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侵占中国多少领土洞朗地区,中国为何不发动战争将其驱逐

查看: 18285|回复: 2
洞朗地区(印称 多兰高地)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军军爱好者 于
20:50 编辑
如下是从百度来的消息。
是否属实? 我们是否完全掌握 多兰高地?
请高人科普呢。
======================
多兰高地即我国西藏重镇亚东的洞朗地区(印度所谓的多兰高地),是我国固有的领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东南部,亚东县东面,位于中国,不丹,印占锡金的三国交汇处。
中国和不丹是友好邻国,中国军警目前只是在其几十年的惯例巡逻地点包括洞朗执行任务,不丹方面几十年来并无异议。
另从历史资料图献来看,洞朗地区以及西部被印度侵占的锡金,确属中国无疑。
“洞郎地区”地方不大,100多平方公里,这里被印度人叫成了“多兰高地”,纯属译音不同,但是跟印度人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连争议的权利都没有!
“洞郎地区”是我国下亚东边民的夏牧场,冬天一封山,就过不去了,这样不丹国边民也有活动,所以一度成了中国不丹之间的争议地区,近年来终于尘埃落定,把事情谈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印度的阻挠下,我国与不丹国尚未建交,边界条约也没法签。
要说,从感情而言,不丹人心向中国,不丹王子与很多香港影星都是好朋友,梁朝伟、刘嘉玲结婚就在这里办的!但是,不丹人眼下拿讨厌的印度人没有办法,只能虚与委蛇。印度人在不丹以太上皇自居!
“洞郎地区”重入解放军怀抱,让印度人一度很紧张,解放军前沿阵地前出约10公里,离其东北咽喉,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不远,若顺河南下,从不丹借道,直捣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仅100多公里,数小时内即可切断印度与东北部的联系。
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那加邦、曼尼坡(曼尼普尔邦)邦、米佐邦等,土著居民均为黄种人,与印度本部棕色人种差异极大,没有多大感情,只是在英国人手里被强行并入印度,本来就不满,现在还在争取民族独立。
所以解放军在锡金以东的战略前哨,让印度人惊愕不已!但他们又没有办法,跟他们根本不接壤。
他们从克什米尔前线调集了自认为精锐的印度第27山地师进驻被他们从1975年至今吞并了30多年的锡金国,从乃堆拉山口侧翼防范解放军的进攻。如果中印边境有变,该师将来是解放军战略行动的主要打击对象。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高地上面插满了多兰剑,多兰盾和多兰戒?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那个地方地图的距离100多公里和实际行走距离是两码事吧,即使没人尽力抵抗。数天赶到切断估计还有可能,数小时就能走到估计也是看看地图随口就说出来的吧。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中印战争输给中国印度惊醒:世界容不下弱国_网易军事
中印战争输给中国印度惊醒:世界容不下弱国(全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印中战争让印度开了眼,但即使45年之后,印度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环境和原因。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背叛了印度的信任,袭击我们在拉达克(Ladakh)和东北边境特区(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的防线。
资料图:被俘虏的印度士兵。
在中国印制的地图上,西藏南部有一片地区只标志寥寥无几的城镇地名。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如果想去那一带走走,离很远就会被边防军挡住,印度军队就在对面。他们会发现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图上属于中国。
http://img3./photo/-16/600x450_ADJFHH8S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16/t_ADJFHH8S4T8E0001.jpg
如果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目前中印两国的实际领土控制线是中国一直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画在中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九万多平方公里。
http://img3./photo/-16/600x450_ADJFHHIA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16/t_ADJFHHIA4T8E0001.jpg
事实上,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而是以东方式的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随着英国势力沿着印度大陆不断向北扩张,与西藏发生碰撞,出现了需要以西方式主权精确划界的问题。
http://img4./photo/-16/600x450_ADJFHHVM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16/t_ADJFHHVM4T8E0001.jpg
1914年3&nbsp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
http://img5./photo/-16/600x450_ADJFHIHQ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16/t_ADJFHIHQ4T8E0001.jpg
无法确切知道当年西藏当局的动机,有一种说法是麦克马洪许诺给西藏五千支枪和五十万发子弹,还有一种说法是西藏人根本不明白边界被篡改了,如英国人贝尔所说“西藏人不会画地图”,反正西藏代表在那个条约上签了字。
http://img3./photo/-16/600x450_ADJFHIVG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16/t_ADJFHIVG4T8E0001.jpg
因为北洋政府正在忙于内战,但也表示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即便地方政府签字,没有中央政府同意也是无效的。因此,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英国一直没有公开宣布条约,也没有在她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http://img6./photo/-16/600x450_ADJFHJIM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16/t_ADJFHJIM4T8E0001.jpg
那个传统边界和“麦克马洪线”之间所夹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就是中国和印度争执至今的。现在,中国出版的地图继续按传统划界,印度地图则早已经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正式的合法边界。
http://img3./photo/-16/600x450_ADJFHK1R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16/t_ADJFHK1R4T8E0001.jpg
1950年以前,“麦克马洪线”只是个理论,不管双方的地图怎么画,那片地区没有驻军,不设边防,行政建制也不存在或徒有虚名,老百姓按照祖祖辈辈的方式生活,国际政治与他们无关。
http://img5./photo/-16/600x450_ADJFHL2I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16/t_ADJFHL2I4T8E0001.jpg
1949年后,大概是新独立的印度看到一个强大的咄咄逼人的新中国正在产生,而且即将向西藏挺进,只有趁其尚未全面控制西藏以前先下手为强,从1950年,印军开始向北推进,到1953年,“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全部被印度实际控制。
http://img3./photo/-16/600x450_ADJFHLHU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16/t_ADJFHLHU4T8E0001.jpg
解放军那时刚刚进藏,没有能力做出实质性反应。当时的印度政府在国际社会又对新中国采取友好姿态,中国也不好翻脸。
http://img3./photo/-16/600x450_ADJFHM1T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16/t_ADJFHM1T4T8E0001.jpg
在边境扩张方面,印度一向采取锲而不舍的积极姿态。1961年11月,尼赫鲁总理向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驻军发出了新的命令,我们的守备部队接到了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整个边境。
http://img4./photo/-16/600x450_ADJFHMH0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16/t_ADJFHMH04T8E0001.jpg
在陆军总部的会议上,尼赫鲁说:哪一方修建一个对立的哨所,那么它就将成功地在这一特殊地域建立自己的主权,因为实际上的主权十个有九个都会得到国际法的承认。
http://img3./photo/-16/600x450_ADJFHN4I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16/t_ADJFHN4I4T8E0001.jpg
除了印度在边境不断进逼,对1959年的西藏叛乱,印度也同情叛乱一方。印度还收留了逃亡的达赖喇嘛。叛乱藏人的游击队还以印度领土为基地继续骚扰西藏。于是,中国在1962年发动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http://img3./photo/-17/600x450_ADLCETJJ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17/t_ADLCETJJ4T8E0001.jpg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原本已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和胜利。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
http://img2./photo/-16/600x450_ADJFHO33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16/t_ADJFHO334T8E0001.jpg
当时中国方面除了有部队士气高,战斗力强的优势,还得到战区老百姓的支持。由于那一带历史上一直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是有向心力的。
http://img2./photo/-16/600x450_ADJFHOI0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16/t_ADJFHOI04T8E0001.jpg
中国军队的供给靠老乡支前,靠牦牛运输。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还有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背。没有老乡,很难想象最终的结果。
http://img4./photo/-17/600x450_ADLCETV5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17/t_ADLCETV54T8E0001.jpg
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中国军队接到的命令不仅是放弃全部收复的失地,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要再从“麦克马洪线”后撤二十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http://img4./photo/-16/600x450_ADJFHPKS4T8E0001.jpg
http://img4./photo/-16/t_ADJFHPKS4T8E0001.jpg
结果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地区,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蚕食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http://img4./photo/-16/600x450_ADJFHQ4B4T8E0001.jpg
http://img6./photo/-16/t_ADJFHQ4B4T8E0001.jpg
藏南地区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方。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属亚热带生态环境。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够生长菠萝香蕉。自然景观奇异。
http://img2./photo/-16/600x450_ADJFHQLK4T8E0001.jpg
http://img3./photo/-16/t_ADJFHQLK4T8E0001.jpg
那里矿产丰富。雅鲁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弯”,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最低为4500万千瓦以上,是三峡电站的四倍,投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一类的问题,却被“麦克马洪线”拦腰切断。
http://img2./photo/-16/600x450_ADJFHR634T8E0001.jpg
http://img5./photo/-16/t_ADJFHR634T8E0001.jpg
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的情歌:压根儿没见最好,也省得情思萦绕。原来不熟也好,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http://img5./photo/-16/600x450_ADJFHRKA4T8E0001.jpg
http://img2./photo/-16/t_ADJFHRKA4T8E0001.jpg
图集已浏览完毕重新浏览
“我记得高级将领们到我们这里来,并且给国防部写信,要这要那……如果我们有远见,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会是另一种做法……印度从中国入侵中学到了这个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这些话是当时的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963年说的,当时印度刚刚在中国手中尝到耻辱性的失败。作为一个一直用自己乌托邦式的眼光看待国际政治的领导人来说,这场失败犹如醍醐灌顶。1962年边境战争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在国际政治中,弱国毫无立锥之地。印度官方历史中这么形容中印之间的那场边境战争:“1962年的事件也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产生了显著变化,带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印中战争让印度开了眼,但即使45年之后,印度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环境和原因。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背叛了印度的信任,袭击我们在拉达克(Ladakh)和东北边境特区(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的防线。但政府对这次战败的调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历史、已经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对于这场战争,还有惊人的事实。最显著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领袖让印度遭受了失败。不是中国的背叛,而是当时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及他的国防部长V·K·克里什那·梅农(V K Krishna Menon)自以为是地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进战略”,中国也不敢进攻印度。前进战略和对中国不作为的判断得到了当时的情报局长B·N·穆利克(B N Mullick)的坚决支持。有些分析家认为,穆利克也对误导政治领导负有责任。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印度战败的几个主要原因,它们是:政治领袖们误判中国不会对印度在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的“前进战略”做出反应;印度军队装备不好,准备不足;中国无根据地认为印度试图占领西藏。痛心的报告耻辱性的失败之后,印度军方委托亨德森·布鲁克斯(Henderson Brooks)少将和P·S·巴加特(PS Bhagat)准将调查这场灾难。虽然参考资料极为有限,但二人深入挖掘,发现了最初形成“前进战略”和印军在当时是如何在政治领袖的压力下被迫参与冲突的许多资料。亨德森·布鲁克斯 - 巴加特报告还未解密。但英国记者内维尔·麦克斯韦尔(Neville Maxwell)看过了报告并发表了一篇内容摘要。他是怎么看到这份报告的不大清楚,有传闻说是一位高级部长把报告交给他的。印度政府在1992年发表了一份官方历史文件--1962,与中国冲突史,由国防部历史局编撰。上述两份文件都认为,装备恶劣、准备不足的印军是被迫对抗优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际上,直到1961年仍担任陆军总参谋长的K·S·迪马亚(KS Thimaya)将军1962曾在Seminar杂志撰文指出:“作为军人,我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单独与中国公开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也不能期望能赶上中国。保证国家安全的责任,应该由政治家和外交家承担。”但是,政治领袖在情报局的支持下命令军队在印度宣称所有的全部区域建立前进据点,其中包括有争议的地区。“前进战略”从1954开始实施,不顾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在争议地区建立哨所,这些哨所甚至常常越过中国的前线哨所。尼赫鲁一厢情愿地急功冒进,他相信印度由于有美苏的一致支持,中国不敢反击印度的前线据点和巡逻队。这背后的设想是通过逐步设立据点,最后把中国人赶出印度人认为自己拥有的地区。有些印军将领反对这个政策,认为它在军事上是危险的。他们知道印军准备不足,无法在前方抗击中国军队。 印度官方历史中就记载:“年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S·P·P·托拉特(S P P Thorat)少将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在东段对印度的威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威胁所需的要求。但军方总部以及国防部对此并未多加注意,甚至未通知总理。”军队总部的政治化尼赫鲁不是专心倾听军队的意见,而是把军方高层换成一批只会唯唯诺诺的军官,他们只会服从命令,最终将印度带向耻辱。这种印度军方高层公开的政治化也是印度失败的原因之一。最为严重的是,政治家们不负责任和国粹主义的声明使局势更加恶化,并使中国人有把柄以“自卫”的名义进攻印度哨所。当时的印度国土部长拉尔·巴哈杜尔·沙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日曾宣布:“如果中方不从他占领的地方撤出,印度将重复其在果阿的行动,把中国军队赶出去。”尼赫鲁也于日发表声明说,他已经“命令印度军队把中国人赶出去。”把中国人赶出去。政治家说起来容易,但实地情况却不同。印军后勤保障疲弱,准备不足,无法与经过良好山地作战训练的中国军队抗衡。1962年整年,印中军队在边界线上冲突不断。但印中边界战争的主要战事是从日到11月20日之间进行的。主要地点是瓦弄、达旺和阿克塞钦地区。军方分析家认为,有一系列因素使得印军崩溃。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情报设施不足,根本不清楚中方的力量、机动能力和战术,特别是个别报告中提到的人海战术。罗德里克·麦克法卡尔(Roderick MacFaquhar)在其《文革起源,第三卷: 山雨欲来》(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 3: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一书中责怪印度情报部门未能准确研判中国国内和外交的发展,而只是依赖中情局的简报,印度驻北京使馆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交恶以及台海危机的剪报。而根据这些情报,印度政坛、军方和情报部门的领导者们就得出结论说中国不会对印度的“前进战略”做出激烈反应。后来的调查表明,甚至军方也没有准备和中方开战。很少部队有山地作战的经验,武器陈旧,根本不适合山地使用,而且还补给不足。中国人在西藏有补给基地,而且对山地战事十分熟悉。后勤、指挥失误而印军连过冬的服装鞋帽都不够。印度官方历史中说,通讯不畅,没有道路网络,补给和增援大都由空运完成。弹药不足,缺乏炮火支援,炮兵在山区没有机动能力。更有甚者,军队士气极低。军中的决策十分随意。官方历史指出:“有些决定匪夷所思。例如,有两个被派往平原地区当向导的拉其普特(Rajput)人在途中被命令停下来,重新派往卡蒙地区(Kameng)。他们对这个地区一无所知,而不是把他们派往熟悉的瓦弄地区。到处都是一片混乱。”报告还指出,“无计划的随意调动军队破坏了原有的部署,进而摧毁了战斗队形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是,政府命令向威胁多拉(Dhola,即中方所称的扯冬)哨所的中国军队进攻,并把他们驱逐出去。战地指挥官曾抗辩,要在麦克马洪线附近塔格拉峰(Thagla Ridge)的冲突地区战胜优势的中国军队军事上是不可能的。有研究指出,9月期间,军方总部命令前线部队收复多拉哨所东北方1000码的中方哨所,并包围塔格拉峰南侧的中国部队。据亨德森·布鲁克斯 - 巴加特报告记载,军方后来的调查指出:“坐在德里的总参谋部竟然对多拉哨所东北1000码的行动下达直接命令,这是令人震惊的。对己不清,对敌不明,而且在部队和目标之间还可能有一道山谷,尽管如此,命令还是下达了。这道命令在史上简直可以与轻骑兵冲锋相提并论。”(译注:日,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一支的轻骑兵部队向绝对优势的俄国军队发起了毫无战术和战略意义的冲锋,全军覆没,约600人战死。)于是政治领袖和军方总部决定把在塔格拉峰地区进攻和驱逐中国军队的任务交给新组建的第四军。可笑的是,这支新部队的领导权交给了B·M·考尔少将,他在此之前没有任何指挥实战部队的经验。就连官方历史也批评考尔经常越过指挥系统,要么不经过东部司令部直接联系总参谋长,要么不经过中级军官直接指挥下级军官。中印宣布停火后,考尔将军被随即解职。他后来离开了军队。不使用印度空军另一个许多分析家和军事专家认为可以改变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是印度决定不使用空军。印度空军只参加了空投补给的行动,没有进行任何攻击行动。前空军少将A·K·特瓦里(AK Tewary)曾在《印度防务评论》上发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军,战争的结果可能不同。他谴责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B·N·穆利克夸大了中国将因印度空军参战而报复性轰炸印度城市的可能。后来,尼赫鲁十分焦虑,以至他给当时的美国总统J·F·肯尼迪写了两封信,要求美国空军支持抗击中国。这些信件到今天依然未解密。但S·戈帕尔(S Gopal)在他所著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传》中摘要记述了这些信件的主要内容:“尼赫鲁没有征询任何内阁成员意见,就给肯尼迪写了两封信,把情况描述成'已经绝望',要求立即派遣至少12中队的超音速全天候战斗机,并建立雷达网络。在印方人员的训练完成之前,美方应派遣飞行员,安装雷达,以保护印度城市免遭中方袭击。”戈帕尔还写道:“尼赫鲁还寻求美国支援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袭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印方的飞行员和机械师必须立即送往美国培训。”但是日,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印度丧失了大片领土。在东北边境特区,中国人向前推进了200公里,几乎抵达阿萨姆(Assam)平原。最后,日,双方从各自的控制线后退20公里。合适的时机有些分析家认为这场战争错在印度,因为当时印度奉行进攻政策,激怒了中国,迫使她不得不进行自卫。这个结论并不正确。历史证明中国对印度的行动了如指掌,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反击。所以,当中国的外部环境缓和后,她就开始教训印度了。1962年初,中国还在应付来自台湾的反攻威胁,但到6月,这种威胁一旦有所缓和,她就把更多的军队调往中印边界。如果再仔细分析历史事实就可以了解到,中国日发起的攻击是经过周密准备的,而且恰逢古巴导弹危机,整个世界的注意力不在这里。印度官方历史对中国行动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解释:“揣测中国刻意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时发动攻击是合理的。两个超级大国正忙于性命攸关的角斗,这让中国获得了对印度发动军事打击的空间,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来自超级大国的干涉。”加勒比海的危机解除后,中国就立即于日单方面宣布停火。印度策划夺取西藏中印边界燃起战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无根据地认为印度在策划夺取西藏。分析家们认为,随着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有关文件的不断解密,有新的证据说明中国战前就有思想准备。分析家相信中国的决策者为印度当时与美国合谋要让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对印度激进的“前进政策”进行惩罚肯定是中国开战的原因之一。但认为印度正在企图在西藏造成某种既成事实也在教训印度的决策过程中起了相当的作用。最近发现中情局50年代曾资助和装备了西藏境内主要的抵抗运动。中国怀疑印度也是其中一个活跃的力量。这一点至今无法证明。情报局长B·N·穆利克在其1971年著的《中国背叛》(The China Betrayal)一书中也承认了当时中情局在西藏的活动。印度是否有意识地帮助中情局在西藏的作业要到印度解密政府文件时候才能真相大白。但中国相信印度肯定在其中起了积极作用,这也是中国决定惩罚印度的原因之一。英勇的士兵1962年的战争在印度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政治和军事领袖们明知军队在后勤薄弱补给不畅的地区无法与中国抗衡,仍然让他们手下的士兵去无谓地牺牲。在那举国悲痛的日子里,唯一能够团结全国上下的,是印度军人在逆境中表现出的杰出勇气。据说,即使面对必死的情况,他们也没有放下武器。
战败后,诗人普拉迪普(Pradeep)把他们的英勇谱成不朽的传唱:噢,吾土吾民(Aye mere watan ke logon, jara ankh me bharlo paani 译注:英文翻译为Oh, people of my country)。这首歌曾在日新德里的全党大会上由拉塔·曼格什卡(Lata Mangeshkar)演唱,曲终时尼赫鲁无法忍住泪水,放声大哭。直到今天,这首歌依然让印度人想起当年在喜马拉雅山区牺牲的印度大兵。(特贾斯·帕特尔)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更多精彩,请登录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印度的反思: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向往蓝天--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印度的反思: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印度的反思: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来源:东方网)
印度的反思:为什么会输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
&在争议地区对峙的中印军人
在1962年输掉与的战争之后,尼赫鲁在印度上院发表陈述,指出本国在这场战争中认识到今日的不会有弱国的位置。事实上,在那之后的四十五年里,印度官方和民间一直在进行反思。 
最近,专栏作家特贾斯·帕特尔(Tejas Patel)在印度NDTV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印度输掉了1962年边境战争》(Why India lost the 1962 border war?)的文章,他认为正是当时的印度领导人导致了本国的失败,总理尼赫鲁和国防部长梅农过于自信,自认为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他们相信即使推行“前进政策”,中国也不会敢于攻击印度。帕特尔还认为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B.N.Mullick)也应该为此负责。 
在对可以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帕特尔指出造成印度在东部前线失败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印度人看来,当年印军装备不佳是战败的重要原因。这确实接近事实,与中国完成换装“五六”系列步兵自动相比,印度军队主要装备一战时的“李·恩菲尔德”老式步枪
印度当局错估中印边境局势
在惨败后不久,印度军方就指派亨德森·布鲁克斯中将(Henderson Brooks)和巴贾特陆军准将(P。S。Bhagat)对战败原因进行深入调查,虽然布鲁克斯-巴贾特报告尚未解密,不过一位名叫麦克斯韦(Neville Maxwell)的英国记者可能从某高级官员那里获得了报告副本,他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了这份报告的概要。1992年,印度政府又发布了由国防部编写的官方《1962年与中国的冲突》(The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with China, 1962)。帕特尔认为,这两份报告都指出一支装备不良、没有做好战前准备的印度军队被迫与强大的中国进行较量。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表示,1961年以前一直担任印度陆军总参谋长的蒂迈雅将军(K。S。 Thimayya)早就意识到这一点。蒂迈雅在1962年就表示无法想象印度如何独自与中国展开较量,即使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可能与中国匹敌。他认为应该让家和外交官来保证本国的安全。
尽管如此,在情报局支持下,印度领导人还是命令军队推行“前进政策”。所谓的“前进政策”是指印军在争议地区设置哨所,其中的一些甚至设立在中国哨所的后方,事实上印度从1954年开始就一直奉行这样的政策,并且不断招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尼赫鲁推动这项政策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向得到和苏联支持的印度发起进攻。
中国边防部队大军云集,将予入侵印军致命一击
帕特尔引用了官方发布的历史,证明部分军官反对尼赫鲁政府的政策,因为他们意识到本国尚未做好面对边境上中国军队的准备。例如,官方历史指出,在1959年到1960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托拉特(S。P。P。Thorat)将军就已意识到中国对东段边界的威胁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陆军司令部以及国防部长对此未予理会,这甚至也没有引来尼赫鲁的注意。 
尼赫鲁没有听取反对意见,相反他任命了一些顺从的军官担任高级职务,这些人执行了他的命令,最终导致了印度的耻辱,帕特尔认为陆军最高司令部的政治化是造成印度失败的一个原因。 
帕特尔还指出,除了决策失误之外,更糟的是,领导人强硬和不负责任的声明使得中国能够以“自我防卫”为借口向印度发动进攻。例如内政部长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在日就宣称如果中国人不撤出争议地区,印度将会采取行动将中国人赶出去;在中国军队发动反击前一周,尼赫鲁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 
帕特尔称情报系统的失误也是造成印度失败的原因。印度对于中国军队的力量,机动能力以及战术缺乏了解。帕特尔还引用了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的著作《大革命的起源》中的观点,指出印度情报部门对中国的情况做出了错误判断。他们依赖中情局的简报、报纸报道以及印度驻华使馆所提供的信息,而这些关于中国国内危机、中苏关系以及局势的报告使得印度相信中国不会对“前进政策”做出强烈回应。
最终,几乎在整个1962年,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两侧紧张对峙。10月10日,由于印军侵犯中国边境,局势急剧恶化。决定性的战斗在10月20日打响,当印度军队再度发动攻击时,中国边防部队在东西两线开始进行反击,战斗主要集中在瓦弄、达旺和阿克赛钦地区。
印度军队的问题
虽然当时印度领导人非常乐观,但是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帕特尔认为,由于在西藏有物资储备,中国军队的后勤有一定的保障,并且士兵也受过良好的山地作战训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军没有做好与中国作战的准备,极少数士兵有山地战的经验,所使用的陈旧武器并不适用于山地作战。后勤保障也有问题,士兵没有足够的冬装和鞋,缺少火炮和弹药,军队所装备的火炮在山地使用极不方便。由于没有公路网,交通也很不便利,补给和保障主要通过空中完成。除此之外,印军的士气处在最低点,军方的指挥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熟悉瓦弄地区的拉其普特人被派往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陌生的区域,无计划的征召以及对原有军队编制的打乱削弱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而坐镇德里的总参谋长居然在情形不明的情况下向前线下达了占领扯冬(印度称之为Dhola)哨所东北1000码处的一个中国哨所的命令,实际上那里的中国军队处于优势地位,对于当地印军而言这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四军指挥官考尔中将(B。M。 Kaul)也是被指责的对象,他奉命率军将中国军队从塔格拉山脊上赶走,而实际上考尔基本没有指挥类似行动的经验。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无视军队的指挥系统,官方历史指责他越级直接与陆军总参谋长接触,有时也越过中级军官直接向下级军官发布命令。 
帕特尔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不使用印度空军的决策也是争议的焦点。在1962年的战争中,印度空军没有发动任何进攻行动,仅仅被用于向前线的军队空投补给。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印度使用空军,战争的结果也许将会发生改变。例如,前空军少将特瓦里(A。K。 Tewary)曾在《印度防务》上发表文章表示,如果印度使用了空军,溃败的一方可能会变为中国,他谴责了当时的情报局负责人穆里克,因为后者认为一旦使用空军会导致印度城市遭到中国轰炸机的报复。 
帕特尔指出,尼赫鲁亦曾一度将希望寄托于天空,他曾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请求美国空军提供支援。这两封分别于日和20日寄出的信件仍然处于保密状态,不过《尼赫鲁传》的作者戈帕尔(S.Gopal)在他的书中透露了信件的内容:尼赫鲁认为局势相当绝望,请求美国立即支援最少12个中队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以及建立雷达通信系统,并且在印度人员完成训练之前,由美方操作这些战斗机和装备,他甚至还寻求获得两个中队的B-47轰炸机以用来打击中国的基地和机场。
对中国发动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看法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印度的政策激怒了中国,使得中国别无选择唯有采取自卫措施。对此,帕特尔并不认同,他认为,中国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他指出,在1962年最初的几个月里,局势比较紧张,然而到了6月,局势得到缓和,这使得中国可以将更多的军队调往中印边境地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他认为,中国在10月20日发动的进攻经过精心策划,几乎与将全球拖到毁灭边缘的古巴导弹危机同时发生。
他引用了印度官方的观点,指出此时超级大国都在避免核大战的发生,而中国似乎是故意选择了这一时间发动反击,这样就无需顾虑第三方的干涉,而加勒比海的危机结束之后不久,中国就宣布了单方面停火。 
除了要惩罚印度的“前进政策”之外,帕特尔认为最终导致解放军发动反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对印度意图的猜测。他在文章中表示交战双方的解密文档反映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印度可能会与美国勾结在一起将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新的研究揭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情局资助和武装了中国西藏的分裂运动,当时的印度情报机构负责人穆里克也在1971年发表的一本书中承认中情局在西藏的活动,虽然印度官方是否暗中帮助这些活动尚不能得到证实,但是帕特尔认为中国相信印度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积极角色,这是中国最终决定惩罚印度的一个原因。
勇敢的士兵
在文章的最后,帕特尔赞扬了那场战争中的印度士兵,他称在那个令印度人伤心的时刻,即使意味着死亡,这些士兵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步枪,他们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勇气将整个国家团结在一起。这些描述与以往中国人心中的印度士兵形象有些不同,也许在我们看来,如果印度人了解中国的俘虏政策,将会有更多的士兵放下武器。
如今四十五年过去了,对于当年对阵的双方而言,这场战争都留下了不少遗憾,有很多值得反思和纪念的地方。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不断得到改善,今年10月,当年兵戎相见的两国陆军极有可能在中国云南省进行陆上联合演习。或许在未来有一天,经过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边界问题能够最终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而对于国人而言,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不能忘记当年那些战斗在喜玛拉雅山地的中国军人,正是由于他们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才保证了中国国土没有进一步被蚕食。
中印边境反击战战略决策内幕
两国边防战士鼻子对着鼻子,提出后撤20公里
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他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他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不停地抽烟。
《喜马拉雅山的雪——实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R%UQ}l-|M640912不能退,一步不能退,这是哨位,祖国的领土,死也不能退。ot T:n|4`G~9L640912…………凤凰博客4L!D!a(nXG双方的目光在对峙。_L{4z v1n8W640912四只眼睛,便是四柄利剑,在突刺、撞击、劈杀……l+]^4p!V6s640912这是胆的角斗;凤凰博客*V*Ri2MI这是力的抗衡;凤凰博客b+T*oHVn W&b+j这是信仰与荣誉的竞赛。凤凰博客 C|V:?w'e%@h1分钟、2分钟、3分钟……凤凰博客o dT nK*n
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这样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不干,我单方后撤。
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
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
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
印度总理提出领土要求,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上门来闹事
1960年1月,中方又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命令我方在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方能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
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后的两年内,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啊,相当于一个福建省,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
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上门来闹事了
周恩来建议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说不打不成交
日,由毛泽东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先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他俩汇报完,周恩来开始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张国华主张泰山压顶,毛泽东大手一劈,“扫了它”
毛泽东说完后,会议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
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传唤他。
毛泽东问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
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
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定在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离开颐年堂前,陈毅和贺龙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了边防备战的情况。
张国华话不多:“我们已按主席说的‘边防部队在精不在多’作了调整。要打就是泰山压顶之势。”
陈毅和贺龙交换了一下想法后,对张国华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
贺龙的烟斗不停地冒着烟。他郑重地对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
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的叛匪的回窜。”
张国华又就兵力、干部、物资和思想准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央又一次召见他。
中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只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姿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扫了它!”
说完,他自己也露出了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的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们后,他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
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
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
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
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
张国华爽快地答道:“有。”
“根据呢?”
“我们面对的敌人,虽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们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
中央指示下达:打得要狠,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
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便紧急召开了。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指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打得要狠,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决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的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
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他学得惟妙惟肖,包括毛泽东用手缓慢一劈的动作。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的决心是:准备伤亡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大团满员。”将领谈论战斗预想时,总会感到格外的欢悦,即使在下命令时:“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鼓动性:“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摘自:《红墙见证录》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史(上)
1962年印度政府坚持侵略扩张政策,蓄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这次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它融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一体,充分反映了边境地区反侵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创造了我军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区作战的光辉范例,取得了军民共同保卫边疆的宝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值此作战胜利30周年之际,全面客观地介绍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对于总结其经验,进行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印度政府继承与扩大英帝的衣钵 挑起边境冲突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脑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
印度独立后,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而且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逐步向“麦线”推进。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国成立之初忙予内务无暇顾及中印边界问题与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派兵100余名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首府达旺,强迫一直在那里行使管辖权力的中国西藏地方政府搬离;印度在侵占达旺前后,还侵占了“麦线”以南门隅的马果等地。10月,印军一部又在直升机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地方,在梅楚卡等地强行建立兵营。
西藏解放后,印军继续向传统习惯线以北、“麦线”以南各地开进,遭到当地居民的抵抗。1953年阿萨姆邦的印军一个来福敌连共70余名官兵,逆苏班 西里河西而上,侵入塔吉村时,被埋伏在丛林中的珞巴族居民用弓箭将其全部射杀。到1953年印军基本上侵占了门隅、珞瑜、下察隅各地。
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于1954年在已被和即将被其侵占的“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上,建立起它的“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政官方地图,特非法的“秤克马洪线”原来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企图使其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
然而,印度军政人员自知“麦线”不合法而感到心虚。日,侵驻下察隅的印度官员发出一份绝密文件称:“我奉命通知,今后‘麦克洪线’一词和‘边境线’的说法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的提法,应立即用‘东北边境’一说代替。”此后,印军又越过“麦线”向北推进,侵占了西藏的兼则马尼等地。
中印边境中段,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我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我军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50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尽管印度在边境上对我国领土步步蚕食、侵占,我外交部边向印方提出过多次交涉、抗议,但由于我国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有争议的边界的方针,所以,从1951年到1958年间,中印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静的。
1959年3月,在西藏所取得的平判的胜利,打掉了中外反动势力阴谋制造“西藏独立”的基础,使印度幻想的“缓冲国”的企图破灭。于是印度政府蓄意向战国挑起边境争端,制造边境紧张局势,使中印关系严重恶化。
日,即西藏反动上层在拉萨发动的武装叛乱被我平息拉萨结束的当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提出了大片领土要求。尼赫鲁不仅要求特已被其非法占领的东段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和中段边境2000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划入印度,还要把西段边境一直在我国政府有效管辖下和阿克赛钦等地区33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也划归印度。在1950年至51年我军进军阿里、1956年至1957年我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筑新藏公路时,印度政府并没有提出异议。但这时印方却说该区属于他们,并硬说我国“侵占了印度领土”。尼赫鲁无理要求的中国领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政变业已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
在东段,印度派兵越过“麦线”,于日侵占了该线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则马尼(沙则),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哨所。接著,8月25日印军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驻朗久附近的工作队开枪射击,在印军遭我还击2人毙命后,于27日仓皇撤逃。
在西段日印军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侦察,遭我边防巡逻队扣押后,60多名印军于21日越境围攻我巡逻队,我被迫还击,双方互有伤亡,在我击毙印军9人,俘7名后,印军余部狼狈逃窜。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我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脊作为边界。
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印军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运送兵员和物资中国政府被迫作出自卫反击的决定
中国政府以亚洲和平和中印友谊为重,对印度的武装侵占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态度,并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周恩来总理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鉴于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在崇教及商业上的紧密联系,中国政府争取印度的友好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日,周恩来在中国已完成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后,针对印度政府历次来的照会中所提它在西藏的各种“权益”,向印度驻中国大体潘怩加就中国处理印度与中国西藏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个原则和一项措施。周总理指出:“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现存状况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对于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没有责任的。英国政府与旧中国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已不复存在。因此,新中国与印度在西藏的关系,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1953年12月,周总理接见中印两国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次原则。他说: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谋求解决那些如正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该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对这五项原则表示完全赞同。
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信中指出:中国绝不承认所谓“麦克马洪线”,但是为了维持边境的和睦,中国军队从未越过这条线,最近中印边境出现紧张局势,都是由于印军越境挑衅造成的,应该由印度方面负完全责任,希望印度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撤回越境印军和行政官员,恢复两国边界久已存在的状况。
周恩来在接到尼赫鲁日的来信后,又于11月7日给尼回信。信中指出:如果两国政府不想出一个十分妥善的解决办法,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边境冲突今后还可能出现;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的现状,确保边境的安谧,并且为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创造良好气氛,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
周恩来接到尼赫鲁日的来信后,于12月17日又给尼回信。信中再次提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具体步骤,建议两国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一段交涉和安排,到1960年4月,周恩来新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举行会谈。然而,中方为争取公平合理地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真诚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印方的响应。双方除同意由两国官员共同审查、核对和研究有关边界问题的事实材料并向两国总理提出报告外,未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尽管如此,周恩来本著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为推动中印双方沿著和平谈判的道路走下去,他在离开新德里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讲话,指出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可以找到六个共同点或接近点。他建议把共同点或接近点肯定下来,以便于两国政府继结商谈。他提出的六点完全是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强加于另一方的要求,但印方仍拒绝了中方这一建议。
1960年6月到12月,中印两国官员举行会晤,分别提出和审查对方提出的边界主张的论据。我方用大量确凿的材料论证中国所指的传统习惯的中印边界线是有历史和事实根据的。但印方主要根据英国家、昌险家的显然不足为凭的材料,硬说“麦线”是中心边界东段的传统习惯线,硬说历来在我国管辖下的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由于印方坚持其狂妄主张,毫无解决问题的诚意,使两国官员的会晤也没有取得结果。
为避免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从1962年8月至10月,中国曾反复建议中印双方在官员报告的基础上讨论中印边界问题,但印度却坚持要中国从西段自己的大片领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国东段撤出位于“麦线”以北的扯冬地区,以北作为同意谈判的先决条件,这就断然关闭了和平谈判之门
(二)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中国被迫作出反击的决定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判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而走险,诉诸武力。
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著,他又乘飞机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印境提斯浦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但是,印度方面毕竟错误估计了形势,它以为它当反华急先锋和南亚霸主,会得到美国和前苏联等国的援助和赏识;以为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已严重到不可克服的程度;以为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正企图窜犯我东南沿海,牵制了我主要国防力量,西南地区防务空虚,以为中苏裂痕加深,中国“孤立无援”。所以,它认定此时还是在中印边界全线进攻的“良好时机”,不管它怎样进攻,中国是不敢还手的,因而利令智昏,走上了军事冒险主义的道路。
中国政府和边防部队遭到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对印军的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祖国领土的行径,始终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和忍耐,采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装冲突的措施。这就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了印度政府扩张侵略的野心,揭穿了它捏造“中国侵略印度”的谎言,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
当印军侵占中国领土、频繁挑起边界纠纷时,中国政府指出中国边防部队,必须作好两手准备:力争好,准备坏。即在争取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边必须作好应付印军进攻的准备。当印度政府大幅度右摆时,中央军委曾适时告诫边防部队,要提高警惕,加强边防,防范印军的进攻,当印军大肆占地设点,步步向前推进,严重威胁中国边防部队安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指示: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当尼赫鲁政府大肆反华,疯狂挑衅,调兵遣将,停结部队,完全堵塞了和平谈判的一切渠道后,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定: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卫祖国边疆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决定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中央军委立即对反击作战作出指示:军事指挥工作、政治动员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务必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切实做好。指出:此次结印度反动派作战,事关国威军威,务求初战必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立即进入了战备状态。为了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组织指挥,由西藏军区组成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 ,指挥成员有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副司令员邓少东、赵文进,司令部副参谋长石伴樵,政治部主任吕义山,后勤部副部长于一星等,主要负责东段指挥。西段,新疆边防部队组成了“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反击作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兵力,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迎击印军大规模进攻。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史(下)
这次反击作战,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烯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10月20日至28日)
自卫反击作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
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印度陆军原是英国殖民地军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与我作战的印度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印军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
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
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
印度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克节朗地区反击作战
克节朗,位于中印边界东段西藏以南地区,该地山峰比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该地区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即拉则山)山脊为界”的梦想。
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集结了10300余人的兵力,对印军第七旅实施反击。根据印军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布势特点,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以3至4倍于敌的绝对优势的火力,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灭的战法,于20日拂晓开始反击。
实施主要突击的右翼部队在枪等、卡龙之间强渡冰冷刺骨的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互相掩护,交错前进,与印军展开的激战。负责摧毁塞维拉河岸卡龙据点的我二连六班班长阳廷安一往无前,前仆后继,勇猛反击,共攻克27个印军地堡,收复了卡龙据点,为驱逐入侵卡龙的印军第七旅创造了条件。战后,六班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英雄称号。负责清除克节朗河南岸扯冬据点的我三连二排,敢打敢拚,连续摧毁14个地堡,收复了扯冬据点。战后,二排荣立集体一等功。当天即清除了枪等、卡龙、扯冬、绒不丢等据点的入侵印军。
担任左翼助攻部队,向沙则、仲昆枪、克宁乃桥的印军实行反击。入侵沙则的印军在这里构筑了堑壕及百余个明暗地堡。攻占沙则可直接威胁克朗地区的印军指挥机关。于是,助改部队穿密林,攀悬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军前沿,首先割断克节朗地区入侵印军指挥机关与沙则据点的联系。在沙则战斗中,九连二班班长张映鑫率领全班,连续攻克印军4个地堡,在攻击第5个地堡时,他身负重伤,向地堡投入最后1枚手榴弹,并用双腿堵住印军地堡射孔,壮烈牺牲,为后续部队歼灭印军创造了条件。战后,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当天,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大部被歼,一部溃逃。22日,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有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23日,我山南地区部队歼灭棒山口之敌一部,占领棒山口。接着我军兵分5路实施追击,直取达旺。印军仑惶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线撤逃。我边防部队又以一部渡过娘姆江曲,昼夜兼程,沿下地、龙拉、沙泽一线急进。清除棒山口入侵印军的另一支反击部队,于24日占领了东新桥等地。25日,几支反击部队相继进占达旺。尔后,其中一部继续向南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克节朗——达旺之役遂告结束,首战告捷。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全部领土,并在事实上否认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反击作战
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也于10月20日分别向当面入侵印军实施反击。先后拢除了呷灵公、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军据点,歼敌一部,进占了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战。
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班公湖地区反击作战
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西部,在喀喇昆仑山和风底斯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高寒缺氧、荒无人烟。印军第一一四旅5个营约5600人,分散配置在这一地区600公里正面的77个据点内,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侵入中国境内的43个据点内。印军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十四营侵占红山头,杰特联队第五营侵占加勒万河谷。印军在侵占的据点内设置障碍,组织较严密的火力,各点均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他们企图凭借其据点,伺机侵占新疆整个阿克赛钦地区。
我新疆边防部队针对入侵印军正面宽、据点分散、间隙大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打了歼战的有效战法,决心首先粉碎入侵印军的进攻,然后采用拔点攻坚的战法,就地围歼,逐次清除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和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内的入侵印军。为防止印军向我边防部队的薄弱地区进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区驻守分队在班公湖以南组织积极防御,牵制当面入侵印军。
印军空军出动大批飞机运送兵员和物资
红山头攻坚战斗及天文点防区作战
红山头是两段第一阶段反击战的主要方向。该寺是斗拉特别奥里基地印军联系天文点地区据点的重要枢纽。印军构筑了16个地堡、5个地下室工事,组成两层火力阵地,火力强,工事坚固。20日,新疆边防部队首先实施炮火急袭,尔后从印军侧后西、南两个方向进攻反击。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从侧后直插红山头主峰,另一部直捣入侵印军平台阵地,攻击分队以爆破筒、炸药包、喷火器歼灭负隅顽抗之印军。经1个多小时的战斗、驱除了入侵印军,夺回了红山头主峰。
前来增援的印军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半途撤回。红山战斗后,我们乘胜扩大战果,担任打援、守卡、警戒的分队相继拔除31号、12号、5号、8号、11号、17号等6个印军据点,全歼守军,收复失地。其他各点之入侵印军于当晚仓惶逃窜。至21日晚,天文点防区印军入侵据点全部被肃清,给印军第一一四旅第十四营以沉重打击。
加勒万河谷拔点及河尾滩防区作战
加勒万河谷地区,谷深沟窄,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交能不便。印军以直升飞机空运补给。印军在此处构筑了工事、地堡,企图长期占领。新疆边防部队对其军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边防部队向该处南、北两侧的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反击。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凶军据点,尔后实施炮火急袭,随即一部从河谷北侧左翼插入印军前沿,向前推进;另一部从河谷南侧左翼发起反击,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经近40分钟激战,成功地拔掉了加勒万河谷地区入侵印军的据点。
该处战斗结束后,我军乘胜扩大战果,兵分两路,一路顺加勒万河谷南进;一路北上向西大沟发展。至23日,拔除“河印27号、28号”据点,其余印军哨卡闻讯而逃。至此,河尾滩防区之印军全部肃清。
班公湖岸四战四捷战斗
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入侵班公湖南北两岸建立了据点。班公湖北岸为空喀山口防区,南岸为阿里防区。21日,担负空喀山口财区反击作战的边防部队,抓住战机,向位于班公湖北岸中国一侧的西里扎普、安拉沟等地的印军进行反击;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队一部,清除了占据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据点的入侵印军。
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4400高地、绝拉沟、野营地拔点攻坚战斗中,我军四战四捷,战至24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入侵印军据点。
转战巴里加斯
巴里加斯位于西藏阿里噶尔县西北,为狮泉河河谷,距传统习惯线18公里,河谷宽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东提通列城,两侧为高山。印军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军第七营入侵该地,建立据点6处,企图长期占领并作继续蚕食其它地区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区入侵印军据点全部肃清后,我西线新疆边防部队奉命挥戈南下阿里,歼灭巴里加斯地区入侵印军。受领任务的部队不顾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疲劳,以惊人的意志挥师南下,对阿里之口、约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军进行反击。
转移中,我边防部队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夜以继日地连结行军1400里,有的分队两次徒小齐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尔河。工兵分队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桥,保证部队开进。部队吃不上熟饭,喝不上开水,吃冰雪,啃干粮,忍饥耐寒,于26日赶到甲岗——狮泉河一带集结。尔后,分兵两路:右翼由甲岗——且坎——拉干赫尔方向迂回印军侧后,继其退路;左翼沿狮泉河谷实施主攻,围歼印军于卫里加斯——卡日果之间地区。以阿支、且坎、扎西岗守卡分队配合主力作战。
27日,反击部队一部抵达口与印军打响。机枪连班长司马义实实堤在汽车上为掩护战友下车,用冲锋枪向印军猛烈射击,吸引印军火力,他两次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掩护战友,直至壮烈牺牲。战后,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次战斗毙、俘印军多人,占领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队攻占约山口。同日,攻击部队对巴里加斯之印军形成合围。28日,打退入侵印军的进攻后,收复了拉多和碟木绰克等地。尔后,又收复了卫里加斯、卡日果等地。卫里加斯地区作战遂告结束。
至此,新疆边防部队在环境、气候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东段主力部队的反击作战。
二、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
中国边防部队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军事斗争正处于十分有利的态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三点是,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当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总理,希望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作出积极反应。三项建议,使全世界人民更加看清了我国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遵照政府声明,东段于24日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集结;西段于28日停止了对入侵印军的反击,在甲岗、日土宗地区集结休整。11月4日,周恩来再次致函尼赫鲁,呼吁印度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指出,中国的三项建议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让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协商的而不是武断专横的。
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和停止反击的行动,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国家及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动员了国际舆论,支持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响应中国的建议。三项建议不仅再次表明中国的和平诚意,而且剥下了尼赫鲁自我标榜的和平中立、不结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当局侵略的真面目,进一步揭露了印度和国际上的反动势力对中国的诬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阶段作战中虽遭惨败,但仍不认输,悍然拒绝了我国政府的三项建议,公然要求恢复到日以前的即印军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后的边境状态,攻击中国的和平建议是“一种骗局”。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反华浪潮,加紧战争动员和准备。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了“应付紧急情况的”内阁,公开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日夜向边境增派军队,赶运武器,一心与我国再作军事较量,与我军一决雌雄。
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增加了2个师部、9个旅以及炮兵、装甲兵部队各一部,总兵力增至30000人。其布势是:
东段、以第四师4个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线;以第二军之第十一旅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分布在“苏班西里”和“西安”两边区,第一九二旅布置于提斯普尔。
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东堤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郐勒及其以北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
尼赫鲁满以为这样能有把握击败我军。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军于11月14日和16日又向我军发动猛烈进攻。鉴于此,要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创造用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条件,还必须再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三、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11月16日至21日)
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
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强加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郄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
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战
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参战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企图。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铁肩担道义,正气书春秋,宣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满腔热血报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 原创文章未经本博主许可,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他用,请先与我联系(电话:135 )。欢迎加入“向往蓝天圈子”,发送和推荐您的作品。 “爱我中华”QQ群: ; “爱我中华1群”QQ群:;“爱我中华2群”QQ群:。发表言论与信息请尊重 国家法律、 政策 和社会公德,谢谢理解与合作 。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朗和印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