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达奇红色马栏革命旧址址及抗日历史、人物事迹

&&制作单位:玉溪网 &贺龙与白求恩(左)、布朗(右)合影。
八路军120师卫生部旧址
岚城村民在讲述八路军抗战事迹。左一为王怀玉。
兴县开明绅士牛友兰
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西农币”
八路军120师缝纫处旧址
位于岚城的八路军120师枪械修理所旧址
&&&&&&&&今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调研。在吕梁市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时,习近平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吕梁作为当年晋绥边区的中心地带和首府所在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吕梁人民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代代传承、拼搏奋发的吕梁精神。今天,吕梁这块英雄的土地生机焕发,在吕梁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推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大环境下,挖掘晋绥边区革命史、宣传吕梁红色文化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即日起本报与吕梁市文化局共同策划推出“回眸老区革命历史·展示吕梁红色文化”系列报道。&&&&1937年9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挽救国家危局,八路军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此时的晋西北由于日寇的进犯,形势岌岌可危,局面非常混乱。为了改变晋西北人心不稳、秩序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120师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率领师教导团和政治部大部共700余人到达岢岚,组成工作团分赴兴县、岚县、偏关等地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吕梁人民纷纷响应,积极行动,抵抗侵略者。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部队&&&&岚县北部的岚城镇,原来是县政府所在地,120师便曾驻扎在这里。来到岚城镇政府大院,西侧的一处院落就是当年120师司令部的办公旧址。院内从南到北,整齐地排列着两行共8株大型古柏,枝叶繁茂、树木森然地笼罩着整个院落。北侧正房是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梁架,里面被设置成为“八路军120师在岚县的抗战历程”展览室。西侧是七间西房,南房宽有三间,东房已拆,现为围墙和院门。当地人说,此处在120师进驻之前是五龙庙,现存均为清代的建筑。2016年,该院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岚县北依管涔山山脉,西南傍吕梁山,东可以直通北同蒲铁路,接近华北抗日前线,西过黄河就是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里是晋西北地区的腹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因而,扼守此地极为必要。&&&&1937年10月,120师的工作团来到岚县开展工作,他们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举办起了抗日救亡工作训练班,培养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参加训练班的大部分为青年知识分子和农村进步青年。训练进行了半个月,训练结束后,大部分青年充实到了县、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以及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的组织中,后来又被编入八路军和山西新军部队。他们在岚县的抗日救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日骨干。至1939年,岚县有300多名抗日青年参加抗日部队,他们誓以热血洒疆场。&&&&工作团入驻不久后的11月中旬,120师师长贺龙率领师总部由五寨经岢岚移驻岚县,师部先是设在当时县城的福音堂,后移至前庄村,最后才设在五龙庙。师部的缝纫处和枪械修理所设在离县城不远处的东河村。&&&&东河村位于山脚下,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人不多,大多为留守的老人。进入村内,村口几位大爷席地而坐,在大树下纳凉。听说记者来采访,附近的村民从各处巷子闻声而来,不一会儿聚拢了不少人。今年70岁的村民王怀玉带记者参观了缝纫处旧址。这是一处已废弃多年的院落,拨开枝蔓,走到宁静的院子里,杂草丛生。正房建在北侧高台上,屋檐残破,边上的墙壁倒塌了,只剩下高大的门窗苦苦支撑。西屋还算完整,不过年久失修,木结构窗户被压得凸了出来。&&&&缝纫处是为部队缝制军装、被褥、鞋帽等军需品。当年,因人员缺少,很多当地妇女也积极参加军装加工。王怀玉说,听老人讲,当时在这里工作的多为妇女。过去,他曾在院内见过缝纫处遗留下的织布机、纺线机。数十年前,这个院子也很完整,是个四合院。&&&&小时候,王怀玉总听父辈们讲起八路军的故事。当时村民很欢迎八路军的部队,与当兵的相处关系融洽,尽一切力量支持他们抗日。村干部王七罗号召村民搞积粮运动,就是在日本人打来前,将粮食深埋于地下,等日本人走后,再把粮食挖出来交给部队用。要向白求恩大夫学习&&&&120师的卫生部设立在岚城镇西南边的前庄村里,从村口直直地进入,就能看到这个面积不大的院落。这里的房子也是多年无人居住,院里长满了杂草。大门随意开着,穿过没腿深的草丛就能进入院内。村民说,当年部队还在时,正房用于居住,南房是手术室,那时还有东房西房,用于存储物资和病人的病房。著名的白求恩大夫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日,由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和美国医生布朗等组织的援华医疗组一行,在神府县贺家川的120师第四医疗所诊治伤员后,渡过黄河,到达兴县的120师第一医疗所。24日,白求恩等又从兴县出发,来到岚县120师师部驻地。白求恩大夫在岚县视察了120师第二、第三医疗所,对医疗工作进行指导,为伤员进行了手术,并给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全体干部检查了身体。贺龙、关向应等120师的首长亲自看望了白求恩和布朗,并与他们在120师司令部合影留念。贺龙、白求恩和布朗的合影照片现在被做成复印件,悬挂在五龙庙的展厅内。照片中,三人紧挨着坐在砖墙上,镜头定格在他们开怀畅笑的瞬间。&&&&到6月中旬,白求恩大夫等援华医疗组成员由岚县出发,前往五台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9月13日,他们在五台山松岩口创办了第一所模范医院——国际和平医院。此后,白求恩转战冀西、冀中前线。日,白求恩大夫在河北省唐县因之前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而以身殉职。12月21日,为了纪念白求恩大夫,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说起白求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于前庄村的村民来说,有一种更特别的情感,因为他们不仅知道白求恩,还住在白求恩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部队的卫生部建在村里,与村民为邻,但也是有卫兵把守的,普通村民是不可能进去的,所以大多数村民没有跟白求恩亲密接触过。不过,程大爷说,当时他十六七岁,见过有一位外国人从卫生部的院里出来过,穿着白大褂。“当时不知道他是谁,跟我们长得又不一样。后来读了《纪念白求恩》,慢慢才知道,原来自己见过的就是这位大名人。”&&&&由于药铺就设在自己家院里,程大爷与专门负责抓药的医护人员关系很好,经常在药铺里帮忙。受此影响,年轻时的程大爷了解了白求恩的更多事迹,认识也更深了。他想: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我要向白求恩大夫学习,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后来,程大爷不顾家人反对,投身革命,转战南北。今年,他已是96岁高龄,身体依然健朗,铿锵的语气中总能透出一股军人的气质。牛友兰捐献2.3万银元办银行&&&&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中国人民银行是由西北农民银行、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组建的。而设立在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其前身又是兴县农民银行。这是抗战初期,对稳定晋西北局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机构。我们来到兴县,试图寻访其遗迹,可惜的是,县城已没有该银行当年的任何遗迹。原兴县民政局副局长王波,是一位多年从事晋绥革命史的研究专家,他告诉记者,原来的银行所在地,现在早已是别的建筑了。由于当年日本人在兴县县城放火,城内建筑几近毁灭,其中就包括兴县农民银行办公场所。&&&&遗迹没了,但吕梁人民的优秀事迹广为流传。&&&&抗日战争初期,阎锡山政府发行的省钞大量涌入晋西北,致使其不断贬值,一些不法奸商趁机倒贩银元、法币,进行金融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混乱局面,同时晋西北的正常生产和商品交易受到冲击。为了稳定金融、物价,保障供给,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晋西北区党委决定开办自己的银行,这项任务交给了共产党人刘少白。&&&&刘少白是兴县黑峪口村人,1937年初回到太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太原失陷后,返回兴县,被推举为“战动总会”兴县分会的经济部长,他是创办抗日银行的理想人选。他不负众望,多方筹划,并以身作则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献出来。他还动员牛友兰、刘训山等绅士慷慨解囊,支持银行的准备工作。&&&&牛家是兴县的名门望族。牛友兰热心教育兴国,是位开明绅士。抗战爆发后,他竭尽全力支援抗日战争,把自家在蔡家崖的宅院捐献出来,作为晋绥边区政府和120师师部驻地,蔡家崖也便成了晋绥边区的首府。听说好友刘少白筹集资金,牛友兰当即拿出23000元银元,作为银行建设基金,还有150石粮食。在整个抗战期间,他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拿出来,支援了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为国捐资35000元银元,捐粮两万多公斤,以及大量的棉花、布匹、肥皂、毛巾等各种生活用品。&&&&兴县这个当时不到十万人口的小县,就有100余户有关人士入股,共筹集股金五万多元银元,700多石粮食,保证了兴县农民银行所需资金,为银行发行纸币奠定了信用基础。1937年12月初,兴县农民银行在兴县县城内正式宣布开张,同时发行“兴农币”,刘少白任经理。他为兴县农民银行开业题写了一副对联:这一个银行开始营业集中财力破天荒,大多数农民从此解放鼓起精神打日本。&&&&到1940年,兴县农民银行共发行兴农币233.02万元,面额有1角、2角、5角、1元四种。兴农币虽纸质差,但面额小,流通方便,币值稳定,信誉很高,流通范围曾扩大到河曲、保德、偏关一带。发行的兴农币大部分用来解决八路军等抗日武装的军费需要,少部分用来发展生产办工厂、办商店。&&&&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后,经晋西北行政公署决定,在兴县农民银行的基础上,于1940年5月成立西北农民银行,同时在石楞则村组建了洪涛印刷厂。该厂实为铸币厂,为了保密,则以朔州境内的洪涛山命名。苏鑫波/文 王宝珍/图
(责任编辑:李琳)
专题 视觉志/&微信公众号:Asxsjz
视频/&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新晋界/&微信公众号:sxxwwxjj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_宁波余姚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旅游指南
您现在的位置: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四明山是全国19块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曾有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鲜血,留下了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0浙东区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众多红色革命遗迹,创造了中国0带领人民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难的光辉历史。  
2005年,四明山以其重要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在抗日战争历史上的显著历史地位,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由0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中国红色旅游网共同主办2005年度“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评选活动中,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  
日,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由网友"言不由衷"上传分享,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安徽六安金寨县)+
(上海黄浦区)+
(北京延庆区)+
(北京东城区)+
(北京东城区)+
(山西长治武乡)+
(山西长治武乡)+
(湖北武汉江岸区)+
(江苏南京鼓楼)+
(湖北武汉武昌区)+
(湖南郴州宜章)+
(云南红河河口县)+
(云南红河弥勒)+
(云南红河蒙自县)+
(广西梧州万秀区)+
(广东揭阳普宁)+
(陕西咸阳旬邑县)+
(陕西咸阳旬邑县)+
(陕西咸阳旬邑县)+
(陕西咸阳旬邑县)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点评
元芳,你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怎么看?--说两句吧!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惠州探访多处红色革命遗迹 追寻“东江红都”传奇故事 日前,惠州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印发《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把建设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作为办好十件实事之一。惠东县高潭镇是惠州最东面一个乡镇,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是“东江红都”。惠东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潭镇有革命旧(遗)址27处,战斗旧(遗)址1处,纪念设施7处、名人故居5处,每一处都记录着一段峥嵘岁月。日前,《惠州日报》记者在高潭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多处革命旧(遗)址,追寻“东江红都”里的人和事。" />
惠州探访多处红色革命遗迹 追寻“东江红都”传奇故事---中国文明网
惠州探访多处红色革命遗迹 追寻“东江红都”传奇故事
  日前,惠州市委办、市府办、市文明办联合印发《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把建设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作为办好十件实事之一。惠东县高潭镇是惠州最东面一个乡镇,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是“东江红都”。惠东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潭镇有革命旧(遗)址27处,战斗旧(遗)址1处,纪念设施7处、名人故居5处,每一处都记录着一段峥嵘岁月。日前,《惠州日报》记者在高潭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多处革命旧(遗)址,追寻“东江红都”里的人和事。
  …………………………………… 探访高潭镇革命遗迹……………………………………
市民在惠东县高潭镇百庆楼参观学习。(资料图片)惠州日报记者 黄俊琦
&&&黄氏祖祠
  祠堂里召开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
  高潭镇新联村楼下角村民小组黄氏祖祠,靠近高潭圩镇。祠堂门前立有一块石碑:黄氏祖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布瓦硬山顶。黄氏祖祠的梁架上,有不少精美木雕,内挂有一块写着“千顷堂”的牌匾,整座建筑保持完好。
&&& 看似普通的一座祠堂,却有着重要的一段红色历史。1922年下半年,彭湃数次亲临高潭组织发动农民运动。翌年春,在高潭24个乡相继建立农会组织的基础上,高潭区农民协会在高潭水口村成立。
  1925年春,为了适应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农民协会的办公地址从水口村迁到楼下村民小组的黄氏祖祠。日至11日,在中共东江特委的直接领导下,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黄氏祖祠召开,出席会议的各界代表96人。会上选举产生了以黄星南为主席、黄奋为副主席的高潭区苏维埃政府,通过了“镇压反革命”等八项决议案和“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会上还决定于11月11日在下圩埔召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
  1987年10月,该旧址被列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祖祠。来源:惠州日报&
  黄星南故居
  被洪水冲垮一侧,政府出资维修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高潭镇的革命遗址都积极地进行保护。黄星南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第一任主席,他的故居在高潭镇黄沙村新塘村民小组。记者到访时,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黄星南故居正在维修。
  黄星南故居是当地常见的民居,建于清末,1940年重修。建筑面积约198平方米,上三下三两头横布局,砖木结构。日,一场洪水将黄星南故居一侧冲垮,之后政府拨款,对其进行维修。
  据了解,黄星南出生于1886年,年轻时到南洋做苦力,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22年秋开始,在彭湃宣传发动下,带领农民兄弟开展农民运动。1923年初,组织成立高潭区农民协会,被选为会长。1925年夏,中共高潭特别支部成立,黄星南任支部书记。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黄星南被选为主席。1929年2月,大革命失败后,黄星南执行党组织决定,分散到揭西隐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日,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因病去世,时年56岁。
  今年80多岁的黄喜是黄星南的孙子,在黄星南故居住了几十年,曾与黄星南同一屋檐下,直到他11岁时,黄星南去世。当故居被洪水损毁后,他非常心痛,幸得政府出资维修。有空时,住在故居旁边的他就会去看看。“差不多修好了。”看着崭新坚固的房屋,黄喜开心地笑了。
  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部驻地旧址
  围屋中间部分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亲临高潭中洞村点燃革命星火,从此,革命种子遍布全镇,高潭人在这里进行了长时间的革命活动,“白皮红心”的伪乡公所乡长黄伯?就是其中之一。
  大夫第,是黄伯?的家,这座客家围屋因为曾经驻扎过由曾生带领的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以下简称抗日游击大队)而变得意义非凡。
  日前,记者到大夫第寻访。大夫第位于水口村大联村民小组。屋前有一个半圆形的风水塘,后面是一座种满树木的小山。麻石柱子、柱础、门框、门槛,连转角处也镶嵌了麻石条。但除了中间部分建筑基本保持完好外,两侧的房屋均已倒塌,只剩下夯土筑的外墙。“房屋是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烧的,烧了两次,整座围屋基本上都被烧塌了。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水口村村干部黄日辉说。
  大夫第是百多年前黄氏族人开办锅厂、发家致富后回乡修建的,共有48间房。从房屋现存几个大小不等、铺有麻石的天井来看,当年这座围屋十分气派。围屋足足建了3年,砖瓦等材料均通过水运从东莞石龙运来,再由工人搬到村里。
  1940年3月,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大队长曾生率领大队人员,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从坪山转移到了高潭。地下党员接应了抗日游击队,并发动群众给游击队捐款捐物。当时担任伪乡长的黄伯?,把抗日游击队安置在大夫第内。
  抗日游击队撤退后,国民党反动派获悉了这里曾经住过抗日游击队,于是前来抓人。人抓不到,他们干脆放火烧屋。
  1982年,纪念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55周年大会上,多位当年曾在高潭做地下工作的老同志回到高潭,专程到水口村寻找黄伯?。获悉黄伯?已于1980年去世,几位老革命都深感惋惜。为了纪念黄伯?,他们题字:对人苦口婆心,对事剑胆琴心。对党一片忠心,对天对地良心。
 高潭老根据地烈士纪念亭。(资料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姚木森
 & 罗克明烈士故居
  逾百年历史,逢年过节族人前来祭拜先人
  罗克明故居位于高潭镇黄洲村的鸳鸯陂。近日,罗克明的儿子罗石彬带领记者,穿过狭窄的乡间小道,在青山环绕和一片田野掩映中,看到了这座白墙青瓦的楼房——光普楼。
  光普楼是一座三进的客家围屋建筑,墙基是夯土墙,正面墙壁却是青砖砌成。走进屋内,墙上“理学家风”4字映入眼帘。屋内有些杂乱,看样子已经好久没人住。“这座老房子是太公建的,有100多年历史了。我们晚辈曾经维修多次,房子算基本保持完好吧。”罗石彬说。
  罗石彬今年74岁,在兄妹中排第五,是老幺。“我父亲就是在这老房子出生的。看,这是他住过的房间。”罗石彬指了指一间房门紧锁的房间说。门板在岁月的洗礼中,早已褪去了原有的颜色。
  罗石彬说,老房里曾经住着两房人,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住在一起。后来,大家各自出外发展,建了新房陆续搬走了。直到1980年,最后坚守老房子里的罗石彬一家也搬到新房住。如今,老房子虽然空荡荡的,但每逢过年过节,族人都会来除草、打扫卫生,祭拜先人。
  在罗石彬两三岁时,父亲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虽然年幼就与父亲分离,但在罗石彬心中,父亲是他敬仰的大英雄。
  1904年出生的罗克明祖籍惠东县高潭镇。罗克明10岁在高潭私塾读书,16岁入读惠州的中学,才思敏捷,品学兼优,殊受师长与族人钟爱。1928年3月,国民党军大规模进剿高潭苏区,罗克明全家难以在当地立足,最后只得背井离乡,随父亲逃往泰国谋生避难。1937年7月,罗克明从泰国回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接受组织的安排在隐蔽战线工作。
  1940年3月,抗日游击大队在曾生和周伯明副大队长的率领下,在坪山突破国民党顽军的包围,东移来到高潭。罗克明以爱国华侨和 “白皮红心”的副乡长身份掩护,在全力支持和暗中保护抗日游击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当高潭革命根据地的抗日救亡工作轰轰烈烈进行时,国民党反动派血洗高潭,还发出捉拿罗克明的通缉令。由于形势突变,罗克明在隐蔽战线上暴露后,上级党组织就把他调到了大亚湾海上独立大队武装部队去工作,担任政治协理员(副政委)。1945年冬至1946年初,国民党新一军从云南大后方开到华南沿海前线,采取填空格的战术,大规模进攻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企图歼灭我军于沿海地区。敌军于日,又集中在金门塘、小鹰嘴高地部署的新型炮兵强大火力,第二次进攻我海上武装船队和虎头门阵地。我海上独立大队奋起还击,战斗极其激烈。罗克明所乘的指挥船被炮弹命中,船体解体下沉,全船战友多数壮烈牺牲。当天晚上,我海上独立大队打扫战场,发现了罗克明负重伤后在海水的浸泡中气息尚存,立即用战船紧急运送到香港救治,只可惜因抢救无效而牺牲,英年42岁。
高潭镇的红军井是当年红军留下的珍贵历史遗迹。 (资料图片)东江时报记者 姚木森 朱金赞&
  …………………………………… 传承及保护革命光荣传统 ……………………………………
  政府出资重修,请专人维护管理
  2013年8月中旬那场连夜暴雨,让东江红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中洞革命纪念广场内,6面革命事迹碑墙被洪水冲塌,黄星南故居的一些墙体也在暴雨中倒塌。为传承革命光荣传统,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对于已修复的革命遗址,有专人进行日常清洁维护,还有定期的修缮。
  百庆楼:政府拨专款旧址上依原貌重建
  位于高潭镇中洞村的百庆楼,建于清朝末年,总占地面积578平方米,共有6厅26间房。
  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大暴动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由海陆丰转移进入高潭镇中洞,百庆楼由于规模大房间多,被选为办公场地。同年八九月间,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随后迁入百庆楼办公。同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也到达到中洞,与当地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师部也设在百庆楼。当时百庆楼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可惜1928年3月,中洞保卫战失败,百庆楼遭国民党军队焚毁。
  “百庆楼因年月久了,木料腐朽、瓦面漏水,我们已经修缮了好几次。”高潭镇副镇长林海平说。2002年,市政府拨出专款在百庆楼遗址上依原貌重建。2010年5月,百庆楼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重修后的百庆楼成了纪念馆,显得庄重而气派。房屋装修精致,反映当年革命历史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战士们用过的生活用具和军用器具等一一陈列其中。据了解,村里特意安排了一名村民住在旁边,专门负责维护和管理百庆楼。
  百庆楼周边,分布着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接下来,我们准备对百庆楼及附近的革命旧址进行修缮。”林海平说。
市民在参观学习。来源:惠州文明网
  百祥楼:数度重修,2015年完工
  百祥楼,红军军需处、后方留守处旧址,原为当地戴姓村民住所,始建于清末。建筑坐东向西,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
  1927年5月,中共东江特委从海丰县城迁入中洞,其下属的财经委员会在百祥楼办公,并将在海陆丰历次战斗中缴获的白银、粮食、布匹、弹药、药品等物资转移进中洞,将部分物资存放在百祥楼。同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也到达到中洞,与当地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在百祥楼设立军需处。当红二师主力转移到中洞外围作战时,在百祥楼设立留守处,负责红军的军用物资筹集和供给。
  该旧址在土地革命时期遭国民党反动派焚毁,仅存残墙,曾数度重修。1984年12月,旧址被列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政府拨款重修,2015年已完工。
  还有这些革命遗址
  ●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位于高潭镇中洞村,原为戴姓私塾,始建于清末,名曰湖山书舍。
  1927年9月,东江第二次武装暴动取得胜利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将没收的《陆安日报》报社的印刷器械运进中洞,在湖山书舍办起印刷厂,主要印刷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的文件、布告、传单,出版了 《布尔什维克》、《红旗》、《海陆惠紫暴动简报》等刊物。1928年3月,印刷厂遭国民党军队焚毁。2002年,惠州市、惠东县人民政府在原地基原貌修复。
  ●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医院旧址位于中洞村。1927年5月,东江农民第一次大暴动后,为救治伤病员,中共东江特委组织农军的医疗人员和当地的医生,借用中洞村的民房设立了医疗所。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也到达中洞,与当地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后,将医疗所扩建为红军医院,为红二师和当地群众服务。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罗氏宗祠)位于高潭镇黄坑寨村,建于清末。日,当时的惠阳县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在下圩埔召开了成立庆祝大会,会后即在罗氏宗祠挂牌办公。它的诞生标志着劳苦人民有了政权,农民有了靠山。1928年3月初,国民党反动派进犯高潭时,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搬进杨梅水、中洞一带,直到1933年夏天。2013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5月,罗氏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惠州日报 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来源:惠州文明网&&&&责任编辑:李超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家坪革命旧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