为(非法非非法)大涅槃处。。但不是说悉皆远离就什么都没有了。入顽空了。那就错了。正如《圆觉经》中所说。(诸幻虽尽。不入断灭)。佛子们当常念善法。常生慈悲心。才是佛法。才有佛陀出世。-----------------------------------《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节选)。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这句话是出自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与心经中的色空因果对应,与禅宗的悟道要旨对应。色相代表一切的非空示现,空代表我的本体作用,比喻记忆,记住的一切是色相,记中哪里呢,当然不是记进脑袋细胞中,否则就不会有宿命通之说,既然谈佛法就一定要知道神通和轮回为基础。那么记忆的记是录入进空性当中,又从这个空性当中回忆取出,所以才有今生的记忆和宿命通之作用。第一个法字是指,我们以这个人身,在这个世间修行,是属于色相范围,色相中修为因,当然永远只能在色相中得到果报,就是此因此果。但我们的正真目的是要把这个空性的自我认清楚,了解真正的自我,掌握真正的自我,所谓超越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真我本体。
非法就是说明,要想在空性本体成就,就以空性本体修为因,才能够在空性本体中得到想要的果报,也对应彼因彼果,也就是禅宗的世尊拈花,悟道不立文字,不在色相上面苦修苦求。非非法是指,因为色空不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是解析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色相上面而为,所以才有放下执着的种种说法,后面就切底开示手掌手背都是自己的肉,色空不分,以空为主以色为用,以体为本以智为用,执着色相不知空性就叫颠倒,反过来利用色相看到自己的空性,再利用色相来修自己的空性就是明心见性。这也叫见诸相非相,为什么古大德不直接翻译见空性相呢,因为有此故有彼,法华经中叫如是本末究竟,有本的空性同时不离末的色相才叫得上究竟圆满无漏法。所以,见诸相同时又见非相,见色同时见空,就见如同时见来,就是如来,就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这么意思。比喻,我们认识一个人,是通过他的待人处事态度,分析出他的性格品性,进而判断值不值得与他交朋友,那么这些事相就是色,他隐藏的性格品性就是空的,空的性格品行指挥他总会如此做事,但世人在最初的性格品行如何建立?就是执着于色相而建立观念,进而成就习惯,然后入潜意识造就到品性。三字经中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就是后世六尘对我们的污染,但是依性起行却始终主客地位不变。非法,就是不要只看到色相,执着在色相中修因果;非非法,就是色即是空,通过色法来观照修行品性,所谓六道乃至佛国诸经都提到福德报,福报是什么,就是付出应得回报,这个付出从空性心法来说,就是心量心胸的超越,这个法,又不能脱离心行一致,以行证心,以心超行,圆顿大法就是要一修一切修,即表明上你做了一件很小的善事,但因为内心的愿力大,这个空杆效应效益无量无边。佛友 道安!金刚经所提到的非法以及非非法,并不是指观念、而是可以亲自体验的现象或是宇宙万物的真实相貌。在说明之前,必须先对&法&有所了解,佛经中提到的法,在不同经典所代表的意涵并不相同,所以必须前後文连贯性的统合,才会知道经典所说的法,到底意指为何。金刚经乃是直指实相的经典, 佛陀和尊者两人一同共演了这场无生大戏,若是以意识思维去想像、理解,一定会错会。而这个实相不是什麼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哲学思想或是玄学,是我们众生本来就具有的真我(真心),从生到死都是依这个真心:我们还是受精卵的阶段,他就在了;大脑还未成形、意识还未出生前,他一直都在,没有他也不会有这一世的我们、更不会有此生的生老病死。而金刚经所说的法,是指这个真心所出生的一切万法,惠能不是有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那个自性,跟在下这里所说的真心是同一个。而这一切万法,始从我们的肉身、乃至依著肉身才间接出生的意识(也就是精神)、乃至辗转出生的记忆、感受、思想等等附属於意识的功能及情感,都是属於万法的一部份。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这真心,人人本具、畜生也不例外。回到金刚经,&法&在这里就是指真心所出生的一切万法;而&非法&就是指不属於一切万法的那个,能够外於一切万法而自在的,就是真心。最後我们回到有关法与非法的经文,相信很快就能明瞭了: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里提到很多法与非法,第一句的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指已经悟明真心的人,由於转依真心的无我性、真如性,在一切境界当中,不会有所取舍,甚至,对於所悟的真心,所显现的真如法相,也就是非法相,也不再执著,这才是悟後确实转依真如的菩萨。举个例子好了,对於一般众生,吃饭时,除了领受食物的美味外,不然就是打妄想。而对於刚悟的菩萨而已,可以现前观察真心从来就不会吃饭,也不领受美味,绝然寂静,但又无妨我们的意识享受美食;而对於久悟的菩萨来说,对於真心恒时显现的这种无我相、无人相也不会执著了。这就是无非法相。所以, 佛陀接著才提到,若取非法相,也是执著四相的;不只初悟的菩萨,一切凡夫,永劫以来,都一直向内执著真心、将真心当成是我的功能,反客为主,而不知道那个他才是主人。可是就刚悟了,也不是马上就断除这种执著性,必须悟後历缘断除。真心本来就在,你执著他,他还是如如不动,你不执著他,他一样如如不动,因此,一切万法本来就不应该执著了,但悟後也不应该继续如凡夫一般的向内执著真心的功能当成是属於我的(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2.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讲的如来是指自心如来,也就是真心,从无始以来,没有刹那停止过演说佛法,我们从生到死,真心恒时显现他的不可思议功用,只是真心演得太逼真了,凡夫不知、都以为自然而然。而自心如来所演说的一切法,既不是一切万法、也不是自心如来本身。最後,至於慧能所讲的非常非非常,讲的是自心如来的体性:这个真心,你不能说他是恒常,因......
你可能对下面的信息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祖慧能的后世预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