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出自印光大师文钞全集白话文钞哪一页?

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
目附录观世音菩萨灵感记 解砒毒方 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 附明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文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书一录(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与友人论校经纲要书 与融明大师书 与悟开师书 复海曙师书 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与佛学报馆书 复濮大凡居士书 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一 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复邓新安居士书 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与陈锡周居士书 与心愿居士书 与卫锦洲居士书1 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一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与徐福贤女士书 与康泽师书 与谛闲法师书 与玉柱师书 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 复丁福保居士论臂香书 与广东萧永华孝廉书 与某居士书 与海盐某夫人书 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2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复弘一法师书 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 拟答某居士书 与高鹤年居士书 致谛闲法师问疾书 复弘一师书一 复弘一师书二 复汪梦松居士书 复陈慧超居士书 复郦隐叟书 复尤弘如居士书 复戚智周居士书一 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复戚智周居士书三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复范古农居士书二 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复吴希真居士书三 与陆稼轩居士书 复刘智空居士书 复周智茂居士书 复某居士书 复黄智海居士书 复潘对凫居士书 与聂云台居士书 复乔智如居士书 复江易园居士书 复唐大圆居士书3 复汪雨木居士书 复盛机师书 与方远凡居士书 复慧朗居士书 复庞契贞书 复袁闻纯居士书 复袁福球居士书 与周法利童子书 与马契西书4 附录观世音菩萨灵感记 观世音菩萨, 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 有求皆应, 无愿不从, 其寻声救苦之迹,备见于本迹感应颂。兹录其近世一事【现在 记录其近世发生的一件事情】 ,以为无恃怙者【而为没有仰仗依靠的 人】 ,作一覆庇【作一覆盖荫庇】云。袁恭宏,江西人,世为木 商【世代做木材商人】 。清咸丰间,发贼【太平军】陷江西,首者 执恭宏索藏金 【为首者捉住袁龚宏索要家中藏金】 , 不得 【没有得到】 , 欲杀之【想要杀之】 。适有客贼来【正好外有做客之贼来访】 ,其贼 出迎,遂命将恭宏扃【jiōng 音 关闭之义】置一室【于是命令手 下将恭宏关闭置于一室】 ,缚于柱【缚绑于柱子上】 。恭宏素持【平 日一向持念】观音经,并圣号,遂闭目默诵,待死而已【只有等 待死亡来临罢了】 。而客贼迁延【拖延】不去,款留过宿【主贼于 是款待留其过夜】 ,其贼不暇问【其贼没时间问及恭宏之事】 。入夜 恭宏睡著,迨醒【等到醒来时】则身在野地,衣沾露湿【衣服已 然被露水打湿】 ,仰见满天星斗,心知蒙菩萨慈佑,乘夜遁逝(于 是乘夜逃跑了),得免于难。承平后(等到战乱平了以后),以知府 需次苏垣(苏州) 【需次者, 旧时指官吏授职后o按照资历依次补缺, 文义即是:因为补知府空缺上任苏州】 ,与陆西林居士述其事。西 林欲令遇厄难者,咸发信心而蒙救护,致书祈【来信希望此事能 够】附于文钞之后。以板已排竣【因为刻板已经排版完毕】 ,故附 于此【所以就附于此处】 。 解砒毒方 歙(歙 Sh?【名词】县名。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县。徽墨、翕砚为 其特产)人蒋紫垣,有秘方解砒毒(砒霜毒) ,立验(马上就会有 效果) 。然求之者必索重资,不满所欲,则坐视其死。一日行 医邻县,中夜暴卒【突然得疾病死亡】 。见梦于居停(示现梦境于 居停之处的)主人曰,吾以耽利之故(我因为耽着利益的原因) , 误人九命,死者诉于冥司(阴间阎罗王处) ,冥司判我九世服砒 死。今将赴轮回,我赂(商量)鬼卒,求以解砒毒方相授(相授5 于你)。君为我活(救活)一人,则我少受一世业报,若得遍传济世,君更获报无量。言讫(说完) ,呜咽而去(伤心的低声哭着 离去) ,曰吾悔晚矣(说我后悔已经晚了) 。其方,以防风一两, 研末,水调服,并无他药。又异谈果信录,载冷水调石青,解 砒毒如神。 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 是阿伽陀(正是此印光大师的文钞,如普去病苦的阿伽陀药一 样) , 以疗群疚 (可以用来治疗一切众生的身心之病) 。 契理契机 (上 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十方宏覆(普遍的覆盖十方众生) 。 普愿见闻(发起广大的誓愿,希望一切见闻之众生) ,欢喜信受(相 信接受) 。联华萼于西池(聚集宝莲华台于西方极乐的八德池中。与 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等无量之光寿(获得等同无量寿佛一样的光 寿) 。庚申暮春(1920 年) ,印光老人文钞镌板(刻板) 。建东, 云雷,嘱致弁辞(浙江的张云雷,嘱咐我在文钞的前面写下前言) 。 余于老人向未奉承(我于印光老人一向没有侍奉) ,然(然而)尝 服膺(承担)高轨(然而我却忠心的信服接受印光大师高尚的行为轨 范) ,冥(暗)契渊(意理)致(暗契佛法渊深义理的极致)。老人之 文,如日月历天(如日月的光芒遍明天宇) ,普烛群品(普遍广大 的照耀一切众生) 。宁俟鄙倍,量斯匡廓(边廓) 。比复(接连)敦 促(催促) ,未可默已。辄缀短思(没有加以详细地思考),随喜歌 颂。若夫(助词)翔绎(详细叙述)之美,当复俟诸耆哲(哪能能让我这样浅薄鄙陋严重的人,去思量大师的境界边崖呢,张云雷居 士接连的督促我,于是就不能在沉默了,立即就作了文,却没有加以 详细的思考,随喜赞叹歌泳称颂。若要知道老人叙述的美文,当等待 其他的大德) 。大慈后学弘一释演音稽首敬记 识无量病,与无量药。见佛性故,回己济他。 寐叟敬题6 诸三昧中, 功高易进, 念佛为先。 入此三昧已, 一切三昧, 皆得具足。抑扬之说(有人说大师抑制其他教法,只是阐扬净土法 门)信非笃论(我相信这不是确实的论述) 。法宁有异(佛法本身哪 里会有什么高低的差别) ,异自人耳(只是站在众生的根机,接受的 角度不同,才会有所差别) 。今时贤哲(现在这时的贤圣) ,亦盛谈 义(也喜欢盛谈玄义) 。然浊智流转(然而众生的拙劣智慧流转) ,玄 言奚裨(只谈玄妙之言能有什么利益呢) 。自非(自己尚且没有)冥 怀(内心领会)凝寂(凝寂的真如之理) ,岂能廓彼重昏(又岂能 破除开显他人的沉重昏昧) 。决知火宅无安 (果然知道三界火宅无 安) ,乃悟乐邦非邈(才能悟道极乐世界绝非邈远) 。故谓从心现 境(所以说,依从心而现境界。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浊) ,境即 是心(境界既是心) 。摄所归能(摄取所现境界归到能现之心) ,他即 是自(他方净土,弥陀。既是自心所现) 。欲求方便趣入之道(想 要求方便趣入真心之道) ,舍净土何由哉(舍离净土念佛法门,还有 什么比这更快速的方法么) 。印光法师,此宗尊宿(德尊年长者。 观经序分义曰: ‘德高曰尊,耆年曰宿’ ) 。俯提弱丧(俯身提携一直 以来就迷失本来家乡的众生) ,罄吐诚言(吐尽真诚之语) 。辞致恳 恻(所说言辞十分的诚恳痛切) ,与莲池为近(与莲池大师相近) 。 云雷居士, 倡缘弘布 (提倡发起印刷因缘而为弘化) , 深植净因 (令 众生深植净业正因) 。远征题识(云雷居士从很远的地方来信向我求 一题跋) ,聊(深)为赞喜(深深的为其赞叹随喜) 。其诸大心上士, 夙(平常)志津拔修途(平常志向于度出生死之河,摆脱轮回长途, 度脱众生) ,游履安养者(心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盖必有质 于是也(想必也一定是有这样的评判吧) 。 庚申二月湛翁书( ()先生,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 称。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 蠲叟、蠲戏老人,男,汉族,浙江绍兴人。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古德弘法,都得看破时节因缘),7 应机调伏众生。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诵 此后,更进以莲池,憨山,紫柏,q益诸集,培足(培植圆满) 信根。庶(才可以)解行证得,有下手处。启超具缚凡夫,何 足以(怎么能够得上去)测窥大师(的道德学问呢) 。述所受益(只 能述说所受得的利益) ,用策精进云尔 (用来鼓励鞭策自他精进罢 了) 。 庚申四月八日梁启超敬题 大矣哉(不可思议呀)净土之为教也(净土法门作为佛所说的 言教) 。诸佛(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而赞叹,列祖(各个祖师)发 真实语以显扬。万汇(万物)咸收,三根普被。故念佛往生者, 不间(不间隔)下凡上圣。称机利导(引导)者,无论教祖禅宗 (无伦教下祖师,宗门泰斗) 。试观著述传流,经论结集(试着观 察他们的著述流传,以及经论的结集) 。其间赞扬净土法门者,不 一而足 (实在是太多, 不能够一一的来讨论) 。 可见佛祖利生之旨(可 见诸佛祖师利生的旨意)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人人皆具此心, 心中又都是一样的想法) 。我震旦自晋时远祖(我震旦国中,自东晋 慧远祖师以来) ,溯(远追)西竺(印度)之高风,结东林之胜社。 (结东林寺之莲花胜社)于是而缁素名流(于是当时的缁素名流之 士) ,教宗硕德(教下宗门的大德) ,都以净土法门,为化导之资 (作为化导众生的资粮) ,而此宗盛行(而净土宗从此盛行于世) 。 乃者去圣时遥(往日已过,于今去圣遥远),真修日鲜(少) 。研教 典者,徒滞文言(只是凝滞于文字语言相上分别) 。习宗乘者(修 习宗门向上之乘者) ,罕明心地(罕有能大明心地的) 。欲求秉教修 心,真参实悟,于百尺竿头,得一进步者,实不易多觏(g?u 音,看见之义)也。甚且(更过分的是,还有)呵佛骂祖,斥净土 为小乘。瞎练盲修,嗤(chī音,讥笑之义)念佛为愚事。举世 滔滔,迷流蠢蠢(举世滔滔的众生,迷惑之流众多杂乱) 。明哲罕 遇(通达事理,具有卓越见识的人,很少能遇到) ,慨也何如(慨叹 又能怎么样呢) 。 惟我普陀印公 (只有我普陀山印公) , 智光雪亮 (智 慧的光芒如雪一样光亮) ,梵行冰清(三业梵行如冰一样洁清) 。具8 正知见,发大慈悲。烛智炬(烛然智慧之火炬)以破昏衢(以照亮 昏暗之途) ,挥慧剑而裂见网(邪见之网) 。阐扬正道,挽教海之 狂澜(挽:挽回;狂澜:猛烈的大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 指示真乘(指示出苦海之真实之乘) ,作法门之保障(作入佛法之 门的保障) 。虽卅年苦行,与世罕通(与世间罕有来往) 。而四海 传名(而却四海传名) ,问津日众(来问法,求出离生死之要者日见 其多) 。或航海梯山(或是航海登山) ,而请求开示。或鸿来雁去 (或是鸿雁书信来往) ,而乞赐南针(而乞求大师赐指南之针) 。举 凡(凡是)所说所书之只言片句(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莫不奉(尊 奉)为明训(明确的训诫) ,宝逾奇珍(宝贵的胜过得到奇珍) 。浙 西(浙江海盐县)徐蔚如,瓯东(浙江瓯东乐清的)张云雷等诸居 士,将印公所为文,一再编录,寿枣(指刻板。即枣木之书板。 因枣木坚硬,故古代常用以雕刻书板或法帖)流通。阅是编而能循 文悟旨(看到所编辑的文钞,而能循着文字悟到里面的深意) ,慕果 修因者(羡慕净土殊胜的果报,而修净业之因者) ,何可胜计(如何 能数的过来呢) 。闲(谛闲法师自称)四十年来,奉释尊之诚言, 遵智者(天台智者大师)之悲愿,所以自修而兼利(别人)者, 其归结处(其归根结底之处) ,亦不外一句弥陀,信愿往生而已 (罢了) 。今契西居士等,重将印公文,镌(雕刻)板印行,以 垂永远(用以永远的流传于世) 。手民(标版排字的人)将竣(印刷 将要完成) ,问序于予(问序文于我)。利人益物(为了利益众生) , 共结法喜之缘(一同的来结下法喜之缘) 。流水高山,一为(专为) 知音之奏。安得以不文辞(怎么可以以不善文词来推辞呢) 。深愿 是编(深深地祈愿文钞) ,流布于三千界内,宣传于百亿国中。 普使见所未见(普使众生看到的,或是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从今以 往) ,共获真修(之道)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能早日的一同圆 满佛智) 。庶(方)不负印老人之无量悲心,与诸居士之连番义 举(正义之举)也夫。 民国壬戌五月,释谛闲述9 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 随机设化,开示种种方便法门。而求其简易直捷,一生可以成 办者,莫如念佛求生净土。起信论谓之如来胜异方便(大乘起信论云: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 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 退者。 ”释:此约劣机。初学是法者。谓修行信心。欲求正信。速得成 满。因机劣难成。心怀怯弱。下明怯弱所以。因住此娑婆五浊恶世。 释迦已去。弥勒未来。不能值佛。外缺胜缘。故惧退失。 “当知如来有 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 佛。永离恶道。 ”释:胜方便。即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乃为修行 捷径。如来以此方便。摄受护持。劣机众生。令其信心不退。专意念 佛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因缘。乃本觉内熏为因。能发信佛之 心。依信起行为缘。转得资熏之益。信行既笃。更加愿求。三种资粮 既具。故得往生见佛。永离恶道。 ) ,诚方便中之最胜者也(实在是 方便中的最胜方便) 。世每以愚夫愚妇所能为(世间当中每每认为 是愚夫愚妇所能为的法门) ,而鄙不屑学(从而鄙视不值得去学) ,必欲别求玄妙(必要另外别求玄妙之法) 。不知如来说法,无法不 玄。所立行门,无门不妙。然大都皆限于上根利智,未能遍引 群机。独此净土一门,普被三根,不拣异类(不拣择一切异类众 生) 。以言玄妙(根据于此说玄妙) ,孰逾于斯(谁能够超过净土法 门呢) 。夫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恒沙法海(恒河沙一样的教法之 海) , 靡不赅罗 (无不包含其中)。 末后普贤乃为证齐诸之善财 (善 财此时,所悟证之理于诸佛全等,但犹有一分无明未破,处等觉位) , 宣说十大愿王,导之归向极乐。此之境界,岂凡情所可思议者 哉(岂是凡夫的情执所可思议的呢) 。况夫(何况)修行其他法门, 必至断惑证真,方出三界。欲了生死,难乎其难。此则但须持 名真切,不妨带业往生。一登莲邦,长劫侍佛,亲承教诲,终 必至于一生补处。其玄妙为何如(其中的玄妙为如何呢) 。又修 他法者, 专仗自心佛力, 不求他佛加被。 知见非正(知见不正) , 或致受魔(或招致受魔) 。此则有弥陀愿力摄持,感应道交,永10 无魔事。其玄妙又何如(其中的玄妙又如何呢) 。大集经中,如 来悬记(为后来预计)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 得度生死。今正末法时期,欲求解脱,舍此奚由哉(舍净土法 门还有什么办法出离呢) 。印光法师,为当今有道高僧。博览藏 经,淹通(贯通融会)宗教(宗门教下) 。归心净土,自利利他。 纵无碍之辩才,弘契机之妙法。诚所谓是如来使(实在是佛所 说的如来使者) ,行如来事者(能荷担并实行如来事业的人) 。著有 文钞,风行于世(广大的流行于世间) 。辞义深显(文钞辞义深而 显明) ,理事圆融,实足(实在足以)追云栖灵峰之法轨(弘法的 轨迹) 。兹者(现在)诸大居士,发愿捐资刊板,永久流通,广 作度生宝筏。马子契西以序请,勉述(勉强的述说了)数语,敬 志赞扬(敬以诚心,赞叹称扬) 。普愿法界诸众生,同往无量光 佛刹。 上海黄庆澜熏沐(熏香沐浴)序 附(附带记录)明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文(先生名志道,字登之,江苏太仓人,学者称东溟先生,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6 年) , 卒于万历三十五年(1608 年) ,寿七十三。会通三教的著名学者)昔人有云,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北宋的司马光曾 经说积金钱留给自己的子孙,子孙未必就能够守护住) 。积书遗于子 孙,子孙未必能读(收藏书籍想要留给自己的子孙,子孙也未必就 能够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私下,暗中)之中,此万世传家 之宝训也(那就不如我们默默的去行善,默默的去培养德行,于冥冥 之中,这是我们万代能够传家的宝贵之训) 。其义本于孔圣赞易(这 个义理来源于孔子赞叹易经) 。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孔 子在赞叹易经的时候说,积善的这个人家,他必然有余庆) 。善而曰 积,不尚阳德而尚阴德也(为什么叫作积善呢,它所表达的道理,就是不尚阳德,阳德就是以作秀的方式来去行善,或是为了表现自己, 或是为了自己某样的目的而去行善。孔子说的积善是不注重于你表面 文章的积善, 而是告诉你要默默脚踏实地的去实行而尚阴德也) 。 庆而11 曰余,不在一身而在子孙也(庆的本义就是吉祥。庆而说余,是说你做了这些积阴德的事情,有本身的正庆,还有这些正庆所余的吉祥, 不只在自己一生而且还有余在于子孙上) 。必举家咸务阴骘,而后可称积善之家(必须全家都能够去体会,都能够致力于阴德,然后才 能够叫作积善之家) 。亦必此身先得本然之庆,而后子孙受其余 庆(如果你全家都能够这样去做,也必定是自己本身先得到本来的吉 祥,然后子孙又能够享受受你所作阴德的余庆) 。是故余庆易晓,而 本然之庆难晓也(所以,余庆比较容易理解,而本当如此的吉祥就 很难了解) 。书曰,考终命(尚书曰,享尽天年,而预知时至。即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 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又曰,祈天永命 (尚书当中又说,祈求天命能够永久。天命即自然之寿) 。此可以言本庆乎,未尽也(像这样的话可以说是本庆,但却不够详尽呀) 。当 以二氏因果之说,参合易传之说(应当以儒教跟佛教的因果之说,再参合易传当中所说。{《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 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道家谓积功行者,天曹除其冥籍,升诸仙籍,以至于入无极大道(道家说,能够积功累德这样去做的人,仙官就除去你在冥间的记录,生死簿上 就没有你名了,然后你还可以升到仙籍,乃至于你可以入到无极大道。 即道家的终点) 。佛家谓修净业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至于成无上正觉(佛家是说通过你修行净业,临终可以往生到西方 极乐世界,乃至于你最后成无上的正觉) 。皆言此身之本庆也,其 义隐然合于余庆二字中,而儒者未之察耳(像这样的话,都是言此生的本来如此的吉祥,而其中道理隐约的就契合于余庆二字当中, 可是儒家就没有体察到) 。有宋巨儒,兴起斯文(有宋代的大儒, 实际上是指的朱熹他们,他们就兴起这样的文章) 。以忠孝节义之纲维末造(来推行忠、孝、气节操守、义行,以这样的法度来利益于末 世) 。真有罔极之功于万世,而于此不无遗照焉(像这样的利益对于后代真有无穷尽的帮助,可是偏偏对于三世的因果及余庆这样的 道理却不无遗漏,并没有深深的去遍照去体察) 。 乃廓然尽扫天堂地12 狱,以及三世修因证果之说也(廓然者,阻滞尽除貌。于是就廓然 尽扫天堂地狱,以及三世修因证果的道理,统统的把它们扫荡干净) 。 程朱盖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 因果,其勉君子至矣(二程跟朱子就说,君子如果要是有所目的去行善,那么你做这样的善也必然不是真实的,所以何必去谈及因果, 用来勉励君子去行善呢) 。以吾观于君子小人之心,无所为而为者至少也(而以我来看所谓的君子跟小人的心,能够没有目的而去行 善的,这样的人太少了) 。君子之作善也多近名,苟不彻于十方 三世之因, 必不足以涤其名根(所谓的君子他去行善也多是亲近追求名利,如果不能够明白通达十方三世的因,那么必定不足以洗涤他 追求名利的这个心) 。小人之作恶也多为利,苟不惕以罪福报应之果,必不足以夺其利根(小人他去作恶也是多多的为了利益,如果不警惕他罪福报应之果,必然不足以夺其利根。他就无所顾忌,就 不会害怕) 。程朱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忌而为恶耶(像二程和朱子勉励君子要无所为而为善,可是却没有独考虑到 小人无所顾忌的去作恶呀) 。 然后知孔子道及余庆余殃之际, 乃彻 上彻下之言也 (然后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真实道理,乃是通上通下的话。不 但包括君子还要包括小人) 。 愚 (管东溟先生的自谦) 修身齐家之道,一一以孔子之庸德庸言为矩(我的修身齐家之道,一一也是以孔子 所说的常德常言为规矩) 。而所以行庸德,谨庸言,亦必归重于 程朱之绳墨(而所以去行庸德,小心谨慎自己平日的言行,也要借重 参照于二程跟朱子的法则) 。独于三世因果,及三o修证之实际, 则不得不破程朱之关(但是我唯独于三世因果及三o修证的真实道 理,就不得不去破除二程跟朱子的界限) 。正欲断君子之名根,拔 小人之利根,而使之同修阴骘也(我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够断除君 子的名根,拔除小人的利根,而使君子和小人同修阴德) 。修阴骘亦 岂易言(可是修阴德也岂容易讲)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充无穿 窬 yú 之心,则阴骘可修矣(人果然能够扩充自己没有要害人的心, 又能扩充自己没有穿洞爬墙的心即私心,那么阴德就可修了) 。其大13 要不出老氏之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而以忠信 出之(其主要的意思,没有离开老子的三宝,老子道德经当中所说的,道家的三宝一说是慈,这个慈跟佛教的慈有所不同的,这里的慈就是 能够常常的恭敬人,佛教当中所说的就是礼敬诸佛。二说是俭,俭不 是节俭,形容一个人应该要简单、朴实,实事求是,要在生活当中不 放纵,要言行相符。三说是不敢为天下先,此话不是表示的懦弱,它 所表现出来的是要告诉你,凡是好的善的不要冲动盲目的去做,不要 适得其反。要以忠信对待来众生)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在这 个世间,我们要时时刻刻想着报别人的恩德,不能够时时刻刻的想着 报别人的仇怨) 。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当你两人一齐做事做错 了,要勇于承担过错,不要推给别人,不可抢别人的功劳) 。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全人的美德善事,不去成全人的恶行) 。隐人 之恶,不隐人之善(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心,你到处的去宣扬别人 的不好,要扬人之善) 。我不负人,而任人之负我(我不去亏负别 人,而任人去亏负于我) 。我不谤人,而任人之谤我(我不去诽谤 别人,而任人去诽谤我) 。以深心提人于生死之海,而人以浅心 钝置之,毋弃毋亟(以热忱的深切之心提携人于生死的大海中,可是这个人却以浅薄轻视的心来折磨我折腾我,这时也不要舍弃,不要 着急) 。以热心共人于风波之舟(以这种热忱之心来帮助别人,给 与力所能及的方法及帮助。如人患难于风波之中,提供给他舟船) ,而人以冷心遐遗之,毋忮毋求(可是人以寒凉之心不领情,把你给的 帮助扔掉,也不要去忌恨,不要诽谤) 。销大衅(信音,大的灾祸之 义)于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 改建成弯的, 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事先采取措施, 才能防止灾祸) , 而勋名有所不必取(做事情的时候事先预防一下,就可以免除灾祸,就是告诉我们消除祸端于没开始之前,而有所功名了,不必去取着贪 求它) 。蒙极诬于明珠薏苡,而心迹有所不必明(受到别人极大 的诬陷,就好像把夜明珠当作薏仁米那样的诬陷我们,而我们的心地 高洁,不必去强明表白) 。为国家扶欲坠未坠之纪纲,则众嫌不必恤,而又不以气节自有也(能够为了帮助国家,扶助很危险的法14 纪和政纲,则大众嫌弃你,也不要忧虑,而且又不会以气节自大) 。为世教发难明当明之道术,则众咻(众人以嘘气来反对之貌)不必 虞, 而又不以门户自标也 (为当世之教来发明难明当明的道理方法,则众人嘘气,乱说话也不必忧虑,而又不以门户,以自己的狭见来标 榜) 。流俗之所争趋者吾避之,流俗之所共恶者吾察之(世俗之 人所喜欢的我要避开,世俗人一起所讨厌的我要去体察) 。幽则必阐 (我们有幽隐自私的心我就必须把它坦露出来) ,而过则必原(有了 过错我必须把它铲除掉恢复自己的本来) 。 其道必不诡于中庸(如果 这样去做的话,必然就不违背于诚意正心中正之道) ,而其心则不求人知,而求天知(而我这样的心地,则不必要求人们能够理解我, 而求天能够知道理解我) 。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求为可知(不要忧患别人不知道自己, 就怕你自己不知道自己, 而去求别人知道理解你) 。求可知之中,不求可为乡愿知,而求可为狂狷知(如果能够求让人能够理解我的话,不要求乡里浅陋的人能够理解我,而要求那些 志向高远的人能够理解我) 。 不求可为狂狷知, 而求可为中行知 (我 不求能够让这些志向高远的人理解我,而求那些行为符合规矩道德的 人能够理解我) 。不求可为一乡一国之善士知,而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我不求能够让一乡一国的有德之士理解我,而求可为全天下 的善士理解我) 。不求可为天下之善士知(我不求天下的有德之士 来理解我) ,而求可为万世之善士知(而求那些能够给万世作表率 的有德之士理解我) 。亦不必求为万世之善士知,而求可为依中 庸之君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 (我也不必要求万世作表率的有德之士能够理解我,而求可为依中庸之道的隐世君子,虽然老百姓不见知, 但却不后悔的人理解我) ,默相知于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之中(默默 的让天人于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之中相知于我。我的心地可以你这样 的人去知) 。又不求生前之遐福,而求可质诸三界之鬼神(我又 不求生前的远福,而求不愧对于三界之鬼神) 。不求死后之荣名,而求可俟 sì千百年之后圣(不求死后的虚荣之名,而求可以继位千百 年之后的圣人) 。则阴骘之至也(这样的话阴德就做到极点了) 。阴 骘之至,人不知而天知之(阴德之极,人不知而天知) 。可以转凡15 身而为圣身,离人道而登天道。上帝命之治世,诸佛提之出世 矣(上帝以此来命令治理世间,诸佛提出以出世) 。此非从身所感本 然之庆欤(此难道不是从自身所感召到的本当如此的吉庆吗) 。一身 不足以尽积善之庆,故其余又及于子孙(现在一身不足以享尽积 善之庆,所以剩余的又留给子孙) 。皆感应自然之理也。传家者审 诸(皆感应自然之理,你要好好的去审察) 。16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书一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体安和尚是大兴善寺的主持)【附记:大兴善寺位于西安城南约 2.5 公里的小寨兴善寺西街。始建 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 265-公元 289 年) ,距今 1600 余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 582 年) ,在遵善寺的 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 寺” 。隋唐时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 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印度僧人那连提 黎耶舍等人曾先后来到长安,住寺内翻译佛经 59 部 278 卷。唐玄宗李 隆基开元四年至八年(公元 716-720 年) ,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 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到此传授佛教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 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也是 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戊戌年 1899 年稿。教行理三,唯约教论。今以教理约教,行果 约机,谓依教理以起行,行满方克证果也。 )教 (教就是佛所说的言教) 理 (理就是所阐述的真如实相的道理) 行(依靠这个理来起行,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果(最后来证果。 所以教理行果在我们佛教当中还有个名字叫作四法宝) ,乃佛法之纲 宗(教理行果乃是佛法的纲要)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忆佛 念佛, 实在是得道的捷径) 。 在昔之时, 随修一法, 而四者皆备 (在 往昔的时候,随便的去修行一个法门,那么教理行果统统都具足) 。即 今之世,若尉煌粒蚬と蓿墒窍衷谡飧鍪兰洌绻 掉净土,那么果证就会全无) 。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实在是因为离圣人时节太遥远了,如从周昭王时算,公元前 1027 年,从佛入 涅P一直到现在,将近三千多年,人根就逐渐的陋劣) 【附记:日本的 日莲法师云: “弘扬佛法须辨明,能授之教法,所被之根机,能弘之时 代,所弘之国土,及弘通教法之先后次第,方能利益自他。 ”又从净土17 本身来说,教法为:弥陀愿心流出之六字洪名,理法为无量光寿之实 际理体。行法为,忆念此弥陀名号。果法为往生净土,成就自性本具 之弥陀净土。正法时期,说者胜,听者胜,教理行果,皆具。末法五 浊之世, 说理者多, 证理者少, 有教无证】 。 匪仗佛力, 决难解脱 (如 果不仰仗佛力的话,就很难得到解脱。净土法门横出于世,它是一代 时教,从始至终的三根普被,利钝均收的一个无上大法)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 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净土法门它能够普摄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禅宗,高超是从众生的根机接受上来讲的,是从他宗自力证道, 与本宗仰仗佛力证道难易的角度上说的。实在是诸佛的彻底悲心,指 示众生本具之体性)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三乘:声闻、缘觉、 菩萨。五性: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即遇缘不同、 无性即指一阐提。但是净土法门能够把这些人统统含归,只要你能够 回心向善,都可以令你回小向大,带业往生) 。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普贤菩萨也好,五逆众生也好,此法门可化导上圣下凡,都能够 证到真如不变之体)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 诸佛未朔ǎ虏荒芷绽荷K酝デ跋停巳巳は颉G 经万论, 处处指归。 自华严导归之后, 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 无一不求生净土(华严经当中最后一著,普贤菩萨劝善财童子和华 严海会大众一起求生西方,没有不求生西方净土的) 。由o园演说以 来(由o园精舍演说阿弥陀经以来) ,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 后皆结归莲邦。粤(发语词,没有意义)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 莲社(自从佛法来到东震旦土之后,庐山创兴莲社,东晋的慧远大师创兴莲社。共 123 人一起往生西方。慧远大师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 可大师从没有说过,到往生时才说。他的老师是道安法师) ,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跟从)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而其大有功于净土 而又显著的) ,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北魏则有昙鸾法 师,昙鸾法师乃是不可思议的人) 。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 北(因为有事到南朝见到梁武帝,后又回到了北方) 。武帝每向北稽 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梁武帝每日向北叩头说,鸾法师,肉18 身菩萨也) 。陈隋则有智者(陈隋二代则有智者大师) 。唐则有道绰chu?,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唐则有道绰大师,道绰大师接昙鸾法师的教法,专门去修持净业) 。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一 生讲净土三经,最少有二百遍) 。绰之门出善导(二祖,他在观经四 帖疏中特别的指出了二河白道喻。二河-指水火二河,水指我们的贪 心,火指我们的嗔心,比喻我们的三毒之心,在水火二河之间立了一 个白道,这白道说明我们的三毒之心中还有一丝丝向往西方之心,即 念佛之心。 仗此信愿念佛心, 必得弥陀授手迎接) , 以至承远(三祖) ,法照(四祖) ,少康(五祖) ,大行(唐代的妙行大师,修普贤忏) , 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道绰门下有善导、以至传承到承远、法照、少康、大行法师,由于有这么多的大德弘扬,则净土莲风就开始普遍的 流于中外)。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因此各个宗派的善知识,都以净土法门密修显化。以净土法门来教 化众生,自利利他)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 (如 果说禅宗的话,他所表现的就是单提向上,直指人心,这样从理体的 角度说就是一法不立) ,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 所谓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显性体也 (概括:有佛之处急走过,无佛之处莫停留,一扫一切扫,讲究的是无相, 所以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主要是显本性之体) 。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在理体上是不受一尘,可是在事相上却又要实实在在的去 修行,一法不废) ,不作务即不食(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禅师立清规中说: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何况念佛求生净土(何 况念佛求生净土呢) 。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 不我环ǎ孕跃咭玻ò此宗猩侠此稻褪墙褪峭ù锪死硇圆不妨碍事相上去修行,在佛的事相门当中,万法齐修,决定没有一法 可舍的,这正是显示自性本具的。我们的性体本来是一尘不立,而本 性又具足一切万法,这就是慧能祖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 其自性能生万法) 。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果你一 定要舍弃俗谛上的事情,或是作务或是念佛或是参禅这些事相修行, 而只谈无相之旨, 那么你这个无相也不是真的无相也不是真谛) 。 如弃19 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就好像你把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不要了而另外去找一个心性的存在,那请问身体既然不 存在,那心又将安在什么地方呢)。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果能够就着世俗谛来明了真谛,那才是真正的真谛) 。如在眼 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心性遍一切处,在眼 就曰见性,在耳就曰闻性,就可以依四大五蕴来显示自己的心性) 。此 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 (此正是从此往上的祖师大德密修净土 的大义) 。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但并没有广泛明显的去传述它,如果不能够深体祖师之意,就不能够知道他 们在干什么) 。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 化送亡僧之规, 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然而从百丈禅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的规程当中来说,都令其念佛,让亡僧求生西方。又曰,修行以念佛 为稳当) 。及真歇了(及真歇清了禅师) ,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说净土法门,直接接的是上上根器的人,旁引中下根器之流。我们平常说自己根机陋劣是从自力、二力上来说的。 如仰仗自力出离,对比那些通途法门中那些智慧勇猛,梵行清净的行 者来说,我们是下根器。如按二力的净土法门来比的话,我们就是上 上根器的人。因为无量劫的善根成熟,才能信此难信之法。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圆证不退,一生成佛。那些通宗通教的不求生净土的,想 要仗自力了脱生死的,他们反是中下根器之人。信仰净土的善根还未 成熟。 )又曰,洞下一宗(曹洞一宗) ,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说,宗门的曹洞一宗,一般来说都从事密修净土, 因为净土见佛,更加的简易于禅宗) 。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 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又说,十方诸佛乃至于祖师,在教下,在禅 宗的大德,都同修净土,同归到本源) 。可以见其梗概矣(可以见到 净土法门殊胜的大概)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等 到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 。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永 明大师著万善同归集, 他在宗门中开悟, 在净土宗著书传扬指归净土) 。 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又怕我们后来学人找不到路,认不清路。在修行佛法当中你不知如何下手,20 不知道利害,混乱自己,不知道如何去修,把净土法门和其它的法门 混淆在一起, 不知道自力和佛力的区别, 于是极力的说出这四料简来) 。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可谓是大藏经的纲要宗趣, 可作为我们娑婆世界歧途之导师,像暗夜里的明灯一样树立在那里) 。 使学者于八十字中, 顿悟出生死证涅之要道(使学者于八十字 的四料简中,顿悟出生死证涅的要道) 。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 也(其救世的婆心,叮咛嘱咐众生,千古没有) 。其后诸宗师,皆明 垂言教,偏赞此法(往后的这些诸宗各师,都明显的垂示言教,偏 赞净土法门) 。如长芦赜(宋代长芦宗赜法师) ,天衣怀(宋天衣义 怀大师) ,圆照本(北宋圆照宗本禅师) ,大通本(大通善本大师) , 中峰本(明中峰明本禅师) ,天如则(天如惟则禅师) ,楚石琦(元 楚石梵琦禅师) ,空谷隆(明空谷景隆禅师)等,诸大祖师。虽宏 禅宗,偏赞净土(这些大祖师,虽然在禅宗中都已经是泰斗级的人 物,弘扬禅宗,可他们却偏赞净土法门) 。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 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乃至于到莲池大师这一辈的时候,参笑岩德 宝大师开始大悟,大悟以后,则放下宗门而选择了净土法门) 。以净 业若成,禅宗自得(因为净业若得成就,禅宗所指自得。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既是无上甚深微妙禅,阿弥陀佛就是法界实相体,就是禅宗 所讲的心) 。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用比喻来说明,已经到 大海里沐浴了,用的必然是百川之水,百川到海。我念这一句阿弥陀 佛,就是大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无量的恒沙众的法门全在 我这一句阿弥陀佛之中,没有能够超过去的,你要有这样的心) 。 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含元殿是长安的一个大殿,你已经到了含元殿当中了,还须要问到没有到长安吗。你已经持这一无上的密咒,持 到一个无上禅,你还须要舍它别修吗) 。自后q益(九祖) ,截流(十 祖),省庵(十一祖),梦东(十二祖)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从 这以后,净宗的九祖,十祖,十一祖,十二祖等诸大祖师,都是这样 的去修行) 。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这正是由于要因时节因缘 的问题,要制定合适的办法。而且法要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 。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如果不如是,那么众生就不能够得度) 。21 自兹厥后(自此诸师之后) ,佛法渐衰(佛法渐渐地就衰败了) 。加 以国家多故, 则法轮几乎停转(加以国家战乱,则法轮几乎停转) 。 虽有知识,各攻其业(虽有知识,却各攻自己的所修之业) 。以力 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因此力量就顾不到此,对于净土法门就置 之不问) 。有谈及此事,闻者若将浼焉(浼 měi 玷污,有跟他谈到 净土法门的事情,听到的人好像是以此事玷污他一样) 。幸有一二大 心缁白,刊刻流布(好在有一二个发大心的出家僧和在家居士,刊 刻流布净土法门) 。 令祖教不灭,使来哲得闻, 实莫大之幸也(令佛祖之教不灭,使后来的这些哲人听闻到净土法门,实在是无比的幸 运) 。弟以阐提(阐提:指没善根的人,当然是印祖的自谦之词)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学弟我以一阐提出家,我自己揣摩 自己的根性平庸下劣,罪业洪深) 。故于宗教二途,概(一律)不 敢妄行染指(所以对于宗门教下二途,一律不敢妄行也不敢去染指) 。 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唯对于仗佛慈力,带 业往生一法,很生信向) 。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十余 年来,悠悠虚度岁月,但是我一点也没有得到利益) 。但自西徂(徂 cú音, 往义)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 (但是我 从西往东走,又从北往南走,往返一万多里,我看得人多了) 。其有 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 忙脚乱,呼爷叫娘(其有平常自命不凡的那些通宗通教的,视净土 如同秽物,怕其沾污自己的人,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其有 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中有老实人能够持戒念佛,纵然信愿没有达到极至,瑞相不现,但大 多数都是安然命终) 。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 因佛号以s凝(其原因是什么呢,实在是因为心水澄清,却由于我们无明颠倒加入我们种种的分别知见,而混乱扰动。这时心 水就开始涌动,识波奔涌,但由于我们去念佛可以让这些识波停息) 。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所以上智就不如下愚,老实人也没有通宗通教,但是由于能够念念弥陀,能够都摄六根,净念 相继,能够念念弥陀,念兹在兹,把佛号投入乱心,而乱心就不得不22 佛。以无上果德之心转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妄情,久而久之就契入到自 己的本觉。所以上智就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 。伏愿和尚发菩提心,宏扬此法(伏请希望体安和尚能够发菩提心,来宏扬此法) 。倘 净土经论,尽皆通彻,则何幸如之(假如说你对净土法门的经论 都通达了,那有什么样的幸运能够如此呢) 。若或未尽钻研,或恐 违背本宗, 不敢称性发挥, 当权将宗教两门工夫, 暂时歇手 (假如你对教下没有深入的去研究,又怕违背自己的本宗即禅宗,两样都 不通你当然就不能契合你的心性去发挥了,那你应当暂且将宗门跟教 下的两门功夫, 暂时的歇手) 。 凡有阐扬净土者, 平心和气读之 (凡 是有阐扬净土的典籍, 那就平下心来和气的去读) 。 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使扬禅或压制净土的心,没有丝毫的芥蒂和隔合) 。必 究佛祖偏赞之所以,四众遵违之利害(一定要探究佛与祖师们为什么要偏赞净土的所以然,这些四众弟子遵守念佛的有什么利益,违 背念佛的有什么利害) 。则不被门庭隔碍,而敢于一切禅教律人前,称性发挥,无复畏惮矣(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被门庭之见所隔 碍了,而敢于在一切禅宗教下律宗人面前,称性发挥,无所畏惧) 。然 净土书多,最要唯十要(然而净土书很多,但最要紧的只有净土十 要) 。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净土十要当中是让人断除疑惑 生起信心的,更推维则老人的《净土或问》 ) ,直指( 《宝王念佛三昧 直指》 ) ,合论( 《西方合论》 ) ,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为攻破冲毁 强敌的大功臣) 。其外净土圣贤录,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 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其外有《净土圣贤录》 ,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 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的事迹) 。 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 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 生净土,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一样,众水朝东流向大海) 。而龙舒净 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 众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若想要普利众生,龙舒净土文万不可忽 略) 。弟(印光大师自称)昔遇善子平者言,寿不过三十八,今 适满其数(我曾经碰到一个算命的人说,我的寿命不过三十八岁,今 正好满这个数了) 。恐无常倏 shū 至(怕无常马上就到来了) ,所23 以专持佛号,预待临终(所以专持佛号,预先我就等待临终) 。设 无常果至,则后会无期(假如无常真正的来了,那咱们就后会无期 了) 。兼欲雪在家毁谤佛法之罪(另外一个目的是雪除在家时谤佛 法的罪过) ,故不避忌讳(所以就不避这些忌讳) ,略采野芹(谦虚的话,一般是说献芹,有个大富长者生活很好,有个山村野人认为自 己天天吃野芹很好,他就把这个菜送给大富长者,最后大富长者吃了, 把嘴也划破了,还拉肚子) ,献于饱餐王膳大富长者座下(我自知 我的智慧陋劣,但是我也把它献给你体安和尚) 。祈悯而纳之,福我秦邦(祈求你怜悯能够接纳,造福我陕西的地方) 。提永明之正令, 遵莲池之遗规(提起永明大师的正法之令,遵守莲池大师的遗规) 。 使自他同出生死,幽显共生西方(使自他同出生死,幽冥显阳都 能够往生西方) 。则净土兴而宗风不坠,众生福而国运常亨(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大兴了,同时宗门的宗旨又不坠落,众生多福而 且国家太平) 。所谓移花赚蝶至,买石得云饶(所以买了一盆花以 后自然就会引蝴蝶来,买了一个石头放在那里,在石头上自然就会有 润泽之气。这句话印祖的意思就是:我把净土法门介绍给你体安和尚 了,体安和尚你在陕西这个地方,希望你也能够普洒佛陀的光明,能 够让众生有所依靠,有所解脱) 。书此大旱望雨之诚,用卜同归莲邦之庆(书写大旱望雨的诚心,用来预料同归莲邦的吉庆) 。祈垂海 涵, 则法门幸甚, 众生幸甚(祈求你大肚海涵,不要怪罪我的浅陋, 则法门大幸,众生大幸) 。 (正.卷一) 与友人论校经纲要书 佛经义理无穷,随人所见,各自著述(佛所说经义理无穷, 随人的智慧解悟不同,各自著述) 。只一经也(只是同样的一部经) , 。 别圆终顿(或认为是别教,或认为是圆教,或认为是终教,或认为是 顿教) ,所判不同(所判之教不同) 。因缘观心,所释各异(或者 用因缘解释,用观心解释,所解不同) 。 【附记:为解释经论及其文句所设之四种释例。略称四释。天台四释,乃天台大师智解释法华经 所用之释例。又作四大释例、四种消释、四种消文。即:(一)因缘释,24 以四悉檀为因缘,解释教法之兴起。四悉檀原为龙树菩萨判释世尊一 代教化之方法,今转用为释义之方规。如解释经首‘如是我闻’之‘如 是’两字。(1)世界悉檀,谓如是为指事之词,指一经所说之事实。此 乃世间通途之释义,使闻者易解而乐欲。(2)各各为人悉檀,谓如是为 信顺之辞,乃表白阿难之信仰,而劝众生信。(3)对治悉檀,为破外道 经首冠阿(无义) 、沤(有义)所引起之诤论。(4)第一义悉檀,谓‘如’ 乃真如之义, ‘是’即真如离百非;为使入中道实相之释义。(二)约教 释,分如来一代教义为藏、通、别、圆四教,就此四教之义,由浅至 深,解其经文。如解‘一心’ ,藏教作意识解,通教作阿赖耶识,别教 作如来藏识,圆教作三千诸法。(三)本迹释,即置迹化(垂迹)之现 相而明本门(本地)之本性。如谓舍利弗为比丘声闻,是就垂迹而释; 谓其原为菩萨,乃就本地释之。(四)观心释,即于如来所说法义,作 为观心之对境,由观己心之高广而入实相妙理。盖若寻迹,迹广,徒 自疲劳;若寻本,本高,不可及,此犹日夜数他宝,自无半分钱,故 当寄于我一心,作观心释。 [法华文句记卷一上、法华经科注卷一、法 华文句要义闻书卷七] 】 况复后世禅道大行 (何况到了后世禅宗大 兴) ,人皆乐闻直指之说(人们都喜欢听宗门的真指人心之说) ,谓其亲切痛快,易于得益(说其法亲切痛快,容易得到利益) 。由是 多有以祖意释经意(由此很多的以祖师意来解释经意。即用禅宗的 方法来解释经意) ,挽佛说徇己说(把佛所说的经典按自己所悟证的 境地讲出来) 。抹除事相,专谈本分(抹除事相之论,专谈本分, 谈根本) 。或以机锋为转折(或以机锋为转语) ,或以表法为通关 (或是以表法为通过关卡之凭据) 。但能不背心宗,皆堪辅弼佛说 (只要不违背以心为宗的主旨,都可以辅弼佛所说之经教) 。纵不能 普被三根,称佛本怀。亦可以各利一类之机(也可以各自的利益 一类根机) ,令其就路还家。又显经义幽远(又可以显明佛经的义 旨幽深广远) ,佛理圆通(佛说法理圆通无碍) 。法法归真(法法归 到真实之际) ,头头合道(头头契合实相之道) 。良以(实在是)者 个(佛法所说义理)如太虚空,杳 yǎo 无疆界(实在是佛法所说义 理,如太虚空一样广大,深远而没有界限) ,不妨随人所住(不妨随25 着人所居住的地方) ,以分南北西东。如摩尼珠,非(本非)青黄赤白等色,而复遇青现青,逢黄现黄。青黄虽非 (虽不是)本 色,本色不离青黄(而本色却又未离青黄之色,不变而随缘现种种 色。虽现种种色而本色不变) 。倘欲离青黄以觅(以寻觅)本色, 非蕴空大士不可(非到悟证五蕴皆空的大士不可) 。如李长者之华 严论。憨山之法华击节。曾凤仪之三宗通。及禅家以念佛作话 头看, 以净土依正作本分说等(以净土的依正二报作指归本分心性 之说等) 。不得律以教家常格(不得一律以教下的通常之理来看) , 谓为错讹而稍加更改(说他们是错讹,而去稍加的更改) 。以彼另 属一宗(因为他们是属于另一宗派) ,揽(总括)一切法指归向上 (本分) 。设一更改(假设一去更改) ,于本注前后血脉隔断(就 会让本注前后所说的宗门旨趣血脉隔断) 。又不能于教理始终意义 吻合(又不能于教理本身从始至终的意义吻合) 。一经稍改,两途俱 失(如果一经稍微的改动,宗门教下的道理都失去了) 。剜肉作疮, 有损无益(如同剜肉作疮,只有损害而无利益)。还他本来面目,流 通后世(如还他本来面目,流通于后世) 。譬如春兰秋菊,各擅其 美(就如同春天之兰,秋日之菊,各自擅长其不同之美) 。尽忠行孝, 俱振纲常耳(都可以提振纲常之理) 。以师(因为法师)在海山, 言憨山(说憨山大师)所注法华(法华击节) ,有不合经旨处(有 不符合经中道理之处) ,以(这是因为)憨山(憨山大师)多约本分 作直指之谈故也(多从吾人本分的角度而作直指人心之谈) 。又校 经一事,甚(太)不容易。恐师无暇及此(恐怕法师没有时间涉及 于此) ,委任他人(而委任他人校审) 。须有出格见识(委任之人需 要有不同凡庸的杰出见识) ,十分细心,再三详审,勤加考稽(查 考;考校) 。方可一正讹谬(方可使其一一的修正错误) ,令其芜秽 (杂乱)尽除,天真彻露(经之本来面目彻底显露) 。否则宁可依 样画葫芦, 庶不至大失其本真矣 (方可不至于大失其本来真实也) 。 与融明大师书 古人云, 人身难得, 中国(此处的中国,是指佛法兴盛的国家,26 而不是独指的华夏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所不幸的 是, 惭愧自己业障深重) , 无力断惑, 速出三界, 了生脱死耳 (啊) 。【附记,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 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 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 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大权宜大善巧) ,异方便(最胜异方便的)【附记;弥陀经要解云: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 [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圆瑛法师释云: “然字。转语之辞。上云 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法门之中。拣择其至直捷。而不纡缓。至圆 顿。而非偏渐者。莫若念佛法门。求生净土。念佛法门。但持洪名六 字。可以横超三界。径登不退。疾趣菩提。其直捷圆顿。为何如耶。 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为净宗特点。一切法门。皆竖出三界。不能横 超三界。竖出则难。横超则易。今有一喻。喻如虫生竹中。若从竹节。 一节一节咬穿。向竹梢而出者。此喻竖出三界。何等为难。若从竹边。 咬穿一洞而出者。 此喻横超三界。 何等容易。 此即直捷圆顿之譬喻也” 。 此是显净土横超胜异。弥陀经要解又云: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 求其至简易。 至稳当者。 [则] 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 圆瑛法师释云: “念 佛一门。而分四种。一实相念佛。二观想念佛。三观像念佛。四持名 念佛。本经即释迦如来。教人专持名号。于四种念佛法门中。此为至 简易。至稳当者。何谓简易。但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 何等容易。不必参究。不劳观想。与夫观像。何等简易。何谓稳当。 略说有三。一念佛众生。常得弥陀光明。之所照烛。常为十方诸佛。 之所护念。自始至终。可以不遭魔事。二念佛之人。一生精进。临命 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可免隔胎之迷。世有修习他种法门。一 生功行未圆。欲望来生。继续再修。一经转胎。迷却前生志愿。是为 隔胎之迷。三念佛之人。只要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纵使一生念佛。 不得开悟。亦得往生净土。永明寿祖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其稳当为何如耶。 ”此是特显持名殊胜异) 】 ,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27 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实在是无比的幸运啊) 。若非无量 劫来, 深植善根, 何能闻此不思议法, 顿生真信, 发愿求生乎。 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务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 目标,为好高务远) ,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总是因为)宿世 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今生没有遇到明理之人) 。汝于净土虽 有微信(你于净土虽然有一点点的信心) ,然不明净土理致(然而 却不明白净土的真正道理宗旨) ,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又 处在偏僻的佛法不流通之地) 。 诚恐日与俗人酬酢(我十分担心你每 日与世俗人交际用酬) ,久而久之,与之俱化(就被世俗的风气完 全改变) 。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决定是随着环境而势 所难免) 。当时时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 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便可于父母 的家乡) ,随缘常住。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场,及亲近 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方不辜负上面所说的种种 大幸) ,及闻净土法门莫大(无比)之幸也。谛法师(谛闲法师) 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我料想他已得净土的大利益了) 。 以彼(因为他)撑持道场种种心,皆死尽无余。念佛之心,又 恳切之极。恐彼深得三昧(恐怕他早已深得念佛三昧) ,我尚未能 一心,他日何颜见彼(我现在还未能得一心,他日有何颜面去见他 呢) 。故当仁不让,又欲闭关(所以当仁而不让,又要闭关修持) 大约总在普陀,未知定归何所(大约总的还是应在普陀山,不知道 到时,究竟定在什么地方) 。恐汝(恐怕你)于净土法门错过,便 可惜三年护关之一番辛苦。 故不禁落索如此耳(所以就不禁 了这样的言语啊) 。祈深体鄙怀(祈愿你能深深地体念我的心) ,则 幸甚幸甚。 与悟开师书 窃(我)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我听说净土法门, 乃是究竟能够畅扬诸佛本怀的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佛所说的法其实一律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但是从能够契合,总括众生上中下根28 机上来讲的话,净土法门超过禅教律。比如说禅宗单指向上,教下名 相众多,律仪三千威仪八万四仟迹相,你的根机不够,在这个过程没 有办法把握出离生死,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这些法门中仰仗自己的力量 断惑证真,了生死,那就很难。而净土法门仰仗佛力兼仗自力,就可 以横超三界,这就非仰仗自力修行者可比。所以古德云。八万门中。 念佛第一。又云净土法门。为径中捷径。即圆超一切法门),统摄一切禅教律(这是从阿弥陀佛的佛号上来说的,阿弥陀佛这一声佛号就是十方诸佛的心,这个心性跟众生本具的心性完全是一样的,而此心 性本就无法不具,无法不摄。阿弥陀佛的佛号,就是弥陀彻底证悟心 性的全体表现。释迦依靠此心,让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既然禅 教律都是从此法门流出来的,那将来以后,我们的一切行门就无不归 于此法界。统摄就是圆收,一法不遗之义。而阿弥陀佛实际上就是大 总相法门体,总持一切法,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说出一切法门。 不出戒定慧三学。今此净土法门。可以三学全该。正念佛时。都摄六 根。身口意三业清净。不犯众戒。念到一心不乱。而得正定。了知能 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又了知能念之心。念念相 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能所情亡。 空有见泯。而得三观妙慧。是则一句阿弥陀佛。具足戒定慧三学。即 圆收一切法门也。故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 可以包括无余(如果要简单说,用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就可以把净 土法门完全概括)。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 之妙义,亦诠不尽(如果要把它展开说,你就是三藏十二部当中所有的深妙道理,律教禅密净诸祖师所阐发的妙义,都不能诠尽净土法门的 究竟)。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纵使是把大地当中所有的众生,让他们同成正觉,各个去出广长舌相,以他们的神 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以普贤之耳闻之,则至草木国土一微尘,悉常恒说无上之妙法。即十方虚空界一一尘中有刹有佛,常说华严经,谓之尘说刹说。 ) ,炽然说(如火猛烈燃烧一样显明说) ,无间说,也不能够把净土法门说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实在是因为净土法门本来就不可思议)。 试29 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我们观察华严经,整部华严经它在三藏十 二部当中属于经中之王)。末后一著(著就是明,最后一明,就是最后 一点破说明),归重愿王(归重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奥典, 妙冠群经(法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它的深奥之典,妙冠群经。法华经偈云。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 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故法华秘密之髓,深奥之 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是有原因的)。文殊发愿,普贤劝进(文殊菩萨发愿,普贤菩萨劝进) 【附记:文殊师利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 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 如来,现前授我记。 】 ,如来授记于大集(如来授记在大集经当中),谓末法中非此莫度(说末法中舍此净土难以了脱生死) 【附记:大集 经云: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 】 。龙树 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开示,说净土法门为易行道,能够快速的出离生死) 【附记:龙树菩萨十 住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 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 疾至阿惟越致。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则往圣前贤, 人人趣向者, 岂徒然哉(则过去的祖师大德这些圣人, 人人都趣向于净土,难道是白说吗)。 【附记:智者大师云: ‘难行者,在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跋致,甚难可得。如跛人步行,一日 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 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须 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 】诚所谓一代时教, 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实在是所谓的,佛所说的一代时教,都是念佛法门的注脚)。 【附记: 弥陀要解云: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 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弥陀所说 之体,既是法界实相,即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之体。欲以有量心说尽 无量心,不可得也。 】不但此也,举凡(凡是)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30 净土之文字也(不但如此,凡是六根所对的一切境界,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一切境界无非是六尘,六尘具体形相一点就是所谓山河大地, 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尘境,哪一个不是阐扬净土的文字)。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 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在这个世间就是寒凉热署互相代谢,八苦焦煎,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种种不如意,大水、旱灾、兵荒马乱、灾疫, 魔侣邪见,何一不是提醒我们当生快速求生净土的警策。即厌离心, 厌离心是求生净土的最大的动力)。广说其可尽乎(若广说怎么可以 说得尽呢)。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言一字能够统摄的,一个净 字就能够全部概括净土法门的全部宗旨)。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净极则心光通达,不到佛的地位,这一个净字怎 么能够承当的起) 。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于六即佛颂研究就可以知道:六即佛者,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 究竟即佛,要到达究竟即佛的地位,你得去破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所 以一个净字能那么容易做到吗)。 【附记;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 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 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 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 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 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 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 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 行即佛。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 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 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 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 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四、相 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 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 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31 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 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 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 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 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 】一句者,信愿行也(一句者,就是信愿 行)。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没有深信就不足以启发你的愿力,没有愿力就不足以导你归向净土的妙行,如果要没有持名妙行,就不足以满所愿而证 自己所信的净土)。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净土宗的宗趣 它的要义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往生不退为趣向)。一偈者,赞佛偈也(一偈者,赞佛偈。就是我们平常诵的阿弥陀佛深金色八句, 此是宋代桐江,择瑛法师所作)。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 众(赞佛偈前四句是正报,后四句是依报。就是举正报以摄依报果,言 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虽只八句,它所表现的大纲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能够光中化佛,佛 中又现光这是表示理事无碍,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一 一又没有妨碍,这表示事事无碍)。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鉴就是镜子。它能够鉴察我们的 心行,指导我们的行为)。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 机指示(祖师大德都是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着众生的 根机而指陈开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如果有人掉水里了,有人被火烧了,我们有心去救落入水中的人,去救火中的人, 此时心决定很迫切了,但这跟祖师大德救众生出苦海的心是不能相比 的, 祖师大德的心更加痛切也) 。 未嗽蛘盼抻缮 (舍此净土十要, 你的正信就没有办法生起来) ,邪见无由殄也(邪见就没有办法去息 灭) 。就中最要者惟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弥陀经要解) 。而初心入门, 断疑生信, 作险道之善导, 示宝所以必趣者(你初心入门,能够断疑生信的,作险途之优秀导师的,示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必然趣 向的)。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天如老 人的净土或问,妙叶大师的宝王念佛三昧直指,尤为冲破冲毁强敌的32 功臣)。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理 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法界) 。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事相, 统统都是事事无碍 法界也。如西方无情之水,可随人心宣扬妙法。若有碍,则不得随心)。 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净土法门虽包含四法界,可你读到而 能修的这个人,你千万不要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 果你执理废事,则事理两皆丧失)。 如人知意根最胜, 而废弃五根, 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好像一个人, 知道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意根作用最殊胜,而就要废弃他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可是要知道,要 是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你的意根也没有办法建立。因为意根所了达 的就是法尘境界,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执着的五尘落下来的影子。 为法尘。若废五根,则法尘亦无,意根则无所相对之境。故无地可得 建立)。唯即事以明理(只有即事相来明理体) ,由理以融事者(以 理体而融事相) ,方可无过(这样方可没有过错) 。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境界全部是我的心,而我的心现在又无明所染,全体妙境不得显露。所以虽知 性体本具,却又不能废除事相。理事圆融,去念佛,才能契合自己的 本来体性) 。早知师已饱餐王膳,而犹汲汲于献芹者,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早知道悟开法师你已经是饱餐王膳博学多闻的高僧了,而我现在还要急急忙忙地献上我自 己的粗见,不过是为了表示我穷子思归家乡的一点诚心,及要雪往昔 在家谤法的罪过呀) 。 【附记,献芹者:&&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 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 , 豪绅尝了之后 , 竟 “蛰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 浅陋.也说“芹献” 】复海曙师书 友人以时事新报征文启见寄(朋友以时事新报的征文启事寄 信来告知给我) 。光企座下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我希望座下 能够发挥佛祖的深妙道理,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 (一)直33 指见性是心非眼, (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三)眼入本 如来藏妙真如性, (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地大 周遍, (六)一心二门, (七)等七题,令光作论,而曰拟作模 范(海曙师提了七个问题,令印光大师对七个例题一一作论,并且说大 师作出来后,让大家都以这作表率)。光幼失问(求)学,长无所 知(印光我从小就没有上过学,长大了也一无所知)。兼以宿业深厚, 生即病目(并且我往昔的业障很深厚,生下来眼睛就闹毛病)。近十 余年来, 一切经论, 皆不能看(近十多年来, 一切经论, 都不能看)。 但只执持佛号,忏除宿业(但是我只执持佛号,来忏悔宿业)。企 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希望能够仗佛的慈力,快速的往生西 方罢了)。何能作论,况曰拟作模范乎(我这样一个人怎么能作论, 况且说此论还要打算给众生作样板,作模范呢)。其谦恭自牧,诚可 嘉尚(你若说我谦虚恭谨能够自己管束自己的态度,还可以得到些赞 许)。其意见错谬,有不堪详言者(但是意见观点错谬的地方,就有 太多不能细说的地方了)。夫欲发挥楞严起信之奥,何不取法乎 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及历代古德之注此经此论者,而反拟 以光作者为模范(你要是发挥楞严经和起信论的深奥之义,为什么不去取释迦如来亲口宣扬的楞严经,和马鸣菩萨的起信论呢,及历代古 德注楞严经、起信论的注解呢,而反过来却打算以印光我所作的注解 为模范)。 是何异儒者欲发挥二帝三王孔孟之薪传, 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为模范 (你这跟儒家的人想要发挥尧、舜二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孔子、孟子的亲传,不以四书 五经十三经作模范,而却以市井上的山歌牧童所唱为模范)。织师欲织回文古锦, 不取织锦者之法则以为模范, 而取编芦席者之法 则以为模范(你跟那个纺织师傅想要编回文古锦,你不去取织锦者的 法则以这个为模范,反而取编芦席人的法则为模范)。何颠倒一至于 此(怎么颠倒到这个地步呢) 【附记:回文古锦,就是很贵重的,年代很久远的,织有回文诗的锦缎。回文诗有个图,叫做璇玑图。最初的 作者是古代前秦的女才子苏蕙。为了换回丈夫窦涛之心,所写的诗词。 并织在锦缎上。苏蕙的“璇玑图”轰动了那个混乱的时代,大家争相34 传抄,试以句读,解析诗体,然而能懂的人寥若晨星。 “璇玑图”流传 到后世,又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伤透了脑筋。唐代女杰武则天,就“璇 玑图”着意推求,得诗二百余首。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 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 “璇玑图” 读法》一书,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 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康万民研究 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 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 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 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颜】 。虽然,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虽然如此,但是二人相交,宝贵在 各尽自己的所能)。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往昔有德圣童子看到佛很欢喜,于是他就把他堆成的沙子以真诚心捧着供给佛, 佛就欢喜纳受并为他授记。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阿育王。后来就是阿 育王把佛的舍利分了八万四仟宝塔,让佛法遍布天下)。以沙乃童子力所能办,其供之之诚,与供无上珍馐妙味,等无有异 (因为此沙是童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供的诚心,与国王所供的无上珍馐妙 味,是一样的一点也没有差别的)。今以光所易办之沙,供之座下 (现在我将以我易办之沙,即以我的力所能及的浅见,供养给座下)。固知无用,聊将其诚(虽然知道没有太大用处,也姑且略奉我的诚 心) 。倘亦用以涂地,庶可灭我罪垢,长我福田(假若你用来把它 涂地,方可灭我的罪过,长我的福田)。因将七题一串穿来,笼统 论之,以塞其责(所以将你提出来的七个题我一起把它串起来,大 概的说一下,来尽我的责任) 。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 凡夫之情见也(论说,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都不对,乃是凡夫的 情见)。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 (如果你执心一定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等,也是凡夫的情见。因我们这个灵 妙的心遍一切处,你不能定执它在内在外在中间,同时你也不能定执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如果你要是有这两种执着,就不是直指见性,就不35 是是心见,非眼见,就不是即此支末而显本来,指波即水的真正智慧。 [见性是指心见,不是真有一个眼睛去见.而是心的作用])。何也(为什 么呢)。以五阴(因为色受想行识五阴)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十二处) ,十八界 (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 ,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为七大) ,一一 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上面这些一一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我们的心,能够周遍法界) 【附记:由于我们不能够了解我们 的真心的时候,我们妄动无明,然后就把我们本来的与如来相等的德 能与如来相等的平等心,就落入到种种的分别当中,然后就有了五阴、 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也就是自己由于无明,妄在真心上分 别,打了二十五个结。若能从此体悟结缚,即入圣路。又应知“离一 切相”为显“空如来藏” ,以离一切相即得诸法空相。 “即一切法” ,为 显“不空如来藏” ,以诸法相虽空,但并非没有真如之体,万德具足。 于此之中, “离”时便是“即” , “即”时便是“离” ,离即不二,即是 显“空不空如来藏” 。 “如来藏” : “如” ,为不变、不动之义,指真心不 变之体。 “来” ,为真心随缘之用。故“如来”二字,即真心之体与用: 其体不变,而能起恒沙妙用,是即如来。 “藏”之义有三:一、宝藏。 一切众生皆具如是真心,而此真心具足一切如来性德,故是如来性德 之宝藏。二、藏者,密也,以此真性甚深不可思议,凡愚不可了知, 故有如秘密一般暗藏起来,唯有契入如来真智者,方能得其宝钥而开 启、明见之,故名此真性为“藏” 。三、此真性亦是三德秘藏之义。三 德者, 法身德、 般若德、 解脱德, 以具如是如来秘密三德, 故称为 “藏” 。 “妙真如性” : “妙” ,即不可思议之义,以此真性一体而具足万用,万 用而不离一体;又此体虽具万用,然其本体则恒常不变,不生不灭, 故称“妙” 。 “真”者不虚、不妄。 “如”者不变、不动、不坏】 。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如果你还执着有一个在和不在,这就是二,有能所的分别,那你就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不能够周遍法界)。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如来藏的妙真如性,它能够含育众生、佛,包括空包括有包括世间法包括出世间法,36 没有一法能够出离其外,没有一法不在其中)。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以凡夫情见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属于生灭,都不是真如,即 看不到本来的真如理体)。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就是断惑证真,成等正觉的佛,也不出生灭变化之外。这是在众 生的角度看)。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 如(如果以圣人的角度智慧去观察的话,不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本 属不生不灭)。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就是五 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 它全体也是真如不变之体, 也是不生不灭)。 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从本以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 可以得到)。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再进一步的去观察的话,真也不立,你所执着真如的名字都不能去执着。因为众生迷 了,针对众生的迷,没有办法就立了一个真如的名,等到你真正的清 醒了时候,在你的心性上连真如的名字都不立,心性是清净无染的)。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一心的名词你都找不到,还讨论什么一心生灭门、一生真如门呢,这都是戏论,这是站在究竟的角 度上去说的)。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如 果你能这样的去体悟的话,那就是究竟的真如,究竟的如来藏妙真如 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观察五蕴之相,没有一个真实性,是唯心之所现,众生的迷执所现出来的五蕴之相,所以于智慧照见以后,然后你才知道我为什 么有种种的苦恼,原来是我的执着所变现出来的幻觉,最后你恢复到 自己的心性了圆满菩提,才知道是自己本来的心性本来的智慧,并不 是另外有一个什么东西可得,只不过是自己的本来性德)。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著者(上面我说的那些话,是印光我二 十年前偶尔梦到的)。 今承其雅意, 献于座下(今承海曙师你的美意, 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详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光之 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如果你说不能这样说,要把七个问题一条一条的分而论之,详细的将它的文义、语气、脉络、大义、 旨趣,一条一条的把它分析开,就不是印光我衰老颓废之人的想法看37 法,荒疏学业之人,所能够办理的)。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请 你去求那些古德吧, 及当代的讲师)。 自能畅 (畅悦) 座下之本怀 (的 本来心愿) , 惬座下之素志耳(自然就能够满意你座下平常的志向吧)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四明,宁波四明山。观宗寺,位于宁波市区宁灵桥路莲香巷,坐西朝 东与延庆寺相毗邻。该寺原名十六观堂,北宋元丰年间(l078-l085), 比丘介然修净土之法,募缘结屋六十余间,中间建宝阁,环以十六室, 因名,后几经兵火,又几度重修,并扩建了弥陀殿,大悲殿,水陆堂, 藏经阁,禅堂及离堂,库房,客堂等,同治七年(l660 年)置大钟,又 添佛像多尊。民国元年(19l2 年),天台宗谛闲住持寺院,扩充殿宇, 重整规模,始正式命名为观宗讲寺,寺属佛教天台宗,兼容禅、净土 教义,在日本等国颇有影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接手书,并显感利冥录,不胜欢喜(接到你给我的信和显感 利冥录这本书,心中十分的欢喜)。知谛公此番讲经,比前次更觉 光辉(我知道了谛闲法师,这次讲经,比上次更觉着心中光明)。因逐 一看毕,即送余人(因此我把这书逐一的看完,立即就送给其他人 看)。多有见闻,深为诧异(可是很多的人看到这本书以后,深深的 感到惊异)。私相谓曰,谛公已证圣果,关帝(关羽,佛门把他叫 作伽蓝菩萨)尚未明心(私下互相说,谛闲法师已经证到了圣果,至少 是阿罗汉果,可是关帝还没有明心见性)。光闻而谓之曰,此事须 从白(白芝即北京城皇庙的城隍)关(关帝)用心处究,则事理两当, 绝无滥圣屈贤之失(我听到这样的事情就说, 这个事情要从白芝跟关帝这两个人的用心处来体究,那么事跟理两相稳当,绝对不会有混滥 圣人跟屈下贤人的过失)。白公且置弗论(白芝城隍我们且先放在一 边不要论他)。夫关帝者,在生时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就说关帝在生时,我们就知道曹操对关羽用美色、金钱、官位,统统都不能改变他的志向,真是富贵不淫(迷惑之义) ,贫 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殁后皈依智者,愿为伽蓝,护持佛法(关羽被江东的孙权杀了以后,他在湖北当阳县的玉泉山上显圣,没38 有脑袋骑着马,拿着大刀在天上飞,他在喊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当 时普净法师在此修行。普净法师出庵指点教化他道: “昔非今是,一切 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关将军被吕蒙所害,大喊还我头来。 然而,将军生前,诛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那些人的头,又叫 谁还呢?”关羽听了普净的法语,恍然大悟,心悦诚服,于是皈依普 净,后人有诗赞曰: “丈夫生死气盖世,化作伽蓝始于兹。香客更传普 净语,一问千载万人思。 ”上面所说出,三国演义。只为参考。而《佛 祖统计》卷六记载。公元 592 年十二月,智者大师至此玉泉山修行, 先在树下禅定,七日之中,降服蟒蛇及各种妖魔之象,后关羽显圣, 请求大师原谅,并以神力七日为大师建伽蓝。皈依智者大师。受五戒。 为佛教护法。此应为作护法之始)。自智者至今千三百余年(从智者 一直到现今清末经过了一千三百多年)。天下丛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 乘愿宏法者(天下丛林的主人即寺院的主持,多有法身大士 再来,乘愿宏法的)。关帝一一护持亲近,岂至于今,尚有未了, 而求决择开示于谛公(关帝既然是护教伽蓝, 有贤圣僧他就一一护持亲近,怎么会到现在,还没有明了心性,反而到谛闲法师那里去求决 择开示心地呢)。 何聪明如帝君, 而复愚钝不蒙法益之如是乎(那 里会有关帝这样聪明绝顶的人,而愚钝的这么多年来不能够蒙受佛法 的利益呢)。是大有说(此是大有说法,不是你们想得那样简单)。现今时值末法,僧多败类(现在正好处于末法时期,僧多败类)。只知 著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只知道穿一件大领僧衣,即名为僧)。僧之 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出家为僧的意义在哪里事业是什么,大 多数都不知道,滥寄在僧众当中)。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纵能研究 佛法,终皆下视僧侣(在俗家之人有信心的,纵然能够研究佛法,可是由于他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僧人,在他们心里最终也会产生轻视僧 侣的想法)。其不信者,见彼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遂谓僧皆如是,佛法无益于国,有害于世(本来就不信佛的人,看到在人间游走,造作种种染业的僧人,于是说僧人都是这样,佛法没有利益 于国家,有害于世间)。因有此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故,关帝护法心切(因为有此中的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的原因,关帝圣君护法39 心切)。以京师乃天下枢机之地,高人名士,咸来莅止 (因为北 京首都是天下枢机之地。即机要之地,高人名士贤人,都来到北京居 住)。遂现身说法,请谛公之开示(于是关帝现身说法,请谛公老法 师来开示)。祛彼在家我慢邪见之凡情,振兴劣僧无惭无愧之鄙念(去除你们这些在家人的那种我慢贡高,邪见执着的凡夫心,让没有 惭愧之心,怀有粗鄙念头的下劣僧人能够震动警醒,兴起惭愧心)。古 人称如来不未┱胫 (佛世之时,阿耨楼陀尊者眼盲,他的衣服坏了就问,谁能帮我补衣服呀,佛说我来吧,阿耨楼陀就说,佛您不 是福慧圆满的人吗,你为什么还要做这事情呢。佛说,福慧圆满还怕 福多吗),曰如八十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八十的老翁在那里跳 舞,好像不符合他的身份,可原因却是为了教导儿孙跳舞。关帝他来 伏请谛闲法师,他的目的也是这样)。光于关帝此举亦然(印光我认 为关帝他的举动也是一样) 。此虽系盲猜瞎断,若质诸关帝谛公,当皆点头微笑,不露否否不然之声迹矣(此虽然是我在这里盲猜瞎判断,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在关帝和谛闲法师的面前,他们俩一定会 点头微笑,不会露出不是不是不然的声音和迹象的)。如上所说,且约迹论(如上所说,都是从事相上来论的)。至于关帝谛公之本, 唯关帝谛公自知,光何能测度而评论之哉(至于关帝和谛公的根本,是何菩萨再来,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我怎么能够去猜测来评论他 们呢)。 根敏道心虽切 (根敏法师道心虽然很恳切) , 恐规矩不洞 (怕 的是不懂规矩) ,不解用功法则(不明白如何去用功) 。祈教以量力而为(希望你教他要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 遂难亲获法利矣(于是很难亲获佛法的利益)。闻某某不善用心, 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听说某某不善用心,致使吐血不止, 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大家也就明白了应怎么样的去用心)。 【附记: 《冥感冥异录》是徐蔚如居士记载谛闲法师于 1918 夏,在北京讲经期间发生的一件奇事。由当 时的城隍白知降坛礼请谛闲法师说法。并有感周仓临坛。并闻法。 】与佛学报馆书(节录)40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 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前,在因地当中修行,他为了求法,把身上皮剥下来做纸,把自己的 骨头当作笔,刺血当墨,拿骨髓为水。佛今生舍兜率降王宫于此世间, 开示说法,来开示众生悟入佛知见。而法宝所说的义理佛知见,就是 我们自性本具之理,此理万古如如不变)。 【附记:涅经十四曰: ‘我 住雪山天帝释为试我变其身为罗刹,说过去佛所说半偈,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我于尔时闻半偈心生欢喜,四顾唯见罗刹。乃言:善哉大 士若能说余半偈,吾终身为汝弟子。罗刹云:我今实饥,不能说。我 即告曰:但汝说之,我当以身奉大士。罗刹于是说后半偈,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我闻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树、若道、书写此偈,即 时升高树上投身于地,尔时罗刹复帝释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 十二劫。 】 佛学丛报一书, 直使佛法流通中外, 含识尽证一乘(佛 学丛报一书,直接就让佛法流通于中外,有情众生看到这个书以后都 能够修行佛法, 都可以证道一乘真实)。 但以世俗读书, 绝无敬畏(但 因为世俗人读书,绝没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 ( 早上起来也不加刷牙漱口,上过厕所以后也不去洗 手)。或置座榻,或作枕头(或者把经书放在床榻上,或者是把经书 放在枕头底下)。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晚上躺在床上去看经 书,就与自己的内衣放在一起) 。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在桌子 上去读书时,跟其它的一切杂物乱放在一起)。视圣贤之语言,同破 坏之故纸(视圣贤的语言,如同破坏的旧纸)。漫不介意,毫无敬 容(一点也不注意,一点也没有恭敬的仪容态度)。甚至书香家之妇 女,花册皆是经传(乃至于书香人家的妇女,把花册用经书或佛学 丛报的画皮来包装。花册即装潢精美的小册子) 。世禄家之仆隶,揩 物悉用文章(世世代代都享有禄位人家的奴仆,擦物都用这个文章)。 种种亵黩,难以枚举(像这样种种沾污轻慢不恭敬的事情,难以一 一例举) 。积弊已久,习矣不察(像这样的毛病由始以来,就已经 积聚的很久了,大家都习惯了没有感觉) 。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 免亵黩(如果不能够特别的指示出恭敬得福,亵渎得祸的道理,这些41 人决定还是难免轻慢和不恭敬)。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没有得到利 益,先获这轻慢的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怜悯这样的无知, 需要预先给指陈出来) 。若以愚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若以我 的意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名标其傍,如常书式(就把名字标 在旁边就可以了,像平常书的板式一样 )。中间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则数句,多则十余(在书皮的中间写上伽陀,或作一篇散文, 少则数句,多则十余句)。言须简明,字须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