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工业园区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

解读丨加快体制创新促开发区转型升级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编者按  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形势,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加强对我国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开发区建设将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起到怎样的作用?未来又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本期策划邀请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加快体制创新促开发区转型升级
科技进步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因,而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将是开发区内生的主要动力。 资料图片■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做出明确要求,部署了今后做好开发区工作的重点任务。《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各类开发区的总体指导文件,在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我国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定位统一认识正面推动开发区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牛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产业的全球化态势在转移。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也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其实质一方面是转移制造业成本,另一方面是牢牢占据高端产业链。主要表现在低端产业向成本更低处转移与高端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生产集聚,两者在并行推进,呈现一种离心化倾向。  在这种背景下,他认为《意见》的出台对提升我国开发区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促进我国的制造业与全球产业同步转移。即促进高附加值集聚到沿海区域,使沿海产业上升到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促进内陆开发区吸引沿海和国际产业进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其次,加快开发区建设可以吸引国内外资本在中国的集聚,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加速技术转移和扩散,促使我国的相对优势发生变化。  最后,大力发展开发区可以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在建设“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三角经济带时,将开发区作为主要抓手,以引导全国产业布局优化和分工协作。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多年研究开发区,一直在跟踪开发区的运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标志,对改革开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掀起了几次开发区建设热,他觉得这么多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开发区热”原因主要在于开发区的三个特点,一是开发区起到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比较新,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三是高标准的规划使开发区的发展速度较快。  开发区改善了投资环境,为吸引外资外商提供了平台,对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作用明显。但是建设过热引发了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比如盲目扩张侵占了农民的利益,土地利用率不高等。过去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摘牌和撤消规模以及更改性质,这些措施都对开发区的数量进行了遏制。但对开发区的功能和作用一直没有正面的认识。  再加上过去有学者对开发区有不同的意见,认识不太统一,导致开发区很长一段时间发展进入瓶颈。  因此,肖金成认为,此次出台的《意见》对将来开发区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明确了开发区的功能和方向,对作用也作出了表述,对规范开发区的发展、推动开发区的发展及开发区的整合指出了方向。二是规划引领。开发区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产业,如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进行合理的布置。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城融合,以前的开发区离城市很远,导致时间和资金的浪费,以后要加强科学的规划和引领。三是集约集聚,不能浪费土地。需要多少开发多少,不能把农民的地征集过来又没有项目,要有产出指标把控。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  在如何解决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方面,牛雄认为,《意见》将解决开发区发展内生动力的抓手放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上。他认为,开发区的主要功能就是产业的聚集,产业又以制造业为主。所以要找内生动力还是要从产业上找。因为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要求整个产业链要向高端产业链升级,因此,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造业升级要通过技术向中高端迈进。  “科技进步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因,而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结合将是开发区内生的主要动力。”此外,牛雄认为,《意见》提出了推动开发区实现绿色发展,这也是促进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面对目前有些地方对开发区的盲目建设,在如何使开发区从规模的扩大到质量提升方面,牛雄表示,过去依靠规模和量的扩张来产生成绩,导致很多地方的土地闲置,地均产出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意见》提出了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要求优化开发区土地利用政策,严格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  “除此之外,提升质量的关键还在于靠科技进步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能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就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了。”牛雄认为。  在牛雄看来,《意见》对多年来开发区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涵盖面广,重点多,有三点最值得关注。  一是制造业必须要升级,要向全球价值链升级。  二是绿色发展,我国产能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控制这些企业排污排气对实现绿色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点最为重要,就是开发区的制度管理。一方面要严格土地开发管理。现在二三线城市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每个县的开发区都在不断圈地,浪费了很多土地。《意见》提出“原则上市县只有一个开发区”,要求开发区的建设不能“到处开花”,浪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是定期审核公布目录。对于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一定要在全国加强统一管理,这个目录就可以进行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不力还可以降级处分。  在未来开发区的发展上,肖金成认为,还有以下四点要多加注意:一是中西部开发区占地过大,却没有投入,硬环境跟不上,招商引资的效果很差,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二是要加强融合,一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很多,相邻却各自为政,需要进行整合。三是优化服务,以精准高效的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四是要以发展为导向,防止以产城融合的名义大搞房地产。开发区体制改革要精简高效资料图片■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罗赟鹏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做好开发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开发区对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而且是创新的重要集聚地。”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表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解决问题  自1984年设立首批开发区以来,我国开发区类型不断拓展,数量逐步增多,众多开发区的建设,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但我国开发区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低水平重复布局与盲目竞争问题一直存在;重复建设导致地方之间的招商与引资大战;创新水平普遍不高;体制机制问题以及不同地区的开发区发展水平差异大等,成为制约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张可云表示。  此次《意见》的印发,可谓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各类开发区的总体指导文件,以顶层设计来统筹协调解决当下开发区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意见》从优化开发区形态和布局、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这五方面部署重点任务,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根据不同目的设立相应体制机制  《意见》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根据不同目的,强化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从而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张可云认为,开发区成功与否与体制机制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从理论上说开发区有两类:一类是工业园区;一类是科技园区。这两类开发区的设立目的是不同的,因而体制机制应该不同。  工业园区是地方政府主导设立的,目的在于提升地方工业发展水平与就业水平,扩大地方经济总量。而科技园区的主导不是地方政府,而是高校科研机构,其设立的目的是创造新的企业而非GDP。  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但质量有待提升,其关键原因在于创新能力不足。而科技园区是创新的主要场所。但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科技园区目前的体制机制与工业园区没有区别,地方政府干预过多,而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张可云建议,体制机制创新应该放在科技园区上。协调创新的同时还应下放权力  其实,在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就是应当怎样协调创新,从而避免开发区同质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以及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各地区在设计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时,要运用区域的方法发展地方经济。”张可云表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确定开发区的发展方向,避免恶性竞争。此外他还表示,创新是科技园区的主要任务,而工业园区不是主力,提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需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  当然,除去同质化竞争问题,权力下放对于提高开发区行政管理效能来说很重要。张可云表示,政府管理的应该是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不需要政府过多干预,政府为高校科研机构制定规则即可,科技园区的运用应该由专业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因此,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开发区建设的功能定位,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给开发区,从而提高开发区行政管理效能。  另外,此次《意见》在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方面,还提出了要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做好开发区投资促进工作;以及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开发区运营模式,推进开发区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政策梳理开发区在优化调整中前行资料图片  自1984年设立首批开发区以来,我国开发区从沿海到内地,类型不断拓展,数量逐步增多,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30多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凸显出的问题,我国开发区也在及时调整、优化中不断前行。  1984年,国家批准兴建了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发区的正式诞生。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创办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区,拉开了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序幕。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开发区刺激了各地政府和投资商的热情,伴随着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浪潮的驱动,各类开发区开始相继涌现,形式和内容也日趋丰富。  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出现了“开发区热”的现象。开发区越办越多,范围越划越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资金,明显地超出了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少数地方无视国家税法和土地法,超越权限擅自制定发布税费减免办法,对外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对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整顿,对不具备开发条件,又没有发展前景的开发区坚决予以取消。共撤销各类开发区1300多个,大量耕地还耕于农。  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开发区在大力引进和利用外资,不断进行各种超前的改革和试验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此过程中,各个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分化明显,高效益与浪费土地并存的现象逐渐凸显。  为此,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并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批准设立名目繁多的各类开发区(包括园区、度假区,下同),随意圈占大量耕地和违法出让、转让土地,越权出台优惠政策,导致开发区过多过滥,明显超出了实际需要,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对此,必须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同年底,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以及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整改,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盲目扩大开发区规模的现象,切实解决开发区过多过滥、违规用地等突出问题,促进开发区规范、协调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发展成为我国土地集约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外向型工业区,充分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并提出要以外资带动内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开发区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并强调要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入2016年,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通过完善考核、分类指导、综合施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为此,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充分调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使开发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落脚地。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作为我国第一个关于各类开发区的总体指导文件,《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发区发展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的发布对于建立促进和规范开发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曹方超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c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经济时报”】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和建议_精品范文_文秘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内容预览: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二一三年十二月六日   & 近年来,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业以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开发区的迅猛发展,如何规范开发区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整合提升,促进转型升级,为园区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在此,本文从分析象山经济开发区现状入手,从管理体制及运作方式角度出发,就如何规范工业园区机构设置,理顺和创新管理体制及运作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我县开发区的基本现状  (一)我县开发区发展情况  象山经济开发区位于象山县中心城区,创建于1992年,1994年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开发规划控制面积达到36.04平方公里,主要由示范园、滨海工业园、科技创业园三大板块组成。开发区累计投资近15.77亿元,入园企业596家。2011年,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8.7亿元,形成了以针织服装、机械装备、输变电、汽配模具、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成为象山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二)我县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及运作方式  开发区管委会为县政府派出机构,下设开发区建设有限公司、大目洋造地有限公司、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但保有限公司。以“相对封闭、以商补工、滚动开发、自求平衡”的办法进行开发、建设及管理。政策处理由当地乡镇街道负责、落户企业按“谁招商、谁所有”的原则进行归属管理。  开发区管委会内设办公室、规划科、建设科、财务科、……本文共5061字,网站会员可查阅、复制排版规范的全部文档新来的客人请【】查看文章已注册会员请【】阅读全文文秘热线--资深的文秘专业网,海量的写作范文库![]
&&国内知名媒体对文秘热线网站的报道: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阅读本文的用户还查阅了:
网友正在查阅的热点文章:招投标动态
当前位置:四川招投标网 ->
&从青羊工业东区“政企联手”合作开发建设的“东区模式”到安德工业集中发展区的“T-BOD”(共同-建设-经营-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成都市在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下,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整合各种生产资源要素,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探索出了一条成都工业创新发展之路。&&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 &&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近年来,成都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要求,抓住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实践,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 &&重点产业工业集中度达到73.9%――截至2010年6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3.5亿元,增长16.8%,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946.4亿元,增长22.2%,工业投资628.8亿元,增长0.3%;六大重点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69.9%,工业集中度达到73.9%;农业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3.9%,三次产业比重达到4.4∶48.1∶4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5亿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5180元,增长12.8%;城镇新增就业8.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4%,城镇化率达65%。 &&科学规划,形成三化联动的产业布局――坚持“全域成都”的规划发展理念,强化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构建特大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市镇-农村新型社区的现代城乡体系。规划了以“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城镇空间格局为基础,由一个中心城区、4个新城、10个中等城市,34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组成的放射加网状的城市体系。编制出台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把原116个工业园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点,实施“一区一主业”,引导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积极构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郊区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远郊区主要发展加工工业和特色产业的优势互补、梯度布局、错位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政策引导,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调控作用,出台工业集中发展系列配套政策,促进产业集中发展。强化产业政策调控,出台搬迁补助、财政技改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集中发展区外优势企业进区入园发展,仅2009年就完成100户园外企业的调迁工作;强化项目用地调控,先后出台工业用地管理办法等13个配套文件,并对“一区一主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化,对投资强度等控制标准进行了修订,对新增工业用地进行全市统筹,确保投资项目用地。主导产业功能区建设有效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向城镇转移,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动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市民转变,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截至2010年6月,全市入住拆迁安置房和新居工程向城镇转移农民共达到74万人,快速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全市城镇化水平从2002年的55.7%提高到2009年底的约65%,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 &&政企联手的东区模式& &&在成都市20个重点建设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之一的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中,有一个花香鸟鸣的园林,谁也不会想到,这块地处城西、环境优美的绿地居然与“工业”有着直接的关系。“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便是这片园林的名称。 &&走进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一点也感觉不到工业的影子,一幢幢漂亮的小楼坐落在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里,而这些小楼,正是各个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在这个计划于2012年全部建成的1089亩工业园区内,目前已有逾百家企业入驻。其中既有百事可乐、中国铁建等世界500强企业,更有像葛洲坝这样的国家水电部直属重点企业,而招商银行、深圳海洋王等行业百强企业也比比皆是。据介绍,到2012年,工业总部基地全部建成后,引进的企业将超过200家,能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实现税收将超过10亿元。 &&“政企联手”建立工业总部基地 &&传统的工业园区地处偏远,各个企业的总部和厂房也混杂在一块儿,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在园区内更是避免不了,很多人一提起工业园区更是浮现出“烟囱林立”的模样。如何在靠近市区的位置发展工业经济而又不污染环境呢?工业总部基地的构想便油然而生。 &&早在2004年,青羊区对工业总部基地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为了解决总部基地开发建设的资金难题,提出了“政企联手、市场运作、提升业态”的发展思路,选择了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超前的经营理念和专业化的市场运作能力的成都置信与政府合作,整合政府、市场两种资源,共同进行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于是,由青羊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合信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东区基础设施和青羊工业总部基地的开发建设。尽管公司注册资本仅有5000万元,而经过6年努力,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六统一”运作原则,截至目前,整个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达30多亿元,撬动的区域市场投资更是高达近70亿元。 &&酒店式物业服务 &&按照“园区与城市共生”的发展理念,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依照国际标准对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园区不仅实行了标准厂房建设和道路、管网、供电、供水、供气、办公智能化、企业家会所等配套建设,创造了一流的承载能力和服务环境,还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项目融资、物资仓储、企业管理、战略咨询、人才资源、法律顾问、会计审计等企业非核心竞争力服务系统。园区内引进了优秀专业公司为入园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为方便企业贷款,园区还与15家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搭建了担保融资平台。 &&“总部基地园区里的服务和环境令我们十分满意!”说起工业总部基地,园区入驻企业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鹤灵便赞不绝口,“这么优美的环境在工业园区里确实是很少见的。”王鹤灵说,集团当初打算在成都入驻分公司的时候曾考虑过买地建楼,但因成本高、周期长而放弃。有一次,当集团领导去温江考察分公司落户地址时,偶然发现了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于是一拍即合,成为了头一批入驻工业总部基地的企业。“统一化的园区物业管理相当于酒店式管理的提包入住概念,让我们办公很轻松。”除此之外,园区的政务管理中心帮助入驻企业员工解决孩子读书等问题,也让企业员工们十分满意。回到湖北集团总部,王鹤灵便打起了免费广告,如今葛洲坝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也顺利入驻。 &&工业反哺农业 &&在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旁,一个按照城市精品社区建造的英国风情小镇逐渐成为了这片区域的新亮点。谁也想不到,这个占地464亩、投资数亿元的英伦风情精品小镇居然是当地农民集中居住区。这个崭新居住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1.6,绿化率达到了30%以上,水、电、气、视、讯、宽带六通到户。按照城市精品社区标准,风情小镇还配套建设了“六站一室一港湾”(即劳动保障站、卫生服务站、社区教育站、计生服务站、文化服务站、法律咨询援助站以及社区警务室、港湾式公交车站),使社区居民享受到了与中心城区同质化的公共服务。同时,依托工业总部基地开发,当地转移农民也在新型工业园区里找到了工作,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和增收。 &&“白天热闹,晚上冷清”是多数工业园区的现状。为了满足入驻企业员工的需求,青羊工业总部基地还规划建设了5个超大型会所,其中3个已经投入使用。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集中精品购物街、餐饮街、恒温游泳池、健身运动管、运动基地等配套设施,大大地满足了入驻企业员工的商务生活需求。专为入驻企业员工打造的188亩集中生活配套区――时尚青年城的一期也已呈现,四星级酒店、知名电影院线也即将投入使用。 &&安德“T-BOD”模式 &&三个集中三化联动的示范效应 &&安德镇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小镇,2005年被确定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产业发展为关键,项目推进为抓手,创新机制为保障,突出用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改造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初步形成“三化”联动发展的综合效应,成为全县运用“三个集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200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8亿元,比2004年增长8.3倍;财政收入达到1.34亿元,比2004年增长10.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48元,比2004年增长1.3倍。 &&成功经验 &&安德“三化”联动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把工业集中发展作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核心和基础,发挥“郫县豆瓣”传统品牌优势,在安德镇规划建设3.7平方公里的“川菜产业化园区”,聚集发展川菜调味品、川菜原辅料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推进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区建设。 &&二是通过集中打造“川菜产业化园区”做强产业支撑、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形成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格局,园区企业已吸纳3250名农民实现就业增收,构建起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与保障农民根本利益相统筹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是依托入驻川菜产业化园区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安德和周边地区形成6.9万亩的标准化蔬菜配套种植基地,初步构建起“园区企业+种植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和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多渠道就业、多元化增收,为实现农民向城镇集中创造了条件。 &&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发展 &&郫县县委、县政府围绕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安德优先发展重点镇对县域西部传统农业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质量和水平,把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区建设成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典型。 &&中国川菜产业化功能区位于县域西部,这个区域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完善。川菜产业园区、配套种植基地、农村新型社区和日新月异的小城镇构成了具有较强产业支撑、体现“田园之美”的新型城乡形态。川菜产业化功能区,在产业上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工业上,充分发挥“郫县豆瓣”传统特色品牌优势,依托规划建设的3.7平方公里川菜产业化食品加工基地,集中发展调味品、川菜原辅料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唯一的以地方菜系为主导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农业上,依托园区企业带动川菜原辅料配套种植基地建设,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服务业上,依托博大精深的川菜文化,打造形成集观光、体验、品味于一体的“川菜味乡”&优势服务业品牌,壮大城镇产业支撑。 &&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实践中,安德镇把工业集中发展作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核心和基础,通过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政企三共同(共同建设、共同经营、共同管理)”的“T-BOD”投融资建设方式,优化项目服务,使川菜产业化安德核心区获得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陈瑾&刘浏&钟文&摄影&王若冰
&来源:成都日报
【】 【】 【】
友情链接:
协作指导:西部10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标局&《四川省政府采购指南》编辑委员会
运营维护:&&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惠诚(成都)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c)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招投标网技术支持电话:(8:30-18:00)028- 四川招投标网值班电话:
手机APP 扫描下载
标易得APP下载
四川招投标网
微信订阅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