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去逝要成立治伤委家长委员会领导小组吗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创伤康复学术会议纪要--《伤残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创伤康复学术会议纪要
【摘要】: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创伤康复学术会议纪要由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共同主持、承办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创伤康复学术会议于1995年8月6日~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
【关键词】:
【分类号】:R49-27【正文快照】: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创伤康复学术会议纪要由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共同主持、承办的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创伤康复学术会议于1995年8月6日~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的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津山直一;;[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0年02期
;[J];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93年01期
卓大宏;[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励建安;[J];现代康复;1998年04期
戴培梁;[J];镇江医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J];中国疗养医学;2001年01期
李常威;[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01期
陈仲武;;[J];中国医刊;1983年09期
聂章宪;;[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南登昆;;[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刘若春;高兰;安婧;;[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吴忠早;;[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艾长山;;[A];2008'康复医学科主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褚立善;;[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余瑾;赖新生;吴永毅;;[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罗文波;;[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周斌;;[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周谋望;付桂敏;李淑兰;;[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励建安;;[A];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康复医学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罗春;[N];家庭医生报;2008年
赵宗祥;[N];中国医药报;2008年
孙树菡 毛艾琳 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N];中国社会报;2009年
申玉彪;[N];深圳特区报;2004年
罗刚;[N];健康报;2007年
顾泳;[N];解放日报;2008年
黄静;[N];人民政协报;2003年
陈亚伟;[N];人民日报;2008年
刘燕玲;[N];健康报;2008年
田雅婷;[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嘉利;[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邢艺凡;[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常馨;[D];吉林大学;2008年
刘景隆;[D];吉林大学;2007年
张宇;[D];清华大学;2007年
李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李先花;[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王瑞利;[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关莹;[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宋畅;[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马晓东;[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全文阅读 作者:吴东平
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全文阅读 作者:吴东平
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全文阅读 作者:吴东平 《近现代名人的后代》由www.niubb.net搜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全文阅读页面。品家史读人生: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作者:吴东平鲜活的家史 壮阔的人生我国的现代史,以其波澜壮阔的推翻帝制、抗日救亡、建设新中国为主要内容,其百余年间涌现了众多的志士名人。对于这些志士名人,由于历史的记载和传记作家的传播,人们大多了解;而对于他们的后代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知之甚少。但是由崇敬名人而欲探晓其后代子孙生活情状的社会心理却是普遍而强烈地存在……鲜活的家史 壮阔的人生/汪又发2006年的新春,各地书店的书架上摆上了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名人后代丛书。《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就是其中之一。这本定位于大众读物的书,印刷精细、文图并茂、语言通俗而充满激情。作者以庄敬的情怀和写实的手法,不演义、不虚饰,真切地记述了我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科技、艺术等各方面的24位名人以及他们的68位后代荣辱兴衰的人生轨迹。如: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长女孙娫:红颜薄命 /次女孙婉:一生备受骨肉分离之苦 /子孙科:爱读书的国民党高官 /长孙孙治平:时刻惦记着祖父 /三孙女孙穗芳:为祖父皈依佛门 /四孙女穗芬:中美贸易的红娘布衣将军冯玉祥//次子冯洪志:将门出身的科学家 /四女冯理达:中华奇女 /幼子冯洪达: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孙女冯丹龙:演讲轰动国会山;外交奇才顾维钧//长子顾德昌:顾家的大孝子 /次子顾欲昌:背离了父亲的愿望 /三子顾福昌:无意外交生涯 /女儿顾菊珍:联合国的巾国英雄。阅读这一卷卷名人家族鲜活的家史和其壮阔的人生,其激动的感觉实在可与观看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艺术人生》相媲美,甚至更为强烈而隽永。我国的现代史,以其波澜壮阔的推翻帝制、抗日救亡、建设新中国为主要内容,其百余年间涌现了众多的志士名人。对于这些志士名人,由于历史的记载和传记作家的传播,人们大多了解;而对于他们的后代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知之甚少。但是由崇敬名人而欲探晓其后代子孙生活情状的社会心理却是普遍而强烈地存在着。《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一书虽是为满足人们这一普遍的心理需求而写,但完全不同于那些以名人逸闻趣事猎奇的地摊杂志和某些呆板单一的传记作品。它以民间家史式的结构、撑伞式的动态记述,由名人撑开后代家族,由后代家族撑开时代生活,把名人的后代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让人们不仅了解、感受那些名人后代“在政治风云中的升腾与沉沦;在事业与工作中的进取与失败;在爱情与生活中离奇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同时也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名人的后代犹如特殊的种子,散播于人生的山川平原之中,总是处在享受名人光晕而又痛苦于名人光晕的双重况味里。尽管如此,从他们各自平凡或不平凡的生活轨迹里,人们仍然可以鲜明地看到他们都持有一根共同的支撑人生的精神支柱,那就是“子承父志”——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正如18世纪英国政治家巴尔福(Balfour)所说:“从父亲那里,我得到更美好的爱、教训与典范。”名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名人是社会历史质量的标杆,名人的后代是现实生活亮眼的浪花,名人及其后代作为一个整体无疑包含着绚丽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人生哲学。因此,名人不仅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字眼,更是人人向往的做人境界。不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民族和地区,人们总是喜欢名人,总是希望以名人为榜样来设计自己的人生,成就一番事业。虽然更多的非名人的后代没有名人的后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先条件,但是可以推想,通过《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这本书,他们同样能够得到人生中“更美好的爱、教训与典范”。 确实,阅读这本好书,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对名人及其后代探奇的心理,更有培育亲情与激励心志的双重功效。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吴东平教授,积儿时所爱达于今天,引导读者走近名人的后代的良好用心吧!书包 网
想看书来书包网前 言对名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我来说由来已久。应该说,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喜欢名人,特别喜欢那些为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名人。既仰慕他们名垂千古的芳名,更为他们所创立的丰功伟业所倾倒,还特别想了解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秘诀和做人的准则。因此,有关名人的书自幼就特别喜欢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不但没有减弱,似乎越来越浓,因此一有余暇,不只是看一些关于名人的著述,还动手写了几本关于名人的小书。后来,又觉得光了解这些名人本身的事迹还不够过瘾,于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总想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子孙后代的情况,由此对他们的后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便产生了想写一点有关这些名人后代的书。这大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爱屋及乌的情怀所致。如果说名人是茫茫宇宙中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那么名人的后代则是环绕在明星周围的星群,它们有的光彩夺目,有的暗淡无光,有的像流星划过天际,有的则比明星更耀眼……名人的后代由于受家庭文化的熏染程度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各自所描画的自身人生轨迹也有所不同。他们中有的人走出先人的光环,完全凭借着个人的奋斗,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终于取得了成功;有的沿着先辈的足迹,去开创新的事业,创造新的奇迹;也有的与他们的前辈背道而驰,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崭新的人生道路。《名人后代丛书》是一套记述中国历代名人后裔的书籍。先期推出的《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和《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将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中国历代50余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及企业家的200余个后代在事业、生活、爱情、婚姻及家庭等方面极富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生活画卷。为了使广大读者对这些名人的后代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本丛书首先对入选的50余位名人本身的婚姻及其后代繁衍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对他们后代中的佼佼者,即本身就是名人的后代进行了较系统的叙述,同时又对那些后代不是名人的也用了不少的篇幅进行介绍。这样做,旨在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名人的家庭及其后代的兴衰与荣辱。读者披阅此书,既可从中了解到这些名人后代在政治风云中的升腾与沉沦,在事业与工作中的进取与失败,在爱情与生活中离奇、坎坷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最主要的是还可从该书中寻觅到支撑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支柱,恐怕难以存在,何谈振兴?一个人失去了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本丛书从不同角度,对名人后代的人生境遇和成功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和介绍。这些内容应该说对于当今社会上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启迪,或许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成才的答案吧!在写这些名人的后代之时,我们既没有动用文学上常用的想象,更没有去编织杜撰,而始终采取写实的手法。事出有据,绝无演义与虚饰,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这些名人后代的荣辱与兴衰。在匆促短暂的时间里,得以完成《名人后代丛书》的写作,其激情首先是来自这些名人太多的动人故事及感人的事迹,其次来自于湖北人民出版社愿意为本书付梓的诚意,以及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名人的资料很多,而有关他们后代的资料则较少,尤其是那些后代不是名人的资料更少,即使有,也都零零碎碎地分散在有关他们的先辈的资料之中。因此,该书涉及到的资料来源面既广,且又复杂。由于篇幅的限制,书中所用资料不能一一注明出处,祈望各位宥谅。同时要特别感谢那些为本书提供丰富资料的不知名的许多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吴东平日书包网 木匠出身的画坛巨匠齐白石(1)&b&  齐白石其人&/b&在中国近代史上,齐白石()是一位于诗文、书法及篆刻造诣极高的绘画大师。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湖南湘潭人。1864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家境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时,齐白石上了不到一年的私塾,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12岁时学木匠,15岁时开始雕花,并自学绘画。27岁时分别师从胡沁园、王湘绮等人学习绘画,攻读诗文,并自学篆刻。从此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1946年,齐白石受徐悲鸿之聘任北平艺专教授,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1957年谢世,享年92岁。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山水画》等传世著作。齐白石老人一生勤奋创作,“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这就是他在艺术上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据说1953年一年之内齐白石画有大小作品6000多幅。他在艺术上受陈师曾、吴昌硕等人影响较大,专长花鸟,尤工虾、蟹、蝉、蝶、鱼、鸟。其画水墨淋漓,充满着自然和生活气息,因而深受人们欢迎。而今,他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卖到30至100万港元的天价。齐白石老人其画品与人品都备受人称道。他一生视绘画为“寂寞之道”。这既是他人生恪守的信条,也是他在事业上成功的秘诀。齐白石爱恨分明,当日本侵略者攻入北平时,他拒绝日本人施行的各种利诱,退回了当时美术学院教授的聘书及馈赠,并在自家门上贴出“官出民家主人不祥”的告白,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等人来往。齐白石老人一生娶有二位夫人。他的第一位夫人陈春君与他是同乡,比齐白石先生大1岁。陈氏13岁时到齐家做童养媳,24岁时圆房。当齐白石到北京后,陈春君在湖南老家主持家政,抚养儿女,让丈夫安心在外,毫无后顾之忧。1940年,陈春君在家乡去世,时年78岁。齐白石得知死讯时,远在北京因山河阻隔,没能见上一面,便作了一副挽联:“怪赤绳老人,系人夫妻,何必使人离别;问黑面阎王,主我生死,胡不管我团圆。”陈春君生育3男1女。长子良元1889年7月出生,次子良黼1894年出生,三子良锟1902年出生。女儿阿梅,1898年出生,早夭。在陈春君的三个儿子中只有第三子良锟继承父业,在画坛上颇有名气。齐白石先生的第二位夫人叫胡宝珠,1902年出生,原籍四川省丰都县转斗桥,父亲是个篾匠。胡宝珠夫人早年在湘潭齐白石老人的一个亲戚家当婢女,那时的胡宝珠长得十分标志,年轻的齐白石一见到胡宝珠便对她满心欢喜,其后,在齐白石的原配夫人陈春君的周旋下,齐白石便与胡宝珠成婚,当时胡宝珠只有18岁。婚后,胡宝珠操持家务之余,则陪伴齐白石作画。时间一长,胡宝珠也能指出齐老作品中的巧拙,还能辨别出哪是齐白石的珍品,哪些是别人的伪作。其后,胡宝珠也能用笔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并且很传神。胡宝珠生有4男,他们分别是良迟(1921年出生),良已(1923年出生)、良年(1934年出生)和良末(1938年出生),以及两个女儿良芷和良尾,其中良年和良尾早夭。在齐白石老人的众多子女中,大多继承了父业,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成为画坛高手。&b&  四子齐良迟:“齐派”杰出传人&/b&齐良迟(),字子长,著名书画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研究室顾问。齐良迟是齐白石先生第四子,母亲是齐白石先生的第二位夫人胡宝珠女士。1921年,齐良迟先生出生在湖南湘潭。从10岁开始,他便在父亲的教诲下,学习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正是父亲的严格要求,使齐良迟对中国画的写生、临摹以及双勾等一招一式掌握得极其准确,为日后绘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一深厚的功底,16岁的齐良迟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齐派大写意花卉时,就出手不凡。他首次创作的《芭蕉图》就得到了父亲齐白石的好评,齐白石看了儿子的《芭蕉图》后大加赞赏,并在画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子长(齐良迟的字)初学能意造画局,可谓有能学之能,予喜。”父亲的鼓励,坚定了齐良迟从艺的决心。1941年,20岁的齐良迟考入辅仁大学美术系,第一学期结束时,考试时的两张国画得分都不高,一张得78分,另一张只得了59分。齐良迟并不气馁,相反学习更加刻苦,并开始学习西洋画,终于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辅仁大学。在学画的同时,齐良迟先生从小就跟随一代篆刻宗师的父亲学习治印。幼年的齐良迟,每当父亲治印时,他常常帮助父亲做一些磨印石之类的辅助性工作,因此从小对篆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辅仁大学后,曾师从陆和九先生研读秦汉玺印,开始学习“双侧入刀”的治印方法,随后又跟随父亲学习治印,又学习了“单侧入刀”的治印方法,从此他在治印时,在以“单侧入刀”为主时,又吸收了“双侧入刀”法之长,使齐派篆刻艺术得到很好的发扬。齐良迟先生自幼跟着父亲学做诗。根据父亲的安排,他先熟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后读陆游、纳兰性德等人的诗词,此间,齐良迟还研读了父亲齐白石的诗。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木匠出身的画坛巨匠齐白石(2)为了提高自己诗词的写作水平,30岁的齐良迟曾拜近代语言学大师黎锦熙先生学习平仄,先后学了有关诗韵、词韵及词谱等方面的知识。从此齐良迟先生的诗不仅内容丰富深刻,而且在形式上也十分工整,意境隽永,韵味绵长。齐良迟先生的书法也是在父亲的亲自教诲下学得的,其书法集柳公权、李北海、郑板桥、金农及其父亲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书艺风格。齐良迟先生同他父亲一样,在诗、书、画及篆刻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造诣。齐良迟先生除爱好诗、书、画及篆刻外,还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他自己曾设计安装过无线电发射机,受到过有关方面好评。新中国成立初期,无线电人才缺乏,他从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只在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教了不到一年的国画,就应北京电信局之邀,进入该局无线电处工作,想在无线电方面去发展自己,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然而,因父亲年事已高,加之体弱多病,为了照顾父亲,继承好齐派艺术,经周恩来总理安排,齐良石辞去了北京电信局的工作,回家专门伺候父亲。在此同时,继续学习父亲的齐派艺术,终于使他成为名重艺林的“齐派”艺术的掌门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居然被红卫兵宣布为应该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四旧”,那么作为齐派艺术杰出代表的齐良迟先生,也成了造反派们批斗的对象,被红卫兵定了三大“罪状”,一是“里通外国”,其根据是齐良迟先生与在台湾的妹妹齐良芷经常书信往来;二是“历史不清”,青年时代的齐良迟参加过业余无线电协会,并为国民党92军政治部修理过收音机、扩音机;三是“黑五类”,父亲齐白石被视作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文艺家,其画被称之为“黑画”。正是这三条莫须有的罪名,致使他下放劳动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这期间,齐良迟先生及其全家除了精神上受摧残外,经济上也陷入极度的困难之中。穿的是好心人送的一些破旧衣服,有时还连锅盖都揭不开。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像青年时代的父亲一样背起锯子斧头走街串巷,帮人家修理门窗、条凳,干起木匠活来。那时干这一行的人太多,靠这项手艺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一年的春节,他手中分文没有,没有办法,齐良迟先生叫儿子把做木工用的刨子拿到委托行去换钱,委托行的人见是一只新刨子,拒绝接收,就这样儿子将刨子拿回来,父子俩将刨子砸旧了后,再在上面抹上一些黑灰。这样才换几个钱,买了一点面粉,全家人吃了一顿饺子。粉碎“四人帮”后,齐良迟先生重新拿起画笔,使齐派艺术再现生机。1988后,齐良迟先生为周恩来诞辰90周年绘制的九尺巨幅《荔枝图》,深为邓颖超的喜爱,同时为刘少奇画的《喇叭花》被有关部门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齐良迟先生长期受父亲的熏陶,与其父亲一样,不仅有高格的“画品”,更有崇高的人品。那还是齐良迟先生年轻时候的一天,已在画界颇有名气的他来到父亲的画室,请他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名字,父亲当时没有吭声。第二天,父亲告诉他,书斋名已取好了。齐良迟拿过来一看,是“补读斋”三字,心里开始有点不舒服,转而一想,这三字正体现了父亲平时教导他的“艺无止境”,这无疑是父亲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从而按照父亲的要求,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下去,终于登上了艺术的高峰。齐良迟先生平时常告诫他的学生,作为一名画家,除了追求艺术的极致之外,更要“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劳更立碑”。因此,他一生平凡、淡泊。只求多服务于社会大众,服务他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齐白石老人的一位学生去世了,留下他的老伴孤身一人,生活无着落。齐良迟先生得知后,每月给他送去生活费,10多年从未间断。20世纪末期,有个素不相识的浙江农村青年,爱好绘画,慕名前来京城拜齐良迟先生为师学画,齐先生为这位青年认真无偿作了指导,临行前还作了一幅《雏鸡图》相赠。这位青年回乡后,家乡正遭水灾,房屋被水冲毁了,他将此情况写信告诉齐先生,接信后,齐先生又绘一幅《双鱼图》,寄给了这位青年,信中还写了这样几句话:“家人平安就好,这幅《双鱼图》属水族,不怕水,补为纪念。”有位河南籍的解放军战士叫刘国亮,自幼喜欢篆刻艺术。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刘国亮带着自己刻的100多枚印章,敲开了北京齐白石的故居门,拜访了齐良迟这位齐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当年迈身体情况又不太好的齐良迟老师见到这位求艺心切的小战士时,急忙将他带进书房,并对刘国亮带来的100多枚篆刻逐一加以评点,还向他讲授了齐派篆刻的艺术风格。正是在齐良迟先生的指导下,刘国亮的篆刻水平迅速提高。10多年后,刘国亮刻出了3000多枚齐派印章,其篆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国内一些重要的书法篆刻展,致使他的作品在军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国亮的力作《毛泽东诗词》50米篆刻长卷,还参加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并获得银质奖章。1998年,淮河流域的安徽、江苏两省部分地区发生水灾,得知此消息后,齐良迟先生立即组织百余名书画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书画捐赠活动,所得款项全部通过民政部转交给苏皖灾区的群众。木匠出身的画坛巨匠齐白石(3)1998年全国人民奋力抗击洪水之际,齐良迟老人积极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捐画捐款活动,还组织书画家举办大型赈灾义卖笔会,将其所得的6万余元,和个人的5万元,分别捐送给中国国际红十字会和北京慈善协会,转交灾区人民。&b&  幼子齐良末:人称“小齐白石”&/b&齐良末(1938—  ),著名画家,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北京书画研究会会员,北京残疾人协会顾问。齐良末是中国画坛巨匠水墨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小儿子。他出生时,齐白石先生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因此,齐白石先生给他的这个儿子,也即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儿子,取名时在良字后加一“末”字。齐良末出生时,白石老人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日寅时,钟表乃三点二十一分也,生一子,名曰良末,字纪牛,号耋根。”齐白石还在良末的命册上批道:“字以纪牛者,牛,丑也,记丁丑年怀胎也。号以耋根者八十为耋,吾年八十,尚留此根苗也。”齐白石老人对他的这个小儿子特别钟爱,夫人宝珠难产去世后,他就一直将良末带在身边。齐良末8岁时,齐白石老人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绘画,还专门为他制作了作画的范本。10岁时,父亲教他画的《钟馗捉鬼图》备受人称赞。良末先生自幼受父亲熏陶,聪颖勤奋,经过多年努力,他对中国画的构思极富特色,他笔下的鱼、虾、昆虫等艺术形象极富齐白石老人的风范,其画功与齐白石极为相似,因此他被许多喜爱收藏齐白石绘画作品的日本友人誉为“小齐白石”。齐良末先生在艺术上牢记父亲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导,吸取了齐派艺术的精髓,在父亲的基础上,始创了“红花墨叶”的画法,把齐派艺术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为齐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非典”期间,他的哥哥齐良迟先生在北京去世后,在齐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中只有齐良末先生一人了。齐良末先生作为一名画家,像他父亲一样,除了艺术之外,他更关心社会、关心他人。2003年春夏之交,当“非典”在中国大地上肆虐之时,齐良末先生在兰州举办了“齐良末献爱心抗击非典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给那些奋斗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兰州地区的白衣战士们。在此事之前一段时间,齐良末先生得知一家在辽宁的亲戚中毒住进了医院,急需大量现款急救,良末先生二话没说,就亲自迅速从银行取出6万元,急忙赶到北京西外大街邮电局,请求邮电局营业员帮他在2小时内将汇款汇到辽宁。辽宁亲戚收到这笔款后立即送到医院,经医生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事后,齐良末先生特意创作了一幅画赠送给西外大街邮电局,对该局营业员表示感谢。&b&  幼女齐良芷:与母亲感情最深&/b&齐良芷(1931—  ),齐白石老人的小女儿,现为中国画研究会会员,深圳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主席。1931年出生在北京,她出生时,父亲齐白石年近70,母亲胡宝珠不到30岁,她是父亲最小的女儿。齐良芷自幼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习画,从临摹、写生一直到创意,深得父亲的真传,使她成为白石先生绘画艺术第二代传人中不可多得者。在父亲的培养下,齐良芷在绘画上具有娴熟而深厚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经她个人努力,又对传统的用笔技巧、方法多有创新。齐良芷女士曾先后多次游历过祖国的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她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和大自然。齐良芷女士擅长中国水墨画,尤善鱼虾、山水、花鸟、草虫及果品等。齐良芷女士的作品在北京、深圳、南京、广州、珠海及香港等地举办过多次展出,另外,她的作品还到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参加过国际画展,并获奖。其作品被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收藏。她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她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1992年,齐良芷女士入选英国剑桥大学《杰出妇女》一书,同年被美国传记学会编撰的《国际名人大辞典》选为国际文化名人。齐良芷女士作为齐白石先生的幼女,有着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她自幼深受父母的宠爱,因而特别淘气。有时放学后,小良芷不回家就和自己的小伙伴们跑到铁路边去玩,以至有一次将书包也弄丢了,她找书包迷了路,害得全家人到处寻找,直到半夜三更才回家。还有一次,母亲带着小良芷和她的二姐上街买东西,母亲给她的二姐买了一双鞋,小良芷认为妈妈偏爱姐姐,回到家里便朝着母亲大吵大闹,怪她不给自己买鞋子,还跑到房间去穿上妈妈前些时刚给她买的一双新皮鞋,拼命朝墙上踢,一边踢,一边嘴里还喃喃道:“看你们还给不给我买鞋子,看你们还给不给我买鞋子!”可家里的人都望着她笑,天真的小良芷于是又跑过去朝着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们乱踢一阵之后才罢休。每次小良芷淘气时,爸爸妈妈总会“演双簧”,父亲拿起小木棍威胁着要打她,母亲则跑上前来护着小良芷,一边还哄着说:“我的宝贝乖,再不会闹事了,再不会闹事了。”一边耐心地劝说女儿。等到小良芷不哭了的时候,母亲总是将她抱在怀里,告诉她,刚才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这样做的危害有多大,并反复叮嘱她:“我的小乖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要学你爸爸,有志气有出息!”就这样,小良芷特别喜欢母亲,对母亲的话也特别爱听。书包网 木匠出身的画坛巨匠齐白石(4)1943年12月,齐良芷的母亲不幸去世,那时的齐良芷虽然只有13岁,但是她得到的母爱却是很多很多。晚年的齐良芷,每当想起慈祥的母亲时,仍然不禁潸然泪下,常在梦中因思念母亲而哭醒了。1984年,出于对母亲的怀念,齐良芷带着毕业于北京画院的女儿媛媛一同来到四川丰都县母亲胡宝珠的老家,去追寻母亲的足迹。齐良芷女士在丰都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寻找母亲老家的遗址。为了表示对丰都领导的感激之情,齐良芷女士和女儿均向丰都县委、县政府捐赠了不少作品,并建议在丰都的名山——重要的旅游地建造一座纪念齐白石与胡宝珠的“良缘亭”,并表示愿意捐款赞助建亭。1988年,“良缘亭”终于建成。从此,齐良芷了却了两桩心愿:一是以此表示对母亲的养育之情的回报;二是替母亲感谢家乡人民对她的关心。齐良芷女士不但在艺术上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其为人也颇似其父。当年,向齐白石老人求画者很多,齐白石老人总是无偿送给他们,而今向齐良芷求画者也不少,她同样也不计金钱。一天晚上,国家芭蕾舞团有两个年轻的女演员在出国前,特意向齐良芷女士求画,并拿出20元钱作为酬金。齐良芷一见钱,她的心似乎被刀猛刺了一下,就对那两个演员说:“我不卖画,你们要买请到荣宝斋去,那里我的画400元一幅。”那两个青年演员愣了半天,以为齐良芷嫌钱少不卖,齐良芷说:“那好,我出200元,请你们两位当场为我跳一段芭蕾舞吧!”齐良芷女士这样一讲,两个演员才恍然大悟,脸刷地红了。齐良芷这才热情地请她们坐下,并说:“我可以送给你们一幅画。不过,你们年轻人千万不要以为金钱万能,钱可以买到一切,那就错了。”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1)&b&  孙中山其人&/b&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政府总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成人后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此而得名。日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10岁以后,开始在广州、香港等地学医,学成后主要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在此同时,开始从事反清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清廷的主张遭拒绝后,逃往檀香山继续从事反清活动,创立兴中会,并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主持成立中国同盟会,并系统地提出三民主义的主张。在这期间,还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虽然屡遭挫折,但是斗志弥坚。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他创立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的国家。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并任总理。1923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实行国共两党合作,从而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孙中山先生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原配夫人卢慕贞,卢慕贞婚后为孙中山先生生下独子孙科和两个女儿孙、孙婉。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相爱,决定与卢慕贞协议离婚。离婚后,卢慕贞一直居住在澳门孙公馆。令人敬佩的是,卢慕贞与孙中山离婚后一如既往地支持孙中山先生所从事的革命事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卢慕贞把自己的养女婿送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中去。孙中山先生的第二位夫人是宋庆龄。宋庆龄女士自幼生长在一个父母都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充满西方文化的家庭之中。1908年,宋庆龄女士与妹妹宋美龄(后成为蒋介石的夫人),一同赴美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里斯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回国后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并与孙中山产生感情,主动表示爱慕之意。日,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女士在日本东京结婚。1922年,陈炯明叛变,逃亡途中,宋庆龄女士不幸流产,从此再无生育。另外,孙中山在南洋从事革命时,还结识了一位伴侣陈粹芬女士。陈粹芬女士祖籍福建,1873年生于香港。1891年19岁的陈粹芬经人介绍认识孙中山先生,其后一直追随孙中山10余年,其足迹遍及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在这期间,陈粹芬既照顾孙中山的饮食起居,也为孙中山先生的其他同事做饭、洗衣,还为孙中山印刷宣传品,担任联络员等工作。陈粹芬和孙中山先生分手后仍然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等人的敬重,并将其与卢慕贞、宋庆龄两位夫人并称。后人对孙中山的三位伴侣均有昵称。卢慕贞后因长期居住澳门,故被称为“澳门婆”,宋庆龄女士出身于上海,则被称为“上海婆”,而陈粹芬长期追随孙中山漂泊南洋,故昵称为“南洋婆”。在孙家晚辈中,还有称卢慕贞为“婆婆”,称陈粹芬为“二婆”。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就是随孩子们这样称呼陈粹芬的。至于宋庆龄女士在孙家似乎没有被称为“三婆”,但是孙家子孙与她见面时,总是以“grandma”相称。陈粹芬收了一个养女孙仲英,孙仲英原名苏仲英,到孙家后改姓孙。孙仲英后来和孙中山的长兄孙眉的孙子孙乾结婚,孙仲英婚后又改姓苏。1958年,苏仲英患癌症出世。而陈粹芬于1960年前后过世。孙中山先生有两个孙子,四个孙女。两个孙子是孙治平和孙治强。四个孙女是孙穗英、孙穗华、孙穗芳和孙穗芬。孙治强1915年出生,曾留学加州大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父亲孙科返台后,有些怀才不遇,仅担任“中央信托局”及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孙治强先生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得两女孙嘉霖、孙嘉瑜。她们现均旅居美国。后孙治强先生与比他小30岁的林伦可女士结婚,得两子,他们是孙国元、孙国升。孙治强先生在古稀之年,即1992年、1993年两次回大陆,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还游览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方,并回翠亨村瞻仰过祖父的故居。2001年夏天,孙治强不顾年迈体弱,抱病赴美参加小儿子孙国升大学毕业典礼,因心脏病突发在洛杉矶辞世。享年87岁。孙中山先生的长孙女孙穗英,1922年生,“穗英”之名就是祖父孙中山所取。孙穗英早年毕业于美国卫里斯莱大学和加拿大满地可大学,并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与广东新会的林达文先生结婚,生子林德杰,女林淑贞。孙女孙穗华,1925年出生,毕业于美国史密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与云南籍的旅美学者张嘉恭结婚,生有一子张孔颖,二女张乐文和张乐真。孙穗华和孙穗英两家均定居美国。早些年,在她们的父母健在时,孙穗华、孙穗英姐妹俩经常返台,侍奉双亲,极为孝顺。大陆改革开放后,姐妹俩多次回大陆参加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和祖父母的诞辰纪念。1981年,她们的祖母,前国家主席宋庆龄女士病逝,孙穗英、孙穗华两人曾应中央之邀来北京参加追悼会。穗英和穗华姐妹俩虽然身在海外,却仍然十分关心故乡的经济文化建设,除多次回翠亨村瞻仰祖父故居外,还曾向“中山纪念中学建设基金会”捐款。她们不愧是孙中山先生的后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2)&b&  长女孙:红颜薄命&/b&孙(),孙中山先生的长女。1894年(亦说1895年)3月31日出生在孙先生的故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出生不久,尚处于襁褓中的孙,就跟随祖母、母亲和哥哥等人远涉重洋,来到异域檀香山。她的少年时代是在那漂泊不定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她的父亲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方才派人将她和妹妹孙婉及母亲卢慕贞接到国内,陪伴着父亲过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生活。好景不长。其后,父亲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不得不赴全国各地考察。这一时期,孙和妹妹孙婉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再度过起了流浪生活。不久,孙中山以全国铁路督办的身份赴日考察,孙和妹妹孙婉也随母亲卢慕贞到了日本。1912年6月,孙和妹妹孙婉随哥哥孙科一同赴美留学。孙就读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受父亲孙中山崇高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孙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13年3月,在柏克莱大学读书期间,孙不幸患糖尿病,肾功能衰竭,久医不愈,遂由她的恋人伍平一特聘医生及护士陪伴她回澳门母亲卢慕贞处继续治疗。6月,孙病情加重。那时,她的父亲孙中山先生正忙于筹备讨袁的“二次革命”,闻讯后便于6月20日趁南下布置起义准备工作之机,赴澳门探视已不省人事的孙。由于情况紧急,孙中山当日含泪离开了女儿。25日,病魔终于夺去了孙的生命,年仅19岁。此时,孙中山正在离开香港返回上海的途中。闻悉女儿病逝的噩耗时,一心奔波于中国革命的孙中山极为悲痛。孙中山先生虽然身居高位,但他生活俭朴,对于至爱亲朋,亦不给予任何特权。因此,家人为孙举行的葬礼也很简朴。1931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准备在孙中山的家乡修建孙家坟场,孙遗骸才从澳门迁回故乡,葬在孙家祖墓翠亨村附近的谭家山坡上,墓碑上刻有“显十九世祖妣孙之墓”几个大字。其墓至今完好无损。人们难以想像到,在这个朴素无华,普普通通的墓里,竟长眠着一代伟人的女儿。孙有一个恋人叫伍平一,据说令他们二人从相识到相恋的“月下老人”就是父亲孙中山。对此台湾学者庄政教授说:孙18岁时,中山先生将她的照片寄给伍平一,希望他们用书信常来往,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而那时孙到美国柏克莱大学留学,只身一人,确也需要有人照顾。这个责任自然落到伍平一身上。“这对青春璧人相处久了,情投意合,遂成为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的恋人。”据说,当伍平一在送别久病不愈的恋人孙时,还作了一首《送孙女士东归诗》,诗中充满悲伤、哀婉之情。诗是这样写的:生平湖海飘零惯,足迹犹惭未遍寰;异地星霜曾涉历,故乡风月待归还。丈夫不洒临岐泪,情有儿女指上环;桅影渡头门掩映,离人愁煞赋阳间。&b&  次女孙婉:备受骨肉分离之苦&/b&孙婉(),日出生在异域檀香山。特别有意思的是孙婉出生月日竟然与父亲完全一样。孙婉的童年是在檀香山度过的。1907年,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经营的农场宣告破产,只得举家迁往香港九龙,年幼的孙婉与姐姐孙跟随母亲回到香港。1910年,孙婉在母亲的带领下,再度与姐姐孙一道赴南洋与父亲孙中山团聚。1912年夏,孙婉与姐姐一道赴美留学,进加州州立大学文学系读书。第二年3月,孙婉的姐姐不幸得了糖尿病与世长辞,这时父亲孙中山想到,孙婉一人在美读书,又没人照顾,有些放心不下,就嘱托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的王伯秋照顾一下女儿。王伯秋是湖南湘乡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王伯秋留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一批爱国志士,受其影响,也参加了同盟会,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王伯秋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赴美,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攻读政治学。这时,正好孙婉也在加州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孙婉与王伯秋由相识到相爱。1914年的秋天,他们二人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为夫妻。第二年,即1915年,他们的大女儿王蕙出生。当孙婉于加州大学毕业后,便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来到了日本,在东京,他们的儿子王弘之出生。据说,王伯秋与孙婉结婚之前,已经有了一次婚姻,并且有两个孩子。对此事,孙中山并不知晓。当孙中山得知此事后,提出除非王伯秋与原配夫人离婚,否则就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加之其他一些原因,这对恩爱夫妻未能白头偕老就分手了。其后两个孩子随父亲王伯秋一道回上海生活。孙婉与王伯秋分手后,随母亲卢慕贞定居澳门。日,孙婉在澳门与早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戴恩赛结婚。戴恩赛,广东五华人,191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次年公派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法。1918年学成回国,任广州军政府外交部秘书,外交部政治组组长及外交委员会委员等职。1921年冬天,孙婉生下一个女孩。孙中山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女,并亲自给她取名“成功”。寓意一则他领导的革命成功,二则希望外孙女长大成人后能成就一番事业,对女儿的这个名字,孙婉夫妇也欣然接受了。1922年,孙婉再生一子。这年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先生广州蒙难,于永丰舰上指挥抗击叛军。为了纪念这件事,教育后一代,孙中山先生给外孙取名“永丰”。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3)1929年2月,戴恩赛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驻巴西全权公使。孙婉将两个孩子戴成功、戴永丰托给定居澳门的母亲卢慕贞抚养,随丈夫前往巴西。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孙婉随丈夫偕儿女移居澳门。1955年,戴恩赛病逝。早年尽管孙婉与戴恩赛结了婚,有了新家,也有了孩子,可是她依然念念不忘王蕙和王弘之两个孩子。姐弟俩也时时思念自己远居澳门的母亲。1947年,因工作需要,王蕙从上海去了台湾。大陆解放前夕,姐姐王蕙要弟弟速去台湾,可是,对国民党早已有些失望的王弘之终于留在了大陆。从此,他们兄妹二人天各一方。到台湾的王蕙一天也没有忘记去澳门寻找自己的母亲,然而母亲在澳门的什么地方,还是孩提时代的她听父亲讲过,而今情况也不十分清楚。于是王蕙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已经故世的父亲的一位好友,找到了在台北的舅舅孙科,还是舅舅派人去澳门查问,才找到了母亲孙婉。从此,母女开始用通讯的方式联系。1967年,王蕙从台北来到香港与分别多年的老母亲相会。母女相会时,自然想到了王弘之。于是蕙立即给远在上海的弟弟写了一封信,邀他到香港来相会。当已进牛棚的王弘之接到分离多年的姐姐的信之后,顿时喜上眉梢。然而冷静一想,在这“史无前例”的年代,去香港不是里通敌国或台湾的国民党吗?想到这里,他的心就冷了下来。于是,咬了咬牙,将信也烧了。当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那场###结束时,王弘之也被从牛棚中解放了出来,此时他想到该给自己时刻怀念的姐姐和母亲去封信了。当他按照姐姐当年来信的地址,去信香港时,信却被注明“查无此人”而退回了。再寄,又退回了。一连写了10余封信,均被注明“查无此人”的字样而退回。1979年的春天,王弘之万万没有料到,母亲孙婉也托一位姓林的商人到上海来找到了他。林先生的父亲与王弘之的外公孙中山是好朋友。从前两家来往一直很密切。王弘之与林先生商定,在这年的7月,学校放暑假时,去香港与亲人团聚。这年的春末夏初,一直留居澳门的戴成功来到北京拜见外婆宋庆龄时,从外婆那里得知哥哥王弘之在上海。后来,戴成功又来到上海与哥哥王弘之相会。戴成功回到澳门后把自己在上海见到哥哥王弘之的消息告诉给母亲,还拿出了她与王弘之的合影。孙婉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儿子说:“分手时还是个小孩,而今已变成老头子。”当女儿告诉他,哥哥王弘之7月份要来澳门时,孙婉屈指数了数,见离7月天数不多,就高兴地对女儿戴成功说:“快了快了,马上就要见到你哥哥了!”乐极生悲,祸从天降,此时孙婉由于兴奋过度,血压骤然上升,虽然送医院抢救,终因医治无效,于日抱着未能与儿子见面的遗憾与世长辞了。终年84岁。噩耗传到上海,王弘之痛不欲生,正当母子团聚的希望就要实现之际,却突然破灭了。此时的他,跪倒在地,遥望南天,内心默默地祈祷:“安息吧,母亲!”1988年,王弘之来到香港与1947年离沪赴台的姐姐王蕙第一次相会。1989年,王蕙回上海看望了弟弟,邀请弟弟到台湾探亲。1991年7月,王弘之终于生平第一次踏上祖国宝岛台湾,再度与姐姐王蕙相会。更使王弘之先生高兴的是,他父亲王伯秋的照片,已在广东中山翠亨村孙中山先生故居纪念馆陈列室展出。孙中山先生有四个外孙,这四个外孙都是孙婉所生。孙婉两次婚姻,共生四个孩子。他们是大女儿王蕙、小女儿戴成功和长子王弘之、幼子戴永丰。广州解放前夕,戴永丰没有随父母、姐姐到澳门,却仍然留在广州,后进入岭南大学攻读畜牧,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畜牧免疫学的研究。后不幸患肺结核,咯血不止,窒息而死,可说是英年早逝。戴成功随母亲移居澳门后,一直跟随母亲,为了照顾母亲终身未嫁。日,戴成功因严重糖尿病引起肾功能衰竭,不幸在澳门镜湖医院去世。其丧礼十分隆重,除澳门各界人士参加外,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新华社澳门分社和香港分社以及广东省政协都送了花圈。戴成功女士生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统一,曾于20世纪80年代担任过广东省政协委员。王弘之先生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工作,退休前为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副教授,现为享有终身荣誉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弘之先生与李云霞结婚生有二子一女,两子是王志雄、王志纮,一女是王志玲。近些年来,王弘之先生经常参加外祖父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1996年,王弘之夫妇还应邀赴北京参加外祖父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蕙女士1947年去台湾与税兰洲结婚,生三子税力耕、税道耕和税儒耕。1998年,税兰洲在台湾去世。&b&  子孙科:爱读书的国民党高官&/b&孙科()是中国现代政坛上既特殊又复杂的人物,孙中山先生惟一的儿子,其母为孙中山先生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字建华,号哲生。青年时代的孙科曾留学美国,留学期间,遵照父亲孙中山的嘱咐主修文科,兼理科。191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次年回国,到广州大元帅府任秘书。1921年,出任广州市市长兼治河督办。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孙科主持广州特别党部工作。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3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等职。书包网
想看书来书包网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4)1928年至1949年,孙科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铁道部长、考试院长、立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国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49年3月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后,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4年到台湾,曾任“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长。1973年9月病逝于台北。少年时代的孙科,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便投身到反对清廷的斗争之中。其后又协助父亲孙中山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孙中山去逝后,孙科追随蒋介石,坚持###政治立场,成为中共中央1948宣布的43名国民党的头等战犯中的第13名。&b&  异域的求学生涯&/b&孙科日出生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894年,父亲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4岁的孙科就随着父母漂洋过海,逃到了檀香山。那时的檀香山还没有学校,父亲为了中国革命到处奔波,教育孩子的任务当然就落到母亲卢慕贞的身上。卢慕贞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像所有的传统中国妇女一样,望子成龙,于是亲自教儿子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书,还教儿子临摹字帖。7岁的孙科进入伯父孙眉办的私塾读了四五年书,在这里,他熟读了四书五经及《昭明文选》等一批中国古典名著。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之下,他刻苦学习,从小就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国学基础。1901年,孙科在檀香山离开了伯父开办的私塾,进入美制小学。这是一所由天主教主办的圣东尼学校,从此,他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这所学校里,孙科同学的年龄一般都只有六七岁,而年长且已懂事的他比其他同学显然要用功多了。由于他读书很用功,总以优异的成绩跳级,所以,原为八年制的小学,他只用了4年的时间就毕业了。1906年,孙科考入檀香山四年制的美式中学——圣路易士学院。学校离家较远,孙科毅然离开了母亲,住校读书。从此开始了他独立的生活。檀香山,给少年孙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那里孙科除了读书外,每逢星期天或放学后的时间,他还经常到伯父的牧场去养马和牛。那时,孙科总喜欢逗着那些牲口玩,六七岁的他就学会了骑马。孙科学骑马时很勇敢,骑马时马背上既没有鞍子,也没有缰绳,只是在马头上系上一根绳子充当缰绳,他便纵身跃上马背,那马就在草场上狂奔不止。就这样,由于马难以控制,以致多次从马背上摔下来。有一次,孙科骑马时不慎从马背上翻下来,头被撞破了,血直流,他也不吭声,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他怕大人知道后,再也不让他学骑马了。1912年6月,孙科同妹妹孙和孙婉一同赴美留学。美国的加州大学入学条件很严,除考试一般课程外,还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这年8月,孙科参加加州大学的入学考试时,感到德语、法语和拉丁语是没问题的,惟独希腊语的考试没有把握。如果希腊语考试不及格,孙科进入加州大学就无望了。为此他十分着急,这个难题还是蒋梦麟帮助他解决的。蒋梦麟告诉孙科说,希腊语和汉语对于美国来说都算外语,如果能说服校方,用汉语代替希腊语,这个难题就可以解决了。于是孙科在蒋梦麟的陪同下,找到加州大学东方语教授傅兰雅()。傅兰雅曾到过中国,在中国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教习,当孙科把用汉语代替希腊语的道理讲给傅兰雅听了后,或许是出于他对中国的一种特殊感情,以及孙科父亲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的一种同情和敬意,他二话没说,便欣然同意了孙科的要求。在此同时,傅兰雅还用英语问了许多有关四书五经中的内容,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的孙科对他所提的问题都一一作了准确的回答,傅兰雅非常满意,当即发给孙科一张汉语考试及格证书,使得孙科顺利地进入加州大学学习。那时,孙科的父亲孙中山为国事日夜操劳奔波,常常被弄得焦头烂额,他得知儿子顺利进入加州大学学习的消息后感到十分欣慰。他特别嘱咐儿子要文理并重。因此,孙科根据父亲的要求主修文科,兼修理科。在留学美国期间,孙科牢记父亲的谆谆教导,勤奋好学,各科成绩都很好。1916年,孙科在加州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主修政治、经济及财会,另外还选修了新闻学。1917年6月,孙科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获取商科硕士学位。&b&  一生爱读书&/b&孙科自幼在父亲孙中山的关心、督促之下,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孙科早在檀香山读书时,孙中山先生就曾经从英国给他寄了一套“人人文库”丛书。这是一套一百多册的英语文学书籍,该丛书收录的都是英、美等国著名作家的小说、剧本。在信中孙中山还告诫儿子:“你要使英文进步,单靠学校的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多阅读文学名著,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孙科与父亲得以有一段短暂的相聚时间。在这期间,孙中山与儿子孙科谈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读书。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孙科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其寓所还挂着一幅自书的“养浩然之气,读有用书”的得意书法作品,以告诫自己,公务虽忙,仍要不忘读书。孙科在美学习期间,曾对文学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而父亲孙中山反复嘱咐他要多读一些和国计民生有关的论著。有一次,孙中山来到旧金山,看到孙科房间里摆满了莎士比亚的名著,就对他说:“你不要在这些书上多费精力,因为它对今日中国没有很大的用处。我们中国人现在是要救国,你要多读一些有关政治、经济和科学的书。”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5)在美留学期间,孙科还经常收到父亲从各地寄来的各种有关中西文化的书籍。如在国学方面就有《通鉴纪事本末》,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等;西方文化方面的就有亨·乔治的《进步与贫困》,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达尔文游记》等。在父亲的帮助下,孙科对政治及科学书籍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晚年,寄居美国期间的孙科,仍然不忘读书。在他看来,远离曾经数十年相伴的###,终于有机会能静下心来读书,的确其乐无穷。因此,他常以读书自娱。年逾古稀的孙科每天坚持徒步到图书馆看书,有时直到图书馆关门时,经管理员再三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图书馆。移居美国期间的孙科,虽经济拮据而读书的嗜好不减,其生活主要靠儿女的接济。无钱买书,只能每天购些便宜的报纸、杂志来阅读。据说有一天,孙科从报纸上看到《清史》在台湾出版的消息,一向爱书的他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从前他任立法院院长时的秘书长梁寒操写信,托他为自己代购一部。所幸《清史》的编纂者得悉此事,为晚年孙科的强烈求知欲所感动,于是赠送了一部《清史》给他。在他的家中,可说到处都是书。孙科一生爱读书的嗜好,在国民政府委员中是出了名的。&b&  父亲的追随者&/b&孙科早年受父亲的影响,就投身到反对腐败的满清专制政权的革命中,协助父亲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1910年,同盟会在檀香山大声周刊社楼上举行加盟大会,并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这时,还在圣路易士学院读书刚满20岁的孙科也加入到同盟会之中,成为父亲的追随者。那时同盟会在檀香山创办了《自由新报》、《大声周刊》,极力倡导反清,鼓吹革命。孙科在读书之余,还担任这两家报纸的地方版和世界新闻专栏的编辑工作。为了办好这两个专栏,孙科广泛搜集清朝统治者入关后虐待、残杀老百姓的血腥史料。他发表的有《扬州十日》、《文字狱》和《禁书》等文章,使广大华侨进一步认清了清代统治者的罪行,大大鼓舞了侨胞们的革命情绪。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大爆发,海外华侨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使用各种方式积极支持这场革命。此时,正在美国加州紧张备考的孙科得到这一消息后,也非常激动。这位年轻的同盟会员立即停止了备考,马上全身投入到革命宣传中去。在那里,他还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创办了进步刊物《民国月刊》和《少年中国晨报》,馆址设在唐人街,孙科从学校到报馆,要靠轮船渡海。每天当孙科一来到报馆,总要工作到深夜才返校。1912年1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国诞生,工作千头万绪,孙科奉父亲之命回国,协助父亲工作。那时,年轻气盛的孙科,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在父亲身边工作着。在留学美国期间,孙科还担任了留美学生会会长,亲自带领留美的一批同学们在旧金山、纽约一带联络华侨,号召他们开展募捐活动。在此同时,孙科还担任同盟会驻美洲总支部长林森的英文秘书和粤语翻译。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偕夫人访美,继续宣传讨袁复国的大义,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华侨们还邀请黄兴演讲,但是黄兴不会讲粤语,孙科则随黄兴担任粤语翻译。1917年,孙科携妻儿离开美国回到广州后,又立即投身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之中。1921年到1926年期间,孙科任广州市长,为广州市政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孙科在任市长期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建设上,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道路,街道拓宽了米,新路均铺上了水泥。在任广州市长期间,孙科还在推行教育、加强城市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邀请一些社会名流来“市民大学”讲课外,还亲自在“市民大学”上课,宣讲法律、人文、医学及工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准备为妇女提供育婴、家教、妇女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后因经费困难而被迫放弃。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孙科在国民党政府中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孙科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发生在1912年6月,孙科偕两个妹妹赴美留学,途经檀香山,结识了堂妹陈淑英,并与之结婚。后生有二男二女。二男是孙治平、孙治强;二女是孙穗英、孙穗华。1935年,与自己的机要秘书蓝妮结婚,婚后生有一女,这就是孙穗芬。至于孙科的女儿孙穗芳,则是他婚外与同居女友严蔼娟所生。&b&  长孙孙治平:时刻惦记着祖父&/b&孙治平(1913—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的嫡长孙,孙科的长子,母亲是前国大代表陈淑英。孙治平与弟弟孙治强都是其父孙科和母亲陈淑英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期间出生的。孙治平日出生,他出生时,时任临时大总统的祖父孙中山,希望自己亲自创建的新生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就给自己的这位长孙取名“治平”。当然,孙中山也希望自己的孙子未来成人之后也能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此取名“治平”。日,孙中山的第二个孙子在美国出世后,孙中山先生为他的第二个孙子取名为“治强”,显然是他感到治国须先求平安,再求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方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无敌,不受欺凌。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6)孙治平的少年时代与祖父孙中山只相处过短短的一段岁月,那时北伐尚未成功。祖父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革命事业上,很少时间回家。孙治平、孙治强兄弟只能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中午,由父母亲带着一同去探望祖父,一家人只能在午餐时与祖父相处一阵子。据孙治平自己回忆:“我记得,从我6岁开始一直到8岁,祖父母逢周末就会在‘大本营’里跟我们一起吃中饭,我们围着一张方桌坐,祖父坐在上座。祖父是很严肃的,对我们管教很严,我们吃饭都要正襟危坐,祖父问一句我们答一句,祖父不问话我们也不敢随便开口,只听着大人偶然交谈一些时事。”对孙治平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常对他讲一些“知难行易”的道理。那时由于他年纪小,有些听不懂,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这四个字的真正涵义。令孙治平先生记忆犹新的是祖父人生弥留之际的情景。当祖父病重期间,孙治平在父亲的带领下北上去探望他。据孙治平先生回忆说,那时祖父已病重住进了协和医院,医生给他动手术,打开胸腔一看,他的肝已经变成黑灰色,已是肝癌的晚期,医生就立即将他的胸腔缝合起来。当孙治平走进病房,叫了一声“公公”(广东称祖父、外公,一律为“公公”),祖父只是吃力地应了声,却没能跟他讲话。此时的孙治平,多么想跟他无限崇敬的祖父讲上几句话,然而一句话也没能讲上,以致遗憾至今。孙治平的童年时代,显然没有经历过他的父辈们那样的艰辛。他自幼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具有丰富的学识。祖父逝世后,孙治平和弟弟孙治强一起进入北京一所海外补习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国民党###吴稚辉创办的。孙中山去世后,国民政府为了培养一批出国留学预备人员,便派吴稚辉亲自主持这所学校的工作,吴稚辉上任后,专选那些民国老同志的后代,又有志于留学海外的子女进入这所学校学习。因此孙治平兄弟两人自然有机会进入这所“高干”子弟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补校毕业后,孙治平没有马上出国留学,而是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不久才赴美国留学。他先入纽约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又进入加州大学研究院,1945年孙治平获加州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孙治平与弟弟孙治强随父亲孙科离开大陆,其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孙治平才陪同父亲一起返台。在台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电视公司副董事长,联合发展企业公司董事长等职。孙治平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时刻想着祖父孙中山在南京陵墓,一心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回到南京祭拜祖父,以了却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心愿。2004年3月,孙治平先生以92岁的高龄终于获准回到大陆。3月12日,这一天是全国的植树节,在这个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设的节日里,孙治平先生生平第一次专程到福建泉州市参加了纪念活动,随后又来到了福州。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了民族大义,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南下,在福州住了3天。92年过去了,孙治平先生又来到祖父住过的地方,在这里也住了3天。孙治平先生还对身边的人说:“先祖父在大陆走过的地方,我有生之年也要走一趟。”这次福建之行,给孙治平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福建比我想像中要发达得多了,泉州高楼大厦很多,大陆变化太大了。”孙治平先生有过两次婚姻,与前妻谢妙龄离婚后,与张佩霞女士结婚,他们的独生子国雄1943年出生。国雄娶妻白娣,他们一家长期居住在美国大洛杉矶地区。在当地侨界国雄是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国雄生有三女一子。三个女儿是孙美玲、孙美兰和孙美莲,儿子孙伟仁。孙治平先生对在10年前才出生的孙子伟仁特别喜欢,老人晚年还经常千里迢迢地到南加州去探望孙儿伟仁,尽享天伦之乐。&b&  三孙女孙穗芳:为祖父皈依佛门&/b&孙穗芳(1936—  ),在孙中山先生的四个孙女中,她排行第三,现任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会会长、夏威夷太平洋大学校董。1995年11月获斯里兰卡国际公开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孙穗芳1936年出生在上海外婆家,母亲严蔼娟是父亲孙科同居的女友。母亲在怀他时,父孙科已与蓝妮女士相爱后正式结婚。孙穗芳的童年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不堪回首。在她儿时的记忆中,父母为了她的抚养费时常发生纠葛。孙穗芳从小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生父,直到她13岁那年,她才去香港认父,此时长得眉清目秀的孙穗芳,极像她的两个姑姑孙娫和孙婉。到了香港,结果没有见到自己多年盼望见到的父亲,只见到她的大祖母卢慕贞。仁慈善良的祖母一见到孙穗芳就泪水满面地抱住她不放,并一心要把她领回孙家。父亲孙科也希望她去美国读书,但此时已改嫁的孙穗芳的母亲坚持不肯,孙穗芳只好又回到了上海外婆家。身处逆境之中的孙穗芳只有用读书来排遣她内心深处的孤独。由于她聪明伶俐、学习刻苦,高中毕业时成绩考了全校第一名,其后进入同济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自幼性格倔强的孙穗芳总想寻找一个机会要见到自己的父亲,直到她30岁时,才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在见到自己多年来又敬又爱的父亲的那一天,她曾质问父亲,自己长得那么像他,却为何不要她,此时头发已斑白的父亲对女儿的质问没有生气,相反内心有着无比愧疚,孙科顿时觉得自己欠女儿的实在太多了。于是用了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告诉他那多年不见的而又时刻思念的女儿说,自己实在太忙,抽不出身来。其实父亲孙科知道自己已近暮年,将不久于人世,特别想见到自己的这个女儿,于是叫她的大哥孙治平到香港把孙穗芳接到了台湾,与女儿见上了最后一面。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7)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没有能亲自聆听过祖父的教诲,出生时祖父已故去四十余年,但她一直对祖父怀有无比的敬佩之情。出于对祖父的敬仰,9岁时的孙穗芳就开始收集他的照片。她婚后又长期定居祖父年轻时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檀香山,在那里,她听到了许多关于祖父从事革命斗争的故事和动人事迹,更加深了她对祖父的崇敬和亲情,便决心写一本关于祖父的书,把宣扬祖父的思想和事迹作为己任。真正做出用心写祖父的这个决定还是1981年6月的事,那时,孙穗芳在参加了祖母宋庆龄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安葬仪式后,又匆匆赶到美国纽约,代表孙家的孙子辈出席了华人华侨在那里举行的对祖母的追悼会,加之父亲孙科早在1973年就离开了人世,而今第二位祖母宋庆龄又已去世,亲人们一个个离去,更勾起了孙穗芳对祖父的无限怀念,从此,下决心写一本关于祖父的书的愿望更加强烈。孙穗芳回到檀香山后,立即将自己收集到的祖父用广东话和国语(普通话)进行演讲的录音全部录了下来,从此以后,孙穗芳几乎每天都要仔细地听听祖父的演讲。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那段日子里,孙穗芳曾两次梦见祖父托梦于她,要她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出来。信仰佛教的孙穗芳女士从那时起,就决心放弃了自己经营正红火的地产生意,放着大把大把的钱也不赚了,开始潜心研究祖父孙中山和他的思想。这一年孙穗芳女士已45岁了。当年她的祖父也是放弃了行医这个赚钱的职业,投身到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之中。他认为,医生只能救治国人的身体,却救不了国人的思想,救不了国家。而今孙穗芳女士又继承了祖父的义举。当有人再跟她谈什么股票,谈生意赚钱的事时,她已完全不感兴趣,甚至连听也不听。在孙中山先生的后人里,最有条件写孙中山的应该是他惟一的儿子——孙穗芳的父亲孙科,因为他与孙中山相处时间最长,对孙中山了解最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动笔,他把这个工作留给了女儿孙穗芳,他也希望她来写。为了写好关于祖父的书,孙穗芳女士往返于檀香山和广东之间达30余次,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终于在1996年,在佛门之地写出了《我的祖父孙中山先生》一书。其后,她为了编辑一本关于祖父的图片纪念集,还不惜重金收集图片,画册中的两幅孙中山先生的墨宝“博爱”和“天下为公”的原件,就是她用7000美元从一个日本收藏家手里买来的。纪念册共收录了孙中山先生的400多幅照片和200多幅墨宝,其中还有6张照片是父亲孙科送给她的,从未公开发表过。这本纪念集于2001年出版。纪念集中的文字虽然不多,但那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将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为国为民的精神充分表达出来了。为了让世人更多地了解祖父孙中山,孙穗芳还不辞辛劳地在世界许多地方演讲了600多场,其足迹遍及北美、北欧和东南亚等地。孙穗芳女士虽然长期定居国外,但她时刻心系着祖国,为了祖父孙中山,迄今孙穗芳女士回国已达到100余次。孙穗芳女士1965年与香港首富王时新之子王守基结婚,婚后生有两子王祖荣和王祖耀。孙穗芳女士之所以皈依佛门,用她自己的话说:“不单是婚姻不如意,才使我信佛的。而是如何保存弘扬祖父的思想,保存中华文化而深入佛门的。”如今已过花甲的孙穗芳常对人说,她希望自己成为祖父思想的实践者,在海内外做更多的善事。&b&  四孙女孙穗芬:中美贸易的“红娘”&/b&孙穗芬(1938—  ),孙中山先生最小的一个孙女,是孙科与二夫人蓝妮所生。母亲蓝妮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交际场上的名人,曾以美貌使众多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拜倒在她的脚下。孙穗芬日在上海出生,自她降临人世之时,就成为这个富有而又充满着爱的大家庭中的每一个长辈的掌上明珠,更是深受外公、外婆及全家人的呵护。孙穗芬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会办的圣心幼儿园和圣心学校读书。而今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得益于这一时期教会学校的严格英语训练。然而,少年时代的孙穗芬也有过不幸。1946年夏季的一天,8岁的孙穗芬在上海就落入母亲蓝妮的友人吴永吉、宋玉树等设下的“调虎离山”之计的圈套之中,遭人绑架。那天,孙穗芬正在外婆家中和小舅舅蓝业申吃晚饭,家中的电话铃突然响了,那人声称是从香港来的孙穗芬的妈妈蓝妮的朋友,现在正在老正兴饭馆和蓝妮吃饭,他们想看看穗芬,因此蓝妮决定派人来接小穗芬到饭馆去。一会,来接小穗芬的是两个男子汉,并自称是蓝妮的朋友,家中的佣人信以为真,急忙让小穗芬换上了一套新衣服,就乘坐母亲朋友的车来到老正兴饭店,小穗芬却不见妈妈的身影,那两个男人借故便把小穗芬带到了大沪饭店。小穗芬的母亲蓝妮那天正好和友人在老正兴饭店吃过饭,回到家里,不见女儿穗芬,惊问其故,佣人告知了事情的经过。蓝妮一听,惊呆了,知道事情不妙。天刚黑,果然来了电话,蓝妮接过电话一听,那人恶狠狠地说道:“孙太太,你小女儿正在我们这儿,你想要回女儿,必须一次付清30万美金。你如果报警,那我们就要‘撕票’啰。”书包网
想看书来书包网民国第一家的孙中山(8)蓝妮知道家中无论如何也拿不出30万美金,经过与对方的一番讨价还价,对方在电话中答应必须交10万美金,一个也不能少。蓝妮将这一消息立即通知了丈夫孙科,孙科此时正在南京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他要求妻子立刻报警,但遭到了妻子的反对。为了女儿,孙科将上海的房产抵押出去,才凑得10万美元,终于将女儿救了回来。绑匪吴永吉、宋玉树二人确系蓝妮的朋友,吴永吉是上海久大银行经理,此人嗜赌如命,整个家产几乎被他输光。宋玉树也是开银行的,由于那时上海的金融业不景气,他的银行因此停业关门,为此两人狼狈为奸,密谋策划绑架了孙穗芬。上海解放前,孙穗芬被母亲送到香港。1955年,孙穗芬在香港高中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被美一家教会大学以优厚的待遇录取,并发给她四年留美的奖学金。但是由于在香港拿不到签证,使她的大学梦破灭了。对此,有人问及她在香港为何拿不到签证时,她用风趣而带有讽刺的口吻回答道:“香港的总领馆拒绝签证的理由是,一个漂亮的姑娘独身跑到美国读书,谁知道她哪一天嫁人呢?”孙穗芬留美不成,成为了一名台湾“中国民航公司”的最年轻的空姐。由于孙穗芬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又长得非常漂亮,工作起来又是那么充满热情和朝气。她一进航空公司,就特别受人关注,并很快成为美国驾驶员孙康威追求的对象。这名美丽聪慧的空姐和一位英俊潇洒的飞行员很快坠入爱河。此后,孙康威向穗芬求婚,并以极大的诚意专程到香港拜见了未来的岳母大人蓝妮,孙康威凭着自己的诚意,终于在第一次见面后,就博得了蓝妮女士的满心欢喜。孙穗芬1957年1月在台湾和孙康威结婚。婚后她完全充当了一个合格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做家庭主妇,就这样跟随丈夫辗转于美国、日本及泰国,整整度过18年的时光。在这18年里,她抚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孙忠仁、孙忠杰和孙忠伟。在众多人的心目中,那时的孙穗芬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当孙穗芬的三个儿子长大进入学校读书后,孙穗芬总算摆脱了那些繁重的家务劳动的羁绊,在她39岁那年,她决心重返大学校园,于是孙穗芬跨入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校门。她在那里学习非常刻苦、勤奋,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A类。在3年的时间里,她获得了秘书和金融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并荣获华尔街日报奖。因此,一时间,孙穗芬成为美国媒体的新闻人物。华尔街日报奖是由华尔街日报社设立的,它每年一度颁发给全美金融专业毕业生中成绩最优秀者。孙穗芬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亚利桑那大学的女大学生。大学毕业时,孙穗芬的丈夫孙康威正在约旦工作,她便来到约旦一家美国公司工作。10个月的秘书工作使孙穗芬感到,在这里她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准备离开约旦,回美国,重新找工作。刚好这个公司总部有人来约旦调查,得知孙穗芬要辞职,总部人员了解她辞职的原因时,她坦率地告诉他们说:“我这个以学金融为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来做秘书工作,总感觉没趣味。因此要辞职。”听了她的意见,这家公司总部来约旦的人员就将孙穗芬推荐回美国总部工作。这是孙穗芬人生第一次不依靠丈夫,壮着胆子,拿着介绍信,独自来到马萨诸塞州总部,担任了管理训练的职务。1985年,孙穗芬开始经商。1986年,是孙穗芬职业生涯的一大转折点。那时美国商务部公开招聘精通中文的商务领事,她受聘出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商务领事。大概因为她是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她到广州任职一事一度成为海内外华人世界的新闻。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广州的《羊城晚报》以及美国的有关媒体均对此作了报道。1989年,孙穗芬调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任商务领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不久,美国工商界的许多人士对中国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两国间的商贸活动还不畅通。孙穗芬到任后,为中美两国的许多商务活动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美籍著名人士靳羽西就曾这样说,孙穗芬是“中美贸易的红娘”。对此,孙穗芬女士也曾坦言:“我的作用就像一个媒婆。我到中国来,寻找他们到底想要从美国的公司进口什么东西,然后我们再同有兴趣愿向中国出售产品的公司联络,使得需求双方平衡。”1992年7月,孙穗芬调任美国驻法国巴黎大使馆商务参赞。两年后,她辞去公职,到香港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香港顺亚顾问有限公司。该公司旨在帮助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公司来华进行投资。如今,孙穗芬女士经常奔波于上海、广州、香港和美国之间,为中美、中欧贸易乐此不疲。纵观孙穗芬女士经历的从空姐到家庭主妇,到大学生,到职业生涯的传奇人生轨迹,充分展示了她既是一个美国人,也是一个中国人,更是伟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孙女的风采。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民国二号人物黄兴(1)&b&  黄兴其人&/b&黄兴(),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原名轸,字克强。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高塘乡(今黄兴镇)人。黄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宋代大诗人黄庭坚是他的先祖。父亲黄炳崑生前为长沙府岁贡生,先后在本乡和省城任塾师。母亲罗氏出身名门,贤淑知礼。育有2男4女,黄兴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黄兴22岁中秀才。早年就读于长沙两湖书院,后进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因成绩突出,于1902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1904年回国,在长沙邀集陈天华、宋教仁等20余位革命志士###,成立华兴会,并被公推为会长。其后黄兴联络会党,议定次年秋天乘慈禧太后70岁生日大宴之际,在长沙组织起义。事情被泄漏后,遭清廷追捕,只得流亡日本。1906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先生,并与孙中山共同创立了同盟会。回国后,黄兴在以后的几年中,亲自领导和指挥了黄花岗和武昌两大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黄兴任陆军总长,从而成为辛亥革命的元勋。所以那时有人说“孙(中山)是一面旗,黄(兴)是一把剑”。时人还将他与孙中山二人并称为“孙黄”。日,黄兴因食道和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逝于上海。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下月亮坪。章太炎先生挽黄兴联是这样评价他的:“无公便无国,有史必有斯人。”黄兴不仅具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后人评价他的诗词:“苍凉不让陆渭南,雄健不让辛稼轩”;评价他的书法说:“笔力雄健遒劲,气魄宏大。”著作有《黄克强先生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迹》等。黄兴一生有过两次婚姻。19岁那年,经父母说合,与廖淡如()女士结婚。后于辛亥革命前期,与辛亥革命女杰徐宗汉结婚。徐宗汉,本名佩莹,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1907年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1908年,黄兴回广州开展革命活动,亲自领导了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并受伤,在战斗中被流弹打断了两个指头,徐宗汉亲自为他包扎伤口,并为黄兴改装,掩护他到香港治伤。当医生给黄兴动手术时,黄兴身边无一亲人,徐宗汉就假称是黄兴的夫人,在手术证件上签字。黄兴出院后,二人便正式结为夫妇,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涯。黄兴有8个子女,廖夫人生有一欧、一中、一寰、振华和德华。徐宗汉生有一美、一球两子。黄兴另外还有一女,名文华。人称黄兴给子女取名颇有“面向世界,振兴中华”的寓意。长子一欧,早年曾随父一同从军,参加过武昌起义,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黄兴的次子一中,曾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就读,回国后,先后在国民政府外交部、财政部、内政部和中央银行任职。一中先后同罗钦珍、杨英女士结婚,生有三子三女。三公子一寰,曾留学日本。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一寰强烈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被日本当局逮捕下狱。获释后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后参加远征军,途中双目失明。生有一子一女。黄兴的长女振华,毕业于中西女校,先后两次赴美留学,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积极从事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次女德华,曾就学于金陵大学。抗战后,肄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嫁给薛君度。薛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政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斯坦福大学政治系教授。薛君度曾任国内拍的电视连续剧《黄兴》的顾问。黄兴与徐宗汉的两个儿子一美、一球也各有所成。一美毕业于巴黎大学,先后服务于国民政府外交部和赈济委员会,后与张继之女张瑛成婚。一球先后在德、美研究航空机械,抗战后回国,在民航公司工程部任职。后与程潜之女程博德结婚,生有子女各一。文华,肄业于上海民生、博文等校,后与黄文山结婚。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先后在中央大学、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和中山大学任教。黄兴的子孙现居全国各地,均有建树,为国家做出了贡献。&b&  长子黄一欧:同盟会最年轻会员&/b&黄一欧(),著名的民主革命家黄兴先生的长子,母亲为黄兴先生的原配夫人廖淡如。别名黄祖光。日出生在长沙。1903年,父亲黄兴从日本回国后,执教于家乡长沙明德学堂。那时小一欧便跟随父亲入明德学堂小学部读书。其后父亲在长沙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反清活动,并秘密组织华兴会。事情败露后,遭满清政府追捕,逃亡日本。黄一欧自幼随父投身革命。1905年,13岁的黄一欧亦远涉重洋,东渡扶桑,进入东京弘文学院读书。在这里读书期间,黄一欧认识了孙中山、章太炎等一批革命人士。1907年,年仅15岁的黄一欧经孙中山等人的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年轻的会员,从此投身到推翻满清专制王朝的斗争之中,成为父亲和孙中山等人的得力助手。从1910年春天开始,黄一欧奉父亲之命,奔走于日本与香港之间,为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做准备。在此期间,黄一欧的主要任务是联系日本朋友宫崎寅藏,秘密从日本购买一批枪支弹药,然后暗中运往香港,不久被留在同盟会设在香港的统筹部工作。民国二号人物黄兴(2)1911年3月,黄一欧以缺额补员考入广州巡警教练所,并利用这一合法身份开始在内地进行反清宣传,同时将从日本购买回的枪支弹药秘密运送到各起义点。在此期间,黄一欧亲自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死里逃生,成为这次起义中少数几个幸存者之一。从此,黄一欧化名黄祖光,并受同盟会派遣回到广州、长沙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与一些革命同仁在长沙成立了“野球会”。该组织以练习棒球为掩护,团结革命志士,再次发动起义。事情泄漏后,黄一欧遭通缉,于是再次东渡日本。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黄一欧再度奉父亲之命回国,组建江浙联军,并担任沪军先锋队副司令,参加过光复上海的战斗。其后为了配合武昌起义军,他率沪军联合浙江、江苏等地方军攻打南京。正当他在前线作战时,接到在汉阳前线督战的父亲黄兴的手书:“努力杀贼,一欧爱儿”的题字,勉励他努力作战。在父亲的鼓励下,他一马当先奋勇杀敌,指挥得当,受到当地军民的一致好评,也深得父亲及孙中山等人的器重。1912年,黄一欧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年,父亲黄兴叮嘱他,趁年轻之机“好好读书”,黄一欧于是只身赴美留学,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外交与经济。1915年,蔡锷将军准备发兵###袁世凯,不料被袁世凯得知,便被软禁于北平。为了帮助蔡锷将军逃出北平,黄一欧奉命从美国来到日本,与程潜等人设法帮助蔡锷脱险。在他们的帮助下,蔡锷终于躲过袁世凯的爪牙的追踪,由天津至日本,再经香港、越南,然后安全到达云南,使蔡锷在云南顺利举行了###袁世凯的起义。1916年,父亲黄兴去世,黄一欧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中。1917年,黄一欧任湖南省铁路警备司令,并加入到###北洋军阀的战斗之中,其后又奉孙中山先生之命,协助周震麟开展驱逐湖南省督谭延闿的活动。1924年任川军北伐军第一路军司令。1925年以后,黄一欧历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安徽省槽运局长以及天津特别政府参事。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黄一欧逐步认识到蒋介石背离了孙中山的路线,并于1929年起,开始参加了一系列的反蒋活动。1931年,黄一欧应孙科之邀,赴广州,任广东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在此期间继续从事反蒋活动。1932年,孙科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后,黄一欧任立法委员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蒋介石的独裁,一想起先父创立的中华民国的宗旨,因而心灰意冷,此间曾多次请辞未准。无奈之际,直到1941年后,便以养病为名,离开官场,回到老家湖南,从事实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派人劝黄一欧先生出山,他坚决予以拒绝,并对来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蒋政权民怨沸腾,败势已定。”1948年3月,黄一欧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程潜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期间,黄一欧被聘为湖南省政府顾问。解放军进军湖南前夕,黄一欧团结在湖南的辛亥革命老人,积极行动起来,劝说驻湘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放下武器,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黄一欧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曾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以及民革中央委员兼湖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此间,黄一欧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珍贵历史文物捐献出来,还撰写了不少有关父亲黄兴及辛亥革命的回忆录。改革开放以后,黄一欧先生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众多的海外关系,做了大量的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日,黄一欧先生病逝于长沙,终年89岁。黄一欧先生的妻子彭承祉,生有一子一女。其中儿子黄伟民承祖父之志,一生从事体育工作,晚年,继承父业,从事民主党派工作。&b&  幼子黄乃:中国盲文之父&/b&黄乃(),著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盲文教育家,中国盲文之父。原名一寰。黄乃在他父亲的8个子女中是最小的一个。当黄乃还在娘胎里时就经受了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的父亲——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驱黄兴已于他出世的前一年便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因极度的悲痛,导致腹中的他早产。1917年1月的一天他来到这个世界,从此便开始了他多难而坎坷的一生。年轻时一次意外,使黄乃右眼失明。在左眼也高度近视的情况下,为了继承父志,他克服重重困难去日本留学,回国后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到革命圣地延安。解放初期,他又遭遇左眼失明之痛。然而他凭着惊人的毅力,献身于中国的盲文事业,终于创制出一套最新汉语双拼中国盲文方案。从此黄乃先生被人们誉为黑暗世界的“普罗米修斯”。黄乃先生于日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他生前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一、二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副主席。一黄乃自幼受父亲和兄长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当他在长沙楚怡小学上五年级时的一天,北伐军打到长沙,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黄乃带着自己的小伙伴,走出校门,欢迎北伐军的到来。那时的黄乃,就已将一册《三民主义三百问》背得滚瓜烂熟。民国二号人物黄兴(3)黄乃是在南京上的中学。在读初二时,黄乃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并参加了由共产党秘密领导的“读书会”,在这里,他阅读了胡愈之写的《莫斯科印象记》,鲁迅的《彷徨》、《呐喊》,李达的《现代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等进步书籍。进入高中时,黄乃开始为一些进步文艺刊物《新野》、《文友》等撰写文章。受其影响,儿时的黄乃就已踌躇满志,立志日后一定要继承父业,投身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斗争之中。正当他豪情满怀之际,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1934年,也就是他读高中之时,黄乃在一次上体育课踢足球时,不慎右眼被撞伤,导致视网膜脱落,由于手术失败致使右眼失明,于是休学回到长沙老家。1936年初的一天,因右眼受伤正休学在家的黄乃从报上看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正积极开展救亡运动的事迹,很受感动,决定重走父亲的路,去日本留学。他把这一想法给母亲和哥哥们一说以后,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母亲虽然舍不得这个自幼失去父亲的孩子,但考虑到儿子的前途,再想到日本还有一些丈夫黄兴的生前挚友,可以代为照顾儿子,也就没有表示反对。黄乃来到东京,进入日本大学,攻读社会科学。在此黄乃也加入了中共东京特别支部的外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和“中华留日世界语协会”等进步组织,负责“现代问题座谈会”。在这期间,黄乃经常出席左派文化团体的各种会议,为文化救亡运动做了不少的工作。他的行动,惹怒了日本军国主义,1937年6月,黄乃被日本警察拘捕入狱。就在黄乃被捕不久,他父亲的生前好友前田九二四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出面四处周旋,不久日本警察便释放了黄乃。20岁的黄乃,第一次遭遇这次牢狱之灾的考验后,更坚定了他一生要跟共产党走的信念。黄乃晚年回忆起这次在日本被捕的事情时说:“从那以后,我就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不管我身上背着多么沉重的十字架,对党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从日本监狱中出来的黄乃回到了祖国,于第二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还亲自接见了他。在延安,他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并任马列主义学院哲学研究所副主任。1939年,黄乃调中央宣传部任干事,专门研究日本问题,后又调入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工作,任日本问题研究秘书兼组长。1941年,《解放日报》创刊,黄乃先生负责副刊《敌情》的主编。在任主编期间,他发表的一篇题为《南进还是北进》的文章准确地推断了在华日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得到验证之后,曾经轰动一时。此间,不少文章还得到了毛泽东的好评。1942,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时,毛泽东在马列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讲话,讲到调查研究时对广大学员说:“你只有进行了调查,进行了研究,才有发言权,比如说黄乃,他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日本问题上,他最有发言权。”当年一些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说,青年时代的黄乃才华横溢,他会日语、俄语、英语和世界语。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流传有“十大公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委员会领导小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